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逃避网络拥抱生活,我在 2017 年养成的 10 个习惯丨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6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我以前是拥抱网络来逃避生活,如今则要逃避网络来拥抱生活。2017 是我断舍离特别多的一年,也是我收获颇丰的一年。本文整理了我今年养成的 10 个生活习惯,来谈一谈我是如何逃避网络,严于律己,并拥抱生活的。

1. 减少社交网络参与

鉴于实名制和网络监管的无孔不入,互联网上的言论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

前不久听闻社区内某位开发者同仁,因自身言论而暂时身陷围栏(Behind the bars),不由感叹网路上已然没有所谓的「随便表达」。同时这个时代开始,不管前例是否是以儆效尤,逐渐也知道有些地方也是开始动真格的了。

再者,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不想再让自己的生活过多地暴露在网络上。我是谁?我在哪?我买了些啥?我一般在做些什么?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人稍微动动手段,便可以轻易地获得。

2017 年我关掉了自己以前写的博客,清空了微博和推文。我有三不晒:一不晒娃,二不晒车,三不晒 logo。在保护自己言论的同时,懒得去评价,解释和说服某些观点,也减少了许多与网络上不同意见的争论与冲突。

其实这些都没有什么意思,这个网络上戾气太重,何况有些网络使用者根本就是为了发泄和找茬,不会愿意心平气和跟你讨论的。「你赢不了争论。输是输了,赢也是输了。赢得争论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避免争论」,卡耐基如是说。

2. 减少各类订阅

「订阅」这个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入会」,以前是贪多,每种可以订阅的免费服务基本上都选择了「允许通知」;同时深受成功学派、效率达人类的影响,对于新兴的收费群或会员通讯等非常热衷。

然而这些太多太杂的信息和内容多半囤积了一些时间后,我就再也没有动力去清掉了。就像那个「稍后读」笑话说的那样:Read it「later」变成了「never」;而关于自身的效率问题,多多进行尝试之后,找到合适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完美工作流就好。

2017 年我大幅度减少或是取消订阅内容,主要包括:关注的微信公众号,Rss 新闻源,付费微信群,Lynda 在线课程,经济学人杂志,Ulysses,Spotify。

3. 不再关注商家折扣活动

2017 年已不再关注商家活动(打折促销),具体表现为不再关注 app 的价格波动表,不再关注 Playstation 数字游戏的降价;不再关注双十一、双十二等电商平台的任何活动。

同时我也逐渐减少各类网购活动,把淘宝,京东等 app 通通扔进文件夹,少点开看一些非必需的东西。当有需要的时候就尽快买下,之后也不会再关注降价,保值率等话题。

4. 低碳出行

2017 年我开始大幅使用使用共享单车外出和通勤,我上班离单位很近,步行 25 分钟就能到。地铁和公交也很少坐,能不开汽车尽量不开汽车。

虽然我所在的城市并不按照单双号限行,但是道路依然比前两年拥堵了很多。私人汽车、公交、地铁都要烧油和耗电,而这些在我国都是主要通过开采石油(不可逆)获取燃料,通过烧煤(空气污染)来产生电能,所以绿色牌照的汽车也就是表面上减减排放吧?

而使用共享单车能够稍微增加每天的运动量,也能够帮助实现节能减排,可谓一举两得。

5. 减少融入的群体

我的精力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完全没有必要把它们花在对自己提升不大,或是投入与产出比不协调的地方。在兴趣爱好群内我不是免费客服,没有义务回答幼稚新手问题和忍受无关无聊内容的通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亦不是仆人,没有义务维护表面的和谐关系和伺候理念不同的人。

2017 年退了许多个「圈」,网络上的表现是主动退出习惯养成类、兴趣爱好类的 Wechat / Slack / Telegram 群组。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现,则是主动退出了自己所在的协会,也退出了事务超量且勾心斗角的管理层。

6. 增加锻炼

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来源和人际关系中脱身之后,这时候我更多地关注起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来,终于有时间借助硬件来量化自我。2017 年长时间的加班和熬夜已经离我远去,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我和另一半一起使用 Apple Watch 的 Runtastic app 来监视自己的跑量,每月设定有严格的 100km 跑量;使用 Nokia Body+ Scale 体重秤来监测自己的体重,保证自己的体重在一个正常健康的范围内;使用 iPhone 上的 WaterMinder 来督促每天的饮水量,保证每天 1800-2000ml 的摄入。

