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28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颜色不只是为了好看,它还有更深度的用法 | 效率思维

$
0
0

编注:本文节选自少数派付费内容 Power+ 的「效率思维」栏目。Power+ 聚焦于效率工具和生产力技巧的挖掘,辅以对 App、数字生活方式的探讨,以每周 4 次、总计超过 300+ 期的频率更新,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补给包,帮你解决具体的、直接关系到每天生活工作的痛点。

⚡️ 点此了解 Power+ 每周更新目录


每个人做任务管理,往往都会从身份开始入手,比如我有个人、家庭、少数派的工作、做播客四个身份,那么我就会以这四个身份作为大分类,再往下就是具体的列表或者项目。

后来我发现,不管是以前用的 iOS 提醒事项,还是现在用的 Todoist,都会允许我们更改每个任务列表的颜色。

Todoist 的每一份列表都对应了一种颜色

我一开始从来没在意过这个功能,只是觉得随便给每个列表选一种颜色就行了。直到后来看到 Hum 的 Todoist 教程中关于 Karma 功能的章节,才意识到:列表的颜色,其实和我们的身份有着对应的关系。

Todoist 让我意识到颜色和身份的关系

通过下面这张 Todoist 的 Karma 表格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我过去每天在个人(Personal)和工作(少数派)之间都做了多少任务。我可以扫一眼就知道自己每周的工作量有没有增长,自己的在各个身份之间的任务完成程度怎么样。

Todoist 的 Karma 功能

你想像一下,假如我们给每一份任务列表,都安排一种特定的颜色。比如「家庭」身份下,「购物清单、家务、电影清单」都是不同的颜色,最后,「家庭」身份就变成了五颜六色,那么 Karma 表格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因为你从这里面得不到任何信息。

也正是 Karma 表格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统一每一种身份的颜色,它具有视觉划分的作用。在 Todoist 的侧边栏里,能够一眼分清项目的类别;在看每天任务、自定义过滤时,颜色的划分效果也要比纯文字好,并且可以清晰地看出我们每一个身份的任务配比。

Todoist 侧边栏和过滤中的颜色

统一颜色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比如我给「个人」分配的是绿色,给「工作」分配的是蓝色,那么当我用 Todoist 做出一个跟工作相关的过滤时,如果里面的任务出现了绿色,那么我就会立刻知道这个过滤出错了。

如果你的某些身份下有好几个大项目,而且你希望对每个项目都单独进行追踪,那么其实你可以试一下用同一种颜色的不同深浅来区分项目。比如我在少数派身份下,给「首页内容」分配的是浅蓝色,给「付费内容」和「Power+」分配的则是深蓝色。那么当我打开 Karma 表格、侧边栏、或者今日任务时,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任务对应的身份,并且还能区分是属于「首页内容」还是「付费内容」。

用同一颜色的不同深浅来区分项目

跨应用、系统间的身份颜色,也应该统一

当我在 Todoist 里开始有意识地统一颜色之后,我发现很多其它类别的应用或者系统,都可以用颜色来区分身份。所以我又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在同一个应用里统一身份的颜色,也应该在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统一颜色。

日历

日历是最常见的可以为身份分配颜色的工具,我们完全可以照搬自己在任务管理工具上的分类方法,然后应用到日历上。

比如我在日历里,分有:

  • 个人 → 绿色
  • 家庭 → 紫色
  • 工作/学校 → 蓝色
  • 个人项目 → 棕色
  • 其它(节假日、不一定会参加的事件)→ 黄色

颜色的视觉划分效果在日历里更明显,不管是日视图、周视图、月视图、还是列表视图,日历应用都会用颜色来填充很多界面元素,并且也会用颜色来划分时间块。

日历应用里的日视图

如果我们在任务管理应用和日历应用之间使用同样的配色方案,那么,我们扫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事件属于什么身份,以及今天的任务配比。因此,统一颜色非常重要。

Toggl 等时间记录工具

时间记录工具也非常适合与身份对应起来。比如我最近开始尝试用 Toggl 来观察自己写作的速度,我以前总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一篇稿子选题确定下来了,一个晚上就能写完,但现实往往是一写就是一两天,甚至完成度还不高。所以现在每当有写作任务,我就会用 Toggl 来记录下来,看看自己到底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记录时间的另一个好处是,你会提醒自己应该专心完成当前任务,并且监督自己尽快完成。

除了写稿,排版、审稿、做家务、折腾效率工具等独立的任务我也会记录下来1 ,它们分属「工作、家庭、个人」等不同的身份,因此也可以用统一的颜色进行区分。

Toggl

Hum 的精力记录方法

之前 Hum 在 Power+ 里分享了他的精力记录方法,里面也用到了同样的思路。他根据自己的习惯,用蓝色代表个人,红色代表工作,黑色代表学业,这样扫一眼就能获取表格上的主要信息。

精力记录表格

而且,颜色统一好了,还能方便统计每天的生产力分数。简单来说就是把同一种颜色的格子相加起来,最后算出得分。

在 macOS 上使用颜色标签

编辑部的 Minja 也会在 macOS 上使用颜色标签。因为标签可以实现简单的过滤,把和指定项目相关的文件从电脑的角角落落里汇集在一起,瞟一眼、点一下颜色各异的标签,就能实现「根据项目找文件」,而不用记住文件具体在哪个位置。同时,这样也不会改动文件原有的位置。

在使用 iCloud Drive 同步数据之后,我们的文件往往是根据所属的应用来分类存储的,比如所有的 .sketch文件都在 Sketch 文件夹下、多数 .md都在 Byword 文件夹中。但是这种存储方式不符合我们的使用习惯,因为我们在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多类文件,例如写一篇文章就涉及文稿、截屏、脑图、脚本,等等,如果硬着头皮直接去文件夹里找,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来回翻找。

此时,标签的作用就体现出来,只要给文件标上各色的标签,就能快速汇集项目相关的所有文件。所以 Minja 会把少数派相关的文件设置为显眼的红色,并且将这个标签添加到了侧边栏,就能很快找到工作相关的资料了。同时,在 iOS 的 Files 以及支持 Documents Provider的应用中,标签都会同步过去,在移动设备上也能快速通过项目找文件

macOS 和 iOS 上共享一套颜色标签

技巧:没有提供颜色的应用,应该怎么用颜色区分身份?

如果有的工具,本身不提供定制颜色的选项,或者颜色显示不明显,我们应该怎样用颜色来区分身份呢?

比如系统自带的提醒事项,虽然我们可以给列表设置颜色,但是在侧边栏中,我们没办法看到列表的颜色属性,不能扫一眼就知道任务的分类。

侧边栏中的列表没有颜色

其实我们可以在列表名称前添加一个有颜色的 Emoji,用以突显列表的视觉效果,达到我们的目的。

用 Emoji 给列表加上颜色

比如心形 Emoji 就有一套不同的颜色:❤️、🧡、💛、💚、💙、💜、🖤。

如果你不喜欢用心形 Emoji,也可以试一下这些选择(可能在某些系统或浏览器下显示效果不一样):

  • 绿:✅、✳️、❇️
  • 蓝:🔵、🔷、🔹
  • 黄:🔶、🔸、🔔、🔆、⚠️、
  • 红:🔴、🔺、🔻、♦️、❗️、
  • 黑:⚫️、🔘
  • 白:⚪️
  • 紫:💟

结语

颜色定制功能对于以前的我来说,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功能,有了也顶多只是让 App 更好看而已。

而自从我意识到颜色可以帮助自己厘清任务和身份的关系,提供更直观的视觉区分效果,便把这种思路运用到了所有 App 上,让自己在跨应用之间也有连贯的思路去处理事务。用什么颜色我认为不太重要,只要统一就行。慢慢地,当我再次选择任务管理、日历、时间记录等工具时,是否提供颜色定制功能也会成为我选择 App 的重要标准之一。

注:Hum 和 Minja 对本文亦有贡献。


> 订阅 Power+,阅读更多提升生产力的文章,善用数字工具,让工作高效起来 💪


派早报:谷歌准备将其云业务带到中国,新 iPhone 可能不再附赠 Lightning 转 3.5mm 转换器,新 iPad Pro 屏幕将采用圆角设计等

$
0
0

谷歌正在与腾讯等协商,准备将其云业务带到中国

近日,据彭博社报道,谷歌正在与包括腾讯、浪潮在内的多家中国公司进行洽谈,希望将其云业务带到中国,为中国本地用户提供 Gmail、云端硬盘、日历服务。该报道同时称谷歌也有意与中国本地云服务商合作,将 G Suite 服务带到中国。彭博社预测,腾讯可能会借此鼓励现有的云服务客户使用谷歌的服务,如果这项合作可以达成,将有利于腾讯在云计算市场的竞争力。来源

新 iPhone 可能不再附赠 Lightning 转 3.5mm 接口转换器

近日,据投资银行巴克莱的研究报道显示,今年发表的新 iPhone 将不再随机附送 Lightning to 3.5mm 接口转换器。生产转换器的供应商 Cirrus Logic 同时确认了这一消息,并表示旧机型将不受这项调整的影响。来源

英特尔 10nm 处理器再度跳票,将延期至 2019 年第四季度量产

据台湾 Digitimes 报道,根据最新消息显示,英特尔将延期至 2019 年第四季度才能够推出 10nm 处理器。英特尔最初计划在 2016 年量产其 10nm 处理器「Cannon Lake」,但是由于技术原因不得不推迟这一计划。英特尔的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和三星电子均在半导体制造工艺方面取得进展,台积电正在进行 7nm 处理器的量产,三星则在加速开发 EUV 制造工艺。不过,有行业人士表示,虽然英特尔的 10nm 处理器出现跳票,但是从晶体管密度等指标看,英特尔的 14nm 制造工艺仍然比对手的 10nm 甚至是 7nm 工艺更有竞争力。来源

新 iPad Pro 屏幕将采用圆角设计

随着开发者进一步挖掘 iOS 12 Beta 5 代码,越来越多的新硬件细节开始出现。近日,有开发者发现在通过模拟器启动 iPad 多任务功能时,屏幕两侧的边缘出现了和 iPhone X 类似的圆角。这暗示着新款的 iPad Pro 将很有可能采用圆角显示屏的设计。来源

图 / AppleInsider

Google Pixel 3 跑分曝光:采用骁龙 845 处理器,配置 4GB 内存

近日,GeekBench 上出现了 Google Pixel 3 的跑分成绩。根据目前泄露出的跑分结果,Pixel 3 将采用高通骁龙 845 处理器,搭载 Android P 系统,和上一代以上配置 4GB 内存 ,而并没有像目前主流旗舰机一样搭载 6GB 内存。这款机器将于今年 10 月正式发布。来源

图 / phonearena

稍后读应用 Instapaper 取消 Apple Watch 应用

在宣布独立运营两周后,Instapaper 在最新的一次 iOS 版更新中取消了对 Apple Watch 的支持。据开发者表示,由于苹果将弃用之前的 WatchKit 1.0 开发框架,因此他们必须重写 watchOS 版应用。虽然此前 Instapaper 考虑过使用新框架重建,但由于他们发现 watchOS 版应用使用频率较低,最终决定取消支持。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如何实践比尔·盖茨的读书方法,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
0
0

据说比尔·盖茨每年可以读完 60 本书,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 个人博客 Gatenotes 上分享读过的好书。毫无疑问,盖茨是一位优秀的读书爱好者,他本人也在 一次访谈 中提到了他对读书的 4 点建议,不管是阅读新人还是读书达人,或许都能从他的建议中获得收获。

在书籍空白处记笔记

比尔·盖茨偏向于阅读纸质书,在读非小说类书籍时,会在书籍纸张四周的空白处,写下自我思考的内容想法。这就是他的第一条读书建议:在书籍空白处记笔记

当你读书时,尤其是那些非小说类书籍,你一定要注意你真的在集中精力接收知识,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记笔记有助于我认真思考书里的内容,如果不同意书里的观点,我就会在书籍空白处写下长篇大论。

在智能设备普及的当下,使用阅读应用、阅读器等进行阅读时的思考记录,也完全可行。我自己平时使用 Kindle 阅读,基本上都直接在 Kindle 上标注和记笔记,再使用 Klib 导出至 Evernote。这样,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自己思考的过程等等,都可以随时调取查看。

思维导图也是一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书友 Phey 热爱读书,他会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籍内容,整理出思维导图。他的 个人网站 展示了《如何作出正确决策》、《如何实现有效社交》等书籍的思维导图。相比于单纯的标注或笔记,思维导图更能体现书籍精华的架构、逻辑,不管是重要的知识点、有价值的内容、自己的思考等,都能体现在发散的一张网内,因此也越来越成为读书时的随手工具。

《如何作出正确决策》思维导图

在纸笔时代,看书时想到什么随时用笔记下来;而在数字时代,完全可以使���用备忘录、BearEvernote 等笔记应用等进行记录。如果你是一个 Smartisan OS 用户,可以试试像 @无双怪学长 这样使用「闪念胶囊」功能来记录读书心得,直接用语音转文字功能记录思考的内容,方便快捷。

如果不能读完,就不要开始

读书最糟心的体验莫过于看了一大半后才发现这本书不值得一读,盖茨的第二条读书建议就是如果不能读完就不要开始

我从 2017 年 8 月份开始持续阅读,现在我的 Kindle 里有一个名为「放弃」的文件夹,里面躺着好多本看了一部分后不想看完的书籍。对于阅读新手,中途放弃一本书实在是常有之事。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强迫症之类的读书原则,迫使盖茨要求自己坚持读完每一本书。此外他已博览群书,在看一本书前,已经深思熟虑才决定要不要看,这对于经验不足的阅读新人来说,较难借鉴。

因此从读书新手的角度,我并不十分认同盖茨的看法,反而,我将这一条读书方法理解为,应该仔细考察一本书是不是适合自己阅读后,再决定要不要看这本书

对于阅读新人,可以从 豆瓣读书 等书籍评价网站、优质电子书集合网站、读书推荐小组等挑选书籍并评判书籍价值。多读书攒经验,来发掘自己喜欢的书籍类型,也是作出阅读决策的可行方法。如果我喜欢一本书,那么作者的其它书籍也有大概率值得一读。如果我喜欢一位读者分享的书单,那么他的其他书单也有可能是好书集合。

豆瓣读书上《如何作出正确决策》读者的短评

Phey 的习惯是通过翻阅目录来考察一本书(非小说类书籍)的价值,目录不仅列示了书籍架构,章节标题的寥寥数语更可能是精炼地总结了作者观点。另外,挑几个章节试读,可以体验作者的行文风格、思维逻辑等,也是考察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的可行手段。

如果实在不能读完,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否则不仅浪费时间收获寥寥,也让自己承受较大压力。

相比电子书,更爱纸质书

关于对纸质书的偏好,盖茨并没有做过多阐述,但他提及旅行时会携带一个大书袋,但也正在逐渐过渡到电子书。这条建议的重点并不在于纸质书和电子书孰优孰劣,而是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媒介

对于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偏好选择,实在是因人而异。纸质书可以任意翻阅、涂写标记,沉重的实体感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严肃。�电子书无疑方便携带,书摘内容也可同步导出,便于随时检索查看。

下线一小时

集中注意力阅读,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辩证思考,盖茨认为阅读时应让自己「下线」一小时,专心阅读。

如果你要读这些书,你得坐下来花一个小时,并且明确读书这件事不是五分钟十分钟就能结束的。每天晚上我都会花一个小时以上时间阅读,因此我会沉浸在书里,并有所收获。

人的注意力很难一直保持高强度。在《注意力曲线》这本书中,作者阐述了人的注意力呈现倒 U 形变化态势。在注意力集中初期和末期,新事物对大脑的影响分别是缺乏刺激和过度刺激,人的注意力都是很低的,但在中间的注意力专区内接受足够和稳定的刺激时,大脑会觉得做事有效率,越能集中精力。

图片来自申龙斌的博客

因此,盖茨的建议就是希望我们在读书时,应尽量保证留出一个小时以上的大块连续时间留给阅读,让大脑渡过注意力集中曲线的初期,进入富有成效的注意力专区,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质量。

每天我会在总计两个小时左右的地铁通勤过程中读书,嘈杂拥挤的环境可能不适于完全集中注意力阅读,但降噪耳机、忘我歌单 等的加持稍能改善地铁阅读环境。

睡前的安静环境是轻量阅读的好时光,也能让人更易入眠,盖茨也赞扬这种习惯。但我认为睡前过多思考可能有害于睡眠质量,因此我会安排一些稍微轻松的传记、小说在睡前阅读。专注阅读时打开勿扰模式,毫无疑问可以大幅降低电子产品对阅读的干扰。当然如果阅读设备就是手机或电脑,这个操作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比尔·盖茨的读书建议是不是和你的读书习惯不谋而合呢?你对读书这项活动有哪些独到的习惯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题图:Gatesnote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读书好方法 📖

虽然是「例行升级」,但真的值得推荐:2018 款 MacBook Pro 体验

$
0
0

今年的 MacBook Pro 2018 是在没有发布会的情况下突然更新的,并没有像我们之前猜测那样会在 WWDC 上发布,不过等到真正使用今年的 MacBook Pro 一段时间之后,我也着实认为开发布会并没有太大必要,因为本质上今年的更新还是属于例行换代,并非翻天覆地的新产品,但它依然有着足够的理由促使很大一部分人更新。

(注:本文基于 MacBook Pro 13 英寸国行量产版本,i5-8259U,Iris Plus 655 核芯显卡,定制 16G 内存,256G 固态硬盘版本,售价 ¥15694,全系起售价 ¥14188。)

