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派早报:Siri 透露 WWDC 细节,微信修改外链分享新规,播客应用 Castro 发布 3.0 更新等

$
0
0

Siri 透露 WWDC 细节:Siri 将拥有新声音,苹果或推出新的智能硬件

Siri 语音助手近日透漏了一些有关今年 WWDC 的细节。例如当你询问 Siri 有关 WWDC 的消息时将会显示:「Siri 要得到一个新声音了(Siri is getting a brand new voice)。」,这或在暗示 Siri 将会在本次 WWDC 上得到更新。此外, The Apple Post 还发现,Siri 告知用户 WWDC 上将会有和「新家庭(New Home)」相关的发布,这一消息去年同样出现并最终指向了 HomePod。来源

图 / The Apple Post

微信修改外链分享新规,删除视听许可证要求

5 月 21 日,腾讯发布了《关于升级外链管理规则的补充公告》(下称:《补充公告》),删除了 5 月 18 日《关于升级外链管理规则的公告》(下称:《公告》)中的第二条,即外部链接不得在未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等法定证照的情况下,以任何形式传播含有视听节目的内容。

《补充公告》强调,该管理规则是针对朋友圈分享外链的管理规范,并称微信会一直对朋友圈外链进行严格管理,而目前针对各应用的外链分享并不适用新规则。针对本次调整,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联合负责人张军称:「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朋友圈外链体验,减少对用户的骚扰,也优化视听内容的质量。但是开发者反馈的客观情况也必须尊重,因此我们对公告做了及时调整,删除有关视听许可证的要求。」《补充公告》《公告》都将从 5 月 29 日开始正式实施。来源

播客应用 Castro 发布 3.0 更新

今日(5 月 22 日)凌晨,播客应用 Castro 更新到 3.0 版本,带来更快的在线播放、新的播放界面、双击收藏节目和 AirPlay 控制等新特性,并同时发布了 Apple Watch 应用,可以进行暂停/播放、快进/后退、播放下一首界面等操控,但暂不支持调节音量。Castro 从 3.0 开始转为订阅制,每 3 个月 18 元、每年 58 元,老用户可以永久免费使用黑夜模式和人声增强这 2 个高级功能。

微软收购人工智能技术公司 Semantic Machines

5 月 21 日晚,微软宣布收购人工智能技术公司 Semantic Machines,以强化公司的对话式人工智能技术。Semantic Machines 的语音识别团队此前曾为苹果的 Siri 个人助理提供自动语言识别技术。通过这次收购,微软表示将建立一个对话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动语言界面的发展。微软并未透露这笔交易的具体财务细节。来源

诺基亚手机品牌授权商 HMD 获 1 亿美元新融资

近日,诺基亚手机品牌授权商 HMD 宣布获得了 1 亿美元的新融资,这部分新的资金将用来继续扩充产品线,并在关键市场上用于拓宽渠道。同时 HMD 表示,融资后公司市值达到 10 亿美元。诺基亚手机品牌在 2016 年底被授权给 HMD 运营,2017 年在全球市场,由 HMD 品牌发售的诺基亚手机达到了 7000 万部,收入达到了 21 亿美元。来源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昨日精选

(题图:Apple)



《书燕传奇》带你领略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武侠,本周 App Store 5 款新游推荐 | 新游派

$
0
0

本周值得推荐的佳品不多,有几款非常不错的休闲游戏适合大家在闲暇时间放松一下。Steam 平台评价颇高的武侠交互小说《书燕传奇》正式上架,一起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武侠。将扫雷与数独相结合的《扫雷天才》,以及操控家具让炸弹滚出房间的《炸弹谜题》,都是本周较为优秀的休闲益智游戏作品。另外还有个人开发制作的 3D 解谜寻物游戏《巷弄探险》,不走传统探索寻物游戏老套路。希望这些新游戏能在新的一周为你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

书燕传奇 Shuyan Saga

书燕传奇》是一款由国外团队制作,以东方武侠为主题的图像互动小说,该作品早前已上架 Steam 平台,玩家评价颇高。

游戏拥有超过 1400 多幅精致的手绘艺术画稿,画面整体充满了美式漫画的张力,而其核心又是极具东方魅力的武侠故事,这种奇妙的差异性令这部作品具有莫名的吸引力。除了互动小说游戏应有的故事描述与玩家能参与的剧情选项外,这部作品在对于「功夫」的描绘上采用了大量 QTE 的简单方式来进行。整体来说游戏性较低,着重于游戏的故事性与艺术性。对该款作品该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App Store(首章售价 ¥18,内购其他章节,暂无中文)以及 Steam(售价 ¥47,官方汉化,中文配音)。


扫雷天才 Minesweeper Genius

扫雷天才》是一款改编自经典游戏「扫雷」的益智游戏作品。这款作品引入了扫雷的判断机制,通过横纵列的数字来判断地雷位置,帮助天才带亚里士多德逃离实验室。

这款作品具有一定的难度,熟悉游戏机制与玩法后会相对轻松,但是实验室里除了地雷外还存在其它的机关,需要合理规划路线才能顺利通关。如果你喜欢这款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2)以及 Google Play(售价 $1.99)购买该作品。


巷弄探险 Alleys

巷弄探险》是由台湾游戏制作人沉士棋耗时两年制作的一款 3D 解谜寻物游戏。与以往老派的 2D 寻物游戏不同,该作将玩家置身于英式复古建筑的城镇中,这里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小巷、下水道与矿洞,玩家需要在这座神秘的小镇里不断寻找钥匙、卡片,解锁机关,顺利逃脱出去。

游戏没有固定的探索路线,由于其丰富的地图设置,玩家可以穿行于各个已开启区域寻找线索,收集资源。为了加强「密室逃脱」的连续体验,游戏中的谜题设置比较简单,几乎不会出现卡关的情况。音乐与游戏画面渲染到位,除了相对糟糕的操作体验外,是本周值得体验的佳品。如果你喜欢该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30)购买该作品。


火山塔 Volcano Tower

火山塔》是一款质量上乘的休闲游戏作品。虽然是休闲游戏,但是难度却不小,在纵卷轴的复古高塔内,玩家需要不断移动和跳跃来躲避从顶部掉落的岩石,并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拾取随着崩塌掉落下来的金币。

掉落的石块会在下方形成阻挡你移动的地形,随着游戏进程,岩石掉落的节奏会加快,你可能会因为贪图一个金币而把自己卡在无法脱身的位置。这款游戏的美术、音乐与操控感都极其优秀,如果你对这款作品感兴趣的话,可以在 App Store 以及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游戏。


炸弹谜题 Bombarika

炸弹谜题》是一款风格清新的小格局益智解谜游戏,每一个关卡场景都是一个房间,玩家需要利用房间里可操作道具的交互 —— 比如电风扇吹风,拉开抽屉撞击等等,来将房间中的炸弹通过出口送到房间外去。

游戏看起来难度一般,但是实际游戏中会发现对于推理、反应力和手速都有一定的要求,游戏的场景搭建极为讨巧,每一关都能给玩家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目前该作品关卡数量较少,希望后续持续更新优化。如果你对这款作品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6)以及 Google Play(免费)购买该游戏。


即将推出的游戏

《喵咪斗恶龙Ⅱ》:开发商 The Gentlebros Games 宣布他们的下一部作品将是备受玩家喜爱的动作冒险游戏《喵咪斗恶龙(Cat Quest)》续作,最新预告片也将在近期推出。该作将会登陆 iOS、Android、NS、PS4 以及 Steam 平台。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关注开发者的 Twitter 。

《Guildings》:由 Three! 开发商 Sirvo Studios 制作的最新作品,从 2016 年公布至今已经跳票多次了,近期公布了首支 宣传视频,可以看到该作的画面风格与基本玩法。这款作品于近期开启了首次测试,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官方网站 报名参与测试或关注其最新消息。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手机游戏 🕹

把最重要的待办事项放进你的 Mac 菜单栏里:TODOs Menubar | App+1

$
0
0

GTD 一直是 App Store 中一个非常热门活跃的门类,时不时就会有新的 App 涌现,我派也推荐过不少优质的 GTD 应用。但是随着各式繁复的工具越来越多,有的用户也陷入了「工具崇拜」的迷思,一直在「利其器」的路上徘徊,在调教工具上花了较多时间,给自己平添了一丝焦虑。

而有着同样体会的开发者 Jason Safaiyeh 近日就上架了一款简单清爽的 GTD 应用——TODOs Menubar,旨在在 macOS 上为用户提供最直观、最基础的记录和完成待办事项体验,如果你也反感使用各种复杂繁琐的 GTD App,或者只有轻量级的需求,不妨来试试它。

顾名思义,TODOs Menubar 是一款菜单栏工具。通过菜单栏上简单的两个数字,你可以看到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事项以及你已经完成的事项,点击图标后即可看到事项的详情。在这里,点击一个事项即可将其标记为完成,再次点击可撤销标记。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 TODOs 中,已完成的事项不会自动消失,如果你要清理它们,则需要进入菜单栏中的编辑(Edit TODOs…)界面,你可以通过 Clear All 按钮将它们全部清除,也可以通过鼠标右键删除单条事项。同样地,事项的录入也是在这里。

请输入图片标题

不过,TODOs 的快捷键就不够强大了,只能在主界面使用,希望未来可以支持在菜单栏里直接使用快捷键,让用户添加、勾掉任务的体验更流畅。

「聊胜于无」的快捷键
「聊胜于无」的快捷键

除此之外,在我使用 TODOs 的过程中,我还尝试将它与我一直在使用的系统自带便笺相对比,虽然前者能够储存和提供的信息量远不如后者,但是胜在足够简洁,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这就是 TODOs,它没有分类和标签,没有通知,没有 Due Dates,甚至不能和系统自带的提醒事项关联,看似非常鸡肋,但它的亮点就在于它是一个菜单栏 App,能够让你知道当天任务的完成度,时刻提醒自己。

我想,这就是 TODOs Menubar 最大的价值所在。

TODOs Menu现已上架 Mac App Store,售价 18 元,有需求的朋友不妨去尝试一下。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不再错过任何一款好用的 App 📱

这款来自 Steam 的应用,让你能在手机上畅玩 PC 游戏大作

$
0
0

想要在尺寸小巧的手持设备上,玩到那些画面精美,游戏性高,动效爆棚的大型游戏?这听上去实在是天方夜谭。然而,借助串流技术,我们可以让计算性能强劲的电脑运行游戏,然后再将画面传输到手机上,从而变相实现这一点。

此前,我们也介绍过在各种设备上串流游玩主机、PC 游戏的方法(参考阅读:在手机上也能玩 3A 大作,各平台游戏串流教程)。其中的 Moonlight 可以将 PC 游戏串流到 Android/iOS 设备,但它只能用于 N 卡,而且需要手动将不默认支持的游戏添加到 Geforce Experience 中,用起来还是有些不便。

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G 胖」露出了一抹微笑。

Valve 此前宣布,Steam 将把他们的流式传输技术带到移动端,免费的 Steam Link 应用可以让你在 Android/iOS 设备上使用手柄,串流游玩 PC 游戏。它可以直接访问 Steam 资料库,而且没有显卡品牌限制。

这一切听上去都很棒,而且本来宣布在 5 月 21 号上架的应用,也在 18 号抢先登陆了 Play 商店。那么,Steam Link 实际上「玩起来」怎样呢?我进行了一番体验。

设置流程:极其简单易懂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Steam Link 应用目前仅支持 Wi-Fi 流式传输。也就是说,要使用它串流游戏,电脑和手机都得处于同一个 Wi-Fi 网络环境下。

手机和电脑的连接流程则非常简单,Steam Link 会自动扫描同一网络下正在运行 Steam 的电脑;找到电脑后,点击会出现一个 PIN 码,再在电脑上输入即可完成连接。

在成功连接之后,Steam 会对网络进行一次测试,并且给出对串流效果的预期评价。官方推荐玩家使用 5GHz Wi-Fi 网络进行串流,在实测时,2.4GHz Wi-Fi 的效果也的确不是很理想;画面卡顿、操作延迟等问题时常出现。

如果没有 5GHz Wi-Fi 这一配备,你的串流体验肯定会大打折扣。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选择「开始运行」,就能在 Steam Link 上看到 Steam 大屏幕模式的画面了!

操作方式:请准备好手柄

等等......有一点前文中没有提到,首次打开 Steam Link 应用时,它便会要求你连接控制器:

你当然可以选择跳过,但 Steam Link 目前暂时不支持虚拟摇杆之类的操作方式。虽然它提供了一些触屏手势,但是这些手势基本上只能作为辅助,用以进行点选一类的操作;要用这种方式玩游戏,可行性非常低。

因此,无论如何,要使用 Steam Link 应用愉快地串流,你还得特地准备一个连接到手机上的手柄。

除了自家的 Steam Controller,经过实测,有线和无线的 Xbox 360 兼容手柄,以及为 Android 适配的手柄,都可以顺利地被 Steam Link 识别。官方还表示,iOS 版也将支持 MFI 手柄。

如果你没有能接手机的手柄,或是不想接;只要距离不太远,直接将手柄接到电脑上,只把手机当成显示器,也是可行的。

但是,串流时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游戏无法正确识别手柄,即使游戏本身支持手柄控制。这种状况的解决方法如下:先回到 Steam 大屏幕,进入设置;然后在「控制器设置」中勾选「Xbox 配置支持」(或其他配置,具体取决于你的手柄型号),再将手柄注册到账户上,就可以了。

另外,Steam Link 会默认将一部分手柄的 Back 键作为向导键,按下后弹出的时 Steam 的「控制器 HUD」。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 Xbox 360 手柄上,原因是 Android 系统会默认将 Xbox 键作为系统 Home 键,与向导键设置冲突了。

Steam 的解决方案是:同时按下「Back + B」作为 Back 键。最新版本的 Steam Link 应用,会在首次串流时弹出提示:

而如果你使用的,并非是 Xbox 360 或兼容格式手柄,却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则可以在「设置 —— 控制器」中选择「Setup Controller」,然后重新进行按键映射。

在串流时,手柄的震动功能会失效,或许是因为连接到了手机上的原因。除此之外,其他功能都一切正常。

总体而言,虽然手柄必不可少,但 Steam Link 应用的兼容性还是比较好的。也欢迎各位读者们,在评论区分享不同型号手柄的兼容情况。

游戏体验:用手机来玩「大作」

一切准备就绪,是时候来看看 Steam Link 应用的串流效果究竟如何了。

使用 Steam Link 串流时,电脑端的 Steam 会自动打开「大屏幕模式」;即更类似于家用主机,方便手柄交互的界面模式。选择「库」之后,就能看到 Steam 中的所有游戏:

Steam 会判断游戏是否原生支持手柄操作,支持的会在下方显示一个手柄的图标,反之则是键盘。当然,Steam 的判断也不一定准确,有些游戏支持手柄,但是需要在设置中手动开启;这个图标只能作为参考。

至于其他功能,基本上和桌面版 Steam 是一样的。你可以查看个人信息,与好友聊天;甚至,如果愿意的话,直接在这里「剁手」也没问题。

不过,重点还是要放在「玩游戏」上;使用 Steam Link 串流,游戏体验究竟如何?

我先是简单测试了两款 2D 游戏:《战斗方块剧场》与《以撒的被缚:重生》,事实证明,Steam Link 应付这些对硬件要求不算很高的游戏是完全 OK 的,操控很顺畅,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迟滞感。

是时候动真格了!我逐一测试了电脑上已经安装的一部分 3D 游戏,想看看 Steam Link 能否实现「在手机上玩大作」的「梦想」。

我选择测试的这些游戏中,既包括《狂怒》、《传送门 2》这些有点年头的大作,也有《潜龙谍影 V:幻痛》、《辐射 4》、《掠食》以及《巫师 3:狂猎》等近几年内的次世代作品。

具体的表现令我非常满意,简单来说,Steam Link 应用的串流延迟真的很小,很小。我还特地将手机摆在了显示器的正下方,想试图判断出延迟究竟有多大,结果至少从肉眼看上去的感觉来说,延迟非常之低。

这一结论也体现在操作上。无论是 30fps 还是 60fps 游戏,Steam Link 在串流时都有着很好的传输速度,没有太多掉帧现象;画面卡顿、拖慢等情况也几乎从未出现过。

但在体验时,有些游戏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潜龙谍影 V:幻痛》,在进入「反射模式」的慢动作后,亦或是爬山时;画面可能会出现短暂的撕裂现象。另外,《使命召唤:黑色行动》在进行串流时,声音无法传输到手机上;这是我目前遇到的,唯一出现此情况的游戏。

可能是 Steam Link 依然不够稳定,也可能游戏本身对其兼容性不佳。不管怎样,还是希望未来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在分辨率的支持上,Steam Link 最高支持到 4K/60fps 等级的串流;但实际上应用会自动依据设备的屏幕分辨率来调整串流分辨率。另外,如果设备并非 16:9 的屏幕比例,那么串流时,画面的上下或者左右两侧可能会留出黑边。

Steam Link 应用对手机配置的要求不算高。至少,我测试了手中的数款设备(一加 3、华为 Mate 8、魅蓝 Note 2 以及 2013 款 Nexus 7);他们基本上都能流畅地进行流式传输(好吧,至少在「均衡」画质下)。

或许,比起纯粹的硬件性能,串流更考验各种网络性能 —— 所以,正如之前说的那样,一个架设得足够好的 5GHz Wi-Fi 网络是必需的。

番外测试:能不能用键鼠?

在基本测试结束后,我突发奇想:如果将鼠标与键盘连接到手机上,再用 Steam Link 进行串流,是否能用这种方式玩游戏呢?

就像这样

虽然官方的说明中并没有提到这一点,但经过测试,Steam Link 在串流时可以正常使用键盘进行操作。无论是操控还是输入,都是 OK 的。

只不过,鼠标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Steam Link 并未向系统接管鼠标,而 Android 对鼠标的操作逻辑,是将其映射到触摸屏上,模拟触摸操作。因此,在使用这种方式玩 3D 游戏时,会出现各种无法正常调节视角的问题。

注意屏幕上的鼠标指针

而《风暴英雄》则会将鼠标右键识别为「暂停」,所以也基本上没法玩。同时,Steam Link 似乎在串流非 Steam 游戏时(你可以将非 Steam 游戏添加到库中)串流体验会变差。具体就是,游戏画面卡顿将变得相当严重,而且操作的时滞感也大大增强。

总之,用键鼠串流玩游戏,键盘似乎可以,只是鼠标,问题就有点大了。

不知道 Valve 会不会(或者说,能不能)去适配一下键鼠;在这之前,对于一些不支持控制器的游戏,你可以靠下载 Steam 的控制器配置文件,或者借助「手柄伴侣」等第三方工具来解决操控问题。

总结:令人惊艳的串流体验

我也算是体验过不少回串流游戏的人,但 Steam Link 应用在目前测试阶段的表现的确引人注目。它有着不少优点,首先 Steam 几乎是每个 PC 玩家的必备,因此基本上无需额外安装其他软件就能使用;其次,设置非常简单,三下五除二就能开玩。最后,串流延迟非常低,这也保证了它能带来非常棒的游戏体验。

Steam Link 应用的推出,大大增加了 PC 游戏的游玩场景;除了手机和平板,官方表示它还支持 Android TV。我甚至有冲动,想去买一个带支架的手机专用手柄;这样就能躺在床上畅玩游戏,快乐地当一位「肥宅」了。

唯一可惜的是,目前这样的串流体验还只限于局域网内,也就是说,还做不到随时随地的真正「Switch」化。虽然对目前移动网络的上下行带宽,我不抱能流畅游戏的希望;但如果真的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走在街上,也能随时以高画质体验那些「大作」,那我是绝对愿意的。

无论如何,就目前的表现而言,Steam Link 绝对值得你去体验,它或许是目前支持手机的串流应用中,兼容性最好的一款;并且它还是免费的。为什么不试试呢?

你可以在 Google Play 上免费下载,iOS 版则会稍后上架。你也可以前往 官网 了解更多。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告别低效办公,用表单工具做高效数据管理

$
0
0

同样的工作,交给不同的人来执行,为什么花费的时间和最终的成果,经常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你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看看身边那些总是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同事,不无例外地都能发现,他们的工作思路方法,以及所选用的工具,这两者往往有着过人之处,并且两者总是相辅相承的:高效的工作方法促使他们找到合适的工具,而合适的工具反过来又使其有能力和信心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效率。

这个教程将要谈论的工作思路方法是围绕「数据收集」展开的,而做好这件事最合适的工具则是「金数据」。

不管我们身在什么岗位,数据收集这件事情无处不在。收集用户反馈、组织线下活动报名、了解各部门招聘需求、统计渠道销售数据……这些数据收集工作是所有工作的基石。如果你还在用微信、邮件或 Excel 表格来收集这些数据,那么是时候抛弃那些低效、落后、繁琐的数据收集方式和工具了。一起来看看,表单工具如何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完成数据收集。

关于《玩转金数据,用表单工具做高效数据管理》

💰 原价 ¥39,现正以 8 折优惠促销中,仅需 ¥31.2

🎁 栏目福利:现在订阅,还能获得 100 元的金数据代金券!

