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2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日一技 | 3 种方法,帮你实现云盘的任意文件夹同步

$
0
0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们都在使用一款或者多款云盘产品,不管是国内的百度网盘、115、腾讯微云,还是国外的 Dropbox、OneDrive、Box 等,可以方便有效地同步或者备份自己电脑上的文件。

但是,大部分的云盘产品都存在一个问题:它们会在本地建一个同步盘,然后要求用户把所有文件放到同步盘里才可以进行同步。如果用户已经养成了固定的文件管理习惯,不希望把自己散落在各处的文件夹都一股脑儿都塞进同步盘,就会遇到「无法同步」的尴尬。

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云盘的任意文件夹同步呢?本文我就教大家 3 种方法,超级简单,包教包会。

不介意的话换一个云盘试试?

作为一众云盘中特别清奇的存在,坚果云总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功能,比如说 WebDAV、文档对比、OCR、Markdown 等,而任意文件夹同步也是它的「杀手锏」功能之一。

以 Mac 为例,当你在电脑上安装好坚果云并登陆后,可以在 Finder 中选择任意文件夹,然后右键点击,在菜单中选择「坚果云-同步到个人空间…」,即可将该文件夹同步到坚果云的同步盘中。

坚果云除了 Mac 客户端,还有 Windows 客户端,所以这个方法在 Windows 上应该也是有效的。

如果你的网络状况比较好,那么还可以试试 Google Drive。Google Drive 除了「云端硬盘」还有一个电脑备份的功能,你可以自由地选择本地磁盘上的文件夹,这样就实现了任意文件夹同步的功能。

一行命令就能轻松搞定

如果你不想更换云盘,那么可以试试通过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的方式来同步任意文件夹。

首先,你先确认自己想同步的文件夹和同步盘的路径,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你可以通过选中文件夹然后按键盘快捷键 ‌⌘Command+C再到终端 App 按 ‌⌘Command+V来方便地输入路径。

然后,打开终端 App,输入以下命令,并按回车键运行:

ln -s <想同步的文件夹的路径> <同步盘的路径>

注意:最终的命令中不含 <或者 >符号,上面的标示是为了方便演示。

运行完这个命令后,你想同步的文件夹就会出现在同步盘里,并左下方会显示一个小箭头,代表它已经同步成功。这时候,你想同步的文件夹和同步盘里的那个替身已经形成了双向同步的关系,你在任意一个地方做出的修改都会同步到另一个地方。

根据我的测试,这个方法在 Dropbox、Box、Google Drive 等主流网盘上都可以生效,但是 Mac 版的 OneDrive 不支持通过方法来实现任意文件夹同步。

Windows 上其实也有类似的功能 mklink,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微软官方的 文档说明,使用方法与 Mac 上的方法差不多。

mklink [[/d] | [/h] | [/j]] <Link> <Target>

不想写代码还可以用小工具

如果你担心电脑被自己写的代码不小心搞坏,那么可以试试现成的小工具。

Mac 上有一款小工具叫 MacDropAny,就可以实现将任意文件夹同步到云盘的功能。其实它的原理和符号链接是一样的,只是说做成了 GUI 界面后,使用起来会更加简单和方便。

关联阅读:MacDropAny:简单三步,把你的任何文件夹变成「云盘」 | App+1

如果你是 Windows 用户,那么我推荐 GoodSync,也能实现任意文件夹之间的同步。安装 GoodSync 后,你只需新建一个任务,然后在左侧和右侧分别选择你想同步的文件夹和云盘文件夹,最后点击「分析」和「同步」按钮即可。不过,GoodSync 需要在后台一直运行,一旦退出后同步就不再进行。

GoodSync 可以免费下载试用,不过售价较高,大家可以等它每年限免的时候再择机收入。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根据环境光亮度自动切换,让 Android 10 的暗色主题更智能:Auto Dark Theme

$
0
0

从 iOS 13 的暗色模式到 Android 10 的暗色主题,对类似功能的系统级支持是今年的一大热点,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便利。

不过大部分围绕暗色模式或暗色主题的自动化实现都是与 时间紧密挂钩的,而在一些特定应用中,你可能还见过这样的暗色主题触发方式:

某 IM 应用

所以有没有办法让 Android 10 自带的暗色主题也拥有「根据环境光强度自动启用/关闭暗色主题」的功能呢?Auto Dark Theme 这款应用其实可以帮上忙。

Auto Dark Theme 这里触及的虽然是系统级功能,但使用这款应用并不需要 root 权限。首次启用应用时我们只需要根据用户引导借 ADB 授予其 Write Secure Settings权限即可,操作方法也很简单:

  • 手机端保证 开发者选项 和 USB 调试 功能均已打开
  • 然后将手机与电脑连接并授予电脑 USB 调试权限
  • 电脑端
    • Windows/Linux 用户执行
      adb shell pm grant com.cannic.apps.automaticdarktheme android.permission. WRITE_SECURE_SETTINGS
    • macOS 用户执行
      ./adb shell pm grant com.cannic.apps.automaticdarktheme android.permission. WRITE_SECURE_SETTINGS

即可完成授权。

关联阅读:Windows 操作系统下的 ADB 环境配置

授权完成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 Auto Dark Theme 的主界面了,Auto Dark Theme 这里主要提供了 触发规则启用行为两部分可选设置,层级清晰,上手起来也比较容易。

主界面的两部分设置区域

通过 触发规则中的设置,我们可以轻松实现根据特定时段或日落/日出时间自动开启/关闭暗色主题的效果,要是你觉得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的方法过于繁琐,Auto Dark Theme 是个更加简单的选择。

以时间为触发条件开启暗色主题

关联阅读:如何让 Android 10 拥有不输 iOS 的暗色模式体验?

同时,触发规则中也提供了一项名为「环境光亮度(Ambient Light)」的触发条件,选中后我们可以通过下方出现的滑块来设置一个亮度阈值,Auto Dark Theme 会在环境光亮度低于这个阈值时开启暗色主题、高于这个阈值时关闭暗色主题。

环境光亮度触发规则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Auto Dark Theme 还在 启用行为设置中提供了两个非常实用的附加选项:

  • 仅在锁屏后切换明/暗主题,避免主题切换带来突兀的视觉效果变化
  • 自动切换明/暗主题配套的静态壁纸,让不同主题下的系统视觉风格更统一

前者直接将 iOS 13 那种「无感式」的暗色主题切换体验搬到了 Android 平台,后者则解决了暗色主题切换前后壁纸「不搭调」的尴尬,实用性完全不输上面介绍的环境光亮度触发规则。

为明/暗主题设定风格配套的壁纸

你可以在 Play 应用商店免费下载 Auto Dark Theme这款应用,它适用于大部分基于 Android 10 的操作系统,如 MIUI 11 和氢 OS。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只看你关心的天气,你的个人天气助理:Mr. Weather 2

$
0
0

Mr. Weather 是独立开发者 @Roc Zhang 于 2017 年上架的一款天气类 App,经过两年时间的重新打磨设计,Mr. Weather 2 作为一款全新的天气 App 已在 App Store 上架。

相较于一代而言,Mr. Weather 在保留了主色调的基础上,进行很大程度上的优化和重构,给用户带来的是不同于前者的全新体验。

关联阅读:Mr. Weather 的故事:你想看的也许根本不是天气

完整、精确的天气数据

对于一款天气 App 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而这两点在 Mr. Weather 中都已具备。

打开 App 后,首页给用户呈现的信息非常明确,实时的天气情况附带简约的天气动效,让你更快速的掌握天气信息。

向下滑动,你可以发现整个天气报表按照模块分为了 7 类,每项模块中所包含的数据信息非常齐全,包括但不限于天气基本信息、未来小时温度趋势、气象台预警、未来 5 天的天气、降水几率、空气质量指数,风速等等。

相较于 1.0 版本而言,2.0 中天气数据种类已提升至将近 50 项,几乎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对天气信息的需求。

Mr. Weather 的天气源缓存区精确度基础为市级范围,Pro 用户则提高为区级。对于天气数据的刷新频率,基础为 10 min / 次,而 Pro 用户则为 3 min / 次。

通俗理解的话,即使用户不购买内购应对日常的天气状况几乎足够,如果需要更精确的天气体验,可以进行订阅。

如果你需要在不同地区奔波,无论是内地还是国外,都不必担心,Mr. Weather 在支持全球天气数据的同时,最多可以在列表中添加 20 个城市。

高度自定义的天气通知规则

当天气 App 推送通知的规则落到了用户手中,你会发现这将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因为通知的主动权在用户手中时,一切的通知或许都会变得人性化、个性化,Mr. Weather 中建立了一个可以允许用户自定义规则的通知系统,很完美实现了自定义的天气预告。

其实在第一次进入 App 时,Mr. Weather 就会引导用户根据不同场景来添加通知规则。例如,如果今天是雨雪天气,Mr. Weather 就会在早晨 8:00 为你推送一条需要带伞的通知。如果在引导时错过,也可以直接进入页面底部点击「监控箱」自行添加。

整个监控规则由三部分组成:标签信息触发逻辑通知设定

  • 标签信息:设定监控的城市、通知的显示内容;
  • 触发逻辑:触发逻辑为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目标日、时间范围、类别、关系、数值;
  • 通知设定:设置通知的具体日期以及时间。

如果现在需要设定一项「下雨记得带伞」的监控通知,则需要设定「Today」+「Anytime」+ 「Day Weather Phenomena」+「Equal To」+「Rain」,即为「今天白天任何时间气候为下雨时」会触发通知。

当然,需要带雨伞的情况,并不是只有「下雨」的时候才需要,Mr. Weather 也为用户提供了多条件触发的功能,最多可以设定 5 条触发逻辑,满足一条就能为你发送通知。

这样一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报需求,来定义不同的推送通知,实现天气提示的个性化。Mr. Weather 基础规则数量为 2 个,Pro 用户则提高为 25 个,根据实际使用,可以考虑是否进行订阅。 

一些人性化的设定

Mr. Weather 本次支持账户登录,可以将用户的自定义数据在不同设备进行同步,例如,监控规则、城市列表等等。

值得一提的时,Mr. Weather 2 的账户登录方式除了邮箱注册以外,还引入 iOS 13 中「通过 Apple 登录」的新特性,可以直接选择采用 Apple ID 登录,非常方便安全。

Mr. Weather 虽然没有单独在 App 设置内提供 Dark Mode 切换选项,但是已适配了 iOS 13  自带的外观切换,如果你选择「深色模式」或是日落后自动切换模式时,Mr. Weather 也会切换为 Dark Mode。

有的时候,我们对天气的需求是不是会更「纯粹」一些,例如我只想知道今天和昨天相比温度变化了多少,Mr. Weather 中就非常贴心的提供一张卡片来显示昨日与今日的温度。

Mr. Wether 中其实还有很多人性化的小细节,例如 Widget 的自定义,Voice Cover 的支持等等,都等待着你的发现。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Mr. Weather 2,免费版本只能添加 2 座城市和 2 条监控规则,订阅版本支持添加最多 20 座城市和 25 条监控规则,解锁更高的精度和刷新频率,价格为 ¥3 / 月,应用不支持 iPadOS 和 watchOS。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新酷 App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借助 Calibre 处理电子书的 7 个技巧

$
0
0

Calibre 是一款 Windows 和 macOS 端的电子书本地管理工具,在电子书方面,只有它做到了一站式的服务。

关于 Calibre 基础操作先可以看这一篇 @sainho写的《最强大的本地电子书管理工具:Calibre 使用指南》。其中讲到了电子书的基本管理、信息修订、阅读清单等基础功能,这里总结一下——

  • 基本管理:导入、管理、编辑电子书和电子书内容。
  • 信息修订:从豆瓣、Open Library、Amazon 等网站下载抓取电子书信息,补全作者、出版社、评分等信息。
  • 阅读清单:建立虚拟书库,将想阅读的内容(包括没有的图书)制作成一份清单。

这些功能在 Calibre 中都可以轻松实现,让 Calibre 足以承担「管理电子书」这一重任。其实 Calibre 在电子书的处理方面同样完成的很棒,本文要讲的是「处理图书、优化格式、推送图书」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Pixel 4 有哪些新变化?Google 硬件新品上手视频汇总

$
0
0

当地时间 10 月 15 日,Google 在纽约正式召开硬件发布会,早前在网络上已被完全曝光的 Pixel 4、Pixelbook Go、Nest Mini、Nest Wifi 和 Pixel Buds 2 悉数亮相。

相比去年的发布会,今年的硬件发布会上着重强调了如何通过 AI 增强设备体验上。隔空手势操作、更强大手机拍摄功能、「真无线」耳机、材质和设计都颇佳的 ChromeBook……本文对部分外媒的上手视频进行了汇总,希望能让你对今年 Google 的新设备更多一些了解。

没看发布会?不妨阅读我们整理的 回顾文章,5 分钟即可了解发布会要点。

Pixel 4/4 XL

The Verge

🔗原视频

CNET

🔗原视频

MacRumors

🔗原视频

Android Authority

🔗原视频

Engadget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PixelBook Go

The Verge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Engadget

🔗原视频

Pixel Buds 2

The Verge

🔗原视频

CNET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Google Nest WiFi & Nest Mini

CNET

🔗原视频

The Verge

🔗原视频

Engadget

🔗原视频

9to5Google

🔗原视频

由于现场时间和环境方面的限制,这些上手视频的体验时间并不长,涉及的内容也比较表面,大致上都是重现发布会提到的特点。如果看了视频你还不能作出购买决定,可以关注少数派接下来对于本次发布会新产品的更多内容。

你对昨晚发布的新产品满意吗?你最想购买的是哪款产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互动,说说你的看法。

关联阅读:除了「如此橘」的 Pixel 4 还有真无线蓝牙耳机:Google 秋季硬件发布会回顾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第一时间了解 Google 的新动态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派早报: 新 MacBook Pro 现身 macOS 测试版、Android 10 手势导航方案即将支持第三方启动器、OnePlus 8 Pro 渲染图曝光等

$
0
0

macOS Catalina 测试版中出现疑似 16 英寸 MacBook Pro 图标

上周,MacGeneration在 macOS Catalina 10.15.1 开发者测试版中发现了名为 com.apple.macbookpro-16-silver.icns的图标文件,很有可能是新款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随后 MacRumors 也证实该图标文件存在,并表示一共有 silver(银色)和 space gray(深空灰)两个图标文件。

图 / MacRumors 

通过和现有 15 英寸 MacBook Pro 图标对比,发现新图标中的 MacBook Pro 拥有更窄的屏幕边框,Touch Bar 左侧部分增加了一个实体按键,可能是传闻的实体 ESC 键。根据此前预测,苹果可能会在今年推出 16 英寸 MacBook Pro,新款不仅会采用窄边框 OLED 屏幕,还会用新的剪刀脚结构键盘取代现有的蝶式键盘设计。来源

图/MacGeneration

Android 10 手势导航方案即将支持第三方启动器

Google 在 Android 10 上提供了原生的手势导航支持,但这套方案此前并不支持第三方启动器,将 Nova、Action Launcher 等启动器设置为默认启动器后系统会强行禁用手势导航方案。

而随着上周 Pixel 4 的正式发布,媒体发现 Pixel 4 所搭载的 Android 10 已经修复了这个问题,原生手势导航能够与第三方启动器兼容使用。根据 Google 早前的承诺,相关的修复补丁后续也将向其它 Pixel 机型和 AOSP 进行推送。来源

OnePlus 8 Pro 渲染图曝光

国外知名爆料博主 @Onleaks近日联合 91Mobiles发布了一组 OnePlus 8 Pro 的 3D 渲染图,从这组渲染图中可以看出,一加手机 8 Pro 将采用类似三星 Galaxy S10 系列的屏幕开孔而非 OnePlus 7T Pro 的机械式升降结构来解决前置摄像头的布局问题,后置摄像头采用竖向排列方式,并额外增加了一个用于获取景深信息的飞行测距(ToF)三维立体深度传感器。来源

图 / @Onleaks

三星 Dex 停止对 Linux 的支持

此前三星的部分旗舰机型可通过 DeX 扩展坞启用桌面模式,以此还衍生出了支持完整 Ubuntu 桌面系统的 Linux on DeX。不过随着近期 One UI 2.0 测试版的推送,该功能也将在不久之后正式关闭。三星在发给开发人员的邮件中表示,由于 Android 10 不支持相关功能,他们后续也将终止对 Linux on DeX 项目的支持,用户在升级至 Android 10 之前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数据备份。来源

豆瓣动态功能恢复正常

10 月 20 日,豆瓣动态功能恢复正常,用户目前已经可以正常查看所关注用户的更新。本月初,豆瓣首页不再显示实时动态,用户发布动态后,会显示「内容等待审核,暂时仅自己可见」。当时官方回应称该功能正在升级,预计 10 月 20 日左右恢复正常使用。来源

谷歌将修复基于 HEIC 文件系统的 Google Photos 原图备份漏洞

在近期发布的 Pixel 4 系列中 Google 取消了 Google Photos 无限量原画质云端存储这一特性,但与此同时 Reddit 用户却 指出,Apple 使用 HEIC 系统存储照片的比 jpeg 占用更少的存储空间,因此 iPhone 用户能够以原画质选项无限量进行 Google Photos 照片备份。对此 Google 确认这一现象为 bug,目前正在对此进行修复。来源

(题图:MacRumors)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做的事,我如何用 Python 让它们变得更轻松?

$
0
0

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充斥着一些枯燥且乏味的事情。所以要让自己从机械地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是解放身心的正确姿势。

本文列举了我自己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七个小场景,每个场景都是带有这样「重复性」性质的事情,一起看看我是如何用 Python 这门简单易懂的编程语言去解决这些事情吧。

全文我都以 macOS 环境来模拟实际的操作情况,当中的代码也可以在 Windows 下运行,稍微修改路径即可。

🗂场景 1:批量修改文件名

一般来说,注重信息安全的公司都不会允许员工私自安装第三方软件。这样的情况就发生在公司给我配的 Windows 笔记本上。

如果你用是的 macOS,那么你可以很快地选中相同类型的一批文件,然后右键调出系统自带的重命名功能批量修改文件命名。但是这些命名修改只能实现一些简单地头尾修改或是替换,如果想要修改文件拓展名则不行

所以不管是用 Windows 也好,还是用 macOS 也好,我就自己写一个简单的 Python 脚本吧!假设我现在有这么一堆文件,都是 .png为后缀的,我想把它们全部都换成 .jpg格式。

普通版

碰上我上面说的这种无法私自安装第三方软件的用不了的情况,那么你就要自己手动一个一个右键然后重命名了。

Python 版

我可以简单利用 Python 内置的 os库来进行文件命名的修改操作。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import osos.chdir(r'/Users/linxiaoyue/Desktop/pictures')

#os.listdir() 函数可以直接获取当前文件夹下所有可见文件的文件名

old_names = os.listdir(os.getcwd()) 

new_names = list(map(lambda x: x.replace('.png', '.jpg'), old_names))

# 使用内置的 zip 方法一一对应地进行迭代

for old_name, new_name in zip(old_names, new_names):

os.renames(old_name, new_name) #os.renames()方法直接替换文件名

print('文件已完成重命名……✅')

一般的文件名重命名到这就可以结束了。

但是如果碰到是这种中英文标点混杂的极端方式命名的文件,只想要以当中的中文来命名怎么办?

