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 语音助手近日透漏了一些有关今年 WWDC 的细节。例如当你询问 Siri 有关 WWDC 的消息时将会显示:「Siri 要得到一个新声音了(Siri is getting a brand new voice)。」,这或在暗示 Siri 将会在本次 WWDC 上得到更新。此外, The Apple Post 还发现,Siri 告知用户 WWDC 上将会有和「新家庭(New Home)」相关的发布,这一消息去年同样出现并最终指向了 HomePod。来源
本周值得推荐的佳品不多,有几款非常不错的休闲游戏适合大家在闲暇时间放松一下。Steam 平台评价颇高的武侠交互小说《书燕传奇》正式上架,一起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武侠。将扫雷与数独相结合的《扫雷天才》,以及操控家具让炸弹滚出房间的《炸弹谜题》,都是本周较为优秀的休闲益智游戏作品。另外还有个人开发制作的 3D 解谜寻物游戏《巷弄探险》,不走传统探索寻物游戏老套路。希望这些新游戏能在新的一周为你带来有趣的游戏体验。
早在智能手机最初萌芽的时代,就有厂商发现了智能手机的另一个需求:能否通过将其扩展成类似 PC 这样的大屏幕设备,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毕竟相比智能手机那小小的屏幕,动辄 10 寸 + 的 PC 屏幕以及键鼠输入,PC 作为办公效率之王毫无争议。所以在 2007 年,Palm 公司就推出将手机扩展成 PC 的首个硬件产品:Palm Foleo。
Palm Foleo:生不逢时的先驱者
Palm Foleo 在发布伊始就被定位成 Palm 智能手机伴侣,但从本质来看,其更像是当年 UMPC 的新形态,因为 Palm Foleo 拥有完整的 PC 硬件,可以不依赖智能手机就可以正常运行(运行一个定制化的 Linux 系统),但硬件性能则差强人意,通过手机的蓝牙进行数据同步处理邮件并简单的上网浏览信息成为这款设备最好的使用场景。
当年依旧 Windows = PC = 效率的时代,一款形似笔记本电脑,但却运行的是 Linux 且定位只是手机的扩展伴侣终究是不受市场欢迎的,结果也如市场预期,Palm Foleo 最终并未正式发售,而 Palm 之后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他们即将推出的全新手机系统。后来我们都知道,他们推出了一个在现在都有着深远影响的手机产品以及移动操作系统:Palm Pre 以及 WebOS。
形式上其实和摩托罗拉的 Laptop Dock 思路类似,处理核心均是手机所以必须插入手机才能使用。只不过 Padfone 是将手机扩展成了触摸友好的平板电脑,这样间接扩大显示面积来提高效率。
当然 Padfone 也有和 Laptop Dock 类似的缺点:始终不是一种通用设备,而是自家品牌手机的附属品;加上 Android 平板电脑产品始终较为鸡肋,无论是适配大屏幕的应用,还是使用体验上都远不如苹果的 iPad 更受欢迎,再加上品牌手机出货量以及市场份额,最终消费者买单的也寥寥无几。
Ubuntu Touch / Ubuntu for Android:新「PC」形态
考虑将手机扩展成 PC 并非只有 Android 设备制造商,也包括那些传统的桌面系统开发商们,比如说最受欢迎的 Linux 发行版:Ubuntu。
抛开 Android 在当时各种限制,Ubuntu 想到的扩展思路看上去极具前瞻性,因为他早已经预计到智能手机可以达到近似 PC 的计算性能,通过数据线将手机连接到显示器上,然后直接运行桌面操作系统显然是最为合理的效率解决方案。
Ubuntu Touch 以及 Ubuntu for Android 就此应运而生,前者则是完全的 Ubuntu 的手机版操作系统,基于手机设备适配了全新的用户界面,让他可以更适应触摸交互;而后者则是一个让 Android 手机安装双系统的解决方案:通过 Ubuntu for Android 可以在部分手机上安装双系统:Android 和 Ubuntu,因为公用相同的 Linux 内核以及驱动,可以认为是为 Android 手机安装了 Ubuntu「界面」。
