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2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除了为图片添加各种标注,它还能给照片中的人脸「一键打码」:Pico丨App+1

$
0
0

在 iOS 11 中,苹果为我们更新「截图」功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标记」工具,使我们能更快捷地对图片进行标注处理。可当进一步拓宽使用场景时,却会发现自带的「标记」并不能满足自身的使用需求(如遮罩、聚焦内容等),我们依然还需要一款功能全面的第三方标注应用作为补充。今天所要为大家介绍的 Pico ,就是上述使用场景中最好的「补充」。

Pico 的界面设计简洁,标注工具界面下方配注的文字对于首次使用的用户来说非常直观,当我们选择一种标记工具后,Pico 的右下角「调整」按键便能对该工具进行多项属性调整。

左:Pico / 右:Annotable

目前,Pico 标注工具共有 15 种,除了拥有 iOS 自带的「标记」功能外,它还支持丰富的遮盖和聚焦,而其中最为独特的是:人脸遮盖。

15 种标柱工具

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照时,针对照片中朋友或路人脸部有时会做「打码」处理,Pico 的「人脸遮盖」功能非常实用,你只需要手动框选图片区域,Pico 便能自动识别范围内的人脸并按照属性设置完成处理。

「人脸遮盖」有 3 种效果可选,选择填充效果后,还可以手动调整 5 个层级的效果选项,便于各种场景下的使用。如果之后能加上 Emoji 遮盖,可玩性应该会大大增强。

此外,Pico 还提供了「打开最近的图片」和「打开最近的截图」 2 个实用的 URL Schemes方便我们在 Pin 、Launch Center Pro 等效率应用中创建快捷的操作方式。

体验下来,Pico 在用户体验和功能上基本上让人满意,虽然目前还不支持通过分享菜单直接在相册中调用工具,需要回到桌面,点击应用图标才能操作,不过 Pico 开发者表示后续版本将会提供支持。

图片编辑插件

如果你对标注功能丰富的 Pico 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中以 1 ¥的价格购入。




派早报:三星发布 Galaxy Note 9,索尼发布 PS4 Pro 「5 亿台纪念限定版」,高通发布骁龙 670 处理器等

$
0
0

三星发布 Galaxy Note 9,今日开始预售

昨天(8 月 9 日),三星在美国纽约正式发布 Galaxy Note 9。这款旗舰手机采用了一块 6.4 英寸 OLED 屏幕,依旧采用无「刘海」的曲面屏设计。配置方面,新机采用骁龙 845 处理器(部分地区采用三星 Exynos 9810),电池容量升级至 4000 mAh,后置 1200 万双摄,均支持光学防抖,采用可变光圈设计。前置相机为 800 万像素。Note 9 主要升级集中在 S Pen 上,得益于新加入的低功耗蓝牙模组和超级电容器,新版 S Pen 现在可作为 Galaxy Note 9 的遥控器来使用,用户可将 S Pen 上的按键自定义为相机快门、播放控制或者 PPT 演示翻页等等功能。

Galaxy Note 9 提供海洋黑、薰衣草紫、暗夜黑和金属铜四种配色。价格方面,6GB 内存 + 128GB 存储的版本国行「尝鲜价」为 7499 元,8GB 内存 + 512GB 存储的版本「尝鲜价」 9499 元。来源

此外,三星还发布了智能手表 Galaxy Watch 和搭载 Bixby 的智能音箱 Galaxy Home。Galaxy Watch 主打健康功能,搭载 Exynos 9110 芯片,拥有 42mm 和 46mm 两款大小,内置 NFC 芯片。Galaxy Home 拥有 8 个指向型麦克风,可根据使用者的位置来调整扬声器的发声方向,内置 Bixby 语音助手,支持三星旗下的 SmartThings 智能家电,并整合了 Spotify 音乐服务。来源

庆祝 PlayStation 系列总销量破 5 亿,索尼发布 PS4 Pro 限量纪念版

为了庆祝 PlayStation 全系列产品累计销量超过 5 亿台,索尼宣布将推出「5 亿台纪念限定版」PS 4 Pro,限定版硬盘容量为 2TB,包含主机、手柄、PlayStation Camera、直立架和耳机组,主机采用了深蓝色透明机身设计,搭配铜色机身 Logo,主机右下角铭牌上刻有限量版序号。限定版售价 3799 元,将于 8 月 24 日 开售,全球限量 5 万台。此外「5 亿台纪念限定版」DUALSHOCK 无线手柄将单独发售,售价 420 元。来源

高通发布骁龙 670 处理器

昨天(8 月 9 日),高通发布了骁龙 670 处理器。这款处理器依旧采用 10nm 工艺,拥有八核心,包括 2 个 2.0 GHz 的 Kryo 360(基于 A75)高性能核心以及 6 个 1.7 GHz 的 Kryo 360(基于 A55)高能效核心。高通称在 CPU 性能方面比前代提升了 15%。GPU 方面从前代采用 Adreno 615,渲染性能较前代提高了 25%。但总体性能上略低于骁龙 710 的 Adreno 616。此外它还集成了与骁龙 845 相同的 AI 引擎 Hexagon 685,最大支持 2500 万像素单摄和 1600 万像素双摄方案的 ISP Spectra 250,以及骁龙 X12 LTE 基带方案。目前这款处理器已经开始正式出货。来源

抖音宣布和多家唱片公司达成合作

抖音近日宣布先后和环球音乐、华纳音乐等多家产品公司达成合作,将获得其全曲库音乐使用权。抖音表示将致力于版权保护和原创作品扶持,提供更多优质音频资源供用户创造短视频。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Github 上最火的 Google 图像下载工具使用说明:google-images-download

$
0
0

批量下载图片这种事儿,不管是谁可能都要遇上那么几回。作为一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讲师,我经常需要大量图像来训练模型,这个需求也就更强烈。

一般来说,搜图时我们都会在 Google 图片中搜索我们想要的东西。比如键入「Walle」,就能搜到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瓦力》的主人公:

null

搜索的结果,合乎我们的要求。Google 不但给了咱们图片,而且标记也已经做好了,下一步只要批量下载就行了。

可就是在批量下载这一步,很多人犯了难。和各位一样,我第一个想法也是看看有没有什么现成的 Chrome 插件能批量存图,结果却发现并没有一款从准确度和操作上都足够理想的工具。

山重水复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棒的 Github 项目,叫做 google-images-download

null

项目发布至今,只有短短 5 个月的时间,星标数量已经上了 2000,看来确实非常受欢迎。

google-images-download是个 Python 脚本。但**使用它却不需要什么代码知识——一条命令,就完成 Google 图片搜索和批量下载功能。而且,这工具还跨平台运行,Linux, Windows 和 macOS 都支持。简直是懒人福音。

安装

google-images-download安装很简单。以 macOS 为例,只需要在终端下,执行以下命令:

pip install google_images_download

安装就算完成了。当然,这需要你系统里已经安装了 Python 环境。如果你还没有安装,或者对终端操作命令不太熟悉,可以参考我的《如何安装 Python 运行环境 Anaconda?(视频教程)》一文,学习如何下载安装 Anaconda ,和进行终端命令行操作。

运行

这次我们尝试下载什么图片呢?想起《我不是药神》里面有个叫谭卓的女演员,演的不错。可是我一开始,把她当成郝蕾了。咱们就尝试下载一些谭卓的图片吧。

电影《我不是药神》海报
电影《我不是药神》海报

首先,我们先指定图片要下载的位置,我把它指定到了「下载(Download)」这个文件夹:

cd ~/Downloads

然后,在终端里执行即可:

googleimagesdownload -k "谭卓" -l 20

这行代码中:

  • googleimagesdownload是命令名,告诉系统我们现在要执行什么命令,现在我们要执行的就是「googleimagesdownload」这个命令。
  • -k指的是「关键词(Keyword)」,所以它的后面紧跟着关键词,在这里是 "谭卓",注意关键词要用半角直双引号框起来。
  • -l指的是「限定(limit)」,指定下载图片的数量。本例中,我们下载了 20 张。

下面是执行过程:

null

最后的 Error: 1说明, 下载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错误。但程序依然正常地将下载流程运行完毕。我们来看结果:

null

我们发现,下载的图片已经都存放在 ~/Downloads/downloads/谭卓下面。google-images-download非常贴心地,为我们建立子目录。

基本上,这一行命令就能帮我们解决正常情况下,批量下载图片的需求了。

进阶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下载的图片远远大于 20 张。比如说我看了半天照片,还是分不大清楚郝蕾和谭卓。那么为了彻底分清两位女演员,我打算再下载 200 张郝蕾的照片试试。

仿照刚才的命令,执行:

googleimagesdownload -k "郝蕾" -l 200

然后,你会发现报错了:

null

遇到问题,不要慌。你得认真看看错误提示。注意其中出现了一个关键词:chromedriver。这是个什么东西呢?

我们回到 google-images-downloadgithub 页面,以 chromedriver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你会立即找到如下结果:

null

原来,当我们下载的图片数量超过 100 张时,程序就必须调用 Seleniumchromedriver才行。不知道它俩是啥无所谓,要了咱装就行了。

Selenium 在我们安装 google-images-download的时候,就已经同时安装好了。现在我们只需要下载 chromedriver 即可,它的下载链接在 这里

null

下载时请注意根据自己的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版本:

null

我这里选的是 macOS 版本。下载后,压缩包里面只有一个文件,把它解压,然后放在 ~/Downloads目录下。

null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批量下载超过 100 张图片了。执行以下命令:

googleimagesdownload -k "郝蕾" -l 200 --chromedriver="./chromedriver"

我们会发现多了一个 参数 --chromedriver。它是用来告诉 google-images-download解压后 chromedriver的所在路径。这回机器勤勤恳恳,帮我们下载郝蕾的照片了:

null

下载完毕后发现也有一些报错,部分图片没有正确下载。但这对总体结果没有太大影响。为了保险起见,建议你设置下载数量时,多设置一些。给自己留出安全边际嘛。

最后我们再打开下载后的目录 ~/Downloads/downloads/郝蕾看看:

null

这回,你能分清楚她俩不?

更多参数介绍

评分这么高的 google-images-download,自然不可能只有上例中这两三个参数选项。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可以用 这个链接查看全部可用参数列表。

null

我数了一下,一共有39项。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展开罗列了。但是其中几个特色参数,我还是希望提示你一下,因为你在实际工作中,很可能会觉得它们有用处。

  • --format: 选择图片格式,例如 jpg, png, gifsvg等;
  • --usage_rights:选择图片版权,例如 labeled-for-nocommercial-reuse等。如果你希望建立自己发布内容用的图片素材库,可以用这个选项,避免踩到版权的坑上,被人家狮子大开口要钱;
  • --size:选择图片大小。假如说你对于图片分辨率有要求,可以用 >10MP,只下载像素数量超过 10M 的那些图片;
  • --type:选择图片类型。例如只想要照片,可以用 photo,只想要动漫形象,可以用 animated
  • --time:选择图片被检索的时间。假如想要过去一周的图片,可以使用 past-7-days
  • --specific_site:指定图片存储网站。可以将搜索结果,限定在某个网站域名范围内;

最后还有一个参数,是 ---safe_search,它的作用是启用安全搜索,来保证搜索结果中,不会出现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觉得 Android 的分享功能很难用?这款 App 帮你解决这个问题:Sharedr

$
0
0

早在 Android 4.x 时代,「分享」功能就已经成为了 Android 的一大亮点。系统自带的分享 API,能直接将任何内容分享至其他应用中;与当年的 iOS 相比,实在是要简便许多。这一特性也渐渐成为了 Android 用户们的一大谈资,直到今日,都有人觉得 Android 的「分享」有着相当的优势。

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Android 的大版本在不停地迭代,但我却渐渐地觉得,似乎「分享」功能没有过去那么好用了。

Android 的「分享」难用在哪儿?

在经历过几次误操作、忍受了数次可感知的迟滞后,我开始好奇:曾经令人称赞的「分享」,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好在和我有着相同感受的人也不在少数。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了一些过去未曾关注的信息,也大概明白了,什么是背后的「罪魁祸首」......

1. Direct Share 总是慢半拍

Direct Share(或可译作「直通分享」)是 Google 在 Android 6.0 中加入的一项新特性。它会在菜单中显示一些备选的分享对象,能让我们以更方便的方式,将内容直接共享给他人;而无需在应用中进行二次选择。

这一功能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实现上却差了点儿意思。事实是,在我每次打开分享菜单时,Direct Share 肯定会「慢半拍」,不能做到与菜单内容同时出现,永远都会停顿一会。

这一流程时快时慢,有的时候可能会落个两三秒钟。而另一个烦人的地方是,当你等不及开始滚动菜单——为了寻找需要分享的应用——的时候,延迟加载出来的 Direct Share 项目还会让列表整体下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手速较快,误操作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显然,觉得 Direct Share 做得不够好的大有人在,以至于 Google 工程团队的员工还专门 在 Reddit 上 对此进行了说明。

简要地说,由于 Direct Share API 的设计缘故,每次呼出分享菜单时,系统都会向应用索取 Direct Share 的推荐项目。这一过程中,有的 App 速度快,有的速度慢,为了追求「更一致化」的界面体验,系统会等待最慢的那个应用返回推荐项目后,再显示 Direct Share 内容。

这就造成了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在 Direct Share 彻底加载完毕之前,系统还会先禁用点击操作,迟滞感因此而来,误触现象也因为这个设定而有所增加。

为了减轻这一设计带来的影响,Google 在 Android 9.0 中变更了推荐项目的个数,从原来的 8 个缩减为 4 个。近期推送的正式版更是完全取消了禁用点击的设定,情况稍有改善。但在彻底改动 API 的逻辑之前,这终究是治标而不治本之策。

2. 不如人意的加载速度

即使将 Direct Share 放下不谈,现在的 Android 分享列表,加载速度上也不尽如人意。视它的心情而定(误),有时你会盯着这些空白的占位符好几秒,却什么都做不了。

在一切追求快速的现在,分享列表却总是在你需要用到它的时候进行加载,这实在是太不智能了。

3. 冗长且缺乏管理的分享项目

这应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了,但我觉得有把它单独拎出来提一提的必要。

在你装了无数个应用后,你的分享列表很快就会变得十分冗长,充斥着各种应用的分享选项;而这其中,有一些注定是你根本就不会用到的。

那些你需要或者常用的选项,则掺杂在这些项目中,不仅平添了寻找所需的时间,也降低了效率。

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手动直接调整或是删除共享项目(除非你直接卸载掉那个应用)。长按项目可以选择「固定」,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弥补;但你在试了数次后就会发现,项目并非按照固定的前后顺序排列,而是按照字母表排列的。

简直是设计鬼才!

