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你见过哪些宛如智障的游戏?这家日本公司开发的游戏无人能及

$
0
0

我派曾经推荐过 hap Inc. 的 魔性游戏合集,面对日本人民出奇大的脑洞和鬼畜的画风,我也实在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类游戏好。

Goodia Inc.则是一家十分类似的日本手游公司,把一些十分简单的玩法搭配脑洞奇大的设定,创造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作品。

早くトイレに行きたい(我想尽快去厕所)

如果你记得内急时被厕所支配的恐怖的话,可以试试这款作品。他的玩法倒是没什么特别的,简单来说就是走迷宫,你需要控制一个表情十分不悦的大叔找到厕所的位置。随着关卡越来越复杂,十分考验你的记忆能力,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厕所的话,结局各位应该也都明白......

请输入图片标题

カツラちゅるん(中部假发)

猝死不是当代青少年担忧的问题,脱发才是。

——微博@宗政轩野​​​​

想要拯救脱发,除了剃光之外,戴假发大概是一种不错的解决方法。在游戏中,你需要控制一个光头油腻大叔,来帮他接住从天而降的假发,每个关卡都有十分有趣的设计,你永远不知道假发会从什么地方掉出来。

而游戏的难点在于,大叔的头顶真的可以说十分的「油腻」,假发会往各种方向不断乱滑,而你要坚持三秒,假发就会在头顶固定住,至于造型什么的并不重要,反正头上有毛总比没有好。

请输入图片标题

舞妓ドリル(舞妓演习)

舞妓是一种日本特有的女性艺术表演者,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主要为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舞妓ドリル》就是一款模拟舞妓跳舞......啊不,钻地的游戏,在游戏中,你要控制一个舞妓往地球打洞,如果你手速够快的话,甚至还能往下钻个几千米的距离,总之是要比 Elon Musk 的 The Boring Company厉害一点就是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指神

指神是一款十分考验你的反应能力的小游戏,你需要在竖屏中双手点击,控制画面上的两个小球,根据指示看准时机点击屏幕让两个小球躲避轨道上的石块。而根据难度的不同,游戏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关卡,分别是「天才」、「神」和「超神」,由于速度和分布规律的不同,游戏到了后期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熱血高校!胴上げ部

对于天空的渴望,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除了通过飞机之外,你有没有考虑过通过其他方式上天?比如来自同学热情的高抛看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在这款画风十分诡异的作品中,你要控制一群高校男生,将自己的同学高高抛起。随着高度的提升,还会出现对应高度的著名建筑物,比如大阪的通天阁、东京铁塔等等。

难点就在于随着高度的提升,时机变得不是很好把握,如果你把同学一下子往天空中扔了几百米,然后让他的屁股落地,恐怕不是什么良好的体验。

请输入图片标题

こっち見んなwww

《こっち見んなwww》与国外十分流行的《Where's Wally?》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你需要在人山人海的当中,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那个面对着你的少年,当其他所有的人都在东张西望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紧紧注视着你,我想这就是真爱吧。不过这款作品唯一的缺点就是关卡的数量有些不足,虽然找起来确实足够费劲,但十关也确实不怎么够玩。

请输入图片标题

游戏我尽管出,更新算我输

Goodia Inc. 从 2012 年 5 月在 App Store 发布其第一款游戏开始,到目前已经发布了 278 款作品,平均每年发布 40 多款游戏,可以说是高产似母猪了。但是通过简单的浏览你就可以发现,这些游戏大部分的版本号永远停留在了 1.0.1 之类的数字,而由于苹果 iOS 11 强制 64 位应用的新规定,该开发商的大部分之前的作品也都不能下载。可以说十分具有日本开发者的风格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除了上述介绍的,其实 Goodia Inc. 还有很多其他奇怪作品,你可以前往他们的 开发者页面查看,随便下载一个,说不定就会带来许多魔性的惊喜。如果你发现了其他的好玩作品,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最美滑雪游戏 Alto's Adventure 推出续作,本周 App Store 7 款新游推荐 | 新游派

$
0
0

假期结束,大家又要回归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工作中。本周我们将对近两周的新游戏做一次汇总推荐,首先是移动端最美的滑雪跑酷游戏推出续作「阿尔托的奥德赛」,关注该系列的玩家一定要体验。还有由《纪念碑谷》前首席设计师制作的交互式漫画「Florence」,体验浪漫的爱情悸动。另外近期几款休闲向作品「CMND/CTRL」、「FLO」也值得大家一试。

阿尔托的奥德赛 Alto's Odyssey

时隔三年,曾经斩获各大游戏奖项的 阿尔托的冒险 Alto's Adventure 终于在本月推出了这款全新续作。不得不说前作是我设备里保留时间最长的「跑酷」类游戏,不浮躁、不世俗,安安静静让人沉醉在它美妙的音画中。

续作设定从皑皑雪山来到了黄沙大漠,但是游戏整体依旧如前作一般精致,操作手感与画面体验也可以让前作玩家无压力上手,如果你喜欢该系列作品,或者是想要体验一下「禅」意游戏,不妨在 App Store 购买该游戏,售价 ¥30

> 相关测评:大漠长雁赏圆日,腾空游池跃鸿沟:唯美滑雪游戏续作 Alto's Odyssey


弗洛伦斯 Florence

这是自公布以来就备受媒体与玩家关注的一款作品,由《纪念碑谷》前首席设计师 Ken Wong(王友建)制作。这款作品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游戏类型,它更像是一本可交互的绘图故事,玩家将通过漫画般的叙事,体验女主人公 Florence Yeoh 的爱情心路。

在这款游戏里,故事与情感寄托是主体,而过度弱化了玩家交互与游戏性。不过这并不影响这款作品成为一款「开拓式」的移动游戏,清新的画风,浪漫的爱情,足以让你感受到忙碌生活中缺失的甜蜜与悸动。你可以在 App Store 购买该游戏,售价 ¥18

> 相关测评:初恋这件小事,「纪念碑谷」主创主刀的漫画风游戏:Florence


CMND / CTRL

这是一款玩法比较有趣的太空飞行射击游戏,画风复古,设定奇妙。玩家需要控制游戏提供的数十种飞船在宇宙中穿行,前面会有巨大的数字方块挡住去路,当飞船射出的子弹击中方块对应数字次数后便可以击破该障碍物。

虽说设定是飞行射击,但是考验玩家的却是反应力与手指协调能力,难度还是挺高的。不过复古的街机纵卷轴风格加上动感十足的 8 位电音,作为一款休闲小作品也算达到了不错的水准。如果你喜欢,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该游戏。


死亡平方 Death Squared

移植自主机与 PC 平台的合作向解谜游戏,玩家需要控制彩色机器人在一个个充满陷进的关卡中走到终点,不过一不小心就会爆炸。游戏提供了 80 多个形态各异的关卡,足够大家与好友玩上一整天。

目前移动版暂不支持联机,但是可以双人同屏,其它平台支持最多 4 人多人联机游戏。虽然定位是多人合作向,不过在移动平台上即便自己左右互搏也是乐趣无穷。如果你的游戏储备里还缺少一个多人合作向的「作死」游戏,不妨尝试一下。你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45)、Steam(售价 ¥49)以及各大主机平台购买该游戏。


恶魔齿轮 Evil Cogs

黑暗童话风格的平台动作游戏,玩家扮演黑暗中的一个光点,在满是齿轮与巨大机械怪兽的黑色世界里寻找光明。操作难度不高,游戏卖点在于本身的黑暗却又清新的气质。

不过这款作品本身游戏性并不高,有些单调乏味,但是画面表现异常出色,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的游戏作品,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2)、Google Play(免费下载,有广告)购买该游戏。


FLO

这是一款差点被错过的好游戏!虽然游戏名和图标都不太起眼,但是居然只用一条线一个运动的光点就做出了如此有想象力的游戏。游戏画面极其简洁,设定也非常简单,玩家需要不断切换重力方向,来使光点贴合地形获得加速度,控制其向前方极速运动,如果被后方的黑色墙壁吞没则游戏结束。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对反应力要求极高。游戏画面也非常出彩,在打破记录时会有一个冲破玻璃墙壁的质感,音乐也会随着游戏节奏变得超燃或者是因为游戏失败而戛然而止,而身后紧追不舍的终结点也会让玩家紧迫感十足。总的来说是本周让人惊艳的一款休闲作品,推荐大家尝试,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与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游戏。


无尽寒冬 Endless Winter

由柠檬酱工作室发行的一款像素风格冒险游戏,故事背景设定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大战后的未来,玩家将扮演一位快勤队的实习生,驾驶探索车深入被冰雪覆盖的荒原,躲避人工智能的处处危机,解开世界大战的谜团。

游戏设定非常有意思,整个世界观的设定就像是一部电影。游戏难度较高,虽然是像素风格但是代入感十足,目前游戏关卡较少,期待后续的更新。你可以在 App Store(免费下载,有广告)、Steam(售价 ¥29,支持多人联机)购买该游戏。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让手机变身 Mac 遥控器,你需要这些 App

$
0
0

当你躺到床上才发现电脑还亮着屏幕却不想伸出被窝一毫米的时候;当你的女友大剌剌得坐到你的电脑前,马上要翻出什么秘密的时候;当你面对着严肃的领导,慌张得跪在电脑前切换 keynote 的时候,你肯定在想:也许有什么办法能够远程控制电脑,那就好了。

手机是如今人们身边必不可少的物件,如果用手机能够完美的控制电脑,那么你也许不会再因为上述这些而惊慌失措了。

手机来远程控制电脑是每个效率达人必不可少的技能。控制 Mac 大致分为三种形式:

  • Mac 无需常驻软件,手机可通过软件控制,功能较少但操作简单(如:iTunes 遥控器);
  • Mac 需要后台常驻软件,手机可通过软件控制,功能较为丰富操作一般(如:Remote Pro);
  • Mac 需要前台常驻软件,手机需要登录后控制,功能非常丰富操作复杂(如:Teamviewer)。

或者可以通过触发 AppleScript 来执行一些任务。

扩展阅读:把你的 iOS 设备变成控制 Mac 的「遥控器」

这篇文章将介绍如何实现最简单的「开关机」到「控制软件的开启关闭」再到「完成一些有趣的操作」,由浅入深的带你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效率达人。

iTunes 遥控器

Apple 自家出品,设计上秉承着 Apple 一贯作风。经过简单的数据库配对后,就可以用于控制 Mac 上播放的 iTunes 内容,功能简单但很实用。在开派对或朋友之间观看 iTunes 电影时,不用跪到电脑前一通操作,潇洒的掏出手机就可以像遥控电视一样选取电影或音乐播放/暂停/快进等。

连接数据库
连接数据库

播放音乐
播放音乐

或者播放电影
或者播放电影

要注意的是,需要在「iTunes 偏好设置」-「共享」中打开「在我的局域网分享我的资料库」才可以操控 iTunes。

在「iTunes 偏好设置」-「共享」中打开「在我的局域网分享我的资料库」
在「iTunes 偏好设置」-「共享」中打开「在我的局域网分享我的资料库」

Remote·Pro

只能实现 iTunes 的操作一定不会满足你,Remote Pro 便应运而生。Remote Pro 可以在电脑上针对不同的 App 实现操作,如直接打开 YouTube、NetFlix、Spotify 并实现常用的操作。

「媒体」
「媒体」

在 Remote·Pro 中打开 YouTube 会引导至电视版 YouTube
在 Remote·Pro 中打开 YouTube 会引导至电视版 YouTube

这样一来,你便可以躺在一旁用手机开启网页、搜索电影并播放,累了就用手机让电脑熄屏。不仅如此,你还可以模拟鼠标、键盘或实现控制电脑的 App 开启/关闭和实现一些指令。而面对如:IINA 等第三方播放器也会坦然自若,轻松控制。

进阶操作
进阶操作

初次设置只需要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完成,进行扫描配对后在同一 Wi-Fi 下即可操作。基础版免费,Pro 版 30¥。

进入官网下载电脑端

MiniMouse

MiniMouse 与上述 App 主体上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拥有不少办公类的实用工具。也许你常用的演讲文稿并不是 keynote 而是 PowerPoint,那么就无法使用 iOS keynote 来控制。但 MiniMouse 可以控制 PPT 播放,甚至配有激光笔等,让你的办公效率更上一层楼。

办公类的实用工具
办公类的实用工具

除此之外用手机查看电脑中的文件并上传或下载、屏幕截图等更不在话下。

查看电脑文件、屏幕截图
查看电脑文件、屏幕截图

配对也非常简单,仅需要下载对配并在同一 Wi-Fi 下即可使用。
基础版免费,Pro 版 30¥。

电脑端下载地址

Quadro

需要更多的操作?那么 Quadro 一定能满足你。

扩展阅读:Quadro,让每一台电脑都拥有 Touch Bar | App+1

它更像是你的另一副 Touch Bar:针对不同的「语境」(App 中是这么叫的)提供不同的快捷操作,如在 Photoshop 中的图层操作、Safari 中的标签操作、访达中的文件夹操作等。相比之前的 App 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这里以 keynote 为例
这里以 keynote 为例

如果你觉得这样就介绍完了,那么就大错特错了。Quadro 还支持自定义填入已有的操作模块来完成该 App 没有预设的操作,甚至还可以自己来进行「脚本撰写」,可操控的内容便完成了几何式的增长。

新建
新建

一个小演示
一个小演示

简单的注册绑定后,用户可获得 14 天的试用期,98¥/年的订阅。对于如此强的功能我相信有不少人会动心。

绑定
绑定

进入官网下载电脑端

TeamViewer

如果仅仅是在同一 Wi-Fi 下才能操作,那恐怕对不起「效率」二字。TeamViewer 提供了外网访问加全操作 Mac。对,没错,你在电脑前所有可以的操作,都可以在你的手机上完成。因为 TeamViewer 本身就是远程协助的 App,在 Mac 上与 iOS 上绑定同一账户,并分配无人值守访问,你便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控制你的 Mac。

快速的掌控电脑的所有权
快速的掌控电脑的所有权

虽然完整的控制权限增加了使用的难度,但在很多突发的情况可以解决非常多的情况:甲方紧急要求修图却不在电脑旁、发现了好的资源却无从下手、对于自己的剪辑有了新的想法,甚至你愿意你还可以……

当然,这得看你的技术
当然,这得看你的技术

可喜可贺的是 TeamViewer 如此强大的 App 却对于非商用是完全免费并无任何阉割的,值得一提的是,TeamViewer 在用 iOS 远程协助其他平台的用户或用电脑来协助也是非常不错的利器。

拓展阅读:在 iPhone 上共享屏幕,更专业的远程协助工具:TeamViewer

进入官网下载电脑端
这里建议下载「完整版」,「快速支持版」还是留给自己的女朋友或者电脑小白的家人吧。

小结

曾有人说过:「懒」「需求」是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当你面对不愿意下床、不希望被翻出秘密、愿意在领导面前大展身手时,这些软件的价值就体现了出来。当然,它们不仅如此,让人们探索更多有趣的操作,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是它们被生产出来的最大意义。

也许你有更好的 App 或想法,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一时冲动「剁手」的 Surface Pro,成了我 2017 年最满意的硬件丨2017 年度征文

$
0
0

前记

我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坐标广东某村。出于不想花家里钱的想法,一直过得很节制,勤勤恳恳念书,平常只在食堂刷刷卡,也不怎么出学校浪(其实是因为懒)。今年初花光所有积蓄买下了一台 Surface Pro 4 (下文简称 Surface),一举颠覆同学们心中的勤俭节约好少年形象。

其实我在第一次见到 Surface 时就种下了这棵草。彼时还在大一,刚刚拥有人生中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本想着让它陪自己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但是随着时间渐渐发现其并没有很好地覆盖自己的使用需求(看书、笔记、文档),加上响应渐慢,很快就成了书包里一个沉重的鸡肋。

而在今年初,偶然发现京东上 Surface 价格降到 ¥4000 出头,脑子一热便尽数拿出自己还没花完的奖学金买了下来,并开始了漫长的吃土时光。所幸这台 Surface 表现惊艳,甚至促使我形成了新的生活习惯,成为了我的 2017,可能也是以后的数字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笔。

Surface Pro 4(来自微软官方商城)

令人满意的 Surface

笔记

Surface 的一大吸引人之处就是因其与 OneNote1  组合所带来的强大笔记能力。个人对记笔记的公式输入以及灵活批注的需求注定了我只能用手写笔记。而 Surface + OneNote 的组合不仅很好的满足了我的这些需求,更在许多方面超越了纸笔,为我提供了绝佳的书写想法的环境:

一年下来,我的笔记

灵活调整,组织笔记

OneNote 灵活调整笔记的能力是其超越纸笔的一个地方。我学习中各个环节都会围绕笔记展开,初记时会记下各要点,复习时则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删,调整要点。

以前用纸笔则需要把一份笔记写好几版,而 OneNote 提供的套索以及页面的灵活调整让我可以方便地组织笔记,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而在一次次调整之后我组织出的笔记结构,甚至还促使我建立了自己的 GTD 方法,可谓帮助甚大。

更多来源,扩展笔记内容

上大学以后,作业、课件甚至课本都变成了电子版,这些往常「太长不抄」的资料很少会出现在纸质笔记里面;而做电子笔记的话,直接截图过来就能做笔记。

除此 OneNote 还有许多专用工具,帮助我收集散落在各处的信息:对于 PDF 文件,Microsoft 商店应用「send to OneNote」提供打印到 OneNote 的虚拟打印机;对于网页,「Clip to OneNote」也能直接摘到 OneNote 里批注;对于板书,Office Lens 拍摄后提供直接插入 OneNote 的选项。

我的笔记本里面出现了更多以前不曾出现过的新内容,或者这么说:更多地方变成了思考可以开展的桌面,进而收进了脑海里。

分享,再生产

OneNote 导出分享也很方便, Surface 也可以充当纸板(paper pad)展示交流观点,这样我在可以很方便地和别人分享我的想法,进而完成更多创作。

一个例子是:在期中考试前,老师本来答应要给我们作业的答案,用作复习,却临时反悔。「你们一人写一题,加起来不就有答案了」,他说。于是我把历次作业摘到 OneNote 里面,写完后导出为 PDF 又传到班群,就有了第一版的「答案」。

同学们看了又回到群里反馈有问题的地方,我再改。于是作业答案有了第二版,第三版……群策群力,我们甚至解决了许多一开始做不出来的题目。

又或者组会演示或者和导师讨论时,我的 Surface 直接抱上去就是演讲稿;或者插上投影做演示,再加上 Surface Pen,投影就变成了白板;讨论时也可以把键盘一拔,Surface 和 Surface Pen 递给别人,讨论和保存就在屏幕上完成。

阅读

我要看的书图书馆基本都有,下载一个 PDF,再转到 Surface 上。大屏、系统自带护眼模式(夜灯)……最重要的是可擦除的自由标注,本来我这个爱书成癖者忍不得书上有涂画,而 Surface 上这些特性解放了我肆意做笔记的冲动,我甚至再没有去打印过论文。

看过的一篇论文

纠结:要不要再换个手机

除了 Surface,我还有一台 2+16GB 的红米手机。其 16G 的空间总是捉襟见肘,加上用了两年下来,似乎也有些卡顿。想过换手机,但无奈买 Surface 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只能先将就用着。

我现在的手机主屏

原先手机装了什么我也不太记得了,QQ、微信、支付宝三大生活必需肯定有,大概有几个资讯阅读 app,一个音乐 app,几个工具类 app。几番删增之后,储存空间依然很紧张。后来干脆全删了,只留下必需的几个 app。反正 Surface 这么好带,到哪都能开始工作,资讯阅读之类的消磨时间的需求就被很好地消灭掉了(微笑)。

于是一年下来,我的数字生活内容被大大地简化:手机变成了联络工具 + 钱包; Surface 则扛下了所有工作内容;至于新闻,和同学闲聊就好了,一年下来也没错过什么大事;听歌娱乐什么的,那是什么,我爱学习(大雾)。

不过这么做实际上大大地丰富了我的生活,Surface 可以随时随地展开成思考的桌面:读书,学习,思考,这些为我提供了无比广阔深远的精神世界,这是任何信息流都无法提供的。

还有个小插曲:年中我把手机摔了,满屏裂纹,但捡起来还能用。本来想去换屏的,但室友一句「能用有什么好换的?」把我劝了回来。也是,能用就不修了。

我大概永远也不会换手机了。

意外收获——一套 GTD 方法

OneNote 记录了我学业、生活中的所有见闻和思考,数量巨大,组织于是成了个大问题。而笔记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我在组织笔记的过程中,也找到了组织自己生活的方法。

OneNote 笔记本分「笔记本 - 分区 - 页面 - 子页面」几个层级。我的 OneNote 中有许多笔记分区,但并没有用「笔记本」概念进行区分,而是一堆分区按时间顺序垒在一起。每一个分区对应生活中的进行的一个「项目」:比如一门课的上课笔记,分多页记入同一分区,读这本书是为一个「项目」;或者一场活动的策划,各种笔记和材料分多页记入同一分区,这个活动是为一个「项目」。在若干分区之间插入一个以「BOO2  + 时间」的格式命名的新分区,隔开各个时期创建的分区。而这样的新分区下储存的页面则是日记,记下各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日常见闻。