当设备通过支持 MHL 的数据线与显示器进行连接后,就会直接显示一个标准的 Ubuntu 桌面,你可以通过 USB OTG 的形式可以连接键鼠进行操作、而这个 Ubuntu for Android 的桌面模式使用体验与桌面版的 Ubuntu 也基本一致,不仅可以运行一部分桌面的应用,例如 Firefox 浏览器、Thunderbird 邮件客户端等。还可以直接收发手机短信或者接听电话。当然从本质说,这更像是在移动端塞入一个完全版的桌面操作系统,只不过支撑桌面操作系统的不是传统的 X86 电脑,而是被普遍认为性能不强,基于 ARM 处理器的智能手机。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手机变成 PC 的解决方案可谓是最为极致。但想想 Ubuntu 原本就极低的桌面系统占有率以及几乎等于零的移动端市场占有率,最终也只能变成少数 Geek 手中的玩物。
Windows 10 Mobile 的 Continuum 扩展:真·生产力
除了 Android 和前面提到的 Ubuntu,微软的 Windows 同样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尤其是当 Windows 10 被称作是「One Windows」之后,融合与跨平台跨设备成为 Windows 10 的新愿景。以至于 Windows Phone 8.1 之后的 Windows 手机端操作系统被直接改称 Windows 10 Mobile。所以从本质上说,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脑,运行的 Windows 10 本质上应该都是一样,只是交互上有所不同罢了。
因此也就衍生出了 Windows 10 Mobile 上的 Continnuum 扩展:通过扩展坞,将 Windows 10 Mobile 智能手机、键盘、鼠标与显示器连接,可以瞬间将手机变成一台拥有类似 PC 体验的设备,虽然从界面上看和 Windows 10 桌面还有一些差距,但基本类似,比如说出现了与桌面 Windows 10 类似的开始菜单、以及 Office 办公套件——扩展成桌面模式后,原先手机版的 Office 都会扩展为平板版本,其功能和标准桌面版 Office 也基本一致。当然在桌面模式下,你依旧可以收发邮件和短信,甚至是接听电话。
Continnuum 扩展最大的优势是很多 Android 设备所远不能及的:那些 Android 扩展桌面模式都在想尽可能接近 Windows 桌面体验,而微软直接提供了几乎完全一致的体验。并且对于商务领域,通过扩展坞直接将手机变成办公电脑也确实实现了生产力提升:尤其是需要制作报表、文档以及演示文档这种轻办公的场景下。但最终即便是 Continnuum 扩展模式也没能挽救 Windows 10 Mobile 最终被放弃的命运:缺乏第三方应用支持依旧让 Continnuum 扩展难以称得上是生产力黑科技。
但最初的 Android 可并非是为桌面而生,但随着大屏幕设备的不断涌现,Android 开始逐步可以用来「作为」桌面操作系统使用,而这方面,最初的先驱者是 Android X86 项目。
Android X86:让老笔记本用上 Android
最初希望将 Android 桌面化不过是一个作为简单又原始的想法:让那些早已跟不上时代的老旧笔记本发挥余热,而 Android 的开放性以及丰富的应用生态作为越来越庞大的 Windows 系统替代品当然再合适不过。通过将 Android 移植到传统的 PC 中,既可以充分利用老旧硬件,同时还可以继续使用现代的软件和流行的互联网服务。
最初的障碍其实来自底层:Android 最初并未针对 X86 这样的桌面级处理器提供优化,以至于即便是在桌面端极为强大的 CPU,运行 Android 时依旧卡顿不已。好在随着项目的进展以及英特尔的加入,让 Android 可以充分利用 X86 处理器性能高效运行。
不过 Android X86 只是做到了将 Android 移植到 PC 硬件上,移植并非针对桌面使用场景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定制,而是尽可能的让各种计算机硬件可以正常在 Android 上运行。因此你依旧可以在 PC显示器上看到拉长版的 Android 系统界面,以及对键鼠极为不友好的操作界面:放在键鼠这样精细操作面前,在手机端触摸友好的界面反而是一种「负优化」。
Remix OS :最彻底的 Android 桌面化践行者
显然,Android 想要桌面化,必须要彻底改变其界面使其可以胜任键鼠的操作。而国内技德科技就借此推出了 Remix OS,依旧是 Android 的核心,但整个界面完全桌面化,一个类似 Windows 开始菜单的「应用菜单」,应用的多窗口模式可以让多个应用在桌面运行,加上与 Windows 类似的文件管理器和任务栏,让仍不免疑问,这到底还是不是电脑?
