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开始,小米子品牌 Poco 推出的首款机型 F1 陆续公布了它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售时间和售价。这款外形几乎没有什么亮点的手机,凭借旗舰水准的配置成为了当下 Android 阵营颇具性价比的热门之选,搭载的定制版操作系统 MIUI for Poco 更是凭借「MIUI+原生」的新奇体验让不少国内 MIUI 用户羡慕不已。
用不上 MIUI for Poco,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这款手机搭载的启动器应用来感受一下新机的味道——就在 Poco F1 发布后不久,Poco Launcher 也以独立应用的方式上架 Play 应用商店。而和同类应用有些不同,Poco Launcher 对手机型号并无特殊要求,派小队使用 Google Pixel 也能直接通过 Play 应用商店进行安装。
回顾我们收听节目的整个过程,从查找节目到下载和收听, Outcast 都能用 Apple Watch 全部独立完成。不仅如此,整个过程还完美地融入了 Apple Watch 的操作逻辑,从旋转表冠到重按,均是流畅无比、一气呵成。我觉得这比那些靠 iPhone 辅助来实现功能的 Apple Watch 应用要实用得多。有了 Outcast,我可以只带着 Apple Watch 和耳机出门,去游个泳或是跑跑步,不用担心手机成为我的累赘了。
总的来说,如果你有 Apple Watch,那么 Outcast 是一款绝对值得尝试的播客应用。无论是出门跑步还是饭后散步,你都可以轻装上阵,从容应对。
本以为不过是把场景从大海换成天空,把鲨鱼换成飞龙,没想到上手体验竟还特别新鲜。《饥饿龙》的场景结构非常有趣,比如人类生存的中世纪农庄、女巫与蜘蛛密集的森林、深居在地下的哥布林大军、还有需要强大能量才能突破的天际。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生态与特性,以及散布在场景深处的各种巨人。整体游戏体验非常畅快,作为一款释放压力的休闲作品确实令人满意。如果你想体验这款舒缓身心的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免费下载。
CleanMyMac X 新加入的这个更新程序功能说实话和主打的系统清理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它解决了很多 Mac 使用者的痛点。在 Mac 上,你安装的应用一般来自两个地方,苹果官方的 Mac App Store 以及软件官方网站,所以当你更新应用的时候你就需要分别去 Mac App Store 的更新或者应用内的更新检测模块获取最新的更新,其实是一个不小的烦恼。如果你还订阅了 Setapp 或者 Adobe Creative Cloud,那么你的应用更新渠道会更加分散。
在 CleanMyMac X 中,你可以在一处管理你 Mac 上所有的应用更新,它会选择应用原本的获取渠道来执行更新任务,例如之前从 Mac App Store 下载的应用会依旧从官方商店获取更新。除此之外,你还能在更新界面看到应用截图和最近更新的内容。
菜单工具
在之前的版本中,CleanMyMac 的菜单栏工具叫做 Dashboard,在新版本中它改名为 CleanMyMac X 菜单,同时取消了在应用右上角的入口按钮。除了改名,这个菜单工具也重新进行了设计,加入了更多的小部件,有点 iStat Menus 的感觉。不同的是 CleanMyMac X 菜单的部件可以直接在上面进行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在内存部件中可以一键释放内存(作用存疑),在垃圾部件中可以一键清倒废纸篓,在网络部件中可以一键测试速度,用起来非常方便。
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 CleanMyMac X 菜单中的这个 Dropbox 部件,虽然现在它只能实现简单的储存空间占用情况,但是这意味着 CleanMyMac X 菜单之后将会接入更多的第三方应用或者服务。现在,你可以在偏好设置中的菜单选项下管理这些组件,不过目前只包含了 Dropbox 和网络两个。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拥有了自己的 Macbook Pro,我在上面第一次尝试 Logic Pro X,为海宁市高级中学 2016 届毕业生创作并录制了毕业歌《再出发》。之后我主动在网上找资源学习如何使用 Logic Pro X、Ableton Live 等 DAW(数字音乐工作站),也找到了一家录音棚去学些编曲、录音、混音、母带,慢慢地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做自己的原创音乐。
电子乐器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去重新思考音乐作为一种承载我们想法与表达的「软媒介」究竟能够怎样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如何真的让每个人都能够「Super cool and super easy to make music」。
当音乐与编程结缘
自从初二的时候一台 iPad 2 打开了我的视界,我就对苹果公司和苹果的各类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看每一场 WWDC 和每一场苹果发布会,在北京时间凌晨一点到三点做一次夜猫。记得 WWDC 14 时我正值高一,苹果在那年推出了 iOS 8 和 Swift 编程语言,我还记得 Tim Cook 当时站在台上说「这是世界上最简单易用的编程语言,Everyone can code!」就是这句话当时的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在 App Store 就能有自己的一款应用那该多酷呀!
