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一周 App 派评:上周值得关注的 5 款 App

$
0
0

本周我们为大家挑选了 5 款值得关注的应用,快来看看有哪些你感兴趣的。

iOS 精选(3 款)

Faker:你是整人还是自欺欺人


这款应用功能如其名,是专门用于伪装锁屏通知的。Faker 支持伪装包括短信、微信、WhatsApp 在内的 20 款通讯和社交工具的锁屏通知,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你只需点击「添加通知」,选择所需服务和通知时间,填入标题和内容,再挑选一张合适的壁纸素材,最后将拼合完成的「假通知壁纸」设置为锁屏即可。

Faker 的内购还是有些「凶猛」的,自定义通知、除短信和 Facebook 之外的服务项、去广告等都有独立的付费项,加起来 30 元的内购对于这款应用来说也着实不菲了,而且这款应用对于 iPhone X 还有一定的适配问题,我建议还是根据自己需求购买,不要贸然全局解锁。

我一开始觉得这不过就是一款无聊的整人工具,伪装一张「自带通知」的锁屏壁纸,让你的小伙伴们一脸懵逼。可是「伪装壁纸」的流程实在太过复杂,你得找一张不会穿帮的壁纸素材,得变着法骗他们解锁自己的手机,再偷偷地传输并换上壁纸,随时随地都会露馅。所以,购买这款应用的你,根本就是为了自己吧,比如设置一个来自暗恋对象的暧昧问候什么的,忽然觉得好心酸。

请输入图片标题

City Art:你是地图艺术家


之前拿地图「做文章」的应用算见识了一些,比如 Atlas Wallpaper,就可以利用地图素材制作壁纸。Atlas 虽有丰富的配色,却也仅限于此,而 City Art 则能更充分地调动你的创造力,因为你可以利用地图「作画」了。

首选,你需要选择一张地图素材,你可以直接利用应用内置的免费地图,也可以创建新的地图素材(需内购),拣选完成后打开的似乎是一个传统的绘画本,上面有画笔、橡皮、油漆桶、文字等工具,唯一不同的是,在右下角多了一个「地图图层」工具,当选择「底层」时调用的是传统画笔,你可以直接在白色底稿上作画,当选择「顶层」时画笔成了地图遮罩,笔迹所到之处,地图会按照画笔颜色展露出来。通过这两只画笔的配合,你可以创作出非常丰富的画面效果。

相比 Faker,City Art 的内购可以说非常良心了,18 元可以解锁包括额外的 84 张地图素材以及自定义地图功能,全世界都可能成为你的创作素材哟。

请输入图片标题

Smiley:跟我一起喊「茄子」


「微笑快门」已经是许多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标配,虽说随着审美的提升,「笑容」已经不是人像拍摄的必备元素,但独自出门拍个游客照什么的,能自动识别笑脸拍摄,对于那些前后摄像头相差很大的手机来说,还是挺实用的。iPhone 原生相机并未具备这一功能,不过第三方应用可以轻松填补上,比如这款 Smiley。

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打开左下角的笑脸识别开关(就是像极了 Face ID 的那个按钮),相机就会开始识别微笑,你只需要跟着我一起喊个「茄子」,相机就会自动记录下这一瞬间。点击左上角的设置按钮,你可以调节三档微笑幅度以及拍摄的延迟时间,让相机更好地识别记录你的笑容。

请输入图片标题

Android 精选(2 款)

更好用的密码管理:密码键盘


「奥利奥」有一个非常好用的「自动填充框架」特性,借助这个特性,我们可以在登录一些第三方服务时一键输入已经保存的账号密码,非常方便。

但有些遗憾的是,尽管已经适配了这一特性的密码管理器不少,但它们要么有着 1Password 这样高昂的订阅价格,要么有着不低的使用门槛(如 Google 自家的填写框架)。对国内 Android 用户来说,在密码管理服务这件事情上我们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在派小队看来是有的,比如这款来自花哪儿记账应用开发者全知工坊的密码管理应用——密码键盘。密码键盘本身是一款 iOS/Android 双平台应用,得益于 Google 官方提供的自动填充框架 API 接口,它在 Android 平台上的体验已经相当优秀。

如果你的设备还没用上「奥利奥」,密码键盘可以在填写密码时通过切换输入法键盘来一键键入登录信息,而如果你已经是「奥利奥」用户,适配了「自动填写框架」的密码键盘则能直接在登录信息输入框下方提供适用于当前应用的密码建议。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用于用户身份验证的根密码,密码键盘还全面支持指纹、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认证方式。

来自国内的应用难免受到某些毒瘤在隐私和安全问题上的「原罪」的影响,为此,密码键盘采用了「无广告、无后台、无推送、无应用间唤醒、无隐私权限」的设计,应用内登录信息和密码键盘信息均采用 PBKDF2 和 AES 算法进行加密;虽然为了跨平台的便利性引入了账号体系和同步功能,但同样也允许用户禁用联网权限并采用本地备份的方式来同步登录数据。

除了方便快捷登录的「账号密码箱」,密码键盘同样还有方便快速填写表单内容的「通用输入箱」,因此总体而言,目前的密码键盘已经是一款功能成熟、安全可靠的密码管理工具,价格方面也非常良心,采用年付方式每个月只需 1.2 元左右。

Shorty:把任何能分享的东西 Pin 到桌面


在使用 Chrome 浏览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发送到桌面」这个功能将那些常用或实用的网站发送到桌面,方便快捷。那如果所有应用都支持这样一个跳转快捷方式呢?

Shorty 就是这样一款应用,只要支持「分享」功能,它就能将任何东西放在桌面上:文件、URL、某个应用的某个页面……其中,Pin 在桌面上的图片还支持缩略图预览。

Shorty 虽然强大,但唯一的限制也就在这个「分享」。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愿意为我们提供「分享」菜单,没有分享 Shorty 自然也就有些「手短」了。但仅凭借现有功能 Shorty 已经能够帮我们做到一些现有系统功能无法满足的事,比如 Spotify 中特定的曲目、微博中的某个热门话题等等,都可以直接分享到桌面一键跳转。

另外,使用 Shorty 进行钉选时,我们还可以随意定制桌面快捷方式的图标、样式和名称。

来,把暗恋对象的 Twitter 账户主页放在桌面随点随看,「特别关注」——至于应用图标(猜测是开发者头像)我们就先忽略吧。

> 本期「一周派评」由 @snow@Android 派小队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新奇应用 📱


派早报:Mac mini 今年或将迎来更新,英伟达发布 RTX 20 系列显卡,锤子科技发布坚果 Pro 2s 手机等

$
0
0

英伟达发布 RTX 20 系列显卡

今天凌晨,英伟达在德国科隆举办新品发布会,发布三款全新的 RTX 20 系列显卡。旗舰版本为 RTX 2080 Ti,配备 4352 颗流处理器,基准频率为 1350MHz,Boost 频率为 1575MHz,显存方面首次搭载 GDDR6 显存,显存容量达到 11GB。面向发烧级玩家的 RTX 2080,配有 2944 颗流处理器,同样搭载 GDDR6 显存,容量为 8GB,基准频率 1515MHz,Boost 频率 1710MHz。英伟达表示新款 RTX 显卡将比上一代 GTX 显卡性能「提升 6 倍」。目前 RTX 2080 Ti 售价 999 美元,RTX 2080 售价 699 美元。另有 RTX 2070 售价 499 美元。来源

传 Mac mini 将迎来更新

今天,据彭博社报道,除了新款的 MacBook Air 外,苹果还将在今年更新 Mac mini 产品线。Mac mini 上一次更新还要追溯到 2014 年 10 月。据悉,新款 Mac mini 将主要针对专业用户,升级后存储和处理器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售价。 来源

锤子科技发布坚果 Pro 2s 手机

昨日,锤子科技在北京发布了坚果 Pro 2s 手机。新机搭载骁龙 710 处理器,采用 6.1 英寸 OLED 屏幕,拥有 1200 万 + 500 万像素后置双摄,前置 1600 万像素,电池容量 3600 mAh,支持 QC 3.0 快充。新机拥有四种配色,4GB 内存 + 64GB 存储版本售价 1798 元,6GB + 64GB 版售价 1998 元,6GB + 128GB 版售价 2298 元。

iOS 12、macOS 10.14 和 tvOS 12 更新第七个公开测试版

今天凌晨,苹果正式向用户推送了 iOS 12、macOS 10.14 和 tvOS 12 的第七个公开测试版,并更新了 watchOS 5 的第八个开发者测试版。鉴于测试进入尾声,本次更新主要以修复系统 Bug,提升使用体验为主。

苹果为 6 款新 Apple Watch 提交注册

据 Consomoc 报道,苹果近日向欧亚经济数据库中注册了 6 款全新 Apple Watch 型号。从目前数据库中的信息来看,新款 Apple Watch 将会有 A1977、A1978、A1975、A1976、A2007 以及 A2008 6 个型号,相比上一代产品要少两个型号,新款 Apple Watch 将搭载 watchOS 5 ,预计将于今年秋季发布。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锤子发布的这款聊天工具,想让你的沟通「更快一步」:子弹短信

$
0
0

昨天,锤子科技在北京召开了新品发布会。除了新手机,发布会上还正式推出了主打语音功能的聊天工具:子弹短信。这款工具此前今年早些时候在「鸟巢」发布会上初次亮相,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测试后,如今终于正式上线了。

「语音转文字」是核心

与其他同类工具最大的一点区别是,子弹短信把「语音转文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进入聊天界面,按下蓝色的麦克风发送语音,子弹短信会自动将语音转换成文字。默认设置下,子弹短信会同时发送语音和文字消息,你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这样的好处是发送信息的一方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输入信息,但接受信息的一方在收到通知时可以直接看到文字,而不用打开应用来查看。相信有不少微信的用户会遇到收到一堆通知显示「语音」的情况,这种问题在子弹短信上就得到了解决。

当然,要想实现好这一点,「语音转文字」必须要有足够高的成功率。在我们的测试中,子弹短信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很好地完成转换。虽然偶尔也会出现识别的问题,好在你还可以通过听语音的方式再次确认。

另外,如果你向通讯录里的好友发送子弹短信,但对方当前没有下载子弹短信的话,信息会自动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这样即便对方不是子弹短信的用户也能收到信息。

一切都为了「更快一步」

「快如闪电」子弹短信的广告语。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子弹短信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全局的悬浮球功能。打开后你可以直接通过按住悬浮球来录入语音,然后选择联系人即可发送。

进入 App 后,点击消息列表的右侧的麦克风按钮可以直接回复消息,消息列表可同时查看多条未读消息,这些功能降低了用户点击进入对话的频率。

如果你正在使用 Smartisan 手机的话,你还可以配合「闪念胶囊」来直接把胶囊当作文字信息进行发送。

总之,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能让用户「更快一步」地发送和回复消息。「效率」一直是锤子科技产品的主打特色,而子弹短信在功能上的侧重也应证了这一点。

随着 Android 和 iOS 系统支持锁屏界面通知回复,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习惯不进入 App 直接回复消息。如果子弹短信将来能实现直接在锁屏界面录入语音发送,相信回复效率还能再提升一步。

「人性化」的小功能

锤子科技的产品从来都不缺乏一些有趣又实用的小功能,子弹短信这次也不例外。例如,你可以将任何信息设置为稍后处理,方便你标记出那些你需要回复和处理的信息。如果你平时习惯在聊天工具里处理工作的话,这样一个随手可用的「暂存箱」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子弹短信还支持「引用回复」功能,在多人聊天的情况下很实用。长按某一条消息点击「引用并回复」,你就可以针对这一条消息进行回复,避免意义不明的问题。

还有一个有趣的功能叫「这是谁来着?」。我们有时会遇到因为跟对方不经常联系导致一换头像就不认识了的尴尬。在子弹短信里,点击联系人信息可以看到好友的历史头像。如果你觉得还是记不起来的话,可以点击底部的「这是谁来着?」,应用会显示与该好友第一次的对话记录,帮你回想起来这是谁。

小结

子弹短信是一款追求「快」的聊天工具。从语音出发,在功能设计的各个节点上想办法给用户带来「更快一步」的体验,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有着自己很鲜明的特色。

不过,在目前这个大环境下,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子弹短信还需要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另一款聊天工具?

聊天工具的本质是用来连接人的社交关系,而子弹短信的各种功能相比于微信来说更适合于工作场景。如果你觉得微信在工作交流上不够好用,想尝试一下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区分,并且有能力自己选择工具,或许子弹短信是一个值得一试的选择。

你可以前往 Smartisan 应用商店 和 App Store 免费下载子弹短信。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想听动画音乐,2018 年该选哪家音乐服务?

$
0
0

我是一个很早就开始听 Anisong 和日本流行的人,一开始我会购买实体光碟放进 CD 机来听这些歌曲,因为当时我还没有随身听之类的设备​,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实体光碟有多么不方便(我第一台随身听还是一个 iPod mini)。后来时代变化, 出现了音乐串流服务。每个月只用交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享受其服务下所有歌曲内容。爱听动画音乐的人们,也能通过串流服务听到自己喜爱的动画音乐。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串流服务听到动画音乐:

  • Apple Music 
  • Google Play Music、Spotify、AWA、Amazon Music Unlimited 等
  • ANiUTa
  • 国内的服务例如 Bilibili
接下来,我们看看在这几种服务中,我们该怎样选择呢?

Apple Music

作为 iPhone 用户,Apple Music 无疑是最方便的选择之一。界面交互以及设计精美的 UI 也是亮点。​

Apple 前卫的设计将视觉以及交互的元素融入探索音乐的过程之中,对于我来说是实质的第一选择。不过最重要的内容方面,Apple Music 的表现如何?

Apple Music 有着

  • 索尼
  • King Record
  • avex
  • PONY CANYON
  • Bushiroad
  • Victor Entertainment
  • 华纳

这几大音乐唱片公司的版权。其中的不少歌手的歌曲虽然能完整听到,但是部分歌手也有例外。有的时候中区和日区的内容也不太一样。

SONY 中,有些歌手的追加时期可能比较晚,例如 LiSA 的歌曲可能在发售后 1 年才会被追加到歌曲库。其他歌手大部分会在 CD 发售日追加进音乐库。

King Record 发行的单曲以及专辑都能在 CD 发售当天加入至歌曲库。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水瀬いのり、水樹奈々、小倉唯的单曲就无法在 Apple Music 等服务上听到,必须在 iTunes Store 等平台购买。日区 Apple Music 中上坂すみれ的歌曲大部分能听到,中区无法听到,同时不少作品在 Apple Music 上附带 MV 可供观看,不过仅限日区。

一般 avex 旗下艺人歌曲都能做到及时追加。i☆Ris 在 Apple Music 上同样有 MV 可供观看,不过同样仅限日区。

PONY CANYON 的有些歌曲能做到同步追加。不过有些时候可能会很晚追加。不确定因素很多。少女歌剧方面,单曲虽可以完整听到,但是动画 OP、ED 在全平台上暂时只有 TV Size 版本,即使 CD 已经发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18 年 5 月后,Bushiroad 旗下 BanG Dream! 的企划一些新发售歌曲可以在 Apple Music 上抢先听到,比如 Poppin'Party 10th Single「二重の虹 (ダブル レインボウ)/最高 (さあ行こう)!」。但是之后发售的 Roselia 的「R」以及 Pastel*Palettes 的「もういちど ルミナス」却没有抢先配信。不过 Roselia 的专辑「Anfang」完整版也曾在 Apple Music 独占配信一段时间。同样需要注意的是 ミルキィホームズ 的歌曲在 Apple Music 上仅有一小部分。

Victor Entertainment 艺人的的歌曲通常会在 CD 发售后 30 天才会进入串流音乐服务。

华纳有一些艺人,比如早見沙織的歌曲,在除 Apple Music 平台上是可以听到的。但是井口裕香的歌曲完全无法听到。追加时期也非常微妙,有些艺人半年都不会追加,但是鹿乃的歌曲却能做到同时追加。还有一个例外是尾崎由香的歌曲,尾崎由香的出道单曲在 Apple Music 上以及其他服务是可用的。

哥伦比亚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例外,内田彩的所有歌曲在日区 Apple Music 都能听到,在 Spotify 只能听到一小部分。伊藤美来的最新单曲在日区 Apple Music 上同样可用。Machico 的歌曲在日区 Apple Music 上只有一小部分能听到。