每个分区下都有若干页面,但都包含一个名字为「POO3 」的页面,记录这个项目的基本思路、甘特图、一些零碎的笔记之类的东西。在「BOO」分区中,这个页面则被用来记录整个时期的阶段目标。

我的OneNote 一角,可见分区中时不时出现的「BOO」

而这套方法贯穿始终的骨架,是「想法」:「项目」下有执行思路;一个时期,则有「阶段目标」总领,这些都是「想法」。各个时期的「想法」加起来,就是自己生活与思想的轨迹。「想法」被全部放置在「POO」中,再被逐步具体成一个一个「项目」,「事项」。待到执行时,把「事项」转录到待办清单里去,逐项完成,一点一点推进项目。

我用的「清单」:Microsoft To-Do(来自应用官网)

「事项」完成之后,又要回顾自己的曾经的「想法」,回到「POO」和「BOO」更新进度并作出下一步部署。

在以「想法」为中心的前提下,体系的结构可以不那么严谨,比如项目下可以再容纳子项目;还有,已经完成的项目,计划中的项目各归何处……此类细节,囿于篇幅,有机会再与少数派的各位细说吧。

这套 GTD 方法,如你们所见,就是在我使用 OneNote 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整理习惯逐步摸索出来的。它很好的帮我理清了自己生活的条理所在,帮我摆脱了「我在哪」、「我该做什么」的哲学追问。与此同时,我的笔记日渐丰硕,许多想法也得以付诸实践,实是当初没有想到的一大意外收获。

写在最后

2017 年,我冲动买下的 Surface,以及由此带来的拮据与纠结都帮我完成不少事情。更重要的是,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网络与设备的发展,使得我们有机会接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信息和人。我们的数字生活,无论是来路(信息输入)还是去路(信息输出)都比以往更加广泛,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保持自己的条理,不被信息淹没。

Hope you all find your own questions.4 


免费轻量级的 macOS 窗口管理工具:VEEER | App+1

$
0
0

窗口管理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屏幕左边安放资料文档,右边安放笔记等办公 App,一个简单的安排就能让我们的效率增速不少。然而若是要在大量工作窗口中细细安排,不停地拖拽,调整窗口大小,浪费的时间和精力着实让人苦恼。能够快速地安排窗口位置和大小,已成为大家对一个窗口管理工具最基本的要求。今天要介绍的 VEEER 就是一款高效且轻量级 Mac 窗口管理工具,而且免费

首次打开 VEEER 会有一段操作指引,在此之后 VEEER 只存在于状态栏中,你可以通过状态栏图标的颜色变化来确认 VEEER 是否激活。点击 VEEER 的状态栏图标,你便可以看到所有的快捷操作。

默认激活 VEEER 的快捷键是按住 ⌘ Command + ⌃ Control,一旦激活,你便可以通过快捷键对当前激活的窗口进行快速部署。

搭配上下左右方向键可以完成对当前窗口位置的调整:

搭配鼠标可以在窗口内任意位置直接进行拖拽,双击左键放大和右键缩小:

如描述所言,VEEER 非常轻量级,上手即用,无需过多的配置。设置界面也只有三个选项可以更改,支持开机启动:

VEEER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 默认激活键和系统截图键冲突,会导致无法完成截图。不过这一点可以通过修改 VEEER 的激活键解决;
  • 按住快捷键激活后,只能对当前激活窗口进行操作,要对另一个窗口进行操作的话,得先松开激活键,激活另一个窗口,再按下激活键,略微有些不优雅;
  • 状态栏图标不支持暗色模式,未激活时的黑色图标会在状态栏中「隐形」。

虽然有些小缺点,不过瑕不掩瑜,VEEER 快捷的使用很好地切合了其「轻量级」的特点,在日常使用中足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对窗口的部署。

你可以在 官网 免费下载 VEEER。

一周 App 派评:上周(和上上周)值得关注的 11 款 App

$
0
0

假期结束后的第一次派评,我们为大家挑选了上两周值得关注的 11 款 App,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

iOS 精选(4 款)

'sodes:这个播客好简单


虽说听播客这件事已经越来越小众化了,但是 App Store 上的播客应用却依旧更迭得火热,上一款 Agora 推出才不过一季,全新的播客应用 'sodes 又上架了。然而这款应用既不拼「颜值」,也不追求什么独到的功能,只想让你简简单单地听声音。

'sodes 有着加粗的标题,圆角的图标,卡片式的播放页,与 iOS 11 高度一致的设计风格,甚至让人有一种「官方」应用的错觉。你或许体会不到一如 Castro 或是 Agora 的「美貌」带来的新鲜感,但是却大幅降低操作门槛。即便你从未接触过播客应用,熟悉的 UI 也能让你很快上手。'sodes 提供 3 款主题,亮暗主题能适应不同的光线环境,至于略带鬼畜的「篝火色」,末日的时候或许可以应应景。

'sodes 的功能更是从简单着来,这里没有复杂的播客管理,没有着急忙慌的推送,所有内容就是「一搜一听」,如果你感兴趣则加入 Favorites 栏中,之后便可在首页快速收听。如果你之前曾使用过其他播客应用,可使用它们的导出功能,将栏目订阅快速导出至 'sodes 中。'sodes 的播放功能也只是基础配置,在设置中四档可调的快进快退,0.5-2 倍速的变速播放,效率自然不如 Overcast,却也能满足你听完每一档节目的需要。

相比其他播客应用,'sodes 从外观到功能都做了一些「减法」,这或许让它丧失了一些效率和独特性,却也更容易被用户,尤其是轻度用户接纳,如果你只是偶尔听听播客,'sodes 会让你觉得挺简单的。不过目前 'sodes 还有一些影响使用的 Bug,例如部分栏目无法获取内容,你可以观望一下再决定是否购买。

详细测评:《简单到打开即用,这可能是最适合播客入门者的客户端:'sodes》

请输入图片标题

CARBON:我的世界单调而浓烈


上周 App Store 新应用推荐的第一位,便是这款主打黑白色调的滤镜应用 Carbon。大多的滤镜应用总少不了 B&W 的主题,但基本是浅尝辄止。而 Carbon 单是 B&W 风格就提供了 60 余种不同效果的滤镜,有轮廓分明的 MILAN,光线黯淡的 PANAMA,朦胧晦涩的 TOKYO 等等。如果你钟情于黑白滤镜,可以在 Carbon 中细挑慢选。

除了丰富的黑白滤镜外,Carbon 还提供了 20 款色彩浓烈的双色调效果,大红大绿忽黄忽蓝,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同时,也是对视觉的强刺激。偶尔尝试一下新意十足,不过看久了似乎会有些不适。复古胶片滤镜是各滤镜应用争破头的一片领域,Carbon 也不能免俗,同样提供了 20 款胶片滤镜,相比于 VSCO 或是 Analog,Carbon 的褪色效果似乎更为明显,算得上是重口味了。

Carbon 的可操作性不止于滤镜,你还可以往照片上添加模拟胶片的划痕、噪点、漏光、光斑等,此外 Carbon 的边框效果很值得一玩,它会自动取画面最外侧的一圈作为边框,你可以单独调节它的曝光、色调、混合模式等,让照片本身成为自己的画框。

Carbon 的大部分效果都需要内购使用,25 元一个独立的滤镜或效果包,128 元可解锁所有内容,鉴于两个滤镜包都提供了超过 20 款以上的滤镜,性价比还算可以,至于漏光、光斑等性价比相对较低,可以选择性解锁。不过 Carbon 有一点挺「流氓」的体验,无论滤镜特效是否购买,均会出现在候选区域内,尤其是部分免费的 B&W 滤镜,可用情况并不会体现在底部缩略图中,一旦误触还会强制跳转至购买页面,这让我对这款应用的印象大打折扣。

请输入图片标题

Lazy K:我真的懒得和你聊天


我们每个人都有些「常用语」,例如空虚寂寞的夜晚总想问「今晚约饭吗」,被烂梗逗笑的时候会回复「23333」,面对各种无理需求却还要微笑地说「好的哟」……这种范式的语言,我们可能每天都得表达好多次,每表达一次对应的可能就是手机屏幕上好多次按键。可实际上,我真的懒得和你 social,多按一次都嫌麻烦。这个时候 Lazy K 就能好好地帮我偷个懒,只需触屏一次,就能立刻表达,可以说是非常省力了。

其实常用语功能在许多输入法中都已具备,或是像「文本替换」那样利用简单拼写替代复杂文本,或是像 Lazy K 直接展现已设置好的常用语列表。Lazy K 在功能上其实并不出众,但是当你开启「按键振动」,然后长按键盘上的回车键打开「自动回车」后,一触即达的回复效率以及明显的震动反馈,却带来了迷之酸爽感,不要轻易尝试,你有可能会上瘾。

Lazy K 有一个限时 18 元的内购,目前仅有解除 8 个短语的数量上限这一特权,开发者承诺还会在之后的版本中提供其他高级功能。如果你有被快速回复「爽」到的话,可以考虑购买一发。

请输入图片标题

MoShow:超炫酷的电子相册


现在说起「电子相册」,似乎总有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随着各类 Vlog 应用的兴起,它似乎更是无人问津了。然而上周 App Store 新应用推荐中的 MoShow 说不定能让你对「电子相册」有所改观,只是简单地选择几张素材,MoShow 可以把曾经温和寡淡的幻灯片效果做得极富动感,伴随着活泼的背景音乐,可以呈现完全不亚于 Vlog 的表现力。

MoShow 的操作方法非常简单,你只需要挑选想要展示的照片素材,再选择一个动态模板即可。应用提供了 50 余种动态模板,而 MoShow 之所以可以将简单的幻灯片表现得如此炫酷,因为它不仅设计了复杂多样的转场效果,还在每帧图上叠加了多彩的贴图及光效,即便只是导入未经处理的原片,最终成片效果也并不让人失望。

MoShow 包含内购,解锁后可以添加更多素材,调用会员专属模板,并可移除广告以及视频角标。功能丰富但是售价同样不菲,27 元按月订购,68 元包年或是 113 元买断,鉴于这类应用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如果你目前喜爱这个应用的话,包年或许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请输入图片标题

Android 精选(4 款)

GBoard:中文回归,支持双拼之外还有更多亮点


在上周的应用更新中,最值得一说的显然就是 GBoard 了。

此前 GBoard 曾一度加入对中文输入法的支持,但还未等大部分 Android 用户反应过来,Google 便火速推送更新「修复了支持中文的 bug」。

事实证明,不加入中文支持并不意味着 GBoard 团队不够努力,只是他们在不断完善多语言输入体验而已。在上周的更新中,Android 版 GBoard 终于带来了包括中文在内的更多语言支持。

和此前昙花一现时的中文输入支持相比,本次更新后,GBoard 在中文输入环境中几乎具备了谷歌拼音输入法的全部功能,比如多种双拼方案、滑行输入、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等;而在这些功能之外,GBoard 的一些独家特性,比如内建搜索引擎、GIF 动图搜索、表情贴纸、实时翻译等等特色功能也能够在中文输入时正常使用了。

更多更新细节请参阅:Gboard 支持了中文,除了双拼这些特性也值得你尝试

Files Go:整合 Google Drive 云端备份


Files Go 是 Google 面向 Android Go 设备推出的文件管理器,同时也是由 Google 出品的首款文件管理应用。

而事实上,除了 Android Go 设备,Files Go 其实还能够满足其他大多数 Android 手机的一站式文件管理需求,不仅提供针对应用缓存、大文件、不常用应用、已下载文件等常见项目的清理功能,我们还能使用 Files Go 按照文件类别进行文件管理并使用「快传」功能与他人分享文件。

除了上述功能特性,Files Go 上周还收到了一个不太显眼但可能会非常实用的小更新:Google Drive 文件备份。在新版 Files Go 中,我们只需要在需要备份的文件上点开菜单,就能直接将该文件一键备份至 Google Drive 网盘当中了。

毕竟对于那些放在内部储存中却又不怎么使用的文件来说,云端才是它们最好的去处。如果你比较依赖 Google 服务或 Google Drive,Files Go 的这次更新千万不要错过。

Home Agenda:更好看的日历 widget,但暂时不值得你掏腰包


依赖日历进行日程管理的 Android 用户多半离不开日历 widget,但并不是所有日历都提供了 widget 支持,也不是所有的日历应用都有漂亮的桌面 widget。

本着这样的原因,著名 Android 应用和内核开发者 Francisco Franco 最近发布了一款名为 Home Agenda 的小应用。这款应用有着精心设计的紫色调自适应应用通标和简明直观的应用主界面设计,旨在为我们提供更加精致漂亮的桌面日历 widget。授予相关权限后它就能和 Google 日历整合,以默认半透明的方式将我们的日程呈现在主屏上。

但正如 Franco 所开发的其他应用一样,为 Home Agenda 的颜值而倾倒而草草掏腰包的行为多半是会带来后悔的。Home Agenda 暂不支持除了 Google 日历以外的日历服务,不支持默认样式以外的 widget 风格,也不黑、紫以外的文字和背景颜色。

也就是说,除了 Franco 为其打造的视觉风格和显示样式,Home Agenda 功能性上的特色和两点乏善可陈。更不必说其 widget 标题的日期、时间与 Pixel Launcher 中的 At A Glance 重复,放在我的主屏上还有点别扭。

而 Franco 为 Home Agenda 定价 2.49 美元,你愿意为这样一款功能简单的日历 widget 掏腰包吗?

ARCore 1.0:支持更多机型


和应用层面的小打小闹相比,苹果和 Google 相继推出基于自家软件生态的系统级增强现实框架支持显然将移动 AR 带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晚于苹果数月发布的 ARCore 虽然在效果上并不算「赶工」,但在适用机型方面却迟迟没有向当初所承诺的「百万级用户」方向推进。好在上周,随着 MWC 大会在巴塞罗那的开幕,ARCore 也终于得以从此前在 Pixel 和 Galaxy S8 等小范围机型的测试当中跳出来,迈入面向更多机型的正式版本。

据官方博客发布的公告,ARCore 1.0 正版本不仅支持 Google Pixel、三星 Galaxy S7/S7 Edge、三星 S8/S8+、LG V30/V30+、ASUS ZenFone AR 和一加5,后续还会有更多华为、摩托罗拉、小米和诺基亚等厂商的机型得到适配。

此外,Google 还表示 ARCore 1.0 能够「更好地感知周边环境」,在物体和平面追踪性能上应该有了不小的提升。

Product Hunt 精选(3 款)

Gifski:一键视频转 GIF

macOS 上视频转 GIF 的应用可谓是非常之多了,像我个人最喜欢的 GIF Brewery,又或者是 GifoxGIFMaker等。如今,你又有了一个新选择,那就是 Gifski

Gifski 出自开源免费录屏应用 Kap作者之手,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只需要将目标视频拖入到 Gifski 的主界面窗口就能快速完成转换。从开发者的介绍内容中得知,Gifski 依据视频的特点在色彩处理上做了一些改进,从而使转换得到的 GIF 图像保真度较高,往往看起来和视频别无二致。我的体验上也应证了开发者的说法,当然这也就意味着转换得到的 GIF 文件体积较大。

Gifski 目前提供的功能非常单一,仅支持调节转换得到 GIF 图像的尺寸。这也就意味着,你无法自由选择转换起止时间,控制 GIF 大小等。另外,Gifski 作者还开源了一个命令行工具,你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完成视频转 GIF 这项简单的操作。如果你觉得还不错,可以到 Mac App Store 免费下载 Gifski

Veeer:免费的 macOS 窗口管理应用

Veeer 是适用于 macOS 的一款免费的窗口管理应用,使用它可以快速完成窗口布局。如下面的介绍视频所示,你可以通过设置快捷键激活 Veeer,并使用 ⬅️,➡️,⬆️,⬇️ 等方向键来快速将目标窗口移动到相应的区域。

如果你之前用过 Moom或者 Magnet,那么 Veeer 和他俩所实现的功能和操作方式非常相似。当然,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 Veeer 是免费提供的了。喜欢 Veeer,就跳转到官网下载吧。

Bring Google View Image BackL:找回 Google 图片「查看图片」按钮

由于被出版商及网络内容供应商指出侵犯版权,Google 前段时间移除了图片搜索结果页面的「查看图片」按钮。如今,有了 Bring Google View Image Back这款 Chrome 浏览器扩展程序,则可以帮你重新找回该按钮。

其实,「查看图片」按钮被移除后并不意味着你无法保存原图。如果你想要保存相应图片,可以通过鼠标右键调出「在新标签页面打开图片」的选项保存,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多了一个步骤。所以,我认为 Bring Google View Image Back这款浏览器扩展适用于需要频繁保存 Google 图片搜索结果的用户。

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使用 Google 图片搜索频次较低,且不喜欢装大量浏览器扩展程序,那么对多一个保存步骤往往并不太在意。

本期「一周派评」由 @snow@Android 派小队 和 @huhuhang 联合撰写。

避免被黑客攻击,用 1Password 一键查看你的账号密码是否被泄露

$
0
0

很多人在设置账号密码时,由于安全意识不足、贪图便利等原因,会重复使用同一套账号密码,这就为黑客采用「撞库」攻击盗取账号提供了可能。例如当你的微博账号和密码被泄露时,黑客可能会将这一套账号密码,去尝试登陆优酷、微信等其他平台。

撞库是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露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尝试批量登陆其他网站后,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

为避免撞库攻击,在不同平台注册时使用不同的密码,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那些已经泄露并被公开在网络上的密码,我们要怎么做呢?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查找出这些已经泄露的密码以及对应的网站或平台,然后修改密码。这一切,用 1Password 就能轻易实现。

1Password 开发商 AgileBits 与 Troy Hunt 合作,后者曾开发设计了 Pwned Passwords,在互联网上搜集了超过 32 亿条被公开泄露的密码,用户可以在该数据库搜索自己使用的密码是否被泄露。

此番 1Password 与 Pwned Passwords 合作,将检索泄露密码功能直接集成在 1Password 中,一键就可以鉴别自己的密码是不是被泄露了,而不必挨个粘贴到 Troy 的网站中检索。检索后,一旦 1Password 提示密码不安全「Oops, this password was found.」,你就需要修改密码了。

在 1Password 中检查密码

目前,这项服务仅在 1Password 网页版中提供,你可以执行步骤:

  1. 在 1Password.com 中登陆你的帐户;
  2. 打开密码保险箱 Vault,并查看密码详情;当光标移动到密码附近时,会出现「Copy」「Reveal」 和 「Largr Type」 三个按钮
  3. 按下快捷键 Shift + Control + Option + C ,密码附近会出现第四个按钮「Check Password」,点击它就能检查密码是否被泄露。

当然,即使你的密码在 Troy 的数据库中被找到,也并不意味着你的账号被攻破,因为可能是别人和你在用同一个密码。不过,我也建议你尽快将其修改成独一无二的密码。

推荐阅读:《科普:帐号泄露事件频发,到底什么样的密码才安全?》

在别人的数据库中检查自己的密码安全吗?

1Password 官方 并未以任何方式将你的密码发送给第三方,并且采用了非常安全的方式与 Pwned Passwords 数据库中的密码进行验证。

首先 1Password 将密码进行不可逆的哈希转换,得到一个面目全非的字符串,然后截取前五位字符发送给 Pwned Passwords。随后 Pwned Passwords 数据库会发送以这五位字符为首的泄露密码,然后 1Password 在本地进行匹配检查。如果结果匹配,说明该密码可能已经被泄露了。

目前这项功能仅在 1Password 网页版中提供,官方表示未来将集成在 1Password 应用中,集成在 Watchtower 中。

关于 1Password 的使用,你可以查看 少数派先前推出的文章,以及付费教程 《用 1Password 做好密码管理》

让老手机用上 Android 8.0:我的 Nexus 4 重生记

$
0
0

自从几年前我折腾累了以后,便也离开了 Android 平台。但是偶尔也会怀念折腾的味道,也总会有想念 Android 手机的时候。

最近一个小需求让我翻出了抽屉里已经退役两年的 Nexus 4。

去年入手了一部富士的入门级微单,图方便我基本上都是把照片从相机传到手机上修图。有一次我试遍了 iPhone 上修图界的大众情人们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效果,我突然想起了以前在 Android 上必装的一个相机应用 Vignette,它算是我在 Android 上最留恋的东西之一吧。

于是我把 Nexus 4 翻了出来,充上电后还能正常开机,看了下系统是 6.0,瞬间燃起了我折腾的欲望,心想干脆看看能不能升 8.0 吧。幸运的是,xda 上还有开发者在做 Nexus 4 的 8.1系统,那么 2GB RAM 且搭载骁龙S4的 Nexus 4 还能流畅运行 Android Oreo 吗?刷了再说。

重生第一步:刷个合适的系统

就是它了:Nitrogen OS Oreo

稳妥起见,我刷之前先把 TWRP Recovery 更新至了最新的 3.2.1-0 版本,听说对 Oreo 支持会好一点。其他就是正常的卡刷流程了,需要 Root 的话还得刷入 Magisk,当然我不需要。

Nitrogen OS Oreo

Oreo 加持下,Nexus 4 流畅度大增,确实给人一种它又重生的感觉,但是能不能用也不只是流畅度决定的,还得看看老手机有没什么硬件问题以及新系统有没有重大 Bug。

重生第二步:体验新系统,验证 N4 能否再战

对于像 Nexus 4 这样年事已高的老将来说,刚刷了新系统建议不要装太多东西进去。先用用看,能正常运行两三天了再往里面装东西,否则后面有大 bug 的话会浪费很多时间。

Nitrogen OS Oreo 是个几乎完美的系统。首先要感谢开发者用心维护,一个多月以来已经更新了好几次,修复了一些小 Bug,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录屏不能调用系统自带的工具,需要下载一个具有悬浮录屏操作的 APP,比如 Smart Touch, 类似的也行。

我这台 Nexus 4 运行 Nitrogen OS Oreo 体验如何?