于是作为文科生的我也开始了自学编程,当时周围的同学都埋在课本里,从未听说过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而我却相信创造可以改变世界。我找到了学信息竞赛的队友,自己也捣鼓着在家里的老爷机 Windows 电脑上装起了 Mac 的虚拟机,并忍受着极端的卡顿,似懂非懂地敲着 Swift 语言官方 iBook 的一行行代码,发现了这个全新的大陆。
踏入大学之后,我也组起了自己团队打算开发一款应用,记得有一次朋友向我抱怨跑步时音乐频率总是不对,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很多音乐应用都是根据步速推荐音乐,但是,如果可以利用每个人的步频直接创造音乐呢?现在的 AI 算法那么厉害,再加上 iPhone 上的各种传感器,没准我们真的可以让大家在跑步时创造自己独一无二的 beats。
于是我和队友开始一起研究,如何将运动数据采集与音乐创作的 AI 算法相结合,起初我们在 Mac 上利用机器学习做 MIDI 的 分析和训练,通过导入大量的电音片段反复训练,机器不但习得了各种频率的节奏,还理解了不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欢快的、急促的、低落的。
不过更让我激动的是,我在大二的时候给自己立了个 Flag,五年内要去一次 WWDC,没想到第一年便成了现实。将机器学习和音乐相结合的 idea 让我们团队拿到了今年的 WWDC 奖学金,熬夜看了这么多年的 WWDC,现在终于可以去现场体验一次了,而且还能见到 Tim Cook 本人,正是当年他那句「Everyone can code」让我踏上了编程之路。
昨日(9 月 5 日),佳能正式发布了 EOS R 全画幅专业微单相机。EOS R 搭载了一片 30.3MP 全幅 CMOS 配合 DIGIC 8 处理器,支持双核对焦系统,对焦点高达 5,655 个。同时支持 EV -6 的超低光对焦,常用感光度为 ISO 100 - 40000。EOS R 机身支持防滴防尘,拥有翻转屏和 OLED 取景器。不过,EOS R 机身没有内置防抖系统,而且连续对角下的连拍速度只有 5fp,只拥有一个卡槽,支持 SDXC UHS-II。
视频录制方面,EOS R 支持 4K/30p 录影、C-Log、10-bit 外录和 HDMI HDR 录影,但 1080p 只支持 60fps。EOS R 采用全新设计的 RF 卡口,可通过转接器接上现有 EF 卡口镜头。首发 4 支 RF 镜头分别为:RF 24-105mm f/4L IS USM、RF 35mm f/1.8 IS STM Macro、RF 28-70mm f/2L USM、RF 50mm f/1.2。这款机器预计将于 10 月份正式上市,机身定价为 14,999 元。来源
苹果开放 USB-C to Lightning 数据线第三方授权
近日,据 Mac Otakara 报道,苹果已经通知其 MFi 合作伙伴可以生产 USB-C to Lightning 数据线。预计这些第三方 USB-C to Lightning 数据线会在 2019 年中期开始销售。此外,苹果还会向第三方提供并要求使用新的 Lightning 接头,使其能够支持最高 15 W 的充电和最高 18 W 的快速充电。来源
微软推出全新设计的 Outlook 邮件客户端