这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个正则表达式的功能,可以让我们的程序更加强大。关于正则表达式的相关介绍可以参考王树义老师的这篇文章:

👉 关联阅读:如何用 Python 和正则表达式抽取文本结构化信息?

Python 正则版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import re

import os


os.chdir(r'/Users/linxiaoyue/Desktop/rename_file')

old_names = os.listdir(os.getcwd())


###################################

def file_rename(text):

     contexts = re.findall(r'[\u4e00-\u9fa5]', text)

return ''.join(contexts) + '.md'

new_names = list(map(file_rename, old_names))

###################################


for old_name, new_name in zip(old_names, new_names):

os.renames(old_name, new_name) #os.renames()方法直接替换文件名

这里我就仅调用了 Python 内置的 re库用来实现正则表达式方法, \u4e00-\u9fa5这一范围内的 unicode 字符已经基本涵盖了所有中文单字,可以直接将当中所有中文抽取出来后再拼贴起来。最后利用内置的 map函数对旧文件名中的每个文件名进行替换操作,并再转换成列表形式。

这样,复杂的命名情况也能迎刃而解。

📃场景 2:工作模板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对每天工作记录的习惯?我每天到公司都会建立一个以当天日期命名的工作记录文件夹,当中存放简单的工作索引并将当天工作的所有文件都会放到里面。一方面,便于我不会将工作需要的文件乱放;另一方面,还便于我回顾我这周都做了哪些事情并给同事上报工作计划。

普通版

没学过编程的朋友可能思路就是:新建一个以当天日期命名的文件夹→新建一个 Word 或记事本→打开 Word 或记事本→复制黏贴相应模板或输入相关内容→保存文档。

如果这样做每天你可能要花上大概 5、6 分钟来做,那这样就少那么 5、6 分钟来逛少数派了(少数派打钱!逃

Python 版

基本上我打开 Word 的次数屈指可数,因为要写报告的次数不算多;反而是 Markdown 的 .md格式或者普通的记事本的 .txt格式才是我比较喜欢的。所以我就通过 Python 写了一个每天自动生成模板,并创建一个 Markdown 样式的工作记录文档。基本思路如下:

  1. 自动新建一个以日期命名的文件夹
  2. 在文件夹里又新建一个 .md格式的 Markdown 文档
  3. 然后在 .md文档中写入模板

理清思路后就花了 10 分钟写了以下的代码: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import time

import os


os.chdir(r'/Users/linxiaoyue/Desktop/')


def main():

# 创建文件夹

today_date = time.strftime(('%Y%m%d'), time.localtime()) #time.localtime()用于生成当前时间

file_path = os.getcwd() + '/{}'.format(today_date) #os.getcwd() 用于获取当前 Python 的当前路径

if os.path.exists(file_path): #检测当前路径是否已经存在文件夹

raise ValueError('🚨工作记录文件夹已存在:{}'.format(file_path))

else:

print('文件夹已生成✔')

os.mkdir(file_path) #如果路径不存在文件夹则新建一个

os.chdir(file_path)

# 模板内容

template = """# {} 工作记录 

1.

2.

3.

""".format(time.strftime('%Y/%m/%d'), time.localtime())

print('✨✨✨✨✨ 模板内容生成!✨✨✨✨✨')

print(template)

# 创建模板文档

with open(r'{}工作记录.md'.format(today_date),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template)

print('✨✨✨✨✨ 记录文件路径生成完毕!✨✨✨✨✨')

print(file_path)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这里我主要就利用了 Python 内置的 os库和 time库。前者主要是对系统进行操作,后者顾名思义就是有关于一些时间的处理。当中模板的写法看起来好像蛮丑陋地,但是其实只有这样写才能显示出 Markdown 相关样式。

如果你是习惯性地使用电脑来记录固定格式的文档,如日记、合同等,你可以尝试一下我的这个思路。如果是涉及到生成固定模板的 Word,那我推荐你去了解一下 docx这个第三方库。

📥场景 3:信息获取

前不久我的同事让我帮他处理一个项目的文本数据,要求很简单:将文本中带有上海相关地址的信息(区、镇、街道)进行隐藏处理。

我的思路就是:将数据中包含地址的文本和包含地址信息的文本相匹配,匹配上的文本替换成「XXX」符号。

那么问题来了,我去哪里找一个包含地址信息的文本数据呢?好在我找到了一个包含上海区、镇街道相关名称的网页,那么我如何把上面的数据拿下来呢?

普通版

换做是以前懵懂单纯的我,我肯定是:打开网页 → 复制黏贴到 Excel 中 → 去除多余空格。如果数量少其实也就手动复制黏贴了,但是数量多了肯定没辙;而且我相信我国目前的城市,下设街镇数目肯定不是那种屈指可数的……

Python版

带着「偷懒」的思维,我肯定是想着怎么从这个网站上把公开的信息给爬下来。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代码: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import requests

from bs4 import BeautifulSoup

url = 'http://www.tcmap.com.cn/shanghai/'

headers = {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77.0.3865.90 Safari/537.36'

}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发送HTTP请求

response .encoding = 'gb18030' #设置一下网站的中文编码

soup = BeautifulSoup(response.text, 'html.parser') #使用 BeautifulSoup 进行解析

streets = []

# 找到数据对应的 html 节点,然后使用get_text()函数获取

for street in soup.find_all('a', class_='blue'):

streets.append(street.get_text())

# 最后写入到相关文件夹中

with open(r'/Users/linxiaoyue/Desktop/address.txt',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n'.join(streets[:238]))

这里我仅用第三方的 requests库访问链接,然后用 Beautifulsoup库来提取页面源代码中的数据,最后将得到的数据存储到一个列表中。

不过这里注意的是,因为我爬取的这个网站应该是比较久远了,所以在网页维护上做的不是特别规范,所以也会爬取到一些其他的东西。我想要的数据到第 238 位索引截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把 streets[:238] 连同方括号的所有内容去掉,看看会出现什么信息。)

拿到这些地址数据后,我就可以快速做掉同事交办的任务了!

⚙️场景 4:数据结构化

每个月发工资后,人事部都会发一封包括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等工资的相关明细,样式如下(文中金额为虚构):

可是邮件的内容都是文本,不是结构化的数据,该怎么办呢?

普通版

复制……黏贴……

Python 版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基本上有用的部分都是「,」英文逗号分隔,然后用「:」英文冒号隔开。那么我的思路:将文本先分别按这两个符号进行分割,然后结构化成 DataFrame类型,最后将行列对调一下。

实现过程如下:

#!usr/bin/env python3

# coding:utf-8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re

import os

def salaryInfo(date, content):

result = re.split(r',', content) #对逗号分割

#将分割后的数据转成 Pandas 中的 Series 类型再利用str高效 API 进行二次分割

data = (pd.Series(result)

.str

.split(':', expand=True)

)

data.columns = ['item', 'value']

#封装数值提取

def clean_salary(text):

try:

text = text.strip()

if text == '':

return 0

elif isinstance(text, (str)):

return float(text)

#巧妙利用 ValueError 报错来执行其他操作

except ValueError:

return text.strip()

#使用 DataFrame 类型下 applymap 这个高效的方法

data = data.applymap(lambda text: clean_salary(text))

#数据转置

columns = data.T.iloc[0].tolist()

all_data = data.T[1:]

all_data.columns=columns

all_data =all_data.reset_index(drop=True)

all_data['日期']=date

cols= all_data.columns.tolist()

order_cols = cols[-1:] + cols[:-1]

all_data = all_data[order_cols]

#这里方法同场景 2 的文件夹建立

FILE_PATH = 'Users/linxiaoyue/Desktop/salary.xlsx'

if not os.path.exists(FILE_PATH):

all_data.to_excel(FILE_PATH, index=False)

print('工资明细已生成……✅')

else:

print('工资明细已经存在,创建失败❌')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e = '20190101'

content = ''

salaryInfo(date=date, content=content)

这部分可能需要你对 Pandas这个数据分析的重要第三方库有一些了解,Pandas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的数据操作 API,是用 Python 来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必学库之一。

这里有个巧妙的地方就在于封装的 clean_text()函数中,我使用了 try-except的这么一个基本框架来去将二次分割后的数据进行操作,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整个程序到下一步时就会报错,因此无法处理对应明细的字段名称。同时因为里面不包含日期时间,所以就自己手动指定。

以上只是我最初的版本,在修改版中我同样给这个脚本添加了命令行用法, 最终呈现效果我还是很满意的:

🎭场景 5:测试数据生成

我的同事又给了我一个任务:问我能不能找大概 300 个姓名数据来作为我们给充当一下给客户展示的例子。

简单来说就是找一批人名的数据就行了。那么是不是说就是又重新要找个公开人名信息的网站,然后爬取呢?No!能有更偷懒的办法我肯定不会去重复「造轮子」(有人用代码实现类似的功能就不要自己去重新写一个)。

普通版

不学编程的我,打开百度,输入取名大全,默默复制黏贴……

Python 版

有程序思维的我,找到了一个名叫 Faker的第三方库。此 Faker 非 LOL 的 Faker 大魔王,但是顾名思义就是与「假」有关,可以生成各种假数据。查阅官网文档后你就可以发现,它能创造一批测试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人名、公司名、地址名、时间、银行卡号……

实例如下:

from faker import Faker

fake = Faker(locale='zh-CN') #locale参数进行本地化设置

names = [fake.name() for i in range(300)]

with open(r'/Users/linxiaoyue/Desktop/names.txt', mode='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n'.join(names))

仅仅几行代码量,我就直接搞定了这项任务。除了 Faker之外,Python 还有很多好玩有趣又或是强大的第三方库,如果大家想看的话,评论留言我可以写一篇介绍一些比较好用又好玩的第三方库。(是不是自己挖了坑?)

🖼场景 6:Bing 首页每日壁纸下载

我一直觉得微软 Bing 搜索页的背景图都蛮好看的,所以打算每天一打开电脑就运行下载当天的背景图设为桌面的壁纸。可打开官网一看,好像并没有任何保存图片的选项……

普通版

打开没有保存图片的选项,似乎就说明好像不能直接保存,那么就只能去寻求第三方的壁纸软件了……

Python 版

既然网页有这个背景图,那说明肯定是已经存在图片资源,让我按 F12打开 Chrome 浏览器开发者工具看看。

稍微检查一下,发现源代码中这一行 id="bgImgProgLoad"的节点好像就是包含背景图片资源的源代码;再切换到 Sources选项卡中发现直接就可以看到图片了。

然后我们再将鼠标挪到图片中选中在新窗口打开,就发现壁纸直接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可保存图片的选项也出现了。

再让我们看看图片的路径地址,我们可以发现源代码中的 /th?那一段字符其实就是图片的路径地址。

所以就代码就很简单了: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import requests

from bs4 import BeautifulSoup

from urllib.request import urlretrieve

base_url = 'https://cn.bing.com'

response = requests.get(base_url)

soup = BeautifulSoup(response.text, 'html.parser')

#提取源代码中 data-ultra-definition-src 的属性值,然后拼贴到一起

pic_path = soup.find('div', attrs={'id': 'bgImgProgLoad'})['data-ultra-definition-src']

pic_url = base_url + pic_path

urlretrieve(url=pic_url, filename=r'/Users/linxiaoyue/Desktop/today_wallpaper.jpg')

这里我还是使用 requests + BeautifulSoup的组合拳,然后找到 id="bgImgProgLoad"节点中的 data-ultra-definition-src值和 base_url拼贴在一起就是图片的路径了。

唯一不同的就是调用了 urllib.request下的 urlretrieve()函数,该函数可以打开一个链接并下载当中内容,所以就相当于是简易版的「迅雷」了。

不过这仅仅只是下载,我们还可以加入如:显示「下一张」(或上一张)壁纸、命令行实现下载等,有基础的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尝试一下。

🔗场景 7:批量获取下载链接

无论是在手机还是在 iPad 上,我都可以将 B 站视频进行缓存,但是电脑不借助第三方软件的话似乎就没办法实现缓存。那么我在 B 站看到别人从 Youtube 上搬运的一套很不错的 Python 免费教程,我又想存电脑上看咋办? 下载似乎是个好办法。

这里我就使用到 Downie 3这一下载工具,它不仅可以解析 Youtube 链接,还能解析 B 站视频的链接。

但是如何批量获取到整个课程的所有链接呢?

普通版

通常的做法就是批量⌃Ctrl+C复制视频页链接,然后修改后面的页数,最后再复制黏贴到下载器中。

如果是短短几个视频,那这么做也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是超过 10 个以上,自己点击半天那么估计也得花一些时间。且如果这种需求常有的话,难免觉得自己是个机器人。

Python 版

既然学过 Python,那么是不是我可以利用循环生成相对应的页数,然后和不变的 URL 部分进行黏贴就好了?有了想法就暴躁地敲出如下代码: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base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785636?p=' #基础 URL

urls = [base + str(page) for page in range(1, 31)] #列表解析式生成页数

# 以「写入」模式(write)和「UTF-8」的编码格式打开一个文本,

# 并将所有连接以换行符进行分隔保存进一个.txt 文档中

with open('/Users/linxiaoyue/Desktop/urls.txt', mode='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n'.join(urls))

这几行代码就简简单单地能够快速把链接快速生成,并且保存在桌面上,这样你就可以把所有东西都复制黏贴了进下载栏里了。

当然这个版本已经就可以达到我们的需求。但我不想每次都打开 VS Code 运行 Python ,可又想快速生成怎么办?那我们就以「命令行」的风格来试一下!

命令行版

#!usr/bin/env python3

#coding:utf-8

import argparse

def get_urls(url, page):

url_list = [url + str(p) for p in range(1, page+1) ]

with open(r'C:/Users/linxiaoyue/Desktop/url.txt', 'w', encoding='utf-8') as f:

f.write('\n'.join(url_list))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description='批量生成下载视频链接')

parser.add_argument('--url', '-u', help='url 参数,必要参数', required=True, type=str)

parser.add_argument('--page', '-p', help='page 参数,必要参数', required=True, type=int)

args = parser.parse_args()

if __name__ == "__main__":

try:

get_urls(args.url, args.pag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e)

这里我借助了 Python 内置的 argparse库,这个库可以让你以命令行地方式来运行 Python 程序。前面其他的场景其实也可以通过这个库修改成命令行式实现,篇幅有限就不过多讲解,有基础的朋友可以去研究一下。

结尾

这些事情的初衷都是因为一个字「懒」,这也并不是说明我懒惰,而是不想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机械枯燥的重复性操作上。 所以出于「偷懒」的心态,结合自己所学的技能去实现功能需求,让自己从下一次的重复操作中解放出来。 以上仅是一些我常用的小脚本,能用 Python 来做的有趣的事情还远远不止这些。 如果你们还有接触过编程或者有用编程语言做了哪些有趣的事,也欢迎补充和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便宜又好玩的百元 Switch 游戏,我们帮你找到了这 6 款

$
0
0

很多玩家买了 Switch 玩了 1-2 款任天堂第一方作品后就放在一旁「吃灰」了。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 Switch 上的游戏价格相较于 PC 来说会略贵一点。但其实 Switch 上也有很多平价又好玩的优秀作品,本文中我们将为你推荐几款 Switch 上值得尝试的「百元游戏」。

推荐阅读: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好游戏,7 款百元以下 Nintendo Switch 游戏推荐

(文中介绍的部分游戏可能需要换区购买,具体的方法请参考这篇文章:《刚买了 Nintendo Switch,到底怎样买游戏?》)

《Untitled Goose Game》

解谜 / 欢乐 / 潜行

《Untitled Goose Game》从其公布之初,就注定是一款受到众多人关注的游戏,毕竟这年头「萌宠」的门槛越来越高,猫狗的地位下降严重,至少得是水獭或者大白鹅这种才可以引起网友的疯狂追捧。

而在《Untitled Goose Game》中,你就将扮演一只烦人的大白鹅,让人类感受被大鹅支配的恐惧。游戏本身是一款解谜类作品,类似早年间的《整蛊邻居》,你需要完成任务清单上的一系列目标,来达到恶搞人们的目的。

虽然一开始给人的感觉地图较大,但探索实际上还是比较线性的。还好每一关之间并没有价值,地图内可以互动的道具数量较多,即使是不为了达成目标,单纯调戏 NPC,看看愚蠢的人类一脸疑惑的犯傻,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大鹅的体态十分真实,一左一右的扭动潜行,脖子的高低起伏,对于叼着重量不同物体步行姿态的变化,都让这只游戏中的鹅无比生动。配乐采用了纯钢琴伴奏,但是根据情节的不同会产生轻重缓急的变化,自然而独特。

不过游戏流程较短,二周目的重复可玩度也不高,但整体的小镇中的细节十分到位,是一款治愈性很强的欢乐之作。

参考价格:日区 1980 日元(约 129 元),美区 19.99 美元(约 141 元)

《Bad North》

策略 / 即时战略 / Roguelite

《Bad North》其他 RTS(即时战略)游戏有着类似的玩法,但是在极简可爱的画风下下,仍旧打造了一种血腥残暴、易懂难精的战斗体验。

游戏本身的文化背景发生在公元 8 世纪到 11 世纪的北欧,玩家需要抵抗来自外部的维京侵略者。玩家可以控制不同种类的单位,布置阵型来组织防御,尽管地形对产生多样的变化,但是战斗情景始终就是一个:岛屿防御,敌人从不同方向登岛,你想办法消灭他们,并保护房屋就好。成功保卫岛上房屋后会获得金币,可以用于升级指挥官。而 Roguelite 元素让每次重新开局岛屿都会发生变化。

