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派早报:Google 正式发布 Pixel 4、一加 7T 系列在国内正式发布、Apple 推送 iOS 13.1.3 更新等

$
0
0

Google 举行新品发布会,正式发布 Pixel 4

10 月 15 日晚,Google 在纽约召开硬件发布会,发布了 Pixel 4、Pixelbook Go、Nest Mini、Nest Wifi 和 Pixel Buds 2 等新品。和往年的 Pixel 一样,Pixel 4 拥有一大一小两个型号,Pixel 4 搭载 5.7 寸 FHD + OLED 显示屏,Pixel 4 XL 搭载 6.3 寸 QHD + OLED 显示屏,两者均支持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屏幕色温,最高支持 90Hz 屏幕刷新率。此外今年 Pixel 4 还首次引入了基于 Soli 雷达芯片的隔空手势操作,同时加入了新的长焦镜头。Pixel 4 拥有纯粹黑、就是白和限量版如此橘三种配色,Pixel 4 售价 799 美元起(6 + 64GB),Pixel 4 XL 售价 899 美元起(6 + 64GB)。

关于 Pixel 4 更多详细信息,以及其他新硬件的情况,欢迎阅读我们为你整理的 发布会回顾文章。

一加 7T 系列在国内发布,全系标配 90Hz 流体屏

10 月 15 日,一加科技在北京正式发布一加 7T 系列新机,包括一加 7T,一加 7T Pro 和一加 7T Pro 迈凯伦定制版,全系标配 90Hz 流体屏和高通骁龙 855 Plus 处理器。

一加 7T 主要升级了屏幕和处理器,电池容量增至 3800mAh(原 3700mAh),后置相机则使用了全新的圆形模组设计,采用 4800W 主像素 + 1600W 超广角 + 1200W 长焦镜头组合,前置摄像头为 1600W 像素;而一加 7T Pro 外形上则延续了上代的产品设计,主要升级了处理器,并将电池容量增至 4085mAh(原 4000mAh);而迈凯伦定制版则是在一加 7T Pro 的基础上打造,背面纹理质感以及包装和配件都更显得奢华高档,并将 RAM 升级为 12GB,其他配置则没有变化。

价格方面,一加 7T 售价 2999 元起(8GB + 128GB 版本),8GB + 256GB 版本售价 3199 元,一加 7T Pro 8GB + 256GB 版本售价为 4599 元,10 月 22 日正式发售;而迈凯伦定制版则定价 5299 元,将于 11 月 5 日正式发售。来源

Apple 推送 iOS 13.1.3 以及 macOS Catalina 补充更新

10月16 日凌晨 Apple 推送了 iOS 13.1.3 和 iPadOS 13.1.3 正式版,本次更新修复了大量的错误,包括来电不响铃、无法打开邮件中的会议邀请、健康应用在夏令时显示不正确、iCloud 云备份恢复后备忘录音不下载、App 下载失败,Apple Watch 无法成功配对,蓝牙连接断开连接等问题。

此外针对 macOS Catalina 也同步发布了补充更新,更新提高了在磁盘空间不足的 Mac 上安装 macOS Catalina 的可靠性, 修复了导致“设置助理”在某些安装过程中无法完成的问题以及解决了登录多个 iCloud 帐户后无法接受 iCloud 条款与条件的问题。

索尼将在今年秋季推出 360 Reality Audio

索尼于 10 月 16 日宣布,在 CES 大展中亮相的沉浸式聆听技术 360 Reality Audio 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推出,首批将会有 1000 首歌曲,你可以通过 Tidal、 Amazon Music HD、Deezer 和 nugs.net 的应用来获取这些沉浸式歌曲。索尼表示你可以在任何耳机上聆听该技术下的音乐,对应的应用将在 10 月 28 日更新,可以根据耳朵结构进行自定义调整,而使用音响收听则需要准备一个多单元的音响系统。来源

微软将在 12月关闭 Windows Phone 8.1 应用商店

微软确定将在 12 月 16 日关闭 Windows Phone 8.1 的应用商店,而随着应用商店停止使用,用户将不能下载应用,卸载应用之后也无法重新安装,由于 Windows Phone 8.1 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结束支持,因此本次关闭只是彻底结束运营的一种标志。来源

Google 悄然下架 Daydream VR

在本次 Google 秋季新品发布会之后,Google 彻底将 Daydream VR 从商店中下架,同时 Pixel 4 也不再支持 Daydream VR,根据 Google 官方分享的声明,VR 在移动端存在一些局限性,导致 Daydream VR 的使用率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下降,因此决定不再销售 Daydream VR 以及让新设备支持该平台,但 Daydream 应用程序和商店将继续获得支持。同时 Google 表示未来他们将会把体验重心放在 AR 上。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借助 Calibre 处理电子书的 7 个技巧

$
0
0

Calibre 是一款 Windows 和 macOS 端的电子书本地管理工具,在电子书方面,只有它做到了一站式的服务。

关于 Calibre 基础操作先可以看这一篇 @sainho写的《最强大的本地电子书管理工具:Calibre 使用指南》。其中讲到了电子书的基本管理、信息修订、阅读清单等基础功能,这里总结一下——

  • 基本管理:导入、管理、编辑电子书和电子书内容。
  • 信息修订:从豆瓣、Open Library、Amazon 等网站下载抓取电子书信息,补全作者、出版社、评分等信息。
  • 阅读清单:建立虚拟书库,将想阅读的内容(包括没有的图书)制作成一份清单。

这些功能在 Calibre 中都可以轻松实现,让 Calibre 足以承担「管理电子书」这一重任。其实 Calibre 在电子书的处理方面同样完成的很棒,本文要讲的是「处理图书、优化格式、推送图书」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Pixel 4 有哪些新变化?Google 硬件新品上手视频汇总

$
0
0

当地时间 10 月 15 日,Google 在纽约正式召开硬件发布会,早前在网络上已被完全曝光的 Pixel 4、Pixelbook Go、Nest Mini、Nest Wifi 和 Pixel Buds 2 悉数亮相。

相比去年的发布会,今年的硬件发布会上着重强调了如何通过 AI 增强设备体验上。隔空手势操作、更强大手机拍摄功能、「真无线」耳机、材质和设计都颇佳的 ChromeBook……本文对部分外媒的上手视频进行了汇总,希望能让你对今年 Google 的新设备更多一些了解。

没看发布会?不妨阅读我们整理的 回顾文章,5 分钟即可了解发布会要点。

Pixel 4/4 XL

The Verge

🔗原视频

CNET

🔗原视频

MacRumors

🔗原视频

Android Authority

🔗原视频

Engadget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PixelBook Go

The Verge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Engadget

🔗原视频

Pixel Buds 2

The Verge

🔗原视频

CNET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Google Nest WiFi & Nest Mini

CNET

🔗原视频

The Verge

🔗原视频

Engadget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由于现场时间和环境方面的限制,这些上手视频的体验时间并不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表面,大致上都是重现发布会提到的特点。如果看了视频你还不能作出购买决定,可以关注少数派接下来对于本次发布会新产品的更多内容。

你对昨晚发布的新产品满意吗?你最想购买的是哪款产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互动,说说你的看法。

关联阅读:除了「如此橘」的 Pixel 4 还有真无线蓝牙耳机:Google 秋季硬件发布会回顾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第一时间了解 Google 的新动态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支持绘图、文档、思维导图……这款白板工具让在线协作更方便:Miro

$
0
0

Matrix 精选

Matrix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最近几年在线协作开始变得流行,从在线文档工具石墨,到在线设计工具 Figma,以及微软即将搬到云上的 Visual Studio Online,各大厂商纷纷把计算工作转移至云端,让用户真正可以随时随地不受设备限制地处理任何工作,还可以实时协作,这种趋势对办公场景下的效率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在传统的办公会议中,我们往往会在一块白板中写写画画,激发创意。但是,这种方式受限于物理空间,需要在固定的会议室才可以进行,远程协作成员也无法参与其中,而且受限于白板的面积也无法将所有人的想法沉淀。于是,有人就将这个过程搬到了浏览器中,比如 witeboardExplain Everything,但是我今天要介绍的 Miro可能想得要更宽广一些。

Miro 是什么?

通过 Miro 官网首页的截图,你可以看到有在线视频、思维导图、便签、项目管理图以及在线文档等等,很难定义它到底是什么。而他们自己也说它是一块没有限制的在线协作画板,无论你是产品经理、市场人员,还是设计师或开发,都可以用它来进行在线沟通协作。

Miro 官网首页
Miro 官网首页

那么,Miro 到底有多强大呢?在这篇文章中,我想从绘图、协作、工具整合以及移动端四个方面讲一下。

自由自在的在线绘图

在 Miro 中绘图,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自由。Miro 提供了一块很大的画板,虽然不是无限大小,但在里面表达想法或整理事务绝对足够了。Miro 的使用场景一般是在想法诞生初期,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块足够宽敞足够自由的地方让我们头脑风暴,可能就不会想出好点子。

Miro 还支持各种类型的元素呈现。内置的形状、文字、连线、便签、铅笔不必多说,除此之外,它还支持创建思维导图、看板、图表,以及 iframe 嵌入、网页截取。如果觉得这些还不够,你还可以安装 App,来插入诸如谷歌文档、Dropbox 等等。

Miro 可绘制的元素
Miro 可绘制的元素

Miro 已经内置了很多模板供你选用。这些模板有适用于设计师的用户旅程图、流程图,也有适用于敏捷开发的用户故事板、敏捷看板,还有鱼骨图、架构图等等,帮助你快速绘制专业的图表而不必从零开始。

模板
模板

多种方式的实时协作

Miro 提供多种实时协作的方式,让远程团队成员像是在一个房间里一样。首先,你可以看到这个画板中每一个人的鼠标,以及他当前所操作元素的实时变化。与此同时,你还可以打开在线视频(仅客户端),一边说话一边操作。

实时协作
实时协作

如果不想视频,你还可以打开聊天窗口,使用文字沟通交流。对于实时性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沟通,还可以直接在画板中添加评论并艾特对方,等其他人上线后再给出反馈。对于付费版,还支持给一些元素增加投票功能,适合在团队中征集方案时使用。

留下评论
留下评论

Miro 还支持将屏幕分享出去,这样其他成员可以看到你在屏幕中的操作,还能听到你的声音。Miro 还提供了演示模式,你可以使用 Frame 工具划出几个区域,就可以按照顺序逐个演示它们。在所有讨论结束之后,你还可以将画布导出为图片或者 PDF,或嵌入到其他文档中。

演示模式
演示模式

其它工具整合

正如前文所述,Miro 支持集成第三方 App。这样,你就可以在 Miro 的画布中添加其他内容。

更多工具
更多工具

从 Miro 的第三方 App 市场中可以看到,支持的 App 种类还蛮丰富的,你可以添加文档、图形元素、设计稿、任务列表,等等。

其它工具整合
其它工具整合

移动端支持

作为一款可以随时随地协作的工具,Miro 是支持移动端的,不过移动端的功能会少一些。

移动端支持
移动端支持

在手机上,你仍然可以创建或编辑 Miro 画板,也可以添加元素,不过只能添加文字、便签、评论、形状、画笔这些,不过在移动端比较方便的一点是你可以拍照上传。

Miro 移动端
Miro 移动端

总结

工具云端化已经成为趋势,除了方便团队实时协作,也能提高团队间的沟通效率。Miro 通过一张巨大的画布,以及各种可嵌入的元素,来帮助团队成员快速沟通想法,完成信息同步。Miro 的自由度足够大,如果你想找一个能够激发团队创意的工具,可以试一下,毕竟只有不受约束的地方才能够诞生足够有创意的想法。

目前 Miro 免费版支持 3 个画板,此外还有付费的团队版和商业版,支持更多画板以及私密分享、高清导出等额外的特性。具体信息可以前往 Miro Pricing 页面查看。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新游派 | 英雄联盟手游版公布,本周值得一试的 4 款新游戏

$
0
0

各位好,本周我们从各个平台为大家挑选了 4 款值得一玩的新游戏,希望它们能伴你度过愉快的一周。

reky

移动平台 / 解谜 / 中文

极简风格的解谜游戏总能快速抓住我的心,《reky》也是这样的一款游戏。游戏在画面设计上采用了与《纪念碑谷》相似的风格,相比于《纪念碑谷》天马行空的想象,《reky》更讲究逻辑的严密性。特别是包含视差解谜的关卡,直觉往往会成为误导你的东西。

游戏的关卡设计参考了极简主义建筑美学,在关卡选择界面尤为突出,每一大关相连构成了整个游戏。小关的设计则非常适合拿来做壁纸,《reky》在菜单中提供了全屏截图的选项,可以保存一张隐去 UI 的图片。在游戏中,玩家也可以随意调整关卡的背景色、建筑位置。

《reky》中的彩色方块是可以移动的,你也可以用小球吸取颜色,并将其转移至白色方块上。游戏对过关步数做了严格规定,如果你想要获得三星评价,就必须一步不差地按照最佳线路来走。

游戏非常考验玩家的逻辑思维。你需要推算每一个方块的触发时机,在有着大量传送门的关卡中,你还得记住这些门的对应关系。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紧,游戏舒缓的配乐和各种流畅自然的动画都可以让你平静下来,慢慢思考。

《reky》支持横竖屏两种模式。不过游戏的横屏模式并非系统层面的横屏,而是将游戏画面横置,如果这时候来了个消息,你还是得把手机竖起来。

你可以在 App Store购买《reky》,售价 25 元,游戏支持中文。


Xenowerk Tactics

移动平台 / 策略、Roguelike / 中文

人类在北极的秘密实验室突然发生事故,你作为紧急响应小组的组长,需要为 Xenowerk 公司的错误善后。Xenowerk 正在做的实验似乎并不人道,你可以选择当一个听话的下属,也可以与实验室合作,一起拯救世界。不过,靠着收集回来的生物样本在黑市里大捞一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要投靠哪个阵营,一切由你决定。

《Xenowerk Tactics》结合了 RTS 和 Roguelike 的玩法,玩家需要组建一支三人小队,空降至安全区,随后向感染区突进。在突进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比如山上的落石、怪物的袭击等。

突击特工可不是铁打的,他们会在与怪物的对决中受伤,也会因为士气不足而感到沮丧。你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健康情况,及时让他们到基地的医院中恢复。每个特工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掌握「区域扫描」技能的特工可以快速定位重要目标,会使用「手榴弹」的特工则可以瞬间消灭大量敌人。

《Xenowerk Tactics》的战斗体验非常不错。玩家在调兵遣将上拥有极大自由度,你可以单独控制每一个特工,也可以让他们抱团行动。不过角色在移动上稍微有些「蠢」,他们只会照着玩家指定的目标点直线移动,如果中间有墙的话,最好还是引导他们从门口出去。

你可以在 App Store(¥45)或 Google Play(免费下载,$6.99 内购)购买《Xenowerk Tactics》,游戏支持中文。


Stela(Apple Arcade)

移动平台、PC、Xbox / 冒险 / 英文

你从空无一人的枯井中醒来,当你爬上地面,看到的却是一片荒凉。《Stela》很好地刻画了末世下的孤寂氛围,玩家将扮演身着白衣的主角亲眼见证末日过后的世界。在旅途中,你既要躲避怪物的追击,也要发挥聪明才智解开机关谜题。