我们需要怎样的分享体验

以上只是我遇到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例如「分享项目可能会随机变化」、「应用分享界面混乱」等,我无意一一赘述,如果你感兴趣,Android Police 的 这篇文章 会提供更为详细的描述。

总之,现在的 Android 分享有着诸多尚待改进与修复的地方,这也是不少 Android 用户(包括我在内)已经意识并体验到的一点。

那么,究竟怎样的分享体验才是我们想要的呢?我认为至少要包含以下几点:

  • 出现时即可使用
  • 没有延迟出现的 Direct Share
  • 可以对分享项目进行修改
  • 可以自定义固定项目的排序
  • 不要反复加载图标与文本
在期待 Google 官方出手之前,我们或许可以寻求一些其他的解决方案。例如,这款来自第三方开发者的 Sharedr

Sharedr:让「分享」更快更自由

它不会出现在你的应用抽屉中,要调用它分享,只需要像往常一样轻按应用内的「分享」按钮,然后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它,并设为「始终」即可。

(当然,前提是应用本身支持原生的分享 API。如果自定义了分享界面,亦或者完全自己造了个轮子,那 Sharedr 也无能为力。)

当得知这款应用能「还你一个好用的分享菜单」时,我便跃跃欲试地想要上手体验。事实证明,虽然有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但它确实能极大程度地提升 Android 分享功能的使用体验。

首先,它足够快。点下「分享」按钮后,菜单即刻出现;无需等待,找回了记忆中的那种速度感。

Sharedr 目前的界面为列表模式,更类似于 Android 5.x 的风格。鉴于有些人会更喜欢现在的网格排列,开发者表示可能会在未来的版本中加入切换选择。

其实光是「快」这一点,我就已经足够欣喜了;但 Sharedr 还做到了更多。例如,长按分享项目,可以选择隐藏(Hide app),将那些用不到的分享方式都打入冷宫,还列表一个清净之身。

很遗憾的是,「固定」功能依然沿用了字母表排序的逻辑;但它提供了一种另类的方式,让我可以自定义项目的顺序 —— Sharedr 支持「重命名」分享项目,借助这一功能,我可以为那些常用项目安上序号;这样,它们就会按照我想要的顺序排列。由于分享内容的不同,可分享的应用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不会有太大问题。

同样,开发者也表示,会考虑在未来加入自由度更高的排序功能。但目前来说,这个「土方法」,让它的「固定」比起系统自带分享,更符合我的使用习惯。

Sharedr 还提供了一些花活儿,比如说在分享网站时,可以在分享项目中选择生成短链接;不过它使用的是谷歌的 goo.gl 服务,在国内不太好用,只能说聊胜于无。另外,如果源代码支持,它还可以直接从网页或者 PWA 中呼出分享菜单,像原生应用一样;不过这需要开发者专门进行二次适配,可用性稍显不足。

有一点需要多加注意:由于 Android 系统的问题,Sharedr 有时可能会无法正常分享图片/视频等文件。据开发者所述,这应该是一个系统级的 bug,虽然我目前尚未遇到该问题。

而且,就像上面提到的那样,这款应用诞生不久,还处于一个开发的起步阶段,所以有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完善。

但光是「快」这一点,就足以让我选择使用它了。无他,在体验过分享菜单秒速弹出之后,还想再让我盯着时不时加载两三秒的空白页面吗?门都没有!

当然,我也极其推荐所有原生 Android 用户,尤其是经常使用分享功能的用户,体验一下这款应用。在 Google 下定决心,对 Android 分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前,Sharedr 有着无限的潜力。它的确能让分享功能重拾过去的快速与高效。而且,我相信,随着未来的持续开发,它还能变得更具效率。

事实上,虽然它目前还在 Google Play 上提供免费下载,但我甚至嗅出了一种「未来可能会收费」的错觉。希望开发者能将计划的功能都一一实现;至少现在,我是不想离开它了。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 Android 应用 📱

[评论抽奖] 你有哪些提升效率的「私房」工作利器?丨一派

$
0
0

几乎大部分的工作学习都可以用电脑和手机来完成,不过除了这两样设备,也有不少人会根据个人需求找到一些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效率的「私房利器」,今天我们邀请少数派的几位编辑来分享一下他们在工作中会用到哪些好用的物品帮助他们提高效率。

Oscar:数字时代依旧喜欢纸质笔记本

纸和笔对我来说是工作的必备品,构思选题,随手记录,规划任务我都喜欢先在纸上做。我目前主力在使用的是一支百乐的 78G+ 钢笔和一本 A5 的 Rhodia 翻页本。前者在百元这个价位里可以说是最适合用来写汉字的钢笔,我平时喜欢用 F 尖,出墨合适并且很顺滑。

Rhodia 的方格本是我从上学开始就一直在购买的本子。纸质很厚并且用钢笔也不会刮纸。方格本的用途很广泛,既可以按照横线来写字,也可以用来画一些简单的草图。我喜欢纸笔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自由感,虽然我也曾尝试过屏幕上用触控笔写字,但是相比每次都要打开一个 App 再写,纸笔那种随手就用的感觉是很难代替的。唯一比较麻烦的地方是每次写完都要用手机扫描一下,如何方便快速地保留内容是用纸笔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老麦:能自动保存电子版的智能手写本

我的设备跟大家都差不多,但有一款比较特别的设备,柔宇的柔记 RoWrite 智能手写本,虽然如今的 iPad 都支持了书写功能,但都无法替代纸上书写的那种感受。尤其是头脑风暴的时候,直接用纸笔记录似乎更能激发灵感。产品一上市我就立马买了,毕竟只要一个 Apple Pencil 的价钱。

柔记是利用自家特有的柔性传感技术,看似是普通的纸笔,却可以在你书写时同步识别内容,并且可以将数十页的离线笔记存储在手写本中,打开应用就可以自动同步到手机里,同时可以选择 PDF、JPG 等多种导出格式,方便分享给同事。

更酷的是,它还会自动保存一份视频,把你整个的思路绘制过程动态呈现出来,这个对于远程沟通还是很有帮助的,虽然大部分人是用来朋友圈炫技的。

在柔记 app 前不久的更新里,还增加了书写识别的功能,能把手写文本识别成可编辑的文档。当然,这个识别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书写规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除此之外,它还新增了好玩的自定义背景功能,插入图片后可随心写字涂鸦,是不是有一种题词赋诗的穿越感呢?

在全数字时代回归一下传统书写,有助于梳理逻辑,后台数字化又保证了笔记内容的存储和分享。这个产品对我来说唯一的问题是体积有些大,非常期待第二代产品,能做成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大小,那就太棒了。

nerd_du:语音转文字的录音笔

由于要外出采访,所以经常需要录音,之前都是用手机录音,但是如果录音过程中有人来电话就会断掉,而且录音之后回来还要自己再听一遍,把内容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效率很低。

后来就用了一款可以和手机联动的录音笔,不但不用担心录音被打断,之后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自动把语音转成文字,我只需要再做微调就可以,非常方便,现在有时我也会直接把握想写的内容在采访后直接录进去,到时一起转成文字,避免时间太久有些想法会忘记。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其实现在语音识别率提高之后,语音输入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即使没有录音笔,坚果手机的「闪念胶囊」,手机上的讯飞输入法,都能(在四下无人的时候)帮上大忙,一大段文字很快就能写好。

Minja:在 U 盘里装个系统,走到哪儿都能无缝工作

对我来说,最能提升效率的就是高速 U 盘了。我有两只 U 盘,分工是:

  • 索尼 U 盘:macOS 恢复盘 + 存储盘
  • 闪迪 U 盘:Windows To Go

两个 U 盘的特点都是快,尤其是闪迪这款,貌似是市面上速度最快的 U 盘,我使用下来,拷贝 macOS High Sierra 的安装包用不了 20 秒。这种对速度的追求和看跑分是不一样的,U盘速度快很有实用价值。几次在电脑快断电的时候,我用一秒钟不到就拷好几百 MB 的 PDF,这种体验非常像电影里的骇客。

偶尔要拷资料、用 Windows 软件或者帮人重装系统,这些都涉及动辄几 GB 的文件下载或传输,「原始」的 U 盘在速度和稳定性上也更有保证。包里有这两个 U 盘,就不会手忙脚乱,插上去就能用,比上网搜安装包再折腾半天靠谱。的确,U 盘不一定天天用,但值得作为一个兜底的备用方案。我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两个 U 盘买来后的三个月里,加一块用了不到 20 次,但每次都能够救急。


你在工作和学习中除了手机和电脑还会用到哪些好用的物品,它们给你带来了怎么样的帮助?欢迎你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下周五(8.17 日)我们将从评论中挑选一位,送出价值 ¥799 的 柔记 RoWrite 智能手写本 一台。


掌握 3 个搜索技巧,在 GitHub 快速上找到实用软件资源

$
0
0

GitHub 作为目前广大程序猿最大的游乐场,在今年 6 月被 微软 以 75 亿美元价值的微软股票收购,GitHub 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焦点。GitHub 以自由开放的定位吸引了相当多的个人开发者和企业,不断发布和更新相当好用的软件和工具。之前少数派曾经为大家整理和推荐了 GitHub 上免费好用的 Windows、macOS 平台的软件:

对于使用者,我不禁好奇:面对如此海量的 GitHub 项目,究竟怎样才能这个平台发现一些优秀的软件和工具。秉着这样的疑问,我收集和总结了下面这几个搜索技巧。

搜热门:GitHub Trend 和 GitHub Topic

GitHub Trend 页面总结了每天/每周/每月周期的热门 Repositories 和 Developers,你可以看到在某个周期处于热门状态的开发项目和开发者。而 GitHub Topic 展示了最新和最流行的讨论主题,在这里你不仅能够看到开发项目,还能看到更多非开发技术的讨论主题,比如 Job、Chrome 浏览器等。

GitHub Trend
GitHub Topic

搜开发者

坊间传闻人事招聘开发类员工时,招聘对象在 GitHub 贡献会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GitHub 作为优秀国产开源软件的集散地之一,埋藏了不少出色的开发者,所以在寻找国产软件的时候,可以尝试先找国内开发者。利用 GitHub 强大的搜索功能,增加几个搜索参数即可轻松找到「目标人物」。

(注:GitHub 官方还支持很多搜索条件,在 这里 可以查看官方出品的搜索技巧。)

Github 搜索技巧 - 找开发者

比如需要寻找国产软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在 GituHub 上找国内开发者,搜索时设置 location 为 China,如果你要寻找使用 javascript 语言开发者,则再增加 language 为 javascript,整个搜索条件就是:language:javascript location:china,从搜索结果来看,我们找到了近 17000 名地区信息填写为 china 的 javascript 开发者,朋友们熟悉的阮一峰老师排在前列。根据官方指引,搜索 GitHub 用户时还支持使用 followersin:fullname 组合条件进行搜索。

使用组合条件进行搜索
搜索条件<language:javascript location:china>

搜项目

我们需要在 GitHub 上找到优秀的项目和工具,同样,通过关键字或者设置搜索条件帮助你事半功倍找到好资源。我的使用习惯是先用某些关键词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优先展示一些现成的软件和工具。

GitHub 搜索技巧 - 找项目

Awesome + 关键字

Awesome 似乎已经成为不少 GitHub 项目喜爱的命名之一,比如前面提及要找到优秀的 Windows 软件,可以尝试搜索 Awesome windows,得到这样的搜索结果:

Awesome windows 搜索结果

排名前列的结果出现了 Windows/Awesome 项目,这里集合了 Windows 上优质和精选的最佳应用程序及工具列表。在这里,我收集了这些 Awesome 主题的优秀项目:The awesome manifestoAwesome iOS frameworksAwesome wesome Android libraries and resources

设置搜索条件

如果你明确需要寻找某类特定的项目,比如用某种语言开发、Stars 数量需要达到标准的项目,在搜索框中直接输入搜索条件即可。其中用于发现项目,我的用法是灵活运用下面几个搜索条件:stars:language:forks:,其实就是设置项目收藏、开发语言、派生的搜索条件,比如输入 stars:>=500 language:javascript得到的结果 就是收藏大于和等于 500 的 javascript 项目,排名前列是开源代码库和课程项目 freeCodeCamp、大热门的 Vue 和 React 项目。

搜索条件<stars:>=500 language:javascript>

如果觉得记住这些搜索条件略显繁琐的话,使用 GitHub 提供的 高级搜索功能,同样可用自定义条件进行搜索。或者参考官方给出的帮助指南 Searching on GitHub ,里面有更多关于项目、代码、评论、问题等搜索技巧。

GitHub 高级搜索功能

下面是 GitHub 上影响力颇大的项目,仅列举部分:

结语

GitHub 网站拥有很多优秀的开源项目,用好 GitHub 的搜索功能,我们既可以使用官方提供的高级搜索和 Topic、Trend 专题页面,也可以学习组合使用搜索条件的方法,主动发现更多好用的项目和工具。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每天一个潜入任务,在《隐匿行动》里当个身手矫健的特工

$
0
0

潜入类游戏,即通过隐藏自己不被敌人发现的方式达成目标的一类游戏。因其惊心动魄的潜入过程及被发现后紧张刺激的逃亡过程,深受许多玩家的喜爱。潜入游戏中较为出名的便是《合金装备》(Metal Gear,又译《潜龙谍影》)系列,玩家需要操控主角完成各种不同的潜入任务。而现在,你也可以在手机上通过《隐匿行动》来体验紧张刺激的潜入类游戏。

传统的潜入类游戏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地图相对单一。玩家可以通过多次尝试并通过记忆实现高效通关,且在多次通关后容易丧失新鲜感。但在《隐匿行动》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潜入地图可供游玩。

一般情况下,你只能在游戏中进行当天的任务,或是你过去曾执行过的任务。当然,如果你对当天的任务觉得意犹未尽,想要尝试自己不曾执行过任务,你也可以通过观看广告的方式来解锁任务。