工业设计

MacBook Pro 2018 依然延续了几年前 MacBook Pro 2016 的设计,也正是由于 2016 年它超前的设计理念,让它拥有了两年之后看来也依旧处在顶级水平的轻薄机身, 厚度仅仅 1.49 厘米,重量也只有 1.37 千克。换句话说,单从机身尺寸来看,它完全可以被认为是那种由于轻薄限制而只会搭载 15W 低功耗处理器的产品,不过 MacBook Pro 并不是。

13 英寸版的 MacBook Pro 搭载的是 i5-8259U 和 i7-8559U 这样 28W 的较高性能处理器,相对于更普遍的 i5-8250U 或者是 i7-8550U, MacBook Pro 采用的这两款处理器由于更高的功耗也可以发挥出更高的性能。除此之外,MacBook Pro 13 英寸搭载的 Intel Iris Plus 655 核芯显卡相对于 i5-8250U 的 UHD 620 核芯显卡会有显著的提升,基本可以达到上一年入门级别独立显卡 940MX 的水平。

因此,如何能在如此轻薄的机身前提下设计出能够承受超过 28W 功耗的散热系统,并且保证噪音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就成了 MacBook Pro 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根据往年 MacBook Pro 的表现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具体的性能测试请见下文中的性能表现部分。

若论一体感,毫无疑问 MacBook 才是现代轻薄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启蒙者,从第一代采用 Unibody 的 MacBook 开始,MacBook 使用 CNC 铣削最终成型的铝合金材质机身直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虽然有很多模仿者的存在,然而经过这十年的打磨,不得不承认 Apple 在 MacBook Pro, 或者说在所有其他产品上,对于如何创造一个极其精致且一体感十足产品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让其他竟品无法望其项背的水准。

MacBook Pro 通过机身上的 4 个雷电 3 接口直接驱动 4 台 4K 显示器

接口方面,左右各两个,一共四个 USB-C 形雷电 3 (苹果官方称之为 雷雳 3)接口。这样的 MacBook Pro 在 2016 是超前的选择,通过这一目前为止这个星球上最先进的接口,不仅可以实现充电,也可以完成 5K 级别的外接显示器输出,并且外接高性能的独立显卡,最后还有达到了40Gbps 的顶级数据传输速度。

站在实际的使用体验角度,随着 USB-C 的生态布局已经越来越完善,从显示器、存储设备、鼠标键盘到外接显卡,都已经拥有 USB-C 接口的选项,我的显示器自带 USB-C 接口并且可以扩展出 USB-A 接口,我的移动硬盘也早已换成 USB-A/C 双头,因此 MacBook Pro 仅拥有 USB-C 形雷电 3 的接口对我来说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并且由于 USB-C 的高效率和丰富的功能还能给我带来传统 USB-A 接口 + 视频接口所不能实现的便捷和速度,相信在未来,USB-C 还会继续变得越来越高效和方便。

MacBook Pro 2018 更新了第 3 代蝴蝶键盘,单从外观上来看没有被办法区分出和上一代的差别,因为其改动在于内部,为了解决前代的进灰导致键盘粘滞的问题,第 3 代蝴蝶键盘在每一个按键结构中加入了橡胶垫圈,因此可以避免灰尘或异物卡入按键升降结构,并且带来了一个附加的效果:敲击键盘的声音也变小了,但按键手感和上一代很难感受出区别。

宽大的触控板空间非常充裕,长宽分别为:140mm*83mm,手指的触感也很优秀,虽然 Windows Laptop 一直在努力追赶,但配合 macOS 的完美支持以及力度感应功能,这确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用的触控板。

指纹识别被巧妙的隐藏在了触控条(TouchBar)的最右侧,配合全新的,负责加密功能的 Apple T2 芯片,除了解锁之外也可以更好的保证数据安全,Hey Siri 功能也能在这一颗低功耗芯片的帮助下,得以尽量不影响续航的实现。

MacBook Pro 机身自带扬声器外放效果,一直也是 Apple 非常下功夫的地方,前两代 MacBook Pro 的扬声器就直接连接到系统电源,并且拥有明显大于同级竞品的共鸣腔和功率,已经没有什么对手。全新的 MacBook Pro 2018 则更上一层楼,在实际体验上,能够带来浑厚的低音和空间临场感,毫不避讳的说,我认为 MacBook Pro 2018 是我们目前能买到的,同机身尺寸级别里具有最好内置扬声器效果的笔记本电脑。

内部设计

由于MacBook 拥有拆机则保修失效的条例,因此这次的评测也并没有进行拆机,拆机部分图片源自 iFixit, 感谢他们带来的专业拆解和图片。

整体布局与上一代没有太多变化,可更换的部件也只有硬盘(无 TouchBar 版本),内置扬声器相对于前代变得更大,值得一提的是:MacBook Pro 全系列,除了没有 TouchBar 的版本,其 WiFi 天线都已经升级到了 3X3, 所以相对于其他 2X2 的竞品理论上也会拥有更快的连接速度和信号强度。

由于 Apple 并不鼓励用户自行拆机所以我们也并不在内部设计部分过多深入。

屏幕素质

MacBook Pro 13 英寸版本的屏幕为 2560 x 1600 分辨率,比例为 16:10, PPI 达到了 227, 对于一个传统形态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足够细腻,不会有锯齿感。

我们也对这块屏幕进行了专业的测试:

与 P3 色域的对比

按当评价一款产品时,我们关注的是什么?中提到的标准,sRGB, P3 和 Adobe RGB 才是对消费者更为直观有效的色域,而 MacBook Pro的这块屏幕覆盖了:

  • 99.9% sRGB
  • 87.0% Adobe RGB
  • 98.8% P3

与 Apple 宣称的一样,MacBook Pro 2018 能够精准的覆盖 P3 色域,并且通过 macOS 优秀的色彩管理自动在需要时(例如网页浏览)切换成为 sRGB, 也正是因为 sRGB 与 P3 双覆盖,意味着 MacBook Pro 能满足日常家用和专业的视觉设计、影像处理工作。

在我们的测试中,MacBook Pro 2018 的屏幕最高亮度为 471.23cd/m², 相对于一般 300 cd/m² 亮度的屏幕有巨大的提升。亮度调节一共 16 级,相较一般 PC 的 11 级更精确,随着亮度降低每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对比度最高达到了 1296:1, 因此明暗对比鲜明,比如在看电影时上下也不会有明显的灰边存在。

色准部分,在未校色状态下 MacBook Pro 的屏幕平均 ΔE 为 0.8,最大 ΔE 为 3.5, 两者都在 1.5 和 4 的 ΔE 标准之内,整体色偏几乎很难被感知,但屏幕的默认色温为 6997K, 与 sRGB 和 P3 色域的标准 6500K 相比都更加偏蓝。

由于今年 MacBook Pro 2018 支持了原彩显示,因此我们也调整了环境光色温来测试 MacBook Pro 的原彩显示究竟能在什么范围跟随环境光同步色温,而实测的结果如上图所示:在环境光色温为 5500K ~ 7000K 时 MacBook Pro 2018 都可以很好的调整自己的色温来匹配环境。不知道默认色温为 7000K的结果,是否是 Apple 认为支持原彩显示就可以忽略默认色温的原因。

在校色之后屏幕的平均 ΔE 可以控制在 0.5 以下,同时色温也得以被控制为 6500K,因此无论是否校色,人眼都无法直接察觉出这块屏幕存在色偏,这是一块买回来就可以直接满足专业需求的屏幕,也对得起 Pro 的名号。

在光谱上,我们可以看到 MacBook Pro 的黄绿蓝三色都较为尖锐,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 P3 色域的覆盖,得到更为纯净的颜色,特别是红色部分,因为 P3 相对于 sRGB 其实多出的颜色主要就是在红。

综合来看: MacBook Pro上这块屏幕的素质非常很高,对于大众来说颜色鲜艳,可视角度高不会泛白,接近 1300:1 的对比度也能让文字更深邃,电影等含暗色调的画面也不会发灰,开启原彩显示功能之后可以无需关心与环境光出色温差的情况。

对于专业的影像处理和 UI 设计等工作,因其几乎完美覆盖P3 色域,同时也能通过 macOS 优秀的色彩管理自动在需要时切换为 sRGB 避免颜色鲜艳失真。极高的色准表现让它不需要校色就可以直接满足 P3 和 sRGB 色域的需求,只不过需要注意默认色温并非 6500K 而是 7000K 偏冷的色温。

性能表现

28W 的第八代酷睿 U 系列四核处理器,我相信大部分有换机想法的人都是冲着新处理器强大的性能来的,在设计拆机部分我们曾经提到过,自从 2016 之后的款 MacBook Pro With TouchBar 从硬件上来看,其散热系统都可以支持超过 30W 的功耗,因此在进行测试之前我们对它的性能发挥并没有太大担忧。

首先是 CINEBENCH R15 连续跑分测试:

MacBook Pro 2018 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它的峰值性能大约在 710 cb, 最终的性能也能稳定在 695 ~ 705 之间,超越了大部分搭载 15W 四核处理器八代酷睿的 Windows Laptop 在出厂默认设置的性能被表现。相对于 X1 Carbon 2018 这样的单风扇产品(红线)拥有着更高的长期负载性能,相对于 MacBook Pro 2017(棕线)由于全新的四核处理器直接在核心数上翻倍,也就有了几乎两倍的性能。

从功耗和频率来看,在最开始的 20 多秒,其搭载的 i5-8259U 能以从最高 40W 的功耗运行,随后因为温度超过 95°C 而触发限制,此时功耗被控制在30W 以下,将温度拉回 90°C 以内,待温度稳定在 90°C~95°C 之内时,全程保持了 30W 左右的功耗和平均 3.26 Ghz 的频率。

在 Adobe PR 视频输出的测试中,我们选取了最先进的 H.265(HEVC) 作为输出的视频编码标准,输出一段码率为 10Mbps 的 4K 视频,并且分开测试了是否开启硬件加速。

从上图的结果来看,在没有利用硬件加速的情况下,13 英寸版本的MacBook Pro 2018 已经能和 2017 年厚重的游戏本还有 2016 年的次顶级移动工作站达到同样的 CPU 性能水平。同时,由于 MacBook Pro 所搭载的 i5-8259U 支持 H.265 硬件加速,并且 PR 也对其进行了优化,而老平台并不支持,所以不难发现在开启硬件加速之后,H.265 编码的速度一骑绝尘,只需要 1/5 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老平台所无法想象的视频输出。

因此,MacBook Pro 2018 的散热系统继续并保持了前代产品 28W 的散热能力,应付今年的 4 核心 8 代酷睿不成问题,配合最新处理器的硬件加速功能,甚至能在很多实际应用上超越上一代产品。

表面温度

在性能测试我们提到过 MacBook Pro 的长期内核温度会被限制在 90°C~95°C 左右,因此机身的表面温度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首先是日常办公时的表面发热:

日常办公室键盘平均温度为 38.1°, 最高温 41.7°C 出现在 CPU 上方。左右掌托(点1,2)温度都在 35.5°C 左右几乎没有温差,AWSD(点3)与 回车键附近(点4)都在 38°C 左右,整个键盘大部分都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热,只有键盘中心区域是稍稍有温度的感觉。

在长期高负载运行之后,MacBook Pro 2018 的内部核心温度保持在 90°C~95°C 左右,键盘区域的平均温度达到了 42.4°C, 最高温 47.9°C 处在 CPU 正上方附近位置。左右掌托(点1,2)温差很小都在 36.5°C 附近。AWSD(点3)和回车键附近(点4)的键盘右侧区域都会比键盘中心温度低 5°C~98°C,毫无疑问能感受出键盘区域热量的不均匀。

在 macOS 下,13 英寸版本的 MacBook Pro 2018 的表面温度控制其实是比较不错的,在承受了 30W 的发热之后,表面温度最高也没有突破 50°C, 这样的表现对于如此轻薄的机身已经实属不易。

噪音表现

MacBook Pro 维持了 MacBook 系列一如既往较为安静的调教,一般网页浏览时风扇几乎不会转动,因此噪音等同于环境声,所以我们只测试了极限状态下的风扇噪音。

长时间满载运行之后,MacBook Pro 的双风扇转速分别为 6340rpm 和 6861 rpm,此时正常坐姿测得的噪音为 45dBA, 但从实际听感来看,由于其噪音频率分布均匀,没有突出的单一频率异音,因此也没有刺耳的噪音出现,整体听感主要以呼呼的风声为主。

总的来说:MacBook Pro 的风扇素质处于笔记本行业的第一梯队,在非常小的空间之内实现了不错的散热效果,并且噪音控比较理想,没有刺耳的单一频率噪音出现,在一般的轻度工作时风扇并不会转动,因此也日常使用也不会听到什么噪音。

续航与充电

MacBook Pro的电池容量为 58Wh, 我们此次测试的是 i5+16G 内存的版本,因此续航成绩可能稍逊于 i5-8250U 处理器 8G 内存版本,由于系统原因,我们只在 macOS 下测试了续航,所以只留下了飞行模式播放 1080P 视频和 Chrome 无缓存持续刷新的两种测试方式:

  • 保留项目飞行模式下播放本地 1080P 视频:在经过一个小时的播放之后,消耗了 9% 的电量,也就是说单纯的本地 1080P 视频播放可以坚持 10~11 小时。
  • 最新版本 Chrome 打开优酷主页,关闭页面缓存,每隔 5s 刷新一次,因为这个主页包含了 GIF, 大量静态图片,并且即时热点和优酷懂你两个栏目会不断刷新内容,所以用来反映一般浏览网页这样轻中度办公时的续航。

由于 MacBook 一直都不会在使用电池时降低其性能,若有高性能需求程序运行,MacBook Pro 依然会让 CPU 满载,所以相对于在不插电模式下性能会低于插电模式的 Windows Laptop, 续航并不占优势。但是本地视频播放依然能超过 12 个小时,日常网页浏览(非在线视频)也可以坚持 7~8 小时。

MacBook Pro默认附送 61W USB-C 两插头充电器,实测电量在 60% 之前充电功率会慢慢达到 45W,30分钟能从 5% 充至 40% 左右,在电池容量 60%~75%时充电功率会慢慢下降到 32W 左右,一共耗时 75 分钟能够将电量充至 80%,最后充电速度逐渐减缓至 25W,最终需要 85分钟从 5% 充至 95%。

在电源管理方面, MacBook Pro 暂时不支持设置电池阈值,因此长期插电使用的损耗可能会大于拥有电池阈值选项的机型。

总结

MacBook Pro 依然是目前顶级的笔记本电脑之一,无论是设计做工还是屏幕素质,它都能给你带来最好的体验,配合上八代酷睿的性能大提升,13 英寸版本的 MacBook Pro 2018 虽然不会是绝对性能和散热最强的产品, 但在这样轻薄的机身和并不高的噪音前提之下,它的性能表现可圈可点。

双风扇的散热系统能够承受处理器带来的长期发热,这也意味着从现在开始,轻薄的 MacBook Pro 已经能用来完成以往庞大的移动工作站,甚至是桌面级别电脑的部分工作,比如 4K 级别高码率视频输出,还有大量的 RAW 级别照片处理。

优点:

  • 大幅提升的性能(对于 i5 版本来说可以全部被发挥)
  • 支持原彩显示的 2560*1600 比例 16:10 屏幕
  • 完美覆盖 P3 色域,且拥有 macOS 出色的色彩管理,不需要校色也可以直接使用
  • 同价位顶级的细节做工与设计
  • 四个 40Gbps 的 USB-C 形雷电 3 接口
  • 拥有同级别尺寸里最优秀的内置扬声器效果
  • 发热控制比较理想,表面温度相对于性能来说并不高
  • 噪音控制优秀,日常基本感受不到噪音,高负载运行也不会刺耳。
  • 较长的续航时间,较快的充电速度

缺点:

  • 键盘键程过短,不适宜长时间大量输入
  • 屏幕默认色温为 7000K 而不是 6500K
  • 在 2018 年来看屏幕边框有些宽了
  • 如果没有 USB-C 的周边设备,那么接口会是个麻烦
  • 贵勉强算一个吧

购买建议与适用人群:

对于想要更新自己手中老款 MacBook 的用户来说,今年的 13 英寸版本 MacBook Pro 最吸引人的地方绝对是性能的大幅提升,而且在实测之中 i5 版本的全部性能也确实能被完整的发挥,因此如果是为了性能的提升而购买,那么放心吧,它不会让你失望。i5 + 8G 内存 + 256G 固态硬盘就能满足最基础的需求,如果长期同时开大量程序或者使用 Adobe 系列软件,建议 16G 内存保底。

对于目前使用 Windows Laptop, 并且想切换到 MacBook Pro 的人来说,如果是被 macOS 吸引,而且渴望顶级的设计做工,同时需要一块素质很不错屏幕的人,那么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意购买。不过如果离不开 Windows,并且也需要更高的性能,那么同价位甚至更便宜的 Windows Laptop 都有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一周 App 派评:上周值得关注的 11 款 App

$
0
0

各位周一好!本周我们为大家挑选了 11 款值得关注的应用,快来看看有哪些你感兴趣的。

iOS 精选(5 款)

彩云天气 4.0:天气预报图上看


彩云天气一直以「实用」著称,每次更新也是「谨小慎微」,感觉生怕变动太大出了什么岔子。这次总算等到 4.0 大版本更新,可更新内容依旧寥寥几字,不过总算是有些提升值得一说。

