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派早报:疑似新款 iPhone X 跑分、新款 iPhone 充电器曝光,Android P Beta 3 更新发布等

$
0
0

疑似新一代 iPhone X 跑分出炉:4GB 运存,性能小幅度提升

知名的跑分应用 Geekbench 数据库近日出现了疑似新一代 iPhone X 的跑分结果,从目前透露出的结果来看,新款 iPhone 代号为 iPhone 11,2,搭载的芯片和去年 iPhone 的 A11 芯片类似,但运存增加至 4GB,性能上单核跑分结果比 iPhone X 要快 10%,坊间猜测这款 iPhone 有可能就是此前传言的采用 LCD 屏幕的新 iPhone。来源

疑似新一代 iPhone 充电器曝光

据充电头网消息称,有供应链人士在朋友圈曝光了下一代 iPhone 充电器的最新动态,知情人士称该充电器支持 18W USB-C 接口,支持 PD 3.0 充电协议。图中可以看出,充电器体积不大,设计与现有 5W 充电器类似,采用白色亮面,整体略扁平,面板为灰色,配备 USB-C 接口,图中隐约可见充电器型号为 A1720,输入参数为 100-240V 50/60Hz 0.45A;输出为5V/3A、9V/2A,有「工程样机」标识。来源

Google 发布 Android P Beta 3

Google 今天凌晨发布了 Android P Beta 3 ,本次测试版已经加入了最终的 API,并且根据 Android 工程副总裁 Dave Burke 的说法,本次更新已经非常接近将于今年夏天发布的最终正式版 Android P,针对此前测试版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修复,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系统主题中明暗主题现在已经可用。

目前 Pixel 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完整镜像或者加入 Android Beta 计划获得 OTA 更新升级,正式版系统将在 7 月之后正式发布。来源

Facebook 宣布将关闭包括 Moves 等三款服务

今天凌晨 Facebook 在其博客上宣布,他们将正式关闭三款移动应用的相关服务支持,根据Facebook 的说法,他们经过定期的检查确定这些应用已经不再受到用户的青睐。其中 Hello 应用为 Facebook 自己开发的联系人应用;Tbh 是 2017年收购的匿名社交应用;而 Moves 则是一款极具创意的健身跟踪应用,早前我们也对其进行过一系列的评测,而这款应用将会在本月底正式结束支持,相关 API 也将不再提供。来源

最新测试版 Microsoft To-Do 已加入暗色主题

Windows 10 版的 Microsoft To-Do 近日更新终于加入了不少用户都期盼的暗色主题模式,此外针对创建重复待办事项也变得更容易,重复的代办事项在详细信息视图中将是中可以看到,而共享的待办事项也包含在建议中,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一天所有待办事项。来源

Spotify 推出 Lite 版客户端:提供基本功能

继 Instagram 推出 Lite 客户端之后,流媒体音乐服务商 Spotify 近日在 Google Play Store 也上架了 Lite 客户端。相比完整版客户端,Spotify Lite 仅提供了基本功能:只能根据建议播放列表根据随机的顺序进行曲目播放,不能搜索单曲,无法控制播放列表也无广播功能。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宝可梦:探险寻宝》登陆移动平台,本周不能错过的 5 款 App Store 新游戏丨新游派

$
0
0

本周,任天堂宝可梦新作《宝可梦:探险寻宝》正式登陆移动平台,想要体验的玩家可以前往海外商店免费下载。另外有两部国产游戏上架,点触式解密类游戏《迷失岛 2》以及动作冒险游戏《冷械岛》,还有两款复古像素风游戏《Grab Lab》以及《Castle Pals》值得尝试!希望这些新游戏能在新的一周为你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

宝可梦:探险寻宝 Pokemon Quest

宝可梦:探险寻宝》是在今年五月末由任天堂于 Switch 平台发布的一款免费提供的宝可梦新作。如果你拥有 Nintendo Switch,可能已经提前体验了这款乖萌的休闲作品,如果暂时还没有入手,现在可以在移动平台(非国区)下载该游戏了。

与传统宝可梦系列不同,这款作品是极其纯粹的移动休闲游戏,所有的宝可梦形象都变成了可爱的方块。玩家将在一个叫做方可乐的小岛上建造自己的大本营,通过烹调不同的料理来吸引各种各样的宝可梦入驻大本营,集结队伍、探索关卡,寻找小岛上被埋藏的宝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非国区)、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作品。


迷失岛 2:时间的灰烬 isoland 2 Ashes of time

迷失岛 2》是曾获得众多好评的国产解谜游戏《迷失岛》的最新续作,由《南瓜先生大冒险》《小三角大英雄》的制作团队胖布丁打造,莉莉丝游戏代理发行。本作依旧是一款点触式解谜游戏,延续前作怪异荒诞的叙事与美术风格。

本作难度并没有太多提升,依旧着重于小场景下的搜索与联想解谜,对于经常接触这类游戏的玩家来说可以轻松通过经验找到解决方案。相反本作在叙事上加强了不少,双时间线叙事既让故事充满期待感,又可以消除一部分玩家在探索解谜时的疲惫感。希望大家喜欢这款优秀的国产解谜游戏,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2)、Steam(售价 ¥18)以及 TapTap(售价 ¥12)购买该游戏。


冷械岛 Fresh Body

冷械岛》是一款移植自 Steam 平台,由国人制作的动作冒险游戏,原名本来叫做《冷鲜肉(Fresh Body)》,可能由于太过暴力在移动平台上架时改名为《冷械岛》。总的来讲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但是缺点也极其明显,无论是在 TapTap 还是 Steam 上评价都不算特别高。

游戏玩法类似以撒,在击败怪物后可以将怪物的部分肢体拆卸下来装在自己身上,以此获得更强大的能力。本质上来讲也是一款通过战斗不断刷刷刷积累装备(肢体)的游戏,设定算是比较有新意,整体游戏也有着明确的 B 级片风格。但是移动设备的游戏体验不算太好,场景设计也太过小气,玩法并没有太多创新,肢体转接这个很有趣的点在这款游戏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果你对这款游戏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2)以及 Steam(折扣价 ¥26)购买该作品。


Grab Lab

Grab Lab》是由《疯狂伐木工》与《平衡积木》的开发商 Digital Melody 推出的一款街机风格的快节奏解谜游戏。如该工作室往常的游戏一样,这款作品依旧充满了可爱的卡通气质,玩家将在这款游戏中扮演一名疯狂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抓钩在混乱的实验室里收集散落的零件。

游戏属于关卡式解谜作品,玩家只需要点击屏幕便可从科学家上方发射一个抓钩,并且沿着抓钩移动过去,游戏难度与关卡场景复杂程度成正比,初期较为轻松,后期则需要考虑大量的场景要素才能通过。整体来看是一款小而精致的益智游戏佳作,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 以及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作品。

> 相关阅读:「抓」紧时间来解密,这款平台游戏轻松又动脑:Grab Lab


Castle Pals

Castle Pals》是一款难度极高的街机风格平台动作游戏。游戏采用了双角色设置,女生是战斗主力,通过暴力解决敌人,而男生则没有太多战斗能力,需要通过头顶的「竹蜻蜓」来进行飞行,躲避城堡里的各种陷阱。

整体游戏难度极高,某些关卡场景设置极其不合理(但是想想这种折磨玩家的游戏并不算少),但是本身双角色对应不同类型关卡的设定还是挺有意思。另一个问题是游戏广告较多,需要通过内购(¥12)进行移除。如果你对这款虐心又虐手的游戏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该作品。


你可能需要关注的游戏

上周,由华纳兄弟推出的《西部世界》手游在海外上架,其玩法与 2015 年由 B 社推出的《辐射:避难所》极其相似,遭遇 B 社起诉,表示该游戏抄袭《辐射:避难所》的代码与设计。随后华纳表示该指控毫无根据。

图片来自 Gameslaught.com

去年 6 月由《皇室战争》开发商 Supercell 推出的全新对战游戏《Brawl Stars》自推出以来仅仅在 iOS 平台小范围测试,近一年时间也没有太多新的消息。上周该作终于推出 Android 版本并上架部分区域(加拿大、芬兰、瑞典、丹麦、新加坡、香港以及澳门)Google Play 商店,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前往对应区域搜索该游戏。

即将上架的游戏

亚特兰蒂斯之地(Earth Atlantis):由 Pixel Perfex 工作室开发的一款复古手绘风格的横版弹幕射击游戏。故事发生在 21 世纪末,地球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水下世界,玩家将驾驶潜艇在海底展开一场惊人冒险,你可以在游戏中看到各种怪异恐怖的水下生物以及由人类创造的巨大机械。这是一款极其风格化的游戏作品,值得期待,你可以在 App Store(预定价 ¥30)预定该游戏,预计将于 7 月 11 日正式推出。

天坛之眼(The Eyes of Ara):Steam 上特别好评的 3D 解谜游戏即将推出移动版本,这款作品与大家熟知的《The Room》系列类似,都是通过场景探索与解谜来推动游戏,玩家将在一座古老城堡中找寻诡异的秘密。这款作品有着极其精致的 3D 场景,谜题设置也比较独特,难度相对较高。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关注这款作品,游戏预计将在 7 月 12 日正式在移动平台推出,你也可以在 Steam 进行体验,目前折扣价 ¥24。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

学会 Smartisan OS「一步」的这些技巧,你的操作能节省好几步

$
0
0

得益于系统层面的支持和专门优化的各种分享接口,Smartisan OS 的「一步」开创性地将屏幕合理划分,通过侧边栏快速切换应用,通过拖拽操作打通了应用间的边界,而除了比较常用的文字拖拽和图片发送,「一步」还有很多进阶用法,可以让你的操作更有效率。

还能这样提取内容

提取内容是使用「一步」的重要步骤,但有些内容无法通过直接按住提取,这时候你可能要绕个小弯。

提取文字:大爆炸

对于文字提取,大爆炸永远是我们的好朋友,无论是文字,图片中的文字,看上去是文字但还需要识别一下的文字都可以炸开,炸开后便可任由「一步」处理。

提取链接:复制链接地址

社交网络上经常有「网页链接」模样的文本超链接,直接提取只会得到「网页链接」四个字。面对他们,你可以点击进入链接然后在分享菜单中选择「复制链接」,便可在「一步」顶栏中的「剪贴板」中找到并处理这个链接。

提取图片和文件:截图 / 保存

对于那些无法直接提取的图片,我们可以通过截图或保存图片的方式提取。在「一步」顶栏的「近期图片」中能直接找到最近的截图和保存的图片。同样,对于网页上无法直接提取的文件,可以先下载下来,再从「一步」顶栏的「近期文件」中调用这个文件。

提取截图特定区域

「一步」可以通过长按提取截图界面的图片,如果你处在截图的裁剪界面,则可以通过调整选框并按住截图来提取截图的特定区域。

提取现实世界:相机是通往真实世界的好办法

如果要利用现实世界中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可以先用相机拍照,再使用「一步」提取。比如朋友刚刚介绍了一个陌生商品,你可以用相机拍照再将照片拖出「一步」中的「拍立淘」,即可在淘宝上搜索该商品,甚至无需知道商品名称。

作为「架子应用」

我们曾在 闪念胶囊进阶技巧 中介绍过「架子应用」,得益于「一步」的顶栏功能(近期图片,近期文件,剪贴板),「一步」也可以作为架子应用使用。

文字信息可以以复制的形式暂存在顶栏的「剪贴板」中;图片则可以通过保存或截图的形式暂存在顶栏的「近期图片」中。

而文件也可以通过打开或保存的方式记录在顶栏的「近期文件」中。再次调用这些资源时我们可以直接从「一步」顶栏的三个大菜单里找到,而不是去资源的源头寻找。

与闪念胶囊不同的是,「一步」对于图片和文件的支持更好,而闪念胶囊的好处是可以一口气发送多个胶囊的文字内容。起草一封带有文字,图片以及附件的邮件时使用「一步」作为架子应用非常方便。

设置图片搜索引擎

「一步」侧边栏的图片搜索功能非常好用,还可以在浏览器设置中的「图片搜索设置」中更改默认图片搜索引擎。

批量图片扫描:扫描全能王

使用默认相机拍摄书本或文档,在用「一步」拖入照片到「扫描全能王」应用中,可实现批量文档扫描。

生成 PDF:Adobe Acrobat

借助「Adobe Acrobat」,可以将任何「一步」提取出来的文字或者文件转换为 PDF 的形式,只要拖入到「转换为 PDF」即可。

压缩文件:RAR

借助「RAR」应用以及「一步」侧边栏,文件管理就拥有了解压以及压缩文件的功能,将文件拖入到 RAR 应用即可压缩。

进一步扩展功能:Hermit


Hermit 是一款可以将网页转制成轻应用的应用。由于现在很多应用都有移动网页端,尤其对于一些使用频次较低的应用,通过 Hermit 使用该应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Hermit 不仅是一个浏览器,它有许多自定义选项,还支持添加通知,搜索以及分享接口。正是如此,Hermit 可以以搜索悬浮窗的方式扩展「一步」的功能。

关联阅读:《删掉「毒瘤」们,它也可以给你原生应用般的体验:Hermit》

创建轻应用

理论上我们可以用 Hermit 创造出任何网站的拖拽搜索悬浮窗,接下来我们以创建少数派轻应用(且支持「一步」拖拽搜索)为例:

在 Hermit 主屏幕点击「+」,选择自定义,并在地址栏输入网页应用的地址,比如 sspai.com。然后点击右下角的下载按钮,按照提示就能创建一个新的轻应用。

支持「一步」拖拽搜索

下「一步」是让创建好的轻应用支持「一步」拖拽分享。首先要获取少数派网站的搜索链接。 找到网站的搜索框并搜索输入一个何易于识别的英文和数字(比如「1111」)点击搜索,搜索结果页面加载完成后在设置菜单中点击「复制链接」,便能得到一个 URL:https://sspai.com/search/article?q=1111

然后将将 URL 中的 1111 替换成 %s(即 https://sspai.com/search/article?q=%s),你便得到了少数派网站的搜索链接。

完成后,点击右上角齿轮图标(或从屏幕右边向内滑动呼出设置菜单),点击「更多自定义」,选择「整合」选项卡,在「分享」一栏点击「+」。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填入标题和链接。链接即使我们刚刚得到的少数派搜索链接 https://sspai.com/search/article?q=%s;其中标题是将内容拖入时会显示的字样,个人建议为「搜索少数派」。

至此,支持「一步」拖拽搜索功能的少数派轻应用就创建完毕了,创建其他轻应用的过程与此相同。

在「一步」设置中添加 Hermit

最后「一步」,记得在「一步」设置中开启 Hermit。要注意的是,所有 Hermit 生成的轻应用在「一步」侧边栏中统一为「Hermit」,所以你需要在将内容拖入 Hermit 之后再手动选择具体拖入哪个应用。另外,Hermit 创建的轻应用也可用在大爆炸,闪念胶囊以及任何可以调用系统分享菜单的地方。

想了解更多有关 Smartisan OS 的知识,欢迎关注少数派为你准备的「如何用好 Smartisan OS」专题。

> 下载少数派 Android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 Android 实用 App 📱


iOS 和 macOS 新系统加入了这些特性,让你的隐私数据不会被轻易拿走丨具透

$
0
0

连月来 Facebook 泄漏用户数据丑闻的发酵,以及 欧盟 GDPR 的正式施行,让人们在数字生活中更加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贯重视隐私保护的苹果也在今年的 WWDC 上也进一步提高了新系统对隐私的保护。正值 iOS 12 和 macOS Mojave 公测版发布,这篇文章将为你盘点它们在隐私保护上的新变化。

密码管理

自从钥匙串诞生以来,iOS 和 macOS 的密码管理功能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强密码的生成、存储和填写,而 iOS 11 更让该功能在大多数拥有网页端的 App 中可用。然而相比第三方 App,对密码的管理依然是钥匙串的短板。iOS 12 和 macOS Mojave 完善了钥匙串的功能,进一步挤压了第三方 App 的生存空间。

重复密码检测

弹幕视频网站 Acfan 数据泄露事件 中,近千万条用户数据遭到泄露。每当普通用户遇到这种事件,首先要做的莫过于检查是否存在其他账号使用了与该网站重复的密码。此外,如果用户刚开始使用密码管理工具,之前往往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重复密码。正因存在这两种情况,如何快速找到重复密码,并快速改正,也就成了密码管理工具的一个重要功能。1Password 7 Mac 版和 LastPass 等工具都提供了类似的功能。而随着 iOS 12 的发布,钥匙串也拥有了这项能力。

iOS 12

升级到 iOS 12 和 macOS Mojave 后,在 iOS 上打开「设置 - 密码与帐户 - 网站与应用密码」(macOS 则是「Safari - 偏好设置 - 密码」),你会注意到在密码列表中,有些账号旁边多了一个警示符号 ⚠️,这个符号意味着此账户的密码不止被用于这里一处,存在着安全隐患。除了提供重复密码检测,你还可以直接在这里修改重复密码,不必手动前往相关网页。只需点击该条账号信息,在接下来的页面中选择「在网站上更改密码」,就会自动跳转到该网站,方便你对密码进行修改。

macOS Mojave

通过「隔空投送」分享密码

无论是钥匙串提供的类似「zVf-akZ-REj-38w」的密码,还是第三方密码管理工具提供的诸如「i8D4],^d,XoYNb」的密码,它们在提高了账户安全性的同时,也给「与他人分享密码」这件事增添了麻烦。这样的场景虽然不多见,但现在,iOS 12 和 macOS Mojave 也为之提供了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隔空投送。