7.  增加图书阅读量

与其刷微博朋友圈,不如放下手机来读书。

2017 年我总算把最近两年的囤积未读书本都看完了。晚上我和另一半吃完晚饭收拾完毕后,一般会各自盘坐在沙发上看会书,有时也会共同看一本书。在看到有意思的地方也会和对方一起欣赏和讨论。今年看(填)完(坑)的图书如下:

  1. On the Road (by Jack Kerouac)
  2. Mrs Dalloway (by Virginia Woolf)
  3. Dear Life (by Alice Munro)
  4. Runaway (by Alice Munro)

不仅如此,今年我还亲自操刀创办起自己的读书电台,选一些最近两周读的书里面个人比较喜欢的章节,或是写的比较好的比较有感触的内容来读。选材,录音,剪辑,到上传一气呵成。不过现在也正在考虑下线这档内容,那些备份的原版录音,就让它们乖乖躺在硬盘里存档好了。

8. 全面使用 Gmail 与 Dropbox

邮箱和网盘是网络活动中很常见的服务。之前我一直使用的是网易 163 的邮箱,使用的过程中收发邮件倒也顺畅,就是一直在忍受各种广告(「网易有钱」的广告最熟悉不过),甚至是很多时候选择了「取消订阅」也无济于事。

直到今年早些时候,我发现有其他人在尝试重置我网易邮箱关联的 Apple ID 的密码,我终于坐不住了;网盘服务之前使用的是百度网盘,免费版账户的下载速度奇慢无比,百度还变着法子想让用户掏钱买高级会员。关键是百度公司节操不高,唯利是图,其网盘账号连两步验证都不支持,存储于其中的内容无异于裸奔。

2017 年把主力邮箱和与其关联的邮箱服务都换成了 Gmail,把重要的网盘内容迁移至 Dropbox 了。虽然折腾了些,但是接下来就宽心、省心许多,附加 SSL 加密和两步验证等机制,安全等级自然就高上去了。尤其是 Dropbox 的文件「多版本支持」和「差量更新」做得极致好;再者如果您有特殊需求的文件,Dropbox 更是不二选择。

关于安全性的评级,大家可以参考非赢利性质的 SSL Labs 评测,显然要比国内可以用金钱搞定的某些机构靠谱。

9. 仅使用现金或 Apple Pay

如今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在购物中使用非常普遍,给我们带来了快速、便捷的支付体验。常有人说,出门啥都可以不带,就是不能够不带上手机。但是可能有人没有注意到的是,使用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的同时,用户也把自己的个人(姓名电话卡号订单详情等)信息、地理(商家)位置等暴露给了各个厂商。

我觉得当用户看到推送给自己的精准定位广告时,感慨的不应该是科技的便捷,而是对厂商和网络的一丝质疑:为什么它们会知道我需要这款产品和服务?为什么我只来这家店吃了一次之后便不停收到它家的广告短信?加上网络现在几乎无处不要求的实名制,想想真觉得脊背发凉。

2017 年我无论出去哪里都会带着钱包,可以说我成了一个钱包几乎不离手的人。我可以出去一趟不带手机,但是一定会带钱包,结账时我会使用现金支付。看着给出去的一张张毛爷爷,花费的金钱数量概念就很显然了。

当然我也不完全变成了山顶洞人,移动支付我选择了拥抱 Apple Pay,支付体验比前文两种方式更加快捷,更重要的是,Apple Pay 更加注重隐私和安全。

10.  勤做备份和密码管理

道理谁都懂,就是做不到。至少我身边的人没几个能坚持做备份管理和密码管理的。

我对于「备份」的理解,不是把一个个文件(夹)个体复制存在某个云端或本地硬盘里,而是备份「状态」(类似「快照」Snapshot)。这样一来,我就能够迅速回归到先前时间段的某一个状态(全貌),而不是搜索到某个或者数个文件(夹)个体;密码管理就比较简单了,简单概括起来,首先就是针对不同的服务使用不同的密码,其次是密码构成尽量复杂。