微软在去年秋天公布了全新设计的新版 Outlook。9 月 4 日,该版本向大众正式开放,用户目前可以通过 Windows 客户端和网页版体验到全新设计的邮件应用。在新版 Outlook 中,微软提供了高度的定制化,你可以通过手动开启或者关闭一些功能和显示选项来满足你自己的个性需求。目前,新版 Outlook 暂时还未登录 macOS,参加 Targeted Office 计划的用户已经可以获取到新版的 Windows 客户端,而参加 Targeted Release 的用户也会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收到更新。来源
在这些 ScreenPad Apps 里,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需要手动开启的:比如快捷启动器、计算器、日历和小键盘,它们都是用来完成直接用键盘鼠标时效率不高或不能完成的操作,例如其中的小键盘,就是用来弥补灵耀 X Pro 本身没有小键盘的遗憾。
而另一类则是会根据目前使用的程序自动被调启:比如视频播放控制器和 Office 效率套件,第一个很好理解,当你打开 YouTube 播放视频的时候能够快捷控制, 而 Office 快捷套件其实也是如此,为 Word、Excel 还有 PowerPoint 都提供了快捷键的的选项,能直接修改文字的颜色大小或是格式。 但说实话,对于老手来说,还是传统的键盘快捷键和鼠标操作逻辑更顺手,因此如何劝说人们放弃传统操作逻辑来学习 ScreenPad 这一套新的逻辑,是灵耀 X Pro 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灵耀 X Pro 上的这一块 ScreenPad 还有另一个模式:扩展屏幕模式,顾名思义,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屏幕触控板直接以多屏模式在系统中出现,完全与外接一块屏一样,比如主屏幕看文档写东西,触控屏幕播放视频,你可以在这一屏幕上做到其他屏幕能做的事。
从接口上来看,灵耀 X Pro 也对得起它 Pro 级别的定位,机身左侧依次为:电源接口、HDMI 接口、两个 USB-C雷电 3 接口;机身右侧依次为:3.5mm 耳机接口、MicroSD 卡槽、两个 USB3.1 Gen 1 接口。
既有 USB-A 和 HDMI 兼顾现有标准,也有雷电 3 可以支持 4K 级别的外接显示器,灵耀 X Pro 的接口不论是类型还是数量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唯一的缺憾是我认为传统 USB-A 接口都在右侧对于经常需要插鼠标使用的人,就必须要远离机身一段距离使用了。
灵耀 X Pro 内置扬声器的表现也让人有些意外,来自哈曼卡顿的扬声器拥有较大的共鸣腔,通过机身底部反射来传递到人耳。在实际体验上,灵耀 X Pro 的低音表现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同机身尺寸里拥有较好内置扬声器表现的笔记本电脑。
内部设计
灵耀 X Pro 采用了左右双风扇后置出风的设计,不过底壳上并没有直接开孔,因此实际的进风是通过扬声器开孔以及机身左右两侧的接口来完成的。当我们拆开底壳可以直接看到两根热管,一根贯通一根专为 GPU 设置,而实际上在主板的另一面还有一根纵向的辅助热管,也就是一共三根热管。
不过也有个坏消息,灵耀 X Pro 留给我们能够升级的部件并不多,原本以为 15 英寸应该可以升级内存与硬盘,但实际上内存被固定在了主板上,就是在网卡左侧金属屏蔽罩之下的位置。
