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爆料博主 @Onleaks近日联合 91Mobiles发布了一组 OnePlus 8 Pro 的 3D 渲染图,从这组渲染图中可以看出,一加手机 8 Pro 将采用类似三星 Galaxy S10 系列的屏幕开孔而非 OnePlus 7T Pro 的机械式升降结构来解决前置摄像头的布局问题,后置摄像头采用竖向排列方式,并额外增加了一个用于获取景深信息的飞行测距(ToF)三维立体深度传感器。来源
图 / @Onleaks
三星 Dex 停止对 Linux 的支持
此前三星的部分旗舰机型可通过 DeX 扩展坞启用桌面模式,以此还衍生出了支持完整 Ubuntu 桌面系统的 Linux on DeX。不过随着近期 One UI 2.0 测试版的推送,该功能也将在不久之后正式关闭。三星在发给开发人员的邮件中表示,由于 Android 10 不支持相关功能,他们后续也将终止对 Linux on DeX 项目的支持,用户在升级至 Android 10 之前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数据备份。来源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是由 Moon Studios 团队开发,微软发行的动作冒险游戏。游戏拥有魔法幻想式的剧情风格,围绕主人公 Ori 为拯救其养母 Naru 而在逐渐凶险的森林中的冒险历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游戏以其出彩的精细手绘风美术画面、交响乐团实际演奏的强大配乐而塑造出的出色氛围效果而知名。不论是场景细节的刻画还是角色动作设计的细致程度都是同类游戏中的佼佼者。而借微软和任天堂平台合作期间应运而生的移植作《Ori and the Blind Forest: Definitive Edition》近乎完美的将这份惊艳视听体验还原在了 Switch 上,实机画面效果出奇流畅,即便是掌机模式游玩也看不到明显的画面缩水。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比较明显的缺憾在于游戏较短的流程,单周目游戏流程仅有 10 余个小时左右(恐怕是经费顶不住吧,可以理解😂)。本作作为重置移植后的「决定版」,增加了全新的地图和剧情内容,以及全新的难度模式,在原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延长了游戏流程。相信即便是已通关的玩家也能有入手的理由。
为了避免超额收集隐私和贩卖隐私这类情况的恶化,不仅 Apple 和 Mozilla 这类一贯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己任的公司或基金会都纷纷在系统或者浏览器中集成了各种各样保护用户隐私的手段;甚至 Google 这种通过广告精准投放进行盈利的公司,也将在未来 Chrome 浏览器和 Chromium 开源计划中内置「隐私沙盒」(Privacy Sandbox)功能,在保证广告投放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充分保护用户隐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你在浏览网页时,网站不仅知道你要请求什么内容;它还会知道你的很多额外信息,比如:你的 IP 地址、当前正在使用的浏览器和系统的信息、分辨率(浏览器当前窗口的)、你从哪里跳转过来的(比如你从搜索引擎跳转到了这个网页)、读取曾经的浏览器 Cookie 标记和有关你的信息、用户的某些首选项(比如语言、有哪些插件)等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能够很好的帮助网站识别你是你,并能连续地了解到你的活动记录。
禁止缓存第三方请求,和利用 Cookie 跟踪很像,不过这里用到的跟踪技术会相对更新一点。一个网页 A 可以在加载的时候对网页里多处做上标记,这些标记也被称为 E-TAGS。只要这个网页 A 还在你的电脑缓存里,那么这些标记可以将你后来请求的页面记录发送这个网页 A,是不是感觉非常毛骨悚然?不过目前 E-TAGS 技术,只能知道你后续浏览了哪些网站,不能知道你的访问频率或是访问过程,而且一旦从网页 A 从缓存里清除也不能进行跟踪了。不过禁止缓存第三方请求这个功能能很好的从源头阻止这个问题,让你的隐私一点都不泄漏。