而真正的博弈之处在于,一两个小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小组死亡,在相对简单的难度中,一队敌人自然是可以轻松应对,不过当同屏的敌人数量变多,就会真正开始考研你的战略思维,不同兵种直接的搭配变得至关重要。你的失误会有惨痛的后果,从而让你学到更多,减少混乱场景出现的机会。Roguelite 的传统永久死亡依旧得到了保留,如果你辛苦培育升级的精英部队全军覆没,也就意味着基本可以开局重头再来了。

《Bad North》的整体画风用「小清新」来形容也相当合适,它即让人着迷而又残暴,它易懂难精,在简单的操作下,掩藏着动态的战斗模拟,使得对新玩家十分友好,同时对老手也充满挑战。

参考价格:墨西哥区 146.86 比索(约 54 元),美区 10.49 美元(约 74 元)

《Celeste》

横板 / 平台跳跃 / 剧情 / 高难度

「因为山就在那里。」——英国登山家 George Herbert Leigh Mallory

登山者的追求永远不只是成就感那么简单。独立游戏开发者 Matt Thorson 与 Noel Berry 将源自登山的特殊感悟融入到了游戏设计中,便诞生了这款媒体评价极高的平台跳跃游戏《Celeste》。

尽管看上去和大多同类的动作游戏相似,《Celeste》的操作设计包括蹬墙跳、攀爬、冲刺等常见动作,但其极富鼓励性的关卡难度设计让其在众多游戏中脱颖而出——IGN 于 2018 年给予其满分评价,Metacritic 综合评分则高达 94 分。

游戏的难度不低,游戏分类基本上是要打个「Hardcore」标签的。但是和《超级肉食男孩》这类难度关关激增的作品相比,《Celeste》的难度曲线对大多数玩家都显得极其友善,这要归功于游戏设计无比精妙的引导。在去文字、低提示的前提下,游戏仅通过关卡的合理设计就有效地传达了大部分地图设计意图,给予玩家更多「自主发现」的体验,同时也没有让玩家卡关太久。

「温柔」是我在整个游戏体验中最突出的感受。这种「温柔」不仅仅体现在合理上升的难度设计上,还体现在游戏伴随剧情的低挫败感设计中。游戏用富有创新且强渲染力的演出升华了这个围绕爱与挑战的故事,并且用一种积极鼓励的姿态激励玩家勇于挑战自我,攀登更高的山峰。最终效果不论是氛围还是给玩家的精神体验都称得上是近年来最出色的作品了。

游戏本身流程不短,近期还上线了免费 DLC 章节更新,再加上中文支持,如果你不反感平台跳跃游戏,《Celeste》绝对是对得起价格的强烈推荐入手作品。

参考价格:南非区 260 兰特(约 124 元),日区 2160 日元(约 140 元)

了解更多:今年 IGN 的第一个满分,这款独立游戏究竟有什么特别:Celeste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 Definitive Edition》

横板 / 动作 / 冒险 / 剧情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是由 Moon Studios 团队开发,微软发行的动作冒险游戏。游戏拥有魔法幻想式的剧情风格,围绕主人公 Ori 为拯救其养母 Naru 而在逐渐凶险的森林中的冒险历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游戏以其出彩的精细手绘风美术画面、交响乐团实际演奏的强大配乐而塑造出的出色氛围效果而知名。不论是场景细节的刻画还是角色动作设计的细致程度都是同类游戏中的佼佼者。而借微软和任天堂平台合作期间应运而生的移植作《Ori and the Blind Forest: Definitive Edition》近乎完美的将这份惊艳视听体验还原在了 Switch 上,实机画面效果出奇流畅,即便是掌机模式游玩也看不到明显的画面缩水。

游戏虽称不上是高难度游戏,但游戏流程中诸多部分依然有着相当高的操作挑战。游戏中,Ori 会伴随剧情不断获得新能力,同时也解锁了更多的动作操作,进而引导玩家前往更多新区域探索,在大片的森林地图中穿梭……玩家最终要不断熟练之前所习得的新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充满挑战性的追逐战和战斗中。

《Ori and the Blind Forest》比较明显的缺憾在于游戏较短的流程,单周目游戏流程仅有 10 余个小时左右(恐怕是经费顶不住吧,可以理解😂)。本作作为重置移植后的「决定版」,增加了全新的地图和剧情内容,以及全新的难度模式,在原作的基础上一定程度地延长了游戏流程。相信即便是已通关的玩家也能有入手的理由。

参考价格:日区 2052 日元(约 133 元),美区 19.99 美元(约 141 元)

《Katana ZERO》

横版 / 动作 / 另类

许多人并不擅长于平台游戏,尤其是操作有一定难度的平台游戏。通常我会对这些作品敬而远之 —— 但《Katana ZERO》是个例外。没错,它「一击毙命」的设定(无论是你对敌人,还是敌人对你)为其增添了不小的挑战性;但其爽快无比的战斗手感,搭配上眩目的「番茄酱」动画,以及恰到好处的震动与音效,让我在玩的时候极其容易上头。

哪怕是被关卡虐得死去活来,我依旧会不舍得放下手柄;何况这作的关卡也设计得十分到位。虽然有些难度,但它是公平的,你不会因为糟糕的操作或者摸不着头脑的敌人布局而失败。只要熟悉了这样的战斗方式,搭配上对「时间停止」等技能以及场景物件等合理应用,没有哪个关卡能难住你。到最后,你只会大呼过瘾。

霓虹灯闪烁的赛博都市,被《Katana ZERO》刻画得格外迷人;以像素游戏的标准而言,每个场景都美轮美奂。而巧妙的对话系统,又在有限的篇幅内让角色的形象更为丰满。对了,它作为 BGM 的电子音乐,即使单独拎出来听也不会违和。

《Katana ZERO》是一款面面俱到的独立游戏,它并非没有缺点,其中之一就是较短的流程(甚至还挖了坑!)。但在通关之后,你会更加期待制作组在未来会带来怎样的作品。

参考价格:日区 1580 日元(约 103 元),美区 14.99 美元(约 106 元)

《地狱之刃:塞纳的献祭》

动作 / 解谜 / 剧情

虽然 Switch 的卖点之一是「将和电视画面一样的游戏体验带到手中」,但对于一颗 TDP 仅为 10W,同时还降了频率的 Tegra X1 芯片来说,要让它与 PS4/Xbox One 这样的家用机硬碰硬,显然过于勉强了些。

也正因为此,那些能在 Switch 上运行的本世代游戏机的作品,总会让人印象深刻。一方面,他们化不可能为可能,跨越了绝对性能的鸿沟 —— 即使是以牺牲画面和最高帧数为代价;另一方面,这意味着现在我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这些游戏,无需握着手柄端坐在屏幕前。

《地狱之刃:塞娜的献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3A 大作」,但其画面已经达到了大作的水平,处处皆基于本世代的硬件配置而打造,无论光影还是贴图质量均是如此。负责移植 Switch 版的团队,采用了诸多聪明的方式,让本作既保留了原作场景的韵味,同时又未在内容上做出任何妥协,维持了最基本的整体游戏体验。

和其他平台相比,Switch 版显然不可能是画质最好的那一个,但你应该抱有一个适当的心理预期。当我在高铁上游玩这部作品时,女主角打动人心的经历与她将要面对的挑战依旧触人心弦,考虑到背后的技术挑战,这本身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了。

参考价格:墨西哥区 269.99 比索(约 100 元),美区 29.99 美元(约 212 元)

以上就是我们为你选出的 6 款游戏,其实 Switch 上由于存在跨区这一福利,只要善用比价工具,就能在打折时用很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游戏,感兴趣的话,不妨阅读一下这篇文章:《如何在 eshop 买到最便宜的 Nintendo Switch 游戏?

另外,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便宜又好玩的 Switch 游戏,欢迎常来少数派的 Switch 专题 看看。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好玩的 Switch 游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配置好 AdGuard,给你更全面的网络隐私保护

$
0
0

为了避免超额收集隐私和贩卖隐私这类情况的恶化,不仅 Apple 和 Mozilla 这类一贯以「保护用户隐私」为己任的公司或基金会都纷纷在系统或者浏览器中集成了各种各样保护用户隐私的手段;甚至 Google 这种通过广告精准投放进行盈利的公司,也将在未来 Chrome 浏览器和 Chromium 开源计划中内置「隐私沙盒」(Privacy Sandbox)功能,在保证广告投放效果的情况下,能够充分保护用户隐私。

AdGuard 桌面端

不过,这些保护措施对我这种非常抗拒随意收集隐私的人来说,大部分还是不够严格的。我希望无论是谁都尽可能的少的收集我的隐私,这也是我为什么开始从使 AdGuard 浏览器插件版转向 AdGuard 桌面版的主要原因。

第一步:通过拦截规则开始隐私保护

拦截规则在 AdGuard 桌面端里被称为广告拦截器,不仅有非常好用的广告拦截功能,还能防止跟踪、屏蔽社交媒体插件、网页上的繁琐且无用的元素以及对诈骗网站发出提醒。这些规则事实上都是一连串的网址,用户打开对应的规则以后,软件会通过匹配,符合规则的网址在连接到用户之前就会被阻断。用户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感知到发生了过滤的情况,同时页面加载的速度也会快上不少(如果规则没有设置的过多的话)。

规则过多时的提示

虽然 AdGuard 默认就会打开一部分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还是会放过不少「漏网之鱼」,因此我开启了额外的过滤器,保证规则足够格,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开启哪些过滤器。

非常简单地创建自定义规则

当你打开一个页面,页面中有广告/元素没有被已经订阅地规则正确过滤?AdGuard 内置的助手功能可以帮助没有任何代码的基础的你创建规则,点击助手,然后选择拦截此网站上的广告,然后拖动滑杆,选取最合适的拦截大小,点击拦截即可,广告就被很轻松地去除了。

使用 AdGuard 助手快速屏蔽页面中的广告

如果没有找到助手,请前往设置-扩展,打开使用 AdGuard 助手,当然扩展页面上的其他功能也可以选择打开,能帮助你更好的使用 AdGuard。

第二步:通过调整设置完善隐私保护的流程

AdGuard 桌面版设置非常复杂,即使是开箱即用,不做任何调整,大部分用户还是很难理解每个功能分别是做什么的,它是怎么影响拦截过程的,会有更好的选项保护隐私吗?

AdGuard 作用原理

AdGuard 的桌面端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架设在电脑和你浏览的网站中间的一个中间服务器,它负责把一个网页经过规则过滤以后的网页呈现在用户面前。任何的网页流量都必须通过 AdGuard 桌面端。

常规模式

语言、主题、更新通道、过滤器检查周期和日志级别,这些都和过滤的过程没有关系,概念也都很好理解,这里就不展开赘述了。会影响过滤过程的选项主要是在高级设置里,分别是:

  • 当使用 WFP 驱动程序时拦截 Teredo
  • 拦截 TCP 快速打开 (TCP fast open)
  • 拦截 TCP 连接请求
  • 使用 TLS 版本 1.3
  • 使用重新定向驱动模式
  • 过滤 Localhost 连接

当使用 WFP 驱动程序时拦截 Teredo,WFP 网络驱动程序是从 Windows 8 版本开始微软引入的两种新的网络过滤程序之一,他的好处是能接管 UWP 应用的网络请求。简单来说 WFP 就是一种能筛选所有 Windows 程序和 UWP 流量的接口。而 Teredo 是一种 IPV6 地址转换机制,它帮助有 IPv4 互联网但没有原生 IPv6 网络支持的电脑提供 IPv6 的网络支持。这个选项开启以后,AdGuard 将可以过滤来自 Teredo 转换过来的 IPv6 流量。

拦截 TCP 连接请求,TCP 是一种传输协议,它先要经过三次握手协议,确认对面的身份以后,再数据包安全可靠的发往目的地,是电脑上程序和服务器通讯的时必须要使用的协议,AdGuard 只有拦截 TCP 连接请求,才能对拦截的请求进行过滤,这样应用程序的请求才会被完全的过滤。

拦截 TCP 快速打开,TCP 快速打开(TCP fast open)是一项 TCP 的拓展技术。开启以后,如果 TCP 将要连接到的服务器是曾经连接过的,那么在第一次握手完成以后,在后续的两次握手中都可以直接携带数据开始传输,而不需要等待三次握手全部完成以后再传输,能够大大降低传输延迟。而拦截 TCP 快速打开,能够对后续的两次握手中传输的数据进行过滤,避免出现漏网之鱼。

Apple 已经开始使用了 TLS 1.3

使用 TLS 版本 1.3,TLS 版本 1.3 是一项全新的 TLS 协议,它旨在提供更快的访问速度、更好的安全性,现在 Apple、Google、Cloudflare 等大型公司已经开始在服务器上部署这一项技术了。虽然 TLS 1.3 的前身 TLS 1.2 还没发现过于的严重的漏洞,不过 TLS 1.3 中废弃了多个现在看来已经不安全的加密方式。使用 TLS 版本 1.3 虽然不会让过滤变得更干净,但是可以让用户在浏览的时候变得更加安全。

使用重新定向驱动模式,这个功能将会把所有的流量转发给 AdGuard 的本地服务器上,进行充分过滤。如果不开启 AdGuard 会选择动态过滤,这样可能部分流量没办法进行过滤,比如某些视频播放器在播放途中插入的广告,可能会认为是视频直接放行。

过滤 Localhost 连接,Localhost 连接是指来自电脑内部的连接,如果你本地有架设服务,并且这些服务中的流量有广告,那么打开这个选项将能正确地过滤来自他们广告。

网络

网络设置

网络的设置也将会影响 AdGuard 过滤的质量,Adgaurd 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流量过滤方式:

  1. 自动过滤程序流量
  2. AdGuard 用作 HTTP 代理

AdGuard 用作 HTTP 代理时,AdGuard 会在后台运行一个 HTTP 代理,所有的请求会在这个 HTTP 代理中进行处理。在无视系统内代理行为的同时将会自动过滤所有的流量(也就是即使使用重新定向驱动模式关闭,也可以直接过滤所有流量),不过这个模式有个严重的问题:没办法过滤 HTTPS 流量。

HTTPS 通过证书确认身份(图片来自知乎又拍云)

HTTPS (超文本传输协议)通过证书确保发送方身份,保证数据在传输的时候不会被人嗅探或是篡改,因此 AdGuard 在作为 HTTP 代理的的时候,很难处理证书验证的部分,自然 HTTPS 流量无法过滤,而且现在 HTTPS 用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因此我在这里更建议使用自动过滤程序流量

自动过滤程序流量将使用系统内置的网络驱动程序对所有的流量进行过滤,因此它能够对 HTTPS 流量进行过滤,效率也相对更好一点(不过有的时候不少所有的都会被过滤到,因此要打开使用重新定向驱动模式)。启用 WFP 网络驱动程序则是可以让 Adugard 过滤 UWP 类应用,也可以过滤 Teredo 通道里的流量。自动过滤程序流量选项大家可以选择手动将应用添加到过滤列表(也可以进行排除),有选择性的进行强制过滤或是不对它进行过滤。

第三步:隐形模式是保护隐私最强的保护手段

如果说规则和 AdGuard 的设置是基础保护,那么隐形模式就是进阶的保护,让你轻松逃离周围成千上万的跟踪器。规则只能拦截来自网页的跟踪器,而隐身模式可以拦截网站和网站之间的联系。

不仅仅是请求还有很多额外的数据会被发送到服务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你在浏览网页时,网站不仅知道你要请求什么内容;它还会知道你的很多额外信息,比如:你的 IP 地址、当前正在使用的浏览器和系统的信息、分辨率(浏览器当前窗口的)、你从哪里跳转过来的(比如你从搜索引擎跳转到了这个网页)、读取曾经的浏览器 Cookie 标记和有关你的信息、用户的某些首选项(比如语言、有哪些插件)等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能够很好的帮助网站识别你是你,并能连续地了解到你的活动记录。

隐型模式下除了特殊说明的选项,其他我几乎所有的选项都开启了,大家使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的开启选项。

而 AdGuard 的隐形模式就是针对上述情况进行设计的,它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常规、跟踪方式、浏览器 API 和杂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帮助用户逃离跟踪器的:

常规

隐身模式的常规选项

常规包含了下面 4 个选项,通过他们能够简单快速移除一些简单的跟踪路径:

  • 隐藏您的搜索记录
  • 发送「请勿跟踪」请求
  • 移除 HTTP 请求中的 X-Client-Data 数据头
  • 剥离 URL 中的跟踪参数

隐藏您的搜索记录会隐藏你使用搜索引擎进入某个网站的查询记录,这样这个网站就无法知道你常用的搜索引擎是什么了。通过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网站可以返回给我们特定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推送广告),或是调整相关关键词来提升搜索时的位置。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跟踪方式。

发送「请勿跟踪」请求,AdGuard 将会给每个用户浏览的网络页面发送一个 HTTP 请求,里面包含一个请勿跟踪的请求,要求这个页面不要通过用户跟踪或是跨站点跟踪的方式记录你的活动记录。这个选项一般浏览器里也会有,不过一般这个功能是用来「防君子」的,因为你虽然请求了不要跟踪,但是网站还是可以选择继续跟踪你。

移除 HTTP 请求中的 X-Client-Data 数据头这是针对 Chrome 浏览器的选项,你使用 Chrome 浏览器浏览到任何和 Google 有关的网页时候(包括 Double Click 和 Google Analyse),Chrome 浏览器都会自动把浏览器版本、系统信息和其他一些修改的信息等传递给 Google。而移除 HTTP 请求中的 X-Client-Data 数据头,能拦截这一块的数据,保护你的隐私。

剥离 URL 中的跟踪参数将会剥离用户从一个网址跳转访问其他网址时包括在 url 里的跟踪参数,加上没用户会关心我跳转链接为什么会变得那么长,所以跟踪参数是一种最简单的跨站点跟踪的方式,。剥离参数以后可以适当缓解跨站跟踪情况的发生。高级用户也可以选择添加自定义的跟踪参数。

跟踪方式

阻止跟踪

跟踪方式里包含了常见的网站能跟踪你的方法,限制和阻止他们能够很有效的减少各种网站的跟踪方式。包括了:

  • 自销毁第三方 Cookie
  • 自销毁第一方 Cookie(我唯一未打开的选项)
  • 禁止缓存第三方请求
  • 拦截第三方授权头

自销毁第三方 Cookie,Cookie 的特点是「记忆性」,它可以轻松的记忆用户的身份,避免用户反复的登录;在跟踪用户时,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可以记忆用户身份,比如购物车里有什么。而第三方意味着并不是你当前浏览的页面的产生的 Cookie(否则被称为第一方 Cookie)。在浏览网站的时候第三方 cookie 可以轻松记录你最常浏览哪些网页、什么时候来浏览 XX 的网页、停留多久等等,并将这些数据发送回这个第三方服务器上,帮助第三方轻松的补上用户画像。同时这个选项比起拦截第三方 Cookie 有个好处是,他不会导致通过第三方登录按钮失效。当然这个选项在实际使用也是有点问题的: Google 账户因为这个选项的原因频繁登出(原来登入 Google 也是用的第三方 Cookie 啊),我借此推断出 Google 也会通过第三方 Cookie 收集用户信息,所以我选择保留这个开关处于打开的状态。

自销毁第一方 Cookie和自销毁第三方 Cookie 很像,不过他是针对第一方 Cookie 的,打开以后哪怕是第一方网页超时以后都会让你再次登录,说实话太过麻烦了。当然网页还会通过第一方 Cookie 传递一些重要信息,禁用以后麻烦是只多不少,因此我这里没打开,也不推荐大家打开。

禁止缓存第三方请求,和利用 Cookie 跟踪很像,不过这里用到的跟踪技术会相对更新一点。一个网页 A 可以在加载的时候对网页里多处做上标记,这些标记也被称为 E-TAGS。只要这个网页 A 还在你的电脑缓存里,那么这些标记可以将你后来请求的页面记录发送这个网页 A,是不是感觉非常毛骨悚然?不过目前 E-TAGS 技术,只能知道你后续浏览了哪些网站,不能知道你的访问频率或是访问过程,而且一旦从网页 A 从缓存里清除也不能进行跟踪了。不过禁止缓存第三方请求这个功能能很好的从源头阻止这个问题,让你的隐私一点都不泄漏。

拦截第三方授权头,授权头是一组数据,它的主要目的是授权,但也可以被用来跟踪用户。授权头所做的的事情和 Cookie 很像,只不过需要当访问这个网站时才会从本地发送到服务器(而 Cookie 可以随时发送);此外有很多第三方授权头都是通过 HTTP 发送的,很容易被不怀好意的人或者软件截获。因此打开拦截第三方授权头的选项也能大幅度减少被跟踪或者隐私泄漏的可能。不过拦截第三方授权头,可能会影响部分软件(比如:浏览器插件)的工作,这个时候可能需要短暂的关闭这个选项。

浏览器 API

深层次过滤浏览器 API

隐形模式中浏览器 API 这一部分只会影响过滤列表中浏览器的有关 API,不会影响过滤列表中的其他软件的运作,它们包括了:

  • 拦截 WebRTC
  • 拦截推送 API
  • 拦截定位 API
  • 拦截 Flash
  • 拦截 Java

拦截 WebRTC,WebRTC 是一种快速开发实时多媒体的技术,更简单点说是实时通讯协议。这种通讯协议其实挺好的,使用起来也无需安装插件,只不过它会无视代理暴露你真实的 IP 地址。我打开了这个选项完全是因为:反正我用不到这个协议,还不如更加严格一点直接禁用了比较好。

拦截推送 API拦截定位 API,这两个 API 也很好理解,分别是管理浏览器推送和定位的。选上以后浏览器就没办法给你推送消息或者大概的定位到你在哪里。同时这两个 API 也是很好的跟踪方式,利用推送 API 可以保持第三方 Cookie 的活性(不被删除);而利用定位 API 可以了解用户大概的位置,可以记录用户的工作时间地点等信息。由于我用不到浏览器推送通知或者利用网页地图查看什么东西,所以这两项我也默认启用了。

拦截 Flash拦截 Java将直接禁用过时的 Flash 插件和 Java 插件,也就是说浏览器即使支持也无法正常地使用这两个插件。Flash 插件和 Java 插件都存在非常多安全问题,同时对网页地加载时间也有非常糟糕地负面影响,此外这两种插件也逐渐被业界所淘汰,越来越多的网页开始选择更新更现代更安全的 HTML5 技术。所以我也选择将这两项进行禁用。Javascript 虽然也有 Java 前缀,不过不用担心,它可和 Java 没有任何的关系,启用拦截 Java 后,Javascript 还是可以正常运作的。

杂项

不得不被收集的数据也有解决方案

杂项中也包含了一部分你不能禁止的,必须要发送给服务端的数据,这些数据也能被用来跟踪用户,他们包括了:

  • 隐藏您的第三方 Referrer
  • 隐藏您的 User-Agent
  • 隐藏您的 IP (目前暂不确定是否有效)

隐藏您的第三方 Referrer这个和上面的隐藏您的搜索记录剥离 URL 中的跟踪参数有相通的地方,能告诉你访问的网址你是从哪里跳转过去的。只不过 Referrer 是包含在你访问那个网页的 HTTP(S) 请求头中,你不能将它去掉,但是你可以选择隐藏它。我这里使用的第三方 Referrer 是用的 https://www.zhihu.com

隐藏您的 User-Agent,User-Agent 也同样是包含在网页的 HTTP(S) 请求头中的,User-Agent 将包括了发起请求的用户所使用的应用类型、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商以及版本号,在加上非常多的用户喜欢全屏浏览网页(网站就能获得当前屏幕的分辨率),这样网站就能完整的收集到用户使用的浏览器,用户使用的操作系统,当前屏幕的大小,并以此作为跟踪用户个人信息的一种手段。我们同样也可以对这部分请求头进行修改,我这里使用的 User-Agent 是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74.0.3729.169 Safari/537.36,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运行在 Windows 10 之上 Chrome v74 版本的浏览器。

隐藏您的 IP,这个功能就是利用一个假的 IP 地址去替换掉你真正的 IP。不过我打开试验过了,对于各种查询 IP 的网站来说好像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我也很难确定这个功能否正常工作。

以上就是我如何利用 AdGuard 桌面端对我的隐私进行保护的一个实践,希望它能帮助到你。AdGuard 桌面端提供了长达 14 天的试用期,超过试用期后你可以前往数码荔枝这类国内授权的 AdGuard 销售商进行购买激活码。感觉用不到桌面端功能那么复杂的功能也没有关系,AdGuard 的浏览器插件也提供上文中部分选项开关,同样也能帮助到你拦截广告和保护隐私。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实用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一周 App 派评 | 近期值得关注的 14 款应用

$
0
0

我们整理了近期值得关注的 14 款应用,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 App。

iOS

Brill:又一款速记工具,拍照识别功能是亮点

灵感总是转瞬即逝,只有更快地将它们记录下来,才不会让灵感白白流失。Brill 就是一款可以帮你快速写下灵感的工具,应用支持标签、筛选等功能,可以让你的记录更加井井有条。

Brill 支持以文字、语音及拍照三种方式进行笔记录入。由于应用使用的是系统的语音识别功能,因此在语言支持上非常丰富,无论是普通话、粤语还是上海话,只要是 Siri 能听懂的语言,Brill 都支持。拍照识别对便利贴进行了优化,同样支持上百种语言。

Brill 支持以文件夹、标签的形式分类管理笔记。在创建一条笔记时,你可以为笔记打上不同的标签用于分类管理。此外,你还能以红黄绿三种颜色为笔记标注优先级,便于日后进行筛选。在语音输入时,你还可以用「add tags + 标签」的方式快速添加标签。语音输入功能需要在「设置 - Labs」中开启,目前对中文语境的支持还有待提高。

除了在应用内添加笔记,Brill 也支持 Siri、watchOS 应用,让你无需打开应用也能快速添加笔记。应用采取订阅制收费,价格为 15 元 / 周、38 元 / 月、368 元 / 年。虽然价格不低,免费版 Brill 已经可以使用大部分笔记功能,只在笔记和文件夹数量、导出等功能方面有限制。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 Brill。


字加:可能是首款支持 iOS 13 字体功能的应用

iOS 13 带来了系统级的字体管理功能,但是从 正式发布 到现在 App Store 上也没有出现购买字体的选项,加上这项功能不支持自己下载的字体,导致它在 iOS 13 推出后一直像是「摆设」。随着「字加」的更新支持了 iOS 13 的字体管理功能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方便地在 iPhone 上安装字体,并在其它应用中使用字体。

「字加」是由方正字库出品的字体应用,你可以在应用中找到大量风格各异的字体。在应用主页,也有字体设计师创作的新字体可供查看,我们可以免费安装这些字体。虽然可以免费安装字体,如果你要将字体用于商业途径,需要查看字体的授权方式与价格,避免出现版权方面的问题。

通过「字加」安装字体的方式非常简单,选择你看中的字体,随后点击「安装字体」即可。安装字体前,你也可以输入文字预览字体效果。安装完成的字体可以在系统的「设置 - 通用 - 字体」中进行管理,我们可以在 Keynote 等应用中直接使用安装好的字体。

得益于方正庞大的字库,「字加」还提供了字体检索的功能。通过拍照或上传图片,应用会自动帮你识别字体,并将匹配的结果推荐给你。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字加」。


绿幕侠:视频拍摄实时抠像

「绿幕侠」是「马卡龙」开发团队开发的一款视频抠像与制作工具,虽然与「马卡龙」一样都将视频抠像作为了主打功能,不过,后者着重于视频的后期编辑功能,旨在对已完成拍摄的视频做特效包装,前者将重点放在了拍摄过程中,能够帮你实时抠图制作特效。

应用目前提供了 19 款不同风格的背景素材,有最基础的绿幕、自动变换的街景、雄狮出没的非洲荒野、美术馆的知名画作、赛博朋克的都市景观等,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拍摄时进行实时替换。你还可以将自己拍摄的视频素材导入应用,作为背景使用。和「马卡龙」一样,「绿幕侠」支持复制、反转抠像素材,拍摄鬼畜视频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绿幕侠目前仅支持 15 秒的视频拍摄,玩玩朋友圈或抖音基本够用。如果你真的需要拍视频进行一些记录,相信你也不会需要抠像功能吧。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绿幕侠」,应用完全免费无内购。


Poka:不专心就没电

要保持专注是件很难的事,尤其是现在手机不离身,我们在使用手机完成学习和工作的同时,还有各种诱惑在向你招手:刷刷微博和抖音、翻翻淘宝、再玩两局王者荣耀,一天过去了才发现正事一件没干。如果你需要一位「督导员」,POKA 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POKA 与其它专注应用最大的不同,就是支持设置应用白名单。手机可以说是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最重要的工具,如果「专注」只是意味着把手机摆在一边不用,有时反而会耽误事。我们可以在「专注」时,从 POKA 直接跳转到白名单中的应用,不会打断专注进程,在保证专注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其它工作。

POKA 提供了多个专注标签,你可以为不同的标签分别设置白名单应用。例如我将 TIM、微信和钉钉添加了「工作」这个专注标签,这样我在执行「工作专注」时,就能保证沟通不受影响。当然你也可以简单粗暴地选择所有标签,这样无论开启什么类型的专注,白名单应用均可以正常使用。

根据不同的专注标签,应用也会对你每日的专注情况进行统计,你可以通过上滑主界面查看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专注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专注计划。

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 POKA 专注,内购 25 元可以解锁无限次专注、移除广告等高级功能。


Android

Slide:开源、免费的 reddit 客户端也可以很好用

就像 Twitter 一样,reddit 虽然也提供了官方客户端,但应用内广告和个性化功能一直以来也都是用户心头的痛处所在,所以第三方客户端应运而生。

在 Android 平台上比较出名的 reddit 第三方客户端有 Boost for reddit 和 Sync Pro,但它们无一例外都需要内购或购买才能使用完整功能。如果你想要一款免费且顺手的第三方 Reddit 客户端,不如试试 Slide for reddit。

Slide for reddit 虽然不如官方客户端美观,但其遵循 Material Design 的设计也人倍感亲切(虽说有点复古),更重要的是,相比 Boost 和 Sync pro,Slide 完全开源,无需付费即可获得无广告的浏览体验。

Slide 的本地化功能也做得不错,自带简体中文完善程度还不错,可以自定义多列显示、帖子布局、字体字号,甚至各板块的主题色也可以随心所欲。另外,Slide 支持备份设置,刷机或重装 App 后也不怕自定义选项丢失啦。

你可以在 Play 应用商店 免费下载 Slide。


Twobird:一个应用搞定邮件和笔记

作为一款跨平台邮件应用,TwoBird 并没有止步于单纯地进行邮件收发等基础功能,而是另辟蹊径,围绕邮件这一中心将功能进一步扩展至笔记、提醒、待办事项。

打开应用,最为醒目的便是位于界面下方的输入框, TwoBird 将笔记作为主要元素,通过它我们可以记录工作当中的重要事项,避免工作内容散落于各处。TwoBird 内置的笔记功能支持简单的文本格式编辑,如:输入 #+空格+文字 即可将文字作为一级标题,通过 文字 可以加粗文本等(类似于大家熟知的 Markdown 格式),TwoBird 甚至支持添加简单的表格;此外,我们还能通过笔记界面书写待办事项,或是为笔记加上时间将之转化为提醒。

TwoBird 的笔记功能并非完全独立于邮件功能,当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任意笔记作为邮件内容发送出去,如果收件人安装有 TwoBird ,双方将共享此笔记;即使收件人未安装 TwoBird 也没有关系,点击链接后对方同样可以通过网页来查看、编辑笔记。

事实上,当双方均使用 TwoBird 时,将其看作一个简单的协作软件也不为过,我们不但可以共同编辑笔记,还可以针对笔记内容添加评论,为笔记当中的事项指派人员。

目前 TwoBird 正处于测试阶段,支持 Android、iOS、Windows 和 macOS 平台以及 网页版


桌面端

Coherence Pro:支持创建聚合应用的网页封装工具

Coherence Pro 是一款可以将网页转换为桌面应用的工具,它和我们之前介绍过的 Unite 出自同一个开发商。与 Unite 使用 WebKit 2 技术不同,Coherence Pro 使用了 Chrome 浏览器作为后端。所以,当你使用 Coherence Pro 创建一个应用时,可以集成你在 Chrome 上已安装的拓展程序,例如去除网页中广告的插件。

此外,Coherence Pro 支持创建聚合应用,你可以将微信、Slack 等即时通讯应用的网页版放在一起使用。

我向来不太喜欢使用这类网页转应用的工具,反正它们的后端都是一个浏览器,为什么不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它们呢。不过,Coherence Pro 支持创建聚合应用的功能,的确有更合适的应用场景。另外,像 Todoist 这类基于 Web 技术开发的桌面端应用,实际上还不如直接封装一个更为简洁的网页版 App。

使用 Coherence Pro 创建的 Todoist 桌面应用

目前,Coherence Pro 已加入 Setapp,你也可以在 官网 试用和购买它。

PixelSnap:可能是 Mac 上最好的设计测量工具

对于原型设计工具而言,很多工具都缺失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距离标注。比如你在 Adobe XD 里创作原型的具体组件之间的高度和宽度数值查看起来不那么直观,让设计师在完善 UI 设计时会非常不方便。

PixelSnap 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应用会基于 Mac 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进行测量,不会受到设计工具的限制。通过快捷键,你可以快速地查看组件之间的距离和对应的数值,还可以将它们复制到剪切板。

进行原型设计时,我们经常需要测量某一个组件的实际边界,通过 PixelSnap 我们可以圈定组件的范围,迅速获得组件的边界以及具体的大小数值。

除了测量之外,PixelSnap 还可以创建标准参考线,这项功能甚至比那些设计工具中的参考线更为方便:比如你可以添加组件边缘对其的参考线、直接显示组件之间的距离等,非常适合制作要求比较严格的 UI 设计稿时使用。

除了标注结果之外,你还可以导出和分享标注结果,方便与他人进行协作。另外,针对标注 PixelSnap 还有一些很实用的小功能,比如说设计稿的阴影部分允许有容差,或者用十字准线模式检查屏幕上的项目是否已经对齐等。

你可以在 官网 下载 PixelSnap,单设备授权售价 25 美元,应用目前已加入 Setapp

ClickUp:一站式项目管理工具

ClickUp 是一款强大的任务或项目管理工具,它真的足够强大,你能想到 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功能 它几乎都具备。首先,针对团队项目管理,ClickUp 提供了像进度管理、流程管理、积压管理、状态追踪等数十个功能。此外,团队需要的协作工具、即时通讯、文件共享、版本控制等功能它也样样具备。

作为一款现代化的云端效率工具,ClickUp 支持将你常用的工作流整合到平台中。例如,你可以将 Todoist、Trello、Toggl 等常用的看板、任务和时间管理工具的数据与 ClickUp 同步。此外,ClickUp 还支持和 Slack、GitHub、Zapier 等常用的团队沟通、代码管理和自动化工具进行 深度集成

如果你有较为复杂的个人项目管理和团队协助需求,我非常推荐你试试 ClickUp,ClickUp 的免费账户已经可以满足我们日常使用的大部分需求。你可以直接访问 网页版,或者下载 不同平台的客户端 使用 ClickUp。

Batteries Widget :在 Mac 上查看所有设备的电量

少数派之前介绍过的 蓝牙管理工具 除了切换和管理蓝牙设备之外,都可以直接在 Mac 上查看蓝牙设备的电量,或者在设备电量低的时候提醒我们为设备充电。接下来要介绍的 Batteries Widget 虽然没有管理蓝牙设备的功能,但是它同样能帮你查看蓝牙设备的电量,并且在设备电量低的时候收到提醒。

除了查看蓝牙设备的电量,Batteries Widget 的亮点是还能查看你的 iPhone、iPad 等设备的电量,只要为 iOS 或者 iPadOS 设备开启 Wi-Fi 同步功能,我们就能通过 Batteries Widget 的通知中心部件查看设备的电量并收到低电量提醒了。

你可以在 官网 下载和试用 Batteries Widget,应用售价 364 日元 (约人民币 24 元),支持 macOS Mojave 以上系统。

荆棘写作:在屏幕上实现纸张书写体验

对文本编辑工具来说,后来者也往往具备与生俱来的优势——它们能够轻松地吸收前人作品的特色,然后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全新体验。

