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派早报:新 iPhone 充电器或将支持 Type-C,谷歌向公众开放 .app 域名注册,Instagram 将支持视频聊天功能等

$
0
0

新 iPhone 充电器或将支持 Type-C 接口和快充

近日,据充电头网从供应链获得的消息称,下一代 iPhone 标配充电器将会升级,标配 Type-C 输出接口,支持最大功率为 18W 的 USB PD 快充协议,并采用新的椭圆形外观设计。

此外,新 iPhone 将标配支持快充的 USB-C to Lightning 数据线,而该线缆的授权将在 2019 年向第三方开放。来源

图/充电头网

谷歌向公众开放 .app 域名注册

昨日(5 月 2 日),Google 正式向公众开放 .app 域名注册,该域名是全球首个首个需要 HTTPS 加密的顶级域名。即日起至 5 月 7 日,用户可以通过 Early Access Program来注册 .app 域名,之后.app 域名将向 GoDaddy、Google Domains 以及 name.com 等域名注册商开放。来源

Instagram 将支持视频聊天功能

5 月 2 日,Instagram 宣布将在未来几周内发布大版本更新,为用户带来支持群聊的视频聊天功能,以及根据用户喜好进行浏览的新探索界面。来源

图/Instagram

Chrome 开始对无记录 SSL 证书弹出警告

从今天(5 月 3 日)起,对于没有在「证书日志透明化协议」(Certificate Transparency Log Policy)中登记 SSL 证书的网站,Google Chrome 浏览器将会在用户访问时弹出全屏安全警告。

Google 此举也是因为此前有部分认证机构存在颁发虚假证书的行为,「证书日志透明化协议」要求认证机构对外公布每天颁发 SSL 证书的网站,以确保浏览器厂商和其它部门验证真实性。来源

工信部发布推进 IPv6 规模部署行动计划

5 月 2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将从 6 个方面落实 IPv6 计划,逐步取代 IPv4。

IPv6 是 IP 地址的第六版协议,是由国际互联网标准化组织 IETF 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 IPv4 的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其最大优点可提供数量庞大的 IP 地址。来源

(题图:macrumors)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作为一名小语种学生,我用这 4 个技巧把 Mac 打造成外语学习利器

$
0
0

概述

Mac 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不高,但是由于其便携性及优秀的续航,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青睐,图书馆的  logo 也屡见不鲜。

我是一名普通的西班牙语在读本科生。长久以来,我的感觉是,英语的学习资源较为丰富,许多英语学霸也有着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对于我们这些「小众」的外语学习者,可能很多人还在用「笨办法」死记硬背。本文在不涉及开发的前提下,帮助你厘清 Mac 作为学习工具的优势与不足,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数字学习系统。

一、升级系统自带词典

众所周知,Mac 原生的三指取词十分好用,但是自带的词库中并没有「西汉 / 汉西词典」。仅仅因为这样而转向第三方软件吗?其实只需简单几步即可让你的词典强大而好用。

首要问题是:去哪找小语种词典库?

我曾经到国人制作的 简中词典库网站 去寻找,可惜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其中只有西汉单向词典,且词条十分不全面

星际译王词库

在这推荐一个资源丰富的词库论坛 PDAWIKI ,里面坛友制作的各种词典完全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包含 anki、海词词典、欧路词典等各大常用词典的词库格式。你也可以在论坛中学习如何制作一本词典。缺点是需要注册和签到,搜帖时消耗论坛积分

索引界面

找到了第三方词典库,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把 tar.bz2 或是 mdx 格式的词典转换成 dictionary 格式的词典文件,分别利用 github 的开源项目 mac-dictionary-kitpyglossary即可完成,在此不详述。制作完字典文件,拷贝到 /Library/Dictionaries 目录下,在自带词典中打开偏好设置,就能看到第三方词典已经导入完毕。

词典偏好设置

如果觉得上述方法太复杂,你可以下载 Dictionaries这款应用,从图标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模块式」的应用,只需搜索点击就轻松能将词库导入进自带词典应用。缺点是免费版有显示限制,且对汉语支持一般。

Dictionaries 主界面

二、打造「可复查式」听力系统

外语学习者要学好听力,避不开「听写」,下面我来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做每天的听写训练的。

用到的软件有:Adobe AuditionBearEvernote

先打开听力音频,正常听第一遍,用纸笔写。对完答案后在 Audition 中截取自己 没听清或是出现连读 的音频,单独保存下来

利用 AU 截取需要的音频片段

接着放到 Bear 或印象笔记中,分为生词、音频、答案三栏。

Bear 和 Evernote 界面对比

比起老牌的 Evernote ,我更喜欢 Bear 的简洁易用,无须为任何版式操心,在 Bear 中你甚至看不到明显的编辑按钮。

记录完毕后,我在 OmniFocus 里创建一个循环动作,每三天把之前的听写巩固一遍。复习时再次听之前记录下的重难点,根据答案校对。

实践下来,这样的一套听力系统易于检索,如果你订阅了 Bear 的 Pro 版本,还可以同步到 iPhone,随时查阅之前的重难点

三、保持学习资料井然有序

关于如何管理文件,你可以看看少数派的付费栏目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正确管理文件》

在这里,我主要谈谈对文稿的管理, 或者说仅仅是 tips:

1. 课堂前的准备资料和课后作业,我会储存在 Ulysses 中,目录和排版如图:

2. 上课时我不会记录太多内容,把重点放在听讲上,只用 Workflowy 来记录大纲。

3. 对于每次在 QQ 群中分享的文件,在下载后每次都要打开 Finder 中的「课堂资料」文件夹,然后加上「学习资料」的标签🏷,我们可以用 AppleScript 制作一个全局的「服务」来简化这个步骤。

右键单击文件效果

四、每天定时自动打开听力 App

对于外语学习者,泛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天都不能断。而我试过用各种办法强迫自己养成听听力的习惯,如记录在提醒事项或是 GTD 中,但很多时候,我看到提醒就把想把它关掉,或是以别的事在忙为借口,无限 defer 这个项目。

最终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 Automator 建立一个 每天 19:45 自动打开「每日西班牙语听力」的工作流程。

将其保存在/Users/xxx/Library/Workflows/Applications/Calendar目录下,并在日历 App 中设置:1

你还可以设置通知,放上一句话激励自己。我用的是「听力这么烂,还不快点学习!」

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你在电脑前消遣或工作时,既「强迫式地」打开了今天一定要完成的听力项目,看到自己设置的提醒又不会懒惰,此处借鉴了 @Hum在 他的知乎 Live中提出的「合理骂自己」:

合理骂自己——意识到偷懒的弊端:

  • 忘记原有的任务细节
  • 拖延的任务会与新任务冲突
  • 临时赶工的任务完成的质量会差

另外,听力占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需要的只是坚持,想到听力结束就可以继续之前的事,你就有了完成它的动力

结语

不足:如果你在用苹果全家桶,那么上述方法可能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不是,这套学习系统的多平台同步性和实时性就会打上折扣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中的一点经验分享,希望能帮你完善自己的数字学习系统。不足之处欢迎留言指正。

学会这些技巧,你就成了 GIF 达人

$
0
0

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图片交换格式)的年纪比不少读者的年龄都大,算得上是早期互联网的产物。不过这种体积小、兼容性好还自带魔性效果的图片格式,至今都广受欢迎,从表情包到动图演示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早期的 GIF

你有没有想过,去哪里找到更多的 GIF 资源?这些有趣的 GIF 图片是怎样做出来的?你想不想也自己做一些 GIF?本文就教你关于 GIF 的许多使用技巧。

更多技巧,请浏览专题 GIF 还能这么玩

斗图就用这些工具

微信和 QQ 自带的表情包虽然很丰富,但是总容易「撞表情」,这在表情包大战中可不是什么好事。不如去别的地方找一些更有个性的 GIF。

想要「为所欲为」的你,在这些免费的网站里都能找到颇有气势的表情包:

图片来自 沨沄极客 的文章

不过,网上的资源虽然多,但自制的 GIF 更有趣,特别是在确保不会被揍的前提下,你一定不会放过把朋友变成表情包的机会。下面的工具就是为「不安分」的你准备的 🌝

不想「好好说话」的你,可以让 Gifntext帮你说。它是一个网页版的 GIF 制作工具,里面的表情包模板都比较新,你要做的只是选模板、加字幕并做一些调节,一段毫无违和感的 GIF 就诞生了。

图片来自 WATERS 的文章

推荐阅读:

全能 GIF 制作工具

除了表情包,许多文章里都有演示操作、展示效果的 GIF 动图,可以让文章显得更加直观,并带上一点专业的气息。其实,这些「高端」的 GIF 动图你也能自己做。

工欲善其事,就要找到趁手的工具。幸运的是,几乎任何平台上都有 GIF 制作工具,人类对于 GIF 的热爱可见一斑。即使是相对封闭的 iOS 上,在支持录屏之后,GIF 制作的便利程度也大大提高。

自己从头制作一张好的 GIF 动图,一般只需要几个步骤:

  • 选好素材,清晰度尽量高;
  • 调整画面尺寸、播放速度等细节参数;
  • 配上文字,让 GIF 更易懂。

下面文章中推荐的工具,都能完成这一套 GIF 制作流程,你可以依据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行选择。

GIF Toaster 具有很多可调节的参数,图片来自 Minja 的文章

推荐阅读:

GIF 也能玩出艺术感

想象一下,你正在刷推或者刷微博,忽然在一堆晒娃照和饕餮照中出现一张画风迥异的 GIF,一下子就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人类都是视觉动物,如果你想在社交网络上获得更多的「赞」,不如做一张具有艺术感的 GIF 吧。

Werble 并没有丰富的滤镜、复杂的参数调整,但它内置了大量现成的动画特效,可以快速让你的照片变成酷炫的 GIF。你要做的,基本只是选好特效模板、配上照片,完成。

图片来自 谭小熊 的文章


如果你想找到玩 GIF 的同好,可以来 一闪 Onetake逛逛,这个 App 自带了图片分享社区,你可以找到有趣的 GIF 创作爱好者。当然,一闪本身制作 GIF 的体验也不错,你可以直接把 Live Photo 或多张静态2照片转成 GIF,上手成本较低。

图片来自 waychane 的文章


推荐阅读:

学会压缩 GIF

做好 GIF 之后,你正兴冲冲地准备上传,忽然发现根本没法提示「体积太大无法上传」,这足够让人抓狂。别着急,有办法把 GIF 压缩得非常小。

多数的 GIF 制作工具都可以调节参数,比如上文介绍过的 GIF Brewery、GIF Toaster 就能压缩颜色和分辨率,牺牲一定的画质带来小巧的体积。

图片来自 Minja 的文章

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的压缩,还可以考虑这个终极武器——Gifsicle。这是一个可以自由调节压缩率的 GIF 压缩工具,只有命令行版本,对新手不友好;但是 @Minja 为它做了一个 Automator 版本,把动图拖到 Automator App 的图标上就能够压缩了。

图片来自 Minja 的文章

Automator App 下载 🔗

虽说压缩完的 GIF 多少会损失一些画质,但有时候画面略显粗糙的 GIF 动图反倒有一股魔性,君不见的那些在朋友圈里刷屏的表情包往往都「自带马赛克和卡顿」。只要不影响展示内容,我们还是欢迎小体积的 GIF 的。

推荐阅读:

GIF 的玩法非常多样,这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想变成 GIF 达人,不要错过少数派的专题 GIF 还能这么玩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送码] 让你在浏览网页时也能获得 App 般的流畅体验:无相浏览器

$
0
0

当我们在使用手机浏览器时,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所干扰。比如辣眼睛的广告,混乱的布局,以及糟糕的设计等。但是 iOS 上又一直缺少一种改造网页的能力。

作为一个全干程序员,我曾做过各种各样的网站和 App,这两者其实具有很大的结构相似性。而 App 带来的体验往往要优于网站。那么我就想为什么不做个可以把网站转换成 App 的 App 呢?经过多次快速的脑洞碰撞后,我带来了「无相」浏览器,它可以将网页「原生化」让你可以专注于浏览和阅读,并且拥有原生 App 的体验。

「无相」可以做什么

当我们打开一个网页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把目光集中在最重要的信息上,甚至只想看见他们,不需要多余的修饰。「无相」就能够帮你做好这件事,首先它会通过「相」识别网页里最重要的信息。

无相可以识别网页中有意义的信息
无相可以识别网页中有意义的信息

这时网页里最重要的信息已经解析了出来,就可以像 AdBlock 那样把其它所有元素都删了,网页会变得干净清爽很多。但我们其实可以做一个更酷的事:扔掉浏览器内核,自己做一个渲染引擎,将数据直接转换成原生 UI。

将数据直接渲染为原生界面
将数据直接渲染为原生界面

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系统运行内存(浏览器内核的渲染树、JS解析引擎通常会大量占用内存),还可以极大增强网页的交互体验。

剔除「噪音」后的阅读模式也可以让您更加专注于阅读。

阅读模式让您更加专注于阅读
阅读模式让您更加专注于阅读

而对于一些没有针对移动设备进行优化的网站,无相的表现尤为出色。

小说阅读模式
小说阅读模式

无相还有很多的其它的可定制的控件,比如 Drawer菜单,让您在阅读书籍或者浏览某些网站时可以快速导航。

Drawer 可以提取目录或者显示菜单
Drawer 可以提取目录或者显示菜单

另外测试版本已经支持 Audio,Image,Button等基础控件,可以让您更加灵活的定制网站的样式。

总而言之,无相是一款将网页原生化的浏览器,它可以删繁就简,去冗存真。而这一效果,通过「相」直观地展现了出来。

相是什么?在哪儿?怎么用?

无相本质是一个解析及渲染引擎,而相就是使用这个引擎的钥匙。

相是一个只有 1k 左右的文本文件,里面存储了目标网站的结构信息。它的作用是告诉「无相」如何识别网站的内容以及怎样重新渲染。「无相」有一个内置的「相空间」,这里展示了由用户社区贡献的相,你只需要点下 下载按钮,它就会出现在你的 App 首页上,轻点就可以使用该相浏览网站。

null

无相的其它优势

传统浏览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下载 CSS 样式表和JS文件,有了这些样式表浏览器才知道该如何显示(颜色、字体大小、布局等)网页。而无相是不用加载网站的 CSS/JS 文件就可以直接渲染的,这就让「无相」快器一步。

说到这里你应该已经想到了另一个好处:节省流量。CSS/JS 文件一般是 HTML 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大小,日积月累下来流量消耗也十分可观了。

去广告的「副作用」

由于「无相」是奔着有效信息去的,这其中往往不包括广告,所以很遗憾,我没针对广告,广告却因此而死。

不被跟踪

网站中的 JS 文件除了支撑网站本身的内容外,它还有另外的功能:对你的搜索、浏览行为进行跟踪,并通过一个识别符建立你的信息库。因此经常会出现搜索了一个词后,其他网站的相关广告接踵而至的现象。

而无相因为不加载 JS,所以你在「相」中进行浏览、搜索时,这些信息是不会被跟踪的,你不必担心用「相」搜索了一个词后,在别的网站遇到意外的惊吓。

兼容模式

当没有「相」可以匹配要访问的网站时,无相将回退到传统的浏览器模式进行访问。你也可以在「相」中随时切换到浏览器模式。

为何没有我派?