我使用 Time Machine app 配合 Airport Time Capsule 来进行无线自动备份。尽管 Airport 系列产品穿墙能力一般,Time Capsule 的内置硬盘速率不快,但是设置非常简单明了,最重要的是省心,稳定性极佳,两年来没出过任何问题。

如果 Mac 丢了,买入一台新 Mac 就能立即做到数据恢复;我使用 1Password 全平台管理密码,特别喜欢它内置的密码生成器。此外其内置的 Security Audit 功能能够提醒你密码的使用情况,它们是否必须立即更改,是否设置的过于简单,是否已经和先前的相重复,以及是否足够老套。

结语

以上便是我个人今年逐渐成型的 10 个做法,通过这一年的坚持,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家人,来读书锻炼,来做好生活和工作、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平衡,我很喜欢我今年的诸多改变,可以将自己个人整理得井井有条,服服帖帖地张开双臂,拥抱美好的生活。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这些比「跳一跳」更虐手的微信小游戏要上架了,想霸榜可以先来这里练练手

$
0
0

不久前微信上线了小游戏「跳一跳」,一时间朋友圈便被各种「晒分」刷屏。不过,有玩家发现「跳一跳」几乎完全照搬另一款叫做「欢乐跳瓶」的休闲游戏,但当事人双方都没有做出回应。

有意思的是,几天过后(1 月 15 日),微信宣布与育碧旗下手机游戏制作商 Ketchapp 达成战略合作,而这个叫做 Ketchapp(中文名:开趣宝)的手机游戏开发商正是 欢乐跳瓶 的制作者。

说起 Ketchapp 这家公司,我相信很多读者应该都玩过 2048 吧,这款风靡全世界的消除类游戏就出自他们之手。

此次合作,Ketchapp 宣布未来将会有多款旗下休闲游戏接入微信小程序,并放出了下面这张预告海报:

从海报上我们可以看到 Ketchapp 的多款经典游戏,而首款登陆微信小程序的应该是「通天塔:刺客信条」。海报上这些游戏很有可能都会陆续登陆微信,如果你想要在接下来的微信小游戏里成为「朋友圈王者」,不妨现在就开始练习 Ketchapp 的这几款游戏吧!

反应堆

反应堆 几乎完美贴合微信小程序,风格清新、玩法简单、成就感极强。在屏幕左右斜 45° 方向来回滑动立方块,玩家需要在适当的时间点击屏幕让立方块停留在中心的反应堆上,边缘超出的部分将被切掉,下一次出现的则以上一个被切掉的立方块作为模型,随着游戏不断进行,被切掉的面积越来越大,玩家仅能在很小的平面上进行操作,直到无法停留在反应堆上。

如前文所说,这款游戏也是以节奏感为主导,如果反应堆完整贴合将会有不同的音效提示。游戏风格本身简单又带点小清新,玩法有种让人停不下来的魔力,最后的得分分享应该也会刷爆朋友圈。


天空漫步

天空漫步 是一款考验反应和节奏的游戏。在游戏中,你需要来回控制红色和蓝色两个小圆圈,当它们运动到合适的落脚点时,点击屏幕来让它们不断前进,跨越各种障碍,以争取更高的分数。

和微信「跳一跳」不同的是,在天空漫步中,一旦按下开始,你就需要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想要获得高分,你不仅要仔细观察小圆圈的前进方向,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不断调整按下屏幕的节奏,以免落入游戏设计者为你准备的各种「恶意满满」的圈套……


通天塔:刺客信条

官方公布即将登陆微信的小游戏,通天塔:刺客信条 是为了庆祝刺客信条十周年,育碧授权 Ketchapp 共同推出的休闲游戏版的刺客信条。游戏玩法非常简单,建造塔楼(类似反应堆的模式),爬上塔顶,然后来一发信仰之跃,在下落过程中收集螺旋基因,并且最后落到塔底的草垛上。

不过这款游戏的整体节奏相较他们的其他游戏慢了许多,不过如果你喜欢刺客信条,倒是可以放在手机里当作一款消遣时间的小作品。


完美突破

这款叫做 完美突破 的游戏虽然画风依旧,但是整体游戏节奏更快。玩家控制一架小飞机在纵向推进的画面里前进,中间有一个竖状的障碍物,玩家仅能控制小飞机撞破障碍物白色的部分,随着游戏进行,屏幕两边还会出现阻碍前进的障碍物,玩家不得不在恰当的时间转移到屏幕另一侧,节奏越来越快,难度也越来越高。