点击钥匙串中储存的密码,除了之前的「拷贝」选项外,现在还多了「隔空投送」。点击后,即可与其他运行 iOS 12 或 macOS Mojave 的设备分享这一密码。接收设备会自动打开钥匙串(需要通过触控 ID、面容 ID 或密码进行验证),存储该密码以及对应的账户信息,并允许接收方进一步编辑接收到的密码。

自动填充一次性密码(iOS 12)

开启两步验证同样是提高账户安全性的有效办法。虽然一次性密码也可以通过 App 产生(如 1Password),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主要通过短信接收一次性密码。如果没能在弹窗的几秒钟内记住一次性密码,就只能再打开「信息」,或者下拉出锁屏页来查看。

现在,iOS 12 可以识别出短信中的一次性密码,并且自动显示在键盘的候选词栏中。只需要轻点数字,就可以完成本次填充。值得一提的是,被识别后的短信,会被自动标为已读,不会再出现在通知中心,也不会在信息 App 上产生角标。这一功能对对「小红点」略有强迫症的用户颇为友好。

改进的密码建议和填充

早在钥匙串功能刚发布时,它已经可以在我们创建账号或修改密码时提供安全的强密码。而在 iOS 12 和 macOS Mojave 中,这一功能和自动填充功能一道,在显示效果上更进一步。现在,密码的创建和填充页面更为清晰明了,方便了新用户对该功能的理解和使用。

iOS 12

macOS Mojave

此外,iOS 12 为非 iPhone X 设备的密码填充又增加了一重安全保障。在 iOS 11 中,只有 iPhone X 需要在填充密码前验证面容 ID,而其他设备则没有这一步骤。现在,运行 iOS 12 的非 iPhone X 的设备,在填充密码之前同样需要进行触控 ID 的验证。这一额外的步骤虽然牺牲了一定的便利性,但是可以更好的保证账户的安全。

为密码管理 App 提供 API(iOS 12)

虽然 iOS 12 的钥匙串功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一些用户依然可能需要使用第三方密码管理工具。而这些 App 相对于系统原生的钥匙串的一大劣势,便是繁琐的填充过程。得益于原生的优势,存储在钥匙串中的账号和密码只需轻点便可以自动填充,而第三方工具,如 1Password,尽管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相比之下依然颇为麻烦。这一切将会在 iOS 12 中改变。根据 苹果官网 的介绍,iOS 12 将会为第三方密码管理工具开放新 API,第三方 App 可以借此获得和钥匙串一样的体验,直接在键盘选词栏中选择密码进行填充。

1Password 演示

不过由于 iOS 12 正式版尚未发布,目前第三方 App 仅在测试版中对其进行支持。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并带来新的消息。

用 Siri 管理密码

根据 WWDC 和 苹果官网 的介绍, Siri 将可以帮助用户管理和搜索密码。但是从作者目前的系统版本实测来看,这项功能还处在暂时缺失的状态。在该项功能可用后,我们也会做进一步的更新。

Safari:阻止追踪

去年的 WWDC 让 Safari 在隐私保护上有了巨大的提升。Safari 可以智能地阻止 App 和网页通过 Cookies 对使用者进行追踪。而在今年的 WWDC 上,Safari 则更进一步,可以更为全面彻底地阻止网站对用户网上活动的追踪。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两次 WWDC 中苹果均是在介绍 macOS 更新时提到了此项升级,但实际上两个平台上的 Safari 均获得了同样的功能提升。

阻止点赞、分享按钮和评论组件的追踪

网页通过 Cookies 对设备进行追踪,这样的做法已经司空见惯,去年的 WWDC 也让 Safari 对此进行了防范。但实际上,网页上的一些模块组件,如点赞按钮、分享按钮和评论区域,同样拥有和网页本身一样的追踪能力。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组件同样具有获取 Cookies 和下文将要提到的「Fingerprint」的能力,也可以对用户的设备进行追踪,即便你可能根本没有点击这些区域。现在,macOS Mojave 和 iOS 12 上的 Safari 将会默认关闭这些组件的追踪功能。在它们想要获取信息前,Safari 会进行明确的弹窗警告。只有当用户同意之后,这些组件才能够对用户数据进行搜集。

图片来自 Apple 官网

简化的「Fingerprint」(指纹信息)

除了常见的 Cookies 外,当你浏览网页时,广告公司还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设备的配置、已安装的字体、插件等信息,实现对你的设备的识别和追踪。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可以形成独特的、类似人的指纹的识别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广告公司将你的设备从众多其他设备中识别出来,从而帮助广告公司对你的设备进行跨网页追踪。而在 iOS 12 和 macOS Mojave 上,Safari 只会给网页显示简化了的系统设置、系统原生的字体以及老旧的、早已不能使用的插件信息。通过这些措施,广告公司将会难以获得你的设备的独特标志,从而使你的设备「泯然众人」,不再被个性化地追踪和识别。

WWDC 2018

iOS 12 的其他更新

现在,你可以在「设置-面容 ID 与密码」或「设置-触控 ID 与密码」中禁止更多种类的锁定访问,如「USB 配件」。如果关闭这一选项,那么当设备锁定超过一小时后,将无法通过 USB 连接的方式获得设备内的信息。也就是说,如果手机被盗,留给对方破解手机和盗取信息的时间将只有一小时。这一选项极大提高了破解难度,配合「抹掉数据」功能则可以进一步提高设备中个人数据的安全性。

拓展阅读:《连续输错十次密码抹掉数据,其实并不可怕

macOS Mojave 的其他更新

在之前的 macOS 系统上,当程序试图获取诸如位置等敏感信息时,系统会通过弹窗进行警告,并要求用户授权。此外,macOS 还对联系人、照片、日历、提醒事项等信息提供了 API 层级上的保护。

但在 iOS 上,这样的「请求许可」的情形覆盖的范围更为广泛,诸如麦克风、相机等的使用权限,也需要 App 在事前获得授权。现在,macOS 也补齐了这一短板。在 macOS Mojave 上,App 在获取相机、麦克风以及上述提到的敏感信息之前,都必须通过系统弹出的警告窗口获得授权。不仅如此,新一代 macOS 还会对文件系统中的敏感信息,如邮件数据、iMessage 信息、Safari 浏览历史、时间机器备份、iTunes 中的设备备份、位置和 Cookies 等进行系统级的保护。

任何 App,无论通过什么渠道安装,都会受到 macOS 的严格监控。甚至非 Mac App Store 的第三方应用,比如 LaunchBar、Keyboard Maestro 这些自动化工具,想要调用其他应用(即使只是执行「打开」这样简单的操作)时也得先征求用户的同意。

总的来看,在隐私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此次 iOS 和 macOS 的更新切实地回应了公众的关切,新功能颇为实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方法,来更好的保护隐私,保护个人数据。


不做好应用推送管理,你每周可能会收到 700 多条「垃圾」信息

$
0
0

只要稍加留意,你也能在身边发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手机的通知中心永远是满满当当的;但是仔细一看,却发现举目尽是广告推荐、八卦新闻——真正重要的通知,倒是被埋没在「垃圾」信息流里。

我们忍不住想问:到底每天要接收多少这种「垃圾信息」?要不要管管它们?

于是编辑部做了一个尝试,看看在「放任自由」的状态下,手机上的应用都会给我们发送多少通知。

一个有意思的小尝试

借助 iOS 12(测试版)的通知统计功能,编辑部将 80 多款大家常用的应用都装在了刚刷上测试系统的 iPhone 上,打开了所有应用的通知(每个应用也都打开「激活」了一下),把手机充上电、连上网,静置一周不去动它,看看最后能收到多少通知。

测试中安装的应用

为了避免个性推荐带来的影响,我们没有在应用内登录帐号,也没有测试微信、QQ 等聊天工具。

一周后打开手机,我们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象:

通知多达 700 多条

这周总共收到了 700 多条通知,而且过半的通知都集中在懂球帝、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资讯 App 上。不过由于恰逢世界杯,我们还是原谅了平均每天发 20 多条通知的懂球帝 🌚

虽然不是非常严格的实验,但足以看出我们平时会收到非常多的通知;而仔细想想,其中很多通知只是一些花边新闻,对我们来说不仅没有多大的意义,还可能把有用的通知淹没掉。

是时候整理一下自己的手机通知了。

删掉多余的 App

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App 越多,通知也就越多。所以整理通知,可以先从清理多余的 App 开始。我们做的小尝试或许有点夸张,毕竟不是人人都会把这 80 多款 App 装在手机上,但大家不妨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机,然后问一个问题:到底哪些是我真正需要的?

你真的需要那么多 App 吗

实际上,我们的手机上可能都盘踞着这么一批几乎用不上的 App,却不断发出通知来刷存在感。这些 App 删掉也无妨,我们在管理通知前就先做一次清理工作吧:

  1. 先干掉最烦人的 App:你也可以试试一天不清理通知中心,找出是哪个应用最喜欢发通知,如果它发的都不是你需要的内容,你就可以考虑先把它干掉了;
  2. 优先使用更「安静」的 App:同样一个功能,比如地图导航,原生的地图从来都不会来烦我,而且它使用的也是高德的数据,于是我毫不犹豫就卸载了更喜欢发通知的后者;
  3. 使用小程序代替 App:使用率不高的功能,不一定需要为此专门下载一个 App。像是倒数日、OCR 图片转文字等功能,多数人不会每天都用到,此时不妨选择一个不会主动来打搅你的小程序。推荐阅读:《生活中偶尔才用一次的 App,可以用这 8 款小程序代替》。
  4. 用一个应用代替多个 App:多使用多功能的 App。日历工具 Timepage 的日程提醒通知中会附有当天的天气和交通情况,我一般就不需要再依靠单独的天气和导航 App,每天早晨一条通知就能一览当天的的工作、天气甚至交通情况。

关于精简 App 的方法论还有很多,我再分享一条自己的私货:

把除了微信、QQ、支付宝以外的第三方 App 尽可能删光,每次要用到其他 App 的时候再下回来,如此坚持一周,最后你留下的基本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App 了。

相信精简完 App 之后,「垃圾」通知已经减少了许多。

关联阅读:《删掉你手机里一些不必要的 App,这里有 4 个建议》

我是典型的「一屏流」

通知也分类型

精简后的 App 基本都是有用的,但它们的通知仍然可能骚扰到我们。想象一下,你吃鸡吃得正爽,刚伸手去道具栏里面换霰弹枪,却点到一个好巧不巧弹出来的通知——等你气急败坏返回游戏,发现自己早就被干掉了。

其实,App 的通知不止「开」和「关」两种状态,如果你仔细观察过 iOS 的通知设置,会发现里面的细节还挺细致的。

我们不必把打搅过自己的 App 全部打入冷宫,只要设置好通知显示的时机,就能不错过需要的通知,又不至于让它们太聒噪。

具体的,我推荐这些设置:

  1. 会主动推送通知的资讯类 App,如少数派 🌝,只打开「在历史记录中显示」:最大限度避免通知打扰你,但是仍然允许通知出现在通知中心,等你有空的时候再去看。我对于所有资讯类应用都是这样的处理;
  2. 不主动推送的资讯类 App,如 RSS 阅读器,只打开「应用图标标记」:角标让我紧张,每天睡前挑个时间统一扫一遍。当然,你要是不喜欢满屏幕的小红点,也可以直接关掉所有的通知,反正这些资讯又跑不了;
  3. 日常社交类 App,关闭「横幅」:这类 App 消息频繁,我不希望它们弹出来硬生生打断我正在做的事情;但其他通知选项我一般都打开,所以也不至于漏看消息;
  4. 工具类 App,一般关闭所有通知:除了 Workflow 和 IFTTT 需要用通知实现交互,我实在不知道其他工具类 App 为什么也要给我发通知,还是让它们安安静静呆在一边好了。

从一次小尝试中,我们发现自己居然被这么多通知包围着。但是多数人还是一次次手动清理堆积成灾的通知,或者根本不去管它们。其实,无论为了避免重要信息被淹没,还是单单图个清爽,我们都需要对通知中心进行一番清理。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除了「氪金手游」,国产还有这些精品独立游戏

$
0
0

近年来,感谢国内市场的重视,精品国产独立游戏层出不穷,国产独立游戏逐渐成为游戏产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艺术性、游戏性、故事性上都有不俗的表现。以下这些独立游戏,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各位一试。

App Store 年度最佳本土独立游戏:《艾希》

由上海幻刃网络独立开发,心动网络发行的横版动作游戏《艾希》(ICEY),还未上市就获得东京电玩展、科隆游戏展等专业展会的奖项提名,以及索尼互动娱乐和各大游戏媒体的关注。也曾获得 2017年 App Store 年度最佳本土独立游戏和 TapTap 年度最佳游戏奖。

《艾希》是一部包含 meta 要素的动作游戏,游戏角色知道玩家的存在,并和玩家对话,玩家可以扮演「自己」或者艾希,思考和对抗旁白的指示,挖掘游戏世界的真相。

本作激烈、高速、高频率的战斗让人拍手称快,艾希丰富的动作招式与攻击时的效果音和慢动作也展示了优秀的打击感。

《艾希》目前已经登陆 PS4、Steam、iOS、Android 和 Nintendo Switch 。iOS 和 Android 版本售价均为¥18。


入选 ID@Xbox 的精品之作:《蜡烛人》

《蜡烛人》是由北京「交典创艺」开发的原创游戏精品,与《艾希》类似,也登陆了主机和移动平台。游戏曾得到了 App Store 的「Today」推介和首页推荐,并曾冲到过游戏付费榜的首位。

「蜡烛人」是 开发者@高鸣-蜡烛人挚友 在 2013 年 8 月参加 Ludum Dare 比赛中所获得的灵感:依照给定的「10 seconds」主题,他在 48 小时内完成了游戏最初的原型制作。这个项目得到了比赛的高分肯定,随后被 ID@Xbox 游戏开发者计划选中,得到微软支持,并曾获得 IndiePlay 中国独立游戏大赛最佳游戏大奖。

游戏主题为「一根只能燃烧 10 秒的小蜡烛决心走出黑暗,追寻光明」。本作为 3D 平台跳跃游戏,在移动端上的操作简洁直观,但难度不低。

《蜡烛人》还具有惊艳的艺术风格和音乐。整体 UI 相当精致的风格,动态的光影效果有一种朦胧的美感。作为以营造「听觉想象力」为目的的纯环境向背景音乐,其原声专辑也得到过 Apple Music 的推荐。

《蜡烛人》目前登陆了 Xbox One、PS4、Steam 和移动平台,iOS 平台售价 30 元。


废土中的小小冒险: 《艾彼》

由上海莉莉丝游戏代理发行的独立游戏《艾彼》(Abi),曾获得过 App Store 年度最佳本土独立游戏和 Big Indie Pitch 最佳游戏大奖。

游戏剧情设定在很多年后的某一天,一个早已被淘汰的育儿机器人 Abi,叫上了工业机器人伙伴 DD。两个(机器)人在荒芜人烟的沙漠中踏上了旅途。

在解谜部分游戏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点触解谜的形式,通过场景和道具的调度来通过「关卡」。由于是双人组队,玩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切换操控角色。Abi 身型小巧,攀爬、搜寻等探索一般由它来完成,DD 身型笨重,更多是完成一些辅助型的工作。整体谜题的难度不大,大部分都能通过场景分析找到解法。

《艾彼》目前登录了 iOS 和 Android 平台,售价 6 元。


穿越星空的还乡之旅:《OPUS:地球计划》和《OPUS:灵魂之桥》

丰满的故事和温暖人心的感情,这是来自台湾独立团队的游戏「OPUS 」系列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故事的第一部《OPUS:地球计划》中,移居外太空的新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两位科学家与机器人艾姆搭载「奥伯斯号」飞船前往深空,寻找「传说中的地球」寻求自救方法。OPUS 系列与通常印象中的剧情向游戏不同,除了开篇交代故事背景,它的后续剧情被打散,每一节只有几句对话、独白或心理活动。

而在系列第二部《OPUS:灵魂之桥》中,故事背景设定在世界末日,只有两个人类存活了下来 —— 一名从冷冻仓苏醒的女巫以及一位火箭工程师的后人,在白雪覆盖的末世中收集部件,改进火箭,共同为亡灵完成「宇宙葬」。

OPUS 地球计划

OPUS 的玩法本质上是一款收集类游戏,第一部是在搜寻星星,第二部是搜集火箭部件。在此过程中,剧情也随之转折。想要解开扑朔迷离的真相,就需要玩家自己去推断。《灵魂之桥》中以 2D 俯视角操作,玩家通过从各地废墟遗迹中挖掘遗物,读取其中的信息,逐步拼凑出末日前发生的种种故事。

 OPUS 灵魂之桥

在 Steam 和 Google Play 的商品详情页最后,开发者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相信,游戏的存在是为了感动人」。我如果你喜欢这种冰冷环境中的温暖故事,那么这两作不会让你失望。

OPUS 系列目前登陆 Steam 和移动平台。移动平台免费下载,内购 ¥12 解锁完整版。Steam 平台参与夏日特卖,两作含 DLC 售价 69 元,-47%。


腾讯扶持的国产独立游戏:《三竹里》

《三竹里》是由腾讯的一个培训项目:开普勒计划孵化出的作品,由五个校招生制作。游戏极尽全力在场景美术上营造了一个看起来比较 Cyberpunk 的世界 —— 昏暗的太空街区、五彩斑斓的霓虹灯招牌、错综复杂的电路等等,虽然元素不算丰富,但是效果不错。

