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29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保持热情与创新,他开发出了这款图片管理工具中的「印象笔记」:专访 Eagle | 幕后

$
0
0

Eagle 是 macOS 和 Windows 平台上功能全面而强大的素材管理工具,它专注于设计师在素材管理工作流程中的收集整理查找 3 大场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一系列高效而实用的功能,能够帮助身为设计师的你更高效地管理设计素材,完成设计工作,堪称设计师的「第二大脑」。

关联阅读:《Eagle:图片管理中的「印象笔记」,帮你更好地收集灵感、整理素材》

本期「幕后」少数派也和 Eagle 的开发者,来自台湾的 Augus 聊了聊他开发 Eagle 的初衷,以及他对于独立开发职业的看法。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有关 Eagle 的功能和使用技巧,这篇文章也能让你有所收获。

Augus 与他的创业小伙伴

π:介绍一下你自己

Hello 大家好,我是 Augus,一位来自台北的 90 后全栈独立开发者,对计算机编程、用户体验有极大的兴趣,Eagle 是我的第一款独立开发作品。

π:在 Eagle 之前已经有像 Pixave、Inboard 这样优秀的素材管理工具,为什么还要做 Eagle?

开发 Eagle 的主要原因直接说就是:同类型的很多其它产品都停止维护了,而真正符合我心中理想的产品也一直没有出现。

说到 Eagle 的缘起,可能要从创业前那几年说起。我本身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在大三那年有幸参与了台湾几个互联网公司的开发项目。在开发项目时,我逐渐发现要开发一款好用的产品,只会写代码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许多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比如界面设计、用户体验、用户研究、认知心理学、市场营销、用户运营、数据分析等等非常多。

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我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开发一款受人爱戴的产品

为了拥有这样的能力,我不能仅仅局限在代码开发这个领域,于是我从界面设计这个与前端开发者最接近的设计领域着手开始学习。那一段自学设计的日子里,我养成了收藏优秀设计作品的习惯,每天都会收藏别的设计师的作品,并在当天晚上深入地学习和临摹,思考这位设计师在设计时遇到的问题和制约。

那时候的我,急需一款好用的图片管理工具。我先后尝试了 Pinterest花瓣InboardEmberPixaPixave 这些软件,但解决方案都不够完美:有些是功能不足,有些是不够高效。我这几年中甚至写过无数的产品建议邮件给这些工具的开发商,但很可惜,大部分工具的开发商都已经停止维护和开发这些软件了,一封邮件都没有回过。我不想每天都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无意义、低效率的操作上,于是我决定自己开发一款产品。

π:跟同类型应用相比,Eagle 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起同类工具,Eagle 更专注于图片的收藏整理查找这 3 大场景,并试图将这三个需求场景做的更极致,例如:

  • 图片收藏更多样和高效

身为设计师,我们可能会从各种来源保存自己喜欢的图片,Eagle 提供各种高效的收藏工具,例如浏览器扩展、剪贴板复制粘贴、屏幕截图、拖拽添加等等,让设计师可以即时收藏出现在眼前的任何灵感。

Eagle 在浏览器扩展上下了非常多功夫,除了常见的右键保存外,Eagle 的浏览器扩展还可以做到直接拖拽、alt + 右键、批量图片保存,大家可以在我们的 介绍页面 查看详细 demo。

  • 图片整理更高效

图片收藏仅仅是开始,更重要是后续的归纳与整理,好好整理过的东西才是我们自己的,好的工具应该要在这个阶段辅助用户完善图片信息的整理。

Eagle 拥有许多贴心的辅助功能帮你更好地整理图片,例如图片标签预测、中英文分词分析、历史标签、标签复制粘贴、自动输入标签、多层级分类、GTD 概念引入、智能文件夹自动分类、批量改名、分类等等。

  • 对中文用户更友好

除了同时支持中文的简繁体搜索,Eagle 还支持使用中文拼音来进行搜索,例如我们想要查看关键字为「海报」的图片,我们可以直接输入「hai bao」来搜索。值得一提的是,拼音搜索本身也支持模糊搜索,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输入完整的名称也能找到目标,比如像下图一样搜索「hai b」:

  • 跨平台支持

Ember 是我的初恋、Inboard 是我的前任,除了他们都已经停止发展的原因外,它们都有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支持跨平台。这两款软件都只支持 macOS 操作系统,而有好多使用 Windows 设备的设计师和创作者都迫切希望能在 Windows 上进行图片管理。Eagle 支持跨平台并且支持数据在双平台上通用。

还有其它像多维度图片筛选、更高效的分类查看等功能就不再多介绍了。之前我做过一份相当完整的 Eagle 相较于同类产品的比较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 点击这里 查看。

π: Eagle 接下来还有什么开发计划,有没有什么新功能可以向我们透露的?

更具深度的标签管理功能,我希望可以针对标签功能的体验做更深度的优化,例如让用户可以:

  • 自定义标签颜色

标签筛选功能支持 include、exclude 筛选方式。

  • 图片群组功能(Group)

有别于文件夹「厚重」的分类模式,我们希望用户可以将图片列表上的某一组图片直接分组,图片群组可以与一般的图片一起呈现在列表上,提高图片管理、查找的便捷性。

这里提到的群组功能非常类似于 macOS Mojave 里的 Stack 功能,用户可以将某一批具有相同属性的图片组成一组。

  • 自定义文件夹图标

我们即将在未来版本释出自定义文件夹图标这样的新功能,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 50 个图标的设计,涵盖了多种分类场景。

  • 官网「用户专访」专栏

我认为图片管理是一门艺术,在这门艺术中,除了工具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我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陆续邀请厉害的设计师,在我们网站上向每位用户分享他们在图片管理收藏上的经验与思维方式。

π: Apple 在今年的 WWDC 大会上公布了全新的 Mac App Store,作为 macOS 应用的开发者你有什么看法?Eagle 之后有可能选择 Mac App Store 作为一个新的销售渠道吗?

我个人认为新版的 Mac App Store 体验变得非常好,对于用户来说是很棒的体验.但长期来说 Mac App Store 对于开发者而言,却是相反的,甚至可以说,我并不乐意将 Eagle 上架至 App Store 上,主要原因有几个:

  • 无法即时推送更新

众所皆知,苹果对于应用的审核相当严格、繁琐,这将导致我们的更新没办法及时推送到用户手上。

  • 无法支持各种销售机制

在 App Store 上销售的版本仅提供给单一用户,针对团购折扣、教育优惠等,无法统一进行管理。

  • 沙盒机制限制

充满诸多安全限制的苹果沙箱规则(Sandbox),这将会限制了Eagle 这款软件的特点与快速迭代的能力。

  • 无法灵活定制价格

我们未来可能会针对不同用户族群推出单设备、双设备、多设备的授权版本,无法轻易达成。

π:分享几个你在使用 Eagle 时的小技巧?

限于篇幅,这里分享几个我平时喜欢的技巧:

  • 使用「Alt + 右键」高效保存网页图片

将滑鼠移动到想要收藏的图片上,压住 Alt 按键,点击鼠标右键立即收藏。

  • 使用「智能文件夹」自动整理图片

智能文件夹是 Eagle 的一种图片分类功能,与一般文件夹不同,智能文件夹会依据你提供的筛选条件,自动把符合条件的图片放在这个文件夹中,智能文记夹里面的内容都会实时更新,仅需一次设置就可以享受终身便利。

  • 使用「谷歌以图搜图」找到图片来源

使用「谷歌以图搜索」操作方式非常简单,首先找到想要查询的图片,点击图片鼠标右键,点击右键菜单中的「通过 Google 搜索这张图片」,就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原图,查看图片的来源、作者以及更多的设计作品等信息,非常方便。

  • 使用「.eaglepack」素材包,将整理好的图片分享给朋友

在左侧侧边栏选择想要导出的文件夹,点击鼠标右键并选择「导出文件夹」,选择「导出素材包(.eaglepack)」选项,将这个文件传给朋友,就能轻松分享你收藏的设计素材。

π:你现在是独立在做 Eagle,还是组建了一个团队?

Eagle 目前还是我一个人设计、开发的,除此以外,我平时还需要处理产品的运营以及客服两个部分的工作。

很多人问过我:身为独立开发者,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我认为成为真正的「独立开发者」非常不容易,难的不是技术和设计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情商」方面的问题。

身为独立开发者的我们,需要同时成为产品的父母,也同时要承担产品售前、售后的客服工作。很多时候,因为有了产品创造者这样的角色,我们很难接受无理的评判和批评;我们没办法像专业的客服人员那样,悉心聆听来自愤怒用户的每一句话。

特别是去年一开始开发 Eagle 的时候,我有好几次不小心和用户吵起了架,最后对大家都不好(相信大家也都有和产品经理产生理念冲突的状况,大概就是那种感觉)。

我认为,要成为独立开发者,「情商」非常重要。

不过独立开发者也有一些好处,因为可以直接收到用户的反馈,理解用户的需求,通常产品的决策流程会相当快。

π:你是如何保持开发热情与创新的?

责任:

我非常喜欢写代码和做设计,这两件事情让我拥有极客般的热情投入其中,后来我发现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身兼多职的我,在充当客服角色时,必须对所有批评产品长的丑、难用、性能差,针对你个人谩骂、无理头谩骂的用户说抱歉,每天都会承载大量的负能量,这些负能量往往都会影响我自己对设计和开发的热忱。后来我调整了心态,未来用户会越来越多,会骂你的人不会减少,我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依赖热情做事,我应该接起我该有的责任将事情做好,不要再成为「用户心中的恶梦1 」。

借鉴:

这里说的借鉴不一定是与同类型产品做比较。开发 Eagle 时,我会大量研究其它领域的产品是否也遇到过我遇到的相似的问题,并从这些案例中思考其交互方式以及设计逻辑是否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设计 Eagle 标签的输入工具时,我研究了包含 Evernote、淘宝后台系统、WordPress 博客后台、macOS 系统标签管理等大量需要频繁输入标签的产品,思考了非常多的方式,最终找到了最适合的那一种。我可以说,Eagle 的标签输入功能在交互和功能设计上都非常到位。

开放:

认识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非常欢迎大家提供对产品的想法或意见,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发表自己的想法,我每天都在这几个地方跟用户交流

  • QQ群(几个群加起来有数千人)、核心用户微信群(300 多人)。

人们以为专注是指对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专心,其实不然;专注意味着你要对其他几百个好的 idea 说不,然后将所有的精力聚于这一个想法。

可是很多时候必须对用户 Say No!

人们以为专注是指对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专心,其实不然;专注意味着你要对其他几百个好的 idea 说不,然后将所有的精力聚于这一个想法。

π:作为设计师,你平时会在哪里获取灵感?

π:最后,分享一下你在用的其它设计或者效率工具吧

  1. Sketch:UI 设计必备神器,Eagle 网站和应用的设计稿都是靠它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和用户讨论新的想法,也都会使用它快速将想法实体化。
  2. Trello:我会把 Eagle 产品开发、推广相关的事项都记录在这里,将每个任务建立成独立的卡片,方便在项目开发时追踪进度。
  3. 滴答清单:跨平台上做的相当完整的清单服务,平常会把自己个人、家里的代办事项记录在这里。
  4. 幕布MindNode:思考、写文章时必备的两套工具,有效帮助我发散、归纳心理的想法。
  5. Alfred:macOS 上的效率神器,虽然已经有很好的文件管理习惯,但平常大多还是会使用它直接打开软件、文件,其中 Alfred 的 Snippets 功能非常好用,我时常把客服相关的回覆样版设定在这里,处理起产品客服邮件、微信沟通变得非常的便利。
  6. SnipasteGIPHY CAPTURE:截图与录屏神器,Snipaste 这套最佛心的工具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我时常使用 GIPHY CAPTURE 录制简短的视频跟用户进行讨论,非常便捷,而且可以输出 mp4、gif 两种文件格式。


    少数派读者半价福利

    现在,少数派正版软件正在联合 Eagle 为少数派读者带来专属半价福利,活动期间你可以在少数派正版软件商城以半价 ¥99 的价格购买到这款原价 ¥199 的设计素材管理利器。活动截止到 8 月 16 日,有需求的不要错过。 

    Eagle - 图片管理必备工具

    macOS/Windows

    少数派正版软件

    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本栏目的第 43 篇文章。

    👉 阅读其它「幕后」故事 >


    40+ 款 Mac 应用 1 美元起,这个优惠 Bundle 能帮你省下数百元

    $
    0
    0

    BundleHunt是国外知名的软件促销网站,最近,它又推出了新一期的 Pay What You Want Bundle,包含 47 款 Mac 应用,其中不乏 iStat Menus 6、Unclutter 和 Waltr 2 等知名工具,且优惠力度较大。

    要想以优惠价格购买上述应用,你需要首先支付 5 美元的解锁费用,随后便可以自由添加应用,最后支付如数金额,等待授权邮件就可以了。由于本 Bundle 中每款应用都可以添加最多 3 份授权,因此,你还可以和其他朋友拼团购买,平摊解锁费用。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 Bundle 中较为实惠的应用吧。

    iStat Menus 6

    价格:$14.99→ $4.00, 73% Off

    iStat Menus 6可能是 macOS 上最优雅实用的菜单栏监控工具。除了 CPU、网速、磁盘读写、内存占用这些标配功能外,你还可以用它来查看天气、日历安排、世界时钟等。此外,iStat Menus 6 的自定义项目极为丰富,涵盖大部分界面样式。你还可以在 iStat Menus 6 的设置中自定义通知提醒,即时获知系统状态变化。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不仅系统监控要做得更出色,iStat Menu 6 还能让你在状态栏看天气了

    Unclutter

    价格:$9.99→ $2.50, 75% Off

    Unclutter同样看上了 macOS 菜单栏这块风水宝地。它允许你通过简单的下拉手势召唤操作界面,管理剪贴板、暂存文件、撰写笔记等,用一个应用替代 Paste、Yoink、Ghostnote 等众多竞品。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在 Mac 上「速记」的正确姿势:Unclutter

    Waltr 2

    价格:$39.95→ $4.00, 90% Off

    从 Mac 上传输文件和音乐到 iOS 设备,iTunes 不太友好的体验一直为人诟病。 Waltr 2想要改善跨设备文件传输这一吐槽重灾区。经过多版本迭代,它将用 Mac 向 iPhone 传输文件的过程简化为三步:打开 Waltr 2,将文件拖进去,然后在手机上查看。除了傻瓜式的操作体验外,Waltr 2 还支持上百种音视频格式,还可以将其他格式文件转换为 iOS 支持的格式。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Waltr 2,用电脑向 iPhone 传输文件的终极解决方案

    Softorino YouTube Converter 2

    价格:$19.95→ $2.50, 87% Off

    SYC 2与 Waltr 2 同为 Softorino 出品,可以帮助你将 YouTube 等流媒体网站音视频直接下载至 iPhone 和 iPad 中。其操作体验与 Waltr 2 类似,只需要直接键入链接,静待下载传输完毕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已经支持 Vimeo 等超过 60 个流媒体源,但 SYC 2 尚未适配优酷、爱奇艺等国内视频网站,请明确自己的需求后购买。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不仅能下载 YouTube 视频,还支持下载音乐和 WiFi 传输:YouTube Converter 2

    Paragon Hard Disk Manager

    价格:$39.95→ $4.00, 90% Off

    Paragon Hard Disk Manager是一款全能硬盘管理工具,你可以利用它调整硬盘分区大小、创建新分区、查看磁盘属性、格式化为其它文件系统、管理 Boot Camp、安全擦除数据等。此外,你也可以利用 Hard Disk Manager 备份及恢复系统分区,降低丢失文件的风险。

    请输入图片标题

    PDFelement Express

    价格:$39.95→ $3.00, 92% Off

    PDFelement Express是一款简单强大的 PDF 编辑工具,图可以帮助你修改 PDF 中的文本、图像和链接。你也可以用它标注 PDF 文件,用于学习和工作。

    请输入图片标题

    注意:PDFelement Express 与少数派曾介绍的 PDFelement 6 Pro并不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编辑工具较少、无法创建 PDF、没有 OCR 等进阶功能等。如果你有更高需求,可以前往 少数派正版软件商城购买专业版。

    Soulver

    价格:$11.95→ $1.50, 87% Off

    Soulver是一款科学计算器,与 PCalc 等同类应用不同的是,Soulver 可以「听懂你说的话」。只需要以近乎自然语言的方式敲出算式,你就可以在 Soulver 的右侧界面实时获取答案。Soulver 支持时间、长度、货币、函数等多种类型计算,尽管未完全适配中文,但其英文语法也足够简单。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这不是你常见的那种计算器,它善解人意:Soulver for Mac

    ActiveDock

    价格:$19.99→ $2.00, 90% Off

    顾名思义,ActiveDock是一款 Dock 栏增强工具。它可以帮助你自定义 Dock 的外观样式,生成窗口实时预览,快速调整窗口尺寸,分组整理图标,模拟 Windows 开始菜单等。应用预置了数十种 Dock 栏主题,同时也支持自定义外观,功能较为丰富。