无论是画面风格还是游戏玩法,甚至是谜题设计,你都可以在《Stela》中找到《INSIDE》的影子。相比于《INSIDE》着重剧情叙事,《Stela》则偏向画面表现和氛围的营造。如果你喜欢《INSIDE》,相信《Stela》也不会让你失望。

《Stela》的谜题难度不算特别大,但对操作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在追逐战中,为了不被怪物吞噬,你需要灵活躲避,或者用周围的物体挡住怪物的路才能得以生存。《Stela》用压抑的氛围让玩家的神经保持紧绷,同时在游戏中加入了不少「Jump Scare」的桥段,可以说是相当刺激了。

提起《Stela》的开发商 SkyBox Labs,不少人都会感到陌生。他们曾协助开发过《HALO 5》、NS 版《Minecraft》等知名游戏,这次的《Stela》是他们作为独立开发团队所推出的游戏。

你可以在 Apple Arcade下载《Stela》游戏将在本月登陆 Xbox One,并在明年第一季度登陆 Steam,暂不支持中文。

Legend of Keepers: Prologue

PC、Mac / 策略、角色扮演 / 中文

欧美人对自 DnD(龙与地下城) 传承下来的地下城体系和城主概念总是有着独特的情怀。这款名为《Legend of Keepers》的独立游戏就是一款要玩家反向扮演地城守护者、击退冒险者和王国雇佣兵的独特作品。

通过在地下城房间内安置怪物和陷阱来阻挡入侵的人类,而你作为关底的 BOSS 则要用生命守住地下城的宝藏。游戏中你要不断招募、训练你的部下,同时也要加强你的角色,并在各种随机事件中遭遇多种增益或负面效果。

游戏透过一个有趣的反派视角来阐述世界观,比如用「像精灵一样」来讽刺食人魔部下抢梳子的行为;需要雇用厨师来向部队提供人肉料理;吃了腐败人肉的部下需要急诊……

游戏包含永久升级的 Roguelike 元素(通常这类游戏会被叫做 Roguelite 或「轻度 Rogue」),所以理论上只要多次重复游玩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难度。所以尽管前期在摸索试错的过程中会不断失败,但是之后的游戏会逐渐顺利起来。

游戏目前是《Legend of Keepers: Prologue》,也就是序章,是为尚未完成的正式游戏提供的免费预热作。但游戏目前的内容分量确实不少,对于免费游玩的游戏而言不论是完整度还是内容丰富程度都算做到很良心了。

你可以在 Steam 免费下载《Legend of Keepers: Prologue》,支持 macOS,游戏支持中文。

你可能会感兴趣

《英雄联盟》手游正式公布

🔗视频

在今日的《英雄联盟》十周年纪念活动上,《英雄联盟》手游版《Wild Rift》正式公布,这是一款重新设计的 5v5 MOBA 游戏,官方表示手游版并非端游的简单移植——而是从零制作,专为新平台而设计的游戏。拥有双摇杆控制以及全新的地图。该作将会登陆 iOS、Android 等平台,预计明年上线,目前已经在 官网开启预约。

除此之外,拳头游戏还公布了卡牌游戏《Legends of Runeterra》、经营管理游戏《英雄联盟电竞经理》以及一款全新的战术射击类 PC 游戏「A 计划」。

锈湖(Rusty Lake)新作《The White Door》App Store 开启预订

锈湖(Rusty Lake)系列新作《The White Door》目前已经在 App Store 开启 预订,售价 18 元,预计 11 月 26 日上线。游戏将会讲述一名在精神病院中醒过来的男子 Robert Hill 失去记忆的故事,采用分割画面的方式进行。

关联阅读:捉摸不透的故事背后,是阵阵的寒意:另类解谜游戏系列 Rusty Lake


Google 云游戏 Stadia 确认将于 11 月 19 日上线

在昨晚的 Google 秋季硬件发布会上,Stadia 确认将于 11 月 19 日上线,首先提供的将是付费套餐「Stadia Pro」,价格为 9.99 美元/月,最高可以达到 4K/60 帧/5.1 环绕的视听规格。玩家目前从官网购买 129 美元的「创始者」版可以获得 Stadia 手柄、Chromecast Ultra 以及三个月的 Stadia Pro 服务。

免费版本的 Stadia Base 将于明年上线。

(本期「新游派」由 @DerQi@Tp 、@一只索狗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派早报:索尼发布 Walkman 40 周年纪念款音乐播放器、坚果手机将于 10 月 31 日举行发布会、Google 下架多款硬件产品等

$
0
0

索尼发布 Walkman 40 周年纪念款音乐播放器

10 月 16 日下午,索尼在上海举行了 Walkman 40 周年产品发布会,推出了高解析度音乐播放器 NW-ZX500 系列和 NW-A100 系列。两款新品都搭载了 Android 9.0 系统,可以安装音乐 App 在线聆听歌曲,配合 LDAC 技术通过蓝牙设备享受 Hi-Res 高解析度音乐。为纪念索尼 Walkman 40 周年,两款播放器增加了「磁带式播放界面」主题,而且会根据歌曲格式自动调整磁带样式。

图:SONY

此外,索尼还推出了 Walkman 40 周年纪念款随身播放器 NW-A100TPS,硬件规格和 NW-A100 相同,外观设计上,设备背面绘有 40 周年纪念标志,并且内附类似经典卡带机 TPS-L2 相似的软套。NW-A100 系列售价 ¥2099 起,NW-ZX500 系列售价 ¥4199 起,纪念款 NW-A100TPS 售价 ¥2699,目前在索尼官网开放预订。

坚果手机将于 10 月 31 日举行发布会

10 月 16 日,坚果手机官方微博宣布,将于 10 月 31 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奥林匹克举行 2019 新品发布会。但和以往不同,本次坚果手机新品发布会的门票不对外出售,而是以活动赠票形式发放给用户;另外,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将不再担任演讲和亮相。

图:坚果手机官方微博

据了解,在此次新品发布会上,坚果手机将会发布坚果 Pro 3。而根据此前的 爆料,坚果 Pro 3 后置摄像头将采用圆角矩形模组+四摄像头的设计。来源

Google 下架包含 Daydream View 在内的多款硬件产品

借今年硬件发布会推出多款硬件产品后,Google 也下线了包括便携式 AI 相机 Google Clips、移动 VR 头显设备 Daydream View 和第一代蓝牙耳机 Pixel Buds 在内的多款产品,新发布的 Pixel 4 同时也不再支持自家移动 VR 平台 Daydream。Google 在一份声明中指出,Daydream VR 平台无论是开发者参与度还是用户活跃度都没有达到预期,未来 Google 将把重心进一步转向 Google Lens 等 AR 体验上。来源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游戏正式在国内发售

10 月 16 日,索尼互动娱乐在北京宣布 PS4 简体中文游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正式在国内市场发售,全球首发登陆 PlayStation 4。

图:索尼互动娱乐

据了解,PlayStation 4 简体中文游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由索尼互动娱乐、十月文化以及绿洲游戏共同开发,是中国首部由动画电影 IP 改编的主机游戏。该款游戏将分为「标准版」和「典藏版」,建议零售价分别为 249 元和 399 元。来源

《英雄联盟》公布多款衍生手游

10 月 16 日,拳头游戏在《英雄联盟》十周年纪念活动上正式公布了《英雄联盟》手游版《Wild Rift》。这是一款 5v5 MOBA 游戏,官方表示手游版并非端游的简单移植——而是从零制作、专为新平台而设计的游戏。拥有双摇杆控制以及全新的地图。该作将会登陆 iOS、Android 等平台,预计明年上线,目前已经在 官网 开启预约。

图:《英雄联盟》官网预约页面

除此之外,拳头游戏还公布了卡牌游戏《Legends of Runeterra》、自走棋游戏《Team Fight Tactics》、经营管理游戏《英雄联盟电竞经理》以及一款全新的战术射击类 PC 游戏「A 计划」。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用 Tasker 与 NFC 实现物品管理

$
0
0

和大多数人一样,找东西是我经常遇到的麻烦事:堆叠成山的文档,乱七八糟的维修工具等等,花在管理查找物品上的时间颇为可观。

东西多自然得整理,有的人会按照分类将不同的东西放到不同的收纳箱里,但不是所有物品都能如此准确地分类,又需要用箱子来放分不了类的物品,最后要找某些分类不明显的东西时,依然想不起来它放在哪里;有的人更进一步,会给不同的收纳容器贴上标签,甚至还会用笔记本/备忘录记录下哪里都有哪些东西,比如我也有这样的工具箱:

我分类小物件的箱子

但这些方法的实用程度和效率,都比不上我现在正在使用的 NFC + Tasker 物品管理方法

用 NFC 管理物品的优势

说到物品管理,其实可以借鉴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习惯 —— 电脑上的文件管理。大部分人给电脑上乱七八糟的的文件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新建文件夹 → 按分类重命名 → 逐个移动文件到对应的文件夹

电脑上的文件管理

以后想要找到某个文件,只要打开特定文件夹即可,再找不到还能利用文件名搜索瞬间定位文件。

对应到物品管理上,我们可以把文件夹对应到收纳的容器(装文档的文件夹、抽屉、收纳箱等等,以下用抽屉指代),而里面的物品即是我们的「文件」。

利用 NFC 标签,我们可以让手机识别现实世界的抽屉,比如我批发购买的 NTAG213 NFC 标签非常小、薄,同时自带不粘胶,可以轻松贴到抽屉对应的位置,上面也可以用贴纸来美化,不影响读取写入数据。再利用 Tasker 将在整个物品管理的过程自动化。

一卷 NFC 标签
贴上的位置

对应上面文件管理的操作,想要实现的物品管理功能是:

  • 添加:可以随时添加新的抽屉,并重命名抽屉名字。
  • 查看:手机扫描相应的 NFC 标签,自动弹出抽屉里面的内容,可以随意增加删除改动物品。
  • 自定义:可以自由添加物品属性,比如物品数量,颜色,备注等等。
  • 搜索:可以通过输入物品名称定位物品在哪个抽屉。
  • 随时浏览:不用扫描 NFC 标签,可以通过输入抽屉名称查看对应抽屉有哪个物品。
  • 扩展:其他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

将抽屉与物品转换为手机上的数据来储存处理,上面所有功能执行的速度是任何其它物品管理方法无可比拟的。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视频|为了验证新 iPhone 夜拍视频能力,我特意到南京眼拍了一段

$
0
0

发布会上的一段 iPhone 11 拍摄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也勾起了我对新 iPhone 视频拍摄能力的好奇心。

苹果发布会视频截图

尤其是被人戏称为「浴霸」的「三摄系统」,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镜头越多难道就越厉害吗?

苹果官网关于三摄的宣传页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特意在晚上用 iPhone 拍了一段视频,看看在同样的环境下,这三个镜头各自的表现,包括动态范围、高光和阴影的细节,以及防抖、收音、对焦等,究竟如何。

本次视频实拍截图

如果你对于本视频,或者新 iPhone 的拍照、摄像功能有任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算出一张好照片,Google 十年摄影黑科技发展回顾

$
0
0

Matrix 精选

Matrix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FCam 与诺基亚 N900:一切的开始

聊到手机界的摄影翘楚,Google 是肯定绕不过去的。在过去的十年中,Google 一直是手机界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领军人物,Google Pixel 在计算摄影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很大的一部分则要归功于背后出身斯坦福的计算摄影团队。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 2010 年。

那一年,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考尼西举行的 WWDC 上发布了 iPhone 4,而就在半个小时车程外的斯坦福大学里,教授们正在调试一台看起来分外简单,甚至有些丑陋的黑盒子。

Franken Camera

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黑盒子」的蝴蝶效应会掀起一场计算摄影的风暴,这场风暴来得是如此的猛烈而影响又是如此深远——不夸张地说,这个黑盒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十年后地球上几乎每一台智能手机拍出的每一张照片。

研究人员们的出发点是很简单的,他们想要一个可编程的摄影平台,然而当时市面上所有的摄影设备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卡片机和单反相机虽然能提供较高的画质,但缺乏相关的算力,也不开放可供编程的底层,新兴的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虽然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其孱弱的成像质量以及 Apple 封闭的软件系统也使得相关软件的开发无从开展。

既然没有,那么就自己动手造吧。

由斯坦福大学牵头,加州大学、乌尔姆大学参与,联合诺基亚研究中心和迪士尼,研究人员使用开发出了 FCam。

FCam 的全称是 FrankenCamera1,取自《科学怪人》里被科学赋予生命的怪物。这台相机拥有开放、可定义且基于 C++ 的 API,使用 Linux 系统,是一个可以在毫秒级时间内对硬件进行控制的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平台。

这套系统并不依赖特殊的硬件,因此研究人员随后就把它移植到了一台诺基亚 N900 手机上,用同样的 API 实现了六大功能:

  • HDR 取景与拍摄
  • 低照度环境取景与拍摄
  • 增强动态范围的全景拍摄
  • 视网膜摄影
  • 基于传感器的手抖检测
  • 重复摄影(Rephotography)
诺基亚 N900

FCam 和那台 N900 为我们打开了移动设备计算摄影的新世界大门,在随后的十年中,这些功能逐渐走出实验室,来到了每一台智能手机上。

Camera 2.0/HAL3:计算摄影的 API 基石

在斯坦福做出 FCam 以后不久,这支团队就被 Google 挖走,领导 Android 相机框架团队的研发。

相较于只能调整光圈、快门、ISO 等极少数参数的传统相机(Camera 1 API),智能手机拥有更强大的感知能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更便捷的互联互通的能力以及用户语境感知能力。但由于软件上的限制,这些潜力并没有被很好地发挥出来。

2014 年,Google 在 I/O 大会上发布了 Android L,Android L 带来了许多重磅功能,比如全新的 Material Design 设计、ART 编译器以及一个全新的 API,它被称为 Camera 2 API2,而对应的硬件抽象层则被称为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v3(HAL3)。

在 Nexus 5 上,新的 API 在提供了更多控制,同时带来了超过十倍的性能提升并减少了延迟。

老旧的 API,仅支持 1-3fps 的全像素输出
Camera 2 API 支持 30fps 的全像素输出

有了 Camera2API 的加持,HDR+ 算法也就成为了可能。

HDR+:破局的新思路

发表于 2016 年 SIGGRAPH 会议上的《用于移动相机的高动态范围以及低照度环境下的连拍摄影成像》一文3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 HDR 实现。

左:传统拍摄方法,中:传统拍摄方法提亮,右:HDR+

传统上的暗光拍摄会使用以下方法来提高画面亮度:

  • 提升 ISO
  • 使用更大的光圈
  • 使用更长的曝光时间
  • 闪光灯

这些方案都有自己的问题:

一方面,提升 ISO 虽然会有效提高画面亮度,但却同时放大了噪声,牺牲了画质;虽然使用大光圈模组是好事,但在移动设备上由于体积和厚度的限制,一味提升光圈也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使用更长的曝光时间会增大手抖糊片的概率,光学防抖虽然能解决部分手抖的问题,但很难用于移动的物体;闪光灯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有些时候我们不能打扰拍摄对象。

对于高动态范围成像,传统的 HDR 算法拍摄多张不同曝光时间的照片并进行合成,比如 iPhone 引入的拍摄过曝、欠曝、正常曝光三张 JPEG 照片并进行合成的 HDR 算法就是这一算法的典型代表。不过这种算法往往会带来伪像(artifact),比如高对比度物体边缘的光晕(Halo)。

如何破局呢?