本作的核心玩法,是在限定时间内,通过控制飞行器外靠绳索牵引的主角,连接场景中「正确」的电线线路来打开通道或者规避障碍物。玩家只能围绕飞行器做正逆方向的圆周运动,在靠近电线头时会自动拾取和链接,但是撞击边界建筑或者障碍物会导致游戏失败 —— 玩家与电路、障碍物以及边界建筑构成了解谜交互。

《三竹里》目前登陆 iOS 和 Android,免费无内购。



本文中所有提到的游戏均收录在少数派专题页面 「国产独立游戏之光」之中,欢迎前往阅读和收藏。如果你有喜欢的国产独立游戏,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或向我们投稿推荐。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

派早报:苹果发布 iOS 12 Beta 3,三星手机出现严重信息 bug,WPS for Mac 测试版开放下载等

$
0
0

苹果发布 iOS 12 第三个开发者测试版

今日凌晨,苹果发布了 iOS 12、watchOS 5 和 tvOS 12 第三个开发者测试版(DP 3)。iOS 12 DP 3 新增了轻扫清除通知功能、全新的 Acticity 应用贴纸等特性,还重新设计了 iPad 版语音备忘录的界面。watchOS 5 更新了 Breathe 应用的图标,而 tvOS 则调整了杜比音效开关的位置,并且可以查看屏保的拍摄地信息。目前,开发者可通过官网或 OTA 升级下载最新的测试版。

Gmail 邮箱开发者可以看到用户的邮件,谷歌回应将严格控制避免滥用

本周一(7 月 2 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多家 Gmail 第三方邮箱开发商可以直接获取用户的邮件信息。昨天,谷歌在其官方博客回应此事,称 Gmail 团队将对每一个第三方开发者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进行审查,避免出现滥用行为。一旦遇到违反隐私政策的做法,将会立即采取行动。去年谷歌宣布放弃邮箱广告,停止扫描用户的邮件信息用于广告营销,但并没有针对第三方开发者做出明确限制。来源

三星手机出现严重 bug:自动将照片发给其他人

近日有国外用户在 Reddit三星官方论坛发贴,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的手机自动将照片通过短信应用发送给了其它人,而且不会留下任何发送记录。其中 Reddit 用户更是表示自己的三星 S9+ 在他睡觉时将整个相册都发给了他的女友。

根据目前网友反馈,出现该问题的机型主要集中在三星 S9 系列以及 Note 8 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和近日的 RCS(Rich Communication Services,融合通讯服务) 通讯协议升级有关。三星官方表示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派技术人员开始着手调查。而现在想要解决这种问题,只能暂时禁止短信应用访问照片,使用其它短信应用。来源

新跑分暗示采用新处理器的 MacBook Pro 即将到来

近日一张 GeekBench 的跑分图显示了一款疑似全新 MacBook Pro 的基础配置。从跑分图中来看,新款的 MacBook Pro 搭载 Intel i7-8559U 处理器,功率最高为 28W,对比去年发布的 MacBook Pro 有不小的升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内存上支持 16GB,但依旧是 LPDDR3,这款机型应该是 17 年 MacBook Pro 的升级款。来源

图 /9to5Mac

WPS For Mac Alpha 版开放下载

国产办公软件金山 WPS 日前推出了 Mac 版本,该版本包含文字,表格,演示文档及 WPS 云服务,并兼容微软 Office 格式。Mac 版 WPS 支持编辑本地与云端文档,提供在线存储空间和模板,以及文档修复、PDF 与 Office 格式互转等特色功能。目前用户可前往官网免费下载。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全能型 Markdown 应用 MWeb 3.0,让我们可以更快速地记录笔记和检索文档 | 首发特惠

$
0
0

MWeb 是一款 macOS 上体验优秀的 Markdown 应用,在 Markdown 编辑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MWeb 以其出色的功能和体验独树一帜:

  • 跨 macOS 和 iOS 的双平台;
  • 内置灵活的文档库管理功能;
  • 支持在应用内生成和发布静态博客,并用 GitHub 等平台托管图片资源;
  • 可以直接发布文章到 WordPress、Medium、新浪博客等平台;
  • 支持以标签管理 Markdown 文档;
  • 可用于搭建个人 Wiki 知识库。

如果你需要这些功能,那么 MWeb 将是你的不二选择。作为一款专业的 Markdown 写作、记笔记、静态博客生成软件,MWeb 在今天带来了 Mac 版的 3.0 更新,主要加入了可以在菜单栏进行快速记录的快速笔记功能,以及用于搜索与切换文档的快速搜索功能。此外,MWeb 3.0 还有大量看不见的代码重构,如同 iOS 11 升级至 iOS 12 一般。

MWeb 3.0 - 全能型 Markdown 写作工具

少数派用户专属价:¥50

少数派正版软件

快速笔记:在菜单栏快速记录灵感

快速笔记位于 Mac 菜单栏上,启用后,点击图标即可输入。你可以选择每隔一天、三天、七天、十四天新建一个文档,在这个间隔时间内输入的内容,会保存在同一篇文档内,点右下角对勾就会将时间戳和内容保存至文档。

不仅如此,快速笔记功能还可以用于素材收集,比如浏览网页时喜欢一段话或图片,就可以选中后拖拽到菜单栏图标以完成收集。如果要呼出 MWeb 编辑器界面以浏览收集内容,点击左下角图标即可。

快速搜索:打开文档最快的方式

MWeb 本身提供了文档库功能,你可以把所有在写的文章、临时记录的心得、随时要反复查询的笔记等内容通通储存到 MWeb 里,所以我们的 MWeb 中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文档库。如果你想要在这些茫茫文档中立即找到一篇旧文档,不一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借助 3.0 新增的快速搜索功能,它的界面跟我们熟悉的启动器应用,比如 Spotlight、Aflred 等非常相似,我们只需要按下快捷键 ⌘Command-O,在弹出的界面中输入文档标题或者内容,就能立即进行检索,找到想要的内容。

此外,快速搜索不只是简单的搜索,它还可以在沉浸模式下(仅显示编辑器界面且隐藏工具栏和标签栏)用于切换打开的文档,和打开最近编辑过的文档,非常方便。

使用场景

这部分主要讲解我日常使用 MWeb 的场景,或许这也是你的需求之一。

构建和发布静态博客

MWeb 自带数种网站主题,如果要托管到 GitHub 或 Coding,在已配置好 git 的条件下,一分钟内即可生成和发布静态博客,文章图片资源也会托管在 GitHub 等平台,无需使用七牛等作为图床。如果需要,MWeb 也支持 Google Photos、imgur、七牛、又拍云和自定义图床。

文章多平台发布

MWeb 拥有极其强大的发布功能,支持发布到 WordPress、Medium、Tumblr、Metaweblog API(新浪博客等)、印象笔记、为知笔记等平台,除了 Medium 外,其它平台都支持文章更新。

如果要分享到微信等手机应用中,导出或复制为图片功能可以生成适配手机屏幕的文章图片,也可以导出为 PDF、Epub、Docx 等格式。

出色的文档管理能力

MWeb 可以根据分类和标签管理文档,也有全局搜索功能,俨然另一个印象笔记,相当于 Bear 和 Typora 的结合体,这在 Markdown 编辑中是极少见的。如果你嫌弃印象笔记笨拙或缺乏对 Markdown 的支持,那么可以借助 MWeb 进行编辑文档,然后通过发布服务将文章发送到印象笔记。

借助 MWeb 出色的大量文档管理能力,我们可以构建个人 Wiki 知识库。全局搜索和标签过滤使知识库的查询和管理更加便捷,同时,我们也可以复制文档链接放到到其它文档中,实现文档之间的互链。可以这样讲,MWeb 3.0 是现阶段最好的个人 Wiki 编辑器,如果你也想构建个人 Wiki,不妨试一试 MWeb。

更多的期望

MWeb 自 2014 年发布至今,付费用户始终可以进行免费更新。MWeb 3.0 是首次需要付费更新的大版本。因为开发者 Otis认为:软件没超过 3 年以上,都没有另起的理由。

此次 MWeb 3.0 主要带来了快速笔记和快速搜索这两个新功能,其它主要是一些细节的改进,比如目录和工具栏等界面也进行了优化。而黑暗模式、沉浸模式、外部文档库模式、标签过滤、发布和导出服务等,均为 2.0 就具备的功能。考虑到开发者秉持的软件更新理念,我们完全可以期望 MWeb 在今后带来更多好用的新功能。

在少数派以优惠价格购买 MWeb 3.0

MWeb 3.0 for Mac 首发半价 60 元,前 3 天,少数派用户可以 50 元的专享优惠价格在 少数派正版软件商城 购买 MWeb 3.0,加送 5 元少数派付费栏目优惠券。

MWeb 3.0 - 全能型 Markdown 写作工具

少数派用户专属价:¥50

少数派正版软件


注:非 Mac App Store 购买的用户如果是在 2018 年 5 月 1 号之后购买了 MWeb 2.x,可邮件联系开发者更换为 3.0 版。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提升效率的工具 🔧


视觉风格仍在调整,多任务切换操作进一步优化:Android P DP4 更新丨具透

$
0
0

昨天凌晨 Google 例行向 Pixel 和 Pixel 2 设备放出了 7 月安全更新,更重要的是,原计划于 6 月下旬公布的第四个 Android P 开发者预览版(下文简称 DP4)在短暂的跳票之后也姗姗而来。

虽然迟到了,但这也让 DP4 赶上了最新的 7 月安全更新补丁,而作为 Android P 的候选发行版本(Release Candidate),DP4 在视觉风格和一些功能交互上还在不断调整。如果你正在观望或对 Android P 感兴趣,不妨通过这篇「具透」来了解一下。

「数字健康」还没有来

Android P 对「数字健康」的关注是今年 5 月 I/O 开发者大会 Keynote 的众多亮点之一,包括用于量化手机和应用使用习惯的 Dashboard 统计面板、翻转手机即进入勿扰模式的 Shush 手势、限制应用使用时间的 App Timer 和灰阶显示屏幕内容帮助用户「戒除」手机瘾的 Wind Down。

I/O 大会上的功能展示

这些功能此前没有在 Android P 的任何一个开发者预览版中出现过,而作为 Android P 的候选发行版,此前很多用户都推测 DP4 可能会装载部分甚至全部「数字健康」功能。

但依然没有。

派小队猜测,这些功能很有可能与当初的 Google Assistant、Night Light(夜间模式)、Pixel Launcher 等特性一样,在今秋 Pixel 3 发布时正式推出并在短时间内成为新机型独占。一代甚至二代 Pixel 用户可能要等到后续的 Andrid 9.x 才能用上这些新功能。

两相对比,Android P 在这一点上还真没有 iOS 12 来得痛快。

视觉:系统图标整体风格更新

更新到 DP4 之前很多人都在期待新功能,但谁也没想到 Google 还会在临近最终版本前对 Android P 的视觉设计进行调整。

在 DP4 中,系统图标的风格从整体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翻新。

设置项目图标和快速设置面板中的开关图标都做了镂空处理:

图标几乎都被镂空了

返回按键由镂空三角形变为更加简约的线性箭头:

返回键新样式

输入法切换指示图标、状态栏图标做了缩小处理:

状态栏图标更小了

手机横屏 / 竖屏状态切换时,用于锁定屏幕旋转方向的按键不仅有了新样式,布局也比此前的版本更加合理:

旋转锁定按键看上去像是「同步」

总体而言,DP4 在视觉风格上给人以更加精致的感觉,也让 Android P 和 Oreo 相比有了更好的区分。早前版本中系统图标的设计风格可以在 这篇文章 中查阅。

另外,在查看应用列表时派小队还发现,SystemUI 也换上了一个更加清新的图标,同时传言中用于整合 Chrome OS 和 Android 即时通信体验的 Better Together 也出现在了 DP4 当中。

新图标和新应用

多任务:快速切换功能改进

DP3 加入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在 Android 系统原有导航操作的逻辑基础之上,重新设计了 HOME 键手势来进行多任务处理。

在 DP3 中,我们可以通过上滑「药丸」HOME 键来进入横向卡片式多任务界面,同时,左右横滑便可在不同任务卡片中快速切换。

但左右横滑有一个问题:横滑区域太窄了。如果你在早前版本的 Android P 中使用过这个手势就会发现,在如此有限的区域内,靠左右滑动来寻找某个特定的任务卡片其实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

此前的多任务快速切换操作

因此 DP4 对横滑任务切换做了两个方面的重新设计:

  • 左右滑动区域更大了:左右滑动药丸 HOME 键时,底部会出现一个几乎横跨整个屏幕的滑动指示条,我们可以在这个区域内随意滑动进行任务切换
  • 单张任务卡片也更大了:与之相应的,单张任务卡片也占据了当前屏幕的大部分可视空间,切换任务时进行视觉定位更加方便
新的多任务快速切换设计

但从个人角度出发,派小队对这个手势操作设计仍不满意,上滑操作无可厚非,但在大量的任务中进行切换这件事情上,左右滑动显然不符合我们在智能手机上积累了多年的信息流浏览经验,换句话说就是不够符合直觉。

从原有导航方式切换到 HOME 键手势,依然有着不小的学习成本和适应难度。

暗色主题(部分)回归

在开发者预览版中用暗色主题「调戏」用户快成为 Google 的一种「陋习」了,在 Android N 和 Android O 的开发者预览版中,暗色主题都曾经出现过,但都没能在正式版本中存活下来。

在 Android P DP4 里,我们又一次迎来了暗色主题……

之所以在小标题中说「部分」,是因为 Android P 中的暗色主题能够覆盖的范围仅包括 Google Feed 背景、桌面文件夹、应用抽屉和快速设置面板等界面,对白茫茫一片的设置界面完全无效。

亮色壁纸下单独应用暗色主题,但无法覆盖设置界面

但加入设置总是好的。此前,上面提到的部分只能根据壁纸色调进行自动调整,而在这次的 DP4 中,我们只需前往「设置 - 显示设置 - 设备主题」选项即可手动在自动、明亮和暗色三种主题模式间进行切换。

设备主题选项又出现了

如果你喜欢用一张色调明亮的壁纸同时又不想让快速设置面板跟着变白,这个功能应该适合你——趁 Google 还没发现「影响设备性能的问题」并将其撤下之前好好享用吧。

Actions 可用了,但一些功能仍在「抽风」

App Actions 是一项基于 AI 的新功能,借助机器学习,它根据使用场景进行有针对性的应用操作建议。

比如派小队凌晨更新后用 Kendrick Lamar 的歌测试了一下 LDAC,今天中午连上同一副蓝牙耳机时,昨天没听完的专辑就以快速操作的方式出现在了应用抽屉中应用建议的下方。

App Actions 根据当前使用情景提供快速操作推荐

此前,这个功能仅适用于 Pixel 2 和 Pixel 2 XL 用户,手持 Pixel XL 的派小队终于在 DP4 中用上了这个眼馋已久的功能。

真香。

锁屏可以展示天气和日历事项了

值得一提的是,Android P 开发者预览版中的很多功能似乎都是 Google 通过服务器端进行控制的,比如此前在部分测试用户手机上偶尔出现的锁屏天气和日历事项在 DP4 中终于正常显示。

此前可用的多任务卡片 OCR 提词/图:AndroidPolice 

异常好用的多任务卡片 OCR 提词特性则更加诡异——此前 Pixel 2 和 Pixel 2 XL 用户可以正常使用,但根据 Reddit 网友的反馈,这个功能在 DP4 上线之前莫名失效了;而另一边,一代 Pixel 和 Pixel XL 用户则在更新到 DP4 之后短暂开启过这个功能,但目前也已失效。

以上就是本期具透的全部内容,让我们共同期待接近最终版的 DP5 吧。

题图来自:9to5Google

除了空调、冷饮和 WiFi,这些冰雪游戏也是夏天的好伴侣

$
0
0

每当夏季来临,空调和冷饮便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东西。这时候你又是否会怀念起冬季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感觉呢?今天要介绍的这 5 款游戏,带你在炎炎夏日里体验冰天雪地。

Roller Polar

Roller Polar 是由知名休闲游戏开发商 Nitrome 推出的一款休闲游戏,游戏延续了 Nitrome 一贯的像素风格和简单易上手的玩法。在游戏中,你要扮演的是一只滚雪球的北极熊。雪球在不断向前滚动的同时会将沿路的石头、树木甚至是动物卷进来,而你必须在恰当的时机点按屏幕来跳过这些障碍物。当然,你也不要错过路上被卷进雪球的金币,在游戏过程中收集到的金币可以用于解锁皮肤。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到 Roller Polar。


北极旋律

在 北极旋律 里,你要扮演的同样也是一只北极熊。不同于 Roller Polar 小游戏式的娱乐,北极旋律将环保主题融入游戏。在游戏中,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你要操纵北极熊 POL 去收集散落的冰晶来帮助恢复北极的面貌。

屏幕两侧各有一个按钮,当屏幕中间的激光与发光的冰柱重合时按下按钮即可改变冰柱或冰块的位置,点击左侧按钮便是将其下移一格,点击右侧则是上移一格。在游戏过程中,你还会遇到有裂缝的冰柱或是一些障碍,这时你只需要同时按下两个按钮即可修复冰柱或消除障碍。

北极旋律共有 8 关,每个关卡又分为「简单」与「困难」两种难度。关卡之间是以音乐来区分的,每一关都有着不同的背景音乐。每次闯关完成,你都可以获得一张明信片,上面记录了你的通关情况。在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后,你还会获得不同的邮票,你可以在游戏中的集邮册里查看任务及已获得的邮票。