    请输入图片标题

    Timing

    价格:$29.00→ $3.00, 90% Off

    Timing是一款活动追踪工具,简单来说,它会在后台记录你在每个应用或网页上花费的时间,并将其总结为图表。通过你为每项活动预设的评价,Timing 可以总结出你每天的效率值,帮助你更好的完成每日工作。Timing 内置了总览、检查、详情、报告等数项类别,同时支持自定义匹配规则,将活动细化至每一份文稿。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不仅能记录电脑使用时间,还能给你每天的工作效率「打个分」:Timing

    goPanel 2

    价格:$14.99→ $2.50, 83% Off

    goPanel 2是一款功能极为丰富的远程服务器管理工具,支持 Ubuntu、CentOS、Debian 等主流 Linux 发行版及 Apache、Nginx、MySQL、MariaDB 等常用软件。你可以利用它概览服务器状态,监控系统变化,管理 CRON 周期任务,备份服务器数据及回滚,快速登录终端等。

    请输入图片标题

    除了以上推荐的 10 款应用外,我个人认为本 Bundle 中比较实惠的应用还包括:文档排版设计软件 Swift Publisher、iOS 设备传输管理软件 MacX MediaTrans、Mac 防火墙软件 Barrier和应用网络权限管理工具 Vallum等。

    最后,少数派诚挚提醒大家:适度剁手有益工作,沉迷加一钱包见底。请务必明确自己需求后再购买软件,拿不定主意时先下载试用版,谨防「吃灰」。你可以前往 BundleHunt购买优惠 Bundle。

    派早报:苹果推送 iOS 12 第六个公开测试版,Tweetbot 受 Twitter API 调整影响关闭部分功能,OmniFocus 3 for Mac 开始内测等

    $
    0
    0

    苹果推送 iOS 12 第六个公开测试版

    今天凌晨,苹果推送了 iOS 12 的第六个公开测试版(PB 6)和第八个公开测试版(DP 8)。本次更新以修复系统 Bug 为主,解决了在 DP 7 中出现的性能下降的问题。本周一推送 iOS 12 DP 7 被发现有严重的性能问题:启动应用需要近 10 秒中才能正常打开,还有用户反馈出现了应用冻结、通知中心冻结等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之后苹果停止推送 DP 7,PB 6 也因此延迟推送。在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反馈之后,苹果已经停止推送 iOS 12 DP 7 更新,目前已知的更新包括中国大陆用户的 Apple ID 需要进行手机号码的验证, iOS 12 的新功能群组 FaceTime 被移除。

    受到 Twitter API 调整影响,Tweetbot 更新关闭部分功能

    昨日 Twitter 调整了其 API,因此受到影响部分第三方 Twitter 应用也调整了其功能,Tweetbot 在昨日更新了其 iOS 端应用,在更新说明中 Tweetbot 表示新版应用已经禁用了 Wi-Fi 上的时间流,改为每一到两分钟自动刷新,直接提及以及消息的推送通知将延迟几分钟,而原先的 Like、Retweets、Follows 以及 Quotes 的推送通知也在本次更新中被禁用,活动和统计信息标签功能被删除,而完全依赖 Activity 数据的 Apple Watch 应用也被删除。来源

    传 Google 将为其 Wear OS 推出运动教练应用

    近日一项新的报告显示,Google 正在开发一款针对健康和健身的「教练」应用,这款被称作是「Google Coach」的应用可以看作是 Fit 的升级版本,将会根据步数、运动距离、心率和位置给出合理的运动建议;除了运动健身之外, Google Coach 还可以监控每日的饮食,提供合理的烹饪建议和膳食建议。据悉这款应用初期将登陆 Wear OS,后期将整合到 Google home 以及 Android TV 等设备中。来源

    Android Go Pie 将占用更少存储空间,新设备将在秋季发售

    近日 Google 详细介绍了采用 Android 9.0 的 Android Go 的部分特性,相比采用 Android 8.1 的 Go 设备,Android Go Pie 占用内部存储空间更少,如内部存储空间为 8GB,采用 Android Go Pie 可用空间为 5.5 GB。此外采用 Android Go Pie 的首批设备也已经公布,并将在今年秋季发售。来源

    OneDrive 现在可以自动备份文档、图片以及桌面文件夹

    微软正在为 Windows 10 用户推出一项新的文件夹保护功能,该功能将允许 OneDrive 自动将电脑中的文档、图片以及桌面文件夹同步至云端,如果有习惯将文件放在桌面就变得极为实用;当然这项功能还可以避免因为勒索软件造成的数据丢失。开启该功能也很简单,只需要打开 OneDrive 设置,在自动保存选项卡中点击启动文件夹保护功能。来源

    OmniFocus 3 for Mac 开始内测

    昨日,知名任务管理工具 OmniFocus 3 开始 Mac 版内测。此前在官网注册参加 Testflight 的用户将陆续通过邮件的形式收到邀请。开发商 Omni Group 表示,OmniFocus 3 for Mac 将在今年九月份上架 Mac App Store,标准版售价 39.99 美元,专业版售价 79.99 美元。此外,开发商还表示网页版 OmniFocus 也即将进入测试阶段,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前往 官网 注册参加测试。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许多人心目中的最后一把键盘:HHKB 静电容键盘 | 福利派

    $
    0
    0

    福利派

    少数派一直倡导「为好东西买单」的理念,不论是一个 6 元的 App,还是数千元的硬件产品,我们希望引导更多人养成正确且良性的消费习惯,尽己所能去支持正版、拒绝盗版。然而任何的消费购买行为,都离不开「价格」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因价格在购买喜欢的产品前迟疑:「有点贵,如果有促销就好了……」

    「福利派」栏目为此而生,我们接下来将通过与优质的厂商或商家合作,为少数派的读者定期带来各类优秀软硬件产品的独家特惠活动。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希望有更多人用上好产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读者们送上更多不一样的福利。


    HHKB 全称 Happy Hacking Keyboard,于 1996 年 12 月 20 日诞生于日本。如今已成为程序员和文字工作者心目中的神器。

    HHKB 由和田英一先生和 PFU 共同开发。和田英一先生是日本计算机先驱、东京大学名誉教授、IIJ 技术研究所研究顾问。他参与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巨著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等的翻译。和田英一也被称为日本第一位黑客。

    在一次采访中,关于 HHKB 键盘的研发,和田英一先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美国西部的牛仔们,会将死去的马儿留在原地,但是仍然扛着马鞍长途跋涉,穿越一望无垠的沙漠。因为马是消耗品,而马鞍却是与人体融合在一起的「知己」。


    现在,电脑是消耗品,键盘却是传递情感,陪伴我们的「挚友」。

    HHKB 与众不同之处

    HHKB 取消了数字键、功能键和方向键等非必要按键,只有重要的最少按键。每个按键的键帽大小仍为 19.05 毫米的同时,体积大幅减少。

    HHKB 采用静电容轴,按下后,电容的容量会发生改变,实现按键触发效果。由于是无触点设计,所以几乎无磨损。

    DIP 开关。提供 6 个 DIP 开关,通过开关的组合,可以交换键盘上一些键的位置或者是改变某些键的功能,让 HHKB 可以兼容 Mac OS / Windows / Linux 多种操作系统。

    重视美观的简约设计,节省空间的紧凑外形。如同手工打造的钢笔一样,尽管不能被所有人接受,但对拥有者来说,是一件爱不释手的杰作。另外,HHKB 还提供无刻印版本,为所有专业人士。

    HHKB 体验如何?

    布局

    HHKB 重新设计的键位布局,UNIX 友好的同时又兼顾 Mac OS 和 Windows。左右对称的设计,也让强迫症用户倍感欣喜。

    初上手的话还是需要适应一下,习惯后就会感受到设计的巧妙,常用的 Control 移动到了字母 A 的左边,Delete 下移,用组合键来实现方向等。令双手几乎无需离开键盘。

    手感

    都说红轴是机械键盘玩家的退烧轴,而键盘发烧友们说的最多的神器就是静电容了。相比机械键盘,无物理触点的设计有着比机械键盘更长的使用寿命,由于静电容是无段落感的,手感方面更接近红轴的体验。

    当然,除了按键结构之外,键帽材质也是影响手感的原因之一。HHKB 除空格用 ABS 外,均采用 PBT。磨砂表面带来更厚重的触感。

    设计

    细节方面,键盘提供三段高度调节,提供更加舒适的体验。

    通过键盘底部的脚架,脚架设计很精巧,有两种高度,配合不开启脚架实现三段高度。做工相当扎实,工艺一流。


    非蓝牙版还提供了 USB Hub 功能,在如今这已经是相对高端键盘的标配了,但是十几年前就有这样的设计,可谓是非常超前了。

    HHKB Professional BT 蓝牙版

    蓝牙版继承了 HHKB Professional2 系列的手感,实现了无线蓝牙连接,并且最多可记忆连接过的 4 台设备。



    通过两节 5 号电池供电,另外配备 Micro USB 供电接口,可直接为键盘供电。

    HHKB Professional2 Type-S

    Professional2 Type-S 是 HHKB 最受欢迎的键盘之一。

    Type-S 对按键弹回声音进行了优化,按键声音降低约 30%,对他人影响更小。

    ※ Type-S 仅有白色版本。

    少数派读者福利

    现在,少数派联合 HHKB 授权经销商 惟物商店1 为少数派读者带来了专享福利,可以优惠价格购买到 HHKB Professional BT 和 HHKB Professional2 Type-S。

    ⚠️ 注意:本商品在「福利派」活动期间下单后将在 3 天内发货,请知悉。

    活动时间:

    2018 年 8 月 16 日 - 2018 年 8 月 26 日。

    福利派优惠价(送少数派纪念贴纸):

    HHKB Professional BT:¥ 1888 元。
    HHKB Professional2 Type-S:¥ 1788 元。

    购买渠道:

    少数派官方商店 👉 点击购买

    惟物商店 👉 点击购买    淘口令 €QSwpbcuGJvP€(手机复制打开淘宝)




    特别福利:

    通过本次活动购买 HHKB 键盘后,将该产品的使用体验和看法通过 Matrix 社区 分享出来,我们将在  9 月 15 日选出一位最佳体验,对本次购买免单。

    ✏️ 申请 Matrix 写作权限

    补充说明:

    惟物商店为 HHKB 大陆授权经销商。
    团购商品均为大陆行货产品,享受全国联保。


    微信现在能「听懂」粤语和英语,iPad 上也可以用小程序了

    $
    0
    0

    今天,iOS 版微信更新了 6.7.2 版本。新版加入了对英文和粤语的语音输入支持,并允许用户在 iPad 上使用小程序。

    「听懂」粤语和英语,支持语音转文字

    微信很早就加入了普通话的语音输入功能,很多输入法也都支持类似的功能。这次的更新微信加入了英语和粤语的识别,能够帮助你将录入的语音转成文字消息。要使用这个功能也非常简单,点击界面右下角的「+」,选择「语音输入」,然后切换相应的语言,长按录入语音即可。

    在我们的测试中,感觉这次微信加入的粤语和英语识别率还是很高的,对于一些日常的用语都能比较准确的识别(我们还试了一些粤语俚语和英文绕口令,都可以识别出来)。在一些打字不便的场景下,如果你需要发送文字消息,可以尝试一下这个功能。

    粤语测试
    英语测试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功能暂时还不能在收藏里的笔记功能里直接使用。好在你可以通过先发送消息然后复制的方法来「曲线救国」。另外收到的英语和粤语语音暂时也不支持转换成文字,期待后续微信可以加入这些功能吧。

    iPad 也可以使用小程序了

    微信小程序非常轻量和方便,很适合拿来使用一些「用完即删」的功能。少数派之前也为大家推荐了不少实用的 小程序。不过 iPad 版微信之前一直没有支持小程序,这次更新终于加入了这个功能。

    iPad 版小程序的入口和 iPhone 版一样,都是在主界面下拉进入。微信上个版本加入了「我的小程序」功能,可以让你把常用的小程序(比如公交、地铁、单车等等)保存起来。这次 iPad 版更新同样也支持这个功能,还能同步 iPhone 上的保存的小程序。

    以上就是这次更新的两个主要新功能。此前有消息称微信正在重新调整订阅号样式,最新的 Android 测试版中可以看到订阅号的样式由「时间流」变回了原来的列表,不过这次更新中并没有实装这一功能,看来微信团队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决定最终的样式。

    > 更多微信的使用技巧,欢迎访问少数派专题「微信的『正确』用法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智能设备更好用 🚀

    我们为什么会分心?注意力曲线让我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6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是不是正身处于嘈杂的地铁中?你的脑海里回想起同事还没给你材料?邮件没有回复?手机快没电了?刚收到一条微信消息,该怎么回复?数字时代出现的短暂注意力现象已经比比皆是了。我们正准备进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电话铃声或者智能设备的噪音很快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

    《注意力曲线:打败分心与焦虑》一书探讨的就是在数字时代注意力如何集中、丧失后如何重获的方法和步骤。作者是露西·乔·帕拉迪诺,她有 30 年的注意力研究生涯。但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揭示了大脑受到的外界刺激和注意力水平的基本关系,而从该�基本关系引申的实践方法论,也有普适价值。

    核心收获:倒 U 形注意力曲线

    我们可以说出很多通过切换注意力来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例如劳逸结合、番茄工作法等等。但这些方法的原理,似乎并不广为人知。看完《注意力曲线》一书,我获得的核心收获便是倒 U 形的注意力曲线。这条原理般的曲线是如此的基础简洁,以至于相比之下,书中大量可用于实操的方法论显得相形见绌。

    人对事物的注意力和该事物对大脑的刺激,呈现出一条山形或者倒 U 形的曲线。当事物引起的刺激不足时,我们会感觉到无聊而容易分心;当刺激过度时,疲惫、紧张、害怕、焦虑的情绪也会让注意力不集中。而在适当、稳定的刺激下,大脑可以保持对事物持续的注意力,这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富有成效,进展顺利。

    劳逸结合、番茄工作法等等方法的科学性,都可以从注意力曲线中找到依据。维持 25~45 分钟的番茄钟,可以让你的注意力从刺激较少的初期过渡到注意力专区中。劳逸结合也可以理解为持续注意力过长的情况下,通过减少当前刺激来转移注意力。

    重获失去的注意力

    学习了倒 U 形注意力曲线之后,重获失去的注意力就变得简单了。作者提到的两个步骤浅显易懂:

    1. 自我观察:停下来并注意到自己不在注意力专区;
    2. 改变状态:选择一种方法让自己恢复或平静下来。

    自我观察非常容易实现。当你的注意力不在专区中时,要么是刺激不足外化为感觉到无聊、懈怠等情绪,要么是刺激过度外化为感觉到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都是很容易被你察觉到的。当你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也就是所谓的心流状态,你会全身心投入,甚至毫无感觉,废寝忘食。你不需要开启注意力雷达检测系统,刻意停下来并使自己注意到注意力离开专区了,因为你的情绪、行为等都会自然反映它的变化。

    改变状态则有更多复杂的情形和方法。《注意力曲线》这本书的大量篇幅都在介绍各种普适性方法,说实话我认为它们缺乏条理,没有系统逻辑,缺乏深度以及行文分散。作者提到的注意力丧失时通过心理暗示、自我激励、四角呼吸等方法来重获注意力等,似乎是适用于各类情绪管理、心理健康养成法等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以至于我颇为认同某位读者的点评:

    明明一百个字能说清的事情,作者却写了一本书,太浪费纸了。
    图片来自申龙斌的博客

    当你明白自我观察和改变状态两个步骤后,完全可以自行探索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当你觉得工作无聊(这很容易被你察觉到)不想干活时,可以通过和同事领导针对这项任务进行交流,听听他的想法和建议,用这些信息作为新的刺激,来帮助你进入注意力专区。而在刺激过度时,你会感觉到疲惫、紧张、或者是害怕,这时起身走走,找几个调皮逗逼的同事开开玩笑,把过度的刺激分散掉,更有利于让你回过头来进入注意力专区中。

    其他收获

    当然,除了倒 U 形的注意力曲线之外,《注意力曲线》一书剩余的内容也不全是毫无价值。以下一些观点要么让我倍感新奇,要么让我感同身受。

    环境免疫

    想让一个孩子保持注意力,应该让他的兄弟姐妹跟他在同一间屋子里。

    数字时代下,一个安静无纷扰的环境越来越难能可贵,这也使得「只能在安静环境下才能保持注意力」成了一种疾病。要习得保持注意力的能力,就要在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环境下进行。

    2016 年我开始尝试在上下学的公交车上写稿。最近搬家后我又开始在拥挤的地铁通勤时写稿了。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公交地铁嘈杂的环境与需要集中精神理顺思路的写作状态相互冲突。至少在我通勤写稿的初期,我也遇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困境。但适当的心理暗示、自我激励,都有助于在复杂环境下保持注意力,而一旦养成习惯后,在任何环境下快速进入注意力专区就变得容易了。乘坐交通工具时写稿,走路运动时构思文章,洗澡时思考选题,这既是身体与思维运动的结合,也得益于注意力快速集中的能力。

    在逆境中困苦,顺境就会常在。

    关于拖延的另一种解读

    如果你总是拖延, 那么回头看一下你的拖延战术的根源。你是不是曾经把拖延法作为一种抗争的方法?

