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款应用推出了 2.0 版,新版适配了包括反三角函数在内的更丰富的数学运算符,并且支持多行书写功能,当一排不足以容纳所有算式时,可以在下一行继续书写,应用同样可以自动识别。新版还适配了 iPad 的 Drag and Drop 功能,你可以从其他应用中将数字拖入计算,其余的拖放功能也无需再内购使用。
不过除此之外,2.0 版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能性优势,如果你已经入手了上一版本的 Pro 版,应该也足以应对日常使用,可以不必着急购买新版。
距离上篇 《游戏主机选购完全指南》已经有了快两年的时间,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时间里,游戏主机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变化,索尼和微软齐头并进,先后发布了 PS4 Pro 和 Xbox One X,让 4K 成了去年游戏领域的关键词,完成了半个世代的更迭。而任天堂则独辟蹊径,靠着独特的玩法和质量极高的第一方作品,在 9 个月内狂卖 1000 万台 Nintendo Switch,势头迅猛。
一般来说,欧美主流的 3A 作品发售平台都会包含 PS4/Xbox One,所以如果你想第一时间玩到《刺客信条》、《使命召唤》、《战地》、《侠盗猎车手》等等一系列的第三方大厂的枪、车、球作品,PS4 或者 Xbox One 都是不错的选择。其实真正能起到决定性因素的,可能就是各个平台的独占游戏了哪个更吸引你了。
Playstation 平台的独占作品一直都比较强势,所以对我来说,索尼旗下拥有的众多的第一方工作室通常就是质量的保证,Guerrilla Games 的《地平线:零之曙光》、Santa Monica 的《战神》、顽皮狗的《最后的生还者》与《神秘海域》......这些质量极高的第一方作品撑起了 Playstation 的游戏生态,一个游戏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游戏阵容啦。
Xbox
Xbox 平台的今年的独占阵容则稍显了弱势一些,相比索尼,Xbox 更赢在了服务的多样性以及宽松程度上,Xbox 的账号政策历来就是最宽松的,允许玩家随意转服、跨服购买,都是相当不错的功能。微软很早就推出了 Xbox Play Anywhere,允许玩家一次购买,就可以在 Xbox/Windows 10 同时拥有该作品,实现了部分作品的跨平台购买、跨平台存档,甚至还有跨平台的联机。
在 2017 年更是推出了「向下兼容功能」,你可以在 Xbox One 上畅玩数百款 Xbox 360 游戏,以及经典的第一代 Xbox 游戏,在同一台主机上运行三个世代的游戏,可以说是微软的黑科技了。
另外,在今年 6 月,微软正式宣布推出 Xbox Game Pass,开创了游戏订阅制度的服务的先河。该服务不仅将包含已经发售了的微软第一方独占作品,还将包括 Xbox One 平台未来发售的重要独占游戏的新作,简单来说,你只需要订阅该服务,就可以在 Xbox 上及时玩到基本所有的微软第一方独占作品了,非常类似 Mac 上的 SetApp。
Nintendo Switch
Nintendo Switch 应该是今年最独特的硬件,它让无时无刻的主机游戏体验成为了现实,它绝对不是一台掌机,而是一台可以带着走的主机。虽然它的机能不够强大,但是过了这么多年,任天堂似乎才是真正记得什么叫做「有趣」的游戏和体验,左右 Joy-Con 的设计让你随时可以与好友来两盘,《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和《超级马力欧奥德赛》更是双双成为了去年的满分之作,同时,独立游戏在 Switch 上迎来了 一大波热潮,随着中文游戏的不断增加,Switch 可能是今年国内讨论度最高的游戏主机。
Tips: 我需要买 PS4 Pro 或者 Xbox One X 吗?
PS4 Pro/Xbox One X 分别是索尼和微软推出的「半世代」主机产品,可以完全兼容自家的所有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唯一的区别就是外观与机能。这两款主机在思路上类似,即带给主机玩家 4K/HDR 的游戏体验,但由于主机的特性,想要实现较好的画面效果需要厂商的来进行适配,所以大多可以实现 4K/HDR 的作品为第一方作品,由于机能强大,Xbox One X 做的远比 PS4 Pro 要好,有一大批第三方游戏都提供了原生 4K 支持或更新包支持。如果你预算充足,拥有 4K 显示设备,这两款自然是你的最佳选择。(这并不意味着游戏在普通 PS4/Xbox One 上运行的会很糟糕)
国行港行美日行,到底怎么回事?