在此之前,彩云天气仅展示未来两周的简要天气降水预报和未来两小时的雨量变化,上滑打开的天气地图,并不具备预报功能。此次更新后,天气地图可以提供未来一小时的降水示意图。此外,新版支持收藏精确至小区街道的定位信息,无论是家、公司还是父母亲人所在,你都可以密切关注天气动向,及时做出反应或是提醒。新版还加入了「生活指数」功能,如果你对一系列数据并不感冒,点击屏幕右侧的「衣服」按钮,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带伞带防晒,跟着照做就是了。

以前的彩云天气着重关注的是当地当下,而新版开拓了眼界,无论你是要预备出行去某地,还是心系需要关心照顾的人,彩云天气都能更好地应对你的需求。

夏日炎炎,天气突变得厉害。即便你无惧镇魂兄弟「爱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忽然暴风雨」,总也不希望受魏璎珞「诅咒」被雷劈,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谨遵它的「懿旨」咯。

请输入图片标题

印象笔记中国版:用小部件快速做笔记


说实话,在 App Store 出这篇功能介绍之前,我都不知道印象笔记又默默做了一个「中国特供版」。不过既然有中国版独占的新功能,自然是要来体验一番。这个全新的「剪藏」功能,都是依靠着一个通知中心的小部件来完成。它可以帮你在其他应用中,快速捕获相关内容,并将它们保存至印象笔记中。

只需在通知中心添加「印象笔记剪贴板」这个小部件,你在任何应用中复制内容,均会在小部件中识别,你只需点击右下角的「上传」按钮,待绿色进度条完成,内容就会保存至「我的剪贴板」这一笔记中。应用支持文字、图片以及网页链接,基本应付日常需求。

不过这第一个独占功能也并非十分完善,比如面对一些信息量庞大的网页时,可能会出现保存时间过长或是失败的问题,而失败后又不会保留原始链接,你可能需要重新搜寻一番。另外,印象笔记剪贴板可视性非常差,即便是文字内容,都时常出现无法预览的情况,虽不影响保存,但总让人要进应用查看一番才会安心,对效率总有一定影响,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优化。

请输入图片标题

Obscura:免费送的手动相机了解一下


上周,在空窗了许久之后,Apple Store 又开始了新一波的赠送活动,这次送出的是前段时间刚荣获新应用推荐的手动相机 Obscura。

Obscura 的 UI 设计非常直观,所有功能按键均被设置在界面下方,按键根据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类,上部是两个文字按钮,分别对应 ISO 和快门速度,二者会根据拍摄内容实时变化,你也可以通过点击这两个按钮单独控制。下方是一个转盘,滤镜、白平衡、辅助线、输出格式等大部分功能都被收纳在这里,滚轮正上方有对应的文字介绍,你可以根据需求转动调用。最下方三个圆形按钮,由左至右依次是曝光、快门以及对焦,你同样可以通过点击按钮单独进行控制。

没有人像功能,图片编辑也仅有滤镜效果可调,就功能性上而言,Obscura 是远不如 Camera+的,不过 Obscura 却做出了非常细致的 Haptic Feedback,从打开应用模仿相机启动的一瞬,到点选功能的及时反馈,再到转动滑轮的精细模拟,Obscura 让 iPhone 也有了相机拍照的「手感」,丰富的反馈让你能更好地把控各功能的「度」,可谓别出心裁,更何况这款应用现在免费赠送。

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领取福利,可以参考少数派的教程 如何领取苹果 Apple Store 福利 & 美区星巴克福利

请输入图片标题

YOYI:定格拍摄轻松完成


上半年的《犬之岛》让人们再一次被定格动画的魅力所折服,大体量的动画固然困难重重,可若只是想体验一番定格的乐趣,只需打开 YOYI 就够了。

YOYI 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在拍摄界面上滑就可以新建创作相册,每当你完成一次照片拍摄,就会有一个「残影」留在取景框内作为参考,下一张照片可以根据这一残影进行构图定位,确保整个动画过程连贯流畅。点击取景框下方的双环按钮,还可以对「残影」的边框和填充效果进行调节。如果残影还不足以定位拍摄,你还可以从取景框边界的 X 和 Y 轴上拖出多条辅助线,进一步提升拍摄精度。

如果你想以自己作为定格素材,YOYI 就更适合不过了。它不仅提供了瘦脸和磨皮功能,还内置了丰富的贴图元素,例如眼镜、光晕、表情等,贴图会自动识别面部并定位,完全不需要你手动调节。

不过有一点值得吐槽,你必须耐下性子完成第一次的教程,倘若你跳过教程直接开始创作,绝对会被「阴魂不散」的它持续性骚扰,甚至逼得你删后台重启,希望下个版本能稍稍优化一下。

请输入图片标题

Neon:多彩的霓虹藏在相机里


最近模拟复古相机的应用实在是太多了,从打开 Neon,按下快门,直到出片之时,你都会以为 Neon 不过又是胶片相机大潮中的一员,直到看到成片的一刻,你或许会为这多彩绚烂的「光景」惊艳一番。

Neon 是有一些「小心机」的,你以为得到的是一张平平无奇的拍立得,显影之后,花火般的线条和绚丽的霓虹灯饰「环抱」着你所拍的景色,无论你拍的是多么淡泊冷清的景色,都仿佛被拉进深夜的兰桂坊浸淫了一番,「灯红酒绿」说的或许就是你面前这张照片。

Neon 的素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试了三十多张照片,完全不带重样的。当然,与之对应的问题就是结果非常不可控,有可能凭空出现的霓虹灯恰好遮挡了照片的某些重要元素,不过带着抽奖一般的心态等待成片,反倒觉得更有乐趣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Android 精选(4款)

Sharedr:还你一个好用的分享菜单


很多没仔细用过 Android 但又较为健谈的人所不知道的是,和「Android 系统卡、慢、耗电」这种话张口就来的口水话相比,一针见血地指出「Android 系统的分享菜单响应极慢甚至卡到不能用」其实是更加坚实有力的观点。

Android 系统的分享菜单真的很难用

一方面,由于接口开放,分享菜单在不同应用、不同功能或不同系统界面中的呈现形式各不相同,使用体验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在应用数量较多的设备上,分享菜单每次弹出时都需要对当前已安装应用进行一次扫描并加载相应的图标,耗时长不说还非常容易导致误触。Direc Share 特性加入后,分享菜单还需要从特定应用中读取具体的联系人、分享对象,进一步延长了分享菜单就绪的准备时间。

关于这个问题,外媒 AndroidPolice 曾发布过一篇非常精彩的 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前往查看。

在 Android 开发团队正式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如果你是分享功能的重度使用者,可以试试这款名为 Sharedr 的第三方分享工具——它取消了 Direct Share 功能,同时以列表的方式来呈现分享菜单,和 Android 系统的原生分享相比响应更加迅速。

更重要的是,Sharedr 在此基础上还支持相当丰富的定制功能,包括将那些常用的分享选项钉选在列表顶端、将那些从来不用的分享选项完全隐藏或是对一些描述不够直观的分享菜单进行重命名。

增强截图通知(Nevo):在旧版 Android 上快捷编辑截图


在 Android P 之前,Android 系统留给截图通知的选项一般只有 分享删除,而在加入系统级截图编辑工具 Markup 后,Android P 的截图通知终于多出了一个 编辑操作。

但可以用来编辑屏幕截图的应用还有很多,如何在低版本 Android 操作系统中通过截图通知快速调用编辑工具进行这个操作呢?

最近独立开发者 @fython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款实用的小插件——增强截图通知。

增强截图通知依赖 @oasisfengNevolution平台,可以为 Android 7.0 及以上版本操作系统用户带来与 Android P 截图通知类似但又强于后者的截图操作体验,包括为截图通知增加 编辑按钮、自定义分享后的操作等等,如果我们在增强截图通知中提前设置好了截图编辑工具,还可以跳过点击 编辑后的编辑工具选择菜单,直接调用事先设定的应用进行截图编辑。

Navigation for Google Maps Go:补全 Go 系地图的短板


去年五月,Google 正式推出了面向运行内存小于等于 1 GB 的低端 Android 设备的操作系统 Android Go。除了系统层面的深度优化,Android Go 最大的特色之一应该就是各种以轻量、快速为特色的 Go 系应用了。

但 Go 系应用在减肥瘦身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功能的缺失,这当中有的功能或许不痛不痒,但有的功能却十分关键——比如 Google 自家的 Maps Go,就因为不支持导航而显得有些鸡肋。

因此另一款主打导航功能的 Navigation for Google Maps Go 上架了。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 Android Go 应用开发思路,即将标准版应用的关键功能进行拆分,允许存储空间有限的用户按需进行选择。这样一来,在保留 Go 系应用「小身板」特性的同时,Navigation for Google Maps Go 几乎也实现了与标准版 Google Maps 应用一致的导航体验。

Spoilers Blocker:剧透走开啦


这几个月对大陆漫威影迷而言尤其不易,不管是先前的《复仇者联盟3》还是最近的《蚁人2》,在各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之下,我们一般要比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影迷多等上一两个月才能看到这些电影,这也就导致大量影迷在电影正式上映前都置身在一个随时可能被剧透的「高危」环境里。

有没有一款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剧透的应用呢?Spoilers Blocker 值得一试。

这是一款利用 Android 系统的无障碍功能和屏幕内容 OCR 识别来屏蔽剧透的小工具,无需 root。开启后,我们只需要设置好需要屏蔽的关键词和关键词适用的应用,即可在使用这些应用的过程中远离被剧透的烦恼。

值得一提的是,Spoilers Blocker 支持中文关键词,允许用户自行设定防剧透遮罩样式。理论上来说,除了一些剧透,我们还可以活学活用,利用关键词来屏蔽掉微博中的特定用户。

Product Hunt 精选(2 款)

CleanShot:兼具实用和设计的截图工具

CleanShot是一款漂亮的截图和录屏工具,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截图时会自动隐藏桌面图标,从而保证截图的干净整洁。

CleanShot 会像 iOS 截屏操作时一样,将截图堆放在屏幕的左下角,从而方便快速使用最近的截图。

除此之外,当针对窗口截图时,CleanShot 还可以使用你的桌面壁纸合成一张更漂亮的图片。这会方便对截图进行分享或制作应用的宣传图。

不过,CleanShot并不是一款免费应用,$15 的售价不算低。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可能更加期待 macOS Mojave 带来的系统截图工具的变化。

CodeZen:分享更漂亮的代码块

经常和代码打交道的朋友免不得偶尔需要分享一下代码块,那么就不要错过 CodeZen这款 Web 应用。

你只需要将代码粘贴到 CodeZen 中,就能转换为一张漂亮的图片。接下来,可以自定义字号、设置背景,以及选择窗口的宽度。

我一直在使用 Carbon这款与之相似的工具。相比起来,CodeZen的选项更加简洁和易操作。但是 Carbon 支持更多语言的语法高亮,丰富的主题以及导出 SVG 文件。对于这两款产品,都可以试一试。

本期「一周派评」由 @snow@Android 派小队 和 @huhuhang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新奇应用 📱


「防不了」的新型盗刷方式:GSM 短信嗅探详解

$
0
0

关于信息安全,我们似乎觉得,只要自己不「作」,就不会「翻车」:平时不无脑点击各种来路不明的链接、不随便将验证码告知他人,不法分子便对我们无可奈何。

然而,最近一种新的盗刷方式却刷新了我们的理解——不用用户点击任何链接,甚至在用户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就能轻松获得手机上的验证码,盗取用户支付宝,微信,网银中的资产。

事件介绍

事件介绍

目前为止几个受害人经历都非常相似:从凌晨的某个时间开始手机就不断收到各种验证码短信,一般从支付宝的登录验证码开始,接着是修改支付宝支付密码,再然后就是银行卡各种转出,消费和贷款。

这里是部分受害人相关的微博文章和动态:

最重要的是,与普通的盗刷方式不同,所有受害人都没有点击未知链接,也没有主动将验证码之类的敏感信息转发给任何人,甚至大部分受害人都是在早上起床才发现被人在凌晨盗刷。

这实在是刷新了我们的理解,难道不法分子的技术已经能够直接远程操控手机了吗?答案并不完全对,其实这个技术还不是那么新,这几个受害人碰到的不法分子,使用的都是一种可以远程获取手机信息的方式:GSM 短信嗅探(GSM Sniffing)

这是一种什么方式?为啥最近突然出现?危害性如何?我们自身如何才能防范这种类型的攻击?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一一分析。

GSM 短信嗅探原理

拦截手机信号,分析其中的短信和通话内容。这听起来像是电影之中的剧情,但是其实做到这一点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我们都知道,手机作为一种无线设备,必须通用基站进行数据交换。无论是 2G,3G 还是 4G 网络,手机和基站之间本质都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通讯,而无线电波是向四周扩散的,理论上只要在手机功率发射电波的范围内的任何设备都可以接收到这些无线电波。

而基站和手机之间约定的无线电波接收方法和格式就是通信协议。在国内:

  • 4G协议就是我们经常在状态栏上看到的 LTE(OFDM,UWB),它的好处除了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网速快和延时低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优点:支持 VoIP 方式通话,也就是我们打电话时语音数据不仅可以走 4G 通道,也可以借助有线和无线网络传输,摆脱对移动信号的依赖。
  • 3G用的是 UMTS/WCDMA/TD-SCDMA,这个时期各家运营商的制式都不大相同,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相比 2G 来讲 3G 创新的点并不多,速度也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
  • 2G网络使用的,就是今天的罪魁祸首 —— GSM 协议。2G 网络架构是开源的,它本身传输数据时也没有加密,这就导致短信内容是明文传输[1],这就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为现在 2G 网络并没有完全被淘汰,所以干坏事儿的门槛就断崖式降低了。

在硬件上,不法分子们经常改装的手机摩托罗拉 C118 在网上便宜到只要十几块钱就能买到一台,加上数据线等材料和工具,犯罪成本总共算下来也不过几十块钱。

而软件上,他们也不再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只要借助 OSMOCOMBB即可,它的全称为 Open Source Mobile Communications Baseband,是从硬件层到应用层彻彻底底开源的 GSM 协议实现项目,它的出现让人无需学习复杂的网络通讯和通讯设备的硬件知识,就能在 GSM 协议里面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意更改,添加功能。GSM 嗅探就是添加的功能之一。

实践上,不法分子只需要将修改过后的 OSMOCOMBB 编译进随便一台手机里面,软硬件结合,手机就可以变成一台反向获取附近基站发出的无线电波的设备,再加上一台电脑就可以轻松获取到周围空气中飞奔的短信内容。

关于这方面的相关教程甚至被定义为「新手难度」,还很容易就能搜索到(数量可以说达到泛滥的地步了……)。

提示:为了避免模仿犯罪,本文提到的原理和科普均隐去技术细节与详细内容。

有了这套设备后,不法分子的犯罪流程就容易理解了:

  1. 地点随机,时间深夜:随机挑选一个地点作为目标,带着伪基站和修改好的 OSMOCOMBB 手机半夜过去。之所以大部分类型盗刷都发生在半夜,是因为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在睡觉,给不法分子操作时间最长,而且用户不能即使发现止损。
  2. 获取号码,登录网站:使用伪基站获取附近手机的手机号码,然后拿着号码请求登录普通网站。
  3. 过滤数据,验证号码:过滤 OSMOCOMBB 手机获取到的数据,如果拿到了网站发出的验证码即表明号码有效。
  4. 号码有效,开始盗刷:接下来就是消费支付宝银行卡里面的钱,如果用户在一些网站上做过手持身份证验证,不法分子还可以登陆这些网站拿到手机主人的名字,身份证号和手持身份证照片。有了这些,大额贷款也可以申请了。

这个过程,从头到尾都不需要受害人参与。

为什么最近才开始出现众多受害者

既然 GSM 嗅探利用的是 2G 协议的漏洞,不是什么新的东西,那为什么直到最近几天才「搞了个大新闻」呢?