你在游戏中收集到的冰晶会被记录在全球排行榜上,你可以随时查看个人或所在国家收集的冰晶数量的排名。你所收集的每一个冰晶都会计入全球玩家的进度,你可以与全球玩家共同努力让北极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当然,你也可以通过内购来获取更多的冰晶,开发商承诺将内购收入的 20% 用于北极熊的保护项目。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北极旋律,如果感兴趣,你也可以在开发商的 Facebook 查看到他们关于北极熊保护的动态。


无尽寒冬

无尽寒冬 是由墨日与柠檬酱两个国内独立游戏工作室推出的冒险解谜游戏。在游戏的世界观中,由于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世界变成了冰天雪地的废土。人类为了避免被机器人发现踪迹,只能躲在隐秘的基地之中。玩家要扮演主角「十一」在人类各基地之间传递信息与资源,而在游戏进行过程中,你也会发现一些隐藏要素,从而解开这个世界的秘密。

游戏地图中有着交错复杂的道路和不同的地形。在公路上,你可以自由地驾驶,但到了冰面上,你却只能一滑到底。游戏的判定非常精准,你一旦撞上路边的积雪,车辆便会因温度过低而损坏,因此你的操作精度也十分重要,游戏提供了虚拟摇杆及触屏操作两种模式,你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游戏。

在游戏中,你要做的便是想办法找到行程的目的地。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遇到复杂的迷宫,烧脑的谜题。你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找到正确的路线,并合理利用地图中的机关,才能顺利通关。

随着游戏的进行,你会在地图中找到隐藏的日记片段。这些日记记录了游戏世界观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你可以通过收集日记来了解人类与机器人大战的起因和结局,从而对游戏的世界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你可以在 App Store(免费) 或 Steam(¥29)下载无尽寒冬。其中 App Store 版仅包含 Steam 版的故事模式,而 Steam 版支持多人模式。


Toppluva

在炎热的夏季,当所有人都着装清凉的时候,你可以在 Toppluva 里换上厚厚的滑雪服,到高山上体验滑雪带来的别致体验。不同于 Alto's Adventure 的无尽滑雪,Toppluva 采用的是闯关的形式,游戏内有 9 座山,共 54 关。

游戏的操作非常简单,你只需点按屏幕即可改变滑雪方向,长按屏幕即可进行急转。在滑雪的过程中,你会遇到许多不同的障碍物,而你要做的便是躲避这些障碍物从而顺利滑到终点。除此之外,你还要注意沿路的旗帜。你必须从旗帜尖部的另一侧滑过,否则则会被认为是失败。

只有当你在一座山上所有关卡都获得了铜牌以上的成绩,你才能进入下一座山进行挑战。你也可以通过完成一些特殊的任务来解锁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物在滑行时的轨迹也会有所不同。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到 Toppluva(含内购)。


Ketchapp 冬运

Ketchapp 的游戏大多都是节奏极快的街机游戏,Ketchapp 冬运 也不例外。在 Ketchapp 冬运中,你可以体验到不同的冰上运动,但实际上这些运动之间的玩法并无差异。在滑行过程中,你要做的只是在下方黑色箭头到达地面黄色区域时点按屏幕。虽然操作很简单,但随着速度逐渐加快,要精准地进行定位却不是件易事。

Ketchapp 冬运的节奏非常快,在你完成了一个项目后,人物便会立即进入小木屋更换装备进行下一个项目。因此你不仅要对每一个游戏项目足够熟悉,还必须能够灵活地在不同项目之间切换。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Ketchapp 冬运(含内购)。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


想用 Numbers 做出漂亮的表格,从这 8 个技巧开始

$
0
0

作为 iWork 效率套件之一,Numbers 可能是我最常用的 Mac 生产力应用。它有非常快的启动响应速度、友好齐全的快捷键支持、iCloud Drive 多设备同步等等「亲生」优势。不管是做名单管理、企业报表整理,我都会优先选择使用 Numbers 来进行。

当然,从上手 Numbers 到熟悉它的使用,我也花了不少的时间。Numbers 的交互体验是完全 Apple 化的。本文基于我自己的使用体验,整理了 8 个 Numbers 的关键功能,并且简单对比和 Excel 使用习惯的差异。学会它们,你应该可以快速上手 Numbers。

学会新增表格行列

打开 Numbers,我们会遇到的最基础的一个功能,快速新增一行或者一列。Excel 默认将无穷无尽的单元格平铺显示,但是简洁的 Numbers 只显示有限的行列单元格。如果你要在表格最后一行或最后一列之后增加行列,可以直接将光标移动到最后的行号或最后的列字母附近,按住「=」符号并拖动,就可以扩展表格。使用表格的最右下角的反 L 按钮,也可以快速扩展表格。此外,在行号或列字母上右键,可以选择在特定某行上下插入一行,或者在特定某列左右插入一列,这也是常会用到的功能。

学会设置标题行列和表尾行

Numbers 表格的布局排列和 Excel 有着很大的不同,标题行、标题列是我们在使用 Numbers 之前需要熟悉的内容。标题行和标题列出现在表格的顶部和左侧,如果我们使用 Numbers 默认的表格样式,那么灰色底的单元格就是标题行列。标题行列的重要作用是,它们默认就被冻结,在我们滚动电子表格时总是保持可见,这和 Excel 的冻结行列功能非常相似。

相比于标题行和标题列,表尾行是 Numbers 另一个特有的功能,它对于统计数据操作具有天然的优势。表尾行具有这样的特性:永远处在表格最后一行。不管是在表格中新增一行,还是像上一节介绍的手动拖动来快速新增表格行,表尾会始终固定在表格最后一行。甚至当我们在最后一行使用公式进行累加等计算时,新增行的数据也会自动加入到表尾行的计算中,因此表尾行是进行数据统计的绝佳之地。另外在制作图表时,Numbers 会自动忽略表尾行数据,即使我们选中了表尾行的单元格纳入图表数据源。

在表格第一行行号或第一列列字母上右键,我们就能调整标题行列的设置,例如将某个行修改为标题行、新增标题行列等等。在表格最后一行行号上右键,则是调整表尾行。此外,在 Numbers 右侧边栏的 格式 - 表格 - 标题与表尾 的弹出式菜单中,我们也可以批量调整标题行列和表尾。Numbers 最多支持 5 个标题行、5 个标题列和 5 个表尾行。

学会快速移动表格行列

在 Numbers 中移动表格行列的操作,非常直观简单。选中表格行列后,直接利用触控板重按使行列在表格中浮起,就可以将它直接拖动到目标位置了。当然如果你使用鼠标,操作则是先选中表格行列,再长按使行列浮起。

学会按需调整行列大小

除了像在 Excel 中那样手动调整行列大小,或者精确调整行列大小之外,Nmubers 还支持按照单元格实际内容来调整行或列的大小。我们在行号或列字母上右键,选择「调整宽度以适合内容」或「调整高度以适合内容」,那么表格行列高度或宽度,根据单元格内容最大的高度和宽度进行调整。经过这种调整后,可以看到表格会变得更加简洁干练,高效利用屏幕显示空间。这一操作也支持对多行或多列批量进行。

学会使用单元格样式复制

Excel 的「格式刷」功能能快速地让两个格式不同的单元格瞬间得到统一,尽管 Numbers 没有提供一模一样的「格式刷」,但「样式拷贝」和「样式粘贴」功能也能快速地实现「格式刷」。

在 Numbers 中,我们选中源单元格,按下 ⌥Option-⇧Shift-C,再选中目标单元格,按下 ⌥Option-⇧Shift-V,那么目标单元格的样式会变得与源单元格相一致。样式包括单元格颜色、边框,文本字体、字号和颜色,对齐方式等等。

由于是快捷键操作,样式拷贝与粘贴功能,还可以对多个单元格同时进行。即使这些单元格不相邻,我们也可以通过 ⌘Command 批量选中单元格再进行样式粘贴。甚至源单元格是具有多种样式的单元格群组,也可以批量复制样式。

学会自定义修改数据格式

我在使用 Numbers 处理财务数据时,会遇到将以「元」为计量单位的金额数字,快速批量地修改为以「万元」或「亿元」为计量单位的金额数字。在 Numbers 里使用自定义数据格式,可以轻松完成。

首先我们选中以「元」为计量单位的金额数字所在的单元格,在 右侧栏 - 格式 - 单元格 - 数据格式 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 创建自定格式,随后将「比例或范围」中「K」拖动到输入框内,再点击箭头选择「千」,那么单元格显示的金额数字就变成了以「千元」为计量单位的数字。再使用上节提到的样式拷贝和粘贴,我们就能调整大量单元格的计量单位。

你可能会提,将单元格里的金额数字全部除以 1000 也能将金额的计量单位变为千元,但是这个操作与自定格式有着本质不同的。首先,自定格式不修改单元格内容,单元格内的数字仍是以「元」为计量单位,但显示为以「千元」为计量单位的金额;其次,如果需要再次调整计量单位,使用公式法则意味着还要再一次给单元格的数字进行处理,操作复杂。

自定格式还有其他多种规则可供我们添加,以使单元格的内容按我们自己的要求做出变化。

注:Numbers 目前尚未提供「万元」或「亿元」两个选项,我已向 Apple 提交功能建议,增加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的两个计量单位。

学会调整表格视图

在 Numbers 中,没有一个拖动条可以直接调整显示视图的比例,但在左上角提供了缩放比例控制菜单。但实际上,在 Numbers 中,使用快捷键来控制视图大小十分高效。

在大多数的 macOS 应用中,放大和缩小窗口视图的快捷键为 ⌘Command-加号(+) 和 ⌘Command-减号 (-),例如 Safari 和 Pixelmator Pro 等均是如此。但是在 Numbers 中,这两个快捷键的操作是增大和减小单元格中的文字字号,而放大和缩小窗口视图的快捷键变成了 ⌘Command-⇧Shift-> 和 ⌘Command-⇧Shift-< 。

学会设置打印表格

将表格打印出来可以说是非常愁人的操作,我们可能需要多次调整甚至修改表格结构才能优雅地把一张表格完整地打印在一页纸上,Numbers 专为这个需求增加了打印设置功能。

首先,我们可以先使用上文提到的「按需调整行列大小」功能,将表格变得紧凑减少不必要的空白,然后在 Numbers 中,我们按下 ⌘Command-P 打开打印设置,在右边栏「内容比例」中点击「适合」就能立刻将表格内容浓缩在一页纸上,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滑动滑块来更改打印内容比例。打印设置并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设置,Numbers 会记住你上一次对打印做出的修改。

上手 Numbers 的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些需要注意的功能差异,或者是 Numbers 特有的高效操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这些是 App Store 10 年来最受欢迎的应用,看看你用过多少个?

$
0
0

我们要把它(App Store)放到每一台 iPhone 上。

2008 年,当乔布斯公布 App Store 时,现场没有多少掌声和欢呼。当时可能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个决定的深远影响。十年后的今天,App Store 有超过 2 千万名注册开发者,每周拥有超过 5 亿的用户访问量,成为了苹果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图 / Apple

在 App Store 十周年之际,App Annie 发布了一份报告,回顾了从 2010 年到 2018 年 App Store 的发展,从「下载量」和「用户 App 付费」这两个角度来展示这些年 App Store 的发生的变化。

2010 年:「会说话的汤姆猫」登顶全球下载榜

2010 年 1 月 5 日,App Store 上线还不到 18 个月,苹果就 宣布 App Store 下载量达到了 30 亿。在那一年,「会说话的汤姆猫」成为了全球下载量最高的 App。这款在当时风靡全球的虚拟宠物游戏,利用 iPhone 的多点触控屏幕,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另外,当时用户们最喜欢的付费 App 大都是一些实用工具,比如能够在手机上查看和编辑 Office 文档的 Documents to GO,能够听歌识曲的 Shazam,以及相机滤镜应用 Hipstamatic 等等。这些体验出色的应用让 App Store 成为了很多人购买 iPhone 的理由。

2011 年:Instagram 迅速蹿红

2011 年,照片社交应用 Instagram 成为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 App。从 2010 年 10 月推出以来,它迅速得到了全球用户的欢迎,并在 2012 年成功登顶 App Store 全球下载榜冠军,最终被 Facebook 以 10 亿美元的价格 收购

用户 App 付费方面,由于苹果在前一年刚刚发布了第一代 iPad, 因此出现了一批专注大屏阅读体验的 App,例如 GoodReader,这款在当时体验最为出色的 PDF 阅读器,在当年成功进入全球用户付费榜前十 。

2012 年:Youtube 不再是内置应用

时间来到 2012 年。随着 iOS 6 的发布,Youtube 和 Google Maps 不再是 iOS 内置的原生应用。尽管如此,随着 WIFI 的普及,在手机上看视频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重要,巨大的用户需求让 Youtube 在当年迅速占据了用户下载量第二的位置。

与此同时,付费订阅也正在兴起。Pandora 和 MLB At Bat 这些流媒体服务在当年首次进入用户付费榜前十。按月付费这件事开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2013 年:App Store 销售额突破 10 亿美元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2013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当年,苹果首次将国行加入了 iPhone 的首发行列,终于国内的用户也能第一时间买到 iPhone 了。

由于 Touch ID 的加入,在 App Store 购买 App 也变得更方便了。2013 年,App Store 的销售额突破 10 亿美元。当年最受关注的 App 莫过于异军突起的 Snapchat,「阅后即焚」这种新奇的玩法迅速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用户,让 Snapchat 快速进入了全球下载榜前十。

2014 年:Facebook 最受欢迎

2014 年,苹果发布了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这两款大屏手机在当时收到了用户的欢迎,尤其是得到了来自中国市场的积极反馈。iPhone 热销也带动了 App Store 的收入增长,亚太地区的用户付费量在同年迅速提升,一举超过美洲地区,开始成为 App Store 最大的收入来源。

亚太地区的用户付费量在 2014 年超过了美洲地区

App 方面,Facebook 无疑是当年最受用户欢迎的社交平台。在 Facebook Messenger 成为独立应用后,它和 Facebook 一起占据了当年全球下载量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直到 2017 年才被 Youtube 重新超过。

2015 年:QQ 和微信进入全球下载榜前十

对于 App Store 来说,2015 年迎来了中国市场的全面爆发。不仅在下载量上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国家,同时 QQ 和微信这两款「国民应用」也首次进入了全球下载榜的前十。

流媒体订阅服务也在这一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Spotify、Hulu、Pandora 和 HBO now 占据了全球用户 App 付费前十中的四席,在线音乐和视频服务已经成为了 App Store 重要的收入来源。

2016 年:App Store 更新政策,开始鼓励订阅制

2016 年,苹果重新调整了 App Store 政策,为了鼓励开发者采用订阅制,苹果宣布用户如果订阅 1 年以上,苹果对订阅费用的抽成将由 30% 降低为 15%。这一年 App Store 用户付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长了 50%,这也是自 2011 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来自中国的流媒体服务也开始崭露头角。爱奇艺成为了首个进入全球用户 App 付费榜前十的中国应用。继 2015 年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国家后,在这一年中国也首次在用户 App 付费量上超过美国,成为 App Store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市场」。

2017 年:全新设计的 App Store

iPhone 在 2017 年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除了全新设计的 iPhone X,苹果也在 iOS 11 上带来了改版的 App Store。每日更新的精美内容,再加上由资深编辑制作的应用合辑,昭示着 App Store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应用也在 2017 年继续着自己的步伐。在 App Store 全球下载量前十的榜单中,中国应用占据了四席(微信、QQ、淘宝和腾讯视频)。腾讯视频、快手和QQ 在爱奇艺之后也进入了全球用户付费榜前十。中国应用毫无疑问已经占据了 App Store 下载和付费的「半壁江山」。

2018 年:抖音成为全球最火 App

短视频在 2018 年的大热让抖音一举超过 Youtube、Facebook Messenger 和 Instagram 等应用,登顶全球下载榜。视频和音乐流媒体服务则依旧是用户 App 付费的主要对象,在付费榜前十占据了 7 个位置。

从购买功能型应用到订阅媒体服务,App Store 见证着人们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使用方式的变化。与此同时,iOS 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也让很多工具型应用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比如手电筒应用),而社交、娱乐和阅读资讯依旧是 App Store 的主力。

App Store 在繁荣中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它的未来如何?App Annie 在报告中给出了乐观的答案。根据他们的预计,到 2022 年 App Store 用户支持将达到 757 亿美元,比 2018 年增长 80%。看来 App Store 还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扮演着苹果的「摇钱树」。

(题图来自 TIME,除特别注明,本文内图片均来自 App Annie)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派早报:百度推出智能小程序,微软低价版 Surface 平板将不采用酷睿处理器,知名浏览器扩展 Stylish 被下架等

$
0
0

百度推出智能小程序

昨日,在百度 2018 年 AI 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正式推出智能小程序,让用户可以在百度 App 上连接第三方服务的功能。百度副总裁沈抖表示,智能小程序将接入百度大脑 3.0,便于开发者调用,并会在今年 12 月开放源代码。未来,智能小程序除了能在百度自家 App 上运行,还会支持合作伙伴的 App。来源

图 / 腾讯

传微软低价版 Surface 平板将不会采用酷睿处理器

据彭博社的早前报道以及 FCC 的文件显示,微软正在打造一款「低价版」Surface 平板。这款平板将采用 10 英寸的屏幕,支持 USB-C接口充电,边框将采用圆角设计,机身重量将降低 20%,售价将在 400 美元左右。近日,WinFuture.de 爆料称这款新平板将不会采用 Surface Pro 上使用的酷睿 i5/i7 处理器,而是使用 Intel Pentium Silver N5000(略微高阶的机型将采用 Intel Pentium Gold 4410Y或Intel Pentium Gold 4415Y)。来源

因窃取用户隐私,Firefox 和 Chrome 下架知名浏览器扩展 Stylish

近日,软件工程师 Robert Heaton指出,知名浏览器扩展插件 Stylish 正在窃取用户浏览历史。Chrome 和 Firefox 浏览器目前已在其商城中下架了该扩展,并推荐用户卸载。Stylish 是一款 CSS 编辑器,用户可以使用它为网站创建自定义样式,安装主题和皮肤。来源

图 / Robert Heaton

开发者在 iOS 12 中找到 iPad 将支持 FaceID 的新证据

近日有开发者在 iOS 12 系统中找到了存在带有 Face ID 的 iPad 的新证据。开发者在研究 Animoji 时发现,其所依赖的 Avatarkit 框架支持适配 iPad,此前只有 iPhone X 的固件才包含这一框架,这也预示着新款 iPad 或将支持 TrueDepth 技术,而这一技术实现 FaceID 的关键。来源

图 / Macrumors

ofo 客户端上线小游戏功能

在近日的一次更新中,ofo 客户端的「新奇」板块中上线了名为「天使的蛋生 beta」的养成类小游戏。ofo 官方表示,游戏功能目前处于测试阶段,主要用于增强用户粘度,暂无通过游戏盈利的计划。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用 DropIt 打造全自动的 Windows 文件管理体系

$
0
0

编注:本文节选自少数派付费栏目 Power+。Power+ 聚焦于效率工具和生产力技巧的挖掘,辅以对 App、数字生活方式的探讨,以每周 4 次、总计超过 300+ 期的频率更新,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补给包,帮你解决具体的、直接关系到每天生活工作的痛点。

⚡️ 点此了解 Power+ 每周更新目录


文件管理里有许多琐碎的事要做,比如:

  1. 文件自动分组;
  2. 批量打包;
  3. 批量改格式;
  4. 管理安全性高的文件;

如果有一个全自动的文件管理工具,它能够帮你把所有的文件分门别类地放好、给重要的文件加密、还能给文件转格式,会不会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一下?