显然电脑的概念变得更广泛了,传统 PC 必须是 X86 的处理器,运行的传统的桌面操作系统,那与手机类似的硬件能不能做电脑?技德就推出了基于 ARM这种手机处理器的「电脑主机」,运行的是界面高度桌面化的 Remix OS,低廉价格但可以达到与传统 PC 类似的功能,无形中扩展了 PC 的适用范围。
但对比传统 PC中更重或者更复杂的桌面应用软件,Android 应用依旧显得过于「轻量化」,比起桌面 PC 上 Office 上丰富的排版设置与插件,平板版 Office 只能使用较为简易的编辑功能,就更别说 PC 上使用 Photoshop 进行复杂的编辑操作、需要大量显卡加速运算的 3DMAX 渲染工作了,毕竟现代 PC 是 CPU 、GPU、内存等硬件的有机结合体,而建立在上面的软件则是这些硬件的充分利用下的产物。
Chrome OS:或许是坚果 TNT 最初的借鉴者?
Android 桌面化并非都是有第三方厂商主导,Google 早在 Pixel C 上就尝试在这种二合一类型的设备上进行实践,但最终的结果则是变成了大力发展 Chrome OS,显然 Google 对于 Android 和 Chrome OS 谁更适合桌面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很快我们就知道 Chrome OS 的应用生态和 Android 打通,从而让 Chrome OS 来完成 Android 桌面化的愿景,再加上 Google 准备给 Chrome OS 也都配上 Google Assistant,所以不难想象 Google 的设想:通过 Android 应用丰富 Chrome OS 的应用生态,然后 Google Assistant 来完成语音助理的部署,再结合未来更加智能的 Duplex 技术……很难让人不联想到 Chrome OS 未来的可能性——其实,即便是坚果 TNT 大喊的「重新定义工作站」,在抛开「工作站」本质不谈,在 Google 面前其实也早已完成新的定义。
对于文稿分享来说,一般情况下输出 PDF 或者 EPUB 就足够了。PDF 是常用的矢量固定排版格式,使用它你在任何设备上看到的文字排版位置都是固定的,这在电脑上使用没什么问题,但在手机或者其它移动设备上就是灾难了,文字只能通过局部放大才能看清。它适合输出需要打印,传阅或者排版已经固定的内容,输出 PDF 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几乎任何设备上打开你的文档。
罗兹 属于 ElectroBOOM 频道的官方授权,主要是搬运电子工程类的视频。目前罗兹主攻的翻译系列是作死物理,视频里的主持人 Mehdi Sadaghdar 是一位来自伊朗 ,现居住在加拿大的电子学工程师,人称外号是「作死狂魔」,他的动手视频绝对是够折腾、充满实践精神。罗兹翻译的视频系列还包括已经完结的瑞典暴力厨房 ROSMT、日本之形全集。
数学之美:3Blue1Brown
3Blue1Brown 在 B 站的频道属于其中国官方的账号所创建,视频的特点是深入浅出、直观明了的讲解方法来分享数学之美。3Blue1Brown 官方分享的视频节目还不算丰富(和国外某平台相比),目前整理的系列包括了分形、深度学习、拓扑学、微积分的本质、线性代数、复分析,其视频内容不仅仅是形象地介绍了数学知识,还以实地考察的形式分享了数学历史的人文知识。
轻松学英语:Real 麦克老师
Real 麦克老师 是一名来自美国的朋友,创作分享的视频主要是分享学英语的小窍门,聊聊好玩的中美文化差异,让我们能够以外国人的角度感受到不一样的英文语境文化,视频偶尔也会涉及一些旅游记录。目前,Real 麦克老师还创立了一个专门讲解英语面试的视频合辑,对于职场人士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
阿滴英文 是由两位来自台湾的朋友,以俏皮、偶尔运用漫画手段高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不过,阿滴英文在 B 站的视频算是自己搬运在国外视频网站的资源,从播放量来看似乎受欢迎的程度和国外平台有不少的差距。阿滴英文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一些平时生活、学习中遇到的英语学习场景,与其他教学类型不同的地方,阿滴英文还会注重介绍学习方法、学习工具。
左手 plus 通过人文地理摄影师张千里等摄影旅游达人,用视频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教你边玩边拍。围绕「原来这么拍」的主题分别出品了人像摄像、摄像入门、旅行摄影、手机摄影等系列的教学视频。左手 plus 摄影视频既有实战类,也会有原创的旅行摄影指南。
高产全能老师:Oeasy
