研究人员们的出发点是很简单的,他们想要一个可编程的摄影平台,然而当时市面上所有的摄影设备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卡片机和单反相机虽然能提供较高的画质,但缺乏相关的算力,也不开放可供编程的底层,新兴的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其孱弱的成像质量以及 Apple 封闭的软件系统也使得相关软件的开发无从开展。
此外,开发者们还从图像处理管线里「偷」出了 RAW 文件,使谷歌相机获得了 RAW 拍摄能力。这张 RAW 文件并不是其它手机里单张曝光的、低品质的 10bit RAW,而是多张 raw 堆栈而成的高品质 14bit RAW 文件——理想情况下,这张 RAW 的信噪比已经可以逼近 APS-C 的相机,动态范围上更是让一些相机厂商(咳咳某 C 开头的)汗颜。
再者是超像素变焦(Super Res Zoom),熟悉索尼相机的朋友应该知道,在新的 a7R 系列相机上搭载了一个叫像素偏移(Pixel Shift)的功能,可以通过抖动防抖组件来为每个像素提供 RGGB 的信息,从而实现更高的画质,不过缺陷就是对运动物体的处理不好,无法手持拍摄,并且需要后期导入电脑合成。
Google 超像素变焦的功能原理是一样的,不过其 OIS 组件能同时补偿手抖并照顾到每个像素的色彩信息,结合 HDR+ 算法对运动物体的处理,可以实现单摄媲美、甚至超越其它手机搭载的光学中焦镜头的效果。
这一功能甚至在检测到手机「过于稳定」时会自动启动 OIS 抖动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Computational RAW vs HDR+ 直出
至于 Mod 社区已经玩得飞起的 RAW 功能则变成了 Pixel 相机的自带功能,它在细节上会比 MOD 版更好,不过目前只能堆 15 张 RAW,比起 Mod 版暴力的 45~60 张 RAW 还是有显著的差距。但去年的「夜视模式(Night Sight)」通过类似的方法放宽了快门速度(1/3s),堆栈帧数也增加到了 15 张,再结合机器学习填色,夜拍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通过机器学习,谷歌还进一步优化了单摄的景深探测和虚化模拟,同时带来了自拍柔光功能。
Pixel 4:打磨与完善
相较于 Pixel 3,Pixel 4 搭载了双摄(主摄+2x 光学变焦副摄)。
Pixel 4
配套软件的更新则主要体现在改善使用体验以及对于部分 corner case 的处理上。
Live HDR+
第一个功能是 Live HDR+,依赖 AI 对取景器里的 YUV 流进行处理,使其近似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身体数据记录。这其中涉及到的有每日身体基础能耗、健身记录、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站立等。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支持,便宜的如各厂手环,一直到各类智能手表,这也是他们主打的功能。但是选择这类产品我通常也会注意到他们的数据存储机制是否封闭,例如是否可以兼容 Google Fit & Apple Health,数据是否可以导出(导入就不奢求了)。如果不能给兼容第三方或者不能导出,那么这么封闭的产品或者服务就不建议考虑了。
减少手机的使用。这方面有两点:一方面如果设备有较理想的显示屏,并且支持读取手机的通知,甚至是通知过滤或者回复,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拿起手机的频率。这方面 Apple Watch 做的最好(可以以应用维度打开在表上的通知,并且可以在表上回复),小米手环次之(可以以应用维度打开在表上的通知,结合相关 App 可以做到根据关键词过滤通知),Withings 由于没有显示屏所以基本上告别通知功能了。
很多产品在迭代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增添新功能,却忽视了提升现有功能的体验或者优化产品的使用逻辑。iA Writer 曾经也走过这样的弯路,在之前的某个大版本中 iA Writer 也做了一些不但没有提高使用效率反而画蛇添足的功能设计,比如说略显鸡肋的「撰写/编辑/审查」模式切换。好在 iA Writer 的开发者也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最近的几个版本中重新为 iA Writer 找回了那份回归写作本身的初心。
当你在 iA Writer 中写作的时候,编辑器会默认隐藏顶端和底部的工具栏,呈现给你的只有「白纸」和「黑字」,避免多彩的颜色和冗余的部件带来的干扰,带给你最纯粹的浸入式写作体验。只有当你把鼠标指针移到编辑器顶部或者底部的时候,工具栏才会浮现,你可以在上面直接使用「打开资料库、启用聚焦模式、显示预览、格式调整、字数统计」等核心功能。
iA Writer 默认采用 iCloud Drive 进行同步,所以资料库的结构也非常简单,就是以传统的文件夹为基础。另外,你也可以用标签来做另一个维度的分类,但是 iA Writer 的标签功能不支持嵌套,也不支持作为筛选的条件。同时,iA Writer 的资料库还支持「收藏」功能,可以让你把常用的文件夹直接放在侧边栏,方便调用。
iA Writer 的预览功能也设计得非常克制。Ulysses 针对不同的格式提供了不同样式的预览模版,但 iA Writer 没有如此丰富的预览功能,既没有设计多格式的预览又无法导入自定义模版,在显示预览后只能看到一种样式,如果要切换样式还需要到菜单栏中去找,提供的模版也只有区区 6 种,显然就是开发者的初衷就是不希望用户频繁地去切换预览样式。不过,好在 iA Writer 默认的模版样式还算不错,基本可以达到我的要求。
最近在关注下个月中旬的「金音奖」,也顺带知道了一些以前从未听过的优秀音乐人,叶颖和后面的 The Fur.、知更便是最近循环最多的。
叶颖是一位非常低调的音乐人,网络上也几乎没有她的详细介绍。但没关系,听音乐就好。《生灭》是刚发布的专辑,甚至连发片会都还没开,但已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专辑名字意思是「Birth and Death」,顾名思义是一张探讨人生、失去、孤独的专辑。用叶颖本人的话来说:「很多的痛苦都来源于『害怕失去』,但或许『谁也不曾真正拥有什么』」。这段话也让我想起了《山河故人》,女主角赵涛对他儿子说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我第一次知道知更的音乐其实是通过最近的台剧《灵异街11号》,讲述男主死而复生之后获得阴阳眼,进而各种调查探案的故事。剧本身嘛个人感觉没有很特别,但发现片头片尾曲意外的好听,然后查了一下,原来都是知更的作品,分别叫《坠》和《你说》。当然《刘庭佐》整张专辑都很好听,大家也可以先听听这两首看喜不喜欢。如果整张专辑都觉得不错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他的创作概念,比如,你会发现 14 首歌被分成了 O 和 I 两部分,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概念专辑的魅力了。
Big Thief 的编曲从不刻意渲染情绪,总在我觉得该爆发的位置收敛——很多时候觉得人声该起来了,它却突然放空;编曲中氛围和情绪烘托得该起来了,却又戛然而止。但即使这样,听完还是觉得「喔,原来这样呈现也很和谐」。比如《Rock and Sing》结尾处刻意放缓的编曲和人声,《Two Hands》里副歌结束突然加进来的管乐,以及《Not》里结尾部分都吉他和鼓,大概是整张专辑最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