隐形模式中浏览器 API 这一部分只会影响过滤列表中浏览器的有关 API,不会影响过滤列表中的其他软件的运作,它们包括了:
拦截 WebRTC
拦截推送 API
拦截定位 API
拦截 Flash
拦截 Java
拦截 WebRTC,WebRTC 是一种快速开发实时多媒体的技术,更简单点说是实时通讯协议。这种通讯协议其实挺好的,使用起来也无需安装插件,只不过它会无视代理暴露你真实的 IP 地址。我打开了这个选项完全是因为:反正我用不到这个协议,还不如更加严格一点直接禁用了比较好。
拦截推送 API和拦截定位 API,这两个 API 也很好理解,分别是管理浏览器推送和定位的。选上以后浏览器就没办法给你推送消息或者大概的定位到你在哪里。同时这两个 API 也是很好的跟踪方式,利用推送 API 可以保持第三方 Cookie 的活性(不被删除);而利用定位 API 可以了解用户大概的位置,可以记录用户的工作时间地点等信息。由于我用不到浏览器推送通知或者利用网页地图查看什么东西,所以这两项我也默认启用了。
Coherence Pro 是一款可以将网页转换为桌面应用的工具,它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 Unite 出自同一个开发商。与 Unite 使用 WebKit 2 技术不同,Coherence Pro 使用了 Chrome 浏览器作为后端。所以,当你使用 Coherence Pro 创建一个应用时,可以集成你在 Chrome 上已安装的拓展程序,例如去除网页中广告的插件。
此外,Coherence Pro 支持创建聚合应用,你可以将微信、Slack 等即时通讯应用的网页版放在一起使用。
我向来不太喜欢使用这类网页转应用的工具,反正它们的后端都是一个浏览器,为什么不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它们呢。不过,Coherence Pro 支持创建聚合应用的功能,的确有更合适的应用场景。另外,像 Todoist 这类基于 Web 技术开发的桌面端应用,实际上还不如直接封装一个更为简洁的网页版 App。
微软宣布将和厂商合作推出安全核心 PC 计划,该计划从系统固件层面着手,设备在启动之后就会被安全固件约束并检查系统完整性,因此恶意攻击者将无法从固件层面产生安全威胁。在该计划中微软将会和英特尔和 AMD 进行合作,生产具有安全加密密钥的处理器,而即将上市的 Surface Pro X 将是首款支持该计划的设备,未来还会有包括戴尔、联想以及松下的安全核心 PC 发布。来源
具体要如何实现呢?首先要感谢 macOS High Sierra 中开始使用的新文件系统 —— APFS,它可以轻松地在一块磁盘中创建多个卷。
在安装 Catalina 时,会在磁盘中新建一个 Macintosh HD 卷,并且将原来的卷改名为 Macintosh HD Data。新建的 Macintosh HD 卷就是专用用来存放系统文件的「书柜」,整个卷都是只读的。 Macintosh HD Data 就像之前一样,让用户自由地读写数据、安装应用。
原宗卷被已经被改名为 Data(图片来源:apple.com)
创建好 Macintosh HD 之后,Macintosh HD Data 中的系统文件就会被剪切到系统卷 Macintosh HD ,组成独立的文件系统。
bin 文件夹被移动到系统卷(图片来源:apple.com)
至此,通过分离系统文件到独立卷的操作就完成了。无论程序在 Macintosh HD Data 卷对文件系统做什么,都不会影响 Macintosh HD 中的系统文件。
在一块硬盘上设置两个文件系统,实现了 Apple 工程师们想要系统安全性。不过如果就此结束,可就苦了用户和开发者们了。
2
一块磁盘同时存在两个宗卷、两套文件系统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对于用户来说,会明显感受到文件系统的不统一。最明显的是在 Finder 中,如果不加以处理,你应该会同时看到 Macintosh HD Data 与 Macintosh HD。而且就像 Windows 上的不同分区,找起文件来会比单一宗卷麻烦得多。
而对开发者来说,问题就严重的多。现在所有系统文件都会被移到了 Macintosh HD 中,而第三方应用只能待在 Macintosh HD Data。不少应用会依赖系统程序和文件,如果开发者不加以适配,按照原来设定好的路径就会找不到系统文件,应用就无法使用了。这种纯粹因为 Apple 引起的「技术债」,开发这可不会乐意花自己的时间去还。