我在前面提到了 Ketchapp 的一大特色就是有毒、魔性,让玩家爱不释手,这款游戏算是完美诠释了这种感觉。


当然除此之外,像 2048天阶蓝界 等等游戏都非常适合微信小程序。关于 Ketchapp 的移动休闲游戏尽管有太多的争议,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对于玩家心理以及游戏玩法特色的正确把握,才能造就如此多让玩家喜欢,质量颇高的休闲游戏作品。他们与微信小程序的合作,也为微信丰富的社交属性扣上了休闲游戏社交这重要的一环。

在争议中迅速成长:Ketchapp

Ketchapp 这家公司原本在业界也没有太多名声,直到 2048 出现后才受到关注,2016 年 9 月,育碧(Ubisoft)宣布收购 Ketchapp。如今,Ketchapp 已经在 App Store 上架接近 150 款游戏,打开他们的 开发商页面,足够吓你一跳。

含蓄的讲,Ketchapp 并不是一个「有创意」手机游戏开发商 ——「2048」 涉嫌抄袭另一款消除游戏 Threes , 他们的 神奇的砖头 抄袭 Swing Copters 的创意甚至在后者预发布时间前推出,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当然这些事件不是我们今天要写的重点,我想要表述的是:这家并不被业界待见的手机游戏开发商,却比无数的制作团队更懂玩家,从而找到了一条特别的而且非常适合自身的游戏制作套路。

  • 仅专注于简单且有趣的休闲游戏,制作成本低、产出效率高。
  • 尽量以节奏感为主导,免费、有毒、魔性,令玩家爱不释手。
  • 病毒式推广,除了各游戏间交叉推荐同公司另外的游戏,绑定大量社交平台也让玩家可以快速分享自己的成绩。
  • 游戏产品自身并没有因为流水线作业而降低质量,反而每一款游戏都能保证制作精细。

Ketchapp 以这样的产品形态在手机游戏业界立足,而这些规则简单、上手即玩的游戏,也正好契合了微信小游戏打发时间为主的使用场景,相信两者的合作定会发生不少有趣的化学反应。希望我们能在微信小游戏里玩到更多有趣的作品。


Fantastical 太贵了?试试免费的菜单栏日历工具:Itsycal | App+1

$
0
0

说起 macOS 平台上的第三方日历应用,人们总是很容易想起 Fantastical,还有老牌的 BusyCal 和来自 Pin 开发者钟颖的 小历。但这些应用有的售价不菲,有些则界面复杂,难以满足追求极简美的一部分用户。现在,你可以试一试 Itsycal 这款 macOS 平台上的免费日历应用,它以小清新的设计语言和极简的功能设置在众多日历应用中独树一帜,可以满足大多数人对于日历应用的需求,作为对系统原生日历的补充。

Itsycal 可爱的图标

说 Itsycal 极简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甚至不存在主应用界面,只有一个 MenuBar 上的迷你窗口,但是你可以在设置中为这个迷你窗口选择两个不同的主题。

在这个小小的窗口界面中,包含了月视图操作栏事件列表三个部分。通过点击月视图右上角的左右箭头可以分别让月视图跳转到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点击圆点可以让月视图返回到当天。而通过拖动月视图底部的横条可以调节月视图的高度,增加或减少月视图显示的周数。

操作栏上有四个按钮,从左到右分别对应创建新事件、固定窗口、打开系统原生日历和打开应用设置的功能。

虽然 Itsycal 在功能上很简单,只能查看、创建和删除日历中的事件,但是开发者还是为它贴心地设置了键盘快捷键,你可以通过查阅下表来记忆每个操作相应的快捷键。

如果 Itsycal 除了极简就没有其他的特点了,那么它也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了。在 Itsycal 的设置界面中,有两个功能是在其他日历应用中所不具备的。第一个,Itsycal 可以在选择周一至周日中的任意天数在月视图中高亮。比如说,我有在周一、周四和周五健身的习惯,那么我就在设置中勾选上这三天,于是在月视图上我就能清晰地注意到这三天了。