    作者把一部分拖延症现象解读为在缺乏有效抗议时引发的抗争行为,我觉得十分新奇。书中以儿童用拖延写作业为例,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手�段来向家长教师表达抗争,于是采取拖延策略。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别人交付的工作比如上司领导等,都可能是「我不想做,你硬要交给我的」。在没有有效抗争手段时,拖延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作者赞同防拖延专家简伯卡博士的分类,这是由于「害怕被控制」用不作为来表达抗争的拖延行为。

    拖延症和注意力集中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作者提到的孩子害怕写功课的例子也让人豁然开朗。孩子外在表现为反抗和拖延来与父母对抗,但在潜意识里,他们是担心的。他们害怕不会做功课、犯错误,因此分泌了过多的肾上腺素也就是过多的刺激,从而使大脑离开了注意力专区,向右偏移进入过度刺激的注意力低下的阶段。在成人工作中,拖延也有出于对工作的害怕、恐惧而引发。你害怕面临无休无止的设计改稿、害怕领导同事对报告材料的批评。作者认为在这些情况下你还没有机会体会到即将开始的工作是无聊的,肾上腺素分泌带来的恐惧就已经把你拉向了注意力低下的右侧。

    我个人认为,作者将拖延症和注意力相互关联的论述似乎有些牵强,但将拖延症解读为抗争的手段和害怕的外在表现,甚为新奇有趣。

    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产出是伪命题

    利用碎片化时间一直被视为节约时间高效产出的重要手段。但从注意力曲线的角度来看,短期刺激引发的注意力效果是低下的。

    首先,碎片化时间的环境是复杂的。你可能正在等公交地铁、开会间隙、等待咖啡,你想利用这些时间有所产出是非常困难的。这些时候刺激水平不足,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尝试,注意力较难集中。其次,即使在碎片化时间内你进入了注意力专区,也会因为短时间内的结束,让区区几分钟的心流变得作用寥寥。

    因此正如 JmPotato 在《碎片化还是沉浸式?关于阅读的一些思考》 一文中探讨碎片化阅读和沉浸式阅读两种方式时提到的:

    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得信息固然及时且便利,但大多数内容的长久价值却十分的小。

    小结

    如果以 10 分标准评价一本书,我会给《注意力曲线》打 7 分,最实用的知识是在于产生对注���意力曲线的基本认知,而引申出来的方法和技巧,可能有助于注意力集中的训练,但它们的实用性见仁见智。


    派早报:OLED 屏版新 iPhone 或支持 Apple Pencil,Google 员工联名要求公司公布「中国版 Google」细节 ,Drafts for Mac 将于今年稍后发布等

    $
    0
    0

    采用 OLED 屏幕的新 iPhone 或支持 Apple Pencil

    本周二(8 月 12 日),一份来自市场研究机构 Trendforce的报告称苹果将在今年 OLED 款 iPhone 上支持 Apple Pencil。昨天,这一传闻有了更多消息。据台湾《经济日报》的报道,今年将推出的三款 iPhone 中,采用 OLED 屏幕的 iPhone 将支持 Apple Pencil,而采用 LCD 屏幕的 iPhone 将不会得到支持。来源

    数百名 Google 员工联名要求公司公布「中国版 Google」更多细节 

    近日,数百名 Google 员工签署联名信,要求公司公开「中国版 Google」的更多细节。信中表示,很多 Google 员工在八月初媒体披露此事前都不知道 Dragonfly 项目的存在,鉴于该项目可能有悖于 Google 以往的准则,因此员工希望公司可以披露更多关于 Dragonfly 项目的内容,并考虑公司多年来的行为准则。目前 Google 拒绝对此事发表回应。来源

    Drafts for Mac 将于今年发布

    今天,Drafts 开发者在 Drafts Community 上公布了 Mac 版的最新进展。据开发者表示,Drafts for Mac 的基础功能在 Drafts 5 发布时已经完成,现在开发者正在开发图形用户界面和 Mac 上的新功能,预计会在今年年底前发布。Drafts for Mac 的最初版本将不会支持 Actions(但会在后续版本支持),将更专注在跨平台的文本编辑与同步功能上。同时,Drafts for Mac 采用订阅制的收费模式,用户可以免费下载使用但一些高级功能需要,订阅 Drafts Pro 的用户能够直接解锁全部功能。来源

    上架仅一天,微软下架 Your Phone 手机助手

    8 月 15 日,微软在 Microsoft 商店上架了名为「Your Phone」的手机助手应用。这款应用可以帮助 Android 用户在 Windows 10 上管理手机上的内容,例如通过拖拽传输照片等。不过,上架仅一天后,昨日(8 月 16 日)微软就从商店下架了这款应用。根据团队成员 Vishnu Nath 提供的信息,下架的原因是发现了某些质量问题,他们将在修复这些问题后重新上架。来源

    Android 消息应用更新至 3.5 版:加入暗色主题

    近日,Google 推出的消息应用 Android Messages 更新至 3.5 版,新版本对用户 UI 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使其更符合最新 Google Material Theme 设计元素。此外本次更新还引入了原生的暗色主题模式,用户可以在 Google Play Store 下载新版。来源

    图 / androidcentral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让 AirPods 在 Android 也能用上「摘下自动暂停」:AirBattery

    $
    0
    0

    提起 2016 年乃至 2017 年的最值得购买的电子产品,许多人都想把这个「奖项」颁给 Apple 的 AirPods ,这其中也包括我。无论是从设计方面还是易用性来说,AirPods 都是我目前用过的最贴心的无线耳机,倒不是音质有多么优秀,而是这份方便,让我实在是离不开它。

    图 / Apple
    图 / Apple

    我个人在 Macbook 和 iPhone 上使用过 AirPods 一段时间,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这样的配置,体验确实是很不错。不过最近一些日子由于某些原因我不得不换用一台 Android 设备来使用,而碰巧的是这台 Android 设备还没有预留 3.5mm 耳机插孔,这让我的旧耳机根本没法使用,迫不得已我只能硬着头皮拿着我的 AirPods 开始在安卓机上使用。虽然我已经做好了没法自动暂停,没法双击换曲的准备,但是在使用的第一天我变还是发现了一个让我没法忍受的问题——AirPods 在 Android 上居然不显示电量!

    要知道,在 iOS 上无论是刚刚连接时,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有非常明确的电量显示。

    iOS 上的电量显示工具
    iOS 上的电量显示工具

    可是 Android 上就什么都没有…

    AirPods 不支持原生电量显示
    AirPods 不支持原生电量显示

    这个问题十分影响我的使用体验,由于 AirPods 使用充电盒充电,并且手机和充电盒的接口不统一(Type-C 和 Lightning ),使得我经常忘记给充电盒充电,导致每次出去要使用时才发现电量不足,非常恼人。

    于是我便在 Google Play 上寻找一番,最后找到了一款能够「曲线救国」显示电量的软件:AirBattery。

    AirBattery
    AirBattery

    支持的设备

    AirBattery 支持所有带有 W1 芯片的耳机,目前来说支持一下设备:

    • AirPods
    • BeatsX
    • PowerBeats 3
    • Beats Solo 3
    • Beats Studio 3

    显示电量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电量显示问题,下载安装 App 之后连接上 AirPods,在连接时,会出现一个类似 iOS 的悬浮窗,便于查看剩余的电量。

    左右耳电量概览
    左右耳电量概览

    在耳机放入盒中时还会显示充电盒的电量,提醒你及时充电。

    请输入图片标题

    另外通知栏里会展示一个通知,这个通知里显示了包括了左右耳机的电量和充电盒的电量。

    电池电量
    电池电量

    这下子基本需求就解决了。AirPods 的左右耳双击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功能,现在打开一首歌,保持状态栏上的通知开启,敲一下耳机试试,发现它会继承你在 iOS 设备的设置。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唤醒 Siri 在 Android 上是不能用的,我也幻想过能在 Android 上启动 Google Assistant ,不过现在可能是想的有点多……

    摘下自动暂停

    AirBattery 还支持在一些 App 里让 AirPods 在 Android 上实现摘下耳机暂停的功能,其中就包括 Spotify。在 Spotify 中播放音乐时摘下耳机,歌曲就会自动暂停,和 iOS 设备拥有同样的体验。

    摘下暂停
    摘下暂停

    经过测试,除了 Spotify 和 AirBattery 应用中所示的音乐 App 之外,我又在 Google Play 上下载了包括 Rtero Music 和 Poweramp 在内的几款高评分音乐播放器。结果发现,摘下耳机暂停播放的功能在这几款播放器中均可以使用,还算不错。

    虽然设计不算特别好看,甚至有一点「山寨」感,不过 Android 上能实现 AirPods 在 iOS 上的大部分功能,如果你跟我一样需要在 Android 上使用 AirPods,AirBattery 这个工具还是值得一试的。

    你可以在 Google Play 里免费下载 AirBattery。如果你需要去广告和推送通知功能,可以花 0.99 美元解锁内购。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的好 App 👍


    跳票近一年后 Alexa 和 Cortana 终于联手了,但目前能做的事还不多

    $
    0
    0

    随着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语音助手领域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各家除了在产品差异化的研发上煞费苦心,也开始寻求通过与竞争对手合作来快速丰富产品的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达到 1+1>2 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变相地打击了其他竞争对手。

    微软和亚马逊的合作可以堪称其中的典范,早在 2016 年 5 月两家公司的 CEO 就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希望将 Alexa 和 Cortana 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两家的长处,以此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2017 年 8 月,微软和亚马逊分别在官网博客BUSINESS WIRE上公布了 Alexa 与 Cortana 协作的消息,并承诺将在当年年底向所有用户开放。然而,这个功能毫无意外地跳票了,直到 2018 年 5 月的微软 Build 2018 开发者大会,微软和亚马逊的高管才公开演示了如何在 Cortana 上使用 Alexa 以及在 Alexa 上使用 Cortana。你可以通过下方的视频了解大致的使用情况。

    昨天,Alexa 与 Cortana 协作的预览版本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向美国地区的用户开放,Alexa 用户现在可以在 Echo 设备上使用 Cortana,而 Cortana 用户可以在安装了 WIN 10 的 PC 电脑和 Harman Kardon Invoke speaker 音响上使用 Alexa。

    整合后的体验提升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合作更多地是出于战略发展上的考虑,而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说 ,他们更加关心的是 Alexa 和 Cortana 的合作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

    首先,对于 Cortana 用户来说,Alexa 的接入可以让他们直接在 PC 设备上使用语音来购物、管理订单、控制智能家居设备以及使用其他 45,000 多个 Alexa Skills。

    图片来源:Echo & Alexa Devices

    其次,Cortana 接入 Alexa 可以弥补 Alexa 对于日程管理和邮件整合的不足,让 Alexa 用户可以更好地通过语音来使用 Office 产品。

    图片来源: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预览版本提前尝鲜

    因为 Alexa 和 Cortana 整合的预览版本只面向美国地区的用户开放,所以如果你想提前体验这个功能,你需要做一些额外的准备。

    在 Cortana 上使用 Alexa

    下面我将以在安装了 WIN 10 的 电脑上通过 Cortana 来使用 Alexa 为例,讲解如何启用这个功能。

    第一步,你需要在 WIN 10 的系统设置中将地区改为美国,把系统语言改为 English(United States),然后把语音语言改为 英语(美国),最后别忘了设置全局代理。

    第二步,在正式使用之前你需要先关联你的 Alexa 账号,所以你需要先在 Cortana 中使用语音指令 Open Alexa激活 Alexa,然后输入相应的账号密码来登陆。

    第三步,通过 Hey CortanaOpen Alexa两个连续的指令,你就可以在 WIN 10 上体验到 Alexa 的功能了。

    在 Alexa 上使用 Cortana

    如果你家里有一台亚马逊的 Echo 设备,你也可以现在体验用 Alexa 唤醒 Cortana。打开 Amazon Alexa 应用,找到 Skills,搜索「Cortana」,然后绑定你的 Microsoft 账号即可。

    使用的方法是:首先用语音指令 Alexa Open Cortana来切换到 Cortana,接着你就可以使用 Cortana 了。目前 Cortana 在 Alexa 上的功能还很基础,可以帮助你查询是否有新邮件、你的日历日程和给你的 to-do 里添加提醒等。你可以在电脑的 Cortana 上绑定你的 Google 账号,这样就可以在 Echo 上直接检查 Gmail 和 Google Calendar 了。

    因为是预览版本,所以双方接入的功能还没有很完备,例如在 Alexa 上最常用的流媒体音乐控制功能和闹钟功能就无法通过 Cortana 来使用。但是,微软方面表示他们将会从预览版本中收集反馈,并在之后加深双方的合作。与此同时,亚马逊 CEO 杰夫贝佐斯表示,希望这次合作可以鼓舞苹果和谷歌也加入到这样的合作中来,让消费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工智能服务。

    (题图:VUI Magazine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送码] 当滑动输入遇上双拼,岁寒输入法想让你的手机打字效率再高一点

    $
    0
    0

    iOS 平台一直不缺优秀的第三方输入工具,比如由国内开发者开发、主打双拼的 落格输入法,来自 Google 的 GBoard 等等,这些输入法无一例外地,都专注于在虚拟键盘的输入体验下功夫。

    这篇文章介绍的岁寒输入法,另辟蹊径地结合了类似双拼的输入逻辑与滑行输入的优点,打造了一套别具一格的虚拟键盘布局,想要提高你在小尺寸移动设备上的输入效率。

    传统滑行输入方式的不足

    早在岁寒输入法之前,就有 Swype 这种主打滑行输入的输入法应用,后来像搜狗、百度甚至是 Google 也都在自家的输入法应用上支持了滑行输入这一特性。看似比一个一个按键点按要更高效的滑行输入方式,其实有 2 个明显的问题:首先,当按键处在键盘较远的左右两侧,反而会因为滑行输入距离变长而降低效率;另外,当遇到包含英文字母较多的拼音时,需要滑行经过的按键也更多,反而容易选错字母。

    滑行距离长,经过的按键多,都可能造成输入错误

    但是不能否认,在很多场景中,滑行输入更为连贯的体验还是能够提升输入效率的。也正因为如此,岁寒输入法在保留点按输入的同时,引入了滑行输入的操作方式,希望通过两者的结合,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输入效率。事实证明,岁寒输入法实现的相当不错。

    岁寒输入法的「输入哲学」

    如果你不了解岁寒输入法的输入规则,第一次上手一定会在它的键盘布局面前不知所措。

    岁寒输入法的布局会让新用户不知所措

    其实,岁寒输入法的键盘布局是开发者根据自己对汉语拼音中英文字母的属性、出现频率、规律等进行总结后,设计的一套键盘布局。如果你花点时间学习和适应这套键盘布局,相信能在之后的输入中节省不少时间。

    岁寒输入法归纳出的拼音规律

    岁寒输入法的开发者将其称为双拼输入法的「变种」,采用了类似声母 + 韵母的输入逻辑。这里不对双拼输入法多做介绍了,感兴趣可以看看少数派之前的介绍文章。

    关联阅读:《iOS 11 终于支持双拼了,快来学习一下这个更高效的输入法》

    简单地说,开发者将英文 26 个字母中的 a、e、i、o、u、v1 当作韵母,剩下的字母当作声母。经过归纳,开发者得到了以下规律:

    除了 zh、ch、sh,其它声母就只有一个字母,而 zh、ch、sh 都以「h」为后缀;在韵母中只存在 3 个声母字母:n、g、r,其中 r 只有「er」一种情况,声母字母总是缀在韵母字母之后,而且当 n 与 g 同时存在时,n 总是在 g 之前。把「er」算为特例的话,在声母和韵母中则大量的存在 3 种后缀结构:h、n、g。

    在经过对韵母字母位置的研究之后,开发者又总结出了以下规律:

    u、i、v 出现在 a、o、e 之前的情况更多一些,因此 u、i、v 放置在 a、o、e 之上。但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u、i 离 n 族有一行的距离,想要输入 in、ing 和 un 的话比较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入了声韵混合键——在第二行找两个声母作为滑行时 u 和 i 的替代,即在点击时它们还是自身,但是当从它们上滑出时,它们就代表 u 或 i 了。

    有了以上对于汉语拼音中英文字母的输入规律,才有了文章开头那套会让新用户不知所措的独特键盘布局。

    结合双拼逻辑和滑行输入方式的输入方案

    对了,关于岁寒输入法的这套键盘布局还不得不介绍一下它的输入逻辑。

    如文章开头说的,岁寒输入法虽然是一款采用了全拼输入方案的输入工具,却通过引入了类似双拼输入方案中声母 + 韵母的输入方式,很好地将滑行输入方式结合了进来。通俗地解释这套输入方案就是:

    • 输入只有单个英文字母的声母或韵母时,使用点击操作;
    • 输入含有多个英文字母的声母或韵母时,使用滑行操作;
    • 一次滑行输入只输入一个声母或韵母,而不输入汉字的完整拼音。

    通过上面的这套方案,已经能够解决滑行输入中字母距离远滑动距离长的问题了,那么容易选错字母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正是因为岁寒输入法在全拼键盘中引入了声母 + 韵母的双拼输入逻辑,帮助了开发者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时,我想起了高中化学里面「族」这个概念,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竖列都是一个族,在同一个族中的元素在化学性质上会有相似之处。受此启发,我想到,如果有一群键位在滑行时都表现得像「h」,那输入 zh、ch、sh 时就近滑行不就可以了吗?n 和 g 的情况也是类似的。那么多少键位适合做这一群键位呢?我想,一行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单位。我效仿化学的概念,称它们为「h 族」、「n 族」和「g 族」。巧合的是,拼音中最长的韵母不过 4 个字母,因此岁寒输入法的键盘有 4 行,除去第一行,正好剩下 3 行可用,于是他们就与 3 个键族一一对应起来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想输入声母「sh」,只需要从 s 滑行到 h 所在的行,就可以实现这一声母的输入,而不需要精准地滑动到 h 键所在的位置。

    正是上面这套巧妙的设计,加上之前总结的拼音字母规律,构成了岁寒输入法的键盘布局和输入规则。完整总结出来就是:

    1. 单个的声母或韵母直接点击获得;
    2. 带 h 的声母从首字母滑到第二行;
    3. 带 n 的韵母从首字母滑到第三行;
    4. 带 ng 的韵母从首字母滑到第四行;
    5. 利用 y,r 这两个声韵混合键可以快速的输入 un,in,ing;
    6. 其它的韵母依照字母顺序滑过即可。

    可以看到,虽然岁寒输入法采用的仍然是全拼输入方案,但却巧妙地融合了双拼输入法声母 + 韵母的输入逻辑和滑行输入的输入方式,使我们在输入任何一个岁寒输入法规则中的韵母或者声母时都能通过一步完成。打字的步骤少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关于岁寒输入法完整的输入规则和使用教程,可以阅读开发者准备的教程文章。

    关联阅读:《岁寒输入法使用教程》

    实际用起来怎么样?