注:
PSN(Playstation Network)与 Xbox Live 分别为索尼和微软的游戏网络账号服务。
与 PS4 类似,Xbox One 目前也分成了海外版和国行版这两种,但是由于 Xbox 国行的解锁方法实在是过于简单,让我没有理由不推荐有保修又能上外服的国行......所以请大家用力买国行版本就可以了,真的很方便。
具体解锁方法请看 这里,该方法适用于所有国行 Xbox One、Xbox One S 和 Xbox One X。
微软到目前也只有三种型号的 Xbox,即 Xbox、Xbox One S 和 Xbox One X,最左侧的初版 Xbox 已经停产,所以也不用考虑。Xbox One S 比初版 Xbox 更轻薄、更安静(性能上无明显差异),移除了笨重的外置电源,同时加入了 4K 的蓝光播放器功能,而 Xbox One X 在增加性能的同时竟然缩小了机身,可以说要赞美微软的工业设计了 🌚。
Nintendo Switch
对于 Nintendo Switch 的政策,一句话总结就是「任天堂,你变了」。相比起 Wii U 时代的锁区/锁服的做法,任天堂这次全面开放,不管是港版/日版/美版还是全球任意一个版本,都可以运行任意地区的卡带,实体版一律不锁区,不会有任何的地区上的限制。简单来说,就是看好价格,买哪个版本的都可以。(唯一区别是港版为英式插头)
国服港服美日服,玩个游戏就这么难吗!
与 App Store 类似,PS4、Xbox One 和 Switch 会根据地区的不同,商城也被划分为了不同区域,然而在具体的账号政策上却有所不同。
目前 PS4 和 Xbox one 皆采用了付费联网的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付费会员(PSN Plus/Xbox Live Gold)才能联机对战,会员的价格基本都在一年 200 元人民币左右。当然,会员是有福利的,会员每个月都会赠送 2~3 款左右的免费游戏,一年下来,其实赠送的游戏总结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充值会员的价格,所以假如你经常玩联机游戏,还是建议充值会员来的值一点。(Switch 在未来也会有,暂时没有推出,目前为免费联机)
Tips:关于支付方式
PSN 港服与 Xbox Live 港服都支持支付宝购买,你也可以选择某宝购买点卡。
Switch 的日区/美区 eshop 支持国内发行的 Visa 全币/双币信用卡(美区记得地址填免税州),你也可以选择某宝购买点卡。
服务及其配套周边
实体版 or 数字版?
随着近几年数字分发渠道越来越便利,我们已经很难在 PC 平台上看到实体版的光盘了。然而在主机平台,实体版依旧占了很大一部分的销售份额,一是因为实体版会给玩家一种收藏感,二是因为可以通过出售二手卖掉自己不喜欢的游戏。在购买实体版的时候需要注意:有些游戏的中文只会在港版才有(PS4/Xbox One 都是如此,Switch 不同)。假如你喜欢数字版,由于支持提前预载的特性,故能比实体版的玩家先玩到最新发售的游戏,唯一的缺点就是你可能需要一个容量大点的硬盘,并且无法出售二手。
目前,不管是 PS4 还是 Xbox One 的基本款的容量都是 500G,但是面对当今游戏动辄 40~50G 的大小,在使用一段时间后 500G 似乎也显得捉襟见肘。幸运的是,PS4 和 Xbox One 都支持了外置硬盘进行扩展,通过 USB 即插即用,十分方便。(该硬盘不能用作普通移动硬盘使用)
在 iPhone X 推出 2 个月后,bitplay 为 iPhone X 推出了全新设计的 「SNAP!X」 手机壳,并同时推出 HD 广角镜头和 HD 长焦镜头两款手机镜头。不过众所周知,iPhone X 的摄像头素质非常不错,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为它购置外置镜头吗?看完这篇文章,希望能带给你一些答案。
SNAP!X 系列手机壳
相比于前代适配 iPhone 7/7 Plus 的 bitplay「SNAP!7」 系列手机壳,「SNAP!X」 系列手机壳从原来的黑白两色增加到了黑白绿蓝 4 种可选颜色,而且还在在保留原有拍摄快捷键的基础上,取消了手握木柄设计,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Omni Group 并没有这么打算。OmniFocus 3 的协作不是类似 Trello 多人共用同一个数据库,而是类似 Todoist 一样由用户 A 发送一个任务给用户 B,用户 B 可以决定是否接纳这个任务。一旦接纳,这个任务就变成「链接(Linking)」的状态,进入 B 的数据库。用户 A 和 B 可以自行调整链接任务所属的项目,只是动作的状态会被同步。
