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被苹果收购的音乐识别应用 Shazam,能帮助你找到心爱的旋律

$
0
0

Shazam是一款主打音乐识别的 App,一直以准确、快速的识别深受用户喜爱,而在去年的 12 月,它还被 Apple 以 4 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其品牌价值由此不言而喻了。此前有人预测 Apple 会把这项服务并入 Apple Music 中,但近日,它更新到了 11.7.0 版本,似乎又否定了这种猜测。此次更新使 App 更加完善的同时,还带来了重新设计的界面以及一些比较实用的新功能,例如实时同步歌词、改进的识曲界面以及全新的详情页面等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更清爽、优雅的界面设计

请输入图片标题

Shazam 很多页面、元素都采用了卡片样式和大量的阴影,渗透着 iOS 11 的风格,但棱角分明的按钮和活泼的配色又使它混入了一点 Material Design 的风格。

App 整体设计比较简约,尤其是 Shazam 重新设计的听歌识曲的界面,现在识别出曲目之后,出现的不再是原来充斥着分享按钮的杂乱界面,只有歌曲的名称以及大幅的歌手写真照片作为背景。点击一下后,还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歌曲的信息,例如所属专辑、发行日期等。

识曲页面以及歌曲信息页面
识曲页面以及歌曲信息页面

此外,还有实时跟进音乐进度的歌词显示功能,只需左滑一下查看完整歌词即可。尽管 QQ 音乐等其他音乐 App 早已有类似的功能,但现在你终于可以在 Shazam 中跟着音乐唱出来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全新推出的详情页

Shazam 此次更新还带来了新的页面,在识曲结果出来后继续向左滑动即可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视频」页面,在这里你可以查看歌曲的 MV 。但值得注意的是,Shazam 上的视频都来自 YouTube ,所以中国用户想要得到完全的体验,还是要先做好与国际接轨的准备。

请输入图片标题

同时,有关该歌手的更多内容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比如他们的热门歌曲排行,还可以查看他们用 Shazam 识别了哪些歌曲,有种「明星私人推荐」的感觉。点进去还可以看到歌手的动态,第一时间获得你关注的歌手的最新行程和作品等。

继续往左滑,Shazam 还推荐了一些和识曲有着相似风格和流派的歌曲,帮你找到符合你音乐口味的选择。

请输入图片标题

这应该是 Shazam 被 Apple 收购以来,前者利用和调取后者长年累月逐步扩充的音乐库,及其恒河沙数的资料的一种有益尝试,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隐隐感受到两者互动带来的奇妙成果。

但当然,Shazam 也能识别出很多 Apple Music 没有收录的歌曲,只不过没有对应的详情页罢了。比如当你在 Shazam 中连接的流媒体服务是 Apple Music 时,而华晨宇在 Apple Music 中只有一首歌——《寻》,所以当你用 Shazam 识别他的其他歌曲时,识别是很准确,可是就没有详情页了。相反地,当你用 Shazam 识别《寻》时,会出现详情页,但是他的其他歌曲你是收听不了的。

Apple Music 上这首歌的收录情况会影响识曲的详情页
Apple Music 上这首歌的收录情况会影响识曲的详情页

与 Spotify / Apple Music 无缝连接

现在,当你在 Shazam 上连接了 Spotify 或 Apple Music 中的一种流媒体时,就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无缝连接。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以 Apple Music 为例,当你识别出一首歌曲之后,页面下方就会出现和它相关的服务,其中「MUSIC」和「打开」根据我的测试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跳转到 Apple Music App 中这首歌曲所在的专辑页面,并自动播放。而「添加到」则可以让你直接在 Shazam App 内把这首歌添加到你 Apple Music 的播放列表中。

请输入图片标题

值得一提的是,每当你使用 Shazam 识别出一首歌曲后,这首歌就会出现在 App 的「我的 Shazam」列表中,而这个列表又会自动创建并同步到 Apple Music 中,所以你识别的每一首歌,都可以在 Apple Music 的「我的 Shazam 曲目」中查看到,十分贴心。

此外,你还可以在 Shazam 中快速购买歌曲,入口也是在「我的 Shazam」中,但目前而言只能是 iTunes Store 支持购买音乐的地区使用,国内还尚未支持这项服务。

还需改善的方面

Shazam 的「探索」页面
Shazam 的「探索」页面

尽管一直以来 Shazam 都做得有声有色,但到了今天,你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识别音乐的工具,而不是一个播放器。原因很简单,就是它不支持后台播放,无论是识别到的歌曲还是 Shazam 本身推荐的。同时,特别奇怪的是,Shazam 中有一个「探索」页面,而且是三个主页面之一,它每天会根据你喜爱的流派以及艺人为你推荐 10 首歌曲,可是当你按下播放键然后去干别的事情时,很不幸,播放就会强制中断,所以「探索」页面做得那么好的意义在哪里?这一点尤其令人摸不着头脑——反观它的竞争对手 SoundHound 已早早就支持后台播放了。

当然,我能理解这可能是 Apple 从中作梗的结果,毕竟它不想让 Shazam 引流了部分 Apple Music 的用户,但说实话,这种设定对用户体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写在最后

总体而言,Shazam 还是瑕不掩瑜的。因为无论是从识别的速度还是准确度来说,它都是 iOS 平台上最好用的音乐识别软件之一,功能完善的同时,颜值也不俗, 还有着身在苹果旗下这个得天独厚的好位置,相信它必定在苹果构建音乐帝国的过程中有重大建树。如果你只是单纯把它当成一个好助手,来应对「偶遇妙音」这种突发情况,以防你走在街上或是其他公众场合时错过一段心爱的旋律,那么 Shazam 肯定不会令你失望。

现在,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 Shazam


不懂编曲和弹奏乐器,这些 App 照样能让你把音乐玩出彩

$
0
0

记得上高中时,校园里很流行男生们弹吉他来追女孩。我的室友们也会弹吉他,有时他们会把吉他递给我玩,我只会装模作样,乱弹乱拨出几个零散的音符来逗笑大家。

每当我看着他们灵巧地奏出美妙乐曲时,有时也不禁心生羡慕,可是如果真要系统地学习一门乐器的话,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要很大,我又没有从小就打基础,所以对于音乐,我一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

但是,我一直都坚信着「科技改变生活」,所以今天我收集了几个 App 分享给大家,这些 App 能让一个像我一样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通过简单和有趣的操作,在手机上创作出动听的音乐,体验音符在指尖流动之快感。

Musyc:元件碰撞,乐声悠悠


Musyc 是一个能让你把音乐当成游戏来「玩」的 App。Musyc 中没有乐器,只要用手指从元件库中选取几个形状,Musyc 便可以将 App 中各种图形的碰撞,转化成不同的音符,共同奏出一曲悦耳的的音乐。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具体要怎么操作呢?在 Musyc 中,首先要建立供元件们「闹腾」的空间。通过画横线可以建立「障碍墙」,以供其他元件碰撞发出声音。而元件有圆圈、方块、三角形和矩形四种,分别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

你可以将它们放置到障碍墙上方,或是悬挂在障碍墙上,这些形状就会开始跳跃、碰撞、摇摆,发出不同的声响。但小心,如果太剧烈的话,它们有可能会被撞飞,记得要及时补充元件数量。

请输入图片标题

此外,你不必一直忙着添加元件,因为 Musyc 中还有「定序器」,它可以不断地自动产生元件,你还可以决定它产生的元件类型、产生的速度等。与定序器相应的还有「黑洞」,元件一旦跳跃到黑洞处,就会随声音一起被吞没。

除了这些,还有更加进阶的功能。例如通过「声音工具箱」,你可以改变四种元件的音色,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此外,你还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让改变元件的音效,使音乐更具多样性。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果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可以用应用内的「录制」功能记录下来,Musyc 不仅会录下声音,还会录下屏幕上跳跃的图案,你可以将它导出或保存,和好友一起分享。

Musyc 的界面和操作都非常直观,开始之前还会有详细的教程,上手成本几乎为零,相信毋需时日,你就能出神入化地使用它,创作出形声俱美的视听作品。

NodeBeat:小圆点,大乐师


另外一款界面简洁,操作简单的的同类 App 就是 NodeBeat,和 Musyc 类似,它同样把音乐可视化成简单的图形。只需把一个个节点添加到界面中,它们就会发生互动,自动组合、连接,并发出声音。当节点足够多时,声音就会渐趋丰富和动感,形成音乐。

请输入图片标题

NodeBeat 中的节点包括 4 种发声器(Generators)和 8 种音符(Notes)。发声器代表着不同的乐器,例如鼓、键盘,而音符则代表乐器的不同部分,例如架子鼓的低音大鼓、镲,钢琴的高低琴键等。你可以把这两种节点自由添加到界面中,当发声器接近音符就会连接它,并按特定的频率发送脉冲,音符接收到脉冲就会产生声音。而由于节点种类多样、发声器和每个音符的距离差异,可以生发出无数种声音和节奏组合。

请输入图片标题

所以,如果你不断添加节点,音乐就会更加丰富。同时,不仅发声器可以连接多个音符,每个音符可以被多个发声器连接。这样一来,产生的共鸣就比较强烈,不用一会儿就可以达到多人乐队般的效果。如果你对此不够满意的话,你还可以让节点们「动」起来,这样产生的音乐则每时每刻都独一无二,非常新奇。

请输入图片标题

NodeBeat 虽然操作简单,但是高级的功能也一个没落下。你可以设置声音的波形、音调、回音、节奏等等,来达到独特的效果。同时,如果你想自己动手,NodeBeat 界面的背景其实就是一个电子键盘,你可以在上面来回拨动。

请输入图片标题

同样,在 NodeBeat 中,你也可以录制自己的作品,但它只支持录制音频,不过你可以通过 iOS 11 自带的录屏来实现保存和分享。

Figure:制作专属于你的动感电子乐


相比起前两个 App,相信 Figure 更为大家所熟知,因为 Apple Store 直营店里,陈列的 iPad 和 iPhone 体验机都预装有这款应用。Figure 是一款偏向于电子乐制作的 App,原本复杂的参数和按钮简化成平面上的图形,只需通过简单的点按和滑动即可创作出一段充满动感的音乐。

请输入图片标题

Figure 提供打击乐、贝司和领奏三种音效,按住界面下方的色块即可奏出声音,点按不同的地方音效也不同,打击乐四个色块分别代表底鼓、军鼓、镲和砂槌,贝斯和领奏则可以调整音调和音高等。而界面上方的转轮则可以调整音域、节奏、音阶等,它们会直接反馈在声音上。另外,转轮的上方还可以通过左右滑动来选择音乐风格,例如 House Bass、Old School、Northeast 等等。

请输入图片标题

调试完毕,你的 DJ 之旅就准备好了。通过界面左上角的“录音”和“播放”按钮,可以录制一个八拍的音乐并自动回放,随后你再点击或滑动三种音效的色块,音乐的效果就会自动叠加、混合,动次打次就这么开始了。界面底部还有更多设置页面,你可以定制更加专业的音频效果,调节各个音效的音量,音调等,专业性同样不俗。

请输入图片标题

相比起上面两个 App ,Figure 的上手难度可能高了一点,但也能通过简单的操作享受音乐创作的乐趣,同时作品还相当带感。最后,你可以把作品保存到 iTunes、SoundCloud 或 Allihoopa 上。

关联阅读:Figure:像玩游戏一样做音乐

Beatwave:网格之间 尽收澎湃音乐


Beatwave 是一款支持创作多种风格音乐的 App,不过默认是电音,界面设计上也较为炫酷。它最大的亮点是把一个个音符转换为可视化的网格图形,让用户可以非常直观地通过一点一划来制作旋律,并定义它的音调、节奏、回响等方面。

Beatwave 的界面主要分成了上方的演奏区与下方的调整区两部分,演奏区由一个 16x18 的网格构成,负责形成旋律,而调整区则能让我们对乐曲进行加工。

左:点亮网格,右,扫描网格

在演奏区,我们可以通过点击和拖拽,来点亮不同的网格。点亮网格后,就会有一束光持续地从左到右匀速扫过,当光经过点亮的网格时,就会产生声音。而如果我们把网格按照一定数量和次序点亮,随着光持续地扫过,旋律便在一遍遍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所以,网格在横轴上的排布决定了响起的先后顺序,而纵轴的高低则代表了声音的音调高低,而最底端的两行则代表了鼓和镲。

请输入图片标题

而在调整区,你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色,还可以调整曲调、曲风、播放速度等。而 Beatwave 的强大并不仅此而已,它的网格不是单独的,一层有四块 16x18 的网格,而四层才组成了一组网格,还支持多块网格叠加和单块网格的循环功能,可以说是非常专业了。

所以,Beatwave 是一款很好地把握了易用性和功能性的创意音乐制作应用,很轻易就能来上一段自创的旋律,值得大家去尝试。

关联阅读:你的指尖会唱歌:Beatwave

Keezy Drummer:原来制作「动次打次」如此简单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专注于制作打击乐的 App,动感的节奏就藏在其简洁的界面和缤纷的色彩下,只需几步操作就能让你瞬间成为节奏大师。

请输入图片标题

初次进入 Drummer,只有两个波点,点击其中一个或者加号按钮,你就可以看到 4x4 的波点阵,以及 14 种打击乐的声音,包括底鼓、 军鼓、拍手和爆破音等。任意选择一种声音,波点便拥有不同的颜色,随意点击几个波点,它们的颜色就会加深。

请输入图片标题

点击播放,就会有白色光环从左往右自上而下匀速循环扫过,经过你选择的波点时就会响起你选择的声音。所以,每种声音的节奏都是由你点亮的波点间距决定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当你决定好了就可以回到上一层界面了,这时你就会发现多了一个波点,它就是你刚才添加的声音,颜色也是你刚才选声音时的颜色。用同样的方法,添加多几种声音,最后点击播放,它们就会重叠在一起,共同形成一段动感十足的音乐。同时,点击左下角的棱形按钮可以调节光环的移动速度,数值越大节奏越快。

Drummer 最多可以添加 9 种声音,但是这 9 种也足够创作出层次丰富的音乐了,而且它们的组合可以有无限种可能。美中不足的是,Drummer 不支持导出音乐,你只能通过录屏的方式将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