另外,Itsycal 还可以自定义设置显示在 MenuBar 上的日期格式。以 EEEE H:mm 为例,E 代表了一周中的某一天,EEEE 对应的就是该天字符最长的表达方式,如「星期三」而不是「周三」,而 H 代表的是 24 小时制中的小时,mm 对应的就是分钟。设置好后,在 Itsycal 的 MenuBar Icon 上就会显示更加详细的日期信息。你可以通过 Itsycal 官方公布的教程获取更多有关自定义日期格式的信息。

Itsycal 是一个开源项目,你可以通过 开发者的网站 免费下载这个应用,如果你使用后喜欢这个应用的话,也可以向开发者捐款表达你的支持。

为你的旧电脑找回流畅的感觉:拯救老 Mac 计划

$
0
0

昨天是 MacBook Air 的十岁生日,也许你想不到,这条古董产品线的需求仍然不低。现在还在使用旧款 MacBook 的用户其实不在少数,图书馆里也常常能见到略显复古的苹果灯。

还在使用经典款 Mac 电脑的你应该注意到,几次固件升级之后,膝上的老伙计已经威风不再,卡顿、发烫甚至死机的情况时有发生。拿什么拯救我们的老 Mac?新年伊始,请给你的 Mac 做一次彻底的检查和清理,让它在下一个年头里继续效力。

调养篇:优化系统

俗话说开刀不如药养,药养不如食养,许多情况下我们只是没有用正确的姿势使用 Mac,给它造成了过载的压力。做好下面几点,就能显著提高电脑运行速度。

牺牲视觉效果

自 Yosemite 开始引入的毛玻璃效果固然漂亮,祖传的精灵 Dock 动效也的确有趣,但它们消耗了部分内存,很可能在你建模的最后一秒变成压死 Mac 的稻草。所以,关掉一些视觉效果吧:

  • 辅助功能-减弱动态效果
  • 辅助功能-减少透明度
  • Dock(程序坞)-关闭「放大」
  • Dock(程序坞)-最小化窗口时使用「缩放效果」

null

减弱动态效果后会出现一些 bug,部分按钮控件上可能覆着一层半透明的遮罩:

null

想彻底避免的话就得开启辅助功能里的「提高对比度」,只是你要忍受一下「老人机」模式了。

对比会变得非常强烈,但不会影响图片和视频的显示效果
对比会变得非常强烈,但不会影响图片和视频的显示效果

关注后台进程

明明才开了一个 Safari,光标就卡得像陷进凝胶?你很机智地按下 ⌘Command+⇥Tab,再三确认除了浏览器和 Finder 没有别的应用了。

其实,后台默默运行的程序可能多得数不过来。打开活动检测器,你能看见大量在偷偷占用内存的进程,这一瞬间的快感不亚于从火锅底料里捞出一大块肚丝儿。那些暂时不用的应用,可以点击左上角的 x将其退出。

null

要是你有 LaunchBar,干掉后台进程就简单多了,用我这个 动作,可以快速列出当前进程,选择看着不爽的关掉(可多选):

null

感到电脑莫名卡顿或异常耗电时,不妨检查一下后台进程,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不过,在关闭它们之前请确认不会影响电脑的正常运行,那些陌生的进程不要随意下杀手。

清理菜单栏

或许你很喜欢把菜单栏填得满满当当,但是这不光点起来麻烦,还会让电脑变得吃力。当你把一个工具放在菜单栏上时,可能想着「说不定何时要用呢 」,于是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null

我也这么干过,但真正用到没有多少。裤兜里东西装多了碍手碍脚,菜单栏工具同样过犹不及。现在我只放了三个最常用的工具,其他的应用临时像打开的话就依靠 LaunchPad 或 LaunchBar。

严管开机启动项

Windows 用户一定还记得那蜂拥而上的开机启动项,要知道外国的月亮也不圆,Mac 上的应用同样像抢占你的启动菜单。检查一下设置-用户-登陆项,把不需要开机就跑出来的去掉。

null

许多应用在第一次启动时会弹出一个满是洋文的通知问你要不要开机启动,你很可能稀里糊涂就点同意,于是它们就飞扬跋扈拖累开机速度了。

多用原生应用

Chrome 作为耗电大户人尽皆知,像这样功能强劲但也耗能巨大的应用不在少数,像 Office、Photoshop 都会让老电脑疲惫不堪。而原生应用虽然功能没有那么强悍,却往往轻量、省电、省内存,没有专业需求的话可以多多采用。