另外,国区 Apple Music 和日区 Apple Music 使用体验也不尽相同。日区 Apple Music 提供动画音乐专区共用户更好地发现新歌曲,而国区则没有。在国区内搜索音乐有时也很费劲:有些艺人的名字用罗马字标记,有些却用日文原名标记,增加了搜索难度。日区 Apple Music 由于是本地区域,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Apple Music 还有一个功能就是 iCloud 音乐资料库,可以供你从本地上传十万首歌曲,这些歌曲将在所有设备同步,而且不占用你 iCloud 的空间。

Apple Music 的缺点也有很多,比如大家可能都会有两个 Apple ID 账号同时用的需求,那么如果你开通了 Apple Music 日区的话,你就不能再登出你的日区 Apple ID 然后切换回国区 Apple ID 了,因为这样做音乐就会消失。

Google Play Music

Google Play Music 使用起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肯定不如 Apple Music 方便,但是如果你愿意折腾(并且知道绕过「众所周知的原因」的话),且有一部 Android 设备,那么我还是很推荐你去尝试一下。

Google Play Music 在 iOS 平台上也有提供,国区 App Store 没有,建议注册一个日区 Apple ID 账号。但是应用本身没有 Andriod 上的好用。Google Play Music 和 Apple Music 一样提供免费试用。

就内容方面来说,除 MV 等内容,Apple Music 和 Google Play Music 几乎相同。所以参考上面的表格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吉卜力音乐作品在 Apple Music 上独占配信。同样,一些歌曲的 MV 也没有在 Google Play Music 上提供。

Google Play Music 同样也有音乐资料库的功能,但是只能上传五万首,不过相信对大家来说还是够用了。

Amazon Music Unlimited 以及 Spotify

这两个服务在 iOS 和 Android 均有应用提供,体验大同小异。内容方面,Amazon Music Unlimited 和 Apple Music 以及 Google Play Music 相似。一个例外则是 Bushiroad:例如在 Amazon Music Unlimited 中,BanG Dream! 系列有着乐队歌手为听众讲解歌曲魅力的「Side-By-Side」独占内容。

Spotify 由于其免费 + 付费的模式,导致可用内容比 Apple Music 以及 Google Play Music 较少。同样,在 Spotify 中,据我个人观察,BanG Dream! 的企划的新歌配信相比其他服务都较晚。

ANiUTa

ANiUTa 是日本本土起源的音乐串流服务,这个服务在 iOS 和 Android 平台上都有提供。但是不像上面讲过的所有服务:ANiUTa 不支持 PC 端。

内容方面,ANiUTa 的内容与以上服务有不少差别。

由于 Lantis 在 ANiUTa 的独占配信,导致选择也变得困难了起来。Lantis 的旗下艺人名声最大的可能就是 LoveLive! 以及 LoveLive! Sunshine!! 系列了。如果你喜欢这两个系列的话,ANiUTa 是你绝对的第一选择。但是就 LoveLive! Sunshine!! 来说,TV 动画第二季的歌曲直到 2018 年 2 月都没有配信。同样 2018 春季动画的马娘 OP 现在仍然没有完整版配信。不过即使是这样,由于 LoveLive! 以及 LoveLive! Sunshine!! 系列的极高人气,相信订阅 ANiUTa 服务的人群也有不少。同样,ANiUTa 有着 ZAQ、茅原実里、田所あずさ、大橋彩香、fhána 等歌手歌曲的独占配信权力,相信这些艺人也会使一部分人更倾向于订阅 ANiUTa。

PONY CANYON 旗下艺人的歌曲在 ANiUTa 一般都会一个月之后追加。ミルキィホームズ 的歌曲在 Apple Music 上仅有一小部分,ANiUTa 则可以全部听到。少女歌剧方面,单曲虽可以完整听到,但是动画 OP、ED 在全平台上暂时只有 TV Size 版本,即使 CD 已经发售。

另一方面,就偶像大师企划来说,SHINY COLORS、MILLION LIVE 以及本家动画的歌曲虽然在 ANiUTa 上可用,但是却不是完整版。不过灰姑娘女孩在 ANiUTa 上却有完整版。这些偶像大师系列的歌曲在其他串流服务均不可用。所以我个人推荐去 mora 等网站购买数字版。




应用方面来说,ANiUTa 目前提供一个月的试用期。但是就应用本身质量来说,ANiUTa 还需要做改进。举一例来说,ANiUTa 的资料库表示并不直观,同样无法搜索自己的资料库。更匪夷所思的是,ANiUTa 有着添加 1000 首歌曲到自己资料库的上限。

不过 ANiUTa 有另外一点不得不考虑,就是 Animelo Summer Live 演唱会门票优先抽选功能,如果你有参与演唱会的需求的话,ANiUTa 的订阅还是值得考虑的。即使应用不算很好用。

国内服务

说到动画音乐,就不得不提到国内动画市场的领导者——BiliBili。BiliBili 的音频区也收录了不少动画音乐爱好者们听取。

BiliBili 音频区有两种订阅方式:如果你已经有了大会员,你可以直接听取,不收其他费用。你同样可以购买音乐月卡。每月 6 元。不是学生的话,相较于 Apple Music 国区的话还是很实惠的。


不过 BiliBili 作为新兴服务,能听到的乐曲也就会有很多限制。从音频区首页上能看到,BiliBili 最近大推的 BanG Dream! 企划音乐也只有 Poppin'Party 的前六个单曲。偶像大师系列歌曲也只有 MILLION LIVE! THEATER DAYS 的 Game Size 以及 SideM 的一些歌曲。Milky Holmes 系列的歌曲倒是非常全。JAM PROJECT、ALI PROJECT、May'n、nano.RIPE 等等不少歌手也有进驻 BiliBili。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先在 BiliBili 音频区中搜索一下,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然后决定是否订阅。

总结

后记

首先跟大家说一声抱歉,本篇文章仅仅以部分艺人、部分服务进行解说。如果在任何方面上有各种各样的补充以及勘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感激不尽。

由于动画音乐的小众性,导致其串流音乐市场比较复杂,所以并不能保证我们在某个服务就一定能听到想听的歌曲。总而言之,在动画音乐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应用体验,还要关注内容对自我的重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手或者团体,保证自己获得最充实的内容体验。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让工作和生活「系统化」运转起来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10 篇入围作品。征文投稿已截止,我们会陆续将入围作品刊载在首页上,刊载完毕后再发布评选结果。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记得我刚接触少数派的时候,如获至宝。可看久了,问题也来了:
  • 应用越来越多,究竟哪个才是最适合我的?
  • 学习了 todolist 类应用的场景过滤法则,但怎么设计过滤条件呢?

答案可以很简单:看需求。不过,我的需求是什么?

在我看来,需求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和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这些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系统。要了解需求,就得从整个系统的角度下手。

另一方面,我也摸索出了一套数字时代的生存经验,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流程(workflow),一类是清单(checklist)。少数派上也有不少文章实际上是致力于改进流程的:workflow 本身就不用说了,URL Schemes 可以让应用衔接更便捷, todolist 类让任务管理流程更顺畅,写作类工具让写作这件事儿更趁手。凡此种种,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用我的话讲就是:「让整个流程如丝般顺滑。」 

不论是想分析和评估各种工具和应用,还是想创造和改进我自己的系统,都得琢磨一下作为「系统」的工作或者生活本身是如何运作的。

想借助前人的智慧,恰好发现了这本《用系统来工作》。

书与作者

《用系统来工作》的英文原版曾经获得过纽约图书节非小说类最佳图书。原标题是「Work the System」, 副标题是「The Simple Mechanics of Making More and Working Less」,说白了就是事半功倍。实际上这套逻辑除了可以应用到工作上,还可以推广到生活中,work 还有「使……运转」的意思,所以其实我更喜欢把题目理解成「让系统运转起来」,讨论也就可以不限于工作了。

作者是一个叫 Sam Carpenter 的美国人。从前习惯性混吃等死,有一天灵光乍现,想到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于是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他用亲身经历阐释这种「系统」的视角,写成此书。

什么是「用系统来工作」?

用系统来工作:是指设立目标进而完善系统的机械过程,会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步骤看起来非常简单:

  1. 过程拆分
  2. 系统设计
  3. 系统维护
  4. 系统优化与迭代

第一步:过程拆分

指的是将看上去一体化的过程拆分为若干环节,把处理各种事务时的过程、步骤掰开了、揉碎了分析。

第二步:系统设计

将设计的系统落实到纸面上,撰写系统三大文件:战略目标、经营总则、工作程序。作者说:

未被写下来的指令是风中羽毛。

  • 战略目标。所有决策都要遵从它,精力和资源也要倾注其上。我理解这里要回答的是:「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
  • 经营总则。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偏好制定,将其作为后续的决策依据和行为指南。我将这里的经营总则理解为回答「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觉得经营总则可以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原则之间难免会有取舍先后,想清楚这点,便可省去很多纠结。作者举的例子是:依据其经营总则里的一句「只提供质量超群的服务」,便决定停止将销售移动电话作为附加业务时,从而保证服务的高质量,并简化产品组成。我举个生活中的栗子:如果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重情义的人,那么也大可不必因为帮朋友而错过了喜欢的演出感到遗憾。
  • 工作程序。将环节中的每一道程序写下来,并进行初步调试,通过模拟推演考虑设计是否合理、环节衔接是否流畅。成文的工作程序不仅可以用于自我系统迭代,还可以分享出去提(zuo)高(ge)团(shuai)队(shou)效(zhang)率(gui),或者像少数派上的各位大佬做成完整的 workflow 惠泽众生。

第三步:系统维护

区别于系统优化,这里的维护主要指保证系统运转、防止系统崩溃的行为。情绪或体力低潮期更容易意志薄弱,导致个人系统崩溃。

比如作者的个人维护系统之一是每天至少阅读一小时以安抚情绪。我理解的系统维护也可以是设计一种预防系统,就像取票处把验证身份证的平面设计成倾斜的,或者国外 ATM 机设定得先退出银行卡才能取现一样。如果可以借助预防机制强化习惯,便有助于系统的持续运转。

第四步:系统优化与迭代

这一步的关键是行动,通过实践反馈来不断调整系统的小细节,提升效能。有个小问题:什么时候是个头?可参考回答:

  • 战略目标和经营总则要精益求精,工作程序只要完善即可。
  • 与「二八法则」类似,作者提出 98% 即是完善,追求完美大可不必。(我觉得 80%-90% 也就够了,视系统重要性而定。)
  • 新建和需迭代的系统数量会越来越少。

系统是一种世界观

系统就是标准化程序、项目清单和文件管理吗?

不是。

这本书其实和很多写「掌握工作和生活成功的 5 个秘诀 /10 个步骤」的文章不同,它的主要价值是提供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方式。

我提炼了一下,它的基础是几种思维方式,可以启发我们站在不同角度看世界,也是拯救混乱人生的药方。

1. 设计思维:化整为零

每个庞大复杂的系统都是由一个个零碎的部件组成的。因此,如果遇到新问题,或是工作、生活混乱失调,不用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需要做自己的项目工程师,耐心分析一下系统各个环节存在什么问题,然后分而治之、逐个击破。

2. 旁观者思维:冷静剖析

好的产品经理要对产品和需求保持高度敏感,好的自我管理者也需要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持高度觉知。就像禅宗所说的内观心法,即是将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细细观察自己的情绪与状态变化。2017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勒在《助推》一书里曾经说过,我们有直觉和理性两种思维系统。很多时候我们大脑开启了直觉思维的自动导航系统,才恰恰给了我们冲动鲁莽懒惰等直觉本能趁虚而入的机会1 。因此,将自己当做一个旁观者有利于做出更理智的选择。

3. 优化迭代思维:正视挑战挫折

基于长年自我观察,我发现:过得去的坎儿就是挑战,过不去的坎儿才是困难;有所得的坎儿是挫折,无所得的坎儿才是失败。如果将工作和生活系统化了,那么所有的挑战和挫折都可以视为优化系统的契机,以这种心态看待遇到的难题,也会豁达许多。搞不好遇到挑战还有点兴奋——优化升级系统的机会来了。

4. 清晰指令思维:专注当下

作者认为,多任务处理是机器的事情,人就要按照单一顺序、线性执行。我最近也读到,认知心理学认为大脑更倾向于接受那些明确清晰完整的指令。这还与 GTD 里将事项分解为「下一步行动」一脉相承。因此,不必总时刻想着怎么盖一座完整的大楼,在用设计思维画出图纸后,专注于一砖一瓦就好了。

5. 项目思维:连点成线

专注当下并不意味着执迷于碎片,相反,从系统角度审视工作和生活还可以开启上帝视角,在每一个当下都能看到未来。佛谚有云:「做一事成一习,以一习成一性,以一性成一命」2 ,亦同此理。

生活没有快捷键。

放慢节奏,条理生活,培养耐心,以冷静、理智的心态面对和处理各种事务,不仅是「用系统来工作」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它的表现。它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也将在这不断的系统完善和迭代中打怪升级。

系统化 ≠ 机器化

将工作和生活系统化,喜欢条理的人可能很赞同,随性的人可能会反对,觉得这样太无趣了,活得像一台机器一样。我之前一直没想明白这个问题,直到从书中获得了启发。作者反对将系统必然视为僵硬机械的框架,提出了「从刚性框架出发去冒险」的说法:

你的框架应该是一个安全港,便于日后由此产生疯狂怪诞的新想法,以进一步推动你实现理想人生。现在,放慢速度,开始建立秩序和结构。然后,从这个框架出发去冒险。

这个思路让我耳目一新,我知道了系统并不等于机器化,两者可以和谐共处,但也有了两个新疑问:

  • 非僵化系统是否除了冒险还有别的体现?
  • 如何从刚性框架出发冒险?

我想,系统的非僵化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也就是这里说的冒险;二是机动,也就是灵活的空间和余地。

系统与创新的关系

作者只是提到了系统和冒险的关系,没有进一步阐释它的实现基础。自己挖坑自己填坑,我姑且推测有这么两方面。一方面,系统文件里的战略目标和经营总则为创新提供了底线。无论形式如何创新,目标和原则仍给人以可靠的安全感,因此创新不意味着偏离方向,只是寻找另外的航线而已。另一方面,拆分环节和程序部件有利于创新。有的时候创新只是不同的元素的不同组合,因此,试着调换一下元素或者组合方式就可以给人新鲜感。

例如,我是一个喜欢以不同姿势写字的人。在将程序部件拆分为写作场景、环境类型、工具、姿势等等后,就可以玩出不同花样。坐着在房间里写乏了,可以出去散步用手机边想边写,还可以带着平板去户外写等等,不一而足,可以不断解锁。

系统与机动的关系

这一点作者没提,于是我继续填坑。机动灵活与创新相比,更倾向于留出顺其自然的余地,而不是自发设计的要素重组。我一直没想明白这点是怎么实现的,直到上周末去逛街。朋友知道,我设计了一套自我管理系统,奖励以积分兑换的方式存在,预先写在清单里,以奖励激励工作。逛街时,我发现了喜欢的耳钉,毫不犹豫地买了。

朋友大吃一惊,问我:「这耳钉没有在你计划之内的奖励清单上啊,为什么你还会买呢?」我说:「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完全可以属于奖励的一部分;虽然并未发挥平日里激励的功能,但我只要根据奖励的兑换原则在系统里扣除相应分数就可以了呀。」这样,就既可以维持系统运作,又留有空间和余地,给自己一个惊喜的可能。更何况,根据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里对外在驱动的分析,这种未经计划的惊喜可以给人更大的幸福感3 。

系统化的适用范围

作者没有明确提出系统化的适用范围,我却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那么就要回答:

  • 系统化适合什么?应用范围能否拓展?
  • 系统化不适合什么?

先看第二个问题:系统化不适合什么?

1. 不是什么都能系统化

系统化并不是提倡我们要变成一个控制狂。

适度的控制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他进一步说明,适度控制的前提是区分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可控的,专注处理、积极应对;不受控的,顺其自然。不过,我觉得防止变身控制狂还有另一个维度,那就是清楚群己边界,控制自己的系统,尊重别人的系统,不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

2. 不是什么都要系统化

作者自己也说了,不要制定程序处理很少发生的问题。道理很简单,犯不着,浪费时间和精力成本。

再看第一个问题:系统化的应用范围能否拓展?

1. 系统化适用于生活吗?

