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微博用户对同一服务在 iPhone 和 Android 上的价格歧视提出了质疑,进而引发一轮对 Apple 收入分成的讨论。每天都在消费数字应用与服务的你,是不是也没有弄明白为应用付费的钱,最终都流向了哪里。
不是所有在 iPhone 上的购买行为都要被分成
这条微博争论的关键,本质上是博主混淆了 App Store 支付和第三方支付,误以为滴滴打车的费用是通过 Apple 收取从而要进行分成,并猜想滴滴打车将这部分费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打车费用过高。实际上滴滴打车的费用由第三方支付进行,Apple 也明确第三方支付不属于应用内购买,因此不会收入分成。至于为何同事的打车费用比自己的要高,可能另有原因。
除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第三方支付外,常见的 Apple 不参与收入分成的还有:
淘宝、京东、滴滴打车等购买商品或服务行为,本质也是第三方支付;
知乎、微信公众号和直播平台等的打赏行为;
支付宝、微信等之间的转账行为。
有一个简单的原则可以用来明确在 iPhone 上进行的购买行为不会被 Apple 分成,那就是看资金有没有经过 Apple 之手。
如果是 Apple 定义的「应用内购买」,在进行付款时应用会调用 App Store 购买接口,这些消费统统都有 Apple 参与分成。
不是所有的分成比例都是 30%
作为平台内容分发商户,App Store 会对每一笔消费向开发者收取一定比例的收入分成,来弥补 App Store 运营的人力成本和硬件投入等费用。
直到 2016 年 WWDC 开发者大会前,这一比例一直维持在 3:7,即 Apple 收取收入的 30%,开发者得到 70%。在 WWDC 2016 上,Apple 重新调整了 App Store 分成规则:
对于一次性收费型应用或服务,Apple 仍以 3:7 比例收取分成;
对于订阅模式,在订阅的第一个年度 Apple 会收取 30%,从订阅的第二个年头开始降低到 15%。
(以上比例未考虑交易税。)
分成费用的成本由谁承担?
前面提到,建立 App Store 实际上需要大量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而且还要负担 App Store 的下载流量成本。从 Apple 的角度出发,他们选择收取了一定的分成。
但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30% 的费用确实不低。这笔费用由谁承担,开发商也有不同的处理。
一些内容或服务的提供商,自行包揽了 Apple 分成的费用,也就是说不管是在 iPhone 上购买还是 Android 平台、甚至在网页版上,这些内容或服务的价格大体相当。例如微博会员、QQ 音乐绿钻等,在几个平台商的定价基本一致。
本地快照则比较低层,对于磁盘中所有的文件修改,本地快照都会进行备份,备份与本分区共享可用空间。它与文件版本除了能够支持所有文件这一区别外,还可以对磁盘的格式化进行恢复。但是这一备份只保留 24 小时,意味着该机制仅仅是作为一个备份到 Time Machine 之前的事故预防措施而存在的。所以清除本地快照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风险。
一些唠叨
不管是曾经困扰 Mac 用户的「其他」还是现在的「系统」,都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苹果对与自己磁盘占用的表示非常不明确。我个人认为,在图表中清楚的标明备份所占用的体积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本地快照这样一个频繁变化且幅度如此之大的磁盘占用会相当程度上影响用户对硬盘剩余空间的判断,这个磁盘空间的图表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了。
无论是 Apple、Facebook 还是 Google,这些公司对会议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小规模,只邀请必要的人。2011 年 Larry Page 回归谷歌重新出任 CEO 时,甚至要求每个会议最多不超过 10 个人。Steve Jobs 在开会时,如果觉得你是多余的,甚至会把你从会场中赶出去。亚马逊的 CEO 则要求每场会议的人数,订两份批萨就够了。
Microsoft Imagine 原名 Dreamspark,是微软公司为学生开发人员提供的免费扶持计划,包含 Azure 云服务、Visual Studio Community、SQL Server、Windows Server 等专业软件和服务授权以及 Microsoft 虚拟学院和 Imagine Cup 等专业培训计划,极为诱人。
要想加入该计划,你只需要访问 Microsoft Imagine 官网,登录后按提示输入你的学校、毕业日期等信息,再使用 .edu 教育邮箱进行验证,即可获得一年完整访问权限,到期后可以重新验证,免费续杯。
除了 Microsoft Imagine 所包含的权益外,你就读的学校也可能额外采购了微软的软件服务。例如,我校师生便可以免费激活使用各版本 Office、Windows 和 Windows Server 等软件。更多详细信息,你可以咨询本校相关人员或在 微软官网输入学校名称进行查询。
除了 Mathematica 外,Wolfram 公司的另一款知名产品是 Wolfram|Alpha,其可以直接返回复杂算式的答案,主要面向教育领域。由于其基础版一般已经够用,而 Pro 版普通订阅价格和学生并无太大差异(分别是 5.49 美元和 4.75 美元/月),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访问 Wolfram|Alpha Pro Plan 页面申请使用。