为了解决两个宗卷的显示问题,Apple 工程师引入了「卷组」这一概念,一个卷组由一个系统卷( Macintosh HD)和一个数据卷( Macintosh HD Data)组成。数据卷会像一块外置硬盘一样,被挂载在 /System/Volumes 目录下,这样两个文件系统就合成了一个文件系统。而在 Finder 边栏中,只有 Macintosh HD 会显示出来。这样普通用户就不会察觉到硬盘中存在着两个宗卷,只有当你打开 Disk Utility 时,就会看到两个宗卷。
这个数据卷中的文件在系统卷中的替身,就是 firmlink。例如 /Users 是 Macintosh HD Data 中的文件夹,但它在系统卷的根目录下有一个 firmlink 。 所以你在硬盘的根目录中看到的 /Users ,真实的目录地址其实是 /System/Volumes/Data/Users/。如果你想知道自己 Mac 为哪些文件创建了 firmlink,可以打开 /usr/share/firmlinks 查看。
利用 firmlink,无论是在 Finder,还是实际的文件目录中,不管是用户还是应用程序,都被 Apple 的障眼法瞒了过去,将系统卷和数据卷的文件系统当成统一的文件系统。
知道了 firmlink 和卷组的存在,我们终于能解释文章开头的问题。
3
首先,系统中并不存在两个重复的应用。数据卷 Macintosh HD Data 负责第三方应用的安装,所以 System/volumes/Macintosh/Applications 才是应用的真实目录,而 Macintosh HD/Applications 只是它的 firmlink。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在 Alfred 中输入 reload 命令,Alfred 就会恢复正常。
而 Macintosh HD宗卷在 Finder 中出现自我循环的现象,其实只是 Finder 施加的一点小魔法。
前文解释过,Macintosh HD Data 被挂载在了系统卷的 /System/Volumes 目录中,所以这个目录中的 Macintosh HD,其实是 Macintosh HD Data ,只不过为了避免使用者因为不熟悉这个名字,对其误操作(对数据卷内的文件用户是可以写入和删除的!),同时也让文件系统看上去完整,Finder 将它显示成了Macintosh HD。不信?用 Terminal 或者其他终端查看下,就能看到/System/Volumes 目录下文件夹的真实名字。
忙活了半天,Apple 工程师终于可以安心地打把昆特牌,再也不会被客服追着问:这里有 Mac 用户误删了系统文件,要怎么修复啊?
向上滑动、向下滑动、再向下拉,3 个滑动手势就能掌控全局,Hipstamatic X 带来的易用性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应用的设置也得到极大的精简,目前只保留了一个提醒你拍照的选项。这里补充一点的是,如果你不习惯手势,你也可以通过点按位于主界面 4 个角落的按钮来操作。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 Hipstamatic X 的主要功能,这里在补充两个容易被忽略的操作细节:首先,你可以长按自己制造的相机分享给其他人使用,目前这个功能还未正式推出。此外,拍好的照片还有一剂后悔药,那就是通过长按应用其它滤镜。
长按相机分享和长按照片应用其它滤镜
被移除的功能
简洁易用和功能强大在很多时候是相悖的,不断加入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应用越来越复杂。Hipstamatic 从 100 到 300 的迭代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复杂化的过程。所以,Hipstamatic X 完全推倒重来,从易用性方面来了一次大的变革。
除了沿用了 Hipstamatic 的全部镜头和胶卷效果,Hipstamatic X 对原有的一些功能也进行了删减。例如,上面提到的闪光灯效果,这对于老用户来讲是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Hipstamatic X 不再支持从相册中导入图片应用滤镜,以及没有双重曝光选项。对于这两点,官方给出了不同的回应。首先,不再支持导入图片编辑,是希望 Hipstamatic X 聚焦于拍照本身。如果你需要编辑已有照片,可以到原来的 Hipstamatic 上去完成。而另外的双重曝光选项,后续会通过更新加入到 Hipstamatic X 中。