Launchpad:快捷、新鲜的电子乐创作体验


Launchpad 是一款专注于创作电子音乐的 App,只要乐感好,就通过 App 中自带的音效搭配出惊艳的乐曲,还能添加各式混音效果,满足你对音乐创作的更高追求。

请输入图片标题

Launchpad 中有 8 条 Soundpack,包括节拍、贝斯、旋律和人声等,每条又有 6 种音效。不同于上面提到的 App,这些音效都是一段段已经有节奏、有乐器组合的音乐,已经成型了,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将这些音效叠加、混搭在一起。所以一个对乐理一窍不通的人,只要简单点按几下,App 就会演奏出令人惊叹的音乐,这也是为什么它比上面的 App 都要简单快捷的原因。

此外,你还可以更换项目来实现音乐风格的转换,例如 Hip Hop、House、Retro Funk 等,它们的音效都各具特色。如果你想亲自动手的话,Launchpad 还提供了几种混音功能,效果就跟酒吧里 DJ 搓碟差不多,非常有趣。

最后你可以录制自己的作品,保存到本地或是分享到 SoundCloud 或 Youtube 等平台上。

库乐队:功能强大却也易用的苹果亲儿子


这个预装在每一台 iOS 设备上的 App,相信是无人不知了,其强大之处也无需多言,但也许有人会认为它太过复杂,所以便直接卸载掉,但其实库乐队有一个类似于 Launchpad 的功能,操作非常简单,也能创作出独特的音乐。

请输入图片标题

这个功能就是「实时循环乐段」,你可以在这里找到电子舞曲和中国传统乐器在内的十余种类型的音效,和 Launchpad 一样,这些音效都是独自成型的,你只需要将它们搭配即可。同时,库乐队的界面要比 Launchpad 要清晰,你可以在界面左端看到这些音效相应的乐器,也可以根据音效的波形来判断它的节奏和效果等。

请输入图片标题

前不久,我派作者 @Megabits 开发了一款新 App——LiveUseful,而当他制作用于 App Store 预览页的视频时,却找不到合适的背景音乐,于是就利用库乐队的「实时循环乐段」自己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创意,大家可以去 App Store 搜索来听一下。

常用的网络服务没有电脑客户端?你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丨一日一技

$
0
0

现在越来越多互联网服务都不再提供客户端,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直接访问。但在有些场景下,使用桌面客户端其实更为方便,比如说我一直都在使用的 Microsoft To Do 这款待办事项服务,它提供了 iOS、Windows 10、Android 等多个客户端,唯独没有提供 macOS 客户端。

好在开发商提供了网页访问的形式,这样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如命令行),将网页版打包成独立的桌面客户端,创造出一个「准官方」的客户端。

准备工作

在 Mac 平台上有相当多的第三方工具可以将网页打包成桌面应用,比如说我之前就在使用 web2app 这种可视化的工具,虽说相对比较好上手(可视化的 GUI,选项也较多),但这款工具是一款付费应用,同时可扩展性自由度都较低。而采用命令行工具自由度较强,甚至可以将生成的应用制作成完整的 .dmg 安装包。

话不多说,首先我们需要搭建生成环境。安装 Node.js 这个框架工具,在其 官网 上找到对应操作系统的版本安装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在 Windows 上安装 node.js ,记得最后勾选「Add PATH」,将其加入到系统的环境变量中。

制作应用

接下来,在目标位置新建一个文件夹,作为项目位置,例如我新建在文档下面新建了「dev」文件夹。之后打开「终端」,定位到该目录下方。

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提权时需输入 su 密码):

sudo npm install nativefier -g

即通过 npm 包管理器安装 nativefier,nativefier 就是这次将网页打包成桌面应用的主角。后面我们将深入了解这个工具。接下来再输入下一个命令:

nativefier --name "Microsoft To-Do""https://todo.microsoft.com/"

回车之后,等待终端中生成项目,之后你就可以在当前目录下方看到一个新的项目目录「Microsoft To-Do-darwin-x64」。

将里面的 .app 文件拖入到「应用程序」文件夹,然后在「启动台」单击就直接启动了,效果如下:

进阶优化:生成跨平台应用,加图标等

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其实 nativefier 就是基于前端开发上经常使用的 electron 打包工具, 只不过 nativefier 更适合将现有的网页打包成应用。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使用上面两步操作,生成的应用没法修改 logo、窗口大小,更别说创建其他平台的应用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添加 nativefier 中的参数再生成,从而创建出符合我们要求的桌面应用。

nativefier 允许在命令后面通过添加参数来添加附加内容,格式如:

nativefier --参数名 [参数变量]

比如说,如果我想要设置图标,图标文件放在文件夹根目录(需要使用绝对路径),名称为:todo.png.icns,那么命令就是:

nativefier --name "Microsoft To-Do" --icon /Users/liuxiaofeng/Documents/dev/todo.png.icns "https://todo.microsoft.com/"

如果希望打包跨平台应用,那么参数就是:--platform [变量],例如我们将以上的项目打包成 Windows 应用,那么命令就变成了:

nativefier --name "Microsoft To-Do" --platform windows --icon /Users/liuxiaofeng/Documents/dev/todo.png.icns "https://todo.microsoft.com/"

命令输入之后,在当前项目文件夹下方就会生成「Microsoft To-Do-win32-x64」的新项目,找一台 Windows PC,打开文件夹下方的「Microsoft To-Do.exe」,效果和生成的 macOS 应用是一样的。

更多参数:显示菜单栏、应用显示设置等

了解到上面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完善我们的这个「桌面应用」,让他看上去就像是官方出品的应用,同样,方法是在 nativefier 后面添加一系列的参数。

例如:

  • 我想让应用出现菜单栏,那么在 nativefier 后面就加上「--show-menu-bar」;
  • 如果希望一次只能运行一个实例(例如就是当前的 Microsoft To Do),那么后面就加上「--single-instance」;
  • 如果希望应用程序保留托盘,点击关闭时也是收回到托盘中,那么就加上「--tray」;
  • 甚至你还可以加上版权信息,只需要加上「--app-copyright © Microsoft」这个参数即可。

以上组合起来,就是这么命令就是:

nativefier --name "Microsoft To-Do" --icon /Users/liuxiaofeng/Documents/dev/todo.png.icns "https://todo.microsoft.com/" --show-menu-bar --single-instance --tray --app-copyright © Microsoft

这样生成的应用,看上去是不是更像是官方版客户端呢?当然你也可以参考 nativefier 在 GitHub 上的项目文档选用更多参数进行调整。

制作安装包让其看上去更正规

制作完成之后,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名为「Microsoft To Do.app」的应用程序,但如果安装分发的话,最好的方式还是制作成 .dmg的安装包,方便分发。

首先打开 macOS 自带的「磁盘工具」,点击左上角的「文件 - 新建映像 - 空白映像」。

在弹出的设置选项框中,选择位置并调整初始的大小,将其设置到 250 MB,方便后续将「Microsoft To Do.app」放在里面,之后点击存储。

之后双击打开空白映像文件,在桌面弹出的挂载磁盘中,将之前的 「Microsoft To Do.app」拷贝进去。再次打开终端,输入以下命令,生成一个指向「应用程序」文件夹的快捷方式:

ln -s /Applications/

将生成的快捷方式拖到刚才打开的空白映像中,之后右键菜单点击「显示选项」,勾选「始终以图标显示方式打开」,调整图标大小,同事在最下面背景中选择一张背景图,让用户明白打开时将 .app 拖到「应用程序」文件夹即可。

最后关闭映像并推出,之后打开「磁盘工具」,在菜单中点击「映像 - 转换」,选择之前制作的映像文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存储位置,之后点击「转换」将其体积进一步压缩,这样稍等一会儿一个 dmg 安装包就做完了。

最后生成的 dmg 镜像就是这样的: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以更为自由的方式将 web 在线网站制作成桌面应用,最重要的是以上步骤无需购买付费应用,灵活性也更好。


这 9 款优秀的 Windows 国产应用,让你的 PC 更强大

$
0
0

少数派之前分享了两篇 Windows 国产软件的文章,获得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以及收到了很多反馈。本着希望继续改变大家对国产软件的印象,我继续「开坑」跟大家分享好用的 Windows 国产软件第三篇。

关联阅读:

这次收集了 9 款 Windows 国产软件,类别涵盖了音乐播放、系统维护、视频编辑、输入法、效率增强等,一起开始我们的软件发现之旅吧。

Mcool:透明化嵌入桌面的音乐播放器

Mcool 是一款主打极简风格的音乐播放器,支持媒体库、可最小化到系统托盘、透明化嵌入桌面是其特色功能,作者 diystar 给出的开发理念是:

没有界面,只有音乐。

透明极简风格从不回头。透明化嵌入系统桌面是 Mcool 一大特色,播放器的主界面采用宣称的无边框设计风格。Mcool 提供了音频列表的常规界面、迷你播放模式以及标志性的鼠标穿透模式。其中鼠标穿透模式就是类似将软件的播放主界面嵌入到系统桌面,用户依然可以使用惯常的鼠标操作,而不影响软件的音乐播放。由于 Mcool 有透明化的界面皮肤,所以在开启鼠标穿透模式后,软件跟系统桌面的一体化融合的效果更佳明显。

Mcool 默认的桌面效果
Mcool 迷你模式

支持 GIF 动态背景。Mcool v3360 版支持 GIF 动态背景,用户将喜爱的 GIF 文件放在 Mcool 解压根目录的 plugins > wallpaper,接着在软件主界面点击 右键 > 界面 > 界面,这部分做得还不够完善,需要用户多点击几次才能切换到目标的 GIF 文件。

支持无损音乐播放。Mcool 定位是本地音乐播放器,支持 APE、FLAC、CUE 等无损的音频格式。虽然 Mcool 主打透明化的播放界面,但依然提供了播放列表、调整歌曲播放顺序、自动监视文件夹的媒体库等基本音乐播放功能。

自定义布局。Mcool 提供三种不同的界面布局,主要是对软件背景效果、音乐列表、曲目列表的位置进行调整,软件内置了有豆瓣 FM、Airplay、Win10 形式的布局,用户还能对是否显示封面、歌词、列表做出调整。

快捷键操作。Mcool 有着便捷的快捷键操作组合,除了在软件设置选项中开启和调整快捷键外,用户还可以在安装目录中名为 hotkeys.txt 文件中直接修改,

Mcool 还支持 Tag 编辑,在播放列表中选中并单击项目,进入编辑模式,方便用户修改音歌曲演唱者、专辑等信息,软件以透明化的界面风格,支持较为完整的音频格式,我相信 Mcool 会成为你音乐软件清单中的一份子。

微 PE 工具箱:干净清爽的装机维护工具

Windows Preinstallation Environment(Windows PE)是 Windows 预安装环境,本身是一个用于 Windows 安装准备的计算机最小操作系统,包括了运行 Windows 安装程序及脚本、自动化运行过程及执行硬件验证所需的最小功能,Windows PE 可用于启动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帮助用户方便地维护和安装 Windows 系统,比如删除顽固病毒、修复磁盘引导分区、数据备份等。

微 PE 工具箱 就是一款常用的 Windows PE 工具包,由 UEPON 李培聪先生出品的装机维护工具,其核心已经升级至 Windows 10,提供了 32/64 位版本,并且支持 NVME 硬盘。微 PE 工具箱 精简了网络模块,承诺不会增加网络计划,暂时避免了联网「干坏事」的风险。

一键安装。微 PE 本身就是一个可执行的 EXE 安装包,用户像安装普通软件的方式,按照指引简单点击即可完成微 PE 工具箱的安装。目前微 PE 工具箱已经是 Win10 内核,支持三种安装方式,分别是直接安装至当前系统、安装至 U 盘或移动硬盘、生成可启动 ISO 镜像文件。我将微 PE 安装至 U 盘后,将电脑设置为从 U 盘启动即可进入 PE,微 PE 工具箱的启动与运行速度还是相当理想。

集成多款维护工具软件。为了方便完成系统的维护操作,微 PE 集成了多款维护工具软件,包括 Dism++、Bootice 引导维护助手、Everything 搜寻等等,PE 维护系统清晰地按照 PE 工具、安装维护、备份还原、分区工具、引导工具、硬件检测等目录,提供常用功能包括 Windows 密码修改、Ghost 备份还原、硬盘分区、UEFI 引导修复。

微 PE 工具箱集成的系统界面

微 PE 工具箱的维护工具

小狼毫:一款神级美誉的输入法

小狼毫是「RIME 中州韻輸入法引擎」专门面向 Windows 系统的发行版名称。「RIME 中州韻輸入法引擎」是一个跨平台的输入法算法框架,支持了拼音、双拼、注音、五笔、仓颉等所有音码和形码输入法,由台湾开发者佛振所创造。

其神级表现在于:

支持多个输入预设方案。小狼毫支持拼音、注音、仓颉、速成、五笔、双拼、粤拼、吴语、中古汉语拼音、五笔画、Emoji、国际音标、宫保拼音等多个输入预设方案,使用快捷键 Ctrl + ~ 来快速切换方案。用户还可以参照方案设计书,亲手将小狼毫改造成为理想的输入法。

定制化输入法。初次上手小狼毫,用户可能对软件如何配置感到困扰。打开小狼毫的用户文件夹,修改扩展名为 .yaml 的配置文件,并在修改后使用重新部署功能即可生效。比如,将小狼毫的待选字的排列方式由垂直排列改为惯用的水平,在小狼毫的用户文件夹,修改 weasel.custom.yaml 文件,在 patch: 后加入 "style/horizontal": true ,保存文件后使用小狼毫重新部署,小狼毫输入变为横排选词。

用户还能够指定哪些软件的使用状态默认为英文输入,通过这份定制指南了解更多调整细节。

更好用的繁体输入。小狼毫默认提供了「朙月拼音」,可以输入准确的繁体和简体,比如繁体输入经常会遇到一个简体对应多个繁体的情况,小狼毫能够保持很好的准确性:

「裏」
干、乾、幹

如果你以后转用小狼毫输入法,肯定会体会到其准确的繁体输入。

小狼毫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优势:无广告,厌倦了国内各大输入法乱弹窗、选词框插入广告,同时有着繁体输入需求,那么小狼毫这款让用户自己去定制改造的输入法值得去深入体验。