每天一个任务

尽管是看起来复杂的潜入类游戏,但《隐匿行动》的操作极为简单。点击地板即可移动到相应位置,靠近并点击敌人即可将其击晕。你需要需要做的便是躲开警卫与摄像头的视线,从而通过一个个戒备森严的房间。

由于游戏每天提供的关卡相对较长。因此在完成了一小段潜入任务后,你可以进入存档室进行存档。但你需要花费 20 个磁碟才能进行存档,因此在潜入的过程中,你需要留意房间内可收集的磁碟。在同一关卡内,你所收集到的磁碟数会进行累积。是选择尽可能地多存档,还是在简单的任务中尽量少地消耗磁碟,而将其留到更重要的地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通关方式。

在潜入过程中,你除了要应对警卫与摄像头,你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机关。而这些机关是决定你任务成败的关键所在。紫色的开关可以控制与它相连的门或电网,踩在刻有音符的地板上会发出声响吸引警卫。

在一些看似无法通过的地方,不妨尝试寻找一下周围有没有管道的入口。你可以通过管道在两个入口间进行移动,警卫不会发现躲在管道中的你。除此之外,你还会遇到免疫拳击的超级士兵。手无寸铁的你只能尽可能地躲避他们的视线。

除了用于增加难度的机关外,为你提供帮助的惊喜箱也是你需要留意的对象。每当你触碰到惊喜箱后,你便会随机获得以下其中一个道具:

  • 激光枪:让你可以从远处击晕警卫。
  • 运动鞋:短时间内加快你的移动速度。
  • 电磁脉冲:在一定时间内让摄像头无法工作。
  • 纸箱:让你可以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
  • 磁铁:短时间内扩大你收集磁碟的范围。

这些道具会在你阵亡或是道具时效过去后消失不见。因此,如果你获得了一个心仪的道具,你则需要在保证自己不阵亡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在道具的帮助下通过更多的房间。

如果对《隐匿行动》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到它(含内购)。

派早报:Pixel 3 XL 将拥有 3 个前置摄像头,苹果 Apple GiveBack 回馈计划更新,WeGame《怪物猎人:世界》因遭大量举报下架等

$
0
0

Pixel 3 XL 实机视频曝光:6.7 英寸屏幕,三个前置摄像头

近日,一位来自乌克兰的博主在 Youtube 上发布了一段 Google Pixel XL 3 运行安兔兔的视频。根据视频里出现的信息,从规格来看,新机采用了 6.7 英寸「刘海屏」,分辨率为 2960 × 1440,配有高通骁龙 845 处理器,运存 4GB 并内置 64 GB 的存储。摄像头方面,前置采用三个 810 万像素摄像头,后置为 1220万像素。电池容量为 3430 毫安时,运行 Android 9.0。来源

图 / Youtube

苹果 Apple GiveBack 回馈计划更新,现支持其他品牌手机

近日,苹果在官网更新了「Apple GiveBack」回馈计划的相关说明。「Apple GiveBack」是苹果推出的「以旧换新」服务,苹果向用户提供智能机、平板、电脑、手表等产品的回收并给予用户选购苹果产品的抵用金。根据新的计划,除 iPhone 外,苹果目前还支持华为、小米、OPPO、vivo、三星等五个品牌手机的回收。此外,新计划还新增了上门回收的选项,用户只需要完成网上一个简单的机况调查并提交机器序列号即可。来源

因遭到大量举报,WeGame《怪物猎人:世界》下架

今天,腾讯游戏平台 WeGame 发布公告称,收到有关部门通知,即日起将停止售卖《怪物猎人:世界》,并从客户端下架。腾讯表示,下架的主要原因是游戏的部分内容未完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接到大量举报,游戏的运营资质文件现已被取消。已经购买的玩家可以选择在 8 月 20 日 8:00 前无条件退款。8 月 20 日前 8:00 之后未退款的玩家,可以继续进入游戏,但官方无法保障后续服务。来源

Google 推出视频问答应用 Cameos:名人视频回答热门问题

近日,Google 在 iOS 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为 Cameos 的新应用。这款应用允许公众人物和明星通过视频回答有关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这款 App 发送给 Google 。当用户在 Google 进行搜索相关问题时,可以直接看到名人自己发布的视频。目前这款应用已经上架 App Store ,但需要获得邀请才可以使用。来源

图 / Google

新 Palm 品牌手机曝光,定位中低端产品

近日,有消息显示一款 Palm 品牌的智能手机通过了 FCC 认证,这款新机现在有了更多的信息。根据 PhoneArena 报道,这款手机将会由美国运营商 Verizon 独家发售。机器搭载有 3.3 英寸的 720p 屏幕,处理器将会是偏向中低端的骁龙 435 。机身运存则为 3GB ,内置 32 GB 的机身存储,而电池则仅为 800 mAh 。这款看上去颇为迷你的 Android 手机将会带有 3.5mm 耳机接口,预装 Android 8.1 系统。来源

(题图:Phone Designer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不想考完就忘?用这种方法让你的外语水平稳固上升

$
0
0

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语言考试前几个月开始突击复习,考的时候思如泉涌,脑中的套路模板一个接着一个蹦出来,结果考完过不了多久,那些「高分词汇」就渐渐忘去,想要再看看和考试难度相当的长文也有点力不从心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我们面对考试太过功利了,我们的目标已经不是提升语言水平,而是通过考试了。当然,这种应试方法也有他自己的优势:时间短,效率高。但如果你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亦或是你已经通过考试,而仍想保持这个水平,那就应该试试沉浸在你想学习的语言环境中,真正培养出对语言的感觉和兴趣

我是在 17 年年初正式决定去德国留学的,当时顶多只有欧标 B1 的水平,抱着逼自己一把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两个月后的德福考试(可以理解为英语中的托福,留学德国的必经之路)。时间不算充裕,但我也没因此就进入盲目应试的状态。我很清楚,即使通过了考试,如果自己真正的语言水平不过关,去了德国依然会到处碰壁。

第一次考试我因为听力部分少拿了一分(听说读写四门加起来 20 分)没有通过,但也正是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找到了属于我的德语学习方式。在考试之后的日子里,我也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学习节奏,没有刻意去背模板或者研究套路,仅仅在考前做了一套模拟题和个别针对性的题目后就去考试了。

最后拿了 16 分,不是特别出众——因为如果要在德国上文学专业,有些大学要求的分数还要更高——但也算是自己漫漫德语学习路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成果。

请输入图片标题

各位都知道,语言学习和考试都要照顾到 「听、说、读、写」,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这篇文章,我主要会以语言的「输入」—— 也就是「读」和「听」为重点,讲述我是如何用更加平缓的学习曲线,逐步提高我的阅读和听力能力的。

文章虽然是以德语学习为例,但我想大多数的方法和思路还是共通的。

阅读向来是中国人的「强项」。在德福考试中,考生最不担心的便是阅读了。然而,这种所谓的「强项」在大部分情况下只停留在应试层面,在我看来,阅读过关至少要做到在阅读时基本或者丝毫没有抵触感

当然,这并不是说读完整篇文章一个生词都没有才算没有抵触感。真正影响我们理解作者意思的,也许不是生词,而是语感。我们可以随便翻翻身边的字典,几乎每个词条下面都有两三种不同的意思,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无法选择出这个单词在文中正确的含义,那么你的词汇量再大也没有意义。而对意思正确的选择,就是语感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上世纪 60 年代,哈佛大学就曾因为这个闹出了个著名的笑话。他们所开发的一个最早的语义剖析程序将「Time flies like an arrow」(光阴似箭)这样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敏锐」地理解出了五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1. 时间像箭一样快速行进。——句子本意
  2. 测量苍蝇的速度和测量箭的速度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3. 测量苍蝇的速度和箭测量苍蝇的速度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
  4. 测量像箭一样的苍蝇的速度。
  5. 一种特别的苍蝇「时蝇」喜欢一支箭。

无疑,如果我们刚刚接触一门新语言,也会像这台「剖析程序」一样,每个单词都要查遍意思,然而查完后依然不能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这种沮丧感正是使我们在阅读中心生抵触的重要原因。而要消除这种抵触感,最好的办法是从「明察秋毫的剖析程序」变成「凭感觉判断意思的人类」

从「低级文章」读起

那么,说完要求,要如何才能达成呢?很多人会告诉你多读。但那么多可读的东西,从哪读起可以减少我们对陌生语言的抵触情绪呢?

在初级阶段,我认为不需要那么在意文章质量,甚至可以说越低级、越简单越好(当然,必须是母语者写的「低级文章」,如果同样是学习者写的「低级文章」那就是语法单词错误百出了)。 因为这段时间的目的不是从文章中学习金词金句,而是消除要对阅读的恐惧感,让自己可以长时间的、无心理压力的阅读文章。

也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简单」、「低级」的文章,并且坚持每天大量阅读呢?

我的建议是,从自己的兴趣入手。一个原因是更容易坚持下去,另一个则是在擅长的领域你可以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意思,不会被一两个生词卡住。相信少数派的读者大多都对电子产品感兴趣,科技类的文章就特别符合这个要求,因为大多数词汇我们都知道英文的原文,阅读起来会更顺畅。

我在 RSS 上订阅了两家科技媒体,每当作新机发布的时候,他们都会做个简评。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内存多少多少,容量多少多少,运行速度有多快,机身有多薄等等。也许第一次看的时候,需要查好几次字典(毕竟一些专用词还是要查一下的,但那是因为我想知道它的含义),但之后就基本可以流畅阅读了。

我常看的两家科技媒体
我常看的两家科技媒体

进阶阅读

在大量阅读简单文章,消除恐惧感后,就需要对自己的阅读难度进行提升。我们在考试或者日常接触的文章中,用法和词汇都会比「低级文章」难得多。当然,难度的提升不能太大,一切都要以我们可以大量阅读为基准。

相比「低级文章」,这类文章就会好找得多,我在这里推荐个适合年轻人的新选择——游戏。

可能有人觉得去玩外文游戏太难了,自己连普通的短文都看着费劲,怎么可能去完整的玩完一个游戏呢。

我在这里要郑重的推荐一下任天堂的 3DS,由于任天堂游戏的策略一直是老少咸宜,所以在 3DS 上拥有非常多的「子供向」(也就是孩童向)游戏,这些游戏语法简单,对词汇量要求也较小,然而同样非常有趣。

另外,由于任天堂在过去几年对中国市场一直不够重视,导致当时有句针对 3DS 很流行的调侃:「八国语言,没有中文」。在那些只会中文的人眼里看来,这固然是件悲伤的事。但对于我们这些外语学习者来说,反而是一种动力,毕竟这些游戏如果我们还想继续玩下去,那就只有乖乖的去啃外语版本。

当然,也不是说是个「子供向」游戏就适合初学者学习,一般来说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 必须要感兴趣:没有兴趣的游戏,就算是中文你都不一定玩的下去,更别提小语种了。
  • 最好要贴近现实生活:不要选择那种具有庞大架空世界观的,那种游戏普遍都会出现大量的「自创词」,对于学习初级阶段的人来说,估计会很痛苦(当然,如果自己兴趣很大,也可以尝试尝试,不拦着)。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个人比较喜欢「雷顿教授」系列:

「雷顿教授」系列在 3DS 上的最后一作「雷顿教授与超文明A的遗产」
「雷顿教授」系列在 3DS 上的最后一作「雷顿教授与超文明A的遗产」

「雷顿教授」系列属于解迷游戏,每作都有几百道谜题加上一条剧情主线,对我们学习者比较友好的是,不仅是谜题和谜题之间,在谜题和剧情主线之间也几乎没有关系(只要你在每个阶段达到了最少的解题数,就可以继续走主线),所以如果你个别谜题看不懂,也完全没有问题。目前 NDS 上有三作,3DS 上也有三作,再加上手机上的最新作,一共有七作,绝对够玩一阵子了。

对于在阅读方面已经有一些积累的人来说,可选择的游戏就很多了,比如最近很火的「八方旅人」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在德语方面没有像英语有这么多「古文」)。

单词记录与复习

说完了怎么阅读、阅读什么之后,还要说说如何处理其中出现的生词。

首先是查生词,大家都知道现在网络词典很多,即使去除那些专攻英语的,也有像「德语助手」、「沪江小D」这类针对小语种的词典,但我建议大家,除了这些网络词典之外,还需要有更专业的应用。

网络词典一般只会收录一两本权威的字典(印象中德语助手就只部分收录了新德汉字典和杜登德德辞典),当你想更仔细的查这个单词的用法或者生僻的意思时,就束手无策了。

我在电脑上用的是 GoldenDict ,手机上用的是 深蓝词典,这两款应用都支持许多字典格式,只要是你找得到的资源,都可以放进去。更厉害的是,GoldenDict 不仅支持字典,还支持许多网站,在查这个单词意思的同时,你还可以在应用中直接浏览相关词条的百科或是变位,十分方便。

我在 Goldendict 中使用的字典和网站
我在 Goldendict 中使用的字典和网站

其次就是查词的便利性了。如果查词过于麻烦,必然会打乱阅读的完整性。然而支持小语种划词翻译的应用也可谓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干脆自己在 Windows 上用 AHK(语言 AutoHotKey 的简称,下同)写了一个双击查词的小应用。

我自己写的查词小应用
我自己写的查词小应用

当然,光查完意思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这些生词整理起来,以便以后复习背诵。背单词的应用在英语上是层出不穷,但这些应用基本都不支持小语种,而且还普遍有个缺点,那就是不支持自己做词库。如果这些生词不是通过自己阅读时接触的,那么背起来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的。我在电脑和手机上用的都是 Anki,本身没有官方词库,但却可以自由的去制作仅属于自己的词库。为了更加快捷方便,我还做了个双击 Ctrl 直接将在词典里查好的单词添加至 Anki 词库中的小应用,同样用的是 AHK 。

导出到 Anki
导出到 Anki

与阅读相比,听力是中国人普遍的难题,还是拿德福举例,几乎每次考试都有一半的人是因为听力不行而导致无法过关。但「听力好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好的人却各有各的难处」,我们不能简简单单的觉得自己听力差就开始「题海战术」,而是要分析自己具体是哪方面差,然后对症下药。拿我学习德语的经历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其中的天数是以我当时练习听力为基准的,仅供参考
其中的天数是以我当时练习听力为基准的,仅供参考