DropIt 就是这样一款全自动工具,来看一下它如何把各种文件给瞬间归类:

将乱成一团的文件自动分类

这只是今天要介绍的进阶用法的示例之一。在这篇文章,我会为大家进一步介绍如何用 DropIt 管理文稿、图片、归档,形成适合自己的工作流。

DropIt 的使用思路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 DropIt 的基本组成部分:

  1. 文件(Files):DropIt 处理的对象就是文件。可以是一个文件,也可以是一些文件、文件夹;
  2. 协议(Associations):对文件进行的操作被称为协议。一条协议由名称规则操作具体配置这 4 个部分组成。名称是指这条协议的名字;规则是适用的文件类型,以分号隔开,比如我只想对压缩包文件操作,那规则就是 *.rar;*.zip;*.7z操作是你想对文件进行的动作,比如「重命名」「移动」等;最后是这个操作的具体配置,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的配置选项;
  3. 配置文件(Profiles):配置文件,可以看作单个协议的文件夹。我们可以通过它将协议归类,并且导出,用于分享。

最后,将文件拖到 DropIt 的图标上,就文件会根据这些协议进行相应的动作。

图中可以看到,在 DropIt 的配置文件中,协议没有先后顺序,一个文件每次只会应用一条协议,符合一条规则之后执行对应的操作,所以无法用来做工作流。

与其说它是一条生产线,倒不如说是一个分拣工具

那么如何才能让 DropIt 发挥最大价值呢?我拿自己的例子来帮助各位扩展思路。

快捷调用 DropIt 的两种方式

作为一个效率工具,如何快捷调用它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调用方面,DropIt 提供了 2 种方式:

  1. 将文件拖到图标上,执行:
  2. 选中文件,「右键 - 发送到 - 具体动作」。

DropIt 的默认使用方式是将文件拖动到图标上,开始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很顺手,代价是 DropIt 的图标会遮挡一部分屏幕。

拖动到图标上执行

而在 Windows 的右键菜单中,内置了一项「发送到」功能。由于它的默认选择很少,除了「发送到桌面」以外都很鸡肋,经常被人忽视。

由于 DropIt 的操作全都是针对文件的,所以 DropIt 顺理成章地把所有配置文件都放到了右键的「发送到」菜单中。这使得 DropIt 本身不在运行时也可以正常使用它

而另一个快捷调用 DropIt 的方法是:选中文件,「右键 - 发送到 - 具体动作」,同样可以对文件进行操作。

右键菜单执行

这个快捷菜单的出现,让 DropIt 不必长期运行,不需要开机启动,也能像使用系统自带的功能一样进行快捷操作。

DropIt 在执行命令前,会扫描一遍文件,并把即将做的操作汇报一遍。确认后才会执行。

如果你希望点击按钮后立即执行任务,可以在设置中勾选「加载好后立即开始处理」。这样就无需再次确认了。

勾选后,直接执行配置文件

当然,这需要你了解你创建的协议会产生什么后果,否则容易误处理文件。

配合 IrfanView 对图片进行操作

DropIt 不仅可以单独执行,还能配合其他支持命令行的软件一起使用。这里推荐一款知名命令行图片处理工具 IrfanView。DropIt 和 Irfanview 结合恰好可以帮我完成这些工作,对图片进行简单的批量处理。

下面就以批量处理图片的两个场景为例:

  1. 批量清除照片中的 EXIF 信息
  2. 批量将 PSD 文件转换为 PNG 图片

手动清除照片中的 EXIF 信息

当你在文章中需要用到一些实物照片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这些照片中很可能包含各种额外的 EXIF 信息,比如拍摄日期、相机型号、地理位置等信息。这些信息本身是无害的,但如果直接分享就很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分享之前可以先在本地将照片中的 EXIF 信息批量清除。

这里需要配合 IrfanView 这款轻量图片工具一起使用,可以在官网下载到汉化包

至于为什么要用 IrfanView?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仅有 1.6 MB 大小的图片浏览、转换、编辑工具,它还支持各种命令行操作,IrfanView 在根目录下提供了一个 i_options.txt 文件,里面列出了所有支持的命令行选项。

如果我们只是需要分享单张照片,可以手动做下面这些操作:

  1. 用 IrfanView 打开图像。
  2. 点击「选项 - JPG 无损操作」,取消勾选 EXIF 日期 / 时间。
  3. 删去 EXIF 信息并保存。

虽然只有几个步骤,但是不能每一张照片都手动处理一遍,这样未免也太耗时了。接下来看看什么才是高效操作。

配合 DropIt 使用,批量处理图片

我们需要在 DropIt 配置文件中新增一个协议,配置如下:

  1. 名称:批量清除 EXIF 信息
  2. 规则:*.bmp;*.gif;*.hdr;*.ico;*.jpeg;*.jpg;*.png;*.psd;*.tif;*.tiff;
  3. 操作:打开方式
  4. 目标程序:"C:\Program Files\IrfanView\i_view64.exe""%File%"/jpg_rotate=(0,1,0,1,0,0,1,0)/cmdexit

说明一下最后这段命令的意思:"C:\Program Files\IrfanView\i_view64.exe" 是 IrfanView 的安装目录,如果你使用的是绿色版,需要修改到它的位置。"%File%" 是 DropIt 内置的变量,意思是「不包含扩展名的文件名」,这些内置变量是可以直接选择的,不用记住。/jpg_rotate=(0,1,0,1,0,0,1,0) 是 IrfanView 的提供选项,0 和 1 分别代表不同选项的开关。第 7 项的 1 是「清除全部标记」,第 8 项的 0 是「不保留 EXIF」。其他选项的意思可以在 i_options.txt 中查到,这里不做赘述。cmdexit 是指执行完操作后,自动关闭窗口。

保存这条协议,把图片拖到 DropIt 的图标上,即可实现批量清除图片 EXIF 了。这个操作会覆盖原图,所以在尝试执行前对照片做好备份。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清除图片 EXIF 的配置文件

将 PSD 源文件批量转换为 PNG 图片

我负责的文章经常需要用 Photoshop 制作题图。收集到的素材有部分是 PSD 格式的,如果我希望看到一张缩略图,那么我不得不打开 Photoshop 看一眼,保存为 PNG,然后再打开另一个……很多图片转换工具仅提供图片格式之间的互相转换,比如 JPG 转 PNG、GIF 转 JPG 等。但是面对 PSD 这种格式的文件,很多图片转换工具就无能为力了。一个一个打开 PSD 再逐个保存,实在是件麻烦事。

其实配合 IrfanView,就可以把 Photoshop 的 PSD 源文件直接转换为 PNG 格式的图片。

先在 i_options.txt 文件找到图片格式转换的指令——

i_view32.exe c:test.bmp /convert=c:giftest.gif

解释一下这段代码:使用 IrfanView 工具,将 C 盘中的 test.bmp 文件转换为 giftest.gif 文件。

我把这段代码放进 DropIt 中,稍作修改,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配置文件——

  1. 名称:批量转换图片格式
  2. 规则:.bmp;*.gif;*.hdr;*.ico;*.jp2;*.jpe;*.jpeg;*.jpg;*.png;*.psd;
  3. 操作:打开方式
  4. 目标程序:
"C:\Program Files\IrfanView\i_view64.exe""%File% /convert=%ParentDir%\%FileName%.png"

最后保存配置文件即可。

这样,你就可以用 DropIt 实现批量转换图片格式功能了。无需打开 PSD 就可以将 PSD 源文件直接转为 PNG 格式的图片。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图片转换的配置文件

精细化分拣文件,一个配置文件搞定

在之前的《用 DropIt 管理你的所有的下载文件 | 工作日志》中提到,处理文件需要对文件做一定的分拣,比如之前提到的归档下载文件、批量删除时间较久的的文件、将特定素材放入素材库等操作。这些都是对杂乱的文件进行的大范围操作。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按照文件内容进行更精细化的分拣呢?DropIt 提供了一项「检测文件内容」的功能,非常实用。

制定符合使用习惯的分拣策略

在我工作期间,文稿的存放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由于我将桌面设为了坚果云的同步文件夹,所以当前的工作文件都会先存放到桌面上。等到工作结束后,再将文件进行一一归类。早期我是手动将文件放进硬盘,由于我并不完全按照文件类型分类,所以要了解文件内容才能分类,文件一多还是挺费精力的。但有了 DropIt 之后这项工作就完全交给它了。

拿我这段时间经常用到的 *.md 文件举例,这些主要分为三种——写稿、改稿、派早报。那么最符合我习惯的分拣策略是「将这三种 md 文件归类到对应的文件夹,其他的 md 文件放在原处」。

所以我在一个配置文件中,制定了三条协议,只有目标位置有所不同——

  1. 名称:Markdown 文稿分类
  2. 规则:*.md;*.txt;*.doc;*.docx;*.epub;*.odt;*.pdf;*.rtf;*.tex
  3. 操作:移动
  4. 目标:
"%ParentDir%\写稿""%ParentDir%\改稿""%ParentDir%\派早报"

不过只是这样做显然会产生冲突,因为 DropIt 无从判断应该放进哪一个文件夹,所以在「规则」中还需要添加一些筛选条件。

符合直觉的筛选方法是按文件类型文件名,但是这里需要分拣的是同类型的文件,前者是无效的。而后者需要你对每一个文档进行详细的命名,如果没有好好命名的习惯是做不到的。那应该怎么办呢?

在 DropIt 的操作中提供了一项「检测文件内容」,简直是懒人的神器。只需要在三个规则中各添加一个「写稿」「改稿」「派早报」的关键词,它在分拣时就会自动识别 Markdown 文档中的内容是否包含这几个关键词,然后将符合关键词的文件,放进指定的文件夹。

这条配置文件就制作完成了!试着运行一下这条配置文件,看看最终的效果——

在这个例子中只有 7 个测试文件,原本需要 1 分钟的时间进行手动分拣,而现在只用了 5 秒钟,在执行效率方面,高下立判。

可以说,DropIt 把我从无尽的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了分拣这件事。

  • 经过测试,这项功能适用于 *.TXT;*.MD; 等纯文本文档,也支持 *.DOC;*.DOCX;*.CSV;*.PDF 这类以文字为主的文档,*.XLS 则不支持,这与 Excel 的存储形式有关。

提高特定协议的优先级

在上面这三条协议中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

在一个配置文件中可以设定多条协议来筛选文件,但 多条协议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比如设置 *.jpg 文件移动到子文件夹,又设置 *.jpg 文件放进压缩包。如果运行这个配置文件,它会在扫描文件阶段出现一个提示项,真正执行前让你再做一次选择。简而言之,DropIt 采用的是「一个文件一次应用一条协议」。

如何才能让某个协议优先执行呢?答案是提高优先级。当这些协议有冲突之处时,可以在配置文件中提高某条协议的优先级(右上角的星号),或是在规则一栏添加 # 和 ## 来区分文件和文件夹,变相提高了协议的优先级。如果没有指定优先级,在执行任务时也可以手动选择。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通过三条协议完成细致的划分之后,需要 提高这三条协议的优先级,让它们优先执行。此外,还需再添加一项通用协议,让其余的 *.md 文件留在原地。这样就可以使适用范围更广,实现全自动的精细化分拣了。

提高特殊情况的优先级

这项技巧可以很方便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流中。「检测文件内容」功能的普适性非常强,即便是同类型的文档,也会多多少少带有独特的字符串。比如筛选 Word 文档时,可以用「合同」「表格」「清单」等关键词进行非常详细的筛选工作。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一键分类少数派稿件

批量进行压缩加密操作

压缩包是我们经常用的一种文件形式,可以将不用的文件打包为一个文件,归档存放起来。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压缩包软件中,只能实现「选中文件 - 压缩」这样的两步操作。如果我想把超过一个月的文件打包起来,是不是要先挨个查看一遍文件?如果我想把重要的工作文档加密保存,是不是需要一个一个输入密码,打包压缩?

批量压缩 &提取所有压缩文件

在 DropIt 中,你可以很快完成这些工作,比如直接设置一项「访问时间 > 7 天」来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或是批量对文件进行加密。

想要批量完成压缩操作,我有两种常用的方法。只需在操作中选择「压缩」,在目标文件夹输入框中输入:

  • %ParentDir%\%ParentDirName%.7z,将所有选中的文件打包进同一个压缩包文件。
  • %ParentDir%\%FileName%.7z,为每一个文件创建一个加密压缩包。

至于解压缩功能,DropIt 除了支持 7z、RAR、ZIP 等常见的压缩包格式,还支持 DMG、ISO、WIM、VHD 等多达 38 种的归档文件格式。如果有什么压缩包文件是你目前使用的解压缩软件无法打开的,不如用 DropIt 试一试。

批量加密和解密

在电脑中总有一些不愿意被人看到的文件。比如重要的身份信息、证件照片、需要保密的工作文件等。这些文件可能并不经常使用,直接放在文件夹里又很容易被 Everything 等工具直接检索到,应该如何保证这些文件的安全性呢?

DropIt 提供了两种对文件进行加密的思路,一种是传统的 7z 压缩包加密方法,另一种是安全性更高的 AES 加密法。在操作中选择「加密」,并在左侧输入密码,还可以选择「处理完成后,删除源文件」,这样就可以将加密文件安全地储存起来。

7z 的压缩加密方式与常规的压缩包无异,我通常用 7z 来归档一些不适合直接放在电脑中显示的文件。如果你需要更高的安全性,也可以选择 AES-256、RC4 等其他加密方法,使用这种加密方式时,会生成 fcrt 格式的加密文件,解密时也需要用到 DropIt 的解密操作,适用范围就小了很多,因此推荐采用 7z 的加密方式。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加密 & 解密的配置文件,加密的默认密码为 123,可以自行在协议中进行修改。

如何使用别人的配置文件

本文提供了一些示例的配置文件,放在了每一段的结尾。如何使用这些配置文件呢?