这是因为「无相」有一个限制:网站必须是静态的(服务器渲染),而少数派的页面其实 JS 动态加载数据展示的。不过,我在后续的版本中有计划加入 RSS 支持,只要有 RSS 同样可以原生化。

定制无相

如果您懂一点点的 HTML/CSS 知识,就可以使用无相的编辑器自己制作任意静态网站的像,还可以将其分享给所有用户使用。

送码

您在使用移动浏览器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痛点并且觉得「无相」可以帮助解决的,或者对无相有什么期待,在此评论我将根据有效建议的数量送出不少于 5 个的兑换码。

正确使用「回车」和「换行」,让你的文档排版更好看 | 一日一技

$
0
0

在利用备忘录等应用进行文字处理时,我们有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窘境:在数字列表中想要加入换行,可是回车之后出现了新的一项,这时换回正文样式的话,序号虽然没了,但后面的列表项又会重新排序。

假如改用不带数字的列表,虽然 Tab 后再改回正文样式可以获得正确的缩进,可一旦通过邮件发送,那么所有这样的缩进都会消失,排版再次变得惨不忍睹。

对于这样的情况,软回车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好排版任务。在电脑上使用软回车非常容易,一般快捷键是 Control + Enter 或者Shift + Enter

第一项末的符号是回车符,第二项中间的符号是换行符。

什么是软回车

回车(\r)和换行(\n)的区别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打字机时代。不过现在的回车键早已不再是原本回车的含义,除了在命令行应用外,我们也不会接触到他们原本的含义。

现在的回车键在文字处理应用中,一般被认为输入的是回车符,用 html 语言来表示就是 </p>;在列表之中输入回车,则代表着要输入新的一项了,也就是 </li>。而软回车一般被认为输入的是换行符,在 html 中代表着 <br />,会单纯地插入一个换行,这个换行仍然在段落和列表项中,不会对缩进或是列表序号造成任何影响。

软回车输入的换行符在备忘录、iWork 套件、Office 套件等文字处理应用中都能够正常使用。文本编辑器或者类似的 Markdown 应用则不一定支持,我尝试过的应用中,Atom 、iA Writer 都不支持, Ulysses 则支持软回车。不同版本的 Markdown 语法中换行和回车的使用常常不尽相同,有 Ulysses 一样支持软回车的,有用两个空格表示换行的,也有完全不支持的,需要根据自己使用的编译器决定。

在 iOS 上实现软回车

虽然软回车在电脑上很容易输入,可 iOS 设备的输入法并不支持软回车,所以在 iOS 上面使用软回车难免会遇到一些麻烦。存一个换行符在备忘录里,使用的时候复制过去当然是个办法,但未免太麻烦了些,所幸文本替换支持替换成换行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文本替换实现软回车。

虽然少数派的编辑器支持软回车,可是我自己试验时从 Safari 中复制下来的却是回车符,所以没办法直接给出换行符。不过通过 iWork 套件可以很方便地输入换行符。在输入位置轻按两次,在跳出的菜单中选择插入,从后续选项中选择换行符,接下来只要复制下来这个符号就好了。

利用 Pages 复制换行符

文本替换可以在「设置 - 通用 - 键盘 - 文本替换」中找到,新建一项后复制进去换行符,然后设置一个简称就可以使用了。在英文输入法中,文本替换后会自动插入一个空格,需要手动删掉略有不便,但中文输入法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完美支持。


设置文本替换


使用文本替换输入换行符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哪些书该读?哪些地方该划线?《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读书笔记

$
0
0

读书,如果是以学习为目的,如果不能过目不忘,就需要划线。

而划线,有两个重点:一是在哪划,换句话说是什么东西值得「划」;二是怎么划,一水儿的下划线?还是用虚线、波浪线?怎么用不同的颜色?书签怎么用?

这两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和总结,也在寻找别人的执行方法,看看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内容。

正好,最近 Readmoo 这个台湾电子书平台上架了一本译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是土井英司,日本的一位书评家与畅销书作家。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封面

买来一翻,发现这本书和此前想的不大一样:

  1. 它并不只是谈「划线」问题,而是以划线为引,讨论如何读书、选书,并推荐了不少作者眼中的好作品
  2. 这本书的示例——因为作者职业的原因——主要是围绕着 Marketing;
  3. 因此这本书里所谈的划线,主要是说「商业书」如何划线。

所谓商业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生产力、运营、销售、经济等领域,形式上可以是畅销书,也可以是经典甚至教材。不过,这本书谈论的划线、选书、读书方法,适用于各类以「学习」为目的的书。

本文节选自少数派编辑部出品的《Power+,你的生产力补给包》栏目。Power+ 聚焦于效率工具和生产力技巧的挖掘,辅以对 App、数字生活方式的探讨,以每周 4 次、总计超过 200+ 期的频率更新,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补给包,帮你解决具体的、直接关系到每天生活工作的痛点。

⚡️ 点此了解 Power+ 每周更新目录

核心观点

在这本书里,我认为最奠基的观点,是「不该因为从书中获得自己已经知道了的东西而喜悦」,而应该重视自己忽视了的、没意识到的、甚至不同意的观点与证据。

换言之,读书是为了「见己之小」而不是「见己之大」,是为了从中学东西,而不是读完以后更加自我感觉良好。

这和要警惕「回声效应」类似,我们在摄取信息时太容易选择已经认可的,它的问题是:如果这些信息是没问题的,那么你已经知道了,再巩固也没有多少益处;而如果这些信息有偏见的成分,那继续选择这些信息就是在加深偏见了。

从这个思路出发,作者认为在做读书笔记时,不该以做出「全书内容梳理列表」为目的,而应该主要记录自己学到了什么。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因此,这篇笔记,我也将主要记录那些和我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的地方,并在中和了双方观点之后,记下我新的想法。

第一句让我有所改变的话

人物传记,一直是我以为特别不值得一读的一个类别,原因是我认为:

  1. 成功不可复制:一个人,特别是商界的人,能成功,总有微妙的元素,其中有的不可说,甚至还有不少因素本人都未能意识到;
  2. 传记往往是结果主义:罕有人为无名小卒作传,一个人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才配有「传」,而这样一来,传记写作多少是根据其成功反推原因,这种手法太容易把「关联性」当成「因果性」,因此我并不信任;
  3. 传记是一个人的皮毛:巴菲特写《我是如何选股票的》,估计要比《巴菲特传》好卖。霍金关于物理学的知识——不论是论文还是科普——也要比他和别人打赌、用轮椅碾别人、被抬着上长城这些轶事更为重要。

这些理由我现在仍然保留,但是书中有一句话我也非常同意:

拓展視野最好的方法,就是與大人物當面聊天。

阿里巴巴的伯乐、日本软银孙正义,在去年 Bloomberg 的访问里分享过他在高中时,百折不挠地要见日本麦当劳社长面谈的经历(视频片段:3 分钟)。

在打了很多长途,被秘书搪塞多次无果之后,孙正义飞往东京。他把要求降低到,「我不要求说话,我只要求见他一面,不会打扰他,看他工作 3 分钟就行。」对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孩子,答应见孙正义一面。

在对话中,孙正义问自己将来应该做什么,对方回答:「计算机!」,并说「不要关注业界的过去,要思考业界的未来。」

所以,如果我们有自己敬佩的人,想要知道他的思想,能做好准备、见一面,是最理想的。但如果没办法,也就只有通过他的传记、自传去了解他的一些想法了。

现在,我仍然不认为传记是特别值得阅读的,但是我也同意作者土井英司的观点。

选书法

看了前面我对传记类作品的态度,大概就能知道我选书很严。严到什么地步呢?比如《时间简史》这类的书,大概是过去的我会推荐的最好读的书了。我觉得值得读的书,是不能随手翻翻就能读完的书,而这种书大多都是教科书,还得是翻印多次的经典教科书。这本《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如果不是我对「应该在哪划线」这个点特别感兴趣,我也是不会去看的。

为什么呢?我钻了一个牛角尖,叫做知识密度。这是我中学的时候,为了「不看坏书」想的办法。

打个比方,看一集肥皂剧要 40 分钟,看一集纪录片也是 40 分钟,但两者的知识密度完全不同。书更是如此,看一本坏书,问题不光是占用了看好书的时间,还会影响你对书的整体口味与判断能力。

如果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情去看书,我就希望它里面的知识密度高一些。因此我会很排斥「把几条核心内容不断用例子稀释成为一本书的篇幅」这样的「畅销书」思维。

这本书呢,也提出 11 个标准,其中有 10 个跟我思路类似,都是从各方面判断书籍的可信度,而且都很严格。但唯有一点,是让我感到震惊然而有道理的:

第八条:如果前幾頁就值得畫線,買了。

作者在全书都表示出了一个观点:商业类的书籍,不是为了看全书,而是一种投资。只要你能学到对当下的你有用的技能点、知识点,就是划算。他提到一个例子:

曾有讀者因閱讀拙作《成功讀書術》,而向我表達感謝。我在書中提到傳奇估價師是川銀藏的故事,並由此提出一個定律,那就是景氣循環與鋼鐵產能的時間差如何影響鋼鐵股價波動。後來某位讀者告訴我,這個定律給了他靈感,幫助他大賺一筆,令我欣喜不已。

这个例子是真金白银的情况,但不必非得如此现实,「学到」并不只是一个短期利益。作者在后文又举了让他看了就买书的两个句子:

「今天的商業環境不是『大欺小』,而是『快欺慢』。」——《嬌聯式栽培自我的技術》

「品牌就是顧客對你的評價,光做表面功夫是不夠的。」——《成城石井的創業》

至于其它 10 条选书的方法,网上可以搜得到,在此考虑到版权问题,不再讨论。

读书不必读完

读书要读完,是大多数人的执念。但如果不是为了丰富自己而读书,大可不必把书从头到尾地读完。

这与前面的选书理由也颇一致,作者写道:

閱讀商業書就像在挖掘鑽石,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

而读一些技巧性更强的书(比如本书),则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工具书去读。你想知道作者眼中选书的 11 个方法?直接跳到那个位置看就可以了。

一些书甚至可以翻了目录,知道里面大概内容之后就放下,等到用得到的时候再看不迟。

读书不必追求速度和数量

我猜没人会说「我读书是为了追求速度和数量」。

但在社交网站上,常见有人「立帖为证」,定下「一年内读 100 本书」的目标,很强调数量。还有一种常见的是「一年内读 52 本书」,看起来稍微理性了点,实际上是把要求改成了一周一本,数量之外也规定了速度。

但读书快,肯定是不少人的目标。作者本人读书速度也是「1 天 3 本」,但是作者认为:

讀到不擅長或不熟悉的內容,讀得慢是理所當然,因為你不懂,慢慢讀才會懂,才會理解,才會吸收。這段過程是何等愉悅?由「不知」邁向「知之」是一件大工程,千萬不要把它想得像微波爐熱菜一樣簡單。

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大学时期的教授给我推荐了两本很深的书,在他读研期间,这两本书分别用一个月才读完。

读书速度,首先是和书籍的知识密度有关。这本《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我读了 1 天就读完了,相信各位也可以做到差不多的进度。但是侯世达的《集异璧》,认真读完少说恐怕也要半个月往上。罗素和怀特海还写过一本《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这本书全世界读完的人都没几个。

读书速度,和读书的态度、目的,也有一定的关联。作者读商业书的态度是「沙中淘金」那么对于他来说,淘金完毕就算读完。做学者的读亚里士多德,那一定得好几本字典来回对译,一字一句都不得出错,当然也就慢。

不一样态度和目的的人,用不同的时间和速度,来读不一样质量和内容含量的书,太理所当然不过了。实在不必成为操弄「xx 内读完 xx 本书」句式的人。

阅读不完全等于学习

关于阅读作用,实际上要问的问题是:阅读=学习吗?

答案是:不完全等于。

作者说:

閱讀本身不會讓你獲得競爭優勢。閱讀只是一種「工具」或「契機」,讓你懂得發問,問出你的競爭優勢,並引發你的行為。我小時候讀了昆蟲圖鑑就跑去山裡抓蟲子,這個昆蟲男孩的競爭優勢在於「親眼見證實物」。把昆蟲圖鑑翻到爛,只是為了獲得親眼驗證所需的基礎知識。一定要親自接觸過昆蟲,才能長出智慧。

我们的知识,有太多是无法通过文字传达的。譬如游泳,没有人是看书学会游泳的。

哪怕 Step by Step 地写出每一个步骤,从软件使用技巧到高级物理实验,都仍然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能复原同样的结果。这其中都需要实践,才能习得其中的「默会知识(Tatic Knowledge)」。

所以阅读不完全等于学习,读懂不完全等于学到。

为什么会骂一本书

这是这本书最后一个让我有自我反省的点。

骂书,是自诩会读书的人的一个通病,特别是对于科普类的读物来说,当把专业知识转为面向大众的词汇,就容易被相关从业者批判。

但作者提供了一个为这些图书辩解的思路:

正因為這本書不是給專業會計看的書,而是將專業知識一般化,寫給普羅大眾,才會成為暢銷書。再者,作者何時說過要寫給「專業會計」看?會寫這種書評的人,就是看了暢銷書才恍然大悟自己擅長的領域竟然還有金礦可以淘,淘金的人卻不是自己,才會眼紅批評。而這些人既然沒發現自己的嫉妒心,也就不會繼續成長了。

这个说法里有两个点:

第一个是人身攻击,即眼红别人淘到金而批评别人,见不得别人好。这个推论有些靠不住了,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在,但肯定也有因为严谨性而批判的人。

第二个点更有价值,涉及到批评的人实际上选错了书。物理学家或者物理学的学生,买了一本市面上量子力学科普的畅销书,看完了去骂,实际上耽误了他自己的时间。

我也是稍前一段时间悟到了这点,还发了一条微博:

当你买了一个东西,发现它非常不适合你,你忍无可忍打了差评的时候,这个差评是打给你自己的。那个星级、分数代表了你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辨别力。

以上就是书中令我感到有所成长之处,但全书也有不少我已经知道的,也许能为各位提供价值的内容。譬如划线方法,作者有这 2 个提倡,在目录中就有体现:

  1. 给原因划线:即比起结果,更重要的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
  2. 给差异划线:即比起成功企业的共同点,某个企业成功的独特性更需要注意;
  3. ……

如最开始所说,这本书并不完全,或者完全不是教我们「在哪划线」的书,很「标题党」。书名改为《如何读商业书,及优秀商业书推荐》,大概更恰当。

但这不影响书籍的价值,特别是作者在其中,对于「经营」这一领域,提出了一个架构:

  1. 會計与金融
  2. 策略規劃
  3. 行銷
  4. 營運
  5. 管理与领导
  6. 統計學
  7. 經濟學

并且针对每一个部分,提到了相应的重点,并提供了四五本按照作者选书标准,严选出来的的书。

这本书有一句书评是:「我在讀完這本書後,立刻上網買了許多作者推薦的好書。」这很符合我的心态。

好书还有一个评价的侧面,就是通过这本书你又知道了多少好书。在这个侧面,《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这本书应该能得高分。

本文节选自少数派编辑部出品的《Power+,你的生产力补给包》栏目。Power+ 聚焦于效率工具和生产力技巧的挖掘,辅以对 App、数字生活方式的探讨,以每周 4 次、总计超过 200+ 期的频率更新,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力补给包,帮你解决具体的、直接关系到每天生活工作的痛点。

⚡️ 点此了解 Power+ 每周更新目录

重新设计的 1Blocker X,在 iOS 上给你更全面的内容拦截体验

$
0
0

自从苹果开放了 Safari 的内容拦截的 API 后,iOS 上就出现了一大批内容拦截类的应用。其中, 1Blocker 凭借自定义规则的易操作性和出色的拦截效果在一众应用当中脱颖而出。

但是,1Blocker 从 2015 年发布以来,要拦截的规则添加得越来越多,导致 1Blocker 很快将达到了 iOS 对内容拦截器规则至多 50000 条规则的上限。要想使 1Blocker 拦截规则得以继续添加,那就需要开发者从底层开始重构,于是就有了经过重新设计的 1Blocker X。

更完善的规则

1Blocker X 的最大亮点就是变动了内容拦截插件的结构。原本 1Blocker 是将全部的拦截规则都集成在 1 个插件内,现在 1Blocker X 内把 1 个插件分散成 7 个独立的插件。

插件的结构性改变

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 1Blocker 中自定义规则无效时应用会崩溃的问题,而且把 1Blocker X 能够拦截的规则的数量上限提高到 350000 条,因此 1Blocker X 的拦截效果应该是现阶段同类中最出色的。

在使用 1Blocker X 的内容拦截功能前,我们需要在设置的 Safari 中先启用这项功能。在 iOS 设备上点击设置,然后点击 Safari,然后点击内容拦截器,你就能看到 1Blocker X 的 7 个插件的启用按钮了。

 

1Blocker X 内置的规则大约有 120000 条,包含了以下方面:

  • Block Ads
  • Block Adult Sites
  • Block Annoyances
  • Block Comments
  • Block Trackers
  • Custom Rules
  • International Rules

