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Google 依然没有舍弃「每年一表」的传统——2019 年的 Material Design Awards 获奖应用昨天刚刚揭晓,和 Lyft 这类国内用户完全体验不到的应用不同,今年获奖的四款应用大部分都算得上是 Play 应用商店中的沧海遗珠,值得大家下载把玩。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Ruff:主题表达奖
从色彩选用、排版设计到控件形状,这款 App 借助 Material Theming 设计理念搭建起了连续的使用体验和极具表现力的品牌形象。
Material Theming 是 Google 在 Material Design 2 的重要一环,和一板一眼地套用现成 Material Design 控件的做法不同,Google 鼓励开发者通过对应用内色彩、排版和界面控件的定制来为应用打造独特的主题风格和品牌辨识度。而在 Google Design 评选团队看来,Ruff 这款笔记应用就是对 Material Theming 理念的最佳实践,尤其在 bottom sheet(底部菜单)和 backdrop(主界面背景)这两种设计控件的运用上。
在主界面向右滑动即可进入应用设置,这里提供了符合 Material Design 设计规范的明暗三色主题(支持跟随时间自动切换)、字体大小和字重调节、桌面微件(widget)自定义等等设置,甚至启动时键盘是否自动开启、笔记内容是否跳转至最后编辑位置这样的小细节也可以自行选择,配合风格统一的等宽字体,Ruff 处处体现着开发者对于一款速记 App 的用心。
你可以在 Play 应用商店免费下载 Ruff,无限制笔记存档数量、去广告、微件滚动预览等功能需要内购解锁,售价 3.99 美元;此外 Ruff 也提供了 Windows 版本,与 Android 版笔记数据并不互通,但售价较低,中国区售价仅 8 元人民币。
Reflectly:创新交互奖
基于 Material Design 进行延展式、启发性的创新设计。
我们曾在 Flutter 技术框架的介绍文章中提到过 Reflectly 这款应用,也正是因为采用了 Google 的跨平台技术开发,Reflectly 精致的 UI 和灵动的动画效果在 Google 看来也是基于 Material Design 设计语言的一种「再创造」。
Reflectly 号称是「世界上第一款『智能笔记本』」,第一次进入应用后,Reflectly 会通过一些基本的问题来帮助我们回顾当天的经历和心情状态,这种问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我们很快熟悉应用的基本交互方式,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日记记录方式搭建起了基础——在接下来的日记记录过程中,Reflectly 会借助 AI 对我们此前记下的内容进行分析、优化,并在后续记录过程中提出更加精确、更为个性化的问题。
动画效果展示
Google 特别强调了 Reflectly 对于动画效果的打磨:应用中所有界面元素的出现和消失都严格遵循物理特性,这个过程中的动画加速度则围绕无压力的整体交互体验进行了微调;同时 Reflectly 还很好地利用了 Material Design 中的层级抬升(elevation)效果来体现卡片与背景的层次效果。
老牌待办事项应用 Things 总能紧紧跟随 iOS 的更新脚步和设计风格,赏心悦目的界面和风格统一的交互设计让 Things 虽然价格相当昂贵,但还是有一大批忠实的用户。新的 Things 3 当然也不例外,多窗口的加入让 Things 3 变得更加强大:每天早上,我们可以同时打开两个 Things 的窗口,当从各个列表中挑选出当天要完成的任务时,就可以直接拖到另一侧的「今天」列表中,完成当天的任务筛选。
《Redout: Space Assault》支持玩家对战机进行自定义。你除了可以升级武器、防具外,还可以修改涂装、色彩,打造一台极具个性的战机。游戏快节奏的战斗和极具代入感的氛围持续刺激着玩家的肾上腺素。你既要躲避太空陨石、敌机子弹,还要保持自己的瞄准精度,消灭更多的敌人,只有像一名飞行员那样保持高度专注,才能在太空战场驰骋。
《Redout: Space Assault》除了会登陆 Apple Arcade外,还会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架 Steam平台。移动端暂无中文。
Trine 4: The Nightmare Prince
PC、Xbox、PS4、Switch / 合作、解谜 / 中文
提起合作游戏,《Trine》(国内通常翻译为《三位一体》)系列一直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佳作。经典的法师、游侠、战士三人协作,玩家与好友一同合作解谜通关(虽然有时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互坑),这个百试不爽的玩法也一直贯穿着《Trine》系列,而最近该系列也刚刚推出了第四部作品:《Trine 4: The Nightmare Prince》。