荆棘写作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它借鉴并融合了时下最为流行的两种文本输入方式,写作时我们既可以全程使用 Markdown 语法进行格式标注,也可以在写作或后期调整过程中借助浮动工具条进行微调。

荆棘写作的浮动工具条遵从了极简的设计理念,不同类别的文本编辑工具按照标题层级、文字样式、特殊格式等大类进行折叠收缩,我们可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手动选择展开。

富文本浮动工具条也算得上是荆棘写作最大的特色之一。得益于 Markdown 标记语法和富文本浮动工具栏的结合,在荆棘写作中添加表格和图片的体验也直观且好用:以表格为例,借助富文本浮动工具条我们不仅可以快速完成表格添加,编辑表格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条一键完成单元格合并、整行/整列增删等复杂操作,增删整行和整列表格时的工具栏图标指示也非常直观,行宽/行高调整则可以直接使用鼠标拖拽完成。

图片编辑工具则支持实时调节圆角、阴影和缩放:

功能方面,从无限层级的笔记本/文章目录到文章加密,荆棘写作一个都没有落下。更重要的是,以「在屏幕上实现纸张书写体验」为目标,荆棘写作还带来了一些我们在一般 Markdown 写作工具中很难看见的独到设计,比如文本高亮、标点强调这类特殊文本格式,专业的编辑区样式自定义(包括字距、行高、内容宽度甚至段首缩进),强大的排版导出功能(包括纸张大小、页边距、纸张方向调节)以及除内容区域外多达 16 个区块的 PDF 排版模型自定义(包括页码、标题和其它自定内容)等等。

配合字体自定义功能,不管是用来做读书笔记还是相对专业的文本写作,荆棘写作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

目前荆棘写作仍处于测试阶段,因此也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你可能从上面的截图里已经看出来了,它的 Windows 版本在功能和动效上虽然几乎没有「缩水」,界面控件和设计风格却依然是「原汁原味」的 macOS 风格。

你可以前往荆棘写作 官网 下载 macOS 和 Windows 版本。

App 速报

  • Photoshop (iPadOS):Adobe Creative Cloud 首席产品官  Scott Belsky 证实 iPadOS 版本 Photoshop 将于年底上线 App Store。
  • Juice (macOS):在菜单栏播放、暂停、切换歌曲的 macOS 小工具,支持喜欢歌曲功能,支持 Apple Music 和 Spotify。
  • 印象笔记 (Windows):印象笔记 Windows 测试版本加入思维导图功能。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新酷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派早报:Pixel 4 相机得分 112 分、iPhone SE 2 或于明年年初上市、Adobe 计划推出 iPad 版 Illustrator 等

$
0
0

Google Pixel 4 评测解禁,DxOMARK 相机得分 112 分

10 月 21 日,首批 Google Pixel 4 媒体 评测陆续解禁,多家媒体对 Pixel 4 的性能表现、外观设计、音质效果和 Google Assistant 升级表示肯定,XDA 主编 Mishaal Rahman 还 发现,Pixel 4 支持最高 11W 的 Qi 无线充电,不再对第三方无线充电底座进行充电功率限制;但时有失灵的 Soli 手势感应(Motion Sense)、设计仍有缺陷(不支持闭眼检测)的面部解锁功能以及小款机糟糕的续航表现也成为了当前 Pixel 4 的主要问题所在,Google 目前已经 表示会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内针对面部解锁的安全性设计进行修复。

此外专业相机测评网站 DXOMark 也于 10 月 21 日公布了 Google Pixel 4 的相机评测结果:总分 112 分。其中,拍照 117 分,视频 101 分,前置摄像头 92 分,这个成绩目前在 DXOMark 排行榜中排名第八,与华为 Mate 20 Pro 持平。你可以在 这里查看详细的中文版评测报告。

传 iPhone SE 2 改进天线设计,明年年初上市

分析师郭明錤近日表示,iPhone SE 2 将采用 LCP 液晶聚合物天线设计,以进一步的改善无线通讯的性能,预计将于 2020 年第一季度发布。此前郭明錤预测 iPhone SE 2 将会有和 iPhone 8 近似的外观,搭载 4.7 英寸屏幕、Touch ID、A13 处理器和 3GB RAM。来源

苹果或于 2020 年推出 AR 头戴设备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公司最早可能会在 2020 年推出 AR 头戴设备,设备将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与 iPhone 配对,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设备阅读信息、邮件、玩游戏等,苹果可能会为这款设备推出独立 App Store。

此外,之前传闻的 Apple Watch 睡眠监测应用、以 ARM 架构为基础的自研 Mac 处理器也可能在 2020 年推出。来源

Adobe 计划推出 iPad 版 Illustrator

据彭博社报道,继 Photoshop 之后,Adobe 确定将为苹果开发 iPad 版 Illustrator。据了解,Adobe 将会在 11 月的 Max 大会上预览 iPad 版 Illustrator,计划在 2020 年上线,并称将延续桌面版的许多功能。来源

微软推出安全核心 PC 计划

微软宣布将和厂商合作推出安全核心 PC 计划,该计划从系统固件层面着手,设备在启动之后就会被安全固件约束并检查系统完整性,因此恶意攻击者将无法从固件层面产生安全威胁。在该计划中微软将会和英特尔和 AMD 进行合作,生产具有安全加密密钥的处理器,而即将上市的 Surface Pro X 将是首款支持该计划的设备,未来还会有包括戴尔、联想以及松下的安全核心 PC 发布。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如何在 macOS 上更轻松地选中文件

$
0
0

文件的自动化处理或批处理都是 macOS 进阶用户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聊它们之前,有一步不起眼却又很影响效率的操作:选择文件

实际着手处理文件时,往往需要从无关文件中剔出一部分来操作——比如拍摄旅行照时,同一个场景我们通常会多拍几张,事后就需要人工筛选并从中删掉一些重复或类似的照片,这时一个一个点选的话,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文件太多的话,还难免刚选中后面的、又漏掉前面的——总之,选取文件也有不少学问。

无论是少则十几个、多到上百个的批量选取,还是面对冗长文件列表中的精确定位,都涉及了各种文件选取相关的技巧。

从用好 macOS 自带辅助键开始

macOS 本身就带有一些辅助文件选取的操作,比如按住 ⌘Command来依次选文件,或者通过 ⇧Shift选中一个区域……不过,只是列一个清单的话而把使用场景丢给诸位自己挖掘的话实在不负责任,所以这一节中我也会分享尽可能多的真实用例。

用 ⌘Command 连续选中文件

⌘Command键是 macOS 上最基础的文件选择辅助按键之一。按住 ⌘Command后再选文件,操作体验类似半自动步枪的「点射」,只要保持 ⌘Command键一直按着,已经选中的文件就会一直保持被选中的状态。

按着 ⌘Command 键选文件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为了保护 Mac 系统文件安全,苹果在你的硬盘里施了点「魔法」

$
0
0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当我升级 macOS Catalina 后,却发现一件我烦心的事:

用 Alfred 搜索应用时,不少应用都会重复出现。当我按照两个应用显示的路径去查看,却发现了让我不解的现象:Macintosh HD/Applications路径一直都是应用安装的默认路径,没有问题。但这个 System/volumes/Macintosh/Applications文件夹从何而来?

Alfred 中重复出现的应用(图片来源:alfredforum.com

更加奇怪的是,仔细看显示的路径,从 Macintosh HD 盘符开始的路径,居然又回到 Macintosh HD,仿佛是陷入了自我循环。

循环出现的 Macintosh HD

想弄清这两个问题,就要回到在 Catalina 升级时,去看看硬盘里发生的事情。

1

一切要从 macOS 的系统文件的安全性开始讲起。

从 El Capitan 开始,Apple 工程师给 macOS 加上了「系统完整性保护」技术。这就像给书柜的某些抽屉加上了锁,没有钥匙就拿不到里面的文件,这样系统文件就不会被轻易篡改。

不过有锁就有钥匙,只要获得了 root 权限,恶意程序还是能读写系统文件。

到了 Catalina,Apple 工程师想了一个更彻底的办法:那就是将所有系统文件从原本的文件系统中分离出来,组成独立的文件系统,并且把这个文件系统从设计上设定为只能读取,不能写入。

就好像买了一个新书柜专门用来放重要文件,而且这个书柜压根就没有可以打开的地方,这样系统文件就很难被恶意修改。

一块硬盘中可以窗建多个宗卷(图片来源:apple.com)

具体要如何实现呢?首先要感谢 macOS High Sierra 中开始使用的新文件系统 —— APFS,它可以轻松地在一块磁盘中创建多个卷。

在安装 Catalina 时,会在磁盘中新建一个 Macintosh HD 卷,并且将原来的卷改名为 Macintosh HD Data。新建的 Macintosh HD 卷就是专用用来存放系统文件的「书柜」,整个卷都是只读的。 Macintosh HD Data 就像之前一样,让用户自由地读写数据、安装应用。

原宗卷被已经被改名为 Data(图片来源:apple.com)

创建好 Macintosh HD 之后,Macintosh HD Data 中的系统文件就会被剪切到系统卷 Macintosh HD ,组成独立的文件系统。

bin 文件夹被移动到系统卷(图片来源:apple.com)

至此,通过分离系统文件到独立卷的操作就完成了。无论程序在 Macintosh HD Data 卷对文件系统做什么,都不会影响 Macintosh HD 中的系统文件。

在一块硬盘上设置两个文件系统,实现了 Apple 工程师们想要系统安全性。不过如果就此结束,可就苦了用户和开发者们了。

2

一块磁盘同时存在两个宗卷、两套文件系统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对于用户来说,会明显感受到文件系统的不统一。最明显的是在 Finder 中,如果不加以处理,你应该会同时看到 Macintosh HD Data 与 Macintosh HD。而且就像 Windows 上的不同分区,找起文件来会比单一宗卷麻烦得多。

而对开发者来说,问题就严重的多。现在所有系统文件都会被移到了 Macintosh HD 中,而第三方应用只能待在 Macintosh HD Data。不少应用会依赖系统程序和文件,如果开发者不加以适配,按照原来设定好的路径就会找不到系统文件,应用就无法使用了。这种纯粹因为 Apple 引起的「技术债」,开发这可不会乐意花自己的时间去还。

为了让用户和程序将这两个原本独立的文件系统,当作一个统一的文件系统来使用,Apple 用「卷组」和 「firmlink」 这两项技术,来了一场障眼法表演。

宗卷在硬盘中的位置(图片来源:bombich.com)

为了解决两个宗卷的显示问题,Apple 工程师引入了「卷组」这一概念,一个卷组由一个系统卷( Macintosh HD)和一个数据卷( Macintosh HD Data)组成。数据卷会像一块外置硬盘一样,被挂载在 /System/Volumes 目录下,这样两个文件系统就合成了一个文件系统。而在 Finder 边栏中,只有 Macintosh HD 会显示出来。这样普通用户就不会察觉到硬盘中存在着两个宗卷,只有当你打开 Disk Utility 时,就会看到两个宗卷。

Disk Utility 会显示出两个宗卷

这种程度的障眼法瞒得过普通用户,却瞒不过应用程序。一方面前文所说的文件路径的问题没有被解决,另一方面应用程度文件数量巨大,而且需要频繁读取,简单的直接挂载在 /System/Volumes 目录下,不加以处理的话,会极大地消耗电脑的硬件资源。

为了填这个坑,Apple 工程师引入了 firmlink 技术。

firmlink 是什么呢?用 Apple 工程师自己的原话说,它就是数据卷与系统卷之间的「双向虫洞」。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从实际效果去看的话,是很容易理解的。

既然我们是想让两个系统看上去像一个完整的文件系统,那我们给数据卷中的文件在系统卷中创建一个替身,结合系统文件和替身,不就得到了一个完整且单一的文件系统了吗?

系统卷中的 firm links (图片来源:apple.com) 

这个数据卷中的文件在系统卷中的替身,就是 firmlink。例如 /Users 是 Macintosh HD Data 中的文件夹,但它在系统卷的根目录下有一个 firmlink 。 所以你在硬盘的根目录中看到的 /Users ,真实的目录地址其实是 /System/Volumes/Data/Users/。如果你想知道自己 Mac 为哪些文件创建了 firmlink,可以打开 /usr/share/firmlinks 查看。

Mac 自带的 firmlinks

当然 firmlink 的厉害之处,在于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它,遍历整个系统卷的文件系统。例如程序可以从数据卷中的 /System/Volumes/Data/Users/用户名/Desktop ,直接通过 /System/Users/用户名/Desktop 的路径回到系统卷中,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而且从应用程序的视角去看,系统文件一直存在于它原来的位置。这样一来,开发者完全不需要因为新的文件系统做任何适配。

利用 firmlink,无论是在 Finder,还是实际的文件目录中,不管是用户还是应用程序,都被 Apple 的障眼法瞒了过去,将系统卷和数据卷的文件系统当成统一的文件系统。

知道了 firmlink 和卷组的存在,我们终于能解释文章开头的问题。

3

首先,系统中并不存在两个重复的应用。数据卷 Macintosh HD Data 负责第三方应用的安装,所以 System/volumes/Macintosh/Applications 才是应用的真实目录,而 Macintosh HD/Applications 只是它的 firmlink。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在 Alfred 中输入 reload 命令,Alfred 就会恢复正常。

而 Macintosh HD宗卷在 Finder 中出现自我循环的现象,其实只是 Finder 施加的一点小魔法。

前文解释过,Macintosh HD Data 被挂载在了系统卷的 /System/Volumes 目录中,所以这个目录中的 Macintosh HD,其实是 Macintosh HD Data ,只不过为了避免使用者因为不熟悉这个名字,对其误操作(对数据卷内的文件用户是可以写入和删除的!),同时也让文件系统看上去完整,Finder 将它显示成了Macintosh HD。不信?用 Terminal 或者其他终端查看下,就能看到/System/Volumes 目录下文件夹的真实名字。

忙活了半天,Apple 工程师终于可以安心地打把昆特牌,再也不会被客服追着问:这里有 Mac 用户误删了系统文件,要怎么修复啊?

这项技术这么好,用在 iOS 行不行啊?行啊!而且实际上,iOS 上的系统文件早就被放在单独的系统卷中保护起来了。

这下谁是 Apple 的亲儿子,一目了然了。


参考目录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实用小知识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老牌复古胶片相机 App 推出新版本,Hipstamatic X 深度体验

$
0
0

Hipstamatic 作为一款老牌的复古相机应用,是 iPhone 上最早出现的滤镜应用,2010 年还拿到了苹果首届 App of the Year 奖项。Hipstamatic 早期经历过一段快速增长时期,但随着 Instagram 等图像社交类应用的兴起,后续的发展略显乏力。在距离发布之初的第十个年头里,Hipstamatic 于十月初正式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应用 Hipstamatic X。

Hipstamatic X 中的 X 真实反映了它的成长史。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看作是 Hipstamatic 应用的全新升级。这一点在你安装 Hipstamatic X 之后也会发现,其直接以 Hipstamatic 名字呈现。

Hipstamatic X(左)和 Hipstamatic(右)安装后名称相同

当然,官方并没有用 Hipstamatic X 替换到原应用,并完整地保留了原来的 Hipstamatic 300 系列。我推测这样做是出于 2 点考虑:首先,Hipstamatic X 的界面、功能、定位都与 Hipstamatic 不同,所以二者可以共存;其次,直接「粗暴」地替换掉 Hipstamatic 300 一定会刺激到一部分老用户,而老用户实际上可以看作是 Hipstamatic 还能坚持到现在的关键原因。

接下来,我将带你全面认识崭新的 Hipstamatic X。

更现代的外观

我对 Hipstamatic 复杂的操作早有抱怨。相机有大量的设置选项,应用本身也有很多设置选项。此外,数十种镜头、胶卷、闪光灯、外壳产生的上千种排列组合,让人无从选择。虽然,这意味着 Hipstamatic 可高度自定义,但对于新手和选择困难者极不友好。

如今,回炉重造的 Hipstamatic X 虽然沿用了之前 Hipstamatic 大部分镜头和胶卷,但在外观和交互上都采用了全新的设计。

打开 Hipstamatic X 之后,默认呈现的是相机主体,你可以直接开始拍摄。新的相机外观采用了更现代简洁的设计,不再和原 Hipstamatic 的相机外壳相同。

Hipstamatic(左)和 Hipstamatic X(右)主界面

交互方面,Hipstamatic X 引入了非常流畅的手势交互。主界面向上滑动,会打开相册。Hipstamatic X 相册和系统相册结合的非常紧密,应用里删除照片也可以同时从系统相册中移除,系统相册移除的照片也会从 Hipstamatic X 中消失,不会出现照片副本。

Hipstamatic X 上滑即可打开相册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GIF 在制作时仅保留关键帧,所以上方动图看起来会稍显卡顿,实际操作过程非常流畅。

主界面向下滑动是相机的设置选项。Hipstamatic X 不再采用 Hipstamatic 直接把选项放在外壳上的拟物设计,而是全部统一到了重新设计的相机菜单选项里。

相机菜单选项

相机菜单中,最下排是 5 个画幅选项,然后有闪光灯控制选项。如果你正在使用多个后置摄像头的设备,那么可以自由选择要使用的长焦、广角和超广角镜头。此外,最上方还存在深度捕捉选项用于拍出更好的景深。

全新预设相机

相机设置选项上方有一个箭头,这意味着你再向下拉(下滑后继续拉)就可以看到新设计的相机包了。

下滑再下拉打开相机包

相机包是用于管理全部相机预设的界面,默认有 12 款相机。这些相机涵盖了常用的拍摄场景,例如人像、景物、鱼眼、食物、艺术、黑白等。之前以单独应用存在的 TINTYPE 锡版印刷人像滤镜,如今已经是 Hipstamatic X 的一款预设相机了。

12 款预设相机

值得一提的是 Eazy™ AUTO 相机,也是 Hipstamatic X 应用的默认启动相机。根据 Hipstamatic 官方介绍,Eazy™ AUTO 采用了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通过检测被拍摄主体和场景来智能匹配滤镜。虽然滤镜的效果无法预先得知,但这种未知感反而变得有趣。

Eazy™ AUTO 拍摄样片

到这里你应该已经发现了,Hipstamatic X 的这一改进简直就是选择困难症的福音。其改变了以往你需要手动搭配镜头、胶卷、闪光灯的流程,直接给你提供了 12 款预设好的相机。