在成功启用插件后,进入 1Blocker X 就可以调整每条规则的开关了。经过 1Blocker X 开发者的测试,使用内容拦截器能够大幅提高网页的响应速度,加载网页速度平均快了 45%,下载资源减少了 57%。

这是因为 1Blocker X 不光拦截广告,还会拦截网页上的元素(弹窗广告、分享按钮)以及评论。正是这些东西在拖慢网页加载的速度,给我们的访问网页的体验造成影响。可是在有了 1Blocker X 这类的内容拦截器后,就不用担心。

尽管 1Blocker X 自带的拦截规则够多,但还是会有疏漏的地方,那就需要我们通过自定义规则来补全。1Blocker X 自定义规则支持 3 种动作,分别是隐藏元素、白名单、强制开启 Https。

自定义规则

自定义规则的方法如下,在 Safari 中打开任意网页,点击分享按钮,然后点击 1Blocker X 的拓展(找不到的时候记得先添加 1Blocker X 到活动)就到了自定义选择动作的界面。

部分白名单

白名单在 1Blocker X 中也一样,只不过和 1Blocker 相比的话,1Blocker X 的白名单功能得到了改进,变得更加人性化。例如,你只想要拦截追踪,不拦截广告和评论。过去没有办法实现,如今 1Blocker X 可以做到部分白名单功能。

但据开发者说,部分白名单的功能现在还没有,之后会在更新中会加入。

地区性规则

1Blocker X 这次还推出了地区性规则,旨在拦截特殊地区国家网站上的内容,但这个功能的规则现在只支持德国和俄罗斯。

地区性规则

预计 1Blocker X 后续会加入为其他地区国家优化的规则。但由于没有针对中国的,我就没有能够体验到该项功能。

总结

1Blocker X 没有采用订阅制的收费模式,但你可以一次性花 30 元买下它。虽然开发者也表示不会下架旧的 1Blocker,你依然可以在 App Store 里下载到 1Blocker 。但我更推荐大家买 1Blocker X,因为 1Blocker X 有着更好的拦截效果、设计交互以及性能表现。



派早报:小米在港交所提交 IPO 申请,播客应用 Pocket Casts 被收购,《旅行青蛙》中国版开始内测,HTC 本月 23 日发布新机等

$
0
0

小米正式在港交所提交 IPO 申请

昨天(5 月 3 日),小米在港交所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发起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之一,计划募集高达 100 亿美元资金,预计将于 7 月初上市。

根据招股书披露,小米 2017 年总营收为 1146 亿元,较 2016 年增长 167.5%。2017 年经营利润为 122.15 亿元,同比增长 222.7%。此外,小米 2017 年收入移动终端所占比重为 70.3%,互联网服务占比 20.5%,IoT 和智能硬件占比 8.6%。来源

播客应用 Pocket Casts 现已被公共电台联盟集体收购

近日,播客应用 Pocket Casts 宣布被公共电台联盟这一新组织形式收购,据悉收购方由各大公共电台组成的联盟体,其目的在于通过移动互联网以及 podcast 形式,推动公共广播这一传统媒体的创新,目前双方并未公布交易金额,Pocket Casts 表示这次收购性质非常独特,其创新和未来的发展愿景让人充满期待。来源

《旅行青蛙》中国版开始内测

由阿里游戏代理的《旅行青蛙》中国版从昨天起开始限量内测,从目前曝光的截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版的《旅行青蛙》命名为《旅行青蛙:中国之旅》,游戏中的景点变成了国内景点,道具也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玉佩、京味点心等。

用户可以在淘宝客户端内搜索「旅行青蛙」即可参与内测预约,并于 5 月正式开启公测。来源

Autodesk Sketchbook 全平台免费,内购全部取消

SketchBook 是 Autodesk 推出了一款创意绘图工具,丰富的笔刷是这款绘画创意软件最为强大的部分,并且支持 Windows、Mac、Android 以及 iOS 等几乎所有的主流系统平台。近日 Autodesk 宣布这款创意应用全平台免费,用户只需要拥有 Autodesk ID ,就可以免费无限制的使用里面的所有功能。来源

Chrome 现通过学习用户习惯来控制自动播放内容

打开网页自动播放内容着实让人生厌,但有些内容又希望再打开时自动播放,因此在最新的 Chrome 测试版中中将对其进行智能化判断,浏览器将不会一开始禁用自动播放,而是对经常访问的网址的自动播放进行选择学习,再熟悉用户的使用习惯后对播放进行智能化控制。来源

Twitter 称发现密码漏洞,建议所有用户更改密码

昨天(5 月 3 日),Twitter 在官方博客表示他们发现了存储用户密码时的一个漏洞,官方称他们已经修补这一漏洞,不认为「用户密码有被泄露或滥用」的风险,不过他们仍然建议用户修改自己 Twitter 账号的密码,并开启两步验证。来源

Sonos 计划于 6 月 6 日召开新品发布会

据 The Verge 报道,Sonos 宣布将在 6 月 6 日于美国旧金山召开新品发布会。根据此前 Sonos 提交给 FCC 的申请,他们有可能将在这次发布会上发布一款新的家庭影院音箱,外观类似 Sonos Playbar,并支持 Amazon Alexa 智能语音助手。来源

HTC 将于本月 23 日发布新机

昨天(5 月 3 日)下午,HTC 在官方微博宣布将于 5 月 23 日召开新品发布会,带来「一部超越参数意义的手机」,并于 5 月 25 日在中国发布,新机应该是 HTC 的新旗舰机型 U12+。来源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如何批量清除已完成的「提醒事项」 | 一日一技

$
0
0

如果你是 iOS 和 Mac 内建的「提醒事项」用户,时间久了一定会注意到 App 中的「已完成」部分越积攒越多,然而这些任务既不能复选一次删除,App 也不提供自动清理的机制。

下面教你几个方法清除已完成的提醒事项。

iCloud

登陆到 iCloud的 Reminders Web App 后,每个列表的右上角都有「清理已完成事项」按钮。

iCloud
iCloud

iOS 端

在 iOS 上借助 Workflow 可以很轻松的实现清理目的:只需要 Finder Reminders WhereRemove Reminders两个动作。Finder Reminders Where动作设定过滤条件:「Is Complete」。

随后把 Workflow 添加到 Launch Center Pro 中,设定 Schedule 为重复每月提醒,或者将其 URL Schemes 添加到任务管理工具中。这样每个月 Launch Center Pro 就会提示一次清理 Reminders,点击通知会直接运行 Workflow。

iOS 端
iOS 端

Mac 端

感谢 Reminders.app 在除了 Standard Suite 之外提供了丰富的 Apple Script 支持,在实现上比 iOS 更灵活,相关说明已写在注释中:

set remindersOpen to application "Reminders" is running
-- 判断 Reminders 是否打开
set monthAgo to (current date) - (30 * days)

-- 清理已完成一个月以上的任务
tell application "Reminders"
set myLists to name of every list

-- 如果只希望清理特定列表的任务,将这行改为
-- set myLists to {"Computer", "Life", "Schoolwork"}
repeat with thisList in myLists
tell list thisList
delete (every reminder whose completion date is less than monthAgo)
end tell
end repeat
if not remindersOpen then quit
end tell

随后将这段脚本添加到 Keyboard Maestro 中,设定定时运行。不过相较于定时运行触发器,我更建议添加 URL 触发器后,将对应的 URL添加到任务管理软件中。

Keyboard Maestro
Keyboard Maestro

如果你没有 Keyboard Maestro,可以将脚本保存为文件,然后借助 macOS 的 launchd 实现定时运行。少数派的 这篇文章 讲解了 launchd 的使用。

Credit

Cleaning out old Reminders - All this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2018 年主流 RSS 服务选哪家?Feedly、Inoreader 和 NewBlur 全面横评

$
0
0

一、引言

很难想象 RSS 会在年届二十之际重新获得这样的关注度。有赖 Facebook 的「衬托」,人们最近似乎重新发现了 RSS 这样一个古老技术的朴素之美。《连线》在上个月发文呼吁复兴 RSS 在网络上引起了一阵涟漪,此后,与之应和的文章不断浮现。

月初,我也写下了自己对于 RSS 前景的一些思考。文章收到的反馈有赞同也有反对,但大体上都对 RSS 表现出很高的兴趣。的确,要知道 RSS 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只有亲身尝试才能确定。

这就涉及到 RSS 服务的选择问题。虽然从原理上看,RSS 服务无非就是发挥一个「聚合器」(aggregator)的作用,帮用户抓取各个订阅源的更新;但各家服务之间的异质性其实很高,最终阅读体验也大相径庭。此外,目前绝大多数的 RSS 服务都是有收费选项的,要不要付费、付费给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将挑选几家有代表性的 RSS 服务进行对比,分析各自优劣,希望能帮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评测对象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能叫得出名字的 RSS 服务有十家以上,对其一一进行对比是不现实的。因此,我首先采用了如下门槛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本文的评测对象:

  • 定价策略:尽管上来就谈钱未免显得庸俗,但对于 RSS 这样一个本身具有一定迁移心理门槛的工具,前置收费的模式很难说服新用户贸然尝试,因此我将选择范围限定为采用 freemium(免费加升级)模式的服务。
  • 运营历史:谁也不希望自己主力使用的服务成为下一个 Google Reader 和 Digg Reader,上线时间早、运行记录稳定的服务更值得信任。
  • 客户端支持:移动阅读是目前大多数人的主要阅读场景,因此 RSS 服务应当提供一个官方移动客户端,同时支持尽可能多的第三方客户端满足用户需求。

根据上述标准,我选出了 FeedlyInoreaderNewsBlur三个 RSS 服务作为本文的主要评测对象。这三者都采用免费加升级模式;其中的 Feedly 和 NewsBlur 都有近十年的运营历史,较年轻的 Inoreader 也稳定运行了五年;它们也都同时提供了针对 iOS 和 Android 平台的官方客户端,并且是各第三方客户端优先支持的对象。

下文中,我将从界面与交互、订阅与管理、其他功能与定价等角度考察这三个服务的具体表现。你可以从下表中直观看到简化的对比结果,并翻阅你关心的部分做针对性了解。

功能比较表格
功能比较表格

注意: 在本文写作中,为完整测试各服务的功能,(a) Feedly 的高级功能是通过参与其 Team 版的试用获取的,未付费;(b) Inoreader 的高级功能是通过自行付费购买其 Professional 版获取的;(c) NewsBlur 的高级功能是与运营方联系、取得了后者免费提供的升级帐号而获取的。由于我日常使用自建的 RSS 服务,我不认为上述差异会对我评测中的判断产生影响,但为透明性考虑作披露如前。

三、界面与交互

3.1 外观风格

尽管 RSS 的用户以极客居多,他们对工具性的追求一般优先于设计性;但界面设计的水准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资讯阅读的效率,因此某种意义上也是工具性的一部分。

三家服务中,Feedly 在界面设计上是最现代化的,配色舒适,动效和留白的合理使用给操作和阅读带来了不少愉悦感。Inoreader 的设计也很干净,但或许是定位使然,跟 Feedly 比起来就有些机械感,一些元素显得比较拥挤,长时间看下来可能会容易疲劳。而 NewsBlur 的界面可能就只能用「古拙」来形容了:元素排布虽然不能说凌乱,但总让人觉得有些喧闹,没有像 Feedly 那样留出视觉呼吸的空间,也不如 Inoreader 来得工整。配色方面,大量的高光渐变仿佛让人梦回拟物时代。因此,如果你非常看重阅读器的外观,那么最好在 Feedly 和 Inoreader 中选择。

另外,很多用户关心的夜间模式(即黑底白字)配色,只有 Inoreader 提供了原生支持,且效果不错;另外两家则没有官方支持,只能通过加载 Stylish 上的第三方 CSS 来迂回实现。(NewsBlur 的设置页面中还允许加载任意自定义 CSS 或 JavaScript。)

Feedly、NewsBlur 和 Inoreader(正常/黑暗模式)的主界面
Feedly、NewsBlur 和 Inoreader(正常/黑暗模式)的主界面

再看功能布局。宏观上看,三家服务的界面设计虽然风格各异,但也体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左侧 1/4 左右的空间是侧边栏,主要用于显示文件夹和订阅源的列表;右侧 3/4 左右的空间是主功能区,用于显示文章列表和正文内容。

而在主功能区的信息排布上,三者也都提供了基本一致的布局选项,包括综合显示缩略图、标题和文字等信息的杂志视图,只显示标题和发布时间的列表视图,将列表和正文分开显示的分栏视图,以及用网格形式排布文章的卡片视图等。这些布局方式是 RSS 阅读器经过多年发展后沉淀下来的,不同服务在设计中不会有过多发挥。

小结:三者在功能布局方面差异不大,但界面精致度则高下明显。如果看重阅读器的外观,那么最好在 Feedly 和 Inoreader 中选择。

3.2 正文阅读界面

我一向非常看重阅读工具对正文版式的处理。尽管与更显眼的标题、图标等比起来,正文似乎是界面中比较枯燥、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元素;但这恰恰通常是用户视线停留时间最长的部分,如何处理这个细节,很能体现一个工具的风格和开发者对细节的态度。

Feedly 的阅读界面设计比较有特色,在默认的「杂志」布局下,正文阅读界面会从界面右侧滑出,堆叠在主界面上方,且其左侧有类似 Chrome 标签页的功能设计,可以方便地在同时打开的几篇文章中切换,比较巧妙。Feedly 没有在阅读界面提供排版选项,相关设置被放在 Settings>Appearance中,且只有三种字体和四档字号可选。不过 Feedly 本身的排版效果做得不错,即便在自定义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可读性也较高,唯一遗憾的是不能调整背景色。

Inoreader 和 NewsBlur 的阅读界面则比较传统,采取的是在当前界面直接展开的设计。但它们都比 Feedly 提供了更多排版选项,如行间距等。NewsBlur 还更进一步,提供了很多第三方字体,也是三者中唯一一个可以直接在阅读器中调节版式设置的;而 Inoreader 则只能在常见网页安全字体中选择,且调整版式需要转到设置页中操作。

阅读界面对比和 NewsBlur 的排版调整工具
阅读界面对比和 NewsBlur 的排版调整工具

针对越来越多的 RSS 源只提供节选内容而非全文的问题,Inoreader 和 NewsBlur 整合了抓取全文的功能。只是 Inoreader 的解析器是自己维护的,而 NewsBlur 直接借用了现成的 Mercury API(很多 RSS 客户端使用的全文解析器),效果上则基本不分伯仲。在启动全文模式的交互上,Inoreader 需要用户手动去点每篇文章标题下面一个小至 16 像素见方的按钮(或快捷键 w),文章一多就显得麻烦;而 NewsBlur 只要点击一次「Text」按钮就能在切换文章时维持在全文模式,是更优的设计。Feedly 彻底没有提供这一重要功能,是比较大的缺失。

小结:默认设置下,Feedly 的正文排版最为舒适;但如果考虑功能性,NewsBlur 做的显然更为全面。

3.3 App 体验

RSS 服务的官方 app 有多大价值,是一个因人而异的判断。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几乎从不使用这些服务提供的 app,而常年通过 Reeder、Fiery Feeds 等第三方 app 来阅读 RSS,因此官方 app 的优劣对我的影响并不大。但不可否认,要成为优秀的 RSS 服务,拥有配套的 app 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在于 (a) 对该服务的功能特性提供最完整的支持,(b) 为无意投资第三方客户端的用户提供一个「基本款」,和 (c) 展现服务商的诚意和开发实力。下文的评测也将重点考察这些官方 app 在上述三个尺度上的表现如何(限于个人经验和评测条件,仅以 iOS 版本为例)。

从更新频率看,三家服务都不是非常勤快,去掉纯粹除虫和维护目的的版本,每年有意义的更新都不超过四五次——它们针对 iPhone X 的适配都是在 2018 年前后才完成的——表明其对 app 开发投入确实比较有限。

再看这些 app 各自的表现。Feedly 的 app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似乎非常想抹掉自己「RSS 阅读器」的帽子,默认布局更像是 Flipboard 这样的聚合阅读器——卡片式、突出图片的设计——而不是经典的文章列表;实际上,这个 app 在 App Store 中的副标题也正是「智能新闻阅读器」,而对 RSS 这个较为小众的概念只字未提。使用体验方面,Feedly app 总体是比较流畅的,也提供了字体设置、夜间模式这些自定义选项,可以满足基本的阅读需求。分享功能是这款 app 做的较好的部分,不仅可以直接对接多种第三方服务,而且可以自定义分享模版。