    刚开始尝试岁寒输入法的时候,我经常因为没记住键位布局,找不到要输入的字母;也经常因为忘记声母 + 韵母的输入逻辑,在滑行输入时输错了拼音。但在经过几天的学习和适应之后,我渐渐掌握了这款独特的输入工具的用法,用岁寒输入法打字也基本和之前使用全拼时的速度或者说体验趋于一致。如果你稍微花点时间学习岁寒输入法的使用,相信你也能在熟悉之后,有效地提高打字效率,获得更好的输入体验。

    除了在输入方案上的别出心裁,岁寒输入法还有针对性地开发了许多实用的小功能,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输入效率,下面就介绍给你。

    岁寒输入法的实用功能

    除了岁寒输入法这套独创的输入方案,应用本身还有许多实用功能也能在输入过程中为我们节省不少时间,或者提高输入体验。下面就介绍几个我认为岁寒输入法中非常实用的功能。

    虚声母机制

    如你所知,双拼的输入逻辑是将拼音拆解成声母和韵母,通过这两者的组合输入拼音,形成汉字。如果你在打字的时候漏打了声母只打了韵母,往往得不到任何输入结果。

    请输入图片标题

    岁寒输入法引入的虚声母机制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比如我们想打「岁」字,假设我们之前已经输入过它的拼音「sui」,在之后的输入中如果我们输入「ui」,岁寒输入法会认为我们想输入「岁」字,在候选栏中呈现正确的结果。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词组回退

    我们在打字时,经常会有手快而不小心选错候选词的情况。比如本来想打「测试」,却不小心选择了「测时」。这时候我们往往只能把已经打好的字一个一个删掉,再重新输入拼音后,小心地选择正确的结果。

    岁寒输入法独创的词组回退功能能够让你一键返回到输入拼音后的候选词状态,而不需要删除结果后再次重新输入。要实现这一功能也很简单,只需要在选择了错误的结果之后,按住键盘右下角的  键左滑即可。

    请输入图片标题

    路径回退

    如果你在输入的时候就把汉字的拼音打错了,不要松手,直接按照滑行输入的路径反方向滑动即可撤销已经输入的错误拼音。

    子键盘

    由于移动设备的尺寸原因,我们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点击,来到符号键盘上,在一堆密密麻麻的符号选项中选择我们需要的那一个符号。实际上,我们日常用到的标点符号就那么几个,很多几乎用不上的标点符号在键盘结果中只会增加我们的筛选成本,造成输入效率的降低。

    岁寒输入法的「子键盘」功能非常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岁寒输入法的默认键盘中只显示了「,」和「。」2 个标点符号,点击是输入这 2 个符号,长按它们可以调出「子键盘」。子键盘里内置了我们日常会用到的几个标点符号,你也可以在岁寒输入法的设置选项中自定义这里显示的符号。

    推荐你像我一样,在左侧的子键盘中放入常用的标点符号,而在右侧的子键盘中放入一些经常会用到的特殊符号,比如「」、「⌘」等,这样会比使用文本替换功能输入这些符号快上不少。

    请输入图片标题

    自定义词库和主题

    岁寒输入法支持自定义词库和主题功能,你可以自己制作或者下载其他人制作的词库文件导入来获得更全面并且适合自己的输入结果。自定义主题功能则能够让你的岁寒输入法更加美观,提升你在打字时的使用体验。

    由用户制作的岁寒输入法暗色主题

    你可以在岁寒输入法的论坛下载到自定义词库和主题,不过我更推荐你加入岁寒输入法的用户群,这里面有更多来自用户自行制作和分享的词库以及主题,相信你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款。

    此外,岁寒输入法还有按住空格键左右滑动移动光标、比划筛选等功能,并且同时支持 iOS 和 Android 客户端,能够让你在 2 个平台上获得比较一致的输入体验,相信能够满足你的各种输入场景和需求。

    可以说,在各家输入法都专注于在键盘的输入体验本身下功夫的时候,岁寒输入法别出心裁地对键盘键位进行了彻底的重新布局,同时还针对性地开发了不少实用功能,将移动设备上的输入效率提升了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在保持了输入效率的同时,岁寒输入法的使用体验也不会输给大部分第三方输入法应用,抛开学习成本不说,这绝对是一款值得你尝试的输入法佳作。

    参考文章

    评论送码

    在手机上码字时,最让你头疼的问题有哪些?在评论区分享你对岁寒输入法的看法,以及你希望手机输入法可以加入的功能。下周五(8.24 日)我们将从评论区挑选 5 位赠送岁寒输入法应用兑换码各一枚。



    如何写好一个非虚构故事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7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null

    什么是非虚构?怎么找选题?采访时需要注意什么?怎么用现有素材拼凑出一个故事?诸如此类问题,都是本文尝试解决的,无论你是否从事写作行业,或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件事,相信这篇文章都会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非虚构?

    非虚构(non-fiction),从字面意思上看便很清楚了,「非」+「虚构」。不同于小说,非虚构是以「真实」为内核的,就像是影视作品里的「纪录片」,2015 年,非虚构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此题材在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承认。

    完成一部非虚构作品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采访,素材的收集,这种题材也通常以历史、时代、社会、人性的深度挖掘为己任。

    null

    而《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这本名字听起来有点野鸡的书,含括了 51 位非虚构从业者的经验之谈,为读者打开了非虚构的大门。

    本文主要以此为基础,主要从选题,采访,写作,技巧,四个方面来介绍非虚构的创作流程,即:如何写好一个非虚构故事?

    选题的寻找

    null

    没有选题,何谈写作?非虚构写作虽然可以揭示时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找大人物,相反,倘若用心观察起身边的人物,往往会找到被我们忽视的温情。

    下面有一些从日常寻找故事的技巧:

    1. 和陌生人交谈
    2. 不时打破自己的规律路线
    3. 读墙上的文字
    4. 到酒吧逛逛
    5. 单独吃午饭,听周围的对话,若遇到有趣的事情,就和对方聊聊,人们通常都抱有善意
    6. 琢磨「谁去」?比如:谁去清理移动厕所的化粪箱,比赛结束后,谁去清理座位底下的垃圾
    7. 不要忽视失败者,比如一场比赛后,失败者的更衣室往往比胜利者的更有意思

    正如普利策特写报道奖获得者莱恩·德格雷戈所说:

    我们睁开眼睛,竖起耳朵,不再势利,见识到以前我们没听全的事, 凭诚实的好奇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时故事涌现了。有时,就像快乐的蓝鸲鸟,最好的故事落在自家的后院。

    null

    Tips

    找到选题之后,得弄清楚自己打算用这个选题来干什么:你需要从哪些方面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着向别人讲述你的观察,根据别人的回应,来确定哪个地方能吸引别人,哪些地方可以再挖掘一下,或是从回应里看到之前没有发现的视角。

    null

    采访

    在找到选题到真正写作这段过程中,还有尤为重要的一步——采访:你得开始为你的故事收集素材了,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做足功课

    你得事先在家里做好功课: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能享受「圈内人」的待遇。

    这个没得说,当你随着受访者/潜在受访者进入他们的世界时,所获得的东西能丰富到那种程度,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功课,如果你经验不足,你很容易只得到一些浮于表面的东西。

    null

    录音/不录?

    面对一次采访,你会选择录音吗?大多数人也许都是「yes」,理由是它比记笔记精确得多,也能确保后期写上去的句子采访对象确实有说过,除此之外,能让你在采访时抽出空来和他们的视线接触,观察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此处暗藏采访要点)。

    但也有人不赞成录音,并且觉得用录音来确认采访对象话语的这件事根本就不靠谱——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往往「嗯」又「啊」,有时还会扔掉主语和代词。

    并且,录音会使自己大脑偷懒——从而走神,随后的重听也会让人落入大片琐碎信息中

    null

    所以到底录?还是不录?笔者筛选了一个中肯的回复:录,但是作为备选项——并不能只依靠它,从而对采访本身进行限制。采访时更重要的是:

    1. 耐心听,努力从那个人的角度去看世界
    2. 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方的意思,而不是在意于他们嘴里的每一个字

    同样,要大概清楚自己的想要一个怎样到故事,并对信息过滤,直走故事核心。而录音,则作为事后不确定信息的补充(不一定去听)。

    不止采访一个人

    null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要只采访你的故事主角。即使你和你的采访对象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你看到的也只是组成他们一生的千千万万个小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假装了解了他们,但是并非如此,人们往往比描写出来的更为复杂。

    普利策奖得主戴维·哈伯斯塔姆说,每次采访结束时,他一定要问这个问题:「我还应该去找谁?」这样到手的观点就越多,视角就越丰富,效果越好。

    就算这个故事最后没有用到这些素材,它们也在无形之中让你更客观,成为你故事中看不见的「冰山」。

    null

    避免只有采访

    除了采访,还要记得观察:观察场景、观察人物,人物往往在场景中会展现出更真实的自我。正如普利策特写报道奖得主莱恩·德格雷戈里所言:

    一般来说,如果做访谈,我会把时间安排在事件之前或之后, 不会让访谈打断情节。如果我的受访者有某种定例式的日程安排, 我也会随着这个定例走。我会看着那个人去做事,有些事情我本来绝对想不到去问他的。

    null

    经过观察之后的作品应该是怎样的?或许如下例子:

    整个房间都是粉色的,一种浅浅的、像新开的桃花一样的粉色。这是这个 15 岁女孩最喜欢的颜色,她有时把嘴唇和指甲涂成这种颜色,用这种颜色装饰右脚的鞋子,或者涂抹最心爱的笔记本扉页。现在,人们只能凭借房间里不多的展品,来想象这个女孩。这些展品,包括一条绣满了小草莓的粉色围巾,一面粉色的小镜子, 和一个画着小猫的粉色水杯,被随意摆放在这间只有 19 平方米的纪念馆里,讲述一场短暂的生命过程。——《最具体的纪念》

    好的观察应该不限于视觉,也可以打开你的五官,比如我们都熟知的这篇: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N」

    ——「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Tips: 前期沟通

    这是一个关于采访伦理的问题,与你的潜在采访对象沟通时,可以告知你的采访对象你将会做什么,会有怎样的结果,你们甚至可以谈论酬劳等问题——这可以免掉之后的许多麻烦。国家图书奖得主特蕾西·基德尔是这样做的:

    我试着回答他们所有问题,酬劳也几乎总是被提及,如果没有, 我则会告诉他们:「我不能为此付你钱。这必须是你出于自愿做的事」。

    那时我还不怎么介意他们是否答应(我当然也希望他们同意),但知道自己可以在那个时间点就选择离开这个选题,也是件好事。我会在最开始自己还没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就把这些问题处理掉。

    写作

    当当当!终于到了写作环节!采访观察之后,我们需要挑选素材,「拼」出一个好的非虚构故事。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null

    细节

    引导读者入戏是写作者的义务,这时细节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初学者通常会忽略掉细节的描写,如果你写「她出了一场小事故」,读者什么也感受不到,但换成「她踏空了,一脚栽倒楼下」,读者们就全明白了

    但细节并不是越多越好,也要防止堆积太多,让整篇文章显得拖沓而散漫。就像一部纪录片,如果夹杂了过多旁白的——会毁掉观众们「发现」的感觉,从而抛弃你的故事。

    细节太多也不行,太少也不可?到底应该怎样筛选细节呢?如下例:

    如果故事是关于一位音乐老师及她对学生的教导,那么这位老师的个人生活在这里就不是那么重要。

    但如果这个故事是讲她每周有六个晚上流连于酒吧的生活,那辅导学生的情节大可不必在此出现。

    简而言之,只有能解释「动机」的信息才可以写入稿件,除此以外的其他东西都没有必要。准确的细节选择可以刻画出鲜活人物:

    她 35 岁,穿着凉鞋勉强有一米六高。臀部逐渐变得像盛满粉蒸肉的平底锅。作为一个八个孩子的妈妈,她有着不寻常的温和性格。母鸡落在她手里,安静地要睡着了,这时她却操起斧头砍断了它的脖子。

    四句话,描写了数量惊人的画面:这个女人的身高、年龄、体型、孩子的数量、穿什么鞋、她的家庭饮食、食物来源,甚至对他们的乡下生活做了匆忙的一瞥。至关重要的是,女人的温柔、果断和坚定都恰到好处地体现在她的行为举止当中。

    结构

    null

    好的非虚构作品,就像在讲一个笑话,你必须把叙事主线里的每一部分都精准安排好,否则笑点就会失效。在非虚构作品中,我们要想好怎么安排结构,可以是这样:

    开头是人物即将要开展的一个决定性行动,再及时回溯,解释他如何走到了这一点

    通常大多数作品都有一个潜在的内核,而各色作品都是这个内核下的包装:

    中心人物遇到了困难——与之斗争——克服了困难/被它击败。

    null

    此处奥义需读者自行体会。

    往上走

    好的故事是往上走的

    故事第一段需要仔细打磨,它肩负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任务,但如果你在开头就把最好的材料交出去了,你就无法创造张力——读者可能在第一段段尾就停下来。

    因此,文章必须提供一种体验,驱动读者往下读完你的故事。如果读者不能坚持到最后,不管你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都亳无意义了。

    所以,怎么做呢?

    先设置小的冲突,留下一些线索

    null

    我们需要冲突去创造故事张力,吸引读者眼球,通常会选择先设置小的冲突,比如:

    黎明即临的黑暗里,丹妮尔·赫弗恩的闹钟再一次响了。她进了卫生间,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像往常一样,她穿上那件蓝色米老鼠的套头衫。屋子里很安静。其他人都还没起床。

    她每天早上重复着同样的事。自己做早餐,装好要带去学校的午餐盒,去等巴士。但这天早上有些不同。丹妮尔并不想装午餐。她想买点什么,比如布鲁克林咖啡馆的芝士比萨。昨晩,她问父母能否给她些钱。但他们拒绝了。丹妮尔下了楼。穿过客厅时,她注意到桌子尾端有些多余的零钱。

    她数了数那些硬币:1.55 美元。

    她拿起这些钱,放进自己的钱包。背上包,离开家,在身后锁上门。

    这个场景交待了状况,并且让观众好奇:「她父母会发现吗?他们会作何反应?」这是一个很小的冲突,但是足够引起读者们的兴趣读下去。

    放慢最好的材料

    在建立某种紧张感之后,我们要学会松弛有度。

    学会在何处加快或放慢速度便是关键:当你解释枯燥(但是重要)的背景信息时,加快速度;当行动进入关键节点的时候——放慢速度。

    你只有慢下来,读者才能跟你进入正在发生的世界。

    你需要让读者屏息不动,看到所有你想要他们看的东西。

    怎么做?