首先找到 DropIt 的安装目录,默认位置是 C:\Program Files\DropIt\。它的配置文件存放在这个目录下的 Profiles 文件夹中,也就是 C:\Program Files\DropIt\Profiles\ 目录中,再打开 DropIt 就可以看到配置文件了。

DropIt 可以做到的事情非常多,还能使用其他软件的命令行功能作为功能上的补充,在文件管理方面是一把好手。

正如标题所言,你可以仅靠这一款工具,打造出一个全自动的文件管理体系。


> 订阅 Power+,阅读更多提升生产力的文章,善用数字工具,让工作高效起来 💪

别再用「六个点」当省略号了,你天天在用的标点这样输入才正确

$
0
0

引言

在电脑和手机上,文本输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操作。但提到输入,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只是输入文字,而符号——包括标点符号和特殊字符——的输入则往往不太受到重视。观念上,这似乎是一件非常琐碎而简单的事情,不值得单独讨论和专门学习。

真的是这样吗?请试试看能不能答得出下面几个问题:

英文中的右单引号、缩写词中的撇号和表示英尺的「撇」是一个符号吗?它们是垂直的还是弯曲的?

null

表示一个范围时,连接前后数字的横线符号是键盘上加号左边的那个吗?这个键是「减号」吗?

null

外国人名字里的圆点是怎么打出来的?这个圆点到底有多大?

null

从网上甚至很多印刷品文章中的使用情况看,人们对符号用法和输入方法的掌握程度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乐观。但是,只要掌握少量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正确输入和使用符号是非常轻松的。下文中,我将总结一些容易误用的符号,并说明各平台上输入符号的一般方法。结合我的学习和使用体会,本文将不会按符号的用法来归类,而是按符号的「外形」归类,将几组形态类似而经常被互相混淆的符号放在一起比较说明。

本文涉及的主要符号及其输入方式
本文涉及的主要符号及其输入方式

引号和各种「撇」

引号的弯与直

把引号放在最前面说,不是因为它的使用率最高,而是因为它最容易被用错。众所周知,引号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对符号,有前后之分;它们是双引号 “”(U+201C 和 U+201D Left/Right Double Quotation Mark)或单引号 ‘’(U+2018 和 U+2019 Left/Right Single Quotation Mark),即所谓的「弯引号」。但是,键盘上却只有一个「引号」键,而且输入的也不是「正牌」的、弯曲的引号,而是垂直的 '(U+0027 Apostrophe)和 "(U+0022 Quotation Mark),即所谓的「直引号」。这种违反直觉的安排实际上是打字机时代的遗产:为了节省空间、减少机械结构,打字机的键位安排思路是「能少一个是一个」,而现代键盘则为了迁就习惯而将其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下来。

两种引号
两种引号

中文用户可能对这个问题感受不太明显,因为任何中文输入法下的引号键都会输出弯引号。「按一次是前引号,再按一次是后引号」是小学信息课就会教的口诀(尽管显然不严谨)。但对于几乎不需要输入法辅助的英文用户来说,图省事直接用直引号就是再常见不过的做法。因此,引号的「弯」「直」之辨是西文排版的入门课之一。翻开任何一本英文排版书籍,几乎都能找到对于直引号痛心疾首的批判,理由也很明显——太丑。在排版中使用直引号(常常也被嘲讽地称为「打字机引号」或「呆(dumb)引号」)被认为是一种偷懒或业余的行为。

macOS 和 iOS 作为一家设计导向的公司的产品,显然不会「放任」这种审美上的瑕疵,默认情况下所有的直引号都会被自动纠正为成对的弯引号。以 Word 为代表的多数排版软件也会这么做。但对于工作内容涉及代码编辑的用户来说,这种替换显然会造成困扰(代码中的引号几乎都是直引号)。因此,建议关闭引号的自动纠正功能(多数软件的「编辑」>「替换」菜单下),而使用组合键来输入引号:左侧的双引号和单引号分别是 Option + [和 Option + ],而对应的右侧引号则只要分别加按 Shift 键。iOS 的键盘默认输入的已经是弯引号,直引号可以通过长按获得。

要不要用中文引号?

但引号输入还有一个非常中国特色的问题,即是否应该使用「直角引号」(「」,U+300C 和 U+300D Corner Brackets)。

不可否认,尽管国家标准规定中文引号的形态与西文相同,但直角引号在中文互联网上的人气似乎已经盖过了前者,成为了很多在线社区的成文或事实标准。至少在两三年前,提供切换引号形态的设置选项就成了输入法的通行做法;新款国行 MacBook 甚至直接把直角引号印到了键盘的大括号键上,中文状态下可以直接用 Shift + [ / ]打出,iOS 的中文键盘上则可以通过长按引号键输入。

Mac 产品的新中文键盘布局(来源:Apple)
Mac 产品的新中文键盘布局(来源:Apple)

问题是,很多人换用直角引号只是一种随大流的选择,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换、和原来的用法比起来有什么优劣,以至于经常打出 「‘’」这样不伦不类的用法(单层引号的内部应当嵌套双层引号 「『』」,macOS 在输入时会自动处理)。实际上,对直角引号的提倡是从知乎开始的,可以追溯到 2012 年前后。在知乎上以「直角引号」为关键词搜索,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大量的讨论和争议。

两种引号在不同网页设定下的显示效果
两种引号在不同网页设定下的显示效果

概括地说,直角引号的提倡者主要有如下理由:其一,与冒号、分号等标点都有用于东亚文字的全角版本不同,弯引号缺少一个中文专用的版本。无论中文西文,弯引号都是同样码位上的同一对字符,其外形完全取决于字体。在中西文混排的场合,弯引号常常因为套用西文字体而显示为半角宽度,与汉字和其他中文标点差异很大,从而对排版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其二,提倡者认为直角引号的形态与方块字更加契合。其三,直角引号在香港、台湾和日本都是官方规范,这也为将其「进口」到简体中文世界提供了依据。

本文无意对两种引号的选择作出结论,也缺乏这么做的资格和必要。但无论你站在哪一边,都应当是基于技术上或审美上理由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出于对标准原教旨式的遵从(请注意两岸涉及标点符号的标准文件都不是强制性的)或无谓的「格调」「潮流」之争。

撇号和角分符号

最后,有必要提一下撇号和角分符号,它们都是常见的、因为形态与引号相近而经常被误用和混用的符号。

撇号(apos­tro­phe)是英文中用来标示所有格(John’s apple)和省略(isn’t)的符号,其正确形态是一个右单引号,即 (U+2019 Right Single Quotation Mark),因此同样需要注意避免用成直引号。另外,对于 rock ’n’ roll 这样连用撇号的情形,要特别注意撇号的方向:字母 n 两侧的撇号很容易被系统自动「修正」为一对引号;这也是为什么提倡尽可能直接用组合键输入引号,而不是依赖软件纠正。

角分符号(primes)是常见于度量单位的符号,包括表示英尺、分钟等的角分 (U+2032 Prime)和表示英寸、秒数等的角秒 (U+2033 Double Prime)。这组符号在 macOS 和 iOS 上都没有快捷的输入方法;不少西文字体也没有包含它们,正确输入很多时候反而会带来不佳的排版效果。因此有观点认为,除了在用到时调用符号面板输入,用直引号来代替也是可接受的妥协方案,并且可以开启斜体来更好地模仿原符号的倾斜。(但注意不要用弯引号,因为角分符号的形态无论如何不可能是弯曲的。)

角分符号的几种常见用例对比
角分符号的几种常见用例对比

各种「横线」

另一组误用频率不亚于引号的符号,大概就是包括连字符、连接号和破折号在内的各种「横线」形符号了。它们一方面数量繁多且形态相近,另一方面在中英文中的形态和用途并不完全对应,从而更容易产生误认。

各种「横线」在中英文中的用途对比
各种「横线」在中英文中的用途对比

为了方便讲述和记忆,我们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来梳理这些符号。最短的横线是连字符-(U+2010 Hyphen-Minus),也是最容易输入的,就在键盘上数字 0 的右侧。但与多数人的直觉不同,连字符在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手动输入:它的主要用途是将较长的西文单词断成两行,而这是由软件自动加在行尾的。需要手打连字符的场景基本只有在多个部分组成的名称或词汇内部,例如 Rolls-Royce、whack-a-mole,等等。

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连字符是一个高频符号呢?这是因为它经常被当作更长一些的连接号(dash)用了。在西文中,连接号有一短一长两个,分别是 (U+2013 En Dash)和 (U+2014 Em Dash),它们的名字来源于活字印刷术语——「em」是金属活字的垂直长度,「en」则是前者的一半。

金属字模图示,图中 c 的长度就是 1 em。(来源:维基百科)
金属字模图示,图中 c 的长度就是 1 em。(来源:维基百科)

连接号在英文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先看较短的 en dash。各种数字(pages 1–10)、日期(Tuesday–Thursday)、年份(1949–2018)、地名(a Beijing–Shanghai train)之间都是用它来连接。它也用在一些由两个人共同提出的理论、概念中(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至于较长的 em dash,它在英文中的作用很像中文的破折号,用于句中的插入语前后(类似逗号)、引出补充说明或列举(类似冒号)、标示中断或间隔等。

两种连接号在 macOS 上可以分别通过按 Option + -(即连字符键)或 Option + Shift + -得到。iOS 的英文键盘上,长按连字符键就能在弹出的浮动条中看到它们。

以上说的是英文中的情况,中文里的这些「横线」又是如何使用的呢?首先,连字符在中文里基本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其次,对于起连接作用的符号,国内标准将其细化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分别对应前面所说的 en dash、em dash,和 (U+FF5E Fullwidth Tilde)。至于三种形态的各自用途,国标的列举过于繁琐,简记方法是:一字线(em dash)和浪纹线可以互换,用于表示时间、地域、数字的起止;其他表示「连接」的场合都用短横线(en dash)。

至于我们最熟悉的破折号,实践中的用法并不统一。最通用的做法是连续使用两个 em dash ——。这种用例的问题在于它本质上还是两个独立的字符,因此如果字体设置不正确,会产生中间断开的视觉效果,不符合规范;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后半截被挤到下一行开头这一令人困惑的情况。因此,排版中有时也会使用占两个汉字空间的 (U+2E3A Two-Em Dash)充当破折号,相应的问题当然就是输入不便。

至于这些符号在中文环境下的输入,在 macOS 上与英文基本没有区别,多出的破折号通过 Shift + -输入也是人尽皆知。iOS 上的情况比较混乱,可以参看下图。

iOS 键盘上的各种「横线」
iOS 键盘上的各种「横线」

各种「圆点」

句号

在中文中,除了最常见的圆圈形句号 (U+3002 Ideographic Full Stop),理工学科的用户一定也经常见到用与英文句号形态接近的全角「句点」(U+FF0E Fullwidth Full Stop)充当句号的做法。这是为了避免和数字 0、字母 o 等「圆圈」形字符混淆(想象一下它们被用于下标且位于句尾时的情形)。另外,国内参考文献标准中,作者、题名等各属性间也是使用 ,而不是英文句号。

阿列夫–零还是阿列夫–圈圈?
阿列夫–零还是阿列夫–圈圈?

macOS 的中文输入法没有直接输入全角句点的组合键,需要先按 Shift + 6 打开标点输入面板,按一下 tab 键切换到「符号」选项卡,然后向下翻找。iOS 上,全角句点可以通过长按中文键盘上的英文句号按键找到。

省略号

中文状态下输入省略号几乎人人都会,Shift + 6组合键会输出连续的两个(U+2026 Horizontal Ellipsis),这也是中文省略号的标准形态。问题在于,按照国内规范,省略号在高度上应当居中,因此也有拿两个数学专用的 (U+22EF Midline Horizontal Ellipsis)充当省略号的做法(iOS 中文键盘上长按省略号就能看到这个字符)。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造)形害(语)义」——标点符号的形态应该是通过调整字体来控制的——并不值得提倡。

掌握程度普遍较差的是英文状态下省略号的输入方法。实际上这也是很多英文用户搞不清楚的,原因还是拜打字机所赐。当时,由于键盘上没有省略号的一席之地,人们的权宜之计是连用三个句点 .(U+002E Full Stop)代表省略号,有时还在两两之间加上空格,即 . . .。这种不规范的习惯被保留至今。虽然大多数自动纠正机制都会把三个点自动替换成正确的省略号 ,但正宗的输入方式还是值得一记:Option + ;(分号键)。iOS 的英文键盘上可以通过长按句号来输入省略号。

省略号的打字机式用法和规范用法
省略号的打字机式用法和规范用法

间隔号

间隔号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令人有些陌生,实际上却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标点,外文人名(史蒂夫·乔布斯)、词曲名(《天净沙·秋思》)、节日和纪念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的「圆点」,用的都是间隔号。

根据标准,间隔号对应的字符是 ·(U+00B7 Middle Dot)。但由于在形态上与其相似的符号太多,很多人在用到时会打开输入法的符号列表随手找一个,经常中枪的包括 (U+2022 Bullet)乃至 (U+25CF Black Circle),看起来颇为古怪。还有一些用户因为不了解间隔号的输入方法,用连字符、空格,甚至英文句号代替,这显然也是不规范的。

哪个才是乔布斯?
哪个才是乔布斯?

实际上,间隔号的输入非常容易:大多数中文输入法将这个字符映射在 ~键(即紧邻主键盘区数字 1 左边的按键)上,直接按下即可输入。iOS 的中文输入法直接提供了间隔号。

需要指出,按照国标,间隔号在形态上应该占据一个汉字的宽度。这就产生了一个和中文弯引号一样的问题:中文的间隔号没有单独的码位,在与西文混排时往往因为调用西文字体而显示为半角宽度。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一些观点指出可以使用日文的 (U+30FB Katakana Middle Dot)来代替,但这显然存在输入难度和兼容性上的问题。

「看不见」的符号

回车的「软」与「硬」

将回车键说成是「符号」似乎有些奇怪,但如果打开 Word 敲一下回车,你将能看到一个浅蓝色的段落标记,并且可以选中、移动和删除,这就是它符号身份的证明。回车不仅被程序当作符号看待,而且有一个专门的码位(U+000D Carriage Return)。当然,它确实具有区别于普通符号的特殊身份——控制字符;换句话说,其主要作用是传递某种控制功能。

与回车相关的一些疑惑也正来源于这种双重身份。例如,Word 文档打开项目编号时,按下回车就会让段落序号递增,但有时我们只是想让原来的段落新增一行;在微信中,按下键盘右下角的蓝色按键(相当于回车)就会把信息发出去,但有时我们只是想给消息分个段。在这两种情形下,软件都把回车操作理解为控制功能(新建段落或发送消息),尽管我们预期的结果更多是语义上。那么,有没有一个不带控制性含义、纯粹表示换行的「符号」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所谓的「软回车」,它在 Unicode 中的身份是 U+2028 Line Separator。

软回车与硬回车
软回车与硬回车

桌面系统上,软回车的输入方式取决于软件。大多数字处理软件可以用 Shift + 回车来获得软回车;但在一些该组合键被其他功能占用的软件中(如 Numbers),则也可能是 Option + 回车。iOS 上,不借助外接键盘输入软回车是相对困难的,比较可行的方式是为其设定一个自动替换短语。部分设计周全的 iOS 应用也可能在软键盘上方的工具栏中提供这一符号(如 OmniOutliner)。

「软」「硬」回车的区别主要适用于带格式文本。纯文本不存在「段落」的概念(只有「行」),也就无所谓「软」和「硬」。至于比较特殊的 Markdown,连续的两个换行符对应渲染结果中的新段落,而如果想得到一个「软回车」,则要输入两个空格,然后一次回车。

最后要提醒的是,回车不是用来调节排版的工具。任何的行间距、段落间距都应该使用排版软件的样式设置来处理;开启新页的方式不是一路回车到底,而是插入分页符。

空格和制表符

将输入空格的方法拿出来单说似乎也是非常可笑的。但如果在 Unicode 字符集中搜索「space」,你将会看到十几种不同的「空格」。它们并不只是「回字的四种写法」那样无聊的学究,而是切实地在排版和字符显示中发挥不同作用。

对于日常使用,除了最普通的空格(U+0020 Space),最好还能了解不换行空格(U+00A0 No-Break Space)的用法。如其名称所示,不换行空格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禁止在其位置换行。譬如,在 10 Kg© 2018这样的用例中,如果数字和单位、符号与文字之间的空格处发生断行,显然会使读者产生困惑。这时,用不换行空格就能起到将空白前后标记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强制使其位于同一行。此外,在 HTML 和 TeX 等标记语言中,连续的多个普通空格会被当作一个空格看待,用不换行空格就可以绕开这种限制,获得连续的空白——这也是为什么它又被叫做「硬空格」(hard space)。

普通空格(上)与不换行空格(下)在两端对齐时的区别(注意红字部分)
普通空格(上)与不换行空格(下)在两端对齐时的区别(注意红字部分)

不换行空格的输入方式因软件而异,如在 Pages 里是 Option + 空格,而在 Word 里是 Option + Shift + 空格,HTML 语言中则可以用 &nbsp;来标示。

与回车一样,空格也不应被滥用为控制排版的工具。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即「开头空两格」)应当靠排版软件的样式设置来实现。靠空格实现的上述效果是灾难性的。

最后,tab 键对应的制表符(U+0009 Horizontal Tabulation)也是一个与空格相似的字符,通常占据四个空格的位置。从名字可以看出,制表符本来是用来在打字机上制造表格效果的,但这在富文本流行的今天已经越发显得过时和简陋了。如今 tab 键更多是被单纯用来控制段落缩进。在编程界,代码缩进该用 tab 还是空格是一场不亚于 Vim 与 Emacs 之争的圣战,但这超越了本文的讨论范围。

疑难字符拾遗

带声调字母

带声调字母在英文中是很少用到的,在中文世界反而因为汉语拼音的普及而变成了常见需求。原理上,输入带声调的拼音字母是通过「借用」附加了变音符(diacritic)的拉丁字母来实现的,其与拼音四声的对应关系分别是:阴平——¯(长音符 macron)、阳平——´(锐音符 acute)、上声——ˇ(抑扬符 caron),和去声——`````(沉音符 grave)。

带声调字母的输入在 iOS 上非常简单:只要按住对应的字母键,就可以在弹出的浮动条中看到它们。这一技巧同时适用于中英文输入法,但带上声 ˇ的字母只在中文键盘上才能找到。macOS 上,最简单的方法是切换到中文输入法,直接输入需要注音的字的拼音,然后按 Tab 键,就会发现韵母上出现了声调。反复按 Tab 直到看到所需的声调,然后直接回车即可上屏。另外,较新版本的 macOS 借鉴了 iOS 上的交互方式,长按键盘上的普通字母即可看到与其相关的带声调版本。