点此链接可直接跳转至栏目订阅页面进行购买,购买后在网页端、少数派 iOS 客户端中均能进行阅读。

了解用户对新功能的反馈,统计全国各大区的销售情况,收集全公司的衣服尺码定制文化衫……无论我们在什么岗位上,收集信息与数据,都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个工作。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许多人仅仅只是能够做完,却远远谈不上做好。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信息与数据收集的工作,是本教程的核心所在。

在序章与第一章当中,你将认识到要做好这件事,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改变:一是从方法上,高效高质量的收集必须要做到什么;二是从工具上,为什么表单工具是更好的选择。更进一步的,在第一章中将列举使用金数据的各种常见场景,以及如何把现有的工作流迁移到金数据上。

在第二章当中,将更深入地认识到金数据不仅仅只是一个收集系统,还可以无须借助研发资源,由运营人员快速搭建出一个轻量的业务系统。

在第三、四两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金数据中的各项功能,提升表单的填写量与转化率,同时使收集到的数据质量更高。

最后,在第五章中将介绍金数据如何能更好地为企业和团队服务,对外突出企业的品牌,对内提供完善的协作与权限管理。

作者介绍

子不语Rex,在写作时强调深入浅出,擅长从事物的根本性原理角度进行阐述,为少数派产生了多篇方法思维方面上的奠基之作。代表作:

互动问答

在你阅读时想必会有一些问题和思考,你可以直接在每一期正文内容的评论区进行提问,详述你的问题和看法,作者将会逐条查看。对于质量较高或普适性较强的问题,作者将会单独整理出来并更新在本栏目中。

需要注意的是,你在付费栏目中写的评论并不会直接出现在评论区,而是会经由作者筛选后展示。

栏目大纲

  • 序:高效收集数据,是当代职场人的基本功
  • 第一章:初识金数据:表单与收集
  • 第二章:无需开发,搭建一套业务系统
  • 第三章:提升你的用户量与转化率
  • 第四章:收集高质量的数据
  • 第五章:企业和团队使用金数据

👉 立即订阅《玩转金数据,用表单工具做高效数据管理》栏目

派早报:小米 8 手机将于月底发布,索尼成为全球最大音乐版权商,邮件客户端 Spark 更新 v2.0 等

$
0
0

小米将在 5 月 31 日发布小米 8 手机

5 月 22 日,小米科技通过微信公众号宣布将在本月 31 日于深圳召开小米年度旗舰发布会,届时将发布多款新品,其中包括为纪念小米成立 8 周年推出的小米 8 手机。根据此前爆料,小米 8 将使用骁龙 845,并配置 3D 结构光面部识别和屏幕指纹识别技术,如消息属实,这将是全球首款同时使用这两种技术的手机。

苹果向媒体发出 WWDC 邀请函,6 月 4 日提供线上直播

苹果今天正式向媒体发出邀请函,确认将在美国太平洋时间 6 月 4 日上午 10 点举办 WWDC 2018,根据往届传统,首日的主题演讲将会介绍新的软件进展,可能会是未来将发布的 iOS 12 相关信息。除此之外,WWDC 期间也有可能会发布相关硬件,传闻中的 iPhone SE 、新款 Mac 和 新款 HomePod 都有可能会向公众亮相。苹果也同时确认首日主题演讲将会提供网络实况直播。来源

索尼计划收购 EMI 股份,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版权商

昨天(5 月 22 日),索尼宣布将投入 20 亿美元,将持有的 EMI 音乐出版公司股份从约为 40% 升至 90%,这意味着索尼将成为 EMI 的最大股东。目前 EMI 是全球营收第二的音乐出版公司,拥有超过 200 万首歌曲的版权,其中包括 Beyonce、Kanye West 和 Sam Smith 等知名歌手的作品。考虑到之前索尼已经拥有超过 230 万首歌曲版权,完成收购后,索尼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音乐版权商。来源

1Password 7 for Mac 正式推出

今天(5 月 23 日),著名密码管理工具 1Password 开发商 AgileBits 宣布正式推出 1Password 7 for Mac。新版拥有全新的界面和字体,重新设计的 1Password Mini,以及更加丰富的密码管理功能。

此外,1Password 7 for Mac 还可以帮助你检查密码是否出现泄露隐患。目前 1Password 的订阅用户可以免费升级新版,此外还可以在官网以 49.99 美元的限时优惠价格购买独立版本。2018 年 3 月 27 日后购买 1Password 6 的用户可免费升级新版。来源

iOS 版的 Dropbox 更新:简化的文件预览模式与新的活动通知

iOS 版的  dropbox 近日更新迎来两项新的功能调整,首先文件活动功能,当用户在 Dropbox 预览文件时,点击一次就可以弹出一系列的操作选择:包括编辑、分享、查看历史纪录等;其次时文件预览的设计被再一次简化,用户可以快速评论内容、在文件预览的下方可以查看团队的反馈并增加自己的反馈,并查看文件的更新时间。来源

电子邮件客户端 Spark 发布 2.0 更新,主打团队协作

昨日,知名电子邮件客户端 Spark 发布 2.0 更新,主要增强了团队协作功能,支持协同编辑邮件、不通过转发就与团队成员共享邮件、在应用内聊天而不用发送邮件。另外,Spark for iOS 还免费集成了 Dropbox、OneDrive、Evernote、Bear、Things 等应用或服务。Spark 个人版免费,而团队版每人每月需要 7.99 美元订阅费,按年订阅的话则每名成员月付 5.99 美元。

小米发布第 4 代路由器

昨日,小米发布第 4 代路由器产品,采用 4 根全向高增益天线,支持 2.4G/5G 双频 Wi-Fi,最高速率达 1167 Mbps。接口方面,路由器配备 1 个千兆 WAN 口和 2 个千兆 LAN 口;芯片升级到 MT7621A 双核 CPU,最多支持接入 128 台设备。

路由器还搭载了一枚「MiNET」键,能够一键让智能设备快速联网。小米路由器 4 将于 5 月 25 日开售,售价 199 元。

雷蛇推出适用于 Mac 设备 的 eGPU 产品

雷蛇昨日正式推出了外置显卡扩展坞(eGPU)新品 Core X,售价为 299 美元。Core X 采用雷电 3 接口,并首次支持 Mac 电脑设备。

Core X 内置 650 W 的 ATX 电源,三个显卡插槽,最大长度 330 mm、高度为 160 mm,可以承载最高功率 500W 的 Nvidia GeForce / Quadro 或者  AMD XConnect 的 Radeon / Radeon Pro 系列独显设备,雷电 3 接口可以同时传输数据并供电,甚至可以给笔记本产品直接供电。来源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为了「把手机变成电脑」,厂商们都做过哪些尝试?

$
0
0

罗永浩和锤子科技酝酿了近几个月的发布会上,除了发布了坚果 R1 这款旗舰机,罗永浩花费了大量时间展示了他们新产品——「重新定义个人电脑」的坚果 TNT 工作站。

到底是「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还是「重新定义了『重新定义』」,关于坚果 TNT 的争论直到现在还在持续。不过从老罗在发布会上的演示来看,这种利用扩展坞把手机变成电脑,将手机系统改造为桌面系统的做法,倒是让我们想起了 Palm、微软、三星等几家大厂曾经在这方面做过的尝试。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下历史上都有哪些尝试把手机「变成」电脑的产品。

那些将手机扩展成 PC 的先驱者们

早在智能手机最初萌芽的时代,就有厂商发现了智能手机的另一个需求:能否通过将其扩展成类似 PC 这样的大屏幕设备,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毕竟相比智能手机那小小的屏幕,动辄 10 寸 + 的 PC 屏幕以及键鼠输入,PC 作为办公效率之王毫无争议。所以在 2007 年,Palm 公司就推出将手机扩展成 PC 的首个硬件产品:Palm Foleo。

Palm Foleo:生不逢时的先驱者

Palm Foleo 在发布伊始就被定位成 Palm 智能手机伴侣,但从本质来看,其更像是当年 UMPC 的新形态,因为 Palm Foleo 拥有完整的 PC 硬件,可以不依赖智能手机就可以正常运行(运行一个定制化的 Linux 系统),但硬件性能则差强人意,通过手机的蓝牙进行数据同步处理邮件并简单的上网浏览信息成为这款设备最好的使用场景。

当年依旧 Windows = PC = 效率的时代,一款形似笔记本电脑,但却运行的是 Linux 且定位只是手机的扩展伴侣终究是不受市场欢迎的,结果也如市场预期,Palm Foleo 最终并未正式发售,而 Palm 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他们即将推出的全新手机系统。后来我们都知道,他们推出了一个在现在都有着深远影响的手机产品以及移动操作系统:Palm Pre 以及 WebOS。

摩托罗拉 Laptop Dock: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扩展产品

进入到 2010 年之后,手机硬件的性能已经可以接近所谓上网本的性能,配合更强大采用双核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完全依赖手机自身处理硬件的扩展设备开始出现,例如当年还是独立公司的摩托罗拉,为了配合刚刚面世的全球首款双核处理器 Android 手机 ATRIX ME860 的发布,推出了 Laptop Dock 这款扩展硬件。

Laptop Dock 可以看作是没有处理器和内存的「空」笔记本,内置两个 USB 接口并且有着与笔记本几乎相同的外观,在后面的底座插上手机,就摇身一变成为一台运行 Android 系统的笔记本设备。

但最终这款设备也没有获得市场的青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制硬件支持上,因为仅支持自家摩托罗拉机型,从而影响了这款扩展设备的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则是硬件性能上:即便是双核处理器 + 1GB 运存,放在类似桌面电脑的使用场景上还是会遇到性能瓶颈。

华硕 Padfone:换个思路,手机先扩展变成平板

在 Android 系统尚未对多任务分屏等功能进行优化的时代,选择将其作为桌面操作系统都是不明智的,因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绝大部分的硬件设备厂商大多将 Android 作为基于触摸交互的操作系统使用,而不再考虑在使用键鼠交互的硬件中采用。基于这种设计思路,华硕推出的 Padfone 可以算是一个先驱者。

形式上其实和摩托罗拉的 Laptop Dock 思路类似,处理核心均是手机所以必须插入手机才能使用。只不过 Padfone 是将手机扩展成了触摸友好的平板电脑,这样间接扩大显示面积来提高效率。

当然 Padfone 也有和 Laptop Dock 类似的缺点:始终不是一种通用设备,而是自家品牌手机的附属品;加上 Android 平板电脑产品始终较为鸡肋,无论是适配大屏幕的应用,还是使用体验上都远不如苹果的 iPad 更受欢迎,再加上品牌手机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最终消费者买单的也寥寥无几。

Ubuntu Touch / Ubuntu for Android:新「PC」形态

考虑将手机扩展成 PC 并非只有 Android 设备制造商,也包括那些传统的桌面系统开发商们,比如说最受欢迎的 Linux 发行版:Ubuntu。

抛开 Android 在当时各种限制,Ubuntu 想到的扩展思路看上去极具前瞻性,因为他早已经预计到智能手机可以达到近似 PC 的计算性能,通过数据线将手机连接到显示器上,然后直接运行桌面操作系统显然是最为合理的效率解决方案。

Ubuntu Touch 以及 Ubuntu for Android 就此应运而生,前者则是完全的 Ubuntu 的手机版操作系统,基于手机设备适配了全新的用户界面,让他可以更适应触摸交互;而后者则是一个让 Android 手机安装双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 Ubuntu for Android 可以在部分手机上安装双系统:Android 和 Ubuntu,因为公用相同的 Linux 内核以及驱动,可以认为是为 Android 手机安装了 Ubuntu「界面」。

当设备通过支持 MHL 的数据线与显示器进行连接后,就会直接显示一个标准的 Ubuntu 桌面,你可以通过 USB OTG 的形式可以连接键鼠进行操作、而这个 Ubuntu for Android 的桌面模式使用体验与桌面版的 Ubuntu 也基本一致,不仅可以运行一部分桌面的应用,例如 Firefox 浏览器、Thunderbird 邮件客户端等。还可以直接收发手机短信或者接听电话。当然从本质说,这更像是在移动端塞入一个完全版的桌面操作系统,只不过支撑桌面操作系统的不是传统的 X86 电脑,而是被普遍认为性能不强,基于 ARM 处理器的智能手机。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手机变成 PC 的解决方案可谓是最为极致。但想想 Ubuntu 原本就极低的桌面系统占有率以及几乎等于零的移动端市场占有率,最终也只能变成少数 Geek 手中的玩物。

Windows 10 Mobile 的 Continuum 扩展:真·生产力

除了 Android 和前面提到的 Ubuntu,微软的 Windows 同样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尤其是当 Windows 10 被称作是「One Windows」之后,融合与跨平台跨设备成为 Windows 10 的新愿景。以至于 Windows Phone 8.1 之后的 Windows 手机端操作系统被直接改称 Windows 10 Mobile。所以从本质上说,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运行的 Windows 10 本质上应该都是一样,只是交互上有所不同罢了。

因此也就衍生出了 Windows 10 Mobile 上的 Continnuum 扩展:通过扩展坞,将 Windows 10 Mobile 智能手机、键盘、鼠标与显示器连接,可以瞬间将手机变成一台拥有类似 PC 体验的设备,虽然从界面上看和 Windows 10 桌面还有一些差距,但基本类似,比如说出现了与桌面 Windows 10 类似的开始菜单、以及 Office 办公套件——扩展成桌面模式后,原先手机版的 Office 都会扩展为平板版本,其功能和标准桌面版 Office 也基本一致。当然在桌面模式下,你依旧可以收发邮件和短信,甚至是接听电话。

Continnuum 扩展最大的优势是很多 Android 设备所远不能及的:那些 Android 扩展桌面模式都在想尽可能接近 Windows 桌面体验,而微软直接提供了几乎完全一致的体验。并且对于商务领域,通过扩展坞直接将手机变成办公电脑也确实实现了生产力提升:尤其是需要制作报表、文档以及演示文档这种轻办公的场景下。但最终即便是 Continnuum 扩展模式也没能挽救 Windows 10 Mobile 最终被放弃的命运:缺乏第三方应用支持依旧让 Continnuum 扩展难以称得上是生产力黑科技。

三星 DeX 扩展坞:Android 进化后的新「PC」

能让 Android 可以达到类似桌面的形态还是归功于 Android 自己的不断更新递代。从 Android 7.0 开始, Android 有了真正的应用分屏功能和窗口模式,则让 Android 改造成近似桌面的操作系统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三星推出了 Dex 扩展坞。

同样也是为自身品牌手机推出的扩展设备,但 Dex 扩展坞相比那些先驱者体验上却好上不少,首先设备连接到扩展坞之后,除了可以直接连接使用键鼠之外,扩展出的桌面系统界面更接近 Windows,除了可以直接使用 Office 办公套件进行轻量化办公之外,手机应用也可以多开并且通过窗口化模式进行显示,如果只是聊天、发短信、或者轻量化办公的使用场景,你很难评判出这种模式和基础的 Windows 桌面电脑办公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当然对于三星而言,其更具有将语音助手、桌面系统、手机等融合的实力。三星自己也开发了语音助手 Bixby、并且已经可以听得懂使用自然语音发出的指令,甚至可以达到类似 TNT 上罗永浩演示的那种通过语音命令执行软件操作。手握着更成熟的桌面扩展模式 Dex,或许与坚果 TNT 之间,就只剩下将自家的 Dex 模式和语音助手 Bixby 整合在一起的这短短的一线距离。

那些将手机系统扩展成「桌面系统」的尝试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是锤子坚果 TNT ,其运用的系统本质依旧是 Android,无论是需要使用坚果 R1 作为计算单元,还是未来无需手机的独立版,都是 Android 桌面化的伟大尝试。

但最初的 Android 可并非是为桌面而生,但随着大屏幕设备的不断涌现,Android 开始逐步可以用来「作为」桌面操作系统使用,而这方面,最初的先驱者是 Android X86 项目。

Android X86:让老笔记本用上 Android

最初希望将 Android 桌面化不过是一个作为简单又原始的想法:让那些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老旧笔记本发挥余热,而 Android 的开放性以及丰富的应用生态作为越来越庞大的 Windows 系统替代品当然再合适不过。通过将 Android 移植到传统的 PC 中,既可以充分利用老旧硬件,同时还可以继续使用现代的软件和流行的互联网服务。

最初的障碍其实来自底层:Android 最初并未针对 X86 这样的桌面级处理器提供优化,以至于即便是在桌面端极为强大的 CPU,运行 Android 时依旧卡顿不已。好在随着项目的进展以及英特尔的加入,让 Android 可以充分利用 X86 处理器性能高效运行。

不过 Android X86 只是做到了将 Android 移植到 PC 硬件上,移植并非针对桌面使用场景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定制,而是尽可能的让各种计算机硬件可以正常在 Android 上运行。因此你依旧可以在 PC显示器上看到拉长版的 Android 系统界面,以及对键鼠极为不友好的操作界面:放在键鼠这样精细操作面前,在手机端触摸友好的界面反而是一种「负优化」。

Remix OS :最彻底的 Android 桌面化践行者

显然,Android 想要桌面化,必须要彻底改变其界面使其可以胜任键鼠的操作。而国内技德科技就借此推出了 Remix OS,依旧是 Android 的核心,但整个界面完全桌面化,一个类似 Windows 开始菜单的「应用菜单」,应用的多窗口模式可以让多个应用在桌面运行,加上与 Windows 类似的文件管理器和任务栏,让仍不免疑问,这到底还是不是电脑?

显然电脑的概念变得更广泛了,传统 PC 必须是 X86 的处理器,运行的传统的桌面操作系统,那与手机类似的硬件能不能做电脑?技德就推出了基于 ARM这种手机处理器的「电脑主机」,运行的是界面高度桌面化的 Remix OS,低廉价格但可以达到与传统 PC 类似的功能,无形中扩展了 PC 的适用范围。

但对比传统 PC中更重或者更复杂的桌面应用软件,Android 应用依旧显得过于「轻量化」,比起桌面 PC 上 Office 上丰富的排版设置与插件,平板版 Office 只能使用较为简易的编辑功能,就更别说 PC 上使用 Photoshop 进行复杂的编辑操作、需要大量显卡加速运算的 3DMAX 渲染工作了,毕竟现代 PC 是 CPU 、GPU、内存等硬件的有机结合体,而建立在上面的软件则是这些硬件的充分利用下的产物。

Chrome OS:或许是坚果 TNT 最初的借鉴者?