Feedly app
Feedly app

但 Feedly app 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它并不支持网页端的完整特性,特别是不支持设置过滤,订阅源管理的能力也很有限。其次,Feedly app 的界面虽然可称美观,但很多元素是用 web view 来实现的,换句话说是一种准「网页套壳」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保持不同平台在设计和体验上的统一,但其弊端则更大:容易出现渲染 bug、不支持 iOS 的拖拽等原生特性等。

再看 Inoreader,它的移动 app 在前不久刚迎来了一次大版本更新,一改之前照搬网页端布局的做法,变得更有设计感,这种诚意是值得肯定的。但或许是未能来得及仔细打磨,新版 Inoreader app 在很多细节上做的并不完善。例如,其虽然支持 iPad 布局,但基本是对 iPhone 版的简单放大,横屏下的文字会直接延伸到视图边缘,可读性较差。再者,Inoreader 的阅读界面也是基于 web view 的,同样有与 Feedly 类似的那些问题,其内置的几个字体文件也不完整,在显示粗体和斜体时比较怪异。

此外,或许是为了让 app 更加友好,Inoreader app 改版后放弃了很多高级选项,跟 Feedly 一样无法设置过滤规则、细致管理订阅,似乎是与该服务的「硬核」风格相左。从新版 Inoreader app 上线后在两大平台商店收到的评价看,确实不是所有的用户都对这种「以功能换美观」的进路买账。好在,Inoreader 的 web 版是 RSS 服务中少见支持响应式设计的,即使在 iPhone 的有限屏幕空间上显示得也相当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 app 功能的不足。

Inoreader app 和移动版网页
Inoreader app 和移动版网页

最后是 NewsBlur。与前面两个服务的官方 app 不同,NewsBlur 的移动客户端保持了和网页端几最后是 NewsBlur。与前面两个服务的官方 app 不同,NewsBlur 的移动客户端保持了和网页端几乎完全相同的视觉样式和功能完整度**,并且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一致性是完全建立在使用 iOS 原生框架的基础上的,没有通过任何形式的网页套壳来节约开发成本。于是,NewsBlur 的客户端对于 iPad 布局和拖拽等特性的支持是最完善的;过滤功能(即 NewsBlur 语汇下的「智能训练」)和订阅统计/管理也被完整移植;它也是三家的移动端中抓取文章全文最方便的(Feedly 不支持,Inoreader 需要每篇文章下拉一次);从这个角度,NewsBlur 的用户几乎可以不用投资第三方 RSS 阅读器。

当然,既然 NewsBlur app 完整继承了网页端的外观和功能,它也就自然继承了网页端的……粗糙。我很难批评 NewsBlur 的 UI 设计是「丑陋」的;但与前面两款相比起来,其外观确实不像一个年代的作品,更遑论与更注重阅读体验的优秀第三方 app 相比了。因此,即便我非常赞许 NewsBlur 客户端的强大功能,也只是把它收在文件夹里作为一个偶尔用到的备胎,而继续依赖 Fiery Feeds 做主力阅读之用。

NewsBlur app
NewsBlur app

小结:三家 RSS 服务的官方 app 都是「可用」的,如果没有很苛刻的要求,拿这些免费附送的 app 和对应服务搭配使用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你习惯了 Reeder、Unread 的精致,恐怕面对这些官方版就会有种曾经沧海的不适应感。因此,推荐的做法仍然是投资一款中意的第三方客户端,同时结合服务本身的 web 端实现前者不支持的管理功能。

四、订阅与管理

3.1 订阅源更新速度

作为一种信息获取工具,时效性是 RSS 不可忽视的属性,更新频率之于 RSS 就好比主频之于 CPU、fps 之于游戏跑分一样。但正如主频和 fps 的提升并不总是能带来用户可感的变化,RSS 服务的更新速度也不能与其优劣划等号。但在对那做出对比评判之前,让我们先稍微偏题、讨论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RSS 阅读器如何获取更新?」


要获取某个订阅源的文章更新,最基础而朴素的方法就是定期访问其 RSS 地址,检查对应的 XML 文件有无变化。但这种方法有两个弊端:一是规模化成本高。要实现尽可能即时的内容同步,唯一的方法就是缩短刷新间隔。但在要检查的订阅源数量足够多的时候,这种做法就会给服务器带来巨大的压力。为了降低压力,RSS 服务一般都会采取某种缓存机制,将获取到的热门订阅源的内容在服务器上保存一份副本。这样,如果其他用户请求同一个订阅源的内容,服务器就可以直接提供这份副本,而无须再次访问订阅源本身。

但这就引发了第二个问题:更新不及时。如今的网站在发布文章后常常会对其内容进行修订或更新,但如果 RSS 服务采用了缓存机制,就倾向于不再刷新(或以很低的频率刷新),导致用户看到的内容很可能是与文章实时状态不同的过时版本。

上述两个问题的本质是相同的,即服务器的有限资源与手动刷新订阅源的固定成本之间的矛盾。对曾经的 Google Reader 而言,这个矛盾并不那么明显。因为,Google Reader 的背后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索引网页就是它的主业。换句话说,高频刷新订阅源内容对于 Google Reader 来说几乎不构成额外的成本——那些页面的内容很可能已经被 Google 的爬虫索引过了。但对于当下这些靠小团队甚至个人运营的 RSS 服务来说,它们就没有这么奢侈的资源了,这也是为什么如今提高刷新速度都被作为高级功能,付费才能享用。

但 Google Reader 还留下了另一份遗产——PubSubHubbub 协议。在 PubSubHubbub 协议下,每当内容发布者(Publisher)发布新的内容时,都会主动通知一个被称为 Hub 的第三方服务器,Hub 随即通过发送 HTTP POST 请求的方式,将更新情况和文章内容「推送」给曾经向其订阅过该内容源的订户(Subscriber),从而真正实现了「即时」更新。

PubSubHubbub 原理图
PubSubHubbub 原理图

实践中,RSS 服务往往扮演着上述三方关系中的订户角色,从而不再需要为了及时获取内容反复刷新订阅源,而只要等着 Hub 传来内容源主动通知的更新,「坐享其成」就行了。这大大降低了成本,也彻底消除了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至于这一协议中的枢纽——Hub 服务器,Google 则在当年自己搭建了一个,而且至今还在运营;另外,一家名叫 Superfeedr的公司也公开提供 Hub 服务。


回到评测上来。本文对比的三个服务中,Feedly 和 Inoreader 都采用了 Superfeedr 提供的 PubSubHubbub 服务。在 Inoreader 的订阅管理页面上,你可以观察到一些热门订阅源默认已经处于「加速」状态,这时再点击加速按钮,会被告知得益于 PubSubHubbub 协议,该订阅源本身就能实时更新。NewsBlur 则没有部署这一协议,因此该服务理论上完全是依靠服务器手动抓取来实现更新的。

Inoreader 的几种不同刷新加速状态
Inoreader 的几种不同刷新加速状态

不过,实际体验上的差别并没有理论上的那么明显。有「黑科技」加成的 Feedly 和 Inoreader 固然更快,但 NewsBlur 也在策略上做了优化,不仅会优先高频刷新那些订户较多的源,而且似乎会主动索引热门文章内文链接所指向的页面,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理论上的劣势。至于那些更新不频繁、较为冷门的源,且不说大多数本就不支持 PubSubHubbub,订阅者恐怕也不会关心它们是早一分钟还是晚一分钟发文章。

另外,虽然各服务都将加快刷新作为付费版的卖点之一(Feedly 和 NewsBlur 都宣称付费版的更新快十倍,Inoreader 则是保证间隔最大不超过 60 分钟),但以 Inoreader 为例,即使不进行加速,大多数源的刷新间隔也在一小时以内,远远低于一般人翻看 RSS 的时间间隔。此外,不要忘了订阅源的刷新是可以「搭便车」的,只要同一服务的任何一个用户加速了某个订阅源,那么所有其他用户也就顺带享受了同样的加速。

小结:三家服务的订阅源更新速度都是堪用的,读者无须过多担心这方面的延宕。

3.2 实时推送

与订阅源更新速度密切相关的一项功能是实时推送。三家服务中,除 Feedly 没有提供这一功能之外(但是可以通过其与 IFTTT 的整合迂回实现),Inoreader 和 NewsBlur 都提供了原生支持,并且都可以通过移动端 app、电子邮件或桌面端网页通知等形式实现通知。具体操作步骤上,Inoreader 需要通过建立规则的方式来实现,可定制性强但比较麻烦;而 NewsBlur 可以直接在订阅源的右键菜单中打开通知,更为便捷。

NewsBlur 的推送通知设置
NewsBlur 的推送通知设置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实时」只是相对的,通知的发送不可能快过 RSS 服务抓取到订阅源更新的时间,而我们已经知道后者往往存在不可避免的时间差。因此,实时推送功能的作用只是提醒我们不要错过关心的内容;要真正做到分钟级的先知先觉,当今媒体生态下恐怕还是直接瞄准社交网络更为靠谱。

3.3 订阅源管理

RSS 阅读是以订阅内容源为基础的,因此订阅源的管理能力在阅读器的使用体验中地位非常重要。一套好的管理工具不仅能帮助用户便捷地添加新的源,而且应能让用户高效地分类、归组,并且提供更新频率等统计功能。唯其如此,在积累了几十上百个订阅源的情况下,用户才能在扑面而来的文章中分出轻重缓急,作出有效取舍,避免信息过载。据此,完善的订阅管理功能应当满足如下条件:(a) 便捷的导入和添加订阅源功能,(b) 分组和批量操作功能,和 (c) 订阅源数据统计功能。

先看 Feedly 的表现。首先要指出的是,Feedly 对 RSS 一些基本概念的称呼有所变更,通常意义上的订阅源(feed)在这里被称为 source,而其他阅读器中的文件夹(folder)在这里反而被称作 feed,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为一致性起见,本文中仍以通用名称称呼之。

Feedly 的添加订阅功能非常便捷,主界面左下角就是显眼的 「Add Content」(添加内容)按钮,其中除了可以添加新闻、博客,还可以关注特定的 Google 关键词、Twitter 用户,或导入 OPML。寻找订阅源地址一直是 RSS 使用中的一个难题,而得益于 Feedly 庞大的用户群,它的数据库中积累了大量现成的源,并且根据话题、语种进行了详细的归类,添加时只需在搜索框中输入站点名称甚至分类(如 #tech、#wellness 等标签),就有很大几率可以直接订阅,几乎将门槛降低到了与很多新闻聚合服务和社交网络一个水平。

在订阅源的分组管理上,Feedly 支持按照活跃度和阅读频次排序,并且会明确指出那些超过三个月没有更新的源。然而,可能是过多地考虑了界面的美观性,Feedly 管理界面显得过于松散,在批量操作时需要大量的鼠标移动和滚轮翻页,效率不高;而在旧版中,订阅源分组显示在不同框中、可以直接拖拽调整分类和排序,新版相比起来似乎是一种退步。另外,免费版的 Feedly 最多支持创建三个分组(文件夹),对该功能需求较强的用户应当在选用该服务之前考虑是否够用。

Feedly 的订阅管理界面
Feedly 的订阅管理界面

Inoreader 的添加订阅同样非常便捷,界面左上方常驻的搜索框兼任了搜索和添加订阅源的功能,可以直接在其中搜索站点名称或粘贴 feed 链接。与 Feedly 类似,Inoreader 的数据库中也收录了很多既有的 RSS 地址,但在完整性上与前者相比还是略输一筹。但 Inoreader 的优势在于会根据用户反馈对特定网站做优化。例如,在发现很多用户有订阅知乎专栏的需求后,Inoreader 实现了通过调用知乎 API 抓取更新,只要将知乎专栏地址填入搜索框就可以直接订阅。此外,对于 OPML 文件,Inoreader 不仅支持直接导入,甚至可以订阅 OPML 地址并定期检查其更新。

而到了管理界面上,Inoreader 则再次充分体现了自己硬核的一面:每个订阅源的右侧都密密麻麻排列着近十个不同选项,可以对该站点进行加快抓取频率、设置过滤规则、修改所属文件夹等操作;点击订阅源名称可以唤出一个详尽的统计界面,几乎包含了各种可能维度的数据。此外,主界面侧边栏中也设置了一个「统计」入口,点击后可以看到针对你所有订阅的统计信息。当然,如此密集的功能排布在美观性和操作便捷度上必然是有所妥协的;我至今都很难记清这些功能的入口分别在什么地方。

Inoreader 的订阅管理与统计
Inoreader 的订阅管理与统计

NewsBlur 的添加订阅入口是左下角一个小小的加号,点击后弹出的输入框也同时支持搜索和直接贴入 URL,但不像前两个服务那样有单独的目录页来「探索」新订阅源,是一种比较纯粹的设计。其订阅管理能力介于 Feedly 和 Inoreader 之间,也具有按照活跃度和阅读频次等尺度排序、批量操作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NewsBlur 的文件夹是三者中唯一支持层叠(即子文件夹)的,可以满足一些用户细化分类的需求。此外,NewsBlur 针对单个订阅源的统计页面不仅提供基本的更新数据,而且还与其特色的智能训练功能结合,以全体用户所做评价从高到低为序,展示该站点文章常见的标签、作者和标题关键字。

NewsBlur 的订阅源管理与统计
NewsBlur 的订阅源管理与统计

小结:尽管 Inoreader 的管理功能毫无疑问是最为强大的,但 NewsBlur 在功能性和易用性之间达到了更好的平衡。

3.4 过滤与搜索

过滤和搜索可谓是 RSS 服务诸功能中的高峰。对于日常用户,可以用过滤去除无用的广告信息和不感兴趣的内容,减少阅读负担和精力分散;而深度用户则更可以通过这两个功能锁定特定话题,便利研究和写作。

Feedly 支持过滤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功能实现上比较完善。它的过滤机制是基于关键词的,其创建有两种方式,可以在侧边栏的 Filters 入口中新建,也可以在文章中选中关键词后点击右键创建。多个关键词之间可以用简单的逻辑运算符(ANDOR)组合,也可以用 author:title:来对过滤特定作者或标题。

Feedly 的过滤功能还有两个值得称赞的细节。一是支持设定过滤规则的有效期,这非常适合过滤那些短期内的爆发性话题,避免被重复内容持续「泛洪」。二是支持过滤结果的实时预览,这对于调试匹配规则非常实用。

Feedly:新建过滤
Feedly:新建过滤

但 Feedly 过滤器的重大缺陷在于,它只能被应用在所有文章或指定文件夹上,而不能过滤特定的订阅源,这严重削弱了过滤功能的灵活性。例如,我想过滤掉某一科技媒体中所有涉及「汽车」的文章,在 Feedly 的体系中,我要么付出误杀所有其他媒体报道「汽车」的文章的代价,要么避免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分类下。显然,无论哪种都是极不方便的妥协。(经咨询,Feedly 在官方 Twitter 回复中表示将会在今后支持订阅源级的过滤。)

再看 Inoreader,它的过滤功能(在该服务中被称为「规则/rules」)完全是碾压级别的。首先,规则的筛查范围可以是所有文章、特定文件夹或特定订阅源;筛查对象可以是文章的标题和/或内容,网址,以至是否包含图片、视频等附件,并且支持在文本匹配中使用正则表达式;同一过滤规则中可以设定多个条件,这些条件相互之间可以是「和」与「或」的关系;对于被筛出的文章,除了将其自动标为已读,还可以发送推送通知,打上星标、标签,或传送到特定第三方服务。规则的调试功能也很完善,在设置规则时或制定规则后,都可以实时看到该过滤条件的过滤结果和匹配率,方便随时进行调整。

Inoreader:新建过滤与匹配日志
Inoreader:新建过滤与匹配日志

稍显混淆的是,除了规则系统,Inoreader 还提供另外一种过滤机制,即针对单个订阅源的过滤订阅源(filter feed)功能,其支持的匹配规则与规则系统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不同在于过滤后的动作比较单一,符合(黑名单模式)/不符合(白名单模式)匹配规则的文章会被直接丢弃。