带声调字母的输入
带声调字母的输入

数学符号

最常用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符号中,只有加号 +(U+002B Plus Sign)是可以在键盘上直接打出来的。键盘上的减号实际上是连字符,而不是数学上的 (U+2212 Minus Sign);乘和除则干脆没有(分别应该是 U+00D7 × Multiplication Sign 和 U+00F7 ÷ Division Sign)。又因为与减号和乘号形态相近的符号过多,即使用符号面板输入也非常容易选错。如果有经常使用这些符号的需求,建议为它们各自指定一个自定义短语。

此外,macOS 和 iOS 的输入法都支持输入符号名称的拼音时在候选词中显示符号,但通过这种功能打出来的四则运算符号并不是上述标准形式,而是 emoji 化的「加粗版」(在 Unicode 中属于 Dingbats,即装饰字符的范畴),在规范用途中要注意避免。

我们还知道,一些字母在科学上具有特殊含义。有时候,是否大写、是否加粗、是否使用衬线体等样式上的区别,都会对语义产生影响(例如函数符号就是小写、斜体、衬线体的 𝑓)。这些符号规范的输入方法不是输入普通字母,然后用字体设置改变样式,而是使用 Unicode 中 Mathematical Alphanumeric Symbols 区块的专用字符。macOS 上可以在字符输入面板的 Maths Symbol 分类中找到这些符号,iOS 上则只能依靠自定义短语或第三方 app。

手动输入的「数学符号」和 Unicode 专门指定的数学符号,注意两者在宽度和形态上的区别
手动输入的「数学符号」和 Unicode 专门指定的数学符号,注意两者在宽度和形态上的区别

顺带一提,在 Twitter 上有时能看到一些非常奇特的用户名,明显与系统默认字体不同。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上述数学字符的样式是特定的,因此在显示时具有无视系统字体的「特效」的原理。

版权、商标符号和其他

常用的版权和商标符号(©®)在 macOS 上可以分别通过 Option + g/r/2输入。Word 的自动纠正则会将 (c)(r)(tm)替换为对应的符号形态。与它们有关的常见误用有两种:一是用成了中文输入法所提示的 emoji 版本;二是手动输入 TM 字样,然后改成上标。

事实上,macOS 几乎为每个 Option + 字母/数字键 的组合都 安排了一个特殊符号,如果再加按 Shift 键,则可以直接输入的字符还有更多。读者如果有兴趣不妨依次试一遍,并挑一些自己用得到的专门记忆。

macOS 键盘在按下 Option 和 Option + Shift 时的符号映射
macOS 键盘在按下 Option 和 Option + Shift 时的符号映射

符号输入方法概述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用错符号,未必是因为不知道该用什么,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输入、或者因为觉得过于麻烦而不愿输入。虽然上文在说明符号用法的同时,都给出了各自的输入方式;但篇幅所限,提到的符号也只是 Unicode 的冰山一角。为此,在文章的最后,让我们归纳一下常见的符号输入方法,以便今后在遇到任何符号输入需求时都能应对。

概括而言,主要存在下列四种方法,它们在学习成本、效率、灵活性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 通过组合键:即通过按下特定的按键组合来输入字符,如通过 Option + [来输入左双引号 。这种方法的效率最高,但缺点是存在学习和记忆成本,并且可能和第三方软件的快捷键冲突。
  • 通过输入面板:即通过在专用的符号输入窗口或软键盘中点击来输入字符。这种方法的学习成本最低,但使用起来也最麻烦。
  • 通过自动纠正:即由软件自动将形态相近且输入方便的符号替换为正确的字符,例如将两个连字符 --修正为长连接号 。这种方法学习和使用成本都很低,但缺点是不够灵活,在不需要修正时(例如写代码时)需要额外步骤来关闭。
  • 通过用户词典:即预先定义一串易记的输入码和所需字符的对应关系,从而在输入时可以直接从候选词中选取。这种方法的效率、灵活性都较高,但需要花一定成本来设置。

另外,如今的用户每天面对的不只是一台设备,而是不同形态、不同操作系统的多台设备,不同平台对符号输入的支持情况也存在各自的特点:

  • macOS是一个对符号输入特别友好的系统。如上所述,默认键盘布局为各类常用特殊字符提供了组合键。任何文本框中,都可以用 Control + Command + 空格呼出功能完善的符号输入面板,可以分类检索或者按名称搜索;中文输入法下按 Shift + 6可以呼出标点选单。macOS 还具有系统级的 自动替换和自定义短语功能,并且可以通过 iCloud 与 iOS 设备同步。
  • Windows的情况则稍微麻烦一些。Windows 的默认键盘布局没有提供太多符号输入组合键;由于软件开发环境相对割裂,也很难提供系统层面的文本替换功能,基本需要依靠各个应用自行支持(例如 Word 的自动更正)。不过,Windows 内建了一个称作「字符映射表」(Character Map)的输入面板,可以在开始菜单的附件中找到;同时,系统的很多位置可以通过输入字符的 Unicode 编码,然后按 Alt + X 组合键来获得该字符(例如,输入 221A后按 Alt + X 即可得到根号 )。
  • iOS在早期版本中的符号输入功能比较羸弱。但经过多年的进化,如今的内建输入法已经比较完善。无论中文键盘还是英文键盘,都提供了很多现成的常用字符,在一些键位上长按还可以看到与其相关的更多字符。此外,可以安装 SymbolayUniChar这类第三方 app 来获得字符分类列表、键盘扩展等功能。
  • Android平台的碎片化较为严重,甚至不存在一个共同的默认键盘,因此无法作出概括性的评论。如果只考察第一方 app,Gboard 和 Google 拼音输入法都能直接输入大量特殊符号。另外,得益于平台的开放性,安装第三方的文本替换和符号输入工具是非常容易的,在 Play Store 上以 Unicode 为关键词搜索就能找到大量这类 app。

Windows 和 macOS 的字符输入面板
Windows 和 macOS 的字符输入面板

综合上述情况,我的建议是采用「分级处理」的策略应对符号输入的需求:

  • 对于常见、高频的标点符号(将在下文列举),应当记住直接输入的按键组合。
  • 对于常用但在移动设备上输入不便的符号,或者相对不常见、但自己使用较多的符号(例如理科可能会较多地用到专用数学符号),最好用文本替换功能为其指定输入码,以便用到时快速、准确地输入。
  • 对于其他低频使用的符号,偶尔用到时使用符号输入面板(电脑上)或第三方 app(移动设备上)即可,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提前学习组合键或设置文本替换。

此外,还有很多效率类工具可以为符号输入提供便利,例如跨平台的 TextExpander,macOS 上的 [LaunchBar]https://www.obdev.at/products/launchbar/index.html)、[Keyboard Maestro]https://www.keyboardmaestro.com/main/),Windows上的 AutoHotKey等。但这些工具的主要功能并非符号输入,在此不过多赘述。

最后,考虑到符号数量繁多,在遇到陌生符号或者拿不准用法时,下面这些文档和工具可以作为参考:

  • Unicode 的官方 字符列表是符号名称、形态和用例的权威参考,只是检索起来相对不便。
  • Unicode Table是一个非常全面和美观的网页工具,可以按照编码、名称等检索 Unicode 字符,还可以将陌生符号粘贴到搜索框来反向查找。
  • GB/T 15834—2011是中国关于标点符号用法的国家标准,强烈推荐通读。
  • 《中文排版需求》(CLReq)是 W3C 描述中文排版需求与问题的文件,目前尚处于草案阶段,但已经比较完善。文档的 §3.1(标点符号与其排版)及附件 A(中文标点符号表)对中文标点的相关技术问题做了细致的说明。

网页工具 Unicode Table 和 iOS 应用 UniChart
网页工具 Unicode Table 和 iOS 应用 UniChart

结语

必须承认,上文归纳的很多符号的区别是细微的,有的离「吹毛求疵」只有一步之遥,因此难免受到质疑:有必要吗?毕竟,圆点的大小和横线的长短似乎是很无聊的区别,用直引号代替弯引号、用连字符代替连接号也是大众做法,「几十年就是这样下来」。人生苦短,为什么要把时间花在学习和输入符号上?

首先,符号的正确搭配能让文本更加美观。长文本中穿插的符号就像湖面上泛起的波澜、绸缎上镶嵌的装饰,为版面带来节奏和纹理。对我来说,这一个理由便足够了——美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从更实用主义的角度说,符号不只是文字的附庸,而是本身就具有语义上的重要作用。否则,句读也就无以成为专门的学问,一个逗号也就无以 引发涉及数百万美元的诉讼

符号的规范程度也能反映使用者对文本的用心程度。当专业人员将使用直引号斥为「dumb」时,他们指责的或许并不是这个符号本身,而是使用者的态度:如果一个人都不愿意多花一点精力输入成对的引号,怎么能让人相信他会认真对待自己写出的文章呢?我的阅读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虽然标点使用考究的媒体未必是(尽管更可能是)可信赖的,但胡乱使用标点的媒体几乎一定不可能输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至于输入正确符号的成本问题,如果说在打字机时代因为硬件条件的限制而采用妥协性的方案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在软件功能强大、输入方式多元的当今,还以「麻烦」为借口坚持使用不规范的符号,就显得没有什么说服力了。而且,本文也给出了解决方案:结合自己的使用频率,综合使用组合键、输入码和输入面板。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思考怎么故意输错符号的时间,反而远多于输入正确符号的时间,因为后者经过反复操作已经是肌肉记忆的一部分了。

当然,本文并不主张在任何时候都要一板一眼地使用最规范的符号。正如没有必要在口语对话中刻意使用书面表达一样,私人、日常的交流需要一些非常规的用法来表达更微妙的意涵,这也被颜文字、emoji 的大行其道所印证。何况,无论是在正式场合追求规范的符号,还是在非正式场合选择更加活泼的变通形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用符号更好地表情达意,拓展文字传递信息的带宽。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通勤无聊又难熬?试试这款禅意解谜游戏:Up Left Out | App +1

$
0
0

我是禅意极简游戏的忠实粉丝。@Michal Pawlowski 开发的 ScalakZengeArt of Gravity,还有 @Maciej Targoni 的 PUSHKlocki 和 Hook 都是我的最爱。这两位开发者几乎都以每年一款极简游戏的节奏交替上线新作品,上个月我们推荐了 Scalak,今天我们要推荐的极简禅意游戏是新上线的 Up Left Out (ULO),来自 Maciej Targoni。

在 ULO 里你需要解开的谜题是一个个的方块开关。纯色的屏幕上,白色的方块开关被卡在钉子上,观察方块开关上开口的方向,将方块按着正确的方向滑动,就能将它从钉子上解放出来。就像游戏名字 Up Left Out 一样,滑动几次就能解放,游戏的机制就这么简单。

ULO 的解谜过程,有种拼图游戏的趣味。显然,游戏关卡绝不会总是和刚开始游戏时那样简单。屏幕上下沉的方块轨道是布局拼图的绝佳场所,而方块在没被解放前只能朝着一个方向滑动,则加大了解谜的难度。一切都讲求先后有序,然后才有全盘解放。顺利解谜全靠你慧眼识真灵机一动。

ULO 的关卡更包含多种多样的巧妙机关:外部开关控制的隔离装置、解放开关的任性走向、受控关联的开关连接、旋转开关的叠加设计,在这 50 个关卡里轮番登场。ULO 完全没有文字,完全继承了它前辈的风格,温和配色和灵动配乐,可以让你完全沉浸在开关随性游走的解谜世界里。

如果你也是这类禅意极简游戏的爱好者,不妨下载 ULO 体验一番。你可以在 App Store(¥6)、Google Play($0.99) 和 STEAM($0.99) 下载 Up Left Out。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


这款网页美化扩展跟 Stylish 一样好用,但它不会偷看你的浏览历史:Stylus

$
0
0

近日,知名浏览器扩展 Stylish 因涉嫌窃取用户浏览历史,被 Chrome 和 Firefox 下架。Stylish 是一款 CSS 编辑器,用户可以使用它为网站创建自定义样式,安装主题和皮肤。它支持多种浏览器,仅 Chrome 浏览器就有超过 186 万用户。

Stylish 扩展原作者在 2016 年 8 月将其出售,SimilarWeb 是目前 Stylish 的拥有者。尽管 SimilarWeb 声称它只收集 Stylish 的匿名用户数据,但软件工程师 Robert Heaton 近日对其进行分析后指出,Stylish 窃取了用户所有的浏览历史。

Stylish 窃取了用户的浏览历史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 Stylish 替代品,那么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 Stylus 就是一个安全又免费的选择。

Stylus 是一个基于 Stylish 1.5.2 版本开发的分支,这是 Stylish 原作者维护的最后一个版本。在此基础上,Stylus 重写并优化了大部分代码来提升性能。

和原版相比,Stylus 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删除了所有分析功能,不会像 Stylish 一样收集用户的浏览历史。同时 Stylus 提供更友好的 CSS 编辑功能,让有技术能力的用户可以更方便地直接在扩展内编写 CSS。

Stylus 的使用方法和 Stylish 基本一致。下载安装后,打开一个网站,在地址栏右侧点击 Stylus ,选择「查找更多样式」,Stylus 就会为你列出该网站合适的主题和皮肤模板。

如果你之前使用过 Stylish,你可以使用直接从 Stylish 里导出配置,然后导入到 Stylus 中,继续使用之前的 CSS 文件。

支持备份和导入

如果你之前没有使用过类似的浏览器扩展,不妨从下面这些开始尝试:

  • Weibo_v6:一款微博美化主题,优化排版并去掉了包括广告在内的多余元素。
  • 百度轻:让百度用上 Material Design 风格,并且只保留最重要的搜索功能。
  • Flat_Zhihu:为知乎提供扁平化主题,同时优化字体和排版。
  • Inoreader Light tweaks:为 RSS 阅读器 Inoreader 提供更加大方典雅的设计。
  • Instagram grid:让网页版 Instagram 拥有「瀑布流」设计,提升宽屏体验

Stylish 这次的事件可以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事件发生后,一些 Chrome 扩展开发者表示自己也收到过广告分析公司的收购邀约,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扩展中加入类似 Stylish 收集用户隐私的功能。

一名开发者表示自己也收到过类似收购邀约

对于用户来说,浏览器扩展虽然好用,但也要同时警惕存在的安全隐患。养成良好的扩展使用习惯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我们的隐私安全:

  1. 尽量不要使用来自非官方渠道的扩展。相对于缺乏监管的第三方扩展,Chrome 和 Firefox 提供的官方渠道对扩展的隐私权限有更加严格的限制,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建议从官方商店下载扩展。
  2. 只使用必要的扩展。很多扩展都只在特定的网站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平时没有必要打开所有的扩展,这样不仅会降低速度,而且还容易泄露自己的浏览记录。
  3. 关注自己常用扩展的更新。由于 Chrome 和 Firefox 都采用自动更新扩展的机制,因此用户需要不时关注一下自己经常使用扩展的更新日志,尤其要注意使用权限的变化,警惕使用那些被广告分析公司收购的扩展。

你可以在 ChromeFirefox 和 Opera 的扩展商店里免费下载 Stylus。

代餐,填补时间管理中缺失的关键一环

$
0
0

任务管理这个概念其实在不断进化。在比较早期的任务管理观念中,它将时间视为等效的,但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的时间并不等效

按照传统的想法,当我们在看着日历规划自己一天的时候,除了睡觉的时间以外,都是可用时间,它们都是等效的。不管是早上起床后,中午吃过饭,还是晚上逛完街……这些不同时间点后面的 2 个小时,都被看作等效的 2 小时。只要这 2 小时是空闲的,就可以把任何一件 2 小时之内能做完的事,放在其中任何一个时间点之后。

但是,再多想一步就能明白,这三个时间点之后,我们的精力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这些时间点之后,适合做的工作、能完成的事情也完全不同。不仅如此,每个人每天的精力分配都不一样。同样的时间段,因精力充沛与否,能产生的产出会天差地别。

时间不等效

所以,在我们规划任务时,必须根据自己的精力状况来看待时间、来安排任务。我们需要认识到,任务管理和精力管理不可分割。

然而,精力管理是很复杂的,它涉及了饮食、锻炼、劳逸结合等方方面面。然而,在所有维护精力的行为中,最不能忽视、也是普通人也最难以达到的,其实是饮食问题。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有疑问了,「谁天天还不吃喝了,它怎么就难了?」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一般吃完饭后,自己是不是会困?困,就是精力不足的一个典型特征。吃完饭困,是因为这顿饭所摄入食物过多,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陡增,大脑就释放激素让你感到昏昏欲睡1 

越是在乎效率的人,就越能意识到,传统的饮食行为每天都在侵蚀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效率。被称为「硅谷钢铁侠」的马斯克同样表达过对传统饮食方式的不满,他 甚至公开说过2 

如果有什么方法可以不吃饭,从而做更多工作,那我宁愿不吃饭。我希望有办法可以让我不坐下来吃饭就能获得营养。

在硅谷,这个「不吃饭就能获取营养」的需求得到了认可。Rob Rhinehart 创办的 Soylent获得了 Google 的投资,估值超过 1 亿美金,全球范围内也出现众多的追随者。

代餐

在中国,这类产品被称为「代餐」,翻译自英文的「meal-substitute」。然而,大多数代餐产品,并没有发挥在精力管理上的作用,也没有履行提供均衡营养的使命。它们多以「减肥」为噱头,不去提供人每天需要的营养,反而用纤维素吸取液体而「制造」饱腹感以达到减肥的效果。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内人群对「代餐」的正确认知。因此,像若饭这样致力于提供均匀营养的产品反而避开减肥的噱头,甚至拒绝使用「代餐」这样称呼,而叫自己「正餐粉」。