茄子快传:文件传输和无线遥控的利器

茄子快传是一款跨平台、多场景的手机内容传输工具,实现无需走数据流量的情况下,将手机与电脑之间互动传输文件内容。

简单步骤传输文件。茄子快传支持移动端扫二维码或者电脑端搜索手机热点的方法将两个设备建立连接,茄子快传电脑端提供了可信设备的列表功能,方便用户无需重复点击请求连接的功能,实现快速连接可信设备的文件。茄子快传电脑端界面设计没有烦人的广告内容,提供了图片、文件和截图三种简单的分享内容类型。

无线遥控电脑 PPT 演示。这一功能需要搭配手机端,茄子快传手机端有 PPT 遥控的功能,用户在电脑播放 PPT 文件时,在手机上通过上下滑动即可完成切换 PPT 文件。另外手机上还有大屏选图功能,意思就是将手机上的照片全屏化投到电脑屏幕上,让用户选择喜欢的图片直接保存在电脑里。

泼辣修图:上百种调整工具的修图软件

泼辣修图从 2014 年发布至今,已经覆盖了 Windows、macOS、Android、iOS 和 Web 平台,提供了免费和收费版(Windows Store 标价为 67 元),去年底官方明确表示将于 2018 年转向订阅制。

泼辣修图现在已经拥有上百种调整工具,包括局部调整工具(渐变调整、圆形调整、选色调整、笔刷调整)、高级皮肤修饰功能、文本工具、高级滤镜包等修图高级功能,免费功能中有极具特色的去雾、二维码滤镜、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像面板。

友好的工具引导。泼辣修图在软件内置了友好的引导提示,比如使用调整工具时,点击指南按钮,泼辣修图会以简单的文字对色温、色调等作逐一解释。另外,泼辣修图还在官网提供了很有特色的泼辣百科,以图文、视频的形式详细地给出了软件使用指南。

强大的人像功能。泼辣修图 Windows 版同样具备了基于人智能技术的人像处理功能,内置多达 22 个人像调整工具,

比市面上几款专业的修图软件相比,虽然泼辣修图还未达到专业级别的水平,但其从安装过程、修图的易用性上,让普通用户很快上手熟悉使用,正如泼辣修图自身追求的——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使用和喜欢泼辣修图这个产品。

万兴神剪手:简单好用的视频编辑工具

万兴神剪手从 2015 年 4 月发布以来已经在全球收获了 5000 万用户,目前提供了 Windows、Android、iOS 版本。需要注意的是,安装打开万兴神剪手会提示需要注册或者登陆账号才能进入程序主界面。

快捷键组合操作。支持快捷键组合操作一定是一款优秀的视频编辑工具的必备条件之一,万兴神剪手的编辑、文件、剪辑、预览、媒体库常用功能均支持快捷键操作,可参考官方给出的快捷键指南

屏幕录制。万兴神剪手另一个「不务正业」的功能是支持屏幕录制,可设置全屏幕、活动窗口和自定义屏幕大小的方式,以及鼠标动作的样式后,录制一个演示视频还是绰绰有余。

神剪手的其他高级功能还有视频调色高级编辑工具,比如移轴特效,马赛克,变脸,特写镜头等。由于本人不是专业的视频编辑工作者,所以对于万兴神剪手的软件功能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多包涵。。

nTrun:快速启动程序的效率工具

nTrun 是一款 Win + R 模式快速启动软件和管理本地程序的效率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用户只需要把软件添加到 nTrun 列表中,便可通过 Windows 系统的 Win + R 运行命令来快速启动目标程序。

Material 风格图标搭配的主界面。据软件开发者 @iSealt 介绍,nTrun 进化到 v3.0 版本后,重新设计了程序图标,与 Material 风格图标搭配,支持自定义界面色调和图标,在最大化自定义的前提下保证了界面的统一性。

Win + R 模式快速启动程序。在 nTrun 新建界面中,支持将需要启动的程序图标直接拖拽实现快速添加,设置好启动名即可实现 Win + R 运行命令来快速启动目标程序。

比如将截图工具 Snipaste 的启动名称设置为 sn,那么我只需要在 Win + R 运行框中输入 sn,即可启动 Snipaste。nTrun 自家还支持添加参数命令实现复制软件的路径、打开路径,或者快速打开任意网页、打开多个对应项目、启动 nTrun 自身的搜索功能。

快捷查询系统命令。透过 nTrun 查询系统命令的功能选项,大家可以便捷查看 Windows 系统本身内置了哪些命令可以在运行框中快速启动。

Trun 作为一款效率型的工具,很有创意地采用了 Win+R 模式的快速启动方案,实现了程序分组、快速设置启动项、管理员权限启动的功能,用户甚至可以结合 AHK 工具快速、自动地完成一系列的常用操作,官方详解文章「nTrun 3.0 携春风,寻找层层叠嶂中的长流」相信可以帮助大家快速上手使用 nTrun 软件。

OneQuick:利用好屏幕边缘的效率工具

OneQuick 是一款基于 AHK 的 Windows 快捷操作工具,提供了屏幕边缘操作、文本快速搜索、剪贴板历史纪录、窗口操作菜单等一系列实用功能,有独立安装包和 UWP 应用版本

屏幕边缘操作。OneQuick 屏幕边缘功能监视了鼠标是否在屏幕贴边位置(分为八个屏幕位置),并且定义了三种行为,分别是鼠标不动、滚轮滑动、按下滚轮。我个人最常用是将屏幕的左上角设置为滚轮时改变音量、按下滚轮将音量静音。这个极大方便了在玩游戏或者全屏化浏览网页时调节音量的需求。

用户还可以将各个屏幕边缘和鼠标操作结合实现关闭屏幕、多媒体上一首/下一首/暂停/播放、翻页、切换虚拟桌面等操作功能。

短语替换、快速输出。OneQuick 接管输入法经常使用的输入习惯,比如使用特定字符替换为常用邮箱地址,或者替换为经常会输入的信息。

其他实用功能。OneQuick 还能使用快捷键实现窗口置顶、打开记事本、打开当前程序位置和当前应用信息,Chrome 标签滚轮切换。

快贴:跨平台云同步剪贴内容

快贴让用户便捷地在不同平台设备间共享复制的内容,支持 Windows、macOS、Android、iOS 平台,采用了 SSL/TLS 加密链路进行传输确保了剪贴内容的安全性。快贴默认集成在系统托盘,使用右键弹出菜单中集成了历史复制的内容。

跨平台共享剪贴内容。由于快贴支持主流的电脑端和移动端,用户只需注册登陆个人账号后,可实现跨平台共享剪贴内容(如果传输敏感的内容,需要注意使用云剪贴这类的工具)。

支持多种复制类型。快贴剪贴板复制的内容支持文字、图片、文件的类型,比如复制某项图片后,使用快捷键 Shift + Alt + v 焕出菜单,显示了历史复制的内容。快贴对图片类型额外提供了「解除机密并上传」、「保存到桌面」的选项。稍显不足的是,快贴没有类似独立管理的窗口界面,方便集中分类管理剪贴的内容。

好奇总会发现美好的

很快就来到「结案陈词」的环节,很感谢 Gitbook 上 Windows 绝赞应用和少数派 Windows 专栏里的好文章给了启发,所以有了这篇 Windows 国产软件合辑的灵感。

所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按照网上推荐的资源,以及自己切实的需求,很自然就有了寻找优秀 Windows 国产软件的动力。原来这样的好奇心总会帮助自己找到美好的事物,希望这份工具合辑是你正在寻找的,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写下你的意见和个人推荐的好软件。

关联阅读:


Windows 上的优秀任务日程管理软件:LeaderTask | App+1 [限免]

$
0
0

Windows 上除了功能强大的 Outlook,似乎少有优秀的 GTD 软件。这次限免的 LeaderTask 是一款老牌的任务管理 + 日程管理软件。

在 LeaderTask 中提供了日历、任务清单、联系人等功能,并把日历和任务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两者功能上的统一,帮助你更好地完成任务,适合重度用户使用。

在它的主界面上分为日历、任务、分类三个部分。支持无限层级的文件夹和子任务,允许为任务添加标签,用颜色来表示各种任务的优先级。右侧的日历视图中可以按下 Insert 键快速添加任务。如果任务数量太多,还调整为每月、每周和工作日等各种视图。对任务进行筛选时,也会自动将相应的任务进行隐藏。

除了这些基础功能,还提供了一系列规划相关的功能——番茄钟、GTD、思维导图、甘特图等功能。功能可谓是非常强大,不过这些额外工具需要另外购买。

LeaderTask 提供了 Windows、macOS、iOS、Android 四个平台的客户端,在订阅后数据可以通过 LeaderTask 的服务器进行全平台同步,提醒和推送也会在全平台显示。

如果你是一位 Windows 用户,又苦于没有一款 Windows 平台的任务管理应用,不如来试一试 LeaderTask。你可以在 LeaderTask 官网 或是 SharewareonSale 下载 LeaderTask,后者提供 1 年的全平台单用户授权,目前正在限免中,持续到 2 月 22 日 16:00,想要尝试的朋友可要抓紧时间了。



让 PC 也能接打 iPhone 电话、发短信:Dell Mobile Connect

$
0
0

或许是从统一生态圈的角度出发,苹果一直以来都尽力让 iOS 设备可以和 macOS 进行协作,比如同一个 iCloud 下 ,你可以在 MacBook 上接打 iPhone 上的电话甚至回复短信;这样便捷的操作可以让你在使用 MacBook 工作时无需频繁的拿出 iPhone ,从而放散有限的注意力。

但如果你工作时使用的是 PC,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较为完美的解决方案,毕竟苹果没有理由将属于其生态圈的核心功能放在 PC 领域分享,而 Windows 10 上内置 「我的手机」上虽说有类似的功能,但因为各种限制实在羸弱到不行;直到近期 Dell 为其 XPS 笔记本推出的 Dell Mobile Connect 这款工具,才让 PC 上便捷的接打 iPhone 电话成为可能。

绕过限制,非 Dell XPS 的 PC 也能用

虽说 Dell 声称的 Dell Mobile Connect 是为其新一代的 XPS 设备准备的,但其实如果安装好驱动和控制端应用后,任何一款带蓝牙的 Windows 10 PC 都可以使用这款应用,当然这前面准备工作是少不了的。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这款控制工具的驱动,点击这里下载驱动包,首先安装的是驱动程序,这是可以顺利使用这款控制应用的基础。

安装完毕之后,我们还需要先对 Windows 10 经过一番设置——允许其「旁加载应用」,原因是这款控制应用是.AppxBundle格式的,也就是传说中的 UWP 应用,因为并非是从 Microsoft Store 里面下载(商店也有,但是非 XPS 机型被限制,无法下载)。

设置其实并不麻烦,首先打开 Windows 10 中的 「Windows 设置」,在「更新与安全」中的左侧菜单栏中,找到「针对开发人员」,在右侧的选项中,选择「旁加载应用」,之后等待设置生效(可能需要重启设备,根据系统要求进行操作)。

之后点击这里下载并在打开这个名为 ScreenovateTechnologies.DellMobileConnect_1.1.4253.0_neutral___0vhbc3ng4wbp0.AppxBundle的应用安装包,点击安装即可。至此,控制软件就算是真正安装完毕了。

将你的 iPhone 和 PC 配对起来

驱动、控制软件都安装好了之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将 iPhone 和 PC 配对,因为所有的操作都和蓝牙有关,因此首先确认当前的设备有蓝牙功能(你可以在设备管理器里面查看),同时确保蓝牙功能已经打开。

接下来就是根据步骤:在打开的应用中,点击最下面的「让我们开始吧」进入设置页面。

在添加新手机中,选择「iPhone」;(很显然,如果有 Android 手机也可以用这款控制应用)。

在选择手机页面中,选中你的 iPhone,在这个步骤下面,iPhone 一定要打开蓝牙功能:「设置 ——>蓝牙开关」。

选择后会出现配对码,如果步骤没问题,你的iPhone 也会显示相对应的配对码,然后点击配对,等待软件完成设置。

接下来就是启用联系人和SMS 访问,因为这个步骤完全绕开了 iCloud,所以需要获得相应的权限,在 iPhone 的蓝牙设置中点击「i」信息按钮,然后在设置里面开启「同步联系人」和「显示通知」,开启之后你会在当前控制软件的设置页面下方的的「联系人」和「讯息」前的红 ×就会变成绿色的 。之后设置就算是全部完成了。

在 PC 上拨号、接打 iPhone 电话

现在,在 PC 桌面上就会出现 Dell Mobile Connect 完整的功能界面了,其实功能和那些网络电话应用并无太大的区别,左侧的侧边栏分别为「通知区」、「拨号盘」、「通讯录」以及「信息」,下方是设置、断开连接以及勿扰模式等。

那么上手先打个电话试试先,直接在拨号盘播出号码并接听,通话过程直接使用 PC 上的麦克风以及喇叭,当然你的 iPhone 也会显示接听状态,只不过这些操作步骤完全是在 PC 上完成的。

关闭软件界面后,软件会最小化到系统托盘,如果有来电的话,会在 PC 屏幕上显示悬浮窗,你可以直接用鼠标挂断还是接听。

增强小彩蛋:用 PC 做 iPhone 的输入键盘

除了以上的接打电话之外,Dell Mobile Connect 其实还内置的一项小彩蛋,即可以临时让 PC 作为 iPhone 的输入键盘,点击控制软件最做下方的「键盘」图标,然后将当前 PC 映射到你的 iPhone 中,就可以直接通过 PC 对 iPhone 进行输入操作。临时在 iPhone 上写一段文字都是完全没问题的。

不过需要主义的是,输入语言时并非根据 PC ,而是根据 iPhone,因此如果你需要输入中文,需要首先在 iPhone 上将输入语言改为中文,并且只支持系统原生键盘,而 PC 输入语言则需为英文(中文拼音等无效)。

结语

Dell Mobile Connect 极好的解决了我的一个核心需求:如何在使用 PC 进行工作的时候接打 iPhone 电话,而无需专门操作手机。相比 Windows 10 提供的「我的手机」中的协作功能,Dell Mobile Connect 无需安装第三方应用,也无需依赖无线网络,只需要设备有蓝牙就可以使用,如果有类似的需求,不妨一试。