不过除了新功能和新设备,新的系统版本往往也会带来新的标准、规范和兼容性要求——近日 XDA就拿到了一份最新的 GMS (Google Mobile Services) 要求文档,对接下来将要亮相的 Android 10 设备而言,这份文档可以说是颇具参考意义。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CTS、CDD、GMS 与 Android
身处特殊时期,关注科技圈资讯的朋友或许听说过 Google 的 GMS 及其配套的 CTS 测试认证。
GMS 即 Google 移动服务套件(Google Mobile Services),在各家手机厂商都会为自家设备配备一整套软件服务的时代,大部分国外市场发布的 Android 设备也会搭载一套由 Google 进行分发的 Google 应用和 API 接口,其中包括 Google App、Google Photos、Google Drive、Google Play 应用商店等等。
Google 的移动应用
就像 iOS 用户可以借助 iCloud 在多个 Apple 设备间无缝切换那样,很多国外 Android 用户也依赖 Google 的移动服务套件进行数据迁移、影音娱乐、应用下载与安装等等操作;而对手机厂商而言,搭载 GMS 也是保证自家设备拥有「开箱即用」体验的基础。
但包含众多 Google 自家应用的 GMS 套件显然不是由厂商随取随用的。
为了保证这些应用在不同的 Android 设备上能够拥有一致的用户体验,Google 同时也要求所有想要搭载 GMS 套件的 Android 设备在上市前进行一套由 Google 制定的兼容性测试,这就是 CTS 认证,一个免费的商业级兼容性测试套件——经过 CTS 认证的 Android 设备才能得到 Google 的授权搭载 GMS 套件。
Apple Watch 上个月刚刚推出了系列的第六代产品:Apple Watch Series 5,编辑部的四位编辑 @Vanilla、@路中南、@waychane、@Oscar Liu 不约而同地都购买了新手表。本期「一派」我们邀请了四位,请他们从自己的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谈谈他们自己对于新 Apple Watch 的体验和感受。
为什么会选择购买 Apple Watch Series 5?
@vanilla:作为一个购买过初代 Apple Watch 的用户,Apple Watch Series 5 给我最大的感受不是「惊艳」而是「实用」。经过 5 年的迭代,Apple Watch 能做的事情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对我来说最大的升级其实是手表上的 App 运行越来越流畅,只有保障了这一点 Apple Watch 才有资格去谈论用户体验。
在将初代 Apple Watch 转卖后,我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再购买这一款产品了,因为在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卡顿经常让我心烦意燥。直到今年这次更新,让我觉得是时候重新回到 Apple Watch 的怀抱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 3 个:
从 Series 4 开始的大表盘设计,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和更多的显示面积;
新增的 Always on Display 特性我非常喜欢,一方面是让 Apple Watch 看起来更像传统的手表,另一方面是看时间更加方便,省去了抬腕的动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
所以,我对 Apple Watch 最关注的还是它在运动健康方面的功能,我选择购买这一代产品也是希望它能成为自己的「随身护士」,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自己的(一部分)身体状态,并通过 App 来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Series 5(左) 和 Series 3(右)屏幕
@waychane:我从第一代 Apple Watch 开始用这款产品,Apple Watch Series 5 是我的第 4 支 Apple Watch。可以说,不戴 Apple Watch 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手表不像手机,没了会与很多人失去联系,甚至买东西都会成为难题。 但是,Apple Watch 已经成了我目前最不能离身的「非必需品」: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是看表,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戴上充好电的手表。可以说,我的每一天都会和 Apple Watch 一起度过。