Android 桌面化并非都是有第三方厂商主导,Google 早在 Pixel C 上就尝试在这种二合一类型的设备上进行实践,但最终的结果则是变成了大力发展 Chrome OS,显然 Google 对于 Android 和 Chrome OS 谁更适合桌面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很快我们就知道 Chrome OS 的应用生态和 Android 打通,从而让 Chrome OS 来完成 Android 桌面化的愿景,再加上 Google 准备给 Chrome OS 也都配上 Google Assistant,所以不难想象 Google 的设想:通过 Android 应用丰富 Chrome OS 的应用生态,然后 Google Assistant 来完成语音助理的部署,再结合未来更加智能的 Duplex 技术……很难让人不联想到 Chrome OS 未来的可能性——其实,即便是坚果 TNT 大喊的「重新定义工作站」,在抛开「工作站」本质不谈,在 Google 面前其实也早已完成新的定义。

坚果 TNT :站在前人肩膀上的「重新定义」

不得不说,坚果 TNT 让不少人实在弄不清楚锤子科技的套路。但拨茧抽丝过后又不难看出罗永浩的真正用意:虚无的重新定义不过是用来吸引眼球的营销用语,更多的还是希望改变人与设备的交互模式。

从按键手写笔到触摸屏,我们完成了人机交互上的第一次巨大变革;而接下来则是接放双手,语音与 AI 是下一次人机交互变革的基础。即便是在 TNT 上通过语音来操纵设备进行工作处理看上去是如此滑稽,但在未来语音控制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看得见的趋势。

或许我们只能说,坚果 TNT 以一种极致的方式告诉了普通用户这些「新」概念,但要说明的是,这些概念其实早有太多的先行者。 至于坚果 TNT 会不会成为这个「先驱」,相信历史会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重新定义」。

编辑 + 排版 + 分享,我如何用 Pages 来处理文档

$
0
0

Pages 是一款用心设计,注重用户使用体验的排版软件,同时也是苹果为 macOS 免费提供的 iWork 工作套件中一个组件。很多人拿到自己的新 Mac 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卸掉,然后安装 Microsoft Word。但其实 Pages 也同样是一款非常出色的应用。

本文我将通过介绍我用 Pages 处理一篇文章的实例,从自定义模版、图文处理、自动目录、引用、合作及分享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我的 Pages 工作流,并分享一些使用上的心得。同时,我认为了解一个软件,明白它的工作机制很重要,因此会在流程中适当穿插讲解一些有助于理解的核心概念。

注:Pages 目前官方译作「Pages 文稿」,本文中将使用 「Pages」代称。

为方便讲解,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可以下载 EPUB 格式的范例来进行参考。

「EPUB 范例:MEGA 下载/坚果云下载 /pCloud /百度网盘

特色功能
特色功能

Pages 的使用场景及特性

在开始介绍功能之前,我想先聊一聊我通常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Pages,以及我为什么会选择 Pages 而不是其他工具。

我常在以下几个场景使用 Pages:

  1. 在文字处理时,用自定义模版来使排版有特色,用脚注等功能来添加引用;
  2. 在团队共事时,用合作功能来实现多人实时编辑,用批注功能来给每个人分配书写任务;
  3. 在润色编辑时,打开修改追踪来管理修改的内容是否合理可以采纳;
  4. 在其他文字文字处理场合,如简历、简报、电子书等,直接修改内置模版快速开始工作。

文字处理软件(例如 Word)普遍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使用经验与技巧。Pages 则不然,它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是用心思考后的化繁为简,它简单到主界面只有一条工具栏,却为你的创作给予无限可能。上面这句话也许听着有点像广告词,但它确实是我使用 Pages 的主要原因,我认为 Pages 是一个设计之初就用心思考过的软件,每一个图标,功能的位置逻辑清晰,而不是一上来就把一堆功能砸给你让你无所适从。

Pages 与 Word 界面对比
Pages 与 Word 界面对比

于我而言,Pages 有几个特性我非常看重。首先是快,大部分文字处理软件上,打开一个文件迎接你的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进度条,Pages 则不然,它在大多是情况下能实现文件秒开,在打开软件的同时就已经进入工作状态。

其次是细节处的用心,它会在你用参考线时让触控板微震提醒你对齐,用自动同步让你随时随地编辑,自动保存让你不再分心而专注文章本身,这些细微的地方 Pages 都为你自动打理好了。

最后要提的是它的格式特性,Pages 文档本质是一个容器格式,它会把所有的图片文字等素材全部封装在一个 .pages 文件中,方便挪动管理的同时也不会出现素材链接丢失无法显示的情况,这对于文稿这类经常需要移动的文件类型至关重要。

开始处理文稿之前

很多人学习软件基本靠自己摸索,最终踩到很多「雷」,觉得软件不好用。于是这次我想在开始之前先将 Pages 「处理模式」及「不可见元素」这两个概念摆出来,目的是帮助你理解在不同处理模式下 Pages 能够进行哪些操作。以及遇到排版混乱问题时,如何通过查看不可见元素来快速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

如果你从未使用过 Pages,看到这些概念会有些不明所以,可以先跳过这一部分,使用过几次 Pages 再返回来阅读。

首先说说处理模式,Pages 拥有「文字处理」和「页面布局」两种操作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文稿的需求。当你新建空白文档时,Pages 的默认模式是文字处理,它能让你专注写作。在文字处理模式下,你敲击文字到达一定长度时会自动生成下一页,其实质是一个能不断延伸的特殊巨大文本框,你在里面敲击文字,添加图片时,它都会自动帮你调整好位置。

另一个模式页面布局则广用于需要特殊排版的情况。在页面布局模式下,Pages 的使用方式类似于 InDesign 这类排版软件,初始的时候就是一张空白画布,对排版完全不干预,它允许你在任意位置添加文字、表格、图片等。这种模式适用于需求排版精细的文件,例如简报,海报和宣传单等。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页面布局模式下只能使用文本框添加文字。

了解了使用类型之后,我们来看模版选择器。在左侧,有诸如基本、报告、图书、简报这些选择,Pages 会针对每一种文件类型的需求自动帮你设定好模式。报告这类文字流的模版就会采用上文中提到的文字处理模式,而简报这类需要排版的模版则会采用页面布局模式。若你选择了最近新增的图书模版,它会自动将 EPUB 输出考虑进去。

模版选择器
模版选择器

说完了处理模式,再来看看「不可见元素」。在 Pages 中所做的任何排版,都需要一些规则来决定各部分的位置,而这些规则,就是不可见元素。在使用 Pages 的过程中,若偶尔操作失误遇到排版异常,不用担心,依次点击「显示 - 显示不可见元素」就可以看到这份文稿中用于排版的规则了。下图来自 Pages 官方说明文档的不可见元素列表,供你在遇到排版问题时参考。

不可见元素列表
不可见元素列表

值得一提的是,不可见元素是可以被选中的,它和其它文字符号相差无几,只是起到了排版作用而已,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中删除或变更。

自定义模版

为什么要使用自定义模版,它有什么好处?为了说清这个问题,得先来看看段落样式,段落样式提前确定了文章中每一部分的文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字体、大小、颜色、间距、缩进等。而自定义模版则提前定义了这些段落样式,以及文章中的纸张类型等设置,做好了一个自定义模版对接下来的文章排版大有裨益。

反之,若写作时不注意段落样式,那么后期整理时会非常麻烦,花在上面的时间精力往往都不值得。在书写过程中,最好能养成对各部分文字归类到对应段落样的习惯,不仅方便后期排版调整,也方便全局管理。

新建自定义模版的具体操作是:选择「空白」模版并创建文档,敲出一些预留文字如大标题,小标题,正文等,接下来按照你的喜好依次修改各部分文字样式并更新。值得注意的是,Pages 默认的空白模版有很多冗余段落样式,在使用中会有些混淆视听,你完全可以删除不需要的。

为自定义模版留下预留文字
为自定义模版留下预留文字

设置完成后将自定义模版保存在模版选择器中,依次点击「文件 - 存储为模版 - 添加到模版选择器」即可。留下预留文字的目的是在模版选择器中预览自定义模版时可以直接看到模版内容,所有保存的自定义模版都可以在模版选择器的「我的模版」里找到。

图文处理

处理文字和图片时应该注意什么?这里我们来看一看如何用「粘贴并匹配样式」来快速处理文字样式,用「分页符」来处理文章分页,用「图片画廊」来处理流程图,以及「文本内联」来确保图片始终跟随匹配文字移动。

进行排版首先我们需要处理文字,在将文字复制到 Pages 的过程中,「粘贴并匹配样式」这个工具可以帮助你,它会自动帮你把从其它地方复制过来的文字匹配当前段落样式。具体操作方法为:将鼠标光标留在需要插入文字的地方,点击「编辑 - 粘贴并匹配样式」,你也可以使用键盘快捷键「Shift + Option + Command + V」。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某一段内容结束后下方留白,这时候可以使用分页符。比如下面的处理中,在大标题结束后,下面有大段空白需要跳过,在大标题下按下一堆回车换行是可行的,不过这些琐碎的换行排版元素可能会导致后期排版意想不到的问题。此处更好的解决办法是使用分页符,它的作用是直接结束这一页并将输入光标移至下一页起始位置。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标题结束的地方点击「插入 - 分页符」。

下图中我将不可见元素显示出来以供参考,你会发现最右下角有一个类似书页的小标示,就是刚刚插入的分页符。除分页符外,Pages 中还有分节符和分栏符,它们都是用来划分文章区域的重要工具。

添加分页符
添加分页符

在管理图片时,值得一提的是图片画廊,它允许你使用一个图片的位置来展示多张图片,非常适合流程图或者大量图文说明时使用。这里我将语言设置的三张图片说明做成了图片画廊,读者可以在阅读时根据需求来回切换图片。

图片画廊
图片画廊

在排版时,我们常需要处理文字和图片间的排版关系,一般来说自动的文本绕排功能就已足够。但是在之前几篇 Pages 文章中有人反馈图片在文章中随意移动,这是因为图片尺寸太大在当页中放不下,Pages 自动寻找合适放置导致的。有两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让它彻底停留在页面不要动,选中图片点击「停留在页面」即可;另一种方法是将这张图片绑定到相应文字上,让图片永远跟着这段绑定文字走,这就是「图文混排内联」。

内联是确保图片永远跟随相应文字的重要的功能,如果 Pages 无法在内联的文字附近插入图片的话,它会自动将图片放在下一页,不会随意移动。具体操作方法为:选中想要使用内联功能的图片,依次点击「格式 - 排列 - 随文本移动 - 文本绕排 - 内联」。如果不满意绕排图片的链接文字位置,鼠标选择图片拖动到满意的位置就可以了。

图文内联
图文内联

自动目录

关于目录,我想着重讨论这两个问题:如何给文章加入自动目录,让文章结构做到一目了然;自动目录添加完成后如何在目录和正文分别加入页码。

首先来说自动目录,Pages 会根据你想要取材的小标题等部分自动生成目录与相应页码。具体操作方式为:将鼠标光标放置在目录页开头,依次点击「插入 - 目录 - 文稿」。插入后选择目录的取材来源,参考范例中将以小标题为单位生成目录,点击「格式 - 目录」,勾选「小标题」。

添加自动目录
添加自动目录

为了让目录和正文分别拥有独立的页码,你需要了解节的概念。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很多部分,若我们想对文章的某一区域进行单独设置,就需要把文章分成多个节。第一眼看到「节」很多人不理解它的意思,节在 Pages 中是一个区域划分的单位,一篇文章中可以有多个节,每个节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页码,页眉或页脚等设置。在范例文章中,我将目录和首页归类并设置为一个节,正文部分设置为另一个节,为它们单独提供页码。要做到这一点,只需要在目录结束的地方加一个分节符。

显示出不可见元素后,你会发现目录结束的位置系统自动帮我们加入了分页符。而这里我们不需要分页符,为了能分别设置标题和正文,需要的是分节符。具体操作方法为:如下图选中目录结束后分页符这个不可见元素的图标

选中分页符
选中分页符

点击「插入 - 分节符」,观察下图右下角,你会发现分页符已经被替换成一个书本一样的图标,它就是分节符。

将分页符替换为分节符
将分页符替换为分节符

分节符设置完成后,目录已基本完成,且和正文区分开来各成一节。我们可以对目录的页码进行单独设置。具体操作方法为:将鼠标光标移动到目录页,在文档底下的页脚区域晃动会弹出插入页码选项,点击「插入页码」。

插入页码
插入页码

分别选中目录节和正文节,对其进行设置。下图中我为目录页添加了罗马数字的页码,为正文添加了标准数字的页码。若不你希望任何页码出现在首页上,可以对目录的页码节设置勾选「在首页上隐藏」。

为首页和正文分别设置页码
为首页和正文分别设置页码

引用

我们经常在学术类文章中会看到脚注引用,如何在 Pages 实现这一功能? 在范例文档中只使用了一个引用,就是 Pages 官方对于参考线的图例,现在我们来为它添加一个脚注。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想要插入脚注数字标的地方点击「插入 - 脚注」,这时候 Pages 会自动在文章下方帮你创建填写脚注的位置。

这里推荐一个我常用来添加引用的免费网站:Cite This For Me,选择你喜欢的引用格式,输入引用地址,就会自动生成引用,将你的获得的引用填入下方自动生成的脚注位置即可。

添加脚注
添加脚注

合作

今天和以往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很多人同时编辑一篇文章。Pages 上有几个重要功能可以帮助你完成合作写作,比如修改追踪和批注。

在团队合作处理一篇文章时,你可能会希望实时看到每个人都做了哪些修改内容,这时候可以使用修改追踪。修改追踪是一个对文档审核非常实用的功能,它会记录下开启追踪后对这篇文稿的所有修改,若在合作模式下则会记录下所有人所做出的修改请求。值得注意的是,在合作模式下,只有合作文档的发起者可以决定是否采纳修改建议。

修改追踪
修改追踪

若团队中出现不同意见,需要对文稿的某个部分做出讨论,亦或者你自己需要给文档一些标注以便以后重新思考,都可以使用批注功能,你可以对想要修改的地方点击「插入 - 批注」即可,与你合作的人也可以看到你的批注并添加回复。

批注与回复
批注与回复

分享

文章写完了,通常最后一步就是将其分享。这里我想讨论的两个问题:分享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格式,Pages 在格式处理上有什么亮点?

对于文稿分享来说,一般情况下输出 PDF 或者 EPUB 就足够了。PDF 是常用的矢量固定排版格式,使用它你在任何设备上看到的文字排版位置都是固定的,这在电脑上使用没什么问题,但在手机或者其它移动设备上就是灾难了,文字只能通过局部放大才能看清。它适合输出需要打印,传阅或者排版已经固定的内容,输出 PDF 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几乎任何设备上打开你的文档。

EPUB 支持更多的媒体形式,如图片画廊和视频等,它不但支持固定排版模式,也支持屏幕宽度自适应来显示元素,读者可以调整字体来配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它适合输出包含图片,视频的电子书等富媒体文稿。

Pages 对 EPUB 格式的支持非常优秀。范例中,我使用了图片画廊,所以选择 EPUB 输出以正常显示这类多媒体类型。有些人认为 EPUB 只能输出动态自动排版,这是不正确的,EPUB 完全可以使用类似 PDF 的固定布局。本文中,我不希望自动布局重排破坏本文排版,因此选择「固定布局」。

导出 EPUB 文档
导出 EPUB 文档

写在文后

回顾全文,我们来重新思考 Pages 所提供的这两种模式及不可见元素究竟意味着什么。在文字处理模式中,Pages 实质提供的是一个特殊的可延伸文本框,所调整的四周边距,其实正是这个文本框对于母版白背景的相对位置;对于页面布局模式,Pages 则去掉了这个特殊文本框,因此你可以自由决定文稿中各个元素的位置。不可见元素则定义了一切规则,决定了每个功能中文字,图片等元素应处何处。操作模式及不可见元素,正是 Pages 背后的基本运行逻辑。

我希望这篇文章,不是枯燥的 Pages 说明书,这点它自带的说明文档就可以做到。而是通过我的工作流了解一个软件,对各个功能的实现原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你在实际使用中若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就能大概猜到原因,用 Pages 自带的帮助一般就可以找到答案。

题图来源: 苹果官网
本文作者: 王禹效 (legolas.me)
特别感谢: 周小乖,Oscar Liu,西语 对本文行文的帮助与建议。


在 Bilibili 学技能涨知识,我推荐这 14 个频道

$
0
0

Bilibili 一直是我收看科技报道和产品评测的主要视频平台,偶尔也会追看一些动漫、体育赛事回看等等内容。在 PC 和移动端都有良好的观看体验,B 站上拥有很多个性化的内容、视频播放前无「强插」的广告等,以上这些特点是我喜爱在 Bilibili 看视频的主要原因。为了表达对 B 站的热爱,甚至在去年六月份入手了 Bilibili 22 卡免流量观看各类视频内容。

既然 bilibili 上拥有这么多丰富的好资源,那么应该好好总结平台上优秀的 UP 主和频道,这篇分享文,我收集了一些值得订阅追看的频道,这些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外语、按照课程系列掌握实用技能,或者了解中外历史、各类科普知识,当然推荐的内容里还包括了一些得到国外原作者授权搬运到 B 站的视频频道。

B 站各类学习视频

高水准硬件测评:LinusTechTips

素有「白嫖王」外号的 Linus Sebastian 在 2008 年 11 月开始了以电脑硬件评测为主的科技频道 LinusTechTips(简称 LTT),2013 年 1 月正式组建创业团队,目前 LTT 制作的视频内容已经成为国外视频平台网站超高人气的科技频道之一。B 站上 LinusTechTips 频道的视频是辉光字幕组授权翻译和搬运,中英文双语和说明性字幕帮助了电脑爱好者更好了解视频介绍的知识。LTT 视频节目主持人以 Linus Sebastian 出镜为主,调皮的语言风格和古怪的表情、以及优秀的视频制作水平,颠覆了我对以往电脑科技产品评测的看法。

LinusTechTips
Linus Sebastian

有趣的电子工程技术:罗兹

罗兹 属于 ElectroBOOM 频道的官方授权,主要是搬运电子工程类的视频。目前罗兹主攻的翻译系列是作死物理,视频里的主持人 Mehdi Sadaghdar 是一位来自伊朗 ,现居住在加拿大的电子学工程师,人称外号是「作死狂魔」,他的动手视频绝对是够折腾、充满实践精神。罗兹翻译的视频系列还包括已经完结的瑞典暴力厨房 ROSMT、日本之形全集。

罗兹

作死的精神

数学之美:3Blue1Brown

3Blue1Brown 在 B 站的频道属于其中国官方的账号所创建,视频的特点是深入浅出、直观明了的讲解方法来分享数学之美。3Blue1Brown 官方分享的视频节目还不算丰富(和国外某平台相比),目前整理的系列包括了分形、深度学习、拓扑学、微积分的本质、线性代数、复分析,其视频内容不仅仅是形象地介绍了数学知识,还以实地考察的形式分享了数学历史的人文知识。

3Blue1Brown

轻松学英语:Real 麦克老师

Real 麦克老师 是一名来自美国的朋友,创作分享的视频主要是分享学英语的小窍门,聊聊好玩的中美文化差异,让我们能够以外国人的角度感受到不一样的英文语境文化,视频偶尔也会涉及一些旅游记录。目前,Real 麦克老师还创立了一个专门讲解英语面试的视频合辑,对于职场人士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

Real 麦克老师

看美剧学英语:KatAndSid

KatAndSid 频道的视频内容并不算完整的英语学习课程,kat 和 sid 两位主角分别来自美国华盛顿和中国浙江,从他(她)们的视频里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年轻人不一样的生活习惯。KatAndSid 从今年四月底开始,策划了一季如何高效地看美剧学英语的课程,号称以透彻了解美剧的各个知识点来学习英语,如果你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 KatAndSid 的频道主页了解详情。

KatAndSid
两位主角的教学课程

更生活化的英语学习:阿滴英文

阿滴英文 是由两位来自台湾的朋友,以俏皮、偶尔运用漫画手段高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不过,阿滴英文在 B 站的视频算是自己搬运在国外视频网站的资源,从播放量来看似乎受欢迎的程度和国外平台有不少的差距。阿滴英文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些平时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英语学习场景,与其他教学类型不同的地方,阿滴英文还会注重介绍学习方法、学习工具。

阿滴英文
男主角阿滴

科普短视频:飞碟说

飞碟说 制作类型主要是科普知识类的短视频,已经连载了「飞碟冷知识」、「飞碟头条」、「飞碟一分钟」系列,其中飞碟一分钟系列的视频时长大概在 1 至 3 分钟左右,分享生活常见情形背后的科普知识。

飞碟说
飞碟一分钟

化学也疯狂:真·凤舞九天

真·凤舞九天 是「疯狂化学」、「实验室的魔法日常」系列科普作品的作者,虽然视频更新的时间截止至今年一月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真·凤舞九天的系列视频能够勾起自己接近十年时间未曾动手的化学实验经历,其特点是以简洁的讲解语言和会变化的化学实验步骤结合起来去分析整个化学原理。

真凤舞九天
疯狂化学

看澳洲小哥荒野求生:昨梦电羊

昨梦电羊 频道下最局吸引力的当属 Primitive Technology 原始技术的视频,介绍了澳洲小哥户外挑战自我的生存过程,依靠物理和化学等原理知识,如何重现从零到有的原始制作过程。昨梦电羊在搬运这些视频中,制作了一些简单讲解原理的辅助性字幕。原始技术的系列视频全程无人声发声,静静地看着小哥如何实现原始生存有着一番独特的观看体验。

昨梦电羊
 Primitive Technology 原始技术

用插画做科普:柴知道

柴知道 运用了插画的形式,简单扼要地介绍了现代使用的科普知识,视频时长控制在五分钟左右。我更倾向将柴知道的科普视频介绍给小孩子作为入门的学习视频,目前视频内容既有亲戚称谓如何区分这类切身关系密切的知识,也有三分钟带你认识区块链的前卫现代知识。

柴知道
插画形式开展科普知识

「大佬」是这样炼成的:天才简史

天才简史 紧紧围绕影响历史、改变人类的天才们,介绍了来自中西方的天才故事。天才简史的视频的形式显得略微沉闷,不过如果你想大概了解天才们辉煌的人生轨迹,天才简史可以成为选择之一。

天才简史
这些天才改变人类

摄影指南:左手 plus

左手 plus 通过人文地理摄影师张千里等摄影旅游达人,用视频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教你边玩边拍。围绕「原来这么拍」的主题分别出品了人像摄像、摄像入门、旅行摄影、手机摄影等系列的教学视频。左手 plus 摄影视频既有实战类,也会有原创的旅行摄影指南。