  • 流畅度:上佳。同是老将,N4 + Oreo 流畅度完胜 iPhone 6 + iOS 11。
  • 电池续航:3小时左右,30% 的时候大概率熄火。我推测是电池损耗严重的问题,我的 iPhone 6 没换电池之前也有这毛病。
  • 发热:正常。长时间高负荷运行会很热。
  • 性能:够用。日常 app 使用没有卡顿现象,某些缓存特别大的应用可能会卡顿;我主要玩模拟器游戏,N4还能胜任。得益于 Android Oreo 的内存管理机制,N4 的 2GB RAM 并没有让我觉得捉襟见肘,不过大量发热后处理器降频也会导致卡顿。

一个多月时间用下来,该装的应用都装了,手机储存也快要塞满了,Nexus 4 在新系统下的表现只能说尚可,肯定再也无法胜任主力机了,但是完全可以用。我这一台 N4 是黑白熊猫机,前几天我把它后背上老旧的保护膜除掉,白色的光点透着玻璃后壳不停闪烁,焕然一新啊。

重生第三步:发掘老将更多的使用价值

之前已经下了结论:这台 Nexus 4 已经无法当主力机用。但是一段时间使用下来,发现还是有很多用得着它的地方。

1. 把它当作一台移动的下载器

在 Android 平台上有很多优秀的下载工具,不管是 ADM 还是 IDM,都可以满足大多数情景下的下载需求,而用 iPhone 下点东西真的非常着急。在身边没有自己电脑的情况下,用 Nexus 4 下载东西非常方便。

2. 对于我来说它还是一台破产版的掌机

一些老旧的掌机游戏真的比现在主流的手游好玩不少,Android 上有很多完成度很高的模拟器,某些老游戏在模拟器上还是可以玩的很舒服的。

3.它还是一台备用通讯设备

即使不插SIM卡,它也能做到这一点。主力机不能用的时候,公共场合的 Wi-Fi 加上 telegram 至少不会让我突然断联。上次我去给 iPhone 6 换电池,要等几个小时才能取到手机,于是我买了张电影票,全靠这台N4上的离线地图我才顺利找到电影院的位置。

4.它可以作为一台不错的测试机

虽然 Nexus 4 的硬件配置早就过时了,但是不妨碍用它来做测试。咱们小作坊的 Android 程序员并没有配备 Nexus 或者 Pixel,他们的设备也多没有升级到 Oreo, 我这台 N4 可以帮助他们测试 app 在 Android Oreo 上的兼容性。当然设计师也可以看看自己设计的 Material Design 应用跟这个系统是否能融合到一起。

5.用它来体验 Android 的美好

一台如此老旧的设备,流畅运行着最新的原生极简 Android 系统。作为一个设计师,可以从很多设计优秀的 Android 应用里吸取灵感。还有一些 Android 独占的应用是真好用啊,比如 Loop 習以為常、NewPipe 等等;Android 的桌面 widgets 对于我来说也是直观方便很多。iOS 和 Android 其实各有所长,在此我只想说句「我全都要」。

适合老手机用的轻量化应用

本地音乐播放器:Musicolet

Musicolet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tagger、歌词这些功能都有,最重要的是可以一边看歌词一边划进度条,大名鼎鼎的 Retro 都做不到这一点。


RSS 阅读器:Readify

Readify 不用登入任何在线 RSS 客户端账号,直接搜索或者导入 OPML 都行,这一点深得我心。而且颜值也过得去,可以提取全文,唯一缺点是加载 feeds 太多时会有点卡。


文件管理器:MiXplorer on xda

MiXplorer 该有的功能都有,没有的功能可以通过插件解决,简单好用。

相机/滤镜:Vignette

Vignette 有很多独特的滤镜效果很难在其他 App 上找到,把 quality 设置成 superfine 再用它拍照,总觉得照片质量比系统自带 App 高不少。


魅族地图高德版

算是国内非常清爽的地图应用了,可以下载离线地图,在酷安搜索魅族地图,评论区可以找到最新高德版。

应用市场:Yalp Store on F-droid

Yalp Store 相当于直接从 Google Play 上下载应用,不过这货小巧很多,还可以过滤有广告的应用。

聚合搜图:Droidiris

Droidiris 功能很纯粹,就是搜图。支持很多国外网站,可以设置图片大小和颜色。


悬浮控制按钮:X-Touch

X-Touch 让我终于可以放心隐藏 Navigation Bar 了,并且可以自定义按钮图标,我把图标换成了吉利蛋,图个吉利。


聚合多家常用服务:氢应用

氢应用 里面包含微博、知乎、贴吧、即刻、开眼、B站等很多常用服务,如果只是阅读不经常评论,装这一个应用就够了。


最后

手机的「生」其实是和它的「生存价值」挂钩的,这一点上手机和人差不多。越来越多地发现其使用价值,老设备也就重生了。对于我来说,闲暇时把 N4 拿出来修一下图、玩一会儿宝可梦、过一把 Android 的瘾,老将还是可以发挥它的余热的。



独居青年生活指南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5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这是一份由独居青年写给独居青年的生活指南,从家居、清洁、物品采购等最基础的方面来保证你的独居生活不会陷入混乱。当然,即便你不是独居,相信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生活的灵感。

注:这篇文章出自一位人格分裂症患者之手,在文中你会看到她一会儿自居断离舍爱好者,一会儿又有了囤积癖,一会儿有猫,一会儿又渴望拥有一只猫。

基础生存篇

如何布置租住的房子

房东的丑家具该不该丢

从刚开始独居时,我就秉持着「租房子也要好好住」的原则。可每次租到的房子都不尽我意,租过的房子都配备着房东的购置的土味家具或是前任租客遗留下来的二手家具,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把不喜欢的家具和物品都丢掉。

通过与房东协商,通常房东只会要求当你不再续签房子时,把之前丢掉的家具补回来即可。至于怎么补回来?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去住处附近的二手家具店,就可以花非常便宜的价钱买到和之前丢掉的相似的家具。

这时候,理想中的独居生活才可以算是有了一个好的起点。

贫穷青年的家具清单

原先的家具都清空了,便宜、拆装方便、便携、长得还凑合的宜家,永远都是有着美好家居梦想的贫穷青年们的「救星」。在购置大件家具的时候,要为随时搬家做好准备,难拆卸的、价格不便宜的都不应该在购买 list 里面。推荐这些我觉得便宜又实用的家具和物件:

双人床:费奥,💰:349

这款床非常容易拼拆,因为都是条状板材,拆开后堆放体积非常小,非常适合租客使用,而且完全不会因为拆过就变得不牢固。

衣架:丽加 ,💰:129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柜子最后都会变成囤积杂物的黑洞,所以一直坚持使用开放式的衣架,所有当季在穿的衣物都由它来放置。如果你的衣服非常多,那么把它当成随手挂衣服的衣架也是不错的选择。

书桌:利蒙 ,💰:119

我曾经在淘宝买过价格差不多的书桌,可是使用体验十分糟糕,总是摇摇晃晃,宜家的书桌则没有这种问题。

落地灯:勒斯达,💰:79

暖色灯泡:里耶,💰:7.9

我喜欢在晚上的时候只开一盏落地灯,配合暖色 💡,微亮的灯光效果更能营造气氛,会更让人觉得温馨。在这种氛围中看电影或听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桌子:拉克, 💰:39

这款桌子非常万能,你可以把它当成餐桌、床边桌、置物桌……再说这价格四舍五入就是不要钱,完全可以买一张在家备用。

置物架:VESKEN 维灰恩、勒伯格 ,💰:29、99

VESKEN 维灰恩也非常万能,你可以把它当作厨房配料置物架、浴室用品置物架、植物置物架……前面有说到我不爱用柜子,勒伯格这款置物架就承担了一切的收纳,开放的设计让东西完全没有办法被囤积起来。缺点是,比起柜子,开放架子落灰面积比较大,需要经常清洁。

懒人沙发:MUJI 懒人沙发

MUJI 的懒人沙发是我坐过最舒适的沙发,完全不要求坐姿,随便一个姿势躺下去都能有最舒服的体验。唯一的缺点就是重,搬家的时候可能会把人弄疯。

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收纳

断舍离人格

以前,我总是会以「这个东西可能某一天会派上用场」的理由,把那些「一无是处」的物品囤积起来,久而久之东西会越来越多,房子也就变得越来越凌乱。比起衣服堆积成山、各种物件乱入的房子,一个整洁有序的房子绝对是幸福感的来源。

可是东西怎样才会变少?

丢。

「丢」并不是盲目地把占地方的东西都丢掉,也不是用非常严格的「生活使用物品清单」来规定房子里只能存在哪些物品。而是通过定期丢东西,来摸清自己的生活物品使用规律。哪些物品是经常用的?哪些物品是一年也用不上一次的?……在尝试过几次定期丢东西后,我发现了所有被丢的物件都是有共同点,也根据这些共同点总结出了几条适用于大部分人的「丢垃圾」原则。

什么样的东西应该丢:

  • 上个季度一次都没穿过的衣物、压在箱底的衣物
  • 不再合身的衣物(不要再幻想瘦了之后能穿了)
  • 临期的药物
  • 冰箱里放了一周以上的新鲜食材、一个月都还没有吃完的速冻食品、三个月都还没用完的酱料
  • 已经没有转卖价值的电子产品,它的包装盒就可以丢掉
  • 那些你觉得「以后可能会有用」的物品,比如:快递箱子、各种购物袋、放了很久的外卖餐具、各种小票、过期的发票、要坏不坏的数据线……
  • 半死不活的绿植

狠下心来做一次定期丢垃圾,你会发现这种活动真的非常减压,且有利于缓解选择困难症,帮助自己成为一个能迅速做决定的人。

丢掉这些琐碎的小物品并不会让房子马上变得豁然开阔,因为总会有一些占地方又不常用的东西是不可以丢的,比如:

  • 一年用一次的行李箱
  • 过季的衣服
  • 冬天用的被子

这时候环顾四周,找到房子里的一切缝隙,比如床底,靠近墙的床边缝,这些平日里只用来积灰的地方就能很好地派上用场。把那些不常用的东西用干净的袋子装起来,能塞进行李箱的直接塞进行李箱里,这时候只要把它们全塞进缝隙即可。看不见则代表不存在 🙈

床底:敞开的行李箱(里面放了用压缩袋装起来的衣服)、前几天买的鞋子的盒子、手持吸尘器

囤积癖人格

我热爱逛杂货店,总会买些「好看无用」的东西回家,日常被各种物品包围,在收拾得过于干净的地方甚至会觉得有些不安。

我曾经实践过好一阵子的断舍离,丢过好多东西,但在一开始的新鲜劲过去之后,我发现控制物品的数量并不能提升我的幸福感。

于是我接受了断舍离并不适合我的事实,不再追求减少物品数量,转而以能方便地取用物品为整理目标。

结合我最爱的收纳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和我的生活经验,想要方便地取用物品,首先应该能够在取用前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物品,那么就应当将收纳空间二维化(只用看一眼收纳空间就知道这个空间里放了什么)

  • 如果存放物品的位置比肩部高,则取用方向应与地面平行(从书架上抽出书)
  • 如果存放位置比肩部低,取用方向应与地面垂直(把所有低于肩膀的收纳空间都当作抽屉来存放物品)

由于抽屉的抽出方向与地面平行,所以在其中垂直摆放物品是很自然的做法;但有一些收纳空间不能像抽屉一样抽出(比如侧面开口的课桌、拉门式的橱柜),在这种空间内平行摆放物品是很没效率且容易脏乱的做法(请回忆一下中学时低头从课桌里拿一本书的费力感),所以利用这些空间的做法是把它们都变成抽屉。

关于把低于肩部的收纳空间变成抽屉,还有一些具体的应用规则:

  • 在比较深又没有设计抽屉的衣橱里,可以把一摞抽屉柜叠起来摆放,一个原本只能放被子的大空间就能够用来摆放衣物和杂物。
  • 在空间较小的橱柜中,可以先把物品放在纸箱或盒子里,再把纸箱或盒子放到柜子中,取用物品时先把纸箱或盒子拉出橱柜,再以垂直方向取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抽屉中摆放物品时,也应按照垂直取物的原则摆放物品。比如在抽屉柜中摆放衣物时,为了取用方便,应该把衣服卷成卷让俯视图一目了然,而不是把衣服一层层叠起来。

左:用抽屉柜整理重新安排衣橱内的空间;右:符合垂直取用原则的物品摆放方法(图源:《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断舍离爱好者和囤积癖患者都会觉得好用的收纳工具

独自生活的这几年,我收获了不少提升幸福感的生活物件。我不想在这里给你推荐「 XX 件租房必备的物品」,只分享一些我觉得每个独居人士都应该拥有的家居物品,因为它们带给我的幸福感真的太显著了。

真空压缩袋

真空压缩袋可以位居我的「提升幸福感的物件排行榜」第一名。它可以把厚重的衣服、臃肿的被子压缩得薄如蝉翼,平时用两个大箱子都装不下的衣服或者被子,用一个真空压缩袋就可以解决。

左:压缩前,右:压缩后

收纳箱

刚独居时我的生活习惯非常糟糕,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随手乱放东西小能手。曾经试过翻箱倒柜找一个指甲钳一晚上,最后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 3 个款式一样的指甲钳、2 把不同颜色的剪刀、2 把不同颜色的美工刀……

这个习惯继续下去,日后开一家杂货店都不成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开始为每一个物品设定专有的收纳盒和固定的位置,功能相似的物品都放在一个箱子里面:

  • 电子产品配件
  • 常用生活用品
  • 化妆用品信件和笔记本

根据不同的物品类型放在对应大小的箱子里面,确保这些物品不会叠放在一起。不要让任何一件物品有压箱底的机会,不然又是另一次囤积的开始。

这便是我所有的日常用品

NEEU 地板

换过多次房子后发现,用于出租的房子似乎都不爱用木质地板,又总爱用一些颜色乡村的瓷砖地板(比如酒红色、米色),丑是我抗拒瓷砖地板的主要原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除了丑它还爱粘尘、不易清洁、容易打滑,回南天时更会令人崩溃地冒水。

狠下心来花重金买了泡沫地板。房子总算除去了浓浓的出租屋土味,但长得好看也不是我推荐它的主要原因,前面吐槽过的瓷砖地板的缺点,它一点都不沾。它非常容易清洁,只需要定期拿湿纸巾随便擦擦即可,同时也不爱粘灰尘。

南方的回南天可以说是史诗级别的灾难,高湿度的空气笼罩会让所有的墙体或地板都冒水。但这个地垫的防潮能力非常惊人,在两年的使用中它扛过了长达数十日的回南天,使用至今都没有一点发霉的迹象。同时,因为铺着地板,在回南天时自然也感受不到在冒水的瓷砖地板,看不见则不存在 🙈

因为它好用到变成了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以致我完全忘记了它的存在,写到这里,真空压缩袋的第一名恐怕要易主了。

图片来自淘宝

能利用好垂直空间的物件:抽屉柜、置物架、吸盘

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立体地利用空间就非常必要。而为了取用方便,单纯地把物品堆起来是不可取的,正确做法是把立体空间分割成一个个收纳空间。

而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两件利器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抽屉柜和置物架。抽屉柜除了可以配合衣橱使用,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堆叠起来使用,不过建议堆叠高度不超过肩膀,不然就无法达到垂直取用的目的。立体置物架的不同高度的空间则需要分别利用,如最上层摆放书籍、CD和摆件等;中间几层摆放收纳盒,在收纳盒里存放常用物品,把收纳盒当作置物架的抽屉使用;底层的收纳盒中则可以摆放不常使用的物品,比如药品、日用品等等。

左:可以随意组合跌价的抽屉柜;右:置物架。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占地面积小、充分利用垂直空间

吸盘在厨房和卫生间也是利器,使用吸盘+吊篮的组合,既可以多出一个收纳空间,又能把牙杯、洗手液等外壁上的水沥干,保持清洁。

吸盘+吊篮进行浴室收纳

维持清洁的方式

独居生活需要非常高的自律,如果稍有怠惰,家里可能就会有堆积如山的待丢垃圾、开始发黄的床品、即将枯死的盆栽……

我自认不够自律,只能借助应用来督促我定期进行清洁,来维持家居的整洁。这里分享一些我认为一定要定期进行的事项:

每周进行:

  • 清洁地面
  • 清洗卫生间
  • 洗枕头套(定期清洗枕头套对面部皮肤更好)

每月进行:

  • 高温热水清洗牙刷
  • 洗床品
  • 备份 iPhone

每 3 个月进行:

  • 更换牙刷头
  • 整理药箱,丢掉过期药品

好用的生活工具

手持吸尘器和小空间简直是绝配,它既可以达到和立式吸尘器相当的清洁效果,在存放时又不会占用空间,配合除床螨刷头还能有效清洁床具,减少过敏;

除了手持吸尘器外,我还会用静电拖把配合专用的干巾和湿巾打扫房间,拖地再也不是叫人头疼的活儿,而是像散步一样轻松;

在日常生活中,我用湿纸巾代替抹布,它可以解决一切的污迹,用完即丢,比起需要二次清洗、晾晒的抹布,湿纸巾可以说非常方便又卫生;

作为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垃圾的人,我会在 40 平方的家里放上四五个垃圾桶。在产生垃圾较多的地方(比如厨房和客厅)摆放大的垃圾桶,而在客厅、床头柜、书桌边则摆放小的垃圾袋。大垃圾袋我推荐抽绳式的,在收口时不会弄脏手,宜家的除了贵没毛病,也有很多国产平价替代品;之前从 DAISO 买的吸盘垃圾架和垃圾袋则成了我的床头必备,由于垃圾袋容量小,所以非常容易满,也会督促我常常清理;另外一提,在办公室我会用挂包用的钩子挂小型垃圾袋,免得因为懒得走去垃圾桶旁而导致桌面垃圾堆积成山。

如果你想用海报、装饰画、相框装饰自己的房间,但在租住的房子里又不能破坏墙面,那么可以用蓝丁胶代替钉子让它们上墙。只要科学布置蓝丁胶就可以保证牢固程度,更棒的是在移除时不会留下痕迹,对墙面和海报等都不会有损坏。

左:抽绳式垃圾袋;中:吸盘式垃圾架;右:桌边挂钩

独居生活安全第一

收快递、外卖的安全小知识

一个人安全生活的重要原则是:假装不是一个人生活。

除了亲近的朋友外,不要过多暴露自己独居的事实。用不同的名字轮流收快递和外卖,如果有不同的电话号码就更好。防人之心不可无,除了需要签收的快递外,尽量不要直接给快递小哥开门,可以让他放在家门口;外卖小哥也是同理,可以以自己还没到家的理由让他把外卖挂在门把上。

如果你居住的小区有各种快递柜或代收点,收货地址不写准确的楼层数只写小区或栋数会是更好的方案。

用电安全

我有非常多次走到地铁口时怀疑自己没有关某一个开关,又跑回家检查导致迟到的惨痛经历。后来我把家里的所有用电开关都换上了可以联网的智能插座,每当怀疑人生时,掏出手机看一眼即可知道哪个开关没有关闭。

当然除了用电安全,作为资深被害妄想症患者的我,还可以更进阶地怀疑「门有没有上锁?窗户有没有关好?有没有给猫留足够的粮食和水?」后来我把「身手钥钱」原则改良了一番,换成了自己经常怀疑人生的选项,做成了一个 checklist,每天出门前先在内心一一默念这些选项都确认无误了,再在出门前一刻一一把他们勾掉才出门,当然用钥匙锁好门后还要默念一遍「门锁好了」。

这种 double check 可以很好地改掉丢三落四的习惯,除了生活小事运用在其他地方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check list 和定制的手机壳

以备不时之需的万能药箱

危害人身安全的外在因素确保无误后,内在因素也要做好防范。我一直有在家里放一个药箱的习惯,里面放一些居家常备的药物,以及应对自己常犯的病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由于每个人的用药习惯都不一样,这里就不做明确的药物推荐,分享一些需要准备的药物种类,根据自己的习惯每类药物准备一两种即可。