阶段①:克服一脸懵圈

什么都听不懂可以说是每位初学者都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大体上来说就是感觉说话者语速又快,其中又夹杂着许多生词。但千万不要把这个阶段草草的总结为听力做得太少。你可以想象下,如果让你在极短的时间内(也就是外国人说这段话的时间)把这个听力的原文读完理解完,你是否同样也做不到。

如果你连快速阅读文章都做不到,那就更别说听了。所以我将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阅读上,直到我能在大多数情况下,看到词不需要在脑海中搜索,下意识的就能反应出什么意思,再辅以慢速而又标准的德语听力(最好是有原文可以参照学习的),就自然而然地越过了这个阶段。

阶段②:克服看得懂却听不懂

其实这也是我们初学者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只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以前做听力的时候,真正看了原文也看不懂的比例其实并不高。我当时就经常出现这个情况:一句话来回听,就是听不懂在说什么,结果只要扫一眼原文,就马上明白了。

这说明我们的词汇量已经足以应付普通的听力,但为什么依旧听不懂呢?渐渐地我就意识到,其实是因为有许多单词我并没有「真正的记住」。我只是知道了它们的意思,却还没有熟悉他们的读音。所以在之后的学习中,每每遇到新的生词,我都不仅会记住他们的意思,更会去多读几遍,让「音」与「义」建立联系。除此以外,我还会经常去跟读简单的听力,通过读的过程,去熟悉他们的发音。

在这里我也推荐一个网站:FORVO。基本上常见的语种这个网站都支持,而且都是由作为母语者的普通人志愿上传发音的,少了专业人士的「播音腔」,反而显得更地道了。也更加贴近外国剧或母语者日常对话中的发音。

这个网站也支持一个单词在不同国家,甚至是相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音
这个网站也支持一个单词在不同国家,甚至是相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音

阶段③:克服不会总结

在经历过前两个阶段后,我听单独的句子,如果允许反复听,就基本上不会再去看原文了。但如果一篇听力语速很快,而我中间又不暂停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每句听的时候都感觉明白,但听完后要去想想这篇到底讲了什么,就竟然一无所知了。

我想,这是因为我在做听力时,所有的精力都被用在听当前的句子上了,根本没有余力去管这句句子和之前讲过的话有什么联系。所以我在之后的精听练习中,会每听一小段就停下来,用自己的话(当然是用德语而不是中文)去做一个复述,也就是和「说」结合了起来。这个复述不是把原话重说一遍,而是要将里面的重点总结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五六句就得做个总结,要不然就会把之前讲的内容忘掉,但在坚持了大半个月之后,我发现不仅我的总结能力得到了提升,整个听力水平都跟着有了巨大的进步。

阶段④:克服做不好题

在我自我感觉听力水平已经足以应付德福考试后,便信心满满地去做了德福模拟题。但对完答案后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事后总结下来,这应该是我在长期「不正确」练习听力的后遗症。因为我一般在做精听或泛听时,都是以「听懂」或者是「复述」为最终要求。这两个要求都是针对耳朵而非双手的,甚至我偶尔在很累的状态下做听力练习时,都是闭着眼睛听的。如果长期这么练习,就必然导致在用到手去写的时候,影响了平日里所谓的「听力水平」。也许有些已经通过考试,或者对语言考试没什么要求的人觉得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其实不然,德福听力想要模拟的场景,就是日后上学或听讲座时,你是否能把老师讲课的重点记录下来。如果我一动手记笔记,就跟不上老师的语速,那这显然是达不到听力过关的要求的。

针对这类问题,我一方面是找了一些德福的听力模拟题,每天早上做一道用来熟悉德福试题(毕竟前一次德福就是挂在了听力上,心里还是比较怕),然后就是每天都会做听写练习。Windows 上有个很好用的应用:Aboboo。可以自动将一段听力材料拆分成一句一句,并且可以自定义每句句子读几遍、句与句之间停顿几秒等等。我一般是每句句子读一遍,然后停顿当前句子时长两倍的时间。这样在读到长句时,一般你还没写完,下一句句子就开始播放了,这时你就必须边写边听边记忆,非常锻炼学习者的综合水平。

我用 Aboboo 学习的界面
我用 Aboboo 学习的界面

当然,听力也跟阅读一样,需要大量的寻找适合自己当前水平的材料,这里有许多资源是专门针对德语的,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不过总体思路还是和阅读一样,从简单的、自己感兴趣的听起,可以听一听针对儿童的新闻节目,或者是一些字正腔圆的记录片。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可以上 Twitch 找找对应语种的主播。喜欢化妆的,可以去 YouTube 上看看相关的化妆视频。

结语

相信你已经发现,在这篇文章里我所使用的方法大多数都在借助电子设备、软件或者互联网服务。如今的我们如果可以善用利用工具和信息,去创造并沉浸在一个外语的学习环境会比以前轻松很多。

而我认为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也非常明显——虽然慢但却牢固。即使考完试后,我们的语言能力也依旧会继续提升,或者起码不会大幅下降。

希望我的文章可以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也祝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早日学成!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

作为 Android P 最重要的新功能,「数字健康」的实际体验如何?

$
0
0

上周,不少 Android 用户期待已久的 Digital Wellbeing 功能终于以 Beta 测试版本的方式与 Android 9.0 Pie 正式版同步上线。和 iOS 12 相比,今年第一个提出「数字健康」理念的 Google 在功能实现上可以说是有了更加充裕的准备时间。那这个迟来的「数字健康」Beta 实际体验如何呢?

如何用上 Digital Wellbeing Beta

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开头所言,Google 推出的 Digital Wellbeing 功能为 Beta 小范围测试版,仅适用于 Pixel 设备。

此前,如果你的 Pixel 手机已经升级至 Android 9.0 Pie 正式版,可前往 Beta 测试页面,测试链接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发送至你填写的邮箱。点击即可加入测试并跳转至 Play 应用商店,通过 Play 应用商店升级相关系统组件后,Digital Wellbeing 选项就出现在了系统设置中。

注意官方申请渠道的机型限制

现在,Google 已经面向所有运行 Android 9.0 的 Pixel 设备开放了测试选项,只需前往 Play 应用商店的 对应页面 点击升级,即可激活 Digital Wellbeing Beta;而如果你正在使用的机型已经升级至 Android 9.0 Pie 正式版但并非 Pixel 设备(如 Essential PH-1),也可以在已 root 的前提下刷入并启用 这个 Magisk 模块来「无痛」用上新功能。

图/XDA

另外,没有 root 的 Android 9.0 用户,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开启 Digital Wellbeing 功能(来自开发者 @fython 的 Telegram 频道):

1、自行寻找安装 Digital Wellbeing 的 APK(如 APKMirror

2、使用能够开启隐藏 Activity 的工具(如 Pixel Shortcuts)调出 Digital Wellbeing 入口。

3、连接电脑在终端执行 adb shell appops set com.google.android.apps.wellbeing GET_USAGE_STATS allow 或者使用 App Ops GUI 应用允许 Digital Wellbeing 使用 Get usage stats 权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非 Root 开启出来的功能是不完整的,只能查看使用时间和通知统计,不能使用 App timer、Wind Down 等控制功能。

主界面

Digital Wellbeing 开启后默认没有启动器图标,我们只能通过系统设置中的 Digital Wellbeing 选项进入该功能的主界面,主界面有三个展示区域。

顶部约 1/2 的区域用于展示当天的屏幕使用时间(Screen time)概览,概览主体是一个由各应用屏幕使用时间组成的彩色圆环,圆环底部则是手机解锁次数接收通知数量。通过这个部分,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当前的手机的使用状况以及我们在各个应用上花费的大致时间占比

概览圆环

概览圆环下方则由 Ways to disconnect 和 Reduce interruption 两部分功能区域组成,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前者包含的 Dashboard 和 Wind Down 能够帮助我们快速从手机和手机应用中「脱身」,后者则整合了通知管理和勿扰模式入口。

主要功能入口

Ways to disconnect 可以说是 Digital Wellbeing 的主推特性,它的两大功能具体如何使用,我们不妨接着往下看。

Dashboard

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使用 Digital Wellbeing 功能时都跟派小队一样,以为从系统设置进入的界面(即上面提到的「主界面」)就是 Google 在今年 I/O 上提到的 Dashboard。但事实上,和当时的演示相比,目前位于 Ways to disconnect 下的 Dashboard 功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

I/O 2018 上的演示,最左侧为 Dashboard 的最初设计

在 I/O 2018 Keynote 的演示中,Dashboard 的样式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主界面彩色圆环。但在这次放出的 Beta 版本中,Dashboard 作为 Digital Wellbeing 下的一个子功能,在将彩色圆环样式让位给主界面概览后,采用了顶部蓝色柱状图加底部列表的形式来展示具体的使用数据。

本次 Beta 中的 Dashboard 样式

这里的使用数据不仅包含了首页概览中出现的 屏幕使用时间,还有 接收通知数量 和 打开次数,通过标题栏下方的蓝色下拉列表,我们就能在这三个统计维度之间进行切换。

Dashboard 拥有三个统计指标

在切换的过程中,界面下方以列表样式展示的详细数据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个应用上消耗了过多的注意力,比如花了太多时间追剧、频繁地处理 IM 消息、反复打开微信浏览朋友圈,可以直接从列表右侧设置 App timer 来限制应用使用。

从列表详情直接设置 App timer

另外,如果你对某款应用的具体使用情况感兴趣,在列表中点击该应用即可进入 App Dashboard,这里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统计数据,不仅支持 按天 和 按周 两种柱状图展示方式,还在 App timer 设置项之外加入了该应用的通知管理入口。

按天/按周

App timer

在 Dashboard 部分派小队提到,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某款应用上的使用时间有些「失控」,不妨通过设置 App timer 来进行限制。那这个 App timer 的具体使用体验如何呢?

这里,派小队以 Netflix 为例,为其设置了 3 小时的使用时长限制。当 Netflix 剩余使用时间不足 5 分钟时,Digital Wellbeing 发出了时长剩余提醒。这个提醒的默认优先级为 最高,与 来电低电量提醒同级。换句话说,即便我们在勿扰模式下刷剧,也能第一时间通过 Heads-up 样式的通知收到提醒。

即将到时通知

接下来,在达到 App timer 时长限制的同时,Digital Wellbeing 就会通过弹窗告诉你这款应用已经被系统强行「暂停」了(paused)。

App timer 到时候的应用状态

此时启动器中 Netflix 的图标也变成了灰色,派小队尝试点击运行,则收到了「应用不可用(App isn't available)」的提示。

超时后应用会变为「不可用」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 Digital Wellbeing 界面中的入口,App timer 还与 Android 9.0 系统进行了深度整合,在每一款应用的应用详情页面中,都有与之对应的 屏幕使用时长 界面入口,方便我们快速查看用量并设置 App timer。

应用详情页面中的功能入口

Wind Down

Wind Down 是 Ways to disconnect 功能分区下除 Dashboard 以外的另一大主要功能,点击进入后我们会发现,该功能也在 I/O 大会演示的基础上有了不小的升级。

具体而言,Beta 测试版中的 Wind Down 已经从单纯的灰阶显示(Greyscale)进化成了由灰阶显示、勿扰和夜间模式三者有机结合的数字「戒断」机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地对这三个功能进行搭配组合。例如仅开启灰阶、同时开启灰阶和勿扰或全部开启等等。

Wind Down 成为了一个复合机制

但这里有几点派小队想要说明:

  • Wind Down 的自动触发机制仅包含 时间;
  • 夜间模式作为补充功能,依然可以手动设置触发时段或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自动开启;
  • 夜间模式和灰阶显示可同时开启,具有「低蓝光且清心寡欲」的显示效果。
灰阶显示与夜间模式同时开启的效果

小结

我们不妨对本次 Digital Wellbeing Beta 的功能做一个总结:

首先,I/O 大会上提到的主要特性均已上线,但实现方式、层级和样式都有了不小的调整。比如原本的 Dashboard 样式变成主界面概览、Wind Down 由灰阶显示功能变成了灰阶显示、勿扰和夜间模式复合机制等等。

其次,Dashboard 能够提供较为详尽的统计数据,但和 iOS 12 类似,在 Android 上我们进行数字「戒断」主要也依赖 App timer 功能。

最后,派小队最为期待的翻转手机直接进入勿扰模式的 Shush 功能并未出现,目前我们只能期待这个特性会以 Pixel 3 独占手势功能的形式出现在 Google 秋季发布会当中了。

Shush 功能还没上线

至于本文没有提到的 Reduce interruption 功能下的两个入口——勿扰模式和通知管理,你可以在派小队此前的 文章 中找到答案。

> 关联阅读:Android 9.0 正式版「悄然」发布,不是「亲儿子」也能很快用上新系统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设备更好用 📰

网易做了一款「好听」的音箱,想让听歌这件事变得更纯粹

$
0
0

作为一名重度音乐爱好者,我一直都希望能有一款合适的音箱,能更智能地推荐我喜欢的音乐。每次回到家只需要喊一声就能播放我喜欢的歌曲,这种体验比每次都要自己去找想听的歌要方便不少。遗憾的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款可以把这种听歌体验做的很好的音箱。

最近,网易推出了一款「网易三音云音箱」,通过它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到网易云音乐的听歌服务。在京东众筹上,「网易三音」发起了一个与音乐爱好者「共创」音箱的活动。短短几天里,这款「共创价」最低 799 元的音箱就达成了目标金额。在拿到这款音箱,并试用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想来谈谈这款音箱的使用体验。

外观:像一个「红灯笼」

这次的音箱有「网易红」和「经典黑」两款配色,我们拿到的是「网易红」版本。打开包装,第一眼看过去这款音箱像是一个红色的「灯笼」。圆柱形的外观搭配上「网易红」,让这款音箱放在桌子上很显眼。

机身采用了网状的编织材质,侧面有一个隐藏式的信息灯,平时可以用来显示闹钟、天气、音量等信息,播放歌曲时则会变身为随着音乐律动的「节奏灯」。

音箱的顶盖采用了可更换材质的设计。顺时针转动顶盖可以增大音量,逆时针转动则减小音量。顶部只有一个按键,用来控制播放和暂停。当然,语音交互才是主要的控制方式,「嘀嗒嘀嗒」是这款音箱的唤醒词。