作为 Hipstamatic 的早期用户,虽然内购买了不少,但我实在是没有精力和时间去为每一次拍摄做选择。Hipstamatic X 带来的这一改变对我个人而言是惊喜的。

接下来,我们分享几组由预设相机拍摄的样片。

其它预设相机拍摄样片

其它预设相机拍摄样片

其它预设相机拍摄样片

制造一台相机

当然,你可能更喜欢自定义,Hipstamatic X 同样没有忘记。首先,你在 Hipstamatic 之前购买的配件都可以导入到 Hipstamatic X 中来,所以你就可以自己 DIY 喜欢的相机,命名后放入到相机包中使用。制造一台自己的相机大致分为以下 7 个步骤。

从点击「BUILD NEW CAMERA」开始制造一部新的相机,接下来的流程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外壳,镜头,胶卷和默认设置。这个流程看起来和 Hipstamatic 差不多,但 Hipstamatic X 做了两点重要的改进。

首先,相机组件的选择过程可以在界面上方实时看到样片预览效果。其次,新增加的指导手册能为你提供更好的选择建议。例如,你可以从人像分类中选择更合适的人像拍摄镜头和胶卷。这项改进让相机搭配更有目的性,我个人非常喜欢。

以镜头选择为例,胶卷选择操作相似

可能是觉得之前的 Hipstamatic 中镜头 + 胶卷 + 闪光灯的 3 项组合太过麻烦,Hipstamatic X 去掉了闪光灯效果,只保留了胶卷和镜头。当然,对于这一决定褒贬不一。

向上滑动、向下滑动、再向下拉,3 个滑动手势就能掌控全局,Hipstamatic X 带来的易用性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应用的设置也得到极大的精简,目前只保留了一个提醒你拍照的选项。这里补充一点的是,如果你不习惯手势,你也可以通过点按位于主界面 4 个角落的按钮来操作。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了 Hipstamatic X 的主要功能,这里在补充两个容易被忽略的操作细节:首先,你可以长按自己制造的相机分享给其他人使用,目前这个功能还未正式推出。此外,拍好的照片还有一剂后悔药,那就是通过长按应用其它滤镜。

长按相机分享和长按照片应用其它滤镜

被移除的功能

简洁易用和功能强大在很多时候是相悖的,不断加入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应用越来越复杂。Hipstamatic 从 100 到 300 的迭代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复杂化的过程。所以,Hipstamatic X 完全推倒重来,从易用性方面来了一次大的变革。

除了沿用了 Hipstamatic 的全部镜头和胶卷效果,Hipstamatic X 对原有的一些功能也进行了删减。例如,上面提到的闪光灯效果,这对于老用户来讲是比较大的影响。

此外,Hipstamatic X 不再支持从相册中导入图片应用滤镜,以及没有双重曝光选项。对于这两点,官方给出了不同的回应。首先,不再支持导入图片编辑,是希望 Hipstamatic X 聚焦于拍照本身。如果你需要编辑已有照片,可以到原来的 Hipstamatic 上去完成。而另外的双重曝光选项,后续会通过更新加入到 Hipstamatic X 中。

当然,对于上面提到的被移除功能,我个人最希望支持的是编辑照片。模拟胶片相机永远不是一台真正的胶片相机,也没有必要偏执地追求一次成像。拍摄照片的场景往往转瞬即逝,系统相机永远是最快的选择,我希望 Hipstamatic X 能够像 NOMO 那样针对系统图库应用不同的相机预设效果。

有争议的定价

一款应用的功能和体验很重要,定价也非常重要。合理的定价策略,能让产品走向更良性的发展方向。Hipstamatic X 采用了免费下载 + 付费订阅,这也是如今应用广泛采用的定价策略了。按月付费 ¥35 元,按年付费 ¥168 元,终身订阅 ¥1298 元。从这个定价策略来看,Hipstamatic X 明显希望你按年付费了。订阅之后,你可以解锁 Hipstamatic X 的全部镜头、胶卷、指导手册和后续更新功能。

Hipstamatic X 订阅价格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 Hipstamatic,可以先不着急订阅,建议先尝试一下免费的几款预设相机。实际上,包括这次主推的 Eazy™ AUTO 相机都是免费的。同时,Hipstamatic X 提供了 7 天全功能免费试用,如果你感觉符合自己的喜好,再订阅不迟。

168 元的年付订阅价格实际上也并不算太高,和类似应用 VSCO(¥148 / 年)、NOMO(¥188 / 年)相差不大。值得一提的是,Hipstamatic X 承诺每年会不定期新增订阅专属相机,这一点和 NOMO 的更新策略相似。

很多 老用户抱怨 了 Hipstamatic X 的定价,主要在于两点:已经买了很多 Hipstamatic Pack 还需要订阅付费,和 Hipstamatic X 买断价格过高。实际上,Hipstamatic X 这次对待老用户的态度还算良心。

首先,老用户可以直接把之前在 Hipstamatic 购买的配件导入 Hipstamatic X 使用,无需额外付费。此外,原价 1298 的终身订阅价格其实有针对老用户的限时折扣福利。不同用户看到的折扣价格是不一样的,官方也未说明价格计算的依据。我本人显示的是 198 元,于是毫不犹豫地付费了。

总结

十年来,Hipstamatic 走的并不容易。主力产品后期增长乏力,再加上后续 Disposable,DSPOOggl 等 3 款产品的相继失败,更是雪上加霜。如果说前几年的 Hipstamatic 是盲目乱撞,如今的 Hipstamatic X 似乎让人看到一丝新的希望。

希望 Hipstamatic 能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握住这根「救命稻草」。Hipstamatic X 目前仅支持 iOS,如果你感兴趣,现在就可以在 App Store 中 免费下载 Hipstamatic X,应用包含 7 天免费试用全部功能。

拓展阅读:复古胶片拟真相机 Hipstamatic 拍摄技巧与镜头搭配推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新酷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如何和导师高效沟通论文选题?这里有一些实用小技巧

$
0
0

Matrix 精选

Matrix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困惑

研究生要写毕业论文,确定选题是重要的第一环节。

选题一般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导师来直接布置。这样的好处,是由于导师对于相关领域非常了解,布置的题目已经具备了价值和研究必要性。研究生只要认真熟悉相关研究,就可以快速上手和融入了。

但是上面说的,是理想状况。很多学生,也许对导师指定的研究题目缺乏足够的兴趣。刚开始的时候,还因为新鲜劲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接触和尝试。但是一旦最大的科研驱动力 —— 兴趣 —— 消磨掉了,那接下来的便是放弃或者消极怠工。

大部分的导师,往往也不大会把自己承担重要课题里面的核心环节,布置给新手研究生来做。因为万一做砸了,或者耽搁日久,后果很严重。

所以,更多的情况,你选题的方式,会是下面这种。

这第二种方式,是学生根据研究兴趣,自行选择题目。除了将兴趣作为驱动力,把科研工作坚持下来以外。这样的题目选择还有一个隐含的好处,即学生可以在选题时充分考虑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尽量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目来驾驭。

对导师来说,通过选题和执行情况,也可以筛选出合适的学生,逐渐纳入到自己课题的重要任务中来。

听起来,皆大欢喜。不是吗?但是现实情况,哪是这么令人愉悦?翻看学生和导师在选题阶段的聊天记录,就如同见证一幕幕的车祸现场一般,着实惨不忍睹。

许多同学给老师发的沟通讯息,是这个样子的:

老师,我看了 XX 篇文献,决定选《XXXXXXX》这个题目,您看怎么样?

老师不搭理你,都是好的。甚至有可能一通暴风骤雨般的批评,紧随而至。你或许觉得很委屈 —— 老师你觉得题目不好,我换不就成了?发什么脾气?然后隔了些日子,你又发了这一条:

老师,我又看了 XX 篇文献后,决定改选《XXXXXXX》这个题目,这回可以了吧?

然后另一通批评又来了……几番下来,估计你的挫折感很强烈。若有一线之路,你真恨不得干脆不做毕业论文了。而老师那边,也早已气鼓鼓地,把你放到了「不靠谱」分类里面去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

误解

实际上,你此时和导师之间的紧张关系,源于一些共同假设缺失,造成的误解

我来给你说说,此时导师是怎么想的:

  • 你偷懒,没有好好读文献;
  • 你选了题目,自己都不加以验证,直接把验证责任甩锅给导师;
  • 屡教不改。明明告诉你不要这样草率选题和沟通,你还照做不误。

你看,他的愤怒,是有原因的。后文我会告诉你,他期待你做哪些工作,以及为什么你没法跳过这些工作。

按下导师这边不表,我再来给你说说,你的错误在哪里:

首先,你把论文当成了作文。这也不全怪你。因为你这么多年受过的有效训练,估计也就是写作文了。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写,一直写到高考。当然了,之后整个儿本科阶段都缺乏作文训练,导致水平比高中还有所退步。

在你看来,只要自己有话可说,能凑足字数,不就好了吗?虽说高考作文 800 字,硕士论文 30000 字。但是 800 字 40 分钟能搞定话,算起来这 30000 字也无非是多赶几个通宵的事儿。至多,不过是再用传说中的神器 SPSS 做几张图表贴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你所差的,无非就是过导师审定题目这一关。

老师你干嘛要刁难我?显得你有学问吗?

但是论文,它真的不是作文。写作文如同写日记,至少你还算写给自己看了。别人爱不爱看,你管不着。但是论文不行,论文一定是写给别人看的。而且这个「别人」,还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作数。后文我仔细说给你听。

你觉得自己能七拼八凑,把字数弄足,就觉得这个题目可选。这是拿着盖鸡窝的经验,试图去盖大楼,根本就不是一个路数。导师及时把你拦下来,真的是为了你好。

其次,你没有搞懂怎么验证选题。在你看来,选题是否合适,你作为新手,自己是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的。所以你和导师的合作关系,是你提出题目,导师来验证题目。

错了!

在导师看来,你应该做的是:

  • 提出题目
  • 验证题目

他默认你通过本科和研究生第一年的训练,已经默知默会了验证选题的方法。而导师该做的,是检验你的验证过程是否合理。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做完该做的事儿,只交了个半成品。因而在导师的眼里,只能说明你想偷懒。

第三,你没有学会如何跟导师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需要有效沟通作为基础的。这就需要你明白,对方的信息需求是什么。

作为导师来说,他希望看到你通过自己合理方法与步骤,选择并且验证一个合适的题目,作为下面他进一步指导和改进的基础。这时候,如果对方的需求没有满足,你应该仔细询问和倾听对方的意见。这样,上面的许多潜在误会,也就可以逐步化解和解决。

可是如果你脑子里面只是坚持自己的那些预设,根本没有找导师要反馈,甚至是导师把意见明确传递给你,你还要全部选择忽略,继续我行我素,那你们沟通的结果自然会很糟糕。

针对上述容易形成的误解和困局,我给你写了这篇文章。希望它能够帮助你和导师之间建立有效的选题沟通渠道,让你的科研工作进展更加顺利。

咱们开始吧。

读者

中国有句俗谚,叫做:

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翻译成今天我们常说的话,就是一定要理解你的客户需求。要做到这点,你自然首先要明确你的客户是谁。在写论文这件事情上,你要满足的客户,就是你的潜在读者。

你的潜在读者,究竟是谁?在这个问题上,许多研究生都踩了坑。我希望你能躲开。

你的读者,不应该是普罗大众,甚至不是你的同学。有的研究生论文,写得跟教科书似的。这就是把读者设定为对某个主题没有概念,或者只有一知半解的人,掰开揉碎,试图为他们来解释某些基础名词术语,以及公式推演方法。答辩的时候,你往往会被批得一塌糊涂,委屈不已。

你的读者,也不应该是你的导师。把导师当成读者,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作文训练惯性。写作文的时候,你的读者,估计八成也就是你的语文老师一个人。只要他看着顺眼,你的作文就能得高分。

但是,导师的角色,应该是你的顾问,甚至是你论文的合作者。你们共同面对的读者,应该是本领域的 「专业人士」。这些人,受过长期的学术训练,因此不需要你给他们做科普。

他们不是你的导师。导师能够跟你近距离沟通,所以他可以从文字以外,了解你的构想、目标和困境。而这些事情,你的潜在读者们是统统看不到的。你必须完全用自己的论文,来说服和打动他们。

可能你会觉得「专业人士」这个概念过于虚化,离你太远。那么你不妨设想,全系的其他老师,作为一个整体,就是你的读者。

认知差

明确了读者之后,我们来看看论文该怎样满足读者的需求。

我一直借用各种机会和学生强调,写论文最重要的,绝不是格式、图表、数据,甚至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公式……评判论文价值的尺度,是认知差

什么是认知差?读者阅读你的论文前后,对于你所要探讨的问题,认知需要发生变化,你的论文才算是有用的。这种变化,就是认知差。它可以是对读者原有的认知增加删除或者修改

先说增加。假如读者不了解劳动环境的变化,对于车间生产效率的影响。那么有人做了一个实验,采用不同光照条件,看工人的生产效率。结果发现增强光照条件可以提升工人劳动效率。这是对读者原有认知的补充和增加,因此就具备了认知差。

再说删除。别人做了上述实验之后,发表在期刊上,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一时间,所有工厂几乎都选择了提高照明亮度,以便让工人生产效率提升。但是你觉得,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于是你也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对比,你发现先调高光照,再降低以后,并未导致工人的劳动效率同步变化。于是你也发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实验的结果。你证据确凿、论证清晰,于是原先相信「光照强度影响劳动效率」的读者,就从头脑中删除了这个关联。

最后说修改。假如你不仅发现了光照并不是影响劳动效率的决定性原因,而且还恰当地指出了实验场景中,工人所在的社会网络才是劳动效率改变的关键因素,并且对你的假设加以了验证,那你就是在修改读者的认知。

如果上述三种功能,你都做不到。那么你的论文,就无法对读者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你写和不写,没什么区别。你看很多论文稿件,做得非常像模像样,数据翔实、统计图表完整、论述逻辑清晰……但是,审稿人往往只对着结果,问一句话:

So what?

翻译成中文,就是:

那又怎样?

然后?就拒稿了呗。

一篇文章,形式上再完善,如果对于读者的认知毫无影响,便没有意义。而搞研究、写论文是需要花成本的,没有意义的选题,自然就不应该被通过

验证

了解了认知差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看看如何应用。

当你选择了一个题目之后,你需要验证它。验证的时候,实际上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 你的选题,是否会造成读者的认知差?
  • 你的选题,是否有读者感兴趣?

先看第一个问题。注意,在认知差是否存在这个事情上,是一票否决的。如果你的选题,对于读者中的任何一个人是没有认知差的,就意味着你的论文对读者群体没有认知差。

你可能会说,虽然我要写的东西,张老师全都懂,但是李老师不是做这一块的,他就不了解。那么,我的论文写给同样是专业人士的李老师看,还不行吗?

不行。这是因为,科学界的知识,是分布式存储的。知识太多,任何一个学者的脑子里面,都不能完整装下。真正有能力评价你的论文选题是否有意义的人(把关者),应该是全心钻研这个主题的张老师,而不是钻研其他问题的李老师。

你可能会说:

别闹了,我又不认识所有的学者,怎么可能了解每一个人的想法?

当然能。因为至今为止,所有研究的发表记录,都在文献数据库里面。如果在你能检索到的文献中,确实没有人提出过某种观点,那么你就可以默认,这种认知不存在你读者的头脑中。否则的话,作为专业人士,他早就写论文捷足先登了。此时,你就可以在认知上进行增加操作。

同样的,如果你的论文选题,是要删除或者修订某个现存认知,那也需要找到对应的文献。说明这种现有的认知,是学界的共识,或者是主流观点。

所以你看,要撑起你的认知差论述,你就必须要了解和熟悉文献,而且是足够多的文献。许多研究生,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刚刚看了几篇文献之后,立即觉得自己要比它们的作者高明许多,跑到导师那里滔滔不绝,说可以如何如何修改。然后导师默默地拿出一篇早就这样做了的文献,给他看……

文献那么多,怎么可能看得全?这时候,你就不止需要掌握 高效读论文 的技巧,还得善用工具帮助你 快速扫描科研领域,避免出现这种遗漏与尴尬。

另一种错误,是你会想当然地「自认为」提供了认知差。有的同学看到别人提出了某种模型,例如说「网站的导航深度会影响用户的检索意愿」,觉得挺有意思。他进一步发现,人家的实验只是在广州做的,于是欣喜若狂,就立即决定在天津也做一遍,理由是「研究对象人群不同」。

实验的结果,和人家在广州做的,没有显著区别。人家实验支持的假设,你的实验也都支持。这时候,你的处境很美妙吗?错了!你会很尴尬。这就如同人家提出了勾股定理。你也找了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检验之后发现人家说得对。作为验证训练,这没有问题。但是,这值得你写论文吗?

此时你怎么办?换题目?似乎前期投入成本太高。不换?那你的论文对读者有意义吗?有什么人会愿意看吗?

在一个理想的真空环境里,你的论文只要能提供认知差,也就算是具备了写作的意义。但可惜,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中。除了认知差,你还必须要验证另一个问题,即你的读者会不会对你选的这个问题感兴趣

作为一个个人,我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某些事物不感兴趣。对吧?因为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都是稀缺的,不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对所有事物的观察都面面俱到。看看你在抖音和今日头条上面的浏览记录,你大概就可以准确归纳出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专业读者们也一样。通过文献的检索,你可以清晰发现本领域在某些主题上,人们投入了远大于其他主题的研究兴趣。有些主题,干脆无人问津。要看到这种趋势,你可以使用 vosviewer或者 citespace 等工具,来大展拳脚。

多说一句,那些无人问津的主题,未必一定没价值。对于科研老手来讲,这里可能蕴藏着难得的机遇。但前提是,你得耗得起,也能输得起。

作为科研新手,我劝你不要去碰那些无人问津的主题。没有相关文献的支撑,就如同没有地图、没有路标的情况下,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穿行。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金山的可能性,远比掉到大坑里低。

做法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

王老师,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专业人士看了这么多年文献,都还没做出来的优质选题,我怎么可能一下子选出来?

你太小瞧自己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有自己的成长经验,和独特的观察视角。这东西别人当专家再久,也是无法替代你的。面对同样的,甚至是更丰富的信息,若没有你的独特个人体验,专家恐怕也只当是噪声就略过了。而你却可能解析这种信息,甚至是迅速捕捉到机会。

这里我给你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是我从梁宁老师那里听来的。1870 年代,法国的一个妇产科医生,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小鸡孵化器。在当时,这样的孵化器并不鲜见。但是别人看到了,也无非是看看而已。可是,因为这个医生有自己独特的工作环境和经验,看到后便立即让他联想到,孵化器这东西既然能够给小鸡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为什么就不能给人类婴儿使用呢?