    在纸上留出更多空间。多分段。找出场景内自然的停顿(你可能会倾向于直接跳过它们,但事实上它们会帮你减慢步伐)。举个例子:

    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其中有一场警察追逐战。警察朝逃逸车辆的轮胎开枪。

    当车开始原地打转的时候,车载CD播放器传出的音乐停了。我写下了这个音乐的停顿,好拉长那个充满悬念的时刻。

    结尾

    null

    结尾是什么?布鲁斯·德席尔瓦说:「结尾是你把故事主旨钉在读者记忆中并回响数天的最后一次机会」,通常来说,你应该筛选你的素材,选择有意思的部分当作结尾。

    你甚至可以尝试先写结尾。

    结尾是你的目的地,当你已经知道你去往何处,剩下的文章就好写多了。

    结尾往往需要需要强化文章主题,引起读者共鸣。也可以选择留白,让读者有思考的空间。一个好的结尾可以是:

    1. 一个生动的场景
    2. 一个生动的细节,暗示着比自身更强大的东西,或是暗示故事可能发展的方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哥斯拉中人们在为打败怪兽欢呼时,镜头却拉到了海底——一颗怪兽的蛋。
    3. 令人难忘的奇闻逸事,却阐明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转一个《人物》的例子:一篇写李志的稿子,需要表现出他是一个严守规则的人。结尾便用了记者在李志车上所经历的小故事:

    采访结束已经是晚上8点多,李志给工作室的植物都浇了一遍水,把桌上散落的杯子收纳到水池边,锁好工作室的门,开车回家。创意园区里的路七拐八弯,绕过一幢房子后,迎面有车灯射来,他与一辆车狭路相逢。

    「(这是)单行线啊大哥!」李志有些无奈地脱口而出。他轻轻踩下油门,车向前驶去——行驶在正确道路上的车无需避让,对面那辆闯上单行线的车被逼得不断倒退。这条单行线不长,开过这一段路,李志就拐出了创意园区,到达了宽阔的大马路上。

    结尾用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来阐明主题:李志在单行道上逼退别人的车。这个小故事也成了文章的标题——《行驶在正确道路上的汽车无需避让》。

    非虚构小贴士

    上文已经介绍了完成一部非虚构作品所需的大部分流程,然而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被一些意料之外的点困扰到,我们或许可以利用美国小说家斯图尔特·奥南的小贴士来应对他们:

    谈论

    写,不要聊。刚开始写一个东西时,忍住不要对之谈论太多。有时, 聊着聊着作品的神秘性就没了,结果你失去了热情。

    视角转变

    带上你的人物。我常常变身为笔下的主要人物,努力钻进那个人的视角。我会整天想象,那个人如何看待我看到的事情。如果主要人物是一个等丈夫出狱等了25年的女人,我会走进一个监狱大堂,看每一个人都像看一个享受自由的人。

    记下你的梦。我曾经半夜醒来,然后得到了完整的短故事。

    黄金时间

    仔细为时间做预算。弄清楚你的黄金时间段是什么,规划日程表,把黄金时间用于你最在意的工作。

    null

    连续性

    永远不要把稿子扔开太长时间。如果好几个星期不去写,你就永远写不完。

    小注脚

    永远不要迫使自己从写停了的地方开始写。这会使得接下来的写作很难,每次停笔时,写一个小注或提醒,帮你第二天往下写。

    绑在椅子上

    采取极端手段。以前我真的用尼龙绳把自己绑在椅子上,强迫自己盯着光标。修改时,我发现自己保留的句子里,感觉糟糕的日子写的,和轻易顺畅的日子写的,数量一样多。

    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说得最好:「写作的艺术,就是把裤子放进椅子的艺术。」如果你被绑在椅子上,就会容易不少。

    叙事的引诱

    null

    时常听到新闻工作者们抱怨「新闻已死」——在互联网冲击下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涣散,新闻也逐渐碎片化,浅薄化。作为非虚构这样的深度新闻的似乎已经没有了出路。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人类对于「故事」的需求是永恒存在的,只是会在互联网上换种形式出现。对于非虚构写作本身,你既可以功利一点(此处就不举例了,笑),也可以单纯地探索这个时代的苦乐与温情,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当然,于个人而言,「开始写」才是最重要的。看完这篇文章的你,不妨跟着它的脚步,留心起周围的生活,在日渐浮躁的今天,尝试写出属于你的自己,独一无二的「非虚构」。

    图文/四旬

    你在工作之余喜欢看些什么内容充实自己?| 一派

    $
    0
    0

    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绝大多数信息源都如过眼云烟一般,陆续地被我们遗忘或者舍弃,只有极小一部分真正的精品被保留了下来,让你在工作之余还愿意拖着疲惫的身躯心甘情愿地去看它们。这些信息源,也许是你关心的话题中最有趣的存在,也许是你的专业领域中最权威的保证,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日久生情。

    在这一期的一派中,少数派编辑们讨论了各自最喜欢的信息源,并分享了在工作之余还分外宠爱它们的原因。同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分享你在工作之余最喜欢看的信息源,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信息源吸引你的原因。

    看看少数派编辑们怎么说?

    👾 waychane:

    我在看的内容源基本上和工作与爱好有关。因为平时要关注有哪些新的或者比较热门的 App,我订阅了 Club MacStories。剩下的大部分是 Twitter 和微博上的一些开发者以及科技博主。

    我平常看美漫比较多,之前被亚马逊收购的线上漫画平台 comiXology是能够比较快找到新漫画的地方,这里的漫画很全,应用体验也非常出色。另外还有与国外知名游戏网站 GameSpot旗下的 Comic Vine,我用他的 Wiki 功能比较多。单独推荐一下 Twitter 上的画师 Rico Jr,之前很火的这张雷神就是他的作品。

    国内的漫画渠道方面,我关注了复调的微信公众号(ID:fudiaofudiao),这是一家在北京的漫画实体书店,在他们公众号里也可以找到线上商城,喜欢买实体原版漫画的话可以关注他们。其它还有纵漫线(ID:ZMXComics)和不存在(ID:non-exist-FAA)等,后者是一家关注科幻主题的媒体。

    剩下的是新闻方面,其实现在微博对于重大新闻的传播速度已经很快了,只是不可避免地会有审查和删帖的问题,所以我另外订阅了端传媒,他们对于重大新闻和社会热点的跟进都比较及时和深度,非常值得一看。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新闻,就用即刻搞定了,即刻的追踪机器人能够让我们定制自己想要的主题信息流,灵活性很高。对了,喜欢美漫的朋友不妨关注一下我创建的「美漫圈的新消息」这个主题 🌚

    🤯 nerd_du:

    长文章看多了还是很累人的,平时也会看一些轻松的视频。

    加点吉拿棒:几位台湾 YouTuber 做的一档动漫影视方向的频道,我是在看《权力的游戏》和「漫威宇宙」系列电影介绍时发现这个他们的,其中「超粒方」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 Youtuber,他制作了很多 DC & Marvel 相关的电影和动漫介绍视频,其中《漫威系列电影回顾》在《复仇者联盟 3》上映前曾在国内被很多人推荐过。

    流行大百科(Explaied):Netflix 联合 Vox 制作的科普向节目,每周一集,时长 20 分钟左右。内容以介绍时下热议话题为主,类似加密货币、K-Pop、一夫一妻制、减肥等等,对于初入某个领域的人来说,影片尝试通过类比和直观的演示动画来让你快速了解某个话题的来龙去脉和大致背景,算是个不错的入门。不过这个节目也被不少人指出不够严谨(目前有对「加密货币」「一夫一妻制」两期的讨论),所以如果真的想深入了解某个领域,还是要再查看更多资料。

    Motherboard 的 Youtube 频道:Motherboard 是 Vice 旗下的科技版块,它们 YouTube 频道的很多纪录短片也很有意思,最近在看《State of Repair》系列,此前有一期它们探访了 iFixit,记录了拆解 iPhone X 时背后的故事。

    其实 Vice 制作的很多纪录片都很有意思,旗下 Noisey 有很多关于嘻哈文化和音乐的介绍(例如此前关于亚特拉大的纪录片),感兴趣也可以看一下。

    🍀 Vanilla:

    其实在信息摄入方面我就属于那种杂食动物,各种类型的信息都想了解一下,所以尝试关注过非常多的信息源,当然绝大多数最后都被舍弃了,一方面是自己的精力的确有限,另一方面是自己真正感兴趣又高质量的信息源并不是很多。

    说起国外的应用推荐相关的媒体,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 MacStories,但是我想推荐的是另外一家:The Sweet Setup

    与 MacStories 采取的免费首页文章+付费会员订阅的模式不同的是,The Sweet Setup 更多地将应用测评内容的重心放在了付费教程上,包括 All the Things、Unlock 1Password、Day One in Depth 和 Learn Ulysses 等,英文阅读没有压力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除此之外,The Sweet Setup 还有一个非常复古的栏目:SWEET SETUP INTERVIEW,每期都会展示一个人的工作台、Mac 和 iOS 设备的首屏以及个人最喜欢的一些 App。通过这个栏目,我经常能找到一些好看的壁纸和新奇的 App。

    视频方面我主要在 YouTube 上关注了一些博主,其中最喜欢看的有:

    • Willian Hanson,一个骚气的英国小哥,通过视频生动地讲解和演示传统的英伦礼节,适合爱装逼又想不失风度的你
    • English with Lucy,一个非常漂亮的英国妹子,手把手地(并没有)教你纯正的英式发音
    • Gordon Ramsay,可能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厨师(怎么都是英国人-。-),看完高端洋气上档次的西餐做法,都会由衷地感慨:中餐,真香!

    🎩 Oscar Liu:

    除了每天为了早报都要看的科技类信息源,我平时对游戏很感兴趣。除了像国内的一些游戏脱口秀节目(比如 STN 快报),我自己一直有关注国外一个深挖游戏内故事,特别是宫崎英高(魂系列和血源的监督)作品的 Youtube 频道:VaatiVidya。宫崎英高的作品往往采用很晦涩的故事讲述方式,游戏里有大量的细节等待玩家自己挖掘。每次 From Software 出了新作品,这里都会第一时间更新。VaatiVidya 的视频会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展现游戏里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解释世界观的构成,帮助玩家更好地了解游戏,每次看他的视频就像是看剧一样精彩。

    游戏其实不只有电子游戏,早在电子时代之前桌面游戏就一直存在。我自己对桌游也很喜欢。我一直有关注一个名叫「玩桌游还是被桌游玩」的博客,博主是一个桌游圈很资深的台湾玩家小柴。他经常会在博客里推荐他最新尝试的一些桌游,同时聊一些跟桌游文化相关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每个月来看看。

    🐷 i9NGbgNq:

    推特是我的第一信息源,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都是从推文中获知的。对我来说,停用了微博、关闭朋友圈、不看公众号后,信息获取的负担变小很多。

    推特的用法有很多,而我目前比较喜欢的是列表功能。因为要收集派早报的新闻素材,而我又不想科技新闻霸占我的时间线,所以就自建了一个 News 列表

    每日除了刷推,就是读长文章了。虽然最近少了好奇心日报,但我有在 ONES Piece 翻译计划读到不错的文章。ONES Piece 翻译计划的目的是将英文的优质内容传输到中文互联网上,翻译的人既是译者也是作者,他们用英文去理解,用中文去写作。

    有奖评论 🌝

    你在工作之余喜欢看些什么内容?这些你欣赏的信息源有什么吸引人的特质呢?欢迎你通过评论参与讨论。我们会选取一个最精彩的回复,送出一张价值 50 元的 App Store 国区礼品卡。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这样处理图片,做出呈现重点、又颇具设计感的幻灯片

    $
    0
    0

    编注:本文为「零基础快速做出专业 PPT」系列的第 5 篇文章,往期回顾:


    一般人做 PPT,除了输入文字内容以外,往往也少不了放入图片来搭配文字说明。

    然而,在 PPT 中插入图片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不是直接使用原图,就是直接套用 PPT 自带的图片样式,使得整体版面变得杂乱无章。不但无法让幻灯片变得美观,反而干扰了听众或读者的阅读。

    默认的图片样式

    因此,学习如何处理图片,做好图文排版,就是相当重要的事了。

    本篇会以「主体 - 背景」的概念切入,针对图片内容不同(作为主体或作为背景),分别介绍各自的图片处理方式。让你做出排版和谐、美观且能强调出重点信息的幻灯片。

    判断图片的用途

    在 PPT 中插入图片后,首先要判断这张图片(或图片中的一部份)是作为「主体」还是「背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针对图片的「主体」,我们必须尽量突出、强调它;而对于图片的「背景」,我们可以选择删除或弱化。以这张图片为例,图片中拥吻的男女是「主体」,其余部份则是「背景」。

    针对图片的「主体」,最常见的处理方式是「裁剪」与「删除背景」;而对于作「背景」使用的图片,我们可以用「灰度」、「虚化」、降低「亮度」或添加「半透明色块」的方式来弱化它。以下就这些技巧分别讲解。

    图片的裁剪方式

    突出「主体」的第一个方式是「裁剪」,这也是在 PPT 中处理图片时,大家最常用的、但也是最被低估的功能之一。

    选中图片后,由「图片工具 - 格式 - 裁剪」或者更快的「右键 - 裁剪」就能打开裁剪的界面。

    从图片工具开启裁剪
    以右键开启裁剪

    在「裁剪」界面中,你可以拖拉裁剪框,来框选要保留的图片区;也可以直接拖动原图片,将要保留的图片区移至裁剪框中。而大多数人对「裁剪」的功能也仅止于此——拖拉裁剪框删掉不要的部份。

    裁剪的界面

    然而,「裁剪」这个功能远比你想象的强大许多。由「图片工具 - 格式 - 裁剪」可以往下拉开一系列「裁剪」功能。你可以调整裁剪框的「纵横比」,甚至是调整「裁剪为形状」。

    裁剪为形状

    可以将图片裁剪成 PPT 中自带的各种基本形状,比如:椭圆、平行四边形、菱形……等。

    裁剪为形状

    裁剪的纵横比

    如果你想将图片裁剪为正方形(或者任何正的形状),可以将纵横比调整为「1:1」;如果想将图片作为符合幻灯片大小的背景,可以根据你的幻灯片大小调整为「4:3」或「16:9」。

    裁剪的纵横比

    如此一来,你就能对图片的「裁剪」,做出更多的设计,让图片更能与幻灯片融为一体,而不仅仅像是剪贴簿般的黏贴图片。

    图片的删除背景

    突出「主体」的第二个方式是「抠图」。提到「抠图」,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专业软件(如:Photoshop)或是一些比较冷门的抠图工具、网站等。但事实上,PPT 本身就自带了方便快捷的抠图功能——「删除背景」。

    选中图片后,由「图片工具 - 格式 - 删除背景」就能开启 PPT 版本的抠图界面。

    开启抠图界面

    打开抠图界面后,可以看到图片本身被一层紫红色所覆盖,这些被覆盖的区域就是即将被删除的区域。你可以使用「标记要保留的区域」和「标记要删除的区域」来调整哪些部份要保留、哪些部份要删除,在处理完毕后选择「保留更改」或「放弃所有更改」来确认是否依照这些调整来抠图。

    删除背景的使用

    使用「删除背景」有两个诀窍:

    1. 尽量挑选背景单一的图片,在调整要删除的部份时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
    2. 运用「Ctrl-鼠标滚轮」快速放大画面的技巧,可以帮助你处理细微之处的抠图。(快捷键的使用可以参考这篇:用好快捷键,让你的 PPT 操作效率暴增

    学会使用 PPT 的「删除背景」,之后你不靠专业软件,也能快速处理好「抠图」啦!

    背景图的处理

    在谈完了对「主体」的处理后,来谈谈对「背景」的弱化——主要是将它的颜色变为「黑白(灰度)」、将清晰度变「模糊(虚化)」、或者添加「蒙板(半透明色块)」。我们可以先看看,经过这些方式处理后的图片,能否降低对文字或者主体图片的干扰。

    灰度的前后对比
    虚化的前后对比
    降低亮度的前后对比
    添加半透明色块的前后对比

    可以看到,在经过这些对背景图片的弱化处理后,放在图片上的文字都显得较为清晰。

    以下就分别介绍这几种背景图片的处理方式。

    灰度

    选中图片后,由「图片工具 - 格式 - 颜色 - 重新着色 - 灰度」可以一键将图片调整为黑白。

    灰度的使用

    虚化

    选中图片后,由「图片工具 - 格式 - 艺术效果 - 艺术效果选项」开启「设定图片格式」,找到效果中的「虚化」,输入「半径」的数值越大,代表处理后图片的模糊程度越大。

    虚化的使用

    亮度

    选中图片后,由「图片工具 - 格式 - 校正 - 图片校正选项」开启「设定图片格式」,直接拉动滑杆或输入数值来降低图片的亮度。

    调整图片的亮度

    半透明色块

    先由「插入 - 形状」添加一个矩形覆盖到图片上,再「右键 - 设置形状格式」调整矩形色块的颜色和透明度。其中,色块的颜色通常设为黑色或白色即可;透明度通常介于 20%–30% 之间(但还是得看具体呈现效果来设置)。

    添加半透明色块

    「主体」与「背景」的搭配

    在分别处理好「主体」和「背景」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两者进一步搭配起来——将「主体」放置到「背景」之上。以本篇文章一直使用的图片为例,可以处理为:

    局部聚焦:对「主体」使用「裁剪」

    在学术类的解说场合,加一点线条和文字就能强调重点。

    局部彩色:对「主体」使用「删除背景」

    也不一定使用同一张图作为背景,完全可以另外选图搭配。

    出自大梦的模板作品《大鱼海棠》

    如果你想用 PPT 快速做一张海报或者网页 Banner,也只需要调整一下幻灯片大小(参考第一篇),在处理图片后加入文字与修饰形状,就可以快速做出颇具设计感的作品。

    看完这篇,是不是觉得对职场人来说,PPT 的图片处理功能已经很强大了呢?

    只要把握好原则,对图片分别处理,你也能很快做出能呈现重点、又颇具设计感的幻灯片喔!