作为一个主打室内听音使用场景的音箱,网易三音还为它设计了桌面支架、落地支架和吊顶灯,这些配件让音箱方便摆放在家中的各种位置,拓展了它的使用场景。略有遗憾的是电源线采用的是一体式的设计,在一些场景使用时会有点麻烦,好在平时在家里使用时为了保证听音效果,一般不会经常移动。另一方面,更好的音质需要音箱拥有更大的功率,这也对电源有更高的要求。

总体来看,整个音箱的设计非常简洁,没有多余的复杂功能,交互体验也非常友好。

音质:千元音箱里的「顶配」

在「网易三音云音箱」的产品描述中,官方强调听音体验是它们在设计这款产品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能够打造一款音质出色的音箱,「网易三音云音箱」采用了丹麦 Peerless 的专业扬声器,这家成立于 1926 年的专业扬声器制造商拥有超过 90 年的 Hi-Fi 扬声器制造和调音经验。这次的音箱配置 2 个 10W 的全频扬声单元和 1 个 20W 的低频扬声器,全部由 Peerless 提供。此外还使用了德州仪器的经典音频功放芯片和 ADI 的高性能音频 DSP 芯片。这样的配置在国内的千元音箱里算得上是「顶配」了。

这款音箱在全频扬声器上采用了「磁流体」技术,在扬声器的音圈周围加入了一种「磁液」物质,在磁力的作用下,即使在音圈振动的时候,磁性液体也能被稳稳地吸附在磁缝里面。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扬声器的散热,提升扬声器的功率,并且可以减少振膜的不规则运动,有助于提升声音的细节和还原。

图 / 维基百科

在实际的听感中,「网易三音云音箱」的人声表现不错。我们选取了电影《爱乐之城》里的配乐《CIty of Stars》作为测试人声的曲目。这段音乐的编曲非常简单,只有男女主角的人声和简单的钢琴伴奏。在试听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款音箱在人声的细节还原上比较准确,能够听到一定的齿音,男声厚实,女声清晰,男女主在歌唱时的一些声音变化(比如嬉笑声)都能比较清楚地还原。

这款音箱在低频上的表现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同价位的音箱在调音时更注重低频的量,而忽视了低频的层次感。我们选取了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一段配乐《Like A Dog Chasing Cars》作为测试曲目,这段音乐从轻到重有各种不同的鼓声。试听中,网易的这款音箱不仅拥有充足的低音,同时能感受到一定的下潜,鼓声听起来也很有「弹性」。

以常见的流行音乐表现来看,这款音箱的整体听感在我们体验的同价位产品中算得上数一数二的水平。如果你平时喜欢这类音乐,相信这款音箱在音质上的表现能够让你满意。

功能:一切为了更好的听音体验

之前我们体验的「智能音箱」大部分都停留在「问答机」的阶段,各种所谓的「智能」功能在实际的体验中很难让人满意,用户一般试了几次之后就放弃了。

在智能这件事上,「网易三音云音箱」则展现了务实的态度。从它的商品介绍页面和我们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看出,网易做这款音箱的核心思路是先围绕听音这个场景做到「极致」,在智能功能上当一个「实用主义者」:先做用户最经常使用的功能,例如询问时间、查询天气、定闹钟和添加提醒等,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打造一款符合用户真实听音需求,融入 AI 技术的「好音箱」。

作为网易的独立原创品牌,网易三音与网易云音乐建立了深度合作,因此无缝的听歌体验也是「网易三音云音箱」的主打特色之一。下载安装配套应用后,登录网易云音乐账号就可以直接导入你的曲库。App 还支持多账号管理,让你的家人也能够同步自己喜欢的音乐到这款音箱上。

更重要的是,基于你的个人曲库,「网易三音云音箱」可以提供更懂你的歌曲推荐。网易云音乐的每日推荐和私人 FM 是许多用户选择它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些推荐现在都被集成到了这款音箱中。随便放一首歌都符合你的听歌口味,这样的体验对于网易云音乐的用户来说的确很有吸引力。

除了个性化的推荐,「网易三音云音箱」也支持按照按照场景来推荐歌曲。很多人都喜欢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听歌来当做环境音,这时候你就可以对音箱说一句「滴答滴答,放工作时听的歌」,根据音乐的风格标签,音箱会自动推荐适合工作环境的音乐。据产品介绍页面显示,研发团队在后台录入了超过 3000 个细分音乐风格标签,保证用户听到的都是符合场景的音乐。我们在测试中尝试了多个不同风格的标签,例如「运动时听的歌」、「适合夜晚的歌」、「小提琴曲」、「迷幻摇滚」等等,发现推荐的歌曲基本都令人满意,没有出现推荐错误的情况。

另外,这款音箱也支持搜歌找歌。除了一般的按照歌名找歌,我们在测试中故意给它出了点难题。我们用「放霉霉的歌」来提问时,音箱也能正确地找到并播放 Taylor Swift 的歌曲,这样「接地气」的体验很适合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

总结

简洁的设计,不俗的音质,再加上支持网易云音乐服务,这些足以让「网易三音云音箱」在目前的市场里占有一个位置。在尝试这款音箱之前,我们觉得它只是众多国产智能音箱中的又一个「追风者」。但体验过后,从它身上你能感受到一点当初刚开始使用网易云音乐的感觉:简单和干净。

对于喜欢网易云音乐的人来说,没有多余的功能,只为了「听歌」这件事而存在,如果你希望拥有一款这样的音箱,并且每天都能听到符合你口味的推荐,或许它就是现在那个最合适你的那一个。

本周不能错过的 5 款 App Store 新游戏丨新游派

$
0
0

本周,我们看到不少优秀的小作品上架。首先是像素风格的潜入类游戏《隐匿行动》,以日期为单位刷新场景的思路非常有意思。还有风格独特的交互式电影《光芒四射》,探寻巨大压力下社会人的精神状态。还有一款国产生存游戏佳作《阿瑞斯病毒》,以及两款分别以猫、鼠为主题的休闲作品《猫咪战争》以及《豚鼠桥》。希望这些新游戏能在新的一周为你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

隐匿行动 Sneak Ops

隐匿行动》是一款像素风格的潜行类策略游戏,玩家的目标就是在每天不断变换陷阱与监控的军事基地中,潜行穿越盗取绝对机密。游戏整体设定极其轻度,竖屏画面玩家可以使用单手轻松操作,尽管不算硬核但是从策略层面还是非常有趣。

游戏以日期为单位,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任务需要玩家去完成,而每天刷新的场景与之前都会有所不同,新的地图、陷阱与监控系统。同时这款看似简单的潜入游戏还加入了比较轻度的刺杀元素,玩家可以通过发声的地板陷阱来勾引监视者,然后进行绕后偷袭。如果你喜欢这款策略性与娱乐性兼具的作品,可以在 App Store、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游戏。

> 相关阅读:每天一个潜入任务,在《隐匿行动》里当个身手矫健的特工


猫咪战争 Meow Wars

Meow Wars》是一款以猫咪为主题的卡牌对战游戏,游戏的美式漫画画风极其出彩,每只猫咪的立绘即便仅仅用来收藏都足够了,游戏配音也非常魔性,各种喵喵喵应该省了不少经费。游戏包含故事模式与对战模式,但是故事模式剧情相对较短,期待后续继续更新。

整体玩法依旧以攻击力与生命值数字对比为基础,但是比较有意思的是游戏加入了一个较为独特的「沉睡」机制。当卡牌进行攻击(主动或受迫)后,会陷入一回合「沉睡」,卡牌攻击力为 0 且无法行动直到下一回合。也就是说玩家可以牺牲较弱卡牌强迫对面高质量卡牌陷入「沉睡」,算是本作比较考验策略性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游戏卡牌设计非常有意思,猫砂盆、猫薄荷等等围绕猫咪的元素都被做成的卡牌。但是相对来说玩法与机制设定还是偏弱,如果你想试试这款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光芒四射 Radiant One

Radiant One》是一部制作精致的交互式电影,游戏主角 Daniel 为了逃避无聊的现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清醒梦境,他在这个神奇的梦境里体验自在人生。直到他沉溺于梦境深处,而可怕的事情也随之而来。

这款游戏有着极其强烈的「盗梦空间」既视感,游戏画面精良,配乐也十分动人,某些潜意识层面的场景设计出乎意料的优秀。游戏玩法以交互式游戏常用的 QTE 为主,没有什么有难度的操作要求,游戏流程不长,需要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如果你想体验一场不同寻常的梦境之旅,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8)、Steam(售价 ¥22)购买该作品。


阿瑞斯病毒 Ares Virus

阿瑞斯病毒》是由国内游戏制作团队热区网络推出的一款俯视角射击生存游戏。玩家将在游戏中扮演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收集资源、击杀变异体、建造庇护所、制作武器烹饪食物,正如游戏宣传语那句简单的描述:当饱腹都已成奢望之时,活着,便是上帝最大的恩赐。

游戏整体画风偏向沉重的末世气息,战斗方式也算有趣,操作起来不算复杂而且使用不同武器能够带来多样的变化。在与 NPC 交互中玩家会了解他们的故事,你可以帮助他们,也可以尝试末世规则,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整体来看,虽然质量相较于大家熟知的生存游戏还稍有瑕疵,不过依旧算是近期优秀的国产佳作。对这款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TapTap 下载该作品。


豚鼠桥 Guinea pig Bridge

豚鼠桥》是一款超级可爱且异想天开的益智游戏,玩家将来到豚鼠乐园,使用各种道具帮助豚鼠搭建可以去到河对岸的「桥梁」。游戏以益智过关为主,还带有一部分养成要素,玩家可以为每一只豚鼠更换装饰物,就这样看着它们也是心情愉悦。

随着游戏进程,玩家可以解锁更多道具,从一开始的小木桥,到后面的蹦床、投石机等等,各种脑洞大开的设备可以将这些豚鼠抛来抛去,场面一度非常混乱。这么有趣又可爱的游戏,如果你想体验的话,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除此之外,之前我们在「即将上架的游戏」板块提到过的 OLDTV(免费下载)、逃离切尔诺贝利(售价 ¥30)也上架 App Store,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购买。

你可能会感兴趣

之前我们曾提到过 B 社将推出一款上古卷轴的移动游戏《The Elder Scrolls:Blades》,近日由游戏媒体 GameSpot 公开了一段 现场演示视频 ,通过演示视频可以看到这款游戏的虚拟摇杆操控和滑动即时战斗方式,而且可以看到游戏支持横屏和竖屏两种游玩方式。这款游戏将在今年秋季登陆移动双平台,敬请期待。

即将上架的游戏

饥饿龙 Hungry Dragon:Ubisoft 老牌移动游戏《饥饿鲨》即将迎来一位饥饿家族新伙伴 —— 饥饿龙,时间来到魔幻中世纪,巨龙和鲨鱼一样,也是见啥吃啥。不过具体游戏与饥饿鲨系列有哪些不一样的玩法,还要等游戏正式公布才能了解。本作预计将于 8 月 30 日上架双平台,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国服 官方网站 预约该游戏。

三色绘恋 Tricolour Lovestory:质量不俗且玩家粉丝众多的国产 Galgame 即将推出移动版本,游戏制作非常精良,优质的 CG、百万字剧本以及全程中文配音,Steam 版本销量与口碑都挺不错。本作预计将于 8 月 27 日上架 App Store,目前可以预约该游戏。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派早报:苹果因严重性能问题停止更新 iOS 12 DP 7,FaceTime 群聊功能将延后发布,北京首批 5G 基站开通等

$
0
0

因严重性能问题,苹果停止更新 iOS 12 DP 7

苹果在今天凌晨推送了 iOS 12 第七个开发者预览版(DP 7),但很快开发者就发现了该版本有严重的性能问题:启动应用需要近 10 秒中才能正常打开,即便是重启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此外还有用户反馈出现了应用冻结、通知中心冻结等严重影响使用的问题。在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反馈之后,苹果已经停止推送 iOS 12 DP 7 更新,并进行进一步排查原因。来源

FaceTime 群聊功能将延后发布

在此前的 iOS 12 测试版中,FaceTime 群组功能都一直存在,但在最新的 iOS 12 测试版中该功能被移除,这表明在 iOS 12 和 macOS 10.14 发布首个正式版时该功能将不会出现,而苹果也表示该功能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FaceTime 群组功能允许用户构建 32 人群组视频通话,并且支持在屏幕中显示多个会话小窗口。来源

即使关闭「位置记录」功能,Google 仍会记录用户位置信息

美联社 昨日发表的文章指出,即使用户在 Google 设置中关闭「位置记录」功能,Google 仍然会记录用户的位置信息,如果想要完全禁止 Google 记录位置信息,需要到 myactivity.google.com 关闭「网络与应用活动记录」功能,不过关闭后 Google 将不会记录任何搜索历史,Google Maps 和搜索服务的使用体验也会因此下降。来源

北京首批 5G 基站开通

昨日,北京联通发布北京「5G NEXT」计划,宣布北京联通首批 5G 基站正式开通。据北京联通副总经理王传宝表示,北京联通将联合华为规模建设 5G 连续覆盖网络,该网络将聚焦覆盖五个重点区域(冬奥、世园会、长安街、新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据悉,作为联通 16 个 5G 试点城市之一,今年北京联通率先开展面向商用的 5G 规模试验,计划到 19 年底在北京形成热点区域覆盖,同时涵盖组网测试、应用生态孵化、业务体验宣传等多场景 5G 试验网络,包括 1Gbps 级别的极致体验区域。来源

Google 或将为 ChromeBook 添加 Windows 10 双启动支持

近期有 XDA 的开发人员发现,Google 正在研发类似苹果 Bootcamp 的工具,允许 ChromeBook 以双启动的形式运行 Windows 10,其他资料也显示目前 Google 正在试图让 PixelBook 通过微软的 Windows 10 硬件认证,而相关的参考资料也已经出现在了 Chrome OS 的开发版本中,因此该工具未来将可以扩展到其他 ChromeBook 中;考虑到 Windows 10 的安装空间需求,Chromium OS 的源码中也提到允许 Windows 10 可以使用 30 GB 内部存储、而 Chrome OS 使用 10GB。来源

Pixel 和 Pixel XL 升级至 Android 9.0 后快速充电功能失效

使用初代 Pixel 和 Pixel XL 用户近期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麻烦,在升级至 Android 9.0 之后,即便是使用原装的快速充电器,设备再进行充电时屏幕也不会再显示快速充电提示,而充电也变成了慢速充电状态。有网友猜测在 Android 9.0 时 Google 修改了充电判断逻辑,但目前出现该状况的原因目前尚不能确认。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面对不同的书籍,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越读者》|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4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越读者》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文章集,作者是在台湾从事出版工作的韩裔华侨郝明义。书籍的英文名叫 《Reading in the Internet Age》,可见讨论范围并不限于纸质印刷物的阅读,内容涵盖了网络、科技带给我们的全新阅读体验和操作可能。阅读这件事,也不狭隘地单指「消化文字」,对网络时代,其他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思考,是这本书独特的关照。

全书囊括了台湾应试教育对阅读兴趣的伤害及后坐力,对小说、诗歌、哲学甚至漫画等不同类型书籍的思考,网络带来的机遇,阅读的方法、工具和理念等等。文中不乏有洞见的金句和实用数据库清单,可那不是读书笔记需要罗列的。我试图整理出一套人人可上手的阅读流程,以求对大多数人有助益,但各人关注点不一,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原书。

越读者
越读者

现代文盲?