HDR+

Google 的答案是基于 ETTR 测光思想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曝光堆栈算法,也就是大名鼎鼎的 HDR+。

Google 的研究者们首先抛弃掉包围曝光的想法:不同曝光时间给对齐照片带来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场景发生变化(比如画面内有运动物体)也会导致画面对齐失败。研究者们转而使用连拍多张相同曝光参数的照片,并且选择其中一张作为参照帧,将其它的照片向这张照片对齐并堆栈。

由于参照帧的存在,仅有确定属于该图片的部分才会被合成,这就改善了传统算法里的伪像问题,同时由于单张曝光时间短,因此使用该模式也不容易糊片。

这一思路后来被其它手机厂商借鉴,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夜景模式中。

进击的 AI 测光

测光,顾名思义,是对摄影画面中光线强度进行测量的技术。

传统的测光方式有两大流派,一个是照顾直出观感,另一个是为了后期空间而优化,即向右曝光(Exposure to the right,ETTR)。

第一个流派我们非常熟悉,它其实就是相机取景器里那个常见的曝光指示器。相机会提供多种测光模式,如全局测光、分区测光、和点测光等,这些测光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需要拍摄者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还需要时常根据经验来进行曝光补偿。

举个例子:当你在海滩边拍摄日落的时候,常见的测光算法会选择优先保证占画面主体的部分正确曝光,代价是牺牲掉一部分高光和阴影。但这就会导致太阳高光部分炸掉,而并不是画面重点的沙滩却获得了正确曝光——这个时候就需要点测光太阳附近,然后根据经验或者直方图来调整曝光。

为了方便新手,入门级相机上常有为各种场景优化的模式,但这些模式需要手动选择,并且也常常不够细化。

Camera 2 API的时代,Google 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数据分析。

Google 公开的数据集

Google 使用一个 28416 张图片的数据集4来训练自己的测光算法,调优后保留下来大概 4500 多个场景模式,并且抛弃了传统的利用直方图分析图像亮度的方式,转而对图像 RGB 通道的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进行分析。

为了照顾细微的影调变化,在每个通道上都有高达 64 个非均匀分布的采样点被用于数据分析——这一切都不需要用户介入,不需要用户去手动开启 AI 增强模式。

Google 对它非常自信,在现在的 Google Camera 中它已经取代传统测光成为了默认的测光模式。

对齐的艺术

接下来就是要把拍摄到的一串照片对齐了。

如何对齐运动物体呢?如果直接叠加上去,由于物体在画面中产生了移动,会出现一种叫鬼影(ghosting)的伪像,这是需要避免的。

对齐算法

Google 使用光流追踪(Optical Flow),把画面分割成小方块并追踪每个方块的运动,从而判断移动物体和静止物体。接下来对不同物体分别进行对齐,这个做法不仅能有效抑制鬼影,还让对齐失败的图片也能被用来降噪,不浪费任何一帧的信息。

关联阅读:用 Nexus 挑战单反,谷歌工程师的极限低光拍摄实验

PVC:强劲的芯,更开放的生态

在 HDR+ 刚出来的那段时间,如果启用了 HDR+,Android 手机大约需要 4s 进行处理,Google 对此很不满意。

Pixel Visual Core 芯片

随着 CMOS 和移动处理器性能的提升,Google 在后来的 Nexus 手机里引入了 ZSL(Zero Shutter Lag)模式,压缩快门限制(1/10s)并且把快门前后的照片持续写入缓存,这意味着按下快门即可成像,无需等待。这一技术的引入为 HDR+ 提供了抓拍的能力。

同时,Google 保留了更加激进的 HDR+ Enhanced 模式。这个模式需要手动开启,开启后相机会在对焦完成后才开始拍摄,快门限制放宽(1/5s),堆栈张数更多,画质也更好。

左:没有调用 PVC 的第三方应用,右:调用了 PVC 的第三方应用

在 Pixel 2 上,Google 还引入了一颗独立的图像算法处理器,被称为 Pixel Visual Core5,这颗芯片让第三方应用也能享受到 HDR+ 带来的高画质。Pixel Visual Core 是一颗强劲的芯片,它有着独立的定制版 Linux 系统、闪存和内存,不过在面对新的应用场景(比如 Top Shot)时算力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所以在今年的 Pixel 4/4XL 中,Google 将其升级并更名为 Pixel Neural Core6。Pixel Neural Core 在图像合成算法处理上将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们暂时还不得而知,但 Google 已经为这颗芯片赋予了图像算力任务以外的额外使命——你在发布会上看到的下一代 Google Assistant、能够即时将音频转换成文字的录音应用,背后都有这颗芯片的功劳。

GCam:Mod 群体的狂欢

由于 Google 的这些算法都不依赖特殊硬件,因此它可以被移植到其它的设备上。

一位叫 BSG 的俄罗斯开发者首发了 Google 相机的移植,他当时手持一部小米 5S,处理器和 CMOS 都与 Google 的第一代 Pixel 相同。由于小米提供的算法并不理想,成像效果也不如人意,这位开发者有了把谷歌 Pixel 的相机移植过去的想法。

结果非常成功,移植版谷歌相机完全可以在其它机型上运行。由此,Google 相机 Mod 群体开启了一场狂欢,许多原来谷歌并没有提供的功能和选项被纷纷开发出来。

比如曝光时间控制,原来谷歌的策略最高是到 1/5s 快门,但开发者们通过修改设置提供了高达 8 倍的曝光时间选项、1.6s 快门来获得更好的画质;再比如 Google 的策略是自动堆栈 9 张,开发者们则改出了高达 45-60 张的极致画质选项。

此外,开发者们还从图像处理管线里「偷」出了 RAW 文件,使谷歌相机获得了 RAW 拍摄能力。这张 RAW 文件并不是其它手机里单张曝光的、低品质的 10bit RAW,而是多张 raw 堆栈而成的高品质 14bit RAW 文件——理想情况下,这张 RAW 的信噪比已经可以逼近 APS-C 的相机,动态范围上更是让一些相机厂商(咳咳某 C 开头的)汗颜。

还有开发者为谷歌相机适配了部分双摄机型,让中焦/超广角镜头也能调用 HDR+ 算法,进一步提升画质,或致力于优化谷歌相机的直出,为其加入了高光和阴影色调的调整,以及噪声模型的校正功能。这些改动虽然最开始是为第三方机型开发,但回过头也反哺到了 Pixel 机型上,让其拍摄能力更上一层楼。

可以说,Mod 和非 Mod 版谷歌相机完全是两个产品,原版谷歌相机注重各方面的平衡,Mod 版牺牲了不少,却把 HDR+ 算法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实现极致画质。

关联阅读:Google Camera with HDR+ - 超黑科技点亮照片的美

Pixel 3:Mod 社区的反哺

第三方开发者玩的这么欢,Google 自然是要拿出一点新东西来镇场子,在 Pixel 3 和 Pixel 4 上,我们都能看到不少受 GCam Mod 启发的产物。

在 Pixel 3 上,Google 带来了全新的拍照策略,在你打开相机的那个瞬间,CMOS 就会一直往缓存里面喂 RAW 文件,在你按下快门的瞬间手机就会在缓存里调取最近拍摄的照片进行堆栈。

这是不同于此前任何一款拍摄设备的——按下快门的动作并不是告诉相机开始拍摄过程,而是告诉相机结束拍摄过程,因此可以视为真正的零快门迟滞。

Top Shot

Pixel 3 还带来了一个叫做 Top Shot 的新功能,它可以让你选择按下快门前后里最好的一张照片,而且这些照片都是经过 HDR+ 处理的,其性能要求是如此的巨大,哪怕是算法强大如 Google 也不得不限制了这个模式下的分辨率。今年 Pixel 4 发布并没有提这个功能是否得到改进,估计还是受制于算力吧。

此外,为了加强对运动物体的捕捉能力,HDR+ 在 Pixel 3 上加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物体识别与追踪。

Super Resolution

再者是超像素变焦(Super Res Zoom),熟悉索尼相机的朋友应该知道,在新的 a7R 系列相机上搭载了一个叫像素偏移(Pixel Shift)的功能,可以通过抖动防抖组件来为每个像素提供 RGGB 的信息,从而实现更高的画质,不过缺陷就是对运动物体的处理不好,无法手持拍摄,并且需要后期导入电脑合成。

Google 超像素变焦的功能原理是一样的,不过其 OIS 组件能同时补偿手抖并照顾到每个像素的色彩信息,结合 HDR+ 算法对运动物体的处理,可以实现单摄媲美、甚至超越其它手机搭载的光学中焦镜头的效果。

这一功能甚至在检测到手机「过于稳定」时会自动启动 OIS 抖动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Computational RAW vs HDR+ 直出

至于 Mod 社区已经玩得飞起的 RAW 功能则变成了 Pixel 相机的自带功能,它在细节上会比 MOD 版更好,不过目前只能堆 15 张 RAW,比起 Mod 版暴力的 45~60 张 RAW 还是有显著的差距。但去年的「夜视模式(Night Sight)」通过类似的方法放宽了快门速度(1/3s),堆栈帧数也增加到了 15 张,再结合机器学习填色,夜拍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通过机器学习,谷歌还进一步优化了单摄的景深探测和虚化模拟,同时带来了自拍柔光功能。

Pixel 4:打磨与完善

相较于 Pixel 3,Pixel 4 搭载了双摄(主摄+2x 光学变焦副摄)。

Pixel 4

配套软件的更新则主要体现在改善使用体验以及对于部分 corner case 的处理上。

Live HDR+

第一个功能是 Live HDR+,依赖 AI 对取景器里的 YUV 流进行处理,使其近似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HDR+ 控件

其次就是加入了可以分别调节画面亮部和阴影(影调映射控制)的控件,方便用户拍出剪影效果。

长焦镜头

另外,超像素变焦算法现在能同时应用在主摄和变焦镜头上,使得可用的变焦范围大幅提升。

Depth Map

变焦镜头的加入也同时使得人像虚化模式下物体轮廓的识别更加精确,除了人脸以外,不规则的物体也能很好地识别,甚至包括毛发边缘。

AIAWB

原本仅应用于极端光照条件下,也就是 Night Sight 模式里校正色彩的 AI 白平衡模式,现在可以用于平时的拍摄了,配合新加入的超感光传感器(类似于环境光传感器),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色彩还原。

Night Sight

当然,夜视模式本身也在 Pixel 4 中也得到了增强。新版夜视模式在有三脚架的情况下支持 16s、15 张(等效 4 分钟)照片合成,这里 Google 用到了星空拍摄来展示。在这种长曝光场景下星空会移动,所以 Google 采用了分区对齐的方式来保证星空和地景的清晰。

AI 去热像素

此外,长曝光带来的热噪声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Google 通过一个 AI 算法来识别并抹掉这些影像画质的因素。

19EV

在发布会的最后,Google 称现在他们正在挑战高达 19EV 的极限光比情况,未来可能通过 OTA 更新来推送最新的算法。期待一下。

小结

以上就是对过去十年来 Google 在 Nexus/Pixel 上对计算摄影不断进取的一点快速回顾。

不难看出,在相机系统里最难的 3A(AF、AWB、AE,即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自动曝光)问题上,Google 都敢为人先地采用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来提升体验。而在 Pixel 4 上,通过新增的两枚传感器和软件的改进,适用的拍摄场景更多了、体验更好了、成像控制也更精细了。

你对 Google Pixel 4 系列的相机系统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关联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 Google 的新动态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坚固耐用、分区合理,这款内胆包可能比背包还适合带出门:tomtoc H14

$
0
0

只需要带电脑和一些配件出门的时候,我是不太愿意背双肩包的,这种情况下背双肩包总是显得特别笨重,而且因为装的东西不多,包的外形总是变得扁皱,非常不好看,所以有时我会把电脑放进内胆包,然后连同配件一起装到帆布袋里,虽然麻烦一些,但至少看着轻便。前段时间 tomtoc 推出了 H14 内胆包,说是内胆包,但它的功能设计可不止内胆包那么简单,更像是一款专为我这种经常带着电脑出门的人准备的单肩包。

保护全面一直是 tomtoc 产品的一大特点,这次的 H14 也不例外,从外到内的各处细节都为装备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

外侧面料的防泼溅处理让你在下雨天也不必担心设备淋湿,电脑仓的衬里采用了柔软的缓震材料,保证电脑表面不会划伤,四个边角则使用了 CornerArmor™ 专利技术避免跌落撞击,给电脑带来全面保护。即使是两侧的提手、拉链和背部的扣具也全都用了高品质的配件以保证坚固耐用。

H14 还延续了 tomtoc 的另一个优势,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特点——合理且丰富的分区设计。相信很多携带电子设备的人都用同感,如果用传统背包携带电子设备,各种充电线、充电头、充电宝往往在包里乱成一团,U 盘之类的小物件也会在一片混乱中「消失」,因此不少人都会额外准备数码配件收纳包装在背包内。

作为面向数码用户的品牌,tomtoc 从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即使在小巧紧凑的 H14 上,依然提供了前后两层,后面的主仓可以放下一部 13 英寸的 MacBook Pro,前面这一层则提供了 5 个分区,位置靠上的两个小袋子可以存放移动硬盘、充电宝和线缆,方便随时取用,一些细小物件以及证件等可以放在靠外层带有拉链的袋子避免滑落遗失。

剩下的部分还可以装下一台 12.9 英寸 iPad Pro,随着 macOS Catalina 正式推出,新加入的「随航」功能可以把 iPad Pro 变成 MacBook 的复屏,增加了 iPad Pro 使用场景,在出门时同时把 MacBook 和 iPad Pro 装进 H14 里也完全没有问题。

作为一款适合外出携带的内胆包,H14 提供了多种携带方式,收起背带是一个手提公文包,装上之后就变成了单肩斜挎包, 事实上 tomtoc 这款包并没有限制使用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找到最合适的携带方式。而且无论是手提还是肩背,H14 都提供了横竖两种模式,只需改变包袋搭扣的位置就行,适合多种外出使用场景。

tomtoc H14 虽名为内胆包,但它拥有和双肩包一样的全面保护和合理分区,而小巧紧凑的设计也让它在很多场景下比双肩包更加轻便合适,尤其是当你仅需要携带一台电脑和少量配件出门时,H14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也有类似需求,可以前往 tomtoc 京东官方旗舰店 进一步了解详情并购买 tomtoc H14 电脑包。

Matrix 群讨论 | 你会选择可穿戴设备吗?

