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6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刚买了 Nintendo Switch,到底怎样买游戏?| 新手问号

$
0
0

相信不少派友都已经入手了 Nintendo Switch(以下简称 NS)。它不仅仅是一台游戏主机,甚至可以说是去年直到现在最赤手可热的数码设备 —— 登顶《时代》周刊 2017 年度十大数码产品。NS 及其相关的视频内容也经常登上 Youtube 时下流行的第一名。

毫不夸张地说,我购买 NS 之初只是想玩获得 TGA 年度最佳游戏的《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是真的超级好玩)。因为在 NS 没有中文,加上购买游戏并不如 Steam 那样地方便,NS 在我手上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塞尔达模拟器」,这也是困扰大部分刚上手 NS 的派友的难题。

这篇文章就给各位派友详细地说明各种购买 NS 游戏的方式与流程,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相关的小技巧。让大家都能轻松地体验到在 NS 上玩各种游戏的乐趣,找到更多自己心目中的「神作」。

以下步骤以日服为例。

如何买游戏

NS 上的游戏一般分为实体游戏和数字版游戏,实体游戏即使我们常说的「卡带版」,有游戏盒子与卡带;数字版游戏则需要在 NS 的 eshop 上购买下载。

购买实体版游戏

国内渠道

实体版游戏是最容易购买的,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的店铺都能在游戏发布第一时间拿到货(有时候还能提前偷跑几天),看起来好像十分不错。不过在我看来两种方法购买实体游戏都有一些缺点:

加价

一般来讲,实体版都会比数字版便宜点,但是当游戏比较火热时,奸商们就经常「坐地起价」。

举个例子,《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更新中文的时候,淘宝普通版卡带一度飙升至平均 460 元(约 72.6 美元,数字版 59.99 美元)。

请输入图片标题

又如《猎天使魔女 1+2》刚发售时,淘宝上不仅普通版(1 代卡带 + 2 代下载码)比起原价贵 100,无限高潮版因为有两张卡带甚至飙到人民币 1300+。

砍单

除了加价,一些淘宝店铺还有一个让人受不了的毛病 —— 砍单。

还是《猎天使魔女 1+2》,当时预定了无限高潮版的人有很多,结果批发商看到游戏如此火爆,觉得按照预定价卖给买家太亏,于是一些卖家便以没有货或转运出问题等等理由砍了一批用户的单,然后再加价卖出去。

总之,购买实体游戏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信用良好的卖家。如果你对这方面缺乏经验,不妨问问身边经常购买游戏的朋友,看看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渠道。

海淘

通过亚马逊或者 eBay 等海外平台海淘是比较另一种比较直接的购买方式。优点是价格比较平稳,缺点就是到货慢。很多时候别人首发都通关了游戏你的快递才慢悠悠地到手,所以不推荐给第一时间希望买到游戏的玩家。

购买兑换码

NS 上只有小部分游戏有实体版,大部分独立游戏和怀旧游戏只有数字版。而且如果你非常急切地想要抢先玩到「大作」,还是数字版比较稳妥。兑换码是其中一种可以直接购买到游戏的方式,在亚马逊和 eBay 等海外平台上比较常见。

海外平台在购物搜索框输入游戏英文名 + Digital Code大部分可以找到兑换码,付款之后商家会发给你一个能直接「兑换」游戏的码。

eshop 主界面左边最后一个选项就是用来输入兑换码的,输入之后游戏即购买成功。

请输入图片标题

认识 eShop

eShop 是任天堂的游戏商店,内置于游戏主机中。数字版游戏都需要通过它购买或者兑换。和其他游戏主机的商店一样,eShop 根据国家和地区设置了不同的商店,每一个区的游戏数量,售价,上架时间都稍有不同。

地区差异

由于各个地区的相关政策不同,有些游戏只在特定国家的 eshop 上架(比如《王者荣耀》之前只在欧服开启封测),有些游戏的售价在特定国家的 eshop 比其他国家便宜不少。其中墨西哥服和南非服因为游戏平均售价都比较低,成为玩家们心中的「低价区」。

不同于其他几个游戏主机平台,NS 并没有「锁区」这个概念,并且支持一台主机上最多登录 8 个不同区的账号。并且,无论是用哪个账号下载的游戏,机器上所有的账号都可以玩。

不同地区上线时间差异也比较大,通常情况是小国家地区的 eShop 先上架,美服紧随其后,日服姗姗来迟(日本本土对外来游戏审核超级严格)。

推荐注册的区域

对于 NS 玩家,日本和美国账号是不能少的(毕竟这是任天堂主要的销售区域)。既然不锁区该薅的羊毛还是要薅,墨西哥和南非的账号可以考虑注册一下。最后可以再去注册即将到来的港服。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何用好 eShop

注册账号

1.打开 https://accounts.nintendo.com/register注册任天堂账号,整个流程都有中文,注意国家/地区和时区选择(选什么国家就是什么区)。

2.进入 System Settings - Users,选择 Add User

请输入图片标题

3.按照提示设置好头像和昵称,你可以选择 Sign In and Link来直接绑定社交账号,或者选择 Create Account创建任天堂账号。

请输入图片标题

4.选择 Sign In and Link的话点击 Sign in using an e-mail address or User ID后输入任天堂账号密码即可绑定成功(下面步骤就不用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5.选择 Create Account的话点击 Send account-creation instructions via e-mail,输入你的邮箱后选择 Send 发送验证邮件。

6.在输入框输入验证邮件中附上的 5 位数验证码,绑定成功。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 eShop 寻找游戏

有了账号我们就可以打开 eshop 寻找喜欢的游戏了。

1.点击 eshop 图标,选择刚刚注册的账户进入日服。

请输入图片标题

2.点击最上面的放大镜可以搜索游戏,不过搜索特定的游戏需要与商店相同语言的游戏名字(也就是说在日服搜索「奥德赛」或者「Odyssey」是找不到游戏的,一定要输入「オデッセイ」)。不过除了输入名字,还可以使用过滤方式去找游戏。

3.点击如图位置,把第一项的价格设置为 5001 日元~即可轻松找到游戏。

请输入图片标题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 NS 游戏提供了试玩版。在搜索时可以勾选支持试玩的游戏,在购买之前先体验一下,再决定是否购买,也是不错的体验。

充值/绑卡

eShop 可不支持我们习惯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不支持银联借记卡。我们只能使用以下四种付款方式:

信用卡:国内的双币全币卡,JCB,MasterCard 和 VISA 都是可以的。

Paypal:绑定 Paypal 账号之后可以直接使用 Paypal 余额来消费。

礼品卡:和其他游戏主机商店一样,任天堂也提供了可以直接充值 eshop 余额的礼品卡。

上面四种方式除了下载码以外都是将钱充值为 eshop 余额后再进行购买,eshop 余额只能用于购买 eshop 里面的游戏和 DLC,请各位注意。

点击你想要的游戏进入游戏详情,点击右侧的按钮进入付款界面。

如果你的 eshop 余额充足,那么右下角会直接出现「确认购买」的按钮,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其他方式充值之后再购买。

第一次使用信用卡和 Paypal 还需要进行绑定操作,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下图进行: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礼品卡充值

我自己是通过点卡充值来购买游戏的,除了信用卡和 Paypal ,你也可以在淘宝购买礼品卡,购买点卡后充值也是十分简单。

在 eshop 主界面右上角点击你的头像进入个人界面,点击右上角的「残高の追加」,选择中间的点卡充值选项后输入礼品卡上面的码确认即可。

购买完成之后桌面就会出现游戏图标和下载进度,现在你已经基本学会购买游戏啦。

重新下载已经购买的游戏

当买了很多个数字版游戏之后,为了给新游戏腾出储存空间我们可能会删掉一些旧游戏(别看 NS 有 32G 储存空间,真要放第三方大作一个就满了),加上有时换机之后我们也需要重新下载购买过的游戏。那么购买过的游戏如何重下呢?

1.在 eshop 主界面右上角点击你的头像进入个人界面。

2.点击左边的第三个选项「再ダウンロード」即可显示购买过的游戏列表。

3.点击想要重新下载游戏右边的图标就可以将游戏重新下载回来啦。

请输入图片标题

跨区

在买游戏时,我们可以比较各区价格,然后去价格更实惠的区购买,这种方法被称为「跨区」。

少数派之前的文章 如何在 eshop 买到最便宜的 Nintendo Switch 游戏?介绍了相关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注意:如果你使用「转换任天堂账号区域」的方式进行跨区,除了美区账号需要花光 eshop 余额才能转区以外,其他区的账号转区会放弃现有的余额(即便再转区回来余额也不会返还),转区之前这点要注意。

实体版的福利:领取任天堂点数

购买了实体游戏的朋友有一份独享福利,每一张卡带游戏都可以领取任天堂点数,点数能在 任天堂官网换取礼品,也能在 eshop 买游戏时折现。

具体的领取方法是:

1.主界面选择想要领取的游戏,按下手柄上的「+」或者「-」。

2.在弹出来的框里面选择 My Nintendo Rewards Program

请输入图片标题

3.再点击 Earn Points(Game Card version only)即可领取任天堂点数。

请输入图片标题

领取点数还有另一个好处,实体卡带可以通过这点判断是不是二手,如果提示「点数已被领取」,那么说明之前已经被人领过了。

退款

各大主机平台的数字版一般都是不能退款的,毕竟玩厌的游戏还能退款开发商岂不是血亏。

不过也有贴吧的玩家尝试退款成功了,这里附上原贴给大家,仅作参考,不保证成功。

https://tieba.baidu.com/p/5445321341

即将上线的会员服务

另外,任天堂将在今年上线在线会员服务。会员服务的内容包括网络联机对战,每月一款免费经典任天堂游戏(会员状态下可永久游玩),另外还有打折购买游戏等等。

会员服务的价格为 1 个月 300 日元,3 个月 800 日元,12 个月 2400 日元。

目前预计 9 月份正式上线。具体的政策要等到上线后才会比较清楚,目前玩家仍可以免费使用网络联机对战功能。

几点重要建议

不要购买任何数字版游戏账号与二手 NS 主机

在淘宝可以看到有无数间店都在卖「数字版游戏」,其中一些店的价格底的惊人,有的商家甚至将几个大作捆绑后以低于官方一个大作的价格出售,还有很多小伙伴购买。

贼喊捉贼
贼喊捉贼

所有卖低价 NS 游戏的店都会在商品详情里面宣称自己的游戏或账号都是「安全可靠,绝对不会被封」。但其实,大部分这样的游戏和账号都跟「黑卡」有联系。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黑卡」,一些信用卡只要有卡号到期日和安全码(信用卡背面的数字)就可以随便刷。

所以当有人捡到或者小偷偷到一张信用卡之后,一段时间内他是可以随便刷的。但是卡主又不是傻子,他会去跟银行说那些东西都不是我刷的,然后银行就会把小偷刷的交易都取消掉,把丢失的信用卡冻结,旧卡就无法使用了。

如果拿着盗来的信用卡在 eshop 上买了一堆数字版 NS 游戏,几个月后任天堂凭着交易流水去银行取钱的时候是拿不出钱的(因为银行把这些交易都取消了,变成坏账)。银行会跟任天堂说这些交易都是盗刷的,既然钱没到位,那么用黑卡购买游戏的账号自然就逃不过「封号」的命运。

很多低价游戏来源就是这样,一些商家利用黑卡「空手套白狼」,卖多少钱赚多少钱,至于几个月后被封了他们是不会管的(一口咬定你在其他地方买了黑卡游戏你是没有办法的)。

最重要的是,即使你把购买过黑卡游戏的账号从机子上解绑也是没用的,因为任天堂那边记录的是机器序列号。也就是说封号和 BAN 机(完全无法联网)完全取决于任天堂自己的政策。

请输入图片标题

二手 NS 主机也是同理,谁都不知道这台机子有没有购买过黑卡游戏,也不想用真金白银买游戏之后玩了几个月就被封对吧。一句话,别贪小便宜,不要购买任何低于市场正常价格的数字版游戏(不仅是 NS)。

实体礼品卡和下载码一般没有风险

先给结论:无论什么地方买的实体礼品卡和下载码都是安全的

礼品卡和下载码都是商店和网购平台花钱从任天堂那里买来的,任天堂收到钱之后才会把礼品卡和下载码(通常是实体卡面)发货,接下来发生任何事都与任天堂无关了。

一句话:实体的(游戏,礼品卡,下载码)都是安全的。如果要在淘宝购买,请记得一定要卖家出示「该卡号」礼品卡的照片。

不过第三方都没有 100% 的安全,仍然建议大家使用自己的信用卡/ Paypal 去购买游戏。

没有主机如何解除账号绑定

不是所有人的 NS 都能平平安安地服役到现在,由于任天堂不允许通过网页版解绑账号,而且旧机子上的账号不解绑是登录不了新机子的。这部分就教大家 NS 被偷或者坏掉之后,如何解除账号绑定。

首先记住一点:NS 买回来一定要记住机身上的机器码!无论是解绑退款保修,所有操作都需要你提供机身上的机器码。如果你的 NS 被偷或者坏了,又没有记住机器码,那么你的账号和购买的数字版游戏就永远地跟你说「拜拜」啦。

具体方法可参考这位贴吧玩家的分享: 美服和日服如何解绑

台湾的游戏站「巴哈姆特」上的网友也提供了日服解绑的方法.

最后提醒大家,NS 的游戏存档是存在本地机器上的,没有云端存档。所以解绑后存档会丢失!

结语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关于 NS 购买游戏和账号相关的技巧,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同时感谢所有喜欢这篇文章的所有派友,如果你不嫌烦的话关注我,想要支持我还可以购买我在少数派的付费教程,我会努力给大家带来更多好玩实用的 NS 文章哦。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 Switch 玩法。


被侵权后如何投诉最有效?这份维权指南帮你找到合适的维权渠道

$
0
0

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个人权益被侵犯的情况,比如电话莫名被巨额扣费,更换手机套餐遇到百般阻挠,收寄快递遇到派送问题等。很多人遇到侵权问题首先想到的会是找 12315 投诉或向法院起诉,有的人则因嫌投诉周期过长、操作复杂甚至效果不佳而就此作罢。

事实上很多时候效果不佳是因为我们没找到正确的投诉通道,例如更换手机套餐的问题,直接向工信部投诉的效率就明显高于去法院起诉。

为了让大家今后遇到侵权问题时能尽可能顺利解决,这份维权指南,为大家收集了可投诉的渠道和工具,你可以了解到:

  • 不同的权益投诉可分类向哪些部门反馈;
  • 有哪些受理维权投诉的渠道,比如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电话、移动 App 等方式。
维权生存指南

诈骗电话和垃圾短信

用户的手机业务遇到较多的投诉事项包括了:无故被扣巨额话费、频繁收到垃圾电话或者短信骚扰、推诿无法办理更换手机套餐、宽带上网无法达到宣传的速度,针对这些事项,用户可向运营商、国家工信部部门反馈投诉,以下是五大渠道投诉和举报的方式:

三大运营商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已开展了手机和电信的业务,用户通过电话或者发送短信的方式,投诉涉及的事项包括了手机话费、举报骚扰短信 / 电话、申请更换手机套餐,具体投诉途径:

运营商电话短信端口
中国移动1008610086999
中国联通1001010010
中国电信1000010000999

公安机关报警

寻求公安机构渠道维权,支持受理诈骗电话、短信或者不良信息的投诉举报,可拨打 110 报警电话或者编辑信息发送至 12110。用户遇到这类问题,建议要主动向运营商或者属地公安机关积极举报线索。

12321 网络不良和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21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是成立于 2008 年,主要负责协助工信部承担关于互联网、移动电话网、固定电话网等各种形式信息通信网络及电信业务中不良与垃圾信息的举报受理、调查分析以及查处工作。

12321 网络不良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官网

目前它们已经开通了网站 12321.cn 和微博 @12321 举报中心,中心将会受理垃圾短信、个人信息泄露、骚扰电话、垃圾邮件、恶意手机 APP 等问题。

以网站 12321.cn 为例,官网首页已经分类显示了举报短信、举报诈骗电话、骚扰电话、举报短信 / 电话轰炸等十种不同的投诉类型,进入其中的「举报短信」入口,用户需要填写自己的电话号码、短信发送方号码和短信内容,完成后完成提交举报。

12321 官网还提供了举报处理结果的 进度查询,但是目前只能提供短信举报的处理结果反馈,其他举报类型的处理结果反馈还在建设中。

选择「举报短信」
填写电话号码、发送发号码和短信内容等信息

此外 12321 也提供 Android 应用 举报助手,方便 Android 用户直接举报短信、电话、恶意应用等事项。

举报垃圾短信,支持直接选择手机内的短信

其他举报方式还包括了:

  1. 微信:关注 12321 微信公众账号 12321 举报中心,点击微信页面底栏「我要举报」或直接发送文字、语音、截图举报;
  2. 微博:请关注 12321举报中心,发送私信或 @12321 举报中心 进行举报;
  3. 短信:可发短信到 12321 这个五位短号码举报垃圾短信。在您要举报的短信内容前面手工输入被举报的号码(即垃圾短信发送人号码,这一点很重要),再加 * 号以隔开后面的短信内容,然后发送到 12321 这个五位短号码。
  4. 电子邮箱:abuse@12321.cn

套餐变更遇阻等和运营商之间的纠纷

工信部电信投诉专线

01012300 专线隶属于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主要受理电信用户在使用电信业务、接受电信服务过程中与电信业务提供者发生争议而向政府主管部门提起的申诉,用户如果拨打 12300 则自动接入当地各省的通信管理局热线。经过查询申诉受理中心的工作规则,建议用户在与运营商沟通投诉后无法解决之后,再使用这一热线展开维权。

如果有出现下面的情形的话,申诉受理机构有可能不予受理,这些都需要用户自己提前做好判断:

  1. 用户的申诉问题超出电信服务质量范畴,或者还没有向电信业务经营者进行过投诉。
  2. 申诉人与被申诉人已经达成和解协议并执行的,或相关申诉受理机构已经就申诉事项进行过调解并出具调解意见书的。
  3. 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消费者组织已经受理或者处理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
  4. 属于话费争议的申诉,申诉事项发生时间距提起申诉时间超过五个月的;
  5. 其他申诉,申诉事项发生时间距提起申诉时间超过二年的;
  6. 申诉人不是与申诉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申诉材料中申诉人姓名或名称不实,缺少必要的有效的联系信息;
  7. 申诉内容不具体,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或理由不充分的。

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去年开始,国内手机套餐自由更换的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推进,少数派此前也已经详细整理了 三大运营商更换手机套餐的方法。如果在更换手机套餐时遇到运营商推诿称无法办理的情况,可以向工信部的 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反映。

按照页面选项填写基本信息,注意选择对应运营商、地区,申诉内容区域明确写明自身更换手机套餐的需求,并且表示已经和运营商沟通数次,但都被老用户不能办理新套餐的理由拒绝,注明希望从原本哪种套餐更换为哪个新的套餐名称。