NewsBlur 的过滤机制是最特别的,自创了一种称为「Intelligent Trainer」(智能训练)的系统。在任意订阅源上点击右键选择「Intelligent Trainer」,NewsBlur 就会列出该订阅源中文章的所有作者(author)和标签(tag),它们是从原文网页内嵌的元信息(metadata)中提取的。你也可以从任意一篇文章上进入 Intelligent Trainer,从而看到该文章的作者和标签,并可以选择该文章标题中的特定关键词作为「训练」对象。

对于任何一个作者、标签或关键词,你都可以将其标为「喜欢」或「讨厌」。如果上述某一元素被标为「喜欢」,此后同一源中具有相同特征的文章将被认为是值得「关注」的,并聚合在单独的「Focus」模式中。相反,如果一个元素被标为「讨厌」,此后的类似文章将会被隐藏起来,但也不像在其他服务中那样会被标为已读或彻底无视,而是可以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查看并统一处理。

NewsBlur 智能训练功能的工作机制
NewsBlur 智能训练功能的工作机制

搜索能力方面,本文评测的三家服务均在界面上设置了显眼的搜索入口,且支持全文搜索(需要付费)。Feedly 的搜索功能很强大,支持搜索语法和按照时间、范围等尺度排序,但无法保存下来随时调用。NewsBlur 则可以将搜索关键词保存下来,并钉在侧边栏上;但是其搜索能力相对简陋,不支持逻辑算符,也不支持时间远近等筛选尺度。Inoreader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不仅可以用高级语法和筛选选项精确搜索结果,而且可以将其保存在订阅列表中随时查阅(被称为「动态搜索」Active Search,注意免费账户仅能保存一条动态搜索);保存后的动态搜索甚至可以导出为 RSS feed

Inoreader 的动态搜索
Inoreader 的动态搜索

小结:三个服务中,Inoreader 的过滤和搜索功能显然是最强大的,其功能的全面程度已经超越了「过滤」的范畴,而更适合用「自动化」来描述。如果硬要挑毛病的话,可能就是对入门用户显得不太友好。NewsBlur 的训练机制非常像是一个「低配版」的算法推荐机制(「低」配指判断内容相关度的维度低),胜在操作友好、易于理解,缺点则显然是远没有 Inoreader 那么灵活(例如不能针对文章内文进行过滤)。至于 Feedly,其功能本身并不落后,也很有潜力,但只能细化到文件夹层面的限制,则直接将整个过滤功能变得鸡肋。

五、其他功能与定价策略

5.1 第三方服务整合

任何一个优秀的工具都不会是一座孤岛。特别是对于 RSS 这样用来处理大量信息的工具,其价值更是要通过与其他工具的对接才能体现出来。

Feedly 的分享功能比较全面,阅读界面就有明显的分享按钮,诸如稍后读(Instapaper/Pocket)、笔记(Evernote/OneNote)、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等类型的服务均有支持,但并没有任何国内的常用服务,虽然可以理解,但多少是个遗憾。相比之下,Inoreader 不仅支持了国内微博(甚至还有快被遗忘的饭否),而且还支持 Pinboard、Bitly 等实用工具,比较方便。NewsBlur 的分享功能则不太突出,被折叠在了文章标题的右键菜单里,可选项也只有邮件、Evernote、Instapaper 和 Pinboard 等少数几个。

自动化方面,三个服务均支持与 IFTTT 的对接,其中 Feedly 还支持更灵活的 Zapier。但是,Feedly 的自动化支持是付费账户的独有功能,而且支持的触发条件普遍不太实用,主要是服务于其近期主推的团队协作功能,对于大多数日常用户来说作用有限。NewsBlur 相比之下则比较大方。Inoreader 虽然也将 IFTTT 整合设为付费功能,但由于该服务允许将任何文件夹、标签或关键词搜索结果导出为 RSS feed,而 IFTTT/Zapier 都支持以特定订阅源的更新情况作为触发条件,因此免费版事实上也能享受其便利。

小结:如果对第三方整合和自动化有较多需求,应当首选 Inoreader。

5.2 特色功能

除了上述决定着 RSS 服务核心体验的「基本款」功能外,三家服务还各自提供了一些锦上添花的特色功能。

前面提到,Feedly 的野心并不止于做一个纯粹的 RSS 阅读器、专攻信息获取,而是希望成为一个「信息枢纽」,融入阅读和处理方面的功能;Note、Highlight 和 Board 功能就是这种开发思路的体现。前两者的功能不言自明:每篇文章的顶部都有一个笔记框,可以在其中记下自己的想法;阅读过程中选中一段文本,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Highlight,就能将这段文本高亮。Board 功能则允许将读到的文章分类保存,在 Feedly 之外看到的文章也可以通过浏览器扩展等方式保存进来——有点和稍后读工具抢饭碗的味道。

Feedly 的信息收集功能
Feedly 的信息收集功能

NewsBlur 的特色功能则更多着眼于怎样让用户从 RSS 本身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例如,它的侧边栏上有一个专门的「Infrequent filter」入口,将那些每月更新频率低于 30 篇(可调节)的源内容集合一处,避免这些文章被淹没在一些量产站点的洪流中。再如,它支持显示特定文章的更新历史,或许对于「考据党」们有所帮助。

NewsBlur 的低频源过滤功能
NewsBlur 的低频源过滤功能

Inoreader 很难让人总结出什么「特色功能」——它的功能实在太多了。但有几个特别实用的确实值得专门提出:一是导出为 PDF功能,由于 RSS 中的文章没有繁杂的排版和广告,该功能导出的 PDF 相当于自带了版面优化的加成,特别适合用来归档。二是标签(tag)功能,它在应用场景上和 Feedly 的 board 比较类似,都是用来分类整理已读文章,但标签的灵活性显然高于在逻辑上更接近于文件夹的 board。另外,Inoreader 也有高亮功能,但它所谓的高亮并非由用户在阅读时手动标注,而是若干事先设定好的搜索关键词,当文章的标题或内容匹配这些关键词时,Inoreader 就会用不同底色将其突出显示。

Inoreader:高亮关键词
Inoreader:高亮关键词

小结:Inoreader 的附加功能最多且实用,但可能有一定的探索和学习成本。

5.3 定价策略

上文在对比各个功能时已经穿插着提及了三个服务免费版的限制,这里再做一总结。

Feedly 的免费版支持最多 100 个订阅源、3 个文件夹(Feedly 用语中的「feed」)和 3 个收集板。专业版年费 65 美元,可以解锁无限的订阅源、文件夹和收集板,但付费时并没有明显的按月付费的选项。可以看出,Feedly 总体的定价是偏高的,考虑到其能提供的高级功能又相对有限,我不建议在没有折扣(事实上也很少见)的情况下投资其付费版

Inoreader 的收费策略是最为灵活的,在免费版之上提供了 Starter、Plus 和 Professional 三档选项。其中,Starter(年付 15 美元)基本只有去广告的功能,而后两者(年付 30/50 美元,可月付)才具有上文描述的很多高级特性。考虑到 Inoreader 能提供的强大功能,只要你对过滤、订阅源加速等有需求,那么付费升级、特别是 Plus 一档,是很值得考虑的。值得提醒的是 Inoreader 有每年在黑色星期五大幅折扣的惯例,如果你有意升级,在那个时机购买年付版将是非常实惠的选择。

NewsBlur 的收费则比较简单粗暴,年付 36 美元,不支持月付;付费版的主要优势在于无限的订阅源、更快的加载速度和自定义搜索等。我认为 NewsBlur 的定价是比较合理的,但其免费版的限制严于 Feedly,付费版能提供的高级功能跟 Inoreader 相比则并无优势,地位比较尴尬。对于潜在的付费用户而言,主要的升级动力可能就在于对 NewsBlur 特有的文章训练机制的偏好。

六、其他推荐

除了上面主力对比的 Feedly、Inoreader 和 NewsBlur,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 RSS 服务可以作为备选对象。

6.1 Feed Wrangler

Feed Wrangler
Feed Wrangler

Feed Wrangler是一个在开发者圈中口碑较好的小众服务,采用的是简单粗暴的前置收费模式(每年 19 美元)。在界面设计上,Feed Wrangler……并没有任何界面设计。整个版面除了黑白灰,唯一的色彩就是超链接的蓝色,至于页面布局、排版选项更是一概欠奉,也没有针对移动端做响应式设计。Feed Wrangler 提供了 iOS 客户端,但更新很不频繁,几乎完全是出于维护目的,界面设计上也与 web 端的朴素一脉相承。因此,如果选用 Feed Wrangler 作为 RSS 服务,另外投资一个堪用的第三方客户端几乎是必须的

订阅源管理上,Feed Wrangler 没有采用一般的文件夹模式,而是自创了一个「Smart Stream」概念,这也是该服务的主要卖点。所谓的「Smart Stream」大致类似于其他服务中的过滤器/保存搜索,你可以选择要包含的订阅源以及特定的关键词。然而,Feed Wrangler 的过滤机制是比较简陋的,不支持针对特定订阅源的过滤,关键词也不加区分地同时适用于标题和正文,想达成满意的过滤结果往往需要复杂的语法和反复的试验。

总之,Feed Wrangler 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对于高级用户而言,它的定制能力明显不足,而对于日常用户,它又显得过于简陋、不够人性化。Feed Wrangler 似乎瞄准的是那些希望定价低廉而又有一定高级功能的用户,但这种过于垂直的定位或许也是它上线多年却始终小众的原因。

6.2 Feedbin

Feedbin
Feedbin

Feedbin也是在各类 RSS 阅读器推荐中经常被提及的服务。我第一次看到它时就眼前一亮:这绝对是 RSS 服务中在界面上做得最好的之一,从布局到交互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 iOS「原生范」。Feedbin 的阅读体验做得足够考究,打开褐色(sepia)背景色后俨然就是一个网页版的 Reeder。

更可贵的是,除了有一张好看的脸,Feedbin 的内涵也同样丰富。诸如全文搜索、保存搜索、过滤规则、第三方分享等高级功能都一个不缺。Feedbin 没有提供全功能的官方 app,而是别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名为「Notifier」的、专注于实时推送功能的工具;与此同时,由于「聪明地」选择了兼容 Google Reader 的 API,Feedbin 得以「免费」获得了大规模的第三方 app 支持。

遗憾的是,Feedbin 采用了门槛较高的前置收费模式,且价格达到每月 5 美元;更要命的是,它在国内大多数地方无法正常访问。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它赞许有加却无法列为主力推荐的原因。但只要你的网络条件允许,我强烈建议通过它的免费试用进行体验。

6.3 The Old Reader

The Old Reader
The Old Reader

对 Google Reader 念念不忘的老用户或许能在 The Old Reader中满足自己的怀旧感。尽管很多 RSS 服务都自比为 Google Reader 的精神继承者,但 The Old Reader 绝对是最身体力行的一个,从布局到配色都处处透露出前者的影子,只是按钮和边框稍微变得圆润了些而已。由于没有过多的修饰,The Old Reader 的页面响应非常快,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纯粹的阅读工具。

但在这份神似和简洁之外,The Old Reader 能提供的就不多了:没有多少阅读选项、没有过滤、没有订阅源信息统计。此外,The Old Reader 的客户端支持也不多,并且没有提供官方 app。

如果你想寻找一个免费稳定的阅读器,但又对 Feedly 那种改旗易帜的设计风格不感冒,那么 The Old Reader 或许是你的选择。但与 Feedly 类似,它的高级账户能提供的功能有限,如果追求高级功能,建议还是优先考虑 Inoreader 或 NewsBlur。

6.4 自建 RSS 服务和其他

当然,如果上面提到的 RSS 服务都不能让你完全满意,又或者你对自己掌握数据有特殊的追求,那么自己搭建也是一个选择。例如,Tiny Tiny RSS就是一个用户量很大的开源服务,我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其搭建流程。此外,本文提到的服务中,NewsBlur 和 Feedbin 也都是开源的,如果你对它们的功能感兴趣又不想付费,也可以通过在自己的服务器上搭建来实现免费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自建 RSS 服务虽然理论上是「免费」的,但考虑到需要投入精力手工搭建和维护,且要自己承担数据丢失等潜在风险,其使用成本未必低于付费服务。另外,这类服务所使用的 PHP、Ruby 等架构对于资源的消耗是较大的,搭设前要考虑自己的主机剩余性能能否胜任。

最后,阅读 RSS 还有一些另类选择。例如,知名的聚合阅读应用 Flipboard是支持添加 RSS 链接的(它甚至可以直接订阅 YouTube、Twitter 和微博,并将不同性质的订阅源混合成名为「杂志」的集合统一查看)。再如,News Explorer是一个 iOS/macOS 上的本地 RSS 阅读器,它借助 iCloud 来进行订阅源和已读情况的同步,从而实现了无须服务端的跨平台阅读。

七、选择建议

作为评测类文章的套路,决策建议是免不了的。但任何涉及阅读的选择都是非常个人化的,RSS 也不例外。换句话说,选择哪个服务,更多取决于你想用 RSS 来做什么。

对于大多数只是希望用 RSS 进行一些日常阅读的用户,以及此前没有接触过 RSS 而有意尝试的用户来说,Feedly 仍然是最不会出错的选择。它设计美观,访问稳定,免费账户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官方 app 的完成度颇高,免去了大多数用户另外投资客户端的成本。但在进阶功能方面,Feedly 的收费账户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能提供的功能并不突出,因此不值得推荐。

对于那些希望将 RSS 作为信息枢纽或研究工具的用户,Inoreader 就是不二之选。它颗粒度极细的过滤规则将 RSS 高度自治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与第三方服务强大的整合能力也能让你随意搭建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流。Inoreader 也有着友好、合理的收费策略,其 Plus 版是我认为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不过,Inoreader 的网页端过于强调功能性,在操作友好度上的进步空间很大;新版移动端 app 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设计感的同时削减了调节高级选项的能力。

NewsBlur 则是一个很难归类的服务。一方面,它坚守 RSS 阅读器的纯粹定位,不像 Feedly 那样试图淡化这种身份;另一方面,它又不像 Inoreader 那样尽可能把所有选项都暴露给用户,而是用「智能训练」这类经过简化和包装的形式加以呈现。Power User 或许会嫌弃它不够强大,但功能上的克制很多时候其实反而可以促进效率。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不选 NewsBlur 的理由,那也不会是它的功能不够强大,而是它的设计确实有些落后于时代。

另外,是否主力使用第三方 RSS 客户端也是选择服务时要考虑的因素。Feedly 显然是最适合与第三方 app 搭配使用的。支持它的应用数量最多,同时已成为高级 RSS 客户端标配的获取全文、版式调整等功能也恰好能弥补 Feedly 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我在用 Feedly 的四五年中,登录网页版的次数屈指可数。而 NewsBlur 和 Inoreader 则不然,它们的很多独有功能是只能通过 Web 版或官方 app 控制的,而第三方 app 能实现的只是「最大公分母」,因此至少要和官方 app 结合使用。

至于额外提及的几个服务、甚至自建 RSS 的选项,它们之所以没有成为本文评测的主角,原因就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可能极其影响使用的局限性。因此,除非你非常看重它们的某些特质,建议谨慎选用。

八、结语

从对诸多 RSS 服务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某种程度上看到 RSS 未来的发展趋势。显然,大多数服务都或多或少融入了一些更「现代化」的元素,如算法推荐和社交。本文对比的三个服务都会主动基于订阅情况推荐热门文章和相关订阅源,也都加入了不同形式的文章评论、用户资料页等社交功能。设计上,走得最远的 Feedly 已经可以几乎让新用户看不出这是个 RSS 阅读器;硬核如 Inoreader,在新版 app 中也顺应了高饱和度、高对比度的设计风潮和简化功能、聚焦内容的趋势。

这些变化,固然是优化用户体验、拓展产品功能之举,但也表明各家服务都已经意识到固守原教旨意义上 RSS 的窠臼是难以吸引用户的。要在算法的攻势和不断上升的信息数量级中立足,当今的 RSS 必须主动拥抱变化,提供更高效的筛选机制、更低的使用门槛。而从乐观的角度看,正是 RSS 的简洁、可扩展为这些变化提供了可能,让这个诞生于上世纪末的技术在今天还能保持存在感;这无疑是所有对 RSS 怀有感情和希望的用户所乐于看到的。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弹钢琴、看动画、玩游戏……你的 Touch Bar 还可以这样玩