其实,代餐这个概念本来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本能抵触。主要是因为,人类如果为了效率,从此改吃代餐这样「人的饲料」为生,而放弃美食这一人生至幸,简直是舍本逐末到不可理喻的地步,是人的悲哀。其实在这一点上,我并无异议。因此我也不提倡彻底用代餐完全取代传统的食物

我们应该把代餐看作精力管理的一环,看作效率不理想时的有力解决方案。特别是帮助那些处于特殊时期——比如帮那些处于期末复习、截稿前夕这些紧张时期——的人维持精力。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白天工作时可以用代餐解决饮食问题,保证持续的精力以及工作、休息的时间,至于回家后的晚餐、周末等时间,完全可以按自己喜好来吃。

在提高效率方面,代餐对传统饮食方式的改良聚焦于两点:

  1. 使时间更充裕
  2. 使精力更充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是如何做到的。

代餐如何让时间更宽裕

让我们重新审视代餐首先要解决的是什么需求。

传统的饮食方式,对于追求效率的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耗时。传统的饮食方式大概有三种:

  1. 自己做
  2. 叫外卖
  3. 下馆子

这三种方法会或多或少地,在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造成时间的浪费。

自己做的话,考虑食谱、采购食材、制作、随后清洗厨具餐具,都要耗费时间。而叫外卖也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我们可以对外卖的食材等放心,外卖也无法提供均衡的营养。同时,叫外卖需要选择和等待,随后会被外卖员的电话打断,也同样要再专门拨出时间吃饭。出门吃,也不是办法,光是在路上走、找餐馆和等上菜,都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而且我相信,各位也和我一样,早就吃腻了周围的外卖和餐厅。它们已经不能给我们带来享受,同时还在耗费时间。

所以在尝试代餐上,我不需要任何思想建设,也没有经历任何思想挣扎。它基本上可以开袋、开瓶即食,粉状版本加点冷水摇匀就能吃。在尝试代餐之后,我马上感到在时间上,我变得更加从容了

吃代餐比传统食物更省心

每天早上,我花两三分钟就能泡好够吃一整天的代餐粉,而不再匆忙准备早餐或者干脆饿着。到了午饭时间,我也可以把专门拨给「吃」的这段时间省下来午休。出门吃饭的同事们回到公司时,我已经睡了几十分钟了。

仅在省时这一点上,代餐就表现出了明显的效果。当然,单单省时间是不够的,要不然吃点零食、面包、能量棒之类的,也都能临时充饥。所以除了解决耗时问题之外,代餐应该做到的,还有提供均衡的营养。是否能够提供均衡的营养,也是我们在选择代餐产品时最应该注意的地方。

代餐如何使精力更充沛

通过饮食让精力保持充沛,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短期:靠饮食补充精力,不因吃得太多而犯困,也不因吃得太少而挨饿。
  2. 长期:靠饮食均衡营养,维持体型和健康,不因过重而易疲惫,也不因纤瘦而羸弱。

前面已经提过,在国内,代餐的概念已经和减肥关联在了一起,这恰恰是因为大多国产代餐产品刻意破坏了营养平衡,并且粗暴地添加纤维使食用者产生饱腹感(纤维遇水会膨胀)才产生的结果。这些不是代餐的初衷,也不应该是我们吃代餐的目的。

真正的代餐,要做到营养均衡。以先行者 Soylent 为例,它包含了《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所要求的 32 中营养物质,而且在能量供应上也很精准,每 1 袋粉末或者每 5 瓶液体版恰好能达到「每日 2000 大卡」的成年人所需能量标准。另外,它将配方完全开源,每一款、每一代产品的成分都能够在 官网查到。在国内做到这一点的,民用领域目前只有若饭3 一家。若饭是按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标准制作的配方,并且也将配方开源、不断迭代。考虑到每个人的体型、代谢能力和工作环境不同,若饭还提供了一个 简单的营养成分需求计算页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年龄甚至劳动强度计算出自己所需的食用量。

食用量计算界面

这种有目的有指标的方法,比传统的饮食形式更加科学,也更能够保证营养的平衡。通过使用定量的代餐来获得正常的营养供应,不多,也不少

除此之外,代餐的配比精确,它可以帮助你恢复到正常体重。也许对于体重超标的人来说,这就意味减肥,但必须意识到,减肥只是使用代餐自然而然的一个副产品,我们真正的目的还是维持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

下面,我们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看看代餐是怎样改善精力的。

代餐对精力的直接改善

回到精力管理,饮食对于精力的负面影响有两个:

  1. 吃得过量,会太饱、引发困倦。
  2. 吃得不足,就会饥饿、引起分神。

在我们的饮食中,真正影响精力的因素是升糖指数(GI),升糖指数低的食物,可以缓慢释放糖分,提供更稳定的精力,而每种食物所含的升糖指数是不同的,之所以我们总是陷入「饥饿 - 犯困」两极状况,很大原因就是我们的传统食物——米饭、面食、大鱼大肉——升糖指数过高,刚吃完时消化不过来觉得困,但是坚持不到下一餐就供能告急。

代餐则不同,它采用了低升糖指数的原料,比如大豆、牛奶、燕麦、亚麻籽、葵花籽这些食材。需要注意的是,低升糖指数不等于低热量,真正的代餐,不会像某些减肥产品一样,刻意牺牲营养供应而用纤维素制造饱腹感。代餐注重的,是均衡的营养。

我总结的部分食物升糖指数

在采用优质原料的基础上,代餐进一步定量提供营养,一般喝上一瓶(400 毫升)基本能维持接下来 4 小时的能量供应,这就让我们能够控制饮食的量,不容易吃撑,也不会挨饿。当然,如果你喜欢少吃多餐,也可以把一天份的代餐粉分 5 次泡了吃,甚至可以饿了就喝点儿,自己调控起来很灵活。

我们来看两组血糖数据,分别是我吃一人份盒饭(米饭、一荤两素)和吃代餐后 4 小时内的血糖变化,可以看出食用代餐后我的血糖没有一下子飙升得太厉害,但也不会很快就回落。

代餐和盒饭食用前后血糖变化曲线-fs8

结合我食用代餐前后的精力数据记录(扇形边缘越靠外,表示精力越好),也能看出食用后(左)的精力更稳定,感到「饿」的情况更少了。

精力管理数据记录

这份精力记录表参考自 Hum 的文章《精力记录的模板与方法》,你可以在文章中下载。

代餐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这些营养和供能的物质是定量搭配好的,吃代餐时它们也会被一起摄入。比如中午饭吃一顿代餐,在摄取当日所需能量的 1/3 的同时,也能获得同比例的其他营养。

在工作最忙的时候,我还有过一天三餐都吃代餐的经历,精力仍然保持得不错。对刚开始吃代餐的那个我来说,这种效果是让我有些惊喜的。

代餐对精力的长期影响

说完吃完就能直观感受到的短期作用,我们再来看长期的影响。营养均衡且配比精确的代餐,是解决体重失常4 这一潜在的问题的有效对策,进而也可以潜移默化中维持我们的精力。

体重也会影响精力

体重和精力之间的关系,可能是许多人所忽略的。但只要略加回忆,不难想到,体重超标的人比一般人更加容易感到疲惫,也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这不是因为他们懒,而是多余的重量限制了氧气和能量的供给;至于体型过于纤瘦5 的人,也容易感到神经衰弱。麻省大学的研究人员还发现,体重太轻的女性可能提前进入更年期。

让体重恢复到正常范围的办法,归结起来其实只有一条:摄入的能量和正常消耗的量大致相等。健身者喜欢挂在嘴边的「三分练七分吃」,也是这个道理。

每天该吃什么吃多少,前文提到的《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和我国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真正的问题,是知道自己每天吃了什么吃了多少

而这个问题,也已经被代餐所解决。代餐的成分都标在包装上,像 Soylent 这样的品牌还开源了产品的配方、并对其进行迭代。食用者可以自己计算,量化摄入。若饭在公开配方的同时,还提供了食用量计算服务,让食用者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食用目标(正常饮食、健身、减重等等)更方便地调整食用量。如果有需要,你甚至可以直接向若饭购买原料来搭配出更加适合自己的代餐。

用代餐来补充能量时,我们就能明了自己到底吃了多少,而且一瓶一袋的能量都是定好的,数数自己吃了几份,就明白自己摄入了多少营养。对于想达到正常体重的人来说,代餐真的很省心,按配好的量来吃就行,压根儿用不着像节食者那样餐餐痛苦地计算卡路里。

代餐的营养成分很明确

下面附上我吃代餐一周的体重变化(只有午餐吃了代餐),最后我的体重回落到了正常范围。

体重变化

吃代餐让人体重恢复到正常范围固然令人开心,但我还是要提醒,这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塑造更健康的身型、培养更规律的饮食习惯,其实还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工作状态,能够使精力的续航更持久。

关于代餐的一些常见问题

对于代餐,相信读者们还有一些心存疑虑的地方,最后这一部分我们我们就来关注一下大家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味道,作为食物,它的味道到底如何?

其实,代餐普遍味道一般,或者偏淡。这也是很多人诟病代餐的地方,觉得它们怠慢了自己的味蕾。不少代餐品牌都在想办法改进它们的味道,但我却不大希望它变得特别好吃,因为担心会把它当零食,吃个不停(笑)。

问题二:营养,它真的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所有营养吗?

美国的 Soylent 号称包含身体所需所有元素,只吃它也能健康地活着。而在中国,碍于法规上的滞后,若饭等产品暂时不能添加包含维生素 K 在内的微量元素。但即使这样,若饭也包含了人体所需的绝大部分营养。实际上我们本来就不会把代餐作为唯一的食物,目前极其少量的营养缺失完全可以从正常的食物中得到补充。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相关的法规能够进步,让代餐这类产品可以发展得更完善。

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于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还是会有差异,比如正在健身增肌的人就比普通人需要更多的蛋白质。对于这种情况,若饭提供了 食用量计算服务,甚至还开放原材料购买,也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解决方案。

问题三:人体机能问题,吃并不只关乎营养,也关乎咀嚼、消化等机能,吃代餐太多会不会导致这些机能下降?

这是很专业的想法,但是有些多虑。因为我们不太可能真的只吃代餐而绝不碰传统的食物,一直到身体机能退化。根据若饭的用户数据,重度用户一个月也不过只吃 20 餐左右,差不多就是工作日的午餐用代餐解决。这样的使用量远不至于让身体机能产生退化。

总的来说,对于从未接触过这类新型食品的人来说,如果想提效,大可以先尝试一下代餐再说。有以下 3 种场景很适合尝试代餐:

  1. 应急:来不及吃饭时,拿来应急。
  2. 充能:两顿正餐之间,补充能量。
  3. 果腹:晚上有点饿但不敢吃高能量的食物,吃代餐果腹。

这样适当食用代餐,其他时候还能吃传统的食物,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味蕾,也可以满足吃饭这事儿在精神上的作用。毕竟,我们吃代餐来改善精力提高效率,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更加优质的生活。

派早报:App Store 十周年,苹果或将发布五款全新 iPad 和 Mac,iOS 12 Public Beta 2 发布等

$
0
0

苹果发布 App Store 十周年回顾

今天(7 月 6 日)凌晨,苹果在官网发布 新闻稿,纪念 App Store 上线 10 周年。苹果表示,自 2008 年 7 月 10 日 App Store 推出以来,已在超过全球 155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目前用户总数超过 10 亿。苹果还公布了 App Store 订阅的相关数据,苹果称目前已有超过 28000 个 App 提供订阅功能,订阅量和去年相比增长 95%。

图片来自苹果官网

苹果在欧亚市场注册了五款全新的 iPad 和 Mac

近日在欧亚经济委员会的数据库中出现了十款全新的 iPad 和 Mac 设备信息,虽然数据库信息显示这些设备运行的依旧是 iOS 11 以及 macOS 11.13 ,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意味着新品即将发布。

这五款新 Mac 的 型号为 A1931、A1932、A1988、A1989 和 A1990,iPad 型号为 A1876、A2013、A1934、A1979 和 A2014。预计 Mac 中最后的三款机型将会是新款的 MacBook、另外两款有可能是视网膜屏的 MacBook Air,而 iPad 则可能会有支持 Face ID 的新款 iPad。来源

图片来自 Consomac

郭明錤预测新款 iPhone 将会有多种新配色

知名的苹果产品分析师郭明錤在其最新的一份分析报告中表示,2018年款 iPhone 中,采用 6.5 英寸屏的 iPhone 的售价将比现在的 iPhone X 低,并且将加入双卡设计;而 6.1 寸屏的机型售价将低于 700 美元。

此外在配色上,6.5 寸机型将有黑色、白色以及金色三种颜色可选、而 6.1 寸机型将有灰、白、蓝、红、橙 五种配色可选。此外郭明錤还预测 6.5 英寸机型的需求可能优于预期,但 6.1 英寸机型将会是最受欢迎的机型。来源

iOS 12 Public Beta 2 发布

今日凌晨,苹果放出 iOS 12 第二个公测版系统。新版本带来了 11 个健身记录动态表情贴纸、全新设计的 iPad 语音备忘录、照片分享链接、更详细的电池信息,并且修复了先前版本中单个通知不能直接删除、 iPhone X 通知中心不对称问题和 Turn By Turn 导航不能使用等诸多问题。

苹果开放 Siri Shortcuts 应用的公测

昨日,苹果发布了测试版的 Siri Shortcuts 应用,用户可以登陆开发者网站申请 TestFlight 测试,目前已经有用户陆续收到邀请。Siri Shortcuts 是 iOS 12 内置的一个新应用,允许用户为 Siri 定制语音指令,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的自动化操作。来源

摩拜单车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免押金

7 月 5 日,摩拜单车在宣布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无门槛免押金。已经缴纳押金的用户可以随时申请退款,操作必须在摩拜 App 中「我的钱包」进行,微信小程序暂不支持退款。押金退款会在 2-7 个工作日内完成。同日,摩拜还发布了摩拜助力车和美团 App 扫码入口。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支付宝和微信突然被扣费?可能因为你忘记管理「免密支付」授权

$
0
0

支付宝和微信,应该是大多数人手机中的必备应用。随着两款应用的普及,很多网站和应用也随之出现了「使用微信 / 支付宝账号登录」的功能。通过跳转到微信 / 支付宝验证,就可以免注册使用服务,这样的方便让不少人都喜欢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登录。

然而,方便的背后也有隐患。如果你仔细留意,这样的授权登录,往往伴随着对微信 / 支付宝账户信息的获取。如果这样的授权登录使用的过于泛滥,就有可能使个人信息收到泄露。

此外,「免密支付 / 自动扣款」也是一项方便和风险并存的功能。在免去了输入密码验证的繁琐的同时,也让账号被盗后财产的安全收到了威胁。而且,自动扣款还可能让你因为忘记解除不需要的扣款而产生不必要的花费。

本文将会分别介绍如何查看你的微信和支付宝都进行了哪些登录授权和免密支付授权,从而帮你解除不必要的授权,保证账户的安全。

微信

登录授权

依次点击「我 - 设置 - 隐私 - 授权管理」,你可以在这里看到你向哪些应用进行了登录授权或绑定,而这些应用又获取了哪些权限。

此外,你还可以直接在这里取消不再需要的授权。点击右上角的「管理」,然后删除相应的授权即可。

查看并取消授权

不过经过测试,这里显示的都是要求获得一定权限的授权,在显示的内容上并不完整。我们可以通过「注销账户」的方式更彻底地对微信账号进行检查。

在确认你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的前提下(防止你真的注销了微信账号🌝),点击「我 - 设置 - 账号与安全 - 微信安全中心」,然后点击最下方的「注销账号」。

在接下来的页面,微信会提示我们注销账户需要满足的条件,其中就包括了「已经注销微信支付」和「解除与其他 App、网站的授权登录或绑定关系」。由于我们依然开通着微信支付,所以这次注销必然不会成功,但是可以让我们看到有哪些网站和 App 依然绑定着微信账号。

点击「申请注销」,页面会提示「注销无法完成」。选择「存在与其他 App、网站的授权或绑定关系」,就可以在接下来的页面看到所有已经授权的 App 和网站。

不过,微信在这里没有提供一键解除的功能,如果你看到不希望继续授权的 App 或者网站,需要手动前往相关页面解除。

自动扣款

搜索并打开「微信支付」公众号,输入「自动扣款」,点击系统回复的消息中的「点这里」,即可查看所有的自动扣费授权。如果有不再需要的扣费,你可以点击查看详情,然后在接下来的页面中关闭该服务。

支付宝

登录授权

查看支付宝的登录授权没有在微信上那么复杂。在「我的」页面,点击右上角的「设置」,选择「账号管理 - 账号授权」,即可查看支付宝账号已授权的网站和 App。

相较于微信而言,为支付宝账号解除登录授权更加方便。如果有不再需要的授权,你可以在点击该授权后,在接下来的页面选择「删除授权」即可。

自动扣款 / 免密支付

同样是在「我的」页面,点击「设置 - 支付设置 - 免密支付 / 自动扣款」,就可以看到所有已经签约的自动扣款和免密支付的服务。

对于大部分服务,你都可以点击后在接下来的页面直接解除,例如 App Store 的免密支付。但也有部分服务,如北京地铁的先乘后付,只能通过相应的 App 进行解除。

左:可以直接解除;右:无法直接解除

登录授权和自动扣款,这两个功能并不引人注意,但有可能暗藏风险。养成定时查看登录授权和自动扣款服务的习惯,可以帮你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保护账号安全。

Viewing all 137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