工信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页面

最后用户留下正确的手机号码,过几天会有被申诉企业的工作人员(专门处理投诉的专员)打电话进行类似回访的性质,告知用户可以办理更换套餐,并且希望和解撤销工信部的投诉。

收寄快递遇到问题

网购日益发达的时期,商品物流服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配套环节,买家在购物过程中常见的快递问题,包括了包裹没收到、收到的商品被掉包之类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或者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时,可选择向国家邮政局反映相关问题,官方已经开通了 申诉网站

国家邮政局申诉网站官网

经过查询官网给出的规则,通过邮政局渠道投诉维权前,需要满足以下两条规定之一:

  1. 已向企业投诉,但是七天内没有任何处理结果;
  2. 已向企业投诉,但对企业的处理结果不满意。

接下来,用户需要在网站上注册个人账户,这一步骤需要填写真实姓名,号称是实名制投诉的需要。下一步转至填写申诉信息的环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寄件人或收件人所在省市、申诉企业、申诉原因、投诉结果。

投诉结果选项中如果选择了已向企业投诉的话,可以继续下一步填写用户的投诉日期,这里如果不到七天的时间,页面会返回提示让用户等待时间到期后再来投诉。最后到了填写寄件信息、收件人信息和投诉内容。

注册过程需要填写真实姓名

根据网友们的反馈,通过国家邮政局申诉网站页面的反馈,将会收到投诉企业中层级别的「领导」向用户跟进反馈的问题,还是能够得到不错的处理结果。如果用户得到了满意的处理结果后,可在网站页面中手动完成结案操作。

关联阅读:

网购维权

前面提到了快递方面的投诉渠道,顺带整理了淘宝和京东上购物中遇到需要投诉维权的事项,怎么通过淘宝、京东官方渠道反馈问题。

淘宝客服

对于交易已成功的订单,买家还未收到货物或者收到的货物无法正常使用,买家必须记住需要在交易成功后的 15 天内发起售后维权,具体步骤:

首先打开淘宝官网,点击「我的淘宝 - 已买到的宝贝」,在已购买或交易成功的商品列表中找到需要投诉的订单,点击「投诉商家」。

已买到的宝贝 - 投诉商家

进入投诉申请提交页面,买家需要填写投诉原因、投诉说明和上传图片凭证,选填联系电话。投诉说明中,买家填写越详细的问题和处理过程,越有利于淘宝官网尽快介入处理。

填写投诉原因、说明和上传凭证的页面

在上传凭证中,可选择在购物和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旺旺聊天记录,比如显示卖家当时已经做出承诺,事后却推诿不兑现的文字记录,最多提交5张聊天记录的截图。

点击「提交投诉申请」按钮后,页面将提示投诉申请已成功提交。投诉的订单状态会显示「等待客服处理」,剩下就是买家耐心等待官方处理结果。

另外,用户也可选择使用淘宝网官方的 消费者服务中心,页面提供了在线客服或者电话服务热线的方式反馈需要投诉的问题。

淘宝消费者服务中心

京东

早前京东和六六双方之间的投诉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在京东官网上购买的商品售后服务类型,大致可分为退换货、维修、价格保护。

申请退换货或者维修

京东专门的售后页面

买家可在京东专属的 售后页面,查看并操作全部已购商品的售后事项,选择其中一件商品,将会跳转页面并自动筛选该商品目前支持的服务类型。如果需要申请退换货的话,尤其需要注意时限,根据京东给出的售后规则

  1. 自收到商品第二日起,7 天内在商品(含附件)完好前提下申请无理由退货。
  2. 若商品有质量问题,则享受 30 天质量问题可退货,180 天质量问题可换货。

价格保护

京东专门的价格保护页面

价格保护同样也有专门的页面,方便买家集中申请商品的价格保护。根据京东官方的价格保护规则,不同类型的商品申请价保会有不一样的时间限制:

  1. 家用电器需在订单商品妥投之前及妥投 30 天内可申请价保;
  2. IT 数码、通讯、日用百货类商品需在订单商品妥投之前及妥投 7 天内可申请价保;
  3. 图书商品需在订单商品妥投之前可申请价保。

文章转载涉嫌侵权

少数派上的作者有时候遇到个人创作的文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莫名地转载了,这类情况已经涉嫌侵犯了作者的文字版权。

如果你也遇到这类困扰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开通了侵权盗版举报的 专属页面,用户可对有关文字、影视、音乐、游戏、软件等作品以及互联网网站、网络销售平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商店等领域涉及侵权盗版的违法行为开展举报维权活动,举报线索最好提供涉嫌侵权盗版样品,并且注明样品的具体来源。

国家广告电视总局侵权盗版举报页面

除了使用总局渠道外,各大 UCG 网站社区自身的投诉渠道是否有比较清晰的指引?下面仅以微博和知乎作为例子:

微博

目前要在移动端举报微博上侵权盗版的线索,需要使用新浪微博常规版应用,极速版、国际版暂不支持举报功能。

上月,少数派曾经有一篇大热的文章被微博某位认证为头条文章作者以涉嫌抄袭的形式发表在微博上,并且原文贴出的图片还打上了作者自己的水印,之后经过举报,这条微博被官方判定为内容抄袭,虽然原微博未能删除,但还是被打上了「此内容为抄袭信息,已处理」的字样。

微博内容被认定为抄袭内容后将显示已处理

用户需要举报微博内容,可在微博客户端,打开某条微博详情页面,点击右上角 ... 按钮,选择「举报」入口后跳转至具体举报原因的页面,选择内容涉嫌哪种原因被举报,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填写详细的说明。

用户举报涉嫌侵权的内容后,会有一个类似举证的对话过程,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可在后续过程中提供举证材料。最后,微博官方根据双方举证的材料以及《微博举报投诉操作细则》的规定给出处理结果。

举报页面和举证过程

知乎

知乎上举报侵权内容需要按照不同的情形,分为企业侵权投诉和个人侵权投诉,常见的侵权情形是有用户未经授权在知乎上发表原创内容,按照个人的内容是否在知乎上首发,可分为以下情形:

  1. 用户的原创内容如果在知乎上首发,使用发布该内容的知乎帐号进行举报。点击「侵犯我的权益」,选择理由「抄袭了我的内容」,在投诉说明中填写原文链接并说明情况。
  2. 用户的原创内容如果在其他网站平台首发,且通过帐号信息无法直接判断你的知乎帐号与首发帐号的关系,你可以在网页端进行侵权举报投诉,根据提示上传证明材料并填写详细的投诉说明。

你的原创文章被侵权转载至微信公众号平台上,需要在 知乎版权服务中心 中提交侵权投诉的资料。如果在其他平台上发现侵权行为,需通过发送电邮 banquan@zhihu.com 进行投诉。

知乎开通专门页面,用于处理原创内容被侵权装载至微信公众号

关联阅读:知乎侵权举报的常见问题

敢于和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数字生活时代,各类消费问题层出不穷,用户难免会碰到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如果出现这类情况,需要大家敢于发出自己的维权声音,更要善于运用官方的维权途径和工具,不同领域的维权需要找到对应的管理部门,日常消费过程中注意对涉嫌侵权的信息做好保存证据的工作,将有助于以后维权举证。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谈一谈自己的维权经验,让各位读者借鉴学习。


> 更换手机套餐、删除互联网服务账户的方法……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你之前不知道的实用技巧 🔔

音乐体验在现在是最重要的,但智能才是未来:HomePod 体验

$
0
0

我对 HomePod 的看法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如果你主力用 Apple Music,并且想为家里增添一台音质出色的音箱,那么 HomePod 很适合你;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其它音乐服务,或者更在意「智能」方面,那么 HomePod 可能会让你失望。

在这篇文章里,我其实更想探讨一些「体验」相关的问题:

  • 简单地用「音质好不好」去决定要不要入手 HomePod 是不够的,其实你还需要关心自己使用的音乐服务是什么,它们和 HomePod 的交互也至关重要。
  • Siri「蠢」的背后,其实和网络环境有关,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没考虑到。
  • 我们可以和 HomePod 进行哪些交互?有没有足够实用的场景?
  • 音质重要还是智能重要?苹果的选择是对的吗?

注:由于 HomePod 还未在国内上市,因此不支持中文语音指令。下文中所有的语音指令均使用了英文,但为了行文方便,均翻译为中文,可能和实际指令有所出入。

HomePod

第三方音乐服务 vs. Apple Music

HomePod 其实可以播放第三方音乐服务,比如网易云音乐、QQ 音乐、虾米音乐、Spotify 等。你只需要上滑控制中心,将音频输出切换到 HomePod 即可。

通过控制中心将音乐串流至 HomePod

QQ 音乐和 Spotify 甚至直接在播放界面提供了切换按钮,更为方便。

QQ 音乐和 Spotify 在播放界面提供了切换选项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播放方式属于 AirPlay 播放,而非蓝牙播放,所以我们无法将 HomePod 连接至 Android 手机。如果你的朋友使用的也是 iPhone,并且和 HomePod 处于同一 Wi-Fi 网络下,那么他也可以将手机里的音乐串流至 HomePod 播放。

所以说,在 HomePod 上是能够正常播放第三方音乐服务的。但是,在 HomePod 上使用第三方音乐服务有两个缺点。

第三方音乐服务有延迟问题

第一个缺点是:第三方音乐服务会有延迟问题,但不影响正常听歌。当你将 iPhone 连接至 HomePod 后,打开 QQ 音乐点击播放,HomePod 至少得 2 秒之后才有反应。因此经常出现「点击播放 →『嗯?怎么还没开始?』→ 又点了一次 → 听到 HomePod 播了一声立刻又暂停了 → 最后重新点一次播放按钮」这样烦人的情景。包括切歌、快进快退等操作同样也会有延迟。

这个缺点属于,听起来觉得没什么,但实际使用时,每次都要被咯噔一下,很影响使用的流畅感,也许只有等待 AirPlay 2 来解决了。

视觉交互和语音交互

第二个缺点是:第三方音乐服务只能执行一些简单的语音指令。比如「暂停、播放、快进快退、上一首下一首、调整音量」这些。而像下面这些更复杂的语音指令,第三方音乐服务就无法做到,只能使用 Apple Music:

  • 当你刚回到家时,无法直接对 HomePod 喊一句「播放 Spotify 里的歌曲」;
  • 无法挑选专辑、歌手、歌单、电台等内容;
  • 无法执行保存至音乐库、将歌曲添加至歌单等操作;
  • 无法对歌曲执行「喜欢、不喜欢」操作。
HomePod 屏幕上的虚拟按键

通过这个缺点,你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交互方式:第三方音乐服务主要依靠手机和电脑上的视觉交互;而 Apple Music,除了视觉交互还可以依赖语音交互执行很多日常操作。

视觉和语音的区别在于,视觉模式可以精心挑选音乐。比如我经常会对着音乐库,看着一张张赏心悦目的专辑封面,心想「接下来要听哪一张呢」。

而语音模式,更多是与当下的心情、氛围相关的,我其实想不起来音乐库里有哪些专辑。比如我想让自己更兴奋一点,就会对 HomePod 说「放一些电子音乐/播放 Hip-Hop 电台/播放我的 Party 歌单」,如果想在写作时、或者睡前听一些温柔的音乐,就会对 HomePod 说「播放我的放松歌单(Chill Mix)/播放一些温柔的音乐」。语音模式更适合偶遇歌曲,不像视觉挑选时明确知道接下来会播放什么。

第三方音乐服务在 HomePod 上能用吗?能用。用得舒服吗?不舒服。

因为当你拥有一台智能音箱时,你难道还会愿意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去控制它吗?不会的,你更多时候都会用语音来跟它交互。因此只能从手机上点击播放、无法用语音播放歌单的第三方音乐服务,就成了我使用 HomePod 最大的障碍。

我自己使用的是 Spotify,原因其实不复杂,此前我一直都是 Apple Music 的忠实用户,直到我开始听一些欧美音乐,发现有些歌曲在中区只剩下 Clean(无脏话)版,而没有 Explicit(有脏话)版。Clean 版具体听起来就是遇到脏话时,人声自动消音,伴奏还有。这在脏话频繁出现的 Hip-Hop 歌曲里是更不能接受的。

具体原因我不清楚,但我感觉可能跟审查无关。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没有 Explicit 版,比如 Rich Brian 这位歌手,《Dat $tick》只剩 Clean 版,而其它歌曲都有 Explicit 版。

《Dat $tick》只剩 Clean 版,其它歌曲有 Explicit 版

如果你恰好幸运地没有遇到这些问题,那么转投 Apple Music 应该没有什么难度。

HomePod 应该给第三方音乐服务开放更多权限吗?

对于正在用着第三方音乐服务的人来说,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应该开放权限,不然我们怎么用?

但如果你尝试站在苹果的立场去思考这个问题,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角度:

  • 如果向第三方音乐服务开放接口,可以卖出更多 HomePod 吗?
  • 如果不开放,用户迁移到 Apple Music 的动力有多大?HomePod 的吸引力有多大?

我的想法是:如果苹果想卖硬件,那么应该开放接口,只靠 Apple Music 是不行的,其它音乐服务是大多数,有更大的市场;如果苹果想卖服务和生态,那么也许开放无望。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迁移至 Apple Music 的成本并不高,尤其是在国区。1 

小结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

如果你正在用 Apple Music,或者能够轻松迁移到 Apple Music,那么买 HomePod 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你必须用第三方音乐服务,那么使用 HomePod 会很痛苦。因为你必须意识到语音交互是不一样的体验,而且 HomePod 很依赖语音,但第三方音乐服务却没法用语音控制大部分功能。

还有第三种选择,同时使用第三方音乐服务和 Apple Music,把 Apple Music 当作「收音机」来用。什么意思呢?前面有提到,如果你用语音去控制 HomePod,其实更适合用来放歌单、电台这些随机的音乐,那种感觉就像随手按下一个按钮(喊一句口令),然后就让它当作背景音乐就好。而你选中的第三方音乐服务,则用来播放精心挑选的歌曲。如果你刚好跟我一样用的是 Spotify,那么可以试一下 SongShift 这个 App,它可以同步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的歌单。

HomePod 上的 Siri 体验如何?

网络环境对 Siri 造成的影响

很多人都说 Siri 蠢,很多简单的问题,Siri 都回答不了。但其实这些人忽略了网络环境对 Siri 的影响。

因为 HomePod 目前还没有在国内上市,所以不支持中文。而且当你人在国内的时候,Siri 默认的搜索引擎是百度,所以如果你用英文去问 HomePod 问题,那么它很可能就会回答不了你。

我们可以试一下这个例子,用同样的问题「Who is Stephen Hawking?/谁是史蒂芬霍金?」,分别去问 HomePod、Siri 设置为英文的 iPhone、Siri 设置为中文的 iPhone。

得到的结果是:HomePod 和 Siri 设置为英文的 iPhone 均无法回答(Siri 处理它无法回答的方式就是让你去搜索网页),Siri 设置为中文的 iPhone 则可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并且会把霍金的生平简介念出来。

中文 Siri 可以回答「霍金是谁」,英文不行

所以你可以看出,网络环境、搜索引擎、语言均对 Siri 的搜索结果造成了影响。等 HomePod 在国内上市后,应该可以消除语言的影响,但网络环境和搜索引擎,我不太乐观,也许 Siri 也需要像 Safari 那样提供一个选择搜索引擎的选项。

Siri 能做什么?

那么除去了网络环境、搜索引擎、语言这些因素,是否意味着 Siri 够实用了呢?

我的答案是还不够。

比如目前 HomePod 不能访问日历,也不能添加日历,这一点是非常奇怪的。我觉得早晨起床的时候,问一句「HomePod 我今天有什么会议」是非常实用的,但却做不到。

提醒事项倒是可以,不过要注意的是,HomePod 只能作为添加入口,比如你可以对 HomePod 说「提醒我 5 分钟后扔垃圾」,这个任务会通过 HomePod 传输到同一个 Wi-Fi 环境下的 iPhone 里,然后同步到所有苹果设备中。当这个任务到期后,只有 iPhone、iPad、Mac 这些设备会提醒你,HomePod 不会发出任何提醒。

另外很多国外用户喜欢提到的一个场景:同时设置多个定时器。这一点 HomePod 确实做不到,定时器还是只能设置一个,也无法给定时器命名。但其实有妥协解,你可以用闹钟来代替,闹钟是可以同时设置无限多个的。

很多人也行还不知道,你除了可以说「设置一个早上 8 点的闹钟」,还可以说「设置一个 20 分钟以后的闹钟」,并且可以为闹钟命名,比如「设置一个收衣服的闹钟在 20 分钟以后」,等时间到了以后,HomePod 会一边响闹钟,一遍念出闹钟的名字。

但需要注意的是,闹钟只能精准到分钟,无法精准到秒数。比如我在 08:59:50 的时候设置一个「一分钟以后的闹钟」,它会在 09:00:00 提醒我,而不是 09:00:50,因此如果你需要更精准的计时场景,闹钟还是无法完美适用。

HomePod 可以用来放播客,但跟音乐存在同样的问题,第三方播客客户端只能执行简单的命令,比如「暂停、快进快退」等,原生客户端就可以直接对 HomePod 喊说「播放来自 Checked 的播客」。

HomePod 的打电话体验很差,无论是接听还是拨打,都需要通过手机。HomePod 无法自主拨打电话,接听时也需要从手机上手动将音源输出切到 HomePod 才行。

HomePod 还可以用来记备忘录,你可以说「记录备忘录,有一个写文章的点子 XXXXX」。但我从备忘录的这个场景里,也发现了 Siri 的另外一个缺点:判断断句的能力很差,如果你说话稍有停顿,Siri 就停止了,完全不等你。

小结

Siri 虽然发布得早,近几年以来也有所提升,但还远远不够,就拿 Amazon Echo 来说,截止至去年年底已经超过了 20000 个 Skills,也就是说至少有几千个服务在为 Echo 开发应用。而反观 Siri 呢,你能看到有多少个常用 App 用到了 SiriKit?

观察互联网上的用户评价,Siri 最常用的场景无非是音乐控制、问天气、设定时器、闹钟这几种,这些换做任何一个智能音箱都能做到。活跃的苹果开发社群曾给 iPhone 带来了无比巨大的竞争力,而如今 Siri 同样需要开发者们的关注。但苹果在开放接口的这条路上,似乎有些犹豫不决。

Echo 其实不见得有多「智能」,它只是够开放,其他厂商甚至能将 Echo 的语音助手 Alexa 集成到自己的音箱内。另外 Echo 也依赖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让用户自定义命令,也就是说 Echo 并没有懂得你说了什么,而是根据你设置好的命令执行而已。Google Home 走的倒是自然语义理解和搜索引擎结合的路子。

Siri 语言风格更像 Echo,没有太多温度,比如扔硬币、唱歌、学动物这些趣味性的场景。但 Siri 处理问题的方式倒是更像 Google Home,苹果曾在发布会上专门展示了 Siri 对同一句话不同表述的理解能力,也曾雇用了亚马逊搜索部门的高管来负责 Siri,可以看出苹果更想依靠自然语义理解和搜索整合来实现所谓的「智能化」,但呈现到消费者面前的,确实还不够好。

音质 vs. 智能

几乎每个人都说「HomePod 音质好,但智能差」。那么,就涉及到了下一个问题:音质重要还是智能重要?