$
0
0

自 Apple 在 MacBook Pro 上用 Touch Bar 取代 Fn 功能键以来,有关它的各式争议就没有停息过。除了探究如何更高效地使用 Touch Bar,利用好这块方寸之地(例如这篇 Touch Bar 效率使用指南),还有一些开发者脑洞大开,做出了不少「无用而有趣」的 Touch Bar 应用。

Touch Bar Piano

为了让孩子从小陶冶情操,赢在起跑线上,学钢琴无疑是个好选择。但如果你不慎把买钢琴的经费挪用到了 MacBook Pro 上,也不要心急,可以先装个 Touch Bar Piano冷静一下。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上图所示,安装并打开 App 后,你的 Touch Bar 便成了模拟琴键,可以随时瞎弹一曲 Aloha 'Oe。而在 Touch Bar Piano 的偏好设置中,你还可以从 128 种风格里选择自己偏好的乐器,其中也包括了我们熟悉的 Hawaii Guitar。此外,你也可以自定义琴键的大小、位置等,贴合自己手感。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果感兴趣的话,你可以从 官网免费获取 Touch Bar Piano。

Touch Bar Nyan Cat

Nyan Cat(彩虹猫)是英文世界中最著名的 meme 之一,其 源视频在 YouTube 播放量已经超过了 1.5 亿次,衍生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请输入图片标题

这只有趣的喵咪,当然也受到了广大程序员们的喜爱,比如本节要介绍的 Touch Bar Nyan Cat,就将彩虹猫动画搬到了 Touch Bar 上。只需轻轻一点,你就能在自己 $2K+ 的 MacBook Pro 上欣赏一场永无止境的奔跑,配合着魔性的 BGM,可以说是 Touch Bar 最佳伴侣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GitHub审查 Touch Bar Nyan Cat 的源代码,但需要注意的是,开发者提供的下载链接指向为 Dropbox。如果你上网方式不太科学的话,可以使用 此链接代替。

除了 Touch Bar 外,你还可以在 YouTube 进度条TerminalApp StoreGoogle PlayMicrosoft Store等地找到 Nyan Cat,满足各位爱猫人士所需。

PPAPBar

PPAP 全称 Pen Pineapple Apple Pen,同样是曾席卷全球的著名洗脑 meme。由于 Apple Pen 有点类似 Apple Pencil,使得 Apple 官方也在 Siri 里埋了一些 PPAP 梗。而 PPAPBar这款 App 则允许你随时随地播放歌曲,并自由组合歌词。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GitHub审查 PPAPBar 源代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开发者并未给出编译好的 App 文件,你需要通过 Xcode自行编译使用。

具体做法是:首先前往 项目主页,点击网页右侧的 「Clone or download」,并选择 「Download ZIP」。下载完成后,双击并打开 「PPAPBar.xcodeproj」 文件,导入项目代码,再按 ⌘Command + B快捷键构建 App。在本项目中,开发者由于版权因素并未给出 BGM 文件,需要你在项目文件夹内自行添加 「pineapple.mp3」等 6 个音乐文件才能够正常编译。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后文介绍的 App 中,也有一些需要自行编译,具体方法与本例一致,到时便不再重复讲解了。

Gachi Touch Bar

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你可能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些国产「鬼畜」。那么,Gachi Touch Bar 就是为你准备的最好舞台。安装后,你的 Touch Bar 上就会浮现出比利·海灵顿、木吉カズヤ、赤ちゃん等 哲♂学家,点击头像,就能听到各种经典台词,令人心旷神怡……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GitHub免费获取 Gachi Touch Bar,同样需要自行编译才能使用。

TouchBarDino

常用 Chrome 的人,大概对断网时出现的小恐龙跑酷游戏都不陌生,其也被移植到了 iPhone 通知中心AndroidWindows 10 Mobile等众多平台上,所以当然也有开发者把它搬到了 Touch Bar 上。

请输入图片标题

游戏具体规则想必不用我多介绍,只要抓住时机,跳过沿途的树木,坚持更长时间就是胜利。如果你也想随时品味一番,可以从 GitHub免费获取 TouchBarDino。

Pac-Bar

与 Chrome 的小恐龙相比,1980 年诞生的 吃豆人(Pac-Man)无疑是老前辈了。作为当年全球最流行的电子游戏之一,吃豆人的形象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在今年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和 2010 年 5 月 12 日的 Google 首页 Doodle上都有亮相。而 Pac-Bar,顾名思义,就是在你的 Touch Bar 上玩 Pac-Man 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与原版玩法相似,在 Pac-Bar 中,你需要使用方向键操纵吃豆人吞掉迷宫中的豆子,同时躲开鬼魂的封锁。但受到 Touch Bar 显示面积制约,Pac-Bar 将原版的地图和敌人数量都大幅删减,在缺口处按方向键进入的话,你就会被传送到另一侧,而非迷宫滚动延伸。吃光豆子后,Pac-Bar 会保留分值,自动重置,但鬼魂速度越来越快,增加游戏难度。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GitHub免费获取 Pac-Bar。

Touch Pong

时光倒回至 1972 年,雅达利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投币式街机电子游戏——Pong(乓),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在腾讯还没创立的年代就 遭到了一大波山寨

请输入图片标题

而 Touch Pong 这款游戏,也正是受到了 Pong 的启发。与上面介绍的两款游戏不同,Touch Pong 的显示区域占据了 MacBook Pro 的整块屏幕,而 Touch Bar 则是充当了控制器的作用。只需要在触控区域轻轻滑动,屏幕上的球拍便会随之移动,帮助你成功接到飞来的乒乓球,整个流程都符合玩家直觉,可玩性较高。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Mac App Store以 12 元的价格购买 Touch Pong。

Touch Bar Space Fight

让我们把电子游戏发展历程的时间轴再次拨前,在 1962 年的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了被广泛视为电子游戏祖师爷之一的 Spacewar!(太空战争!)。在此之后,空战射击类游戏蓬勃发展,也出现了多款经典之作。

请输入图片标题

程序员们貌似很喜欢在最新的硬件上运行最古老的程序这件事,比如 Touch Bar Space Fight 这款游戏,就允许你在 Touch Bar 上体验一场像素太空战争。规则也很简单:方向键控制小飞机上下移动,空格键射击消灭敌人,直到最终续命失败就 Game Over 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GitHub上免费获取 Touch Bar Space Fight。

TrumpBar

作为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川普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全球人民的广泛关注。为了全面贯彻落实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施政纲领,提前实现 Keep America Great的远景规划,你需要时刻了解川普总统的各种最新语录。

请输入图片标题

为此,有一部分思想觉悟较高的开发者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 TrumpBar 这款应用。只需要轻点 Touch Bar 上的按钮,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听取川普语录,提高自身姿势水平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GitHub免费获取 TrumpBar,需要自行编译。

TouchFart

在本文介绍的所有 App 中,TouchFart 可能是最不正经的那一个。就像它的名字那样,TouchFart 唯一的功能就是模拟放屁声,并提供三种声效选择。你可以把它用在团队研讨、部门会议、程设课堂等诸多严肃场合,用以缓和气氛、提升个人形象等。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果不怕被打的话,你可以在 GitHub免费下载 TouchFart。

少数派六周年限定周边,现已开放购买

$
0
0

2018 年是少数派走过的第六个年头。

借六周年的机会,我们定制了一系列全新的周边产品,希望让少数派的品牌和内涵变成一种生活符号,同时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为你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一些帮助。

3 月 14 日(π Day)少数派 6 岁生日那天,我们将这些周边商品上线了摩点网,将这些产品打包成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并以相对优惠的价格预售。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达成了众筹目标。到 4 月 4 日结束时间时,我们获得了 360 人次的支持,众筹完成度达到了 295.26%。

在这里我们对各位致以真诚的谢意,非常感谢大家在少数派六周年之际支持我们。

这些周边都可以在少数派微店购买

4 月底,所有的预售订单都已经处理完毕,正如我们之前所说,这些周边也都将单独上架售卖。

现在,你可以通过少数派微店选购你喜欢的周边了。不过有些商品数量有限,还请尽快剁手哦~

前往少数派微店购买六周年周边 >

六周年限定帆布包

六周年限定款,采用 16oz 帆布面料,更大尺寸可容纳更多物品,内置隔层满足生活工作多种场景需求。

包身的九个图案展现了数字生活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同时诠释出少数派品牌含义。而使用了少数派 logo 红色的肩带使得帆布包更具活力和气质,也为生活增添几分颜色。

去购买六周年限定包>

请输入图片标题

少数派 × Rivers 随身杯

采用网上很受欢迎的 Rivers 随身杯,在保持原有简洁设计的基础上加印了少数派 logo。

随行杯采用食品级塑料材质,手感舒适,双层杯壁设计隔热防烫,冷热均可使用。350ml 的容量非常适合随身携带,贴心的防漏翻盖设计不但方便随时饮用,也可以放心的放在包中,不用担心漏水的问题。

去购买少数派定制款 Rivers 随身杯>

请输入图片标题

定制笔记本

定制笔记本封面采用和 Moleskine 相同的荷兰进口充皮纸,搭配亮眼的红色设计和少数派 logo 压纹。

内页纸张采用 100g 米色道林纸,不洇墨,不透墨。点阵样式自由度更高,效率笔记与绘画试图,都可以在一本之中呈现,当你思维陷入僵局,用它帮你厘清思绪。

去购买定制笔记本>

请输入图片标题

六周年纪念贴纸包

扩充版的贴纸包内含五款贴纸,除了少数派 Logo、Power+ 外新加入了三款怀旧贴纸,初版少数派 logo、Matrix 社区 logo,还有网站改版前天天见面的 whoops 🌚

前往微店购买六周年纪念贴纸包>

请输入图片标题

少数派 x TEENJOYAKA 手机壳

少数派再次和 TEENJOYAKA 合作推出创意手机壳,手机壳中间采用透明镂空设计,可以随意放上好玩的卡纸。你可以通过自制卡片,尽情表达你少数派的个性。

去购买少数派 × TEENJOYAKA 手机壳>

少数派徽章、冰箱贴

追加制作的少数派 Logo 徽章采用锌合金材质,使用珐琅工艺,手工入色,细节满满,看起来就像一枚小工艺品。

去购买少数派徽章>

请输入图片标题

新推出的少数派 Logo 冰箱贴则采用滴胶材质,红色的派 Logo 放在冰箱上作为点缀,为生活添加了几分色彩。

去购买冰箱贴>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何巧用曝光,拍摄一张美观的产品图片?

$
0
0

生活中需要拍摄产品图的时候很多,卖手工制品,写评测拍实物图等,优秀的配图可以给人非常好的视觉观感,今天我们来看看如何巧用曝光拍摄产品图。

注:本文中所有图片均使用 iPhone X / Sony RX10M3 拍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产品图

每个人对产品图的期望都有些许不同,有人偏爱建模软件精心渲染出的产品模型,也有人喜欢产品的实拍。本文说的就是第二种实拍,我喜欢拍摄类极简风格的产品图,纯色背景突出主体的图片使用起来很百搭,本文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拍摄的。

最终效果
最终效果

准备

拍摄产品图需要准备两样东西,一台相机或手机用于拍摄,一个灯箱用来消除阴影。本文我将使用索尼黑卡相机及 iPhone,配合 Foldio 灯箱,分别介绍相机和手机拍摄产品图的流程。

在拍产品图时最让人头疼往往是阴影,我们这里所做的就是依靠灯箱里光的漫反射来消除它们。本文中涉及到的拍摄技巧是通用的,你也可以选用自制或其他品牌的灯箱。若你打算自制灯箱,可以选择一个空的纸箱将其四周贴上白色泡沫板或其他反光材料,在其中布置并调整灯光以达到消除阴影的目的。

Foldio 灯箱
Foldio 灯箱

相机拍摄

首先将被拍摄物品放置在灯箱的底部灯座上,将底座灯转指向灯箱内侧。观察下图,你会发现这时虽然手机支架的影子没了,但是照片中依旧可以很清晰的底座边界,这时我们可以提高底座灯台亮度来尽可能消弱底座的边界。若你的灯箱没有底座灯也是没问题的,不过这样你可能需要在下一步中更进一步抬高曝光来消除边界线。

调整灯光亮度
调整灯光亮度

接下来将相机的焦对准在被拍摄物体上,选中光圈优先模式,调节右侧曝光转轮以大幅抬高曝光,直到边界消失并拍照。为了避免增加过多噪点,你可以选择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通过拉长快门来提升曝光量。若你没有三脚架,也可以抬高 ISO 来提升曝光量。

相机设置
相机设置

此时得到的照片如下图,你会发现背景边界已几乎消失,可是照片有些过曝。

大幅提高曝光以消除边界
大幅提高曝光以消除边界

将上面得到的照片放入任何后期软件中,轻微压低曝光,即可得到产品图。

后期压低曝光得到产品图
后期压低曝光得到产品图

手机拍摄

用相机拍摄也是一样,用手机拍摄产品图也是先对焦到被拍摄物体,抬高曝光消除边界,拍好后压低曝光即可。下面的动图因为 GIF 被压缩的太过分显得照片很过曝,其实没有,曝光到你自己觉得合适即可。

打开原生相机应用,对焦至被拍摄物体本身,滑动右侧曝光条来提高曝光:

拍摄时提高曝光
拍摄时提高曝光

拍摄完成后,进入照片编辑模式,选中并压低光效即可:

后期时降低曝光
后期时降低曝光

得到的产品图里,你会发现像鼠标这样凹凸不平的物体还有可能产生别的阴影,这时候可以用一个额外的小灯在拍摄时对阴影部分轻微补光。

拍摄时未对鼠标阴影处打光
拍摄时未对鼠标阴影处打光

创意用法

这里你会发现我在右下角加了一个小灯,它照在被拍摄镜头上的反光可以给画面增添乐趣。若你希望得到不一样的背景,也可以选用不同颜色的背景布,甚至还可以使用绿幕来彻底更换背景,这就完全随你的心意了。

巧用灯光和背景
巧用灯光和背景

写在文后

在摄影中,对光的运用非常重要,你可以多去尝试使用不同的打光方式,它们很有可能给你带来惊喜。只是用手机和灯箱拍摄一张好的产品图并不难,也许几秒钟你就能得到一张不错的照片,若你喜欢拍产品,手工或精心组装好的模型,这种拍摄方法绝对值得你尝试。

(题图:OrangeMonkie)

笔记本电脑进水急救手册

$
0
0

一部笔记本电脑、一部手机、一盆仙人掌和一杯咖啡,没有任何文件堆在桌子上,在办公累了能端起咖啡来一口。这应该是大多数办公族喜欢的办公环境吧。不过在喝咖啡时你的手一抖,咖啡洒在了电脑上……那估计再好的办公环境也不能让你心情愉悦起来了。这篇文章就将告诉你如果你不幸地碰到了这种情况的话,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

进水后该做什么

在电脑进水之后,可能水分还没有进入例如主板等关键区域,电脑还能正常使用,但即使这样也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而不进行处理,这样的话到了后期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断开电脑的电源

断电、断电、断电,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当水洒到电脑上时,如果电脑处于关机状态的话,立即拔掉电源和电池。如果电脑处于开机状态并且出现异常时,不要犹豫,马上强制关机并且移除电源和电池,如果电脑还能正常操作,立即保存好手上所有的工作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关机并拔掉电源和电池。电脑进水后如不及时断电的话将会造成主板短路,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拔掉所有外部设备

在断电过后,如果电脑上还接有如移动硬盘、鼠标等外部设备的话也需立即拔下,防止外部设备造成的二次伤害。如果你的动手能力比较好的话建议将机器的硬盘、内存条拆除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视进水情况做进一步处理