    这是「零基础快速做出专业 PPT」系列的第 5 篇文章,之后我们会陆续撰写更多实用、干货的 PPT 技巧。此外,「一周进步」是目前倍受欢迎的青年学习型自媒体之一,致力于做出最好的 Office 教程,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 Office 办公技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往期文章回顾:

    注:题图来自 Freepik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实用的 Office 技巧 🎉

    如何创造源源不断的销售力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8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如何提升卖方的销售力

    在喜剧界,搞笑艺人创作的笑料可以分为「普遍适用性」和「容易厌倦型」。所谓容易厌倦型,就是我们常见的「俏皮话」,或者说是现在的突然流行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刚出来的时候可以使观众十分有新鲜感,也很容易逗笑观众,但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很容易被消费者厌倦。拿我们的春晚举例子,每年春晚也有大量的小品、相声使用了网络流行语,但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根本不觉得好笑,就是因为网络流行语就是「俏皮话」似的笑料,已经被观众厌倦了。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笑料,叫「普遍适用型」笑料。这些笑料有固定的铺垫、陈述、反转等方法、套路,我们中国的相声界对这种笑料的创作方式炉火纯青,如说相声常见的手法:「抖包袱」。抖包袱的方法大概有三翻四抖、违反常规、阴错阳差等 20 多种,但是创作的笑料却不计其数,不为观众厌倦。

    比较高超的相声演员,如郭德纲,则是能同时把「俏皮话」型的笑料和「普遍适用型」的笑料结合起来,在经典相声的基础上,加入现在流行的「俏皮话」,通过演员深厚的表演、语言能力表述出来,不仅能取得观众的欢心,也不容易被观众厌倦。

    在现在的消费者市场中,企业的经营主们,也面临着和喜剧界一样的问题。消费者就像观众厌倦了老旧的笑料一样,也厌倦了企业的老产品。产品变得不被消费者认可,自然也不会被消费者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命力逐渐衰减,急需开发出新的、被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但是却没有开发方向。

    企业主该怎么做,才能像源源不断创造出被观众喜爱的笑料的相声演员一样,开发持续被消费者喜欢、也就是具有销售力的产品呢?

    7–11 的经营者在《零售心理战》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创造销售力的企业经营原则:

    「应对变化」与「贯彻基本」

    1. 应对变化:紧跟消费者的变化,满足消费者需求
    2. 贯彻基本: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

    应对变化

    如何应对时刻在变的消费者需求呢?

    如果你告诉一家被消费者抛弃了的企业,它被市场淘汰的原因是因循守旧,不懂得保持变化以应对消费者需求,它的企业主可能会十分困惑的回应你:我就是在一直保持变化啊!

    是啊,每个企业主都知道要保持变化以应对消费者,也在兢兢业业的工作,那么他为什么还是被消费者抛弃了呢?

    因为人们总是受制于过去的经验,尤其是过去的成功经验。人们总是习惯总结学习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中克服困难的自信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会始终被铭记于心。但是,这些成功经验也是驱使这些企业主在面对未来的变化中,继续使用同一种方法,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方法在潜意识里被运用,当局者甚至全然注意不到这一点。事实证明,无法忘记历史成功经验的人,极少具有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越有过成功历史的人,越是如此。这被叫做「被成功复仇」。

    这就是应对变化最大的敌人:思维定势。

    有这么一个潜水员的故事:有一名潜水员在下潜到 50 米深的海底时,不小心掉落了一罐百威啤酒。但是由于百威的鲜艳的红色瓶身,这名潜水员立即发现了这件事。而事实上,在这种程度的水深之下,光线几乎无法到达,潜水员不可能分辨出百威瓶身的颜色。这是由于它脑海中「百威=红色」的固定认知,导致它看到了理应无法看到的红色。

    可见思维定势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把这个红色的瓶身比喻为消费者需求大的变化,就不难理解企业主们受制于历史经验时的判断和想法了。无法应对变化的人,并不是不愿意去观察变化,也不是看不到变化,而是即使仔细观察了,也看不到变化的真正模样。

    如何应对变化呢?7–11 的经营者铃木敏文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方法,叫做:「打破前定和谐」。

    前定和谐是哲学概念,基本含义是:上帝在创造时间万物时,预先让万物的发展变化保持和谐,以此保证世界运行的秩序。在日本,前定和谐也被引申为:

    任何人都按照预定的进程发展,所有行动的结果也皆与预期无异。

    世间的万物按照前定和谐的方式稳定运行,而在没有竞争的市场中,各个企业也在按照它过往的成功经验,良好的经营着。但是现在的市场充分竞争,没有企业是「前定和谐」的,都必须打破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应对竞争的市场、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打破以往的成功经验,就必须要有新的经营方法、新的产品来对企业进行革新,这也就是创新。创新很难,创新不足,可能仅仅是从「A」到「A+」的小变化,并没有给消费者多么耳目一新的感觉,消费者也许并不买账,创新太过,可能又过犹不及,风险极高。

    那么企业该如果做到恰到好处的创新呢?答案就是使用「打破前定和谐」的方法。

    有这么一个例子:在欧洲的冬季,人们喜欢在可可中加入少许黄油,这样可以让可可的又味变得更加浓郁香甜。而在日本却鲜有人知道这一方法。本书作者的朋友秋元康想到,如果提出「从秋天到冬天的漫漫长夜中,一首拿着加入些许黄油的温可可,一手捧着文库本(一种 A6 大小的书)阅读的概念,这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必定让很多人感兴趣。

    可可是常见的饮品,黄油、文库本同样也不新奇。但是在三者搭配后,却产生了全新的创意,这个创意不是「A」到「A+」的小变化,却也不是让消费者完全不理解的陌生概念,它就是非常恰到好处的创新,是从「A」到「B」的突破。

    7–11 做了很多类似于「可可、黄油、与文库本」类似的打破前定和谐的事情。

    7–11 作为现在最大的连锁便利店,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不过在 7–11 创办时,日本社会正处于大型超市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并不看好便利店模式。当时因为受到大型超市的挤压,不少便利店纷纷关门,在这种形式下,7–11 打算进入便利店市场,在当时来看,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但是 7–11 的经营着铃木敏文通过「打破前定和谐」的方式,将便利店的「便利」与「三餐购物」结合起来,创造了便利店全新的业态,正是这一个创新举动,使得便利店整个行业的业绩触底回升,开启了「便利店的复兴」时代。

    此后的经营中,7–11 做了大量的工作,将「便利」与「三餐购物」这一定位贯彻到底。比如开启便民送货服务、代客交水电费服务、便民 ATM 取款机等各种工作;同时开发大量的高品质便当、快餐、速食等等,这些工作成果让专家都惊叹:便利店竟然可以做到如此地步!

    不仅如此,7–11 在新产品开发的原则上,也进行了「打破前定和谐」的思考。

    企业主在开发产品时,通常会面临着一个「高品质」与「便利性」的权衡,到底是应该开发品质较低、面向与大众市场的产品,还是应该开发高品质、面向高收入人群的产品呢?

    企业主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的不知所措,但是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还有第三个选项:开发高品质、面向大众的产品。

    第一种和第二种选项是大量企业中的思考方式,这也带来了在这两个选项中,有着大量的竞争,而第三种方式这是一个新的空白市场,对于顾客而言,这正好抓住了他们的潜在需求。

    7–11 在第三种选项的指导下,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不断的带给消费者惊喜。靠着这些,7–11 甚至超过了星巴克,成了日本最大的咖啡零售商。

    我们身边就有类似于 7–11 的一家企业:小米。

    7–11 是传统的便利店吗?并不是,它什么都卖,甚至还开银行,在每个店里面装上了 ATM 机。那小米是一家手机制造公司吗?当然也不是,小米也什么都卖,电视机、净水机,路由器、充电宝,什么都有。

    同样的,小米也遵循着和 7–11 同样的产品开发理念:开发高品质,面向大众的产品。7–11 便利店的关东煮、咖啡称霸日本,小米公司的充电宝、手环也是做到了中国市场销量第一,而且和 7–11 一样,产品品质都远远超过了同类产品。

    某种层面上讲,「开发面向大众的高品质产品」模式,正是现在我们一直在说的「消费升级」。

    贯彻基本:始终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

    像应对变化总会面临」思维定势「这个敌人一样,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同样面临者一个巨大的敌人:为顾客着想。

    有一个笑话,大家也许都听过:一对情侣晚上河边散步,清凉的风吹来,女生说:我有点冷。男生听到后,马上说:那我们跑步吧,跑一跑就不冷了。

    这里的男生有什么问题呢?

    也许在男生看来,的确没有问题,你说冷,那就跑一跑,这样就不冷了嘛。

    但是其实男生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了他是在用「为顾客考虑」在想问题,而不是「站在顾客角度」想问题,如果站在女生角度思考,就明白,女生自己知道怎么解决冷的问题,甚至可能她都不冷,她是在想要你给他关心。比如说抱一抱。

    「为顾客考虑」和「站在顾客角度思考」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一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给企业要给消费者的产品,而第二种是站在消费者立场,给消费者自己要的产品。

    企业开发产品如果陷入了「为顾客考虑」模式,就会有一大堆为顾客考虑的理由,比如要为了消费者安全、为了更方便的提供售后服务、为了保证产品稳定运行,等等等,但却没有考虑,消费者最简单的需求其实就是是使用这个产品,而这些考虑,全部变成了消费者使用这个产品的阻碍。

    这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前一种模式脱离了消费者,没有满足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便利店在做促销的时候,经常有一种促销方法,比如买一送一、加量不加价等。但在当今日本,随着少子化情况的加剧,家庭人又在逐步降低,加量不加价已经不是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了。商家一味的认为加量不加价是在为顾客考虑,多实惠啊。但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这是企业强加给我的实惠,我家里人又不多,根本不需要一次买这么多量。

    现在的中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消费者不缺企业促销赠送的东西,但想着反正是送的,也许就接受了。这种促销,能达到企业预想的效果吗?

    「为顾客考虑」,根本上是卖方优先的思考模式「以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将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但如果是「为顾客考虑」,其实说的是「企业在为顾客考虑」,企业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满足消费者需求。

    前面有说,7–11 通过「打破前定和谐」的方式将自己定位为「便利+三餐购物」的新型便利店,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有一项努力,就恰好说明了「为顾客考虑」和「以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两种模式下企业做事的不同。

    7–11 曾经开发过一款「红小豆糯米」的饭团,在这款产品上市前的品尝会上,董事们发现,这个饭团并没有迟到平常的香糯又感。

    于是铃木敏文叫出负责人,问怎么回事。原来传统的「红小豆糯米饭团」中的糯米是蒸出来的,但是 7–11 的工厂中没有蒸红豆的器具,便用了煮的方式。同时负责人表示,他们在煮红豆的水量、温度、时间、压力、火候上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现在的又感,已经是最接近蒸出来的红豆的结果了。

    这位负责人其实就是站在「为顾客考虑」的角度在思考问题。尽管他实验了各种方法,做出来最好的又感,但是却没有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的方式想问题。因为当消费者吃到这个「红小豆糯米」时,只有一个感觉:不好吃。

    消费者可不会管你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

    铃木敏文当即要求负责人,「红小豆糯米」必须用蒸的方式制作,同时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加工厂都配备了专用于「红小豆糯米」的新设备,这些投资不是小数目,但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却也是很值得。

    只需要「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不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有人说,要取得市场,光「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是不行的,还要观察竞争对手,把竞争对手打败才行。

    铃木敏文认为:与其关注横向的同行,不如一心一意的面对消费者需求,真正的竞争对手恰恰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需求。

    同时铃木敏文也提到了一个「跨界打劫」的概念。即使把竞争对手都打败了也没有,也许突然一天,你就会被某个不相关的行业颠覆。拿报纸举例,也许你把其他的报纸都打败了,但是突然一天,智能手机把你整个行业掀翻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新建立「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思考新事业连锁」的概念。所以,报纸业也需要去开发手机 APP,哪怕将来你的报纸一张也卖不出去了,你要你能在手机上满足消费者看新闻的需求,你一样能好好活着。

    同样的你可以发现,小米正是遵循者这一概念,以消费者为出发点,建立了围绕着手机电子产品的事业连锁。

    如何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

    说了这么多,该怎么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的简单:每个人自己都是消费者,多观察自己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的生产者,想一想当你走到超市的时候,你是如何选择别家的产品的呢?可能你会发现一些显而易见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甚至你都会想,难道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就不会站在消费者角度想一想、亲自用一用这些产品吗?

    其实别人用你生产的产品,何尝又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可以尝试观察自己,把头脑恢复成空白模式,自己就是消费者,重新审查你眼前的产品,这样就能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了。


    为什么《死亡细胞》这款游戏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
    0
    0

    啪唧。

    一坨肉球再一次从那条管子里落了下来,爬进了一具可怜的无头尸体中。

    于是他再次站了起来,走向了这座幽暗诡异的堡垒的深处。

    这里是被遗忘的监牢,无数囚犯曾关押在这里。如今这里已然没有几个活人,剩下的只有字面意义上的行尸走肉,还有随时会冲向你的未知怪物们。

    「你就是那个没有头还到处乱跑的家伙吧?」来寻宝的无名剑士如是说道。

    「……」

    我没能发出声音,但是还是用夸张的动作试图回应着:对,就是老子。

    「怎么了?你不爱说话?」

    ……

    「啊,对……你没法说话。」

    啊,你可算注意到了。

    「死而复生一定是种奇怪的体验……话说你应该已经察觉到这一点了吧?」

    你想说什么?

    「你死不了。」

    ——拜托,这我早就心知肚明。

     

    《死亡细胞(Dead Cells)》是一款近日刚刚结束了 Beta 测试,正式推出 1.0 版的独立游戏,在 Steam 上特别好评,近期还登陆了 Nintendo Switch。

    和 上次介绍过的《空洞骑士》一样,《死亡细胞》也是一款类银河恶魔城(Metroidvania)游戏,同时它还融合了 Roguelike 的玩法,创造了一款独特的 Rogue-lite 游戏。不过光是用这些让人一头雾水的专有名词也说不清这部作品的真正面貌,我还是详细的介绍一下吧。

    什么是「融合了银河恶魔城的 Roguelike」?

    《死亡细胞》在玩法上 Roguelike 的成分更大一些。游戏中,玩家要扮演一个死后不断重生的不死人对随机生成的地牢进行探索、战斗。每一轮游戏中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武器和道具。在每一次死亡后,身上的全部物品将会清空,玩家需要从初始地图复活重新开始探索。这种具备地图和地图内元素随机生成、永久死亡机制要素的作品可以被称为「Roguelike 游戏」。

    各种死亡

    同时这部作品也包含类银河恶魔城游戏的元素。玩家在击杀怪物后能够收集它们掉落的「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在地图中继点的商人处兑换成一些永久升级的项目。比如增加血药的最大使用次数、死后保留一部分金钱、随机初始武器、增加武器种类等等等等。

    另外游戏中对地图的探索也是非线性的。虽然地图采用了随机生成的机制,但也分为几个固定的区域分支。完成这些区域的探索会永久获得一些能力,这些能力会用于以后的探索中解锁更多地图内容。

    这种含有角色成长机制、非线性关卡的作品可以被称为「类银河恶魔城游戏」。同时作为在 Roguelike 游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玩法的作品,坊间一般冠以「Rogue-lite」的称呼。而游戏官方则试图将《死亡细胞》所创作的这种新模式称为「Roguevania」。1 

     

    好了,且不管它到底叫啥,至少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有趣耐玩的游戏模式。 GameSpot、PC Gamer、Game Informer 等多方游戏媒体都给予了这部作品 9/10 的高分。许多玩家也认为《死亡细胞》一旦玩下去就让人「完全停不下来」。说到底这款游戏的到底是有怎样的魅力来吸引玩家玩下去的呢?接下来我来简单阐述下我的观点:

    「停不下来」——也就是一个让人「上瘾」的游戏模式。可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比如抛硬币赌博。构成这个赌博模式有三个要素:

    • 随机性,抛出去的硬币落地后朝上的面相对于一般情况来说是随机的。
    • 赌注,这是一次抛硬币结果所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奖励也可以惩罚。比方说如果我赢了就能获得 1000 块钱,而输了就让我的 Steam 库里少一件游戏。(当然,「没有获得 1000 块钱」本身也能算是一种惩罚。)
    • 可重复性,也就是给玩家「再来一次」的机会。

    由于随机性的存在,抛出的硬币有可能是正面也有可能是反面,我有可能获胜也有可能失败。由于赌注的存在,我会期待赌博的结果。但不论最终的结果是造成了我的胜利还是失败,这种结果的反馈都会让我希望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胜利则希望获得更多,失败则期待下次转运。因此玩家会因这种心理状态而不断尝试下去,直到失去对胜利的期待或者无法获得再来一次的机会为止。

    这种赌博心理促进完成了一个循环,造成了「让人上瘾」的状态。而这种模式就是被称为「赌博机」的模型。

     

    Roguelike 游戏往往都包含以上三个元素,这也是它们让玩家玩得停不下来的根本原因之一。拿《死亡细胞》来说,每次随机生成的地图内容可能会让玩家轻松的过五关斩六将,也有可能会一不小心死在家门口。玩家期待看到每轮游戏的不同情况,所以愿意重复的游玩。

    但游戏不是赌博,至少不应该是。娱乐游戏与赌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赌博注重于结果,而游戏注重于过程。赌博利用结果来诞生下一次赌博,游戏营造一个有趣的过程来诞生下一次游戏。因此赌博往往并不在乎产生结果的过程是否有趣,只是用一切方式来产生一个吸引人的结果。而游戏则完全不同。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粉饰过程,而过程产生的结果只是游戏乐趣中的一部分。所以尽管许多游戏含有和赌博相似的手法来让人停不下来,但它们始终是不一样的。

    那么让我们回到《死亡细胞》这部作品上。它除了本身 Roguelike 的特性而让人「上瘾」,作为游戏,它在营造游戏过程的乐趣上还下了很多功夫:

    战斗与打击感

    《死亡细胞》的核心玩法就是战斗。尽管游戏营造了一种「似乎拥有大型世界观」的氛围,而实际上游戏的世界观设定并没有被强调出来。战斗时的角色的动作很流畅,加上合适的特效,创造出来的打击感一流。

     

    另外游戏使用的战斗模式带有「魂」味。《死亡细胞》中角色根据使用武器的不同而攻击方式有所不同,短剑、长剑、盾牌、弓、弩等等,核心的攻击方式就是与敌人保持合适的距离然后按时机进行攻击和翻滚躲避。官方承认这种形式受到了著名的「魂系列」的影响,如《黑暗之魂》等。战斗更注重于玩家基础的操作而不是角色装备的提升,有一定的挑战性。

    收集要素与成长要素

    在目前的 1.0 版本中,《死亡细胞》内可以解锁的武器和各类收集元素相当多。玩家会在探索地牢的过程中收集到武器的图纸,将其送至中继点后只要有足够的细胞就能解锁。解锁后的武器会在之后的游戏中出现,增加了玩家的可选内容,也增加了反复进行游戏的意义。

    玲琅满目的解锁内容

    另外随着游戏的进行,游戏内会逐渐解锁一些特殊的地点,角色也会获得一些永久性的特殊能力。游戏的进程虽然呈非线性,但依然有比较明确的行进方向,游戏的进行也能呈阶段式的由浅入深让玩家逐步从开始上手到完全掌握。

    艺术风格

    尽管说《死亡细胞》并没有强调其游戏设定的内容,但整体上为了烘托气氛而使用的手法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游戏画面虽然采用像素风格,但并不缺乏表现力。不论是角色的动作还是场景的绘制效果都很不错。依靠画面和音乐的配合,不同场景的气氛渲染也有些许不同。整体来说作品的艺术设计已经足够出色了。

     

    另外虽然没有太多故事情节,不过《死亡细胞》对游戏中角色性格的塑造十分传神。主角尽管是一具奇特的无头尸体,但行为处事比较滑稽,也让游戏的风格基调不因背景而显得过于深沉,反而是轻快和幽默占多数。

    顺便一提,设置里有这样一个没什么卵用的设置项目,纯属娱乐

    总结一下

    《死亡细胞》这款游戏确实耐玩且让人上瘾。这不仅仅是因为 Roguelike 这种形式本身的特性,作为一款类银河恶魔城游戏,它还把这种题材的优势发挥的得当。游戏的过程非常有趣和精彩,并且随阶段的进行有内容的渐进,这是推进玩家不断重复玩下去的最主要原因。加上不俗的艺术设计品质,在众多同类独立游戏中当属一位佼佼者。

    顺带一提,游戏推荐使用手柄游玩。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个人很推荐入手 Nintendo Switch 版本,毕竟 Switch 随时来上一把的便携特性真的很适合这类游戏。

     

    写在后面

    《死亡细胞》的开发者是来自法国的 Motion Twin 团队,从 2001 年起就开始制作各类小体积游戏。据其开发者称,《死亡细胞》受《以撒的结合》影响很深,他们认为玩家能面对道具进行抉择是这类游戏的乐趣所在。

    一开始《死亡细胞》被计划设计成一款塔防游戏,玩家通过放置炮塔和陷阱抵御怪物的攻击。而后来他们又受到《军团要塞2》的启发,决定将塔防和陷阱作为游戏角色的辅助技能,并设计了 50 多种不同形式的新武器,并逐渐发展成为目前的 Roguelike 游戏。

     

    游戏在 2017 年 5 月 10 日于 Steam 平台推出抢先体验,当时仅支持 Windows。随后的更新中逐渐增加了 macOS 和 Linux 的支持。测试一段时候后国内「热心网友」、汉化工作常客「谜之声」接手进行了汉化,并之后与国内游戏独立游戏社区 INDIENOVA 的成员合作完成了游戏正式版的全部汉化内容。汉化的质量可以保证。

    2018 年 8 月 7 月,《死亡细胞》1.0 正式版上线。除 PC 端外,同时上线的还有 PlayStation 4、Xbox One、Nintendo Switch 的主机版本。

    你可以 在 Steam 购买《死亡细胞(Dead Cells)》,原价 ¥ 80,有中文。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这么多基金购买途径和 App 该选哪个?这是我目前在用的 4 款

    $
    0
    0

    关于基金买什么的话题已经写过不少,今天聊聊在哪买的问题。

    经常收到类似的留言,「这么多基金购买途径和 App,我到底应该选哪个?」。确实,保守估计,现在市面上的基金购买途径除去几十家银行,各种互联网基金 App 也不下数十款。

    而我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中重度用户,有事没事试用各种 App 已经成了一种日常娱乐。各种基金代销平台,从最初的网银、淘宝,到后来的各种互金平台,我用过不下十几家。

    但是随着账户数量变多,账户和资金的管理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乎,去年进行了一次大范围销户,目前只保留了四个常备的基金 App,蚂蚁财富、且慢、蛋卷基金和天天基金,这四家基金平台几乎可以涵盖个人投资所需的全部需求,并且功能各有特色。出于费用的考虑,我没有选择银行渠道,这次对比就不考虑了。

    常备理财 App
    常备理财 App

    基础功能基本一致

    所谓基础功能无非是买卖基金和相关费用。在基金品种和费用问题上,各个平台间几乎没有区别。都涵盖了几乎所有场外基金品种,费用也都是一折起,至少目前我还没遇到过某个平台基金缺失或者费用过高的情况。

    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总是希望用同样的资金实现更高的收益。仅仅基础的交易功能并不能很好满足需求,一些能够提升收益的附加功能就变得很重要了。而这次对比我就着重放在各家 App 的特色功能方面。

    蚂蚁财富

    如果只打算使用一款基金 App,那么建议首选蚂蚁财富。为什么?因为它已经在你的手机里面了。蚂蚁财富除了独立 App 以外,还被嵌入了支付宝的「财富」页面内。所以说,只要有支付宝,就有蚂蚁财富。

    财富页面
    财富页面

    推荐理由:

    • 简单方便:嵌入支付宝 App,无需额外安装。
    • 慧定投:自动均线回归定投策略。
    • 赚积分:蚂蚁财富的投资可以累积蚂蚁会员积分。

    依托于支付宝,从便利性来讲蚂蚁财富没有对手,和支付宝完全互联互通,支付、转账、提现都很方便。而且,现在蚂蚁财富又嵌入了支付宝 App,连切换都不需要了。蚂蚁财富应该是我提及次数最多的基金平台。

    慧定投

    为了增强基金定投的收益,在蚂蚁财富的定投可以选择开启基于均线回归策略的「慧定投」,还能获得一部分超额收益,很值得考虑。关于慧定投和其他几种定投方案的对比,可以参考我的上一篇文章四种定投方法盘点

    慧定投
    慧定投

    开启慧定投以后,投资收益每年能够增加 1% 左右,虽然不高,但是胜在轻松、动动手指就好。

    躺着赚积分

    算是阿里系的额外福利了,蚂蚁财富的投资可以稳赚蚂蚁会员积分。只要保持账户净值在 22.5 万以上,妥妥的钻石会员。虽然我现在不在国内,依然可以感受到蚂蚁积分的强大。境外消费优惠汇率、兑换各种权益相当强大。国内的朋友应该比我用的还开心吧😊。

    积分规则
    积分规则

    同样获得 18000 积分,相比于消费,通过投资积累积分要更划算而且持久:

    • 消费:每年消费 18~36 万,需要持续输出。
    • 投资:保持账户净值在 22.5 万以上,资产不断积累。

    通过蚂蚁财富买基金,赚钱又赚积分,每年还能重复使用,何乐而不为呢?

    且慢

    在所有基金平台中,且慢是个特立独行的存在,看名字就能有所感觉。但是用脚投票,我用且慢比蚂蚁财富还要多,很说明问题了。

    且慢走的是精品路线,而且交易主体不是基金,而是「策略」。我的理解是「帮助用户做选择」。在且慢的首页上找不到各种基金推荐,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策略。

    且慢
    且慢

    推荐理由:

    • 货币三佳:超额收益的货币基金组合
    • 策略跟投:全方位跟踪分析,一键跟投

    货币三佳

    先说货币三佳,四个字强烈推荐,且看 👇 收益,常年比余额宝高出 0.5~0.7% 的收益。

    收益对比
    收益对比

    货币三佳是一个货币基金策略,精选出市面上收益表现最好的三家货币基金,收益能够稳定的跑赢绝大多数货币基金。相比于直接放余额宝,每 10 万元可以每月多出 60 元的收益,加个鸡腿绰绰有余了。

    策略跟投

    再说且慢的「策略」,策略即跟投,其实本质上就是 FOF(基金中基金),只是形式上不同。

    • 优点:持仓和费用更加透明。
    • 缺点:有些策略需要手动跟投,而且容易因为心态原因中断。

    在且慢首页上精选的策略不超过十个,而且很稳定,不会出现今天推荐,下个月下架的情况。且慢的功能开发是也围绕策略展开的,对不同的策略会根据其风格和特点开发独立的功能,比如补仓提醒、收益跟踪、仓位统计等等。另外点个赞,且慢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在其他平台或者场内购买的基金,也可以在策略中标记,方便收到补仓提醒。

    策略详情
    策略详情

    相比于其他平台提供的跟投功能,我认为且慢做的要完善的多。打个比方,其他平台的跟投只是个通知中心,而且慢的跟投才是个完整的应用。

    天天基金

    相比于新兴互联网平台,老牌天天基金虽然没有提供很多新鲜的增强功能,但是就基金交易而言,基本功却最为扎实,对于很多重要但受关注不多的信息只能在天天基金和基金定期报告中找到。

    注:这里指的主要是天天基金的网站,App 的功能被削弱不少,比较遗憾。

    推荐理由:

    • 最全信息平台:买基金以前必查询天天基金网站。
    • LOF 套利:支持场外场内转托管。

    虽然我不常在天天基金交易,但是每只基金交易前我都会在天天基金查询,最全的免费基金信息平台当之无愧。天天基金以传统网站为主要载体,同时配合 App 方便交易,在信息容量上有先天优势。相比之下,现在的互联网基金平台大多以 App 为载体,购买上虽然方便,但是对查询和分析而言,手机的屏幕完全不够用。

    天天基金
    天天基金

    每当发现一只新基金后,第一件事一定是在天天基金网看一下基金的基本数据,比如持有人结构、指数基金跟踪误差、与特定指数的业绩对比等等。而这些数据在其他基金 App 中基本找不到。

    转托管与 LOF 套利

    所谓转托管就是把在一家平台购买的基金,转移到场内交易中,这是 LOF 套利的基础。由于流动性的原因,场内 LOF 的交易价格常常会出现折价或者溢价。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转托管实现基金套利。在便宜的地方买入,再转到贵的地方卖出套利,或者转到场内方便以后快速赎回交易。

    转托管本应是基金代销平台的基础功能,但是众多互联网平台却都默契的表示「不支持」,迷之尴尬。而天天基金对于转托管等操作是支持的。

    不过需要说明,这个方法并不能保证稳赚不赔,因为转托管需要时间,一般要 T+2,而场外买入基金还需要 T+1,经过三天的时间,可能溢价早已消失。但是套利至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确定至少好于完全没有。

    蛋卷基金

    蛋卷基金是投资社区雪球的旗下产品。由于雪球的影响,蛋卷基金更多代表一类有经验投资者的思维方式,提供了很多进阶轮动和配置类策略。作为对比,蚂蚁财富则是典型的大众思维。

    推荐理由:

    • 智能定投:有限价值平均策略。
    • 指数增强一箩筐:一秒种解决选择综合征。
    • 彩蛋表情:就算不用基金交易,当个表情包也是不错的。

    智能定投

    作为定投策略的增强,蛋卷基金支持有限价值平均策略的自动定投。关于这个功能,可以参考四种定投方法盘点,是个很不错的功能。非常适合开始定投的投资者实现快速建仓。

    智能定投
    智能定投

    需要提醒,本策略更适合定投的早期,不适合十几年的长期投资,后期对现金流要求太高。而且由于策略本身的原因,长期收益反而不及普通定投。具体内容可以参阅原著《价值平均策略》。

    指数增强一箩筐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策略就是指数增强一箩筐策略。自从提及沪深 300 指数定投以后,经常收到留言问「指数基金选哪家」。现在简单的答案来了,如果你面对各种指数增强基金眼花缭乱,不知道买哪个,这个策略可以一秒钟治疗选择困难症。

    指数增强
    指数增强

    除了沪深 300 增强,还有中证 500 增强一箩筐可以选择。

    彩蛋表情

    最后还有一个彩蛋,我也是刚刚才发现。蛋卷基金居然还提供了 iMessage 的表情,如果是 iOS 系统绝对不容错过撒,当个表情包还是很赞的 😜。

    彩蛋表情
    彩蛋表情

    如何选择

    就基本的基金交易功能来看,各家平台其实没什么区别。所以具体选择还是要看哪个平台的特色功能更适合自己。

    这四个平台我是按照策略的风格来选择的,供大家参考。

    • 蚂蚁财富:底仓的长期投资基金,按照 10 年以上持有,既赚收益又赚积分。
    • 且慢:货币三佳放流动资金,跟投「长赢计划」。
    • 天天基金:主要用作信息查询平台,择机考虑 LOF 套利。
    • 蛋卷基金:治疗选择困难症患者,另外进阶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周期选择合适的策略。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两到三个基金账户可以涵盖个人的各种境内投资需求了。如果账户太多太分散,反而会增加管理和时间成本,费时费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账户也不求太多,够用就好,祝大家「玩」的愉快。

    最近市场行情不给力,玩玩 App 和表情也是好的……

    派早报:Google 创始人表示「中国版 Google」进展「缓慢而复杂」,部分 Pixel 2 XL 升级新系统后遇性能下降问题等

    $
    0
    0

    Google 创始人 Sergey Brin 就「中国版 Google」服务进行解释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鉴于越来越多员工签署联名信要求 Google 公开 Dragonfly 项目的细节,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近日召开内部会议解释了相关的传闻。会上 Google 创始人 Sergey Brin 表示目前该项目的进展是「缓慢而复杂」的,但总体而言是比较乐观的。2010 年 Google 搜索服务宣布退出中国,Brin 是最终决策者之一,而在搜索服务重回中国这个问题是上,他近期的表态是「对该项目有一定程度的权衡」。来源

    部分 Pixel 2 XL 升级 Android 9.0 遇严重性能下降问题

    除了初代的 Pixel 的快速充电出现问题,升级至 Android 9.0 后 Pixel 2 XL 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近日有报道称,不少用户的 Pixel 2 XL 遇到了严重的性能下降问题,问题反馈者表示手机出现了应用动画滞后以及性能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开启相机时,通过双击电源键可以快速开启相机,但这个过程需要至少十秒左右,而在此过程中手机的触摸以及滑动手势都无法正常工作。Google 目前正在定位该问题,并表示可能会是三种情况造成该问题,其中一种情况需要更换设备硬件。来源

    Windows 10 上的 Sticky Notes 或将推出移动客户端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微软展示了即将在下一个版本 Windows 10 中登场的 Sticky Notes 3.0 的多项功能,全面的体验改进以及黑暗主题都是其中的亮点。而近期根据 Thurrott.com 的一份报告显示,微软计划为这款 Windows 10 内置的功能组件开发 iOS 和 Android 版客户端应用,并且最快将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虽然目前没有移动端客户端更多详细的功能内容透露,但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支持跨设备的内容同步。来源

    Google 或在今年发布一款带显示器的智能家居设备

    近日 Nikkei 在其一份报道中指出,Google 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自己开发的「带有屏幕的智能扬声器」,和联想推出的机型不同的是,这款 Google 自己开发的智能显示器将只有一种屏幕尺寸。今年四月份时 Google 就表示不排除推出自己品牌的智能显示器,而有消息透露了相关的技术规格:大于10英寸的屏幕,前置摄像头以及内置两组麦克风,并且内置电池可随处移动使用。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不当「韭菜」,个人投资者也能做好投资理财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9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

    对于投资而言,相比于新书、热门书,我更喜欢经过时间检验的老书和经典。而首版发行于 40 年前的《漫步华尔街》无疑是符合这一标准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漫步华尔街》经过了 11 次再版,不断的加入时代最近的变化,称之为年轻的老书也不为过。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

    其实《漫步华尔街》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新奇道理,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简单概括——投资指数基金优于投资主动管理的基金。曾经的责编 Hum 更是对我直言,作为作者应该更多的学习新内容,我这样不断的巩固已有的认知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我当时真的惊出一身冷汗,但是转念一想,又想通了,我是作者,但我更是一名投资者。

    一位我很尊敬的投资前辈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保持浓度」。投资的重点不是研究多少新奇的内容、方法,而是能把简单、正确的常识和道理不断加深,直到入地三尺的程度。

    为什么简单但是有效的投资方法,能够坚持并盈利的投资者实际上寥寥无几?为什么知易行难?无非是认知的浓度还不够。尤其当熊市到来时,人心惶惶,更是需要这些经典老书来帮助我们巩固认知,保持浓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投资要的是简单、正确的不断重复,而不是新奇刺激的方法与逻辑。这一点在书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金融机构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推出新的工具,却始终难以打败市场,指数基金依然是个人投资者最有效的投资方式。