在 Mac 上通过 Dock 快速打开、分享文件 | 一日一技

$
0
0

�macOS 提供了多种打开、分享文件的方法,但是操作起来说不上便利,往往需要在右键菜单里翻找,费神还容易点到其他不相干的选项。

其实我们可以把 Dock 变成文件发送、打开的「甲板」,为 AirDrop、蓝牙以及其他常见的文件打开方式设置一个更快捷的启动入口。

AirDrop

AirDrop 其实是一个系统内置的应用,我们可以将其放在更顺手的位置。在 Finder 内按下 ⇧Shift-⌘Command-G,复制地址 /System/Library/CoreServices/Finder.app/Contents/Applications/并粘贴、前往,把里面的 AirDrop 应用拖到 Dock 上,下次使用就不用去 Finder 里找了。

完工之后,只需点击 AirDrop 图标,就能打开发送界面:

这个技巧来自 OSXDaily

蓝牙发送文件

尽管蓝牙的速度难以企及 AirDrop,但是支持的设备更多,适合作为一种备用的文件传输方案。我们同样可以把 Application(应用程序) 文件夹中的「蓝牙文件传输」应用拖至 Dock,直接将预发送的文件拖到其图标上就能打开发送界面:

这些方法还可以继续拓展,比如把 Dropbox 共享文件夹、FTP 文件夹也放在 Dock 上,让文件的分享更加简单。

解压文件

macOS 自带的解压工具功能有限,一般我们还会另备一个解压工具。以 Keka 为例,也可以把它放在 Dock 栏上,直接将要解压的文件拖到 Keka 图标上,就完成了解压。

keka 解压文件

对于那些系统解决不了的压缩文件(如 7z),在 Dock 上放一个解压工具即可方便地应对。

其实,在 macOS 里,拖动文件到一个应用图标上往往意味着用这个应用打开该文件,所以我们能用 Dock 做的事还有更多,例如拖动图片到 Tweetbot 上即可发推、拖到 Photoshop 中可立即编辑图片,等等。当然,Dock 的功能不在多,选择几个最常用的,就能有效提高效率。


被节后综合症缠身?这些 App 帮助你快速恢复工作状态

$
0
0

打开日历,我们仿佛已经能看到春节假期的尾巴。经过了短暂的欢乐时光,我们再次踏上远游的路途,只不过,相比起归乡的清爽和激动,这次我们却带着不同程度的「节后综合症」出发,具体表现为厌倦,焦虑,精神匮乏,工作低效等等。但对策也还是有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应对接下来大量的工作、工作、和工作,我们整理了这些方法和 App,来帮助你快速恢复工作状态。与其被节后工作拖着走,不如主动出击,摆脱「节后综合症」。

提前规划,唤起重视工作的意识

在春节假期,我们的身心都长时间地处在一种松懈的舒适状态。而一想到假期过后纷至沓来的工作,我们可能立马心生疲惫,产生厌倦甚至惧怕工作的心理,随后又绕入了随着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不想工作的怪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提前规划。

请输入图片标题

假期过后回到工作岗位,无非有两种工作类型,一种是年前未完成需要收尾的,另一种则是新下达的。对于这两种工作来说,如果你能基本预估它的开始时间,以及完成它所需的时间,那就把它添加到日历中。而对于时间未知的,但是明确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它添加到任务管理工具中。要注意的是,对于这类时间未知的工作,我们需要周期性回顾它们,当发现其中某项的时间可以确定下来了,就把它们移至日历中。

此外,我不建议因为某项工作存在着时间会变动的可能性,就选择不去记录,因为日历是可以非常灵活的,时间变了没关系,我们可以调整,而最重要的是按照设定的时间去执行。

为了使效率最大化,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完成「规划」这个动作,比如从家回到公司的路途中,停止机械式的刷手机,在脑袋里问问自己,我今天有什么要做的事情?我待会要先做什么?还有什么?

提前规划的好处在于,我们的工作和计划可以更加有条理,更有利于我们去按部就班地执行。不仅如此,在我们在思考和添加任务的过程中,其实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我接下来要工作了」的心理准备,起到规整和约束的作用,唤起重视工作的意识。

在工具的选择上,如果你的事项没那么多,那么手机自带的日历即可胜任。如果你的事项比较多,需要一个更好日历来管理的话,可以使用 Fantastical 2Calendars 5,这两者都是非常成熟和优秀的日历应用。

如果你想在这基础上学习更进阶地使用日历,你可以关注我派的专题:日历的正确使用方法

设定提醒,避免拖延

规划过后就轮到执行了,而相信大家都听过「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这种说法,它描述的就是因为懒惰,我们会把工作都拖延到最后关头才去做,而且会格外高产的情况,这既是一种调侃,也揭示了大部分人工作的现状。

所以,尽管我们都已经把事项一五一十地安排好了,从假期延续过来的「小慵懒」有可能还是会暗中作祟,企图阻挠我们去完成工作。或者有的时候我们因为事多,只是单纯地忘记了。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被提醒,其中,Due就是一款不错的快速提醒工具,让你不轻易错过任何任务。

在 Due 中,一切操作设计都体现着「以快为上」的原则,你可以通过 3D Touch 快速添加提醒事项,也可以在首页下拉添加。同时,设定时间也非常简单,在创建任务时,Due 有预设的时间块供你快速调整提醒的时间。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让你在「设定」这件事上,能够花更少的时间。

而 Due 最重要的功能是重复提醒,即当 Due 推送提醒你某个事项时,如果你不采取行动,Due 就会重复不断地推送提醒你。这一点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尤其有效,Due 就像一个在你身边不断「敲打」你的人,督促着你去按时完成工作。

请输入图片标题

此外,Due 还有定时器的功能,以及许多丰富的特性,你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来了解:比快更快,将「提醒」做到极致:Due 2.0 测评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配合用另外一款 App——At来量化时间。只需在 At 中设定任务的名称和起止的日期,它就能以百分比的形式,为你直观地展示离任务的最后期限还有多久。同时,它还有 Widget 组件,让你可以方便地查看。

请输入图片标题

强制专注,避免干扰

当你规划完毕,又真切地开始工作起来时,恭喜你,你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然而,你可能没想到,在接下来的几分钟你敲下了数行字,然后就开始不自觉地拿起手机,看看过年拍到了什么好照片,刷刷微博……很快,半个小时过去了,你无意间瞥了一下时间,猛然惊醒,看着电脑屏幕上未完成的工作,懊悔不已。

其实工作时效率低下的最大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己无法抵制外界干扰,就暂停了手中的工作去做别的事情,而后面又要花更多的时间成本让自己再进入集中的状态,这样一来二去就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工作完成度也不高。那么这个时候,Forest就成为了一款绝佳的效率应用。

请输入图片标题

当你想要专注地完成某件事时,你可以在 Forest App 中选择想要种的树,并设定要专注的时间,就可以开始了。在接下来的时间中,App 内的种子就会渐渐长成一颗大树,而如果在过程中你玩手机,小树就会枯萎。

这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使用后你就会发现它的效果。比如,有时我设置了比较久的专注周期,途中我完成了部分工作后就容易满足,我会忘了我设定过它,然后就不自觉地解锁手机,当看到屏幕上绿色的界面时,我就会猛然意识到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或者有时微信突然来消息,我点开它,手机解锁后打开了微信的页面,Forest 就会马上提醒我,再不回到 Forest 小树就会枯死,让我保持专注。

请输入图片标题

此外,尽管 Forest 很像番茄钟,但它可以设定专注的时间,有着比番茄钟更高的灵活性,而且其强制性也是番茄钟做不到的。而且还能回顾历史、种植真树等,还有着 PC 版,功能比较丰富。

关联阅读:

适时休息,避免用力过度

专注于工作是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的,而适时休息,不仅能使我们有更加持久的动力,更是给我们在假期「宠坏」了的身体,一个慢慢适应高强度工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休息本身对工作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把人比作电子设备,那么休息就相当于是充电,它是一个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合理的休息可以使一个人有着持续、稳定的产出,而且当一个人知道有休息的时候,就会在工作的时候更专心。通过休息,我们可以刷新固定的思维,有利于我们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发现新的视角。有关休息的内容已经在 Hum 的 关于工作中的短暂休息中写得非常详细了,在这里我也不多赘述。

其实休息的时候做些什么并不重要,刷刷朋友圈、微博都行,但问题在于,我们可能会在休息时进入忘我状态,以致于忘了时间,忘了工作。所以,我们在休息时可以设置一个定时器,到时提醒我们回归工作。上面提到的 Due 有这个功能,而自带的时钟也是可以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注重锻炼,让身体找回状态

每逢佳节胖三斤,过年吃得丰富,长假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同时,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会加速你的循环和代谢,让身体有「吐故纳新」的机会。但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健康和减肥,在运动时,人体的各种腺体得到刺激,产生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从而让人有愉悦之感,所以运动是正能量的来源,能让我们去除年后的精神匮乏,快速回归工作状态。

请输入图片标题

想要系统地进行锻炼,可以尝试一下 Keep这款应用。Keep 的健身课程内容主要以无器械运动为主,既有零基础适应性课程也有强度比较大的进阶课程,既有户内运动也有户外运动,适合各类人群,课程的质量也比较高。此外,Keep 的交互做得很细致,还有配音和计数器等十分带感的音效,使运动的体验变得更好了。

大家可以在下班或课后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训练,例如分段跑、深蹲、俯卧撑等,这样既能发泄一天下来的压力,也不至于让节后失律的身体吃不消。

关联阅读:口袋健身教练——Keep

保证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熬夜,在春节长假里几乎不可避免。除夕夜晚忙着给好友发送祝福、一年不见的好友相邀聚会,觥筹交错中欢乐逾夜……不知不觉间,你有可能已经连续几天在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而假期结束后由于生物钟作祟,时常亢奋到深夜,而无力应对翌晨的早起和工作,所以在工作日回归的伊始就尽快把规律和健康的作息习惯培养回来非常重要。

请输入图片标题

来自和 Forest 同一个开发者的 SleepTown就能帮你做到这点,只不过这次不是种树,而是建房子。只需在 App 中设置好你理想的作息时间,然后在这个睡眠时间之前按下睡觉按钮即可,在你睡觉的过程中,一座随机样式的房子被缓慢构造、搭建。如果你克制不住要玩手机,房子就会倒塌;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前不睡觉,就无法盖房。到了起床时间,SleepTown 就会用温柔的声音叫醒你。而通过每天按时起卧所建造的房屋,会慢慢形成一个城镇。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养成类的应用:在应用中,你养成的是一座从无到有的城市;在现实中,你养成的是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以及因此得到的健康的身体。

而除了晚上的睡眠,工作间隙的午睡也是值得关注的,它能让你更有精力地应对下午的工作。你可以利用界面精致的潮汐 App来陪伴你午睡,除了有定时器的功能,里面有一批优质的助眠声音,助你快速放松。

请输入图片标题

小睡能让身体充电,长眠能让身体焕新,再好的精神状态都要有足够的睡眠作为支撑,为你的工作状态补充足够能量来源,才是身体良好续航的关键所在。

关联阅读:

写在最后

本文总结了一些在效率和生活方面,能够帮助大家在节后快速回归工作状态的 App,但本质上来说,这些都只是工具,它们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使用工具的人。如果不树立一个自制和理性的观念去对待生活和工作,那再好的工具也无济于事。所以除了善用这些工具,还是希望大家能从自己的心态上尽快转变过来,使效果事半功倍。


免费轻量的 Windows 网速监测工具:NetSpeedMonitor | App+1

$
0
0

有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查看系统网络中实时的上传和下载速度,Windows 资源监视器中的网络速度监控固然能查看,但打开繁琐,而且无统计功能,让很多用户无力吐槽。当然有些杀毒软件也集成了网络速度监控功能并且提供悬浮窗显示,但存在着采样频率低,显示的结果不是非常准确等问题,并不能实时监控显示网速。有些用户又不想为了一个网络速度监控功能而去安装杀毒软件,只想安安静静地查看网速而已。

NetSpeedMonitor 这款免费轻量级的网络速度监控统计软件工具完全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并且还支持集成在任务栏显示结果。

虽然说 NetspeedMonitor 本身只支持Windows XP 和 Windows Vista 系统,但能够通过兼容模式运行在更高版本的 Windows 系统上,在 .msi 安装文件的「属性 - 兼容性」中勾选「以兼容模式运行这个程序」,然后双击该文件进行安装,安装语言不提供中文,只能选 English。

以兼容模式运行操作步骤

安装完毕之后在任务栏「鼠标右键 - 工具栏」中勾选「NetSpeedMonitor」启用该工具,它能够集成在你的 Windows 系统桌面任务栏中,实时显示网络的上传和下载速度,并且具有统计生成每天或每月的流量报告(在Data Traffic 中)。给人的使用感受就像是系统本应有的功能一样。

启用NetSpeedMonitor

要是无法显示网速,在「Configuration - Network Interface」中切换要监控的网卡切换监控的网卡。软件自动的随系统启动,其中还有一些特性,可自行探索。

切换要监控的网卡

用 NetSpeedMonitor 可以实时快速跟踪查看网速,对于有下载任务时以此判断下载中的任务是否断开连接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同时也能快速地判断是否有流氓软件在偷偷上传,占用带宽流量。

比如百度云桌面客户端在没有任何传输任务时也会产生比较大措施的上传流量,这样当你使用浏览器时会因为网络带宽被其他软件占用过多的原因造成打开网页响应速度下降,有时候浏览器的卡顿就仅仅是因为平时使用完毕后没有及时关闭的软件造成的,这样也能在平时工作中节约时间。

下载流量过大的时候有时候是系统在后台进行自动下载升级,及时发现以便做出相应能够避免突然重启给用户造成潜在损失。

受网速占用的启发,如果有使用进程管理软件 Process Lasso 在图标上鼠标悬停会显示 CPU 和内存的占用,如果明明是没有打开任务,却发现 CPU 或内存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占用很高,那就说明是系统后台更新安装或者是病毒程序,以此再查看详细进程做出处理。

你可以在 Softonic 下载 NetSpeedMonitor。



为你的 Safari 书签文件夹添加快捷键 | 一日一技

$
0
0

我在 Safari 浏览器里保存了不少书签,根据网页内容整理成了几个文件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每次保存书签时点选所需文件夹非常低效,还可能点错,让网页浏览的连贯性大打折扣。