对于大型项目的协作,Omni Group 推出的是 OmniPlan,而通过此次 OmniFocus 3 的改动,Omni Group 想表现出的是让人们在继续轻松管理个人任务的同时,可以与同事更好地沟通进度。
3. 基础的网页端
「网页端意味着 Windows 用户也能用 OmniFocus 了吗?」这可能是大家看到这个消息时脑子里会蹦出的问题。从官方博客透漏出的信息看,Omni Group 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这个意思。
但我认为,「所见即所得」只是功能设计上的选择,Typora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在 Windows 上提供了完整且顺畅的 Markdown 体验。
Typora 的功能特性
表格插入、数学块以及代码块的语法高亮和显示行数,都是很多 Mac 上的 Markdown 编辑器都没有做到的。而打字机模式、专注模式和大纲等功能,也一应俱全。值得一提还有可以自定义预览样式,由此可以衍生不少玩法。可以放心的说,只讨论书写编辑 markdown 文本的体验,Typora 不输任何一款 Mac 上的编辑器。
在 VS Code 上配合 LaTeX Workshop插件,体验甚至好过许多专门的 LaTeX 编辑器。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两个功能是 LaTeX Workshop 提供的自动补全参考文献,省去了打开 Papers3 或者参考文献文档去找关键词的步骤。而 VS Code 默认将错误反馈、插件输出分开显示,在编译出错后查找 Bug 时方便不少。
用 VS Code 写 Markdown
当然 VS Code 也有很多 Markdown 插件,其中 Markdown All in One 和 Markdown Preview Enhanced 值得推荐。正如其名,Markdown All in One 集成了许多 Markdown 编辑器的功能:键盘快捷键,大纲视图和目录等。而 Markdown Preview Enhanced 用于预览 Markdown 文本。值得一提的是,LaTeX Workshop 和 Markdown All in One、Markdown Preview Enhanced 三款插件的开发者都是国人。
拒绝 IDE 与编辑器之战:该挑选哪一类编辑器
对编辑器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肯定知道当年的编辑器之战,之后 IDE 出现后,IDE 与编辑器拥趸之间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到底该用 Ulysses 和 Texpad 这类已经设计好的工具,还是该用 Sublime Text 这类文本编辑器,我想不少人也有过类似的纠结。
以 Sublime Text 为代表的文本编辑器优点明显:自定义程度高、与写代码时使用习惯一致。文本编辑器的插件不仅仅是能细致调节功能选项,有能力者可以直接自行增强插件的功能,这是 Ulysses 绝不可能提供的体验。
清新的日系画风,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角色,无数玩家开始悉心照料这只热爱学习与旅行的呱。关于这款作品大家应该已经在各个社交平台看到过大量的同人、恶搞作品,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可以在 App Store 与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游戏。玩法简单但是语言可能成为障碍,如果有需要,可以查看 TapTap 整理的攻略与说明合辑 。
与青蛙旅行的耐心等待不同,这款游戏更注重「培养」,不同的设备状态下能够培育出不同种类的蘑菇,也要第一时间收取避免蘑菇坏死,整体相对轻松,以收集图鉴为乐。面对这么魔性的蘑菇们,如果你还没有玩过,可以在 App Store 与 Google Play 免费下载。该游戏还有几款内容更为丰富的续作,感兴趣的玩家可以找来试试。
barefeats 去年选取了两款最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 和几款 iPad Pro,进行了运算能力的对比。尽管受到架构、系统、跑分软件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设备间的绝对差异。但是大致趋势可以判断出来。