于是,他主导合作,弄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婴儿恒温箱。体重过轻的新生儿死亡率,一下子从 66% 降低到 38% ,每一个百分点,都代表了许许多多鲜活的生命。

这个时代,信息不稀缺,数据也到处都是。而能够正常分辨信号与噪声,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解读信息,成了稀缺的能力。作为研究生,你不应该只把眼光盯在文献纸面上。因为这种单一维度的比拼,你大概率是赢不了早入场的人。再说了,再好的食物,别人咀嚼过,也就没有滋味了。

你得懂得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成长路径和观察角度,通过扩展知识面的宽度,来提升自己对于信息的解读能力与敏感性。构建自己的多维度竞争力,用综合实力和合作能力,来达成竞争优势。

千万不要武断地判定,那些发生在你专业领域之外的进展和突破,与自己无关。我虽然教的是图书情报学科,但曾经给自己的研究生,布置过一个历史、经济和哲学书目组成的单子,希望他们能够从这些看起来与专业无关的「闲书」里面去汲取养分。更有进取性的说法,是希望他们能够做到「跨界打劫」。

模板

当你经过验证,确认自己的选题对读者有认知差,且读者感兴趣的时候,你就可以跟导师沟通选题了。前面讲过,导师的任务,主要应该是检验你的验证过程。所以,你除了选题之外,还得把验证的证据与思路等一并发送。

这说白了,就是一份开题报告。但是如果你先写一万字,再来给导师看,那样沟通周期过长,效率也太低。船太大了,遇到风浪就不好调头。你写的东西太多,一旦导师认为不合适,你一般也不舍得丢弃,这是典型的沉没成本效应。这种拖累,可能会让你犹豫不决,耽误你本来就所剩无几的宝贵回旋时间,甚至给你未来的研究造成隐患。

既得是一份开题报告,又不能写成开题报告的样子。这可怎么办?别担心,咱们当然有办法。我的处理办法,是要求学生按照以下模板提交选题。

  • 题目。此处把论文题目完整列出,必须事先字斟句酌。
  • 认知差类型。说明是增加、删除,还是修改。
  • 说明兴趣。列出足够多的文献,说明学术界关注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当然,也不妨使用 VOSviewer 或者 CiteSpace 做出可视化结果
  • 根据不同认知差类型,来使用文献佐证。每一条文献,都需要列出完整信息,最好做成表格形式。要是能把脉络绘制成一张图,就更理想。
    • 对于增加型。指出自己的目的所在,列出之前趋向这个方向的所有重要研究节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明确说出目前的前沿,到自己的目的之间,有什么样的间隔(gap);
    • 对于删除型。列出原始文献,以及后续将其作为基础的文献。证明这是目前学术界相信的主流观点。之后,列出自己质疑的佐证。
    • 对于修改型,除了删除型里面需要罗列的内容外,还需要加入准备借鉴的理论依据,或者来自其他领域,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作用的研究成果等。
  • 指明自己准备使用的全部研究方法。注意这里要求必须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
  • 说明自己目前的疑虑有哪些,可能遇到的最严重困难是什么。

当这些信息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导师的时候,他就可以高效地定位其中的问题,并且衡量你选题的可行性了。这种方式,看似非常笨拙,得花大量的功夫准备,但是它极大压缩了无效沟通的次数,帮你把时间利用率发挥到极致。

更好的消息是,高效的沟通与修改完成后,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这个模板转化成最终版的开题报告。仔细看看开题报告里面让你填的那些项目,你可能会心一笑。

小结

回顾一下,本文主要为你讲述了以下内容:

  • 选题中的常见困惑和误解。破除你的一些错误假设,了解造成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
  • 学会定位论文的真正读者。把专业读者,而非你本人、导师,甚至是外行错误地当成读者;
  • 了解论文意义评判的标准。用认知差作为衡量尺度,把握你的论文是否有写作意义,以及意义有多大;
  • 学会验证选题。从认知差与读者兴趣角度,审视你的选题是否合适;
  • 形成认知差的方法。打造独特的视角和宽广的知识面,结合专业文献的梳理,帮你快速定位别人难以达成的优质选题;
  • 与导师沟通的正确姿势。利用模板,有效精准传递有用的信息,以便让导师用最短的时间,帮助你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的挫折、返工与误解,高效完成自己的选题,做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延伸阅读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学习更有效率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派早报:Google 助理正式推出粤语版、多家国内机构关停部分三星机型的指纹支付功能、百度网盘单次付费下载服务上线等

$
0
0

Google 助理正式推出粤语版

10 月 22 日,Google 正式宣布将于 23 日起面向 Android 和 iOS 设备推送粤语版 Google Assistant 智能助理。除了支持以粤语进行日常交流回馈,Google 助理同时也加入了对包括 CSL、KKBox、八達通、OpenRice、The GULU 在内的多家香港本地生活服务的整合支持。

图:LIHKG 论坛

要开启并使用粤语版 Google 助理,Android 用户需要在将系统语言设定为 繁体中文(香港)并更新 Google 应用至最新版本,iOS 新版目前正在 App Store 审核,稍晚也将上线粤语支持。来源

微信、支付宝、中国银行关停部分三星机型的指纹支付功能

继 10 月 13 日英国《太阳报》的 报道 后,三星超声波指纹支付安全漏洞在国内继续发酵。根据此前的报道和部分国内用户的测试,Galaxy S10 等采用了超声波指纹识别的设备在使用部分屏幕保护膜后,原本没有录入指纹的手指也能对手机进行解锁。三星方面已确认该问题为安全漏洞,目前国内包括微信、支付宝和中国银行手机 App 在内的多个支付平台和服务均已发布公告,禁用了相关设备的指纹识别登录和支付功能。来源

图:中国银行

百度网盘单次付费下载服务上线

10 月 22 日,微博用户 @康斯坦丁 爆料称,百度网盘已经悄悄上线单次/单日下载付费加速服务。据了解,此次加速服务的费用为 5 分钟全速下载 2.9 元,24 小时全天不限速服务 5.9 元,其中 5 分钟加速服务还会根据网速计算出可以下载的文件容量,方便用户评估是否可以在 5 分钟内完成下载。预计该服务将于不久后全面上线。来源

Steam 远程同乐功能上线测试版

近日,Steam Beta 向所有玩家开放了测试版「远程同乐」功能。玩家可以邀请 Steam 在线好友加入游玩原本仅支持本地合作、多人,以及共享 / 分屏的游戏,并且被邀请者无需拥有和下载游戏。玩家可以在好友列表里邀请好友,选择「远程同乐」(Remote Play Together),等待对方接受即可开始游戏。来源

图:Steam

下一代 Xbox 游戏机将兼容现有 Xbox One 手柄

Xbox 产品 / 市场经理 James Shields 近日在推特上表示,Xbox One 手柄和精英手柄都将可在次世代主机「Scarlett」上使用,包括即将于 11 月发售的二代精英手柄。来源

Surface Neo 和 Surface Duo 不会支持 5G

微软 Surface 产品首席执行官 Panos Panay 在一次活动中表示,Surface Neo 和 Surface Duo 都将会搭载优质的镜头,但具体规格则并未详细说明。在谈到 5G 时则表示则表示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需要有一定的路线图,不过他提到了先进的 LTE 支持,并暗示短期内不会支持 5G。来源

传 2020 年 iPhone 将配备尺寸更小的 Face ID 模块

知名爆料人 BenGeskin 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表示,Apple 正在测试搭载全新的 Face ID 的 iPhone 原型,新的 Face ID 模组尺寸更小,甚至可以放在顶部边框之内。此外他还表示为了支持 5G,天线的宽度将会比当前的 iPhone 更宽。来源

Google Home 固件更新导致部分设备「变砖」

近日 Google 产品论坛和 Reddit 论坛上出现多起因固件更新导致 Google Home 和 Home Mini 设备「变砖」的报道。Google 最初在 9 月下旬就已经收到了相关的问题反馈并宣称「正在解决这一问题」,但至今仍未给出可行的修复方案。由于大部分第一代 Google Home 和 Home Mini 设备现今都已过保,Google 也不会为出现问题的设备提供售后维修和退换服务,建议使用这些设备的用户近期谨慎进行固件更新。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5 款 Notion 模板推荐 & Notion 团队专访

$
0
0

Notion 是一款优秀的团队协作工具,以独具特色的模块化设计和丰富的功能组合著称。最近推出了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免费教育套餐,可谓诚意满满。

我曾在 Power+ 中多次介绍过它,相关内容比较丰富。如果你对 Notion 还不太熟悉,可以先看看这几篇 Power+ 文章——

从使用详解,到进阶技巧,再到实际案例,都已经有了不少介绍,这次我想推荐几个用途比较广泛的模板。分别是学习方面的「康奈尔笔记系统」、任务管理的「GTD 仪表盘」「Mind Sweep」、生活方面的「生活百科」和「五分钟日记」。

需要提前提醒的是,这些模板通常包含多个页面,免费版用户要注意自己的 Page 用量。且本次推荐的模板多为英文。

康奈尔笔记系统

康奈尔笔记法(Cornell Notes system),又叫 5R 笔记。是康奈尔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波克于 1940 年代提出的一种笔记方法。

康奈尔笔记法 / 来自 Wikipedia

康奈尔笔记法的形式是固定的�,一张纸被分为三栏:左侧是关键词栏(也叫线索栏、问题栏),右侧是笔记栏,底部是总结栏。这三个部分分别用来记录短句、正文、总结。

Notion 中的康奈尔笔记模板

这一系统经常被各种应用实现,比如印象笔记的康奈尔笔记模板就在一个表格中呈现,Notablitiy、GoodNotes 等手写应用的康奈尔笔记模板则可以通过模板或图片实现。而在模块化且不支持自定义表格的 Notion 中,如今也实现了这一功能。

这一模板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康奈尔笔记,并给出了使用案例,在实际使用时,你可以只留下那个「New Notes」的康奈尔模板按钮。剩下的事情就是勤于记录了。

📌 康奈尔笔记系统 模板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你也可以做出好看的排版:三个场景玩转 Notion 分栏

$
0
0

Matrix 精选

Matrix 是少数派的写作社区,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经验与思考。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文章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


前言

标题上说是分栏的使用场景,但是这一次不仅仅聊分栏,还更多的串联起 Database 中的一些用法。以帮助你更好的使用 Notion。

通过本篇文章,你可以知晓:

  • 如何丰富个人的内容排版,让文章增添一些生气;
  • 如何系统整合视频笔记以及如何与多人进行翻译;
  • 如何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空间,些好看的模板我们也能动手制作。

想想 Notion 的一些特性就像是积木一样,让你可以自由组合内容,组合它为你提供的各种 Block。

话不多说,我们开始吧!

场景一:丰富文章排版

Notion 提供了丰富的模板供我们使用,其实平时如果自己爱折腾,在 Notion 模板里有一篇「Blog Post」的模板,

有没有好奇,文章里面的图是怎么放置出这种效果?

哈哈,其实就是利用 Notion 的分栏,这里我们直接使用这个模板。

2019-10-22 22.30.15

然后我将模板内容调整为正常我们写作时的展示样式。

接下来我们就试试如何使用 Notion 分栏来优化我们的内容排版。

2019-10-22 22.34.55

是,就这么简单,拖拽图片到上一个 Block 的最右侧,即可完成分栏。这里我们还可以对一些文字进行变换格式,比如使用 Callout Block 来设置提示。

2019-10-22 22.37.12

上面太简单,看着不过瘾?接下来两个场景可能会给大家一些灵感。

场景二:学习笔记与翻译

视频学习笔记

我经常性的会去 YouTube 上找一些关于产品、管理相关的视频进行学习,谈到学习,记笔记还是要有的。

在此之前我我的笔记都是分散各地,有时候放在微信评论框、备忘录、本地的 Markdown 编辑器,因此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 每次看新视频记笔记,我都需要分两个窗口;
  • 无法对我的笔记进行一个整合,方便我分享与回顾;
  • 需要保存笔记与视频链接进行回顾,每一次回顾都需要打开视频,分窗口。

现在,有了 Notion,上面的烦恼统统丢掉。

利用 Notion Chrome 插件收集内容

最近在看经济学相关的内容,所以准备对《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这一篇进行深入学习。

在 YouTube 上找到这部视频,利用 Notion Chrome 插件来便捷的收集内容,打上标签,方便未来回顾。

2019-10-22 21.12.16

如果你本地视频,直接上传即可,视频拖动到 Notion 即可上传。关于如何嵌入 B 站视频与 Notion Chrome 插件的使用知识点可以查看 Notion 中如何嵌入 B 站视频? 。

分栏,开始记笔记

直接在下面记笔记?当然也可以,如果你的显示屏是竖屏放置,直接视频下方进行笔记即可。

2019-10-22 21.25.58

如果不是竖屏,那么记着记着就看不到视频了,来回看相比也难受。

注意:Notion 这里有一些 Bug,如果直接拖拽,那么只会是放大缩小视频。所以点击一个 Block,再进行选择刚刚建好的「笔记」。

2019-10-22 21.27.31

似乎界面有些窄,记录起来不是那么顺畅,这里我们点击右上角的 「···」,找到「Full With」选项,打卡按钮,瞬间「心胸开阔」。

2019-10-22 21.29.30

但是也会遇到上面的情况,就是记录过多,导致写内容无法查视频。

收纳内容,Toggle List 来搞定

这里就需要请出「Toggle List」来对内容进行一个收纳。

呼出 Toggle List 有三种方式:

  • 第一种:利用「>」大于号,点击 enter 即可,这个按钮是与 Markdown 的「>」不同,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
  • 第二种:鼠标移动至 Block 前方的「+」,下拉找到 「Toggle List」;
  • 第三种:利用 Notion 快捷键,macOS 是 cmd + option + 7,Windows 是 ctrl + shift + 7 即可快捷生成。

这里我是直接使用 Turn into,自动将格式进行准换。关于 Turn into 的用法可以参考:Notion 中如何快速合并多个页面

2019-10-22 21.35.55

对了,视频下方也是可以进行记笔记的,还有评论。

2019-10-22 21.44.24

解决整理难问题

如果小伙伴细心的话,前面当我在收集内容的时候,前置有一个页面,每一次收集内容都会传送到这个 Database 中。

这里我们还可以添加更多的属性,比如 GTD 中的 Todo、Doing、Done。

2019-10-22 21.59.58

再通过 Fliter 来过滤要学习的内容。

2019-10-22 22.01.29

也可以使用看板模式进行更人性化展示。

2019-10-22 22.02.02

接下来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意发挥,当然,学到最重要!

这里说一下,我尝试过嵌入 PDF,实际并不是适合记笔记,因为当你打开长篇幅的 PDF,就会重新加载,也不便于标记,索性还是放弃。

翻译

之前开始筹备的 Notion 中文文档翻译(最近有些忙,搁置了一段时间,近期会重启,给小组成员赠送 Notion 积分),如图是我们翻译小组的协作看板。

那么点进去我们是如何进行翻译内容的呢?具体如图,左侧英文,右侧翻译。

通过评论功能,我们可以方便的校对一些错误的点。

2019-10-23 01.06.42

回到最开始的分栏问题,这里的分栏我是怎么做的呢?

由于是翻译 Notion 文档,这里我不可能每次都进行拽,首先在模板内将英文和中文分栏好。

2019-10-22 23.59.30

提示:如果你知道 康奈尔笔记法 的话,利用 Notion 分栏,可以轻松制作出笔记模板。

这里先在模板内进行分栏:

2019-10-23 00.22.52

接着使用刚刚新建的模板,粘贴好即将要翻译的内容。

2019-10-23 00.43.35

最终效果如下:

以上对个人同样适用,提一个点,如果你想邀请你的朋友帮你审校,那么直接邀请他成为 Guest,Notion 还支持自由调整他对这个页面的编辑权限。

场景三:个性化的个人主页

如果你看 Notion 教程的时候,估计会看到一些 YouTuber 展示他们的个人主页,都是各种炫酷主页。

YouTuber 的视频中少有讲如何制作一个个性化的个人主页,而且英文也是劝退一波。

那么,我们也能动手做一个么?当然可以。

借着 Notion 分栏,我将简单介绍制作一个个性化的个人主页,以下均为演示操作,个人按照实际情况组合即可。

利用模板创建我们需要的 Page

我们这里选择个人模板,即 Personal。按照动图操作,以此类推即可:

2019-10-23 00.53.23

这里我们选择留个我们比较常用的模板:

  • Notes & Drafts:笔记 + 写作
  • Reading List 阅读清单
  • Task List:任务清单
  • Journal:日记
  • Travel Planner:旅行模板

建好这五个模板之后,先不要在意这些模板的如何使用,接下来我们开始进行拼装。

创建主页 Page,开始拼装

这里点击左下角的「New Page」,新建一个 Notion Page,命名好再填上一个 Home 的 emoji。

2019-10-23 01.10.08

点击进 Home Page 内,然后 Mac 按住 Shift 键,依次点选,直接拖拽到 Home Page 内。

2019-10-23 01.12.59

然后进行左右分栏:

这样就算完成了?当然没有。接下依次将是 Database 的 Page 进行 「Turn to inline」,接着打开「Full Width」。

因为考虑是教学,这里尽量是以技巧教授为主,实际情况下不建议这么来,后面会解释为什么。

考虑到日记与笔记都是比较定时定点的操作,这里我们不用给太大的空间进行展示,能展示出标题即可。

缓缓移动中间的竖线进行调整。

接着我们既可以完成多个 Database 之前的 Page 拖拽,比如 Task List 内容拖拽到 Notes & Drafts 内。

方便个人完成一套工作流。

进阶

大多数人有在手机上记录的习惯,手机上使用 Notion 操作的确有点噩梦,加上 Database,操作能让人疯狂。

所以这里我建了一个速记,方便手机快速记录任务。

提示:手机上查看 Page 是从左到右进行依次往下排列。

我想让 Task List 到右边栏,但是拖拽似乎并不能进行左右分栏。

应该怎么处理呢?

这里就需要再新建一个 Text Block,拖拽到速记的右侧。接着再拖拽我们的 Task List,分栏操作就完成了!