$
0
0

在第 17 场「和派聊聊」Matrix 作者群讨论活动中,作者们分享了自己是否会选择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并说明了各自的理由。机器人为大家整理了本次讨论活动的精选内容,一起来看看。

> 大家也可以到「和派聊聊」讨论文章 的评论区说说你选择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背后的思考。参与讨论,还有机会获得我们送出的 50 元京东 E 卡。

Brick713:圆手表坚持者表示很失望😔

🔗 查看 TA 的作品

作为一个老 Motorola 粉,可穿戴设备从第一代 Moto360 开始,我一直受不了 Apple Watch 的造型,是非常强硬的圆手表坚持者。一代的 360 其实问题比较多,比如硬件设计上的问题,造成手表很容易「肛裂」(表带接口损坏)。其次是支持的应用少,除了接通知,看运动数据几乎没啥用了。

之后我又买了 Moto 360 第二代,说实话,升级有限,最重要的就是缺失NFC,佩戴了一段时间被我雪藏了,最近又拿出来玩,发现国内很多应用都放弃 Android wear 了,支付宝没有 wearOS 版本了,只能自己手动装老版本。

其实可穿戴设备到现在玩家已经不多了,主流的只剩下苹果,华米,华为三星等等一些玩家了,我个人觉得手环其实是可穿戴设备完美的载体(Apple Watch接受不能),支持NFC,能够监控基本的数据,不漏掉通知,支持一些场景下的支付就够了,别的场景我个人没有任何需求。再说一个尴尬事,当时首都机场支持二维码验票的时候,我尝试用 Moto 360 第二代过验证,结果死活扫不出来,弄巧成拙,不仅耽误自己时间也耽误了别人。综上,所以我是对可穿戴设备比较失望的。

Sol:设计好看佩戴舒适,何乐不为?

🔗 查看 TA 的作品

我前前后后买过:Apple Watch、小米手环 4 NFC、Bong 手环 I & II、Withings Activite。

选择可穿戴设备无非几方面需求:1、身体数据记录;2、减少手机使用;3、拓展使用边界。索性就分这三方面来聊聊。

身体数据记录。这其中涉及到的有每日身体基础能耗、健身记录、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站立等。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产品都已经支持,便宜的如各厂手环,一直到各类智能手表,这也是他们主打的功能。但是选择这类产品我通常也会注意到他们的数据存储机制是否封闭,例如是否可以兼容 Google Fit & Apple Health,数据是否可以导出(导入就不奢求了)。如果不能给兼容第三方或者不能导出,那么这么封闭的产品或者服务就不建议考虑了。

减少手机的使用。这方面有两点:一方面如果设备有较理想的显示屏,并且支持读取手机的通知,甚至是通知过滤或者回复,那么就可以非常有效的降低拿起手机的频率。这方面 Apple Watch 做的最好(可以以应用维度打开在表上的通知,并且可以在表上回复),小米手环次之(可以以应用维度打开在表上的通知,结合相关 App 可以做到根据关键词过滤通知),Withings 由于没有显示屏所以基本上告别通知功能了。

第二方面则是,在穿戴设备的独立使用方面,例如脱离手机使用支付功能、查看时间(其实表不就是用来看时间的么)和天气等此类信息,可以省得习惯性点亮手机,久坐提醒等功能也能让自己暗示远离各类大小屏幕。

拓展使用边界。这方面就比较有意思了,可穿戴设备较手机而言是更多时间与我们有肌肤之亲的设备,他们就比手机有更多的「可得到性」。例如支持门卡功能的小米手环 NFC 版本,就可以直接抬手开门禁,不用让我从口袋找门卡(更不用说要记得带了)。就算部分小区支持手机 App 开门,也省得我点亮手机屏幕打开 App 使用相关功能了。再说了,我下楼倒个垃圾也不想拿手机。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小例子,更多的可拓展性就看你是因为什么才使用它们了。

所以综上所述,可穿戴设备在设计好看,佩戴舒服的前提下,可以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也可以更科学更有依据的管理自己。何乐而不为?

呜喵洋:可穿戴设备能带来便利

🔗 查看 TA 的作品

会的。作为一个苹果生态圈伪重度用户,无论是 Apple Watch 还是 AirPods 都极大的提高了我的生活效率,这一点在外出运动时体现的尤为明显。

而类似小米手环这样具备模拟 ID 卡的设备,上班下班回家时可以不用多携带一张门禁卡,其带来的便利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久的将来 AirPods 2 也快要来了,也许会有期待已久的主动降噪,相信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会为我们都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ln-勇字当头:新鲜感过后,还是需要更好的体验

🔗 查看 TA 的作品

我使用过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是手环、手表类产品,陆续使用过小米手环(二代)、Fitbit Versa(一代)。刚开始使用这些小玩意儿,我都会新鲜一阵子,例如折腾米环搭配 Sleep as Android、第三方客户端来记录睡眠,不过,我很快就由于小米官方客户端记录的数据和 Sleep as Android 的数据差别过大而放弃了记录。再后来从群友手里收了一个 Fitbit Versa,相比于米环,它的优势无非是屏幕更大、心率检测准确度更高……而已。如果必须指出一项更好的功能的话,可能是「经期追踪」?

图片来源:The Verge

但我还是认为两者都很蠢:抬腕亮屏总在我需要看时间的时候卡顿半秒,相比于传统手表,这短短半秒的卡顿足够让我抓狂了,上课的时候想要偷偷看一眼时间,我还要专门背过身去……;晚上佩戴手表进行睡眠监测的时候,抬腕亮屏又变得无比灵敏,一个翻身就会自己亮起来。索性我也就放弃夜间佩戴手环来检测所谓的睡眠数据了,并不是这个行为没有意义,而是对我来说,得知这些数据并不能够帮助我养成更合理的作息时间,我的惰性太强,这种记录不适合我个人。

苹果的新款手表目前支持常亮显示时间了,至少这一个功能我非常感兴趣,劝退的我唯一因素就是价格了。

Quentin_Yu:是生活、工作的好帮手

🔗 查看 TA 的作品

购买过 Apple Watch 1 代、3 代。

更好的了解自己。心率、步数、站立时间、锻炼时间这些是我目前看的最多的身体情况数据。这些数据都来自AW佩戴时的记录。结合 AutoSleep 在晚上采集睡觉相关的数据,了解近期睡下和起床的时间、睡眠的质量等等。都能对自己有个更好的了解,对应自己最近的心情、生病情况,都能有个数,并督促自己改变一下不好的生活习惯。

小工具的分担。出国旅行时发现AW同屏显示多地时间、快速计算汇率,小小的面板分担掉拿出手机的麻烦。曾经因为旅行的时候手忙脚乱,摔碎手机屏幕,多空一只手出来总是好的。

减少接收消息的焦虑。工作的关系需要盯微信回复,手机在口袋里的时候,同样的震动不能分辨是软件推送还是微信的重要消息。AW 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瞥一眼就知道是什么东西,是否需要拿手机,起到过滤消息的作用。

兰缘小妖:续航是可穿戴设备的第一要素

🔗 查看 TA 的作品

我目前使用的可穿戴设备只有一款 —— Amazfit GTR,我是一个有很长的小米手环使用时间的人,从小米手环 1 代一直到 4,直到今年 8 月才终于换上了一个手表样的设备,我对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考量就是续航时间。

智能手表,首先是一个手表,能够长时间提供稳定服务才是正事,所以尽管各种智能手表层出不穷,我也还是尽可能挑选续航时间长的,一天充一个手机已经很繁琐,还要偶尔充一下 iPad,不想再加一个手表了,按照我目前的使用情况(全天心率,睡眠检测,应用通知只多不少),Amazfit GTR 续航将近 70 天,所有和电量相关的烦恼都没有了,除了充电器找不到……除此之外,作为入门级的智能手表,该有的功能都有,NFC、全天心率、睡眠检测、运动、GPS、通知提醒、二维码支付等等,满足一个普通人所有的需求。

当然可能它没有蓝牙音乐,可能它没有地图导航,可能它不能随意安装三方应用,但我觉得这些需求频率不是太高,比如有手机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要用手表听歌,所以目前这款 Amazfit GTR 满足了我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所有想法,当然还是有一点微不足道的妥协,这就是我唯一的可穿戴设备。

邓锄头:数据控对续航的要求更高

🔗 查看 TA 的作品

小米手环1代,米动手表青春版,荣耀手环 4,华为 GT 一代,现在手里的 GT 是服役的第 6 个月,使用强度绝对的顶级,除了充电基本上是不摘的。

我个人使用穿戴设备主要目的是记录自己的运动及睡眠,自己是个数据控,经常会分析健康数据的趋势和检讨自身,所以续航是我考虑项目中的至高要素,本来每天给手机充电已经给生活添加了非常大的焦虑了,再多加一个日充的手表会容易变神经质的。

会游泳之前感觉米动青春版实在太完美了,轻轻松松续航 20 天 +,同时非常轻便真的有无感佩戴的感觉,但是刚过一年就坏了,网上一查大家都是在一年保修后一个月内坏掉的手表而且大部分份问题都是一样的屏幕玻璃拖了。也侧面说明了华米的品控真是严格。

要是华米青春版出一个可以游泳佩戴的我是绝对会再买的!

  1. 现在的华为 GT 也是我认为的智能手表的最终形态,可以刷地铁,刷公交(桂民卡基本可以走遍全中国),数据控可以定期总结自己运动量(跑步距离,骑行距离,游泳距离),当初与华米的运动手表二选一选中 GT 就是因为续航更长一周。缺点的话就是表盘太大了,也比较重,夏天睡凉席能把自己给硌醒。
  2. 官方送的表带基本都不透气,所有穿戴设备我买来第一时间都会配上米兰尼斯的表带,凉爽又透气还结实。
  3. 华为穿戴设备的 iOS 平台的 App 和 Android 端的对比简直就像一个 0.1 Bata 版和 10.0 版,换表盘,冲交通卡,都必须要解绑 iPhone,重新改绑 Android 手机才行。

严炜:认清自己的需求才能找到挚爱

🔗 查看 TA 的作品

使用过的穿戴设备有 Apple Watch S1、S4(现正使用);小米手环 4 NFC;Misfit Shine 2。

我的穿戴设备需求:

  • 消息提醒。作为手机重度用户,兼之工作繁忙,且经常需要见客。曾几一度视图减低每日点亮手机的频度,既是为了让自己工作更集中,也是为了避免边见客,边看手机不礼貌;
  • 装饰作用。当年 Apple Watch 刚出,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加上对米兰尼斯表带的喜爱,首发入手,作为日常配饰;
  • 运动监控。作为一个胖子,曾经在 2015 年积极运动(那时已经淘汰了 Apple Watch),为了监控运动数据,加上对外观的追求,入了 Misfit Shine 2。
  • 门禁卡需求。移动支付现在愈发普及,基本没有携带钱包的需求,但是门禁卡如何放置成了首要问题。基于这一需求,恰逢小米手环 4 NFC 发布,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但最终因为加密卡的问题,最终没能实现门禁卡模拟,遂限制。

这些年的各种手环、手表类产品的使用,有贵的,有便宜的,基于种种不同的诉求进行了一波波地购买。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曾经以为的需求多是「伪需求」,回归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才是最为紧要的。产品外观、续航能力、消息推送能力、指标监控能力等等花样繁多的功能,能够认清自己,才能寻找到心头挚爱。

SunsetYe:可穿戴设备好像在走功能倒退

🔗 查看 TA 的作品

最近使用过的两个智能穿戴设备是 Amazfit Cor 1 、小米手环 4 NFC 版本。先前用的 Amazfit Cor 1 是华米的亲儿子,屏幕超大、续航超长,自带的支付宝支付码功能由于极大的屏幕区域十分实用;换成小米手环 4 之后由于屏幕大小的减小,再也没用过这个功能,在偶尔用到的时候因为扫不出来令人尴尬。而小米手环 4 的续航也是让我十分「惊喜」的一点:小米的智能穿戴设备通常对续航都描述得十分谦虚,在标准情况下基本能达到标称的 1.5 - 2 倍续航,但是这个「优良传统」却没有在环 4 上展现,与我的预期严重不符,虽说经过几次固件更新后有所改善,但仍然比不上前一个设备 Cor 1 功能全开还能 2 倍续航(标称 12 天,实际 20 天甚至 30 天),造成的落差还是挺大的。

至于之前换环 4 的原因大部分集中在小爱同学和公交卡上了。但对这两个功能的高期望也让我更失望。小爱同学连接速度总是慢一拍,等说完之后却发现它比 MIUI 版本的小爱同学更为智障,只能回答已经预设好的情景。至于公交卡,开卡费 + 每次最低 50 的充值粒度与我低频的公交使用率完全不匹配,目前反而用 Apple Wallet 的公交卡更多。

除了这些,一些前代功能的缺失如「智能闹钟」和越做越差的小米运动 App 都令人难受。今年我已经不止一次说出「这个设备用坏了之后可能不会再买小米的产品了」。以前会为了性价比和自由性选择小米,可是这个曾经的标杆如今对于 BL 解锁、开发版系统与「管杀不管埋」的态度(之前开发版切换稳定版是不需要丢失数据的,现在更新机制之后反而会丢失数据,而超过 1 年的主线维护期限后,设备将只有稳定版更新,此时就不得不丢失一次数据)令人寒心。

扯得有点远了,不可否认小米手环是目前国内手环类产品的一个老大哥,可是这个老大哥能否老当益壮,还要看它自己如何努力了。

> 想要参与 Matrix 作者群和作者们一起讨论?申请成为 Matrix 作者

OnePlus 7T 上手体验:一台屏幕出色的性价比手机

$
0
0

在全世界开了一圈发布会后,一加终于在本周发布了国行 OnePlus 7T 和 OnePlus 7T Pro 手机。其中升级 90Hz 刷新率屏幕和三摄的 OnePlus 7T 吸引了不少用户的关注。在拿到这部手机进行了快速体验后,我想谈谈这款手机给人留下印象的一些细节。

外观与手感:一款拿起来很舒服的手机

OnePlus 7T 在外观设计上延续了一加一贯的简约路线。正面采用了与 OnePlus 7 一样的水滴屏设计,摄像头的开孔看上去要比 OnePlus 7 略小一点,省出的空间让给了屏幕,屏幕比例从 19.5:9 变为 20:9,让整个手机看起来要更修长一些。

正面的水滴更小了一点

相比正面,OnePlus 7T 背面的设计则有了很大的变化。「饼干式」的三摄模组摆在了背部的上侧,整个模组凸起厚度跟 1 元硬币差不多。摄像头的圆形设计看上去很规则,也比较符合一加在设计上对称感的坚持,比 OnePlus 7 更有辨识度(好不好看就见仁见智了)。如果你比较介意凸起,可以考虑戴上一个官方的保护壳,厚度刚好可以抵消掉凸起的部分。

经典的凯夫拉背壳

OnePlus 7T 的手感一如既往地出色。背面采用的新镀膜让玻璃拥有了一种介于磨砂和光滑之间的微妙手感,这个也是一加自 OnePlus 6 开始就使用的工艺。配合上背后边缘的 3D 弯曲处理,让手机拿起来的时候很贴合手掌。整机 190g 的重量虽然不算特别轻,但长时间握持也不会有明显的重量感。一加一直以来很看重手机的手感,愿意把功夫花在这种宣传上看不出来,但消费者每天能体验到的地方。对于产品的口碑积累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