其实,这项攻击技术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有人尝试。但是由于以下 2 个原因并没有成为一种流行的攻击方式:

  1. 以前技术门槛更高:当时硬件成本和编译方法还没有像如今一样简单,这提高了准入门槛。直到 Github 上开源的嗅探项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 「小白」,才有更多的不法分子采用这种方法(千万别高看他们的文化水平,有能力自己修改 GSM 项目的人不会用它来犯罪)。
  2. 以前实名制范围不够广:那时候还没有实名制,所以大部分服务都没有强制绑定手机号码,大多数用户依旧采用邮箱登录。
  3. 以前在线支付尚未普及:加之网络支付和网银等在那时普及度不高,所以获得短信内容的意义不是很大。这种方法主要还是私家侦探等用于窃听私人信息。

最近正值运营商废除 2G 之时,众多 GSM 嗅探的受害人想必也会加快运营商废除 2G 网络的速度。虽然 3G,4G 也有类似的攻击方法,不过其难度将大大提升。

谁该背锅与局限性

至于这个锅就要扔到 GSM 不加密和手机验证码登录身上,手机验证码登录本身就是一个很不安全的验证方式,现在短信验证码能够做到的东西(转账,实名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安全性的范围

另外,虽然 GSM 嗅探听起来很吓人,但是这也不代表不法分子可以为所欲为,它也是有自己的缺点的。

  • 距离限制:不法分子只有在受害者手机在其基站附近才能实现嗅探,距离被严重限制。不过,如果不法分子提高成本,购买高性能天线的话则可以延长嗅探距离。
  • 形式限制:这种方法只能获取短信验证码,所以只能做和短信验证码有关的事。如果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地非常好那么不法分子能做的事情就少了很多(U 盾等实体二步认证硬件就是为了防范这种攻击)。

当然这些缺点也不妨碍 GSM 嗅探成为最近危害性最大的攻击手段之一。

应对方法

说实话,面对这种绕过用户的攻击手段普通用户还真的没有太有效的防范方法。这里我只能总结几条除了保护好个人信息、报警之类车轱辘话以外比较有效的方法。

  • 手机定时开关机/飞行模式:晚上睡觉前关机或者打开飞行模式,这样手机不会连到伪基站,基站获取不到手机的状态信息就不会将验证码短信发送给手机,不法分子获取不到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短信。
  • 警惕信号好的地方掉 2G 网络:这种攻击需要借助 2G 网络,有时候不法分子会用伪基站让手机掉到 2G 来拦截语音短信和联网数据。当你的手机在平时信号很好的地方突然掉到 2G 就要小心附近是不是有伪基站和 GSM 嗅探了。
  • 设置手机不会掉到 2G 网络:用户可以在网络设置里面设置为只使用 3G,4G 网络。这样子的缺点是不支持 4G VoLTE 的手机会打不了也接不了电话,相当于自爆。当然如果手机还不支持 4G 或是 VoLTE 功能也该换了,否则别说 GSM 嗅探了,连伪基站攻击都防不了。
  • 开通 VoLTE:开通之后加上手机支持,电话和短信都是走 4G 通道,不会使用 2G 网络。例如移动用户就可以发送 KTVOLTE到 10086 开通 VoLTE;联通用户可以发送 VBNCDGFBDE到 10010 开通。不过即使这样也防不了不法分子会用伪基站让手机掉到 2G,需结合前面两点使用
  • 专门使用一个手机号接收验证码:可以先准备一台手机,双卡手机的话可以准备一张手机卡,专门用于接收验证码短信。这个手机或这张卡平时可以不开机或者禁用。这种方法虽麻烦但也许是目前最有效的。
  • 使用二步验证:支持二步验证的网站,也可以打开网站应用的两步验证。让对方仅凭手机号也验证码没办法进入你的账户。
  • 受到损失后及时报警查看附近监控:如果是看教程自己改手机那种小毛贼的话,也许能通过附近监控找到,但是如果是惯犯或者对于拿着巨型天线扫描的专业组织就没办法了。

最后想补一句,因为电信在 2G 使用的协议是 CDMA,所以可以天然免疫 GSM 嗅探这种攻击方式。

结语

随着运营商退 2G 行动的完成,这种攻击方法也会渐渐成为历史,以后一定会有新的攻击方法代替它,到时候我依然会第一时间给大家出谋划策。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在少数派关注我(fairyex),我们下次再见。


  1. 基站和手机传输的数据没有加密,直接传输原始内容  ↩


派早报:Android 9.0 Pie 正式版发布,iOS 12 和 macOS 10.14 推送第五个公开测试版,腾讯云回应用户数据丢失事件等

$
0
0

Android 9.0 Pie 正式版发布,Digital Wellbeing Beta 上线

今天是 Google 例行向自家设备和 Android 生态放出月度安全更新补丁的日子,但 Google 却为 Android 粉丝们带来了一个额外惊喜——提前释出 Android 9.0 正式版。在 官方博文中,Google 正式确认 Android 9.0 的版本代号为「派(Pie)」并对新系统的各大功能进行了简单梳理,与此同时,Google 也正式释出 Pixel/Pixel XL、Pixel 2/Pixel 2 XL 的 Android 9.0 完整 系统镜像 以及 OTA 更新包

但此前 Android I/O 大会上提及的数字健康功能虽然没有出现在正式版系统当中,但 Google 已经开放了 Beta 申请通道,拥有 Pixel 手机且更新至 Android 9.0 正式版操作系统的用户可前往 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在 Google 正式面向 Pixel 机型推出 9.0 的几分钟后,Essential 也向自家唯一一款机型 Essential PH-1 推送了 Android 9.0 正式版,XDA开发者则在约一小时后上传了 Android 9.0 正式版的 通用系统镜像(GSI),适用于大部分兼容 Project Treble 的 Android 机型。

iOS 12 和 macOS 10.14 推送第五个公开测试版

今天,苹果正式向用户推送了 iOS 12、macOS 10.14 和 tvOS 12 的第五个公开测试版(以下简称 PB5),并更新了 watchOS 5 的第六个开发者测试版。新版主要以修复系统 bug,提升使用体验为主。目前已知的更新包括在 macOS 10.14 中对 迁移助手进行了更新,支持了第三方数据迁移。

腾讯云故障致用户文件损坏,提供 13.29 万元赔偿遭到拒绝

昨日(8 月 6 日),针对用户「前沿数控」数据丢失一事,腾讯云官方给出回应,并对补偿措施进行说明。日前,「前沿数控技术新媒体」发文,称放在腾讯云服务器上的价值近千万元的数据于 2018 年 7 月 20 日全部丢失。

针对此事,腾讯云昨日回应称,「前沿数控」所遇情况是因受所在物理硬盘固件版本 bug 导致的静默错误影响,文件系统元数据损坏。监控到异常后,腾讯云第一时间向用户告知故障状态,并立即组织相关专家尝试修复数据。虽经多方努力,最终仍有部分数据完整性校验失败。腾讯云向「前沿数控」说明了情况,并提供了共计 13.29 万元的「赔偿+ 补偿」方案。但由于「前沿数控」基于自身评估就此次故障提出的赔偿要求为 1101.6 万元,双方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来源

今日头条回应复活「内涵段子」:「皮皮虾」是一款全新产品

昨日(8 月 6 日),针对「内涵段子」复活的消息,今日头条回应称,「皮皮虾是我们公司做的一款主打轻幽默内容的全新产品,主要希望通过产品传播快乐,让大家分享快乐生活」。日前,一款名为「皮皮虾」的 App 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该应用可以绑定今日头条账号,同时可以同步「内涵段子」的账号和数据,主打功能是搞笑视频和神评论,在用「内涵段子」账号登录后,会显示「你是第 XXXX 个回新家的黄金皮皮虾。」

今年 4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发布公告,表示「内涵段子」客户端和公众号内存在「导向不正、格调低俗」等问题,责令今日头条永久关停「内涵段子」客户端及公众号,并要求该公司举一反三,全面清理类似视听节目产品。来源

Google Pixel 3 将于 10 月初正式发布

谷歌近日在一则广告里无意中透露了其下一代 Pixel 手机的发布时间。广告的内容为将在 10 月 4 日于加拿大开展一场针对 Pixel 3 的推广活动。该广告内容由谷歌自己创建,虽然对应时间很有可能是活动时间而非 Pixel 3 发布时间,但大致可以确定 Pixel 3 将于 10 月 4 日前发布。来源

图 / Androidpolice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本周不能错过的 5 款 App Store 新游戏丨新游派

$
0
0

本周将上周遗漏的新游戏一同汇总。首先是移植自 Steam 平台的恐怖潜入游戏《你好,邻居》,特别而有趣的人工智能对决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毒厂」 hap 系列新作《妈妈把我的游戏藏起来了 3》正式发布,这一次游戏机又被妈妈藏在了哪里?清新简洁的模拟城市类游戏《口袋城市》再为玩家带来一次有趣的城市管理体验。希望这些新游戏能在新的一周为你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

你好,邻居 Hello Neighbor

Hello Neighbor》是由 TinyBuild 推出的一款新颖而有趣的恐怖潜入游戏,玩家需要在游戏中利用一切所能进入邻居的地下室,而当玩家被邻居家的 AI 发现时,游戏将被重置,此时邻居家的陷进会根据玩家之前的潜入策略进行改变。这种设定非常有趣,玩家将与 AI 大叔进行策略博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PC 版本被玩家诟病的地方很多,比如优化较差、引导不明等等,移动版本可能由于设备限制,优化与建模问题更加严重。而且本作移动版本依旧不便宜,内购 ¥98 才能解锁全部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体验试玩章节后再确定是否购买。你可以在 App Store(免费下载,内购解锁完整版)、Google Play 以及 Steam(售价 ¥90)购买该游戏。


妈妈把我的游戏藏起来了 3 Hidden my game by mom 3

妈妈把我的游戏藏起来了 3》是由日本魔性游戏毒厂 hap 推出的系列续作,如果你喜欢这类脑洞大开的脱出解谜游戏,应该不会陌生。关于 hap 曾经少数派做过 详细介绍,其特色是在保持简单的游戏设计同时赋予极大的游戏性。

玩法尽管相较前作变化不大,但是游戏中一如既往高质量的关卡设计以及令玩家意想不到的藏匿地点依旧让这款续作充满乐趣。如果你喜欢 hap 的游戏,或是之前体验过前作,相信这款续作不会让你失望。你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游戏。


口袋城市 Pocket City

Pocket City》是由独立开发团队 Codebrew Games 推出的城市模拟经营游戏,整体偏向清爽、简洁的美术风格,本身模拟城市类游戏 UI 会繁琐复杂,这种去复杂化的设计倍增好感。游戏着重于资源管理,看似清新却还算比较硬核。

游戏玩法秉承城建游戏的核心理念 —— 从空无一物的土地上修建房屋,建造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管理水电资源系统,预防灾害等等。除此之外玩家还要尽量完成市民委托,以此来获得经验值,提升等级可以解锁更多的建筑物。如果你喜欢这款质量不俗的模拟城市类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30)、Google Play 购买该作品。


黑暗事件簿 Dark Things

Dark Things》是一款像素风格的横版点触解谜游戏,游戏风格与 Darkside Detective 极其相似。玩家将扮演侦探 Mr.Doe,通过调查事件推进剧情。玩法趋向传统点触式游戏,搜寻线索、与可交互 NPC 互动等等,目前仅公开第一章节,流程较短。

游戏含有大量的对白描述,但是英文相对简单不影响游戏体验,整体细节刻画很出彩,背景中燃烧的火焰火光摇曳,躺在沙发上的黑猫甩着尾巴,尽管是像素风格但是依旧有着十足的代入感。对这款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胡安尼特的街机大冒险 Juanito Arcade Mayhemath

胡安尼特的街机大冒险》是一款移植自 Steam 平台的卡通风格动作游戏。美式卡通风格与绚烂的色彩非常吸引人,玩法上也极具诚意的有趣,在一款作品中致敬多款经典的街机佳作,将这些玩家非常熟悉的元素置入游戏中。

9 大关卡,80+ 小关,8 部经典街机游戏致敬,你可以在这款游戏中看到无数的经典形象(俄罗斯方块、打砖块、冒险岛等等)。射击手感还算不错,整体效果爆炸,要说缺点就是部分关卡影响玩家操作的因素过多,体验稍差。如果你对这款游戏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以及 Steam(售价 ¥36)购买该作品。


你可能会感兴趣

Rusty Lake 最新作《逃离方块:悖论》将于 9 月发布,同时还会推出一部同名短片(预告片),玩家可在游戏中与电影短片进行交互,解决谜题。喜欢锈湖系列游戏的玩家可以期待一下。

《堡垒之夜》即将推出 Android 版本,但是游戏不会上架 Google Play 或是其它应用商店,而是由 Epic Game 独立分发运营。

动视将与腾讯旗下天美工作室合作推出一款《使命召唤》手游,部分《使命召唤》中的经典地图、武器、角色将会出现在这款手游中。

即将上架的游戏

心灵花园(Evergarden):曾推出过《Race The Sun》的独立游戏工作室 FlippFly 即将带来一款全新的充满禅意的解谜游戏,预告片 中视觉效果与配乐非常精致,沉浸感十足。游戏预计将于 8 月 16 日正式上架,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 预购该作品,预售价 ¥40。

逃离切尔诺贝利(Escape from Chernobyl):曾推出过生存游戏《辐射岛(Radiation Island)》的 Atypical Games 即将为玩家带来一款全新的 3D 恐怖生存游戏,而故事发生的地点来到众多影视作品喜爱的神秘切尔诺贝利。本作预计将于 8 月 9 日正式发布,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关注该游戏。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真正提升你的输入效率,从用好 Alfred 的这个功能开始:Alfred Snippets

$
0
0

如果要推荐 Mac 上的效率工具,Alfred 绝对榜上有名。这款快速启动器经常出现在各种「Mac 必备工具」榜单上,少数派也对它进行过 详细介绍

Alfred 之所以出色,除了它支持海量的拓展 Workflow,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本身的自带功能也很优秀。3.0 版本中加入的文字快速拓展功能,可以帮我们把一些日常经常使用的信息,例如个人邮箱、地址和联系方式等保存成 Snippets,之后每次只需要打几个简单的字符就能快速输入完整内容。

举个例子

创建你的第一个 Snippets

(注:Snippets 为 Alfred 的付费功能,需购买 Powerpack 后才能使用。)

打开 Alfred 的设置菜单,找到 Features 里面的 Snippets,你可以看到下图这个设置面板:

设置

想要创建 Snippets,首先要建立一个 Collection(集合)。点击左侧 Collection 底部的 「+」号,输入集合的名字。

在设置中,你可以选择是否为这个 Collection 设置一个前缀或者后缀,这个功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区分,当你在使用时,通过输入前缀或者后缀可以快速显示某一个集合内的所有 Snippets。我们在这里给这个名为「Personal」的 Collection 添加一个「!」作为前缀。

添加 Collection 后,就可以来创建你的第一个 Snippets 了。点击右侧底部的「+」,输入 Snippets 的名字和关键词,然后在下方输入你希望拓展的内容。在这里以添加个人邮箱为例,在上面的 Keyword 里填入「GM」作为关键词,然后下方输入 myemail@gmail.com,点击 Save 来保存,这样我们就创建了一条 Snippets。

如何使用 Snippets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使用刚刚创建的 Snippets。回到 Snippets 设置菜单,在右上角你可以找到 Automatically expand snippets by keyword,打开这个选项后你才能在 macOS 中直接输入关键词来进行拓展(第一次打开时需要在「系统设置 - 隐私 - 辅助功能」中开启服务),否则就需要每次手动进行粘贴。

如果你希望在一些应用中关闭 Snippets 拓展,可以选择 Auto Expansion Options,打开 Finder 里的应用程序,将希望关闭 Snippets 的应用拖到列表里即可。

设置完成后,你就可以在 macOS 里输入关键词「!GM」使用 Snippets 了。值得一提的是,Alfred 的快速拓展功能支持中文输入法下使用,这样你就不用来回切输入法了。

效果

进阶一步,用 Snippets 输入年月日

写邮件的时候,往往需要在最后附上当天的日期。对于这个需求,我们也可以用 Snippets 来完成。

创建一个新的 Snippets,点击下方左侧的 { },选择 Date and Time。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些默认设置好的动态占位符,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显示日期(Date)、时间(Time)和同时显示日期和时间(Date and Time)。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显示的格式。你可以看到在选项的后面有 full、long、medium 和 short 这四种格式,这分别对应着系统设置中「语言和地区」选项里的四种格式,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根据情况自己修改。

略有遗憾的是,目前 Alfred 的时间输入还不支持中文,所以一般都会使用 short 的格式进行显示,希望日后 Alfred 可以更新支持。

配合剪切板,用 Snippets 进行批处理

Alfred 内置了一个剪切板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配合 Snippets 使用。例如,一位 HR 需要向多位面试者发送邮件,根据面试安排表告知他们明天上午或者下午来公司参加面试。那么我们通过创建一个 Snippets 来提高写邮件的效率。

首先,我们需要前往 Alfred 设置,找到 Feature 中的 Clipboard,打开 Clipboard History 中的 Keep Plain Text。

然后创建一个新的 Snippets,关键词为「MfI」,输入以下内容:

{clipboard:2} 先生/女士,

感谢您对我司的关注!我们收到您的求职简历,很高兴地通知您已经通过我公司的初步筛选,特邀请您前来参加我公司组织的首轮面试,具体安排如下:

面试时间:2018 年 X 月 X 日 {clipboard:1}

面试地点:XXX 路 XXX 号 XXX 大厦 {clipboard:0}

……

这里的 {clipboard:0}{clipboard:1} 和 {clipboard:2} 指的是剪切板里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条信息(在 Alfred 的剪切板中,0 代表第一条信息)。

建立这个 Snippets 后,我们只需要依次复制表格上参与面试者的姓名、面试时间和面试地点,然后输入关键词「!MfI」即可快速生成邮件。

小结

Alfred 的文字快速拓展功能还有很多用法,本文介绍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目前 macOS 上有不少专门用于文字拓展的付费工具,例如 TextExpander(一年订阅价为 39.96 美元) 和 Typinator(售价 24.99 欧元),但它们售价相对比较昂贵,同时功能繁多。

对于没有重度使用需求的用户来说,Alfred 的文字快速拓展功能非常适合用来处理日常的重复信息输入,你也不需要额外再购买和安装一个 App 来解决这个需求。

最后,为了帮助你更快地上手文字快速拓展功能,Alfred 官方提供了一些实用的 Snippets 集合,包括 Mac 符号(例如 ⌘)、Emoji 和颜文字等等,下载后直接点击即可添加使用。