其实我们可以为这些文件夹设置一系列快捷键,下次想保存书签时,只消敲几下快捷键就能把它们放到目标文件夹内。

要实现这个效果,请先确认一下你需要添加快捷键的书签文件夹名,然后我们打开系统设置-快捷键-应用快捷键,点击下图所示 1 位置的加号新建一个自定义快捷键,接下来这样设置:

  • 应用程序:Safari 浏览器
  • 菜单标题:你所需的文件夹名,如「设计」
  • 键盘快捷键:自己定义,我选用的是 ⌘Command-数字键

我继续设置了一系列快捷键,对应自己常用的几个书签文件夹。

也许你注意到,我还特意为 Favorites 文件夹设置了一个 ⌘Command-D的快捷键,借此,我想把网页保存到个人收藏时,就可以不假思索按下 ⌘Command-D-D(两下 D),非常自然。

另外,这些快捷键不会和 Safari 默认的 ⌘Command-1⌘Command-2等冲突,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启用之后影响正常的标签页切换。

如果你也习惯使用 Safari 收藏书签,不妨用本文的技巧来加速添加书签的操作。

苹果的智能音箱用起来如何?这是我的 HomePod 体验 | 新玩意

$
0
0

2018 年 2 月 9 日早晨十点拿到的这台 HomePod,立刻拆去塑料薄膜,抱着它深吸一口新鲜的科技空气。暗自思忖:「啊,好重啊,肯定比 13 寸 MacBook Pro 重。」

Palo Alto Apple Store

你的样子

HomePod 和 Apple Watch

这样一个手捧大小的圆角圆柱,被黑色网格状编制物包裹,它给人的感觉不太冰冷因为没有金属的元素,轻抚它的纹理,好像是某个装置艺术家的作品。

Siri 「视窗」

这个忽闪忽闪的就是 Siri 给你视觉反馈的地方。你会知道 Siri 在听你说话,而上面的动态图案模拟了你说话的波形1 。

尾巴

一根尾巴就那么拖着,约莫两米,拿在手上很坚韧厚实,有那种「嗯,三百多美元」的分量感。

两脚插头

这根镶嵌在 HomePod 底部的电源线的尽头的两脚插头写着 125v 2.5A的字样,这是由于在美国购买的缘故,当然 HomePod 本身可以承受 100v-240v 的电压2 。

底部

底部,跟iPhone 官方手机壳一样的橡胶材质,同时也是容易积灰的地方。红色箭头标注了一个小孔,在它十一点钟方向有另一个小孔,所以并不是一个对称结构,可能是环境音的平衡降噪?

从 官方文档 来看,Apple 对自家设计有十足的信心:

Beautiful Design with a purpose: … And at just under seven inches tall, it can fit anywhere in your home.
水壶、电饭锅和面包机

今天去逛街,看见一组类似产品,真是吉祥如意和谐的一家人。有人说 HomePod 应该放在空无一物的房间或是客厅,也 有人 说 HomePod 适合五十平米以下蜗居者,Apple 觉得你房子小了就买一个,房子大了就买很多个来配对成立体声音箱。

我觉得在 HomePod 放在中国家庭的房间里是可以的,因为中国大多数人的房子也就 90-150 平米。但美国的情况不一样,一个普通的 House 大概三四个独立房间还是有的,你看,房子大了也不是什么好事,HomePod 都要多买两个。另外,HomePod 的重量和小尾巴电源线好像隐隐约约透漏着它不是一个移动设备,就是跟你的卧室,地板,墙壁于一体的装饰品。

苏醒

将 HomePod 的小尾巴接入交流电,听见非常有力道的「嗡」一声后,将接入家庭无线网络的手机靠近它,默数,1,2,3,点击浮现的 Setup 字样:

设置
继续设置
  • Step 1 选择 HomePod 摆放位置
  • Step 2 选择是否开启个人请求,就是允许任何人通过 HomePod 读取信息
  • Step 3 Hey Siri
  • Step 4 同意条款
  • Step 5 传输地址、Siri、音乐和诊断的数据

五个步骤大约两分钟,设置好也有一声「铛」的提示,同样悦耳。紧接着 Siri 会自我介绍一番,并且要你问它一些问题:

  • 开灯
  • 读新闻
  • 问天气
  • 来点而音乐
Siri 说自己能做的事情

在使用之前,我的习惯是看一看设置的地方,然后给 HomePod 取一个可爱的名字:MilkShakePod。

设置 Home App

这些功能在手机上的 Home 这个 App 里长按你的 HomePod,第二幅截图的左下方显示闹钟,右下方显示完整的设置,点击进入第三幅截图。一个完整的设置列表如下图,

细节设置

推荐开启以下三个标签:

  • Include in Favorite ,毕竟,现在就这一个。
  • Sound Check,保证所有音乐和播客在同一音量。
  • Allow Explicit Content,都是成年人了。

来沟通吧

语音

第一件事,目前 HomePod Siri 对用户的要求是会说英文,我也问了它能不能说中文,它说你可以用 iPad iPhone 上的 Siri。目前非外语区没有发售,也可能是 Siri 多语言的不成熟。我想,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 比如小米的智能音箱想必应该是中文优先。

触碰

光洁的面板

除了对着空气叫唤,还可以触碰这块面板,六个「手势」分别是短触和长按,实现的功能也与说话无异。

手势

将 iOS 当成遥控器

与其说手势的操作是控制 HomePod,不如说是控制 Apple Music/Apple TV/Podcast 等的播放。HomePod 在传输数据的设置部分就已经同步了 iCloud 的 Wi-Fi 密码,那么在同一 Wi-Fi 下的 iOS 设备可以拉到控制中心,点开下面第一幅截图的红色箭头部分,然后会进入第二张截图,出现了当前 HomePod 的播放内容,再按一下出现第三幅截图,可以前进后退暂停等基本设置。这里想表达的是,HomePod 并没有占用手机上 Apple Music,也就是两者可以同时播放,就比之前简单的蓝牙设备,例如Beats Pill 等要方便,试想一个你要接听电话的场景,用 iPhone 接电话同时 HomePod 音乐没有断。

在 iOS 控制 HomePod 播放

逆反心理的人可能会说,我接电话就不想听歌,我就希望直接在 iPhone 的 Apple Music 控制 HomePod, yeah there you go:

切换到普通蓝牙音箱

在 Apple Music 内点开播放设备选项,选择 MilkShakePod。这时候 iOS 上的 Apple Music 是完全映射到 HomePod 里的,可以当成旧时蓝牙音箱。

脱胎换骨的听觉感受

从连接的那一刻,我就被前面提到的「嗡」一声震摄到胸腔。简单来说目前而言,没有人说它音质不好。注重音效的人常常讨论一个词-声场。我对它比较陌生,但我对物理里面电场、光场和磁场比较熟悉。「场」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布,比如用吸铁石吸磁粉能看见一个有规律的分布,这就是「场」的可视化,如下图。

模拟磁场

我想像声场3 ,就是声音传播的轨迹,它传播过程中遇到遮挡物,墙壁,就会反射。电影院天花板也经常为了音效作出改变,一个道理。

我们又不会为了 HomePod 改变家里的装修,那么官方文档说摆放 HomePod 获得最好的音质,就一个方法:以 HomePod 为圆心,方圆六英寸范围内不要有遮挡物。比如我前面放置 HomePod 都快贴着墙了,这是一个错误的示范。

有时候我会故意让 Siri 加大音量感受跟心脏共振的感觉。记得在 2010 年周杰伦某次巡回演唱会上坐在比较前排的位置,到击鼓的桥段,我的心脏快受不了了,一种闷闷的「共振」。但 HomePod 当然到不了那种感觉,但也会有非常 Powerful 的低音,到时候你会知道什么是声场的—靠触摸机身的振动,一种比以往蓝牙耳机脱胎换骨的音效。

弱弱的「超能力」

Siri 同学是很多口音,但是:

Siri 识别的准确性跟口语成正相关。

练好口语,使用 HomePod,我就不吐槽一位朋友抱着我的 HomePod 连叫了好几声 Hey Siri 都不被理睬的细节了。这里也顺便回答了 HomePod Siri 完全不能说中文的问题,是 Siri 同学告诉我的。

播放

播放分为 Apple Music/Apple TV/Podcast 这些苹果生态内的音频和视频。在前面的交互部分,描述过 iOS 端的 Apple Music 和 HomePod 播放音乐的区别和切换。Hey Siri:

  • Play me some music
  • Louder
  • Softer
  • Next track
  • Last one
  • I don’t like this song
  • Shuffled

这些是我经常用到的几个问句,但即使是 Apple Music,一些关于私人数据权限的功能是没有的,例如删除歌曲。而有着七千万用户的 Spotify,我直接问 Siri ,它说,I cannot play in Spotify。我也就没什么话好说了,好像我在为难一个机器人一样。

我制作的最新一期 HomePod 播客,从第 29:27 秒开始是下面五个场景的演示:

  1. 灾难演示,表现为 iPhone 和 HomePod 同时被唤醒
  2. Apple Music 演示,表现了切歌,音量变化等基本操作
  3. Podcast 演示,表现了播放特定一期的播客
  4. 与 Siri 聊天演示,表现了 Siri 你到底能做什么
  5. 主播表示不知道如何让 Siri 播放任贤齐的歌
我觉得看不看 HomePod 本人并不重要,基本上音质可以说非常好,Siri 有时候还是犯傻。

听电话

接听电话

在当成蓝牙设备的时候,可以映射手机到 HomePod,此时它跟一个普通蓝牙音箱无异。可以听但不能打电话,可能跟获取用户通讯录数据有关。

「智能」家居枢纽

智能家居 Apple Homekit,通过语音控制 HomePod 让它切断或打开电源,或者线性改变亮度,都不是神奇的事情。微博网友@水画人 说:

小米小爱同学已经接入了小米商城、印象笔记、微博、小睡眠、得到App 等第三方服务了,随后还会接入美团外卖/饿了么送餐状态查询,HomePod 会往这方面发展吗?

我觉得,很好,小爱同学就是这么接地气,以性价比高的方式打通各个环节,方便了很多人。但 HomePod 可能对自己的定位是家庭艺术品,就好像现在所谓的「中产」都在家里放一幅画这种感觉。Apple 最贵的就是配件,贵到不像是配件的配件,比如 Apple Homekit 里面的灯泡,动辄五十美元上下,小爱同学看上去就可爱多了。

细节感受

也分享一些「相爱容易,相处太难」的细节感受。

好沉重,HomePod 的重量和音质一样令人叹为观止。我去查了手册,13寸 MacBook Pro 是1.37kg,HomePod 大人是 2.5kg。

125v U.S only?? 在美国购买的 HomePod 是 125v 的插头,我特地查阅了官方手册,HomePod 自己是支持 110-250v 的,这个插头相当于 iPad/MacBook 充电器的转接头部分,所以我自己也放心了。

究竟是哪个 Siri? Hey Siri 真的太讨厌了,这几天在看 Youtube 的视频,一遍又一遍唤醒 Siri。这个很不科学,iPhone Siri 能识别主人而 HomePod Siri 就不行,无论是每季度财报还是这些技术细节,你能看出 iPhone 才是最先进的产品,例如 3D Touch 到现在还没在 iPad Pro 上使用。

「视窗」发热,四十度左右,因为手心能感受到热,不知道猫咪会不会觉得热呐。

尾巴

从初试啼声的苏醒、语言和「肢体」的沟通、无与伦比的音乐效果,还有超弱能力的展示,能确定的是它的不完美。在 SFMoMA 逛,看见一个装置艺术品,它是这样的灯管网格:

SFMoMA 艺术品

那天我好像看见了 HomePod 的编制物网格和 Siri 被唤醒的颜色。

(题图:Apple)

「入坑」vlog 第一年,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思考丨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3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闲谈:

2017 年接触到了 vlog,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所以一直想写篇关于 vlog 的文章。可是年前一直在实习没时间,过年又忙于拜访亲戚,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才开始动笔。vlog 是什么?他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制作自己的 vlog?

「一闪」与 vlog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一闪」这个 App。最初, App 采用了邀请制,只有拥有邀请码才能使用,所以比较小众。但也因此成为了一个质量很高的图片的处理、分享的社区。
我在「一闪」上的一些作品
对我而言「一闪」就是中国版的 Instagram,有好看的滤镜、好用的交互,可以看到很多很棒的作品。我也尝试着发布了一些自己的作品。然而周围的朋友几乎没人在用,也渐渐的只把它当做一个图像处理的工具来使用,再分享到其他的社交平台上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刷微博的时候,突然看见这样一条视频「一闪 3.0:成为创造者」(建议点击链接观看视频,来自 @flypig 的秒拍视频)这是一则为「一闪」发布 3.0 版本而做的广告,新版本的最大亮点莫过于添加了视频处理编辑的功能。我反复看了很多遍这个视频,回味着文案中提到的「创造者」这个词汇。

记录与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

无论是微博、朋友圈还是任何社交平台,我们似乎都在记录生活、表达自我,而通过他人的点赞等行为获得内心被关注、被认可的满足感。很多人早已不甘仅仅作为「浏览者」存在,我们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观点、抒发情绪,无形之中,我们早已成为了创造者。

「一闪 3.0:成为创造者」短片截图

视频中出现的「VLOG 001」的字样,隐约有印象中在 YouTube 常常看到。出于好奇去 YouTube 上搜索观看了几期 vlog,看完其实有点糊涂,有对着镜头自说自话的、有滑雪滑板的、有开箱测评的…… 所以,vlog 到底是什么?维基百科的解释如下:

视频博客(video weblog 或 video blog,简称 vlog),源于“blog”的变体,意思是“视频博客”,也称为“视频网络日志”,也是博客的一类。视频博客作者以视频代替文字或照片,写其个人博客,上传与网友分享。主题非常广泛,可以是博主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

「一闪」与 vlogger

当你新关注一个事物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会莫名其妙的出现他的身影。逐渐的,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 vlogger :井越、flypig 飞猪老师、晓光老师、管牧老师……我似乎发现了新世界的大门,把他们之前的 vlog 都挨个翻出来看。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近乎于参与到了每个 vlogger 的生活中,体验着不同人的生活,这一切都很新鲜。我也逐渐的意识到 vlog 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既定的规则,每个人都有成为 vlogger 的可能,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的广告语:「成为创造者」