屏幕:90Hz 很好,但 HDR 才是用了就回不去

OnePlus 7T 的这块 6.55 英寸,1080p 的 OLED 屏幕采用了与 OnePlus 7 Pro 一样的 90Hz 刷新率。尽管在画面的细腻程度上采用 2K 的 Pro 要略逊一筹,但在滑动屏幕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 90Hz 带来的流畅感。平时使用时比较明显的感受是在刷微博、看新闻需要滑动屏幕时边缘模糊的拖影要更小,同时相应的速度也明显比 60Hz 的手机更快。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相较此前 30Hz 到 60Hz 这种跨越式的提升,60Hz 到 90Hz 的提升并没有那么明显。目前 90Hz 需要解决的挑战一方面是如何有效地控制能耗(这在 2K 的屏幕上尤其明显,OnePlus 7 Pro 和 7T Pro 都配置了系列历史上容量最大的电池),另一方面如何让用户能更多地感受到刷新率提升带来的优势。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大多数 Android 上的游戏还停留在 60Hz 的水平,只有像《QQ 飞车》、《阿尔托的奥德赛》等少数游戏支持了 90Hz。硬件的提升只是基础,OnePlus 7T 上的这块 90Hz 屏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发挥它真正的实力。

相较于刷新率的提升, OnePlus 7T 屏幕上的 HDR 可能才是真的用了就回不去了。峰值亮度 1000nit,并通过了 HDR10+ 认证,在这块屏幕上观看 HDR 内容体验很惊艳。目前 OnePlus 7T 在 YouTube 和 Netflix 上都可以播放 HDR 内容,打开后明显能够感受到屏幕亮度和宽容度上的提升,平时看不到的很多画面细节也能展示出来。略显遗憾的是国内视频平台对 HDR 的支持还比较有限,大部分时候还是只能自己去下载支持 HDR 的视频观看。

相机:符合预期的三摄表现

OnePlus 7T 的三颗摄像头采用了类似 OnePlus 7 Pro 的配置: 4800 万像素 f/1.6 的广角主摄、1200 万像素 f/2.2 的长焦和1600 万像素 f/2.2 的超广角,主摄依然是今年各家 Android 旗舰机器的标配索尼 IMX 586。相比 OnePlus 7,最主要的提升自然是新加入的超广角镜头,除了更宽广的拍摄视角,它的加入为 OnePlus 7T 还带来了拍照时的超级微距和录像时的超级防抖功能。前者可以让你在很近的距离进行拍摄,配合超广角营造特别的照片效果。后者则通过边缘裁切的方式让你得到更加稳定的视频画面,都是日常拍摄过程中挺实用的功能。

超级微距模式

实际拍摄效果上,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OnePlus 7T 的曝光和白平衡都比较准确,对焦速度也不错,与其他采用 IMX 586 的手机相比处在同一水平上。使用新加入的超广角镜头拍摄时,画面边缘能看到一些细节丢失,但大部分画面的主要细节都得到了保留。

一加在色彩呈现上倾向于较高的饱和度,画面色彩看起来鲜艳浓郁。在测试中发现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偶尔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色彩差异,即在同样光线环境下使用三颗摄像头拍摄同一物体时,长焦镜头的色彩饱和度要更高一些。这个情况在拍摄人像和植物时容易出现。除此之外,总体上 OnePlus 7T 日间的成像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左:超广角 / 中:广角 /右:长焦

到了晚上,主要来测试一下 OnePlus 7T 利用多张照片计算合成的夜间模式,这个模式支持在超广角镜头下开启。从样张上来看,虽然开启夜间模式后 OnePlus 7T 的画面亮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画面的涂抹感比较严重,细节也有一些丢失,这个情况在超广角镜头下要更加明显。如果需要在夜间拍摄,建议还是使用主摄比较好。

超广角未开启夜间模式
超广角开启夜间模式

其他值得关注的变化包括人像模式现在支持在广角下拍摄,另外视频拍摄方面超广角新加入了 4K 30p 的支持(OnePlus 7 Pro 超广角不支持拍摄 4K 视频)。整体来看,OnePlus 7T 的相机相比 OnePlus 7 Pro 在使用体验和功能上有一些小进步。虽然和第一梯队的苹果、华为、谷歌的旗舰产品有明显的差距,但基本符合消费者对于这个价位手机的预期。

其他:闪充不错,系统仍有小遗憾

OnePlus 7T 这次也升级了到了 Warp 闪充,一加称其为「Warp 闪充 30T」,相比 OnePlus 7 Pro 的 Warp 闪充 30 虽然功率依然是 5V 6A,但通过对电池结构、散热结构和充电算法的优化,让峰值充电速度可以保持更长的时间。实际测试下来半个小时就能充到 70% 左右,这是个还不错的成绩,但相比今年各家推出的各种 40W、65W 快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系统方面,氢 OS 在 OnePlus 7T 上依然保持了它清爽纯净的特色,作为首批升级 Android 10 的第三方手机,氢 OS 10 在体验上比较接近原生,新加入的 NFC 门禁和车载语音助手功能也比较符合国内用户的需求。但像此前用户呼声较高的 Always on Display 这次依然没有支持,只能每次双击屏幕来查看时间、通知和电量。不过,如果你目前希望在国内找一个功能比较贴近原生的系统,希望第一时间用上 Android 的新功能,氢 OS 综合来看依然应该是你的第一选择。

总结

OnePlus 7T 得到了很多 OnePlus 7 Pro 的功能:90Hz 刷新率、HDR、超广角三摄、Warp 闪充……这些提升让它比上半年的 OnePlus 7 明显更有吸引力。在上半年推出旗舰手机 OnePlus 7 Pro,尝试上探 4000 元市场取得成功后,下半年再将部分体验出色的功能提供给次旗舰 OnePlus 7T ,一加在今年的市场策略清晰明确。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 OPPO 和 vivo 都一改此前的溢价策略,与小米、一加一起加入了性价比市场的竞争,这对于 OnePlus 7T 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对于消费者来说,OnePlus 7T 的确是一款性价比出色的产品,但它可能并不是在这个价位上唯一的选择。当价格、功能差异不大时,品牌就成为了决定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恰恰是目前一加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带你玩懂 Android 机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派早报:摩托罗拉或于 11 月 13 日推出折叠手机 Razr、小米发布显示器产品、奥林巴斯发布 E-M5 Mark III 相机等

$
0
0

摩托罗拉或于 11 月 13 日发布会推出折叠手机 Razr

近日摩托罗拉向部分海外媒体正式发出邀请函,正式确认将于 11 月 13 日正式举行发布会。从邀请函的宣传标语来看,这次发布会上摩托罗拉很有可能会正式推出此前传闻中的折叠屏手机 Razr。

根据之前的爆料,Razr 或将搭载骁龙 710 处理器,采用内外双屏的折叠式设计,内屏为 6.2 寸 OLED 屏幕,外屏为 600*800 分辨率的小屏。价格方面,Razr 在美国地区将面向运营商 Verizon 专供,售价 1500 美元。来源

小米发布显示器产品

10 月 17 日,小米官网上架了两款显示器新品,其中包括小米 34 英寸曲面显示器和小米 23.8 英寸显示器,正式进入显示器领域。

小米 34 英寸曲面显示器采用 2mm 窄边框设计,支持 2K 分辨率(3440×1440),显示比例为 21:9,屏幕曲率为1500R,支持 144Hz 刷新率,响应时间为 4ms,支持 85% NTSC色域、121% sRGB色域,对比度 3000:1。这款显示器支持 300 尼特最高亮度、Free Sync 显示变频技术,配有两个 HDMI 2.0 接口、2 个 DP 1.4接口、1个 Audio 接口以及 AC IN 电源线接口,支持升降、旋转和壁挂。

小米 23.8 英寸显示器采用了一块 IPS 硬屏,支持 178° 视角,分辨率为 1920×1080,显示比例 16:9,最高刷新率 60Hz。这款显示器支持 250 尼特的最高亮度和 6ms 响应时间,对比度为 1000:1,显示器采用了微边框设计,机身仅在支架后方配有一个 HDMI 接口。

售价方面,小米 34 英寸曲面显示器售价 2499 元,预售到手价为 1999 元,23.8 英寸显示器售价 699 元。两款显示器产品将于 10 月 21 日在小米商城开放预售,购买后均提供 3 年保修服务。来源

奥林巴斯发布 M43 画幅微单相机 E-M5 Mark III

10 月 17 日,奥林巴斯正式推出 E-M5 Mark III,采用 2040 万像素的 M43 画幅 Live MOS 和 Truepic VIII 图像处理器,感光度范围 ISO 200 至 25600,可扩展至 ISO 64。机身拥有 121 个十字相位检测自动对焦点和 121 个对比检测自动对焦点,机身最高可实现 5.5 档防抖,机械快门速度是 1/8000-60s,电子快门速度是 1/32000-60s,可以录制 4K 30帧视频,以及 1080P 120 帧的视频,支持 WiFi 和蓝牙连接,续航 310 张照片,支持 USB -C 接口充电。

售价方面,E-M5 Mark III 机身售价 1199 美元、搭配 14-150mm f4-5.6 II 镜头的售价为 1799 美元,将于 11 月底上市销售。来源 

Adobe 将在年底推出 iPad 版 Photoshop

据彭博社报道,Adobe 将于今年内正式推出 iPad 版 Photoshop。这款应用自 2018 年亮相发布会后,经过了漫长的开发和测试过程。据内测用户反馈,他们对测试版提供的功能并不满意,认为功能过于基础,很多桌面端 Photoshop 的核心功能并未在 iPad 上提供,对此 Adobe Creative Cloud 部门首席产品官 Scott Belsky 表示,测试版呈现的功能和最终发布版本并不相同,而且将迭代数十年才拥有如此多功能的桌面版 Photoshop 一下移植到 iPad 上也不现实。

目前推出的 iPad 版本已经可以完成很多功能,它能打开任意 Photoshop 文件,iPad 端做的图层调整也可以被其它平台识别,而 Photoshop 的核心功能将会陆续加入 iPad 版。来源

Pixel 4 不会推出 5G 版本

针对此前曾有过的 5G 版 Pixel 4 传闻,Google 产品经理副总裁 Brian Rakowski 在接受 PCMag 采访时表示,Google 认为 5G 网络的部署还没有完善到可以让大部分用户都能从中获益的地步,另一方面用于 5G 通信的硬件现阶段依然是「高功耗且不成熟」的。最后 Brian Rakowski 也表示 Google 仍会密切关注 5G 网络这一热点,但现阶段跟进这一技术的时机还不成熟。来源

iOS 将利用激光技术提升键盘打字效率

Apple 在 10 月 17 日最新公开的专利文件显示,未来 iOS 设备将可能通过激光技术检测用户触摸屏幕的行为,同时使用 VCSEL传感器和其它技术监视屏幕的偏转程度以确定用户的触屏位置和压力大小,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键盘输入效果。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快捷指令自动化使用详解

$
0
0

我们常说当年的 Workflow、如今的快捷指令(Shortcuts)拓展了 iOS 的自动化能力,即使不懂编程,也可以做出很多实用的自动化操作。

但 iOS 的自动化能力一直欠缺一环——主动自动化。什么意思呢?大部分的快捷指令,都是需要我们手动激活的,要么通过快捷指令 app,要么通过共享表单或小组件,要么通过 Siri 唤醒。也就是说,这些自动化总得需要你人为做点什么,快捷指令并不能主动地运行,它的自动化不够彻底。

在 iOS 13.1 中,新版快捷指令加入了「自动化」模块,可以根据日程、行程、设置等状态自动运行。我从测试版发布后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试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体验,得出的结论是:新版快捷指令虽然没有百分之百实现主动自动化,但我认为它往主动自动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1 

我们具体来看看它是怎么做到的。

快捷指令如何实现主动自动化

新版快捷指令的底栏上,新增了「自动化」标签。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一项触发条件,当条件满足时,就自动运行快捷指令。整个创建的过程很像 IFTTT——如果发生了 A,那么就运行 B。

创建快捷指令自动化

当我们创建自动化的时候,可以选择「个人自动化」和「家庭自动化」,两者的区别是:

  1. 使用人群不同:个人自动化运行在 iOS 设备上,只有你本人才能使用;家庭自动化运行在家庭中枢(HomeKit Hub)上,所有人都能使用。

    两种自动化
  2. 触发条件不同:个人自动化有日程、行程、iOS 设备设置等触发条件;家庭自动化有位置、时间、HomeKit 设备等触发条件。

    触发条件不同
  3. 可运行的快捷指令操作不同:个人自动化可以运行所有快捷指令操作;家庭自动化只能运行部分快捷指令操作,无法运行带有交互界面和涉及第三方 app 的操作。

    可运行的快捷指令操作不同

家庭自动化由于需要借助第三方 HomeKit 设备,并且限制比较多,所以本文我们将会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自动化上。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用了 3 年 Ulysses 后,为什么我转而选择 iA Writer 作为主力写作工具?

$
0
0

作为一款老牌的 Markdown 编辑器,iA Writer 却逐渐淡出了主流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而全的 Ulysses、所见即所得又免费的 Typora、拥有更好公式流程图输入体验的 MWeb,或者是轻量好看的 Bear 等。如果仔细想一下 iA Writer 在国内不受欢迎的情况,我想它「糟糕」的中文支持和「简陋」的应用界面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大概半年前,我开始尝试着将自己的主力编辑器从 Ulysses 转移到 iA Writer 上,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放弃使用了 3 年的 Ulysses 而去选择了一款在国内用户中口碑并不太好的 App 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克制的产品设计与开放的资料库。

克制的产品设计

很多产品在迭代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增添新功能,却忽视了提升现有功能的体验或者优化产品的使用逻辑。iA Writer 曾经也走过这样的弯路,在之前的某个大版本中 iA Writer 也做了一些不但没有提高使用效率反而画蛇添足的功能设计,比如说略显鸡肋的「撰写/编辑/审查」模式切换。好在 iA Writer 的开发者也及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最近的几个版本中重新为 iA Writer 找回了那份回归写作本身的初心。

当你在 iA Writer 中写作的时候,编辑器会默认隐藏顶端和底部的工具栏,呈现给你的只有「白纸」和「黑字」,避免多彩的颜色和冗余的部件带来的干扰,带给你最纯粹的浸入式写作体验。只有当你把鼠标指针移到编辑器顶部或者底部的时候,工具栏才会浮现,你可以在上面直接使用「打开资料库、启用聚焦模式、显示预览、格式调整、字数统计」等核心功能。

iA Writer 默认采用 iCloud Drive 进行同步,所以资料库的结构也非常简单,就是以传统的文件夹为基础。另外,你也可以用标签来做另一个维度的分类,但是 iA Writer 的标签功能不支持嵌套,也不支持作为筛选的条件。同时,iA Writer 的资料库还支持「收藏」功能,可以让你把常用的文件夹直接放在侧边栏,方便调用。

iA Writer 的预览功能也设计得非常克制。Ulysses 针对不同的格式提供了不同样式的预览模版,但 iA Writer 没有如此丰富的预览功能,既没有设计多格式的预览又无法导入自定义模版,在显示预览后只能看到一种样式,如果要切换样式还需要到菜单栏中去找,提供的模版也只有区区 6 种,显然就是开发者的初衷就是不希望用户频繁地去切换预览样式。不过,好在 iA Writer 默认的模版样式还算不错,基本可以达到我的要求。

开放的资料库

虽然 Ulysses 已经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 Markdown 编辑器,但是它的资料库机制让我颇为不满意。首先,Ulysses 默认使用的 Markdown 格式是 Markdown XL,这就导致在导入与导出 Markdown 文件时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其次,Ulysses 默认通过 iCloud 进行同步,所以你在资料库里储存的文档无法在 iCloud Drive 里看到。虽然 Ulysses 支持在资料库里打开外部文件夹,但在移动端上的体验非常糟糕,因为每一次使用都要去文件 App 里选择对应的文件夹。