当然,对于上面提到的被移除功能,我个人最希望支持的是编辑照片。模拟胶片相机永远不是一台真正的胶片相机,也没有必要偏执地追求一次成像。拍摄照片的场景往往转瞬即逝,系统相机永远是最快的选择,我希望 Hipstamatic X 能够像 NOMO 那样针对系统图库应用不同的相机预设效果。
有争议的定价
一款应用的功能和体验很重要,定价也非常重要。合理的定价策略,能让产品走向更良性的发展方向。Hipstamatic X 采用了免费下载 + 付费订阅,这也是如今应用广泛采用的定价策略了。按月付费 ¥35 元,按年付费 ¥168 元,终身订阅 ¥1298 元。从这个定价策略来看,Hipstamatic X 明显希望你按年付费了。订阅之后,你可以解锁 Hipstamatic X 的全部镜头、胶卷、指导手册和后续更新功能。
Hipstamatic X 订阅价格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 Hipstamatic,可以先不着急订阅,建议先尝试一下免费的几款预设相机。实际上,包括这次主推的 Eazy™ AUTO 相机都是免费的。同时,Hipstamatic X 提供了 7 天全功能免费试用,如果你感觉符合自己的喜好,再订阅不迟。
168 元的年付订阅价格实际上也并不算太高,和类似应用 VSCO(¥148 / 年)、NOMO(¥188 / 年)相差不大。值得一提的是,Hipstamatic X 承诺每年会不定期新增订阅专属相机,这一点和 NOMO 的更新策略相似。
很多 老用户抱怨 了 Hipstamatic X 的定价,主要在于两点:已经买了很多 Hipstamatic Pack 还需要订阅付费,和 Hipstamatic X 买断价格过高。实际上,Hipstamatic X 这次对待老用户的态度还算良心。
首先,老用户可以直接把之前在 Hipstamatic 购买的配件导入 Hipstamatic X 使用,无需额外付费。此外,原价 1298 的终身订阅价格其实有针对老用户的限时折扣福利。不同用户看到的折扣价格是不一样的,官方也未说明价格计算的依据。我本人显示的是 198 元,于是毫不犹豫地付费了。
知名爆料人 BenGeskin 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表示,Apple 正在测试搭载全新的 Face ID 的 iPhone 原型,新的 Face ID 模组尺寸更小,甚至可以放在顶部边框之内。此外他还表示为了支持 5G,天线的宽度将会比当前的 iPhone 更宽。来源
Google Home 固件更新导致部分设备「变砖」
近日 Google 产品论坛和 Reddit 论坛上出现多起因固件更新导致 Google Home 和 Home Mini 设备「变砖」的报道。Google 最初在 9 月下旬就已经收到了相关的问题反馈并宣称「正在解决这一问题」,但至今仍未给出可行的修复方案。由于大部分第一代 Google Home 和 Home Mini 设备现今都已过保,Google 也不会为出现问题的设备提供售后维修和退换服务,建议使用这些设备的用户近期谨慎进行固件更新。来源
在没有其它设备辅助的临时场景下,我们不妨借助计时器功能来消除这一问题:在 Google Camera 取景器界面下拉找到计时器,然后手动设置一个 3s 或 10s 的快门倒计时。这样一来手机在我们触发快门后的规定时间内不会立即执行拍摄操作,在这段 3~10s 的时间里,Google Camera 依然有足够的空间执行稳定性判断,避免了因手动操作引入的机身抖动问题。
这里 Google Camera 提供的手动夜景对焦就能派上用场了。正式拍摄前,我们可以在取景器界面的下拉面板中根据具体的拍摄对象手动选择对焦方式,如果你要拍摄的是远处的霓虹、夜景,将对焦距离调整至 远 能够有效提升画面清晰度,如果拍摄的对象是近处的人像、物体,将对焦距离调整至 近 则可以避免主体失焦。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在使用第三方移植的 7.1 版本 GCam,视情况启用 AI 白平衡(AIAWB)移植算法也是获取一张优秀夜景照片的可选手段。Google Camera 会根据 AI 算法进行色调映射,让最终成片的视觉观感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