左手 plus
原来这么拍

高产全能老师:Oeasy

Oeasy 被誉为 B 站最强网红老师,O 大创作精力的旺盛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已经开课教学的主题包括了软件编程、平面设计、office 教程、音视频剪辑等。Oeasy 老师的教学视频有着朴实、由浅入深的特点,也有网友反映老师的讲学风格还是挺幽默轻松。

Oeasy
Oeasy 老师真容

后期制作:doyoudo

doyoudo 的教学视频主要集中在 Ps、Pr、AE 等后期软件,相信很多后期制作的爱好者能够从 doyoudo 在 B 站和官网上找到给自喜爱的视频内容。doyoudo 出品的视频在画质和老师的讲解水平上拥有很不错的水平,小莫、小白等老师甜美的声音也是其中的吸引点, 官方提供了很多免费观看的优秀视频,另外官方还推出了部分付费观看课程,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doyoudo
doyoudo 上甜美的教学声音

结语

与其他视频网站相比较,Bilibili 视频种类的丰富程度处于领先梯队,如何在充斥如此多的视频内容中找到优质的资源。这次我们收集了 14 个视频频道,希望能够在接触外语学习、中外历史和后期课程教学等方面,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收获实用知识。当然,一篇几千字的分享文不可能涵盖 B 站上所有优秀的频道资源,希望大家在留言区分享珍藏已久的 UP 主和频道,互相提升技能学习水平。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什么情景该做什么任务?用 Todoist 灵活的过滤把它们筛选出来

$
0
0

玩转系列是王掌柜长期更新的系列文章,主要通过各种事例介绍应用或服务的使用方法,今次玩转系列更新到 Todoist,我们通过几个常用的过滤规则入手,一起玩转 Todoist。

为什么是 Todoist

GTD 理念的盛行使得市面上的充斥着众多 GTD 软件,他们各自都有特点,适合不同的场景,我用过的就包括 OmniFocus 、Things 和 Todoist 等软件,为什么选择了 Todoist 呢?下边列出它优秀的功能供大家参考。

1. Todoist 对「自然语义」的支持非常强大

自然语义,指的是我们可以像说话一样创建提醒任务,比如我们完全可以用「明天下午 3 点,提醒我打印材料」创建任务, Todoist 会很精准的创建一条提醒任务,任务标题为「提醒我打印材料」,任务的完成时间为「第二天下午 3 点」如图:

null

2. Todoist API 接口非常丰富

丰富的 API 代表着 Todoist 可以很好的被 IFTTT、Zapier、Drafts 5 等众多支持 URL 请求的应用或服务支持,极大的扩展了我们录入任务的方便性,并为「自动化」做好了基础准备。

Todoist 官方文档提供了非常详细的 API 使用说明,如图:

null

我们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 API 完成以下任务:

  1. 快速创建任务。
  2. 同步(可以同步整体数据库,实现一个任意版本的 Todoist)。
  3. 创建项目/标签。
  4. 上传任务附件。
  5. 创建过滤规则。
  6. Webhooks(可以监控任务的状态进行下一步操作等,类似 IFTTT)。

基本上利用这些 API,你能想到的场景 Todoist 都提供了。

3. Todoist 有良好的中文支持

刚才讲「自然语义」时举的例子可以看出,Todoist 对中文日期比如明天、后天、下周一、每天、每月等都能智能识别到,这对我们创建任务来说非常简单。

另外,Todoist 的帮助文档中文支持的也非常好,如果你喜欢这个软件,只需看帮助文档就能入门,甚至得到提高。

特别是涉及到后边讲的过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它的文档掌握语法和技巧。

4. Todoist 「过滤」功能非常强大

过滤对于任务管理软件有许多作用,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任务「场景化」。

有不少人对「场景」的概念只停留在地点这一个维度,比如大家普遍认为「在家里」和「在办公室」都是场景,顺着这个思路,如果想要找到「在家里」和「在办公室」两个场景的任务,根本不需要用到过滤这么复杂的功能,我们只需要给任务设置「项目」或者「标签」 ,以标签为例,当我在家的时候找到「标签=在家做的任务」的任务即可,如图:

null

然而,实际上一个「场景」它一定是包含时间、地点和人物,三个元素的,我们以在办公室为例:

事例 1:当我在办公室的时候,我想找出哪些事情是今天我需要处理的。

在事例 1 中,当我们身处办公室这个场景的时候,如果只靠「标签 = 在办公室」找出任务来,你一定是崩溃的,因为这里边混杂着「今天要完成的」、「将来要完成的」、「已过期未完成的」、「定期循环的」多种任务,我相信你一定想要的是需要「今天要完成的」和「已过期未完成的」,如图:

null

根据常识,当我们真的坐在办公室的时候,要处理的任务为以下条件:

  1. 任务标签为「在办公室的任务」。
  2. 任务状态为「已过期的」或者「今天到期的」。
  3. 还包括满足条件 1 和 2 的循环任务。

简单归纳一下,当我们坐在办公室的时候,希望筛选出来已过期的或者今天到期的任务(包括循环任务),且标签为「在办公室的任务」

那么如何设置过滤条件,完成事例 1的要求呢?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玩转 Todoist 过滤。

玩转 Todoist 过滤

简单介绍过滤功能,就是将多个查询条件组合在一起,最后找到我们想要的任务。事例 1 中,我们已经归纳好条件为:已过期的或者今天到期的任务(包括循环任务),且标签为「在办公室的任务」。接下来我们线连接一下 Todoist 的过滤支持哪些规则。

过滤器支持哪些规则

  • 截止日期:
    null
  • 优先等级:p1,p2,p3,无优先级:
    null
  • 标签:@标签名称、无标签:
    null
  • 项目&子项目:#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null
  • 任务的创建日期:
    null
  • 共享项目&任务接受人/分配者:
    null
  • 关键词:
    null

创建「过滤器」

在界面中找到过滤器,点击右侧的 + 弹出创建菜单,输入过滤器的名称和规则以及颜色即可。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这里最难的一步就是填写规则。

Todoist 的过滤器规则符合逻辑运算原则。简单说就是通过「与」「或」「非」等进行逻辑计算,我们通过事例 1来说明一下。

1. 分析规律规则:

根据我们的过滤规则:「已过期的或者今天到期的任务(包括循环任务),且标签为在办公室的任务」 。

在 Todoist 中规则中的各个条件对应的关键字如下:

  • 已过期:overdue(中文「过期」)
  • 今天到期:today(中文「今天」)
  • 循环任务:recurring(中文「循环截止日期」)
  • 在办公室的任务(为了方便讲解,我们用 work代表「在办公室的任务」这个标签):@work

以上列表中我们分别给出了「英文关键字」和「中文关键字」,出于以下两点,接下来的内容我将用「英文关键字」来举例说明:

  • 原因 1:英文关键字简洁明了,非常适合进行逻辑运算,读起来也比较顺畅。
  • 原因 2:如果用中文关键字创建「过滤规则」,不排除在某些时候遇到不能识别的问题,王掌柜就遇到过,最终全部换成「英文关键字」解决的。

2. 进行逻辑运算,制定过滤规则

这一步非常关键,通过逻辑运算制定规律规则,在 Todoist 中使用通用的逻辑规则符号如下:

  • 与 :&
  • 或 :|
  • 非 :!
  • 分组 :()

接下来我们根据关键字和运算符,制定自己的过滤规则。

规则拆分如下:

null

上图 ①︎ 中,我们将规则拆分成一个个关键字。

上图 ②︎ 中,我们将规则拆分成两部分,分别是:

  • 已过期的或者今天到期的,且在办公室的任务(@work)
  • 已过期的或者今天到期的「循环任务」,且在办公室的任务(@work)

转换成「逻辑运算」分别为(对应上图 ②︎ ):

  • (overdue | today) & @work
  • (overdue | today) &recurring & @work

由于两部分的关系是「或」,所以最终的过滤规则为(对应上图 ③︎):

((overdue | today) & @work) | ((overdue | today) & recurring & @work)

最终我们得到了要过滤的「规则公式」,最终的设置界面,如图:

null

创建第二个过滤规则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再举个例子:

事例 3:过滤出所有需要现在解决的循环任务。

在 Todoist 中我们经常会创建一些「循环任务」,当有一个循环任务提示我们要处理,我们忘记处理后,他不会出现在每天的任务清单里,而是变成过期任务存在,这时就需要一个过滤器,过滤出「所有需要今天解决的循环任务」。

所以我们的过滤规则为「所有需要今天解决的循环任务」。解析来我们还是用老办法分析一下:

null

上图 ①︎ 中是我们的初时规则「所有需要今天解决的循环任务」。

上图 ②︎ 中我们将规则进化成「截止日期为已过时或者今天的的循环任务」,它们的关键字为:

  • overdue | today
  • recurring

转换成「逻辑运算」为(对应上图 ③︎ ):

(overdue | today) & recurring

总结

今天是玩转 Todoist 系列文章的过滤篇,我们首先是讲一下 Todoist 的优势,然后引出来「过滤」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两个事例实际操作创建了连个过滤规则。通过今天的文章,大家应该对过滤规则有了一些认识,如果看起来比较吃力的话,应该是卡在了「逻辑运算」这里,因为「逻辑运算」是编程范畴的内容,Todoist 很好的把它引入到「过滤」这个规则中,虽然有点复杂,但是一旦熟悉了规则,用起来可谓得心应手。

为了便于大家真正的掌握 Todoist 的过滤,我再给大家一些已经制定好的过滤规则供大家参考:

  1. 明天的工作(在办公室的任务):(tomorrow & @work) | (tomorrow & recurring & @work)
  2. 将来要做的工作:no date & @work
  3. 没有标签的任务:no labels
  4. 未来 3 天的任务:3 days & @work
  5. 未分配任何人的任务:!assigned

>还没找到合适的任务管理工具?免费领 Todoist 一年高级会员试试☑️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为什么我把笔记应用从 Evernote 迁移到了 DEVONthink?

$
0
0

本文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

  • 我在使用 Evernote中遇到的问题;
  • DEVONthink如何覆盖解决了这些问题;
  • 作为已有的 Evernote 用户如何上手熟悉 DEVONthink。

途中我比较了 Evernote 和 DEVONthink 的优势和劣势,还讨论了一些我的个人用法。

痛楚

我订阅 Evernote Premium 快三年了,身为 Evernote 的重度用户,我在 Evernote 里有近 1000 篇笔记,因为一些契机,最近需要在 Evernote 记一些包含代码的文档,灾难就来了:

Evernote 裁剪前后的网页对比
Evernote 裁剪前后的网页对比

在使用 Evernote Web Clipper将网页保存到 Evernote 后,原网页中的代码块丢失了大部分格式信息,而且几乎变得不可编辑。

之所以会导致这样背后的原因也很好解释,Evernote 自己发明了一套名为 Evernote Markup Language (ENML) 的语言,而 ENML 是 HTML 的一个子集,也只是部分的支持 Javascript,所以部分格式显示不出来;一些如 依赖 <span>标签实现的页面内跳转功能,在转换为 ENML 后也会失效。

一些常用的文本编辑功能,如「搜索和替换」,在 Evernote 中也一直是缺失的。之前我可以使用其他文本编辑器如 BBEdit 编辑笔记的源代码 (ENML) 来实现 Evernote 中缺失的功能。为了快速打开笔记其对应的 ENML 文件,我制作了一个 Keyboard Maestro Macro。但是最近版本中,笔记的 ENML 存放位置经常发生变动,并且没有相应的文档可查询,导致每次变化时我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摸索修改这个 Macro。

如果 ENML 对 Evernote 从一而终,一直是一等公民也还好,但是 Evernote 不希望用户接触到 ENML,用户使用的 Evernote 笔记编辑器操纵的是 ENML 渲染成的富文本。同时 Evernote 的本地自动化能力有限,虽然支持 Apple Script,但是功能十分很少:

二者自动化能力比较
二者自动化能力比较

这一切加起来使得在使用 Evernote 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点鼠标点鼠标,调整格式。如果 Evernote 能够支持 Markdown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Evernote 在2015 年就公布将开启 Markdown 内测,但是 2018 年了大家依旧没能用上。

至于 Evernote 内建的代码块功能,默认是关闭的,需要在 Evernote - Preferences - Software UpdateBeta Versions下手动开启。虽然默认不支持代码高亮,但是借助 BBEditCopy as Styled Text功能,将 BBEdit 处理过的代码,粘贴至 Evernote 中,除了步骤繁琐以外,效果还可以。

使用 BBEdit 高亮代码
使用 BBEdit 高亮代码

不过注意,这个功能无法在 Mac App Store 版 Evernote 中开启,只有官网下载的版本才可以。而且这个功能从 2016 年就可以作为测试功能可以使用了,但是到 2018 年依然在测试,官方的这种模糊不定的态度也使人感觉非常不安。

另外还有小一些问题与官方反馈过,但是并没有得到即使解决,如:编辑笔记时,我喜欢关闭主程序窗口,只保留一个弹出的笔记窗口,因为这样很清爽,但是每次从其他程序切回到 Evernote 时,主窗口都会被重新唤醒。

总的来说,如果只使用 Evernote 的内建文字工具,如这篇笔记:

一篇无复杂格式的笔记
一篇无复杂格式的笔记

加上与 Evernote API 紧密结合的 IFTTT, Workflow 等工具,打拼多年的 Evernote 做的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一旦涉及到裁剪编辑复杂格式的网页,代码、LaTeX 等稍复杂的格式需求,受限于 ENML,Evernote 就变得力不从心。

自己的需求

每个人的工作流程、使用电脑的习惯和软件设置都不一样,所以当我要离开Evernote 时,首先要理顺清楚我都在用 Evernote 做什么:

  • 在浏览器中裁剪网页,随后进行标注等处理;
  • 记录格式简单的笔记,如写作大纲;
  • 记录格式复杂的笔记,如涉及代码的笔记。

格式简单的笔记不动,就留在 Evernote 内好了,如果将来某一天因为设备数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要将他们迁移走时,也非常好处理。

对于格式复杂的笔记、涉及代码的笔记我全部都迁走使用 Quiver来完成,Quiver 的 Code Cell、Markdown Cell、LaTeX Cell 等设计非常适合用来记录这些信息。在 Quiver 中编辑完成的笔记,我会导出一份到 DEVONthink 中归档。

裁剪网页这部分完全交给 DEVONthink 来处理,DEVONthink 除了能完整的记录网页上的信息,其他的特性使 DEVONthink 能够作为 research 工具,从而达到之前使用 Evernote 无法完成的事,这部分内容也是下文的重点内容。

上手 DEVONthink

很久以前的一个 bundle 中我就已经有了 DEVONthink,在比较官网上各个版本的 功能区别后,发现 DEVONthink Pro 和 DEVONthink Pro Office 差别在:Office 版只是多了无纸化办公相关功能和协作功能,于是只花了 30 刀升级到了 DEVONthink Pro。

升级到 Pro
升级到 Pro

简单的比较一下:

  • DEVONthink Personal: 基础版本,包括了 DEVONthink 的核心功能。
  • DEVONthink Pro: 与 Personal 版相比增加了数据库、自动分组、RSS、表格功能,同时支持了 Apple Script 和 Automator。
  • DEVONthink Pro Office: 与 Pro 版相比,增加了与办公场景相关的功能,如 OCR(字符识别)、电子邮件归档、局域网内数据共享等。

数据库 Database

如果你使用的是 DEVONthink Personal 版本(只支持一个数据库),在第一次启动时,会自动创建一个数据库,位于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Pro 和 Pro Office 会在第一次启动时,征询你创建一个数据库,默认位于 ~/Documents

一个数据库已经能够应对很多场景,但是如果想创建多个数据库,要考虑这几个要素:

  • 共享,如果你的数据是要与其他人合作编辑或者进行共享,不管是使用 Pro Office 的 Web server 服务,或者是其他方式。对 DEVONthink 来说,可操作最小的单位是数据库,因为你无法对更小层级进行访问控制。
  • 组织:对于诸如 Replicate、Duplicate(下文会提到这二者)、智能分组以及推荐等功能,默认的有效范围都是局限在当前数据库内。
  • 搜索:默认的搜索也是仅限于当前数据库,如果需要跨数据库搜索,需要使用 Search Window(Tools - Search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库属性(Database Properties)下的密码功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保护,其在本地时仍是未加密的,使用 Finder 直接就能访问其中的文件,属于防君子不不防小人的功能。

如果需要本地的加密功能,可以考虑在磁盘工具中,新建一个 APFS(encrypted) Volume,将 DEVONthink 数据库文件存在这个分卷中,不使用 DEVONthink 时弹出将这个分卷弹出。

同步

虽然 DEVONthink 是从 Mac 起家的,但是其 iOS 伴侣版本 DEVONthink to Go 在更新到 2.0 之后,可用性也非常高,所以不同设备之间的同步是必须的。

DEVONthink Pro does not allow synchronizing databases located in a cloud folder to prevent issues related to third-party software modifying the databases.

虽然 DEVONthink 以一个个 bundle 文件的形式存储数据,看起来可以像 Keyboard Maestro、BetterTouchTools 等软件一样,简单的把 DEVONthink 的数据文件存到如 Dropbox、iCloud Drive 文件夹进行「外部」同步。但是 DEVONthink 维护了关于各个文件结构复杂的关系数据库,存储了像标签、已读状态、注释等信息,使用「外部」同步方法,很容易导致错误。

考虑到这个原因,以及想到我的 DEVONthink 数据可能会成长的很快,我新注册了一个 BOX账号专门用来于 DEVONthink 进行「内部」同步,免费的 10 GB 空间在可观的时间内应该够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几种内建的同步方式中,iOS DEVONthink to Go 是不支持 iCloud Drive 同步的,非常坑:

Mac 与 iOS DEVONthink 的同步方式
Mac 与 iOS DEVONthink 的同步方式

DEVONthink 的同步还是有些令人迷惑的,在 Mac 端大致上分为三步:

  • 在左面添加一个同步 Location;
  • 在右边「选择」或「导入」数据库;
  • 设置同步细节选项。

以 BOX 举例:

BOX 同步
BOX 同步

  • User NamePassword就是 BOX 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果使用 Dropbox 因为 Dropbox 使用 OAuth 2 验证,会弹出网页进行授权。
  • Sync Store Name,在云端部分 DEVONthink 数据的名字。虽然在本地,DEVONthink 的数据是以一个个 *.dtBase2文件存储的;但是在云端,所有的 dtBase2文件会被打包成一个 dtCloud文件。当不同平台的 DEVONthink 之间同步时,使用相同的云平台,输入相同的Sync Store Name,就会同步同样的数据。
    null
  • Encryption:建议开启,输入密钥后 DEVONthink 会对数据使用 256 位 AES 加密。

设置好了一个同步位置后右边会列出可用的数据库,在云端和在本地的都会列出来,把想同步到云端的本地数据库打钩即可。

笔记导入

DEVONthink 支持直接导入单篇从 Evernote 导出的 enex笔记文件,导入后为Formatted Note;或者如果你打算 all-in DEVONthink,其也支持直接导入 Evernote 的整个数据库:File - Import - Notes from Evernote…
同时 DEVONthink 也支持导入 Notes 的数据,方法与 Evernote 类似。

从 Evernote 导入的一个笔记本
从 Evernote 导入的一个笔记本

偏好设置

一般来说,偏好设置的默认选项已经足够 adequate,但是也有一些我建议修改的地方:

勾选 General - Mark duplicates and replicants in color,刚开始使用时,对文件进行拷贝、移动、打标签等操作时,很容易产生 duplicates 和 replicants,而这二者又是很容易使人困惑的概念,勾选这个选项会把使 duplicates 标记为蓝色,replicants 标记为红色,便于区分。(下文中重点提到这个两个概念)

Editing

  • Smart copy/paste自动移除粘贴进的文字前后多余的空格;
  • Smart Links探测文本链接使其可点击;
  • Smart dashes:将诸如 --自动转换为
  • Data detectors:探测文本中的地址、时间、日期等信息;
    这几个选项按照个人情况修改,我个人关掉了 Data detectors:Text replacement

Editing 下的 WikiLinks 也是很有用的一个功能,打开后 DEVONthink 会扫描文本,如果文本中包含笔记或文件的名字,会自动将其链接过去。至于 Mashed WordNames的区别为,Mashed Word 不接受空格。

Colors下默认的 Label 和高亮颜色都充满陈旧感,我全都改掉了。

WebCookie我修改成了 Always,方便即将提到的一个工作流。

一些改造

可能因为 DEVONthink 历史较长的缘故,其很多快捷键和功能安排都与一些「较新」的软件不同,我使用 Keyboard Maestro 对其进行了一些改造。

首先,无论在是 Evernote 还是 Ulysses 甚至包括 Office 中都通用的 ⌘Command - K,编辑超链接的快捷键,在 DEVONthink 中竟然被分配用于标记未读状态。新建一个 ⌘Command - K触发的 Macro,选择 DEVONthink 中的菜单项,使用正则匹配链接的两个状态,搞定。

其次,DEVONthink 的功能太多了,很多功能的快捷键和已有软件的快捷键冲突,而我又不愿意重新训练自己的习惯,于是我把这些功能都提了出来制作 Macro。

Keyboard Maestro
Keyboard Maestro

添加了一些个人需求的功能后,全部放在一个 Group 下,设置 Macro Group Palette 仅在 DEVONthink 中显示。

文件组织

当开始使用 DEVONthink 时,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建立一套合适的管理体系,这套体系要有弹性,有包容性,又能足够契合个人的习惯。

「Import 导入」与「Index 索引」

除了直接使用 DEVONthink 创建的笔记之外,外部的一个文档要想能被 DEVONthink 处理,要么 Import 导入进 DEVONthink,要么 Index 索引进 DEVONthink。

选择 File - Index (⌥⌘X) 就能将文档「索引」到 DEVONthink 中,相当于在 DEVONthink 数据库中制作了一个源文件的「引用」,文件会维持在原处不动,DEVONthink 会对其做扫描处理,可以对其进行如打标签等进一步操作。当 Finder 中的源文件被移动或删除时,这个「引用」就丢失了其所指,尽管在 DEVONthink 中还能看到这个文档,但是已经无法预览编辑它了。

而「导入」是把文档制作一个副本,拷贝到某个 *.dtBase2数据库包裹文件中。除了「索引」之外,诸如网页裁剪工具、全局 Inbox 文件夹等其他操作,都对应的「导入」动作。这部分内容会在第四节展开。

导入与索引
导入与索引

「导入」还是「索引」?