于是,我开始随意的拍摄一些琐碎的素材,虽然有些不好意思在人群中举起手机对着镜头自说自话,也硬着头皮试了几次,拼拼剪剪凑了一两个 vlog,原本只是想做个尝试自己记录一下生活,却没想到,在朋友圈里备受好评。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开始问我:「什么是一闪?」「vlog 是什么?怎么拍?」

使用「一闪」剪辑视频

也许我还算不上一个 vlogger,但是可以和你们分享一些「一闪」的基础操作。打开「一闪」App 中的「创造」按钮,分为视频、照片、动图三个板块。点击视频,可以直接调取相机开始拍摄,也可以调取照片图库中已经拍摄好的素材。「一闪」的视频剪辑功能可以说是非常易用而全面了:在小剪刀的板块下以时间线的形式呈现视频,进行切割、排序的操作,可以添加黑场、字幕,功能齐全。剪辑完成后,可以选择滤镜并进一步调整曝光、对比度、饱和度等一系列的参数。最后,还有一系列的配乐可供选择,全部完成后就可以发布并且分享。

「一闪」上的部分滤镜和配乐


值得一提的是,「一闪」上无论是滤镜还是配乐,都秒杀了绝大部分同类应用,这应该要归功于背后团队的精挑细选。滤镜和配乐都有免费和钻石付费下载的两种形式。最初钻石是通过其他用户为你的作品点赞而获得的,而在最新版本中钻石已经改为通过付费获得了。「一闪」会不定时的限免一些滤镜,也会不定时提供一些节日相关的配乐。当然,所有的滤镜和配乐的都保持一贯的高水准,至少我这么认为。

设备重要吗

推荐你先看这则短片:「Casey Neistat 的视频制作指南」   用他的话说:

设备不重要

Casey Neistat 的视频制作指南,原视频来自 YouTube

Casey 是 YouTube 上非常火的 vlogger,「一闪」上还有一个名为「教程君」的账号(由飞猪老师建立),将他的部分视频搬运来当教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一下,可以学到不少视频拍摄的知识。

「一闪」教程君

卡片机、微单、无人机……尽管看了不少博主和 vlogger 关于拍摄设备的推荐,但一开始,我并没有购入特殊的拍摄设备,而是使用了手边的 iPhone 进行拍摄。

在我看来,设备不是不重要,而是在拍摄 vlog 的过程中它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你想要尝试拍摄 vlog,那么你手中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拍摄设备。就拿 iPhone 来说,小巧便携,随时随地拿起来就拍,而且有着不错的画质(iPhone X 支持 4K 60 帧的视频拍摄)和防抖效果。

苹果官网「三分钟」介绍页

春节之前,陈可辛导演的作品「三分钟」霸屏一时,引发了更多人对于手机拍摄视频的可能性的讨论。网上也出现了一句玩笑话「你的 iPhone X 和陈可辛的 iPhone X 能一样么?」没错,「三分钟」片尾也提到在拍摄的过程中使用了其他的配件,其中之一就是这款 Osmo Mobile 2 大疆灵眸二代手持云台。

大疆官网介绍图

随着我拍摄越来越多的素材,也会渐渐有一些自己想要的镜头。就个人而言,我希望镜头能够更平稳一些,这样会给观者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所以这款设备一发布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开卖当天毫不犹豫下了单,拿到了第一批货。

几天玩下来,这款手持云台基本上能够在我手持行走甚至是跑动时保证手机的稳定。一千元以内,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得到平滑稳定的镜头,还有运动延时、物体追踪等功能的加持,可以说是物有所值了。这些丰富的镜头语言,无疑会让你的 vlog 看起来更有意思,但是建议不要过度使用,毕竟凡事都要拿捏好度。更详细的手持云台测评网上有很多,这里也就不再赘述啦。

运动延时测试 by Osmo Mobile 2

(完整测试视频: 运动延时测试 by@Welber  如果搭配平衡车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vlog 与生活的平衡

尽管我拍了很多素材,剪了很多片段,但真正发布出去的目前为止也就三四个。我的心里一直在问自己:vlog 究竟是拍给我自己看、用来记录生活,还是分享给大家看,自动的成为被审判的人?

大部分我所喜欢的 vlog 都是一些我平常无法体验的、好奇的一些生活方式、生活状态,而很多我喜欢的 vlogger 也似乎是一些留学生、自由职业者,这一开始让我产生了第一个疑问:是不是生活精彩的人才能有出色的 vlog 作品呢?

我们习惯了两点一线的上课、上班,空闲之余打开 vlog,感受东京的繁华、感受滑雪的刺激、感受世界各地的美食美景,这样的一切让我感到新鲜。那么是不是也只有这样的 vlog 才会受人喜爱?并不是。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意外的发现,自己被推上了「vlog 大放送」板块,第一次获得了超过 200  个赞。而作品就是我响应「一闪」的号召参与的「一分钟」活动发布的作品:「过年是什么?」
我在「一分钟」活动发布的作品

我在拍摄这个 vlog 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加入了一个线索,过年是什么?我问别人、问自己,不同的答案和不同的画面进行了配合。但是这是一个 vlog 么?我在拍摄之前有意识的想好了想要哪些镜头,剪辑的时候几乎是直接找对应的素材,目标明确。所以第二个疑问来了:vlog 应该是有剧本的么?

如果完全记录生活,毫无规划地随意拍摄,可能会有大量无用的素材,拍出来的 vlog 也未必是能够分享的、有趣的东西,但如果完全想好剧本、想好镜头,那么每天的 vlog 非但没有记录生活而是在表演一段生活,也失去了真实性和生活性。

我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似乎有了答案。我们需要找到 vlog 与生活的平衡。

  1. 我们应该保证 vlog 的真实性。我们的初衷应该是记录生活, vlog 中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对于未知的、随机的事情有着不一样的反应,捕捉这样的反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生活有太多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才造就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记录下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反应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有独特的精彩之处。
  2. 我们应当有一定的规划。生活不是电影,没有剧本,但是远比剧本丰富多彩,如何很好的捕捉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定格那一瞬间的情感,是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准备的。有时会灵光一闪,但精彩会一闪而过。就像我在拍「过年是什么」的时候,虽然想好了我希望有哪些镜头,但是镜头那一端的生活并不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而我做的不过是有意识的把他们记录下来,他们的反应是真实的。

我在「一分钟」活动发布的作品

2018 会是「vlog 之年」吗

说了这么多,2018 会是 vlog 之年么?先说说我观察到的现象吧:

  1. 设备不再是门槛。前面提到过,记录与表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随着微单、卡片机市场的不断优化,易用性大大加强,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的拍摄性能也不断加强,拍摄设备已经不算是个门槛了,家里一些长辈都爱在微信群里以视频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2. 辅助设备价格亲民化。不但拍摄设备不愁,辅助设备也在悄悄杀入消费市场。就拿大疆灵眸云台来说,一代售价 1999 元而二代功能不减且仅售 899 元,携智云、飞宇等一系列厂商的千元内产品杀入大众消费市场,这是否可以看做是一个信号呢?
  3. 后期工作操作简化。「一闪」「猫饼」「VUE」「Quik」等一系列支持视频剪辑的软件都针对 vlog 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能够让每个人都轻松的对素材进行后期处理,大大保证了 vlog 后期工作的易操作性。
  4. 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2017 年很多直播的风靡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 App 的火爆让很多人有了表达的平台。在我身边,从还在上小学的外甥,到五、六十岁的长辈,都对这样的短视频应用爱不释手,足以见得它的魅力。

vlog 似乎注定会红遍全网,而目前的状况则是快手、抖音一类的短视频 App 呈现火爆状态。(无奈的笑)Anyway,vlog 在中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至少对我来说)新的一年,做个 vlogger,成为创造者,用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更努力的生活!

「一闪」中对于 vlog 的解释

我的一闪 ID:Welber  欢迎关注,希望有越来越多的 vlogger 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我喜欢的 vlog :VLOG018. 别再问我什么是 2017 by 井越

(部分图片选自互联网)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你终于可以在 Android 的 Gboard 上用中文打字了

$
0
0

年关刚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Gboard 迎来了一次重大更新(版本号:7.0.2.185938335 🌚),这次的 beta 版更新带来了包括中文、韩文在内的更多种语言支持。

关注过 Gboard 的朋友可能还记得,Gboard 很早便登陆了 iOS 平台并支持了中文输入,少数派也有过 相关介绍,彼时 Android 用户只有暗自羡慕的份。Gboard 的 Android 版曾经短暂地支持过中文,可惜 Android 用户还未能将这一消息奔走相告,Gboard 便匆匆发布了新的 beta 版,取消了对中文的支持。

此次更新,Gboard 不仅重新加入了中文,更是支持了双拼,并给出了包括微软双拼、小鹤双拼在内的多种常用的双拼输入方案。

双拼设置

此次 beta 版更新,使得 Gboard 几乎具备了谷歌拼音输入法的全部功能(中文输入环境下)。一些基础功能,如滑行输入、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Gboard 都完全能够胜任,甚至还支持谷歌拼音输入法不久前加入的文本编辑功能。除去这些基础功能,Gboard 又有什么亮点或特性值得我们体验呢?

内建搜索引擎

不同于谷歌拼音单一、克制的输入功能,Gboard 的野心不仅仅是输入,单从界面上来看,Gboard 最大的不同就是输入界面上方彩色的 G 标志。是的,Google 为 Gboard 内建了自家的搜索引擎,这意味着在聊天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离开聊天界面,直接通过 Gboard 来「Google 一下」。当我们输入文字时,如果需要临时查询某一问题,也能不离开当前的界面,利用 Gboard 完成查询,从而将频繁切换 app 带来的割裂感降至最低。

谷歌搜索

GIF 搜索,无惧斗图

除了内置的搜索引擎,支持 GIF 搜索也是 Gboard 的一大亮点,通过输入关键字,Gboard 会给出与之相关的 GIF 图片建议1 。

GIF 搜索

如果要使用微信等聊天工具发送 Gboard 搜索到的 GIF 图,你需要以「分享」的方式来发送,可能略显繁琐,但毕竟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图了不是?斗图还不带重样的,麻烦一点可以将就。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微信发送的 GIF 图需要对方下载才能看到,如果是使用 Telegram、Slack 等工具则没有这一烦恼。

分享示例

萌萌的贴纸

不仅是动图,Gboard 还支持发送贴纸,Gboard 本身内置了多个贴纸包,如果需要更多个性的贴纸包,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

  • 跳转至 Play Store 下载,由于版权原因,Play Store 上的大部分贴纸包都需要付费购买,如果条件允许且自身需要,可以购买支持。这一点和苹果家的 iMessage 类似,App Store 同样会有开发者制作付费或免费的贴纸包。当然也希望能有更多开发者为谷歌制作贴纸包,以丰富贴纸包的数量。
通过 Play Store 购买贴纸
  • 利用 Google Allo 自制贴纸包,Google Allo 是谷歌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通过这一工具,我们能够以自己的形象为基础,自制一个个性贴纸包。
自制贴纸



  • 利用 Bitmoji 自制贴纸包,Bitmoji 是一款贴纸应用,和 Allo 类似,Bitmoji 同样支持对贴纸包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充分的自定义,相对于 Allo,Bitmoji 生成的贴纸数量更多,并且按关键词支持搜索。
使用 Bitmoji 添加贴纸



支持谷歌即时翻译

我们可能会遇到和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情况,在双方交流有障碍的时候,通常的办法是离开聊天界面,打开翻译软件进行翻译,再回到聊天界面粘贴翻译结果。不过,有了 Gboard,步骤大可不必这么繁琐,Gboard 内置的翻译引擎能够实时将我们输入的文字翻译为所需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仅仅是中英文互翻,其他语种之间的相互翻译也不在话下。

可以这样理解:Gboard 把谷歌翻译这个 app 的功能整合到了 Gboard 当中,相信随着谷歌翻译的完善,跨国沟通将不再是障碍。当然了,由于目前机器翻译的瓶颈仍尚未突破,谷歌翻译的准确度也只能到差强人意的水平,难以避免机翻的生硬感。

翻译效果

其他功能

  • 多种键盘布局:Gboard 支持 26 键和拼音 9 键输入。如果默认语言为英文,还支持更多键盘布局。
可选键盘布局
  • 默认主题相比 iOS 版更多(亲儿子永远是亲儿子),Gboard 还支持自定义背景,并且支持选择是否显示按键边框。
丰富的主题设置
  • 长按输入符号:刚刚下载好 Gboard 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为什么 Gboard 连滑动输入符号都不支持。事实上,Gboard 和谷歌拼音一样支持快速输入符号,我们需要进行以下设置:打开 Gboard 设置–偏好设置–勾选「通过长按来输入符号」2 。
符号输入

不足

  • 谷歌拼音输入法存在的不足,Gboard 也完完整整地「保留」下来了,诸如糟糕的中英文混合输入体验、不怎么好用的 emoji 符号建议等等;就目前而言,Gboard 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导入词库,作为一款输入法应用,词库缺失的确是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 尽管 Gboard 对一些常用符号的支持比较完备,但是相比谷歌拼音,Gboard 缺少了对特殊符号的支持,诸如数学符号、数字序号等。目前通过长按某一符号,在弹出的多选框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符号。目前我能给出的建议是:挨个儿长按试试,例如长按句号。即便如此,还是期待 Gboard 在后续更新中能够支持更多特殊符号的输入。
  • 在中文下,Gboard 不支持 emoji 搜索,不过 emoji 符号建议仍然可用,相信在后续的更新中这一缺陷能够得到弥补。
  • 以上几乎所有的联网功能都需要特殊的上网方式,这意味着 Gboard 注定成为一个小众的、少数国人才能完整体验其功能的输入法。

结语

一番体验下来,我已经将 Gboard 设为了自己的默认输入法,因为相对于缺陷,其优点在我看来更为突出,而目前的一些不足相信也会随着 Gboard 的更新逐渐得到完善。

当然,一些国产输入法的功能其实已经相当完善,Gboard 所具备的许多功能它们也早有涉及,如果已经习惯国内输入法完备的功能,使用 Gboard 或许会让人感到处处捉襟见肘。不过,如果你的现役输入法是谷歌拼音输入法,那么真心建议你来体验一下 Gboard。