@Oscar Liu:今年去 Apple Store 拿新 iPhone 的时候,我临时决定购买了一块 44mm 的铝合金 Apple Watch Series 5。对我来说,戴手表是一个习惯,不论是普通的手表还是 Apple Watch,在我看来都是装饰品。购买一款装饰品,好看当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我佩戴的电子手表里,Apple Watch 是最有设计感的一个,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多变的表盘和多样的表带,让你可以根据着装和场合挑选合适的搭配。watchOS 6 新加入的「加州面」和「子午线」我都非常喜欢,更大的屏幕看起来也要比我手上的 Apple Watch Series 3 要更加漂亮。在过去一年里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手环和手表,到头来还是觉得 Apple Watch 要更好一些。
新的「子午线」表盘
@路中南:之前体验三星 Galaxy Watch Active 的时候,我总能感觉到隔阂感:无论是主力机 Pixel 2 还是备用机 iPhone SE,似乎都没办法完整地挖掘这块表的功能。 这种隔阂感来源于生态与生态之间的壁垒和互相排斥。智能可穿戴设备这种需要数据与功能互相深度嵌合的「品种」,其实更加需要智能手机以及背后所代表生态的完整开放。如果我想寻求完整的体验,除了购买我不喜欢的三星手机,就只能购买一款 Apple Watch 了。
@Oscar Liu:一块可以一直显示的手表——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一点反直觉,因为这似乎是一款手表本来就应该有的功能。但 Apple Watch 直到今年才真正实现了这个功能,苹果称它的屏幕为「全天候视网膜显示屏」。
Apple Watch Series 5 为了降低屏幕耗电,在待机时将显示屏刷新率从 60Hz 降到了 1Hz。它背后的技术基础是「低温多晶硅氧化物 (LTPO) 」显示屏,一种苹果设计开发的 OLED 屏幕,支持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屏幕的刷新率。这并不是一个新技术,去年的 Apple Watch Series 4 就使用了相同的屏幕。而之所以今年才真正实现,据苹果的说法,是因为今年他们采用了新的屏幕像素架构,并且加入了可以控制屏幕刷新率的芯片。
秋冬季节,由于气温降低,基本不用担心表带的保养问题,我会选择更好搭配着装的经典皮质表带。这就是 Apple Watch 作为「装饰品」很方便的特性:表带可拆装,选择也多。
皮质表带也很好搭配
我会在睡觉的时候佩戴 Apple Watch 监测睡眠,可能是由于米兰尼斯表带磁吸佩戴方式更容易拆装,加上我睡觉可能有一些小动作,我经常在睡醒时发现手表不在手腕上,被我压在了身下,所以我在睡觉的时候会选择换一根表带,不再佩戴米兰尼斯表带。如果你也会佩戴 Apple Watch 监测睡眠,选择表带的时候可以将这一点作为考虑因素。
你平时如何使用新 Apple Watch ?
@Vanilla:最近几个月开始规律地健身,所以我希望通过 Apple Watch 来检测自己的运动情况,并通过观察体重、体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来发现其中给我带来影响的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
通常去健身房时,我会先做 10-20 分钟的有氧运动来热身,以及在周末挑一天专门来做 30-40 分钟的有氧运动,这时候我就会用 Apple Watch 自带的体能训练 App 来记录我的跑步过程。在 Apple Watch 支持 3 种接收 Siri 指令的方式后,我不但免去了打开体能训练 App 的步骤,甚至连「Hey Siri」都不用喊了,只需在抬腕后对着 Apple Watch 喊一声「开始室内跑步」,Apple Watch 就会自动进入跑步检测模式。
开始用 Apple Watch 监测睡眠以及「量化自我」的几年时间里,我不能证明 Apple Watch 和「量化自我」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我的体重从很早之前的不到 110 斤,增长到了接近 130 斤这个相对更健康和正常的范围,虽然也不能证明这些变化一定是 Apple Watch 的功劳,我相信它还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软硬结合依旧是 Apple 最强的强项。而这是我在 Active 上感到最为遗憾的部分,因为失去了特色的转动表盘,系统的 UI 在我使用的时候还没有及时弥合这方面的缺失(后续更新完善了滑动手势),导致我其实很不情愿「重复滑动屏幕」来切换深层的功能。对比来看,Apple Watch 的表冠是我最为喜欢的部件,配合 Haptics 的震动,使用起来的体验是非常逼真的:无论是在长长的列表中进行快速翻动,还是在跑步的时候「一震震」微调音乐的音量,还是在剧院模式下渐渐增加屏幕的亮度……太趁手了,仿佛智能手表就应当拥有一个这样的表冠似的。