苹果官网的 HomePod 宣传页,用了大半的篇幅去介绍 HomePod 在音质、音乐播放上的体验和功能,最后才草草地介绍了一下 HomePod 作为「智能助手」的特色。

苹果官网 HomePod 宣传页

苹果的选择是对的吗?

一位叫 Joe Cieplinski的设计师兼开发者提到了这么一个观点,当我们说一个智能音箱音质好或者智能好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及格线的。

音响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人们在十几年前就知道什么是好的音质。但语音助手,或者说人工智能还是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我们很难说现在阶段的语音助手已经达到了「好」的阶段。

所以当你拿 HomePod 的「智能」去跟 Google Home 和 Amazon Echo 比,你只能说 HomePod 的智能很差,Google Home 和 Amazon Echo 也只是比差好一些,可能还不一定能达到及格线。

但是当你对比音质时,HomePod 的音质明显要比后两者好非常多,已经能达到「优秀」的级别。

而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听音乐就是智能音箱的主要实用场景,HomePod 在这一点有很明显的优势,也能带给消费者更直观的体验。

不过我认为,苹果只是在现在这刻站对了方向,未来的方向肯定还是在智能上面的。「音质好」说实在的,其他公司也许努努力就能做到,但「智能」,我只能悲观地认为苹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所以还是回到文首的问题:

简单地用「音质好不好」去判断去决定要不要入手 HomePod 是不够的,你还需要知道 Apple Music 和第三方音乐服务的差别。听音乐作为 HomePod 最主要的用途,它们的体验也至关重要。

Siri 不够智能,其实跟网络环境和搜索引擎都有关系,但即使抛去这两个因素,Siri 还是不够好用。

苹果在宣传上将音乐体验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这在语音助手还不够完善的现阶段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从长远来讲,智能才是未来。

考虑好这三个问题,再决定要不要买 HomePod。

不用装双系统,直接在 Windows 上体验 Linux: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
0
0

「Microsoft Loves Linux!」

说出这句话的不是所谓的 IT 领域那些技术专家或者是意见领袖,而是时任微软 CEO 的萨蒂亚· 纳德拉,在 2015 年的一次活动中,这位第三任微软 CEO 脱口而出的这句话,让这个曾经开源界最大敌人的微软,正式拥抱这个开源世界最大的操作系统:Linux。

其实在云计算领域,微软很早之前就让其 Azure 支持多个流行的 Linux 发行版,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后面的 Windows 10:微软宣布将会在 Windows 10 内置 Linux,而采用的技术上并非是所谓的「虚拟化」技术——也就是说,这个子系统的 Linux 完全是原生运行在 Windows 10 上的。

WSL 技术实现原理

而微软给这个 Linux 系统命名为: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而对于有些系统极客而言,这个名字实在太熟悉了,因为在 Windows 7 之前,微软也曾经内置过一个 UNIX 子系统,可以原生运行 UNIX 二进制程序,他的名字叫做:Windows Services for UNIX。

即便如此,对于很多普通用户而言,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也只是尝鲜的玩物罢了,但对于不少软件开发、系统极客而言,无需通过虚拟机以及双系统的形式体验 Linux ,并且可以实现系统级别的文件互操作,实在是太具有吸引力了。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探索一番。

如何启动 Linux 子系统

微软从 Windows 10 周年更新(build 14393)开始内置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组件框架,只不过这项功能当时还只能称作是 Beta 版,而在 Windows 秋季创意者更新中,安装 Linux 子系统变的更为简单——可以直接通过 Microsoft Store 来下载子系统,而可选择的发行版也从最初的只有 Ubuntu 变成可以选择 Suse、Ubuntu、Debian、甚至是用来进行网络安全工作 Kail Linux。

目前 Microsoft Store 有多款 Linux 发行版可供选择

只不过如果你想要体验这些发行版还需要进行一些简单操作,毕竟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组件框架并非是默认选中的。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自己的 Windows 10 版本,以下的操作方法只适用与 Windows 10 秋季创意者更新(Windows 10 build 16299)以上版本,如果你是 Windows 10 周年更新,安装 Linux 子系统的安装办法你可以检索「 Bash on Windows」自行探索安装方法。此外,系统必须是 64 位操作系统。

开启「适用于 Linux 的 Windows 子系统」

以上均确认后,打开 「控制面板」—> 「程序和功能」,在左边的「启用和关闭 Windows 功能」里面勾选「适用于 Linux 的 Windows 子系统」,然后点击确定(这一步有可能需要重启)。

接着打开 Microsoft Store,搜索喜欢的 Linux 发行版,这里我选择的是我比较熟悉的 Linux 发行版 Ubuntu,然后点击安装。对于初学者来说,Ubuntu/ Debian 系的发行版具有非常完善的包管理系统,方便新手快速上手。

安装完毕之后,你就可以在 Windows 开始菜单中找到「Ubuntu」这个应用了!换言之,现在你的 Windows 10 中就已经成功安装发行版为 Ubuntu 的 Linux 子系统。

Ubuntu 子系统设置与基本命令

在开始菜单中打开 Ubuntu 后,Ubuntu 会进行较长时间的安装和初始化,之后会提示你设置 Linux 的用户名和密码,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用户名和密码和 Windows 并不通用。

设置密码是非明文的,不会像 Windows 那样使用「*** 」替代,所以你只要盲打点击确认即可,建议密码使用复杂密码,有些发行版会有强制要求。

输入完成之后,系统会提示你如何提权操作,之后会自动以刚才新设置的用户名登录 Ubuntu。

我安装 Linux 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内核版本以及系统系统版本,在 Ubuntu 下直接输入以下命令来查看内核版本号:

uname -r

这时系统会显示:4.4.0-43-Microsoft,这表示Linux 内核版本为:4.4.0-43。

至于系统版本号,可以使用:sudo lsb_release -a来查看,系统会输出:

这表示 Ubuntu 版本为 16.04。为 Ubuntu 的长期支持版本。

更换 Linux 子系统的软件源并更新软件

之前我说过使用 Ubuntu /debian 系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用「软件源」进行软件安装,使用 Ubuntu 自带的 deb 包管理系统安装软件可以减少直接下载源码编译的麻烦,所以这里就要用到「apt-get」系列命令了。

因为默认的软件源是 Ubuntu 的官方源,我们可以选择替换为国内的软件源,比如说阿里云镜像的软件源。

在当前命令行下面输入:

sudo-i

提权后输入密码,使用 root 权限登录。然后接下来备份当前源,输入以下命令:

cp /etc/apt/sources.list /etc/apt/sources.list.old

不难看出管理源的文件就是 sources.list,我们选择编辑它,编辑器我这里选用的是 vim,所以命令是:

vim /etc/apt/sources.list

使用 vim 后会进入命令模式,敲键盘上的 「i」键键入编辑模式,然后复制下面这段代码(拷贝代码,然后在编辑器上鼠标右击就可以复制):

  # deb cdrom:[Ubuntu 16.04 LTS _Xenial Xerus_ - Release amd64 (20160420.1)]/ xenial main restricted
deb-src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 xenial main restricted #Added by software-properties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 main restricted
deb-src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 main restricted multiverse universe #Added by software-properties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updates main restricted
deb-src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updates main restricted multiverse universe #Added by software-properties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 universe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updates universe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 multiverse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updates multiverse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backpor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deb-src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backports main restricted universe multiverse #Added by software-properties
deb http://archive.canonical.com/ubuntu xenial partner
deb-src http://archive.canonical.com/ubuntu xenial partner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deb-src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security main restricted multiverse universe #Added by software-properties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security universe
deb http://mirrors.aliyun.com/ubuntu/ xenial-security multiverse

完成之后再敲键盘上的「esc」退出编辑模式,然后再输入:wq点击保存并退出编辑器 vim。

编辑软件源

紧接着我们更新软件源让编辑的文件生效:

apt-get update

这里我们就将 Ubuntu 的软件源切换到阿里云的源了。

之后再输入:apt-get upgrade对当前系统的软件和类库进行来更新。如果不出意外系统会自动对现有的软件包进行更新,经过这一系列的操作,目前 Ubuntu 的软件以及类库都是最新的,而系统版本也升级到 Ubuntu 16.04.4 LTS。

启用 SSH 并使用SSH 客户端登录

虽说通过 App 或者应用的形式在 Windows 10 上体验 Linux 是一个不赖的选择,但对于很多软件开发的朋友而言,使用 Windows 内置的 CMD 或者 PowerShell 来操作Linux 依旧有着很多不习惯。而最为关键的是当需要对文件进行操作时,使用交互命令远不如使用 SFTP 来的更为「简单粗暴」。因此只要通过配置 SSH 远程登录,就可以像管理远程服务器那样来操作这个 Linux 系统了。

首先,因为 Ubuntu 系统限制,所以我们需要可以为 root 用户设置新密码,这里输入:

sudo passwd root

配置好之后,未来使用 SSH 客户端或者 SFTP 客户端登录系统时,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 root 权限进行登录,就不用使用之前的 sudo -i提权操作了。

其次按照常规,我们使用cp命令将 SSH 相关配置文件进行备份:

sudo cp /etc/ssh/sshd_config /etc/ssh/sshd_config.bak

之后使用 vim 编辑器编辑 「sshd_config」文件:

sudo vim /etc/ssh/sshd_config

键盘上点击 「i」后进入编辑模式,编辑并调整以下设置项:


Port 8022(因为 Windows 10 的 SSH 端口已经默认被占用,所以我换成了一个新的端口)
(去掉前面的 #)ListenAddress 0.0.0.0
UsePrivilegeSeparation no(原来是 yes 改成 no)
PermitRootLogin yes(修改成 yes)
(在前面加上 #)StrictModes yes
PasswordAuthentication yes(原来是 no,改成 yes)

之后点击 「Esc」退出编辑模式,直接输入 :wq退出并保存。

编辑配置文件并启动 SSH

然后输入命令:service ssh start启动 SSH。

如何验证已经可以访问呢?我们首先打开 SSH 客户端,比如我目前使用 Xshell,选择「新建会话」。

之后在新建的会话设置框的「连接」中添加如下内容:

名称:WSL(这个随便填)
协议:SSH
主机:127.0.0.1(本机环回接口)
端口号:8022

之后在「用户身份验证」中输入验证方法,方法选择 「Password」,然后在输入用户名:root,密码选择刚才新设置的 root 密码,最后点击确定。

然后在左侧的会话管理器找到刚才设置的新会话,双击后如果显示如下图所示的界面就算是成功了!

除了使用 Xshell 这种 SSH 客户端进行服务器操作之外,还可以使用 Xftp 进行文件上传和管理,唯一的区别是在新建会话处,协议选择「SFTP」,端口号和之前 Xshell 使用的端口号一致即可,点击确认之后出现类似 FTP 管理的界面就算是成功了!这样你就可以使用更为直观的工具来访问 WSL 系统的文件目录。新建文件上传文件也变得更为简单。

开启图形化界面

比起 Windows和 macOS,Linux 很多时候给普通用户都是冰冷的命令行形象,这让很多 Linux 初学者望而却步;但实际上 Linux 是可以使用我们所说的 GUI 图形化界面的,只不过图形化界面并没有默认安装,这里我尝试手动安装一个图形化桌面。

由于属于 Linux 子系统的限制,因此安装一些比较「重」的图形化界面组件会大量消耗系统资源,因此我选择较为轻量级的图形化桌面组件:MATE,也是 Ubuntu MATE 的默认桌面组件,当然另一个轻量级桌面 xfce 体验也不错。

首先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安装 Mate 桌面:

sudo apt-get install mate-desktop-environment

这一步命令就是安装完整的 MATE 桌面,这个过程相当长,因为 WSL 默认没有桌面环境,对应的相关组件也没有安装,所以安装桌面会将相关的组件以及依赖都一并安装。

安装图形化界面以及 VNC 服务端

紧接着我们需要安装可以访问图形化界面的软件,这里使用图形化远程访问工具:VNC;你可以理解成 Windows 电脑中的远程访问。当然 VNC 服务端 WSL 也是不会默认安装的,所以需要输入以下命令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vnc4server

安装完毕之后需要修改 VNC 的默认启动桌面,这时候输入:

sed -i 's$x-window-manager$mate-session$' ~/.vnc/xstartup

将默认启动桌面改成 Mate 桌面启动,然后输入:vncserver启动服务端(第一次启动需要设置连接密码)。这里 WSL 端就基本设置完毕了。

之后我们需要在 PC 上安装 VNC 的客户端,我这里选择的是 Realvnc,然后直接选择 Chrome 应用版本,在 Chrome 商店中添加为 Chrome 独立应用。

打开 realvnc 并在地址栏中输入:127.0.0.1:1 ,点连接并输入连接密码,如果不出意外,你就可以看到安装有 mate 桌面的 Ubuntu 界面了!

可视化桌面的终端里面,你可以输入 sudo apt-get install firefox来安装 Firefox 浏览器,不一会儿你可以在左上角菜单栏的「Applications」中的「Internet」中找到 Firefox 浏览器啦!好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就自己去探索吧!

图形化的 Linux 界面

一起动手做:搭建本地静态网站

经过以上的折腾,其实你应该对 WSL 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了,其实对于很多开发者而言,WSL 最大的好处在于更接近项目生产环境,虽说 Windows 本身有 IIS 网页服务器可供选择。但目前大部分网站服务器系统都采用的是 Linux,而网页服务器也多是使用 Apache,所以在 WSL 在本机完成部署调试后可能会接近实际一些。所以这里我们做一个小实践:将开发好的一个静态网站部署到 WSL 里面并可以直接访问。

首先,我们要确保 WSL 中安装有 Apache 网页服务器,所以尝试安装(使用超级用户权限),在终端中输入:

apt-get install apache2

安装完毕之后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开启 Apache 网页服务器:

service apache2 start

当终端里面显示诸如「 * Starting Apache httpd web server apache2」之后,打开本机的网页浏览器,访问:http://127.0.0.1,当显示以下页面就表示 Apache 网页服务器已经生效!

接下来我们尝试将自己开发的静态网页项目传到对应的目录中,这里我们打开 Xftp 这个远程文件工具,连接到 WSL 这个站点,然后访问 /var/www/html 这个目录,然后将项目文件夹传到该目录下方。

例如我现在传过去的网页全景项目名为「xuyi」,那么传好后我打开浏览器,访问:http://127.0.0.1/xuyi就可以看到做好的网页的效果啦!如果你是使用 chrome 访问的话,Wappalyzer 扩展还可以显示出当前网站项目使用的框架等。

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较为完整的体验了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的一些基础玩法,其实在我看来,Windows 10 下的 Linux 子系统更多的是补充原本 Windows 10 在开发领域上的一些不足,让软件开发/网络开发人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与生成环境的一致性,也不用再为了开发而安装双系统甚至虚拟机了。当然在本次体验中我并没有更深入的探索,比如说在 WSL 中安装 PHP 环境以及 Mysql 数据库,所以如果你对 Linux 感兴趣,想要在 Windows 10 上探索 Linux,系统原生支持的 WSL 不妨一试。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一个专业代购写给锤子公司的「感谢信」丨征文获奖文章

$
0
0

本文是少数派 × 锤子科技「我的 Smartisan 使用技巧」征文活动获奖文章,你可以 到这里 查看更多获奖文章。


我是一名香港代购,自从去年 12 月买了一部坚果 Pro2 手机,我的工作效率一下就有了质的提升,真的要特别感谢锤子公司。

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代购,但不一定知道代购工作背后的事情是多么繁琐,在说明坚果手机如何提升我的效率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下代购的工作特点:

  1. 出发前要拟定好采购清单,商品、数量、客户、询价还是直接购买,全部记录好;
  2. 到了目的地对于询价 / 找款的客户要一个个把商品拍出来给 TA、告诉其价格;
  3. 采购过程中会不断有人来咨询、聊天、下单;
  4. 在店里看到有活动 / 打折 / 新品要拍照、发微信群 / 朋友圈刺激购买;
  5. 在整个采购过程中还要一直拖着个大箱子满街跑……

以上行动除了行走和购买,90% 以上的工作都是通过手机完成,多线程多任务操作非常多,下面谈谈我如何使用坚果手机。

边走路边打字:语音输入

在往返不同采购点过程中,要一直和客户沟通,回答各种咨询等,很多代购是直接发语音回复客户的,但这样又不方便日后回看查阅记录,所以我一般是发文字。

由于一只手还拖着行李箱,以前很多时候都要停下来打字,浪费很多时间,怎么办呢,语音输入法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坚果内置的讯飞语音输入法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打字,节省了大量时间。

在微信、相机、相册、计算器、地图等应用之间切换:一步

坚果手机一开始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一步」功能,就像电脑一样可以快速的切换应用,对代购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用微信聊天、相机拍照、相册/淘宝找图、计算器算价算钱、地图找店铺、浏览器搜索找款,以前用普通手机要回到桌面或多任务栏切换这些应用真的好烦,现在在坚果手机的「一步」点一下就马上切换,快的不要太爽。

制作采购清单:闪念胶囊

我是个平时非常喜欢随手记录的人,所以当时看发布会也非常喜欢闪念胶囊功能,但是手机到手后发现对于代购工作居然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以前制作采购清单我尝试过 Excel 表、Word 清单,但在标注已买或添加新订单的时候操作很麻烦,而且由于字太多经常会看漏,后来改为用小本子写,买了的商品就划掉、新订单就写上,清晰了些,但手里多了个纸笔非常累赘,有时候忙起来还弄丢了。然后我就尝试用闪念胶囊做清单,以上问题一下全部解决了!

第一,它是全局调用的,无论在微信聊着天、还是相册翻照片,不论在算价格还是在上网,都可以立马屏幕边缘右滑调出胶囊,随时添加/修改/标注订单信息。省去了切换应用 / 翻本子的动作。

第二,因为大部分客户都是从微信直接下单,所以添加订单的时候需要把微信上的信息录入到采购清单中,以前用普通手机需要复制 / 记住信息 -打开应用 / 本子 - 记录,现在录入新订单简直急速:在一步模式下,长按客户发来的文字 - 拖到闪念胶囊,完成,有时候连打字都省了。

如果客户是用语音下单没有文字的,我还可以通过长按闪念胶囊实体键快速添加订单!更方便的是,采购经常需要看客户发来的商品照片,而胶囊恰恰可以添加图片,简直是专为代购而设!

第三,采购清单需要区分不同的店铺 / 商场购买不同的商品,这一点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而颜色的区别比之前的表格 / 本子更加直观。比如上图我的清单中,橙色代表万宁 / 屈臣氏购买、蓝色代表海港城专柜购买、绿色代表药妆店购买,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还有已购商品可以直接在胶囊前的方框点掉。闪念胶囊是我用过最快速的代购采购清单制作方式,没有之一!