  • 感冒发烧药物
    • 预防类 
    • 缓解病情类
  • 肠胃药物
  • 外伤药物
    • 创口贴
    • 棉棒包扎用品 
    • 消毒水 
    • 止血药
  • 头晕头疼药物
  • 过敏类药物
  • 万能类
    • 止疼药
    • 消炎药

小伤小病自己解决即可,可当有突发状况发生时,紧急联系人可是救命稻草。相信不少人通讯录中的紧急联系人都是父母或是另一半,可远水救不了近火,独居的你应该把紧急联系人设置为距离不远的同城好友或同事、社区附近的医院急救电话,哪怕是小区的保安或物业也更为靠谱。

药物外卖 App 推荐

深刻地记得在外卖业还没有蓬勃发展的时候,曾经因为校区偏僻而买不到常用退烧药,等到淘宝上门时基本已经被烧傻了。药箱能应急但不一定能撑完一场病,在刚刚退烧的当口哆嗦着下楼去药店买药怕是会加重病情。

幸而在上次感冒并随手饿了么的时候发现在外卖 App 上已经可以买到常用药了;如果有不能从药店和超商直接买药的情况,还可以委托外卖小哥跑腿买药;以及最近频繁出现在小区电梯广告的叮当快药大概也会是个好选择。

提高生活品质篇

如果认真遵循,以上基础生活指南已经能帮你过上「像样」的生活。而以下推荐的物件,则会让你(和可能存在的猫)幸福感倍增。

蓝牙音箱

独居生活中,蓝牙音箱带来的幸福感非常强烈。它能让声音充盈整个空间,放音乐时有满满的沉浸感,放播客时好像主播坐在身边聊天。让空间中充满自己喜欢的声音,就会驱散掉偶尔的孤单和不安。

一台游戏机

除了日常的看电影、看剧、看书外,Switch 也是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处时玩单人游戏,有朋友造访就玩多人游戏,游戏可以让你在想象的世界撒欢,为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

摄像头(如果你有宠物)

自从养了猫之后,它就变成了我唯一的牵挂。在给房子装上一个摄像头之前,我总是会戏很多地以为,我不在家的时候小猫咪会不会有什么不测、我出门的时候小猫咪是不是在我没注意的时候溜出门了、有没有给小猫咪留足够的食物和水……出门之后如果冒出了其中的某一个想法,那么这一整天我都不能安心做任何事了,一心只想赶紧回家求安心。装上摄像头后,就可以随时随地水滴直播了,然后我发现,小猫咪的生活就是铲屎官上班我睡觉,铲屎官下班我逗她玩 😼

正在放风的小猫咪

空调伴侣

南方的夏天和冬天一样,都是魔法攻击。到了中午就会变得又闷又热。因为家里有小猫咪,总是会担心它会不会在密不透风的房子热死过去,即使我不在家时,也会给小猫咪开着空调,一个下月来钱包君就承受不住了。空调伴侣就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温度到达设定的度数后自动开启空调,远程开关空调,根据定位开关空调……

门窗感应器

除了防盗,还可以防聪明到可以开门的小猫咪。有时候着急出门,窗户可能没有关紧就匆匆走掉了,我家小猫咪非常聪明会把窗户扒拉开,曾经发生过回到家时看到它在阳台边上看风景这种惊悚时刻。门窗感应器会在没关上窗户时发出通知,完全可以杜绝忘记关窗户这种事情发生。

参加线下活动以免单身一辈子

在看动物世界的时候发现,就连动物都要通过努力地社交才能获得交配机会。独居虽好,可如果不想一辈子都独居,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当然也要努力社交……出于对网络的不信任,我完全不想使用各类交友软件来认识新的朋友,那么通过各种同城线下活动认识爱好相同的人会更靠谱。我比较爱音乐类线下活动,在这里推荐几个合我胃口的活动:

  • 豆瓣同城:基本上国内的每一个城市都涵盖了,活动的种类也非常丰富,音乐类活动的资讯也非常丰富和及时,小众或大众的歌手 Live 资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 Vice 音乐活动指南:主要推荐北京或上海的音乐线下活动,推荐的歌手或活动主题都是些小众到可能没几个人认识的,如果你也喜欢这种类型想找口味相似的朋友,命中率会非常高。
  • 每日环球展览:可以在这里找到国内外值得去的博物馆或相关资讯,提供了博物馆的开馆时间或展览时间。在动态分类可以看到全世界的人的最新的打卡,发现口味一致的人关注一下,可能从此就能摆脱独居了。
豆瓣同城、Vice、每日环球展览

独居的好处

独居虽然有开销高、让人变宅的缺点,但也有很多好处。

独居生活中,你会拥有开阔的私密空间,方便做室内运动,也不用担心室友不喜欢小动物,有了猫狗双全的空间条件;不必抢洗手间、厨房,让生活变得更从容;可以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把音乐和电视的音量放到最大,还可以随时大声读书或唱歌。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睡觉和起床,不用担心吵到室友或被室友吵到;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习惯打扰到别人,或因长期忍受别人的生活习惯而变得暴躁;更不用为如何合理分配公共费用头疼。

其实一生中能享受独居的时间并不多,而独居生活很锻炼人,不管是学会独处,还是学会照顾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对我们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帮助。

有位少数派作者曾经说过,先过好一个人的生活,才能过好两个人的,那么我们就先过好独居生活,再积攒社交值脱单吧。

「本文参与 少数派 2017 年度征文 」

虽然当不了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但你可以用这把光剑在 AR 中过过瘾

$
0
0

什么?迪士尼也做硬件?并不完全是。

迪士尼与联想最近一同推出了一款 AR 设备:Mirage AR,和名字一样,它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能让你在 AR(增强现实)里玩到星战官方游戏的产品,让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好玩的。

Mirage AR 的包装很简约,封面印有星战游戏画面和 Lenovo 标志。

打开包装之后:AR 头显、定位信标、光剑,这就是 Mirgae AR 的三个主要部件,右上角的小盒子里装的是一些连接线和充电器保修卡说明书,其中光剑和 AR 头显都是需要充电,而球形定位信标则是安装五号电池的。

当然,光剑还是最重点的,细节方面 1:1 还原了星球大战中全系列中最为传奇的光剑:天行者光剑,防滑条,控制盒,鱼眼,兔耳和红色按钮和电影里几乎一摸一样。打开光剑底部的开关,光剑也就会亮起,最开始是蓝色,如果通过了 Mirage AR 里的绝地训练最终成为绝地大师,那么光剑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

这把光剑算是命运多舛,阿纳金天行者遗失之后,由欧比旺克诺比交给了卢克天行者,接着又流转到《原力觉醒》中芬恩的手上,而在最新星战三部曲中,这把光剑就是女主角蕾伊所用的光剑,所以在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电影里看到的就是这把。

另外因为使用这把光剑的安纳金与卢克都被斩断右手,所以这把剑也就被称为断手剑,不知道蕾伊会不会被断手了….

信标定位器有两种档位,一种可以发出粉红色,另一种可以发出蓝色,而游戏刚开始的阶段我们需要把它调成粉色,游戏后期的内容才需要蓝色模式。因为定位信标上方采用的是软性硅胶材质,所以也不用担心游戏玩 High 了会踩到它会受伤。

这个 AR 头显也来头不小,这不是那种花一百多块就能买到的那种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 VR\AR 头显,首先 Mirage AR 采用的是无线缆设计,也就是说戴上 AR 头显你就可以自由移动,半透明的遮光板配合反射镜折射可以让虚拟的图像和现实生活重叠,另外 Mirage AR 头显两侧还有两个专用的鱼眼运动追踪识别装置用于精确定位,保证AR增强现实中虚拟与现实的准确叠加。

从背后看 AR 头显,它的固定方式还是比较全面的,两边头带和上方一共三处可调,基本能适应所有人的头型,鼻子两侧也有海绵垫支撑,佩戴较为舒适。AR 头显的右侧有三个按钮,能在游戏中配合光剑上的按钮控制游戏。

AR 头显的左侧有一个盖板,打开之后就能看到手机仓,取出手机仓并且下载好星球大战™:绝地挑战 App (Android 点这里)之后,将手机放入手机仓,然后对准位置开口位置就可以把手机仓放回AR头显里了。

目前支持的机型有:

  • Apple:iPhone X、 iPhone 8 Plus、 iPhone 8、 iPhone 7 Plus、 iPhone 7 、iPhone 6S Plus、iPhone 6S、iPhone 6 Plus、iPhone 6
  • 三星:S8、S7 edge、S7
  • moto z 2018
  • 华为:P10、P9、荣耀 9、荣耀 8
  • 小米 6

最后一步,用包装中附带的数据线将手机与 AR 头显连接,然后你就可以放好定位信标,拿起光剑带上头盔开启你的原力之旅了。

将手机插入之后,从头盔外部也能看到半透镜中手机现实的画面,这也就是 AR 增强现实和 VR 虚拟现实的区别,相对于 VR,我也是更喜欢 AR 的,因为 AR 能将虚拟与现实融合,所以带上 VR 五分钟必晕的我,玩 AR 就没问题。

Mirage AR 中包含了三个游戏,光剑交战、全息象棋和策略战斗,因为 AR 的特性,不论是翻拍或者录屏,都是没有办法将使用者游戏画面完全展现出来的,所以我只能最大程度的模拟第一个光剑交战游戏。

光剑交战

在光剑交战中,我们可以完成的体验自己作为一名原力敏感者在导师的训练下不断领悟原力使用秘诀,和西斯交战成为大师的过程。格斗姿态上除了上边的格挡反击,你还可以通过光剑来反弹敌方射出的爆能束,就像下边这样:
随着不断升级,你还可以学习更多的技能,包括主动和被动技能,比如推力震晕敌人或者防身技能等等,都和电影里绝地武士施展的技能一摸一样,所以对于星战迷来说还是挺有感觉的。

光剑格斗也是体力消耗最大的第一个,在战斗中需要你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不断格挡反击消灭敌人,挺适合减肥的。

全息象棋

全息象棋其实是完全模拟电影中的情节而衍生出的游戏,在 1977 年正传系列的第一部星球大战 4:新希望电影中首次出现,电影里酒馆里的外星人们就用全席投影玩着这个类似国际象棋的东西。

去年上映的《星球大战 7》中,芬恩无意中也触发过全息象棋:

在游戏中,毕竟因为是迪士尼官方推出的,所以游戏里的所有内容都和电影一模一样:

策略战斗

策略战斗的实际类似 RTS(即时战略游戏)和塔防的结合,你需要指挥一支军队防御进攻,节奏相对于全息象棋快得多,需要思考的也更多,这里头等能量攒满了还可以放绝地大师:

除了让他们自动选择攻击目标之外,通过头盔和光剑也可以指定优先攻击的目标,防止敌军突破防线:

整体三个游戏体验下来,和当时产品经理说得差不多,单次游戏一般在 10~20 分钟,因为连续挥动手臂操作光剑砍杀确实是个体力活。

手机的电量也支撑不住长时间的使用,但是在这十多分钟里确实能体验到游戏中的画面就在你身边一样。

总结

对于星战的粉丝来说,Mirage AR 是唯一一款经过迪士尼官方授权的周边科技产品,也是唯一一款能让你在 AR 世界里体验到挥舞光剑战斗感觉的产品。1:1 复刻的光剑就算不打开,对于星战粉丝来说放在玻璃柜里收藏也挺好,毕竟对于真・星战粉丝来说,和家里上万的官方周边,乐高玩具和仿制光剑相比这个也不算什么...

缺点也很明显,AR 头盔戴久了就会脖子疼,不过如果是玩光剑对战的话,先觉得累的还会是手,除了对颈椎不太友好之外,确实是一个能让人活动全身锻炼身体的游戏。

另外因为准确度的原因,AR 显示在一定条件下还是会偏移。

最后一点算是双刃剑吧,由于是在手机上计算并且显示,那么不需要连接线确实不错,但是手机能提供的性能让画面还是比较粗糙,而且玩久了手机会烫的不行。

所以对于大众来说,毕竟 Mirage AR 只能运行星战这一款游戏,不差钱自然可以任性买买买,但是考虑到售价,如果只想尝试一把 AR,还是去联想官方的体验店体验一下就好。



分享过很多手机摄影心得,这次我想谈谈手机摄影的现在和将来丨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6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我已经使用手机拍照五年了,第一次使用手机拍照是我的诺基亚。那个时候手机系统还是 Android、iOS 以及Windows。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想到诺基亚会沦落到成为一个贴牌品牌。

时间过得很快,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使用过每一个系统的不同手机记录下了生活中或短或长的瞬间。我写过许多关于手机摄影的文章,但所有的文章无不都是出于知识普及的角度分享我使用手机进行摄影的心得和经验。但是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跳脱出手机摄影本身的限制,去从整个摄影艺术流派的角度去看看,手机摄影的现在和将来到底是什么。

这不仅仅是一种关于手机摄影的年终总结,更是我自己写给手机摄影的一份情书。 

(注:文中所有作品展示都是我使用手机拍摄。)

为什么要手机摄影?

从影像记录的需求到互联网的助推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喜欢记录。相信这可以追溯到当我们的祖先在洞穴里生活的开始,那些墙壁上的写写画画就是人类对记录这件事最为原始的表现。

一开始我们用文字描写,所以我们有了诗歌,有了小说。后来我们用声音开始记录,所以我们有了音乐,我们有了广播。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文字和声音的传播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享媒介。

文字的媒介就是「纸」,是「纸」的发明让我们可以在记录下自己的文字以后通过「纸」传递给更多人。声音的媒介相对来说会更加丰富,可以说磁带,更是那些迷人的黑胶唱片,又或者是今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的收音机。

所以,当图片成为我们今天记录的主要方式的时候,互联网就是支撑他的传播媒介。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图片分享都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功能点之一。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之所以我们的记录需要传播媒介是因为记录之后的分享才是我们记录的原始驱动力。

从决定性瞬间到最好的相机

在摄影出现到时至今日,其本身是不是一门艺术都一直被广泛的讨论。这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比如和已经古老的绘画相比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一种视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与其他艺术相比绘画也好,文学也好,相机相对于钢笔和画笔来说对作品的影响程度可以说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我们清楚「器材党」不是本质,但是不同的相机的确对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想要破解这些迷局,早已经有先辈之人为我们奠定了基础。当爱德华 · 韦斯顿1 拿到古根海姆奖的时候,解决了摄影能否作为一门艺术最本质的核心问题「表达」,透过一个《青椒》就能表达曼妙的身体是多么精彩的发现联系和重组。

爱德华韦斯顿《青椒》

后来布列松2 的出现找到摄影的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一个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区别于绘画,这就是「决定性瞬间」。快要落水的瞬间,绘画可以想像,但照片带来的真实证明了它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瞬间」。

照片是不是能够代表真实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对摄影后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安塞尔亚当斯的「拍摄就是谱曲,后期就是演奏」就是在告诫我们,只有后期才能更好的完成「表达」。

说了这么多,看似无关手机摄影,但手机摄影的本质是「摄影」。所以和摄影有关的一切都在手机摄影上适用。更重要的在我们知道摄影的那些特性之后,我们就会引发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相机?」

这个问题有过答案,最好的相机就是当你想要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你手上的那一部。这是基于决定性瞬间的,因为瞬间的捕捉就要求你瞬间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瞬间的捕捉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摄影的有趣之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解决里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想拍的时候相机在手上。因为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触,当你遇到有趣的事,壮丽的景色,又或者是感动的人你很想马上拍摄下来,如果这个时候你手上没有相机一定会非常沮丧。但是再好的相机,徕卡也好,哈苏也好总不能时时刻刻在,可手机可以。

第二个问题在于快速的捕捉,几乎所有的手机都会有快捷打开相机的方式,手势操作也好,3D Touch 也罢。都能让我们在决定性瞬间发生的瞬间,你也可以瞬间打开相机。但我相信,相机想要做到快速捕捉定会慢一步。不要小看这慢一步,总会让你错过。

综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手机就是某种意义上最好的相机。

当然,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这就是画质。不过这也是最不需要争论的地方,以目前手机摄影的发展看,手机的画质从根本上就不能和相机同日而语。可对于摄影来说,画质并不是最终的或者说唯一的诉求。

手机摄影的本质形态

在上面我们说过手机和互联网,我也提到过「数字暗房」。他们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铺垫。

我们先来看看一张图,这张图里是我在使用相机摄影时都需要走过哪些步骤。这些步骤包括使用相机的前期拍摄,使用电脑进行的数字暗房,以及最后使用打印机的输出,也就是说这是目前摄影里最重要的几个流程。

当我们使用手机摄影的时候我们做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打开相机拍摄,在使用软件进行后期,最后一步当然是分享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上。本质上依然是拍摄,后期和输出(网络发布)。但是这里有一个最核心的变化,这就是所有以上的这个流程是在一部手机上完成的。这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我相信手机第一次出现摄像头的时候绝没有想到手机会因此进化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摄影设备。

那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换句话说:「手机,其实是一种非常完美的摄影设备,因为它满足了摄影探索的完整形态」。

就单拿后期这件事来说,Photoshop 再强大,可是高高的学习门槛让越来越多的人望而却步。虽然本质上所有的手机后期软件不过是 PS 里面的一个小功能。但它却在极大的降低学习门槛,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后期的乐趣。

手机摄影的现在

硬件上广角镜头的本质

如果你是先学习摄影在接触手机摄影,那你一定会给手机镜头下一个非常清楚的定义:

这是一颗定焦的,广角的镜头。这里面的定焦是针对变焦。所谓的定焦和变焦是针对焦距是否可以改变的,也就是画面是不是可以变大缩写。手机不是没有出现过变焦镜头,但是这不符合手机轻薄的发展方向。所以时至今日主流的厂商都还在保守的使用定焦镜头作为主力镜头。

而这里的广角是说目前很多手机都是等效焦距为 20-30mm 之间。在相机上,镜头的焦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为不同的参数往往是拍摄题材内容的重要手段。甚至依据摄影师经验来判断出如「广角适合风光,长焦适合人像」这样非常浅显易懂的摄影经验。

但是,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告诉大家原来手机镜头是广角适合拍摄风格,不能拍人像。其实手机使用广角镜头的原因也非常的简单,这就是能够拍摄的更多。拍摄的多了我们可以裁切去掉,可是拍摄的少了后期可补不回来。当然啦,这里还有广角需要更低的光学条件,能更容易获得好的画质等等因素。

而之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驾驭这一颗小镜头。在相机上广角最大的特点就是拍摄更多更广阔的画面,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例如他会有着明显的畸变。画面的边缘会拉伸,画面的中心被压缩,因此手机同理。

软件生态上建筑的「数字暗房」

摄影和后期之间的渊源甚至是可以写一本非常缠绵悱恻的情爱小说。因为爱摄影的人,有的也深爱着后期。但爱摄影的人,有的也恨之入骨。可是摄影自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和后期有着不解之缘了。

在一开始摄影的最终结果照片附着在不同的介质又受着不同的温度,自然也就会有着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当然不能够满足仅仅依靠这个盒子来代替我们创作。我们希望在我们的摄影作品里加入自己的意愿。所以后期就变的非常重要。

在胶片时代我们需要摄影师通过控制冲洗过程中的使用不同的化学药水,控制不同的温度等等来获得不同的后期效果。所以说生活在数码时代的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以 PS 为代表的图片处理软件让我们不在继续停留在那些黑搓搓的房间里,而是动动手指和鼠标就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控制。但 PS 时至今日已经越来越是一个专业工具,他十分强大几乎无所不能。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他十分庞大和繁杂,也就意味着拒绝了普通人。

但手机软件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从宏观上去看,所有的手机摄影后期APP无非都是PS中的一个个不同的功能点。

双重曝光无非是 PS 中的图层和混合模式;小星球制作不过是极坐标调整;动态模糊,车轨星轨不过是 PS 中的堆栈;更别说 PS 中的基础调节功能几乎是目前所有摄影后期 App 的母带。

这样做的好处让一个非常大的数学难题变成了一个个小的证明点。不是在单纯的灌输一个个后期概念,而是通过简单的操作,简要的步骤一步步的引导你后期图片。以 Union 为例,这是一款强大的后期合成和双重曝光软件。他把「合成」在 PS 上非常繁琐复杂的理念直接具化为选取两张照片,再选取一个混合模式,然后通过简单的画笔涂抹实现选取。在这里,你不要了解那些混合模式的含义是什么,你只需要挨个尝试,选择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就好。

除此以外,正是手机摄影的茁壮发展刺激了更多天马行空的后期软件出现。我看过可以把一张照片转化为一首乐曲的软件,虽然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一个简单旋律,但仍然非常有趣。我看过可以把照片转化为一张张名画,让你的照片拥有更多的可能。我更看过可以把一张图片动起来,就像《哈利波特》墙上那些会动的人像,虽然还有一定距离但的确你可以看到可能。这都是手机摄影的风靡给摄影带来的独特方向。

当然,如果我们再人间烟火一点,你去看那些常年霸占应用商店榜首的美颜类软件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社交方式。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想说与相机摄影更加注重还原真实不同,手机摄影可能更加重视二次创作。而这种后期的二次创作手机软件出现是最好的温床。

甚至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手机摄影 50% 的乐趣在于使用那些天马行空的软件进行天马行空的后期。

不过,遗憾的是,我整理过在苹果 App Store 的前一百的摄影软件,也在最近对他们进行过一次梳理。但是我会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手机摄影后期 App 的多样性越来越多少,一方面综合强大的软件越来越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软件同质化。但其实目前不仅是摄影,所有的手机软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更希望未来的手机摄影软件拥有过更多的可能。因为正是这些软件,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玩」摄影。

人像模式和双镜头引发的思考

当我们回顾 2017 年手机市场的时候,手机上这颗小小的镜头早已经脱离了像素的泥潭。相信我,任何一家手机品牌如果一直在宣传它的像素有多高……嗯,你懂的。前面说到手机是一颗定焦的广角镜头,带来的问题就是更广的拍摄内容但不能拍摄更远的内容以及手机镜头天然劣势导致的不能拍摄「浅景深」也就是大光圈的虚化效果。所以,在 2017 年我们的手机市场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就是人像模式和双镜头。

前者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是说目前我们通过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浅景深的模拟。当然这种模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模糊,而是从虚化效果,虚化范围等等多个方面去模拟一张浅景深人像所具有的样子。有意思的是,虽然结果都是人像虚化,可是实现虚化的方式却都是各有不同。最为常见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双镜头了。而一旦说到双镜头,虽然「双」字是一样的。可是镜头却是有着不同。

有的第二颗镜头完全是为了人像模式去服务,比如像锤子最新的坚果 Pro 2 为例。这其实是一种很无奈的妥协,相信老罗也很清楚为一个功能开一个孔实在是不「情怀」,但是人像模式谁敢不上呢?