与之相比,iA Writer 采用的是通用的 Markdown 格式,并且使用 iCloud Drive 来同步整个资料库。这样一来,我可以方便地调取资料库里的文档,还可以与其它 App 或者服务联动,拓展出更多的使用场景。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套来自 MacStories 主编 Federico Viticci 的写作工作流,我在借鉴使用了半年之后,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便利,所以推荐给大家。

第一步,在 iCloud Drive 中新建一个文件夹作为资料库,当然你也可以选择 iA Writer 默认创建的文件夹作为资料库。这一步需要注意的是,你选择的文件夹不能包含 git 信息,否则无法添加到 Working Copy。(如果你一定要选择包含 git 信息的文件夹,其实也有解决办法,就是比较麻烦,此处不展开。)

第二步,在 Working Copy 中新建仓库,选择「Setup synced directory」,并在 iCloud Drive 中选中在上一步中准备好的文件夹;

第三步,等文件夹中的文件同步完后,点击仓库的「Status and Configuration」按钮,并点击「Add Remote」,然后在新的界面中分别填入自己新建好的 GitHub 仓库的名称和 URL 地址。填写完成后,点击「Test」按钮进行一次测试,测试通过后点击右上角的「Save」来保存配置。

第四步,当你的资料库文件夹完成与 GitHub 仓库的绑定后,文件夹中会自动生成包含 git 信息的隐藏文件,并且会通过 iCloud Drive 自动同步到 Mac 上。只要你同样在 Mac 上安装好 Git,就可以将资料库文件夹与 GitHub 仓库同步了。

每次新建文章、修改文章、归档文章的时候,在 Mac 上我就用终端 App 进行一次 git pull、add、commit 和 push,在 iOS 设备上就用 Working Copy 完成同样的操作。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通过 iA Writer、Working Copy 和 GitHub 搭建一套多平台的写作环境,兼具了资料库同步、历史版本记录和文本修改对比等功能。

优秀的中文排版

虽然说让我最终决定主力使用 iA Writer 的主要原因是克制的产品设计与开放的资料库,但是促使我做这个尝试的契机在于 9 个月前 iA Writer 在 5.2 更新中对字体进行非常大的改进,其中就包括了 3 种风格的新字体,以及针对 CJK 字体(中日韩)进行的特别优化等。在经过简单的试用后,我发现 iA Writer 上面的中文排版表现的确有了十足的长进,完全达到了「优秀」的水平。

iA Writer 的开发商也非常有意思,iA Writer 只是他们的产品之一,真正的主业是为商业公司提供战略性设计服务。所以,iA Writer 的编辑器只提供了它们自己设计的字体,用户不需要做选择,安心用内置的字体就可以了,我个人也非常喜欢这种设定,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与其如此不如让开发者提供唯一的「最佳选择」。

如果你对 iA Writer 的字体感兴趣,可以从官网 Blog了解到更多信息,也可以从 GitHub直接下载 iA Writer 的专属字体使用。

尾巴

作为一款夹在大而全和小而美之间的写作工具,iA Writer 的定位其实略显尴尬,因为它很难去界定自己的目标用户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群体。作为一名平时需要大量写作的内容编辑,我在使用 iA Writer 一段时间后觉得这款 Markdown 编辑器的功能恰好能满足我的需求,看似简陋的界面设置了插入表格和目录、复制 HTML、TeX 数学公式等我正好能用得上的进阶功能,还有很多操作上的小细节也经常让我深感便利,同时整套 UI 设计语言又完全符合我的审美,所以非常开心地投入了它的怀抱。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工具,那么不妨来试试 iA Writer,也许它能给你意外的惊喜。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iA Writer 是非常难得的一款全平台 Markdown 编辑器,你可以在 iOSAndroidmacOSWindows 上都使用到这款优秀的工具,并且除了 iOS 版本都可以免费试用。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用了一年多 HHKB 静电容键盘,我们想谈谈这款不便宜的键盘|福利派

$
0
0

去年少数派曾给大家带来过 HHKB 静电容键盘的团购福利,临近双十一,知道你想买买买的心已按耐不住了。这次,我们带着比上次团购更低的价格来了,而且价格保价至双十一,让你无需犹豫和等待。

HHKB Professional BT 蓝牙版:¥ 1798 元 (¥ 2188)  

🛒 去淘宝买>

🎟 领券下单立减 390 元>

HHKB Professional2 Type-S 静音版:¥ 1698 元(¥ 2098) 

🛒 去淘宝买>

🎟 领券下单立减 400>

HHKB 与众不同之处

HHKB 全称 Happy Hacking Keyboard,于 1996 年 12 月 20 日诞生于日本。如今已成为程序员和文字工作者心目中的神器。

HHKB 重新设计的键位布局,UNIX 友好的同时又兼顾 macOS 和 Windows。取消了数字键、功能键和方向键等非必要按键,只有重要的最少按键。每个按键的键帽大小仍为 19.05 毫米的同时,体积大幅减少。

都说红轴是机械键盘玩家的退烧轴,而键盘发烧友们说的最多的神器就是静电容了。HHKB 采用静电容轴,按下后,电容的容量会发生改变,实现按键触发效果。由于是无触点设计,所以几乎无磨损。相比机械键盘,无物理触点的设计有着比机械键盘更长的使用寿命,由于静电容是无段落感的,手感方面更接近红轴的体验。

当然,除了按键结构之外,键帽材质也是影响手感的原因之一。HHKB 除空格用 ABS 外,均采用 PBT。磨砂表面带来更厚重的触感。

DIP 开关。提供 6 个 DIP 开关,通过开关的组合,可以交换键盘上一些键的位置或者是改变某些键的功能,让 HHKB 可以兼容 Mac OS / Windows / Linux 多种操作系统。

HHKB 实际体验如何?

我们找了几位使用 HHKB 超过一年的朋友,说说他们的 HHKB 使用体验。在入手之前,先来看看 HHKB 究竟适不适合你?

🙋‍♂️ 介绍一下自己的职业。

@涨汤:我是一名移动互联网的 C 端产品经理,从业 6 年,在手机厂商小米、魅族分别担任过运营与产品岗位。最近 3 年分别经历了短视频、社交软件「从 0 到 0.1」的创业,负责产品及研发团队的管理。工作里除了组织、沟通以外,主要的输出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的需求文档。

工作之余,写作占据了我比较多的时间,例如少数派的《Power+ 2.0》栏目就能看到我写作的内容。目前来说,持续用键盘输入在我的日常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希望长时间使用键盘时,手指、手腕都能有比较舒服的体验,且不易疲劳。

@眼圈黑:我目前是一名机械类整机制造公司的采购经理,兼职做一部分可配置物料的设计工作,平时除了组织沟通以外就是一些中度的文本输入工作。

如果出差时书包重量允许的话我也会选择带上 HHKB,这样我就可以在出差间隙能以熟悉的方式在更新工作情况,处理文字输入工作。

日常在家时我很少开电脑码字,大部分时间我的 HHKB 是和我的 iPad 配对使用的,业余时间在家我主要是主机、手机游戏,电影和陪家人聊天。有一块带键盘的屏幕可以方便我随时能和朋友通讯以及跟上几个摄影微信群的更新(FOMO 本人)。很奇怪为什么我不用手机?因为很有可能追完更新后我会控制不住去刷公众号更新或者其它内容,这样的组合能让我远离手机,所以 iPad mini 和 HHKB 的组合比较适合我的使用场景。

小波:我是一名产品经理 ,之前从事硬件行业,做物联网的方案。最近一年在一家做中文 NLP 的公司管理项目,主要是负责 2B 业务的交付。工作上和键盘打交道最多应该是写文档,甲方需要的各式各样的文档。

除开工作,我会花很多时间在阅读和 Side project 上。Side project 也会有重度使用键盘的情况,不管是写代码还是写中英文文档,对我而言最主要的需求是手可以不离开键盘。不管是输入光标的导航还是文本选择,都希望能通过键盘处理。当然了,舒适性也是一大考量,能保证手指不会疲劳。

⌨️ 你的 HHKB 是什么型号?

@涨汤:我目前主要在用的是「HHKB Pro BT 白色无刻」,是去年少数派举办 HHKB 主题征文活动 时购买的。其实我有 3 把 HHKB,另外 2 把分别是:

  • HHKB Pro 2 黑色无刻,购于 2016 年 8 月
  • HHKB Pro 2 Type-S 白色有刻,购于 2016 年 5 月

@眼圈黑:我用的是 HHKB Pro2(PD-KB400B),之后海淘了一块 hasu 的板子改造成了蓝牙有线双模(不是因为蓝牙款丑,单纯就是因为穷),如果你对 hasu 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少数派的 这篇稿子,当然某宝也有了更好的方案。

小波:HHKB Pro 2 白色有刻,购于 2014 年。(图就不传了,最近没有清洗过,有点脏……放张官方图好了)

🤔 为什么会选择 HHKB?

@涨汤:老实讲,买第一把 Type-S 的时候,真正让我脑袋发热的还是因为它的外观。 不管是按键的大小、键程、材质还是刻印,每个细节都让人无比舒服。当然,它的内功也十分深厚,用起来绝不掉链子。

我家里还收藏有几把其它品牌的机械键盘,但是 HHKB 不仅外观深得我心,用起来也无可挑剔;所以那些键盘我也就偶尔拿出来玩一玩,但是正经干活的时候还是用回 HHKB,键人合一的感觉:)

小波:对一个技术出身,且还是一个 VIM 用户而言,买 HHKB 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以下是我选 HHKB 的主要原因:

  • 默认的 Control 按键位置,是为了保护我的小手指
  • 原生的 macOS Command 按键位置,因为是 Mac 用户,这个应该是刚需
  • 有限但足够的硬件拨码开关调整键位,不用依赖系统或者 AutoHotKey 之类的软件来修改按键布局,保证了开箱即用
  • 小巧但足够的 60% 键盘布局,这个只是个人喜好

另外就是,HHKB 的「轴」用了一种叫静电容的技术方案。和 Cherry、凯华等使用的传统机械开关式的轴不太一样,当年对这个静电容好奇也是我选择购买 HHKB 的原因之一。

@眼圈黑:平时的工作离不开大量的纸质文档,所以桌面对我来说寸土寸金,会选择这类键盘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占地方,配合蓝牙我能很方便地变换我的桌面布局。在用 HHKB 之前,我买了一款价格相对便宜的 67 键红轴机械键盘,虽然是红轴,还是会担心打扰到别人,最终我选择了 HHKB。

👍 这一年多的 HHKB 使用体验

@涨汤:关于 HHKB 几年来的体验,其实我 参加去年征文 的时候已经都写完了,这里就简单总结几点我心中 HHKB 的优点吧:

  • 最喜欢的键位:聊 HHKB 是绕不开键位的,我太喜欢这套布局了,不仅仅是 ⌃Control、 ⎋Esc 等按键不寻常的默认位置,也包括其它按键的间距。
  • 按键十分稳定:持续输入时的表现是我最在意的,这么四五年用下来,按键的表现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始终是相同而且干脆的反馈,从不出错。
  • 没有多余按键:HHKB(US 布局)总共只有 60 个按键,几乎不占桌面空间,但是又有全尺寸键盘的使用面积。
  • 容易保持清洁:同样的清洁习惯,其它键盘明显就更容易变脏;HHKB 的 PBT 材质不仅容易保持清洁,而且还不容易「变旧」,永远是那种经典的感觉。

这些全都是主观感受,所以如果你在犹豫要不要买,建议先找一把试用一段时间。先检查一下钱包,然后跟着你自己的心走:)

体验方面唯一让我困扰的大概就是蓝牙连接稳定性的问题了,尽管频率并不高(一个月里有那么三四次),不过使用 BT 版本连接 iMac 以及 MacBook Pro 使用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断开连接的情况,恢复连接通常需要 5~10 秒左右。我还有一把 Filco Minila Air 也有同样的情况,所以不确定是什么问题,网络上至今没看到有可靠的解法。

    小波:因为我主要的需求是写文档和写代码,从个人使用角度,有几个感受:

    • 60% 键盘布局刚刚好,尤其是 Control 和 Fn 的位置,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应该是「~」的布局,一开始使用可能会非常不习惯,从而会影响 CLI 下快速跳转 Home 目录的情况;Delete 的按键布局位置也刚刚好,不会太远也不会太近
    • 静电容确实在手感和按键反馈上都做得非常不错,Macbook Pro 原生的键盘简直就是在伤害自己的手
    • 基本上满足我「手不离开键盘」的需求
    • 额外的两个 USB 接口,可以插入无线鼠标的接收器,避免浪费现在笔记本电脑上越发紧张的 USB 接口。还可以扩展键盘能力,比如接上一个额外的小键盘

    @眼圈黑:

    • 键位:HHKB 是我花最少时间去完成适应的键盘。可能很多 HHKB 用户都是程序员,我相信他们对键位的理解肯定比我要深刻,单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看,半天的时间我就爱上了 Control 键位的设计甚至还把我公司的笔记本的键位也做了调整,方便平时出差时保持相对熟悉的键位,保证输入效率。
      • 举个例子:因为我每个月会有一周左右会专心做一些可配置物料的新增或者维护工作,我在处理这项工作时手部动作往往是频繁重复 control + C/V 然后输入一些关键语句,在使用 HHKB 输入时,我的左手基本可以固定在一个位置,输入效率很有保障!
    • 材质:个人虽然不是键盘爱好者,就拿我接触过的一些键盘对比一下,苹果和 ThinkPad 键盘的键帽基本上在使用一年后就基本「打油」了,cherry、FILCO 也是如此。PBT 材质的键帽在这方面确实优秀。
    • 玄学:我不觉得 HHKB 是输入手感最好的键盘,但是我相信 HHKB 的手感是最容易被很多人接受的。

    📢 给即将买 HHKB 的朋友一个小建议

    @涨汤:对于已经打算买 HHKB 的朋友,我建议选用「无刻印」的版本。毕竟它的按键本身就不多,除开字母、数字和几个主要的修饰键(⌘Command⌥Option 等),就没剩下几个按键了。

    偶尔的输入错误倒是不可避免,对于不熟悉键位还使用「无刻印」版本的朋友,我推荐买几个有颜色的键帽来标识一些难以定位的按键,例如数字 5,只要能定位这个按键,其它按键就很容易找到了。虽然 HHKB 的键帽和机械键盘是不通用的,不过选择空间也还挺宽的。

    除了物理按键数量以外,没有什么键位问题不能通过「Karabiner-Elements」改键解决的,少数派就有不少 相关教程。 BTW,如果你也买了 HHKB Pro BT ,推荐使用「耐时」的锂铁电池,高强度使用一个季度没有问题,买一盒就能用一年了。

    小波:HHKB 本身已经提供了较为完整性的体验。但是,你还是可以做一些修改,其实社区已有很多方案,比如 HasuHHKB Alt Controller,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用 Hasu 自己开发的 TMK 键盘库,对整个键盘布局做修改。