朋友圈发图:一步

经常会听身边的同行一边代购一边抱怨:光买东西都忙到抽筋了,没时间发朋友圈啊。但在朋友圈直播代购过程恰恰是建立客户信任最重要的方式,毕竟现在假代购太多了。怎么办?朋友圈还是要发的,只能强忍耐心做下去:打开相册 - 点击分享 - 点击分享到朋友圈 - 编辑文字 - 发布,但时间久了就会让自己感觉心累了。

现在用坚果手机的「一步」功能,由于你已经给客户发了照片,只需要把微信对话框里的照片直接拖到侧边栏朋友圈 - 编辑文字 - 发布,搞定了!发朋友圈一下就变成一个极其轻松顺便的事。

拍产品搜产品:一步

由于代购几乎什么都可以买,所以客户很多时候会直接甩一个图过来问能不能代(有时客户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或者在药妆店采购的时候看到一些新款但不知道是什么,老是问店员又很麻烦。

这个时候都需要用到一个识图功能,我一般习惯用淘宝或百度识图,以前用普通手机的时候,要打开淘宝 / 浏览器,再找出识图功能添加照片,非常繁琐,现在只需要在微信里面把照片拖到一步中的淘宝或识图图标,一下就能查到图片中的商品名称。

手机支付:指纹快捷付款。

现在香港很多商家已经普及了微信 / 支付宝支付,坚果手机可以设置某个指纹一步调用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码界面,支付的时候都不用解锁手机,直接在黑屏状态下把相应手指放到指纹区马上就出现支付界面,非常快。

急速沟通:图钉

微信是代购使用频率最高的APP,但是对于普通手机来说,每次使用都需要先解锁手机再点击微信才能使用,坚果手机的图钉功能可以直接将微信固定在锁屏界面,只要点亮屏幕立马就能使用,就这么直接暴力。

提取商品名称:大爆炸

客户下单的时候,商品名称都是蕴含在一句话里面的,比如「能不能带一瓶安耐晒?」,这句话只有「安耐晒」三个字是有效信息,要提取到新建订单中,此时就可以用坚果手机的「大爆炸」功能将客户的原话炸开,提取有效信息,直接存入闪念胶囊或者查价格。

另外还有长按聊天的快捷短语模板,可以设置诸如「方便现在付款吗?」「我的支付宝账号是 XXX」等等常用短语,一键回复客户;还有桌面可以缩放到 80 宫格,所有应用在一个屏幕展示,不用翻页查找一步打开……

总结

代购这一行,时间真真就是金钱,因为不断有订单进来,一直在买买买,多一分钟的时间就意味着多赚一分钟的钱。以上描述的应用场景,是每一个代购都要重复面对的工作,每一步快捷一点、时间节省一点,加起来就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

最后,再次感谢锤子科技团队,很用心地开发了 Smartisan OS 这个系统,现在我已经完全离不开它了。祝愿锤子和罗永浩能一直成功下去,为大家带来更好的产品。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用这 7 类应用,帮助你过上高效的学习生活

$
0
0

正处 3 月,想必学生朋友们已经在新学期里度过了一段时间。在这之中,有没有人为期末考试不理想的成绩感到沮丧,有没有人为自己过去的一学期里没有认真学习的行为感到后悔。其实这都不重要,新学期收拾好心情,重新投入学习才最关键。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让成绩走出低谷的话,你就要践行一天天有效率的生活。但是,在你的一天里是不是也曾经经历过以下的尴尬状况:

  • 课前因为没记清课程安排而走错教室甚至遗忘;
  • 课上因为没记全课堂笔记而耽误学习;
  • 课后因为没找到轻量的写作工具而被迫使用着复杂的 Office;
  • 课后因为没保存好文档而丢失了即将演示用的作业;
  • 课后因为没掌握搜索技巧而忘记用搜索来补充知识;
  • 课后因为没有抓住碎片化时间而虚度了光阴;
  • ……

所以我向你推荐下面这 7 类应用,解决你在一天里遇到的这些问题,让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再错过任何学习的最佳机会。

课程表

大学里的课程一多起来,脑子就容易记不清楚课程安排,所以在课前经常会发生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

  • 走错教室
  • 拿错书本
  • 遗忘作业

走错教室或许是因为你没记全课程表上的信息,而拿错书本、遗忘作业或许是因为你记混了课程表的安排。毕竟大学的课程挺多的,而刚开学不久的你也很难记全课程表的信息。

相比之下,高中里的纸质课表可以方便地随身携带,甚至我们每天早上都可以查看一遍。但是,对大学生来说,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纸质课程表,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课程表。

超级课程表(和其他的课程表应用)能够免去手工输入的步骤,智能生成课表。例如,在打开超级课程表后,添加课程的界面上有两个选择:教务导入和自由添加。要想智能生成课表,你得选择在教务导入的模式,这时候你只要通过输入教务网站的链接就能直接获取课表。

超级课程表

其实,课程表应用不光关心你的课程安排为你设置课程提醒,还很在意你的学习考试的流程。所以,诸如考试倒计时、成绩查询、笔记等功能,超级课程表(和其他的课程表应用)也都有集合在课程表应用之内。

同学们安装这类应用,都是为了能够快速地查看课表,最好要像打开日历一样方便快捷。于是,有一些同学的「聪明做法」是把课程表截图下来,经过一番修图之后再把课程表设置为壁纸。更有人直接在 Google Calendar 上输入课表信息并且设置好循环提醒,然后借助 iOS 的 Today Widget 快速地找到课程信息。

用 Live Photo 做的课程表

以上这些做法都启发了我,尤其是把课程表设置为壁纸的做法。这方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我们不妨用 Live Photo 来改进一下,让课程表能够「隐身」。试想一下,一旦你想查看课表,就不需要下拉通知然后左滑显示 Widget 上的课程信息,你只要在锁屏状态下重按即可。没错,想要看个课程表就是这么简单。

想知道如何使用 Live Photo 制作课程表,请阅读:从 iPhone 锁屏直接召唤二维码,Live Photo 壁纸除了好玩还要够酷

课堂笔记

课堂上内容一多,你记笔记的速度有可能就会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即使你已经记了许多页的笔记,但还是残缺不完整的。因为:

  • 讲课的内容太多,老师为了进度只念两遍概念就转入下一张 PPT
  • 自己动手太慢,实在来不及写下 PPT 上全部的文字

如果讲课内容很多,先挑重点记很正确。然后,面对残缺的课堂笔记内容,那就只能够向同学借完整的课堂笔记去补全。可是,毕竟完整的笔记数量少,你如果借不到岂不是耽误学习?

而 Simplenote 是最全面的跨平台写作工具,无论是 Mac、Windows、iOS、Android 平台,Simplenote 都可以覆盖,所以我推荐使用 Simplenote 记课堂笔记。例如,当某同学需要参考你的课堂笔记时,直接发送你的课堂笔记到这位同学的 Simplenote 账号或者创建一个分享链接发给他。

 Simplenote

特别地,对于合作性的学习来说,Simplenote 不仅是简单的记录工具,更是协同办公的利器。比如,原本需要分工合作、组织讨论、形成报告这类流程的课后作业,却由于人员无法确定讨论时间而被迫放弃线下的讨论,但我们最终选择用 Simplenote 帮助进行线上的小组讨论。

Simplenote 能够共享文件,所以只要每个人将观点形成文字发在 Simplenote 上,那么小组成员之间就能了解彼此的观点。况且,通过 Simplenote 的版本控制功能,小组成员也能清楚地看见每次的发言后的修改。

Markdown 写作

现在大学生的课后作业,大多都是用电子文稿上交给老师。众所周知,Office 三件套是绝对的办公利器,因此大学生们也习惯性地在用 Word 写作、用 PowerPoint 做演示、用 Excel 处理数据。

但是,你真的喜欢用 Office 三件套吗?其实,就一些轻量级别的写作而言,Word 不合适。因为:

  • Word 在界面的布局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工具栏
  • 学生所使用的写作格式都很简单,比如:加标题、加粗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写作工具呢?

Markdown 作为一种轻量级标记语言,原本只有程序员用来写文档,但是因为它的简洁语法、轻量的文本,备受网友们的青睐。近几年里,用 Markdown 写作已成潮流。

拓展阅读:

Markdown 很「轻」,比如说,当我们以不同的格式表示相同的内容,Markdown 只有不到 1% 的文件用于存储,而 Word 则是 100%。之所以推荐用 Markdown 来做写作,是因为纯文本格式的输入能让我更加地专注于文字。

由于 Markdown 格式特别,所以写作时需要用到专门的编辑器。在众多的 Markdown 编辑器里,Typora 最让我满意。Typora 有「所见即所得」的效果,这让我一开始接触 Markdown 写作就觉得很容易。

Typora

Typora 还支持丰富的输出格式,有 PDF、Word、HTML、Epub、OPML 等等,这样一来,你就不必担心 Markdown 和 Word 的不兼容造成的文档分享困难的问题。

当然,最后还是得提醒各位读者,这里讨论的都是普通写作需求。如果你需要用到复杂的排版格式,比如毕业论文,那么我建议先用 Markdown 书写大体内容,最后再导出到 Word 进行排版。

Onedrive

课后作业除了上交电子文稿,其实还需要制作演示文稿,特别是在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往往,这类演示用的文件一般是用 U 盘拷贝,再将 U 盘带去教室。遗漏 U 盘、书本的情况偶尔会发生,但问题经常出在,教室内的电脑上,比如:

  • 在汇报开始前,你的 PPT 和教室电脑上 Office 软件不兼容直接打不开了

要是在用 Onedrive 之前,你只能先和老师解释一番,然后灰溜溜地跑回去做出能够兼容的 PPT。但如果你有将 Office 一类的文件都存在 Onedrive 里,那就简单地打开 Onedrive。

所以,如果你常和 Office 打交道,一定要用 Onedrive。开启 Onedrive 的好处就是,把 PPT 等文件存放 Onedrive 后,无论你到哪里,只要打开 Onedrive 同步就能马上使用。即使特别情况下没有  Office 以致于你只能用网页版,也能通过 Onedrive 的同步轻松地打开你做好的 PPT。以后,如果再出现教室内的 PPT 打不开的问题,你可以放心地使用网页版,不再受教室设备的限制。

Onedrive

另外,你可以用学生优惠申请免费的 Office 365,同时激活 Onedrive 扩容至 1 TB。

想了解学生优惠更多的内容,可以查看少数派整理的这些文章:

搜索

我深知学习除了依靠课堂,还需要在课后通过检索信息来补充自己的知识。可是,我周围的同学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搜索的重要性。比如:

  • 没有准确分析检索主题
  • 没有选取正确的关键词
  • 没有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
  • 没有及时调整搜索策略

分析检索主题、选取关键词、选择搜索引擎、 调整搜索策略这四步必不可缺,因为它们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检索过程。比如,当我想要搜索豆瓣上关于「湮灭」这部电影的所有信息,那么我只要在 Google 的搜索框中输入:湮灭 site:douban.com。根据关键词很快就能确定搜索的主题,比如电影主题、游戏主题等。

拓展阅读:15 个提高 Google 搜索效率的小技巧

同时,为了搜索结果的精细化,更为了信息准确可靠,尽量使用 Google、Bing、DuckDuckGo 搜索。这是我推荐 Cake 的原因之一,其次是 Cake 能够按主题搜索。Cake 把搜索分为网页、视频、图片、新闻、购物五类,并且在每类主题下的搜索策略你都可以自己选择。

Cake

相比 Cake,Ai Search 2 有着更全面的标签管理和规则匹配的功能。所以,我们能在 Ai Search 2 中更好地使用搜索策略来优化。还是以搜索「湮灭」电影为例,和网页搜索时输入的 site:douban.com 不同,在 Ai Search 2 中先要创建一条新规则,即输入豆瓣电影的 URL、命名为豆瓣电影。然后回到搜索框,选择标签「豆瓣电影」,输入关键词「湮灭」搜索。

Ai Search 2 不光能搜索单个标签,还能选择多个标签进行聚合搜索。而且内置了常用的 90 个网站的搜索规则,添加到收藏夹中即可方便地使用。

拓展阅读: 人人都能用的个性化搜索工具:Ai Search 2

时间追踪

其实大学生在学业之外还是有不少的空闲,有人学有余力就选修几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人不想浪费时间就会去打工赚钱,可是还有很多人:

  • 沉溺在单纯打发时间的无谓活动里

这些无谓的活动,或许是游戏,或许是社交网络,不妨去追踪一下。虽然每个人都对空闲时间做出了安排,但是并不是什么都值得记录。首先,你没有精力去记录整个一天内的每项活动,因为记录本身就很耗费时间和精力。其次,碎片时间里的活动更容易记录,你的爱好与习惯更容易记录。

aTimelogger 和 timetrick.io 是同一开发者的两款时间追踪类的应用,它们能够记录你的活动、帮助分析时间、统计管理目标。一开始,先在 aTimelogger 中创建一些值得追踪的活动类型。除了日常的吃饭、睡觉、学习,你都干什么打发时间?比如:游戏、看电视、读书...

光光按下记时器,开始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开始记录只完成了第一步。只有把每天积累下来的数据进行一番分析,才能发现自己的碎片时间都是如何打发掉的。从 aTimelogger 由积累的数据形成的直观图表上,也许就能找出在碎片时间里你的爱好。

紧接着,就得从 aTimelogger 的「目标」开始改正自己、培养新习惯。在 aTimelogger 里简单地设置一个目标,比如:玩游戏半小时后休息,重新分配原本被打发掉的碎片时间。

aTimelogger2 

对碎片化时间做追踪记录和回顾分析,不是坏事,起码这么做是为了寻找一种活在当下珍惜时间的感受。

提醒事项

前面有提到,大学里的课程一多起来,脑子就容易记不清楚课程安排。可是,没有及时的提醒,以上解决的问题也还是存在。所以来到大学,要有正确的时间观念。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大学生该如何分配时间?简单地说,按点吃饭,按时做事。如果你能每天建立一个简单的待办事项列表。当你把列表上的这些一个个完成,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这样一来,不用处心积虑地挤时间,更不能浑浑噩噩地拖时间。

所以,相比 Todoist 和 Things 3 复杂的系统,我更推荐学生使用简洁的提醒事项类应用。因为你每天做的事情都相对固定,所以一旦分配好时间后,按时做事即可。

提醒事项

我推荐用 iOS 自带的提醒事项和 Microsoft To-Do 这两个简洁的提醒事项。提醒事项只要帮助我们完成两项事情:一是显示罗列出的待办事项,二是设定待办事项的截止时间。

面对一些特别的待办事项,比如被邀请参加一场重要活动,这里面包含的信息不仅有时间还有地点,所以在提醒事项设置时还可以应该添加活动所在地点的信息。

不要小看 Siri,语音呼出 Siri 设置提醒事项的确很方便。一个简单的提醒事项,比如「提醒我 18:30 跑步」。你只要动动口就能实现,不用拿起手机。然后 Siri 会根据设置好的内容在截止时间前发出通知提醒你。所以,对于设置提醒事项,你还可以通过简单地语音控制 Siri 来完成。

总结

我始终觉得,学生群体的效率是最容易提升的。因为现在学习方式的进步,已经从书桌、纸笔变化到屏幕、键盘。知识整理,也摆脱了单纯的纸笔,这类的学习技巧一旦传播下去,将对现在的学习方式有促进作用。

现在,你有课前查看课程表,有仔细记课堂笔记、有使用轻量的写作工具、有注意保存文件的细节、有习惯记录碎片时间内的活动。所有的行为,都在提醒你自己做好学习这件事,所以这样安排你一天的学习,开头罗列出的状况一定不会再发生。


> 让你的学校生活更美好,阅读专题:大学生数字生活指北 📚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高效的学习方法 👨‍🎓

家长必备的辅导利器,一整页数学题扫一下就知道对错:小猿口算

$
0
0

小麦今年上小学后,每天晚上的作业辅导就成了我和麦嫂的「新任务」,虽然学校会采用很一些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减轻孩子和家长的负担,但类似背诵课文、数学口算这些「经典项目」还是离不开传统办法,一句一句去对,一题一题去算。

尤其是数学口算,别看都是 10 以内加减乘除,真要批改四五页还是要花不少时间。碰上小麦心情不好,经常要拖到晚上 11 点才能完成,简直是身心俱疲。

好在科技是继续进步了,最近试用了一款针对数学口算的辅导工具,从检查、练习到激励,大大提升了数学口算的辅导效率,到底怎样做到的?我用实际体验场景来具体说说。

一整页数学题,扫一下就知道结果

数学口算是有指定的教程和作业的,仍然需要小麦自己亲自完成,但家长需要检查签字,一次作业几十道题,检查就等于自己做一遍,对于我们这些远离计算的成年人,真挺痛苦,别笑,现在小学生的很多题,我自己都是蒙的。

小猿口算利用强化的 OCR 技术,通过拍照识别可以瞬间完成批改,还能定位错题进行针对性订正,至少比家长检查快了 10 分钟。准确度更重要,如果因为家长漏检导致得分不理想,老师会说家长不负责,学生会产生信心和兴趣减弱。所以这个切入点还是很关键的。 

简洁的手写练习

现在的学生普遍对屏幕里的内容更感兴趣,即使同样的题目,他们也更愿意在 iPad 完成。所以数字化的口算练习模块,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往往会忘却枯燥,当成游戏去完成。小猿口算设置的练习模块,可以选择年级段,运算方式自由组合。而回答方式也是自然的手写,识别准确率相当高,小麦做了一遍又一遍,玩的不亦乐乎。

因为基于手机,带来了随时随地的方便,周末外出的路上,等待用餐的无聊时间,都可以让她进行口算练习,练习的多,这方面能力自然比其他孩子要强很多。

产品亮点和对比

小猿口算的设计简洁明快,从从图标到配色,都更倾向于孩子,而同期在用的教育产品大多都做得比较复杂,有不少还嵌入广告,经常被孩子误点。教育产品本来就应该是重体验的,即使将来付费使用是应该的。

虽然看起来功能使用都很简单,但背后的技术应用还挺复杂,首先要对 OCR 进行优化,光识别印刷体不行,还有识别孩子的手写体,而且是铅笔手写,我试了一些不错的 OCR 工具,别说计算检查,光识别内容就完全混乱了。所以,针对性的识别优化和数据匹配工作是少不了的。

包括手写识别也是一样,孩子的手写不会那么规范,但实际效果非常精准,其他作业练习工具,仍然是选择答案的形式为主,无论是体验上,还是学习效果上,都差强人意了。

写作最后

总体来说,数字化辅导工具还是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和效率,但大部分家长似乎都没跟上,每天的班级群里,最多的就是对这些工具使用的疑问,很多 80 后家长,缺乏对数字工具的基本理解和操作能力,就只能慢人一拍了。

用了小猿口算之后,我顺便也购买了旗下工具猿辅导里面的算数课程,善用工具,减轻压力,近期我会再分享一篇小学辅导教育的工具合集,具体讲讲我在日常辅导时用过的一些还不错的应用。 



一周 App 派评:上周值得关注的 8 款应用

$
0
0

各位周一好!本周我们为大家挑选了 8 款值得关注的应用,快来看看有哪些你感兴趣的。

iOS 精选(5 款)

Sleep++ 3.0:用 Apple Watch 自动记录睡眠


上周,睡眠记录应用 Sleep++ 更新至 3.0 版,虽然似乎只是增加了一个自动记录的功能,但对于 Sleep++ 来说算得上是一次「史诗级」更新,3.0 版之后 Sleep++ 才算真正成为一款实用化。

在此之前,你需要在入睡前点击「开始睡眠」,在苏醒后再点击「停止睡眠」,才算完成整个睡眠记录。只要忘记其中任何一次点击,整段记录就算「白搭」了。而现在,你只需要在 Sleep++ 的「设置」中开启「Auto Sleep Tracking」,之后应用就会自动识别你的就寝情况,并依此进行睡眠记录。

早晨醒来后,你会第一时间收到 Sleep++ 推送的睡眠简报,昨夜睡眠质量如何一看便知。Sleep++ 简单的柱状图相比与 AutoSleep 复杂的图表浅显得多,如果你只想简单了解睡眠情况,Sleep++ 会更为平易近人一些。

详细测评:《Apple Watch 上最好的免费睡眠监测 App,现在能自动记录了:Sleep++ 3.0》

请输入图片标题

虾米音乐 7.0:带着 AI 电台来「开趴」


上周「虾米」也进行了一次大版本更新,来到了全新的 7.0 版本。更新之后新增的「标签」选择界面,就是为新版「重头戏」服务的。新版虾米将音乐电台升级为 AI 电台,除了原本的「猜你喜欢」和情景电台之外,你可以「自建电台」,每个自建电台支持三个关键词,关键词可以是歌手、词曲作者、音乐风格、乐器等等,让电台尽可能为你精准推送想听的歌。

新版的 UI 也有大幅改变,虽然仍是顶部底部双重标签页,说不上简洁。但相比旧版缺乏主次的文本布局,新版顶部标签页展现明显,与红色声纹元素的结合,也让界面看起来更为时尚。其余页面的文字也从几乎统一的黑体,改为标题黑体,二级细黑,留白区域也更多了一些,视觉上会更为清晰。

新版还增加了「亲子模式」,你可以为宝宝设置独立的播放页,应用会根据宝宝的年纪以及收藏的歌曲进行音乐推荐,不过亲子模式下「欢乐时光」中常推荐一些「上个世纪」的儿歌,可能不一定符合现在孩子的审美需求。此外,新版还大幅拓展了「趴间」功能,不仅单独为其安排了一个标签,还增加了各种榜单,不过像我这样喜欢「孤独」地听歌的人,对于开趴还是毫无兴致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WTHRD:今天出门穿什么?