例如网页浏览,我以 Safari 为主力,而简单的图片处理就直接使用预览工具。Mac 的预览工具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应用,像是魔棒抠图、标注等功能都有。许多人安装来路不明的 Photoshop 可能只是为了偶尔去除一下图片背景,四处求「绿色版」PDF Expert 最后不过拿来划几个重点。其实这些简单的需求,用预览工具就能满足。

null

拓展阅读:

Keynote vs 预览:原生简单图片标注对决 - 少数派

Quitter定时退出应用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也常常等到内存告急才想起去关掉一些应用。除了手动清除,还能用 Quitter 来定时退出,比如设置 Typora 闲置十五分钟后就自动关闭(此时我八成是跑去刷少数派而忘了写作了)。

null

Mac 上的应用多数带有自动保存功能,无需你时不时去按 ⌘Command+S,所以 Quitter 一般不会误事。但像 Sketch 等设计工具如果开了自动保存,有一定几率会让电脑更卡,具体要自动关闭哪些应用还请根据你的工作情况来定。

手术篇:清理、升级硬件

如果上面的方法都救不了你的电脑,也许是时候给它动一场手术了。

清理灰尘

Mac 也会年久失修,尤其是带有风扇的型号,积灰状况不容忽视。不光光是风扇内部,电脑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也是藏污纳垢的重灾区,除了阻碍散热,也会导致接触不良,那么肥沃的灰尘堆里说不定还会长出东西来……

灰尘的清理难度不高,有现成工具的读者可以自己操作,但是一定要按顺序拆开电脑,重点清理的风扇可借鉴 iFixit 的 教程

图片来自 iFixit
图片来自 iFixit

换块 SSD,或者更大的 SSD

可能你想象不到,现在仍然有人在使用机械硬盘的 Mac 电脑,对于这些设备来说提升运行速度最划算的办法可能就是换 SSD。如果你在使用配备 FusionDrive(机械/固体混合硬盘) 的 iMac,则没有太大必要更换。想知道自己的电脑用的哪种硬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趴到机器上听一听前往「关于本机」查看。

想自己动手,请参考 iFixit 的教程:

MacBook Pro 13" Unibody Mid 2009 Hard Drive Replacement - iFixit

Installing MacBook Pro 13" Unibody Mid 2009 Dual Hard Drive - iFixit

但也有人明明用着自带 SSD 的 Mac,却见运行速度日下。事实很残酷,你的可用空间越少,运行一般就越慢,这在 128 GB SSD 的 Mac 上尤为明显。因为 SSD 可用空间不足时,电脑运行起来就像绞尽脑汁的考生在草稿纸边角反复擦写,怎么也快不起来,还可能把剩下的那点磁盘空间「擦破」导致无法使用。

如果你打算死马当活马医,通过开颅手术为 MacBook 扩容,那么 JetDrive提供的 SSD 升级组件是一个可选方案。除了 12 寸的 MacBook 和配备 USB-C 接口的 MacBook Pro,JetDrive 都能治,具体支持型号列表可前往其 官网,iFixit 上也有 详细教程

小结

每次提起电脑优化方面的话题,总有人告诉我「不升级系统就好了」。诚然,现在 macOS 新版本的稳定性令人忧虑,但是抱守旧系统终归让我们失去享受新特性的机会,也无异于让电脑有更大的风险在漏洞面前裸奔。

我们该干什么?优化它,清理它,并养成更好的使用习惯。

也有人对于折腾老电脑的行为嗤之以鼻,但别忘了需求千奇百怪,有些读平面设计的人就是离不开 MacBook 那块不容易反光的雾面屏幕,也有摄影爱好者无法接受不带 SD 卡读取功能的新款 MacBook Pro,或者仅仅是囊中羞涩。不论如何,既然还有办法让你的老伙计迎来第二春,我们都不应该放弃治疗。


题图来自 Pexels

进阶记账法:将「折旧摊销」引入个人记账

$
0
0

记账专家 李大超人Leo 在个人记账方面经验十足心得颇多,少数派和她出品的付费教程《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详细介绍了个人记账从入门到 放弃 进阶的全系列教程,可谓干货满满。