    图片来自:https://geekhack.org/index.php?topic=71517.0

    如果你想要蓝牙(BLE)和 USB 的双模键盘,而又不想买一个新的 HHKB Pro BT,那你可以试下 Yang 设计的 HHKB BLE Mod,能提供 BLE(无线)和 USB(有线)两种连接模式,有意思的是,还提供了 USB Hub,保证 HHKB 自带的 USB Hub 能正常工作。

    图片来自:https://www.zfrontier.com/post/detail/13250

    @眼圈黑:HHKB 的键盘价格一直都很稳定,我其实也是机缘巧合下在朋友手里买到的二手,自行改的蓝牙主板。我平时在选购一些实用的商品时,如果我花了大量时间去问身边的人或者上网查阅它的使用体验时,很多情况是会导致自己的错误决策(盲目购买)。所以我建议每一个感兴趣的朋友都去试一下,最好是能日常试用一下,不用太在意那些使用体验,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需求。因为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包括一些文字工作者和程序员最终选择弃坑。

    而我,五十一斤收。


    HHKB Professional BT 蓝牙版:¥ 1798 元 (¥ 2188)  

    🛒 去淘宝买>

    🎟 领券下单立减 390 元>

    HHKB Professional2 Type-S 静音版:¥ 1698 元(¥ 2098) 

    🛒 去淘宝买>

    🎟 领券下单立减 400>

    🙋🏻‍♀️ 

    早买早享受,抽中了你,我们直接给你 💰

    让我看看你的桌面?来参加 #少数派的桌面# 晒桌面活动


    用这个 LaunchBar 动作一键解绑 Setapp,跨设备使用更方便

    $
    0
    0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如果你的 Setapp 订阅是与朋友拼车,且账户类型是家庭子账户。那么根据 Setapp 的说明,你只能同时在 1 台设备上登陆。而你正好有多台 Mac 设备,这就需要经常在不同设备上来回切换 Setapp 账户。

    当你在 A 设备登陆后,如果要在 B 设备登陆,你需要到 Setapp 设备管理页面 取消 A 设备绑定,然后在 B 设备上直接登陆。Setapp 实际上对单设备订阅账户非常友好,当你在 B 设备登陆后,A 设备上已开启的应用实际上还能够持续使用一段时间。

    所以,单设备订阅实际上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唯一麻烦的地方是:在另一台设备上登陆时,必须打开 Setapp 网页来取消设备关联,无法直接「顶」掉另一台设备。

    打开 Setapp 设备管理页面又慢又麻烦,所以我编写了一个非常简单的 LaunchBar 动作,帮你一键解绑 Setapp 已绑定设备。这样,后续在另一台设备上登陆 Setapp 时,只需要执行该动作,然后直接登陆即可。

    Setapp 设备一键解绑 LaunchBar 动作

    安装 LaunchBar 动作

    首先,下载该 LaunchBar 动作 并安装。安装之后,点击 Edit 编辑脚本。

    LaunchBar 动作编辑

    你需要修改 2 个位置,首先是把顶部的 Python 路径修改为自己本地的路径,可通过在终端中执行 which python 获取。保证该 Python 环境中已安装 Requests 模块,安装方法为:pip3 install requests

    编辑 Python 脚本

    接下来,我们需要获取自己的 Setapp 账户 Token。打开 Setapp Devices 页面,使用 F12 打开开发者工具。选择开发者工具中 Network → XHR,然后刷新此页面。

    此时,开发者工具栏会显示所有请求,找到其中以 me 命名的请求,从 Request Headers 中获取到 Token 字段,然后填入 LaunchBar 脚本中预留位置。

    浏览器开发者工具

    一切就绪,保证你的 Setapp 账户已登录,然后执行该动作看是否能正常运行。

    执行成功提示

    根据我的测试,Setapp 的 Token 基本不会更新,所以这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当然,如果脚本不可用了,请重新获取 Token,可能是更新了。

    这么麻烦,还不是为了省掉多添加一个设备每月需要多花费的 $4.99 嘛。💸


    >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LaunchBar 的使用技巧,不妨试读订阅我们的付费栏目《LaunchBar:全方位优化你的 macOS》

    如何搞定 iPhone 上的骚扰电话和短信?

    $
    0
    0

    「先生您好,保险要了解一下吗?」「澳门赌场在线发牌」…… 源源不断的骚扰电话和短信总是让我们头疼不已,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烦恼,不妨跟着这篇文章一起学着屏蔽这些垃圾信息,还你的手机一个清静。

    拦截骚扰电话

    比起短信,骚扰电话的干扰方式更直接、干扰程度也更大,如果你也深受各种买房贷款、办信用卡等骚扰电话的困扰,以下这几种方法说不定能帮上你。

    系统功能

    在 iOS 的「设置 - 电话」选项中,你可以找到「静音未知来电」的开关。开启这一功能后,没有存在你通讯录里的号码来电时,都会直接被系统挂断当成未接来电等你处理。如果你开启了语音信箱功能,系统则会自动将其转接至语音信箱。

    除了通讯录里的号码外,你最近拨打过的电话和 Siri 建议里的号码(比如别人通过邮件、短信发给你的号码)也不会被静音。

    静音未知来电

    「静音未知来电」的局限性较大,特别是当我们需要接听快递、外卖的电话时,静音显得有些不太方便。如果你不想错过一些重要来电,系统的「勿扰模式」也是一个好选择。你可以打开「勿扰模式」中的「重复来电」,这样同一个号码在三分钟内的第二个来电就不会被静音了。

    勿扰模式中的「重复来电」

    不过,来电静音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骚扰电话的问题,反而可能会让我们错过一些重要电话。由于识别骚扰电话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和技术支持,iOS 上的来电拦截应用并不多。

    第三方拦截工具

    腾讯手机管家是其中做得比较好的一个,苹果在 WWDC 上演示 iOS 的来电拦截接口时,甚至将它作为范例。依托于大数据,腾讯手机管家在来电的拦截、提醒等功能上做得非常精准。应用还会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来调整号码库,提升拦截成功率。

    腾讯手机管家

    腾讯手机管家里的「号码标记」功能可以让用户手动标记来电性质,当你接到「漏网之鱼」后,可以在应用中进行标记,帮助其他用户免受骚扰。

    号码标记

    在 iOS 的「设置 - 电话 - 短信/来电报告」中,你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将来电和短信内容上报给腾讯,这一功能默认关闭。开启后,你所有来电的号码、通话时长、短信的发件人、内容等信息都会被发送给腾讯。

    无论是系统还是 App,都是在接收端(也就是我们的手机)进行过滤。如果能在设备接收前就实现过滤,那就再好不过了。

    智能来电助手

    当一个陌生号码拨入时,你只有在接听后才能知道这是不是骚扰电话。如果有人可以替你接听电话,再向你传达内容,岂不美哉。不过请一个助理的成本远高于接听几个骚扰电话,基于 AI 的智能电话助手则可以免费替你接听电话,再以文字的形式转达给你。

    「华小秘」是来自华云天下的一款智能电话助手。提到华云天下,你可能有些陌生,滴滴打车的智能云呼叫中心就是他们开发的。要使用「华小秘」非常简单,只要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华小秘」并按照提示启用即可,它会为你自动接听所有未接来电,并以文字的形式在公众号发送给你。

    华小秘

    「华小秘」会自动分析来电意图,并与对方进行简单的对话。此外,它还支持播放通话录音、进行来电统计分析等功能。

    运营商服务

    除此之外,三大运营商也为我们提供了骚扰拦截服务。当一个电话拨打给你之前,运营商会识别它是否为高频呼叫号码,为你自动拦截那些骚扰电话,并通过短信或公众号的形式告知你哪个号码给你打了电话。

    你可以根据下面的列表自行选择。运营商的防骚扰服务在不同地区会有资费差别或功能限制,在开通之前建议先咨询当地客服。

    中国联通

    • 开通前必须先开通「炫铃功能」,部分地区的「炫铃功能」为收费业务,在开通前建议咨询客服后再操作。开通炫铃业务后即可免费开通防骚扰服务。详情可点击查看 官方介绍
    • 开通方式:发送短信 KT 至 10655587
    • 取消方式:发送短信 QX 至 10655587

    中国移动

    • 中国移动的防骚扰服务仅限 4G 用户,并且需要开启 VoLTE 业务后才能使用。你可以关注「中国移动高频骚扰电话防护」的公众号进行详细设置,详情可点击查看 官方介绍
    • 开通方式:发送短信 KTFSR 至 10086
    • 取消方式:发送短信 QXFSR 至 10086

    中国电信

    • 中国电信的防骚扰服务仅限 4G 用户,并且同样需要开通 VoLTE 业务才能使用。详情可点击查看 官方介绍
    • 开通方式:关注「天翼防骚扰」公众号,在菜单中进入,用电信号码登陆开通即可。
    • 取消方式:见页面功能区,或咨询 10000 取消

    拦截骚扰短信

    除了电话外,垃圾短信也是骚扰信息的重灾区,最近 iMessage 垃圾短信更是愈发频繁。如果你不想在信息应用里收到「澳门赌场」等各种垃圾短信消息,可以试试下面几种方法。

    系统功能

    你可以在「设置 - 短信 - 未知与过滤信息」中打开「过滤未知发件人」选项,将这些 iMessage 短信进行单独分组。

    这一功能仅对 iMessage 有效,对于传统骚扰短信无效。并且「过滤未知发件人」只是将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组并关闭推送,「信息」App 还是会显示角标。

    过滤未知发件人

    第三方拦截工具

    虽然前文提到的腾讯手机管家也支持短信拦截,但我更推荐基于 CoreML 机器学习的熊猫吃短信。应用支持对垃圾短信、公益短信等消息进行选择性过滤。不仅如此,熊猫吃短信还支持自定义规则,对号码、关键词设置黑名单和白名单。

    如果你发现了误报或被「放过」的短信,还可以通过应用手动提交到服务器作为学习样本,短信中的敏感信息都会被自动过滤,无需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

    熊猫吃短信

    熊猫吃短信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无需联网也能使用,应用会通过版本更新的方式来做到「与时俱进」。如果你是一个十分注重隐私的人,熊猫吃短信绝对可以让你放心使用。

    你可以在 App Store 购买熊猫吃短信,售价 3 元。

    关联阅读:熊猫吃短信:全新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垃圾短信过滤应用


    如果你偏爱自定义,那么支持正则表达式的 Sifter落格信使 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都支持用户自由编写过滤规则,并且内置了分享社区,让你可以直接套用别人的规则。

    🔗 关联阅读:

    以上是我整理的一些能帮你拦截骚扰电话和短信的方法,你还没有其它相关技巧或者工具想要和我们分享?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实用生活技巧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如何选择最适合《双子杀手》的影院?

    $
    0
    0

    本周末,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正式在国内上映了。与三年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这次李安依然选择采用了高规格的「4K/3D/120 帧」进行拍摄,并使用 CG 技术制作一个了 20 多岁年轻版威尔・史密斯,希望继续探索电影技术的极限。

    对于国内的影迷来说,相比三年前只有北京、上海两家影院支持放映「4K/3D/120 帧」版本的情况,这次国内有接近 30 家影院放映「4K/3D/120 帧」版本,同时超过 50 家影院可放映「2K/3D/120 帧」版本。究竟哪些影院支持高规格版本,作为观众应该如何选择最合适《双子杀手》的影院呢?

    选影院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 120 帧

    对于经常去影院看电影的人来说,4K 分辨率和 3D 技术相信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了,但 120 帧是什么呢?想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释一下电影的基本原理,电影之所以能让观众认为画面是移动的,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医学发现,当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面或一个物体后,在 1/24 秒内不会消失。由于早期电影采用胶片拍摄,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当画面以每秒 24 格胶片高速切换时,观众就能在视觉上形成连续的动画效果。

    因此电影在数字时代之前大都采用 24 帧来拍摄。进入数字时代后,电影的拍摄和放映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很多从业者开始思考是否可以采用更高的帧率进行拍摄。2012 年,彼得・杰克逊为《霍比特人》制作了一个 48 帧的版本,尽管当时受限于放映条件只有很少的影院可以上映,但它为高帧率电影的商业化进行了尝试。

    2016 年,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首次采用 120 帧的高帧率进行电影拍摄。120 帧的主要优势在于当画面内物体快速移动时,可以依然获得清晰和连贯的影响。演员的一个动作能够被分解成更细致的图像,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能被镜头捕捉到,因此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会有更接近真实的感受。

    低帧率下观看《双子杀手》
    高帧率下观看《双子杀手》

    120 帧虽然带来了更好的画面,但同时也对拍摄和放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年前全球仅有 5 家影院有以最高规格放映 120 帧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的能力,其中国内有 2 家。今年的《双子杀手》情况则有所改善,一方面国内有更多影院具备了放映 120 帧电影的能力,另一方面李安也在技术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更多影院的放映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这次《双子杀手》在国内的几种放映规格,并告诉你如何选择最合适《双子杀手》的影院。

    一张图搞定版

    Cinity

    Cinity 影厅是由国内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推出的高格式电影放映系统,其最大的卖点是支持放映 4K 分辨率、120 帧的 3D 影片,符合《双子杀手》最高规格。Cinity 影厅可以在放映3D 影片的时候提供 14FL 的屏幕亮度(一般 3D 影厅在放映3D 影片时的亮度为 5.5FL - 7FL左右),同时支持广色域和 HDR。3D 眼镜相比放映《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 800 多元一副的特制眼镜成本降低不少,与一般的普通 3D 眼镜一致(10 元左右)。声音系统方面 Cinity 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格,但根据目前已有影院的情况来看,Cinity 影厅可以配套使用杜比全景声,在选择影院时可以留意一下。

    目前大部分 Cinity 影厅都是由现有影厅改造建成的。Cinity 影厅要求影院的荧幕宽度不得小于 14m(大约半个篮球场大小),同时对座位数量也有一定的要求。Cinity 采用 Christie 的双 RGB 激光投影机,同时使用 GDC 的媒体服务器,以适应 4K 120 帧的放映需求,整套系统造价约为 550 万人民币。

    图 / CINITY 官方微博

    票价方面,目前 Cinity 影厅 《双子杀手》的预售票价在 180 元左右(黄金时间票价会有所上浮),在国内的几种放映规格中价格最高。目前国内共有 27 家影院拥有 Cinity 影厅,覆盖了一线和一些主要的二线城市(具体影厅名单可查看 官方微博)。总体来看 Cinity 是目前《双子杀手》放映效果最好的影厅,票价相对于之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放映时的 300 多元也更有性价比,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正好有 Cinity 影厅,不妨优先选择。

    杜比影院

    杜比公司在声学和影像技术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他们也将这些技术带进了影院。目前国内大部分带有「杜比厅」的影院指的其实是影厅支持杜比全景声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让观众体验到比 5.1 和 7.1 声道更为细致和立体的环绕音,给你「声临其境」一般的感受。

    此外,杜比还将自家的杜比视界、杜比 3D 和杜比全景声技术相结合,打造了杜比影院。

    图 / 杜比

    杜比影院采用两台 4K 激光放映机,画面分辨率支持 4K,色域为 Rec.2020,放映 3D 影片时画面亮度能达到 14FL。杜比影院的画面在对比度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杜比视界技术的支持下,它可以提供最暗 0.007 nit,最亮 4000 nit 的超高对比度,让画面上的黑色和白色都更加纯净。