有的第二颗镜头除了人像模式还有提高画质。例如华为的黑白加彩色方案,就是一个最好的代表,当然,也有如一加一样,在一加 5T 上通过两颗大光圈镜头来实现更好的夜间纯净度。

有的是第二颗镜头是长焦镜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广角加长焦的方案。最为代表的便是iPhone,两代双摄都是如此。这样的好处就是人像模式的虚化更真实,同时长焦扩展了手机拍摄的题材。

说到这,相信你也看出来了,在我心里目前最好的双摄方案是什么了。其实理由很简单,我在前面就提到过手机摄影目前的两个大短板,一个是没有虚化一个是定焦限制。而广角加长焦的方案则完美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甚至我很多时候我更喜欢单纯的使用第二颗长焦镜头进行拍摄,iPhone X 的长焦镜头绝对是给你不同的视觉感受。

中场休息:手机和相机,有过相遇,但注定分开。

你一定会看到过手机和相机之间各种形式的较量。一定也听过「我这手机拍照比单反还好」或者是「手机再牛,底那么小,有毛用?」的极端言论。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冷静的思考,就会轻而易举的得出一些非常简单的结论:

1. 单纯说画质,目前手机和相机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因为对于相机而言决定画质本身的是传感器面积,手机在这方面是天然劣势。

2. 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摄影形式的本质相同,但未来不同的进化方向是必不同。

第一个结论无需过多说明,我们来说说第二个部分。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名摄影师,使用相机拍摄也是我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摄影是有流程的,大致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总结:首先需要使用相机来进行拍摄,然后照片导入到电脑中进行后期(暗房),最后一步使用打印机打印(输出)。

在我们使用手机的时候,我们有哪些步骤呢?

首先打开相机进行拍摄,然后放到各类软件里修图(暗房),最后发布朋友圈(输出)。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相机和手机本质上都是相通的,他们都遵守摄影的本质流程。

但这里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有意思的地方:

1. 相机只能完成拍摄这一步,后两部无法完成,但是第一步拍摄画质极佳。

2. 手机可以完成所有步骤,且第二个部分是最为出彩的部分,也就是各类软件极大的丰富了手机摄影。

那么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将来手机和相机应该有的方向。

相机上的方向会是:

手机呢?

手机摄影的未来?

硬件上的多个镜头?

手机这颗镜头未来的硬件方向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不过已经开始有三镜头的传言,所以在双镜头打开一个思路以后,是不是我们还是要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呢?也就是通过添加镜头数量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提高画质呢?

最显而易见的可能就是三个镜头:一个主镜头,一个黑白镜头负责画质,再来一个长焦镜头丰富拍摄场景。 这虽然听起来十分美好,但是这种简单的创新方式噱头本身大于实际意义。所以三镜头并非我看好的发展方向。当然,其实还有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摄影因素,这就是光圈大小的改变。

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无法更改光圈大小,所以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突破点。据说马上就会有一部手机吃这个螃蟹。但是想要吃这个螃蟹有几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光圈可变才有意义。

1. 受制于传感器面积,画质的好坏归根于进光量。这也是为什么手机拍照在白天还可以跟相机一较高下,但是到了晚上就差距明显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在缩小光圈带来进光量损失造成的画质是否值得?

2. 改变光圈带来的景深改变是否有实际意义?光圈的改变除了曝光以外,景深也会随之改变。可是还是底子小这个问题,改变是否明显?因为对于很多手机来说本身虚化就是弱势。

所以,这个可变光圈是不是能够做到很好的效果,以上两个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没有优点,缩小光圈最大的收益一定是风光摄影,不仅可以让我们拍摄更加清晰锐利的风光,也可以让我们的快门速度控制更加自由,车轨等依托快门速度的摄影方式会有着明显的进步。

模块化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方向,因为一旦可以放开机器本身的限制,尤其是体积对光学的限制,那手机上的相机绝对会有一个非常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模块化的本质还是像手机外接镜头一样,是一种玩法,但绝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任何附加都意味着它开始违反手机摄影的本质特性。

说回来,其实我本身对手机硬件的发展方向并不会有特别的期待。因为想要提高画质的方法其实很明显,但是在目前物理法则的限制下不太可能有非常大的进步。也就是说,手机摄影的画质「如果不使用大的传感器面积,足够的光学结构」不会本质进步。但是,有一个点我非常关注,这就是手机的影片功能。

当所有人都把视线聚焦在手机拍照功能的时候,影片却被忽略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某一个宣传自己是拍照好的手机,竟然没有视频的慢动作功能。

我们的国产手机拍照,想要实现真正的超越,就应该眼光长远,尤其是背负着「吊打苹果三星」的厂商。视频普及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一部手机能否拍摄高质量的影片对消费者而言非常重要。的确,我们的用户还停留在抖音和快手上,优秀的画质还不是最终的追求,可总有一天我们会像对照片一样看重视频,那个时候我们不要被落下太远。

最后,说句题外话,年前的《三分钟》激发了影像圈和数码圈的热烈讨论,很多人说最不重要的就是 iPhone X,什么手机给陈可辛一样都能拍。

坦率地说,如果你真的懂影片知道什么是 4K/60fps,什么是慢动作 1080P/240fps,在去看看影片的实际画质,你会得出一个结论:iPhone X 还真的碾压优势,我们在影片层面已经和国际一线落下一个时代了。华为 Mate 10 已经 在 DxO 上因为视频输了很多分,作为国产相机的领头羊希望华为在视频上有新作为。

苹果 iPhone X 的广告已经说明一个非常重要事实:手机摄影的战场,已经烧到了影片。

数学拍照,手机摄影的独特魅力

我不期待硬件上的进步,是因为我知道软件上的进步更是手机摄影的专属方向。

如果你的非常在意画质,那我相信手机摄影并不是你该了解的方向,你需要把更多的视线放在相机上,不是否认追求画质,而是说相机带来的画质细腻感受远不是手机可以比的。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说一个在 2017 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 2017 年所有厂商都在硬件上使用双镜头的方式上达到浅景深的人像模拟。可唯独有一家厂商却相反,它仅仅使用了一颗镜头,然后通过纯算法来进行景深的模拟。更令人惊喜的是,所实现的效果丝毫不逊色于通过硬件实现的虚化效果。

这说明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方向,我愿意叫它「数学拍照」。其实这种通过数学拍照的方式很多一线厂商已经开始一起发力,只不过是有不同的名字罢了。这种数学拍照其实本质上是在拍摄一张照片之后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算法进行分析,在针对性的优化。

在华为上,它叫做人工智能拍照,是说当你拍摄时,手机会识别画面中的物体,然后针对性优化。在 iPhone 上,这叫做「影视灯模式」,它通过计算拟合出不同的光效效果,从而让我们拍摄出一些更具专业性质的照片。在 Google 上,就更加简单粗暴,通过自己强大的数学能力让你的照片 HDR,虚化更具美感。

虽然说目前这些品牌的尝试还都是入门阶段,尝个鲜可以,但是实际使用起来意义不大。但别忘了,在人像模式刚刚出现的时候也仅仅是尝个鲜,一年还没结束「人像模式」就已经可以混淆视听,没有点真本事你还真不知道是手机拍的还是大光圈镜头人像拍摄。

那我们就可以大胆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

华为的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常好,那当我们拍摄一张照片的时候,会综合分析你在使用手机软件修图时的色彩风格,在拍摄的时候就会根据你的喜好进行优化。

苹果的光效拟合发展的好,那我们以后想要什么逆光,什么轮廓光,一个灯的光,两个灯的光可以自由的选择,甚至是手机会依据当时的环境光给出最好的答案。

当然,如果 Google 按照今天的发展态势接下来我们可能实现的就是即使画面中并没有出现的内容可以根据你的语音描绘后自由生成。

你一定会觉得未来很遥远,但只要手机上的镜头是手机厂商的战场,就不会远。更重要的是,镜头在未来手机的布局中绝不仅仅扮演者拍摄者的功能,更可能作为信息输入的一种媒介。

iPhone X 已经是这种可能性的冰山一角了,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捕捉,再通过手机对信息的整合。目前现阶段来说虽然动态表情仅仅停留在娱乐方面,但是如果有一天这项技术成熟以后,再加上各类软件开发的跟进,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让普通拍摄一部动画片甚至是科幻的怪兽电影。

而以上,这一切的一切,都不仅仅依托于硬件,更依靠所谓的「数学拍照」。

为什么是手机摄影?

我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要手机拍照。最后想了很久,我想这个答案应该与时间有关吧。每次一换手机,相信你最惦记的一定是你相册里存储的那些照片,里面有许许多多你去过的地方,有你吃过的许许多多的美食,更有那些与你心爱之人度过的美妙瞬间。

是手机上的镜头,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记录光影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是手机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像摄影师一样去拍摄,去感受摄影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还有什么,比手机摄影更符合「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所以,我会坚持拍摄下去,直到我的手指再也按不动快门。


微信、微博、支付宝都可以永久销号了,这份指南一步步教你如何操作

$
0
0

今年 1 月份,工信部在 回应网民问手机 App 销户的问题时,明确表示用户有权删除在平台服务商注册的账户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另外,根据《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第 24 号)》第二章第九条第四款规定: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终止使用电信服务或者互联网信息服务后,应当停止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并为用户提供注销号码或者账号的服务。

一时间手机 App 和网络平台的账户注销问题再次被推到公众视线上,用户在各大平台上注册账户之后,如果不再使用,究竟如何才能注销对应的服务账户?

透过这份网络账户注销指南,你可以了解到:

  • 网络平台和手机 App 注销账户会有哪些途径;
  • 注销账户过程的难易程度;
  • 如果遇到无法注销的账户,用户可以采取哪些途径防止个人隐私泄露?

这次整理的网络账户注销指南共收集了微信、QQ、淘宝、支付宝等 8 款大家常用的网络服务,详细说明注销的条件和入口,另外会在文末另外增加 8 款服务,用表格的形式简单梳理注销情况,体验过程中我会使用手机客户端或者 Web 平台。下面正式开始注销账户的体验之旅:

微信

作为目前国内社交聊天的领头羊,微信从 2011 年发布以来,花了六年时间才在去年八月上线注销账号的功能,我派作者 @WATERS 此前已经跟大家分享了 注销微信账号的体验过程。在这里我也简单梳理了注销过程遇到的种种「难关」。

我 - 帐号与安全 - 微信安全中心

删除账号的入口还算好找,注销功能放在了「我 - 设置 - 帐号与安全 - 微信安全中心 」,不过要完成注销账号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注销帐号 - 申请注销
  1. 帐号处于安全状态:在最近两周内,你没有进行改密,改绑等敏感操作,你的帐号没有被盗、被封等风险。
  2. 微信支付财产结清:你已注销微信支付(或者没有开通),微信帐号上没有资金问题待结算。
  3. 卡券清空及微信平台权限接触:该帐号已清空微信卡券并解除微信公众帐号(含订阅号、服务号、小程序等)、企业微信、微信开放平台的管理员身份。
  4. 其他 App 、网站的帐号解绑:该微信已经解除与其他 App 、网站的授权登陆或绑定关系。

在这里可以了解注销账号前,微信官方会有「重要提醒」,就是说注销之后你会无法找回微信好友、丢失聊天记录等信息。申请注销失败的话,微信会给出什么原因导致暂时无法注销账号,按照官方给出的方案详情进行处理可完成注销。

微信官方给出注销失败的原因

从注销过程遇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提醒来看,要完成微信账号的注销工作,我认为难点是要解除微信与其他 App、网站的授权登陆或者绑定的关系,用户可能需要逐个登录授权的 App 和网站,解除授权登录。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在 30 天内不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其他任何 App、网站,30 天后将自动解除授权。所以希望微信能够在解除绑定的环节中提供一键解绑的功能。

QQ

腾讯家另一款软件 QQ 实际上并不存在 QQ 号码注销的说法,据说是为了防止有人恶意注销,官方 提供 的是 QQ 号码的回收规则,具体标准是:

一、普通QQ号码回收规则:

  1. 注册后 3 天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
  2. 注册后 24 小时内登录,45 天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
  3. 3 个月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
  4. 若系统检测帐号存在安全风险和违规操作,为保护帐号安全,会先进行冻结,若冻结 30 天内未验证密保解冻,帐号可能会被回收。

二、QQ 靓号回收规则:

QQ 靓号会员业务到期超过 90 天未续费,该号码即会被系统回收(注:目前靓号在会员关闭的 1-90 天内,都只需要续费 1 个月会员就可以继续使用)。

三、天翼 QQ 号码回收规则:

只要不注销天翼手机,天翼 QQ 号码不登录也不会被回收。如果中国电信手机号码不再使用(以中国电信销户时间为准),您的天翼 QQ 号码将无法再通过手机号码方式进行登录,仅支持通过申请天翼号码时所绑定的 QQ 帐号进行登录使用。

所以大体的回收标准就是长时间不再登录 QQ 号码,而对于设置了密码保护的用户来说,可按照下面的步骤完成删除好友和解除密保。

1. 登录 QQ 电脑版,进入好友管理器,删除所有的好友。这一步主要是为了号码被登录之后出现隐私泄露的问题。(点击这里 是官方删除指引)

QQ 客户端好友管理(图片来源腾讯官网)
批量删除好友(图片来源腾讯官网)

2. 进入 QQ 安全中心,把设置的密保全部去掉,如果遇到问题,可通过申诉渠道,一次性把所有密保清除。

QQ 安全中心解除密保

总的来说,用户依然不能够主动去注销或者向官方申请回收 QQ 号码,回收规则也有不明确的标准(比如 3 个月未登录,号码可能被回收)。

所以,用户希望通过注销 QQ 号码来保护个人隐私,可参考删除好友、关闭 QQ 空间的方法间接实现保护隐私的目的。

微博

新浪微博注销账号的首要前提是需在经常使用微博的手机上提交注申请,经过试验,用户还需要使用新浪微博常规版,国际版、极速版均没有找到注销的入口。

依次打开「设置 - 帐号与安全 - 微博安全中心 - 其他帐号类问题 - 如何注销微博帐号」,完成注销账号需要满足以下 7 个条件:

  1. 在常用手机上提交注销申请;
  2. 帐号处于安全状态;
  3. 微博支付财产已结清;
  4. 其他 APP、网站的帐号已解绑;
  5. 微博帐号的站外授权关系已清空;
  6. 微博推广资源已结束或结清;
  7. 开发者权限解除。
我 - 帐号与安全 - 微博安全中心
其他帐号类问题 - 如何注销微博帐号 - 下一步
由于存在与第三方网站存在绑定关系,导致注销失败

与微信账号类似,微博注销同样遇到因为其和其他 App、网站存在绑定和授权登陆的关系,导致无法注销。不过,新浪微博并没有给出究竟微博授权了哪些平台,所以用户就要依靠自己「最强大脑」回忆有哪些曾经授权登陆。

淘宝

注销淘宝账号相对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涉及到购物交易的行为,所以一旦注销账号,淘宝上的交易记录会被删除,以后可能产生的退换货、维权等权益会被视作自动放弃。

经查询 淘宝网服务中心 账号注销条件有:

  1. 没有进行中的交易,且最后一笔订单完成时间大于 15 天;
  2. 90 天内没有发布或编辑过二手商品(包括下架和删除的商品);
  3. 没有拍卖会保证金,详情点此前往
  4. 没有在淘宝网经营过 店铺的记录
  5. 没有过其他一些记录,包括被举报成立记录;
  6. 开通了淘宝、阿里云、阿里巴巴中文站以外的阿里集团业务,无法注销(开通过阿里巴巴中文站业务的需满足 阿里巴巴中文站的注销条件);
  7. 账户需要是正常使用中并且没有过一些限制账户的记录。

接下来是注销账户的操作步骤:

1. 登录淘宝手机客户端,打开「设置 - 账户与安全 - 注销账户」,应用会弹出注销确认的消息窗口,点击「确定继续注销」即可;

设置 - 账户与安全 - 注销账户

2. 淘宝页面会让用户选择注销原因,然后点击「确认注销」,将出现一个注销协议,点击「同意」;

步骤3,同意注销协议后,淘宝应用会有一个安全检测的环节,如果通过检测,用户绑定的手机会收到一个短信验证码,填入验证码,点击「下一步」将完成注销工作。而我的测试过程中,由于存在 15 天内有过交易记录,会提示注销失败,需等待 15 天后再申请。

15 天内有过交易记录,直接提示注销失败

用户也可以在电脑端进行注销(点击这里)。看似清晰的注销步骤,但依然设置了障碍,比如用户曾经在淘宝开店,使用淘宝账号授权登陆阿里云,那么基本无法注销账号。

如果用户遇到无法注销账号,可选择 锁定账号 的方法。根据淘宝在去年 8 月更新的 服务协议,新增加不活跃账户回收的规则,间接实现了注销账户的目的。

支付宝

支付宝曾在 2017 年 8 月更新的 服务协议 对账号长时间未登录使用将被注销:

为了防止资源占用,如您连续 12 个月未使用您的支付宝登录名或支付宝认可的其他方式登录过您的会员号或账户,支付宝会对该会员号或账户进行注销,您将不能再通过该支付宝登录名登录本网站或使用相关会员号或者账户。如该会员号或账户有关联的理财产品、待处理交易或余额,支付宝会协助您处理,请您按照支付宝提示的方式进行操作。如您自开立支付宝账户之日起 6 个月内无主动交易,则向您重新核实身份之前,支付宝将有权暂停或者注销该支付宝账户。

用户可透过支付宝自助服务或者手机端注销账号,以手机端为例具体步骤:

1. 依次打开「设置 - 安全中心 - 永久注销账号」,支付宝会说明账号注销后,用户会放弃有关的资产和权益;

设置 - 安全中心 - 永久注销账号

2. 点击「下一步」,开启注销账号,如果失败的话,支付宝会给出具体原因,比如我这里显示由于主账户和余额宝的余额不为 0,导致无法注销。选择对应的原因,支付宝官方竟然还给出了「爱心捐赠」的功能,帮助用户清空余额。

账号余额不为 0 导致无法注销

同时,我关注到了支付宝里绑定的芝麻信用能否注销的问题。经过向客服咨询得知,芝麻信用可申请人工关闭,而用户将个人支付宝账号注销后,账户绑定的芝麻信用也会同步关闭,但是由于开通支付宝会和个人身份信息绑定,所以同一身份证下的多个支付宝账户里的芝麻信用是通用的。

芝麻信用需申请人工关闭

京东

京东账户注销需同时满足 以下条件

  1. 在最近一个月内,账户没有进行更改密码、更改绑定信息等敏感操作,账户没有被盗、被封等风险;
  2. 账户在京东商城系统中无资产和虚拟权益(包括但不限于账户余额、E 卡余额、京豆、优惠券等)、无拍卖保证金、无欠款;
  3. 账户内无未完成的订单、服务,且所有订单完成达一年以上;
  4. 在京东商城没有过使用该账户激活店铺的记录;
  5. 账户无任何纠纷,包括投诉举报或被投诉举报;
  6. 账户为正常使用中的账户且无任何账户被限制的记录;
  7. 账户对应的京东支付账户已注销,且已妥善处理了京东支付账户下的所有问题;
  8. 账户已经解除与其他网站、其他 APP 的授权登录或绑定关系。

从上述条件来看,用户注销账户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可能是账户中存在京豆、优惠券的资产,京豆需要最后一笔到账才能在次年年底完全消掉,而且用户完成的所有订单完成时间要在一年以上,这样严格的时间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账户注销的难度。