目前你可以通过 成为 beta 版测试人员APK Mirror下载等途径来体验 Gboard3 。


一下子能省 2000 多的新年应用特惠包,可能一年只有这一次

$
0
0

新年刚过,开工不久,著名虚拟机应用开发商 Parallels 就为我们带来一套优惠十足的 Bundle购买或升级到任意版本的 Parallels Desktop 13,就能一口气将 PDF Expert、TextExpander、Pocket Premium 等 7 款效率工具免费收入囊中,总计节省 2596 元

当然,这些赠品也不是人人用得上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 Bundle 里都有什么,相信你看完就知道自己需不需要买这个 Bundle 了。

本次 Bundle 含以下应用:

  • Parallels Desktop(1 年期)
  • Parallels Access
  • Parallels Toolbox
  • PDF Expert
  • TextExpander(1 年期)
  • Pocket Premium(1 年期)
  • Acronis True Image(1 年期)
  • NetSpot Pro

👀注意:优惠活动将于2018-02-28 下午 4 点左右结束。

Parallels 系列

作为 Bundle 的主角,Parallels Desktop也是一个值得一说的应用。Parallels Desktop 作为一款强劲的虚拟机应用,能让 Mac 用户流畅运作 Windows 应用,甚至可以像打开一个 macOS 应用一样运行 Office、Visual Studio。近年来 Parallels Desktop 的订阅收费方式备受争议,不过不可否认它的确把虚拟机做到了原生应用的流畅度。

此外 Parallels Access和 Parallels Toolbox 则是分别是远程桌面工具和快捷工具箱,这两个家伙名气不算太大,可能并不会成为你购买 Bundle 的动力,但如果你手头正缺这两类工具,也可以用用看。

PDF Expert

知名 PDF 阅读器 PDF Expert 常出现在各大 Bundle,这次作为一道硬菜也出现在了 Parallels 的 Bundle 中。PDF Expert 出镜率之高自然离不开其靠硬的应用质量,小巧、美观、易用、丰富实用的标注都是它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PDF Expert 在 Producthunt的 PDF 阅读器类应用排行中高居第一,人气不可谓不旺,但是 Mac 版平时近 400 元的售价还是令人难以下手。如果你也正为它的价格举棋不定,不妨考虑这次连同其他应用一起打包拿下。

想了解 PDF Expert 是否适合你,请继续阅读:

TextExpander(1 年期订阅)

TextExpander是一款输入增强工具,它的能耐当然不限于是我们耳朵都快听出茧的「快速输入邮箱地址」,你还可以自定义文本模板来输入常用的段落——无论是频繁使用的代码还是一稿多投的情书🌚,甚至可以写一段脚本来快速转换文本格式。

TextExpander 的最新版本采用了订阅制,每年两百多的订阅价不算低;而这次作为 Bundle 内的一道配菜出现,可以说是比较划算的。顺带一句,得益于订阅制,你可以同时在 Mac 和 iOS 设备上使用 TextExpander。

拓展阅读:

Pocket Premium(1 年期订阅)

Pocket 是一个稍后读应用,和同类工具最大的不同当属强大的格式支持了,从图文到视频都能抓取、缓存下来,让你安安静静、不受打扰地阅读。而 Premium 版本则集搜索、管理功能于一身,旨在帮助你打造一个个人知识库,

🎉愉快的消息:已经订阅 Pocket Premium 的用户,在购买此 Bundle 后可将订阅期延长一年。

其他应用

在 Bundle 里你还可以看见 Acronis True Image(1 年期)NetSpot Pro,这两个应用就不是那么大众了,前者自己号称全球最好的备份工具,后者则专注于网络环境优化(简单说,帮你把路由器摆到正确的位置),具体内容本文就不再展开。

这次 Bundle 中最超值的就是 PDF Expert  和 TextExpander,其他应用可能不是那么普适;不过仅这两者的正常售价之和就超过了 600 页,如果你正好需要它俩,这个 Bundle 的性价比于你而言就还不错。当然,对于本来就打算购买或升级 Parallels Desktop 的用户,现在就是购入的好时机。


最美的滑雪游戏 Alto's Adventure 出了续作,每一帧都能保存下来做壁纸

$
0
0

作为 2015 年推出的一款横版滑雪跑酷类游戏,Alto's Adventure 自发布以来斩获业内大奖及提名无数,也在玩家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并获评为当年的App Store 年度精选游戏。三年磨一剑,在跳票数月后,游戏终于在 2 月 22 日发布了这款游戏的第二部作品——Alto's Odyssey(阿尔托的奥德赛)。

在新作里,主角阿尔托离开了无峰驼成群的皑皑雪山,将冒险场景搬到了一望无垠的滚滚黄沙中:「这一路上,你将操控 Alto(阿尔托),翱翔于狂风吹拂的沙丘之上,碾过藤蔓,在热气球上弹跳,攀爬高耸的岩壁,穿越惊险的峡谷,逃脱调皮的狐猴,在远离家乡的奇幻之地,探索神秘的寺庙和城市,慢慢揭开沙漠中的诸多谜团。」

阿尔托的新冒险

Alto's Odyssey 的整体风格和操作,与前作保证一致,游戏以「相同的笔触」描绘而成,无须尝试前作,即可上手体验。雄伟的沙漠,等待你的新冒险。

极易上手的游戏交互

市面上的跑酷类、滑雪类游戏并不少见,Alto 系列游戏的玩法,并没有太多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既不新奇,也不复杂:

跳跃!空翻!——前作熟悉的味道

点击屏幕进行跳跃,长按屏幕进行空翻,越过岩石和峡谷等障碍,摆脱追捕;通过完成不同的技巧来实现加速,尽可能滑行更长的距离,理论上,可以无限地玩下去。

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游戏逐步解锁六名独特的人物角色,每名角色都有自己的属性和能力。不断积累金币,来换取头盔、鸿沟救险、磁铁计时器、莲花延时器、翼装、神秘电台、指南针等道具,实现特殊效果的加持。

即使没有简明的游戏引导,近乎于无的学习成本,让玩家凭直觉操作,也可轻松上手。游戏具备「移动优先」的特性,容许玩家单手操控。

和前作一样,Alto's Odyssey 设有 60 个级别、180 个目标,保有较高的挑战度和耐玩性。如想通关,还需好好打磨下自己的「空翻」技巧。

开启游戏,挑战大漠

能在众多同质化的滑雪游戏中脱颖而出,Alto's Odyssey 依仗的是唯美清新、设计精致的游戏画面,出色的动态昼夜系统和灵动的实时天气机制,带来迷人的视觉效果,还有让玩家身临其境、如坠梦幻的清幽空灵的音效,让游戏独树一帜,自成流派。

游戏交互界面具有精练直观的「扁平感」:只需左右滑动主界面来切换游戏模式;轻点主界面便可开始游戏;操作失误后,选择「再试一次」,即可继续。

光影变幻之间,你可采撷路途上一串串的金币,积累一个个小的成就,这些易得而实在的成就感,不断给玩家及时又确定的「正反馈」1 ,在迷人的景色和轻松的体验中,游戏诱使玩家开启一段又一段愉悦的旅程。

墙面滑行踩球跃

在坚持以「流体物理学」为基础的游戏特点上,开发者在续作里大开脑洞,给玩家带来了许多充满趣味性的新技巧——通过滑墙、热气球和移动轨道来体验悬空与翱翔的快感——随着游戏体验的深入,引导玩家自然而然地掌握。

空翻入水戏清池

大漠上,少了皑皑雪山里长者追逐着的困扰,但 Alto's Odyssey 里,有愤怒的狐猴在跟随,需要你使出浑身解数,帮助阿尔托来摆脱它们。游戏还增添了新的掌控元素,除了像流星和沙尘暴这样的动态照明和天气效应外,沙漠中还有旋转的风漩涡和湍急的水流,让整个游戏体验摇曳生变。

旋转风漩涡里的跳跃

微妙细腻的画面美学

Alto's Odyssey 较前作带来更丰富细腻的游戏画面,从沙丘,到峡谷,再到寺庙城,随着流畅的滑行,你可以探索斑斓多彩的异域风光,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游戏体验,使游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观光游戏」。

画面没有浓重油腻的色彩和繁复拥挤的 UI 元素,整体保持一种极简主义的剪影风格:大漠星空、瑰色云霞,奇丽气球,朦胧黄日……游戏的每一帧都可以截图,作成美轮美奂的壁纸。与 Alto's Adventure 相比,续作有更温暖的色调。

壁纸级的艺术画面

游戏视野里,近景是弧线优美的山峦起伏,远景则是跟随起伏、舒缓变动的「长镜头」。两重画面的巧妙叠加,让人心旷神怡,在不同色彩搭配下,展现不同的别样感受,带来强烈的超现实感。随着时间的流逝,画面会带来东方既白、正午当空、夕阳西下、夜明星稀等微妙而细腻的光影表现,响晴忽雨、晴天霹雳的天气,也让游戏活泼而有诗意。

骤风飞沙有惊雷

阿尔托脚踩沙地滑板,穿梭在壮丽的景色里,身影略显渺小,他像少年啦飞驰在阴晴日夜中,游戏画面主要由秀色可餐的大自然来书写。行进间,你会不禁留意自然醉人的风物,体会它自有的韵律,将注意力转移到绚丽多彩的图画上,慢慢忽略了前方的障碍……当游戏突然中止,让人不觉恍然。可见,玩家需要「对抗」的,不仅有岩石、鸿沟与奇怪的地形,还有华丽多姿的绵延沙漠、高山景观及隐约可见的古老遗迹。

照片模式

开发商提供「照片模式」,让玩家有可能在游戏中途暂停屏幕,截住打动你的景色或精彩瞬间,通过缩放和滑动来选取,进行保存或分享。游戏推荐使用更大屏幕的设备来体验。

全然沉浸的音乐音效

音乐和音效和 Alto's Odyssey 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续作游戏的主旋律,由负责《纪念碑谷 2》的配乐作者 Todd Baker 操刀,保持了整个系列游戏音乐的一贯高品质。

静心编排的配乐,包含了自然生动多变的音效——清脆的鸟鸣、窸窣的风声、淅沥的雨声、雷声等音效构成流动的环境音——充分调动了玩家的游戏观感和情绪,与滑板形成滑行的沙沙声巧妙地融为一起。

悠扬的游戏音乐与优雅的游戏节奏,形成了某种惬意的「化学反应」,与前方障碍不时带来的紧张感,形成某种融洽的「张力」,让玩家更容易达到愉悦的「Flow(心流)」2 状态,身心投入,浑然忘我,给人舒适愉悦的自由体验。因而,游戏进行时,建议使用耳机。

禅模式

前作中很佛系的「禅模式」,在新作中依旧保留。它配有独创的宁静配乐,依然选由熟识电影、电视配乐的作曲家 Torin Borrowdale 制作完成。在这种放松模式下,「没有分数,没有 Game Over,没有金币,没有道具」,玩家在滑行中可专注欣赏沿途景致。

即使撞上岩石,亦或坠入鸿沟,也可就地重新开始旅程。这是奥德赛中最纯粹的部分:在静谧澄澈之中,短暂地隔绝现世,涤荡心灵,轻盈灵魂,独享一段孤独却安宁的修行。

游戏完整的音乐原声带在将随后与玩家见面。

三年时间的酝酿力作

成立于 2012 年,游戏的制作团队 Team Alto 由加拿大多伦多的独立工作室 Snowman 和英国的设计师兼程序员 Harry Nesbitt 联合组成。创制 Alto's Adventure 之初,开发者就希望游戏能够「把握滑行带来的流动触感」,表现「随山峦起伏隐现的万物」。在创作风格和商业模式上,Alto 系列受到《风之旅人》《纪念碑谷》等游戏的启发和影响。整款游戏由 Unity 3D 引擎设计而成。

部分启迪创作的游戏

在续作的构建里,开发商在「克制增加新的操控机制」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天气、光影、野生动物等诸多元素,注入丰沛的情感,让游戏保持新奇感。

精致的、手工艺式的游戏制作里,我们能够通过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看到开发者的匠心,每个游戏机制,都经过了细致的打磨和优化:如何把握阿尔托腾空着陆时的角度,如何表现野生动物奇异的形态与习性,如何实现游戏更好的触觉反馈……为使作品甄于完美,团队选择数次跳票。

三年的积淀和酝酿,一年半的核心开放,Alto's Odyssey 无疑是比前作更成熟的作品。三年来,Team Alto 团队成员本身经历着起起伏伏的人生旅程,主创希望通过游戏,帮你捕捉「走出舒适区,探索陌生事物」的感觉——阿尔多离开熟识的冰封北国,来到生分的炽热南疆,「学会接受自己的冒险精神」——人物角色承载着主创讲述更多、更长故事的雄心。

阿尔托和他的朋友们

Alto's Odyssey 已发布 iOS 和 tvOS 版本,你可以在的 iPhone、iPad 和 Apple TV 上进行游戏,通过 iCloud 进行游戏进度的自动同步。Android 版本计划在数月后发布。游戏自带简体中文,售价 30 元,不含广告和内购。

现在,你就可以与阿尔托和他的朋友们,踏上无尽的沙地之旅,来发现间杂在苍茫辽阔的沙漠序幕里的秘密。



相关链接:

(部分配图来自官方 Twitter @altosadventure)


除了猫咪后院,这款游戏也可以云养猫:猫咪很可爱 | App+1

$
0
0

去年年底,旅行青蛙大火了一把,几乎刷爆了社交平台。而旅行青蛙的火爆也让许多人关注起了放置游戏,少数派也曾经为大家推荐过其他的一些放置游戏:你的「蛙儿子」不在家时,可以试试养点豆芽:放置游戏推荐。而这次要给大家推荐的是一款以猫咪为主角的放置游戏:猫咪很可爱,可我是只幽灵

在游戏中,我们变成了一只画风清奇的幽灵,而我们的任务则是在家中喂养猫咪。

一次能有这么多的猫,想想就激动

游戏玩法很简单,只需要点击右下角的招财猫,便可以吸引猫咪来家里。你也可以通过使用上方的藤条来持续吸引猫咪并增加稀有猫咪来访的机率。除了吸引猫咪,你还需要时刻给猫盆添加食物,猫咪进食完毕后便会在家中玩耍并留下一定的金钱。你可以用从猫咪身上赚到的钱购置家具,给猫咪更多玩耍的地方。

与绝大部分放置游戏相同的是,这款游戏也有收集要素。通过完成不同的目标来解锁并欣赏毒性满满的漫画,在吸引猫咪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品种的猫咪出现。