「索引」文件是 DEVONthink 一个有趣的特点。第二节中有提到:不建议将 DEVONthink 的数据库直接存放在 Dropbox 文件夹下;但是我们可以让 DEVONthink 索引 Dropbox 文件夹。这样做就能使文档跳出 DEVONthink 框架。

如在使用 iOS 版 PDF Expert 时,我不需要使用 Document Picker 来读取存在 DEVONthink to Go 内的 PDF 文件,直接使用 PDF Expert 内建的 Dropbox 修改其中的文件即可。保存后打开 Mac,DEVONthink 会自动将 Dropbox 中的新文件重新分析索引。

另外我已经在 Finder 中存了很多整理好的 PPT 课件、写作存档,「索引」能直接将这些已有的文件纳入 DEVONthink 体系。

另外可以使用 DEVONthink 索引 nvALTScrivener的工作目录,甚至是 MailMate的 Application Support 文件夹。这样便能很好的处理 DEVONthink 和其他功能有重叠 App 之间的关系,而不比为了使用 DEVONthink 摒弃掉所有其他 App。

「Groups 分组」与「Tags 标签」

除了数据库,Groups 和 Tags 是 DEVONthink 的第二级组织结构。

如 DEVONtechnologies 的 Blog中所说:

While tags and groups are technically the same, their different way of presentation can be more flexible, especially in large DEVONthink knowledge collection spreading out in many directions. …

「标签和文件夹本质上一个东西」,只是展示形式不同(但是他这句话实际上和没说一样,一点帮助也没有)。为了更好的处理 Groups 和 Tags,对于 DEVONthink 来说,二者都只是 Labels —— 某个文件的 metadata 元数据部分的一些数据。

DEVONthink 和 Evernote 在 tag 的处理方式上有非常多的不同之处。:

  1. Evernote 中,笔记本(文件夹)是第一公民,一篇笔记可以没有任何标签,但是必须依附于一个笔记本。
    但是 DEVONthink 中,一个内容可以只依附于某个 Tag,而不必存在某个 Groups 中(当然,还是要存储某个 Database 中)。DEVONthink 有一个视图(⌘Command - 6)就是只列出了所有的 Tags。
  2. Evernote 和 DEVONthink 中的 Tags 都可以分级,即 Tags 可分为父标签和子标签,如:「Apple - macOS - Apple Script」。Evernote 中,一篇笔记可以只标记某一个子标签,即只标记「Apple Script」这一个标签;
    但是 DEVONthink 中,标记了一个子标签(「Apple Script」)后,会自动补全其父标签(「macOS」和「Apple」)。这从侧面也体现了 DEVONthink 中标签和文件夹本身是一个东西。

此外,DEVONthink 中有一些很独特的设计:

在 DEVONthink 中,当从 File - Database Properties选项中取消勾选 Exclude Groups from Tagging(中文为「区别对待 Tags 和 Group」 )后,Groups 和 Tags 就变成了完全一样的东西,Groups 的图标也会变为金色。

Exclude Groups from Tagging
Exclude Groups from Tagging

这时已有的 Group 会被转换成 Tag,如果有重名的 Group 和 Tag 别担心,这个操作是可逆的,而且 DEVONthink 能把他们区分的很好。如果你倡导标签一元论,取消勾选这个选项,就可以像操作 Tag 一样操作 Group 了,Group 也拥有了所有 Tag 的特性,如:当为某个文件标记了一个子 Group 时,会自动标记其父 Group。

Tags 为蓝色;Groups 为灰色
Tags 为蓝色;Groups 为灰色

此时如果我按下快捷键 ⌃Control - ↩Return为某个文件标记了多个 Groups 后:

alter to replicant
alter to replicant

之前 PDF 文件只有一个 Apple 标签,我又添加了 Picture 标签(实际上为 Groups),文件名称变成了红色,并且在两个 Groups 下都会显示。这是怎么回事?

Replicate 和 Duplicate

在任意一个文件上右键点击,会看到 Move ToReplicate ToDuplicate To三个选项。上述情况中,那个 PDF 文件实际上是「Replicate to」到了 「Picture Groups」继而变成了 Replicant。

Move其实就是剪贴、粘贴。大家都很熟悉这个概念。
Duplicate动作会在当前数据库下,创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副本,每个副本之间互不干扰,修改此处,只在此处生效。
Replicate动作会创建 replicant,replicant 类似 Finder 中的 alias 概念,但是并不一样,alias 有 original 和 aliases 之分。但是replicant 没有这个分别,replicant 也并不是复制了一份,各个 replicant 其实是一个文件,修改一处,其余也会被修改。

Replicate 是十分实用的功能,尤其是在使用 Groups 组织文件时,将同一个文件制作多个 replicant 分别放到不同的 Groups 后,这个文件就能同时在多处编辑。分散在多处的 replicant 相当于为这个文件标记了多个标签。Replicate 功能极大的提升了 DEVONthink 文件组织的灵活程度。

如「上手」部分提到的,要使得 Replicate 和 Duplicate 与普通文件有所区别,需勾选 DEVONthink Pro - Preferences … - Mark Duplicates and Replicates in color,之后,Duplicate DEVONthink 会用蓝色标记,Replicate DEVONthink 会用红色标记。

Replicant 与 Duplicate
Replicant 与 Duplicate

小脚注:「replicant」这个来自银翼杀手的名词好难翻译啊,我较近脑汁也没想到中文语境下有类似含义的名词,或许类似:「影复件」或「影子复件」?

Groups 还是 Tags?

DEVONthink 的组织功能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如果不好好管理 Groups 和 Tags,时间一久肯定会使自己感到混乱。同时使用 Groups 和 Tags 或许是最佳的状态,所以要确保「groups are excluded from tagging」。

Groups: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首先建议使用 Groups 来管理。从 Finder 中导入的文件本身就是以文件夹形式组织的。如果自己不常操作某个数据库,或者这个数据库要与他人共享,Groups 对大家都是更容易理解的。而 Tags 的设置每人都不一样,也意味着更 Tags 隐晦。

Tags:一些文件 ,如从收件箱导入进来的 Gamil 邮件,本身就只有 Tag 这一个属性,对于这些文件不如单独分配一个数据库,把他们全丢进去,只使用 Tag View 来预览、管理。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DEVONthink 引以为傲的 AI 技术中的 Auto Group 和 Classify (Data -> See Also & Classify) ,只能把文档分类到不同的 Group 中,而不能对其打不同的标签 。(尽管 Auto Group 实际效果还不错,但是对我来说还是营销噱头的感觉大一些,官方甚至自己也用「AI技术」做调侃,如这篇四月一号的博文。)

Classify See Also
Classify See Also

所以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了使 AI 引擎更好工作,也是从 DEVONtechnologies的角度来说,最佳实践(或许)是:使用含义清晰明确的、没有歧义的名字作为 Groups 的名字,使用私人相关的或者状态相关的情景作为标签。举个例子:在读书笔记 Group 下有数学、社会学、政治几个子 Groups,然后使用阅读中、纸质版、电子版做标签。

几个我的建议是:

  • 使用 Database 作为一个大尺度上的项目分类方式,而不是只使用一个名为类似「Archive」或「电子大脑」的 Database。
  • 在大多数情况下,尽量使用 Groups 来进行分类;
  • 使用 Tags 时,一组 Tag 只使用于一个项目下。要用于多个项目时,要作分级。如:把 Working Tag 分为 Working-Biology 和 Working-History。

其他组织形式

除了也存在于 Evernote 中的 Groups 和 Tags 两种组织方式,DEVONthink 还支持更「macOS」的「Label」和「Flag」。
Label 本质上与 Tags 是一个东西,只是视觉上更醒目;Flag 只有两个状态:未标旗和以标旗。这二者不要与 Tags 混用,Label 一般用于标记文件状态,Flag 一般用于标出重要文件。在 DEVONthink to Go 中,默认内置了可以直接筛选出 Flag、Label 的智能分组。

null

一些与 Evernote 的比较

DEVONthink 与 Evernote 虽然都能实现类似的目标:知识管理,但是逻辑设计和实现方式上都有很大区别。

同步

Evernote默认同步所有的数据。与其说 Evernote 是一个软件,不如说是一个服务,很多 Evernote 的功能依靠服务端才能完成,如 PDF 文件的文字识别,意味着 Evernote 不得不将所有的数据全部上传到服务端。
前些日子里(2016 年),Evernote 甚至计划更改隐私条款以允许其员工直接阅读用户数据以确保其深度学习功能正常运行。尽管因为反响太强,Evernote 后来取消了这个计划。
不过公平的讲,Evernote 的同步功能一级棒,逻辑简单,使用了很久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而且速度非常快。但是敏感信息就不建议存到 Evernote 中了。

DEVONthink默认不同步数据。虽然 DEVONthink 支持多种同步方式,但是与 Evernote 相比,步骤繁琐且不直观。同时这种基于本地的特性使得协作变的非常困难,Evernote 可以轻松的将笔记分享为网页或者邀请他人来编辑,但是在 DEVONthink 要实现多人协作需要很复杂的方式。Devonian Times blog 的这篇文章描述了一个可行的实践方式。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这本书里有一些很有趣的例子,关于大公司拥有了大量数据以后,人们的自由意志是如何被操纵的。

笔记格式

Evernote只有一种称为「笔记 (Notes)」的笔记格式,正如前面提到的,虽然其看起来是 RTFD 富文本,但是实际上是 ENML 文档。尽管 Evernote 支持视频、PDF、语音音频等作为笔记的内容,也支持把任意格式的文件当做附件,但是所有的文件都需要依附与一条笔记。

DEVONthink能创建非常多种文件作为笔记:纯文本、富文本、格式化笔记、HTML、Markdown、书签等。

DEVONthink Format
DEVONthink Format

同时,DEVONthink 「原生的」支持 PDF、WebArchive 甚至包括 docx (Word)、Pages 等格式,存入 DEVONthink 的「原生支持」的文件都可以利用 DEVONthink 的高级功能,如搜索、词汇分析、自动分组等。对于其他格式的文件,藉由不同的 macOS Quick Look 插件,在 DEVONthink 可以预览,通过添加 metadata 信息,也可以纳入其收纳体系。

数据存储

Evernote 和 DEVONthink 用途都很多,都可以实现诸如:信用卡账单归档、电子邮件归档、学术研究、碎片知识管理、读书笔记等需求。DEVONthink 支持多数据库,Evernote 只能使用一个数据库。

Evernote 的数据文件是加密的、隐藏起来的、私有格式的。

非 MAS 版 Evernote 目前数据存储在 /Users/Home/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com.evernote.Evernote/accounts/www.evernote.com/一个数字ID/下,打开这个文件夹会发现这里存了一些人类几乎无法阅读的东西,上文提到的 Keyboard Maestro Macro 中我使用了 sqlite3这个 CUI 工具来解析数据库。除了编辑源文件不方便之外,Evernote 这种存储方式还导致:

  • 无法引用外部文件,Evernote 只能看见获取在数据库内部的文件,把一段文字链接到文件:/Users/Home/Downloads/Somepdf.PDF是无效的.在 另一篇文章 中,我讨论了一种解决方法。
  • 附加在 Evernote 的文件,如果在 Evernote 未运行时使用其他工具编辑,可能会导致内容丢失。

DEVONthink 的数据是与 Finder 文件系统相契合的。

除了上一节中提到的:文档可以既被「导入 import」也可以被「索引 index」之外,DEVONthink 还可以使用多数据库。

多数据库的带来的好处有:

  • 当我进行学术研究时,我不想看到我的信用卡账单。同理,当我 research 从网页上裁剪下的我感兴趣文章时,我也不想看到诗人头疼的学术文章。DEVONthink 的 See Also 和默认的搜索功能,都会只检索当前数据库的文件,使用多个数据库可以很好的区分开各个场景。
  • 多数据库同时提升了管理的弹性。如,我发现某个数据库的体积增长非常快,占用了过多空间,我可以毫无心里负担的、不会造成任何损失的把它移动到同一局域网下的 NAS 上。

智能联想

Evernote 的 Context会根据当前笔记内容,联想推荐三篇相关笔记,甚至可以从 Lifehacker、Wall Street Journal、TechCrunch 等媒体上进行检索,显示相关内容。

Context
Context

尽管我有有效的 Premium 订阅,但是 Context 功能在我这失效了好久了(所以我找了一个网上的图),但是坦白的讲即使在能用的时候,Context 提供的数据对我来说帮助也不是很大…

DEVONthink 宣扬的人工智能技术,说白了其实就是两个功能:

  • 根据文件内容推荐适合存放的位置(Auto Group 和 Classify);
  • 在数据库中,找出其他和当前打开的文件相关的文件(See Also)。

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当文件足够多时,Auto Group 的效果惊人的好,很难相信这个功能是来自一个只有 20 多兆的 App。在索引、存储了大量学术文件时,See Also 的效果也不错。

DEVONthink AI
DEVONthink AI

笔记链接

Evernote 中右击笔记,选择 Copy Note Link可以复制笔记链接,实现不同笔记之间的跳转,如果这篇笔记是共享的,那么这个链接在成员之间都有效。如果按住 ⌥Option右击笔记,选择Copy Classic Link,可以复制 URL Scheme 版链接。但是笔记中的附件无法制作链接。

DEVONthink 也有类似的 Copy Item Link功能,但是除了制作笔记(RTFD、PDF)链接,图片、书签、PPT 都可以制作 Item Link。对于 PDF 文件,甚至还可以制作 Page Link(直接跳转到 PDF 文件的某页)!(快捷键为 ⌃Control - ⇧Shift - ⌥Option - ⌘Command - C

对于一些不支持文件附件的场合,如 ThingsCalendar,可以把文件存入 DEVONthink 然后链接到这些工具中。

Evernote 和 DEVONthink 都能生成 Table Of Content 内容目录。

自动化

如在第一节提到的,Evernote 在 Apple Script 支持方面同 DEVONthink 相比,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通过 Script Editor 查看 Dictionary 可以发现,除了 Standard Suite 之外,Evernote Suite 所有的功能都是以「一篇笔记」为单位进行操作,如搜索、打标签、导入导出操作。

而 DEVONthink 包含了 Text Suite、DEVONthink Pro Suite、Extended Text Suite、OCR Commands Suite 五个组件。DEVONthink Pro Suite 覆盖了操纵笔记、操纵数据库等动作;Extended Text Suite 覆盖了大部分对笔记中文字进行操纵所需要的动作。

OCR 光学字符识别

Evernote Premium 与 DEVONthink Pro Office 都有 OCR 功能,但是有所区别。在 Evernote 中,存入 Evernote 的 PDF 和图片文件在经过 Evernote 处理后,其中的字符可以被搜索到,但是无法复制下来。而在 DEVONthink 中选择「convert to searchable PDF」后,会创建一个新的文档,其中的文字不但可以搜索到,还可以复制下来。

不过 DEVONthink 的 OCR 功能是不支持中文的,中文文档的处理可以参考契丹神童的这篇文章:通过 OCRmyPDF 实现在扫描版 PDF 中检索文字

价格

Evernote Premium的价格为 70 美元每年,Standard 为 35 美元每年,为订阅制,有免费账户,但是限制两个设备和每月 60MB 的新上传流量。

DEVONthink Pro 为 80 美元,DEVONthink Pro Office 为 150 美元,买断制,个人使用的话不限制设备数量。

DEVONthink to Go 15 美元,有 8 美元的 In-app purchases,用于解锁诸如选择性同步、PDF 注释等功能

界面语言

Evernote 本身无论是软件界面还是文档,都支持中文,甚至还有本土运营的「印象笔记」,在本地化方面做的非常好。但是 DEVONtechnologies只是一家德国的小工作室,除了德文外软件只支持英文和法文,只要支持英文对我来说就问题不大,但是有可能对其他人产生障碍。aoaoho 制作了一份 DEVONthink 的中文语言文件,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自行安装。

笔记历史管理

Evernote 支持详尽的历史版本记录,但如果想在 DEVONthink 中实现类似的功能只能诉诸于其他工具,例如使用 Keyboard Maestro 定期运行脚本将整个数据库或某个文件复制重命名到某个位置。

Evernote Notes History
Evernote Notes History

网页裁剪

与同步机制的情况类似,Evernote 的网页裁剪工具逻辑简洁,而 DEVONthink 网页裁剪工具要复杂的多,不过只要搞清楚其各个选项的作用,灵活性比 Evernote 高,下文会详细讲。

Documentation

使用 Evernote 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基本上都需要到其论坛中搜帖子解决;DEVONthink 有着十分详尽的文档。不过祸兮福所倚,Evernote 社群十分活跃,遇到问题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引起官方重视;而 DEVONthink 几乎没有社群…

信息的收集及处理与工作流

如上一节提到的,DEVONthink 支持的文件格式要比 Evernote 丰富很多;实际上,DEVONthink 能处理几乎所有最后呈现为文本的文件格式,PPT、Pages 都不在话下,更不用说 PDF、RTFD;此外大多数图片格式和一部分视频格式也能在 DEVONthink 中预览。

信息收集

一部分人使用 DEVONthink 可能基本上只是在使用导入和索引(在上一章 - 数据存储部分有详细讨论过)处理既有的文件。DEVONthink 除了导入、索引、拖拽这种直接操作文件的方式,收集信息到 DEVONthink 的方法还有很多。

SORTER

Sorter 是 DEVONthink 的一个小工具,类似于 Yoink,会悬浮于屏幕的一侧。把文件拖入 Sorter 可以快速导入到特定的 Groups 或打上特定 Tags,双击 Sorter 内的图标可以直接在 DEVONthink 打开特定项目。Sorter 也可以用来快速创建笔记。

DEVONthink Sorter
DEVONthink Sorter

Sorter 我个人使用的不多,vanilla2w 的这篇文章里覆盖了一些他的用法:《围绕 DEVONthink 打造我的写作工作流 - 少数派》

全局 Inbox

对于 Pro 和 Pro Office 版本,安装后会在 Finder 左侧 Favorites 部分添加 Global Inbox 文件夹,如果你的电脑上没有的话,也可以手动添加。

DEVONthink Global Inbox
DEVONthink Global Inbox

这个 Global Inbox 其实就是位于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DEVONthink Pro 2/inbox的一个文件夹,等价于在 DEVONthink 左侧边栏最顶部的 Global Inbox,在 DEVONthink 运行时会变成一个蓝色的图标。

对于 DEVONthink 没有「云」属性,无法像 Evernote 可以「seamless」的存入数据这个弊端,Global Inbox 是解决的关键。如可以创建一个 IFTTT Applets,将 RSS 服务中的星标 Feed 作为 Trigger,触发动作为保存文件到 Dropbox,文件名为 {{EntryTitle}},内容为{{EntryUrl}},就能自动的将我在 Inoreader 中标星的内容自动归档在 Dropbox 中,可以使用 Hazel 或 Keyboard Maestro 运行一段 Shell 脚本转换为 HTML 进行简单处理之后,就可以导入 DEVONthink Global Inbox 中以待后续处理。