牛津词典对文盲(Illiteracy)的解释是:The inability to read or write,根据韦氏大辞典(Marriam-Webster)网站,Illiteracy 最早出现于 1660 年,那时连第一次工业革命都没发生。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时代,2016 年 AlphaGo 打败李世石的新闻读起来都如同上个世纪般怀旧。

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新增知识量大爆炸、能说至少一门外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我们也应该自问,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不是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要求:善用搜索引擎和庞大的网络资源吗?用一种以上的语言搜索资料吗?信息源够优质吗?读书有没有用对方法?

谨慎:是不是一不留神,成了个现代文盲。

文字在多媒体时代并非处于不可撼动的上位

我是一位文字与书籍爱好者,也在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文字比别种媒介更优越、承载了更多的真知灼见,但《越读者》里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书籍出现的好处是,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化的扩散;坏处是,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用合适的媒介传播适合的信息,用合适的方法吸收适合的内容,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文字的优点和局限

文字自有其优点:是单位面积里信息浓缩度最高的媒介,又能够根据关键词快速搜索定位。

但也有其局限:需要展示操作流程、科技、生物相关的信息时,用文字会过分啰嗦,例如:心脏解剖图用文字描述自然不如图片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抑制了我们对其他感官的开发和重视。

文字书的历史

文字本不天然处于上位。如果我们把文字、书籍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检阅,会发现文字的发明使用只有五千多年,人类拥有纸张,是距今大约两千年的事;有印刷术,中国大约一千三百年,西方大约五百年。而在中文世界,我们以常见的书籍形式来阅读,不过一百多年的事情。和人类四百万年的进化史比起来,实在是简短一瞬。

人类对世界的观察并不是从文字开始,而是经历了图像、肢体、音乐、口语再落到文字这样的转变,文字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社会中有为人士的标配。

四种阅读食物 x 四种读书方法 x 两种时间利用方式

null

四种阅读食物

郝明义把不同书籍比作四种食物: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

主食 & 美食
主食 & 美食

蔬果 & 甜食
蔬果 & 甜食

给我最大启发的,倒是对甜食阅读的评述,如果一味禁止接触甜食,一来容易形成压抑过度后的反弹,嗜甜耽误吃正餐,二来也锻炼不出品鉴高质量甜点的舌头和味蕾。

阅读如理财

阅读食物有四种,可按照划分标准放进不同盘子。

如果我们用理财类比阅读,能赋予阅读食物储蓄/消费的性质,储蓄类阅读包括主食、美食和蔬果,甜食阅读属于消费,应时时保证收支平衡。

灵魂小猪
灵魂小猪

阅读时间也如同账户里的零钱 & 整款,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似乎我们只剩下零碎时间吸收知识,较轻松的主食、蔬果和甜食或许可以见缝插针消化完,可不受打扰的整块时间才能让我们有足够铺垫,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咀嚼难啃的美食类资料。

零钱 & 整款
零钱 & 整款

由于作者郝明义是出版界人士,平常没有太多时间阅读工作以外的书籍。他的方法是,四五点早起后的三小时,拿整块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在此期间不受干扰。

有如此多事情抢夺我们注意力的时代,做到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难也越来越有必要了。

四种食用姿势

搭配这四类食物,四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教会我们这些食用姿势: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观其大略

熟读精思、八面受敌
熟读精思、八面受敌

应对不同书、甚至不同书里的不同章节,要根据情况,混合使用前三种技法,举个例子:

面对某畅销书,作者介绍的部分,「观其大略」看看大学主修专业、过往工作背景这些重要信息,其余信息跳过;书里讲述的一个原理搭配了 A、B、C、D 四个例子,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熟读精思」,其余「不求甚解」即可。

「八面受敌」是最厉害的武功招式,通常被拿来做主题阅读,或处理讨论了许多复杂问题、深奥难懂的书。并不是每一本书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的,它要求你破除「书必须被整本阅读完」的迷思,把书和资料打碎成片段,心中带着问题去找资料。当你对某一个主题抱有强烈好奇心,这套「批量处理」的方法是最有效的。

一本书的检阅流程

  1. 随意翻阅(不求甚解)
  2. 浏览一下封面、封底、作者介绍、前言、目录(观其大略)
  3. 精读目录、前言 3-5 分钟(熟读精思)

由概览到专精再到广博

开出了第一条路,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才算是可进可退,在开出第一条路之前,「博」,可能只是散漫;「专」,可能只是狭隘。

最理想的阅读路径是由泛读到选定一个专精的门类,再由这条专精的小道通往广阔的知识森林。由一门专门学问 → 直接相关学科 → 间接相关学科 → 不很相关学科 → 毫不相关的各科泛览。

理财高手们都是在攒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才手握了让钱滚钱的入场券,读书也是如此,没有攒到第一张入场券的人,还没有资格说自己是在探索深邃的知识密林。

探索的土壤

一开始的泛读是为了让人尽可能多地接触到不同知识门类、开眼界,领略到知识之海的广阔瑰丽,再选择一门专精、变为大学的专业,投入大量精力。

理想的阅读路径
理想的阅读路径

可先行教育制度或许没办法让广大中学生有时间、机会自主探索,应试教育让人厌倦了被限定的阅读,到大学有了自由就容易演变成这样。

大多数人的阅读路径
大多数人的阅读路径

我在来到英国上学之前,经历了一段 Gap,拿这个时间进行泛读,小说、诗歌、历史、管理、心理学等等各读了一点,来了英国之后就要开始面对繁重的专业阅读,如果想取得还不错的成绩,就要投入大量心力和时间,泛读的自由度不免下降。另外,在英国转专业也没那么容易,国内估计更是困难,如果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就选了专业,喜欢还好,不喜欢就难免要面对:「不喜欢我的专业,没热情念好书,但转系好难,即使不喜欢还要顾及 GPA。」这样的矛盾心态了。无法撼动体制还是早做打算吧。

我的阅读路径
我的阅读路径

进行专门阅读的步骤

根据我自己的理解、整合,进行了如下汇总:

  1. 找到让自己好奇的主题,要尽量小和具体。
  2. 通过实体和网络书店,搜索到 50 本这个领域的入门书,交叉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和「熟读精思」,筛选出一至三本入门书。
  3. 精读这几本入门书,搭配网络,发现接下来该阅读的书籍、杂志、网站等资料。
  4. 最好从这个阶段,甚至一开始,就找到这个领域的引路和印证人,可以不时请教。
  5. 逐渐搜集四、五十种古今中外各种语言的资料,最好涵盖「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四个门类,设定好时间表,用上文提及的几种阅读方法进行主题阅读。
  6. 验收阅读成果:找一家最值得信赖的书店,站在某一主题的壁面书架前,检查:
    1. 某一门类是否藏书完整;
    2. 陈列是否有连贯的年代顺序;
    3. 某一作家同时代人的作品是否够多;
    4. 某一重要作家的作品是否够全;
    5. 同一本书有没有重复摆超过两册,代表这间书店是否多元;
    6. 看看有没有多年前出版的书;
    7. 设定一本你认为很有意思但不一定为人熟知检查书。

番外:如何检验自己有没有读懂一本书?

看完一本书后问自己这些问题:

  1. 你体悟到什么启发?
  2. 从这些启发,你接下来要去追查的是什么?
  3. 讲得出来什么地方看不明白。
  4. 讲得出来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并可以指出他讲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

技巧:读书笔记的符号系统

另外提一些实用方法,都是阅读时实操性强、好上手的行动指南。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标记方式,但是这个方式要能成体系、一以贯之。下面是书中的举例:

  • :书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
  • :需要后续追踪的地方
  • :看不明白、标记一下供日后回顾
  • X:不同意作者观点的地方

结语

搭配如今的电子设备,传播和吸收信息这件事已经呈现出了更多元的生态,例如有用小动画讲解历史和金融知识的 YouTuber、少数派用视频演示 App 操作方式。未来文字不会再一家独大,被长久忽略的其他感官会逐渐复苏。

但就像 1545 年,德国铁匠古腾堡为欧洲带来了活字印刷,印刷书籍仍然花了 100 年才取代了手抄书。多媒体阅读的普及如今还面临技术、支付手段和阅读惯性的重重障碍,书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会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学会正确阅读文字书是不会亏的技能投资。

注:图标来自 Noun Project

  • Ramen by Xela Ub from the Noun Project
  • Kettle by Xela Ub from the Noun Project
  • orange by Xela Ub from the Noun Project
  • Dessert by Xela Ub from the Noun Project

丢失 DLL 文件?这个工具帮你一键安装 Windows 运行库:AiO Runtimes | App+1

$
0
0

经常使用 Windows 的你,不知道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在刚刚安装好系统的,亦或者是因种种原因误删了系统文件的设备上,原本好端端地顺利安装了的程序突然无法正常启动了。屏幕上只有一个警示⚠弹窗提示着看不懂的「XXX.dll 文件缺失」。

令人头大的错误提示

有经验的读者知道这种情况大多是 Windows 运行库缺失所致。简单解释来说,运行库(Runtime)也叫运行时,是许多软件在开发中所依靠的「库」,「库」里有软件运行中要调用的内容。运行库并没有预先集成在系统中,需要用户自行下载、更新。

遇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把那串不知道什么鬼的 DLL 文件名在搜索引擎逐字输入、回车、下载、移动到指定的系统文件目录下,搞定。

——但是这种解决方法难免要面临种种问题,且不说那些从网站上下载下来的文件是否安全,文件应该移动至的具体位置也经常让人摸不到头脑。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导致系统损坏。

为了解决这个小问题,早早就有大大小小的网站对常用的多个运行库进行了整合处理,打包成运行库整合包提供给用户下载。但是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比较有知名度的几个整合包总是会有许多令人裹足不前的情况。往往由于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很难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辨别可靠的资源站点,一眼望去恶意捆版甚至是病毒传播比比皆是。

因此今天推荐的这款 AiO Runtimes 或许就是你在找的完美解决方案了。

All in One Runtimes 是它的全称。故名思义,就是一款将所有常见运行库整合到一起的运行库整合包了。

 

相较于其他运行库整合包,AiO Runtimes 的优势就在于内容简洁和操作快捷。启动整合包后会立刻进入 30 秒倒计时,如果用户不选择点击「Pause(暂停)」按钮,倒计时结束后会自动开始安装全部运行库,1 可以说是真正的一键挂机完成任务了。

AiO Runtimes 还会自动甄别当前系统环境中所需要的运行库,比方说 .NET Framework 4.6 会被自动安装在 Windows 7 和 Windows 8.1 中,而由于 Windows 10 不需要则不会进行安装。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手动选择需要的运行库,比如你认为不再需要安装 Adobe Flash Player,则只需要在界面左侧取消勾选这一项即可。

AiO Runtimes 内整合的运行库必要且全面,其整合内容包括:

  • .NET Framework 4.6 + Updates
  • Java Runtime Environment 8
  • DirectX 9.0c Zusatzdateien
  • Allgemeine Runtime Dateien
  • Microsoft Visual C++ Runtimes (v2005 - v2015)
  • Microsoft Visual J# 2.0 SE
  • Microsoft Silverlight 5
  • Adobe Flash Player (Opera, FireFox, Internet Explorer)
  • Shockwave Player 12 (Internet Explorer Plugin)

这些运行库基本保证了绝大多数 Windows 软件的正常启动所需,无需再费心手动安装其他运行库。

另外,AiO Runtimes 还十分「纯净」。整合包本身不包含任何捆绑内容以及运行库安装以外任何额外内容,可以安心的从官网下载使用。

再加上 AiO Runtimes 仅有一个 300 MB 大小的 EXE 运行文件,你完全可以将其复制到你的 U 盘里随身携带,给任何需要的设备快速装机。可以称的上是绝佳的装机工具了。

小小的缺憾

AiO Runtimes 有一个说不上问题的问题,就是操作界面所使用的语言为德语。但实际上界面上的全部按钮仅有「Installieraen(安装)」和 「Pause(暂停)」这两个,应该说完全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了。

你可以在这个 官方网站 免费下载 AiO Runtimes。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设备更好用 📰


逃离快餐店,Bomb Chicken 让你在 Switch 上「炸」出生天

$
0
0

Bomb Chicken 是一款 Nintendo Switch 平台的横版动作解谜游戏,其延续了开发商 Nitrome 拿手的精细像素风格,冒险节奏紧张明快。尽管只有左右移动和下炸弹两种动作,但游戏的关卡设计却极为精妙,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操作。作为小品级游戏,Bomb Chicken 的剧情流程较短,故推荐打折时入手。


孩子们,都坐好了。今天,妈妈要讲的,是关于你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怎样从被吃的边缘逃生,又如何创立了我们咕咕鸡家族一脉的故事。

相传,祖爷爷出生于一家名为 BFC 的人类快餐店,尽管与厨余垃圾为伴,但他还是顽强的活了下来,并练就了能够下炸弹的绝活儿。一天,目睹了同族被虐杀的悲惨遭遇后,祖爷爷决定离家出走,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请输入图片标题

由于吃得太胖,祖爷爷他没法跳跃,更不能飞翔。但凭借丰满的肚皮,他可以一口气制造一连串炸弹。通过巧妙的堆叠与侧踢炸弹,便可以消灭敌人,触发机关,拓宽逃亡之路。

请输入图片标题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刚开始旅程时,祖爷爷只需要随意搁置炸弹,就能轻松扫清前路;但随着冒险的深入,新的敌人也不断涌现。其中,有不怕轰炸的火鸡卫兵,有直径数米的回旋电锯,有埋伏四方的蔬菜小卒,有不可名状的巨型章鱼。只要稍不留神,就会命葬人腹。