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有前后矛盾之嫌:前面说也适用于个人生活,后面又说用于个人生活写下怎么保养体型这些太傻了。我倒觉得,兴许很多人还不能天然地有序安排好所有工作和生活事宜,用系统来设计生活并无不妥。

比如我虽然喜欢练瑜伽,但有时候还是会犯懒。我分析了去上瑜伽课过程的主要环节是:约课 → 带瑜伽服 → 上课。那么更好地保证上课频率的方式就是,提前准备好瑜伽服,一次课程结束后,趁着酸爽的感觉还在,迅速约好下次上课时间,绝不等到临时才约课。提前约课其实就是利用了行为经济学中的「默认选项」操作,利用自己懒得取消课来保障约好的课这个默认选项。类似的还有利用 Mac 开机时自动启动应用的功能,一开机就打开工作相关应用,缩短热机时间。

2. 系统的边界在哪儿?

作者承认对「整体解决方案」不以为然,提倡分离法和简单机械论。这种说法很容易把自己树成一个靶子。其实,他提倡的不过是「把世界看成一个有序的过程组合,而不是大量景象、声音和事件的混合体」。在我看来,他反对的只是想一口吃个胖子那种生吞活剥的「整体方案」,所以才要庖丁解牛。我理解他的看法,但对作者鼓励多开发循环封闭系统的说法持保留意见。

毕竟,单单声称反对整体观念会有一个隐患:很多问题无法通过一个小系统的自我迭代解决。当我们真的面对类似问题时,或许还要考虑:这个小系统的输入是由什么驱动的?这个小系统的输出又能驱动什么?这些都要与单一系统之外的事物和人关联。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先从一个小系统入手,再在迭代过程中发现系统缺陷,在更大的系统中改进罢了。

结尾:数字时代人器关系的反思

回到开头的问题,这本书对我分析和评估各种工具和应用,或者创造和改进自我系统有没有帮助呢?

有。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布鲁姆分类(Bloom’s Taronomy),说的正是学习程度的测量维度: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4 。先有理解,才能分析、评估,进而创造。思考系统的构建和运作逻辑,对更新自我系统的作用自不必说,而对工具分析的作用则可以体现在我对数字时代人器关系的反思上。

数字时代人和工具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把人的工作和生活看作一个系统,站在工具的角度可以帮我们:

  • 减少环节数量:尽量用一个工具解决更多事儿,促使环节之间无缝对接,减少环节切换导致的注意力损耗。
  • 提升工作效率: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设计不同的过滤条件、模板,在更短时间内出更优质的活儿。

而从系统角度来看工具,则可以帮我们:

  • 简化生活:不利于优化系统的工具可以舍弃,对工具进行「断舍离」。

平心而论,从行文表达和逻辑组织上看,这本书并不能称得上是一本优秀的书,以经历和故事为主,结构非常松散,表达中还有重复和矛盾之处;但这丝毫不妨碍它的启发性。至少这次它帮助我又一次优化了我的系统,而且是底层系统,也算值回时间。写到这里,我想到,或许系统的世界观还可以帮我们树立一种新的价值意识,不利于系统优化的无论看出来多么高大上都不应该占用太多精力,而有利于系统优化的不论看起来多么不起眼也不应该忽略。

事物本身的价值应该由自己判断,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同一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认识——或许是一个彩蛋了。

能存储常用文本的 macOS 免费剪贴板工具:Clipy丨App+1

$
0
0

如果你在 Mac 上还在使用传统的 ⌘Command-C 和 ⌘Command-V 快捷键来操作剪贴版,那样是很难谈得上有效率的。而使用剪贴板工具能够帮助你减少重复性输入,提高输入文字的效率。

Mac 平台上也因此诞生了许多付费的剪贴板应用,知名的有 PasteCopied 和 Pastebot 等。但是我今天要介绍的 Clipy 是一款完全免费的应用,为那些对剪贴板管理只有轻量需求的人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免费,丰富的格式支持强大的 snippet (文本片段)是 Clipy 能够成为我主力剪贴板工具的原因。

评价一个剪贴板工具是否好用,首先就是看它支持的格式丰不丰富。纯文本、图片 和 emoji 是使用中最常见的一些格式,除此以外,要是这个工具还支持富文本、PDF 等等就更好了。令人惊喜的是, Clipy 全面支持纯文本、富文本(RTF、RTFD)、PDF、Filename、URL、TIFF Image 这些格式,能基本满足使用者们的需求。

Clipy

如果说管理剪贴板历史是基本用法,那么 snippet (文本片段)就是剪贴板的高级用法。要想真正地提高文字输入的效率,就要使用 snippet 来增强输入。snippet 的使用场景集中在需要使用模版输入的动作,比如:回复邮件、发送信息、运行脚本等,通过预设的模版既可以减少重复输入又可以满足自定义的需求。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处理电子邮件,当你需要发送大量内容重复的邮件时,你就可以通过 snippet 来快捷输入这些内容,避免机械又无意义的重复劳动。

在 Clipy 中,每个 snippet 文件夹可以设置使用不同的快捷键打开。在涉及输入的时候,只要按下设置好的快捷键就可以显示相应的菜单,然后再从中选出你想要使用的 snippet。

以输入特殊字符  为例,先创建一个文件夹并命名为「snippet-1」,然后为该文件夹设置一个快捷键 ⇧Shift-Space ,接着在该文件夹中创建一个 snippet 并命名为「Command Key」,最后在右侧的编辑框中输入  。这样设置完成后,按下 「snippet-1」 对应的快捷键⇧+Space 就可以显示菜单,再选择「Command Key」即可输入  

除了能够自己创建常用的 snippet ,Clipy 也支持导入 / 导出 snippet 的 XML 文件。

看完文章后,想要试一试的可以去 Clipy 官网 下载,也通过 brew cask install clipy 下载。

拓展阅读:好用的全平台剪切板工具,我们为你找到这 3 款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Yu Writer 更新 0.5.2,Windows 上也有美观强大的 Markdown 写作工具

$
0
0

作为经常使用 Windows 和 macOS 两大桌面系统的我来说,经常希望其中一个系统上的优秀软件也能在另一系统中出现,比如用 Mac 下载时希望能用上 Internet Download Manager 这样好用的下载软件,或是用 Windows 电脑写作时,希望能用到 Ulysses 这样的 Markdown 写作工具。

比起 macOS 上百花盛开的 Markdown 写作工具而言,Windows 这边一直没有很好的软件解决这件事情,不是 UI 设计不够精美就是功能不全,诸如缺少完整的文档库的管理,而有些原本还算不错的软件,随着新版本更新也不再支持 Windows 系统。

不过,去年终于等到了国内个人开发者 @ivarptr 开发的多平台 Markdown 写作软件 Yu Writer,在经过 10 个月的重构和完善以后,全新的 Yu Writer 0.5.2,让我和很多人终于在 Windows 这边,用到了一款无论是从写作还是到导出都能轻松胜任的 Mardown 编辑器。

扩展阅读:《Yu Writer:漂亮好用的 Markdown 写作工具》

自动补齐语法符号

Markdown 的特性就是通过在输入文字时同时输入符号来达到标记文字,减少用户因为需要调整格式而浪费的时间,或者打断的注意力。

由于 Markdown 本身是依托在 HTML 语言之上的,HTML 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标记成对出现,所以大部分的 Markdown 标记语言也是成对出现的,比如粗体(**)、斜体(_)、下划线(++)、删除线(~~)、高亮(==)、行内代码(``),一般输入完前面半段和想要修饰的文字,还需要输入后面半段相同的标记才能正确的进行修饰。

而 Yu Writer 能像 Ulysses 一样,自动在输入前半段标记语言以后,完善后半段标记语言,并将光标自动移动至两段标记语言中间,用户只需要在输入完毕以后按下 Enter或者 Tab即可将光标重新移至最后。

当然自动补齐符号功能,作者也是花了不少心思的,不是单纯机械的补齐,它会在如下情况下避免进行补齐(来自内部的说明文档):

  1. 在 Front Matter、代码块、数学公式区域里输入上述符号不会自动补齐
  2. 在文档开头处输入 ++,此时更大机率是表示 TOML 格式的 Front Matter 开始,因此不会自动补齐
  3. 在一行文字下面输入 ==,因为该符号此时表示 Setext 风格的一级标题,因此不会自动补齐
  4. 在 [a-zA-Z0-9_] 等字符后面输入 _,因为该符号此时表示普通的单词的连接符,因此不会自动补齐
  5. 在一行文字的开头输入反引号,因为此时更大机率是表示 Fancy 代码块的连续 3 个反引号的开始。

沉浸式的写作体验 &任意自由的撤销

专心模式

一个写作软件最重要的部分还是聚焦在写作上,但是如果其他功能也不能被舍弃的情况下,一键进入的「专心模式」(Ctrl/Cmd+D)这个功能就非常有必要了。

进入专心模式以后,文档库、文稿列表,甚至实时浏览都会被被隐藏,只留下大纲和 Markdown 的输入区域,能够让你专注于输入和编辑,让其他的事情都暂时的放到一边,享受纯粹的写作乐趣。

此外还可以通过全屏模式(F11)让任何状态下的 Yu Writer 进入最大的显示状态,充分利用起你整个屏幕。

文稿的历史记录功能

版本记录功能会帮助用户实时保存文稿的修改历史记录,帮助用户及时回溯旧的版本以及查看文稿的修改记录过程。让用户拥有无限后悔的机会。或是从一个旧的地方重新构思文章,或是回放整个文档编辑修改的过程。

本地化增强

本地化功能能够让用户在连续输入的环境下:自动将中英文之间的空格补全,自动将引号(“”、‘’)替换为直角引号( 『』、「」),自动将中文字符前后包裹的半身标点替换为全身全身。帮助用户在连续输入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不让用户返回修改,或者增加用户所需要的按键。

对文档添加修饰型说明、筛选以及置顶

对文稿添加修饰性的说明,这里不仅指的是设置内容摘要,还指添加标签(包含文字&颜色)、创建日期、截稿日期。用户也可以在文稿库的某个文件夹中,将一篇文稿进行置顶。

而 Yu Writer 对于文档添加修饰性说明的方式是在整个 Markdown 文档前端插入 Front Matter 信息,而这些信息用于改变文档的渲染外观、设置标签等。把这些属性值以 YAML 格式或者 TOML 格式写在文档的开头。

因此 Yu Writer 可以继承查看和修改来自其他编辑器的 Front Matter 信息,或者自由地添加 Yu Writer 本身可以识别或是可被其他软件识别的 Front Matter。

同时这些修饰性的说明还能通过智能文件夹进行筛选,由于智能文件夹筛选的部分暂未还未全部完成,所以用户暂时只能通过筛选具有截稿日期、带有任务以及带有颜色标签的文稿。

完善且自由的文件库

0.5.2 版本的 Yu Writer 对于外部文件库的支持也有所加强,现在你可以任意的连接到你想链接的外部文件夹(无论是本地文件夹,还是云文件夹,亦或是开启文件按需浏览的云服务),或是你的博客项目文件夹,亦或是电子书项目文件夹。无论是文章创作,还是撰写博客和电子书,Yu Writer 都能帮助你得心应手的解决,让你享受写作的乐趣。

用户也可以让外部文稿仅在 Yu Writer 中打开编辑Ctrl/Cmd+O,而原始的文档仍然保留在原地。

其它功能

收集能力

我相信不少人都会遇到电脑上想要复制点东西到 Markdown 格式,或者保存成 Markdown,但是在 Windows 端几乎没软件支持这种类型的快速抓取的问题。不过 Yu Writer 可以通过开启收件箱,复制你想保存的内容,然后通过 Alt+Ctrl/Cmd+V这套快捷键来收集你想要的素材。让 Markdown 变成你的一个笔记本。

对高级用户更加友好

从这个版本开始 Yu Writer 开始支持使用正则表达式开始匹配和替换了,在大批量同类型的替换中正则表达式会体现出非常强大的一面。

当然对于习惯使用 Vim 以及 Emacs 用户而言,启用 Vim 和 Emacs 按键绑定能够让这类用户以更熟悉的方式使用 Yu Writer,由于 Vim 和 Emacs 快捷键和 Yu Writer 的快捷键会有所冲突,所以只有在用户在文本框内使用快捷键 Esc(用于进入或退出 Vim 按键绑定状态,或者退出 Vim 绑定状态下的插入模式)或 Ctrl+Esc(用于进入或退出 Emacs 按键绑定状态)同时状态栏也会显示当前绑定的是 Vim 还是 Emacs。

特色导出功能

作为 Markdown 格式最不担心的就是以各种需要的形式进行导出了,Yu Writer 在 0.5.2 中特地增加了 2 种不同于一般编辑器的导出转换为微信公众号格式和以幻灯片形式浏览。

你可以使用任意的 Markdown 书写器去完成将会发布到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了,完成全文以后,右键点击复制为 复制为微信公众号即可,接下来黏贴进公众号的编辑框就好了。此外,Yu Writer 还提供了黏贴自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选项,方便用户保留备份文章。

写完 Markdown 格式,如果你想展示你的文章的话,轻点点击右上角的播放幻灯片即可。不过和传统形式的幻灯片不同,他是按照下面这种形式去浏览的(即放大文字和图片并按照二级标题进行分页的浏览形式):


如果想直接将 Markdown 格式的文档转换为 PPT 并保存,试试这篇文章吧:《Reveal.js:把你的 Markdown 文稿变成 PPT》

以上就是 Yu Writer 0.5.2 带给用户的全部功能,带给用户绝佳的写作体验和乐趣。这是一款能让 Windows 平台的用户能够拥有的非常全面功能的 Markdown 写作软件,同样也能让 Mac 端的用户多一种选择。

当然作为一款还在 Beta 中的软件,功能开发不全,或是有一部分的 bug 是必然的一件事情,但还是瑕不掩瑜。而且目前该软件的 Pro 功能在测试期间可以免费使用,之后即使你决定不再使用本软件,也可以使用系统本身的资源管理器以及任何其他文本编辑器管理或编辑由本软件产生的库和文档,作者希望你可以愉快地、无后顾之忧地试用和体验本软件。如果你觉得 Yu Writer 很好用,不妨解锁全功能版本去支持作者吧,让作者有更多的动力去完善它。

Yu Writer 下载地址:https://ivarptr.github.io/yu-writer.site/


一大波独立游戏来袭:任天堂 Indie Highlights 发布会回顾

$
0
0

昨晚,赶在科隆游戏展开幕前夕,任天堂英国上传了一段名为 Indie Highlights 的视频,宣布了 This War of Mine、Terraria、Streets of Rogue 和 Morphies Law 等 16 款知名独立游戏登陆 Switch 的信息。少数派也为大家整理了本次发布会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

一图流

请输入图片标题

Night Call 夜车追凶

在 Night Call 中,你将扮演一位夜班出租车司机,行驶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作为一起谋杀案的最后目击证人,勉力维持生计之余,你还要利用乘客在车上的短暂时间,同他们攀谈获知线索,从而协助破获这起令警方束手无策的连环杀人案。

请输入图片标题

Night Call 将在 2019 年初登陆 Switch,你也可以在 Steam预购。

Monster Boy and the Cursed Kingdom

Monster Boy and the Cursed Kingdom 是 1989 年发行的经典平台动作游戏 Wonder Boy 系列的精神续作。你将扮演一位被恶龙诅咒变为怪物的少年,通过杀死敌人变换形态,探寻奇幻大陆,找到火蛇十字架以解除诅咒。

请输入图片标题

除了在 11 月 6 日登陆 Switch 外,Monster Boy and the Cursed Kingdom 还将登陆 PS4 及 Steam,你可以自由选择游玩平台。

The Gardens Between

The Gardens Between 是一款风格清新简约的解谜游戏,你将扮演一对误入神奇空间的好友,利用操控时间的力量走过一个又一个花园,并解开一段关于友情和成长的故事。

请输入图片标题

The Gardens Between 将于 9 月 20 日在 Switch eShop 和 Steam同步解锁。

Streets of Rogue 地痞街区

Streets of Rogue 是一款快节奏的 Rogue-lite 游戏,你可以扮演数种职业角色,在随机生成、自由度极高的世界中战斗、潜行,一路杀出重围。除了单人游戏外,你还可以与其它 3 人一起在线游玩,或是选择本地联机模式,与好友同聚。

请输入图片标题

Streets of Rogue 将于今年冬季上架 eShop,现已可以在 Steam抢先体验。

Bad North

在 Bad North 中,你是一座岛屿王国的统治者,为了应对维京人的入侵,你需要动员所有子民,利用地理优势,保卫自己的家园。在 Bad North 中,所有岛屿均是随机生成,各具特色,而成功的防御措施将解锁升级要素,最终取得胜利。