Scott Granneman 的这篇文章讲述了他是如何使用 IFTTT 作为云端收集素材,Diffbot 优化格式,Hazel 运行本地 Shell,最后把文章制作成满足他需求的 Web Archive 版本。

How to save a perfectly-scraped webpage into DEVONthink using IFTTT, Diffbot, Hazel, & several command line tools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Global Inbox 本质上还是 Finder 中的一个文件夹,拖拽默认为「移动」,即原本的文件会消失;可以按住 ⌘ Command拖拽进行拷贝,⌘ Command ⌥ Option拖拽创建替身。

Service 和 Share Extension

Services 作为在 macOS 中历史很久远的一个特点,可以用于将当前 App 的信息分享到其他 App 之中。 作为一个非常 oldschool 的 Mac 软件,DEVONthink 当然支持 Services。

但是坦白的说,Services 应该是目前 macOS User Automation 组成中最「年久失修」的一部分(其他部分还有 Apple Script、JXA、Bridges ASObj-C 等),唯一的管理位置竟然分类在「系统偏好设置 - 键盘 - 快捷键」下。DEVONthink 的 Services 中比较有用两个:Take Rich Note 和 Capture Web Archive,二者可以把当前选中的内容本别保存为富文本或网页归档文件。但是我的主力浏览器 Chrome 对 Services 的支持很差,这两个 Services 在 Safari 工作的比较好。

另外 DEVONthink 会把自己设置为一个虚拟的打印机,可以用在所有能够打印的地方:「Print - Save PDF to DEVONthink」。

macOS 新的 App Extensions 包括 Action、Share、Content Blocker 等部分,DEVONthink 目前只能利用其中的 Share 部分,在支持 App Extensions 的软件中选择 DEVONthink 会唤出 Clip to DEVONthink 窗口,见下一小节。

网络信息收集

尽管上述的方法中,很多也能用于收集网络内容,但是 DEVONthink 还提供了专门用来收集网络内容的工具。

DEVONthink 本身提供了两种方法

  • Browser extensions 浏览器扩展插件
  • Bookmarklets 浏览器书签

我个人把这两种方法归纳称为「外部方法」。

外部方法

DEVONthink Clipper 和 Bookmarklets
DEVONthink Clipper 和 Bookmarklets

Browser extensions:

安装好打开浏览器插件,会看到很多选项:

Plain Text:纯文本文件,不必介绍。

Rich Text:富文本,DEVONthink 中的一等公民。纯文本文件可以随时转换成富文本(⇧ ⌘ T)。可以修改其中文字的字体、字号字重,添加超链接,附加图片甚至添加表格等。

Formatted Note:与 Rich Text 类似,都可以修改字体,添加图片、链接等。

虽然看起来 Formatted Note 的样式选项要比 Rich Text 少(如不支持表格),但是 Formatted Note 的优势是:他本质上是 XML 或者说是 HTML,使用 Sublime 打开直接就可以编辑其源代码。Formatted Note 在某种程度上讲与 Evernote 的 ENML 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enex 文件导入到 DEVONthink 就会被默认转换为 Formatted Note。

插入到 Formatted Note 中的图片文件都会被 encoded 进源代码中,所以可以很轻松的把 Formatted Note 上传到静态存储服务中(如 CloudApp),把获得的 URL 分享给他人,对方只需用浏览器就能打开。而 Rich Text 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则需要额外工作。

HTML Page:本质上与 Formatted Note 是一个东西,但是因为 DEVONthink 的态度,导致二者有所区别:

  • Formatted Note 的编辑器永远处于「所见即所得」状态,如果想编辑其源代码必须借助外部工具;而 HTML 文件可以点击右上角工具栏中的按钮 (⌘ ⌥ P) 切换为 Text Alternative模式 ,直接在 DEVONthink 内编辑其源代码。
    同时这一特点也导致了在 DEVONthink to Go 中,能预览和编辑 Formatted Note 文件;但只能预览,无法编辑 HTML 文件。
  • 对 DEVONthink 来说,Rich Text 和 Formatted Note 都是其「原生」的笔记格式,而 HTML 更倾向于作为保持网页原始面貌的格式,或者说是用来归档的格式,这一点也体现在:使用网页裁剪工具保存为 Formatted Note 时可以简化格式,而保存为 HTML 时就没有这个选项。

    Web Archive: Web Archive 是 Safari (WebKit) 发明的一种格式,与 MHTML 类似。在 DEVONthink 中,保存为 HTML 文件时只会保存 HTML 源代码,而保存为 Web Archive 时,DEVONthink 会从远端抓取所有能用的到的资源,如图片、JS 库、CSS 等,将获取到的数据打包存储起来。与 PDF 相比,Web Archive 虽然每次打开时需要渲染,速度较慢,但是因为 Web Archive 保存了 CSS 和 JavaScript 等资源,网站的响应式布局设计不会受到影响,编辑、标注后的笔记在不同屏幕尺寸的设备上都能保持比较好的可读性。

离线时,或者随着时间的推进,保存的 HTML 文件可能因为某些服务器端数据的失效而变得面目全非;但是 Web Archive 文件能最大程度上的保持其本来面貌。(尽管苹果对 Web Archive 格式的态度很暧昧)

PDF:把网页保存成 PDF 格式,可以简化格式,大家也很熟悉。我个人喜欢保存为一个长的单页。

Markdown:一般来说,必须同时勾选「Use clutter-free layout」,将网页保存为 Markdown 才有意义,但是这个功能我用的很少,或许在某些情况下,将内容以 Markdown 格式进行处理,比直接处理 HTML 要轻松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DEVONthink 使用的是与 GitHub Flavored Markdown不同的 MultiMarkdown语法。如果想改变 DEVONthink 渲染 Markdown 时使用的 CSS 文件,可以在 md 文件开头添加语句: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devon.css">
或者将 CSS文件存入 DEVONthink 后,在 md 开头直接这样写:
CSS: x-devonthink-item://A8537QBF-77E0-41D9-B56B-365KDFJJOEF9

Bookmarklets (URL Schemes):

查看这些小书签的地址:

小书签的代码
小书签的代码

会发现,这些小书签只是一些简单的 JavaScript 代码,功能是获取一部分网页的属性,然后使用 URL Schemes 传入 DEVONthink。在 iOS 上有 Workflow,Mac 上有 Keyboard Maestro,小书签这个方法可以说已经完全过时了。

DEVONthink 的 URL Scheme 结构很清晰:

x-devonthink://<命令>[? <参数1=数值1>[&<参数2=数值2>...]]
xdevonthink://x-callback-url/命令[? <参数1=数值1>[&<参数2=数值2>...]]

「添加」相关的几个命令

  • clip:存入DEVONthink 并打开裁剪菜单;
  • createbookmark:创建书签;
  • createhtml:创建 HTML 文件;
  • createwebarchive:创建 WebAcrchive 文件;
    参数
  • destination: 目的地,以 UUID 形式表示。UUID 就是 Groups 的 Item Link 中的那一长串字母数字;
  • title: 文件名;
  • location:文件的 URL 属性;
  • source:用于创建 HTML 文件时,后接 base64 编码的 HTML 源代码;
  • tags:添加标签,不同的标签直接使用逗号分隔。

所有的 URL 都要使用百分号编码

内部方法

之所以将上面几种方法称为「外部方法」,是指「操作」是在 DEVONthink 外进行的,操作的结果只是传了一些参数进入 DEVONthink,剩下的工作是由 DEVONthink 自己完成的。

在使用上述操作收集网页内容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结果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带来的问题有:

  • 要收集一个网页时,我经常会反复的点击浏览器拓展,切换各个格式,比较哪种格式最适合这个网页,最后只保留一个。
  • 尽管 WebArchive 已经能最大限度的还原网页本来面貌,但是有一些网页内容需要动态加载,如 Disqus 评论、少数派首页;另外还有一些内容被 Pay-Wall 保护了起来,需要付费登陆后才能加载,如端传媒、少数派的付费栏目。对于这两种数据,DEVONthink 的 Clipper 处理的并不好。

DEVONthink 内包含了苹果的 WebKit 引擎,是有能力做一个浏览器的,其显示效果与当前版本的 Safari 保持一致。不同的是,DEVONthink 并不想把自己定位成普通浏览器,所以在 DEVONthink 中打开的网页是被当做一个个文档处理的,其地址栏无法用于导航,DEVONthink 的浏览功能定位是:获取、渲染、存储数据。DEVONthink 的浏览功能就是我指的「内部方法」,使用「内部方法」能很大程度上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DEVONthink Web Browser
DEVONthink Web Browser

选择 Data > New from Template > Web Browser,就会在 Inbox 中添加Web Browser.html这个文档,这个 HTML 文件就刻用于简单浏览。注意 DEVONthink 默认的 Template 比较陈旧,一定要删掉图中的这部分用于自动添加 http://的代码;另外记得按照前文「上手」部分,打开 Cookies。

遇到 Web Clipper 不能很好处理的网页,打开 Web Browser.html,在页面内 Capture 到 DEVONthink,一般都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比较
比较

要注意的是,在 Web Browser 内保存、转换成其他格式时,无论是转换为 PDF,还是 Web Archive,转换过程都会严格参照当前 View(视图)。不同的窗口大小,不同的滚动位置,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这个功能尤其好用,完全所见即所得,结果可控。

之前我在 Twitter上说,Safari 的「Export as PDF」是效果最好的将网页保存为 PDF 的工具;现在我认为 DEVONthink 才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工具。

但是每次处理网页都要先打开一个特定的文件,未免繁琐,我制作了一个 Keyboard Maestro Macro 简化了这个流程。

> 下载地址 🔗

Macro 的原理是:预先在 DEVONthink 中存入一个 HTML 文件,Macro 在每次运行时,修改 HTML 的内容,然后使用 DEVONthink 打开修改过的 HTML 文件。所以你需要预先在 DEVONthink 任意位置存入一个 HTML 文件,然后拷贝其「文件路径」和「DEVONthink Item Link」,分别替换 Macro 中的对应位置。

Open in DEVONthink Macro
Open in DEVONthink Macro

RSS

Pro 和 Pro Office 版 DEVONthink 可以从 RSS 源中获取文章,订阅源中的每篇文章都会被当做单独的一个文档处理,然后使用 Webkit 渲染。

出了前面提到的 Global Inbox,RSS 功能也是弥补 DEVONthink 云端属性不足的一个得力工具。将某个篇篇必读的网站的 RSS 添加到 DEVONthink 归档是一种用法,更重要的是:以 Inoreader 来说,每个文件夹、每个标签、喜欢的文章、Like 的文章,都有对应的 RSS 链接;Instapaper 的每个文件夹也能生成对应的 RSS 链接。按照自己的工作流,将这些服务的不同 RSS 链接添加进 DEVONthink 。

但是 DEVONthink 并不是一个好的 RSS 阅读器。一是 RSS Feed 中内容直接输出并不美观,从浏览器中打开再存入 DEVONthink 太繁琐。二是 DEVONthink to Go 目前并不能获取新内容,只能阅读从 Mac 端同步来的数据。

工作流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Evernote 在处理格式复杂文件时表现不好;DEVONthink 几乎能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格式简单的网页,直接使用 Clipper 简化格式,保存为 Formatted Note 或 RFTD,随后添加下划线、高亮等内容,在编辑完成后,转换为 PDF 文件存档。

对于格式较复杂的网页,保存为 Web Archive 文件,因为 Web Archive 文件完整的保留了网页所有的样式,保持着高可读性,同时还能够直接修改 Web Archive 的内容,删掉如网站的导航部分、相关推荐部分这样没用的内容,添加注释阅读完成后,如果网页没有交互部分就转换为 PDF 文件归档,有可以交互的部分就维持 Web Archive 不变。

不知道是我个人使用方法的问题还是因为软件设计所引导的,我在使用 Evernote 时,会一股脑的往里面塞东西,虽然也会对笔记做打标签等整理工作,同时也因为 Evernote 的「Switch to (⌘Command - J)」功能真的太好用了,导致我日后重复阅读 Evernote 中的笔记时,基本上的状态就是:读完了一篇笔记 ->搜索->读下一篇相关笔记。除非我手动的把当前项目相关的笔记都打上同样的标签,否则就是一直不停的在搜索。
但是在使用 DEVONthink 时,存入其中的内容我都会十分严肃的处理,同时因为 DEVONthink 鼓励使用 Groups 来组织文件,慢慢的我将 DEVONthink 用成了我的 research 工具,而不仅仅是笔记工具。在做某个任务时,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仅仅个人兴趣,我会先我能搜集到的将与其相关的 PDF、HTML 等文档整理在 DEVONthink 的同一个 Group 内,在完成工作时,一旁的 DEVONthink 就成了我的文献库。而 Workspaces 功能 (Go -> Workspaces) 能将当前所有打开的 DEVONthink 窗口的大小、位置等信息保存下来,也就是可以将当前的工作状态保存下来,从而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切换。

搜索

使用 DEVONthink 很大的一个动机就是为了能使用其搜索功能。使用 DEVONthink 搜索文档速度快、功能强大,你只要用一次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简单搜索

在 DEVONthink 主窗口又上角随便敲几个字符,没有其他 App 读进度条的过程,就完成了搜索。在默认设置下,搜索甚至是即时反馈的。

Quick Search in DEVONthink
Quick Search in DEVONthink

在 DEVONthink 中,搜索基本都是大小写不敏感的,几个搜索选项含义也非常简单:

  • Search for:将搜索范围限定到所有信息、文档内容、来源、评论等;
  • In Selection: 只在选定的文档内搜索;
  • Prefix while Typing:勾选时,搜索「econ」,返回结果里会包括「economy」和「economic」;
  • Ignore Diacritics:勾选时,输入「dejavu」也能搜到「déjà vu 」。

除了 GUI 上的搜索条件,还可以使用控制符:

  • 通配符:?代替一个字符;*代替多个字符;
  • 布尔操作符:AND (&, & &,+), OR (|, ||), XOR (^, ^^):和、或、异或(相斥);
  • 其他控制符:
  • A NEAR B:A 词与 B 词之间距离在 10 个字符之内;
  • A AFTER B:A 词紧挨着 B 词,在 B 词后。这个是我经常使用的,使 DEVONthink 能完整的搜索一个词,而不是拆开单独搜;
  • A BEFORE B:A 词紧挨着 B 词,在 B 词前。

搜索窗口(⇧Shift - ⌘Command - F)和词语索引

在「文件组织」一节中提到过,DEVONthink 的简单搜索或者说快速搜索,默认的范围为当前数据库,如果需要跨数据库搜索,就要使用Tools - Search

除了简单搜索中已有的过滤条件,搜索窗口中添加了更多过滤条件:旗标、已读、锁定等。

Tools - Concordance - Database可以打开 Concordance 词语索引功能,会列出当前数据库中的所有词汇按频率、长度、权重列出来,在学术环境内用处很大。

中文搜索

我存入 DEVONthink 中的内容大部分为英文内容,但是还是有少部分中文内容。虽然 DEVONthink 英文搜索很强大,但是因为 DEVONthink 几乎完全不能对中文进行分词,只能将中文文本在标点符号处隔开,所以其中文搜索能力非常差。

流行的解决办法为将中文词汇使用星号 *分割开来,或者在每个词汇前加波浪线 ~强迫 DEVONthink 进行分词,可以某种程度上解决问题。

ringsaturn 写了一段 Python 脚本,通过使用 结巴分词,在文档中提取关键词,然后填入文档元数据中的 Comment 部分。我个人对中文搜索的需求较小,所以不折腾这个方法了。另外 ringsaturn 还有 一篇文章 专门讨论了 DEVONthink 中文搜索的现状。

DEVONthink to Go

DEVONthink to Go 2.0 版本发布有两年多了,从 2.0 版开始,DEVONthink to Go 默认会同步整个数据库,MobileSync 这个文件夹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DEVONthink to Go 仍在不断演进中,目前很多 Mac 操作还是只能在 Mac 上进行:

  • 创建 TOC;合并、分离文档;
  • 编辑 RTFD、Web Archive、HTML 文件;
  • 对 PDF 文档进行 OCR 扫描、处理,转换为可复制的 PDF 文档。
  • 无法使用 Auto Group, Auto Classify, See Also。换句话说,没有 AI 相关的功能。
  • 无法使用 iCloud Drive 同步(尽管数据库可以存在 iCloud 中,但是仅限 Mac 版之间同步)。

所以综合来看,现在版本的 DEVONthink to Go 最佳的用途就是在移动设备上查看内容。尽管 DEVONthink to Go 也能做一些编辑操作,但是我发现经过其编辑的内容有时甚至与 Mac 版不兼容,显示效果有时会与 Mac 版不一致。

除了查看之外,DEVONthink to Go 也适合用于收集内容,我会经常把在各处看到的文章,选择 Bookmark 这个体积最小的形式存入 Global Inbox 中,随后同步至 Mac 做进一步处理。

许多 iOS 上的新特性,如 FileProvider, Drag and Drop,DEVONthink to Go 都在第一时间做了适配,我很看好未来其发展潜力。

结尾

从 Evernote 过渡到 DEVONthink 绝对不是一个无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DEVONthink 上手难度非常大,之所以我买回来后搁置了很久,是因为最初没有摸索清楚的那段时间,我一打开就头大,几个关键词的 Google 前几页搜索结果我几乎都读了一遍;另外也导致文章内的教程性内容写着写着就感觉要超出了我的控制。

DEVONthink在学术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不止可以用作 Archive 工具,也是是非常好的 research 工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将从 Portal 中下载下来的 PPT、PDF 等文件 Index 到 DEVONthink 中,使用 RTFD 记笔记,随后使用 See Also 从之前 Index 好的数据中检索相关信息;另外使用 DEVONthink Index Bookends 的 attachment folder,从而使用 Bookends 管理 citation、DEVONthink 做 research,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使用场景。这篇文章的 research 工作全部是在 DEVONthink 中完成的,当所有相关文件全部存入 DEVONthink 以后,搜索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另外能够检索 Google Scholar 等数据库的 DEVONagent是无缝整合进 DEVONthink 中的,在只使用 DEVONthink 就获得了令我满意的体验情况下,我十分期待把 DEVONagent 融入工作流以后的表现。

但是既然名为「 Evernote 到 DEVONthink」,这部分就不做展开了。虽然文章以一种「踩 Evernote 捧 DEVONthink」角度展开,但是不代表我绝对的认为 DEVONthink 到处都好。上手难度大是一方面;对于纯手工输入的笔记,DEVONthink 的编辑和呈现是不如 Evernote 或者 Bear 的。现代 App 都有的「统一导航( Evernote ⌘Command - J、Ulysses ⌘Command - O、Telegram ⌘Command - K)是我非常喜欢的功能,但是 DEVONthink 没有。DEVONthink 没有 Windows 版也是一个问题,正如Gabe WeatherheadMPU #358所说 : “ The more I using Windows, the more I using iPad. ” 此外 DEVONtechnologies 的动作十分缓慢,Mac 版有一些小毛病需得到改进,如:搜索高亮仅在搜索窗口中有效,文件打开后高亮就消失了;鉴于目前其开发中心基本上都集中在 DEVONthink to Go 上,DEVONthink Mac 在一段时间里估计很难获得新功能(更不敢提我想要新的 UI)。

在可预计的未来里,我会保持 Evernote 的订阅很久,只是可能慢慢的会从 Premium 降为 Standard(甚至降为 Free?)。

参考文章

>拿不定主意选什么 App,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我们帮你做选择 🙋

派早报:苹果为符合条件的 iPhone 售后用户返现 394 元,iOS 微信增加「浮窗」功能,台积电为苹果量产 7nm 制式 A12 芯片等

$
0
0

苹果为 2017 年更换指定机型电池的用户退款

近日,苹果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对于在 2017 年 1 月 1 日到 2017 年 12 月 28 日期间,通过苹果官方渠道1 支付了 iPhone 6 或更新机型设备保外电池更换费用的客户,Apple 将提供 394 元的退款。苹果将会在 5 月 23 日到 7 月 27 日之间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符合条件的客户进行退款。

去年苹果因降低老款 iPhone 芯片频率以保护电池稳定性导致了用户的集体不满。为此,苹果决定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起,将 iPhone 6 或更新机型设备保外电池更换费用将为 218 元。但对于此前已经更换了 iPhone 电池的用户而言,相当于多支付了 394 元费用。因此本次声明主要是针对这类用户进行退款处理。

iOS 版微信更新,可将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浮窗

昨天(5 月 23 日),iOS 版微信更新到 6.6.7 版本。新版支持将浏览的文章和网页缩小为浮窗,方便用户随时回到主界面查看消息。此外新版还加入了单独展示最近使用表情的功能,并针对朋友圈和网页顶栏进行了页面优化,还更新了公众号资料介绍页面。