请输入图片标题

比凶恶的怪物更危险的,是遍布快餐店内的重重机关。要解开它们,不仅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更需要运用智慧思忖下一步的动作。有时,炸弹是激活开关的钥匙;有时,炸弹又是防御危机的盾牌。只有开动脑筋,才能让手上固定的道具发挥更广泛的用途,而这也正是祖爷爷得以逃生的关键。

请输入图片标题

幸好,祖爷爷一路上也得到了鸡神大人的庇佑。只要收集一定数量的蓝宝石,在神像面前献祭的话,就会受到祝福,仿佛多了一次生命。即使不慎被烤焦,也能重新来过。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一些阴暗的角落,往往也隐藏着新的通路。祖爷爷就是在数个这样的暗道中找到下一扇门的钥匙,打开宝箱,并积攒到足够的蓝宝石向神明供奉。等你们走出家门后,也要留心这样的机遇哦。

请输入图片标题

除了沿途的重重险阻,祖爷爷在逃脱的过程中也见识到了缤纷的大千世界。从最初的家禽养殖场,到其后的工业化生产基地,阴暗幽闭的菜园,乃至惊险而壮观的烤炉。小小快餐店内却暗藏玄机。

请输入图片标题

最后的最后,祖爷爷终于揭开了快餐店的阴谋,却迎来了更大的危机——不过,这是明天的故事了。孩子们,你们该睡觉了。


如果你也想体会炸弹鸡爷爷的史诗冒险,可以在 eShop购买游玩。目前,Bomb Chicken 正在欧美多服 6 折促销中,截止至 8 月 23 日,不要错过了哦。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一周 App 派评:上周值得关注的 8 款 App

$
0
0

各位周一好!本周我们为大家挑选了 8 款值得关注的应用,快来看看有哪些你感兴趣的。

iOS 精选(4 款)

OneScreen 2.0:更高效地套壳截图


上周,套壳截图应用 OneScreen 进行了上线以来首次大版本更新,更新内容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我认为来自操作效率的大幅提升。

之前的 OneScreen 给我的印象大约是个「花瓶」,3D 效果很有趣,但操作流程非常「传统」。新版在操作效率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 Widget 小组件,每当你进行截图操作时,截图就会进入缓存,你可以通过小组件立刻得到带壳截图;其次是系统分享菜单中的动作组件,当你浏览系统图库时,可以随时调用此组件得到成片,而无需再从应用中寻找对应素材;再者,应用新增了包括「制作最近截图」在内的多条 URL Scheme,可以利用第三方效率工具进行多样化的快速操作。

既然是大版本更新,新模板自然也是要有的。标准模式中增加了 iPhone X 的无刘海模板以及 Apple Watch 的适配,3D 模板也增加至 18 款,实用性算是有了一定的提升。

不过新版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当你选择与外壳不匹配的图片素材时,很有可能无论采用哪一种填充方式,都无法正常展现图片比例。而在 LightScreen 中,都会有正确的黑边填充,保证画面比例不变。此外,更新日志中提及的「自动识别设备」我也并未成功实现,它若要取代 LightScreen 成为我主力套壳截图应用,恐怕还要好好琢磨一些时日。

请输入图片标题

Pico:图片标注你值得拥有


自从 iOS 11 自带标记功能后,似乎有一段时间没见着新的图片标记应用,当你以为开发者们都放弃的时候,上周 App Store 新应用推荐的这款 Pico 似乎又让人觉得「未来可期」。

Pico 的 UI 非常简洁直观,底栏两个按钮分别对应着工具栏和调节栏,Pico 提供了选框、画笔、箭头、放大镜、遮罩等 15 款工具,每款工具还配备了丰富的调节项,例如最基础的选框工具,你可以调节选框的颜色、粗细、圆角弧度、边框以及阴影,可选颜色 18 种,粗细可调 80 档,圆角可调 100 档,自定义性很强,在功能性上并未逊色 iMark 或是 Annotable 许多。此外,Pico 还有自己的「杀手锏」——自动人脸遮盖,你只需简单框选需要遮盖的人物,它会自动识别区域中人脸并一次性遮盖起来。

不过刚上架的 Pico 还有不少 bug,例如人脸过多或是有小部分遮挡时部分面部会无法识别,文字遮罩也经常「失控」,无法选取正确内容进行标记,希望修复 bug 的新版本可以快些到来吧。

相关阅读:《除了为图片添加各种标注,它还能给照片中的人脸「一键打码」:Pico》

请输入图片标题

小日常:好习惯从日常做起


要培养一个好习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需要日以继夜的坚持。像我这种不怎么自觉的人,自然是需要一些督促的,比如曾在派评推荐过的 iBetter 或是 Fabulous。它们一个有着令人倍感成就的勋章系统,一个有着游戏式的旅程挑战,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这样的趣味设定。如果你只是简单地需要一个提醒,「小日常」或许更适合你。

一打开应用,就可以看到小日常提供的丰富备选项,从起床到睡前,小到吃个鸡蛋,大到日行一善,小日常内置的好习惯涉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这些事项并不让你动容,你也可以在「我的习惯」一栏中利用丰富的贴图和色彩,自定义想要培养的好习惯。每个习惯都可以设置独立的循环模式、提醒时间以及激励语句,确保能一次不落地直击你的「要害」。当你打卡每日所有习惯后,可领取一张今日卡片,当作「日签」使用倒也不赖。

小日常包含一个 18 元的高级用户内购,购买后可解锁无限习惯、数据备份、密码锁定、免费皮肤等功能,如果你觉得小日常可作为你培养习惯的主力应用,值得付费解锁。

请输入图片标题

Couch Potato:再坐着你就要变土豆啦!


运动跟踪应用看得多,久坐跟踪应用倒是少见得很,不过各种科普文都会告诉你现下许多疾病都源于久坐,刚刚说到要培养好习惯,为何不从「不久坐」开始呢。

Couch Potato 的原理与运动跟踪应用很相似,只不过它记录的是静止的时长,这段时间你大约正在「痴痴」地望着电脑,沉迷于工(wan)作(le)无法自拔。原理虽相似,时长却是天差地别,像我这样的上班族,每日久坐时长轻轻松松突破 18 小时。久坐时间越长,应用中的土豆就会获得越舒适越高端的沙发,看着肚子上的逐渐囤积的赘肉,总觉得自己快要变成那颗圆滚滚的土豆。不能再写了,我要站起来活动活动,坚决不能沦为一颗土豆。

请输入图片标题

Android 精选(2 款)

Pixel Shortcuts:变一个「数字健康」图标放在桌面上


上周,Google 提前推送了 Android 9.0 Pie 正式版,与之同时上线的,还有「数字健康」功能的 Beta 测试版。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开启「数字健康」功能或想要了解「数字健康」功能的实际体验,不妨先看这篇文章:《作为 Android P 最重要的新功能,「数字健康」的实际体验如何?》

在「数字健康」功能的体验过程中派小队发现一个问题——这个功能的功能入口藏在设置里,找起来还是有点麻烦。Action Launcher的开发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上周,他推出了一款名为 Pixel Shortcuts 的小工具,它的功能非常简单:为 Android 9.0 的「数字健康」功能生成一个可以放在主屏的图标,这样我们就不用先进入设置界面、往下拉,然后才能进入「数字健康」的主界面了。

除了「数字健康」,Pixel Shortcuts 同样还支持为 Dashboard 和 Pixel Launcher 添加启动器图标,如果你正在使用第三方启动器但偶尔有需要一张快速回到原生启动器的「飞机票」,Pixel Shortcuts 可以免去不少烦恼。

Power Shade:让下拉通知和快速设置面板多点色彩


Android 9.0 Pie 最大的改动之一应该就是视觉风格了,除了设置界面,通知样式和快速设置面板都采用了新的配色样式并运用了大量圆角。

虽然在 Project Treble 的助力目前吃上「派」的机型不少,但仍有很多机型距离正式版 9.0 还遥遥无期。对这部分用户而言,想要提前体验 Android Pie 的新风格,除了借助 Substratum 这类主题以外,还可以试试最近上架的 Power Shade。

Power Shade 是一款无需 root 就能更改下拉通知和快速设置面板样式的小工具,它采用了完整替换通知和快速设置面板的方式来绕开 root 门槛,对「佛系」用户十分友好。开启通知读取权限后,几乎可以一键无痛换上 Android Pie 的通知新样式。

但同样受限于 root 权限,快速设置面板的部分功能在普通模式下可能无法完美「模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Power Shade 也是一款设计十分出众的应用,活泼的配色、大量的卡片、阴影和渐变色搭配恰到好处,交互体验远超这款应用能够实现的功能本身。

Product Hunt 精选(2 款)

ScreenTime:使用 FaceTime 实时分享桌面

ScreenTime是一款十分巧妙的应用,它借助 FaceTime 来达到实时分享桌面的目的。

简单来讲,当你想给客户或者朋友演示一些内容或者操作时,可以直接通过 FaceTime 拨打视频电话。此时,只需要将菜单栏中的「摄像头」选项从 「FaceTime 高清摄像头」切换至 ScreenTime,对方就能看到你电脑屏幕上内容。

ScreenTime 非常小巧,但很实用。如果你正好有一个小团队,且经常需要演示分享一些内容,ScreenTime 可能会帮助到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通过 ScreenTime 官网 下载并试用

ResumeMaker:快速制作一份简洁的简历

ResumeMaker 是一个在线简历制作网站,可以帮助你快速完成一份简洁而又漂亮的个人简历。

在线简历制作的网站非常多,只要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大量的简历模版或者 Web 应用。ResumeMaker 的优势在于漂亮的设计,简洁的样式,良好的易用性以及 PDF 导出功能。

不过,ResumeMaker 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没有暂存机制方便下次简历更新时修改,以及对中文字体支持不友好。如果你正好有制作一份英文简历的需求,到可以前往 ResumeMaker 网站试一试。

「少数派·正版商城」特惠福利

Eagle:图片管理中的「印象笔记」

就像印象笔记对于许多知识工作者一样,素材收集和管理工具对于设计师而言就相当于他们的「第二大脑」。一款好的素材管理工具不仅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关系到设计师会做出怎样的作品。素材管理工具 Eagle 能够很好地完成素材的收集、整理和检索,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Eagle 支持 macOS 和 Windows 双平台,macOS 版支持 Sketch、PSD、AI、Affinity Designer 等多达 19 种设计素材格式;在 Windows 平台上也支持了 PSD、AI、PPT、WebP 等 14 种格式。

软件提供了多种素材导入的方式,支持浏览器插件、截屏、拖拽导入等常用操作,也可以导入设计素材网站花瓣网或者 Inboard 中的图片,或是直接拷贝并粘贴其它应用中的图片。此外 Eagle 的浏览器插件还能让你批量选择要保存的图片,截取网页长图或者对网页进行区域截图也是可以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素材整理功能上,Eagle 除了基本的标签和文件夹,还能让你将软件中符合一定条件的图片筛选出来进行集中展示,很像任务管理工具中的「过滤」功能。

请输入图片标题

而在素材检索方面,Eagle 支持通过颜色筛选图片,在不确定要找的素材有哪些关键字或其它信息的时候,通过颜色筛选图片能够帮你进一步缩小要查找的范围。除了比较特别的颜色筛选,Eagle 同样支持通过标签、图片方向、类型、时间等进行单一条件或者组合筛选,让你快速高效地定位到想找的图片。

请输入图片标题

现在,少数派正版软件联合 Eagle 为少数派读者带来了专享福利,在 少数派正版软件 你可以通过 99 元(原价 199 元)的优惠价格购买 Eagle。(活动截止到 8 月 16 日)

Eagle - 图片管理必备工具

macOS/Windows

少数派正版软件


> 本期「一周派评」由 @snow@Android 派小队 和 @huhuhang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新奇应用 📱


派早报:低价版苹果笔记本电脑将于四季度开产,国家广电总局对快手和今日头条等作出行政处罚,升级 Android P 的 Pixel 出现快充失效问题

$
0
0

广达将于第四季度开始制造低价版苹果笔记本电脑

据台湾《电子时报》报道,代工厂广达将在第四季度开始生产「低价版」苹果笔记本电脑,报道中并未明确指出电脑型号和具体配置,但据媒体分析新电脑可能就是升级款 MacBook Air。今年年初《电子时报》和分析师郭明錤都曾预测苹果将在今年七月发布升级款 MacBook Air,新款将使用 Retina 屏幕,而售价甚至会比现有 MacBook Air 更便宜。来源

国家广电总局对快手、今日头条、抖音等作出行政处罚

昨天(8 月 14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广电总局持续巩固上半年对视听网站整治效果》,表示近日分别对「快手」开办单位北京快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开办单位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和「抖音」「火山小视频」开办单位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作出警告和罚款的行政处罚。

文章表示,针对「今日头条」「快手」等前期问题突出、社会影响较大的网站,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属地主管部门持续加强监看和督导,要求两家机构在已开展深入整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有效管用的管理办法,无死角清除存量问题节目,坚决遏制突出问题节目死灰复燃,严密管控新增变种问题节目。来源

Google 确认升级至 Android 9.0 的 Pixel 出现快速充电失效问题

近日,部分更新至 Android 9.0 的 Pixel 用户发现手机的快速充电功能失效,即便是使用官方的快速充电器也无法实现快速充电。随着大量的用户在 Google 官方论坛反馈,Google 也意识到该问题并在昨天表示,他们将会在近期验证修复方案,预计在未来几周内完成修复改文章。来源

一加发布首个 Android 9.0 的 H2OS 公测版

昨天(8 月 14 日),一加在官方论坛发布了 Android 9.0 版的 H2OS 的首个公测版。该版引入了新的视觉风格,并加入了新的 Android 9 导航交互方式、新的勿扰模式和全新的游戏模式。目前该测试版暂时只支持 OnePlus 6 手机,用户可以前往官方论坛进行下载升级。来源