游戏中的收集要素

除了可爱的猫咪,游戏还自带弹幕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屏幕上看到一些吐槽,或是一些可爱的颜文字,让人欲罢不能。

养腻了蛙儿子的你,要不要来伺候一下这些可爱的猫主子呢?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这款游戏。


iPhone 桌面上的网页书签太单调,为它添加一个更好看的图标吧

$
0
0

最近在使用 Anki 复习生词,手机版使用它的 Web 版本就足够了,没有买 iOS App,但是发现一个问题,制作的 Web Clip 图标实在是太丑了,只是一个网页的缩略图,看起来就是一个白色方块,于是考虑通过某种手段更换图标。

经过调查后发现,苹果原生的 Apple Configurator 2就可以完成此项任务,只需要通过创建一个安装 Web Clip 的描述文件,就可以达到自定义图标的目的。

Step 1 — 制作描述文件

打开 Apple Configurator 2,文件 —— 新建描述文件:

null

选择最后一项 Web Clip:

null

点击「配置」后,填写 Web Clip 的名称,想要访问网页地址到 URL 栏,以及配置想要的图标。

✅ 全屏幕后,不在 Safari 中打开,而是像 app 一样有一个独立的窗口
✅ 全屏幕后,不在 Safari 中打开,而是像 app 一样有一个独立的窗口

这里我选择了 Anki 的 App Store 中的应用图标,获取方法参见了少数派的这篇文章:

配置完后保存即可。

Step 2 — 安装描述文件

连接你的 iPhone 到电脑,打开 Apple Configurator 2。选择「添加」— 「描述文件」即可。
⚠️注:安装过程中需要在手机上操作授权。

null

腾讯又出了一款良心图片浏览工具:看图 for Mac | App+1

$
0
0

对于常在 Mac 上整理照片的用户而言,系统自带的「照片」应用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最大的原因就是相簿外图片的浏览与整理的糟糕体验。鉴于此,腾讯桌面浏览器团队推出了一款看图工具,名字就名为看图(Kantu)

高效地图片整理

「看图」在界面设计上与自带的「照片」应用类似,即便是新用户也能第一时间上手。

除了基本的相簿图片浏览外,「看图」可以直接浏览常用文件夹(如:下载)中的图片,并且进行重新名、删除、移动等操作;甚至还支持手动添加位置,让你不错过任何一个文件夹中的图片;更为重要的是,双击图片后便可直接按方向键翻阅图片。

令人觉得贴心的是,「看图」在边栏右侧还标识了文件夹中的图片数量。

同时,你还可以进行图片评级、筛选大体积照片及视频,对图片文件做进一步的整理。图片评级即对图片进行标签整理,目前不支持自定义,仅支持好、中、差三个标签。

对于人物图片,「看图」还支持智能识别并聚合查看。

「看图」还提供了回收箱功能,用户依然能对近期删除的照片进行操作,避免了误删后悔的情况出现。

快速导入移动设备

「看图」支持直接导入并查看手机、相机、PTP 设备等,不仅能自动识别图片与视频文件数量,加载速度也令人满意。

图片排序同样支持筛选器浏览(格式、大小、日视图)。而选中指定图片或 Command ⌘ + A 选中所有便可选择是否导入到电脑。

除了以上功能外,「看图」还提供了每日一图功能,类似于 Day One 的那年今日,它让时间视图来让我们回顾生活的点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浏览和整理图片方面兼优的「看图」并不支持对图片的编辑。

如果你只是想寻找 Mac 平台中实用的看图工具,那么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看图(Kantu) 体验。



这个消除游戏让你的手指停不下来:Dissembler

$
0
0

极简解谜游戏中,不乏游戏机制简单易行,却仍有趣�好玩的佳作,例如 Blyss 、YANKAI’S TRIANGLE 等等,都是凭借极简的设计和简单的创意,让解谜之旅变得烧脑非常又趣味兼得。开发者 Ian MacLarty 的新作 Dissembler 也归属于这一种游戏类别范畴,但是它又有些许不同。

Dissembler 是一款方块消除游戏,在第一个关卡,它就将游戏最简单的操作,并且也是游戏的唯一操作,传达出来:通过滑动方块,把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相同色块互换到一起,就能使它们整体消除。游戏的玩法和操作就这么简单。

和 YANKAI’S TRIANGLE 一样,Dissembler 也试图通过游戏音效来增强它的趣味性。当你在翻转色块时,「哒哒哒哒」齿轮转动的声音,像极了机械手表在调整时间指针的那种步进声音,而一旦色块翻转成功,「咔哒」一声又与秒针向前走一格时发出的声音非常类似。

正是简单的玩法往往能够叠加纷繁复杂的变化,在 Dissembler 里,这个变化让游戏难度直线上升。游戏里一共有三种色块模式,一个是最简单的纯色色块。另一种分别是圆点色块,在方块边缘分布了半个圆点,两个半圆点合成一个,同时色块颜色相符时才能被消除。最后一种色块则是嵌套方块,方块最外围的颜色先得到消除,然后内部的色块才能显露出来再进行一次消除。当然,把这三种色块叠加在一起的关卡,那更加是变化多端。但是要注意的是你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能消除一些色块,否则你的滑动操作是无效的,相互交换位置的色块会反弹回去。

Dissembler 确实非常有难度,别看色块的变化多端似乎是罪魁祸首,其实最大的难题还是来自于游戏的策略。瞻前顾后、走一步看三步的下棋策略;不要把色块孤立;每个关卡只有一种解谜路径,因此找到先后顺序等等类似的解谜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难度,Dissembler 也对玩家做了最大限度的宽容,每个关卡都有无限次撤销操作,你可以尝试无数次来找出「真相」。最棒的一点是,游戏还有一个官方赋予的「全部解锁」福利。传统的解谜游戏通常会要求玩家通过一个关卡,才能开放一个后续关卡或者是后续关卡的几个,但是 Dissembler 允许你在游戏一开始就解锁全部关卡,随意畅玩。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机制,在玩一些关卡类解谜游戏时,我总会陷入困境,但是游戏又不能跳跃关卡,于是我只能僵持然后放弃。在 Dissembler 中,遇到无法解谜的关卡完全可以跳过,甚至挑着好看的关卡玩,而不是关卡挑你的智商玩。

游戏有三种模式「关卡解谜」「每日谜题」和「无尽模式」。无尽模式是我比较喜欢的。这种模式下,所有的色块都是嵌套方块。每消除一批外围的颜色,内部又会产生新的,因此就会无穷无尽。我相信你或多或少经历过那种,很无聊掏出手机但又不知道干什么,只能频繁解锁滑动主页的场景。Dissembler 的这种无尽模式,就是治疗这种「手指空虚感」的解药。

Dissembler 没有内购没有广告,如果你是极简解谜游戏的爱好者,不要错过它。你可以在 App Store 下载 Dissembler,售价 18 元。



让你在 Windows 上也能实现高效操作:AutoHotkey

$
0
0

作为 Windows 上的一款自动化工具,AutoHotkey 常常是被用来管理快捷键的。AutoHotkey 是一种 Windows 上的脚本语言。你可以通过 编写脚本 来实现你想要的功能,同时提高操作 Windows 的效率。

相信不少朋友对于 AutoHotkey 还不是很了解,什么是 AutoHotkey?

AutoHotkey 是面向普通电脑用户的自由开源的自动化软件工具,它让用户能够快捷或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中文维基百科

可是由于 AutoHotkey 没有 Automater 那样可视化流程的操作,普通用户根本不知道 AutoHotkey 是如何开始的,更加无法深入学习编程。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下 AutoHotkey 的功能定位,你也就可以用它在 Windows 上实现高效操作。

你可以先在 AutoHotkey 官网 下载安装后继续阅读。


用 AHK 自定义快捷键

AutoHotkey 的功能很丰富,能够实现轻松打开 Windows 上的程序、网页、文档、文件夹、窗口,更支持调用到 Windows 系统级别的 API 来实现某些功能。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设置热键实现快速启动,才是最简单方便地使用 AutoHotkey 的方法,我们就先从快捷键开始讲起。

使用快捷键能让你 在操作电脑时变得简便快捷,手指不需要再在键盘和鼠标之间切换。例如,当你在浏览器里想要新建一个窗口时,不需要再点击 + 号,只需要按下 Ctrl+N 就能实现;再比如切换程序窗口,只要按下 Alt+Tab。

软件自带的快捷键

除了使用系统和程序里预设好的快捷键外,我们也可以 自定义快捷键和组合快捷键。这时候,就要用 AutoHotkey 来编写脚本帮助我们快速地实现。通过它编写的快捷键设置脚本,能够替换掉 Windows 的默认快捷键,因此我们仅需要一个 AHK 脚本就能很方便的管理电脑上的所有快捷键。

编写代码,自定义快捷键

设置快捷键很容易,在编辑脚本里输入几行命令即可。你可以试试把下面这几段代码复制进记事本,然后保存为 .AHK 格式。打开后按下快捷键,试试看效果。

Win+S,打开少数派首页——

#s::Run https://sspai.com ;win+s 打开少数派网站

Win+G,运行 CMD——

#g:: ;win+g 运行CMD              Run Cmd.exeReturn

Win+1,将剪切板上的内容粘贴到 Notepad 并保存——

#1:: ;win+1 将剪切板上的内容粘贴到 Notepad 并保存IfWinExist, Untitled - Notepad{WinActive}else{Run,  NotepadWinWait, Untitled - NotepadWinActive}sleep, 500send, {enter}{enter}^vreturn

可以看到,在 AutoHotkey 中设置热键要用到的语法很简单,跟 Javascript 一样很好理解。

效果展示:

快速打开少数派官网

怎样合理设置快捷键

设置快捷键的步骤并不复杂,令人头疼的点反而是快捷键太多、不方便记忆、使用频率降低。我建议是,不要设置很多的快捷键,将常用的快捷键写在 AHK 脚本内就好

原则上,快捷键用的键位的选择也要方便记忆,比如上面我设置的「打开少数派的网站」这一快捷键组合是 Win+s,s又是少数派的首字母,所以就可以将快捷键要实现的功能和键位联想记忆。

这时候,还可以用到一个 Show your key-presses on screen 的 AHK 脚本,轻松帮助你回忆起快捷键内容。

更多快捷键相关功能

AutoHotkey 不仅支持把单键、组合键设置为热键,还 支持把鼠标、游戏杆按钮等外设设为热键

如果你有外接机械键盘,就可以用它来 修改键位。例如,把多余的 Fn 键设置为特殊的快捷键来使用。如果需要避开常用的 Fn 键,键盘上还有多余的键位,那就可以设置为一些特殊的功能。如果在使用 PR 剪辑视频时,有 F13 可以用作渲染导出的组合快捷键,剪辑的效率能得到大大地提高。

用 AHK 自定义文本替换

少数派上有一篇 @Yigang 写的有关 Windows 下的文本替换的文章,他就是利用 AutoHotkey 的热字符串来实现文本替换的功能。文本替换的确很方便,将缩写替换为全写,所以在聊天使用输入法时,能够快捷地输入一些常用的词语、地址、邮箱、号码。

格式类似于下面这种形式——

::sspai::少数派
::ahk::AutoHotkey

同样的,利用热字符串,也可以用在编辑文稿或者编写代码时,用来查找并替换某些特殊的字符。我在 Github 上搜索 AHK 时发现了有很多相似的实现脚本,比如这个写 PHP 用的常规文本替换脚本

PHP&AHK

用 AHK 实现「按键精灵」的功能

用 AutoHotkey 发送键击几乎可以自动化全部的操作。是不是可以实现跟「按键精灵」相似的功能?可以,而且要比「按键精灵」强大许多。比如说,玩 MOBA 游戏都是需要很多次的鼠标点击,如果用 AutoHotkey 辅助,再也不用怕自己「手残」不能打游戏了。

所谓的「按键精灵」本质上就是不断的循环,程序在做这样的事情要比人有效率。抢购的经历总是让人难忘,你是不是还在为点破鼠标还没抢到而气愤?

#1:: ;循环点击示例loop, 10{clicksleep 200}return

这个动作中每次按下 Win+1,就可以每隔 0.2 秒单击一次鼠标,反复点击十次。实现自动键击。不必要浪费太多的力气,就能「刷到」想要的东西。

相当于双击 5 次

AHK 还能做这些事

此外,Windows 系统管理相关的工作,AutoHotkey 也能够处理。最简单的有「查看系统信息」「查看网络连接状态」「监控后台运行的程序」「防止屏幕变暗」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如果感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有趣的是,我在查找 AutoHotkey Script 的过程里,发现不少小工具。它们没有特别复杂的功能,往往只是解决一个需求。比如,这个 QQ.ahk 就是禁止其他 QQ 号使用 QQ 软件。还有生成随机字符串、加时间戳、图片转换、翻译这些,俨然是一个个「小」程序。

的确,AutoHotkey 体积小,运行起来又特别轻量,比起其他的程序,我也更愿意用 AutoHotkey 造一些实用小工具。最近吃鸡游戏大火,就有人用 AutoHotkey 专门写了绝地求生按键脚本,以此提升自己的游戏体验(并不属于外挂的范畴)。

如果你对它感兴趣,可以在这些地方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总结

AutoHotkey 确实是 Windows 上强大的自动化软件工具,它能够很好地实现 热键、热字符串、文本替换,也能模拟鼠标、游戏杆的点击和监控调整系统状态 等功能。

但是术业有专攻,除了以上这些,要想在 Windows 实现其他更加复杂的工作,AutoHotkey 就不如 Python 这种脚本语言。所以,作为普通用户,你在使用 AutoHotkey 的过程里,对「自动化」有了新的想法才是最有价值的。

每个人都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工作流。现在我再使用 AutoHotkey 就不光光管理 Windows 下的快捷键,而是结合我要在电脑上写稿、剪辑视频、上网页的工作流,把其中的某些步骤进行自动化,让工作流变得更加流畅快捷。比如说,在使用 PR 剪辑时就运行 pr.ahk,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快捷键和组合快捷键,还能实现批量处理。

要知道,说起自动化软件,人们总是会说 iOS 有 workflow,MacOS 上有 Automater,那 Windows 上会有这样的软件吗?

AutoHotkey 就是这样一款能够在 Windows 上实现自动化的软件。


Viewing all 1377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