接着我们在速记下面的任务直接拖拽到 Task List 即可生成一个任务。

还有上面提到个人并不建议直接在 Page 进行「Turn to inline」操作。

原因有二:

  • 一是是展示查看不方便,直接讲所有 Page 放在侧边栏即可;
  • 二是直接操作 Database ,后面会不容易整理。

这里建议使用「link Page」,自由组织格式,展示改变不影响原有的 Database。

直接复制想要进行 「link Page」的页面链接,粘贴到接下来要使用的位置.

接着切换好浏览模式,这里的浏览模式与原有的浏览模式不联动,所以非常方便进行定制。

补充

如果你想让 inline 的 Database 还原成 Page,点击 Database 右上角的三点,找到 「Turn into Page」即可。

2019-10-23 02.05.28

总结

至此,关于 Notion 分栏的场景内容就到这里,当然还有更多的场景等待我们发掘。

最近我在研究「Shape Up」这种工作模式,考虑会出一个系列的内容来介绍团队如何使用 Notion 进行协作,周期比较长,但是非常有意思,是不是!

番外

以上模板点击这里可以获取:Notion 分栏演示模板。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 Notion 实用技巧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如何用 iPad 画一幅好看的画?我的 Procreate 使用经验分享

$
0
0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嘉文钱,少数派经授权转载,仅对排版和内容略作调整。 


作为非美术设计专业出身的绘画爱好者,过去我一直在用手绘板进行绘画工作,但是手绘板的缺点很明显:如果不是坐在电脑前,想画画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当我有了 iPad 和 Apple Pencil 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可以用 iPad 在任何地方随时随地进行绘画。

有了 iPad 之后,我体验了不少绘画 App,用的最顺手的还是 Procreate,不论是功能的全面性、绘画的流畅度、还是操作体验方面,Procreate 都做的非常优秀。用了一段时间 Procreate 画画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技巧和使用心得想要分享给你。

这篇文章会从五个部分,介绍我的画画流程和经验,希望对喜欢画画的你有所帮助。

绘画流程

首先,我会从 5 个方面,介绍我的绘画流程。

草稿

画草稿的时候,我有两种使用画笔的方法,在画画时会根据心情选择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绘图」选项中的 HB Pencil 画出大概的结构:

第二种方法是用「着墨」选项中的 工作室笔, 降低画笔的透明度,然后画出大概的结构:

下面这张动图是我在画草稿时的一个过程展示,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大家在画草稿的时候尽量简单,不要像我一样一条线段画好几次,这是一个坏习惯。

描边

描边之前,我会先降低草稿图层的透明度,然后在草稿图层上新建一个图层,用描边的画笔来描:

画布中浅色线条是调整了透明度的草稿

描边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度,尽量不要让线条看起来很「抖」,除非你是有意为之。 

描边过程展示,重点是要保持线条的流畅度

上色

上色之前,我们可以先隐藏或者删除草稿图层,避免上色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我会在描边图层下方新建一个图层,然后用上色画笔沿着描边内侧描一圈,最后用快速填充的技巧,瞬间完成填色工作,这一点之后会讲。上色过程中,我的习惯是每次上一种颜色,都会新建一个图层,方便之后处理阴影和高光等细节。

光影

为什么我要把光影(阴影和高光)单独列出来?

阴影和高光能让作品有立体感,能让角色「活」起来。我认为处理阴影和高光是画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强调它们,单独列出来介绍。

大家可以对比以下两幅作品:

接下来以脸部的阴影高光的处理方法为例进行介绍。首先,我们需要在脸部的颜色图层上新建图层,然后将这个图层设置为剪切图层,这样在新建的图层上作画不会超出脸部颜色图层的范围

新建图层作为剪切蒙版上阴影颜色

接着,我们用比底色稍微暗一些的颜色涂阴影比底色稍微亮白一些的颜色来涂高光就行了。记住,不要只用灰色和白色作为阴影和高光的颜色,要学会根据底色和环境色选择阴影高光的颜色,这样会让面中的人物更加生动。

细节

这一步操作不是画画中的必要流程,但是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添加一些细节可能会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精致」。

具体需要为画作加哪些细节呢?首先是为画面中物品的内部添加细节,比如,我们可以为服装添加表现褶皱的细节,具体的做法是在衣袖部分加一些线条:

在衣袖部分加一些线条,表示褶皱

接下来,我们可以为画面中的物品添加表现运动状态的细节,比如用动态模糊效果画出纸屑快速运动的场景;或者是用人物旁的细线表现缓慢移动的状态。

在左侧女生后面加几条细线说明女生在慢慢移动

添加细节的时候,我会用笔触小一些的画笔,这样画出来的细节更加细腻和精致。

铅笔、画纸、手等地方都用了细画笔做细节

实用功能

介绍完绘画流程之后,再来说说我认为 Procreate 里的几个实用功能。

拖动填充

这项功能能够帮你快速完成填色工作,用法很简单:直接拖动调色板图标到画布上就可以完成填色。需要要注意的是,使用这项功能填色,颜色会填满你拖动位置所在的封闭区域,比如你把颜色拖动到图层中的封闭圆环中,圆环会被填充满颜色。


这个功能还有一个绝佳拍档:参考。当你画好线稿之后,将线稿图层设置为参考图层,然后新建一个图层(或者切换到其它图层),使用拖动填充功能进行填色,颜色会根据线稿图层的图案作为边界进行填充。

不过,填色之后一定要记住取消线稿图层的参考开关,不然就会出现下面这种尴尬情况:

我经常忘记关掉参考功能

Alpha 锁定

Alpha锁定功能能锁定图层的透明度,锁定之后,你只能在图层上不透明的区域作画,你之后画的内容会随着锁定前图层的透明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透明度

要使用这项功能也很简单,点击图层后,再点击一次,在二次菜单中选择「Alpha 锁定」即可。

剪切蒙版

这是我在 Procreate上画画离不开的功能。我们可以使用剪切蒙版功能画阴影高光或者衣服纹理之类的元素,只需要在点击图层后,再点击一次,在二级菜单中选择「剪切蒙版」就可以使用这项功能。

使用剪切蒙版之后,这个图层上的内容或者你在图层画的内容,就不会超出下面图层图案的范围了。

不透明度

打完草稿之后,我们可以利用透明度功能降低草稿图层的不透明度描边的时候会更方便。打开调整菜单,选择不透明度,通过左右滑动操作就可以进行调整了。

不过我习惯用手势操作,会更加方便和快。我们只需要用两只手指点击对应的图层,就可以进入调整透明度的模式:

显示特定图层

画到一半,突然想修改某一个图层中的内容,但是其它图层的干扰元素太多,这项功能就派上用场了。

我们可以长按图层的控制显示与隐藏功能的检查框按钮就可以使用这项功能了,再次长按按钮可以恢复原来的显示内容。

生成规则形状

如果你可以徒手画出规整的圆形或者正方形,可以忽略这项功能。如果不行,这项功能可以帮你快速生成一个规则形状

首先,我们可以随手画一个圆,然后笔尖停留在屏幕上稍等一会,我们徒手画出的不规则圆形就会变成一个规整的椭圆。点击上方的「调整形状」按钮,,就可以将椭圆调整为圆形。同样地,你可以利用这项功能生成规整的直线、弧线、正方形、四方形、矩形等。

绘图指引

绘图指引功能其实就是参考线功能,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发挥奇效。绘图指引有 4 种类型,分别是:

  • 2D 网格
  • 等大
  • 透视
  • 对称

绘图指引需要配合「绘画辅助」功能,只需要在操作菜单栏里打开绘图指引的开关,然后在图层界面里点击需要绘图指引的图层,在菜单中选择「绘画辅助」即可:

开启「绘画辅助」功能之后,你画的每一笔都会严格按照参考线方向,如果你只是想显示参考线而不影响你的作画,建议还是把「绘画辅助」功能关闭比较好。

手势操作

Procreate 支持丰富的手势操作,只需要熟练掌握几个常用手势就能在画画的时候事半功倍。以下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 Procreate 手势操作:

如果有需要,我们还可以根据使用习惯调整部分操作的手势:

特殊技巧

Procreate 不仅有许多实用功能,如果使用得当,我们还能用它实现一些平时可能无法用它实现的操作。

制作渐变色

Procreate 暂时不支持直接生成渐变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曲线救国」:

  • 新建一个图层,涂上你想要渐变的颜色。
  • 使用高斯模糊功能调整参数,你会发现这些颜色融合在了一起。
  • 将渐变色图层剪切蒙版到预先准备好的形状图层上,就可以完成渐变上色操作了。

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制作渐变色背景、渐变色字体等等,让作品的色彩更加丰富和美观。

制作点虚线

画画的时候可能会用到虚线,如果你一笔一笔画,你最后可能会直接摔笔。

其实有个很方便的方法可以画虚线,就是选择画笔,然后再进入画笔编辑界面,把描边属性的间距调整至一定的大小,之后你会发现画出来的笔画就是点状虚线了。

其实画笔的可玩性非常大,比如,你还能自己制作形状生成自己的画笔,制作自己签名的印章笔刷等等。

局部删除

如果你想快速删除图层中的某个部分又不想用橡皮一点一点刷,这个技巧可以帮到你。用「选区工具」选中想删除的部分,再点击需要局部删除的图层,最后选择「清除」即可。

准备不同大小的画笔

如果你像我一样是「强迫症」,要保证同一系列作品描边笔画粗细一致细节笔画粗细一致,那么作画前你最好准备好几种画笔,例如像我这样设置:

  • 描边画笔:用于草稿之后的描边
  • 细节画笔:用于绘制各种细节
  • 上色画笔:用于涂色,根据实际需要修改画笔大小

上面介绍的前两种画笔,我们在设置好粗细程度之后,没有特殊情况就不需要作改动了。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同一个系列的作品出现不同粗细的描边,这样会让画作不统一。

这样设置画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节省调整画笔粗细的时间,要在 Procreate 里精准调整画笔的粗细,操作起来还是有一点复杂。

导出至电脑

Procreate 支持导出多种不同格式的文件,用它画完图之后,我们可以导出 PSD 格式文件到电脑上,用 Photoshop 继续进行编辑。

如果你用的是 Mac 电脑,可以直接用「隔空投送」功能将文件导出至电脑。如果你用的是 Windows 电脑,方法有一点麻烦,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在 Procreate 里导出绘画文件到 Windows 电脑中的方法:利用坚果云同步。

在 iPad 上安装坚果云之后,「文件」应用里会出现坚果云的文件夹:

导出的时候,选择「存储到文件」选项,我们只需要将 PSD 文件导出至坚果云文件夹里,就可以自动同步到电脑上了。

实用的绘画工具

介绍完了软件使用技巧之后,再来分享几个我平时画画会用到的实用工具。

类纸膜

如果你不喜欢用 Apple Pencil 直接在 iPad 屏幕玻璃上画画的感觉,可以试试给 iPad 贴一张类纸膜,类纸膜会让你在 iPad 上写字和画画时有真的在纸上画画的感觉。不过类纸膜也有缺点,就是对笔尖的磨损比较大。

防误触手套

如果你不想在画画的时候,搞的屏幕上都是掌纹、或者在出汗的时候手掌黏住屏幕的情况,可以考虑试试防误触手套。虽然戴起来有点「中二」,我现在画画已经离不开这副手套了。

蓝牙键盘

Procreate 的功能很全,如果你为 iPad 外接了键盘,还能用各种快捷键辅助画画

我用的键盘是 Apple 自家的 Smart Keyborad Folio,架起键盘的时候画画不太方便,所以我很少用到键盘快捷键。

如果你有其它更好的键盘选择,不妨试试。

画师推荐

如果你想学习别的画师的绘画技巧和流程,我非常推荐国外的画师 Gal Shir。

Gal Shir 会定期分享他的作画过程,不仅能从他的创作过程中学到不少技巧,更重要的是,看他画画真的很「治愈」,给大家感受一下

另外,他还制作了一套效果很不错的收费笔刷,他平时分享的画画作品都是用这套笔刷画的,笔刷的效果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最后

这篇文章更像是我对于最近画画过程中技巧和心得的一次总结,如果能帮助到想学画画的你,哪怕是一点点,我认为就足够了。

如果说有什么方法能帮我们提高画画水平,让我深有体会的一点就是:多画

一年前,我的画是这样的:

现在,我的画是这样:

虽然不能说画的有多好,但也算是有进步吧。所以,对画画有兴趣的你,一定要坚持画!

感谢阅读,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者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交流。


本文题图来自 Procreate 官网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学习更多 App 技巧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没有 Pixel 4 也能拍星空,Google Camera 新功能使用指南

$
0
0

随着 Google Pixel 4 的正式发布,Google Camera 应用也于近期更新到了 7.1.x 版本,以往的 Pixel 机型可以通过 Play 应用商店直接更新升级,非 Pixel 设备也能够借助 Mod 社区感受到计算摄影为移动设备带来的魔力。

对于非 Pixel 4 设备而言,新版 Google Camera 最直观的变化集中在 UI 交互上。夜视模式(Night Sight)、人像模式、视频拍摄等功能标签从快门按钮与取景器中间的位置调整到了最底部,以 16:9 比例进行拍摄时对取景器主体内容的视觉干扰更小。

6.3 与 7.1 版本的主界面对比

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在取景器界面左右滑动的方式在不同拍摄功能和模式之间快速切换,但 HDR+、动态照片、定时器、闪光灯等拍摄控件都被统一整合到了取景器顶部的面板当中,根据箭头提示下滑即可展开,相机应用的设置选项入口也都转移到了这里。

功能方面,Google Camera 7.1 版本还加入了快速社交分享,在相机设置中我们可以选择最多三个常用的社交分享方式,拍摄完成后直接根据照片预览上方的箭头提示上滑即可一键分享至对应平台;拍摄时如果手机握持方式不对,取景器还会出现水平仪来进行辅助。

快速社交分享

不过作为 Google Pixel 4 发布后更新的第一个正式版本,Google Camera 7.1 的核心功能显然是天体摄影(Astro Photography)模式

因为 Google Camera 在设置和功能标签中 Google Camera 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个模式的开启入口,很多人在第一时间也好奇如何开启这个能拍星空的「黑魔法」功能。

使用天体摄影功能拍摄的样张

事实上,天体摄影模式可以看作是此前名声大噪的 夜视模式 的「加强版」。和夜视模式下 10s 左右的手持拍摄不同,天体摄影模式最长可以将曝光时间延长至 1 分钟左右,以此带来相比夜视模式画面更加纯净、暗部细节和高光压制更出色,同时噪点控制也更加优秀的照片——条件许可时,这个模式自然可以用来拍摄星空。

为了减少这种极端拍摄场景带来的算法压力,天体摄影模式也对手机的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如果想要借助这个模式获得更好的夜景照片,我们首先需要在切换至夜视模式后将手机进行固定。这里最好的解决方案自然是三脚架,如果你没有三脚架,多加利用窗台、墙檐等地形对手机进行固定也能起到固定的效果,注意手机的跌落风险即可。

善用地形固定手机 | 注:示意图,图中并非 Google Camera

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

  • 夜视模式开启
  • 环境光线较弱
  • 手机保持绝对稳定(相机检测不到抖动)

我们就能在取景器顶部看到「已开启天体摄影功能」的提示了。而这仅仅只是通往一张高质量夜景照片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根据拍摄场景对相机的部分设置进行手动调校。

开启成功的提示

一方面,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快门触发方式。避免点按快门时引入不必要抖动依然是我们在这里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话题,在不借助蓝牙快门等额外硬件的前提下,触屏点按或音量键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能够触发手机相机快门的主要手段。而在天体摄影模式下,这两种方式如果操作不慎不仅会影响长曝光,甚至还可能在第一时间造成设备抖动,进而导致天体摄影模式关闭。

在没有其它设备辅助的临时场景下,我们不妨借助计时器功能来消除这一问题:在 Google Camera 取景器界面下拉找到计时器,然后手动设置一个 3s 或 10s 的快门倒计时。这样一来手机在我们触发快门后的规定时间内不会立即执行拍摄操作,在这段 3~10s 的时间里,Google Camera 依然有足够的空间执行稳定性判断,避免了因手动操作引入的机身抖动问题。

善用定时器与手动对焦

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拍摄对象手动对焦也很重要。在夜景拍摄、星空拍摄这类极限场景下,手机所搭载的对焦方式很有可能会因为光线不足、拍摄对象距离过远无法成功对焦,即便天体摄影模式成功触发,最后拍出来的照片也很有可能是一张画面纯净但内容模糊的照片。

这里 Google Camera 提供的手动夜景对焦就能派上用场了。正式拍摄前,我们可以在取景器界面的下拉面板中根据具体的拍摄对象手动选择对焦方式,如果你要拍摄的是远处的霓虹、夜景,将对焦距离调整至  能够有效提升画面清晰度,如果拍摄的对象是近处的人像、物体,将对焦距离调整至  则可以避免主体失焦。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在使用第三方移植的 7.1 版本 GCam,视情况启用 AI 白平衡(AIAWB)移植算法也是获取一张优秀夜景照片的可选手段。Google Camera 会根据 AI 算法进行色调映射,让最终成片的视觉观感更加自然。

进行正确的设置之后,最后的环节自然就是拍摄了。星空摄影模式下曝光时间最长可达 1 分钟左右,在此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手机的稳定性,如果你觉得自动曝光时间过长,也可以在拍摄过程中随时点击快门按钮停止拍摄。

配合三脚架食用更佳

当然,如果你想用这个模式拍下头顶浩瀚的银河,还需要一点额外的环境助力,具体而言:

  • 尽量避免光污染较多的地区。一到夜晚就灯火通明的市区相对比较困难,地面光源会为长曝光引入相当的干扰。
  • 尽量选择晴朗无云的月初或月末。前者不必多说,选择月初或月末主要是为了避开农历十五前后的满月,毕竟「月明星稀」这个道理前人已经写在诗歌里了。

所以很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是没有星空样张,谁叫我身在雾都呢……

自动 HDR+ 拍摄的夜景
天体摄影模式拍摄的夜景
使用天体摄影模式拍摄的山城雾都

Pixel 用户可以通过 Play 应用商店 或 APKMirror 更新 Google Camera 7.1 版本,其他机型请前往 Google Camera Port 寻找适合自己的版本。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拍的夜景照片。

关联阅读:

参考链接: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发现更多 Android 实用技巧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Viewing all 1429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