Windows 10 手机助手 Your Phone 上架 Microsoft 商店

今天,微软正式在 Microsoft 商店上架了名为「Your Phone」的手机助手应用。这款应用可以帮助用户在 Windows 10 上管理手机上的内容,例如通过拖拽传输照片等。目前 Your Phone 暂时只支持 Android 设备,微软承诺将在未来支持 iOS 设备。此外,微软还计划在未来版本中为 Android 设备加入同步信息和通知的功能,但该功能由于系统限制可能无法在 iOS 设备上使用。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把知识种进脑子:像读教材一样读书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5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读书,常常是书读一遍,过后脑子却空白一片。旁人问起感受,只能以不错、很好作答。更有甚者,有时翻阅豆瓣才发现一本书竟早已「读过」,这事儿可真叫尴尬。为了对付这症状,我笔记也做过,思维导图也画过,奈何只是把书中内容摘进印象笔记,它们还是没种在我脑子里。旁人叫我简单讲讲,我兴许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但往往乱而无章,甚至是篡改作者原意,到头来讲的都是自己的粗浅理解。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读书绝不仅是做笔记的事。就像当年在学校,学神也往往不是笔记做得最勤快的。如何尽快消化所学并善加运用,才是核心所在。泛言之,所有知识向(叫功利向也可)的阅读,都应该抱住这个鹄的,并且心中至少常系两条问题:

  1. 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
  2.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从我最近的阅读体会讲讲。

阅读强度

最近是在啃书,但啃的是教材。年底要考 CFA,我又没什么金融基础,所以这条路走得比较艰辛。六月看完一本会计,七月看完数理方法,每周花在上边的时间大概八小时。多不算多,但极耗脑力,小说我大可以没日没夜地读,但读教材,往往两三小时便使我脑子停转,一段时间里,不想再做任何事。

阅读效果却十分显著。这种高强度的阅读迅速在我脑海里搭建出金融框架,而且在生成框架的同时,许多过往的行为方式已被优化。举例而言,学完会计里「库存」一章,我便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书影音管理。过去的库存积压得多,过上一年都未必消化,而不消化,就不产生收益。联系上会计的上下文,你要不抓紧消化库存(卖出),要不就「勾销」(直接删除),至少要「调低账面价值」(并入「真的不想读啊」文件夹)。单纯放在那里,没有用。

这样的阅读使我感到自己真在吃进信息,并不断将它们化为己用。换言之,我能感到自己正在生长出一重经济、金融的视角。那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金融即是讲收益与风险如何平衡,到经济,则是讲供与求这组关系。那结构是什么?CFA 的教案已写得相当清楚,除了会计、数理,还有就是公司金融、股与债、衍生品、多元投资、道德等等,通过五六本书的合力,金融的世界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描绘。

这种感觉,宛如看见一个新世界徐徐铺展在你眼前。而这,才是我的阅读目的。

不管是书、影、音还是与人辩论、请教,都是使我接近真实的方式。我越接近真实,我就越能做对决策。当然这种过程很累、非常累,我想任何经历过司法考试、注册会计考试等的人都有体会,这与读闲书不同,与泛读也不同,这是精读、是高强度的阅读。在过程中,你会不止一次地感觉到头脑耗尽。你想放弃。

所以在开启这样的阅读以前,请务必找准自己的热情。我是真的想要理解经济金融世界的运行,才会心甘情愿地承受这样的阅读强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煎熬与痛苦。不然,我当然更是想继续抱着我的《倚天屠龙记》读了,多美好啊,左拥右抱,四女同舟何所望。

这张图很羞耻,很乱,也很贪心,但还是放上来,为说明我热情的来由

但如果你也愿意尝试这样高强度的阅读,那我愿意继续分享一点我的心得与体会给你。

必须试错

想要真正学点东西,读书就不能停留在信手翻阅的程度。仅做摘录也不够,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否理解正确,也很难将书上的道理与现实情况相关联。于是读到的很多道理就成了空中楼阁,然后被人批评作:鸡汤。

但书上写的和现实里运行的,中间就是有着一道深深的鸿沟哇。譬如最近学蛙泳,颠来倒去其实就那几个动作,教练反反复复就那几句话:身体放松、双腿打开、脚腕锁住、并腿排水,但我就是做不到啊。我知道蛙泳的道理还背得滚瓜烂熟,但就是游不动,又呛水。

好在我有教练。教练不仅示范给我看,还手把手帮我矫正动作。我终于慢慢知道该如何做。

那阅读中的教练在哪里?把书中的道理,如何化为实践?在题目里。这同样是别人给我的反馈。

教材的优势,就在于它常配有习题。而习题的本质,就是告诉你哪里理解错了,必须重新来过。一遍遍地刷习题,就是使思维自洽的过程。

这个过程相当痛苦。今年早些时候学写代码,有时明明觉得逻辑没错,测试却总跑不对,简直抓狂。但每当当我苦想、查 Stack Overflow、问码农,终于抓住 bug 后,那一瞬脑袋里仿若绽开烟花,一扇新的窗户从此推开。并且我深深知道,这个位置我再也不会犯错了。

从编程到金融,这点思想得以继承:做题不仅不是畏途,相反,这是必备过程,且往往比单纯阅读更行之有效。因为它更主动。读书有时还会读着走神,小说翻过两三页,才发现一字都没读进脑袋。但做题则要求我必须思考。而这正是痛苦所在。但它值得。

如果说什么时候知识最能种进我的脑海,那就是在这样不断试错的过程里。我能够做对这件事,是因为可能出现的很多其他错误,我都犯过。比如在 Python 里把 while 的首字母 w 大写:)

假设你同意我的结论,把做题放入阅读的重要一环。那现在,你又会遇到问题。问题是,不是所有好书,都配有习题。那我该如何校验自己的思考,确保我能领会到作者原意,并且尽可能地能将书中的道理,拖入实践当中?

简单,和懂的人交流。

接纳反驳

别人的反驳就是我的良药。这和做题一样,可以迅速帮我纠正思维中的偏误。只是这更不舒服。每个人心底都有「ego」,总觉得自己才是对的,遇到批评,总想反驳。我明明知道这是「我执」,要放下,奈何这过程简直剜心。

举个例子。我是文科生,最近学 CFA 中的数理,每每觉得自己遇上了新概念。正态分布、自由度、假设检验、贝叶斯公式,这些东西我都想与学统计、数学的俩室友讨论。问题是这些东西我觉得新鲜,他们却觉得再入门不过,偏偏理工男又都直白,于是我连续被吊打了一个月:

  • 「这你都不会。」
  • 「不是积个分就有了吗?」
  • 「Stochastic 怎么都不认识?」

这一个月,我自以为的高中数学基础,一路被他们说到了小学水平。好在他们嘴巴毒心却软,一句刻薄话过后,往往会长篇累牍加以解释,往往点中关窍,胜我摸黑走路一整晚。不过尽管我很感谢他们,却也在默默等待时机,期待将来谈到文史哲,我能抛出一句:

「Mesopotamia 怎么都不认识?」

总而言之,读书这事虽然静,虽然很可以一个人做,但尽量不要单打独斗。读书的本质是接受作者单方向的灌输,然而听着听着,你心底总有问题想问,又或在潜意识里形成理解偏误。这时,有题做题,有人问人,而这些都是消化书里内容的必由之路。

全面铺开

上文的读书思路主要是关于说理书,而不是故事书;读的是议论文,而不是记叙文。目的在于掌握某一块的知识。往小了说,是一项技巧;往中间说是技能;往大说则是形成一项思维方式。

若想形成思维方式,那就更不是读一本书便够的事。你得比较着读、铺开来读。同一门类下的许多本书,许多个作者,互相间都在交叉印证。这点我也是刚刚开始,只能简单分享。

近年想要进行的专题阅读

如上图,我现在的兴趣围绕在经济金融、人际关系、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上。但编程主要靠练不靠读,人际靠的也是多见、多说,而不是多读、多写。所以我将阅读重点放在另外两项。而这里我想说的是,当将阅读具体到某一专题,便请不要再被信息的「传播介质」所影响,换言之,当你想搞明白什么,不必把信息来源局限于书。

如我学CFA,主教材自然是课本,但除了读书做题,我还在「得到」上订阅了「香帅的北大金融课」,从另一角度构建金融世界观。对会计,则打算另读《手把手教你读财报》,看看如何分析现实中茅台财报;数理,尤其是统计,则观看 YouTube上的 jbstatistics 加以辅助,原因无他,作为金融课里讲的数理实在太浅,没头没尾地抛个公式,然后叫你记住,叫人恼火。比较有意思的是学公司金融一章,我在看《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和《大国崛起》是同班制作人马。

这些东西都是我自己找来读的、看的、听的。我非常高兴,它们之间互有补充,交叉印证,大大强化了我的理解。再举例,仅是 YouTube 上 IFT 提供的章节视频解读,就已经帮到我太多,要知教材往往一章便是三四十页的英文,看久了真让人吐血,那先听几段老师的讲解,至少我能在截图的闲暇中吃两根香蕉一颗橙,补一补消耗的脑力。

再者,我最近见人都有意无意地与之相关,比如你找交易员同学见一面,问一问涡轮(Warrants)到底怎样发、怎样做、赚钱的模型是怎样的,很多就很清楚了,同时清楚的,还有课本与实际间到底存在多少出入。

总而言之,我最后是要搞明白问题,是要对某一块形成真实的理解,这才是最终的目的,而不是具体读完某一本书。大言不惭地讲,书也都是人写的,只是暂时他们掌握的信息量远远高过我。我总是在提醒自己,只要握住求知这个最终目的,那手段尽可以丰富多彩。

无非是搞明白这件事而已。

学习 CFA 的框架图

一点废话

老实说,很多场景下我觉得读书未必是最好的方式。从根本上讲,有的人擅长看文字,也有的人擅长听语音、记动作。我擅长阅读,不擅长记动作,所以游泳学得艰难,读书却可以很投入。凡事想着充分发挥所长,才是高效的路。比如听觉思维的人,就该多听少看。另外,因技术进步而引入的新鲜路径,则是人人都应当把握的好处,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红利。

比如利用「扇贝」,我已背了一万五千单词;比如在 edX 上我进行了 Python 入门,非常喜欢,最后还买了证书,当作给挚爱的老师刷了大火箭。再有我正给自己建立归档及检索系统,很多东西从此毋需过多记忆。博闻强识是上个时代的优点,现在既然印象笔记随身携带,还记那么多做什么?观其大略即可,最要紧的是记逻辑关系。

而这正是开篇我提出的那两条:

  1. 这事儿的本质是什么?
  2. 它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只有当我时刻保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才不会迷失在「要抓紧读完,快点快点,还剩几页」里。我才能够承受痛苦,不断头疼着思考,直到收获破晓般的领悟。

再多讲一点废话,读书读书,关键还是你到底想在书里找什么。过去我读网文,找的实际上是「扮猪吃老虎」、是「妻妾成群」,以填补现实中的虚空。现在回顾,当时的我好可怜。因为幻觉永远是幻觉,我只会越来越沉浸在假象里,与现实中的斑斓多姿只会越隔越远。而现在,即使我念兹在兹的还是窈窕淑女,却再也不是从种马文中寻觅了。我找的是穿衣打扮、健身护肤、谈吐举止,以及其他一切现实可行的种种。

长久看,这注定是一条痛苦的路。《闻香识女人》里的一句台词代表了我曾经的选择: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太苦了。然而现在,我终于逐渐在理解《少有人走的路》里的这几句:

I shall be telling this with a sigh

Somewhere ages and ages henc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希望大家都能够变得更好,既能够在书海里遨游,也能在现实里驰骋。本来还有挺多想要分享,但这篇文已经写得太长,资不赘述。


在 macOS 和 Windows 上,如何同时操作多个文件夹中的文件 | 一日一技

$
0
0

文件夹目录层级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文件管理中的混乱,但在某些时候也带来了一些不便。上周,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下载一季的美剧后,视频与字幕文件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文件夹中。这样的目录结构既无法自动连续播放,也不能匹配字幕。

文件目录
文件目录

这种情况下,如果一遍遍地手动打开子文件夹、移动文件,那就未免太麻烦了。所幸经过一翻尝试,我找到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方法。

快捷整理
快捷整理

接下来,我会分别讲讲在 macOS 与 Windows 系统中具体怎么做。

macOS 系统

其实方法很简单。在访达(Finder)中打开需要的文件夹,在搜索框中输入NOT 种类:文件夹(中文冒号)或者NOT kind:Folder(英文冒号)并回车。注意将搜索范围选择为当前文件夹。这时,就可以看到当前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了(不含子文件夹)。

或者,也可以使用另一条搜索指令NOT *,可将子文件夹也包含在平铺的列表中。

macOS 搜索指令效果演示
macOS 搜索指令效果演示

得到上述的搜索结果后,可以点击各列的表头进行排序与分类。也可以直接选择你所需要的文件,进行复制、移动、拖拽等操作。还可以右键单击选中文件并选择「用所选项目新建文件夹」菜单项,以快速移动到一个文件夹中。

动图演示
动图演示

Windows 系统

无论是 macOS 中的访达,还是 Windows 中的文件资源管理器,基本操作步骤没有什么差别,有所不同的只是搜索指令。

在 Windows 的文件资源管理器,点击搜索框,输入NOT 种类:=文件夹(中文冒号)可以得到所有文件的平铺列表。或者输入星号(*)则可得到所有文件与子文件夹。后续的复制、移动等操作不再赘述。

Windows 搜索指令效果演示
Windows 搜索指令效果演示

补充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同样是获取当前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与子文件夹,为什么 macOS 中的搜索指令是NOT *,而 Windows 中的搜索指令却是*。这是由于,在 Windows 中星号一般作为可匹配任意字符串的通配符,不能出现在文件名中。在资源管理器的搜索中,搜索指令星号就代表了任意名称的文件和文件夹。而在 macOS 系统的访达中,星号没有了通配符的作用,可以用在文件名中,只是一般不使用。所以,NOT *的含义是所有名称中不含星号的文件或文件夹。

除了文章开头的使用场景,我们还可以在这些情况下使用这个技巧:

  • 将各子文件夹中的部分文档,挑选出来打包并发送给他人。
  • 将分散在不同的歌手文件夹中的部分歌曲收集到一个文件夹中以便临时使用。

有了本文中的方法,就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一个个复制到新建的文件夹中了。

系统自带的搜索功能十分强大,善加利用定会为你免除许多麻烦。想要进一步了解,可以在少数派中阅读相关文章或查看官方文档: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智能设备更好用 🚀

Viewing all 142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