在断电、移除外设之后,接下来就要视情况做进一步处理。

  • 如果水是由键盘面进入的话,擦干键盘表面的水分后将电脑倒扣于桌面上,有条件的话建议在一侧放置物品,使电脑倾斜一定的角度,便于水分流出。

键盘面朝下放置

  • 如果水是由电脑侧面进入的话,擦干侧面的水分,在了解你的电脑结构后,将进水面朝下放置在桌面上,使水分从进水面倒流出来,以避免主板进水。

进水侧面朝下放置
  • 如果电脑的底部进水的话,那么请慢慢的将电脑移动到通风干燥的地方,切记在移动时幅度一定要慢,否则水分会在电脑内部流动,从而损坏内部元件。在确认移动完成后及时清理电脑表面液体,在表面干燥后可以使用吹风机的冷风模式加速电脑内部干燥过程。

联系售后

待电脑干燥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售后,千万不要开机、千万不要开机、千万不要开机,重要的事还是要强调三遍。由于电脑结构的精密性,你无法知道在哪个缝隙里还残留有水分,也许在当时没有问题,不过在长时间过后,这些残留的水分会一点点腐蚀你的主板,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以我自己的微星笔记本为例。打开微星官网,找到售后服务,打开后选择预约服务,填写好自己的基本资料后向下滑动后就来到了这个界面

这里以送修服务为例,选择你所在的地区和维修时间,点击「预约」,选择具体类型,填写好个人详细资料并提交,到时候直接将电脑送到售后中心就可以了。其它品牌电脑的维修预约也大同小异,在这里就不再展开。

拓展:洒水到手机上该怎么办

在生活中,洒水到手机上的可能性会比洒水在电脑上的几率大许多,并且由于手机内部设计的极为精密,一旦进水就代表着整个手机「Game Over」。也正是如此,许多手机厂商在旗下手机中加入了防水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百水不侵」了,在手机溅水后仍需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处理。

  • 对于那些拥有防水功能认证的手机,在溅水后将手机擦干,确保手机表面没有水分之后将手机接口处朝下并轻拍手机以排出其余液体,你也可以使用冷风来加快干燥过程。
  • 对于没有防水功能的手机,先按照有防水功能的手机的处理方法处理,处理后需尽快送到售后中心进行维修。

虽然现在很多手机已经具有防水功能,但是现在大多数厂商对于进水造成的损坏是不予保修的,所以不要一时手贱而导致手机损坏,到时候就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一些小提示

电脑进水这件事谁都不想碰到,你可以做好以下预防工作来避免:

  • 尽量不要在电脑边上放有水的杯子,如果确实需要,放一个有盖子的杯子并且将盖子盖紧
  • 如果资金充裕的话可以考虑为电脑购买一款支架。
  • 喝水时远离电脑,防止手抖而造成电脑进水。
不建议在喝水时使用电脑

 如果很不幸,你的电脑进水了,请在第一时间内按照上述方法来做,除此之外还需注意:

  • 处理过程中千万不要尝试开机
  • 处理完毕后请迅速交给售后处理。

电脑进水后,按照以上的操作可以让损失降到最低。切记不要手贱操作,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将不可估量,切记

相关资料:笔记本进水后紧急处理方法 - 惠普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Ludum Dare 第 41 届限时游戏制作比赛结束了,其中这 8 款作品值得一玩

$
0
0

Ludum Dare(以下简称 LD)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举办次数最多的独立游戏开发者竞赛,该竞赛的看点在于,主办方提前公布每一届比赛的主题,并且参赛选手需要在 48 小时(单人竞赛)或者 72 小时(合作竞赛)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一部成品游戏的制作。大家熟知的《进化之地》《回声探路》等等作品就是诞生于此。

在今年 4 月中旬,第 41 届 LD 成功举行,本届大赛的主题是 Combine 2 Incompatible Genres(兼合两个不相容的流派),这个主题的乐趣在于如何将目前大众玩家所熟知的两个或者多个游戏类型,以一种看似不可融合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本文精选了 8 款极富创意与趣味性的作品呈现给大家,你也可以在 这里 查看本届大赛的全部参赛作品,寻找自己喜欢的游戏,为他们提供赞助。

Dragoon Drop

  • 作者:Strange Spaces
  • 类型:卡牌 + 平台动作

你能想象在快节奏的平台动作游戏里加入策略性要求极高的卡牌游戏元素吗?Dragoon Drop 实现了这个似乎不可实现的组合。

你需要通过下方的卡牌来控制角色的所有行动,比如「冲刺 2 格」「跳跃 3 格,攻击」等等,同时游戏也包含了平台动作游戏所具备的怪物、宝箱、地形陷进等等要素,难度与趣味度都极高。你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该页面含详细游戏介绍)。

Oni Hunter

  • 作者:pataya
  • 类型:潜行 + 解谜

这是一款将潜行要素与益智解谜游戏相结合的赛博朋克佳作,玩家扮演一名潜入高楼的刺客,需要解决每一层楼的重重侍卫。

解决这些守卫的方法是使用主角独有的 Ghost Strike 能力,点击右键进入猎杀模式,然后利用左键选取猎杀位置,再次点击右键开始猎杀,主角会依照点击顺序,对直线经过的敌人造成攻击,所有敌人击杀完毕并最终返回电梯口才算过关。

由于点击次数有限,且有不同类型的敌人(比如带有监视功能的敌人或者是身披装甲的敌人),游戏中后期难度不小,需要多次尝试思考最佳路线。这款游戏人气颇高,你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Dark Soil

作者:Pietro Ferrantelli / 类型:动作 + 农场养成

最让我惊喜的一款作品!播种、浇水后收获的竟然是一个个会攻击人的怪物,只好拿起钉耙一个个敲碎了。

像素画面精细、动作流畅度爆棚,与前两作的慢节奏不同,这款作品对于操作要求极高,及时播种、装水浇水,还要切换武器解决成熟作物产出的小怪,忙得一团糟。期待独立完整版上架,你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Birkanoid

  • 作者:Mate Cziner
  • 类型:弹珠 + 卡牌

利用经典「子弹时间」所构建的弹珠游戏,不过在这款游戏里你可以控制你的弹珠,而控制的方式是使用卡牌。当弹珠进入子弹时间后,会进行缓慢的惯性移动,在这段时间里你可以选取下方呈现的不同卡牌来控制弹珠的下一步走向,比如「瞄准」「生成护盾」「分裂」等等,在弹珠游戏原本的无序性上加入了卡牌的可控制性,乐趣无穷。你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Goal And Crossbones

  • 作者:Retrosaur
  • 类型:足球 + 地牢

这是一款需要你踢着自己的骷髅头不断闯关的足球游戏,设定非常有趣,画面与动作细节也非常可爱。当你靠近自己的脑袋(足球)时,调整方位按下空格即可将球踢出去,但是要注意阻拦你的地牢怪物们,以及游戏中后期不断涌向你的「敌方球员」。

由于加入了地牢探索的设定,你的视野仅有一个圈的大小,还需要你找到对方的球门才行。你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Vyperspace

  • 作者:iLKke
  • 类型:贪吃蛇 + 射击

这款作品创意很好但是呈现方式我不是很喜欢,作为游戏来说手感比较差,相较来说这款游戏在策略层面要求更高一点。整体游戏场景是跟随玩家行动而逐帧行动的,玩家是一只抽象的小蛇(飞船?),通过射出子弹击破陨石,吃掉不同颜色的分裂块后逐渐成长。

游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打破陨石吃掉小方块增长分数(与长度),另一部分是作为贪吃蛇游戏,你要避开各种障碍物(以及自己的身体),难度很高,操作也不轻松,感兴趣的话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Late for Love

  • 作者:Gaze Team
  • 类型:竞速 + 游戏小说

想要体验你在开车时旁边坐着一个话痨不断和你谈话的困境吗?你要一边好好开车避免发生车祸,还要照顾这位同伴的情绪让她开心起来。

她说着一大堆围绕在你们身边的人和事,但是我相信你根本无法集中精神听她讲故事,即便她问你问题,也不过是敷衍回答了事。这是一款容易让你暴躁的游戏,即便你并没有真的在开车,也没有人一直在说话打扰你。你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Type n Jump

  • 作者:The Jucas
  • 类型:打字模拟器 + 平台动作

这款游戏可能对于国人玩家来说稍微有点难度,毕竟核心要求在于打字的速度。这不是一款仅仅通过打字来进行操控的游戏,它更需要你在某个时间快速的敲出合适的单词来通过关卡。

比如在通过一个具有三段尖刺的通道时,什么时候「STOP」,什么时候「JUMP」都需要极快的反应力和打字速度。很有趣的游戏,但是难度挺高的,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在 这里 体验该游戏。

写在最后

以上介绍的仅仅是本次参赛作品的冰山一角,还有 更多的优秀作品 等待你们去尝试。我一直在关注每一届的 Ludum Dare 游戏开发盛会,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独立游戏开发者赋予了游戏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当你已经对于目前市面可见的游戏感到疲惫时,不妨关注一下 Ludum Dare,它会带给你无穷无尽的惊喜与乐趣。

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 Ludum Dare,欢迎阅读一下之前少数派的介绍文章:



不需要 Root,也能用上强大的 Xposed 框架:VirtualXposed

$
0
0

如果你喜欢折腾 Android 设备,那么你应该对 Xposed 的大名有所耳闻。

这个第三方框架,让许多 Android 玩家都爱不释手。通过对系统框架的「偷天换日」,它可以修改系统与应用的各种数据,籍此实现无数种可能性,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 Android 系统的可玩性。

参考阅读:关于 Android 7.1 的 Xposed,你想知道的都在这

但由于涉及到对系统底层的一些改动,Xposed 的使用也有着各种限制;例如,必须要解锁手机的 Bootloader,以及获取 Android 的 Root 权限等。

然而,有些设备在执行这些操作时可能并不方便,甚至无法解锁或者 Root。

但俗话说得好,「办法总比困难多」。VirtualXposed 的出现,为这些设备带来了一丝曙光;开发者称,借助它,即使在没有 Root 权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Xposed 框架!

它是如何实现的?体验怎样?使用时又会遇到什么问题?接下来的文章中,这些问题将会一一得到解答。

原理是什么?

首先,VirtualXposed 并未对系统底层进行任何修改,也没有利用什么奇怪的漏洞。

它的工作原理,有点像那些双开软件。你可以这么理解:它在你的手机里生成了一个「虚拟环境」,再在这个环境中启用 Xposed。一切都是虚拟的,这也是它叫做 VirtualXposed 的原因。

正因为此,你需要使用的 Xposed 框架与框架所对应的应用,都需要安装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才能起作用。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在钉钉上应用某个虚拟位置的框架,你必须同时把二者都安装到 VirtualXposed 中。

只在 VirtualXposed 中安装框架,是不会对系统中的钉钉起任何作用的。同理,直接将框架安装在系统上,或是将应用和框架都安装在系统上,也都不会起任何作用。

了解了它的运行原理之后,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如何使用这款「神奇」的应用了。

安装应用&框架

初次打开 VirtualXposed(下文中或简称 VX)后,呈现在眼前的,是这个类似于 Android 启动器的界面。

不要怀疑,你并没有装错软件;还记得上面介绍的原理吗?这是一个「虚拟空间」。而这个启动器,就相当于「虚拟空间」的入口。

和 Pixel Launcher 一样,向上滑动就可以打开应用抽屉,安装到 VirtualXposed 的应用都会在其中显示;但一开始只有预先装好的 Xposed Installer:

如果一切正常,「虚拟环境」中的 Xposed 应该是已经启用的,打开后会显示「Xposed 框架已激活」......即使我的手机并没有解锁,以及获取 Root 权限。

有三种方法可以将应用与模块安装到 VirtualXposed 中。第一种,是「克隆应用」,即将已经安装在系统中的应用添加到 VirtualXposed。

回到 VX 的桌面,点击那个看上去像是应用抽屉的按钮,可以打开 VX 的设置选项:

选择「添加应用」,在已经安装到系统中的应用中进行勾选,确认后即可将它们「克隆」到 VX 的「虚拟环境」里。

如果想要添加并未安装的应用或模块,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即在各种文件管理器中打开 .apk 安装包后,选择「安装到 VirtualXposed」:

另外,如果你已经将各种市场或是浏览器添加到了 VX 中,也可以直接通过这些渠道下载并安装应用。

当然,如果只是想安装模块,还可以直接通过内置的 Xposed Installer 搜索并安装:

添加到 VirtualXposed 中的应用,运行起来与安装到系统中的应用几乎无异;可以正常接收通知,以及浏览本机中的图片等文件。

除此之外,它还可以像「双开」软件一样,同时运行两个相同的应用,并在多任务中进行切换,甚至还可以分屏。从 VirtualXposed 中打开的应用,会加上 [Admin] 的前缀。

想要管理 VX 中的应用进程或是卸载应用,前往设置即可,直接在抽屉中长按图标也可以实现部分操作。

有趣的是,VX 中的启动器,本质上也的确是个 Pixel Launcher。如果愿意的话,你甚至还能在设置中更换图标包......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既然应用和模块都已经准备完毕,那么是时候试试看,它能不能正常使用那些框架了。

应用框架测试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从 VirtualXposed 官方网站上给出的支持模块列表中,我挑选了两款框架进行测试。其中一款名为 MDWechat,是一个能让微信界面 Material Design 化的模块。

参考阅读:用两款插件让微信更符合 Material Design 设计

激活模块的方式,与实机里的 Xposed 大致无异。打开 VX 中的 Xposed Installer,然后前往「模块」,就能看到安装好的模块了。

按道理来说,接下来的步骤应该是「勾选模块,然后重启手机」;然而在 VX 中,启用模块并不需要真的重启手机。只要在勾选模块后,前往设置,点击最下方的「重启」即可。「重启」的速度极快,因此作者还设置了一个「温馨」的 Toast 提醒......

完成这些操作后,再打开微信;令人兴奋的是,MDWechat 的确被成功激活了。

Material Design 版微信,看上去如何?

我又测试了另一个模块:应用变量,通过它可以分应用修改机型,从而显示各种不同的来源「小尾巴」。

它也可以成功地被激活,并对 VX 中的应用进行修改。现在,我也是用 Mate 9 保时捷设计发微博的人了!(笑)

当然,这些模块只会对 VX 里的应用生效。但的确,VirtualXposed 在一台既没有解锁,也没有 Root 的设备上,成功应用了 Xposed 框架模块。

如果嫌每次都要在 VX 的启动器中打开应用麻烦,可以长按图标,选择「创建快捷方式」,这个应用就出现在你的系统桌面上了,应用名会加上(VXP)的后缀。

插件出问题了,怎么办?不用担心,VX 并不会影响手机系统,如果真的出现了严重到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直接卸载 VX 即可。

总结

目前的 VirtualXposed 还不甚完善。它尚未支持需要使用资源 Hook 的模块,对一部分模块的兼容性也尚待增强。

同时,它的工作原理,也决定了任何修改系统的 Xposed 模块均无法使用;但瑕不掩瑜,VirtualXposed 的确是个很有前途的项目。它大大降低了 Xposed 框架的使用门槛,让更多人能体验到各种花样百出的模块。

对于已经在系统中启用了 Xposed 的用户,还可以借助 VirtualXposed 方便地测试模块;既不用频繁重启手机,又毋需担心「翻车」后影响正常使用。

希望作者能进一步地完善这个项目,提升兼容性与稳定性,造福更多 Android 玩家。

想要了解更多详情,可以访问 VirtualXposed 的 GitHub 页面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手机使用小技巧 💡

Workflow Gallery 更新:iCloud 文件共享、查看微博热搜

$
0
0

这一期 Workflow Gallery 为大家带来了 6 个新动作和 2 个原有动作更新。

如果你有实用、有趣的 Workflow 动作,欢迎向我们投稿,帮助我们一起丰富这个「聚合实用 Workflow 动作的中文分享站」。我们将以每月两期的频率发布 Workflow Gallery 更新,展示优秀的 Workflow 动作。

动作的入选规则请参考 投稿通道中的详细说明。

👉 以下提到的所有动作都可以在 Workflow Gallery下载 >

还没有安装 Workflow?在 这里 下载。

任务管理专题征集

最近,知名 GTD 应用 Things 3.4 支持了 URL Scheme,让我们可以在 iOS 上做出提升效率的自动化操作。而 OmniFocus2DoTodoist等任务管理应用,也在不同程度上支持 URL Scheme。

下期 Workflow Gallery,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任务管理」专题,搜罗一批和任务管理应用相关的动作。