运算能力评测对比
以单核性能来看,最新款的 10.5 寸版本 iPad Pro 与 2017 款 13 寸 Macbook Pro 的跑分差异仅为 15% 左右。考虑到这款 Macbook Pro 所配备的 CPU 可以算作中端,我们可以大胆的下一个结论:iPad Pro 的计算能力,相比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水平没有明显的落后。
如果以 iOS 版 Word 不能插入复杂公式为例,可能不会触到大多数用户的痛点。但我想 Word for iOS 缺乏根据插图编号,自动生成和更新图片目录的功能,会让不少用户深有感触。不管你是学生还是白领,都需要这个功能列出报告里的图片,方便他人寻找插图。在 Word for iOS 上你就需要手动编写,一但编号顺序有变化,只能再手动修改一次。毫无生产力可言。
iPad 在软件生态上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之前在桌面平台已经完善的生态圈,没法复制到 iOS 中。
Python 作为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组织之一)评选出的2017年度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上进行开发,各个平台自然是支持的非常完善的(macOS、Windows 和 Linux 等)。
但在 iOS 上,以知名的应用 Pythonista 为例官方打出的口号是:
A complet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writing Python™ scripts on your iPad or iPhone.
而从上学期开始,我借助 Apple Pencil 和 Notability,完全实现了笔记的电子化。Apple Pencil 虽然精度比不上鼠标,但是它完全和笔类似的使用体验,在手写笔记方面完胜鼠标。在 iOS 上我还会使用 Apple Pencil 在 MarginNote 中对 PDF 进行批注,虽然 Mac 上的 MarginNote 也有手写的功能,但是我一次也没用过。我想在 Mac 上用鼠标手写笔记,八成会变成个灵魂画家吧。
我也非常喜欢「专物专用」的工具型软件,在 Mac 上装了不少功能单一但也挺顺手的应用。但是随着应用数量渐渐增加,应用功能逐渐复杂,我慢慢意识到我很难用到每个应用的全部功能,而且每个应用还有不同的交互方式,很难全部记住。当我需要某个功能时,常常忘了它的快捷键是什么、它在菜单栏的哪个角落,有时甚至会忘了自己装着这个应用1。
所以我一直在找一款工具,能够以统一的交互方式实现我需要的功能。一般来说,这样工具往往需要我们自己配置,甚至还要写点脚本,使用的门槛不会低。然而,LaunchBar 算是一个异类,我们使用 Mac 时需要的不少效率功能它都自带,而且因为这些功能都在同一个软件里实现,体验也完全一致。
XMind Zen 依然是一个跨平台的软件。如果各位觉得这篇文章似曾相识好像被改过了的话,那么你没有看错……在 XMind Zen 的官网上,如果你不翻到最底下,就只能看到本平台的一个下载链接,而且没有任何提示有其他平台的字样。导致我自从内测开始就不知道这款软件有 Windows 版本,向各位 Windows 用户道歉。作为对比,XMind Pro 的价格是 ¥699 买断制,算上跨平台的特性,你可以重新考虑一下是否购买这款软件了。
测速小工具有很多,这里介绍的是 CrystalDiskMark ,Win 10 用户可在应用商店免费下载 。软件本体小巧,使用也很简单,选择你的 U 盘,点击左侧的 ALL 开始测试读写速度。(使用前请记得备份数据),跑分工具请勿频繁使用,尤其是 TLC 芯片用户,频繁擦写数据会使得 U 盘寿命减少。
至于 U 盘 4K 能力,emmmm,看个热闹把,主要看读写速度。要提高 4K 随机读写能力,则需要更好的方案,Win to go 的对 U 盘的要求高正是这个原因。某论坛也会时常对支持 WTG 的 U 盘进行评测,有此需求的读者不乏可以作为参考。
写在最后
U 盘虽说是身边的小物件,使用频率如果高的话,还是推荐入速度更快的,可以减少使用等待时间,提升满满幸福感!
在大容量硬盘的廉价化时代,移动硬盘(SSD/机械)往往更值得入手,虽说 U 盘的辉煌时代正在慢慢远去,但在钥匙环上陪伴着你的小东西还请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