请输入图片标题

Bad North 是一款 Switch 限时独占游戏,已在 eShop 上架。

Moonlighter 夜勤人

Moonlighter 是一款结合了模拟经营与地牢探索要素的 Rogue-lite 游戏,你需要扮演一位小店掌柜,通过探索遗迹搜刮素材,充实小店,最终促进整个村庄的再次繁荣。

请输入图片标题

Moonlighter 将在今年秋季上架 Switch eShop,你也可以在 Steam、PS4 和 Xbox 购买游玩。

This War of Mine 这是我的战争

在 This War of Mine 中,你需要扮演在战火中挣扎求生的平民,面临人性与生存的重重考验。作为一款享有盛誉的策略游戏,其一直被传出登陆 Switch 的计划,直到昨晚终被官方证实。今年 11 月,你就可以在 Switch 上游玩,更多详情尚待披露。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关联阅读: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This War of Mine 这是我的战争

Children of Morta

Children of Morta 是一款像素风格的角色扮演游戏,你将扮演世世代代守护圣山 Morta 的 Bergson 家族一员,与腐蚀山灵的黑暗作战,并逐渐揭示更多潜藏的秘密。

请输入图片标题

Children of Morta 将在 2019 年早期发售,你也可以在 Steam上预购。

Everspace: Stellar Edition

Everspace: Stellar Edition 是一款以太空冒险为主题的单人射击游戏,融合了 Rogue-lite 风格与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你将航行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宇宙,与敌人或友人相遇,开掘资源,升级装备,扭转一切不利局面。

请输入图片标题

Everspace: Stellar Edition 将于 12 月正式发售,你也可以在 Steam体验。

Baba is You

Baba is You 是一款脑洞极大的解谜游戏,在游戏中,你要做的不是消灭敌人,而是通过推箱子「改写」游戏规则。举例来说,将 Wall is Stop中的 Stop,去掉,你就可以穿墙而过;将 Baba is You改成 Wall is You,方向键就可以移动墙壁,打破思维定势。

请输入图片标题

Baba is You 将在今年秋季发售。

Slay the Spire 杀戮尖塔

Slay the Spire 又是一款 Rogue-lite 混搭游戏,将其与集换式卡牌相结合。你需要通过构建卡组杀敌,达成登上塔顶的目标。由于每次开始都是随机地图,无法事先规划卡组,大大增强了游戏的可玩性。

请输入图片标题

Slay the Spire 将于明年初发售,Steam版已经可以购买。

关联阅读:Roguelike + 集换式卡牌?这款「混搭」的卡牌游戏真的不一样: Slay the Spire

Windjammers 1 & 2

Windjammers 是一款街机飞盘体育游戏,最早发行于 1994 年,后来又分别登陆了 Wii 和 PS4,可以说是一口超级冷饭。好在任天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宣传视频最后给出了续作的演示视频,还是值得期待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Terraria 泰拉瑞亚

Terraria 是一款自由度极高的平面沙盒冒险游戏,你可以将其看作 2D 版的 Minecraft。在 Terraria 里,你需要从零开始,探索世界,开荒,采矿,制造,抵御敌人,创造属于你的世界。

请输入图片标题

Prison Architect: Nintendo Switch Edition

看腻了越狱的戏码,你可以来 Prison Architect 享受作为典狱长的乐趣。建造最高级别牢房、指挥囚犯劳动、平息骚动,同时别忘了建造食堂、医务室、厕所等基础生活设施。不论是集中营还是福利式监狱都随你所愿。

请输入图片标题

Prison Architect 现已在 eShop 有售,你也可以在 Steam购买。

Morphies Law

Morphies Law 是一款很有趣的联机对战游戏,击中敌方后,你的体型会变大,对方则会变小。因此,命中越多,会越明显,更容易被击中;反之,体型更小,也就更容易躲藏和埋伏。同样,击中不同关节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腿越长,跳的越高;躯干更大,质量越大。而最终得分,则是两队的质量之比,十分新颖。

请输入图片标题

目前,你已经可以在 Switch eShop 上购买 Morphies Law,其它平台还要等待一段时间。

除此之外,任天堂还宣布下图中 10 款游戏将在科隆游戏展上提供试玩,包括 Wargroove、Planet Alpha、Stick Fight: The Game 和 Unruly Heroes 等更多游戏。

请输入图片标题


派早报:新款 iPhone 或 9 月 14 日开始预售,日记应用 Day One 3.0 更新,虚拟机工具 Parallels Desktop 14 发布等

$
0
0

Day One 3.0 更新,重做编辑器并加入了录音和黑暗模式

今天,Day One 更新了 3.0 版本。继 2.0 版本「推倒重来」后,3.0 又完全重做了编辑器,优化了写日记的流程,并加入了代码高亮、照片组等功能。除此之外,Day One 新增了黑暗模式,会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自动切换主题。另外 Day One 在新版中还加入了录音功能。所有用户都可以享受到这款全新打造的编辑器,但是录音和黑暗模式只针对 Day One Premium 用户开放。

德国运营商称新款 iPhone 将在 9月 14 日开始预售

据 PhoneArena 报道,根据两家德国运营商透露,今年秋季的新款 iPhone 将在 9 月 14 日开始预售。此前普遍猜测苹果将在 9 月 12 日召开新品发布会,而正式上市时间为 9 月 21 日。此外,运营商还透露 iOS 12 将于 9 月 18 日正式推送更新。来源

Parallels Desktop 14 for Mac 正式发布

昨日(8 月 21 日),macOS 虚拟机工具 Parallels Desktop 14 正式发布,新版本中加入了对最新系统 macOS Mojave 的支持,并对 Windows 10 Fall Creators Update 进行了优化,并且支持 Windows 应用从 Touch Bar 快速启动。新版还针对虚拟机存储进行了优化,相比上一版本,本次更新生成的虚拟机文件体积大幅降低。同时改进了对显存的分配方式,原先无法运行的应用在本次更新中顺利运行。

收费方面,新版和此前的策略类似,标准版售价为 498 元、专业版售价为 698元/年,老版本用户可以以 358 元价格升级,支持免费试用 14 天。

Paper 53 开发商被 WeTransfer 收购

iOS 知名手绘应用 Paper 53 开发商 FiftyThree Inc. 昨天宣布,公司已经被来自荷兰的云文件传输服务商 WeTransfer 收购,目前尚未透露收购细节,不过 FiftyThree Inc. 对外表示 Paper 53 的用户不必担心应用停止维护的问题,公司被收购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它们目前也正在为应用开发新功能。来源

macOS Mojave 将不再支持「回到我的 Mac」

据 9to5Mac 报道,今年秋季即将发布的 macOS Mojave 将取消 iCloud 中「回到我的 Mac」这一功能。该功能允许用户远程与其他 Mac 联网。为了让用户更好地应对这一变化,苹果在支持社区建立了 新的页面来引导用户进行准备,推荐用户使用 iCloud 访问文件、屏幕共享以及远程桌面访问来替代之前「回到我的 Mac」所实现的功能。来源

Google 正在开发一款名为 Shortwave 的实验性播客应用

今年 6 月 Google 发布了独立播客应用。最新的一份专利申请则显示,Google 目前正在开发一款名为 Shortwave 的实验性播客应用,商标申请的内容描述其实比较模糊,上面显示 Shortwave 是一款「用来收听音频的移动电话、计算机、平板电脑软件;允许用户搜索、访问和播放数字音频文件以及共享音频文件链接的软件」。由于显示信息非常模糊,该项目有可能还处于早期实验阶段。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几十块钱就能买到的好游戏,7 款百元以下 Nintendo Switch 游戏推荐

$
0
0

自 Nintendo Switch 发售至今,身边陆陆续续有不少不怎么玩主机游戏的朋友或者同事因为《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或是《超级马里奥:奥德赛》而入手。他们中的大部分其实仅仅在接触了这两款神作后选择将设备搁置,了解一下原因,大致可以用一句概括——游戏太贵。

确实,如《异度之刃 2》《八方旅人》《星之卡比》《马里奥网球》《猎天使魔女》这些被媒体高调报道的游戏,价格的确不便宜。对于不常逛游戏论坛或者不熟悉购买方式的玩家来说,「贵」几乎快成为他们对 NS 的刻板印象。

其实在 Nintendo Switch 附带的游戏商店 eShop 中,目前已经拥有超过 1000 款商品,且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价格偏贵。除开独占的昂贵大作,尽管大部分游戏在其它平台也可以购买,但是 Switch 的便携性依旧是一个不小的优势,本文将从目前低于 100 元的游戏中,推荐一些值得玩家购买的作品。

筛选条件有三点:

  • 当前游戏价格低于 100 元。
  • 重玩价值高,可反复体验。
  • 适用于 Nintendo Switch 极具便携性的掌机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

空洞骑士 Hollow Knight

售价¥54(墨西哥区)/ 中文 / 2D、平台动作 / IGN:9.4

自 2017 年发布以来,《空洞骑士》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性与近乎完美的游戏性赢得口碑与销量双丰收。截至今年 7 月,全平台销量已突破 100 万分,Steam 平台上收到超过 20000+ 测评依旧能够获得 94% 的特别好评,IGN 也打出 9.4 分的高分,足以体现这款作品的优秀程度。

精致到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做壁纸的画面呈现,庞大到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观,「魂」味战斗与灵活而多变的动作体验,作为一款类银河恶魔城游戏,你很难想象这款神作最初仅仅只有三名制作者参与完成。相较于 PC 版本,Switch 版更具便携性,同时游戏包含此前发售的 DLC,如果你之前没有体验过这款作品,Switch 版本是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 Switch 版本《空洞骑士》少数派曾做过详细测评:《别被它可爱手绘画风骗了,这可能是 NS 上最难的独立游戏》,如果你打算入手,建议阅读。

同类型游戏推荐:

  • 烛火地牢 Tallowmere(¥42 南非区)
  • 血污:月之诅咒 Bloodstained: Curse of the Moon(¥60 日本区)
  • 艾希 ICEY(¥51 南非区)

厕所穿越记 Unepic

售价¥60(南非区)/ 非中文 / 2D、角色扮演 / IGN:7.0

如这款游戏的汉化标题一样,你可以在《厕所穿越记》中无数次看到这样类似的无厘头剧情与对白。游戏开始时,一群阿宅聚在一起玩 DND 桌游,我们的主角去上了个厕所,再回来时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座魔幻城堡,于是顺理成章地提起剑开始了自己的冒险。整部作品充满了穿越剧本的反差式笑料,大量低俗甚至成人向的对白与画面可能会让你受到极大震撼。

当然《Unepic》并不仅仅是靠低俗笑料制造卖点,其本身优秀的游戏性与可玩性也并没有被掩盖。游戏中不同区域超过 200 个可探索房间足够支撑其讲完一个魔幻故事,而这些房间中盘踞的怪物与机关在你不熟悉路线的情况下也会令你抓狂不已,大量的装备与道具也可以让玩家感受不同 Build 下的作战风格与流派。

对 Switch 版本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中文,真的很想吐槽,毕竟在其他平台都有官方中文,而且笑料翻得很足。如果你不介意英文版或者期待后续更新官中的话,可以尝试入手。

同类型游戏推荐:

  • 卢卡诺伯爵 The Count Lucanor(¥90 南非区)
  • 猫头鹰男孩 Owlboy(¥77 俄罗斯区)

星露谷物语 Stardew Valley

售价¥54(墨西哥区)/ 中文 / 角色扮演、模拟养成 / IGN:9.5

这款被玩家戏称为「绿帽谷物语」的游戏创造了数不清的数字奇迹——一人制作、四年开发、首月 80 万销量,截止 2017 年底达 350 万。这款回归田园、锄地钓鱼的模拟游戏如此受玩家欢迎,除了社交媒体的巨大推动外,其颠覆传统农场模拟类游戏玩法的新奇设定以及极其自由的人物成长历程,也为玩家提供了难以抽离的沉浸感。

这是一款节奏非常慢的游戏作品,慢到游戏初期你甚至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但这也是《星露谷物语》玩家一直以来特别喜爱的「养老」特性。游戏主要的模式依旧是经营农场,伐木、开垦、种地、收获,你可以利用每天闲暇时间去钓鱼、去镇上串门、区参加派对、去交朋友、去搭讪让你动心的人。

游戏里的 NPC 不算多,但是每一位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以及随着游戏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性情,游戏营造出的虚拟现实世界只有当你慢慢沉浸其中时才能深刻体会并且爱上这种「活在另一个世界」的美妙体验。如果你厌倦了打打杀杀的快餐游戏,不妨来星露谷,细细体验一次难得的宁静生活。

关联阅读:《放下生活的重担,在这里做一场恬静的田园梦:星露谷物语》

挺进地牢 Enter the Gungeon

售价¥36(俄罗斯区)/ 中文 / 动作、射击 / IGN:8.5

可以给《挺进地牢》打的标签非常多:像素风、Roguelike、俯视角射击、弹幕、动作冒险等等,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沉迷其中,只为与下一关 BOSS 见一面。你可以在这款游戏中看到很多其他经典作品的影子,《斑鸠》的密集弹幕,《废土之王》的战斗系统,《以撒的结合》的地牢设计,当这些作品结合在这款游戏里时,竟然出奇适当的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

游戏难度自然不容小觑,大量特色鲜明的枪械配合操作性极强的翻滚甚至能打出让自己都惊讶的操作来。游戏所具备的 Roguelike 属性也是检验「欧皇」与「非酋」的利器,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宝箱,可能让你成为天选之人。值得提醒的是,游戏对操作要求或者熟练度极高,如果你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非常建议你入手该作品。

同类型游戏推荐:传说法师 Wizard of Legend(¥97 南非区)

暗黑地牢 Darkest Dungeon

售价¥90(瑞典区)/ 中文 / 回合制、角色扮演 / IGN:9.1

曾无数次不分场合,不合时宜地表达对《黑暗地牢》的喜爱,它有着克苏鲁神话的恐惧感,同时兼顾了回合制角色扮演游戏的策略性。游戏的核心玩法是回合制探索,玩家需要通过招募、培养一队冒险家,并且带领他们探索被黑暗覆盖的森林、巢穴、海湾等等,游戏机制也秉承了一贯的探索式生存冒险模式,由于亮度、食物、血量等资源的限制,玩家需要搭配极其精致的阵容与站位并且在战斗中选择合适的技能来碾压对手,在资源消耗殆尽前完成任务。

玩家们给《黑暗地牢》打上了「受苦」游戏的标签,其实它并没有像其他动作游戏一样难到让你绝望的战斗,而这个「受苦」的过程来自于游戏中的一个精妙设定 —— 压力值。这个数值会让你控制的角色变得非常脆弱,即便他们已经练就了一身武艺或者有了精良的装备,在面临突发情况如光线变暗、遭遇陷进、被敌人埋伏、血量过低、被暴击等等在冒险途中发生的事故时,都会增加冒险者的压力值。

当压力值突破临界点,这个角色会进入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的一种独特状态,而作为领导者的玩家,在面对这种巨压的情况下,San 值狂掉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黑暗地牢》有着可以不断重复体验的可玩性,以及在掌机模式下回合制游戏所需的便捷轻量级操作,尽管 Switch 版本较其他平台要稍贵一些,但它依旧是我不遗余力强烈推荐的优秀作品。

动物超级小队 Animal Super Squad

售价¥41(南非区)/ 英文 / 休闲、动作 / Seam:87% 特别好评

这是一款基于物理引擎,画面表现令人捧腹的休闲动作游戏,搞笑的画风搭配夸张的美式幽默,让整款游戏作品非常讨喜。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 一只「鸡」坐在马桶上奋力往前冲刺,接着它不幸穿过喷火枪,活生生的鸡变成了香气四溢的烤鸡,接着它又碰到了电锯,马桶被炸飞,烤鸡粉身碎骨,但是!鸡腿还活着,鸡腿还在继续前进!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不同的动物选择不同的载具开始狂奔,游戏一旦开始真的很难停下手来。体量极轻,难度曲线平滑,无论是自己无聊时放松还是好友聚会时狂欢,这款游戏都能为你带来非同寻常的乐趣,那么!是时候为你的 Switch 添加一款娱乐性与游戏性都不俗的休闲佳品啦。

同类型游戏推荐:

  • 章鱼奶爸 Octodad(¥70 墨西哥区)
  • 炸弹鸡 Bomb Chicken(¥49 南非区)