台积电为下一代 iPhone 量产 7nm 制式 A12 芯片

据彭博社的报道称,台积电现在已经开始为今年晚些时候发布的 iPhone 量产下一代处理器,知情人士透露称下一代 iPhone 处理器或将命名为 A12,采用最新的 7nm 制造工艺,比 iPhone 8、iPhone 8 Plus、iPhone X 使用的 10 nm A11 芯片更快也更省电。在今年四月份台积电对外表示正在生产 7nm 芯片但并未透露客户,除了苹果,三星也曾表示,将在今年内开始生产 7nm 芯片并用在其高端机型上。来源

美团和饿了么将加强用户隐私保护

近日,美团外卖宣布将于今年 6 月在全国范围内默认开启「号码保护」功能,让用户通过「虚拟号码」和商家、骑手联系,以隐藏真实号码。

而饿了么也于昨日(5 月 23 日)宣布,最快将在 6 月起自动屏蔽每笔订单中的用户姓名、号码等信息,交易双方只能通过虚拟号码或饿了么内置聊天工具联系,并且虚拟号码和聊天页面将在交易后消失,商家和骑手所保存的用户信息也会被隐藏。

苹果上线「数字和隐私」页面,用户可以永久删除 Apple ID

昨日,苹果发布了新的「数据和隐私」页面,供用户下载 Apple ID、App Store、AppleCare 和 iCloud 中的数据,包括照片、日程、文档、Apple Music 使用记录等内容。目前该功能仅面向欧盟用户,未来几个月内将向全球用户开放。另外,用户还可以请求苹果更正数据、停用或永久删除账户。来源

苹果将为 Fusion Drive 提供 AFPS 支持

Fusion Drive 可以充分利用 SSD 的性能以及机械硬盘的存储空间,可以说集合了两者的优势,但这项技术目前却并不能支持苹果最新的 AFPS 文件系统,而只能继续使用 HFS 文件系统。近期有用户通过邮件询问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新的文件系统何时可以支持 Fusion Drive 时,得到了「Very soon」回答,联想到即将召开的 WWDC,或许我们将会在即将发布的新版 macOS 上看到这项功能。来源

VIVO 全面屏手机 Apex 或于六月上市

昨天,Vivo 宣布将在 6 月 12 日于上海召开新品发布会,并邀请函中附上了一张类似 Vivo APEX 全面屏概念手机的照片,并标有「The future of smartphone is here(在就是智能手机的未来)」的字样。这款机器曾于今年的 MWC 世界通讯展上展出,采用 98% 的超高屏占 5.99 寸屏幕,使用升降式摄像头和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来源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给相册来一次大扫除,清理 iPhone 上无用的冗余照片:Gemini Photos

$
0
0

用 iPhone 好多年的一个结果是,原生「照片」应用的体积越来越大。我们在拍照时,可能会习惯于快速连拍三五张,然后挑选最佳的一张,接着给它加滤镜加效果进行美化,因此如果不是随拍随删,残留在 iPhone 中的冗余照片数量庞大。

想要来次「大扫除」做一场彻彻底底的清理工作?面对几千几万张照片你可能不仅被巨量操作吓到,还更可能无从下手。CleanMyMac 开发商 MacPaw 曾推出过 Mac 平台的重复文件扫描与清理工具 Gemini,现在这款智能又实用的工具来到了 iPhone 上,它会让你的照片「大扫除」轻松许多。

iPhone 版 Gemini Photos 高颜值的界面设计肯定会得到你的青睐。深沉纯粹底色、简洁粗大文字、卡片化设计,典型 iOS 11 风格「照片」界面让人耳目一新。两个卡片中间倾斜平铺照片,看起来像极了新版 App Store,不得不说 Gemini Photos 习得了 iOS 11 界面设计的精髓。应用在底部则列示了 Gemini Photos 认为你可能不需要的照片数量和详情。

打开 Gemini Photos,应用取得你的同意后,就会扫描「照片」应用。通过智能算法,Gemini Photos 会整理出两类你可能想要删除的照片。

第一类是「类似」照片,顾名思义就是:当我们拍照时,总会习惯性地连续拍摄好几张,那么这些相似的照片都会 Gemini Photos 快速揪出来。点开「类似」照片,应用会默认勾选相似照片中的原片,以便批量删除;而如果你想再确认一下,那么可以点进任一相似照片组里再进行选择。

对于那些你想保留在 iPhone 上,但被 Gemini Photos 认为是类似照片,那么可以点击「眼睛」按钮来忽略它们,这样应用不会再认为它们是你不需要的照片了。当确认好之后,你就可以通过点击「删除」按钮,把类似照片中不需要的那一半,批量删除掉。

Gemini Photos 所使用的「类似」照片识别算法,比 Mac 版 Gemini 的算法更加高级。根据我的测试使用,对同一个 iCloud 照片图库,Mac 版 Gemini 筛选出了 49 张照片,而 iPhone 版的 Gemini Photos 有 129 张。不仅仅是快速连拍的照片,同一照片加滤镜、照片加上「由 iPhone X 拍摄」水印等等,都会被 Gemini Photos 认为疑似相似。这对于我们删除重复照片,提供了更广的选择余地。

Gemini Photos 整理出的另一类照片集合名为「清理」,里面归集了屏幕截图、文字截图、低像素模糊图片等。同样对于那些想要保留的照片,我们可以点击「忽略」,剩下的就都是需要删除的,点击「删除」就可以了。

Gemini Photos 给我们清理照片应用中的部分垃圾照片,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途径,尽管这种删除操作可能不是高频需求。

它的定价机制也很巧妙,应用免费下载,类似照片的扫描归类功能也可以免费使用,但如果你认为它的结果符合你的预期,正打算要将类似照片删除,Gemini Photos 就会要求你付费订阅了。

按月订阅价格 ¥13/月,按年订阅 ¥78/年,一次性购买 ¥98,3 天免费试用也足以让你决定它是否值得订阅。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Gemini Photos。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高颜值播客应用 Castro 更新 3.0,除了转向订阅制还有哪些新功能?

$
0
0

当流媒体加速融进生活,「听播客」越发成为一种获取资讯、了解新知、愉悦身心的渠道与方式,而手机系统自带的播客 App 无法满足重度播客爱好者不断升级的需求时,越发凸显了优秀第三方客户端的重要价值。Castro 作为此类 App 长期以来的优秀代表,每一次版本迭代,都会引发不少用户的翘首围观。

近日,播客应用 Castro 上架 3.0 版本,时隔两年完成此次大版本更新:全面转向订阅制,在保留关键特性的基础上,给 App 带来了诸多新特性。

Castro 3.0

「重在打磨」的 3.0

新版本里,Castro 的用户界面,延续了 2.0 版本以来交互设计,细节在已有基础之上,打磨得更加细腻。独具创新的分类系统和令人惊艳的圆角卡片式 UI 风格,加上熟悉的交互逻辑和精致的交互动画,让体验得到无缝衔接。类似 GTD 的播客节目管理方式,使 Castro 在同质化的第三方客户端中,具备差异化的优势——以「Inbox」为核心搭建的队列,通过拖拽进行节目整理,确定播放优先级,组织序列并进行收听——非常适合订阅大量播客的用户使用。

GTD 模式

开发商将 3.0 版本的迭代重心,放在雕琢已有的 App 特性上。从零开始,重建播放器引擎,力图使在线播放的体验更流畅,操控的响应更快。白天模式和夜间模式切换时,UI 和通知栏也有调教统一。在主界面上滑 Tab 栏,即可进入播放界面。Castro 有了一个更加简练、清爽的播放布局,砍掉了原有的柱状波形音块进度条。

极简的布局

双击播客节目图标,可完成对该期节目的「标星」;进入归档页面,可浏览所有的已标星节目,方便在必要时,对好的内容和观点进行反刍。左右滑动图标,可进行节目的具体设定。向左滑动页面,可打开该期节目的详情介绍;向由滑动页面,触发对该播客的自定义设置。

交互逻辑

用户现在在播放的同时,可轻松访问 AirPlay,进行 iPhone 与其他设备的音频切换,配合不同的场景使用。

AirPlay

本次更新也带来了对 Apple Watch 的支持1 ,抬抬手腕,便能控制播放,从队列中选取新的节目来收听;「暂停/播放」、「快进/后退」等操作均会给予触感反馈,可依靠 Force Touch 对当前节目进行「归档」和「标星」。由于 WatchKit 的限制,尚不支持调节音量大小和播放速度,也不支持下载节目到设备。

加入「订阅制」风潮

Castro 3.0 版本最明显的改变在收费模式:从 2.0 的买断(价格 30 元),转向 3.0 的「免费下载 + 付费订阅」。已购买 2.0 版本的老用户,可永久获得「夜间模式(Night Mode)」、「音效增强(Enhance Voices)」等付费功能,方便用户在夜间或嘈杂的环境里收听播客。

订阅「Castro Plus」,可解锁一系列高级的播放功能:

  • Tirm Silence.
  • Mono-Mix.
  • Chapter selection and episode artwork.
  • Per-podcast settings.

目前有两种订阅套餐,分别为「每年 58 元(原价 72 元,有 19% 的优惠折扣」和「每季度 18 元」。Castro 允许用户免费试用一周,再决定是否为自己所需要的付费功能买单。


订阅套餐

贴合效率的新特性

用户们一直诉求 Castro 添加的新功能,在需要订阅的「Plus」里得到了跟进。这些特性部分早先出现在同类产品中,已经得到大量用户的肯定和青睐,能够帮助用户大大提高捕捉关键信息的效率。

「修剪沉默(Tirm Silence)」

和 Pocket Casts 相关功能同名,实现效果类似于 Overcast 的 Smart Speed:通过分析音频,识别并动态加速节目中人声间的空白部分,删减不必要的沉默,保持声音自然的前提下,节省收听播客的时间;可以结合调快播放速度一起使用。用户现在可以在 Castro 的界面里,直接看到本次播放已经累计节省的时间。

(关于 Trim Silence 与 Smart Speed 具体差异,请阅读少数派相关文章

已节省时间

「单声道混音(Mono-Mix)」

将立体声播客混合为单声道,在特定情形下,比分在左/右声道上,更容易听清某些主播发出的声音,针对于一个主播声音过高,一个主播声音过低可能带来收听不适的体验。

「章节的跳过与选择(Chapter skipping and selection)」

「显示章节和插图内容(Shows Chapter and Episode Artwork)」

一期节目短则 30 分钟,长则 2、3 个小时的播客时长,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可能让用户很难保证经常有整块时间,把节目完整听完。Castro 现在提供支持章节支持(前提是该节目提供分章),允许用户更有针对性的,选定感兴趣的内容来收听,放心地跳过不感兴趣的话题,更准确地预估听完时间,更合理地安排收听计划;同时满足重听时,精准定位的需求。
章节选择

「单独自定义播客设置(Per-podcast settings)」

不同节目的更新频率各异。Castro 对于保持较高频率更新、甚至每日更新的节目,可以进行时效性的限制:限定相关播客纳入 Inbox 的数量,保证待播列表的可控性,不至于被过多的节目所淹没。

针对不同的节目的特点,Castro 还可以单独设置开始位置,提前跳过冗长的开场音乐或惯常的嘉宾介绍,对风格迥异的播客风格,可分别进行「修剪沉默」、「音效增强」、「单声道混音」、「播放速度」等设定,量身定制你的收听偏好。

单独设置

值不值得订阅?

苹果对与开发者收益分成的调整,引导并强化了开发者在收费模式上,转向订阅制的趋向。我们已经看到相当多的重量级 App,「不是已经采用订阅制,就是走在订阅制的路上」。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过渡,做好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的区分,多少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和反弹,流失一部分用户。

拥抱订阅制,一定程度上能更好支撑 Castro 自建中央加速服务器 Tentacles 的日常运营,Supertop——由 @Padraig 和 @prendio2 两人组成的独立开发团队——在两年前接受少数派 专访 时,就已经考虑过 Castro 转向订阅制的可能性:

如果用户最终愿意接受这种收费模式,这对于应用开发来说,当然是一种更加可持续性的路线,它可以帮助开发者持续完善他们的应用,更长久的服务于用户,满足他们的需求,不过达到这一目的中间还存在很多障碍。

写作工作 Bear 推出的「好而不贵」的付费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开发者启发。

Bear Pro

Castro 一开第三方播客 App 订阅制的先河,对这一模式看好看衰,最终还是落脚到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具体体验上。目前可选的订阅方案,相较于其他采用订阅模式的服务或工具来说,属于低价位。一周的试用,让你有充分的时间,体验和比较 Castro 与 Overcast(免费 + 内购除广告)、Podcast Cast(买断制,价格 25 元)等竞品 App 孰优孰劣。

Castro 给播客体验带来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外观漂亮的任务管理式机制,提出了「订阅大量播客后的日常收听方案」——在几十甚至上百个节目中,轻松略过其余,用最快的速度挑选出想听的节目,而不必承诺聆听每一集。如果 3.0 的新特性,能够提升你日常通过收听播客,获取期望信息的效率,压缩相应的时间成本,而 Castro 能有长效的服务维护和后续迭代,那么订阅「Plus」当然是值得的。在你习惯 Castro 的交互逻辑之后,整个体验会非常顺手,再塑你对播客的依赖度。

可能比较遗憾的是,此次的更新,没有带来全新的「杀手级」功能,无法构成不可替代的属性,已有功能对轻度用户而言,难形成比较好的粘性,影响订阅的动力。Castro 也尚未完成对 iPad 的适配和对视频播客的支持;目前存在从 2.0 版本升级上来的老用户,无法直接获得「夜间模式」、「音效增强」功能,部分中文播客无法通过搜索订阅等问题:如此种种,还待不断优化。


现在,你就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进行体验使用。

[限量特惠] 这款显示器不仅能给 MacBook Pro 充电,还能变成多接口扩展坞:BenQ PD2710QC

$
0
0

当我们在讨论「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时,总会习惯于局限在讨论快捷键操作、触控板手势、软件工作流等等,但我认为提高显示屏幕的尺寸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之一。

我在工作时往往需要同时显示多个窗口,而我的 13.3 寸 MacBook Pro 屏幕上能勉强左右摆下一个 PDF 和 一个 Word,但是如果要同时打开两个 Excel(如对比同期报表)或者同时打开一个 Excel 和 PPT(如根据报表制作年度汇报演示),它们的显示内容就会被大幅缩减以至于几乎不可用。

因此,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就自行配备了一台古老的 24 英寸外接显示器,并且一直感觉良好。直到我收到 BenQ PD2710QC 之后(以下简称 BenQ),我才发现它才是我真正需要的外接显示器。

27 寸显示器,半屏就是一页纸

从包装里取出这台 27 寸显示器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屏幕真的巨大。正如当年 iPad Air 的 9.7 寸屏幕与一页 A4 纸大小等同类似,这台 27 寸显示器的半个屏幕就与一页 A4 纸大小接近。

能 100% 容纳一页纸的好处是,在编辑文稿或做设计时真的不用想方设法,才能搞清楚文字或图形的大小在打印后所显示的效果。在 Word 或 Pages 中只要将显示比例调整到 150%,在 PDF Expert 中将比例调整为 100%,那么显示出来的页面内容就与一张 A4 纸几乎无异了。

即使半屏显示 Word 或者 PPT 等办公软件,它们的功能栏也能在这台 BenQ 上全部显示出来,这也是我很中意的功能,因为在 13.3 寸 MacBook Pro 上半屏显示,功能栏会被折叠隐藏,在操作上就有许多不便。

设计简约大方,高低随意升降

现在我们再来看设计细节,BenQ 整体设计简约大方,配色采用性冷淡风格的银色和黑色搭配,视觉上与 MacBook Pro、Surface 相得益彰。整个显示器边框方正硬朗,边框超窄,仅有 8mm,使得 27 寸屏幕的视觉冲击更加震撼。

BenQ 的硬件分为显示器、支架和底座三部分,安装操作简单到不需要过多叙述。支架背部留有线缆孔设计,线缆可以通过该孔收纳至显示器背部,完美隐藏。底座尺寸与一台 13.3 寸的 MacBook Pro 相当,笔记本电脑正好可以摆放在底座上。

有人可能会觉得屏幕大了之后,看屏幕脖子会比较吃力,我个人觉得使用这台 BenQ 完全没有感觉到颈椎或身体其他部位有异样。实际上,笔记本电脑摆放在办公桌上,人体需要低头才是最佳视觉角度,这个姿势反而有害于颈椎。屏幕变大变高之后,人体会自然地直立背部,正视前方,这有助于良好坐姿的保持。

不得不提的是,调整这台 BenQ 高度和角度的方式,非常直观亲和。

屏幕主体与底座支架采用滑动轨道设计,因此想要调整它的高度,你只需要用手托举屏幕底部,将其抬升或下拉,就可以了。轨道的阻尼感也很温和,向下时阻力稍大。总之这个操作的实际效果非常好,当我给同事展示时得到一致好评。如果你想要调整它的角度,直接朝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向里或外推动就可以,旋转屏幕也可直接上手,操作直观明了。

支持 USB-C 供电,和你的 MacBook、Surface 都很搭

这台 BenQ 显示器为了搭配笔记本电脑,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使用需求。

首先它的屏幕最高可以抬升 18cm,完全可以容纳一台 15.6 寸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即使上下双屏幕同时显示,也不会出现内容会被遮挡的情况。

其次,它的底座同时也是多功能拓展坞,可以完美满足 MacBook 和 Surface 用户的需要。众所周知使用 Type-C 接口的笔记本电脑,比较麻烦的是接口转接问题。这台 BenQ 的底座就是拓展坞,四个 USB-A 接口足以解决「领导的 U 盘不能插上我的电脑」问题;此外以太网接口、 Type-C 接口、 DP 接口、3.5 mm 音频接口,在底座上都有(HDMI 接口位于显示器背部下方)。

丰富的扩展接口

你只需要在笔记本电脑上连接一根 Type-C 线,其他线缆包括充电都通通交给底座,这能让你的办公桌面保持最大限度的简洁干净。上下班你只需要麻溜地合上笔记本就走,累赘笨重的充电器和线都可以不用带。

办公休闲,全面满足你的视觉需要

这款显示器的屏幕表现也很优秀,IPS 液晶面板,可以覆盖 99% sRGB 色域范围(不支持 P3 广色域);屏幕分辨率 2560×1440 达到 2K 标准;同时低蓝光少闪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眼疲劳。

在评判屏幕的显示表现方面,我个人的知识与经验实在有限,不能提供专业的测评分析,如果你和我一样只是一名普通用户,仅用它来日常办公、休闲消遣,那么这块屏幕足以满足你的视觉需要。

这台 BenQ 还配备 2W 音响,不管是看电影还是打游戏,都能保证完整体验。

在显示模式上,这台 BenQ 也有贴心设计。我们知道不同厂家对屏幕色彩调教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当我们给笔记本电脑外接显示器时,显示器屏幕与笔记本电脑屏幕的色彩风格,可能很不一致。看习惯了笔记本电脑屏幕,我们会产生外接显示器的屏幕更亮、更刺眼等等感觉。

BenQ 预设了多种色彩显示模式,高度还原的「M-book 模式」能让显示色彩看起来和 MacBook 非常像;「CAD/CAM 模式」下对比度、亮度等参数都被提高,以满足创作设计的需要;「低蓝光模式」更加柔和护眼。8 种预设图像模式都可以通过屏幕右侧按钮切换,一键改变工作状态非常高效。

总结

如果你想为 MacBook 或者 Surface 或者任何一款笔记本电脑配备外接显示器,那么我认为 BenQ PD2710QC 可能是最佳选择:

  • 27 英寸窄边框 2K 屏幕
  • 高度角度和旋转随意调节
  • 多种输入输出接口完整保留
  • 多功能拓展坞底座加持
  • 支持用 Type-C 线为 MacBook Pro 供电
  • 多种预设图像模式快速切换

少数派读者专属限量特惠

BenQ PD2710QC 显示器官方价 ¥4499,天猫和京东目前活动价 ¥3999,少数派联合 BenQ 为大家带来读者特惠活动,现在 去少数派微店购买 仅需 ¥3799,限量 20 台,售完后价格将上调至 ¥3999。

iOS 版微信更新:加入「稍后读」功能,文章可以「钉」在一旁随时看

$
0
0

作为国民级 App,微信的每次更新都会成为一个新闻。这次 6.6.7 更新中,微信又加入了许多新功能和优化:

  • 可以将文章缩小为浮窗;
  • 优化朋友圈和网页顶栏显示效果;
  • 「看一看」新增搜索功能和新板块;
  • 加入微信修复工具;
  • 展示最近使用过的表情。