你可以前往官网免费下载 Alfred,Snippets 等高级功能需要购买 Powerpack 后才能使用,个人版售价 19 英镑。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设备更好用 📱

iOS 12 Public Beta 5 值得注意的 5 个新变化| 具透

$
0
0

今天凌晨,苹果发布了 iOS 12 的第五个公开测试版(以下简称 PB5)。鉴于 iOS 12 测试进入尾声,本次更新并没有出现更多的新功能,主要针对应用的设计细节与体验进行了优化。在第一时间体验新系统后,下面是少数派为你整理的 iOS 12 PB5 的新变化。

双 SIM 卡的 iPhone 又有了新证据

在 PB5 中,当手机里的 SIM 卡处于不可用的状态时,打电话时系统会提醒你「上次使用的线路不可用,是否要使用另一条线路呼叫」。这或许在提示 iOS 12 将会支持双 SIM 卡的 iPhone。

图 /Guilherme Rambo

AirPlay 有了新图标

在 PB5 中,苹果调整了 AirPlay 图标的设计。现在,你可以在锁屏播放音乐的界面看到这种变化,相比而言,新版图标比之前要更加明显一些。

左:PB4,右:PB5

「家庭」增加了新墙纸

新版中,你可以为「家庭」设置新的墙纸。打开「家庭」点击左上角的图标进入「家庭设置」的菜单,任意选择某一个家庭。找到「家庭壁纸」,点击「选择现有墙纸」,你就能看到新的三张渐变色壁纸。

为家庭添加新墙纸

iMessage 中相机分享体验更佳

PB5 改善了 iMessage 的照片分享功能。点击在 iMessage 输入框左边的相机图标,进入拍照界面后再点击左上角的图标,就可以打开相册选择照片分享给别人。

iMessage 中相机的新变化

另外,如果你需要先拍照再分享,进到拍照界面后除了点击拍照按钮,按住音量键也可以拍照。

iPad 画中画变成圆角

新版中,在 iPad 中开启画中画功能后,画面边框的四角变成了圆角。看来今年苹果是要把「圆角」设计贯彻到从硬件到系统的每一个角落里。

图 /Guilherme Rambo

其他变化:

  • Apple Music 增加了新的引导界面
图 / iDownloadblog
  • iPad 横屏模式下清除通知的按钮被移动到右侧
上 PB4,下 PB 5
  • 系统中移除了 iOS 10 的自带壁纸
 以上就是我们发现的新变化。如果你也在 iOS 12 PB5 中发现了有趣的新功能,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第一时间了解 iPhone 的新玩法 📱

Android 9.0 正式版「悄然」发布,不是「亲儿子」也能很快用上新系统

$
0
0

今天本应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又到了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二,地球这一边大部分人都还在熟睡的时候,Google 例行放出每个月的月度安全更新补丁……但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今天凌晨,随着八月安全更新补丁而来的,还有 Android 9.0 的正式版。

在经过五个开发者预览版后,Android 9.0 终于来了。新的系统有哪些变化?我们不妨通过这篇具透来仔细梳理一下。

代号是 Pie,但彩蛋少了

众所周知的是,每一代 Android 都有一个对应的甜品代号,Android 7.0 是 牛轧糖(Nougat)、8.0 是 奥利奥(Oreo),这次的 9.0 则是派(Pie)

和以往有些不同的是,Google 今年并没有为 9.0 的甜品代号命名举行过任何形式的预热活动(也许是命名部解散了),即便在不到半个月前发布的 DP5 开发者预览版中,9.0 的代号也依然还是字母「P」。所以尽管早在 Android P 亮相的第一天起就有人做出了准确的猜测,但派(Pie)这个称号多少还是来得有些突然的。

甜品代号之外,同样作为每一代 Android 系统特色的版本号彩蛋则「缩水」了。

Android Oreo 的两层彩蛋

在正式版 9.0 中,多次点击系统版本号能看见的依然是我们在开发者预览班中看见的彩色字母「P」,原本可以进一步触发的动画或小游戏彩蛋这一次很遗憾地「缺席」了。

Android 9.0 仅此一个彩蛋

但比起奥利奥那个鬼畜的黑色章鱼,派小队觉得少一个彩蛋也能接受吧……

Project Treble 初见成效,吃上 Pie 的不止「亲儿子」

Project Treble 是 Google 针对 Android 生态的碎片化问题推出的一大重要举措,理论上来说,它能极大地减少手机厂商在大版本 Android 系统更新时需要进行的适配工作量,同时让 Android 用户更快体验到最新版本的操作系统。

在 Project Treble 发布后的这一年时间里,不少符合该标准的 Android 机型相继推出,9.0 也得以成为第一个因 Project Treble 而大面积受益的 Android 操作系统。

自第二个开发者预览版开始,提前享受下一代 Android 开始不再是 Google 机型的特权——Android P DP2 一经推出,便同步支持包括 Essential、一加、小米等八家厂商在内的 12 款热门机型,而这一次,Essential 更是在 Google 宣布向 Pixel 设备推送正式版 Android 9.0 的短短几分钟后就推出了面向自家机型 Essential PH-1 的 Android 9.0 正式版升级。

Essential 的跟进速度令人敬畏

Android 9.0 正式版推出约一小时后,XDA 开发者也放出了适用于所有符合 Project Treble 标准设备的通用系统镜像(GSI),换句话说,今年首批体验到正式版 Android 9.0 的 Android 设备,远远不止 Google 这一家

(关于 GSI 的刷入方法和注意事项,请留意少数派的后续文章。)

数字健康 Beta 初体验

今年,Google 比苹果更早提出了数字健康(Digital Wellbeing)这个概念,但与数字健康理念相关的功能却一直缺席此前的五个开发者预览版。

虽然从 Google 在今年 I/O 大会上公布的计划来看,数字健康相关的功能将于今年秋季正式上线,但随着 Android 9.0 正式版的放出,Google 还是为已经等不及想要尝鲜的朋友准备了一份「小礼」:Digital Wellbeing Beta

Digital Wellbeing Beta 可以让我们提前用上 Dashboard、Wind Down 和 App timer 这三项曾在 I/O 大会演示中出现过的功能。虽然根据 Beta 申请注册 网站上的要求来看,这些功能目前仅面向运行 Android 9.0 正式版操作系统的 Pixel 设备开放,但同样得益于 Project Treble,刷入了由第一代 Pixel XL 移植而来的通用系统镜像(GSI)的机型同样可以尝鲜。

申请测试页面

尝鲜方法很简单,在注册页面填写好右键地址后,Google 会在一个工作日内向这个邮箱发送 Digital Wellbeing 功能 Beta 测试项目地址,点击即可加入测试并跳转至 Play 应用商店,通过 Play 应用商店升级相关系统组件后,Digital Wellbeing 选项就出现在了系统设置中。

数字健康入口及主界面

进入 Digital Wellbeing 选项后,主界面顶部以环形色带的形式统计着我们当天在各应用上所花费的时间,统计图下方是手机解锁次数和收到的通知数量。主界面中、下区域则为「Ways to disconnect」「Reduce interruptions」两大功能分区。前者包含了 Dashboard 的进阶界面和 Wind Down 功能入口,后者包含了通知管理和勿扰设置入口。

App timer 与 Wind Down

在 Dashboard 的进阶界面中,我们可以按照屏幕使用时长、通知接收次数和应用打开次数三个维度来进一步查看自己的应用使用情况,这些数据以柱状统计图的形式展现,十分直观;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个应用上耗费了不必要的精力,直接从下方列表中为其设置 App timer 来限制使用即可。

Wind Down 功能则将灰阶、勿扰和夜间模式(Night Light)三个特性整合到了一起,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行搭配使用,比如「晚上 11 点后启动灰阶显示并打开勿扰模式」。

「Reduce interruptions」则是对原有系统特性的重新整合,包含了系统通知管理和勿扰模式设置两大功能的快速入口。

关键特性回顾

由于开发者预览版已经测试了近半年之久,除了数字健康 Beta 功能,今天凌晨放出的正式版在功能特性上与此前的开发者预览版相比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

那 Android 9.0 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亮点呢?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

AI 是 Android 9 的主角

自适应电池(Adaptive Battery)功能通过学习我们的应用使用习惯来智能调度 CPU、运行内存等系统资源,可以减少 30% 左右的不必要 CPU 唤醒;自适应亮度(Adpative Brightness)功能则在传感器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户的亮度设置偏好,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自动调节并提供舒适的屏幕亮度。

自适应电池与自适应亮度功能

同样基于对我们使用习惯的学习和预测,应用和操作建议(App Actions)功能能够在耳机连接后于应用抽屉顶部奉上我们最爱的音乐;Slices 功能则让我们在执行搜索时从搜索建议中快速执行特定应用中的功能……

App Actions

更多的圆角和新动画

在白色为主色调的基础之上,Android 9.0 进一步采用了更为活泼的强调色和大量的圆角要素。

系统界面1

在新的系统级动画加持下,系统设置、通知、快速设置面板等界面与奥利奥相比都更加圆润且灵动了。

系统界面2

升级的勿扰模式

与 Android 8.0 相比,Android 9.0 的勿扰模式更加强力,不仅提供了更为细致地屏蔽选项,还支持一键扫除所有视觉、听觉和震动干扰。

全新的交互

通过引入「Home 键滑动」这一手势操作,Android 9.0 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系统导航操作交互方式。这种交互方式依然保留了返回按键,但多任务管理、提词、分屏和任务间快速切换等功能则被重新分配到了 Home 键上滑和右滑这两种手势操作之中。

通过 Home 手势进行多任务切换

虽然有一定的学习门槛和适应难度,但也势必能为习惯了「三大金刚」的 Android 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Android 9.0 还在截图通知上新增了截图编辑入口,借助内置的 Markup 截图编辑工具即可快速完成基本的圈点勾画操作。

内建截图编辑工具

同时,在文本编辑界面,长按移动光标也有了放大效果。

光标放大效果

在屏幕自动旋转功能关闭的前提下改变屏幕方向时,屏幕导航按键区域会出现一个快速「屏幕旋转」开关,点击就能手动旋转屏幕内容。这在夜晚玩机和照片分享等使用场景中非常实用。

快速旋转按钮

定位精度提升,蓝牙也更好用了

Android 9.0 通过支持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推出的 IEEE 802.11mc Wi-Fi 协议来实现 Wi-Fi RTT 室内定位,定位过程中,手机无需连接 Wi-Fi 热点即可实现 1~2 米的定位精度。

Wi-Fi RTT 室内定位

同时,Android 9.0 最高可同时连接五台蓝牙设备并记忆每台蓝牙设备的音量设定,为了适应 3.5mm 接口的退出和蓝牙耳机的广泛使用,Android 9.0 还内建了蓝牙声音延迟反馈(sound delay reporting)支持来更好地适配分体式蓝牙耳机并提升蓝牙音频体验。

最高支持连接 5 台蓝牙设备

此外,Android 9.0 还内建了 HDR 支持以适应移动端 HDR 播放需求,新的 HEIF 文件格式支持则能帮助改善图像文件的压缩率、提高储存利用空间并减少流量消耗。

为「刘海屏」和「双摄」提供 API 支持

为了适配当前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刘海屏」和「双摄」机型,Google 在 Android 9.0 中正式引入了对屏幕切口(display cutouts)和多摄像头的 API 接口支持,不管是即将到来的 Pixel 3 还是其他 Android 厂商的类似机型都能从中受益。

适配「刘海屏」

总结

看完文章后,如果你对 Android 9.0 的一些功能细节感兴趣,不妨移步至派小队早前的「具透」。至于可以让你的手机更快吃上「派」的通用系统镜像刷入教程以及数字健康 Beta 的详细体验,Android 派小队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大家悉数奉上,敬请留意。


打造移动设计工作室:Affinity Designer for iPad 入门指南

$
0
0

在 iPad 拥有一个专业矢量绘图工具是很多人长期梦寐以求的。这样的工具出现了,它的名字叫 Affinity Designer,下文简称 Designer。

Designer 是一款矢量图及像素图创作软件。无论你是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设计师,都可以它找到属于你的功能。其 iPad 版是与电脑版功能完全相同。从像素草稿,矢量绘图,到无比全面的文件格式导出等,它都可以专业应对。

@Minja 使用 iPad 版 Designer 创作的花店 LOGO
@Minja 使用 iPad 版 Designer 创作的花店 LOGO

本文我将从 Designer 的核心功能以及对不同用户群支持的特有功能开始,首先介绍软件界面,触摸手势;接着谈谈部分高级功能及矢量,像素,导出,文本四大工具,结尾处我将给出购买建议及学习资源。

核心功能

Designer 的最核心功能正是满足对矢量图和像素图创作需求。本节将从宏观角度简谈矢量图及像素图混合编辑及对比查看。

有人将 Designer 和 illustrator 类比,其实不全对。若你了解矢量图和像素图,会发现这两者各具优劣,矢量图由路径及锚点构成,无论放大多少倍依旧清晰顺滑;像素图由每一个像素点构成,放大后画面会变成一个个纯色的小格子。

矢量图对比像素图
矢量图对比像素图

你可能经历过先在电脑上先用 PS 画像素稿,接着用 illustrator 补充矢量图形的情况,这种持续打断思路的工作流一直很不理想。矢量绘图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了作品自由洒脱的感觉,而像素图很难实现清晰平顺的边缘棱角。

Designer 允许你将二者结合,各自利用其优势处理不同部分。它不但支持矢量绘图,也同时支持像素绘图,你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特性根据需要即使切换模式。

在下图的狮子脸部图中,狮子脸颊的轮廓是矢量勾勒,保证了轮廓的清晰分明;而脸颊内的细节则是用像素笔刷绘制,充分利用了像素笔刷带来的朦胧与无序感。

矢量 + 像素组合使用
矢量 + 像素组合使用

在矢量工作中,您可能常会想,我的作品如果打印出来放在海报上是什么样,放在一般显示器上呢?这时候你可以更改视图模式进行查看,在导航器中根据需要选择矢量,标准像素,高清像素,轮廓稿即可。你还以如下图中将两种模式放在同一屏上对比,做到心中有数。

双视图查看
双视图查看

介绍完了像素图和矢量图的混合编辑及对比查看,接着我们来看看在不同使用情景下 Designer 有什么特色功能。

适用对象

Designer 对于创作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十分全面。对于平面设计,绘图,UI 设计,文本设计等工作常见需求均有支持。下面我将对每一种需求下常用的功能一一简述。

  • 平面设计:它支持平面设计所需要的矢量工具如钢笔,铅笔,节点管理,形状,边角控制,矢量画笔,渐变,涂层效果等工具。以下图中使用的铅笔为例,你可以设置用压力控制线条粗细,开启笔迹稳定器保证线条流畅,设置好填充色以便自动填充,开启雕刻以增强线条连贯性。

易用的矢量笔刷
易用的矢量笔刷

  • 绘图:对于像素绘画中常见的几个需求如巨大画布,完备的图层管理,涂抹,区域填充,完整的笔刷库等 Designer 都支持优秀。你即可以创建笔刷也可以导入现有的 Affinity 或 Adobe 笔刷( Adobe 提供的数千个免费优质笔刷),Designer 的画布大小没有上限,你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创建的巨大画布,下图中的作品就是在 8K 分辨率下完成的。

丰富的预设笔刷
丰富的预设笔刷

  • UI 设计:对于 UI 设计工作流中常需要的几个痛点功能它都支持完备,比如画板,UI 库,像素实时预览,类似 Sketch 的同步符号,响应式限制,@1x @2x @3x 切片导出,Xcode Json 自动生成等。

内置 UI 库
内置 UI 库

  • 文本设计:对文字设计中所常见的网格与参考线,导入字体,字体精细化设置,文本转矢量图形,文本沿路径移动,文本对齐等都有完整支持。

全面的文本支持
全面的文本支持

以上介绍的几种使用场景及部分功能只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并不代表着 Designer 只被局限在这些场景中。你可以把它们当作参考,按自己实际所需打造自己的工作流

基本界面

若这是你第一次接触 Affinity 系列软件,你可能会在众多按钮和模式切换中迷茫,因此我们先来它界面的交互逻辑。

本节将完整介绍一个完整工作流中最常使用的功能。包括文件的创建,导航,图层编辑,复制,历史记录,保存及导出。

创建

创建一个新画布很简单,点击主界面上的巨大「➕」并点击「新建文档」即可。若你想要新建文件夹,可以点击下方的「新建项目」按钮。

值得注意的是下图界面中的「从云端打开和从云端导入」,这两个选项的区别是从云打开后,保存的文件会存回云端本身的文件中,比较适合与电脑版联动编辑同一个文件。而从云端导入是将文件提取出来,并另存一个新文件。

创建文件
创建文件

主界面

打开一个文件后,你会看到下图中的界面。它由顶部的核心模式切换,文档设置;左侧的当前模式下所有工具,快速选项;右侧的通用工具及注释;底部的所选工具设置组成。

主界面
主界面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核心模式切换。顶部的三个选项分别为矢量绘图,像素绘图及导出。你可以根据当前创作需要随时切换。以一副简笔画为例,你可以先在像素绘图模式下用像素笔刷快速打草稿,接着切换回矢量绘图进行润色,最后切换到导出模式选择所需区域及格式导出。

模式切换
模式切换

在画面中导航

当画面过大,或你希望避免误选取画面中物件的时候,可以使用通用工具中的「导航器」导航。除控制大小外,你还可以用它控制画面旋转锁定,调节视图模式等。

导航器
导航器

调整当前选择的物件

当你选择一个物体时,常见的复制粘贴几何处理等操作在左上角的控制区。旋转,尺寸,对齐,锚点等选项在右下角的「变换」工具中。

变换
变换

记忆复制

接着上面的选择物件继续说。有时当你想要创建一组图案时,针对每一个新复制的图案调整变换是非常困难且不现实的,这时候你可以使用记忆复制。复制完一次物体并修改变换后,才次点击「复制」则会触发相对于上一次位置的记忆复制。