终结将至 The End Is Nigh

售价¥90(南非区)/ 英文 / 平台跳跃 / Steam:92% 特别好评

这款游戏是 E 胖最新推出的平台跳跃游戏作品,尽管之前已经有了《超级食肉男孩》无法超越的成绩,然而他依旧选择了同样的题材,却做出了一款体验完全不同的《终结将至》。高端一点的说法叫「硬核」,通俗一点的说法叫「虐手」,这款游戏需要玩家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动作反馈,别担心死亡,在一个小关卡上几十条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千万不要因为玩法单一而把它当作一款休闲游戏,真的一点也不休闲,在游戏过程中请注意握紧你的设备,不要激动,也不要一怒之下砸掉了 Switch,毕竟其它平台玩家砸键盘砸手柄相对来说损失不算太大。优质的画面表现力,丰富的关卡与场景设计,极其硬核的平台跳跃玩法,如果你想要挑战自己的忍耐极限,不妨试一试这款作品。

同类型游戏推荐:

  • 丹达拉 Dandara(¥90 南非区)
  • 小三角大英雄 Little Triangle(¥51 墨西哥区)
  • 超级食肉男孩 Super Meat Boy(¥78 南非区)

写在后面

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给大家推荐以上几款廉价而优质的游戏外,更希望消除部分玩家对 Switch 的一丝丝偏见。

  • 并不是所有 Switch 上的游戏都偏贵,甚至有低于其它平台价格的作品。
  • eShop 也偶尔会有打折销售的情况,比如近期 Ubisoft 在美区就进行了不小的折扣促销。
  • 如果你学会使用比价网站或小程序,就可以轻松找到心仪游戏的最低价格。

最后,希望那些被放在角落里已经铺满灰尘的游戏机,可以再被你拿在手里,像是少年时喜爱超级玛丽一样,再喜欢一次。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11 篇入围作品。征文投稿已截止,我们会陆续将入围作品刊载在首页上,刊载完毕后再发布评选结果。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前言

普通人的常态

我们常常给自己制定很多长远计划:一年买多少本书,读完多少本,计划写完多少篇读书笔记,颇为费心的谋划长远之计。之后,大多数人一想到来日方长,就心生了惰怠,只在眼前的琐事中空度时日。就算某日心血来潮看完一本书,但回过头一想却是空空如也。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看方法有多好,有多高效,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主。因为,只有当你能坚持下去了,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这是一条非常朴素的原则,《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这本书就是力求用最简单、最朴素的方法,来解决读书时遇见的四个最基本的问题。

  • 怎么购书
  • 怎么读书
  • 怎么做笔记
  • 怎么活用

作者介绍

作者奥野宣之,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多年的文字编辑经验让他在信息整理方面游刃有余。生活中,他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各个媒体和论坛中,坚持把生活中值得记录的任何事都忠实的写在笔记本上,目前他已经记录了整整 200 多本了。这种生活方式被日本 NHK 和 TBS 电视台采访了以后,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销量累计超过 50万册。同时,日本人有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坚持对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注入心力,不妥协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有一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最后成为了大师,就像我们熟知的「寿司之神」一样。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

核心观点

我们一直以为正襟危坐,左手书籍,右手笔记本,手中攥着一根笔,阅读书中内容的时候才叫读书。但奥野宣之的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不是的,读书应该不止于此。他说从开始有这个想法买书,到看书,到做笔记,再到活用都是读书的过程。同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活的词来描述,叫体验。读书是一种体验,买书是一种体验,看书又是一种体验,活用笔记也是一种体验,做笔记就是把这些体验给记录的全过程。

所以全文的讨论的核心:读书的体验比读书更重要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读书笔记法》思维导图

怎么购书

像发朋友圈一样做随想笔记

随想笔记恰恰是适应于现在碎片化生活的一种绝佳的笔记模式,记录下平时感悟,这与日后选书息息相关。跟书有关系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里。刷微博、跟朋友聊天、走在街上触景生情的时候都是可能会出现灵感的好机会。

「随想笔记」原理

比如你在犹豫要不要转行的时候,看见网上说大数据工程师现在很火,工资很诱人。当你被这个消息吸引的那一刻,你就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大数据工程师是什么,职位要求是什么,薪资又是多少等等,这就是你的思考。现在你把它记在本子上,这就是你与你自己思考的证明。等一段时间以后你再回头看这样的笔记,马上会想起当时的想法。同时,这些也是选书的开始,你可能会因为想转行而开始搜集大数据相关的书,你也可能犹豫要不要转行,而看关于职业规划的书。这些都是你读书念头的开始,有多少人去读书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随想笔记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发微博和知乎想法模式,随时随地把心中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但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社交媒体这种方式可以用在读书上。灵感就是你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不论深刻还是肤浅,哪怕就是简单的一句「这一段很有意思,我应该把它记下来」,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聪明人的购书清单

这份清单是用来在书店指名购买的,清单简单到只有三项: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很多人会问,我自己还不知道我要买什么书吗?直接去书店买就好了,那为什么还要专门列一个单子呢?这个清单的意义就在于让你时时刻刻明确自己的目的。现在互联网社会大家都心知肚明,网络营销层出不穷,实体书店也是大打横幅来推广那些「可能会火」的书籍。宣传标语总是很诱人的,海报也是精美绝伦,但这些别人向你推销的东西就真的是你的需求吗?我看未必,多少人因为一时冲动花钱给了信仰。花钱不可怕,就怕还花了时间。当这些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变成了沉没成本了以后,那可就不划算了,本身对这本书所有的期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产生了落差感,惹得不愉快。

就好比家里没油了,媳妇让出去买油,路上碰见个买米的贩子,你说你会去买米吗?肯定不会的。生活中恰恰就是因为许多事情太简单,太明显,以至于我们常常将它忽略。我们买书的需求其实是来源于我们自己生活,或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是为了提高自我能力,这些需求都是实实在在在生活里面被体现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到了书店一时兴起的「需求」,只有时间才会证明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怎么读书

既然是以读书笔记为导向的读书方法,那我们最终是要进行思想输出的。所以这要求我们来做三个步骤:读书,划重点,根据重点写读书笔记。

应该带着怎样的目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以记读书笔记为目标去读书。这时候,你内心想法就不是在空间上看完这本书,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就算大功告成。而是仔细在书中搜寻可以写下来的句子,你觉得可以通过这句话 向别人传递你自己想法的句子。当你的潜意识有了这样的读书观念的时候,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你的责任是要向他人介绍这本书,不由自主的就会去找到哪些是重点,哪些不重要。正所谓速读就是这样的原理,其实并没有什么条条框框。

对比「有目的读书」与「无目的读书」

有了目标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哪些可以被称之为重点。作者直言不讳的说出答案:对自己重要的句子就是重点。咋一看好像是一句大话,但仔细分析就能发现:对自己重要就意味着自己会被启发,能启发我们的句子肯定是印象深刻的句子。它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段话,更有甚可能是一个章节。回想一下,哪些是我们觉得印象深刻的句子呢?比如:「这一句写的真好」,「这个观点很新颖,我还要仔细读一读」,「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等等,作者用了「打动人心的内容」来描述这些对你重要的句子。

如何画重点

做标记有三个步骤:

  • 通读折角标记:第一遍通读全文时,一边阅读,一边把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 重读折角标记:通读一遍之后,第二遍阅读第一次折角的页面,将仍然有价值的一页折角。
  • 标记:第三次翻看重读折角标记,确认是真的就价值记下来的笔记就在那句话下方做上标记。
划重点三步骤

如果书太难,或者时间不够该怎么办呢?(现实中往往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小工具来帮忙:

我们需要准备好三种书签(通读书签、重读书签、标记书签)

  • 当我们在「① 处通读」中断时候可以使用通读书签标记
  • 当我们通读到某个时候,认为读不懂了,需要返回去看前文时,使用「重读书签」。
  • 当终中断「② 重读」过程以后,开始「③标记」时间,此时使用「标记书签」。
  • 当三种标签都搜集齐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笔记了。

「书签标记」图解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用实体书签,更倾向于电子书签,可以使用这个App:


读书其实是为了被启发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往往并不只是获得了书中的想法,更多的是因为启发了我们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这次阅读记忆深刻。之所以,我们很多人读书以后没有印象,是因为阅读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这就好像你喜欢一女孩,但女孩人家不喜欢你,你的存在只是暖男+1罢了。作者也是一样,他竭尽全力把自己的观点通过书本带给你,但是你只是看过一遍,没有产生共鸣的自己的想法,那么当然是没有印象的了。

我们有时候太心急,以至于忘记了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启发自己。

怎么做笔记

好记性为什么不如烂笔头

我们来谈谈为什么在智能手机触手可及的今天,还需要手写笔记呢。这本书里面给出了答案:

读书体验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那读书体验是什么?我们常常谈到要去体验一个什么东西,体验一场旅行,但怎么去体验一本书呢?

其实读书是一种社交,书只是建立起读者与作者的桥梁。很多人读完书以后印象深刻,往往不是他们把作者观点给记忆下来,而是通过作者叙述,让读者产生了联想。就好比你觉得一样东西很美,并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想像出来了美好的事情一样。所以体验对于我们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在体验,这一段写得真好,这一段写得不怎么地,这些都是体验。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人刚一看见一段文字就可以产生深刻的想法的。所谓的深度思考,都是根据这些简单的,有启发性的文字,循序渐进而产生的。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告诉我们的是这些都是需要写下来的东西,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个碎片化的想法都搜集起来以后,才有可能触发我们自己的思考。

「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在做好标记之后,《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教大家如如何做笔记:

  • 画 ⭕️,其后摘抄原文;
  • 画 ⭐️,其后跟着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补充说明。

这么干的好处就是可以立即记录当时的想法。因为这就是我们读书的印证,是我们与书本交流过的痕迹。

首先,先在笔记本上写上时间、作者名、书名。接下来就按照我们说的摘抄+评论的格式依次记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每写一段要记住换行,段落与段落之间留出两行空白,这是方便我们以后再次阅读、添加新的笔记和修改的用途。这个过程中重点都放在「摘抄对自己重要的段落」和写「主观评论」上,可能会碰见一些你客观觉得很重要,但是无法产生共鸣的文字,我们也不需要摘抄进来。

就这样极简的格式和内容就组成了我们读书笔记的最重要的部分。

怎么活用

在社交软件上写书评

我们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面对写作总是非常伤脑筋。根本原因在于,写作是一个系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现代大多数人因为习惯于碎片化生活,反而这方面能力相对缺乏。但这一切在做了读书笔记以后就不一样了。当我们翻开笔记本,上面林林总总的记满了我们对于书本的思考,每一句印象深刻的句子都忠实的被记录了下来,每一幅当时被启发的情景也被我们一一记下。现在要做的就是组织起每一个场景,找到各个句子之间的联系,用我们自己的逻辑体系把观点表达出来。当读者完成第一篇书评的时候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有观点的,而且也是有理有据的可以向别人讲述清楚。人是一种天生就爱表达的动物,而这种读书笔记恰恰激发了每个人原有的能力。使得想法可以清晰的,有条理的表达出来。

读书笔记和独立思考

现在互联网上总是强调独立思考,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尤为显著。我也了解过很多训练「独立思考」的社群与课程,仿佛一瞬间「独立思考」就变成了一个热门的标签,区分出了有独立思考的人和随大流的韭菜。其实,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不借助外界资源,凭借自己对问题的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这时回忆一下我们做的「摘抄+评论」的读书笔记,和「独立思考」不就是不谋而合吗?通过对印象深刻的句子的摘抄,立刻写出当时的评论。在之后的数日里,反复阅读又能再次发现新的观点。就这样循序渐进的,为读书笔记更新新的内容,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不再需要所谓的「权威」告诉你孰对孰错了。

读书笔记和创造性思维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说到: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这告诉我们要想有创意,一定要有两样东西:信息、组合方法。对于读书笔记来说,摘抄下来的句子是信息,我们自己的评论也是信息,要做的就是反复阅读,让这些自己曾经被启发的思想随意碰撞,排列组合。创意的产生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的。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创意的产生,但是我们可以提高创意出现的概率。当然便是将做过的读书笔记反复阅读,把新的想法与旧的想法交错在一起,便形成了创意。

总结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人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想法」,而每一个想法在微观上是我们每个人当下的心理活动。但从宏观上来看,每一个想法都反映着我们的真实需求。我们常常「相信」读书可以帮我们解决现实问题,但有时候我们连自身的需求都不清楚,这便是「盲从」。当我们开始学习用这样的方法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主动思考了,变的有目的的去读书。每个人都可以读完一本书,但每个人读书体验却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说「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让我们带着新的读书方法,尽情去体验吧!


新赛季来了,2018 年体育视频会员选哪家?

$
0
0

九月将至,各大足球联赛重燃战火,球迷们终于又有了新的期待。随着这几年「买会员看比赛」的普及,有越来越多体育迷选择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收看赛事。不过,由于几大平台的赛事版权各有侧重,如何选择和购买便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篇文章中,少数派将为你梳理目前国内各大体育视频平台拥有的赛事版权,帮你在新赛季找到最适合的一个。

一张图快速选择

点击查看原图

PPTV 聚力体育:足球迷的首选

PP 体育近几年主打足球赛事版权。自去年开始拿下欧洲五大联赛和中超的版权后,今年主要的变化是针对不同赛事分别推出了各种会员计划。目前 PP 体育拥有的赛事版权有:

  • 英超、西甲、法甲、意甲和德甲
  • 欧冠和欧联杯
  • 中超、中甲、足协杯和亚冠
  • UFC 格斗和 WWE 摔跤

费用方面,PP 体育会员每月 98 元,可收看 PPTV 所有体育赛事。英超、西甲、法甲、意甲和德甲均有相应的赛事会员,每月 40 元。另有包含五大联赛加欧冠的欧洲足球通,每月 60 元。

喜欢中超、亚冠、足协杯等比赛的球迷可购买国内足球通,每月 30 元。UFC 格斗会员每月 18 元,WWE 摔跤会员每月 30 元。

除此之外,五大联赛和中超还提供「球队死忠会员」,购买后可收看单赛季某一支球队的全部联赛赛事。

播放体验上,PP 体育有手机、平板、电脑和网页端可供选择。智能电视端可下载「CIBN 聚体育」来观赛,支持最多 5 个客户端同时登录,并且电视端和其他平台会员通用。

腾讯体育:篮球为主,内容丰富

腾讯体育最大的优势是拥有 NBA 国内新媒体的独家版权,再加上腾讯体育还提供 NCAA 和 CBA 的转播,所以是篮球迷的第一选择。另外腾讯体育还拥有网球、冰球、橄榄球和赛车等赛事的版权,可以说内容非常丰富。目前腾讯体育拥有的体育版权有:

  • NBA 和 NCAA 
  • CBA
  • 英超和欧冠
  • 美国网球公开赛
  • NHL 冰球联赛
  • MLB 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
  • NFL 橄榄球联赛
  • F1 赛车比赛

费用方面,腾讯体育的会员分为两档,腾讯体育会员 1 个月 30 元,腾讯体育高级会员 1 个月 88 元,两种会员的区别是前者只能观看 1 支指定的 NBA 球队比赛,而后者可以观看所有 NBA 比赛。除此之外,其他的会员赛事收看权和会员权益(免广告、蓝光画质、原音解说和多视角观赛)两者均可享受。

腾讯体育目前支持手机、平板和网页端播放。电视端则可通过「极光云试听」来收看部分体育赛事,或尝试使用腾讯体育的 App 进行投屏观看直播(回看暂时不支持投屏)。

爱奇艺体育:只看网球和英超

爱奇艺最近收购了拥有本赛季英超版权的新英体育,并更名为「爱奇艺体育」。目前爱奇艺体育拥有的体育赛事版权有:

  • 英超
  • 英冠、英甲和英乙
  • 欧洲国家联赛
  • 西班牙国王杯
  • 卡宝拉杯
  • 澳网
  • WTA、ATP、中国网球公开赛和拉沃尔杯

目前爱奇艺体育的会员体系比较分散。首先是一个月 15 元的体育会员,可以观看除英超和网球赛事之外的比赛,每个月赠送两张观赛券,可用于兑换英超直播。

另外如果你只希望观看网球赛事,可以购买网球赛事包,每月 35 元。如果你是英超球迷,可购买全季通球票(298 元)来观看所有英超赛事,或死忠通(88 元)来观看单支英超球队的比赛。

播放体验方面,爱奇艺体育的客户端目前播放体验较差(不支持 iPad 横屏和投屏播放),建议使用爱奇艺的客户端进行播放。目前爱奇艺支持手机、平板和网页端播放,智能电视端可下载「银河奇异果」,建议使用投屏收看。