得益于 Apple 生态在国内的完整性,我很想实现的离线支付类功能在手表上终于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了。除了安装支付宝应用,自带的 Apple Pay 集成度更高、触发起来更快。宁波和深圳的地铁闸机是都支持直接使用 Apple Pay 的,相比手机还需要指纹或是面部解锁进行验证,手表则可以在双击按钮后直接支付。相比 Active 应用商店针对硬件的锁区机制,Apple Watch 的应用商店则是跟着账户走,我喜欢的应用终于能够自如下载。
@Oscar Liu:噪音监测是今年 watchOS 6 新加入的主打功能。Apple Watch 会测量你所处位置的环境噪音,并在噪音可能影响听力时提醒你。听起来这是一个挺不错的主意,但实际的体验却比较复杂。最主要的是续航问题,我和其他几位编辑都发现开启全天检测噪音后会对 Apple Watch 的续航会有明显的影响。另外,每个人对于噪声的敏感度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于我来说,在一些时候 Apple Watch 上的提示可能是「正常」,但实际上我可能已经感觉到一些不适了(特别是在临界值的时候)。噪音监测的出发点是让更多用户关注身边的环境噪音,但如果需要牺牲的是续航时间,我想很多用户可能最后都不会选择打开它。
噪声监测
相比较噪音监测,我更喜欢的 Apple Watch Series 5 新加入的罗盘。Apple Watch 的地图 app 一直以来缺失了方向判定,导航的时候手表只会提示你向左转向右转,但地图上却不会显示明确的方向。在新的 Apple Watch 上,你能明显在地图上看到自己面朝的方位,在步行导航的过程中,这个功能还是很实用的。
eSIM 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也给了我很好的体验。比如夏天出门遛狗或者下楼扔垃圾的时候,由于穿着比较「单薄」,身上放着手机确实是个不轻松的累赘,尤其是遛狗的时候可能还要牵着狗狗跑起来。有了 Apple Watch,不用带手机,同样可以处理信息甚至是付款买东西,人也轻松了不少。
总结:一次不算惊艳的小升级,但依然是最好的智能手表
@Vanilla:虽然苹果在 watchOS 6 上支持了第三方 App 不再需要依赖于 iPhone 就可以独立运行,不过目前支持该特性的 App 还不是很多,特别是支持蜂窝数据下串流播放的 App 少之又少,这可能是我对目前的 Apple Watch 最不满意的地方。但是除此之外,Apple Watch 发展到这一代已经从硬件和软件上都能提供非常棒的体验。我不会说我的生活已经离不开 Apple Watch,但是有了 Apple Watch 我的生活绝对会更积极、更健康。我不会推荐每个人都去购买 Apple Watch,因为它不像手机一样必不可少,但如果你希望通过一个智能设备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方便,让自己更主动地去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 Apple Watch 绝对是很棒的选择。
@路中南:作为一名轻度用户,其实我想要的并非是 Apple Watch Series 5,而是一块 Apple Watch:我没有开启常亮显示,因为我并不需要我的表为其他人服务;我也没有开启 Siri 表盘,因为我不喜欢和一只手表对话交流;我也没有开启噪音监测,因为我本人比它更讨厌吵闹。对于轻度用户来说,新 Apple Watch 的续航是绝对可靠的:早上满电出门,经过十二小时后依旧可以有多于 70% 的电量。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我更推荐你买便宜不少的 Series 4,趁各个渠道还有余货,赶紧入手。
@waychane:说了这么多 Apple Watch 的好,我还是不得不说,今年的 Apple Watch Series 5 让我有一点失望。虽然搭配 watchOS 6 它拥有全天候显示屏、噪声监测、计算器、经期记录等许多实用的新功能,但是,与发布会描述相去有些远的续航时间让我不得不选择关闭噪声监测等功能以保证能够正常度过一天。
以我的体验来说,相比安装了测试版 watchOS 6 的 Apple Series 4 而言,最新一代 Apple Watch 的续航表现确实要差不少。在增加新功能、完善自身功能性的同时,我还是希望 Apple 能够优先保证原先的「优势」不能丢。
从我个人的角度而言,我认为 Apple Watch 的「时尚」属性和「功能」属性一样重要。因此,如果你只是想体验 Apple Watch 这款智能手表,或者有轻度的使用需求,我不会建议你购买价格低很多的 Apple Watch Series 3,Apple Watch Series 4 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你对比过 2 款设备在屏幕方面的外观,同时很注重手表的配饰属性,那么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如果全天候显示屏、更大的存储容量、指南针功能刚好都是你需要的功能,那就不用犹豫,Apple Watch Series 5 绝对你目前能够买到的最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