Oeasy 被誉为 B 站最强网红老师,O 大创作精力的旺盛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目前已经开课教学的主题包括了软件编程、平面设计、office 教程、音视频剪辑等。Oeasy 老师的教学视频有着朴实、由浅入深的特点,也有网友反映老师的讲学风格还是挺幽默轻松。
后期制作:doyoudo
doyoudo 的教学视频主要集中在 Ps、Pr、AE 等后期软件,相信很多后期制作的爱好者能够从 doyoudo 在 B 站和官网上找到给自喜爱的视频内容。doyoudo 出品的视频在画质和老师的讲解水平上拥有很不错的水平,小莫、小白等老师甜美的声音也是其中的吸引点, 官方提供了很多免费观看的优秀视频,另外官方还推出了部分付费观看课程,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结语
与其他视频网站相比较,Bilibili 视频种类的丰富程度处于领先梯队,如何在充斥如此多的视频内容中找到优质的资源。这次我们收集了 14 个视频频道,希望能够在接触外语学习、中外历史和后期课程教学等方面,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和收获实用知识。当然,一篇几千字的分享文不可能涵盖 B 站上所有优秀的频道资源,希望大家在留言区分享珍藏已久的 UP 主和频道,互相提升技能学习水平。
虽然 DEVONthink 是从 Mac 起家的,但是其 iOS 伴侣版本 DEVONthink to Go 在更新到 2.0 之后,可用性也非常高,所以不同设备之间的同步是必须的。
DEVONthink Pro does not allow synchronizing databases located in a cloud folder to prevent issues related to third-party software modifying the databases.
勾选 General - Mark duplicates and replicants in color,刚开始使用时,对文件进行拷贝、移动、打标签等操作时,很容易产生 duplicates 和 replicants,而这二者又是很容易使人困惑的概念,勾选这个选项会把使 duplicates 标记为蓝色,replicants 标记为红色,便于区分。(下文中重点提到这个两个概念)
Editing:
Smart copy/paste自动移除粘贴进的文字前后多余的空格;
Smart Links探测文本链接使其可点击;
Smart dashes:将诸如 --自动转换为—;
Data detectors:探测文本中的地址、时间、日期等信息; 这几个选项按照个人情况修改,我个人关掉了 Data detectors:和Text replacement。
如在使用 iOS 版 PDF Expert 时,我不需要使用 Document Picker 来读取存在 DEVONthink to Go 内的 PDF 文件,直接使用 PDF Expert 内建的 Dropbox 修改其中的文件即可。保存后打开 Mac,DEVONthink 会自动将 Dropbox 中的新文件重新分析索引。
另外我已经在 Finder 中存了很多整理好的 PPT 课件、写作存档,「索引」能直接将这些已有的文件纳入 DEVONthink 体系。
While tags and groups are technically the same, their different way of presentation can be more flexible, especially in large DEVONthink knowledge collection spreading out in many directions. …
在 DEVONthink 中,当从 File - Database Properties选项中取消勾选 Exclude Groups from Tagging(中文为「区别对待 Tags 和 Group」 )后,Groups 和 Tags 就变成了完全一样的东西,Groups 的图标也会变为金色。
这时已有的 Group 会被转换成 Tag,如果有重名的 Group 和 Tag 别担心,这个操作是可逆的,而且 DEVONthink 能把他们区分的很好。如果你倡导标签一元论,取消勾选这个选项,就可以像操作 Tag 一样操作 Group 了,Group 也拥有了所有 Tag 的特性,如:当为某个文件标记了一个子 Group 时,会自动标记其父 Group。
此时如果我按下快捷键 ⌃Control - ↩Return为某个文件标记了多个 Groups 后:
之前 PDF 文件只有一个 Apple 标签,我又添加了 Picture 标签(实际上为 Groups),文件名称变成了红色,并且在两个 Groups 下都会显示。这是怎么回事?