目前用户可以通过京东电脑端或者移动客户端申请注销(入口相当隐蔽),具体步骤:

1. 打开手机端,依次点击「我的 - 客户服务 - 搜索注销 - 如何注销京东账户?」,将进入查看解决方案的页面,选择「账户注销」;

我的 - 客户服务 -点击搜索框
搜索注销 - 选择「如何注销京东账户」- 账户注销

2. 进入注销账户页面,说明注销账户会放弃有关权益和资产,点击「下一步」后系统会向绑定的手机号码发送验证码,输入后选择下一步,注销申请提交成功,等待官方审核,处理时效为 72 小时。

注意注销账户后会放弃有关权益和资产

注销申请审核结果会以短信形式告知用户,另外根据京东更新的 隐私政策,官方提供了 30 天的注销后悔期,这意味着注销之后 30 天内如果后悔还可以随时恢复账号。京东账户不符合注销条件或者遇到账户被盗的情况,也可采取 锁定账户 的操作。

百度

在手机百度 App 登录账号,点击「设置 - 帐号管理 - 帐号急救 - 账号注销」,接着系统会根据账号情况显示能否注销。如满足注销条件按照提示点击下一步,验证账号绑定手机或人工刷脸验证后即可注销。需要注意的是,账号注销一天限制点击三次。

帐号管理 - 帐号急救 - 帐号注销
由于百度网盘有资料,导致注销失败

由于百度并未给出注销账号的具体条件,所以我收集了网上材料,以下是提高注销成功率的 Tips:

  1. 如果开过百度钱包,需登录网页版的百度钱包注销实名制;
  2. 如果最近一周用过百度钱包,则要等一周以后;
  3. 如果有百度贴吧等职务,需要辞掉所有职务;
  4. 如果提示注销次数 24 小时后再试,尝试换个手机;
  5. 如果还没绑定手机,那就绑定手机;
  6. 如果有未消费的 T 豆,那就想办法消费。

我遇到无法注销的原因就是百度网盘中存放了资料,需要删除文件、通讯录、通话记录及短信,并清空回收站。

网易

网易产品的账号是一个统一系统,均可使用网易任一种产品服务。经查询,网易账号目前还没有提供直接注销的入口,只在网易帮助中心关于 163 免费邮箱中提到了删除账号的说明,官方解释,163 免费邮箱不支持直接注销,如果连续 180 天没登录过网易任何产品的账号,系统将自动清空所有信息和资料,并删除帐号。

连续 180 天没登录过网易任何产品的账号,被动实现删除账户

使用这种被动的方法,可让官方删除掉用户个人的邮箱账号,从而间接达到删除网易产品账户的目的。

国内外其他网络账户

以上是八个网络账户注销的流程,而国内其他网络服务表现如何,下面选取八个网路账户测试其注销情况,如果有表述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国内网络账户注销情况汇总(选择了八款网络账户)

结合这篇分享文来看,国内网络账户较难完成注销程序,有些未提供注销入口;有些则未给出满足注销的条件,只能让用户「刮彩票」性质碰运气能否注销;有些则需要用户长时间不登录账户,使其转为「僵尸」状态,才能让官方回收;有些需要联系客服,语言的艺术沟通完成注销。所以,用户除了关注账户注销外,还应该考虑账户停用、手机/银行卡解绑、个人信息清空等手段,让自己的网络账户更多一层安全性。

另外,国外网站 Background Checks 专门总结了网络账户注销的难易程度,给出了大致的操作方法,希望注销国外网络账户的用户,可以根据网站给出的指引尝试了解具体的流程。

结语

用户总会遇到使用网络服务时注册容易,注销却被设置重重障碍,从这次国内网络账户注销的过程来看,要顺利完成直接删除账户基本是不可能的,App 和网站提供商会根据自家服务的情况设立满足注销的条件,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账户并不提供主动注销,比如账户处于「闲置」状态(长时间不登录),官方才有肯能回收这些僵尸账户,间接完成注销账户。

种种困难阻碍了用户注销网络账户,背后的原因可能还是网络平台商不希望看到用户数下降、用户转移到竞争对手,追求「创收」更要留住用户。我们选择网络账户注销更多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当考虑到未来长时间不再使用网络平台商的服务时,更希望官方能够清晰地提供账户注销的指引,协助保护好个人信息的安全。

用「一闪」拍了一年的动图,这是我的拍摄经验丨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7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前言

大家好,我是 @Ethan_Yang,一名 vlogger 和摄影爱好者。对我来说,我的年度 App 毫无疑问是「一闪」。它即可以用来修图,也可以剪 Vlog。但其实,一闪最开始吸引我的功能是它的动图创作。在持续拍了一年动图以后,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大家在这里分享。

动图是什么?

在去运用一个媒介创作之前,我们必须对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所以我们首先要回答「动图是什么?」。

动图和照片不同,它会动。它和视频也不一样,只有三秒,并且不记录也不搭配声音呈现。从一闪保存到本地的文件可以看出来,一闪的动图本质上是由三十张图片拼接在一起的时长三秒钟的 GIF(本地储存的动图会把内容重复一遍,所以最终文件是六秒钟)。

或者说,它也是一个每秒十帧,时长三秒的短视频。对它的认知已经提前决定了你是否能很好的运用了这个媒介。这里观点上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但在展开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每个人在拍摄之前都能做到的,让自己作品变更好的三件事。

首先,把镜头擦干净。以下是摄像头不干净和干净的差别。

其次,我们要知道该用什么拍。

一闪支持三种主要的动图制作方式:第一是应用内拍摄,打开一闪,点开底栏正中央的「创造」就是一闪的相机界面。你可以拍摄动图,照片,和视频。第二是使用本地的相机应用。

你可以拍摄视频(最好三秒以上),然后倒入一闪转成动图,这对手机内存较少的用户不太友好。iPhone 6s 及之后机型的 iPhone 用户也可以选择拍摄 livephoto ,再用一闪提出其中的视频文件制作动图。第三种是拍摄多张照片,然后用一闪拼接起来,也叫定格动画,算是另一种创作方式了,同样有很高的可玩性(我个人很少用,一闪上有很多在这方面很有创意的用户,我就不在这里多介绍了,大家可以去一闪上看)。

我个人的选择很明确,就是进入一闪的「创造」界面拍摄动图。因为一闪对动图拍摄有比自带相机更好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是可以迅速切换选择不同画幅;第二是可以选择是用正常速度,延时摄影还是慢动作进行拍摄;最重要的是第三,按下快门后,一个进度的视觉提示。

提示进度条

我个人的建议是使用一闪自带相机进行 16:9 画幅的动图拍摄。16:9 画幅的好处很多,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就是「看起来更清晰」。(很简单,一闪上 16:9 画幅的动图显示面积最小,同样像素情况下当然显示面积越小当然越清晰。)

(图示里 4:3 是通过提取 livephoto 实现的,现在一闪自带相机默认 16:9 画幅了。正方形也可选。)

第三:记住,把手端稳,大多数情景里只坚持三秒就好。

总结一下,每个人在拍摄之前就能做到的 tip 就是:1. 镜头擦干净;2. 横过来,用 16:9 的画幅拍摄;3. 端稳。以上是前期所有人都能做好的准备,下面我们进入如何拍出一张好看的动图的讨论。

我们怎么拍

学会控制信息量

这是我个人总结的所有经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要学会去控制动图的信息量。

动图由三十张照片构成,信息量显然比照片大,但是也达不到视频那么多。大多数人拍动图,并不知道要有意识地控制动图表达的信息量。就像之前提到,他们往往把动图当成一段三秒的短视频来拍,这种预期让他们会用拍摄视频的手法拍摄动图。这种认知很难让人拍出好看的动图。 

所以在拍摄动图之前,你要提前想好自己要拍什么。要知道你想让哪一部分是运动的,同时保证别的地方不会对动图要表现的部分形成干扰。所以大部分时候,我的镜头是保证绝对静止稳定,并且画幅内的大部分物体也只是微动或静止,以此来突出运动的部分,达到吸引人的眼球的目的。

控制信息量

在我拍过的动图里,其实恰恰还有一部分运动镜头的动图来佐证这个观点。我拍过一个背影系列,这个系列其实是逆其道而行之,通过镜头的运动来达到控制信息量的目的,因为我通过和拍摄对象的共同运动,把人物固定在了画面中央,用另一种方法达到了控制信息量的方式。

从侧面的跟拍,其实是一个道理

而对大多数人来讲,最糟糕的其实就是什么都想在一张动图里展现出来,以至于把镜头晃来晃去。把镜头定住,把你最想拍的拍好,哪怕多拍两张,也不要用太多无关信息去干扰你想表达的东西。这种转变会在结果上会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其实更鼓励用拍照片而不是拍视频的思维去拍摄动图。不要摇镜头,不要企图一张动图表达所有的景色,不要在移动镜头瞎拍了。

而如果真的能够一直保持对动图的探索,会发现三秒钟的动图也足够表达出你当时身处的情绪。比如我最喜欢的一张在塞维利亚的情侣图,也就恰恰只有动图能够刚刚好的表达出当时的情绪,去拍一段视频或者一张静止的照片,大概都会逊色不少。

塞维利亚的情侣

你甚至可以有所设计,比如下面这张就是我把景取好了以后,招呼了一声小狗。

可以设计一些情节

构图

既然刚刚已经强调过,用拍照的思维去拍摄 16:9 画幅的动图,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就很广了。比如每个手机摄影帖子都会提到的三分法或是对称构图。其实单是多认真看看电影画面,都会有不少收获。当然,还有一个最基础的一个建议,就是尽量保证水平线是平的,不要拍歪了。光是能有意识地做到这一点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这里也推荐一下镜面模式,对一些人来说会有很高的可玩度,也算重新构图的小伎俩。

关于调色

一闪的滤镜是及其优秀的,即使我是 VSCO X 订阅用户,现在也很少用VSCO来修图了。因为一闪的滤镜足以满足我用手机修图在社交网络分享图片的需求。 

但我经常在评论和私信收到「能不能说一下这张图是什么滤镜」以及「有没有调色教程」之类的信息。我个人认为这种询问相当没有意义,毕竟一个人在图片里对色彩的控制也是个人的表达方式,单纯的问某张图加了什么滤镜其实毫无帮助。毕竟你也不可能跑到同样一个地方拍一样的场景,然后加同样的滤镜。

而我个人认为真正值得被分享的感受是:在使用一闪之后,我从原来的「看哪个滤镜顺眼用哪个并且经常就用那几个」转变为去探索每个滤镜各自的适用场景,去思考这个滤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调,适用于哪些特点的图片。滤镜变得平等,我开始反过来接受滤镜对我的教育。

所以关于调色,我认为去更主动的了解不同的滤镜的特点,体会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利用它们来帮助自己表达,要比问某张图是用什么滤镜修的更有意义。

如果真有什么要说的,就是按下快门之前,要稍微注意一下曝光。毕竟手机的宽容度、动态范围有限。iPhone 的算法更倾向于根据阴影处曝光,会导致照片主体有时会有轻微过曝的倾向(大概是因为 iPhone 的算法认为「拍到」比「拍好」重要),所以我们在一些时候需要手动降低一点曝光,如果高光过曝太多,在后期很难拉回来,这是要注意的一点。

其他参数调整

而在更后期的参数调整上,我非常推荐大家尝试使用一闪内置的五个预设「胶片,杂志,拍立得,Lomo,电影」。我个人相当喜欢用「电影」预设,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挑一个自己喜欢的,再进行不同的参数微调,也算是一个熟悉如何修图的思路。

最后,我个人几乎每张图都会加上一闪的算法防抖(即使我的手已经很稳了)。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过于依赖它,把自己的手练稳才是正经事。 「过渡」这个选项一般我也会勾选上。这样在动图重复过程中会衔接的相对自然一些。

而一闪也有调节正序播放还是倒叙播放,甚至是想 boomerang 那样的反弹特效,有很高的可玩性。

车窗外一对情侣接吻,因为时长较短使用了反弹的特效

一些额外的 Tips

在最后一部分,我再介绍一些额外的玩法,方便大家更快速的上手。

延时摄影其实很好玩,也很容易上手。直接在一闪应用里的拍摄界面里选择延时摄影,手稳一点,搭配一闪的防抖,就能拍出精彩的延时摄影动图。类似车流,人流,云雾这样的景观都可以用来做延时摄影的入门应用。

而慢动作的话也很有趣,如果你想表达某种安静的氛围,树叶的光影,完全可以用慢动作。而一闪的慢动作和iPhone 相机里的慢动作也有差异。用 iPhone 自带相机的话,画质比一闪的相机拍摄的差一点,但是胜在放慢倍率比一闪更高,以及可以用一个从正常速度到慢速的过渡。一闪的慢动作是原速的百分之五十,其实大多数情况也够用了。

iPhone自带慢动作特效,画质不够好,但是有变速效果
一闪的慢动作画质更清晰,不过要注意两个动图的滤镜其实不一样

最后

以上就是我拍了一年动图以后,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动图确实是个很有趣的媒介,希望大家能多用它去创作。如果你想集中感受一下动图的魅力,我有做过一个动图的集锦视频在这里可以分享给大家。


也欢迎关注我的微博和一闪 @Ethan_Yang,来找我玩。

提高你的写作效率,在 Windows 上用这两款开源图床软件

$
0
0

少数派曾为大家介绍过许多在 macOS 平台上的图床工具,比如 iPic。可惜对于 Windows 用户来说,想要方便地上传写作的配图或截图等图片。可能还是需要打开网站等等复杂且效率低的操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两款图片分享软件:fu 和 ShareX,来方便地上传图片,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效率。

fu:简单至极,无需配置,一步到位

fu 是一款在 GitHub 上的开源软件,它的界面非常简单:只是一个藏在任务栏托盘的图标,不会以任何形式来干扰你。使用这款软件上传图片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复制你希望上传的图片,这个程序就会自动在剪贴板检测到图片,右键 fu 的图标,点击最上方的图片,图片链接就会以 Markdown 或者你希望的格式进入你的剪贴板。

如果你不想使用 Markdown 作为输出格式,你还可以打开右键菜单中设置自己希望的格式,比如纯链接等等。

打开右键菜单的「Preference」选项,你会发现 fu 给了你许多自定义的功能。你可以添加「sm.ms」之外的图片上传服务器:比如使用 imgur、SFTP 或者 FTP 服务。

在第二个选项卡中,你会发现这款软件给了你压缩图片或者添加水印的选项,你还可以自由地选择水印的位置。

在第三个选项卡中,你可以使用通配符自定义输出格式。如果你经常使用 MediaWiki 标记语言的话,这会对你很有用。

我们可以看到,fu 这款软件虽然简单,但是该有的功能一个不缺,可谓是将简单和实用做到了极致。


ShareX:你的截图工作流从此开始

虽说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主要介绍了 ShareX 作为上传截图软件,但是 ShareX 的截图功能也非常强大。从截图,到处理截图,再到上传截图,ShareX 都能帮你一步做到。虽说 ShareX 功能强大,复杂的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果你对这类软件需求非常高的话,你可以尝试使用这款软件。在这款软件上花上一点时间之后,我敢保证你会爱上这款软件。

本篇文章中,我将专门讲解怎样使用 ShareX 做到从截图,到处理截图,再到上传截图到「sm.ms」,最后到输出链接为 Markdown 格式来进行讲解。

下载并安装 ShareX 之后,你可以在托盘里发现 ShareX 的图片。右键点击 ShareX 的图标之后,你会发现 ShareX 的很多功能。在此我推荐不妨将右键菜单的选项看一遍,了解一下你会用到什么样的功能。

ShareX 的功能

第一步:建立截图工作流

首先打开右键菜单,找到「截图后」选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很多功能。选择这些功能之后,程序会在你截图完成之后自动执行。在这里我选择了下方图片上文字加粗的五个功能,这五个功能都会在截图之后按顺序执行。注意最后一个「上传图片」的选项。选中这个功能就会激活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上传工作流」。

第二步:建立上传工作流

接下来我们打开右键菜单中的「目的地」选项,我们可以发现图片上传中并没有「sm.ms」的选项。这个上传服务需要我们手动添加。方法如下:

  • 下载「sm.ms」的上传配置文件,这个文件可以在 官方的 GitHub 源 中找到
  • 复制 这个 链接
  • 回到右键菜单中的「目的地」选项,点击「目的地设置」,将左边的滑条拉到最下方,打开「自定义上传」
  • 从「导入」选项中选择「从 URL」即可。你同样可以下载上面的配置文件,再从文件导入

配置好上传地址之后,你就可以直接在「目的地」的「图片上传」中选择「自定义图片上传」了。接下来我们在「上传后」菜单中选择我们之前提到的「上传工作流」程序,在这里我们只需要选择打开「显示『上传后』窗口」即可。

还有就是,ShareX 并不原生支持 Markdown 输出,这也需要我们自己配置。配置步骤如下:

  • 右键菜单打开「应用程序设置」
  • 到「上传」下的「结果」中,按下「添加」按钮。
  • 之后我们输入 ![]($url) 到第二个文本框中,第一个文本框是格式的命名,你可以自己取一个喜欢的名字。

之后,我们只需要按下 PrintScreen,ShareX 就会自动帮你截图,根据你之前设置的截图工作流,截好图片后程序会自动帮你打开图片编辑器帮助你标记或者打码图片,之后图片会保存到本地。

最后的步骤就是上传图片,上传图片之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图片的链接,在最下方,你会找到你之前设置的 Markdown 链接,选中复制即可。这样我们就一步到位地完成了我们的截图工作流。

图片链接以 Markdown 格式输出了,在上面也可以看到图片也以 Wiki 格式输出了

总结

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fu 是一款使用起来简单并且无需配置就能上手的软件,而 ShareX 则非常全面,从截图,到标记截图,或者给截图打码,再到上传截图,一个软件就能搞定,虽然花费了不少学习成本,但是因为所有的操作只在一个程序里进行,所以效率极高。

综上所述,如果你不喜欢折腾的话,那么我推荐你使用 fu 这款小巧的软件。如果你愿意花费学习成本来打造「属于你」的截图软件的话,我更推荐你使用 ShareX。

你可以在 fu 的 GitHub 网站 上下载到这款完全免费的软件。ShareX 的安装包在 官网 上可用,ShareX 同样在 Microsoft Store 和 Steam 上可用。


用 MOZE 记账这一年,我对财富有了新的认识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8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作为一个「抠门」的人,其实我从大一开始就有记账,但大家也知道,普通大学生资金来源单一、消费结构简单,我也不例外。那时候我手头的闲钱全都依靠生活费结余和少数派稿费,而开销部分也异常乏味:一日三餐、零食饮料、网上购物,所以每次记账坚持不了多久,总觉得这样「为了记账而记账」着实无用,放弃几次,又拾起几次,断断续续终究也是没能记出个一二三来。

整个大学期间也换过无数个记账 App,什么挖财、随手记、时光记账之类国产应用,也有用过风吹很大的几款海外产品,但总感觉不是太臃肿就是太精简,有些想做你的「个人财产管家」因此大而全,有些只想成为你的「记账帮手」所以小清新,总之没有一款能让我想说「就决定是你了!」

背景:说说我跟记账有关的故事

2016 年 7 月毕业入职,经历半年试用期,转正后恰逢公司薪酬调整,收入也稳定下来。这半年虽然工资不多,但吃住在家也没有其他开销,大部分都用来吃喝玩乐买买买,半年终了竟然也没剩几个钱,仔细想想也不知道钱去哪里了。

之后也有和母后大人商量着「妈,我这点钱咱就不进贡了吧……」「那你得交房租饭费水电煤气费网费」,一言为定,虽然开销多了,但也算是提前适应一下独立后的经济状况(后来房租饭钱是没有上交,其他我倒是全包了)。考虑到工作后收入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复杂了许多,也该对手头的资产做下统计和规划了,于是这才萌生了重新记账的念头。

我是某沿海啤酒城市土著,用三线工资应付着一线消费的城市,有着「镶金边的抹布」之美誉;任职于轨道交通行业,薪酬结构由工资、绩效奖金和各类补贴构成;消费支出主要靠信用卡支撑,大学时期申请过学生信用卡似乎对信报累积有帮助,申卡额度在同龄人中不算低,目前手持 4 张,之前有销户 1 张;投资理财大部分靠蚂蚁财富和京东金融,这俩平台整合地比较完善,使用很方便,另外前几天刚刚申购一个 3 年定开基金,使用的是基金公司自有平台。

MOZE:就决定是你了

使用 MOZE 缘起少数派。16 年 10 月主力机更换成 iPhone,后来刷少数派时偶然瞥见 @李大超人Leo所写 MOZE 2.0 的介绍文章 《兼顾「专业」与「轻量」,它想成为你心中理想的记账 App:MOZE 2.0》,被种草后下载免费版试用,几天过去我想说:「MOZE,就决定是你了!」