    由于支持 3D/2K/120 帧放映,杜比影院应该是仅次于 Cinity 影厅的第二选择,它比 IMAX 影厅支持的 3D/2K/60 帧版本效果更好。票价大概在一场 100 元左右,可以说是性价比非常好的选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很多购票应用中标注的「杜比厅」指的是拥有「杜比全景声」效果的影厅,并非「杜比影院」,因此大家在购票前需要了解清楚,或者直接关注公众号「杜比」查询自己的城市是否有杜比影院。

    激光 IMAX 影厅

    作为目前最受大众熟知的特效影厅,IMAX 不仅采用了比传统摄影机采用了更大的 70mm 底片,并且画面的比例也采用了更有优势的 1.44:1。其实 IMAX 作为一个并不算新的技术(1967 年至今),它早已更新过好几代了。目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 IMAX 影厅主要采用数字 IMAX 和激光 IMAX 放映机,而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数字 IMAX 放映机的画面分辨率最高可达 2K,色域为 DCI-P3。放映 3D 影片时画面亮度为 5.5FL,3D 眼镜采用线偏振技术。但由于数字投影的分辨率有限,因此只好采用更短的 1.90:1 的画面比例。目前国内大多数 IMAX 影厅采用的都是这种技术,但观影体验老实说不算特别出色,荧幕面积相对较小,声音系统一般是 5.1 声道,并且观看 3D 影片时画面比较昏暗。

    图 / IMAX

    为了改善数字 IMAX 的画面,IMAX 公司于 2015 年推出了激光 IMAX 放映机。激光 IMAX 的画面分辨率升级到 4K,并支持 1.44:1 的画面。色域为比 P3 更广的 Rec.2020,放映 3D 影片时画面亮度能达到 14FL,比数字 IMAX 要亮许多。3D 眼镜也换成了受旋转角度影响较小的圆偏振眼镜。声音系统更新为 12 个独立声道和一个超重低音声道,激光 IMAX 在各方面的观影体验都要比数字 IMAX 好不少

    激光 IMAX 除了支持 1.44:1 画面的双机放映系统外,为了替代之前的 1.90:1 数字 IMAX 放映机,去年 IMAX 公司还推出了新一代支持 1.90:1 画面的单机激光 IMAX 放映系统。除了画面比例不同,它的画面质量和 1.44:1 的激光 IMAX 基本一致,声音系统最高也可配置 12.1 声道。

    图 / IMAX

    由于 IMAX 在国内的多年发展,很多城市配有 IMAX 影厅,大家看电影时也都会有「选 IMAX 肯定效果最好」的想法。不过这次观看《双子杀手》,选择 IMAX 影厅前还是要注意一下,因为只有配备新一代激光 IMAX 的影厅才可以放映 2K/3D/60 帧版本,其它的 IMAX 影厅只能放映 2D 版本。根据 IMAX 官方提供的 影院列表,大陆地区有 29 家影厅支持 2K/3D/60 帧版本。

    RealD 影厅和 LUXE 巨幕

    根据 RealD 官方介绍,国内有共 90 家 LUXE 巨幕厅和 RealD Cinema 精品厅都将支持 2K/3D/60 帧版本的《双子杀手》,假如你所在的城市既没有 Cinity 和杜比影院,也可以考虑一下 RealD 影厅。

    相较于普通的 3D 影厅和数字 IMAX 影厅,RealD 影厅在放映3D 影片时提供更高的画面亮度(一般不低于 6FL),并且提供 3D 体验更佳的圆偏振眼镜。由于部分影厅会调低放映亮度来延长放映机氙灯寿命,因此 RealD 公司会为放映亮度保持在 6FL 以上的影厅发放 RealD 6FL 的认证,买票时可以多多留意一下。

    在此之外,RealD 自家的 LUXE 巨幕影厅配备具有双倍光效的 RealD 3D 高亮放映系统,3D 亮度能达到 12FL,此外 LUXE 对屏幕的最低宽度进行了要求,必须不低于 16 米,同时声音系统也至少要是 7.1 声道(部分 LUXE 影厅会采用杜比全景声)。LUXE 巨幕的画面优势在于均匀的荧幕亮度分布,坐在侧边的观众也能看得清,上面介绍的国内很多 Cinity 影厅其实就是从 LUXE 影厅升级而来的。

    图 / RealD_3D 官方微博

    三星 Onyx LED 影厅

    三星 Onyx LED 影厅是三星去年推出的影院放映系统。与传统采用投影放映机的影院不同,三星 Onyx LED 使用三星自研的 LED 荧幕,荧幕宽度不小于 5m,最大可达 14m。三星 Onyx LED 影院可放映最高分辨率为 4K 的影片,放映 4K 内容时屏幕的峰值亮度为 500nits(普通影片为 300nits),支持 HDR10+ 标准,显示色域为 DCI-P3。声音方面,三星 Onyx LED 影厅大部分都采用哈曼 JBL 提供的立体环绕声方案。国内目前有 7 家影院配有三星 Onyx LED 影厅,这次放映的是 2K/3D/120 帧版本的《双子杀手》,如果 Cinity 影厅和杜比影院票量紧张的话,也可以考虑一下。

    图 / 三星

    总结

    看《双子杀手》如何选影院?首先除非条件限制,你应该优先选择观看 3D 版本,原因是只有 3D 版才有可能获得 120 帧和 60 帧的体验(2D 这次只有 24 帧版本)。在这个基础上,首先考虑 CINITY 影厅和杜比影院,前者能够体验到最高规格的放映条件,后者在观看体验和价格上拥有不错的性价比。另外屏幕较大的三星 Onyx LED 影厅可以作为一个备选。

    如果需要观看 60 帧版本的话,激光 IMAX 的影厅综合来看体验最佳,RealD LUXE 也是可考虑的选择。

    最后,特别提醒注意一下影院的一些常见话术,例如「杜比厅」不一定代表「杜比影院」,「IMAX 厅」不一定代表「激光 IMAX」,「4K 荧幕」不一定代表影片放映的是 4K 版本,建议在买票前一定要查询一下影厅的放映规格。

    (题图:《双子杀手》剧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FM 3.14 周报|无差别推荐最近在听的 6 张专辑

    $
    0
    0

    过完国庆感觉自己懒了很多,绞尽脑汁想本周音乐主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这周本来就听了很多好歌啊,管他什么主题,为什么不能直接就分享出来呢?就像第一篇推荐《这是我近期最喜欢的 6 张专辑,推荐给大家》那样的简单、直接。

    好,本周的推荐是以下这 6 张风格各异的专辑/单曲,还有陶喆的干货满满的音乐栏目,希望大家喜欢(Spotify 懒人歌单点我

    本周份的好听

    Enjoy Music Club《HEY HEY HO》

    试听:Spotify虾米

    首先是一首听了很开心的单曲《HEY HEY HO》,来自日本的三人说唱团体 Enjoy Music Club(简称 EMC)。相比起其他的说唱歌手,他们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服装(误)。你看下图的打扮,不说还以为是便利店店员或者维修工…

    图源:EMC 官网
    图源:EMC 官网

    和他们明亮的造型呼应的,是同样阳光、欢乐的曲风。EMC 的歌曲大多采用节奏轻快的 Jazz Funky、City Pop 等曲风,歌词健康、开心,还经常在歌曲里加入玩闹的笑声,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心情,听到他们的声音瞬间就轻松了起来。

    EMC 为日剧《住住》创作了主题曲
    EMC 为日剧《住住》创作了主题曲

    《HEY HEY HO》是 EMC 为动画短片《なつのにわ 夏之庭》制作的主题曲。短片的导演新井洋次郎参与过《企鹅高速公路》、《虞美人盛开的山坡》、《起风了》等知名动画的创作,此次短片的画风也是非常清新自然,日本特有的夏天气息扑面而来。如果你喜欢 EMC 的音乐,他们 2015 年的全长专辑《Forever》也推荐一听。

    叶颖《生灭》

    试听:Spotify网易云(单曲)

    最近在关注下个月中旬的「金音奖」,也顺带知道了一些以前从未听过的优秀音乐人,叶颖和后面的 The Fur.、知更便是最近循环最多的。

    叶颖是一位非常低调的音乐人,网络上也几乎没有她的详细介绍。但没关系,听音乐就好。《生灭》是刚发布的专辑,甚至连发片会都还没开,但已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专辑名字意思是「Birth and Death」,顾名思义是一张探讨人生、失去、孤独的专辑。用叶颖本人的话来说:「很多的痛苦都来源于『害怕失去』,但或许『谁也不曾真正拥有什么』」。这段话也让我想起了《山河故人》,女主角赵涛对他儿子说的:「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生灭》的视觉设计。图源:叶颖 FB
    《生灭》的视觉设计。图源:叶颖 FB

    即便暂且不细究专辑的概念,《生灭》也是一张非常优秀的流行专辑,音乐优雅配乐精美,流行、民谣、电子等多种元素结合得非常完美。如果你最近没有听到什么既好听又不落俗套的女歌手,不妨关注一下叶颖。

    The Fur.《Town》

    试听:Spotify虾米

    The Fur. 是来自高雄的 Dream-Pop 乐团,于 2016 年开始活动,2018 年的首张专辑《Town》即入围了金曲奖「最佳新人奖」。

    The Fur. 演唱现场。图源:乐队 FB
    The Fur. 演唱现场。图源:乐队 FB

    Dream-Pop 的曲风大多轻松、惬意、温暖,特别适合在这个满是秋日暖阳的时节。如果你也喜欢这种感觉,戴上耳机吧,相信从第一首《Short Stay》开始你就会喜欢到循环播放的。

    《Town》封面
    《Town》封面

    知更《刘庭佐》

    试听:SpotifyQQ音乐

    《刘庭佐》封面
    《刘庭佐》封面

    一开始我还以为音乐人叫刘庭佐,「知更」是专辑名字,后来发现应该反过来。不过刘庭佐的确是一位音乐人,他其实就是「知更乐队 John Stoniae」的吉他手😂

    知更,出生于台北成长于上海的九零后,一开始到了香港学习游戏设计,却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音乐,继而投入音乐创作并回台湾发展。《刘庭佐》是知更的第一张创作专辑,词曲创作、编曲制作、专辑大部分视觉设计都是他自己完成的。

    我怀疑他就是刘庭佐,但又像是知更。图源:flipermag.com
    我怀疑他就是刘庭佐,但又像是知更。图源:flipermag.com

    我第一次知道知更的音乐其实是通过最近的台剧《灵异街11号》,讲述男主死而复生之后获得阴阳眼,进而各种调查探案的故事。剧本身嘛个人感觉没有很特别,但发现片头片尾曲意外的好听,然后查了一下,原来都是知更的作品,分别叫《坠》和《你说》。当然《刘庭佐》整张专辑都很好听,大家也可以先听听这两首看喜不喜欢。如果整张专辑都觉得不错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下他的创作概念,比如,你会发现 14 首歌被分成了 O 和 I 两部分,有什么区别呢?这就是概念专辑的魅力了。

    真男子知更。图源:知更 INS
    真男子知更。图源:知更 INS

    相较于金曲奖,金音奖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它的特点是更着眼于台湾本土,原创优先,只分类型不分语言。所以可以预见,入围名单几乎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流行歌手。五月天的玛莎是今年金音奖的评审团主席,用他的话来说,「要有 70% 以上是自己的创作的,必須更 focus 在音乐這件事情上。所以,我们大家都屏除了所谓的包裝、行销模式,单纯从作品來看。」(摘自「街声 StreetVoice」)

    所以,喜欢高水准音乐的你,闹歌荒的你,金音奖可以关注一下。

    陈冠茜《欲言又止》

    试听:网易云虾米QQ音乐

    一张 2002 年的老唱片了,可能因为南方最近终于入秋了,晚上又把它找出来听。

    陈冠茜也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创作歌手,从 90 年代开始便已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合作的音乐人从苏慧伦、孟庭苇、万芳、范晓萱都有,是一位非常资深的实力音乐人。但她现在太低调了,我完全了解不到她现在的动向,幸好她的《关于爱的二三事》和《欲言又止》都很优秀,特别是后者,在十七年后的今天依旧毫不过时。

    《欲言又止》封面
    《欲言又止》封面

    除了创作上的才华,陈冠茜的唱腔也很得天独厚,可以说和我所知道的所有其他女歌手都不一样。她嗓音低沉,又经常会用一种近似于独白的腔调来唱,配以描写都市男女、感情的歌词,给人一种暗色而温暖的感觉,辨识度极高。如果你也喜欢温暖的流行女声,非常推荐你来听一听。

    Big Thief《Tow Hands》

    试听:Spotify网易云QQ音乐

    Big Thief 是一支美国民谣摇滚乐队成立于2016年,由三位男生和一位女主唱兼主创组成。他们的作品特点是编曲上氛围感强烈,主唱声音优雅,搭配偏叙事性的作词,不论单曲还是专辑,完整度都很高。

    图源乐队官网
    图源乐队官网

    距离上一张专辑《U.F.O.F》发行只不过半年时间,他们又发了一张全长专辑《Two Hands》。相比起前者,《Two Hands》在旋律上更加和谐,编曲上也开始更大幅度加入了打击乐,加上他们自己拿手的氛围渲染,整体感觉更厚实。

    《Not》单曲封面
    《Not》单曲封面

    Big Thief 的编曲从不刻意渲染情绪,总在我觉得该爆发的位置收敛——很多时候觉得人声该起来了,它却突然放空;编曲中氛围和情绪烘托得该起来了,却又戛然而止。但即使这样,听完还是觉得「喔,原来这样呈现也很和谐」。比如《Rock and Sing》结尾处刻意放缓的编曲和人声,《Two Hands》里副歌结束突然加进来的管乐,以及《Not》里结尾部分都吉他和鼓,大概是整张专辑最精彩的部分。

    如果你愿意在秋日午后懒散的晒个太阳听听歌,你会喜欢这张作品。

    陶喆的音乐产房

    观看:YouTube

    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自己是「木耳」,就是听歌只是听个响,听个感觉。对于这一点我的建议一直都是,先别管音不音质,你得先听得出常见的乐器谁是谁。但你说你连贝斯和吉他都分不清?没关系,来看陶喆的创作分享课《陶喆的音乐产房》。对,就是那位陶喆。

    图源:陶喆 YouTube
    图源:陶喆 YouTube

    《陶喆的音乐产房》是陶喆制作的关于音乐创作的系列视频,以科普音乐创作和制作里的基本理念和元素为主。视频里陶喆连讲带唱,又弹又编(曲),毫无保留地奖自己多年的专业经验娓娓道来。比如《苏三说》的「中国风」是怎么一回事,使用了什么乐器,为什么?皇后乐队主唱 Freddie 究竟强在哪?《Mars Baby》这首歌的鼓和木吉他一般人可能注意不到……等等,从陶喆本人的口中讲出来,特别有说服力。

    引用高赞评论来说:

    这么甘于奉献出自己的经验的创作人真的不多了。

    只可惜,原本每周一更的视频,从五月中旬之后就断更了。不知陶喆未来的计划如何呢?

    以上就是本周的推荐,在此特别感谢 littlen9ne同学的参与,给我们推荐了很好听的 Big Thief 乐队。如果你也有兴趣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请随时评论或私信我~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Viewing all 14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