CNTV:看 CCTV 5 的指定平台

CNTV 是 CCTV 旗下的网络转播平台,你能在这里看到大部分 CCTV 5 和 CCTV 5+ 的体育赛事直播,其中包括田径、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这样的综合赛事,另外还有各种中国国家队的比赛(亚运会和奥运会)等。

不过,由于版权的限制,一些 CCTV 5 和 CCTV 5+ 转播的比赛(比如 NBA) 无法在 CNTV 中观看。如果你希望看到这些比赛的话,可以考虑购买 CNTV 的 VIP 会员,提供免广告、实时比赛数据和高清回放等功能,每月 35 元。

目前 CNTV 支持手机、平板和网页端播放,暂时没有智能电视客户端。部分赛事如 NBA 仅支持网页端播放。

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

1. 选择购买体育会员主要是为了观看一些会员专享比赛,以及享受免广告和高画质等权益。大多数平台都会提供一些免费比赛(比如腾讯视频的 NBA 转播,PPTV 的西甲转播等),其中会涵盖部分重要场次,可多多留意一下。

2. 许多赛事会将转播权出售给多个平台(比如 PPTV 和腾讯都可以看英超),有的比赛 A 平台需要收费,但是 B 平台有可能就是免费场次。

3. 一些赛事会提供多路解说(例如中超),其中一般只有 1 条线路是收费的,如果只是为了单场比赛,可以考虑切换线路来观看,购买单场比赛的性价比很低。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著名日记应用 Day One 更新至 3.0,带来全新黑暗模式和更好用的编辑器

$
0
0

自从 Day One 在 2.0 版本采取了老用户无优惠的付费升级方式,并在随后无重大功能更新的情况下将付费模式改为了订阅制,这款元老级的日记应用就饱受争议。不过,在日记应用这个市场上各家还是很难成为 Day One 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昨天,Day One 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布了 3.0 大版本更新,重做了它的编辑器,新增了录音功能,并且加入了黑暗模式,继续巩固了它在日记应用领域的优势。

更加简洁和高效的编辑器

作为使用 Day One 多年的忠实用户,说实话 Day One 之前的编辑器没有什么大的缺陷,但是在使用的时候总是觉得体验不够流畅,很多操作略繁琐和多余。这也是当 Day One 的开发商说「新编辑器是为了让创建和浏览日记的操作更加符合人的直觉」时,让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痛点被解决的痛快感。

以编辑日记为例,在 3.0 之前的版本中我需要先点击日记右下角的铅笔按钮来进入编辑状态,并且光标的位置也是默认的,我需要重新调整到待修改的位置。而在新版编辑器中,编辑日记变得特别简单和高效,因为我可以直接点击日记中待修改的任意位置,日记就会直接进入编辑状态并将光标停留在我手指点击的地方。

除此之外,Day One 在新版编辑器的键盘上方只留下了两个和内容编辑相关的按钮,一个「Aa」按钮对应所有的格式排版功能,另一个「回形针📎」按钮对应所有的附件添加功能,这样一来功能划分就非常清晰,避免了旧版编辑器中所有功能都挤在键盘上方一时不知道点哪个的尴尬。

如果说 Day One 的初衷是做一款优秀的日记应用,那么动态代码块功能的引入让它也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笔记应用。虽然这个代码块还不支持代码高亮,但是它可以实现对 Markdown 语法下的表格和 HTML 的编译,并且通过一个开关自由地在编辑和显示模式下切换。

同时,Day One 3.0 还加入了对待办事项的支持,除了可以在日记中创建和标记完成待办事项,完成进度还会显示在日记的时间线上。如果说代码块的引入还能让人理解,那么待办事项的支持难免会让人猜测 Day One 的野心是不是想成为下一个印象笔记。

录音功能

在 App Store 的评论区可以看到有很多用户向开发者提出支持语音的需求,我自己在平时也经常会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不管是通过系统自带的语音备忘录还是 Drafts 的语音转录文字功能,都不能很好的满足我的需求,因为它们都无法让我的记忆有一个统一的入口。

Day One 3.0 新增的这个录音功能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需求,因为它一方面让我想要留存的记忆可以全都保留在 Day One 一个应用中,另一方面它的两种录音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场景发挥作用。

  • 1 分钟语音转录文字模式。在语音时长较短并且内容简短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个模式将我说的话转成文字并保存在日记中,方便日后检索。但是因为 Day One 这个语音转录文字功能是通过苹果的 Speech Recognition 来实现的,所以目前暂时不支持中文;
  • 30 分钟纯语音模式。如果我想要录制的时间较长,或者语音内容较为复杂,那么可以使用这个模式保留所有的音频。得益于 Day One 自建的服务器,我也无需担心长时间的音频会占据过多的储存空间。

除了直接在应用中创建新录音,Day One 还支持通过分享菜单导入外部的录音,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

黑暗模式

Day One 在这个时间点支持黑暗模式,难免有点姗姗来迟的感觉,但是它至少把该做的功能都做到了。Day One 提供了三种黑暗模式:根据日出日落时间切换、根据自定义时间切换以及永远设置为黑暗模式,可以让我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Day One 在黑暗模式下的应用界面也算得上观感不错,针对每一个界面都进行了优化,而不是简单地把界面变黑。

小结

毫无疑问这次 3.0 更新让 Day One 成为了一款更加优秀的日记应用,但是它日渐增多的功能,如代码块、待办事项、标签等,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定位。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 Day One 可以专注在日记领域,而不是朝着一个笔记应用的方向拓展。

目前 Day One 的订阅服务分为三个阶段:

  1. Basic 版本,免费用户只能创建一个日记本,每个日记只能插入一张图片,并且无法使用同步和 IFTTT 功能
  2. Plus 版本,老用户可以创建创建十个日记本,每个日记可以插入十张图片,并且可以使用同步和 IFTTT 功能
  3. Premium 版本,付费用户可以创建无限个日记本,每个日记可以插入三十张图片,并且可以使用现有的所有功能,以及未来推出的所有新功能,包括本次更新中的录音功能和黑暗模式,目前的价格为 168 元/年。

你可以从 App Store 免费下载 3.0 版本的 Day One,并且根据需求订阅不同的服务。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讨论一下录音功能和黑暗模式是否会吸引你去订阅 Day One Premium,以及你是怎么看待 Day One 的定位的。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派早报:Google Pixel 3 XL 遭严重泄密,6.1 英寸新 iPhone 或搭载 A10 处理器,《纪念碑谷》将被改编为电影等

$
0
0

Google Pixel 3 XL 遭严重泄密

Google 即将发布的新机 Pixel 3 XL 近日遭严重泄密,俄罗斯网站 ROZETKED 通过渠道提前拿到 Pixel 3 XL 真机,并在网上放出了 带有完整包装的真机照片 及 拍照样张,至此 Pixel 3 XL 的参数及外观设计几乎全部曝光。手机采用「刘海屏」设计,搭载高通骁龙 845 处理器和 4GB 内存,电池容量为 3430mAh,支持无线充电。从曝光的拍照样张来看,手机在人像模式下的成像效果一般,目前系统对拍照的软件优化应该尚未完成。来源

6.1 英寸新 iPhone 或搭载 A10 处理器

近日开发者在应用开发工具 Xcode 中发现了 6.1 英寸 iPhone 的部分代码信息。资料显示,该机型在内部被称之为「iPhone xx」及「iPhone 9,7」,型号为 N84。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这款 iPhone 将配备 DCI-P3 LCD 显示屏以及和 iPhone 7 同款的 A10 处理器,外媒称该配置更像是「升级为全面屏的 iPhone SE 2」。来源

微软计划推出 Xbox 主机订阅服务

微软正在推进一个名为 Project Largo 的项目,旨在提供一个包含 Xbox One S 或者 Xbox One X 硬件的订阅服务,其中包含 Xbox One X、Xbox Live 和 Xbox Game Pass 的套餐价格为 34.99 美元/月,为期 24 个月。消费者可以在微软的零售商店购买此项订阅服务,服务初期只在美国地区开放,之后将根据市场情况陆续推广至其它国家及地区。来源

下月起 Office 365 for Mac 仅支持 macOS Sierra 及以上系统

上个月微软对外公布了 Office 2019 for Mac 预览版,近日微软在其博客上确认,如果安装下个月 Office 365 / Office 2019 for Mac 的最新功能,用户 Mac 操作系统版本最低为 macOS Sierra。这些要求将在下月开始实施,而微软也并未公布 Office 2019 for Mac 将在今年下半年何时公布,最新的 Office 新功能包括全新的专注模式、图形变换、新的管理功能等。来源

《纪念碑谷》将被搬上大银幕

游戏《纪念碑谷》系列正计划改编为 CG 电影,影片将由 Paramount Pictures 和 Weed Road Pictures 两家公司携手打造,并计划在游戏的基础上将其打造为合家欢电影系列。 目前,曾凭《Feast》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 Patrick Osborne 已被选中制作并指导该系列的第一部电影,电影具体的发布时间并未公布。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国产经典《仙剑奇侠传 2》正式发布,本周不能错过的 5 款 App Store 新游戏丨新游派

$
0
0

本周,不少新游戏在艺术风格与画面表现上都有着不俗的观赏性,比如有着复古橡皮管动画风格的跑酷游戏《梦魇奔跑中的班迪》以及卡通却诡异病态的点触式解密游戏《Harvey's New Eyes》,另外经典国产仙侠 RPG《仙剑奇侠传 2》也完美移植到 iOS 平台,同时还有两款在其他佳作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策略游戏《Cosmic Showdown》与《WarPods》,希望这些新游戏能在新的一周为你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

梦魇奔跑中的班迪 Bendy in Nightmare Run

Bendy in Nightmare Run》是一款复古橡皮管动画风格的纵卷轴跑酷游戏,自从去年《茶杯头》掀起一阵复古热潮后,玩家们对于老式动画风格的作品抱有越来越大的期待。在这款游戏中玩家将操纵经典角色,通过跑跳来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玩家除了要不断奔跑外,还需要躲避敌人的攻击,以及想方设法击败身后紧追不舍的 BOSS。在奔跑过程中玩家可以收集货币以解锁新的角色和皮肤,整体风格包装很出色,像是在看一出复古的动画音乐剧,玩法方面也并不单调,如果你对这款游戏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 以及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宇宙战争 Cosmic Showdown

Cosmic Showdown》是一款美式卡通风格的在线对战游戏,玩法非常有趣,做个类比大概就是「皇室战争的百战天虫版本」。玩家通过自己组合的套牌进行太空对战,消耗资源建造建筑单位,通过建筑单位的攻击或者防御来赢得比赛。

游戏开局玩家自己选择基地位置,虽然地图基本对称但是由于各自选择的不同也会从一开始就带来不同的进攻策略,另一个有趣的设定在于玩家要建造的建筑单位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需要玩家通过类似「灯」的建筑去开图,这就意味着玩家在对战过程中需要不断开图、不断建造建筑、不断进攻或防守,节奏稍快,但是玩起来乐趣还是十足,如果你喜欢这款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 以及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艾德娜和哈维 Harvey's New Eyes

Edna & Harvey: Harvey's New Eyes》是移植自 Steam 平台的一款点触式解谜游戏佳作,其前作《Edna & Harvey: Breakout》曾获得玩家不错的口碑。故事发生在前作疯人院不远处的教堂里,莉莉和艾德娜住在同一个宿舍,俩人策划一起出逃,其间却发生了一系列诡异而恐怖的事件。

尽管游戏画面表现以卡通风格来呈现,但是整体游戏体验却异常诡异,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美感。背景音乐与配音也为这款作品加分不少。在谜题方面与前作相比依旧有不小难度,某些部分需要大开脑洞才能想明白(这也是在 Steam 平台不少玩家抱怨的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暂无官方中文,可能对剧情理解以及某些谜题会有影响。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倒是可以体验一下这个精致的暗黑童话,你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30)或者 Steam(售价 ¥79)购买该游戏。

同时本周还有另一款质量不错的点触式解密游戏上架:陌生人案件 Stranger Cases


仙剑奇侠传 2 Chinese Paladin 2

仙剑奇侠传 2》是移植自经典国产仙侠 RPG 仙剑奇侠传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作为殿堂级的国产游戏系列,《仙剑奇侠传 2》在整个系列中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在我看来并不算公正的评价(是的!我要为仙 2 打抱不平!),在我看来游戏本身在玩法与叙事上这一部作品并没有太多瑕疵,甚至更加贴近初代作品营造的极为朴素的玄幻武侠氛围。

本作将 PC 版本进行了完美移植,并且根据 iOS 设备的操作习惯进行了不少优化,尽管官方这么说,但是玩家在体验过程中依旧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整体并不影响游戏体验。作为一款 15 年前的游戏作品,无论你曾经是否玩过,都值得你重温感受一下那个时候国产游戏的生命力。你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40)或者 方块游戏平台(PC 版本,限时免费中)购买该游戏。


砖块战争 WarPods

WarPods》是一款由《BB 弹》玩法改编而来的策略养成类游戏,居然出奇的好玩。原作中单调的发射子弹,在方块间弹射的玩法,在这款游戏里被改编成了刺激的宇宙大战。玩家将控制 3 艘战机,在太空中与外星生物交战,子弹碰触怪物后会降低怪物血量,同时沿物理规则进行弹射,每个关卡后会出现 BOSS 战,不同战机也有不同的属性以及对应的特殊技能。

除此之外,游戏还加入了扭蛋与卡牌培养的玩法,玩家可以组合不同的战机群进行应战,场景中偶尔会随机刷新特殊方块,击破特殊方块后产生对应的 BUFF 效果。虽然是炒冷饭,但是这款酒瓶装新酒的游戏确实值得一玩。如果你对这款游戏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 以及 Google Play 购买该作品。


你可能会感兴趣

备受玩家喜爱的解谜游戏《纪念碑谷》将由派拉蒙影业联手 Weed Road Pictures 改编为真人 CG 相结合的电影,由第 87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美味盛宴》的导演帕特里克 · 奥斯本执导。虽然这一段写得看起来平静,但是我内心其实已经快激动疯了!