负一屏与新增收支
负一屏与新增收支

它的操作逻辑非常清晰,负一屏的 widget 也是非常好用,输入金额、四则运算、选择类别和商家一应俱全,甚至还能预设某一项目的金额。具体操作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非常全面了,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用 MOZE 的心得和经验。

管好手上的信用卡

我的消费方式是「能走信用卡绝不走可现金」,用好信用卡能够给消费者更大的缓冲余地,但也有人认为信用卡等透支方式容易让人过度消费。对于我来说,信用卡不是支付方式,而是投资方式,原本刚性支出的资产现在有了弹性,我可以利用这段免息期,让本该支出的资金产出更多价值。而各大银行也有不同的刷卡促销活动,不同等级和类型的信用卡还具有卡本身自带的附加权益,这使得信用卡本身也具有一定价值。

MOZE 中所有交易方式(即账户类型)中的选项设置都相同,「交易方式」只是为了方便在 App 中归类显示。新建账户时,在交易方式中选择「信用卡」,勾选「每月结算」,设定账单周期和最后缴费日期(即还款日),即可建立一个能够自动生成缴费事件(还款)的信用卡账户。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事件」这个功能,后面很多操作都有用到,可以说用好事件功能,能够让你事半功倍。

按月结算
按月结算

MOZE 在本账单周期结束后自动生成一个事件提醒,所有的事件都显示在日历下方;MOZE 中记录信用卡还款实际上是新建一个转账记录,金额会自动匹配本期账单,我们一般只要选择还款来源即可。但是如果发现「咦?怎么 App 中显示的金额和银行提醒不一样?」那我们就需要自己对账了。

信用卡还款金额不对,除非你是记错账或者少记账,一般来说就是有刷卡金或积分抵扣活动,部分银行支持刷卡金直接抵扣本期账单,但也有一些银行只能抵扣下次消费,我们只需要根据银行账单上显示的刷卡金抵扣时间,在 MOZE 中对应时间记录下一笔收入即可,我一般选择补贴类型的收入,名称写「刷卡金抵扣」,账户选择对应信用卡即可。

生成的信用卡账单页与刷卡金抵扣操作
生成的信用卡账单页与刷卡金抵扣操作

但此时又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我再未出的下期账单里获得刷卡金并入账,但却抵扣了已经出账的本期账单,而 MOZE 记录信用卡收支只能根据记账时间来判断入哪个账单,这就导致账单明细对了,但账单金额却不对。没关系,在还款时手动更改还款金额为银行提醒的金额,我们再来看看下期账单,金额一定是正确的。

投资理财怎么记

不要以为理财投资很遥远,少数派也介绍过相应内容,比如这份《从零开始做好个人理财投资》,其实你把钱放到余额宝、微信零钱通、京东小金库里,这都算是理财投资。对于我来说,理财和投资要按照「实际会不会亏损」来划分,余额宝(或其他货币基金)、定期理财之类的在 MOZE 中我都会单独建立名为「理财产品」的支付方式(即账户类型),而风险基金、股票甚至是炒加密货币,都会划在「投资产品」分类中。

蚂蚁金服中的货币型基金和 QDII 型基金
蚂蚁金服中的货币型基金和 QDII 型基金

理财产品我只会在两个时间点进行记账:买入时记下买入金额,到期或卖出赎回时记录收入和转出账户;投资产品我基本会在每周日或每两周日(取决于波动情况)记录这一周的收支状况,为什么不是每天呢?又为什么是周日呢?其一是因为每天记录太麻烦,而且基金更适合「放长线钓大鱼」,没必要过度频繁关注;其二是因为=我们能方便买到的基金产品,基本都是在每个交易日(T 日) 15 点之后显示当日市值,也有可能延误到第二天显示,而周末不是交易日,周五的市值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延误到周六显示,所以每周日或每两周日用来统计盈亏情况再合适不过了。MOZE 中已经内置了名为「投资收益」和「固收利息」两种收入类别,记录亏损也可以在支出中找到「投资亏损」类别,我们也能直接通过 MOZE 的数字键盘进行净收支计算。

申购基金的转账操作与定投事件
申购基金的转账操作与定投事件

部分基金产品我会采取定投的购买方式,即周期性定额购买,这样可均摊风险提高收益。购买基金并没有真正花掉你的钱,而是将现金转入到基金账户中,所以要视为转账操作,因此在 MOZE 中我把定投基金看做周期性转账事件。新建转账时,将事件一栏选择「周期」,设定金额和时间即可一劳永逸。MOZE 还支持手续费功能,不过 MOZE 会将转账手续费单独列为一项支出(虽然与转账联动),但我更习惯将手续费算作基金亏损,所以我并没有填写,而是在统计时直接将手续费纳入亏损进行收支计算。

用好「事件」,省心省力

上文有说到 MOZE 的事件功能非常好用,你可以利用它把未来会发生的交易与现在的操作进行关联。MOZE 中提供了 4 种事件,在我的记账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

  • 周期事件:即有规律的重复性交易,比如上一节所说的基金定投,我就新建了周期性转账事件;其实在年初有一段日子,我把每个工作日坐公交车设定为周期性消费事件,从公交卡中直接生成支出,但后来终止了这项周期事件,因为我觉得这种记账意义不大;
  • 缴费事件:MOZE 生成的信用卡账单即为缴费事件,除此之外,你还可以手动创建缴费事件,举个例子:之前老版本的京东白条并不是账单制,而是单次消费后固定 30 天还款,因此不能给京东白条设置账单日和还款日,而我会在消费当天新建支出,选择缴费事件,到期时间为 30 天后。同理,你还可以根据水电费出账日期,在出账时建立缴费事件,省得到时候忘了记账;
  • 分期事件:这个就太容易理解了,新建支出时选择分期事件,设定期数,即可每月自动生成支出,信用卡账单随之变化;
  • 借款事件:借款事件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借钱给别人呗,写上谁借的、多少钱、什么时候还,就能生成一个借款事件,还钱时点一个对勾和收入账户就好了。

信用卡缴费事件与分期事件
信用卡缴费事件与分期事件

注意:记录收入时,事件只能选择周期,例如购买年金险或养老险生效后,你可以利用周期事件记录返现。

账户总览

账户总览页面不仅仅显示你所有的账户,在最上方还分月份显示了收支的柱状图,通过这里你可以大致了解每月的收支比。如果某月份突然出现支出数额逼近收入数额(比如像我的 10 月份),那你就要单独挑出来这一段时间的账单来看看了。

MOZE 的账户总览页面应该是你用 MOZE 最先接触到的功能,因为你需要为自己添加账户,账户可以是信用卡、储蓄卡、电子钱包、理财投资产品等等,你还可以去设置中添加交易方式(即账户类型),比如为了归类公交卡和饭卡,我新增了「非接触储值卡」类型。

在 MOZE 中,你可以对账户设置「不纳入总余额」,此时账户颜色会变暗,且无论此账户金额如何变化,无论你记录了多少笔此账户的支出,MOZE 都不会将其纳入总资产和总负债里。怎么用呢?在我这里,「可以随意支配的资产」才算入总资产,公交卡、饭卡、医保卡中的资金,虽然属于我自己,但因其消费范围被限定,不可随意支配,所以我不将其纳入总资产里。

那记账怎么办呢?公交卡没钱了充值,我直接记为交通消费而不是转账,之后通过账户编辑功能直接变更余额,MOZE 虽然将余额变更显示为收支形式,但不计入收支报表;饭卡由公司在月初时统一充值,中午在食堂吃饭的金额一般不变,所以不会记录在食堂的饮食情况,但我们公司有一项员工福利(暂且算是吧),我们可以去楼下的 7-11 便利店使用饭卡购买商品,这时我会记账,但同样不纳入总金额,只是在年终总结时单独统计「使用饭卡购物项目」;医保卡同理,买药看病会记账,但不纳入总资产范围,后续单独统计。

项目、预算、报表

MOZE 中还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项目。项目和账户相互独立存在,项目也像是一个被隔离出来的小记账系统,但项目功能横跨整个 App 的操作逻辑,每一笔记账都可以独立选择一个计入账户和一个项目,你可以理解为被打上项目标签的账单可以来自于任意账户,但却只能专款专用。

比如去年旅游,我新建一个名为「2017 年休假旅行」的项目,在预算里做了这个项目的餐饮、购物、交通等消费规划,所有跟这次旅行有关的花销全部列入这个项目中,包括提前预定的机票酒店,到达后的景点门票、正餐小吃,回程之前购买的特产、纪念品,或者是落地后的接机车费,都算在这个项目里,这样在旅途结束后,我只需要在报表中选择这个项目,就可以看到这次旅行所有的开销明细和分析图表。完成旅行后,你不需要对项目进行任何操作,切换回默认的「CNY」项目即可。

这个「CNY」项目本身不可删除,其意义就在于统计所有人民币消费(包括自建项目),如果新建了一个美元币种账户,那么也会自动生成一个不可删除的美元项目。

2018 年我新增了一个「愿望清单」项目,这个项目比较特殊,我没有对其设定预算数额,而是以激励形式做规划,即与习惯养成和任务管理做联动,提前设定奖励金额,完成一项习惯或特殊任务,就能在预算中增加相应金额,金额足够即可进行愿望清单中的某项消费;愿望清单附在 2018 年度预算规划后面,完成消费后在 MOZE 项目中减少相应金额。

预算和报表作为一个记账 App 必备的功能,各家都大同小异。其实整个 2017 年我并没有用过几次预算功能,因为我并不知道怎样去做预算,也没有一个基准能够让我去判断,所以我干脆将 2017 年作为我的基准年,用「心中的那杆秤」去衡量 2017 年的消费情况,再将 2017 年的消费情况作为 2018 年的预算基准。

项目与报表
项目与报表

报表功能我基本上每月会大概浏览一次,掌握当月消费情况。而就在前几天,我花费一下午的时间,彻底把 MOZE 翻了个底朝天,整理出来一份《2017 年度个人财务报表》和《2018 年预算规划》保存在印象笔记中,虽然不能完整地给大家展示,但我还想分享一下我整理的思路,还有分析出来的结论,算是抛砖引玉吧。

总结是为了服务未来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记账一周年,也是第一次做个人的财务分析和预算规划,还望各位前辈能指点一二。

MOZE 的报表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统计出消费总额、消费榜单、分类占比和明细。在所有支出金额中,有一部分是替同事、朋友买东西(也有一些是拼单),这些我统统记为「借款」,这样不会体现在个人消费分类里,但是却依旧会记到负债中,所以在统计之前,我首先会剔除这一部分的金额;另外还有一部分金额是给家里的消费,例如家人在网上看好什么东西让我帮忙下单,或者是父母出远门我帮忙买机票火车票,这些金额我也会统计出明细然后剔除;最后才是我个人消费的金额。

在讲「事件」那一节的时候,我也提到过曾有一段时间我为上下班坐公交车新建了周期性消费事件,当时我也把在食堂吃饭这件事情当作周期性消费事件。但大约在两个月之后我突然意识到,坐公交车可以报销,在食堂吃饭可以报销,这一部分已经不属于我个人可支配资产的开支了,我连账户都隐藏(不纳入总余额)了,如果到了年终总结,我分析这一部分又有什么用呢?说到报销,在 2018 年初我曾尝试使用网易有钱,它的「报销功能」非常实用,只需要在新建记账中勾选「可报销」即可,不过后来因为实在不习惯网易有钱的使用逻辑而回归到 MOZE。

在年度财务总结中,我分了这么几个部分:个人支出 Top10、有效个人支出 Top10、无效个人支出明细统计、非个人消费统计(即上文所说的剔除部分)、大占比消费统计、投资盈亏合计、异常分析、可支配资产统计,最后是自我总结。

  • 个人支出 Top10:直接从报表功能中截取前十项即可,这一部分主要用来观察大额支出的原因和时间,可以帮助我提前规划 2018 年不同时间段的消费计划,以便于应对可能突发的大额支出,例如购物节;
  • 有效个人消费榜单无效个人消费明细:我这人有个毛病,看到便宜货管它有用没用八成都会买下来,没几天就后悔,说白了就是贪小便宜吃大亏,虽然钱没几个,但这东西摆在这闹心,所以在年终总结中我单独统计了这两个项目。我对前者的定义是「刚需和真正有用的消费」,后者则是「冲动和因为贪便宜而后悔的消费」。通过前者我可以了解整个 2017 年真正的消费需求,通过后者则可以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消费自制力,提醒自己不要冲动消费,不要因小失大。
  • 大占比消费统计:这一部分就是 MOZE 报表功能的细化版,主要统计了全年消费占比在 10% 及以上的品类。目前看来,购物类称王,其中买衣服占比最大,鞋帽配饰其次,个人护理排第三,分别占购物类消费的 40%、29% 和 18%,电子产品的消费占比为 12%,主要是购买 Kindle 和剃须刀。电子产品消费比印象中要少很多,但 2018 年准备购置一台 Xbox One X,这一部分已经规划在预算中了。
  • 投资盈亏合计:不敢说跑赢了通货膨胀,但从数值上来看,2017 年我通过理财投资赚出来近两个月的工资。但是在投资结构方面依旧需要改善:货币基金占比约为35%,定期产品约为 45%,风险投资类占比仅在 10% 左右。所以我给自己定下的 2018 年投资目标第一条就是「优化投资结构」。计划在 2018 年保持资产高流动性的同时减持定期产品,增加中低风险投资,少量持有高风险投资产品试试水,同时设定止损线在 15%(我目前亏损率最高的一个基金,亏损峰值已经到达 11.5%,哭死)。想要通过风险产品获得收益,没有相关知识储备是不行的,少量持有高风险投资的目的也是为了逼迫自己学习财务知识,学以致用。
  • 异常分析:前文所说的,如果发现某一段时间收支有异常,就要单独拎出来查看一下,我在 2017 年 10 月份的支出金额逼近收入金额,原因是提前预定了 11 月旅行的机票和酒店,并没有什么不明不白的花销。
  • 可支配资产统计:因为「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这一部分主要是统计出所有可支配资产的分配情况,包括购买理财投资产品的名称、所属平台、数值,还有银行卡余额等信息,相当于一个 MOZE 账户总览的文字版。
  • 自我总结:正如小节标题一样,我认为总结不是为了回顾,而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来年的资产状况,我通过消费明细可以提醒自己不能忽视小额消费,通过无效消费情况我要提醒自己保持理性消费,克制冲动消费的欲望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做好 2018 年的预算规划。

关于预算设置,我发现 MOZE 目前只能按月度设置大品类预算,除非新建项目可以设定独立结算周期,这一点似乎有些不太方便,就此我也与开发者进行了沟通。

不是彩蛋的彩蛋

开发者 Amos 是位非常认真又有趣的开发者,我刚刚开始用 MOZE 时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经常会发邮件骚扰他,也会为他提供一些符合大陆用户使用习惯的建议,Amos 也一一为我解答回复,也曾邀请我加入 MOZE 的 TestFlight 计划。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他在回复的邮件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遇到滿多跟你一樣熱心的 MOZE 用戶,其實很多功能或是想法都是從你們身上學習來的,這也是讓 MOZE 越來越好的因素之一,很高興有你們的支持!

我想,这可能是一位开发者最开心的时刻吧。

在 MOZE 新版本支持付费更换图标之前,我们还交流过大陆常见的银行和支付渠道,看到新版本上线之后,我感觉自己也为它做出了一点贡献(慈祥脸)。

以上就是我记账一整年之后的心得和分享。记账只是我开始财务管理的第一步,其实个人财务管理并不遥远,这不仅仅是到自己资产的管理,更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规划。不过,每个人对「财务」的理解都不相同,每个人也都有不一样的财务状况,你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而记账则可能是带领你找出那条路的指南针。


觉得自己很惨的时候,请看看这 10 个更丧的网站

$
0
0

离上一篇 十个充满智慧的网站,已经有一个多月。这一个月里面,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没有看过的朋友,推荐先从上一篇看起,这样或许会让您浏览本文时,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我很讨厌鸡汤,但我却用近似于鸡汤的方式反鸡汤,世上哪里来这么多鸡汤,反而更多的是丧气。所以这次收集到十个令我察觉到一丝丝丧气的网站,在这个春意还没盎然完的时候献给大家,给大家拜个晚年。

不是无限的世界

上一篇文章里,说这世界无穷无尽,一度以为这网站真的可以看一下午,当泡好咖啡,悠闲的坐在阳台的躺椅上准备开启魔幻世界奇妙之旅时,发现这个场景已经出现过,世界是有尽头的,不过这网站是循环的。

艺术梦

没有艺术梦,但却被逼着学过画画,学过吉他等等,即使勤学苦练多才多艺分光无限,还不如对牛弹琴开心,浪费了大把对酒当歌的唱出心中喜悦和轰轰烈烈的青春年华。

嗡嗡电影院

哈~这个能让我联想到,每一次看电影,要不然会有人在电影开始后进场,要不然会有前排观众拿出手机拍照,要不然会有人聊天打电话,要不然会有人踢到我椅子,要不然四个要不然都会有。

想要改变

想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先改变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无论如何,反正你现在只能改变网站颜色变化的速度。

学摄影

现在网络的风气好差呀,无良媒体都爱用耸人听闻或软色情或谣言来骗取用户的点击量,说好的摄影大神大法师呢?连个 RGB 直方图都讲不清。

爱情的颜色

爱情这东西,没道理的。就像这个网站,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次点进去,网站的颜色会是什么。

反正我是听不出来 320 kbps 和 128 kbps 的区别

下载歌曲时,总想高音质,以为很精致,其实都不知,kbps。

两步认证

隐私是个好东西,不过很多人不重视。安全是个好东西,不过很多人不在乎。两步认证是个好东西,不过登陆账号的时候有点麻烦。

丧到极致

想看这个网站,需要安装会这个让你电脑在某些时刻感到不适的 Flash,当安装好这个我所说的糟糕透顶的东西时,会发现这个网站也就那样。

悲剧人鱼

其实写到这里,觉得生活的丧气也就那些,有些还算有趣。都说喜剧是建立在一个悲剧内核之上,所以这道悲剧人鱼献给大家。


(欢迎分享到社交网络。但全文转载前请来信询问,禁止修改上述文字,禁止商业使用,并且必须注明来自原创作者 okdujinke,及附上原文链接)

从模仿到实践,我用工具记录了几千个小时的时间日志

$
0
0

前言

知道时间记录这件事应该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阅读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过程中得知了柳比歇夫这个人,他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日志记录了下来:看书用了多长时间、写作用了多长时间、做研究用了多长时间,云云。

在这之后我便模仿了开始写时间日志,到现在也有五六年的时间了,虽然并没有做到每天的时间都记录下来,但是也积累了几千个小时的日志记录。以及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尝试了很多的工具和方法,今天这篇文章就主要介绍了 Toggl 这个时间记录的工具。

时间记录的作用

在谈论「术」之前,先说说「道」的问题,为什么需要时间记录?

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人人都在讨论着如何利用碎片时间。想象着你的一天是不是反复在链接中跳转,也许这一篇还没有读完就又被其中的链接吸引;反复打开社交软件,左手拇指下意识下拉刷新,无意识地浏览着与你并无任何关系的动态;工作了十几分钟就被外界打断,不得不再花十几分钟重新进入状态。一天下来似乎充实满满,但是实际上做的事情却没有多少。

排除我有一点点 OCD 的症状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时间记录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 提高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发现和避免时间黑洞。记录下时间的时候,你会刻意地关注目前手上正在做的事,如果是一些浪费时间的事,会使你减少花在上面的时间。
  • 更好地制定计划。你有没有制定了计划最后却没有完成的时候?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再怎么跳也是抓不到的,通过记录一些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就可以更好地做计划,比如说看完一本书需要用多少时间,下次看同类型的书的时候就可以分配差不多的时间。
  • 激励自己。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数据之后,就可以看到在某一方面投入了多少时间了,根据 10000 小时定律,可以知道自己与专家级别的能力还相差多少(10000 小时定律并不一定准确,但是练习的积累还是很有参考性的)。

简单地讲了一下「道」的层面,想要继续深入下去还是去读一下《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吧。下面讲一下「术」层面的。

从简单的系统开始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一支笔、一本本子、一块手表就够了,这一阶段主要是养成时间记录的习惯,当然使用 Evernote 或者 OneNote 之类的软件也是可以的。可以按照以下的模板来记录:

2016/04/10
7:00 - 8:30 阅读 xxx xx 页(1 h 30 min)
9:00 - 9:45 完成 xxx 项目 xx 功能的开发(45 min)
...

总结:
编程时间:xx h xx min
阅读时间:xx h xx min
有效时间合计:xx h xx min
娱乐时间:xx h xx min
...