之前 Mr. Weather 怒刷了一波路人的好感,因为它一改天气应用对天气数据本身的重视,而将天气对用户的影响放在了首位,你完全可以任性地「不动脑子」,照着文字穿衣带伞,而无需理会天气究竟如何。这款 WTHRD 算是与 Mr. Weather 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在近期更新中加入了中文支持。

打开应用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卡通小人,在寒风凛冽时他会裹着厚厚的大衣,在阳光明媚时他则穿着短袖迎接着你,他的穿着和背景环境会跟着天气实时变化,你无需在意文字和数值,跟着小人穿大约是不会错的。国内的天气应用有穿衣小助手的也不在少数,比如墨迹天气,可相比之下 WTHRD 的美观程度显然更胜一筹。

WTHRD 虽是一款国外应用,但天气信息的准确度却也不差,与以精准著称的彩云天气相比,WTHRD 基本与之保持一致。不过在某些网络环境下,WTHRD 会出现无法刷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使用。另外,由于穿衣小人仅针对当下天气情况,如果一日内天气骤变,例如阵雨、冰雹,又或是「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小人并不会提前作出预警,在这一点上 WTHRD 显然不如国内同类应用实用。

WTHRD 可从 App Store 上免费下载,内置一个 6 元内购用于去除广告。不过在几日的使用中,我暂未看到任何形式的广告,你可以先试用几日,再决定是否内购。

请输入图片标题

Reminder:当「家庭」成了提醒应用

派评之前推荐过不少提醒应用,要说 Reminder 与同类应用相比有何新鲜感,大约就是它的 UI 了。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款应用看起来「似曾相识」,那你或许曾经是「家庭」的用户。Reminder 的 UI 与 Apple 官方出品的「家庭」几乎如出一辙,只不过被操控的智能家具变成了一个个提醒事项。事项内容以黑色文本展现,时间、提醒等则在卡片底部以灰色小字呈现,倒也是十分简洁了。

如果只是一个「复制」的 UI,这款应用实在没有什么推荐的价值。相比同类应用,它真正的价值大约就是「地点提醒」功能了。除了传统的可周期性时间提醒外,Reminder 还支持基于地点信息的提醒,你可以将提醒条件设置为「抵达 / 离开某地 XX 米」,其中「XX」可调范围在 100~1000,如果你出门经常丢三落四,或是下班时经常忘记打卡,Reminder 说不定能帮上你的忙。

Reminder 的提醒功能基于系统的提醒事项,在使用 Reminder 的过程中记得关闭「提醒事项」的推送,不然就会重复推送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网易云音乐 5.0:还需要继续改进的视频区


在和虾米音乐完成版权互授之后,网易云音乐也发布了 5.0 版本更新,新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将视频内容做成了独立版块,除了听音乐还能看到更多优质视频。

然而很多「云村百姓」对这个新变化并不买账,认为视频占据的比重过大,不过在我看来视频这种形式本身并没什么问题,网易云音乐此前就有很多优质的原创音乐视频,例如和音乐人张亚东合作的《Stage 舞台》,以及邀请众多音乐人联合创作的《音乐好朋友》。独立的视频页面无疑会让这些优质内容被更多的人看到。

请输入图片标题

网易云音乐之后如果想要把视频作为产品重要部分,还是需要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把视频和音乐的体验统一起来(是视频向音乐统一,不是反过来)。如果可以根据用户的听歌喜好去展现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它是视频区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Android 精选(3 款)

Fusion App:动手将网页封装成漂亮的本地应用

日渐臃肿和「流氓化」的本地客户端应用让 PWA、Instant Apps 和微信小程序等新型应用形式愈发受到用户欢迎。最近我们向大家推荐过不少 PWA 应用,它们大多有着几百 KB 的「轻巧」的身板,功能上却不输那些体积动辄数十 MB 的客户端应用。在较高版本的 Android 系统上,这些 PWA 应用甚至能够像本地客户端应用那样进行管理。

而现在,得益于近期大热于酷安的一款新应用 Fusion App,那些没有 PWA 版本的网页应用也能够化身本地应用了。

Fusion App 是一款网页应用封装工具,通过这款应用,我们可以将那些毒瘤服务的网页版直接打包成为本地应用。但这个过程却不是简单粗暴的直接打包,期间,我们可以套用一些固定的应用界面模板(顶栏、标签栏、底栏等等),也可以从 1000 多个图标仓库中自行选择封装应用的图标样式,除此之外,还有全局 JavaScript、自定义事件、网页控制等高级「工程编辑」功能。

显然,Fusion App 又是一款神器。但它的使用门槛并不低,想要上手还需要多花心思摸索。如果你想感受一下这款应用的魔力,不妨前往 酷安客户端评论区试试其他人打包而成的网页应用。

Files Go:好用的搜索功能来了


Files Go 可能是目前为止 Google 推出过的最为特殊的一款「Go 系应用」,它秉承着轻量、易用的理念,没有 Android Go 的操作系统平台限制,以智能化的文件清理为主打功能,同时又有着不输同类应用的文件管理功能。

在上周的更新中,Files Go 又整合了更加好用的文件搜索功能,进行文件检索时,我们可以同时使用搜索框下方的分类标签进行进一步过滤。

此外,新版 Files Go 还有诸多易用性优化,比如清理重复文件时长按重复文件缩略图就能点击右上角小图标查看文件位置避免误删;与 Google Photos 进一步整合,可以直接通过 Files Go 清理那些已经备份过的本地照片等等。

Twitch:手机版也支持直播扩展了


作为世界范围内最热门的游戏直播平台之一,Twitch 虽然在内容数量上稍逊于国内平台,但直播内容质量和客户端设计一直都深得我心。

就在上周,Android 版 Twitch 客户端跃进至 6.0 版本,新版为移动端带来了官方直播插件支持,那些开启了插件的直播间不仅可以向桌面版用户提供比赛记分板、日程、投票等扩展功能,同样也能让手机用户享受到同等的直播观看体验。

目前,首批适配移动版本的扩展插件已经更新,包括提供音乐、投票和小游戏的 Streamkabs,展示直播间直播日程的 Schedule 以及展示直播者在《魔兽世界》中角色属性的 WoW Armory。只要直播间启用了这些插件,使用 Twitch 6.0 版本的用户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体验到。

本期「一周派评」由 @snow 和 @Android 派小队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发现更多新奇应用 📱


十几年前亚马逊尝试失败的「大数据杀熟」,为什么又在国内火了起来?

$
0
0

科技界的热词更新日新月异,在区块链霸屏的今天,没想到「大数据」又杀回来了。

随着微博用户 @廖师傅廖师傅 的一条控诉微博,指出某旅行网站和某叫车平台会针对老用户选择性提价,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也都纷纷晒出各个网络平台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发现对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产品服务,两台不同的手机上显示不同的价格,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一时间,「大数据杀熟」成了人人愤慨的对象。为什么一向强调透明公开的互联网,反而使用了小商家的杀熟手段?是因为有了大数据,互联网公司才开始杀熟的吗?在今天网民的一片控诉之下,这些互联网公司未来会如何调整?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大数据杀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正所谓大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其实,互联网公司试图对用户差别定价的行径,早在大数据之前就出现了。而商业公司试图对消费者差异定价的行径,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广泛地存在着。

价格歧视符合商业公司的最终目标

同样的服务和产品,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用户,在经济学上这叫做「价格歧视」。本质上,它迎合了商业公司的最终目标:利润的最大化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般的商品而言,价格越高,愿意买单的消费者就越少。因此,企业要找到一个定价的平衡点,使得在这个价位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的讨论会简化成收入最大化)

例如,对于这样一条需求曲线,当企业只能选择一个统一定价时,只有在 200 元时,可以卖出 100 份,这时候最大化的收入就是 20000 元。那么,如果企业想进一步再多赚一点,只有实行差异化的定价,比如,一部分卖 200 元,一部分卖 300 元,这时候总收入就可以变成蓝色区域部分,即 25000 元。

可想而知,对于商业公司来说,最终的目标,就是实行这样的差异化定价: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价格,直到覆盖掉整个三角形区域,这时候最大化收入就是 40000 元。

价格歧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可想而知,如果企业要实现终极版的价格歧视,即把蓝色区域填满整个三角形,几乎相当于是要实现千人千价。这在实体的商业社会里是没有可能实现的。

于是,商业公司只能退而求其次,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见到的价格歧视,都是以区域、购买量、消费者类别来划分的。你在路边购买一支雪糕需要支付原价,然而,如果你去批发 100 支雪糕,往往就会有折扣。你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时候购买口罩,价格肯定比在三亚卖的口罩贵。景区的门票,如果你能拿出学生证,就能享受折扣。

这些价格歧视我们之所以觉得习以为常,往往是因为他们的规则是透明的,而且针对的一类群体,而不是单单的个人。然而,互联网把价格歧视的可能性向前推了一步。

互联网使得完全的价格歧视成为了可能

完全的价格歧视,即像淘宝的千人千面一样,如果要实现千人千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 商家有能力了解每个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从而针对每个人单独定价;
  • 消费者之间彼此是区隔的,它们在购买前无从得知或很难得知标准定价;

互联网恰恰有能力做到这两点。

如果你走进一家传统的超市,所有的价格标签都是统一的,消费者感知到的是统一的定价,并且所有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超市是无从知晓的。

而在互联网上就不一样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着自己的电脑或手机屏幕,每一块屏幕将消费者区分开来。如果你不特意去找另一个人拿着他的手机比价,你根本无从得知,显示在这个屏幕上的价格,到底是一个标准定价,还是针对你个人的定价。其次,互联网公司根据用户的属性、历史行为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从而分析出用户的画像,使得有能力了解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偏好,从而做到千人千价。

事实上,在大数据概念兴起之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就已经有过相关的尝试。早在 2000 年,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就小范围尝试了价格歧视的定价手段。同样的 DVD 碟片,如果你是新用户,价格是 22 美元,而如果你是一名被认为有购买意愿的老用户,价格就会动态调整到 26 美元。不过,这一尝试在遭到用户发现并投诉后,亚马逊很快下线了这一尝试,并承诺不再进行价格歧视。

今天:为什么我们感到愤怒

在讨论近来对「大数据杀熟」的大规模声讨之前,我们不妨先变换角度,站在商业公司的立场上来看看。

商业公司的苦衷:规模越大,处境越尴尬

以电商平台为例,我们在上面看到售卖的宝洁产品都是同一价格,然而,宝洁自己在线下的不同渠道,价格往往并不是统一的。华南和华北区不一样,大型超市和便利店不一样,甚至超市和超市之间,价格都可能不一样。

这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区域性价格歧视。然而,综合性的电商平台,其对外的品牌形象是整体的,我们的概念里,京东就是京东,不存在华北京东、华南京东,因此,我们期待无论从任何地方访问京东,得到的商品售价都是统一的。

这也符合互联网公司对于规模的追求,但代价就是,定价空间的进一步收窄。既然要面向全国实行统一定价,这就使得它们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

  • 那么如果选择统一实行最低价,则意味着盈利空间很小,甚至在部分区域还面临着亏损。
  • 如果选择把价格瞄定在中间位置,则给了部分垂直平台或地方平台以存活的空间,毕竟他们可以只服务于某一特定区域,从而只针对这一块区域把价格拉到更低。但这样一来,又违背了互联网公司对规模的追求。

消费者的愤怒:来源于杀熟

单纯这样看来,互联网公司实行价格歧视,也有自己的苦衷。不过,真正让消费者感到愤怒的,其实并不是价格歧视本身,而是杀熟这件事。

最首当其冲的,就是忠诚用户被背叛的感觉。许多人认为,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并不是价格歧视,而是对用户的欺骗。这样的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价格歧视的初衷,是针对不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能力,给出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格。然而,杀熟的出发点并不是基于用户真实的购买需求,而仅仅是利用了忠诚用户的路径依赖和信息不对称

其次,是商业公司实行杀熟的手段。前文也提到了,线下的线下价格歧视并没有激起我们极度的反感,主要在于它依旧维持了标准定价。即使区域不同价,但在同一个区域内还是有一个标准定价;即使批发有折扣,但也是基于一个标准定价的折扣。

其实,就算互联网公司非要杀熟,也有两种措施:

  • 在标准定价的基础上,向部分用户通过优惠券、返利等手段来变相降价;
  • 直接向老用户提价;

这两种手段虽然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在给用户的心理感受上是完全不同的。只要标准定价还存在,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会更加认可定价是公平、有规则的。

不过,用手段的区别来蒙蔽用户,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问题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老用户被欺骗的感觉,就像某电商平台上,同样一件商品,经常出现普通用户可以领券,付费的 Plus 会员却只能原价购买的手段,久而久之,这样的套路大家知道后,自然也就心凉了。

明天:如何皆大欢喜

其实,如果仔细想想,大家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愤怒里,大数据挺冤枉的。

无论是判别是不是老用户,还是区分用户的手机型号,或者记录用户的搜索次数,这些事情还真算不上大数据。如果大数据真的用到如火纯青的地步,你拿两台手机比价时,就不应该让人发现破绽了。这一点来看,大数据真的只是躺枪了。

我们对于技术本身的信心,和我们对于商业公司如何使用技术的信心,其实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在技术前进的过程中,总体的趋势,还是个人出让越来越多的数据和隐私,换来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关键在于,商业公司如何作为?它们敢于像亚马逊一样承诺,摒弃现在这样简单粗暴的杀熟手段吗?

用大数据定价,而不是用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简单粗暴的,甚至没大数据什么事,真正需要大数据的,是大数据定价。

哪些用户可以接受更高的价格,哪些用户应该适当地予以降价?商业公司在试图使用大数据定价时,不应该只关心于哪些用户是提价的对象,同样应该关注哪些用户是降价的对象

同时,在对价格进行调整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保持透明、公开的标准定价。就如同滴滴、Uber 会有高峰时段动态加价一样,消费者本身对这样的行为并不会有强烈的反感,我们可以接受大数据定价,前提是拥有明确的知情权。

使用默认的力量,尊重用户的选择权

亚马逊在承诺不使用价格歧视之后,是不是大数据就一无是处了呢?当然不是,亚马逊自那以后,专心于将大数据运用在整个网站的推荐系统上。

推荐系统影响着商品的展示和曝光率,决定了排序的优先级,从根本上来说,它使用的是「默认」的力量,同时保留了用户的选择权

想像一下,叫车平台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默认展示不同的打车方案。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用户,默认显示专车服务,用户可以手动切换到快车。而针对价格敏感型用户,则默认显示快车服务。

最后,每家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该更进一步地把这个问题拆解成两部分:如何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如何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要做到后者,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杀熟恰恰是杀鸡取卵的行径。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如何管理你的订阅服务,不再被扣冤枉钱

$
0
0

App、音乐、视频、付费栏目……你每个月要为订阅服务花费多少钱?