记忆轨迹复制
记忆轨迹复制

图层控制

当你需要管理图层时,可以点击通用工具中的「图层」。涂层选项中第一排第三个那个不明所以的图标其实是「成组」,第四个图标加号允许你创建矢量,像素或蒙版图层。当你需要快速导航到某个图层时,只需双击该图层前面的小图案即可。

图层
图层

回退到某一时间点

总有一些操作你会不想要,那么该如何回到之前的某个时间点呢?点击通用工具中的「历史记录」即可。Designer 默认只会记录最近一百步操作,这经常不够用。你可以在「设置 - 常规中」将记录的步骤提高到最多 2048 步。

历史记录
历史记录

保存

Designer 中的所有文件均会默认保存在本机软件文件夹中,很难被找到。若你希望将它们存在 iCloud 中或其它位置,可以在「设置 - 常规」中更改默认保存位置。更改完成后点击待保存文件右下角的「三道杠 - 保存」。

保存
保存

快速导出

当你需要将文件分享给其他人时,只需点击「导出」,选择需要的格式并拖动到待分享的位置即可。

快速导出到其它应用
快速导出到其它应用

基本操作到这里就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具体操作中最重要的手势及其它进阶功能。

手势操作

手势姿势在 Designer 的操作中所占比重太大,几乎可以说用 iPad 版的 Designer 却不知道手势操作会寸步难行。学好了手势,可以大幅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本节我会从基础的撤销与选择开始,依次介绍 Designer 所需要学习的手势操作。

注意:以下手势操作对任何模式均有用。

基本

基本手势
基本手势

  • 撤销与反撤销:双指点击屏幕以撤销上一步造作,三指点击屏幕以取消撤销。
  • 单选:点击屏幕来选择物体,点击坐下角「X」以取消选择,点击左下角「垃圾桶」则删除选择。
  • 多选:单指点击屏幕并拖动来选择拖选框内的多个物体。一只手双指点按屏幕不松,另一只手依次点击多个物体为逐个多选。

对物体操作

对物体操作
对物体操作

  • 菜单:单指点按物体并持续一秒不松则会显示当前物体的复制粘贴菜单。
  • 旋转:单指点按所需按物体框顶端白点来旋转物体,同时用另一只手双指点击屏幕来限制旋转角度。
  • 移动:单点选择待移动物体后,拖动来变更位置,同时另一只手双指点按屏幕同时拖动则以水平,竖直或正 45 度角移动。
  • 缩放:单点选择待缩放物体后,拖动四周蓝点来自由调整大小。一只手拖动的同时另一只手单指点按屏幕则固定比例缩放,双指点按则以中心为原点自由缩放,三指点按则以中心为顶点并固定比例缩放。
  • 快速复制:当你需要复制当前物体时,先单点选中待复制物体,并用另一只手三指点击屏幕以进入复制模式,移动之前选中物体即可复制到指定位置。

整体控制

整体控制
整体控制

  • 移动画布:双指点按屏幕并拖动即可移动画布。
  • 旋转画布:旋转画布本身可以让你以一个顺手的姿势创作。这个功能默认没有打开,你可以在「设置 - 工具」中开启「在所有工具中使用画布旋转」,接着双指旋转即可旋转画布,若想禁用旋转,在导航其中点击锁定旋转按钮即可。
  • 快速调整:单指上下拖动通用功能中的字体,笔迹或颜色,可以快速调整字体大小,笔记粗细或颜色浓度。

颜色控制

颜色控制
颜色控制

  • 交换填空色与边缘色:当你需要将主色与副色交换时,只需点击任意颜色并左右滑动即可。
  • 取消填充:当你需要取消颜色时,可以点按主色或副色向上滑动。

图层控制

图层控制
图层控制

  • 快速蒙版:将图像拖入待作为蒙版的图层中即可快速生成蒙版。
  • 逐一多选图层:依次选择图层并向右滑动即可选择多个图层。
  • 连续多选图层:单指点按开始的图层,双指点按结束的图层,即可选择两次点按间的所有图层。
  • 成组或取消成组:在选中的图层上双指捏合即可将所选图层成组,在已成组的图层上双指扩张即可取消成组。
  • 快速定位:双击图层前的小图标以快速在画板中定位。

矢量笔刷

矢量笔刷
矢量笔刷

  • 切换为尖角:矢量钢笔默认为圆形转角,若需要尖角,绘画时需用另一只手单指点按。
  • 控制位置:矢量钢笔默认控制器可以任意方向旋转,若需要控制笔记方位,绘画时需用另一只手双指点按。
  • 变更位置:矢量钢笔默认为固定在松手位置,若你对其位置不满,可以在绘画时用另一只手三指点按进行修改。

像素笔刷

像素笔刷
像素笔刷

  • 取色器:单指长按屏幕一秒并拖动即可调出取色器。
  • 绘制直线:绘制时,另一只手单指点按,即可绘制直线。

Designer 的手势操作基本就是这些,学会并灵活运用,会让你的创作快人一步。

高级功能

掌握了基础的界面,文件存取,基本手势,你基本已经可以在 Designer 中自由行动了。但它能为你提供的远不止这些,接下来我们看一些针对性更强但非常实用的功能。

画板

你可以创建不同大小的画板来满足设计需求,也可以使用内置的不同设备画板。若你想要以当前选取的内容创建一个新画板,则可以选择「画板 - 从选取项 - 新建」。

画板
画板

同步符号

若你习惯用 Sketch,可能已经离不开同步符号了,Designer 也支持这一功能。与 Sketch 不同的是,你不需要指定更新主体,同步符号允许你选定任意一个对象,对其作出的更改会同步在其它所有对象中。你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断开或暂停同步。

符号
符号

图层特效

当你希望对所选对象添加阴影,高光等特效时,可以点击「图层 FX」选项进行设置。设置好后,你可以点击「粘贴图层特效」按钮来将此特效应用在其它图层上。

图层特效
图层特效

图层调整

Designer 的图层调整是非破坏性的,它以一个调整图层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它不会直接覆盖在待修改的文件上,你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其调整选项非常丰富,如色彩平衡,滤镜,LUT 等。

图层调整
图层调整

矢量工具

Designer 中的第一个模式为矢量模式。它包含了矢量画笔,节点,拐角,铅笔,钢笔,填充,透明度,拾色器等常用工具。本节我将介绍 Designer 有特色的几个功能。

矢量画笔工具

矢量画笔和像素画笔类似,但其只能在矢量模式下使用。同理,像素笔刷只能在像素模式下使用。矢量笔刷的优势是放大不会失真,而且绘制完成后可以编辑节点来做调整。矢量笔刷所绘制的部分会出现在线稿视图中。

线稿视图
线稿视图

透明度工具

透明度工具和渐变工具类似,但是调整的是选中图像的透明度,你同样可以指定线性透明度渐变,椭圆形渐变等方式。点击「透明度工具」,在想要施加透明度变化的物件上拖动即可。

透明度工具
透明度工具

边角工具

边角工具允许你精确控制任何拐角,将其转为圆角凸出或凹陷。点击任意一个拐角并向中心拖动即可,你可以在底下的控制栏中更改拐角类型。

边角工具
边角工具

像素工具

Designer 中的第三个模式为像素模式。它包含了像素画笔,笔擦,涂抹,填充等常用工具。本节我将介绍 Designer 有特色的几个功能。

在矢量图中绘制像素

Designer 让矢量与像素的合作更密切,你可以用矢量图形充当绘图的边界,在矢量区中使用像素笔刷绘制。切换至像素模式,选择一个喜欢的笔刷,在矢量图形中绘制即可,你的笔刷不会刷出矢量图的边界。这是因为在你绘制时,Designer 会自动帮你在矢量图中添加一个像素图层。

在矢量图中绘制像素图
在矢量图中绘制像素图

羽化选区

有时非常精确的切边也许不一定是你想要的。这时候你可以考虑像素工具「羽化/外形/增大选取工具」,他们的作用是根据不同规则扩大当前选区,以便实现不同效果。在下图中,我希望给车的边沿加上一些泥土的痕迹,这时可以在智能选取车架后,点击外形选区工具,以轮廓为中心创建一个边沿选区,在这里面涂刷泥土色即可。

选择轮廓
选择轮廓

精细化选区

当你需要非常精确的提取选取时,可以使用「优化选取区域」, Designer 会自动判断所选区域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并优化选区细节。当然,你也可以手动指定某些区域为前景,某些为背景,某些为模糊区来加强 Designer 判断的准确性。

优化选区
优化选区

导出工具

Designer 中的第三个模式为导出模式。导出在不同工作流中有不同的需求,本节我们来看看如何满足这些需求。

直接导出

Affinity Designer 在 iPad 上拥有非常全面的导出功能。无论是基础的 JPEG、PNG、GIF,还是全面分层的 PSD、SVG EPS 都可以轻松处理。对于导入来说,它也支持导入 AI、BMP、HEIF、RAW 等文件格式。想要直接全局导出只需点击「文档 - 导出」并选择格式即可。

直接导出
直接导出

根据图层创建切片

你可以手动选择需要导出的切片区域,也可以根据现有图层或画板自动生成切片。先用导出模式下的「切片选择工具」选中所需区域,接着点击图层中的「创建切片」即可。

创建切片
创建切片

切片导出

在切片管理器中根据需要选择格式,更高分辨率,JSON 文件后点击「全部导出」即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连续自动更新的功能,有时候你希望自己做出更改会直接同步到导出文件中,这时候你可以开启「连续导出」,Designer 会根据你的更改自动更新导出的文件。

切片导出
切片导出

文本工具

优秀的设计离不开对细节的专注,以及对文本创作的巧思。本节将简介几个处理文本时的常用功能。

框架文本

当你需要大段文字时,可以点击「框架文本」,它的功用和文本框类似,但又非常丰富的可控性。在选择并编辑完成后,你可以点开右侧的「文本通用工具」,在里面进一步调整基线,缩进,字形,排版等设置。文本框的右下角有两个点。内点调节大小时会文字重排,但不会调整字体大小;外点会直接调整字体大小以匹配文本框架。

框架文本缩放
框架文本缩放

路径文本

若你想为路径上添加文本,点击「艺术字工具」,并点击任意路径并输入文字即可。若你希望调节文字在路径上的位置,可以拖动文字左侧的绿色小箭头。

路径文本
路径文本

导入字体

当你需要导入外来字体时,需先将字体存放到 iOS「文件」应用内。打开 Designer,点击右上角「设置 - 字体 - 云导入」,选择待安装的字体点击「打开」即可安装。

导入字体
导入字体

学习资源

你可能需要更多的学习资源来熟练掌握 Designer。目前官方共提供四种教学资源,分别是软件自带的提醒,自带的说明文档,实体纸质书,和网页版视频教程。

  • 自带的提醒:因 Designer 中所有功能均为图标显示,刚上手时很可能遇到找不到某个功能或不清楚其含义的情况,这时可以点击右下的「?」按钮临时显示每个功能的释义。

自带的提醒
自带的提醒

  • 自带的说明文档:当你遇到某个概念或操作不懂时,可以回到 Designer 主界面并点击右上角的「?」按钮进入说明文档,这里有每个功能及操作的详细介绍及步骤。这个说明文档中文翻译较生硬,读起来比较枯燥无味。更适合当字典用,但不适合刚上手时连续阅读。

自带的说明文档
自带的说明文档

  • 实体纸质书:若你喜欢阅读纸质书,且希望系统性完整学习 Designer 的全部功能,可以考虑 Designer 官方工作手册。这本书非常棒的展示了用 Designer 设计的各个方面,并附有多位艺术家给出的实例供你参考。购买前需要注意的是,此书讲解的是桌面版 Designer。虽然本书在官网上是以中文介绍,但实际内容为英文。连接:Affinity Designer 工作手册

实体纸质书
实体纸质书

  • 视频教程:若你喜欢边看边学,官方提供了 62 个 iPad 版 Designer 的短视频教程,这些教程均有中文字幕且质量奇佳,非常推荐。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内暂时只能通过科学上网的方法观看。连接:Affinity Designer iPad 版教程

视频教程
视频教程

购买建议

  • 使用费用:若你订阅过 Adobe CC,可能会被动辄其数千元的订阅年费所震惊。Designer 采用一次性付费机制,这点要比 Adobe 良心许多。

  • 支持的 iPad 版本:Designer 需要可观的运算量,因此对设备硬件有一定要求。它仅支持所有版本的 iPad Pro, 二代之后的 iPad Air,2017 年之后的 iPad,其它机型一律不支持,购买前务必需确认自己的 iPad 处在支持型号中。

  • 触控笔及键盘:Designer 本身对于手势支持极好,若非重度用户不需要触控笔和键盘也完全没问题,所有操作都可以用多指手势完成。若你希望在手绘精准性和操作效率上有所提升,可以考虑搭配 Apple Pencil 和 Smart Keyboard 使用。若你想使用 Apple Pencil 绘画的话,建议在「首选项 - 工具」中开启「仅限手势触摸」以明确分工,避免发生误操作。

写在文后

简单来说,我很喜欢 Affinity Designer。我认为这是一款针对设计者实际需求认真思考优化后的软件,大到矢量与像素模式的同步使用,无限的画布大小,小到专为 iPad 优化的每一个手势操作,丰富的导出格式等,每一个细节 Designer 都致力于解决创作过程与用户体验中的痛点。

而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你手边的 iPad 上,它能跟着你随时,随地创作。若你有需要就买吧,这是个不必犹豫的软件。

派早报:苹果为「全民健身日」推出专属挑战活动,邮件客户端 Newton 将在九月结束服务,Instapaper 恢复付费订阅计划等

$
0
0

苹果为「全民健身日」推出专属挑战活动

为了庆祝 8 月 8 日中国「全民健身日」,苹果在体能训练中加入了新的健身记录挑战,凡是在今天锻炼 30 分钟以上即可获得专属奖章和信息贴纸。全民健身日是为纪念北京奥运会而从 2009 年开始设立的纪念日,日期为北京奥运会开幕日。苹果希望借由这次活动传递这样一个理念:保持全天充沛活力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苹果加入智能家居网络标准组织 Thread

苹果于近期正式加入了智能家居网络标准 Thread,Thread 是一种网络标准,使用该技术的设备在相互链接时无需 Hub,也不使用蓝牙和 Wi-Fi 技术,这样可以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范围和可用性,目前 Google 的 Nest 设备,Ring 设备都采用了该技术,而苹果加入该协议或将在未来 HomeKit 中融入该技术。来源

Pixel 3 或将不支持 Android 传统导航模式,仅支持手势导航

Android 9.0 带来了新交互形式:手势导航,但考虑到对于很多传统交互习惯,你可以在系统设置中选择继续使用传统导航,不过外媒 Android Central 近期针对 Google 交互设计师的采访中暗示下一代的 Pixel 将不会提供传统导航切换选项,也意味着用户将只能使用手势导航,除非有其他方式绕过别无他法。来源

邮件客户端 Newton 将在九月结束服务

昨日第三方邮件客户端 Newton 通过官方博客宣布,由于面临免费的第一方电子邮件应用的竞争以及找不到可行的商业模式提供长期盈利空间和增长,Newton 将会在今年 9 月 25 日结束服务,对于此前已经购买年度付费订阅的用户将可以按照比例申请退款,申请需要在 9 月 18 日前完成。 

Newton 的前身是 2013 年推出的 CloudMagic,2016 年后重构改名为 Newton,并提供了丰富的第三方服务接入扩展了原本单一的电邮服务功能。来源

稍后读服务 Instapaper 恢复付费订阅计划

稍后读服务 Instapaper 在官方博客宣布,目前已经符合欧盟 GDPR 要求,在暂停服务两个月之后终于在欧洲地区恢复服务。此外,Instapaper 重新推出了 Instapaper Premium 付费订阅计划,收费为每月 2.99 美元或每年 29.99 美元,付费用户可以使用全文检索、网站去广告和 Send to Kindle 等功能。

Instapaper 此前曾推出过付费订阅服务,在被 Pinterest 收购后宣布完全免费,上个月 Instapaper 宣布从 Pinterest 拆分并独立运营,成立 Instant Paper Inc. 公司,为了维持运营和开发成本又重新恢复了订阅制。来源

播客应用 Castro 更新:支持音频导入播放和章节预选功能

播客应用 Castro 近日更新加入了几项新功能。你可以在 iCloud Drive 文件夹中导入音频文件来使用 Castro 进行播放,这样可以方便收听其他音频内容而并仅限于订阅音频节目;此外新增的章节预选功能允许用户检查播客的剧集章节,并手动检查想收听的章节内容从而方便跳转。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经过一年的思考,我重新梳理了我的印象笔记使用方法

$
0
0

本文是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曹将」,原标题《我的印象笔记使用手册(2018 版)》。少数派经授权转载,仅对标题和格式进行调整。


2017 年,写过一篇类似文章。谈及的内容以工具本身为主,通篇技巧,缺乏底层逻辑的思考。

这一年里,随着使用场景的扩大化,对这个不足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基于此,形成此文。内容比较干,但请相信,保证曹将诚品。

写在前面

在处理任何问题的时候,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是按图索骥,有明确的目标,也有清晰的路线,只用按部就班,就能到达终点。但事实是,大多数的路上都有雾,大多数路线图都残缺不全。于是,我们只能走第二条路:摸石头过河。

大致上知道终点在哪,隐约上知道该如何开始,但每一步,都是新的探险。通过不断地试错,不断地折返,不断地将手上的地图补充完整,最后形成自己的套路,通向终点。

于是,之后再来走这条路时,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都能快马加鞭,使命必达。我想,这就是知识管理的目标。让每一步都算数,让经历沉淀为经验。

构建索引系统

知识管理的工具有很多,本文以印象笔记为例进行阐述。

面对这样一个软件,第一件头疼的事,就是:如何构建索引系统。索引这个词太过书面,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做哪些努力,可以方便后续搜索查找。

传统的索引系统是文件夹。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比如对我来说,每年会新建一个文件夹,叫做「2018 年」,里面则是按项目进行归档,例如「xx 课题」。

我的笔记本

但是使用久了,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很多内容同时属于多个文件夹。

比如拍了一张照片,对它的索引包括三类:

  • 第一是地点,比如「广州」;
  • 第二是时间,比如「2018 年 8 月」;
  • 第三是主题,比如「旅行」。

难道要建三个文件夹,然后把照片复制粘贴三次?