文章可以缩小为浮窗了

这次更新最大的惊喜就是可以把正在浏览的公众号文章缩小为浮窗,而且可以显示为公众号的 Logo,很显眼。

浮窗

目前有两种把文章缩成浮窗的方法:

  1. 点击页面右上角的「···」,选择「浮窗」;
  2. 从屏幕左边缘划到屏幕右下角半圆形的「浮窗」区域。已经缩成浮窗的页面,下次右划会直接缩小成浮窗而不是直接关闭。
缩小成浮窗

而取消浮窗的方法也很简单,同样有两种:

  1. 进入浮窗页面,点击右上角「···」,选择「取消浮窗」;
  2. 直接按住浮窗图标,拖到右下角红色的「取消浮窗」区域;
取消浮窗

不仅是文章,外卖、打车或者购物的页面以及其他网页,都可以缩成浮窗显示在屏幕上,便于随时访问,不过这些页面缩成浮窗后只能显示一个链接图标。但是小程序暂时还不支持浮窗。

外卖和打车页面也能缩成浮窗

以前我们习惯把看到一半的文章、待确认的外卖订单页面「置顶」,但还是挺容易忘了去阅读或确认订单。浮窗的显示效果就强多了,几乎你打开任何界面它都不会消失——即使在看另一篇文章。

不过,你一次只能把一个页面「钉」在浮窗上,不能同时放置多个页面。另外,这个浮窗的过渡动画应该为 iPhone X 设计的(边缘是明显的圆角),在我的 iPhone 8 Plus 上看起来就先得过于圆润。

优化朋友圈和文章显示样式

升级完微信后打开朋友圈,有的用户可能有点不适应,因为上方的黑色顶栏消失了,朋友圈背景直接和手机状态栏融为一体。不仅朋友圈,网页的顶栏也取消了大块的黑色顶栏设计,改成了一行不占位置的小字。

朋友圈和网页顶栏

这有点像前几年火得不行的「沉浸式状态栏」,一方面顶栏看上去不再突兀,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屏幕的利用率,能够显示更多内容,看习惯之后感觉不错。

其他升级

除了上面的升级,微信还增加了其他功能。

发现页面中的「看一看」变化明显,点击右上角「放大镜」,就能看到新增的搜索框和「特色专栏」、「圈内精选」2 个新板块,不过这几个板块都不能直接缩成浮窗或置顶,需要看的时候还得戳进来。

另外,微信还增加了用于修复联系人和聊天记录丢失的微信修复工具(点击「设置 - 帮助与反馈」的右上角扳手图标 🔧)、展示最近使用过的表情等功能。

「看一看」和微信修复工具

> 同样用微信和微信,怎样和别人不一样?快来专题 微博 & 微信的「正确」用法📱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派早报:苹果赢得与三星专利诉讼,Essential Phone 2 已被取消, 苹果在 iPhone 6 发布前知道其存在设计缺陷等

$
0
0

苹果赢得与三星专利诉讼,将获得约 5.39 亿美元赔偿

苹果与三星就 iPhone 设计专利侵权诉讼近日进入最后阶段。本周四,美国加州圣何塞联邦法院的一个陪审团作出裁决,认定三星需赔付苹果共计约 5.39 亿美元,用于赔偿其所侵犯苹果的 3 项设计专利和 2 项发明专利。针对判决结果,三星没有立即说明是否提出上诉,但表示将保留「所有选择」来对裁决提出异议。来源

传 Essential Product 正准备出售,后续手机研发已经取消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由「Android 之父」Andy Rubin 创立的科技公司 Essential Product 目前正准备出售,同时 Esstential Phone 2 的研发已被取消。目前公司正在向专业机构资讯出售相关事宜。Essential Product 此前获得多家机构共 3 亿美元的投资,而首款机型 Essential Phone 的总研发费用达到 1 亿美元,但没有取得预期的市场反响。来源

苹果在 iPhone 6 发布前知道其存在设计缺陷

近日,在一起有关 iPhone 6/6 Plus 触控相关的诉讼中,苹果提供的内部测试文件中表示,苹果在 iPhone 6//6 Plus 发布之前就已经知道其存在设计缺陷。在一些特定情况下,iPhone 6/6 Plus 比此前的 iPhone 机型更容易被弯折。苹果内部测试文件显示,从 2016 年 5 月起,苹果通过底部填充来加强源部件的连接,以减小这一设计缺陷的影响,但苹果从未向公众公开此事。来源

高通发布骁龙 710 处理器,专为人工智能设计

昨日(5 月 24 日),高通正式发布骁龙 700 系列第一款产品骁龙 710 处理器。骁龙 710 专门为人工智能而设计,采用 10 nm 工艺,具有多核人工智能引擎和神经网络处理能力。性能方面,骁龙 710 比骁龙 600 系列提升了 2 倍,支持拍摄情景感知照片与视频、播放 4K HDR 视频、QC 4.0 快充等功能,配备 X15 LTE 调制解调器(下载速度达 800 Mbps),并且在提供更强性能的同时带来更好的续航。骁龙 710 处理器最快将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在消费级设备中。来源

索尼称 PS4 已进入「最后阶段」,新主机或在 2021 年发布

近日,SIE 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小寺刚近日在投资者会议上称 PS4 已经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 ,但新主机至少要到 2021 年才会发布。小寺刚在面对 华尔街日报 的采访时表示,索尼还需要 3 年时间去进一步开发第五代 PlayStation 主机。他同时表示 PS4 进入生命周期「最后阶段」并不会对公司盈利造成太大影响,索尼将把其重点目标从硬件转为对现有网络服务的支持,这将会为 PS4 带来更加稳定的收益。来源

华为不再对新产品提供 Bootloader 解锁码

昨日(5 月 24 日),华为在官方网页发布公告,宣布对所有 2018 年 5 月 24 日后上市的产品停止解锁码服务,并且自 5 月 24 日起 60 天后将对已上市的产品停止解锁码服务。去年 9 月 7 日,华为已经关闭 SD 卡升级包的独立下载,升级方式统一变为 OTA 在线更新。

微软将从明年 1 月起在 Office 365 中屏蔽 Flash

近日,微软表示计划从 2019 年 1 月起在 Office 365 中屏蔽 Flash、Shockwave 和 Silverlight 内容,但这一屏蔽将不会应用于 Office 的独立版本如 Office 2016、Office 2013 或 Office 2010 等。微软称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恶意程序滥用这一机制,同时 Office 用户也很少使用这些功能。此前 Adobe 已经宣布将于 2020 年结束对 Flash 的支持。来源


昨日精选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假如人体是一台机器?来跟着这款游戏探索身体的奥秘:Homo Machina

$
0
0

德国作家弗里茨·卡恩在上世纪 20 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科普文章,将人体比作「世界上最厉害的机器」,浅显易懂地向读者解开人体的奥秘。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款改编自弗里茨·卡恩作品的解谜游戏 Homo Machina 带你走进人体,亲身体验每个器官的工作方式。

Homo Machina(右)的界面致敬了弗里茨·卡恩的作品(左,图/Wikipedia)

由于游戏灵感来自于上世纪初的文章,Homo Machina 有着精致复古的画面。游戏内诸如照相机、放映机、仪表盘等物品都还原了当时的模样,给人带来十足的年代感。在细节方面,Homo Machina 也是下足了功夫。除了涉及谜题的主要物品外,你还可以与场景中像是吊灯、壁画等许多物品进行互动。

除此之外,在与解谜过程无关的画面上,开发商也没有偷懒,而是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在眼球上方会有一个水泵,上面贴着「眼泪(Tears)」的标签。尽管当玩家专注在游戏的解谜上时,很容易会忽略这个细节,但开发商还是非常细心地还原了人体构造中的各个细节。你甚至可以看到在没开灯的房间里,那些穿着工作服的小人在偷懒。

刻画详细的画面

作为一款解谜游戏,Homo Machina 的谜题难易适中,基本不会出现卡关的现象。游戏在玩法方面没有引导或介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知道自己正在操作的是哪个部位,因此你只需要按照本能去打开一些开关或操作一些机器即可过关。但在一些特殊的关卡内,你需要进行深度思考,才能明白该进行什么操作。

游戏在谜题方面设计得非常精妙,在嘴巴这样的普通器官的关卡中,你只需要简单地将食物切碎并辨别出食物的不同成分即可。但在神经中枢、心脏这些重要器官的关卡中,你需要有迅速的反应,并且丝毫不差地从复杂的神经图中选择出连接着不同身体部位的神经,并对有异常的部位做出正确的动作。游戏很好地将简单的关卡与复杂的关卡结合在一起,显得张弛有度。

配乐方面,Homo Machina 也极为讲究。在游戏的载入界面,开发商便提醒玩家配带耳机以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游戏中的配乐给人极强的时代感,在解谜过程中的背景噪音、与物品互动时的声音,都极有 20 世纪初工厂的感觉。在背景音乐的使用上,Homo Machina 的处理也十分细心。在游戏过程中,如果你不刻意去听,你甚至不易察觉到背景音乐的存在,它只是安安静静地为你渲染氛围和情绪,哪怕在情绪激烈的时候,它也不会喧宾夺主。

随着游戏流程的推进,当耳朵听到美妙的音乐时,体内的小人也会跟着沉溺在音乐世界中。当眼睛看到一见钟情的人时,全身的器官都会为止兴奋。这时游戏的配乐也非常恰当地加快了节奏,从而给玩家传达一种紧张、兴奋的情绪。

Homo Machina 是一款质量不错的解谜游戏,有极佳的创意和画面,在配乐方面也可圈可点。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流程过短,一般在一两个小时内即可通关游戏。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业者来说,游戏中或许存在一些与现实有出入的细节,但对于没有相应知识的人来说,Homo Machina 无疑是他们了解身体各机能的很好一个方法。

如果你对 Homo Machina 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18) 或 Google Play($ 2.99) 购买它。开发商也提供了 网页试玩版,如果你拿不准主意要不要买,可以先在试玩版中体验第一章的内容。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有趣的手机游戏 🎮

下载的图片太模糊?8 个方法把它变清晰

$
0
0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使用互联网,都会和各种格式的图片打交道,其中大部分图片格式在创造之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存完整的图片信息,而是在占用空间尽可能小的同时保存更多的图片信息。

不仅如此,我们看到的图片往往是被「创造」出来后经过互联网上复杂渠道层层转发分享的结果,其中有太多机会被压缩(聊天软件,浏览器省流量访问,各种应用转发等等)。我们看到的「马赛克」也许原本是一张高清艳丽的图片:

绿化效果的确拔群

模拟转发 27 次后的效果,图片来源:Github/LionNatsu/terribleGreen

看看就过的图片还好,当我们特别喜欢某张图片,想用作壁纸或者 PPT 素材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本看起来还行的清晰度瞬间变成了「马赛克」。如果真的是特别喜欢这张图片,我们会花费精力去各处寻找原图,不过假设图片在它们被上传时清晰度就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找到原图也无济于事。除了寻找原图,我们还可以尝试用一些在线服务与网站,将图片放大到甚至比原图还清晰,今天我就带大家来了解几个有名的图片放大网站和软件,比较下它们的优缺点。

开始介绍之前的说明:真正无损放大图片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图片放大不能将原本就没有的,丢失掉的信息(手抖拍糊,故意加上的马赛克,超高噪点)再「创造」出来,图片放大算法做的只是「猜测」那里原本有什么,好的算法猜得更准而已,所以对于原本就有细节,只是被图片算法压缩的图片放大效果更好。

  • 测试照片作者:沃兹基派德
  • 测试插画作者:apapico/

插画,漫画,二次元与非现实图片

Waifu2x:将纸片人「老婆」放大两倍

随着「万能」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席卷各个领域,图片算法自然也逃不掉。Waifu2x 直译过来就是「将纸片人老婆放大两倍」,那么这个宅味十足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机器学习的一个优点是给予特定输入和输出之后,它能够自己寻找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联系,之后你再给它相关的输入就能自动生成输出。看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一个会机器学习的宅能做出什么了吧?没错,他用一大堆低分辨率和高分辨率的 Galgame 图片去训练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让算法学会了把低分辨率 Galgame 变成高分辨率 Galgame。

Waifu2x 就这样出现了。作为一个用 Galgame 训练出来的人工智能算法,它最大特点是能对插画,漫画,二次元和其他非现实图片实现近乎「无损」的完美放大。

我们可以使用 Waifu2x 的演示网站来放大自己的图片,实际效果如图(右键选择「在新标签查看图片」看原图更明显):

插画 100% 放大演示,原图+降噪低中高三档
照片 100% 放大演示,原图+降噪低中高三档

可以看到,在放大两倍的情况下 Waifu2x 很好地保持住插画描边不出现锯齿与发虚,同时颜色甚至比原图还纯净,可以说达到了「超越原图」的清晰度。不过对于现实照片的放大效果就没有那么惊艳了,只能说和其他图片放大算法处于同一水准。

由于只是用于演示,网站只支持最高 1500*1500 分辨率的图片放大,同时对网络环境也有一定要求(用了 Google 验证码)。

Bigjpg:国内版 Waifu2x

Bigjpg 则是另一个采用 Waifu2x 算法的在线图片放大网站,支持分辨率提升到 3000*3000(10MB 以下),同时国内访问毫无压力。由于采用同一算法这里就不再重复演示了,Bigjpg 还提供了付费服务,付费之后有更大的放大倍数,同时放大多张图片和独立服务器处理等特权。

Bigjpg 也有 Android 应用与微信小程序,个人觉得比起网站来小程序更加方便好用,推荐大家使用它的微信小程序。

Waifu2x-caffe:带显卡硬件加速的 Waifu2x

虽然在线 Waifu2x 放大很方便,但是对于有经常放大图片和放大多张图片(比如 Gif,视频)需求的人来讲有几个缺点:

  • 图片大小和分辨率有限制,想要 2K 转 4K 或者 4K 转 8K 是不行的。
  • 速度太慢。这个是主要的原因,大的图片不仅上传慢,小众服务用的服务器性能不足导致处理得也很慢,平均耗时从几十秒到十分钟一张图片对我而言实在等不了。
  • 同时处理图片多的时候会崩,等了几分钟却提示放大失败会令人抓狂。
  • 算法和放大倍数不能自定义,Waifu2x 本身支持无限倍数放大(性能足够前提下),但是在线只能放大两倍(Bigjpg 的 16 倍放大需要付费),设置也不够详细。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在电脑上常备 Waifu2x-caffe —— 本地版 Waifu2x 来放大图片了。

使用方法很简单,从 Github 上下载回来 -> 打开应用 -> 拖入要处理的图片即可。没有分辨率与大小限制,没有放大倍数限制(放大倍数直接就是数字输入框),详细的设置支持(图片转换格式,图片放大参考的模型等)。

最重要的是,它支持英伟达显卡的 CUDA 硬件加速,这意味着一个字 —— 快。在最新的 10 系英伟达显卡上它的处理速度甚至快到不需要时间,很多字幕组和网友都用它来使视频和动画的清晰度翻倍。

表情包,图标与其他简单的图片

能够无限放大的矢量图

除了人工智能和其他图片放大算法,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无限提升图片清晰度 —— 而且是一劳永逸地,那就是将图片转换成矢量图。

什么是矢量图呢?我们都知道,一般位图图片保存的是像素信息,例如一张 200*200 分辨率的图片保存了 4 万个像素点的信息;而矢量图保存的是关键点的位置信息,还有通过这些点连线组成图形的形状、轮廓、大小等属性。

矢量图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没有分辨率这个概念。通过数学计算它保存的点与图形信息,呈现出我们能看到的图片,所以矢量图放大多少倍都不会失真。

既然矢量图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不把所有的图片都制作成矢量图呢?以现代智能手机为例,拍出来的照片如果要分解成点和图形,那么要保存的信息是巨量的,而且查看时计算那么多点和形状也需要超高的性能。所以下面的矢量图片放大服务更适合用于表情包,图标之类简单的图片。

强行转换高清像素图的后果

Vector Magic

Vector Magic 可以全自动地将任何上传的图片转换为矢量图,我准备了三张不同复杂程度的图,让大家能直观地了解到哪些图片转换成矢量图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可以看到,颜色渐变越少,边界越明显的图片效果越好。表情包就是这一类图片,在转换完毕之后我们可以保存为 SVG。要用的时候在线转换为 PNG,分辨率想要多高都行。

不过 Vector Magic 最大的缺点是保存需要收费,还是按月收费,推荐大家使用下面的免费网站(为了直观展示效果放到第一个介绍。至于费用,好奇的朋友可以亲自去看看,反正我是被吓到了)。

Image Vectorizer

Image Vectorizer 也可以全自动地将任何上传的图片转换为矢量图,而且它:

  • 完全免费,能保存多个格式。
  • 能看到转换的过程,有科技感。
  • 支持 AI 自动调节优化转换效果。
  • 提供专业的颜色深度与调色设置,让专业人员可以获得更好的转换效果。

从效果来看 Image Vectorizer 的自动模式效果比 Vector Magic 还要好上不少(所以说 Vector Magic 收那么贵的勇气是哪里来的啊)。

除了图片放大,有时候巧用照片矢量化还能产生不错的艺术效果:

照片与位图图像

接下来终于到最常见的照片放大啦。不同于上面几种类型的在线服务,照片放大推荐的都是软件哦。再次说明,所有图片放大软件都不能还原不存在的信息(想要软件从几个像素还原出车牌号码的朋友可以放弃了)。

A Sharper Scaling

A Sharper Scaling 是一个超级轻巧的图片放大软件,需要微软 .NET3.5 框架。安装完毕后只有简单的几个按钮,按照惯例尝试了照片和插画的放大效果:

注意:软件提供的对比图不是原图和放大图的对比,而是传统图片放大算法和 A Sharper Scaling 算法放大图的对比,大家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有点反人类的设计,我用了大半天才注意到......)。

A Sharper Scaling 对照片的放大效果很不错,至少比旁边传统的放大算法好上不少。不过和 Waifu2x 相反,插画等非现实图片不能用它来放大,效果十分不明显,有时甚至会产生反效果。

Photozoom Pro

Photozoom Pro 是一款已经坚持更新 13 年的老牌图片放大软件,在专业领域被很多公司使用,最新版本是 Photozoom Pro7。

作为专业的软件,它对于照片的放大效果自然是十分地不错,内置了很多图片放大算法,我们可以根据照片类型不同去手动调整最佳算法。调整完毕直接输入或者拖动滑条到想要的分辨率,右边实时显示放大后的效果。

Photozoom Pro 里面的每个算法都有更加详细的设置,用户可以针对不同图片慢慢调整直到实现最佳放大效果。同样的,用它对插画等非现实图片放大不是特别有效,不过比起 A Sharper Scaling 要好很多,还需要经过耐心调整才有一定效果。

Photoshop 自带调整

最后给大家简单说说如何在 PS 里面放大图片吧。

  • 用 PhotoShop 打开想要放大的图片。
  • 点击图像 -> 图像大小,快捷键 Alt + Ctrl + I 打开图片调整窗口。
  • 输入你想要的新分辨率,在下面的「重新采样」可以选择几种简单的算法。
  • 点击确定。

有了今天推荐的网站和软件,以后无论是制作 PPT 还是设置壁纸,遇到所有类型的图片都能「低清变高清,高清变蓝光」啦。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点下红心或者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啦。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这个两步验证工具,给你 iOS 原生体验:Step Two | App+1

$
0
0

两步验证工具相信大家已经见过很多了,比如实用简单的 OTP Auth,以及界面美丽、功能齐全但可惜最后停止更新的 2STP。今天我为各位注重隐私的读者推荐一款界面非常优美的两步验证工具:Step Two

Step Two 这款应用的很多地方采用了苹果的设计语言,每个两步验证码都由卡片组成,背景以网站 Logo 的主题色为底色,清新而又突出,让你能快速找到你最需要的东西。动画特效也非常赏心悦目。

软件主界面

在设置中,有更多的自定义选项。你可以选择软件两步验证账号的排序方式。作为附加功能,你也可以打开 iCloud 同步来保证你的两步验证数据不丢失。作者也表示,除非开启 iCloud,否则应用绝不会和网络通信。

iCloud 备份功能

不过这款软件同样也有一些缺陷:比如不支持进入应用需要再次认证的功能,这在一定方面上减少了安全性。而且,这款应用不支持在 Safari、Chrome 浏览器内的自动填充两步验证码,如果你更追求的是效率,可能它不太适合你。

应用需要内购才能解锁 10 个账户的限制

总体来讲,如果你很注重应用的美观程度的话,Step Two 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软件。软件免费版可以添加 10 个两步验证账户,升级至无限账户则需要 ¥12.00 内购。


注重信息安全的你,可能还会喜欢这些工具:

> 拿不定主意选什么 App,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我们帮你做选择 🔍

Viewing all 137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