DEVONthink 的组织功能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如果不好好管理 Groups 和 Tags,时间一久肯定会使自己感到混乱。同时使用 Groups 和 Tags 或许是最佳的状态,所以要确保「groups are excluded from tagging」。
Groups: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首先建议使用 Groups 来管理。从 Finder 中导入的文件本身就是以文件夹形式组织的。如果自己不常操作某个数据库,或者这个数据库要与他人共享,Groups 对大家都是更容易理解的。而 Tags 的设置每人都不一样,也意味着更 Tags 隐晦。
Tags:一些文件 ,如从收件箱导入进来的 Gamil 邮件,本身就只有 Tag 这一个属性,对于这些文件不如单独分配一个数据库,把他们全丢进去,只使用 Tag View 来预览、管理。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DEVONthink 引以为傲的 AI 技术中的 Auto Group 和 Classify (Data -> See Also & Classify) ,只能把文档分类到不同的 Group 中,而不能对其打不同的标签 。(尽管 Auto Group 实际效果还不错,但是对我来说还是营销噱头的感觉大一些,官方甚至自己也用「AI技术」做调侃,如这篇四月一号的博文。)
所以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为了使 AI 引擎更好工作,也是从 DEVONtechnologies的角度来说,最佳实践(或许)是:使用含义清晰明确的、没有歧义的名字作为 Groups 的名字,使用私人相关的或者状态相关的情景作为标签。举个例子:在读书笔记 Group 下有数学、社会学、政治几个子 Groups,然后使用阅读中、纸质版、电子版做标签。
如在第一节提到的,Evernote 在 Apple Script 支持方面同 DEVONthink 相比,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通过 Script Editor 查看 Dictionary 可以发现,除了 Standard Suite 之外,Evernote Suite 所有的功能都是以「一篇笔记」为单位进行操作,如搜索、打标签、导入导出操作。
而 DEVONthink 包含了 Text Suite、DEVONthink Pro Suite、Extended Text Suite、OCR Commands Suite 五个组件。DEVONthink Pro Suite 覆盖了操纵笔记、操纵数据库等动作;Extended Text Suite 覆盖了大部分对笔记中文字进行操纵所需要的动作。
OCR 光学字符识别
Evernote Premium 与 DEVONthink Pro Office 都有 OCR 功能,但是有所区别。在 Evernote 中,存入 Evernote 的 PDF 和图片文件在经过 Evernote 处理后,其中的字符可以被搜索到,但是无法复制下来。而在 DEVONthink 中选择「convert to searchable PDF」后,会创建一个新的文档,其中的文字不但可以搜索到,还可以复制下来。
HTML Page:本质上与 Formatted Note 是一个东西,但是因为 DEVONthink 的态度,导致二者有所区别:
Formatted Note 的编辑器永远处于「所见即所得」状态,如果想编辑其源代码必须借助外部工具;而 HTML 文件可以点击右上角工具栏中的按钮 (⌘ ⌥ P) 切换为 Text Alternative模式 ,直接在 DEVONthink 内编辑其源代码。 同时这一特点也导致了在 DEVONthink to Go 中,能预览和编辑 Formatted Note 文件;但只能预览,无法编辑 HTML 文件。
对 DEVONthink 来说,Rich Text 和 Formatted Note 都是其「原生」的笔记格式,而 HTML 更倾向于作为保持网页原始面貌的格式,或者说是用来归档的格式,这一点也体现在:使用网页裁剪工具保存为 Formatted Note 时可以简化格式,而保存为 HTML 时就没有这个选项。