@Oscar Liu:Apple Watch 是一款典型的苹果生态产品,它和苹果的其他产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接收 iPhone 上的通知,解锁 Mac 电脑,连接 AirPods 听歌……你使用 Apple Watch 时间越长,就意味着你将在苹果生态的「舒适圈」中待的越久。
尽管如此,如果你希望在 2019 年找一款设计出色、系统流畅、功能丰富的智能手表,你会发现市场上没什么能跟 Apple Watch 竞争的对手。其他各家要不然就主攻更平价的市场,不然就在生态上比 watchOS 差了不只一点半点。在经历了几年的尝试和探索后,苹果对手表这条产品线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Apple Watch 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智能手表,并且在未来几年都将是领先者。
在这样的前提下,今年的 Apple Watch Series 5 相比较上一代的变化称不上惊艳,大部分新功能都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它依然足够出色。苹果有实力拿出更好的产品,但如果这个市场没有足够强势的竞争者,全新设计的 Apple Watch 可能会比我们想象中来的更晚一些。
比起硬件参数,Google 想要借助这些硬件搭建的软件体验依然是最大的卖点。综合目前已有的信息,Pixel 4 在软件体验上的主要卖点有三:基于 Soli 芯片的隔空手势操作、基于双摄和 PNC 芯片的夜景与星空摄影以及基于本地机器学习的新一代 Google Assistant。
Soli l雷达芯片拆解
关于 Soli 芯片和隔空手势操作,你可以查看 Google 的 官方博文或阅读我们早前的 报道,现目前来看这仍然是一个有一定趣味性和实用性,但场景十分有限的特性,从 9to5Google 此前拿到的几段官方宣传视频3中可以看出,可以用来切歌、拒接来电或关闭闹钟。
不过 Google 也并不打算藏着掖着,通过对一款名为 Pokemon Wave Hello的游戏的安装包进行拆解,9to5Google 基本肯定 Google 将通过开放相关 API 接口和配套应用来让第三方应用和游戏开发者接入并使用 Soli 雷达芯片4。未来我们应该会看到更多隔空手势操作的扩展应用和更多互动形式的手机游戏。
今年 5 月的 I/O 大会上,Google 正式宣布将旗下智能家居 Nest 和 Google Home 整合为 Google Nest,同时发布了新品牌产品线下的首款产品——搭载 10 寸显示屏的智能显示设备 Nest Hub Max,它同时也是此前 Google Home Hub 的兄弟产品,前者发布的同时后者也已更名为 Nest Home Hub。
但 Google Home 品牌下原有的智能家居产品不只有 Home Hub 这一款,在这一次的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就将以 Google Nest 这个品牌标识进行一次全线产品更新,可能会发布的新设备包括 Nest Mini 和 Nest Wifi,前者对应此前的入门级智能音箱产品 Google Home Mini,后者对应久未更新过的路由器产品 Google Wifi。
第一代 Google Home Mini
根据早前 9to5Google 的独家报道,Nest Mini 外观上和第一代产品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会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支持壁挂安放,同时也会带来 AUX 音频接口和更好的音质表现;软件体验方面,Nest Mini 还将搭载一项名为 proximity awareness 的特性,该特性类似其它 Nest 智能设备上的动作感应,能够在用户靠近时主动展示音量信息9。
亚马逊 Eero
至于 Nest Wifi,从 FCC 认证放出的资料来看,这款产品将采用与亚马逊 Eero 类似的「主路由+子路由」形态,子路由不仅可用于网络扩展,还能进一步充当简单的 Google Assitant 智能助手或智能音箱;网络制式方面,除了 802.11 a/b/g/n/ac,Nest Wifi 还将在 2.4GHz 频段支持 802.15.4 Thread 低功耗无线协议,能够为其它智能家居设备带来更好的网络协同体验。
Pixel Buds 2:或为真无线耳机
Google 于 2017 年随 Pixel 2 推出了第一代无线耳机 Pixel Buds,随着后续 Google App 针对越来越多的第三方耳机加入了 Google Assistant 支持,这款耳机面世时主打的卖点——内置 Google Assistant 也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
第一代 Pixel Buds
9to5Google 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今年 Google 也将为这条产品线带来更新,推出第二代无线耳机产品 Pixel Buds 210。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额外信息。