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 App 和服务开始采用订阅收费。虽然相对于一次买断,这种办法提供了更灵活的支付选择,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缺乏有效管理,时间一长,难免会忘记一些订阅服务的有效期,一不小心被白白扣掉了不少钱。

如果你也有相同的困扰,不妨跟随这篇文章,对你的订阅服务进行一次彻底整理,让你对自己的订阅服务心中有数。

理清你的订阅服务

既然要整理,首先就要弄清楚自己订阅了多少服务。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订阅服务包括以下几类:

  • 生活类:电话卡月租、网费、外卖服务、网购会员……
  • 工具类:网络云盘、 Office、密码管理、笔记服务、修图 App……
  • 娱乐类:音乐、视频、阅读会员、杂志……

在按照类别整理的过程中,可以特别留意这两个来源:

  • 应用商店。不管是 App Store 还是 Google Play,都提供了可以查看用户所有订阅的界面。如果你记不清自己订了哪些服务,可以去这里看看。
在 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中查看订阅
  • 邮箱。许多订阅服务都会通过发送邮件来提醒用户订阅即将到期。你可以在邮箱里搜索「订阅」、「subscription」和「membership」等关键词来找到自己的订阅服务。
用关键词帮助搜索

你可以建立一个表格,帮助你记录相关的信息。你需要记下的信息有以下这些:

  • 服务名称
  • 支付周期(按月还是按年)
  • 订阅方式(官网还是应用商店)
  • 价格
  • 到期时间

明确需求,合理选择订阅服务

理清订阅后,下面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订阅服务进行筛选:

  • 是否订阅了多个同类服务(例如同时订阅了多个视频平台会员)
  • 是否订阅了自己使用频率很低的服务(通常都是一些按年订阅的服务)
  • 是否采用了最合理的支付方式(官网价格可能比应用商店便宜,按年支付比按月支付优惠)

根据你的需要,选出自己希望继续订阅的服务。这一步往往会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你可能会很纠结,当你拿不定主意时,一个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是都先取消订阅。

这样做的原因是:我们整理的目的是选出自己目前正在使用的订阅服务。所以我们需要避开那些「有可能会用到」的服务。换句话说,如果你到时真的需要,那么再临时订阅也不迟。

记录订阅服务,设置到期提醒

完成了上面两步,基本上我们就已经完成了整理的过程。剩下最后一步是为自己的订阅服务设置到期提醒。这里提供三种方法来帮助你。

方法一:使用日历

由于订阅服务都是周期性扣费,所以很适合用日历来记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周期性日程,按照支付周期选择「每月」或者「每年」提醒我们。

为了避免错过付款日,可以将提醒时间设为提前 1 天。这样当看到提醒时去付费就可以了。

方法二:使用记账 App

如果你有记账的习惯,也可以使用记账 App 来记录订阅服务。在记账 App 中,我们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订阅类型:

第一种是按年订阅的服务。由于一次会交付一年的费用,在记账时,如果你既要体现目前这笔钱已经被花了,又要将费用平摊到每个月去显示,像 MoneyWiz 这种支持记录「未来账」的记账 App 可以解决这个需求。

具体方法是,将这笔钱平摊为 12 份,然后记在未来每个月的账单中(你可以先记一次,然后使用复制功能,这样能节省不少操作),让订阅的花费正确显示在每个月的消费中。

第二种是按月订阅的服务。由于我们需要每个月付一次钱,那么就应在付款的时候记上这笔账。当然,如果你的记账 App 像 MoneyWiz 一样拥有「预定」功能,你可以建立一个按月循环的周期扣款记录,设定好金额和扣款日,记账 App 就能到时候提醒你记上这笔账。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 MoneyWiz 这款记账神器,欢迎订阅少数派推出的《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付费栏目。

方法三:使用专门的订阅管理 App

最后,如果你需要更详细地了解自己在订阅服务上的支出,可以使用专门用来管理订阅的 App,比如少数派曾经推荐过的 Bobby(原名 Billy)。

在 Bobby 里,你能够用不同颜色的条目来记录你的订阅服务。对于每一个服务,你都可以记录它的价格、付款日和支付周期,并设置相应的提醒。

当你把所有的订阅服务填入后,Bobby 会把你所有账单全部折算成按月或者按年花费显示,这样你就能知道你花了多少钱在订阅服务上。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Bobby,免费版可以记录最多 5 个订阅,解锁内购后可支持更多记录。

以上就是有关订阅整理的全部方法了。最后,如果你需要临时订阅一个服务,或者尝试使用一个新服务,一个好习惯是在开通后就立刻取消自动续费。一般来说,订阅服务会允许你继续使用直到下个扣款日为止。这样你就不用担心自己忘记取消而被多扣钱了。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好的数字生活方式 💰

新款 iPad、MacBook、iPhone SE 2……今晚的苹果发布会到底能看到哪些新产品?

$
0
0

今晚 11 点,苹果将在芝加哥的 Lane Tech Prep High School 召开一场教育主题的发布会。

根据苹果提供给媒体的邀请函,本次发布会将聚焦教育领域。为了体现这一主题,苹果还特意将发布会举办场地选在了芝加哥当地的一所高中。少数派在这里为你整理了有关本次发布会的消息,希望带给你最全面的前瞻资讯。

苹果的邀请函 图/Apple

新款 iPad 和 Apple Pencil

此前,据多家外媒报道,苹果将在本次发布会上推出一款全新的入门级 iPad。这款 iPad 将支持 Apple Pencil,并有可能加入用于连接外设键盘的 Smart Connecter。联想到本次发布会的主题,这款新 iPad 很有可能将主要面向教育市场,售价相对不会太高。

概念设计图 图/Ben Geskin

除此之外,据法国媒体 Consomac消息,苹果最近向欧亚经济委员会(EEC)递交了两个不同型号的 iPad 审核申请。这引起了一部分媒体对新款 iPad mini 的猜测。不过苹果自 2015 年后便没有更新过这款小尺寸 iPad,目前没有足够的信息证明苹果有意继续推进这条产品线。

另外,Apple Pencil 有可能将随着新款 iPad 一同更新。目前 Apple Pencil 的售价($99)对于教育市场来说过高,同时它也只支持 iPad Pro。为了增加 iPad 在教育市场的吸引力,苹果很有可能将推出一款将对价格更亲民的 Apple Pencil,用来配合新款 iPad 使用。

新款 MacBook/MacBook Air

在本次发布会上,有消息称苹果将推出新款 MacBook 或 MacBook Air。据 KGI 分析师郭明錤称,苹果将更新入门款的 13 英寸 MacBook Air,此外 Digitimes 也声称苹果有计划推出一款 13 英寸配置 Retina 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这两个消息可能指向同一款产品。

如消息属实,这样一款产品的确非常有吸引力,毕竟目前在售的 MacBook Air 还依然使用第五代 Intel 酷睿 CPU,同时也没有配置高分屏。但根据目前苹果在售的产品线,所有使用 Retina 显示屏的笔记本电脑售价都在 ¥10,000 以上,如果要给 MacBook Air 加入 Retina 屏幕,那么有可能起售价将不会再是 ¥6,988。

已经公测两个月的 iOS 11.3

虽然和这次的教育发布会没什么关系,不过已经公测了两个月的 iOS 11.3 可能会在这次发布会后发布正式版。

作为 iOS 11 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次更新,iOS 11.3 新增了龙、熊、骷髅和狮子 4 个新的 Animoji 动话表情,「电池健康」功能也方便你在系统设置中直接查看 iPhone 的电池寿命,并将此前为避免意外关机而加入的「性能管理模式」调整为默认关闭状态。

请输入图片标题

iOS 11.3 还将 ARKit 更新至 v1.5,利用新的 ARKit 技术,iPhone 可以发现并识别标志、海报和插图等 2D 图像的位置,并通过 ARKit 呈现出更加生动的效果,对于博物馆的互动展示,或者电影海报宣传都很有帮助。

请输入图片标题

AirPower 充电枕和 AirPods 无线充电盒?

去年秋季发布会亮相的 AirPower 充电枕可以同时为 iPhone、AirPods(需要更新无线充电盒) 和 Apple Watch 无线充电,之前苹果并没有给出具体上市时间,虽然在这次发布会上直接宣布开售的可能性不大,不过还是希望苹果能透露一些具体的上市时间。

图/Apple 官网

iPhone SE 二代、新配色 iPhone X?

两年前在春季发布会上亮相的 iPhone SE 似乎到了要升级换代的时候,此前就有不少媒体猜测新款的 iPhone SE 会和 iPhone X 一样会去掉 Home 键,改用全面屏设计。而近期 Twitter 上也有 爆料 称苹果计划为 iPhone X 增加新配色 Blush Gold(腮红金)。

图片来自 Twitter(@Ben Geskin)

尽管这些听起来都很令人期待,不过作为一场教育相关的发布会,苹果应该不希望让和教育无关的事情占据太多时间,而这些「新产品」至今都还只存在于各种传言里,在这次发布会上出现的可能性应该也非常小。

没有直播的发布会

和往常的发布会不同,这次发布会甚至没有现场直播,而是在发布会结束后在官网放出录播视频,所以想要看直播的读者可以「洗洗睡了」,不过明天我们还是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发布会上最值得关注的内容,让你在醒来后第一时间了解苹果在发布会上到底公布了哪些新产品。

用这个 App 给你的套壳截图加上花式背景:OneScreen | App+1

$
0
0

OneScreen是一款新鲜上架的截图类 App,相比起传统的同类型应用,它没有长截图功能,也不能添加各种标记,而是主打截图套壳功能,可以说是一款小而精的 App。

截图套壳其实并不少见,不少同类型应用都附带上这一个功能,我派的 Workflow Gallery也有这个动作可供下载,但 OneScreen 突围而出的关键就在于套壳的姿势花样多变

标准模式
标准模式

在 OneScreen 中,套壳分为「标准模式」以及「选择模版」。前者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最普通的套壳,App 支持从 iPhone 6s 到 iPhone X 的机型。但在此之上,OneScreen 提供了多种背景颜色,以及侧面角度的机身「壳」,算是可圈可点之处。

请输入图片标题

而「选择模版」就非常值得一提了,它提供了更多不同角度的「壳」,比如悬浮在空中,45 度立着等等新奇的模版,即使再普通的截图套上去也会瞬间变得高大上起来,效果就像是你在设计网站上看到的渲染图一般惊艳。

请输入图片标题

目前,这些模版只有 10 个,而且其中 8 个都是 iPhone X 的,但开发者承诺在后续的版本中会添加许多模版,我们不妨期待一下。而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App 中也有投稿提交模版的入口。

OneScreen 最大的优势是,它缩进了专业设计师和普通用户之间在「截图套壳」这一方面上的距离。App 中惊艳的模版效果,以往其实是需要 Sketch 等专业的软件 Mock-up 才能做到的,但是 OneScreen 把这一功能很好地移植到了 iOS 平台上,非常实用和方便。嗯,没错,这篇文章的题图也是用 OneScreen 做的。

目前,OneScreen在 App Store 中售价 1 元,可以说是白菜价了。所以如果你也有这种作图的需求,或只是单纯地想让自己的截图更加美观,OneScreen 是值得尝试的。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不再错过任何一款好用的 App 📱

最强大的本地电子书管理工具:Calibre 使用指南

$
0
0

Calibre 是一款强大且易用的电子书本地管理工具,可以在 Windows、macOS 和 Linux 平台集中整理各种格式的电子书……

等等!本地?管理?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者 Kindle,习惯了在亚马逊、多看等平台,实现从购买到阅读的一条龙体验。特别是 Kindle Unlimited 服务,使得电子书变得像流媒体音乐一样,唾手可得(即凯文﹒凯利所谓的「流化」)。你真的还需要一款「本地」电子书「管理」工具?

Calibre 不只是一款「本地电子书管理工具」,「管理电子书」不是我们真正的需求。Calibre 带来的,是我们靠依附于电子书平台,无法带来的完全自由而又完善的电子书使用体验

让 Calibre 成为你的私人书库

曾经我对自己未来书房的终极幻想之一,就是用 Dieter Rams 设计的 Regal 606 System,放上满满一面墙的书籍。但随着购买电子书的比例碾压实体书,只能用 Cover Flow 的方式聊以慰藉。

Regal 606

当然 Kindle、多看等平台还是提供书库模式的,不过也就真的限于看看封面过过眼瘾。除了书名作家,其它信息——类似出版社、版本——一概不知。书库中的数据也不能编辑,想给电子书加上标签,通过作品类型整理藏书自然不可行。至于添加其它平台的图书,怕是痴人说梦。

故而长期以来,我的电子书分散在 Kindle、多看和自己的 Mac 本地硬盘中。

导入图书

而 Calibre 可以导入几乎市面上所有的电子书格式,将它作为我唯一的书库再合适不过。

常见的PDFePubmobi自不用说,亚马逊独家的azw3和最新的kfx格式也支持完美导入。对于 Kindle 而言,最方便的是利用 Kindle for Mac 下载自己所有购买过的书。图书文件会显性地保存在硬盘中。利用 Calibre 的「从目录添加书籍,包含子目录」功能,就能一次添加所有书籍,不用一个个选中文件。

导入 Kindle for Mac

如果你之前习惯了用 Kindle,把所有图书都保存在了 Kindle 上,用同样的方式就可以一口气添加书籍。

多看这个平台比较难办。它既没有 Mac 版客户端,即使用 iMazing 等工具打开 iOS 应用的文件夹,也看不到图书文件。所幸官方支持在 Kindle 上刷多看系统,算是一点小缺口,可以像 Kindle 一样将图书导入进 Calibre(不过也仅仅能导入,下文会解释原因)。

编辑图书信息

完成来自所有平台的电子书导入后,你会发现你的 Calibre 书库光秃秃的,简介、作者、出版社等信息全是未知或者空白。如果我告诉你,你现在应该给每本书手动添加信息,这样才能体现热爱图书的真诚。恐怕你会立马关了这篇文章,然后把 Calibre 卸载掉了。

Calibre 的设计者当然想到了「自动完善图书信息」这个需求,而且是一次性给书库中所有图书添加图书信息。选中所有图书(快捷键⌘Command + A)后,点击「编辑元数据 - 下载元数据和封面」(快捷键⌘Command + D + ),就可以批量下载图书信息。Calibre 会从亚马逊、谷歌和豆瓣等平台抓取图书的相关信息。

下载元数据

下载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稍长,只要看到右下角的圆圈一直在转动,就说明 Calibre 正在辛勤地搜索和下载中,不要担心它已经罢工了。

搜索的过程中 Calibre 可能会报错,提示下载元数据失败,通常的原因都是现有的数据实在太少。如果连书名都不告诉它,怕是很难找出正确的图书信息了。此时就只能在 Calibre 中手动编辑元数据,添加一些基本的信息,类似书名。

利用 ISBN 添加图书

不过根据我的经验,更有效的方法是在豆瓣中搜索图书的 ISBN(使用 Alfred 的朋友可以利用这个 Workflow 快速找到图书的豆瓣页面)。书名可能因为版本或者语言关系不易搜索,但是对于 ISBN 的信息却是和图书一一对应的。

下载封面

不过可能因为无法获得亚马逊中国的数据, Calibre 对于中文图书信息的抓取还是不够完美。例如封面,经常抓取到一些老版本图书的封面,此时就只能手动编辑元数据。在「编辑元数据」的窗口可以再次尝试搜索封面,或者用本地下载好的图片作为封面。在这个窗口也能修改所有相关的图书信息,例如给图书加上文学、社科等标签。

经过导入和编辑图书信息两步,私人书库也就搭建完成。你可以在搜索栏中随意根据作家、丛书或者「推理小说」等标签,找到自己接下来想看的书。可以说既实现了实体书架的展示功能,又发挥了电子书便于整理的特性。

把 RSS 新闻变成电子书

除了书籍,RSS 新闻也是很多爱读书的人的信息来源。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工具,可以把 RSS 信息源转换成电子书,再通过邮件推送的方式发送到 Kindle。作为你唯一的电子书书库,Calibre 又怎么能少的了这个功能呢。

不过如果直接把 RSS 源中的新闻全部转为电子书,我想很多人都难以读完所有新闻,况且 RSS 中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值得放在 Kindle 中精读。

我个人习惯的方式是将在 Reeder 中扫一遍 RSS 中标题和开头,将想要认真读的文章发到 Instapaper 中。Instapaper 有个不为人知的实用功能,在网页版上可以导出每个文件夹的 RSS 源链接(其实也可以在网页上直接下载 ePub)!这样既可以解决新闻数量过多的问题,又能实现在手机上利用碎片时间筛选,在 Kindle 上专心精读的 Workflow。

获取 Instapaper RSS 源

获取 Instapaper 的 RSS 源链接后,在 Calibre 中选择「抓取新闻 - 添加或编辑自定义新闻源」,将 RSS 链接添加进去即可。此外还可以设定定期下载的时间。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下载完成后最后去 Instapaper 将文章存档或者删除,否则下次下载时会重复下载老文章。

利用 RSS 生成电子书

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添加 RSS 源。除了一个个添加 RSS 链接,更高效的操作是从 Inoread 或者 Feedly 导出自己已有的 RSS 源的 OPML 文件,再在 Calibre 中导入,就可以一口气添加所有已有的 RSS。

让看电子书变的自由

图书的载体从纸张变成比特后,理应变的更便于我们自由选择喜欢的设备来阅读。而现实的情况却是,Kindle 只能打开有限的图书格式,不支持像 ePub 这样常用电子书格式。好在 Cailbre 提供了格式转换的功能,让我们可以将手上的电子书转换成 Kindle 支持的格式。

选中书籍后在工具栏选中「转换书籍」就能打开转换界面。在右上角的输出格式中,选择你希望输出的格式。可以看到其实能选择的格式极其丰富。

转换图书格式

不过光是转换就太小看 Calibre,左侧一竖条的工具,可以在转换的过程调整电子书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界面外观」中选择自己喜欢,但 Kindle 又不提供的字体,在「页面设置」中调整「输出配置文件」,选择之后要阅读的设备,保证转换后的电子书能完美的在设备上显示。不过这里提醒一句,如果你不完全明白这些设置的含义,还是尽量选择默认设置,免得转换过程中出现问题。

选择字体

像 iTunes 一样传输图书到设备

早年使用 oppo mp3 播放器听音乐的时代,就非常歆羨 iPod 用户,可以在电脑端用 iTunes 整理好音乐后,一键与 iPod 同步,不用手动拖拽文件,或者在播放器磁盘再手动整理文件夹。而利用 Calibre 传书到 Kindle 等设备也是有着媲美 iTunes 的体验。

将 Kindle 连接电脑后,Calibre 会自动调整工具栏,显示出「设备」窗口。在「设备」中可以查看 Kindle 中已有的图书文件。此时在书库中选中想要推送到图书选择「发送到设备」即可。完整的图书文件和信息,就会显示在「设备」窗口中。

推送到设备

转换图书格式后,Calibre 会智能的将两种格式的图书,同时保存在书库的同一条目中,但通常没有必要把两个不同格式的文件都发送到 Kindle 或者设备上。其实只要选择「发送特定格式」到设备即可。

推送特定格式

虽然 Calibre 能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的 E-link 阅读器,但难免会遇到电脑能识别,但是 Calibre 无法识别设备的情况。此时不用「发送到设备」功能,而是选择「保存到磁盘」,将目标磁盘选择为阅读器的文件夹即可。

制作属于自己的阅读书单

如果是常年使用豆瓣读书的书虫,想必也和我一样,习惯用「想读」来标注暂时还没空读的书。Calibre 能完美的管理已经购买的书,至于那这些想读的书,如果也能用 Calibre 来整理就更省事了。

已购买的书可以导入电子书文件,如果没有购买,就要另想它法把图书导入 Calibre。所幸 Calibre 可以在书库中,添加一本没有实际电子书文件的条目。点击「添加图书 - 根据 ISBN 号添加图书」(上文已经介绍过如何获得图书的 ISBN 号),记得在右侧给图书加上「想读」标签。导入后 Calibre 会自动询问你是否要下载元数据。完成导入后的条目,除了没有真正的电子书文件,其余和 Calibre 中的其它书是完全一样的。

添加ISBN

但我们不希望把已购买的和想读的书,一直混在同一个界面,这样会不好区分哪些是已购买,哪些是已读。虽然能通过搜索「想读」标签来筛选,但毕竟不是优雅的解决方案。

这时就可以用到 Calibre 的「虚拟书库」功能。抛开技术细节,「虚拟书库」可以理解为基于现有书库创建一份独立的书单。点击「虚拟书库 - 创建虚拟书库」,Calibre 会让你设置名称和搜索表达式。我们之前为想读的书都打好了「想读」标签,此时只需要基于这个标签来筛选即可。