Dota 2 卡牌游戏《Artifact》将于 10 月在 Steam 开启测试,游戏官网 也于近期大更新,想要了解更多游戏详情的玩家可以前往官方网站了解。游戏预计将于 11 月 29 日正式推出,并于 2019 年登陆移动双平台。

即将上架的游戏

Returner Zhero:我们曾介绍过一款制作精良的 3D 第一视角解密游戏《Returner 77》,其续作《Returner Zhero》将于 8 月 30 日正式发布,同样优秀的画面表现力,以及气势磅礴的外星奇观造就了一款令人震撼的游戏作品。如果你对这款游戏感兴趣,可以前往 官方网站 了解更多详情。

Valleys Between:在 GDC 大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益智游戏《山谷之间(Valleys Between)》预计将于本月底正式推出,目前游戏预告片中透露的玩法尚不明朗,但是游戏整体静谧、唯美以及小清新的风格却格外抓人眼球。感兴趣的玩家可以持续关注噢!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这款全平台远程控制工具,能够满足你随时随地用电脑办公的需求:向日葵 | 福利派

$
0
0

福利派

少数派一直倡导「为好东西买单」的理念,不论是一个 6 元的 App,还是数千元的硬件产品,我们希望引导更多人养成正确且良性的消费习惯,尽己所能去支持正版、拒绝盗版。然而任何的消费购买行为,都离不开「价格」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因价格在购买喜欢的产品前迟疑:「有点贵,如果有促销就好了……」

「福利派」栏目为此而生,我们接下来将通过与优质的厂商或商家合作,为少数派的读者定期带来各类优秀软硬件产品的独家特惠活动。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希望有更多人用上好产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读者们送上更多不一样的福利。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你一定遇到这几种情景:亲友或者家人向你求助电脑使用问题,你又不在他们身边,只能通过语音或打字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或者,你可能出门在外遇到了需要马上处理的紧急工作,手边又没有电脑…… 这时候,如果有工具能够让你远程控制不在手边的电脑,不仅能够帮助你高效解决问题,也能节省对方不少的时间。

少数派之前就介绍过这么一款能够让你远程操作电脑或者手机的工具 向日葵,它不仅覆盖了 iOS、Android、macOS、Windows 甚至是 Linux 在内的主流桌面和移动平台,软件本身也足够易用并且稳定,在满足你远程控制其它设备需求的同时,也有不少玩法让你可以去挖掘。

远程控制其它设备

向日葵支持远程控制 Android 手机或者电脑,只需要先在向日葵官网 下载 安装向日葵客户端即可。接下来就为你介绍向日葵在远程控制方面的功能和实际体验。

远程控制 Android 手机

向日葵支程远程控制 Android 系统设备,如果被控制的对方使用的是经过 Root 的 Android 设备,你可以在自己安装了向日葵的设备上远程连接对方的 Android 手机进行各种操作,直接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如果对方的 Android 设备没有获得 Root 权限,你也可以通过直接观看对方在屏幕上的操作,更方便地定位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的手机设置成为接受远程控制的对象,在自己的手机上向对方演示解决问题的操作和步骤。

不管你是需要控制父母或者朋友的手机还是电脑,使用向日葵随时随地进行实际演示或者直接控制他们的设备都会比文字或者语音更为直观和高效。

远程控制电脑

更多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远程控制父母的电脑帮助他们解决电脑上的问题,或者连接自己的电脑处理一些紧急工作。向日葵针对远程控制电脑的使用场景也进行了多项优化,比如:你可以通过向日葵的微信公众号快速获取电脑的状态、使用远程控制功能等。

向日葵在远程控制电脑方面,也有几个非常实用的小功能能够让我们在操作和帮助对方的电脑解决问题的时候提高效率:

  • 屏幕白板:在远程电脑桌面上直接进行涂写和标注等,适合在远程会议过程中进行演示。
  • 隐私保护:支持电脑被控制时自动黑屏、断开后自动锁定以及静音等功能,全方位保护你的隐私。
  • 桌面录像:你可以录下本次远程控制电脑的操作步骤,之后对方再碰到相同的问题,观看视频即可获取解决方法。

除了上述几个功能,向日葵还提供了远程开启摄像头监控、远程文件、命令行控制等操作,能够满足你在不同场景的远程控制电脑的需求。例如,我可以远程开启家中电脑的摄像头,观察家里的情况;或者使用远程文件功能,下载和传输需要的文件,远程文件功能还支持断点传输,非常方便。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向日葵客户端只占用了电脑几十 MB 的内存使用,对于 CPU 的负载也不算高,在远程控制电脑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算是比较流畅的,不会影响你进行一些基本和常规的操作。

向日葵的几个亮点

在使用向日葵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向日葵在远程演示、小屏幕手机控制大屏幕电脑等方面的几个不错的优化和值得介绍的差异点,接下来介绍给你。

虚拟鼠标

由于手指在手机上的接触面积比较大,在小屏幕手机上控制大屏幕电脑往往会出现无法精准拖动和点击的情况,向日葵在移动客户端上引入了虚拟鼠标就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做到在手机上也能精准地对电脑桌面进行想要的操作。

使用虚拟鼠标滑动页面非常方便

如果你仍然不习惯在小屏幕上进行点击和拖动等操作,你也可以购买向日葵支持的 Swiftpoint GT迷你触控鼠标 配合向日葵使用,来达到接近在电脑上使用鼠标操作的使用体验。

虚拟键盘 + 自定义快捷键

使用小屏幕手机控制大屏幕电脑的另一个缺点在于输入的不方便,虽然向日葵应用内的虚拟键盘能够让我们在电脑上输入想输入的文字或命令,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操作精度的要求依然比较高。对于一些需要频繁输入并且相对固定的快捷键组合,通过虚拟键盘上方的自定义快捷键功能输入会方便很多。

尤其是在 iPad Pro 上,虽然向日葵支持通过 Smart Keyboard 进行输入,但对于 control、alt 等修饰键却没有做映射,依然需要通过虚拟键盘输入。

将一些常用快捷键放入自定义键盘里会方便不少

远程文件

远程文件更适合经常移动办公,或者出门在外遇到紧急工作需要处理电脑上文件的场景。只需要通过向日葵客户端远程连接上你的电脑,你就能在手机上直接查看和管理电脑上的文件。实际测试下来,使用向日葵手机客户端通过蜂窝数据网络下载文件的速率能维持在 500 KB/s 以上,还是能够满足日常查看和处理文档的需求的。

手机投屏

向日葵除了能帮你临时处理比较紧急的工作和电脑文件,手机投屏也是不得不提的功能。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开会要演示手机屏幕上的内容,无奈没有合适的线缆接口,无法投屏的尴尬局面。有了向日葵,只要你的手机和电脑处于同一个 Wi-Fi 网络下,你就能通过配对码或者直接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将手机画面投屏到电脑屏幕上进行演示。

可以说,向日葵作为一款远程控制和管理设备的工具,不仅在远程控制这个基础功能方面完成的非常好,几个差异化的功能点也让它在各种场景下的体验都非常灵活、并且高效。你可以用它进行临时的移动办公,帮助家里的父母解决电脑问题,甚至可以用它作为你家中的安全摄像头…… 如果你有类似远程控制其它设备的需求,并且在找一款在体验和功能上都足够的优秀的产品,向日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你可以在向日葵官网找到各平台客户端的下载地址,并了解向日葵更多的功能细节。

你也可以查看少数派之前对向日葵的介绍了解更多关于向日葵的功能和用法:

以少数派专享价购买向日葵精英版(限量 100 套)

现在,少数派正版软件联合 向日葵 官方为少数派读者带来了专享福利,在 少数派正版软件 你可以通过 98 元(原价 158 元)的优惠价格购买 向日葵精英版

向日葵-简单好用的远程控制软件(精英版)

98 元(原价 158 元)

少数派正版软件

无论编程新手还是工程师,希望他们都能用 JSBox 创造自己的工具丨幕后

$
0
0

自动化一直是 iOS 平台效率工具领域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之前被 Apple 收购的 Workflow 也是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 iOS 自动化工具。而说起 iOS 平台上的自动化工具,去年底刚上架的这款 JSBox 也是不能被忽视的存在。这款应用出自国内的开发者钟颖之手,他开发的另一款效率工具 Pin 在 2 年前获得过中国区 App Store 年度十佳应用的殊荣,少数派当时也对钟颖进行了 幕后专访

JSBox 开发者钟颖

也许你还不了解 JSBox 是什么,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将 JSBox 的名字拆成两部分来理解。「JS」指的是编程语言 JavaScript,这也代表了 JSBox 的核心功能:你可以在 JSBox 里使用 JavaScript 编程语言编写可以运行的脚本,来实现各种功能。

而「Box」指的则是 JSBox 本身对于脚本的收容作用,它是一个用来存放脚本的容器。用开发者钟颖的一句话总结就是:JSBox 是一个可以用来运行 JavaScript 脚本的 iOS 应用,你可以通过他来执行标准的 JavaScript 脚本。


目前,JSBox 已经拥有诸如倒数日、换算汇率、查电影信息甚至是调试网页以及管理服务器这种在 iOS 上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复杂脚本,说它是 iOS 自动化领域最强大的应用应该也不为过。

请输入图片标题

刚好今年的 WWDC 2018 开发者大会上 Apple 推出了集成 Siri 的全新自动化工具 Shortcuts,本期幕后我们就再次请到了钟颖,和他一起聊聊 JSBox 的定位、能力,以及他对于 Shortcuts 以及更多关于自动化领域的看法。

距离 Pin 获得 App Store 年度精选也快过去 2 年了,Pin 后来还有没有更新有意思的功能,接下来有什么开发计划?

其实 Pin 3.0 里面的脚本功能就是 JSBox 的前身,这个版本之前开发了很长的时间,不过最近重心已经转移到了 JSBox 上。短期内对于 Pin 没有比较大的开发计划,长期看我应该会对 Pin 的用户界面进行一个比较大的改造,因为目前来说 Pin 存在很多交互方面的问题。

关联阅读:《像浏览器扩展一样,苹果年度应用 Pin 3.0 让你也能自由编写、安装插件》

怎么想到要做 JSBox 这款应用?

正如上面说到的,JSBox 这个应用最早的想法是来源于希望能够用 JavaScript 对 Pin 里面的文本进行一些处理,之后的一些开发路线,更像是为了开发一个能满足各种「小需求」的框架。因为我越来越注意到,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总是有些需求特别的小,难以撑起一个 app。这些需求往往适合用一些简单的脚本来解决,所以 JSBox 就是要提供这样一个应用框架,让能够写脚本的人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了解 iOS 开发的各种细节。

关联阅读:《JSBox:一个创造工具的工具》

iOS 平台上有很多自动化工具,比如 Workflow 等,JSBox 和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相比之下,JSBox 的优势是什么?

JSBox 很多时候会拿来跟 Workflow 比较,但我觉得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是不同的东西。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JSBox 可以提供灵活的用户界面,但 Workflow 不行。

JSBox 的脚本甚至可以提供用户界面

本质上来说,Workflow 提供的是一种简单的、模块化的编程,但 JSBox 提供的是真正的编程,能够让你掌控一切。我觉得这两件事情没有好坏之分,Workflow 会更适合对编程仅有一点了解的人,适用的人群可能更广泛。但 JSBox 提供的很多能力是无法用 Workflow 实现的,在处理复杂的编程逻辑时,也会比 Workflow 方便很多。

JSBox 不断在更新与编程有关的接口和功能,它是一款更偏向于开发者群体的工具吗?之后还会增加什么功能?

「让会编程的人简单地找到解决方案」是 JSBox 的目标之一,但我觉得 JSBox 不应该偏向于具体的某一个群体。如果你是愿意折腾的小白,你完全可以找到 JSBox 上面对你有用的脚本,而不需要懂编程。就目前来说,开发的主要路线有三个方面:

  • 完善接口,提供更多更灵活的能力,主要满足脚本开发者的合理反馈
  • 为即将到来的 iOS 12 准备,已经在 TestFlight 上面初步实现
  • 提供一种更适合小白或者说更偷懒的构建脚本的方式,暂不剧透具体想法

你会用 JSBox 做什么,推荐几个你在用的 JSBox 脚本吧

我最常用的一个脚本是 JSBox 实现的 Pin,这听起来很夸张,因为你肯定无法用 Workflow 实现一个 Pin。我也在用由用户 Ryan 编写的 Progress 小插件,在通知中心使用十分方便。作为开发者,我经常会需要查看和获取应用在 App Store 的一些信息和资源,我会用到 iTunes 工具 这个脚本。最近我写了个 Shortcuts 安装器,提供的功能很简单,能够让你安装本地的 Shortcuts 文件,也许你现在还没有体验 Shortcuts,iOS 12 正式发布之后,这个脚本一定能帮到你。

通过 JSBox 使用 Shortcuts 安装脚本安装本地 Shortcuts 文件

除此之外,我个人还有一些自用的脚本,比如一些写好的 SSH 脚本,可以让我管理我的服务器等等。

Alfred、Keyboard Maerstro 等 macOS 软件也可以通过 JavaScript 等编程语言编写自动化脚本,JSBox 有可能也推出桌面版本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想法,因为 iOS 和 macOS 上面很多的不一样,能共用的模块其实是很有限的,而且涉及到个人精力的问题,所以我目前没有具体的打算。

今年的 WWDC 开发者大会上 Apple 推出了主打 Siri 集成的自动化工具 Shortcuts,你怎么看待这款工具?Shortcuts 对于 JSBox 的开发有没有什么影响?

Shortcuts 就是与 Siri 深度集成的 Workflow,代表了 Apple 对移动端自动化的思考。我个人非常看好 Shortcuts,除了给用户方便,他还能让第三方应用与系统(主要指 Siri)有更深的集成。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JSBox 当然会抓住 Shortcuts 这个机会,具体来说会支持这几个方面:

  • 通过语音在 Siri 界面运行 JSBox 脚本
  • 在 Siri 和 Shortcuts 应用里面运行 JSBox 脚本
  • 在 Siri 界面显示由 JSBox 脚本编写的界面
  • 在 Shortcuts 应用里面利用 JSBox 运行 JavaScript

目前在 JSBox 的 TestFlight 已经可以体验了,当然,你也可以看一眼文档:https://docs.xteko.com/#/shortcuts/intro

通过 Siri 运行 JSBox 脚本

最近又有新闻传出 Apple 希望继续推进和鼓励开发者采用订阅制,你也经常在社交网络上发表对订阅制的看法。跟少数派的读者也聊聊你对订阅制的理解吧,你的作品有可能会尝试订阅模式吗?

订阅制肯定是大势所趋,虽然很多人还不能接受这一点。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很多人还不能认同持续地开发一个软件需要巨大的人力,这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和这个软件是否是工具类软件一点关系都没有。工具类软件不能订阅?除非你愿意接受下面两种情况之一:

  • 软件发布之后很快就不更新了,比如 Clear 就是一个例子。
  • 软件不断地发布 2.0、3.0、4.0 每次都独立收钱,这样的软件就太多了。

订阅制就是为了在这些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开发者是一定要赚钱的,不然就不开发了,就这么个简单的道理。

我的软件目前都没有使用订阅制,主要是因为目前大环境(尤其是在国内)还没有起来。人们能接受几十块点个外卖,但他接受不了几十块买一个他天天都可以受用的软件,更何况是每年都几十块呢。

从你开发的 App 可以看出来,你应该是一个很注重效率的人。跟我们分享一下你在用的效率工具或 App 吧

我的确会体验很多很多的 app,但留下来的其实没有很多。除了我自己开发的几个软件,说几个最常用的:

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本栏目的第 44 篇文章。

👉 阅读其它「幕后」故事 >


派早报:大疆发布 Mavic 2 系列无人机,OPPO 发布 R17 和 R17 Pro 手机,iOS 12 推送第八个公开测试版等

$
0
0

大疆发布 Mavic 2 Pro 和 Mavic 2 Zoom 无人机

昨日,大疆在纽约举行发布会,发布了 Mavic 2 Pro 和 Mavic 2 Zoom 两款无人机,其中 Mavic 2 Pro 配备了  1 英寸 CMOS 和 2000 万像素哈苏镜头,支持 10bit Dlog-M 色彩模式和4K 10bit HDR 视频录制。Mavic 2 Zoom 则是搭载了具有 2 倍光学变焦功能的 1200 万像素镜头,首次实现了在消费级无人机搭载可光学变焦的镜头(等效焦距为 24-48mm)与 2 倍电子变焦(48-96mm)。 

此外和 Mavic Pro 相比,Mavic 2 的续航能力提升了 4 分钟,新的 OcuSync 2.0 图传系统也将最远图传距离扩大至 8 公里,并支持 2.4 GHz/5.8 GHz 自动切换。即日起,两款新机将在大疆官方商城、京东、天猫及深圳、首尔、香港、上海旗舰店将同步发售,Mavic 2 Pro 售价为 9588 元,Mavic 2 Zoom 起价为 7888 元。来源

OPPO 发布 R17 和 R17 Pro 手机

昨晚,OPPO 正式发布了旗下的新款手机 R17 和 R17 Pro。两款手机均配置了一块 6.4 英寸的 OLED 「水滴屏」,背部使用渐变色设计。R17 采用骁龙 670 处理器,支持屏下指纹识别。前摄为 2500 万像素,后摄为 1600 万像素 + 500 万像素。电池容量 3500 mAh。使用 Type-C 接口,并保留 3.5mm 耳机接口。8GB 内存+128GB 存储版售价 3499 元,将于 8 月 30 日开售。

R17 Pro 与 R17 的主要区别为采用骁龙 710 处理器,后摄升级为 1200 万像素+2000 万像素 + TOF 3D 立体摄像头,支持 F1.5/F2.4 的可变光圈,电池为 3700 mAh,支持 Super VOOC 闪充,拥有 8GB 内存+128GB 存储,售价 4299 元,将于 10 月中旬发售。

iOS 12 推送第八个公开测试版

今天,苹果向用户推送了 iOS 12 的第八个公开测试版。鉴于测试临近结束,本次更新以修复系统 Bug 和优化体验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用户会在 OTA 升级之前能收到一条 iOS 12 有新版更新的弹窗通知。

Slack 开发者把 Windows 95 系统打包成了一款软件

近日,Slack 的开发者 Felix Rieseberg 在 GitHub 上发布了一款软件,将 Windows 95 打包成了一款 App,通过这款应用你可以在任何现代的桌面操作系统上以应用的形式运行 Windows 95,虽然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大部分的内置软件程序都可以正常使用,唯一的小缺憾就是 IE 浏览器无法使用。应用体积只有 129 MB ,即便是运行游戏也只占用大约 200MB 的内存。来源