Web Archive: Web Archive 是 Safari (WebKit) 发明的一种格式,与 MHTML 类似。在 DEVONthink 中,保存为 HTML 文件时只会保存 HTML 源代码,而保存为 Web Archive 时,DEVONthink 会从远端抓取所有能用的到的资源,如图片、JS 库、CSS 等,将获取到的数据打包存储起来。与 PDF 相比,Web Archive 虽然每次打开时需要渲染,速度较慢,但是因为 Web Archive 保存了 CSS 和 JavaScript 等资源,网站的响应式布局设计不会受到影响,编辑、标注后的笔记在不同屏幕尺寸的设备上都能保持比较好的可读性。
离线时,或者随着时间的推进,保存的 HTML 文件可能因为某些服务器端数据的失效而变得面目全非;但是 Web Archive 文件能最大程度上的保持其本来面貌。(尽管苹果对 Web Archive 格式的态度很暧昧)
PDF:把网页保存成 PDF 格式,可以简化格式,大家也很熟悉。我个人喜欢保存为一个长的单页。
Markdown:一般来说,必须同时勾选「Use clutter-free layout」,将网页保存为 Markdown 才有意义,但是这个功能我用的很少,或许在某些情况下,将内容以 Markdown 格式进行处理,比直接处理 HTML 要轻松很多。
选择 Data > New from Template > Web Browser,就会在 Inbox 中添加Web Browser.html这个文档,这个 HTML 文件就刻用于简单浏览。注意 DEVONthink 默认的 Template 比较陈旧,一定要删掉图中的这部分用于自动添加 http://的代码;另外记得按照前文「上手」部分,打开 Cookies。
遇到 Web Clipper 不能很好处理的网页,打开 Web Browser.html,在页面内 Capture 到 DEVONthink,一般都能获得不错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在 Web Browser 内保存、转换成其他格式时,无论是转换为 PDF,还是 Web Archive,转换过程都会严格参照当前 View(视图)。不同的窗口大小,不同的滚动位置,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这个功能尤其好用,完全所见即所得,结果可控。
之前我在 Twitter上说,Safari 的「Export as PDF」是效果最好的将网页保存为 PDF 的工具;现在我认为 DEVONthink 才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工具。
对于格式简单的网页,直接使用 Clipper 简化格式,保存为 Formatted Note 或 RFTD,随后添加下划线、高亮等内容,在编辑完成后,转换为 PDF 文件存档。
对于格式较复杂的网页,保存为 Web Archive 文件,因为 Web Archive 文件完整的保留了网页所有的样式,保持着高可读性,同时还能够直接修改 Web Archive 的内容,删掉如网站的导航部分、相关推荐部分这样没用的内容,添加注释阅读完成后,如果网页没有交互部分就转换为 PDF 文件归档,有可以交互的部分就维持 Web Archive 不变。
不知道是我个人使用方法的问题还是因为软件设计所引导的,我在使用 Evernote 时,会一股脑的往里面塞东西,虽然也会对笔记做打标签等整理工作,同时也因为 Evernote 的「Switch to (⌘Command - J)」功能真的太好用了,导致我日后重复阅读 Evernote 中的笔记时,基本上的状态就是:读完了一篇笔记 ->搜索->读下一篇相关笔记。除非我手动的把当前项目相关的笔记都打上同样的标签,否则就是一直不停的在搜索。 但是在使用 DEVONthink 时,存入其中的内容我都会十分严肃的处理,同时因为 DEVONthink 鼓励使用 Groups 来组织文件,慢慢的我将 DEVONthink 用成了我的 research 工具,而不仅仅是笔记工具。在做某个任务时,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仅仅个人兴趣,我会先我能搜集到的将与其相关的 PDF、HTML 等文档整理在 DEVONthink 的同一个 Group 内,在完成工作时,一旁的 DEVONthink 就成了我的文献库。而 Workspaces 功能 (Go -> Workspaces) 能将当前所有打开的 DEVONthink 窗口的大小、位置等信息保存下来,也就是可以将当前的工作状态保存下来,从而可以在不同的项目之间切换。