...具体的分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如果对时间记录没有接触过的同学可以选择这个方法试着用一段时间,看有没有什么改变。

使用 Toggl 来记录时间

关于 Toggl,我已经在知乎的一个回答里面推荐过了,这里会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下使用流程。在使用了各种工具后,发现 Toggl 是最符合《奇特的一生》中的工作流的(2018 年注:现在主要使用的工具是 Emacs org-mode)。

安装 &基本使用

Toggl 基本包含了所有平台,并且还提供了 API,有能力的读者完全可以结合 Workflow 等工具或者写一些脚本进行深度的定制。

这里主要针对 Web 版进行介绍,注册完进入 Timer 页面如下图所示:

Timer
  1. 你当前正在记录的内容(如果不确定,可以先不填,这个是比其他软件优秀的原因之一,有时候只是想先记录下时间,之后再进行区分);
  2. 当前记录内容所属分类,可以添加 Tag,后面的美元符号可以添加这个任务的花费,基本没有用到过这个功能;
  3. 记录的时间,可以手动添加时间;
  4. Timeline,每天做了什么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就记录在这里(周六周日没有怎么使用,所以比较空);
  5. 一周记录时间汇总。

知道了以上的内容之后就可以开始记录了,比如说就把学习 Toggl 的使用当成第一个记录的内容。

更好的分类

详细的分类可以更好地输出报表。我使用的是三级的分类:大类 - 具体领域分类 - Task。Toggl 默认只可以使用两个层级的分类,Project - Task,但是可以把 Client 这个用作最大的分类,这样就可以进行三个层级的分类,下面是我的分类内容:

  • 基本工作(Client)计算机(Project)英语学习健身...
  • 固定日程
  • ...

分级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选择的压力,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改进。

最大的类别(Clients)可以在 Workspace Settings 中添加:

Clients

Project 的类别在 Projects 选项中添加,可以给每个 Project 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分。

Tag 很少使用,可以为一些相同类型的事情设定相关的 Tag 来作为补充。

强大的统计功能

使用纸笔做时间记录的麻烦之处就是统计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计算,用 App 就可以免除这些过程,直接根据记录的内容生成非常漂亮的报表,下面的是我这一周的统计内容,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这周的效率是逐渐递减的:

Reports

Reports 支持三种模式:Summary, Detailed, Weekly。上面的是 Summary 的 Reports,Detailed 会把你做的所有事情列出来,Weekly 会以周视图的方式来显示:

Weekly Report

Reports 支持强大的过滤功能,可以根据需要选择 Reports 的时间长度、Project 内容、Tag 内容等等。比如说我想查看这周用在 iOS Dev 上的时间是多少,只需要选择 iOS Dev 这个 Tag 就可以了:

Tags

Dashboard

Toggl 还提供了仪表盘视图,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最常 Track 的项目以及一些其他内容。

Dashboard

如果在本地 App 里面打开了 Timeline Track,还可以在 Timeline For Today 这一栏里面查看使用了什么软件,用了多长时间。

Workflow

每天从 Todo 里面拿出一件事情,打开计时器,开始做,本着「做一件事情就把它做好的原则」去完成。积累了一段时间的数据之后,就可以更好地计划自己了,比如说本周阅读多少专业书籍,写多少代码。

FAQ

Q:什么事情都需要记录吗?

A:只需要记录重要的事情。日常生活中的吃喝拉撒记录了没有任何用处,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记录自己的睡眠时间,不过后来固定了之后就不记录了。

Q:忘了记录怎么办?

A:这个只能慢慢地养成记录的习惯,如果记得大概的时间的话,可以手动录入时间。

Q:手边没有电脑怎么办?

A:一般我都是用手机进行记录,如果连手机也不在手边的话,可以先拿张纸记着,之后再手动录入上去。

后记

其实,等你做了一段时间的时间日志会发现,会发现效率并没有提高多少,有时候不得不承认这个悲伤的事实,根据自己的时间日志,最高效的一天记录了 7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相比较那些动不动就每天学习 8 小时的人来说,还是差太多了,不过好歹也算是做出了一点点努力。

(2018 年注:这篇文章写于 2016 年,最初的时候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现在可能 Toggl 有了一些改变,不过具体的使用应该不影响。我目前的 Workflow 也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之后也会在少数派上发文介绍。)

数字化实践《记忆碎片》式的活法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9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关于《记忆碎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 克里斯托弗·诺兰 的早期电影,《记忆碎片》。这部电影和诺兰的其它烧脑神作《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致命魔术》一样,非常考验大家对时间线的理解。

但重点在于,《记忆碎片》讲述了一个顺行性健忘症患者如何通过各种「笔记」的方式,对抗自己每隔十来分钟一次的彻底忘记自己正在干什么的窘迫状况。窘迫到什么程度?例如:电话打着打着就忘了自己在和谁通话,路上跑着跑着就忘了自己是在追逐别人还是被人追逐。

很多人把这部电影里的健忘境况当作一个离奇的笑话来看,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我是一个创业者,根据创业以来的自身经验以及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们来看,我发现普通正常人也经常会迷失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干」的状况里。前一阵子流行的口号「不忘初心」,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不要把事情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干这件事的想法了。

《记忆碎片》里的主角想出了一些非常极端的手段,用来让自己牢记「初心」并且时刻明白自己的 To-Do 事项。 失忆健忘的男主角自己总结的最佳实践如下:

  1. 首先要认得自己的笔迹,确信笔记是自己过去真实的想法;
  2. 笔记以不同形式记录下来,越重要的事情(例如:初心),越不能被轻易篡改(例如:纹在自己身上);
  3. 随身有待办事项卡片,并且用快照形式把关键人物,地点,道具拍摄下来,并写上备注(例如:这部车是我的,某个人是好人);
  4. 每次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时,翻出卡片巡视一下,必要时,脱光衣服(这个好搞笑)看看自己的纹身。
通过纹身来记录笔记 

开始数字化实践

在 2017 年初,我读到了一篇介绍 Marc Andreessen 个人效率指南的文章。有「网络金童」 之称的 Marc Andreessen,其生平就不介绍了,老网民也许知道他就是早期浏览器 Netscape 的创始人,这个浏览器被微软按倒在地之后他就转战幕后从事投资,也很早就投资了诸如 Facebook、Twitter……之类神奇的互联网公司。

Marc Andreessen 的个人效率指南来自其 10 年前的博客,里面讲到的一处和《记忆碎片》有类似的逻辑。 Andreessen 建议准备一些纸卡片,每张上面记录下最重要的待办事项,然后每天抽点时间拿出来看看,如果一件事没有完成,就把一些备注记在卡片反面(例如:卡片正面写专心写作,结果反面记得是去购物了)。

Marc Andreessen 建议这样的卡片不要超过 5 张,办完事就快点撕掉,因为你的工作记忆也有限啊。顺便一提,Marc Andreessen 还建议不要排日历日程(你没看错,他也承认这很反常识)。

传统的纸笔备忘清单系统

换言之,如果你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失忆症」患者来看,事情就解释的通了。如果,你知道自己「失忆」,就和《记忆碎片》的情况一样,你就必须无比专注于少数几件事,也不需要看密密麻麻日历日程,看了也白看,反正还没到日程上的那个时候,你就会忘光了。而且很可能,事情还没理清,就又要陷入自问「我到底在干什么」的状态里了。

我确信,无论 Marc Andreessen 的建议还是《记忆碎片》里的作死玩法,都是来自智能手机远远没有普及的年代,而如今,无数的手机效率 App,完全可以代替卡片或者纹身。

于是,我就开始了数字化的亲身实践。

To-Do App 阶段

2017 年上半年,我开始频繁使用 To-Do 清单类的 App,我觉得这类 App 简直就是上面说的待办事项卡片的完美替代物。

我尝试了以下几款 App:奇妙清单 / Todoist / Microsoft To-Do(微软的这款很可能是未来奇妙清单的后续)

几款全平台的 To-Do App

这几款是全平台通吃的,iOS,Mac,Windows 都有原生应用,可以同步待办事项。我的原则是,无论在办公室,在路上,在家里,在不同 OS 的设备上都需要能用起来。虽然这几款中部分有付费高级功能,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普通免费功能就足够了。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些致命的缺陷。如果只有清单提醒,它只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一般不会记录为什么做。换而言之,你做的事情没有上下文,App 也没有给你提供线索如何规划以后要做的事情。对于「失忆症」来说,做着做着就会陷入为什么要做,接下去做什么的焦虑中。

我现在深刻理解《记忆碎片》里的人为什么要把一些重要的事情纹在自己身上了。这些重要的事情包括一些 做事的依据,规划的目标,原则性的事项。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一旦你陷入为了「解决清单的事情而活着」之后,「失忆症」的程度反而会加深。

为什么呢? 因为,用进废退!

大脑是个神奇的器官,一旦你依赖了一种 App 作为你记事的「外脑」,很快大脑就会放弃自己去记下这些事。大脑一旦放弃自己去记下这些事情,那么很快也会放弃考虑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以及停止所有相应的思考。然后,你要主动安排以后的 To-Do 就很困难,只能被事情牵着走(比如:几月几号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不得不去做),而不是自己去主导做些什么事。

一句话,大脑是个能偷懒则偷懒,能拖延则拖延的器官。

所以我个人觉得,提醒清单只适合那些,不得不做,但是做完立刻要从大脑里驱除的事情。一般来说这些活动是临时性的备忘,不需要深入思考的,例如:被约好了时间参加一个无关痛痒的活动。虽然定期重复的提醒也有,但也是做完就忘,不会放在心上的那种。

再到后来,只有很简单的动作,才会被列在了我的奇妙清单上面。 时至今日,上面的大多数事情,我也已经忘了到底是什么,这也是我的目的所在。如一些网友告诉我的一样,To-Do App 本来就只是一份提醒清单,不能寄予太大期望。从这种意义上讲,多数手机自带的提醒清单功能就足够了。

iOS 的自带提醒清单,就很好

云笔记阶段

所以重要的改变在于要采用云笔记开始日常记录。对于我来说,回顾笔记可以让我思考,使大脑不荒废。

《记忆碎片》里主角不得不把已经完成的事当作没有完成的目标反复去执行, 从而把自己带到了不断循环的悲剧中去。原因在于「纹身」很难擦洗修改。 一个错误的论断一旦被记录在身体上,就会永远指导后面所有的事项。

然而,实际生活不是这样的,状况会发生变化,一些事情试错过后,知道不行了,就应该放弃,某些目标已经达成了,就需要新的目标来代替。不然我们就会经常在同一条沟里反复翻船。

这时,云笔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考虑到现在的在线存储空间几乎足够大,我每天会复制上一天的笔记,并标上当天日期。

每次的修改都在当天笔记里发生。 所有的笔记就是一个历史的列表,更像一个偷懒版本的日记本。从列表里可以看出自己思想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这个方法其实很省力,因为每次只要改动增量就可以了。

和 To-Do App 同样的原则,挑选云笔记 App 时,我要求全平台通吃。

我平时主要采用 Evernote 和 OneNote 做笔记。

都是大厂出品的全平台云笔记

由于我的 Evernote 已经记录了很多其它资料了(因为,Evernote 的「剪藏」和「微信收藏」太好用了),所以日常的记录我采用 OneNote。

另一个原因是,OneNote 的排版比较灵活,有利于启发思考(当然如果你喜欢 Evernote 做日常记录,下面的方法也完全适用)。

记录笔记前我会分几个板块,这个框架只要定型后,每次会被复制到下一天中去,所以不会产生更多记录负担。

每篇笔记,大致分为 4 个板块:

首要目标

这里罗列了近期需要优先达成的目标和目前的状况。而不是分解出来的事项。分解出来的事项,如果需要提醒的,则列到清单上去。我不关心这些动作本身,我只关心目标到达了什么状态。毕竟很多时候,分解出的事情未必是自己亲自执行的。

待了断

 这里罗列了一些还没有处置完,但不是最紧急的事情,有空时可以看看这栏的内容,检查一下状态。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把它列到「首要目标」里。

待发掘

这里列出一些新的 idea,有空时来评估。如果长时间不去评估,这个idea就会从下一天的笔记副本里被删除掉。

参考事项

 这里是一些近期(一个月内)的教训,一些注意事项和一些参考的依据(例如某些重要文件的编号或一些笔记的入口链接)

模板就像这样

咦?这个和 To-Do 清单里面开 4 个列表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笔记里面可以记下更多的形式的思考备注,可以图文混排,可以突出加重,可以把所有思考项汇聚一个屏幕。我的实际笔记比上面的示例要复杂,但框架是一样的。 而且,我也很害怕从清单上勾选一条完成后,这条内容就会陷入几百个已完成的项目「尸体堆」里,以后再也找不到了。至少笔记可以保留我思考的历史轨迹,例如:翻出上个月今日的笔记,就可以反观自己一个月来的想法变化。其实挺有意思的。

笔记分组

笔记副本过多时,可以按月按年分组。OneNote 支持:笔记/笔记本/笔记本分组 三个级别的收纳。(Evernote 也可以)

因此,所有历史记录都能井井有条,就像这样。

按时间分组

实践效果

2017 年的亲身实践,对我来说,不是一条简单的道路,是一条自我折腾的道路。肯尼迪的「登月演说」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尤其在初期实践的时候。

在记录日常笔记的初期,如何划分版块,哪些事该被列为首要任务,经常困扰我。还是那句话,用进废退。如果你不断思考,大脑自然会变得很厉害。

比如:哪些事情该被列为首要任务。随着 N 次挫折(例如:野心太大,目标订的太不实际)后, 你的大脑自然会在下次做出微妙的调整,形成比较靠谱的目标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方法越用越顺,到现在的话,我已经可以很顺畅的完成每天的规划和思考了。

现在,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和 Marc Andreessen 总结的其实挺接近的。

  • 每天不安排超过 4 个首要任务。
  • 每天花 15~20 分钟思考一下自己已经做过的事和没做成的事。
  • 不用常看日历,To-Do App 上会记录一些大脑根本不想记住,但必须到时(或提前)提醒的事情。

最后一点感想

《记忆碎片》虽然讲的是一个离奇的悲剧,但是反观我们中的大多数不也是「不知所以的活着,也不知自己在做什么」吗?

好在我们当中也有敢于折腾的「少数派」(比如:我),现在,借助这些数字化手段和亲身实践,我觉得,跳出「失忆」的循环怪圈是完全可能的。

本文仅作抛砖引玉,相信会有更多适合不同人群的实践方法被介绍出来。尤其希望看到「纯粹 To-Do 清单流」的玩法。

最后祝大家,2018 新一年里不忘初心,活出自己的意义来!

(文章题图和插图来自公开的电影海报和网站)

iCloud 服务器正式搬进国内后,时常「抽风」的情况改善了吗?

$
0
0

今年 1 月苹果在官网发布 新的 iCloud 支持文档,宣布从 2018 年 2 月 28 日起,国区 iCloud 账户将转由「云上贵州」运营。

从昨天起,如果你打开 iOS 设备,在「设置 - 账户 - iCloud」中发现之前的「iCloud」已经变更为「iCloud 由云上贵州运营」,说明你的账户数据已经成功迁移至国内。

哪些服务会受到影响?

苹果在支持文档列出了 16 项和 iCloud 联动的服务,除了 通讯录、iCloud 图库外,Apple Pay、保存密码信息的「钥匙串」和提供多设备联动的 Handoff(接力)、通用剪切板(Universal Clipboard)也都需要 iCloud 服务支持。具体包括:

  • iCloud 照片图库 / 共享
  • iCloud 云盘
  • 「查找我的 iPhone / Mac」功能
  • Apple Pay
  • 更新通讯录、日历、提醒事项、书签和 Safari 标签页
  • 共享的备忘录
  • iCloud 钥匙串
  • HandOff、Universal Clipboard、「通过 Apple Watch 自动解锁」等功能
  • 您安装的使用 iCloud 的任何第三方 App 的 App 数据
  • ……

其中有的一直速度不佳,还有些处于薛定谔的不稳定状态。所以这次数据迁移,我们最关心的也就是相关服务有没有变快、变稳。

传输速度确实比以前更稳定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获得更好的 iCloud 同步体验。我们试用了一些常用的 iCloud 服务,经过简单测试,以往备份速度慢、下载速度「感人」的情况和之前相比确实有好转,

编辑部几位同事的 iCloud 也迁移到了云上贵州,大家第一时间测试了几个常用服务的同步状况,下面是我们的一些测试结果和主观感受:

  • @nerd_du:我昨天尝试在新的 Mac mini 上同步我的 iCloud 图库,一共 1973 个项目(1863 张照片,110 个视频),用时 4 分钟多一点;又尝试备份了 iPhone,也是差不多 4 分钟的时间,这也是我近段时间第一次成功备份 iPhone。
  • @Minja:我同时在用中区和几个外区账号,遂做了一些对比测试。我在用一款剪贴板工具 Copied,登陆外区账号的 Mac 同步剪贴板数据到 iOS 设备可能会有几十秒的延迟,而中区账号双向都能及时同步。
  • @Oscar Liu:今天早上我在公司进行了一次测试,将一个 3.7GB 的大文件在 iPhone 上放入 iCloud 云盘,文件上传完成后,在 Mac 上立刻就能看到这个文件,并且 5 分钟内就完成了下载同步,速度令人很满意。

总的来看,中区 iCloud 在数据迁移到内地之后地区迎来了更好的体验,这对于广大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另外,截至发稿,我们并没有在微博或其他社交平台上看见 iCloud 数据迁移导致数据受损的消息,这次迁移应该也和去年 macOS 的文件系统迁移(从 HFS 转移到 APFS)一样保持了稳定。

不知道你的 iCloud 服务有没有变得更好?或者你遇到了一些诡异的 bug?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最后,如果你仍然不想使用由「云上贵州」运营的 iCloud 服务,你可以把 iCloud 更换或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具体参考以下文章:


能在通知里放图片、还能跑 Workflow:IFTTT 3.4.7 更新

$
0
0

IFTTT是一个互联网自动化服务,根据预设的条件可以触发一些自动化操作。

最近的更新中 IFTTT for iOS 丰富了通知的内容,支持所谓 Rich Notification(富内容通知),具体有这两个较大的改变:

  • 能在通知中设置标题、插入图片(链接形式)
  • 能在通知中插入 URL

这就为我们拓展 IFTTT 使用场景提供了可能,这篇文章里我会以几个 IFTTT 新用法的例子,介绍一下 Rich Notification 怎么玩。

发送图片通知

IFTTT 原先的通知很简陋,最新版本终于允许插入图片,我们就能让通知更加直观。当你把通知设为 that(要执行的动作)时,就会出现 Rich Notification 的选项,选中它;之后我们会发现,Rich Notification 能自动根据 this(触发条件)内容匹配图片(以及链接,但不是本节重点)。在这个发送天气状况的通知中,默认的图片就是 TodayConditionImageURL(今日天气状况图片的 URL)。

我用 Rich Notification 改进了一个天气通知的 Applet(自动化动作),现在它发出的通知可以直接显示表示当天天气图标的缩略图,重压通知后还能查看大图。

我用 IFTTT 发送的通知有很多(比如天气、降雨提醒、背单词打卡等等),以前通知内容只有文字,很不直观,有些重要通知也会淹没在通知中心。能显示图片后,我对于每条 IFTTT 通知的大致内容就一目了然。

点击通知打开应用

Rich Notification 支持插入 URL,点击通知就能打开这条链接。

其实 IFTTT 支持的 URL 不限于网页链接,URL Scheme 也可以填,由此我们能够通过点击 Rich Notification 直接进入一个应用,甚至直达某个界面(只要有 URL Schemes)。如需填写 URL,请在 Rich Notification 编辑界面的 URL Link 栏填入。

此时我们就可以把通知作为做事的提醒,比如:

  • 每天早晨六点半,提醒我背单词(点通知直接进入扇贝单词);
  • 如果 Wikipedia 更新了「今日热词」,就提醒我 Google 一下;
  • 如果我发布了一篇文章,就提醒我去 Todoist 里勾掉对应任务;

关于 URL Schemes,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请继续阅读 《URL Schemes 使用详解》

点击通知运行 Workflow

每个 Workflow 都有一条 URL Schemes,它的格式是:

workflow://run-workflow?name=动作名字

如果把这样的 URL Schemes 插入 Rich Notification,我们就能够点击通知直接运行 Workflow。下面看看我是怎么利用这一特性的。

作为一个编辑,我每天发布完首页文章后都要用一个 Workflow 动作来把文章摘要搬到微博上。为了防止遗忘,我曾每天设三个时间点来回顾微博时间线,非常麻烦;现在我做了一个提醒自己发微博的 Applet,一有文章更新,IFTTT 就弹出通知提醒,并且里面附有发微博的 Workflow,可以直接点击运行。

这也是从「提醒我做事」的角度出发而设计出来的自动化动作,只不过 that 换成了运行 Workflow。

小结

作为一个主打互联网服务的自动化工具,IFTTT 以 Rich Notification 的形式支持了 URL Schemes,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以前的 IFTTT iOS 客户端几乎没有用到 iOS 系统的特性,这次可以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我们可以做一个更美观的通知,也能通过 URL Schemes 跳转到其他应用里、减少操作,你喜欢怎么使用 Applet,丰俭由人。

最后提一下,Rich Notification(全名 Rich Push Notification) 是 iOS 10 中的一个特性,可惜至今也没有多少应用提供了良好支持。我们看到的通知仍然以纯文字居多,图文并茂者实属罕见[1],能把 URL Schemes 结合进来的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1. Workflow 支持 Rich Notification  ↩

Viewing all 1377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