虚拟书库

这样一个虚拟书库创建后,就可以一键切换到它,把它当作想读书单。比豆瓣的想读更方便的是,可以随意根据作者、风格等条件在书单中筛选,找到下一本想买的书,而不用在网页上来回翻页。

不过使用豆瓣想读还有一处便利,就是可以把想读加入购书单,能在多个购书平台进行比价。Calibre 也有类似的功能。在工具栏选择「获得图书」,根据条件搜索图书后,就会显示多个平台的信息。不过这个功能对中文图书平台支持十分不好,连亚马逊中国都不能搜索,只适合习惯在外国购书平台的用户。

分享你的书库

Calibre 作为私人的藏书库,在功能上已经无可指摘了。而虽然它的数据结构是基于本地硬盘的,但开发者还是给它加上了网络书库功能,方便我们将电子书分享出去。

Calibre 提供了不止一种共享图书的办法,有内容服务器、无线设备共享和电子邮件共享。不过经过体验下来,内容服务器是最稳定和便捷的方式。

在 Calibre 的「连接/共享」窗口中打开内容服务器,软件会提示一个 IP 地址和端口,假设 IP 地址是 123.456.789.987,而端口是 8888,将两者以123.456.789.987:8888格式在浏览器中输入,就能在网页端打开你的书库。朋友可以随意下载你书库中的书籍到他的电脑中。

一定要注意的是,因为 Calibre 的内容服务器是用的非加密通道,一定不要将自己的 IP 地址和端口随意公布到网上,否则你的电脑将极不安全。在给朋友分享完后,一定记得停止内容服务器。

当我们谈论电子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过了 2017 年,在互联网上已经基本听不到传统 CD 、mp3 和流媒体音乐的讨论了,即使是最发烧的 CD 或者黑胶爱好者,也不再拒绝流媒体的听歌体验。而电子书和纸书之间的讨论,市场的争夺,还处于胶着的状态。

是纸书的体验无可替代了吗?不,是电子书的体验还没真正的达到让人放弃纸书。尚不谈论硬件上的差异,光是买书、看书、管理电子书的场景的割裂,就足以让每个爱阅读的人身心俱疲。

而 Calibre 的价值,就在于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在一人独处的角落,打理自己所有心爱的书籍。一如曾经的沾了些许尘埃,却又让你不禁来回抚摸的书架。

所以,我要用 Calibre,来管理一辈子看过的电子书。

你可以在 Calibre 官网 下载到 macOSWindows 32 位64 位Linux 版本,以及 绿色版

图片来源:606 Universal Shelving System


> 了解更多 Kindle 的用法,欢迎阅读少数派 别让你的 Kindle 吃灰 专题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体验更现代的生活方式 🏃


用这种更美观的方式,分享你喜欢的电影对白

$
0
0

看剧、看电影过程中遇到有趣的情节或台词,截图是我们分享给身边好友或发上社交网络的首要选择。如果遇到较长的台词、大量的对白,对于这种多张截图如何分享,又十分令人苦恼。将所有截图一股脑地发送出去显然不是一个很好地办法,将所有截图纵向拼接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然而若大段的台词只对应一个画面的话,拼接后的长图中是有许多冗余画面的。

最好的方式是,将大段对白中关键性的画面保留,对剩下的截图裁剪至仅保留字幕部分,对处理后的图片进行拼接。这样制作的影视截图,既保留了完整的对白,又不会因为大段的台词而使图片过长。我制作了一个 Workflow 以省去制作这样一张截图的繁琐裁剪操作。

点此下载「电影截图制作」

操作步骤

这个 Workflow 的操作很简单:

  1.  选择所有截取的图片;
  2. 选择所有主图(即保留画面的截图);
  3. 自动完成对字幕图片(即仅保留字幕部分的截图)的裁剪以及所有图片的拼接;
  4. 将成品图片保存至相册并删除源图片。
Workflow 运行步骤

原理

在构思和实现这个 Workflow 的时候,思路其实非常简单:在所有需要分享的图片中,对字幕图片进行批量裁剪,再与主图一起进行纵向拼接,不过我并没有预料到看似简单的步骤需要的操作却比我想想中的要多一些,这个 Workflow 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如果你想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个 Workflow 进行改进,这张图片可以帮你了解整个 Workflow 的原理。

原理

注意事项

在使用此 Workflow 的过程中,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字幕的高度在这个 Workflow 中默认为整个画面高度的 15%,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字幕大小对字幕的高度进行调整。以应对不同截图要求
  • 如果使用 iPad 对视频进行截图,不同的视频比例可能会使截图上下方出现黑边,且不同视频上下方黑边的高度及位置不尽相同(如下图所示),无法直接自动去除。为此我制作了 电影截图制作(iPad版)的 Workflow。原理与上面相同,只是在选图后添加了两项裁剪操作,使用时分别需要裁剪出截图上方与下方的黑边。
不同 iPad 截图上下方黑边不尽相同
电影截图制作(iPad 版)

如果对制作的截图有其它的要求,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此 Workflow 进行改进。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这两个 Workflow:

想进一步了解 Workflow?不要错过少数派的 Workflow 专题「从零开始用 Workflow」,以及汇集最全中文 Workflow 动作的 Workflow Gallery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关于昨晚的苹果新品发布会,这 5 件事值得你关注

$
0
0

苹果昨晚在美国芝加哥的 Lane Tech Prep High School 召开了新品发布会。本次发布会围绕教育主题,发布了支持 Apple Pencil 的新款入门级 iPad。如果你没有熬夜看发布会,少数派整理了发布会的要点,让你在 5 分钟内迅速了解昨晚苹果发布会的内容。

支持 Apple Pencil 的入门款 iPad

首先登场的是新款 9.7 英寸 iPad。跟之前传闻一样,这款新 iPad 最大的亮点是加入了对 Apple Pencil 的支持。

配置方面,新款 iPad 的主要升级是将上一代的 A9 芯片更新为 A10 Fusion 芯片。除此以外,新款 iPad 基本延续了上一代 iPad 的配置,使用同样的 9.7 英寸屏幕,重量不到 500g,支持触控 ID,拥有 800 万后置摄像头,以及高清 FaceTime 前置摄像头,续航同样为 10 小时。

遗憾的是,新款 iPad 并没有加入 iPad Pro 上的 Smart Connecter,所以无法和 Smart Keyboard 配合使用。

iPad 对比表格

新款 iPad 有银色、金色和深空灰三款配色,拥有 Wi-Fi 和 Wi-Fi + Cellular 两个版本,容量有 32GB 和 128GB 两个选择,起售价为人民币 2588 元,学校购买价为人民币 2388 元起。今天起可在 官网购买。

便宜一半的第三方触控笔

苹果宣布将和罗技合作推出新的 iPad 手写笔 Crayon,售价 49 美元,苹果并没有在发布会上公布有关这款触控笔的更多信息,也没有公布何时发售。

如果你觉得目前售价 99 美元的 Apple Pencil 有些过高,这款价格更为亲民的新触控笔或许能打动你。

支持制作电子书和批注功能的 iWork

苹果还更新了一系列服务,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授课和学习体验。

iWork 三件套(Pages、Keynote 和 Numbers)都加入了「智能注解」功能,配合 Apple Pencil,你可以在文档或表格内轻松绘画,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一功能快速批改作业,标注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新版的 Pages 将加入图书制作功能,你可以轻松地通过 iOS 设备、Mac 或 iCloud 网页版制作有趣的电子书,软件内提供了丰富的模板供用户使用,也可以利用协作功能和朋友一起制作电子书。

用于教学的 AR 应用

发布会上展示了多款用于教学的 AR 应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发的 Free Rivers 通过 AR 技术把河流生态生动地呈现在你的书桌上,利用修建大坝等交互让学生可以对生态环境有很深地了解。Froggipedia(预售中,3 月 30 日上架)则可以模拟解剖青蛙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了解生理结构。

Free Rivers
Froggipedia

免费的「人人能创造」课程和「课业」应用

苹果上线了新的免费课程「人人能创造」,让教师能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将绘画、音乐、影片制作或摄影融合至各个学科的现有课程计划之中。

课程提供一系列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指南,帮助教师将绘画、音乐、影片制作或摄影轻松融入到各种课程和作业中。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帮助他们发掘和培养新的技能。

此外苹果还推出了新的「课业(HandsOut)」应用,用来帮助教师布置作业、查看学生作业进度,老师可以在应用内轻松指派特定的活动,指示学生直接前往应用内的特定位置。应用支持创建和发送网页链接、PDF 文档等多种内容类型的作业。

借助 ClassKit 框架,开发者之后可以开发更多用于教学的应用和「课业」联动,为数字化教学提供更多可能性。

此外苹果还为所有拥有管理式 Apple ID 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 200GB 的免费 iCloud 存储空间。

One More Thing…

虽然没有在发布会上提到,但苹果在发布会后悄悄在官网上线了一批新配件。

Apple Watch 推出了多款 春季配色新表带,涵盖运动、尼龙和经典扣式等多个系列。同时 Nike 和爱马仕合作款也有几款新配色。

图/Apple 官网

另外,之前在 iMac Pro 上大受好评的深空灰色键盘、鼠标和触控板也同时在官网上线,并支持单独购买。不过,这些深空灰色的配件都比原来银色款要贵 200 元左右,妙控鼠标 2售价人民币 728 元,带有小键盘的妙控键盘售价人民币 1198 元,妙控板 2售价人民币 1198 元。

图/Apple 官网

(文中发布会现场图片均来自 The Verge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为你带来第一手新鲜的苹果资讯 📱


无需改注册表,快速解决 Windows 10 新建文件夹假死问题 | 一日一技

$
0
0

在 Windows 10 中总有一些神奇的 Bug,比如今天碰到的这个——文件资源管理器中的「新建文件夹」按钮假死。

文件资源管理器的上方提供了一个「新建文件夹」,相比「右键 - 新建 - 新建文件夹」和快捷键 Ctrl + Shift + N 都要直观得多。

但是在 Win 10 中,这个按钮偶尔会出现假死问题,每当你需要新建一个文件夹,按下图标却没有任何反应,实在是个令人恼火的 Bug。

「新建文件夹」假死

网上的解决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又是修改注册表,又是调整组策略的,但通常没有什么效果。其实完全不需要修改注册表,只需进行一些设置即可,解决方法也颇为奇特。如果你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帮到你。

方法一:重置文件历史记录

首先进入文件资源管理器,进入「文件 - 更改文件夹和搜索选项」。

在「文件夹选项 - 隐私」中有一个「清除文件资源管理器历史记录」,点击「清除」。电脑会稍卡一下,不会出现任何提示。但是问题已经解决了。

重新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尝试点击上方的「新建文件夹」图标,就可以正常使用新建功能了。

清除记录

方法二:在单独进程中打开

如果这个方法未能解决问题,你还可以在「文件夹选项 - 查看 - 高级设置」中找到「在单独的进程中打开文件夹窗口」,勾选后退出文件夹。

当你首次打开某个有大量图片、视频的文件夹时会加载缩略图,容易导致文件夹假死,导致多个窗口同时假死。勾选这个选项后,可以让每个窗口都拥有独自的进程。这个选项原本是为此而设计的,却也能很神奇地解决「新建文件夹」无效的问题。

勾选「在单独的进程中打开」

这两个方法可以在不改动注册表、不调整组策略的情况下修复这个问题,避免了一次无谓的重装系统。


> 高品质的数字生活,你只需先行一步: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想尝鲜不一定得刷机,这些方式让你体验 Android P 新特性

$
0
0

3 月 8 日凌晨,Google 突然放出了 Android P 的开发者预览版,带来了包括新版系统界面设计、截图编辑、文字编辑操作优化在内的 20 余项新增特性与功能提升。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 Android P,建议先来读读这篇「具透」:除了 Material Design 2,还有 20+ 个值得注意的新功能:Android P DP1 详解

但就目前而言,这个开发者预览版仅供「亲儿子」Pixel 系列手机刷入体验,其他设备还暂时无法尝鲜;另一方面,就算等到 Android P 正式发布,现在很多连「奥利奥」都没吃上的设备恐怕也......

要么买 Pixel 要么苦等?也不尽然,借助本文中提到的这些应用与工具,即使你是「奥利奥」甚至版本更低的 Android,也能提前感受到 Android P 的魅力。

全新视觉设计

或许是在为传说中的「Material Design 2」作铺垫,Google 在 Android P 中为多项系统元素引入了全新的视觉设计。比如说,在快速设置面板中,每一个开关项都增加了一个蓝色的圆形背景;而系统设置中的图标也做了类似的处理。

相比起之前较为简洁的「黑、白、灰」单色风,Android P 所做出的这些改动要显得更加多彩活泼,但同时也收获了不少争议之声。

除了对这样的视觉设计感到不习惯外,有人还发现其与之前的一款 Substratum 主题, Flux White,在设计风格上有着雷同之处。媒体 Android Central 就直接表示 Android P「也忒像 Flux White 主题了」。


在实际应用了这个主题之后,我大概明白了他们这么说的原因所在......

如上图所示,Flux White 的快捷设置界面以及系统设置中的图标,都采用了多彩的圆形背景,甚至快捷设置界面的背景颜色也为蓝色,看上去的确与 Android P 的新界面十分相像。

我个人更倾向于这是 Google 与主题作者在审美观上的巧合啦,毕竟,之前也有过为快捷设置开关采用了圆形背景的 ROM(比如说 MIUI 与 TouchWiz)

只是,这样的相似度,确实比较容易令人「浮想联翩」......

除了图标配色的修改,Android P 的另一个视觉改动就是加入了大量圆角元素,从快捷设置到通知卡片,再到系统的提示框,每个角都变得更「圆润」了:

有趣的是,Flux White 作者也在最新的系统主题版本中加入了「圆角通知」效果。名字起得很直接,在主题的 System UI 项中选择「Android P Round Notification」并启用即可。

效果如下图,不过 Flux White 是将每条通知单独列出,与 Android P 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差别。

除此之外,在应用了 Flux White 之后,提示框、多任务卡片等元素也会变成圆角设计。

当然,Flux White 毕竟还是一个原创主题,只是 Android P 「恰好」长得和它很像罢了。主题作者有着自己的想法,大概也不会完全去模仿 Android P 吧。

而且,Android P 在视觉效果方面,还有着更多的改动;如果想要更全面地体验,Android P-ify 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Android P-ify 是由 paphonb 开发的一个 Xposed 框架模块;正如其名,它的目的就是「复刻」Android P 的各种新设计。

但它目前还仅支持 Android Oreo,且对于一些修改幅度较大的 ROM 来说可能会无法兼容。因此,更建议使用原生 Android 的用户进行尝试。

在 Xposed 中启用此模块后,你就可以在新增的「Android P-ify」应用中对模块进行自定义调节。

目前 Android P-ify 支持对状态栏(Status bar)相关内容与系统设置应用(Settings)的修改,可以实现将时间移至状态栏左侧、圆形蓝色背景开关,以及上下滚动式的快捷设置等新特性。

启用了相应项目后的效果如下,看上去是不是更加 Android P 了呢?尤其是系统设置界面,几乎算是「以假乱真」了。

唯一的缺憾是,Android P-ify 的正式版,还无法让快捷设置区域与通知卡片变成圆角;但经过我的测试,这个模块可以与 Flux White 的「圆角通知」效果共存,感兴趣的话可以这么「混搭」一下: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 Github 代码中,作者追加了一个还处于开发早期的实验性「圆角」效果。目前仅支持下拉通知卡片与快速设置。

除了基本的界面设计,Android P-ify 还实现了一部分新的转场动画效果。可以参考下面的两张动图:

最后,在 Android P 中,Google 开始为一些 UI 应用自家的新字体 Product Sans。

而 Android P-ify 也在新版本中追加了这一特性,例如通知的快捷操作按钮与锁屏时钟等区域的字体,会被它替换为 Product Sans:

当然,这个插件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注意上图的锁屏界面 —— 将时钟移到状态栏左侧后,即使在锁屏界面或是「主动显示」的情况下,它也不会被隐藏......

此外,如上文所述,该模块的兼容性还不够好,而且上下滚动式的快捷设置等特性依然处于开发早期,Bug 会比较多。建议时刻关注作者的 XDA 原帖 或是 Github 项目主页

新版桌面

或许是为了配合 Android P 中的各种「圆角」元素,出现在 P 中的新版 Pixel Laucher 也为 Dock 区域加上了一层顶部带有圆角的半透明背景。

要换上这个新版桌面很简单,XDA 论坛的开发者 Quinny899 已经将其移植到了 Android Oreo 上,任何「奥利奥」设备都可以使用。

功能上这一版本没有任何改动,唯一的变化,就是增加了更多圆角元素。

对于并非 Android Oreo 的设备,很遗憾,目前并没有完美拷贝 Android P 版 Pixel Launcher 视觉效果的桌面;但你依然可以尝试通过 Lawnchair 与 Nova Launcher 等第三方启动器来实现大致的效果。

Nova Launcher 五周岁:更 Pixel,更原生

拥抱原生的另一种方式,完美替代 Pixel Launcher:Lawnchair

截图编辑

截图编辑是很多 Android 厂家与第三方 ROM 都已拥有的功能,但 Google 直到 Android P 才将其加入。在 Android P 中,截图通知原有的「删除」按钮会变为「编辑」,可以对截图直接进行一些简单的编辑与标记。

很快就有开发者发现,实际上该功能是通过一个单独的应用实现的。这个应用名为 Markup,可以通过 Android 系统的分享接口调用,因此截图后直接在分享项目中找到 Markup 即可:

至于它的功能,就比较阳春了。目前它只能实现最基本的标注、马克笔与截图裁剪功能,甚至连笔迹的粗细都无法进行调节,实在有些过于简单。

你可以 在这里下载 提取版的 Markup,兼容大部分 Android 设备。 

但就现在看来,Markup 的功能还有待完善,目前暂时不推荐特地去安装它。如果你有截图标注与编辑的需求,我建议试试索尼移动的「涂画」,非索尼手机也可以安装。


它同样支持截图后通过「分享」调用,功能十分全面,界面也不复杂,容易上手。用了之后特别想直呼「索大好」!

音量调节

Android P 修改了音量调节的操作逻辑,会优先调节媒体音量,而且音量调节窗口的样式也变得更接近于电源菜单。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 Android P 样式的音量调节界面,那么这款名为 Android P Volume Slider 的应用就是为你准备的。


只不过......它并不能直接取代你的音量调节界面,它也不会替换原有的操作逻辑。这款应用的原理是,在下拉通知栏中显示一系列的音量开关,点击之后就会弹出一个用于调节音量的悬浮窗。而这个悬浮窗,长得的确和 Android P 有点像......