作为国际科技巨头,Apple 的硬件产品享誉全球,取得的成就无需多言了,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耳闻目睹。可是你也许不知道,Apple 的广告也是独具特色的,受其「Think Different」的品牌理念深远影响,每次 Apple 的广告都会注入令人折服的创意。
所以,每次当我在各种媒体上看到 Apple 的广告,总会特别留意,「广告比正片精彩」也不过如此了。所以今天,我整理了一些 Apple 这些年来好玩又好看的广告,保证让你看到停不下来,看了又看 🌚
Mac 系列:Get a Mac
在 2006 年,Apple 推出了全新的笔记本电脑,原本「PowerBook」的命名也不再沿用,「MacBook」的历程由此发端,与此同时,为了让市场熟悉这款新机型,Apple 也推开了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Get a Mac。
与普通广告不同的是,Get a Mac 请来了演员 Justin Long 和 John Hodgman 分别扮演 Mac 和 PC 的角色,进行一些逗趣的日常对话,表现出使用 Mac 的轻松便捷以及使用 PC 的笨重复杂。整个系列的广告构思丰富,笑料精巧,生动幽默之余又犀利地嘲讽了一波 PC,果粉们看了应该都会不禁会心一笑,下面是一个两人对话的例子:
Get a Mac 是一个系列的广告,三年共播出了 66 支,算得上是一部精小的情景短剧了。首播便获得《华尔街日报》评选的 2006 年度最佳广告大奖,翌年,它又被评为美国 2007 年度最成功的市场营销行动,获得了第 39 届艾菲奖的最高荣誉——艾菲大奖。后来,连 Get a Mac 的嘲讽目标微软也不得不推出自己的广告「Laptop Hunter」来反击。
正当故事进行到动人之处,镜头一切,一位手持 iPhone 7 Plus 的父亲出现了——原来是小朋友们正在学校的舞台上表演节目,刚才的一幕幕都是 iPhone 7 Plus 镜头下的世界。随即字幕「your movies look like movies on iPhone 7」(在 iPhone 7 上,你的视频看上去就如电影)浮现,进一步解答了观众的所有疑惑,令人再次拜倒在广告的创意下。
说到巨石强森,相信很多人都是通过《速度与激情》系列熟知这位好莱坞硬汉的,而在这则短短三分钟的广告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好莱坞大片的元素:飞车、爆炸、开飞机、上太空等,因有尽有,也难怪当时它被强森本人称为「电影大片」。而另外一位主角就是我们的 Siri 了,它(她?)在片中是巨石强森上天入地、完成人生目标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强森打车,为强森弹古筝配节奏,甚至可以在外太空给他自拍……Apple 想让你知道,就算你忙如强森,有了 Siri 也同样可以轻松应付所有工作。但看完这部「电影大片」,我看看了我的人工智障,深深怀疑我和强森用的不是同一个 Siri。
在这支广告中,Apple 创造了一个可以用脸解开任何锁具的世界。从一个女生使用 Face ID 解锁她的 iPhone X 开始,从密码锁储物柜、储物箱的锁头、书桌、卷闸门、实验室里的烧瓶、汽车后备箱,到路人带锁的「项链」,女生都可以看一眼就解锁,突出了 Face ID 的便利与快捷。一分多钟的广告中没有任何台词,只有女主角用脸不停地解开一把又一把的锁,但问题在于,这个小姐姐好像解开了很多别人的锁……我觉得她的下一个目的地应该就是银行了。
《Perspective》并非给任何产品打广告,而是向观众展示了 Apple 最为核心的理念——Think Different,短片使用视觉错位和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通过一些短句具体阐发这一理念。视频极简的影像风格与 Apple 的设计风格不谋而合,充满了科技感之余又不乏美感,展示了 Apple 与众不同的创造力。看着这支短片,任何一个果粉都能隔着屏幕感受到浓浓的情怀,可以说是企业文化宣传的模范之作了。
下载安装并打开后软件直接在 Windows 的右下角任务栏中安静的待着,进入设置界面即可发现这款应用拥有众多可配置项目,可设置剪贴板管理器窗口的详细参数、进行剪贴板同步设置等。其中只要使用同一账号登录到不同设备中,剪贴板内容即可在所有平台使用,由于服务器在国外的缘故同步速度不是非常快。此类工具常有的自定义热键功能也是有的,全部热键默认缺省,但可定制项基本覆盖所有常用功能。
考虑到有些敏感应用的安全性,软件还提供了忽略程序剪贴任务的功能,将相应的软件加入即可在取消对此应用剪贴行为的监控。不过这款软件最强大的功能还是能够使用宏任务,有一定编程能力的用户可以自己根据需求对剪贴板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而非专业用户也可以使用众多开发者编写好的宏,诸如直接将 HTML 颜色转化成 RGB,所有日期转化成农历等。
几天的体验下来,我不禁把 Google Photos 和 iOS 11 的 原生二维码扫描功能放在一起比较。虽然 Google Lens 可以识别现实中的物体、而 iOS 原生相机只能对付二维码,无奈 iOS 版的 Google Lens 只是寄生于 Google Photos,应用场景不算特别广泛。
不过,对于把 Google Photos 作为主要照片管理应用的人,Google Lens 的引入无疑有趣且实用,我也非常期待 Google 能推出独立的 Lens 应用。
现在,你可以下载或更新 Google Photos到 3.16.0 版本来体验 Google Lens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