因此,我们欢迎各位读者向我们投稿任务管理相关的 Workflow 动作,主题可以包括:

  • 批量添加多个任务;
  • 如何制作项目模板,每次导入时能自动填充好分类、标签、紧急程度、截止时间等参数;
  • 「下一步行动、四象限工作法」等实用过滤/透视在任务管理工具中的用法;
  • 你收藏已久,已经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的特殊用法。

请大家投稿时尽量考虑动作的通用性和简易程度,尽量选择大家都能用得到的,并且能快速上手、不需要复杂配置的动作。

📮 点此进行投稿

本周有 6 个新增的 Workflow

  • 分享 iCloud 文件(作者 @信使六号):为 iCloud 云盘中的文件生成一个 30 天有效的公开链接,链接会自动拷贝到剪贴板。
    分享 iCloud 文件
  • 移除照片 EXIF 信息(作者 @RJ):去除照片里的 EXIF 信息后再分享,以保护个人隐私。
    移除 EXIF 信息
  • 一言:分享格言,考虑自己未来人生。每次会显示不同的句子。
    一言
  • 外币兑人民币并还款(作者 @Mateo):在国外用中国的信用卡消费后, 需要用人民币进行还款,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计算对应人民币数额的问题。本 Workflow 可让你一键计算需要还款的人民币数额,并打开支付宝信用卡还款页面进行还款。
    兑换并还款
  • 微博热搜榜(作者 @北门清燕):一键查看微博热搜榜,无需打开微博 App 翻找。
    微博热搜
  • 摘录网页内容为 Markdown 格式(作者 @Minja):把网页上选中的内容拷贝为 Markdown 格式。可以选择直接拷贝到剪贴板或通过分享菜单分享。

本期有 2 个 Workflow 更新

  • App Store 首页题图下载(作者 @kx8020):一键下载 App Store 首页高分辨率题图。详见 《App Store 首页题图很好看,把它们下载来当壁纸 | Workflow 定制 004》(Power+ 专属)。更新后可以下载视频了。
  • Instagram 全类型下载(更新作者 @松果):Instagram 图片、视频下载,自动识别,可批量下载多张图片视频。更新修复了 Instagram 网页版的字符串错误。

> 查看本期 Workflow Gallery 全部更新 💪

> 想知道关于 Workflow 的更多用法,请访问少数派的 Workflow 专题🔥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派早报:苹果承认部分 iPhone 7/7 Plus 麦克风和扬声器存在问题,微软 Build 2018 开发者大会今晚开幕,iOS 13 将为 iPad 带来重大功能升级等

$
0
0

苹果承认部分 iPhone 7/7 Plus 的麦克风和扬声器存在问题

近日,据 MacRumors 报道,苹果承认部分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的麦克风和扬声器存在问题,受影响的机器在打电话时扬声器按钮会「变灰」而无法使用,或者使用 FaceTime 通话时麦克风无声音。据悉,苹果将对受这一问题影响的手机提供一次额外保修,但目前尚不清楚是非需要付费。来源

iOS 13 将为 iPad 带来重大功能升级

彭博社编辑 Mark Gurman 近日 在 Twitter 上透露,苹果正在开发的 iOS 13 会再次为 iPad 带来重大功能升级,代号 Yukon(加拿大地名)的 iOS 13 将包括重新设计的「文件」App 和更符合 iPad 使用习惯的新主屏,此外还将加入和 macOS 类似的多标签功能,同一应用程序多窗口并排运行功能,以及对 Apple Pencil 使用的一些改进。来源

微软 Build 2018 开发者大会今晚开幕

微软 Build 2018 开发者大会将在今晚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为「Imagine Create Code」,根据惯例,微软将会在本次大会上向开发者、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介绍 Windows 系统和其重要产品在未来一年内的发展方向。此外,微软在人工智能以及混合现实技术等热门领域的新成果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看点。来源

SuperSU 开发者宣布停止开发 Android root 工具

Android root 工具 superSU 的开发者 Chainfire 宣布,将会全面停止开发 root 工具。Chainfire 在其个人推特上表示,他不会再维护或者更新自己开发的任何一款和 root 相关的应用与工具,不过 SuperSU 将会有其他团队接手维护,并且继续开发,而作者本人将会开发一系列和 root 无关的应用程序。来源

谷歌推出一款在线 emoji 「寻宝」游戏

近日,Google 上线了一款在线 emoji 「寻宝」游戏。当打开游戏之后,玩家可以看到一个 emoji 表情,玩家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物品。通过摄像头画面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游戏将会判定物品和 emoji 是否匹配。来源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当你的生命只剩下 60 秒!复古风独立游戏佳作:Minit

$
0
0

「一切都是因为这把破剑。」

我住在偏远地区的一间小木屋里,每天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我长着一张鸭子嘴,没有名字,也没有家人,唯一的朋友是我的爱犬。

 

和平时一样,早上我出门把洗好的衣服拿去晾衣架挂好,再去给我的农田翻地,闲来无事便在海边转转。

海浪、沙滩、闷热的海风、几只笨螃蟹。一切都和平时一样。

唯一不一样的,是离这里不远的地方多了一把插在沙堆里的剑。

 

我没多想就拔出这把剑,本想仔细端详一下——现在想想,当时我要是没犯傻去碰它,绝对不会走到现在这般田地。

一阵光芒闪过。

手上这把剑又笨重又粗糙,有些地方甚至没开刃,估计只能用来除我后院的杂草。虽然不知道它是被哪个不走心的铁匠打造出来的,但我敢肯定这是件失败品。

我很快就对它失去了兴趣。可是不管我怎么张开手掌、用力的抛出它,它都会很快在我没注意到的时候就回到我的身上。好吧,我恐怕要一直带着这把除草刀了。

「太糟糕了。」

——好吧,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二位数:60。

哦,现在是 59。

......58?

 

等等等等,谁来告诉我这是什么,是倒计时?什么的倒计时?

我开始觉得有点紧张。我用剑把面前的灌木丛砍出一条路,冲了过去——我知道这是条去西海岸的捷径。

那边有个灯塔,负责看守的驼背老人就坐在那下面晒太阳。虽然不知道他能不能帮上忙,但是好歹我需要找个人求助。

 

"......哈,你好呀~年轻人——"

听我说,我遇到点麻烦!

"嗯?不要着急~先静下来~一起倾听大海的声音——"

不不不,我——

"有时候我会去海上划船~哦,对了,那次我还发现了宝藏!"

听我说话呀——

"只要小心鲨鱼,没准你能游到那边——"

我耳边响起了清晰的嘀嗒声,倒数 5、4、3……

"向西边游啊~游啊~然后......"

2、1、0……

突然,眼前一黑。我浑身无力,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在我熟悉的家里了。

 

是谁把我抬回来的吗?不对,为什么我洗的衣服还在这里?柴火还烧着......时间倒流了?还是我做了个噩梦?不对——

哦不,这把剑还在我手上。

而且我眼前又出现了:

60,

59……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我脑海中拂过这句话的时候,不知不觉我已经又走到那个沙滩了。

剑自然已经不在那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邮递员着装的家伙在那边四处张望寻觅什么。我大概猜得到他在找什么。

 

「你拔出了那把诅咒之剑?快,没时间了!快把它扔到工厂去!」

于是,围绕着一把莫名其妙的剑的离奇冒险故事,就这样入侵了我不再平静的生活......

 

写在后面

Minit 是由 Jan Willem Nijman、Kitty Calis、Jukio Kallio、Dominik Johann 几人共同合作开发,由 Devolver Digital 作为发行商发布的一款 Zelda-like 独立游戏。这么说你可能没什么概念,让我换个说法吧:

这是款由《废土之王》的主策划《地平线:零点黎明》的开发者《天空奇兵》的配乐师《迈阿密热线2》的美术设计师 合作开发的,由史上最特立独行的独立游戏发行商(请允许这么称呼它)发布的一款超豪华阵容的——小品级作品。

玩家每一轮都只有 60 秒的时间来探索这个世界,并完成各种各样的谜题来到达更远的地方。这一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其实并非是独创,使用这一设定最出名的作品便是塞尔达传说系列:《姆吉拉的假面》了。再加上 Minit 处处都能看到的塞尔达传说的致敬(玩梗),将之归为 Zelda-like(类塞尔达游戏)应该是不用质疑的。

 

Minit 的体积基本算的上是一款小品级作品。艺术风格走复古的上世纪风格,主线流程不超过 3 个小时,并且总体来看并没有特别深意的剧情内容。但是游戏内的细节异常丰富,玩法也有很多独特的点。比如在游戏中你会拿到一个「相机」道具,拍摄的照片甚至能用你电脑上的浏览器去指定网站「洗」出来。

 

另外游戏还有二周目内容和大量的隐藏收集内容,如果你对这方面很有爱的话,恐怕游戏时间能多上好几个小时。

你可以在 Steam 上购买这款 Minit,售价 36 元,支持 Windows 和 macOS。

除了保存文件,你还可以在群晖 NAS 上搭建 RSS 服务

$
0
0

少数派之前介绍过一篇《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 RSS 服务,高效精准获取信息》,采用的是租用云服务器,使用 Docker 进行搭建属于自己的 Tiny Tiny RSS。

在群晖 NAS 中,除了基本的文件存储功能,它的 DSM 系统也是基于 Linux 系统的。只要开启了 SSH,也可以使用那篇文章中的方法安装 Tiny Tiny RSS。不过评论区反应,在使用和配置时似乎出现了诸多问题,并不怎么顺利。

相比之下,在 DSM 的图形界面中搭建环境、安装 RSS 服务会简单很多,几乎用不到命令行,完善的图形界面让自己搭建 RSS 服务的门槛几乎为零。为数不多的几个注意点在于目录的权限和安装后的外网访问配置工作。

如果你有一台群晖 NAS,且对自行搭建 RSS 感兴趣,那来看看如何在 NAS 上搭建 RSS 服务器吧。

准备工作:搭建环境与安装数据库

我们选用 Tiny Tiny RSS 作为 RSS 服务端。

参考 Tiny Tiny RSS 官方安装指南,可以得知 Tiny Tiny RSS 的安装要求是 PHP 5.4 以上、数据库支持 PostgreSQL 或者 MySQL。

在群晖 NAS 的 DSM 系统中,内置了PHP 环境。在套件中心里提供了 Web Station 服务、MariaDB(MySQL 数据库)和 phpMyAdmin(数据库管理工具)。

我们需要依次完成下列操作:

  1. 首先开启网页服务。打开「套件中心」,搜索 Web Station,进行安装。如果是老版本 DSM,需要打开「控制面板」,勾选「Web 服务 - 启动 Web Station」来启用网页服务。
  2. 然后安装数据库插件。打开「套件中心」,搜索 MariaDB 5、phpMyAdmin,分别安装。

完成安装后,试着访问 http://内网IP/phpMyAdmin/ 看看能否进入 phpMyAdmin 的管理界面。默认账号是 root,密码为空。

如果不能访问管理页面,你需要检查 http 用户是否有 web 目录的读写权限。

然后在 phpMyAdmin 中新建一个用户,我用的是 tt-rss,同时为它分配一个同名的数据库。在之后安装和管理 Tiny Tiny RSS 的过程中会方便很多。

复制 Tiny Tiny RSS 文件到 web 目录下

DSM 的套件中心有图形化的 Docker 可以下载。这里我没有选择 docker 安装,而是选择直接在网页版上进行安装。

首先在 NAS 的 web 目录下新建一个 rss 目录。

然后在 Tiny Tiny RSS 的官方 Git 仓库 中,点击最新版本下的 ZIP,下载最新版本的安装压缩包(目前最新版本是 17.4,大小为 4.07 MB)。

安装包解压后,将文件上传到 web/rss/ 里(如果没有找到 web 目录,说明你没有开启 Web Station)。之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 http://内网IP/rss/ 这里进行。

安装 Tiny Tiny RSS

复制完毕后,访问 http://内网IP/rss/install/,看看能否打开安装界面。看到这个界面说明可以正常安装。

如果在这一步打不开安装页面、无法写入配置信息,通常是目录的权限有问题。解决方法是在 File Station 中给 http 用户分配读写权限,包括子文件夹和文件。

能够正常访问后,在这里填写之前在 phpMyAdmin 中新建的用户信息和数据库信息,而不是 DSM 的登录信息。下面是我的配置。

  • Database Type:MySQL
  • Username:tt-rss(数据库用户名)
  • Password:passowrd(数据库用户密码)
  • Database name:tt-rss(数据库名称)
  • Host name:(空)
  • Port:3306(MySQL 的默认端口,如果安装了多个数据库,注意使用不同的端口)
  • Tiny Tiny RSS URL:http://内网IP/rss/

最后的 URL 之后还可以修改,将来需要用到外部访问时可以在 config.php 中修改为域名。目前先用内网 IP 完成安装,否则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如果你此前没有配置过 PHP 环境,在这一步通常会报错,会提醒你缺少某些组件。

Checking configuration 中会显示环境错误,比如缺少 curl 组件;Checking database 会显示数据库错误,比如上面的数据库用户名密码填错。需要根据具体问题进行设置。

这关键的一步这在很多教程中一笔带过,少有解决方法,提到也是寥寥数语,找不到进行配置的地方。其实这里是缺少 PHP 环境扩展。

解决方法:在 DSM 的主菜单中找到 Web Station,打开「PHP 设置 - Default Profile - 编辑」,在下方的「扩展名」启用 Tiny Tiny RSS 要求安装的 PHP 扩展:curl、iconv、intl、mysql、mysqli、pdo_mysql,保存设置,就可以顺利安装了。

稍等片刻之后, Tiny Tiny RSS 就安装完毕了。直接访问 http://内网IP/rss/ 就可以打开网页版。首次登录时会要求设置 RSS 的账号和密码。

外网访问 Tiny Tiny RSS

导入订阅、文章过滤、主题等后续的配置工作大同小异,在《如何搭建属于自己的 RSS 服务,高效精准获取信息》一文中已经写的非常详尽,这里就不再赘述。

但是 NAS 和云服务器是有区别的,云服务器可以直接访问 IP 打开 RSS,NAS 就复杂一些。这里补充一下如何在外网访问群晖上的 Tiny Tiny RSS。

利用 QuickConnect 访问

群晖官方提供了外部访问的方式,被称为 QuickConnect。在「控制面板」中设置 QuickConnect ID 后,就可以通过 http://QuickConnect.to/ID 和 http://ID.myds.me 这两个域名,在后面加上 Web Station 的默认端口 :80 来访问自己的 NAS 了。

在配置 QuickConnect ID 后,还需要修改 Tiny Tiny RSS 目录下的配置文件 config.php。将其中的 define('SELF_URL_PATH', 'http://内网IP:80/rss/'); 地址修改为 define('SELF_URL_PATH', 'http://ID.myds.me:80/rss/');,这样才能进行外部访问。

绕过运营商屏蔽

国内的运营商出于安全考虑,通常会把 80、443 等常用端口封掉,造成无法通过 http://ID.myds.me:80 访问 NAS,这就需要 在路由器上设置端口转发。比如把将 80 端口映射到 88。这样就可以通过 http://ID.myds.me:88/rss/ 来实现外部访问 Tiny Tiny RSS 了。

直接用公网 IP 访问(不建议)

虽然直接访问 http://公网IP:80/rss/ 也能进入,但是路由器每次断电重连后会重置公网 IP,每次变动后 Tiny Tiny RSS 还要修改 config.php 配置文件,非常麻烦,这里不建议使用。

利用花生壳等方法进行外网映射

如果你由于某些原因无法使用 QuickConnect,可以直接通过花生壳 + 外网映射的方法实现,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感兴趣可以看看这篇《iOS 内外网访问 macOS 文件?其实很简单》,后半段提到了外网映射的具体方法。

在手机上阅读 RSS

最后,除了直接浏览网页版,你可以在手机上安装 RSS 阅读器,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原生对 Tiny Tiny RSS 支持较好的阅读器是 Fiery Feeds

也可以下载安装 Fever 插件,下载后放进 Tiny Tiny RSS 的 Plugin 目录,就可以把 Tiny Tiny RSS 模拟成 Fever,获得 Reeder 等更多 RSS 阅读器的支持。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Viewing all 13771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