你可以在应用中选择悬浮窗的位置(默认为正中央),开关个数等也能在应用设置中调节。

另外,虽然这款应用在 Google Play 上要价 0.99,但在 XDA Labs 上则提供免费下载,功能完全一致。前提是,你要有一个 XDA 账号。

更「灵性」的屏幕旋转

在绝大部分时候 —— 尤其是躺在床上的时候,为了避免屏幕突然被旋转,我们可能都会将屏幕自动旋转功能关闭。毕竟,我们并非时时都需要横屏观看内容。

但一旦需要让屏幕旋转时,我们又得手动在快捷设置中打开这个开关,长此以往,实在有些麻烦。

面对这种情况,Android P 提供了一个更有「灵性」的解决方案:在屏幕旋转方向锁定的情况下,系统依然会检测你的设备方向;这时当你将手机横过来之后,屏幕内导航栏区域就会出现一个「自动旋转」开关,点击就能打开并旋转屏幕内容:

这个功能确实很方便,那么,现在的 Android 版本能不能用上呢?

经过我的一番实验之后,答案是 YES。只是,需要通过一些「奇技淫巧」,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需要使用的工具

  • 带有屏幕内导航栏的 Android 手机(7.0 及以上版本)
  • Custom Navigation Bar(需购买 Pro 版解锁高级功能,1.99 美元)
  • Tasker

如果你是一位资深 Android 玩家,相信你已听说过 Tasker,或是早就离不开它了。简而言之,Tasker 是一个类似于 Workflow 的自动化工具,可以通过条件激活相应操作。但受益于 Android 较为开放的环境,Tasker 理论上更加强大,能完成的操作更多。

Custom Navigation Bar 则可以自定义屏幕内导航栏的按钮布局,还能增加新的按钮,且能为不同布局创建配置文件;即使不 Root,也可以正常使用(需要通过 ADB 获取权限,请参照应用内教程)。而 Pro 版提供的高级功能,则允许通过导航栏按钮激活在 Tasker 中创建的自动化任务。

借助 Tasker 和 Custom Navigation Bar 的通力配合,我们可以实现类似于 Android P 的操作逻辑:

设备竖直握持时 — 导航栏正常显示向左侧或右侧横置设备 — 导航栏显示「自动旋转」按钮再次竖直握持 — 「自动旋转」按钮消失

第一环节:配置 Custom Navigation Bar

首先,我们要为 Custom Navigation Bar 创建一个配置文件,以让其在导航栏上显示新的「屏幕旋转」按钮。

在首页的「Automation」区域点击「Profiles」:

点击右上角的「+」新增一个配置文件,再点击进入配置文件进行编辑。先在「Name」处为配置文件起一个名字,再找到「Extra left button」区域;Type 选择 Tasker event,然后可以 在这里 下载一个白色的「屏幕旋转」图标,在 Icon 处选择「Browse file...」,应用下载好的图标。

配置好后,可以回到最顶部打开「Enable」开关以激活这个配置文件。如果新增按钮可以正常显示,则证明一切无误。

接下来,就轮到 Tasker「大展身手」了。

第二环节:为 Tasker 安排任务

打开 Tasker,切换到任务界面,点击右下角的浮动按钮,新增一个任务。

在「任务编辑」界面新增一个操作,「操作类别」选择「显示 - 显示旋转」:

在「操作修改」界面,将「设置」改为「切换」。

完成后返回到主界面,再新增一个任务。这次的操作类别选择「插件 - Custom Navigation Bar」:

点击「配置」区域的笔形图标,在新弹出的界面中,「Action」选择「Enable」,再在「Select profile」处选择刚刚在 Custom Navigation Bar 中新增的配置文件。

完成后点击右上角的对勾,返回到主界面,再照葫芦画瓢新建一个任务,只不过这次在「Action」处选择「Disable」。

新建完这三个任务后,就可以通过 Tasker 的配置文件激活任务,来实现我们的目的了。

第三环节:新建 Tasker 配置文件

切换到 Tasker 的「配置文件」页面,新建一个配置文件。第一条件选择「事件」:

然后,「事件类别」选择「插件」,再选择 Custom Navigation Bar:

点击笔形图标,在「Select Profile」处选择先前的 Custom Navigation Bar 配置文件,「Select button」处选择「Extra left button」,确认保存。

在「进入任务」处选择之前用于「显示旋转」的任务,这样,就可以将这个按钮绑定用于旋转屏幕方向了。

接下来,再新建一个配置文件,第一条件选择「状态」,状态类别选择「传感器 - 方向」:

具体的方向选择「左侧」。为了更好地覆盖使用场景,你可以再新建一个方向为右侧的配置文件。

这两个配置文件的「进入任务」,均选择用于显示按钮的那个任务。

最后再新建一个配置文件,方向选择「直立」,「进入任务」处选择用于隐藏按钮的任务。

大功告成了!确保所有配置文件均处于打开状态,然后回到桌面,打开你的浏览器或者图库试试效果吧!

通过这个方法实现的更「灵性」的屏幕旋转,在检测方向时可能会有一两秒延迟,但不影响正常使用。此外,由于 Custom Navigation Bar 的问题,在导航栏背景为白色时,新增的按钮将变得无法显示,但依然可以点击。

其实借助 Tasker,你还能实现更多「灵性」的屏幕旋转逻辑。例如,在使用 Google 照片应用时自动打开屏幕旋转开关等。至于如何设置,就等待你的发现了。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实用的 Android 技巧 🔍

Office 安装卸载太麻烦?用这个工具帮你解决:Office Tool Plus

$
0
0

Office 作为大家所熟识的办公应用套件,在软件的使用和管理体验上似乎并没有表现的很出色。对于使用教育版或是企业版的 Office 365 用户来说,一股脑儿安装了订阅内所有的软件,获得 Office 全家桶是常有的操作。而对于从旧版本升级到新版本的用户来说,有其他版本的 Office 就会导致新版本无法安装。

在很多用户看来,Office 的安装与管理还是一个技术活。其实除了常见的安装方式外,微软也提供了一款供专业人士部署的工具:Office Deployment Tool

本文推荐的 Office Tool Plus (OTP) 正是基于 Office Deployment Tool (ODT) 所打造的一款 Office 工具,可以说是 ODT 的图形化实现。除了 ODT 所包含的下载与安装功能外,OTP 还包含额外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配置 Office。

介绍

此工具帮助用户简化 Microsoft Office 系列软件的安装流程,同时优化部分设置无需用户后期手动更改。支持通过高速下载引擎从微软下载 Office 365 离线安装包并支持企业 IT 管理员利用离线安装包批量部署等。

Office Tool Plus
Office Tool Plus

管理 Office

通过 OTP,你可以查看当前电脑中安装的 Office 的信息,配置当前 Office 的更新。还可以一次性卸载多个版本的 Office,删除某个语言包。

查看版本信息
查看版本信息

就算在「控制面板」中卸载 Office,还是会留下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这时使用官方的脚本及卸载工具才可以清理干净。OTP 特地整合了这些官方卸载工具和脚本,一键清除 Office 残留。

整合的官方卸载工具
整合的官方卸载工具

下载 Office

从微软官方服务器下载软件安装包,所有的文件均来自微软官方公开下载链接。Office 拥有不同通道的版本,在 OTP 里,你可以一览各通道信息,随心下载。同时 OTP 还内置三个下载引擎,为下载提供更多选择。下载后,你还可以使用 OTP 将离线文件打包为 ISO 镜像文件,方便在离线时安装、分享与保存。

选择下载的通道及版本
选择下载的通道及版本

Office 套件目前共有 5 个通道,推荐办公人士使用 Board 稳定通道防止影响工作。工具还提供迅雷下载、Aria2 及微软官方下载器下载,同时为了避免影响下载时的正常工作,可以将速度进行限制,当下载完成后软件还会自动读取离线安装包所在目录。

安装 Office

这款工具可以一次性安装 Office、Visio、Project 等应用,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权版本。自定义 Office 的组件及语言,并可以保存配置为 XML 用于批量部署。此处的安装即在线安装,所有文件均是从微软服务器下载。

选择自己需要安装的版本
选择自己需要安装的版本

工具提供多个不同的产品版本 ID 供用户选择,此外用户还可以选择 Office 365 Home 家庭版、学生版、个人版等等。而附加产品主要指的是 Office Visio 和 Office Project,通道下面的选项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勾选,同时软件会自动读取系统语言,如果要安装其他语言还需在右侧勾选。

null

对于使用教育版的我来说,账号订阅了太多用不上的东西。使用这个工具后终于不用把「全家桶」都放在电脑里,空间占用减少很多。

激活 Office

如果是 Office 365 用户,这时只需打开软件登录账号就可以使用了。而企业用户或是购买了密钥的用户就需要用命令行进行配置,好在 OTP 同样有做优化。只需将相应的配置数据或密钥填入即可,内置的部署工具可供企业 IT 管理员进行批量部署。

企业可使用工具批量部署
企业可使用工具批量部署

尾巴

微软提供的官方部署工具让普通用户对自定义部署 Office 望而怯步,这款实用的工具却让用户能够快捷简单的进行管理。有趣的是本工具的开发者 Yerong 还是一个高中生,他利用课余时间制作这款工具,来让更多用户能够轻松管理 Office 套件。喜欢这款工具的朋友可以去软件官网支持开发者的工作。

那你可以在 Office Tool Plus 官网免费下载。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体验更现代的生活方式 🏃

这 15 条实用命令,帮你打开 Chrome 浏览器的隐藏功能

$
0
0

作为主力浏览器,支持相当丰富的第三方扩展,其实浏览器本身也内置了大量实用的命令。通过下面整理的 Chrome 命令,将会让用户实现快速查询信息的目的,比如:查询浏览器的用户配置文件存储位置、实验阶段的功能选项,甚至是集中显示浏览器支持的所有的命令的详细列表。下面,我们甄选了几个实用的 Chrome 命令:

显示当前版本

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并打开 chrome://version,页面显示了当前浏览器版本的详细信息(比如我安装的 v66.0.3359.45 Dev 版本),本地操作系统类型,JavaScript、Flash 软件的具体版本和文件存放位置。

chrome://version/

这一页面中有两处实用的信息:

命令行和个人资料路径

命令行。以我的显示信息为例子:"C:\Users\XX\AppData\Local\Google\Chrome\Application\chrome.exe" --flag-switches-begin --disable-accelerated-video-decode --enable-features=MaterialDesignBookmarks,OverlayScrollbar --flag-switches-end,引号部分为 Chrome 本地安装的目标位置,引号后面的内容则显示用户在功能特性界面自定义修改过的内容,比如我开启了 Material Design 风格的书签页面、自定义修改了浏览器本身的滚动条样式表现。

个人资料路径,这个文件路径就是大家经常说的用户配置文件。下面截图显示的路径为 C:\Users\XX\AppData\Local\Google\Chrome\User Data\Default,Default 文件夹就是默认的 Chrome 配置文件夹,如果用户创建了多个 Chrome 用户,会有以 Profile N (N 代表从 1 开始的数字)为方式命名的文件夹。在重装电脑之前将个人资料路径的文件拷贝一份,下次重装电脑间接实现快速备份 Chrome 浏览器的个人配置信息。

实验项目

输入 chrome://flags,这个命令将打开 Chrome 浏览器的功能特性界面,我们可用来启用或者关闭某些 Chrome 的实验功能。flags 页面按照 Available、Unavailable 两种标签页显示项目,如果用户明确知道需要查找的实验项目,可以使用顶部的搜索栏,或者在地址栏直接输入 chrome://flags/#(项目名称),比如我要查找 overlay-scrollbars 项,那么只需要输入 chrome://flags/#overlay-scrollbars ,即可直接定位到目标选项。

chrome://flags

经过粗略统计,flags 实验项目拥有近 200 多项,里面包括了对滚动条、Omnibar 地址栏、书签管理器样式、导入/导出保存的密码信息等内容,大部分选项提供了 Disable 禁止、Enable 开启或者 Default 默认三种状态。

Disable、Enable、Default 三种状态

目前我对其中的三个选项手动进行了设置,分别是打开了 Overlay Scrollbars 和 Enable Material Design bookmarks(实现改变滚动条和书签的表现样式),关闭了 Hardware-accelerated video decode(为了解决与某个 Chrome 扩展有冲突的问题)。

设置页面

输入 chrome://settings 将快速打开 Chrome 浏览器的设置页面,页面的内容分类划分为基础和高级设置选项,基础项细分为其他人、外观、搜索引擎、默认浏览器、启动时,高级项有隐私设置和安全性、密码和表单、语言、下载内容、打印、无障碍、系统、重置并清理,最后一个就是「关于 Chrome」的选项。

chrome://settings

每个细分选项通过类似 chrome://settings/xx 命令来快速定位,下面是对应命令:

Chrome 设置页面的命令

扩展程序页面

输入 chrome://extensions,这个命令方便取代以往进入两三级菜单才能打开浏览器已安装的扩展程序页面(需打开「菜单 - 更多工具 - 扩展程序」),扩展页面的常规功能包括了打开/关闭开发者模式、手动加载/更新扩展、搜索安装的扩展程序、手动关闭/打开/删除某个扩展。另外,页面侧边栏还隐藏了键盘快捷键的页面,用户同样可在地址栏输入 chrome://extensions/shortcuts 快速打开,集中管理用户为每个扩展设置的键盘快捷键组合,以及设置是否在全局或者只在 Chrome 本身激活快捷键。

chrome://extensions

显示网络事件信息

输入 chrome://net-internals 后打开一个显示网络相关信息的页面,这个命令主要用来捕获浏览器生成的网络事件,默认会显示当前连接的网络服务事件,可导出数据、查看 DNS 主机解析缓存。

chrome://net-internals

查看组件信息

输入 chrome://components,这个命令显示 Chrome 浏览器所有用到的组件,在这里可以查看常用的 Flash 组件的版本,并检查是否有更新。

chrome://components

查看哪些网页被禁止翻译

输入 chrome://translate-internals,打开浏览器内置翻译功能的页面,显示了页面是什么语言的情况下不提示翻译、哪些页面不再提示翻译、以及哪些语言组合是提示翻译,用户还可以手动关闭哪些以前设置过的翻译选项。

chrome://translate-internals

退出和重启浏览器

注意,首先这个不要着急输入这两条命令 chrome://quitchrome://restart,它们分别可以实现退出和重启浏览器,其中重启命令间接实现了一键重启浏览器的目的。

查看所有的命令列表

用户如果还对如何找到这些浏览器命令感到困惑的话,输入 chrome://about 命令,将集中列出 Chrome 浏览器支持的所有的命令,分为了 Chrome URLs 以及 Debug 用途的命令。

chrome://about

其他常用的 Chrome 命令还包括了:

chrome://downloads:直接访问 Chrome 浏览器网页下载的文件。

chrome://history:直接访问 Chrome 浏览器访问的历史记录。

chrome://apps:访问 Chrome 浏览器中安装的应用的界面,可以对应用进行删除管理。

chrome://bookmarks:直接访问 Chrome 浏览器中我们收藏的标签。

chrome://dns:显示浏览器预抓取的主机名列表,让用户随时了解 DNS 状态。

chrome://devices:查看连接电脑的设备,比如传统打印机中,可设置添加打印机到 Google 云打印的入口。

另类的命令扩展:Steward

Steward 号称是 Chrome 浏览器里类 Alfred 启动器,用户可以使用 off |all(禁用所有扩展)、on 扩展名称(启用某个扩展)、bk 网址名称(屏蔽某个网站)、todo 内容(建立代办事项)等快捷命令来快速实现某些功能,甚至利用扩展内置的 workflow 设置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工作流。在这里简要介绍 Steward 内置的 chrome 命令,在调用扩展的搜索栏输入 chrome,Steward 将会自动显示目前支持的命令,用户无需记住完整的浏览器命令。

Steward 支持打开 Chrome 命令

扩展阅读:在 Chrome 里用「Alfred」是什么体验?Steward 把效率启动器带进了浏览器

用好 Chrome 命令来提升效率

Chrome 内置的命令支持快速打开某些页面,无需繁琐地打开多级菜单(快捷键也能提升打开效率)才能进入诸如扩展、书签管理器等页面。同时,实用的命令可以实现一些隐藏的功能,比如查询个人配置文件的路径、打开仍处于实验阶段的新功能、记录页面的网络信息等。用户掌握好这些常用的浏览器命令,将有助于提升配置 Chrome 功能的效率。



> 想了解更多 Chrome 浏览器的使用技巧,欢迎访问专题 无扩展,不 Chrome 🔥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苹果和罗技联合发布了一款触控笔,售价只要 Apple Pencil 的一半

$
0
0

新的 Apple Pencil 没有来,但是苹果发布了一款廉价版的「Pencil」:罗技 Crayon Digital Pencil。新的触控笔和 Apple Pencil 有什么不同?这篇文章带你了解。

更低廉的售价

Crayon 触控笔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其相对低廉的价格,比起 Apple Pencil 99 美元(中国区售价 748 元)的售价,罗技的新品只需要 49.99 美元,几乎只有 Apple Pencil 的一半。对于学生来说,罗技触控笔的价格显然更容易接受一些。

罗技官方宣称,Crayon 将会于今年夏天在 苹果教育商店发售

更活泼的外观

Crayon 触控笔的外观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新意,扁平的银色笔身搭配橙色笔尖和笔帽,配色和造型上显得很活泼。而笔帽可不仅是装饰品,它同时也是一个充电孔防尘塞,保护充电孔的同时,一体式的设计让笔帽不容易遗失。比起如同艺术品般的 Apple Pencil,Crayon 是一个更有亲和力的工具。

Crayon 的外观。图片来自 9to5mac

对了,扁平的笔身设计还有一个好处:不用再担心触控笔从桌面上滚下来砸地上。罗技还为用户准备了一款 iPad 保护壳,同时可以收纳这支触控笔。

和 Apple Pencil 类似的使用体验

罗技在 官方公告 中提到「Crayon 手写笔可以提供和 Apple Pencil 一样的防误触、高精度和笔锋效果(palm rejection, sub-pixel accuracy and tilt support)」。而包括 9to5Mac 在内的多家媒体在上手体验之后也都表示,Caryon 用起来效果和 Apple Pencil 确实挺像。

至于 Crayon 支不支持压感,是否使用了和 Apple Pencil 相同的连接方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消息。另外,这种新的连接方式目前只支持本次发布的最新款 iPad(第 6 代 iPad),而 iPad Pro 和其他型号的 iPad 暂时不适配。

更方便的充电方式

Apple Pencil 颇受吐槽的便是其充电方式——即插在 iPad 上充电。这种充电方式不仅不够美观,还有折断 Apple Pencil 的危险。

而新推出的 Crayon 技触控笔则没有这些顾虑,它采用的是传统 Lightning 的接口,可以直接使用 iPad 的充电器给它充电,一次充电续航 8 小时。Crayon 的笔帽附近还有一个状态指示灯,可以在低电量时闪烁提醒你充电。

Crayon 用 Lightning 接口充电,图片来自 9to5mac

这次发布会上我们看到了更多性价比较高的新品,Crayon 触控笔和新 iPad 都在价格上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买到好用的智能设备。

最后提一句,和一同亮相发布会的罗技保护壳一样,这支笔也只在 苹果教育商店有售,只有学生能享受到了。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Viewing all 13768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