这里要引入第二个索引逻辑:标签系统。

我只用把照片放在某一个文件夹里,并注明特定的标签。那么,之后需要阅读时,既可以通过文件夹搜索,也可以通过标签查找。

在印象笔记中,我有一个文件夹叫「常用中文字体」,做 PPT 之前,一般会先翻阅一番,再确定使用哪种字体。

为了方便更快定位,我给字体加了标签,比如 #方正 #可爱 #书法 等。

标签

搜索时,如果是做公司的材料,那么 #方正 肯定是最好的选择,于是马上定位这个标签,得到相应的结果。

好了,这里简单小结一下:

索引系统建立的目的,是方便后续搜索。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考虑两条腿走路:一,针对特定主题建立文件夹;二,同时制定一套标签系统,独立于文件夹体系。

知识分类

有了底层的逻辑后,我们需要回答下一个问题:哪些东西值得保存?

在自己看来,需要保存的信息包括六类:

  1. 工具 / 资源类
  2. 标准 / 流程类
  3. 日记 / 总结类
  4. 索引类
  5. 笔记类
  6. 临时类

我们分别来说。

工具 / 资源类

这就如同桌子上的工具书,随时都需要查阅。

这类知识的记录要点就一个字:短。比如这个在线画逻辑图的网站,我的处理方案是:

  1. 在标题上注明功用;
  2. 内容部分给出网址和效果图。
工具 / 资源类

之后查找时,能在 1 秒钟的时间内马上锁定。类似的还有一些常用网站整理,都是如此。

标准 / 流程类

可能是公司的章程,也可能是自己做某件事的方法。这一类的笔记讲求完整。

完整到什么程度呢?最好把相关的附件(比如模版什么的)一并附上,这样之后要做某件事时,直接就能按部就班完成。

例如下面这个报销流程:

标准 / 流程类

日记 / 总结类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一些事,有些很重要,例如完成了一个项目;有些很痛苦,例如因为做得不好被领导指责;还有些很特别,例如参加了一次培训有很多收获。

这些事情,都值得留下痕迹。因为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的一生。

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考虑建立模版,每天定时填空。

日记 / 总结类

索引类

随着电脑上的资源越来越多,查找时很不方便。于是自己专门建立了一个索引类文件夹,里面有一些 PPT 素材的截图,其标题与文件名一一对应。

以 MockUp(样机)为例,我的工作流是:

  1. 先在印象笔记的专门文件夹里查看,找到符合场景的方案;
  2. 打开 Everything(搜索软件),输入文件名,找到文件;
  3. 打开文件,进行后续操作。
索引类

笔记类

无论是看公众号,还是读书浏览新闻,都会有一些文章值得保存留念。不过,有一个特别的建议:一定要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

为什么?因为之后真的真的真的没有时间或心情,再来完整阅读全文。

笔记类

临时类

平时工作时,留给我们整理的时间不多。遇到不知道放哪里的内容时,先把它们塞到「临时类」文件夹里,等后续有时间的时候,再做归档处理。

自己建立了一个「默认笔记本」,就是专门用来塞各种零散的内容。

临时类

小结一下:

对个人来说,经常需要保存的信息包括六类:1. 工具 / 资源类;2. 标准 / 流程类;3. 日记 / 总结类;4. 索引类;5. 笔记类;6. 临时类。

笔记的迭代

人总是在成长,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之前觉得重要的内容,时过境迁感觉不过如此。所以,每过一段时间,有必要对内容进行二次筛选。

我个人的处理方式是:另起炉灶。

比如在 PPT 这一块,原来有一个文件夹,叫做「模版制作」,但积累一年后,发现并不是每个都有含金量,但又不舍得删掉。

原来的「模板制作」

怎么办?我将现在感觉有价值的内容(主要是素材),腾挪到新的文件夹「我的素材」,之后就重点在这里面更新即可。

现在的「我的素材」

原来的文件夹,在之后基本没有翻过了。再看里面积累的内容,其实已经跟不上时代。

印象笔记的操作技巧

接下来我们聊聊印象笔记的操作技巧。

笔记模版

对大多数朋友来说,找到一个好用的模版,能够快速地上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适应。

印象笔记有提供一系列模版,具体的网址如下:https://list.yinxiang.com/moban/

印象笔记模板

大到年度计划,小到每日计划,亦或者客户咨询、旅行日历,应有尽有。

提醒功能

之前一直不理解这个功能的用处,直到——最近折腾的广州车牌摇号。

因为需要每隔三个月去系统上重新申请一次,所以我建了一个笔记,里面记录了摇号的网站、账号密码信息,并设置好提醒时间。这样每次到点,接到提醒,然后顺道点击链接,输入账号密码,重新发起申请。

提醒功能

快捷方式

有些文件、文件夹使用非常频繁,我们可以将它们添加到「快捷方式」里,方便后续快速调用。

操作路径:

  1. 鼠标右键点击某条笔记 / 某个文件夹;
  2. 选择「添加到快捷方式」,之后便会出现在菜单栏下方。

如下图:

添加快捷方式

文件密码

我有一个笔记,专门存放网站的账号密码。我设置了双重加密:

第一步: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密码。

比如某个密码是:j****l****kk。只有自己才能根据已有的信息辨别中间的「*」是什么。

第二步:为这些内容加密。

在印象笔记里,只用全选内容,然后点击右键,选择「加密所选文本」即可。

加密所选文本

加密效果

制作目录

我有将自己公众号的文章导入印象笔记。为了方便搜索,所以新建了一条笔记,做了文章的索引目录。

具体方法是:

  1. 全选(Ctrl+A)文件夹内所有笔记;
  2. 然后选择「创建目录」即可。
创建目录
目录效果

默认字体

系统默认的字体真的不好看,所以我将其调整为「微软雅黑」。具体路径是:

  1. 点击「工具」选项卡下的「选项」;
  2. 在跳出的对话框「笔记」一栏里,更改默认字体。
设置默认字体

快速保存

最新版的印象笔记有推出一个新功能:在「通知中心」的 Widget 里添加「印象笔记·剪贴板」小组件(iOS 系统专属)。

看到好词好句,马上复制,即刻上传。避免了打开软件后再粘贴的繁琐功夫。

印象笔记·剪贴板

标注文件

这是印象笔记非常非常非常给力的功能!

无论是 PDF ,还是图片,当我们导入印象笔记后,都可以进行标注。如果是 PDF 的话,标注过的内容会被前置,方便后续阅读。

标注功能

与印象笔记关联的App

印象笔记的一个独特优势是:可以与多个软件实现集成,一键导入相应的文章或笔记。个人经常使用到的有:

  1. 格志。一款日记类 App,界面很漂亮,产品逻辑取自「晨间日记」。
  2. EverMemo。一款便签类 App,写完以后自动同步印象笔记。
  3. IFTTT。可以在上面做一些设置,这样发布在 instagram 上的图片、微博内容自动同步印象笔记。
  4. 扫描宝。印象笔记推出的扫描 App ,扫描文档后自动同步。
  5. 微信上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公众号并绑定账号,之后可以将公众号文章同步到印象笔记。
  6. 微博上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并绑定账号,转发或评论某条微博带上 @我的印象笔记,则可以同步相应内容。
  7. 马克飞象,一款 Markdown ,可以同步到印象笔记。不过据说印象笔记马上就会推出 Markdown 功能。

我是小结

知识管理的内涵包括输入、整理和输出三个阶段,本文主要介绍了输入和整理两个板块。

首先,搭建索引系统。有两个逻辑,第一是文件夹逻辑,第二是标签逻辑,可以同时使用。

其次,划定记录边界。

个人记录内容包括 ① 工具 / 资源类、② 标准 / 流程类、③ 总结类、④ 索引类、⑤ 笔记类和 ⑥ 临时类。不过这都是动态变化的,随着个人的成长,会不断添加新的内容。

最后,就是一些技巧。

  1. 笔记模版。在这里获取:https://list.yinxiang.com/moban/。
  2. 提醒功能。点击笔记右上角的「下三角」,选择「提醒」。
  3. 快捷方式。①鼠标右键点击某条笔记 / 某个文件夹,②选择「添加到快捷方式」。
  4. 文本加密。①选择需要加密的文字,②点击右键,③选择「加密所选文本」。
  5. 制作目录。①选择多条笔记,②然后生成目录。
  6. 默认字体。「工具 - 选项 - 笔记 - 默认字体」。
  7. 快速保存。利用印象笔记的「印象笔记·剪贴板」功能。
  8. 标注文件。右键点击插入的图片或 PDF,选择标注。
  9. 与印象笔记关联的 App。格志(日记)、Evermemo(便签)、IFTTT(同步 Ins、微博)、扫描宝(扫描)、微信「我的印象笔记」公众号(保存文章)、微博上「我的印象笔记」(保存微博)、马克飞象(Markdown编辑)。

我是尾巴

本文信息量有点大,感谢大家看到这里。最后说点题外话吧。

每隔一段时间再来审视自己,真的是件很虐心的过程。比如阅读曾经的文章,会羞愧于当时思考的深度和拙劣的文笔;看曾经拍过的照片,会懊恼当初怎么这么不会构图,调色也尽是非主流。

但是,这就是自己啊。是这样一步一步,摸着指头,慢慢地走到了现在。感谢这一路的不完美,感恩每一步的小坚持。希望明年再看这篇文章,依旧是不完美。

用 SmartArt 轻松制作流程图,搞定 Office 多图排版

$
0
0

编注:本文为「零基础快速做出专业 PPT」系列的第 4 篇文章,往期回顾:


不管是职场人或是学生,制作 PPT 时想必多少都遇到过需要放上组织架构与成员介绍图。然而,组织架构本身是比较复杂的,而成员如果较多,要做好多图排版也算是比较繁琐的操作。

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土法炼钢——慢慢画、慢慢排。

但对 PPT 高手来说,要完成这个排版任务,用 PPT 自带的功能只需要轻松几步就能搞定。

什么功能这么强大?就是 PPT 内建的逻辑图表——SmartArt。

什么是「SmartArt」?

SmartArt 是 Microsoft Office 2007 中加入的新特性,可以用在 PowerPoint、Word、Excel 中来创建各种图形图表。简单来说,SmartArt 就是 PPT 内建的逻辑图表,主要用于表达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由「插入 - SmartArt」,你可找到更多类型的逻辑图表。

运用这些逻辑图表,你可以将大段文字,转为简单的逻辑关系图,使信息更简洁易懂。

此外,这些由 PPT 本身自带的逻辑图表,也可以很大程度省下我们自行绘制的时间。但如果你的使用方式是插入 SmartArt 后,再慢慢点击文本框输入文字的话,也还是比较繁琐的。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文本框一键转换

以一开始提到的组织架构图为例。以 4 个步骤来快速完成文本框到逻辑图表的转换。

第一步:输入文字内容

插入一个文本框,并输入文字内容。

第二步:区分层级关系

判断并调整文字内容的层级关系。

选中文字后,用「提高列表级别」来调整,也可以使用快捷键 Tab。

第三步:转换逻辑图表

选中文本框,点「转换为 SmartArt」选择合适的逻辑图表,就能完成一键转换。

第四步:调整图表布局

选中图表中的项目,可以用「升级 - 降级」调整项目的上下阶层,也可以用「上移 - 下移」调整项目的平行位置;同时也能选择整体图表是「从左至右」还是「从右至左」,以及调整项目上的「布局」。

最后加上标题以及简单的装饰,就完成组织架构图了。

多张图片快速排版

在 SmartArt 的选择界面中,除了文本转换的逻辑图以外,你还可以看到「图片」这个选项——没错,SmartArt 也可以帮助你快速完成多张图片的排版。

选择「SmartArt 图形 - 图片」

那具体该怎么进行转换呢?同样有 4 个步骤。

第一步:插入多张图片

由「插入 - 图片」一次选取文件夹中的图片插入。

第二步:依序选取图片

按住 Ctrl 键,依序点选图片,选择的顺序会影响图片位置。

或者你也可以框选所有图片,等转换后再行调整。

第三步:转换多图版式

由「格式 - 图片版式」选择适合的版式来转换。

第四步:调整图片位置

和文本的转换一样,你可以用「上移 - 下移」来调整图片的位置。

图片的「上移 - 下移」

最后在卷标中输入文字,并搭配简单的幻灯片版式,就完成这页成员介绍图了。

成员介绍图

以上提到的文本内容和图片的转换 SmartArt,对于逻辑图的制作和多图片排版,已经是相当高效了,但产出的结果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单调的。

有没有办法对 SmartArt 逻辑图表做进一步的调整甚至美化呢?

你可能会需要以下的几个技巧。

SmartArt 的进阶技巧

仔细拆解 SmartArt 逻辑图,你会发现它就是「由基本形状组合而成的模块」。

也就是说,所有基本形状的格式(比如:填充颜色、加边框、改透明度、填充图片等),在 SmartArt 中也都能够调整。以组织架构图为例:

  • 修改填充颜色:按 Ctrl 键选择项目,由「格式 - 形状填充」直接修改填充颜色。
  • 仅保留轮廓:按 Ctrl 键选择项目,由「格式 - 形状轮廓」调整轮廓线条的颜色与粗细,再将填充颜色改为无填充。
  • 更改形状:按 Ctrl 键选择项目,由「格式 - 更改形状」来改变项目的形状。

除了调整基本的格式以外,你还可以「把 SmartArt 当作形状库」。

什么意思呢?前面提到,SmartArt 是「由基本形状组合而成的模块」,而事实上,这个「模块」还真的可以拆解出来。

你可以选择「设计 - 转换 - 转换为形状」,将 SmartArt 转换成形状的组合,并以「右键 - 组合 - 取消组合」将其拆开。(或者直接「右键 - 组合 - 取消组合」两次。)

转换为形状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更快速地做出具设计感的作品。例如:

插入「基本循环」

逆时针旋转 30°,可以做成这样的内容页。

插入「分段棱锥图」

复制一份,再稍微调整排版。可以做成这样的封面。

也可以将原本的逻辑图的文字内容,搭配图标作可视化设计。

在看完这篇之后,相信你对 SmartArt 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了。

它能让你一秒把文本内容转换成逻辑图,在后续的编辑与美化,也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可以说是 PPT 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如果你想高效完成 PPT,那肯定不能错过它。看完本篇,就打开 PPT 动手实作看看吧!