从 Evernote 过渡到 DEVONthink 绝对不是一个无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DEVONthink 上手难度非常大,之所以我买回来后搁置了很久,是因为最初没有摸索清楚的那段时间,我一打开就头大,几个关键词的 Google 前几页搜索结果我几乎都读了一遍;另外也导致文章内的教程性内容写着写着就感觉要超出了我的控制。
DEVONthink在学术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不止可以用作 Archive 工具,也是是非常好的 research 工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将从 Portal 中下载下来的 PPT、PDF 等文件 Index 到 DEVONthink 中,使用 RTFD 记笔记,随后使用 See Also 从之前 Index 好的数据中检索相关信息;另外使用 DEVONthink Index Bookends 的 attachment folder,从而使用 Bookends 管理 citation、DEVONthink 做 research,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使用场景。这篇文章的 research 工作全部是在 DEVONthink 中完成的,当所有相关文件全部存入 DEVONthink 以后,搜索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另外能够检索 Google Scholar 等数据库的 DEVONagent是无缝整合进 DEVONthink 中的,在只使用 DEVONthink 就获得了令我满意的体验情况下,我十分期待把 DEVONagent 融入工作流以后的表现。
但是既然名为「 Evernote 到 DEVONthink」,这部分就不做展开了。虽然文章以一种「踩 Evernote 捧 DEVONthink」角度展开,但是不代表我绝对的认为 DEVONthink 到处都好。上手难度大是一方面;对于纯手工输入的笔记,DEVONthink 的编辑和呈现是不如 Evernote 或者 Bear 的。现代 App 都有的「统一导航( Evernote ⌘Command - J、Ulysses ⌘Command - O、Telegram ⌘Command - K)是我非常喜欢的功能,但是 DEVONthink 没有。DEVONthink 没有 Windows 版也是一个问题,正如Gabe Weatherhead在 MPU #358所说 : “ The more I using Windows, the more I using iPad. ” 此外 DEVONtechnologies 的动作十分缓慢,Mac 版有一些小毛病需得到改进,如:搜索高亮仅在搜索窗口中有效,文件打开后高亮就消失了;鉴于目前其开发中心基本上都集中在 DEVONthink to Go 上,DEVONthink Mac 在一段时间里估计很难获得新功能(更不敢提我想要新的 UI)。
昨日,苹果发布了新的「数据和隐私」页面,供用户下载 Apple ID、App Store、AppleCare 和 iCloud 中的数据,包括照片、日程、文档、Apple Music 使用记录等内容。目前该功能仅面向欧盟用户,未来几个月内将向全球用户开放。另外,用户还可以请求苹果更正数据、停用或永久删除账户。来源
本次更新也带来了对 Apple Watch 的支持1 ,抬抬手腕,便能控制播放,从队列中选取新的节目来收听;「暂停/播放」、「快进/后退」等操作均会给予触感反馈,可依靠 Force Touch 对当前节目进行「归档」和「标星」。由于 WatchKit 的限制,尚不支持调节音量大小和播放速度,也不支持下载节目到设备。
Homo Machina 是一款质量不错的解谜游戏,有极佳的创意和画面,在配乐方面也可圈可点。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流程过短,一般在一两个小时内即可通关游戏。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从业者来说,游戏中或许存在一些与现实有出入的细节,但对于没有相应知识的人来说,Homo Machina 无疑是他们了解身体各机能的很好一个方法。
如果你对 Homo Machina 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18) 或 Google Play($ 2.99) 购买它。开发商也提供了 网页试玩版,如果你拿不准主意要不要买,可以先在试玩版中体验第一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