灵耀 X Pro 的两个风扇都采用了较为流行的高密度扇叶设计,同时鳍片也较薄,能够提供更大的热交换面积,不过乍一看风扇扇叶应该没有不对称的多角度扇叶设计,高速运转时可能会出现单一频率的异音。
从设计细节来看,灵耀 X Pro 在内部的一些细节上处理的确实不错,例如风扇出风口都有海绵防止灰尘倒流;CPU 和 GPU 上也覆盖了额外的屏蔽层;底部的电池为 71Whr, 为了最大化契合机身底部的弧度收边设计,电池也有异形层叠设计;左右两个内置哈曼卡顿的定制扬声器拥有较大的共鸣腔,能够提供较为优秀的声音体验。
屏幕素质
灵耀 X Pro 15 英寸版本的屏幕有两个版本,第一个是 4K 分辨率 Adobe RGB 的版本,第二个则是这次我们测试的 1080P 版本,PPI 为 141.21,如果凑近观看会发现一定的锯齿存在。
我们对这块屏幕也进行了专业的测试:
按 当评价一款产品时,我们关注的是什么? 中提到的标准,sRGB, P3 和 Adobe RGB 才是对消费者来说更为直观有效的色域,而灵耀 X Pro 的这块屏幕覆盖了:
GPU 性能测试:在 3DMark 中,我们选择了 Sky Drive, Fire Strike 和 Time Spy 三项来测试 GPU 的性能,三项的最终得分分别为:19322、6573 和 241,灵耀 X Pro 的表现都在基准范围之内。
最后是压力测试:通过 3DMark 的压力测试,我们可以测试灵耀 X Pro 在长期 GPU 负载的情况下会不会降频,而结果也显而易见,灵耀 X Pro 在 GPU 参与负载之后就会让 CPU 与 GPU 的温度同时被控制在 80°C 左右,同时 CPU 由于负载不高,也没有降频。
进一步的,我们在 Intel XTU 中开启压力负载测试来让 CPU 满载,同时再次运行 3DMark 的 GPU 压力测试,而在这样 CPU 和 GPU 同时满载的情况下,灵耀 X Pro 依然会将温度控制在 80°C 以内,所以 CPU 会在最后降频至 1.77 Ghz 左右,所以如果灵耀 X Pro 要是能将温度限制放开至 90°C 甚至 95°C, 应该会有更好的频率表现。
硬盘性能:此次测试的灵耀 X Pro 为 512GB 固态硬盘,读取速度为 500MB/s 级别,写入速度为 250MB/s 级别,与顶级的 NVME 硬盘有较大差距,不过都比机械硬盘的速度快得多。
游戏测试
PUBG:NVIDIA 推荐的特效设置为 1080P 分辨率,除了纹理高和抗锯齿低之外,其他特效全为极低,在这样的设置下灵耀 X Pro 可以在实际游戏中大部分时间保持 60 ~ 80 fps(最开始的突然下降是从出生岛上飞机), 同时 CPU & GPU 也都被限制在了 80°C 左右。
在 CPU 与 GPU 长期高负载运行之后,灵耀 X Pro 的 CPU 温度会保持在 85°C 左右而 GPU 温度会保持在 80°C 左右,键盘区域的平均温度达到了 38.0°C,而双风扇对应的位置温度还是很低,因此 AWSD 和回车键附近温度都不高,所有的高温都集中在转轴处出风口的附近(点 6,7)。
总的来看,灵耀 X Pro 的表面隔热较为优秀,加上高温区域远离键盘,所以在实际体验上,不论是日常办公还是长时间的重度使用,双手经常接触的区域都不会太热。
噪音表现
灵耀 X Pro 的风扇控制也比较保守,一般网页浏览时风扇几乎不会转动,因此噪音等同于环境声,所以我们只测试了极限状态下的风扇噪音。
长时间满载运行之后,灵耀 X Pro 双风扇在正常坐姿测得的噪音为 44 dBA, 考虑到这样级别的性能,噪音并不高,但是在 4400Hz 附近有单一频率的异音存在,所以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