    《漫步华尔街》全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三章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定量回测各种新老投资方法的业绩和对比,论证了指数基金投资的有效性;最后一章则是作者给广大读者提供的投资建议和指南。

    作者在引言中这样写道:

    本书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个人投资指南,涵盖了从保险到个人所得税的所有内容。主要观点很简单:倘若投资者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而不是勉为其难地买卖个股或主动管理型基金,那么他们的财务境遇就会好得多。

    贪婪催生泡沫周而复始

    泡沫的一再出现,再到一地鸡毛,其实反应一个投资的悖论——越是大家认可大家相信的东西,越是危险,越是濒临崩溃。虽然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泡沫、科技股泡沫已经被不断重复得遭人厌烦,但是依然挡不住新版的郁(qu)金(kuai)香(lian)的一再出现。

    这整个循环机制就如同「庞氏骗局」,在这种骗局中,必须找到越来越多易于轻信的投资者,让他们从先前已买入股票的投资者手中买入股票。最终,「博傻」骗局再也找不到更傻的傻瓜参与进来。

    作者在分析房地产泡沫时,放上了一张图,我的印象很深——美国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房价。在很长的历史回溯中,房价的上涨速度都和通货膨胀基本保持一致。在 2007 年前后,房价的涨幅大幅度偏离了通货膨胀,最后导致了经济危机。

    经通胀调整后房价
    经通胀调整后房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房价大幅度偏离后,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房价降下来,要么通货膨胀跟上去。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对于经济来说都会是一种打击。

    为什么主动管理难以跑赢市场

    在第二篇,作者详细论述了对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大方法的观点并分析其优劣。对于基本面分析而言,其难点在于预测未来收益,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对于技术分析,根据各种技术分析策略的回测,考虑交易的损耗(费用和纳税)以后,这些方法并不能带来正回报。

    主动管理难以跑赢市场的内在逻辑在于:

    • 市场的有效性
    • 频繁交易的佣金和税款造成的损耗
    • 主动管理基金的高收费

    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了主动交易难以打败市场,而主动交易产生的交易成本和高收费更是让一切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不管是基本面还是技术分析,都不能保证跑赢市场。诚然,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能够持续跑赢的个体,比如巴菲特、芒格、达里奥,但是这些个体的方法往往都不能复制,存在特殊性,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体。

    除了投资方法的局限,作者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还揭露了很多行业内幕。由于利益的不一致,金融行业一直存在投资人和管理人以及上市公司间的冲突和博弈。这些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主动管理的难度。

    在一起很知名的事件中,有位分析师斗胆建议投资者卖掉川普泰姬玛哈尔赌场债券( Trump’ s Taj Mahal bonds),因为这只债券不太可能支付利息。大名鼎鼎的川普本人便威胁要以法律手段报复分析师所在的公司,公司二话没说立即开除了分析师(后来,债券果真违约了)。

    读老书除了内容更可靠,还有一种意外惊喜,能够看到一些名人的历史和过去大家对他的评价。再同时对照现在的最新情况,有种隐隐的上帝视角。作者写书时,川普还不是总统,却已然有了如今的 Twitter 风范。

    新投资理论不能带来新的收益

    在分析传统投资方法的基础上,新版《漫步华尔街》增加了很多对新投资方法的论证和回测,保持和时代同步(希望作者能长命百岁 😊)。

    不过,这部分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投资经验,会出现一些术语。简单转述几个结论,感兴趣的话推荐看原书。内容稍微有些干,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再次证明,个人投资的最佳方法是使用指数基金的简单被动投资。如果实在无感也可以跳过本节。

    你应当了解新投资技术中现代投资技巧的精华,它们有时可能会提供有用的帮助,但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俊美的精灵来解决我们的所有投资难题。退一步说,即使他现身了,大概我们也会把事情弄糟,

    现代投资理论用 α 和 β 来衡量投资的超额收益和面临的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阶段,获得准确的数字却成为了一大难题。所以,这些数字更多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结果,而不能衡量收益产生的原因。而且历史没法预测未来,过去的数字不一定能够延续到未来。

    结构性风险靠分散投资来进行规避,但是系统性风险则不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分散的风险),才可能提高回报,比如使用杠杆。同一品种的投资,当投资标的数量超过 50 以后,结构性风险就基本抵消了。

    行为金融学对人性的分析大致可以整理为四种因素: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和风险厌恶。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也一样会受到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战胜市场的困难。

    Smart-β 其实并不聪明,其背后的逻辑既然是主动管理。而且,不同策略有各自不同的适用环境,既存在跑赢的时候,也有跑输的时候,依然逃不过均值回归的道理。

    A 股的特殊性

    对于国内的应用,我们也需要注意,被动投资逻辑的一大根基在于市场的有效性。所以,这个方法直接搬到国内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方面,中国市场是一个弱有效市场,过去十年间主动基金的平均收益是跑赢被动基金的。另一方面,最为深入人心的「上证综指」存在很严重的缺陷,非上市交易部分所占权重过高,导致不能正确反映真实市场行情。而国际常用的指数编制方式是需要剔除非流通股份的。

    不过,从大方向上来看,国内市场的有效性一定是不断提高的,在未来指数基金投资一定会成为主流。

    我的建议是,核心投资以指数基金的被动投资为主,在非核心部分适度配置部分主动基金作为补充。

    个人投资者如何更务实

    个人投资其实也可以表现很好,不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有什么优势,而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专业投资实在是名不副实。经过作者的量化分析,很多看起来专业、高大上的工具,往往都经不起推敲。

    作者在这个部分,通过 10 个小节,说明了个人投资者从无到有构建起自己的投资组合的原则:

    1. 开始储蓄:要赚钱,先 省钱,通过储蓄积累本金。
    2. 备好保险:准备好现金储备,使用 紧急备用金保险来保护自己。
    3. 强化现金管理:通过现金管理,避免现金储备的贬值,国内的余额宝做得很好。
    4. 学会避税:这里指的是合法合理的避税,而不是建议大家偷漏税。
    5. 确定目标: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
    6. 拥有恒产:在合理的范围内,拥有一个自己的房产。
    7. 从债券入手:使用较低风险的债券开始构建投资组合。
    8. 规避高投机品种:非专业投资者不建议投资黄金、收藏品、期货等投资品。
    9. 降低佣金:选择佣金更低的券商和交易途径。
    10. 多元化:使用多元化投资组合,避免结构性风险。

    在这十条中,对于保险、房产和避税三个方面,我的感触颇深。

    关于保险,作者强调,「请记住高于一切的规矩是:保持简单。避免购买任何综合性的金融产品,也要避开那些极力想把这类产品推销给你的如饥似渴的代理人。」返还型保险就是一个反例,同时具备保险和投资的属性,最后的结果是不上不下。根据 我的计算,返还型保险既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也不能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

    关于房产,除了「有恒产者有恒心」以外,自有房产还能提供很多税收优势。但是,我们也要做好区分。在我看来,虽然自主的房子同时涵盖消费和部分的投资属性,但是很多购房者完全是以投资为名,行消费之实。

    关于避税,国外的读者在这一点上感触应该是很深的。国内目前由于税收体质还不完善,影响不大。但是,国内以后也一定会向发达国家靠拢。

    此外,作者并没有理想化的建议个人完全不炒股,只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投资。因为,想要获得超额收益的想法是深植于人性的。对于想要自行操作的投资者,作者建议则是通过指数基金构建核心资产,而非核心资产作为个人主动管理的部分,兼顾风险和收益。

    最后,我再唠叨一句:投资的核心不是选择收益,而是选择风险。投资风险必须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一般而言,年轻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高于中年人,有车有房无贷款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高于需要还贷的投资者。

    决定未来收益的三大因素

    未来收益率 = 初始股息率 + 增长率 - 估值变化

    虽然长期来看,估值的水平趋向于一个平均值,但是在一个较短周期(10 年以下)内,估值变化实际上是收益率的主导因素。在历史上的很多经济繁荣时期,增长率表现很好,但是由于初始估值过高、初始股息率过低,导致后期的收益表现很糟糕。

    作者对比了 1947~2009 年的四个时期,进行了论证。最终的结论是,投资的首选起点是估值低、股息率高的时期,而不是繁荣和高增长时期。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便宜比繁荣更重要

    总结

    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主动管理、打败市场的困难现实,不管是传统的投资思路,还是新兴的投资逻辑,在实际应用中都难以打败市场。

    市场的有效性证实了被动指数投资的可行和优势。所以,作者鼓励个人投资者优先考虑指数基金投资,规避主动管理类的资管服务。

    总的来说,《漫步华尔街》非常值得有一定经验的大众投资者阅读。帮助自己跳出打败市场的思维框架,以中庸的思路重新审视市场,并打造一个并不平庸的投资结果。一句话总结——个人投资者应该优先考虑使用被动指数基金来配置投资组合。

    对读者的经验还是有点要求。虽然全书的专业术语并不多,但是很多观点比较浓缩。如果完全没有投资经验,可能会缺乏代入感。

    给「键盘党」的文件暂存工具,除了剪贴板管理还自带多款实用插件:CC 助手

    $
    0
    0

    CC助手是一款桌面碎片信息笔记工具,专注碎片内容的快速收集和处理。你只需要选中一段文字或文件,按两下 ^Ctrl-C,就会自动收藏。

    两次  ^Ctrl-C,一键保存网页文字。截图中为 macOS,Ctrl 对应为 Cmd,以下不再赘述
    两次 ^Ctrl-C,一键保存网页文字。截图中为 macOS,Ctrl 对应为 Cmd,以下不再赘述

    日常使用电脑时,我们总是为碎片信息而烦恼:首先要想存在哪里合适,然后要进行一系列交互完成保存。以保存网页文章中的文字为例:

    1. 选中文字,^Ctrl-C进行复制;
    2. 找到笔记程序并打开;
    3. 新建一篇笔记;
    4. ^Ctrl-V粘贴内容;
    5. 切换回网页继续阅读。OK,刚才看到哪了?

    且不说笔记工具大多追求整理有序,并不适合快速保存碎片信息;光是来回切换应用、鼠标点来点去就够烦了。类似的场景数不胜数,让我们一次次中断当前焦点,重复机械低级的操作,消耗宝贵的注意力。

    有了 CC助手之后,你可以用 ^Ctrl-C-C这一个交互解决所有问题:复制两次后,一键收藏,不打断你当前的工作;等你需要时,可以一键唤出历史列表进行查看或使用。同时支持 macOS 和 Windows。

    ^Ctrl-⌥Alt-C 唤出历史列表
    ^Ctrl-⌥Alt-C 唤出历史列表

    Anything, Anywhere

    有人会说,我用 xx 工具也能满足保存网页文字的需求。CC助手强大之处在于,它可以一键收集来自几乎任意软件的任意内容,只要能被复制:

    • 文字:微信、PDF 文档、网页、命令行...
    • 文件:资源管理器/ Finder、微信、浏览器下载...
    • 图片:微信、网页、PPT...

    系统级别的收藏夹,几乎覆盖所有应用
    系统级别的收藏夹,几乎覆盖所有应用

    还有一类碎片内容,是没法复制两次的,但我相信你绝对曾为它们翻山越岭找遍文件夹:

    • 截图:只能粘贴或者保存到本地。如果想对图片做一些简单处理(比如上传到图床),找起来比较麻烦。
    • 刚保存的文件:完成的内容如果要发送给别人,就需要打开文件目录,一层一层寻找文件。

    这两种情况,你都可以按 ^Ctrl-⌥Alt-C,把最近生成的内容一键收集到 CC助手,以备使用或处理。总之,CC助手致力于消除一切不必要的应用切换和鼠标点击。

    收集 Word 里刚保存的文件(Windows暂不支持)
    收集 Word 里刚保存的文件(Windows暂不支持)

    Workflow

    简化了操作路径,配合快捷命令才能如虎添翼。和很多效率工具一样,CC助手支持编写插件,执行一些常见的 workflow。例如:

    • 上传到图床

    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 tc,就可以筛选到「图床」命令,按回车即可执行
    在弹出的窗口中输入 tc,就可以筛选到「图床」命令,按回车即可执行

    • OCR(识别文字里的图片)

      截图后按 ^Ctrl-⌥Alt-C 获取图片,输入 OCR 进行识别
      截图后按 ^Ctrl-⌥Alt-C 获取图片,输入 OCR 进行识别

    • 单词翻译

      输入 fy 查询单词,自带发音,历史记录方便复习
      输入 fy 查询单词,自带发音,历史记录方便复习

    不过由于精力有限(不想发布日期一拖再拖),1.0 版本内置的插件数量有限;另外系统设计和开发文档都不够完善,所以没有开放给开发者,预计下一个大版本会正式推出。

    查看与使用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上面所有的示例操作,除了一开始的鼠标选中,其他都是全靠键盘完成的,一气呵成——说句题外话,作为一枚追求效率的 Vim 党,我开发界面时是从全键盘操作开始的,鼠标支持是很后面才加入的。

    接下来,用全键盘操作介绍下如何查看和使用已经收集的内容。首先按一下^Ctrl-⌥Alt-C,唤醒 CC助手列表页。CC助手的键位设计非常符合直觉,你可以随意探索:

    • Tab以及左右箭头,切换 tab
    • 上下箭头切换焦点
    • 任意字符输入进入搜索状态, /筛选不同类型(文字、图片),#筛选分类
    • Esc取消搜索或者隐藏界面

    键位符合直觉,一试就会
    键位符合直觉,一试就会

    找到想要的内容后,你可以对它进行复制粘贴删除等操作。这里重点介绍下粘贴功能。

    • Enter可以把内容直接粘贴到当前打开的应用,适用文本、图片、文件路径。
    • 我真的特别讨厌在文件对话框中层层寻找文件,所以,你可以按 ^Ctrl+↵Enter「粘贴」文件,让对话框跳转到文件目录。

    文件对话框中唤起 CC助手,按 ^Ctrl+↵Enter 定位到当前文件
    文件对话框中唤起 CC助手,按 ^Ctrl+↵Enter 定位到当前文件

    • Space空格键对内容进行进一步操作(没错就是通知界面),此时可以执行 workflow 以及查看结果。

    更多功能及快捷键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右键查看。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 CC助手第一篇正式的发布介绍。我和搭档花了很长时间去构思和开发,希望围绕「复制两次」这一核心交互,配合 workflow ,能减少碎片信息对工作的干扰,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目前 CC助手只能说基本功能还算完整,有太多可以完善与发掘的地方。这也是我们选择先发布出来的原因:一个软件必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能满足一部分用户的一部分需求,就已经很知足了;如果能收获一些核心用户,一起打磨进步,更是幸运。期待大家的试用和反馈。

    CC助手下载地址:https://ccyixia.com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有趣的应用 💡

    在电子时代找一个笔友:SLOWLY | App+1

    $
    0
    0

    最近看一个综艺,综艺里有一个沉默的不善言辞的选手,会把想说的话写成信,交给他重视的人。当下就觉得,在这个每时每刻都能看到疾驰的外卖摩托的时代,过去的缓慢,缓慢产生的等待,等到后的欣喜,都很难复刻了。视频聊天再多次也抵不上一个真正的拥抱,用即时通讯聊出几万字,也不及一张信纸承载的情谊。

    别说纸质的信,上一次给人认认真真地写邮件,都是快一年以前的事了。

    有一天,当我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回复着即时通讯的消息,边在应用商店闲逛时,看到了这个 Logo 像信封一样的 App:SLOWLY。

    SLOWLY 是一个能让你在智能设备上和笔友通信的 App,SLOWLY 是一个为厌倦了即时通讯的人们而创造的 App。

    在这里,一切都更笨拙而缓慢一些。如果你想主动寻找笔友而不是坐等信件上门的话,你得先写出一封信,然后交给系统按照你的偏好派发,或者直接寄给你想认识的人。用文字描述自己的陌生感与羞赧不必多言,要是你没能好好表达的话,收到信件的人也不一定会回复你。

    对于这「第一封信」,SLOWLY 还特意放了一则小贴士,告诉你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收到回信,而其实,只是流水帐般地述说自己生活的零碎片段,也比「你好,有机会认识你吗」更容易得到回复。

    在 SLOWLY,发出一封信真的有寄信的感觉。它不像即时通讯那样能够「一秒即达」,有天晚上我回复了一封信,直到睡前查看都没有发出去,第二天早上才显示送达。双方的距离越远,所需要等待送到的时间就越久。

    按下发送按钮后,你也无法再修改信件内容,就好像把信投进邮筒以后才想起少说了一句「这里已经到了花期」,也只能懊恼一下,想着等下一封再回复而已。

    要寄出信件时,别忘了贴上一枚邮票。我在注册时得到了星座邮票、Hello World 邮票,以及印有长城和宝塔的两枚中国区限量邮票(上次按了发送才想起来没有贴邮票,还没有机会寄出去)。要是笔友愿意把他的专属邮票贴在信件上寄给你,你还可以把它揭下来放在集邮册里哦~

    如果想被推荐到更合意的笔友,还要记得在偏好设置中认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性别、年龄、掌握的语言等等,并且打开「自动匹配」。

    在生活快速到有了列车行进的噪音时,试着做一件缓慢笨拙的事,或许你也会发现,天日长了些,暮色来得晚,要等一封信尤其慢。

    你可以前往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SLOWLY。



    Viewing all 14290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