Apple 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对外置图形处理设备的支持来加强 Mac 设备的图形性能,而近日部分用户发现,系统更新至 macOS Catalina 之后,部分 eGPU 似乎存在兼容性问题,主要表现为 Radeon 570 和 580 的外置显卡在 macOS Catalina 中会出现系统重启和死机的情况,而 Vega 56、Vega 64 和 Vega VII 基本上不受影响,因此该问题可能和 Polaris 系列的驱动有关,目前 AMD 和 Apple 尚未做出评论。来源
英伟达 Geforce Now 现已上架 Android 平台
英伟达于今天在 Android 平台上推出了 Geforce Now 流媒体游戏服务,从目前实际的操作来看,其运行方式和 PC 以及 Nvidia Shield 上体验类似,登录账户然后选择想要玩的游戏即可,不过由于部分游戏并不支持触摸屏交互,因此可能需要外接手柄来进行操作,目前该服务已经在韩国地区正式上线,其他地区需要一个有英伟达 GeForce Now 测试资格的账号方可使用,目前英伟达并未给出最终定价和正式发布时间。来源
英伟达计划为更多经典 PC 游戏实现光线追踪
10 月 14 日,据 Polygon 报道,英伟达正在启动一个项目,旨在让更多经典的 PC 游戏能够利用 GeForce RTX 显卡实现光线追踪,就像他们之前为《雷神之锤 2》对 PC 游戏进行重制,并负责了多款英伟达 Shield 游戏的移植工作,包括《半条命2》《毁灭战士3》《传送门》等。来源
Nest Home Mini 渲染图曝光
10 月 14 日,WinFuture 曝光了一组即将于 15 日晚正式发布的 Nest Home Mini 的渲染图。从这些渲染图来看,Nest Home Mini 和此前 曝光的一样,在外观设计上和第一代。 Google Home Mini 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底部新增了一个可以用于壁挂固定的开孔;从渲染图中并不能分辨 Nest Home Mini 是否会有 AUX 接口,但 WinFuture 指出充电器功率从 9W 提升到了 15W,这可能预示着 Nest Home Mini 在音质上的升级。来源
品牌设计公司 Five Metal Shop 从 2016 年起就推出了《五金行日历》,现在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2020 年的五金行日历采用了大胆的配色,有来自阿嬷的紫色袖套、塑胶水桶的荧光橘、铁卷门的蓝等各种「鲜艳可口」的色彩。
《五金行日历》选用的是 Pantone(彩通公司)的流行色进行试色搭配,利用混色、渐层等工艺制作,尤其是荧光效果真的非常吸引眼球。Five Metal Shop 官网表示《五金行日历》销售路线支持 18 个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可以在官网联系 Five Metal Shop 下单。
作为「分量」仅次于智能手机的第二款新品,Pixelbook Go 无论是在整个发布会中的「戏份」还是实际亮点都不算多,除了外观设计甚至可以说是乏善可陈。
Pixelbook Go
外观设计上,Pixelbook Go 拥有纯粹黑(Just Black)和非常粉(Not Pink)两种配色可选,合上键盘后整机厚度仅 13.4mm,重量最轻为 1061g。
虽然命名和小兄弟 Android Go Edition 有些「撞车」,但 Go 在 Pixelbook 这里的主要意味显然是围绕「移动」和「便携」的。和白色版、橘色版 Pixel 4 类似,Pixelbook Go 的 A 面也采用了 Pixel 3 后背那种雾面涂层,但 D 面使用了波纹状设计来实现防滑效果。
Pixelbook Go 非常粉配色
此外,Pixelbook Go 还配备了一块静音键盘(Hush Keys),拥有一枚独立按键来快速呼出 Google Assistant。
第一代 Google Home Mini 发布后的这两年时间里,不少用户都通过各种优惠活动、免费赠送和捆绑销售体验到了 Google 的智能音箱,但就在不久前,Google Home 和 Nest 品牌正式整合成了 Google Nest,以往那些顶着 Google Home 品牌标识的产品自然也将陆续迎来更新。
Nest Mini
Nest Mini 就是这一次 Google Nest 带来的新品之一,外观方面它和第一代 Google Home Mini 几乎没有差别, 表面触感依然接近织物材质,但原料却 100% 来源于消费后回收的塑料瓶;除了第一代的粉笔灰、木炭黑和珊瑚红,Nest Mini 还新增了一种名为天蓝(Sky)的新配色。
新配色
和此前媒体所预测的一样,Nest Mini 相比 Google Home Mini 最大的变化有两处,一是底部新增的壁挂开孔,二是更好的音质——据称,Nest Mini 配备了 40mm 的喇叭单元和 3 个远场麦克风,能够带来更加强劲的低音表现和更加出色的拾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