1Password for Android 更新:全新用户界面,新增账户警报功能

近日 Android 版的 1Password 更新至 7.0 ,带来了全新的用户界面,现在通过底部导航栏可以快速访问您的收藏夹、类别、标签和设置;在类别选项卡中可以按住多个条目一次性收藏、复制和删除多个项目。1Password 7 包含一个新的强密码生成器、Watchtower 也集成进来,当有即将过期的密码时会及时提醒,此外新版中自动填充功能支持 DuckDuckGo 以及 Brave Web 浏览器。来源

苹果与第三方维修机构达成合作,允许授权维修 iPhone 屏幕

近日苹果和第三方苹果经销商 / 服务商 Simply Mac 达成协议,后者得到苹果授权,苹果将为其提供对应的设备与配件用来维修 iPhone 屏幕;出于各种原因很多用户都选择第三方 iPhone 维修机构进行屏幕更换和维修,而 Touch ID 硬件则是无法绕过的关键点,苹果的授权皆在让用户最终可以正常使用 iPhone。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不当「韭菜」,个人投资者也能做好投资理财 |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9 篇入围作品。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漫步华尔街
漫步华尔街

对于投资而言,相比于新书、热门书,我更喜欢经过时间检验的老书和经典。而首版发行于 40 年前的《漫步华尔街》无疑是符合这一标准的。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漫步华尔街》经过了 11 次再版,不断的加入时代最近的变化,称之为年轻的老书也不为过。

道理我们都懂,但是……

其实《漫步华尔街》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新奇道理,只要一句话就可以简单概括——投资指数基金优于投资主动管理的基金。曾经的责编 Hum 更是对我直言,作为作者应该更多的学习新内容,我这样不断的巩固已有的认知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我当时真的惊出一身冷汗,但是转念一想,又想通了,我是作者,但我更是一名投资者。

一位我很尊敬的投资前辈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保持浓度」。投资的重点不是研究多少新奇的内容、方法,而是能把简单、正确的常识和道理不断加深,直到入地三尺的程度。

为什么简单但是有效的投资方法,能够坚持并盈利的投资者实际上寥寥无几?为什么知易行难?无非是认知的浓度还不够。尤其当熊市到来时,人心惶惶,更是需要这些经典老书来帮助我们巩固认知,保持浓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投资要的是简单、正确的不断重复,而不是新奇刺激的方法与逻辑。这一点在书中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金融机构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推出新的工具,却始终难以打败市场,指数基金依然是个人投资者最有效的投资方式。

《漫步华尔街》全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三章通过回顾历史上的泡沫事件、定量回测各种新老投资方法的业绩和对比,论证了指数基金投资的有效性;最后一章则是作者给广大读者提供的投资建议和指南。

作者在引言中这样写道:

本书是一部简明扼要的个人投资指南,涵盖了从保险到个人所得税的所有内容。主要观点很简单:倘若投资者买入并持有指数基金,而不是勉为其难地买卖个股或主动管理型基金,那么他们的财务境遇就会好得多。

贪婪催生泡沫周而复始

泡沫的一再出现,再到一地鸡毛,其实反应一个投资的悖论——越是大家认可大家相信的东西,越是危险,越是濒临崩溃。虽然历史上著名的郁金香泡沫、科技股泡沫已经被不断重复得遭人厌烦,但是依然挡不住新版的郁(qu)金(kuai)香(lian)的一再出现。

这整个循环机制就如同「庞氏骗局」,在这种骗局中,必须找到越来越多易于轻信的投资者,让他们从先前已买入股票的投资者手中买入股票。最终,「博傻」骗局再也找不到更傻的傻瓜参与进来。

作者在分析房地产泡沫时,放上了一张图,我的印象很深——美国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房价。在很长的历史回溯中,房价的上涨速度都和通货膨胀基本保持一致。在 2007 年前后,房价的涨幅大幅度偏离了通货膨胀,最后导致了经济危机。

经通胀调整后房价
经通胀调整后房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房价大幅度偏离后,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房价降下来,要么通货膨胀跟上去。但是,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对于经济来说都会是一种打击。

为什么主动管理难以跑赢市场

在第二篇,作者详细论述了对于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两大方法的观点并分析其优劣。对于基本面分析而言,其难点在于预测未来收益,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对于技术分析,根据各种技术分析策略的回测,考虑交易的损耗(费用和纳税)以后,这些方法并不能带来正回报。

主动管理难以跑赢市场的内在逻辑在于:

  • 市场的有效性
  • 频繁交易的佣金和税款造成的损耗
  • 主动管理基金的高收费

市场的有效性导致了主动交易难以打败市场,而主动交易产生的交易成本和高收费更是让一切雪上加霜。

总而言之,不管是基本面还是技术分析,都不能保证跑赢市场。诚然,在任何群体中都存在能够持续跑赢的个体,比如巴菲特、芒格、达里奥,但是这些个体的方法往往都不能复制,存在特殊性,个例并不能代表整体。

除了投资方法的局限,作者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还揭露了很多行业内幕。由于利益的不一致,金融行业一直存在投资人和管理人以及上市公司间的冲突和博弈。这些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主动管理的难度。

在一起很知名的事件中,有位分析师斗胆建议投资者卖掉川普泰姬玛哈尔赌场债券( Trump’ s Taj Mahal bonds),因为这只债券不太可能支付利息。大名鼎鼎的川普本人便威胁要以法律手段报复分析师所在的公司,公司二话没说立即开除了分析师(后来,债券果真违约了)。

读老书除了内容更可靠,还有一种意外惊喜,能够看到一些名人的历史和过去大家对他的评价。再同时对照现在的最新情况,有种隐隐的上帝视角。作者写书时,川普还不是总统,却已然有了如今的 Twitter 风范。

新投资理论不能带来新的收益

在分析传统投资方法的基础上,新版《漫步华尔街》增加了很多对新投资方法的论证和回测,保持和时代同步(希望作者能长命百岁 😊)。

不过,这部分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投资经验,会出现一些术语。简单转述几个结论,感兴趣的话推荐看原书。内容稍微有些干,用一句话概括,作者再次证明,个人投资的最佳方法是使用指数基金的简单被动投资。如果实在无感也可以跳过本节。

你应当了解新投资技术中现代投资技巧的精华,它们有时可能会提供有用的帮助,但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俊美的精灵来解决我们的所有投资难题。退一步说,即使他现身了,大概我们也会把事情弄糟,

现代投资理论用 α 和 β 来衡量投资的超额收益和面临的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阶段,获得准确的数字却成为了一大难题。所以,这些数字更多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结果,而不能衡量收益产生的原因。而且历史没法预测未来,过去的数字不一定能够延续到未来。

结构性风险靠分散投资来进行规避,但是系统性风险则不能。在一定范围内,承担更多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分散的风险),才可能提高回报,比如使用杠杆。同一品种的投资,当投资标的数量超过 50 以后,结构性风险就基本抵消了。

行为金融学对人性的分析大致可以整理为四种因素:过度自信、判断偏差、羊群效应和风险厌恶。不仅仅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也一样会受到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战胜市场的困难。

Smart-β 其实并不聪明,其背后的逻辑既然是主动管理。而且,不同策略有各自不同的适用环境,既存在跑赢的时候,也有跑输的时候,依然逃不过均值回归的道理。

A 股的特殊性

对于国内的应用,我们也需要注意,被动投资逻辑的一大根基在于市场的有效性。所以,这个方法直接搬到国内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方面,中国市场是一个弱有效市场,过去十年间主动基金的平均收益是跑赢被动基金的。另一方面,最为深入人心的「上证综指」存在很严重的缺陷,非上市交易部分所占权重过高,导致不能正确反映真实市场行情。而国际常用的指数编制方式是需要剔除非流通股份的。

不过,从大方向上来看,国内市场的有效性一定是不断提高的,在未来指数基金投资一定会成为主流。

我的建议是,核心投资以指数基金的被动投资为主,在非核心部分适度配置部分主动基金作为补充。

个人投资者如何更务实

个人投资其实也可以表现很好,不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有什么优势,而是因为绝大部分的专业投资实在是名不副实。经过作者的量化分析,很多看起来专业、高大上的工具,往往都经不起推敲。

作者在这个部分,通过 10 个小节,说明了个人投资者从无到有构建起自己的投资组合的原则:

  1. 开始储蓄:要赚钱,先 省钱,通过储蓄积累本金。
  2. 备好保险:准备好现金储备,使用 紧急备用金保险来保护自己。
  3. 强化现金管理:通过现金管理,避免现金储备的贬值,国内的余额宝做得很好。
  4. 学会避税:这里指的是合法合理的避税,而不是建议大家偷漏税。
  5. 确定目标: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
  6. 拥有恒产:在合理的范围内,拥有一个自己的房产。
  7. 从债券入手:使用较低风险的债券开始构建投资组合。
  8. 规避高投机品种:非专业投资者不建议投资黄金、收藏品、期货等投资品。
  9. 降低佣金:选择佣金更低的券商和交易途径。
  10. 多元化:使用多元化投资组合,避免结构性风险。

在这十条中,对于保险、房产和避税三个方面,我的感触颇深。

关于保险,作者强调,「请记住高于一切的规矩是:保持简单。避免购买任何综合性的金融产品,也要避开那些极力想把这类产品推销给你的如饥似渴的代理人。」返还型保险就是一个反例,同时具备保险和投资的属性,最后的结果是不上不下。根据 我的计算,返还型保险既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也不能获得很好的投资收益。

关于房产,除了「有恒产者有恒心」以外,自有房产还能提供很多税收优势。但是,我们也要做好区分。在我看来,虽然自主的房子同时涵盖消费和部分的投资属性,但是很多购房者完全是以投资为名,行消费之实。

关于避税,国外的读者在这一点上感触应该是很深的。国内目前由于税收体质还不完善,影响不大。但是,国内以后也一定会向发达国家靠拢。

此外,作者并没有理想化的建议个人完全不炒股,只通过指数基金进行投资。因为,想要获得超额收益的想法是深植于人性的。对于想要自行操作的投资者,作者建议则是通过指数基金构建核心资产,而非核心资产作为个人主动管理的部分,兼顾风险和收益。

最后,我再唠叨一句:投资的核心不是选择收益,而是选择风险。投资风险必须和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一般而言,年轻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高于中年人,有车有房无贷款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高于需要还贷的投资者。

决定未来收益的三大因素

未来收益率 = 初始股息率 + 增长率 - 估值变化

虽然长期来看,估值的水平趋向于一个平均值,但是在一个较短周期(10 年以下)内,估值变化实际上是收益率的主导因素。在历史上的很多经济繁荣时期,增长率表现很好,但是由于初始估值过高、初始股息率过低,导致后期的收益表现很糟糕。

作者对比了 1947~2009 年的四个时期,进行了论证。最终的结论是,投资的首选起点是估值低、股息率高的时期,而不是繁荣和高增长时期。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看,便宜比繁荣更重要

总结

作者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主动管理、打败市场的困难现实,不管是传统的投资思路,还是新兴的投资逻辑,在实际应用中都难以打败市场。

市场的有效性证实了被动指数投资的可行和优势。所以,作者鼓励个人投资者优先考虑指数基金投资,规避主动管理类的资管服务。

总的来说,《漫步华尔街》非常值得有一定经验的大众投资者阅读。帮助自己跳出打败市场的思维框架,以中庸的思路重新审视市场,并打造一个并不平庸的投资结果。一句话总结——个人投资者应该优先考虑使用被动指数基金来配置投资组合。

对读者的经验还是有点要求。虽然全书的专业术语并不多,但是很多观点比较浓缩。如果完全没有投资经验,可能会缺乏代入感。

如何在 Alfred 上实现 Launchbar 的 Instant Send

$
0
0

在日常使用 Mac 时,把文字 / 文件从 A 应用发送到 B 应用是一个非常高频的操作。例如,浏览学术文档时,发现不熟悉的名词,你会打开浏览器,然后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搜索一下;或者,查看照片时,如果想用 Photoshop 进行后期,你会打开 Photoshop,然后把照片从 Finder 里拖动到 Photoshop 里进行操作;对于开发者,调试网站时想把当前的网页换个浏览器测试,于是你会复制网址,然后在另一个浏览器里粘贴打开。

虽然「输入」「拖动」和「复制粘贴」都不是非常复杂的操作,但如果每天都要执行很多次的话,我们自然希望能有更高效的解决办法。macOS 上的效率启动器应用 Launchbar 里有一个名为 Instant Send 的功能,通过设置简单的快捷键,每次只需一次按键就能快速地把文字 / 文件发送到指定应用中打开,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

双击 Control 触发,然后直接将文件用 AirDrop 分享
双击 Control 触发,然后直接将文件用 AirDrop 分享

除了 Launchbar,提到 macOS 上的效率启动器,Alfred 也是很多人的选择。遗憾的是,虽然 Alfred 拥有各种强大的功能和非常优秀的拓展性,但它并没有集成类似 Instant Send 这样的功能。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我找到了一个在 Alfred 实现 Instant Send 的方法。

(注:本文中提到的功能需要首先购买 Alfred 的 Powerpack。)

思路

在 Alfred 中达到 Instant Send 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 能够通过快捷键触发 Alfred,打开启动器。
  2. 触发 Alfred 的同时,Alfred 可以获取到我们选择的文本或文件;
  3. 将文本 / 文件作为输出参数传递给 Alfred 的 Workflow 和 Action,进行下一步操作。

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个 Workflow 来实现这些功能。

实现方法

查阅了官方的文档后,我找到了一个名为「Hotkey」的 Trigger(触发器) ,它能够获取选择的文本或者文件目录,并作为参数传到 Workflow 中。这正好对应了我们思路中提到的 3 点。我们可以围绕它来制作相应的 Workflow。

在 Alfred 中想要达到与 Instand Send 相同的效果需要分两步:第一步触发 Alfred、第二步执行操作或 Workflow。

触发 Alfred

首先新建一个名为 「Instant Send」的 Workflow ,接着在空白的 Workflow 配置中添加 Trigger。 依次「鼠标右击 - Trigger - Hotkey」,并按照以下条件配置:

  • Hotkey:触发 Alfred 的快捷键组合。这里我设置了符合我自己的快捷键「double tap ⇧」
  • Action:触发后的效果。可选的有「Show Alfred」和「Pass through to workflow」,由于需要显示启动器,那么我们就选择「Show Alfred」。
  • Argument:参数类型。可选的有「None」「Selection in macOS」「macOS Clipboard contents」和「text」。根据条件 2,我们需要这个 Workflow 可以获取到我们选择的文本或文件,于是选择「Selection in macOS」。
  • Prefix:在参数前添加的前缀字符,不需要填写。
  • Cursor:展示启动器后光标出现的位置。为了方便输出动作,我们当然会选择「Left」而不是「Right」。

配置参考图
配置参考图

至此,Instant Send 的基础部分就已经实现了。你现在就可以用它来试验一下,例如把你选择的文字发送到浏览器里进行搜索:

执行动作或 Workflow

上面我们已经实现了在 Alfred 里使用 Instant Send 的大部分功能。如果你只需要简单地进行文字发送,这个 Workflow 已经可以正常使用了,不需要额外地配置。

正常使用的场景
正常使用的场景

不过,为了能让它用起来更顺手,我们接下来可以继续完善这个 Workflow,需要配置的内容有:

  • 无匹配结果后展示的默认动作
  • 继续执行文件相关的操作

设置默认动作

这个配置主要的目的是,当获取的信息输入到启动器时,如果没有可以执行的操作,则显示默认的一些动作用于快速访问。

在Alfred Preference 的 Features 中找到 Default Results,在右侧底部找到 Setup fallback results,然后添加新的动作。

非 Powerpack 用户只能使用「Web Search」这一个动作,Powerpack 用户可在 Workflow 中添加「Fallback Search」Trigger 来设置更多自定义的默认动作。

执行文件相关的操作

在之前制作的 Workflow 中,当选择文件触发时,Alfred 的启动器只能获取到文件的路径,如何才能进行和文件相关的操作呢?

答案是在「File Search」中设置动作触发按键。

在 Features 中找到 File Search,选择 Actions,在 Show Actions 中选择一个触发按键。你可以跟我一样使用 「Tab」 作为触发键,这样你可以使用 「←」和「→」作为文件导航键。

与「默认动作」类似,非 Powerpack 用户只能使用已经含有的文件动作,如:打开、使用其它应用打开、在 Finder 中查看、复制文件名到剪切板等。Powerpack 用户可在 Workflow 中添加「File Action」Trigger 以设置更多自定义的文件动作。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效率工作的好方法 🚀

Viewing all 14304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