这是「零基础快速做出专业 PPT」系列的第 4 篇文章,之后我们会陆续撰写更多实用、干货的 PPT 技巧。此外,「一周进步」是目前倍受欢迎的青年学习型自媒体之一,致力于做出最好的 Office 教程,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 Office 办公技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

往期文章回顾:

注:题图来自 Freepik

>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这款「懒到极致」的日记 App,让你无需打字也能记录生活:Daylio | App+1

$
0
0

在重视仪式感的今天,书写日记象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日记作为一种常见载体,可以帮助我们记录生活中的笑与泪,留存繁复日常中的「小确幸」,同时也可以成为个人自省总结利器,在记录得失中推动成长。

但是,有时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与工作,疲惫之余,三言两语都显得奢侈,只想偷懒。而 Daylio 作为一个无需输入任何文字就能创建日记的懒人应用,点缀你的生活留白,不留遗憾。

简单快捷的记录方式

Daylio 是一款「懒到极致」的日记应用,在 Daylio 中,你只需要选择与当天心情相符的表情,以及内容相应的活动图标,就可以创建日记。在创建界面,映入眼帘的也不是冷冰冰的功能标题,而是亲切得仿佛来自老友的问候。如果现有图标并不能满足你的表达需求,你可以通过自定义编辑,利用限定的图标库,描绘独一无二的生活画卷。

当然,你也可以输入简短的语句,为你不同寻常的一天留下特殊信息点,便于往后的记忆回溯与总结。

多样的数据统计

前面说到了日记中的心情记录,于是心情统计也应运而生。在 Daylio 中,你可以查看到以折线图形式呈现的每月心情,以及各个情绪的出现频率。当你选定某一活动作为筛选条件,图表将展示当月进行该活动的整体情绪变化,帮助你找到生活不快的症结,探寻快乐源泉,更了解自己,更好地进行情绪管理。

在活动统计方面, Daylio 会将当月进行过的活动类别及数量进行总结,让你回忆生活的时候有迹可循。在日历中,你可以详尽浏览你的心情与活动。

云备份与隐私保护

与许多日记应用一样的是,Daylio 也提供云备份功能,你可以通过 iCloud 或者 Google Drive 进行数据备份,实现多设备数据同步。同时,开发者在隐私政策中也特别声明,出于对用户隐私保护的考虑,使用 Daylio 无需创建账号,该应用也不会获取任何用户数据,将数据交由用户自己保管。

Daylio 本身和以上提及的基础功能皆为免费,并且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如果你想要获取无限量心情图案、密码锁保护、高级统计数据、自动备份和数据导出等高级功能,可以通过花费 25元 解锁终生高级账户。

如果你对 Daylio 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它。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应用 📱

派早报:Surface Go 国行版预售开启,Pixel 3 XL 手机开箱照曝光,Magic Leap 研发的混合现实设备开始发货等

$
0
0

Surface Go 国行版预售开启,售价 2998 元起

微软上个月发布的二合一平板电脑 Surface Go 昨天正式上架微软中国商城。Surface Go 搭载英特尔奔腾 4415 处理器,双核四线程,主频 1.6GHz,内置 HD615 核显,续航最长可达 9 小时。机器采用 10 英寸 Pixel Sense 触摸屏,分辨率为 1800×1200。Surface Go 还配置了 Windows Hello 摄像头、前置 500 万加后置 800 万像素。机器预装 Windows 10 S 模式,可升级至完整版本。4GB 内存 + 64GB 存储版售价人民币 2988 元,8GB 内存 + 128GB 存储版售价 3988 元,键盘和触控笔需另外购买。

Pixel 3 XL 手机开箱照曝光

乌克兰科技博主 Канал Лучкова 在其 Telegram 频道 中分享了几张 Pixel 3 XL 的开箱照。图中 Pixel 3 XL 的设计和之前曝光的谍照一致,正面采用了刘海屏设计搭配双摄像头,背部则使用了玻璃材质搭配单摄像头。手机搭载了骁龙 845 处理器,使用 4GB 内存,运行 Android 9.0 系统,配备一块 2K 分辨率的屏幕。并且从在开箱照中发现  Pixel 3 XL 会使用 USB-C 接口 Pixel Buds 耳机。来源

混合现实设备 The 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 开始发货

初创公司 Magic Leap 研发的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设备 The Magic Leap One Creator Edition 昨天开始发货,套装售价 2295 美元,包含一副 AR 眼镜,一只手柄和一个用以处理信息的便携主机 LightPack 组成,设备使用了 NVIDIA Tegra X2 多核处理器和基于 NVIDIA Pascal 的 GPU。

Magic Leap 公司因网上流传的「鲸鱼在体育馆内跃出水面」的动图而为人所知,不过它们研发的产品经过多次跳票,直到现在才在美国部分地区开始发货。The Verge、《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Review)》和《华尔街日报》在受邀体验过 The Magic Leap One Creator 后,都表示目前实现的效果低于预期,在虚拟图像和现实结合的算法上仍有不少问题,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目前效果最好的产品。来源

Chrome 现已支持 Windows 10 原生通知

本周,谷歌开始允许 Chrome 68 在 Windows 10 上使用原生通知系统进行推送。现在,通知推送之后,将会出现在系统的通知中心中,同时如果你开启了系统的勿扰模式,Chrome 的通知也会遵守勿扰规则。据悉,目前已经有 50% Chrome 用户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接下来几天里会为剩下的用户陆续开启。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每天监督自己完成目标,试试用 No Zero Days 来「打卡」

$
0
0

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或许曾对自己定下许多目标。很多时候,我们为自己定下的目标都会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由此一来,我们的目标似乎永远无法实现。这时,每日打卡便成为了我们进行自我监督的有效方式。今天要介绍的 No Zero Days 就是这样一款 App。

在 No Zero Days 中,一个圆环代表你的一天。每当你点击屏幕下方的打卡项目,即可进行打卡。同时,项目的颜色也会被填入当天的圆中,作为「已完成」的标志。由于填充的颜色与位置都是固定的,因此你只需要瞥一眼便可知道当天的打卡情况。如果你需要为某个打卡项目添加备注,只需长按该项目即可。

在 No Zero Days 中,你可以同时添加四个打卡项目。应用也为你内置了创作(Created)、帮助(Helped)、学习(Learned)及健康(Health)四个项目,让你可以无需设置,点开即用。当然,如果你想要进行自定义,只需长按屏幕左上角的 Logo 即可。

除了进行简单地打卡记录外,No Zero Days 还可以帮你回顾过去的打卡情况。你可以下拉时间线或是点击屏幕上的「查看状态」(View Stats)来进入总览界面,浏览自己过去 30 天的打卡情况。你不仅可以在总览界面查看到自己一个月内的打卡情况,还可以看到自己打卡的趋势图及总量。

在总览界面左右滑动,即可查看不同项目的打卡频率及备注。当然,如果你想要快速查看某一个项目的具体情况,也可以直接点击屏幕下方的项目按钮进行跳转。

为了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No Zero Days 在你每次启动它时,都会为你送上一句名言作为激励。如果你遇到了想要收藏下来的名言,只需轻按屏幕即可将它复制到剪贴板。

每次一句名人名言,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非常重视自己的隐私,那么 No Zero Days 绝对是你打卡应用的不二之选。在 No Zero Days 的官网上,开发者宣称「你的所有数据都被存在本地」。在实际使用时,No Zero Days 甚至没有申请网络权限。

当然,这也带来了同步上的不便。当你想在多台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同步时,你需要在应用中长按 Logo,并点按左上角的按钮进行数据备份。随后,No Zero Days 便会将你的数据复制到你的剪贴板,你需要手动传输到其他设备上进行导入。

如果你对 No Zero Days 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 及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到它。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应用 📱

Eagle:图片管理中的「印象笔记」,帮你更好地收集灵感、整理素材 | 福利派

$
0
0

福利派

少数派一直倡导「为好东西买单」的理念,不论是一个 6 元的 App,还是数千元的硬件产品,我们希望引导更多人养成正确且良性的消费习惯,尽己所能去支持正版、拒绝盗版。然而任何的消费购买行为,都离不开「价格」的影响,很多人都会因价格在购买喜欢的产品前迟疑:「有点贵,如果有促销就好了……」

「福利派」栏目为此而生,我们接下来将通过与优质的厂商或商家合作,为少数派的读者定期带来各类优秀软硬件产品的独家特惠活动。我们的目的很单纯:希望有更多人用上好产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读者们送上更多不一样的福利。


就像印象笔记对于许多知识工作者一样,素材收集和管理工具对于设计师而言就相当于他们的「第二大脑」。一款好的素材管理工具不仅会影响到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关系到设计师会做出怎样的作品。
设计师使用素材管理工具无外乎以下 3 步:
  1. 收集
  2. 整理
  3. 检索

来自台湾开发者和设计师 Augus 打造的这款素材管理工具 Eagle,能够很好地完成以上 3 步,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收集:全面而高效

支持 macOS + Windows

Eagle 在素材收集的「全面」分几个方面,首先要提的是支持 macOS + Windows 双平台。相信在用 Windows 设备的设计师也不在少数,相比于 PixaveInboard 等只支持 macOS 平台的素材管理工具,Eagle 在这方面的优势就非常明显。

支持主流设计素材格式

在 macOS 平台上,Eagle 支持 Sketch、PSD、AI、Affinity Designer 等多达 19 种设计素材格式;在 Windows 平台上,Eagle 也支持了像 PSD、AI、PPT 以及 WebP 等 14 种格式。Eagle 对主流设计素材格式的支持,相信能满足大部分设计师的需求。

左为 macOS 平台 Eagle 支持的格式,右为 Windows 平台支持的格式

多种收集方式,让你更高效收集素材

Eagle 对于素材收集的方式也相当全面,目前已经支持以下方式:

  • 浏览器插件
  • 屏幕 / 窗口截图
  • 拖拽素材至应用内添加
  • 导入设计素材网站花瓣网或者 Inboard 中的图片
  • 直接拷贝并粘贴其它应用中的图片

如果你在用 Eagle 的浏览器插件,直接在浏览器中拖拽想要收藏的图片素材会更加方便和高效。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快捷键或者鼠标右键菜单快速收藏图片。

除此以外,Eagle 的浏览器插件还能让你批量选择要保存的图片,截取网页长图或者对网页进行区域截图也是可以的。

对于像 Instagram、500px 这样对图片进行了特殊处理防止用户下载的网站,Eagle 也能帮你一键轻松下载上面的图片。

整理:灵活而智能

Eagle 素材整理功能的「灵活」体现在,除了基本的标签和文件夹,Eagle 还能让你将软件中符合一定条件的图片筛选出来进行集中展示,很像任务管理工具中的「过滤」功能。

如果你只想将同一张素材添加到不同的文件夹而不想使用「智能文件夹」,Eagle 能够很方便地帮你快速实现这一需求,而不用再通过一张张手动挑选降低素材整理的效率。

Eagle 的「自动添加图片标签」功能你也不能忽视。设计师在整理素材时,不同文件夹下面的素材可能会拥有固定的标签,比如「Logo」文件夹下的素材可能都是 Sketch 格式的,那么就需要为这个文件夹下的每一份素材都加上「Sketch」这个标签。这个时候,Eagle 的「自动添加图片标签」功能就能帮你实现。

对了,除了上述比较常规的整理方式,你还可以在不破坏图片本身的情况下,将你对图片某一部分的想法在图片上标注出来,方便你随时回顾当时的想法或灵感。

检索:强大而高效

就像开头说的,一款优秀的素材管理工具在收集和整理方面功能的完善,都是为了要成为设计师的「第二大脑」,「检索」就是这最关键的一步。

「检索」功能好不好用、能不能高效帮设计师找到需要的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设计师的作品质量。而 Eagle 在「检索」功能方面,可以说也做的足够优秀。下面我就会介绍除了「关键字检索」以外,Eagle 在「检索」功能方面的几个亮点。

颜色筛选

Eagle 支持通过颜色让你筛选出具有对应颜色的图片,在不确定自己要找的素材有哪些关键字或其它信息的时候,通过颜色筛选图片能够帮你进一步缩小要查找的范围。

支持多种条件组合筛选图片

除了比较特别的颜色筛选,Eagle 同样支持通过标签、图片方向、类型、时间等进行单一条件或者组合筛选,让你快速高效地定位到想找的图片。

Eagle 对于筛选条件的支持非常全面

快速切换

通过快捷键「command + J」,你能够快速在不同的标签、文件夹或者智能文件夹之间进行切换,有点像在 Eagle 中的 Spotlight。

除了上述功能,Eagle 支持通过 iCloud、Dropbox、坚果云等多种云服务让你在多台设备之间同步设计素材。再加上强大的素材管理功能,Eagle 绝对称得上是专为设计师打造的「第二大脑」。

少数派读者半价福利

现在,少数派正版软件联合 Eagle 为少数派读者带来了专享福利,在 少数派正版软件 你可以通过 99 元(原价 199 元)的优惠价格购买 Eagle。(活动截止到 8 月 16 日)

Eagle - 图片管理必备工具

macOS/Windows

少数派正版软件


Eagle 官方网站:https://eagle.cool    |   下载 Eagle:macOS 版  / Windows 版


如何搭建高效的外接显示器工作环境

$
0
0

不少公司、机构都提供了外接显示器。不过,屏幕大了,利用率却不见得就跟着提了上去,如果你此时正身处办公室,可以起身看看同事的电脑屏幕,相信能看到不少窗口随意堆叠、应用全部集中在屏幕底部的情况。很多人对外接显示器的利用率其实不高。

本文就教你用外接显示器搭建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把这块大屏幕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注:本文以 macOS 环境为主,部分技巧在 Windows 系统下通用。

为什么要外接一块显示器

用好外接显示器,可以显著帮我们提升工作效率。

从最直观的感受上来说,外接显示器可以给我们更大的空间,还可以帮我们抬高视线、带来更舒服的使用姿势。如果你有一张符合人体工学的椅子,你甚至可以半倚靠在上面办公,这是缩在笔记本电脑前工作的人无福享受的。

而在功能上,我们不仅有更大的空间来进行多任务处理(并排展示更多窗口),还可以解锁一些应用的特殊模式——比如 Photoshop 和 Final Cut Pro X 的「监视模式」,就能把外接显示器变成「监视器」:在电脑上编辑、在显示器上实时预览效果。

一边编辑一边预览 图/Apple

另外,现在不少笔记本电脑逐渐向轻量化发展,接口越砍越少,很大程度上是在牺牲功能换取轻薄便携;而外接显示器基本都自带拓展接口(Hub),无疑缓解了电脑接口的压力。尤其对于使用 MacBook 这种接口紧张的产品来说,外接显示器的上的一排 USB 接口可以说是及时雨了。

窗口管理

外接显示器虽然有了更多的屏幕空间,但是也需要窗口管理,不然堆积的窗口只会把大屏幕变成大号「垃圾场」,更不利于我们找东西。

和在笔记本电脑上不同,外接显示器尺寸实在太大,如果还是用时下流行的「拖拽」操作来控制窗口,估计书桌那点位置还不够你移鼠标的(笑)。我更喜欢用快捷键来调整窗口大小,Mac 上免费开源的 Spectacle刚好够用,几组快捷键迅速实现半屏、居中、边角等常用布局。

Spectacle

Windows 用户管理起窗口来就很轻松了,系统自带了快捷键 Win + ←/→来快速左右分屏。

Windows 分屏 图/沨沄极客

另外,在浏览器里也能实现「分屏」浏览。这是一个 Bookmarklet小工具(书签插件),能够并列打开两个页面来显示同一个网页,便于对比阅读。有些文章非常长,读到后面想滚动回去看之前的内容会很麻烦,至少我在读一篇六七千字的文章时,如果看到一句「前文提到过……」,我就有不好的预感,往往结果是好不容易找到「前文」在哪,又找不到刚才的阅读进度。有了这个小工具就方便很多,能够对照着阅读文章,特别是超长的教程文,两边一起读,照着操作的时候就不用手忙脚乱上下翻滚网页。

浏览器分屏

这个 Bookmarklet 自制即可。在浏览器里随便新建一个书签,把网址换成下面这串代码粘,想「分屏」的时候点一下这枚书签就行了。适用于 Chrome、Firefox、Safari 等主流浏览器(可能太旧的版本不行),不限操作系统。

javascript:document.write('%3CHTML%3E%3CHEAD%3E%3C/HEAD%3E%3CFRAMESET%20COLS=\'50%25,*\'%3E%3CFRAME%20SRC='%20+%20location.href%20+%20'%3E%3CFRAME%20SRC='%20+%20location.href%20+%20'%3E%3C/FRAMESET%3E%3C/HTML%3E')

如果你用的显示器还不只一块(或者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和外接显示器),那么可能需要 ScreenFocus来帮你管理多个屏幕。这个小工具可以让暂时不用的显示器自动变暗一些,避免分散你的注意力。另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里工作时,ScreenFocus 还能防止你被显示器「亮瞎」。

SceenFocus

屏幕校色

对于多数用户来说,Mac 电脑自带显示器的颜色还是比较标准的,不过外接显示器的显示效果就不一定和 Mac 一样了,甚至同一张照片在 Mac 内置显示器和外接显示器上看起来像是两张不一样的图片,色差非常大,用这种状态的显示器,做出来的图我自己都不认识。

调整前的色差

其实可以把外接显示器的颜色调得和 Mac 内置显示器差不多。你可能听到过所谓的「苹果色」,其实这就是苹果显示器默认的一种色彩风格,通过 macOS 内置的颜色设置大致也能模拟出来。对于没有专业设计需求的用户来说,调整的色差已经可以接受了。

首先打开系统设置 - 显示器 - 颜色,此时会跳出两个设置窗口,我们选择位于外接显示器上的那个。

外接显示器颜色配置

接下来是重点,苹果已经把高级的配置选项藏起来了,我们需要按住 ⌥Option键再点击「校色」,才能找回以前的「专家模式」,获得更大的调整空间。

开启专家模式校色

选项虽多,多数外接显示器需要调节的参数只有 Native Gamma(原生灰度系数),调节时会出现一只飘在黑线上的苹果,移动两边的蓝色锚点让苹果尽可能和黑线融为一体,这样调节后的屏幕颜色会和 Mac 原生的色彩较为接近。一般来说主要移动左侧锚点即可,如果显示器的颜色偏差肉眼可见,那则需要调节一下右边的锚点。其他设置保持系统默认值即可。

颜色调整

调整后的外接显示器看起来就舒服多了:

调整后的色差

壁纸设置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偏功能性的配置,最后再分享一个更偏向个性化的技巧:为外接显示器设置单独的壁纸

平时我们可能爱用非常个性的壁纸——比如和明星的合照——但是你估计不太希望公司的 27 寸外接显示器上出现这张自拍。我们可以为外接显示器设置单独的壁纸,我就使用了风格简约的图片:

为外接显示器设置单独的壁纸(左)

设置方法很简单,打开「系统设置 - 桌面与屏幕保护程序 - 桌面」,外接显示器上也会弹出一个设置界面,直接选想要的壁纸就行了。

当然,纯粹为了换换心情而为两块屏幕设置不同的壁纸也完全没问题。

结语

搬进更大的房间,但是不注意打扫,住得可能就不舒服;显示器也是一样,如果不进行管理和调教,窗口该堆积的还是会继续堆积,很难发挥出大屏幕的优势。

对窗口、颜色、壁纸等方面进行调教之后,外接显示器方能真正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Viewing all 14285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