我在《在少数派写稿两年后,我养成的数字生活方式》里提到了摊销记账的做法。本文会详细介绍会计学的折旧摊销处理,在个人记账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的内容,适合有一定记账基础的读者阅读。

一次记账处理的问题

先来看不用折旧摊销进行记账的几个例子和问题。为了表述方便,我把不采用折旧摊销进行记账处理的方式称为「一次记账处理」。

我于 6 月 1 日购入一台 MacBook Pro,支出 ¥14556,那么一次记账处理是:

6 月 1 日,在「应用数码」分类中从某信用卡支出 ¥14556

这样的一次记账处理会出现什么问题?

报表不能均衡地反映收支情况

一个好的账本应该能够正确反映用户的支出趋势,对于一个工作生活都稳定的人来说,其每月花费在衣食住行中的费用占比,是较为均衡的,如下图中 4、5 月支出占比饼图所示,这说明记账人有着稳定的收支,财富是均衡积累的。

在折线图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每个月的支出总额,尽管高低变动,但都在平均水平固定幅度变动,支出额相对来说是比较均衡的,如下图2017年支出均值 ¥6300/月,最大值 ¥8000,最小值 ¥4800。

一次记账处理,特别是大额的交易,很容易在报表上打破这种均衡的趋势,如 6 月的支出占比表就反映出了支出额的巨大变动,原因是该月用一次记账方式将一万多元的 Mac 购买交易计入账本中。于是该月的其他项支出占比数据都被「应用数码」的大额支出所影响,均衡的工作生活支出情况被打破了。

这还只是 6 月购买 Mac 这一项大额支出,如果 3 月购买了 Apple Watch,5月购买 AirPods,12 月购买了 iPhone 呢?(你也可以换成空调、汽车等等其他大额支出)那么这些大额支出会把你的每月支出报表变得毫无规律可循。在收支趋势图里,收入依旧是稳定的走势(毕竟工资没涨),而支出和结余变动剧烈。

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成本

在使用一次记账这种方法时,如果让你回答月支出的平均水平,你可能很快能够说出是五千左右。但这个数据是偏低的,因为你避开 6 月之类的这种大额支出的月份数据,不让它纳入脑海中的粗略统计。然而 6 月的 Mac 支出单这一项 ¥14000+,就可以超过月平均水平 ¥6200 一大截,把这个月忽略显然不合理。

如果再来考虑 Apple Watch、Mac 等等,每个月的支出水平颠簸剧烈,那么你还能快速回答月支出的平均水平吗?它真的准确吗?

关于生活成本的讨论并不仅停留在数据上。对于 iPhone 交易,以 ¥8176 价格购入,使用一年后,你可能会以二手转出方式进行处理获得 ¥5700 转让款,对于这笔转让交易记为「收入」不太合适。最重要的是你为这台 iPhone 实际支出的金额为 ¥8176-¥5700=¥2476,因此与这台 iPhone 相关的交易描述仅有 ¥8176 这一笔显然也不合适。

折旧摊销

一次记账会有诸多问题,怎么来避免?答案就是将折旧摊销引入个人记账,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的问题。

摊销和折旧,在会计学中有专业的阐述和处理,在这里我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摊销指的就是分摊购置成本,将一笔大额交易支出按月分摊到未来各个月中。我在购入 Mac 时支出 ¥14556,计划使用三年,那么每个月摊销额是 ¥404.33,也就是说我为这台 Mac 的使用每月支付了 ¥404.33,这种分摊方法才是更加真实的支出,因为这台 Mac 的价值是在未来慢慢释放的。

所有的大额交易都进行折旧摊销岂不是很麻烦?

不会。折旧摊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我们非常明确自己的财务计划,即手上的设备用多少年,是否要转卖,转卖获得的价款是否可观,可观到影响摊销额等等。

在个人记账中进行折旧摊销处理,并不是要把每一笔交易都要进行,这样工作量大反而事倍功半,实际上一个记账人在一年中需要进行折旧摊销的交易数可能不到 10 笔,但这些交易额却可能占据全年交易金额的 20% 甚至更多。

折旧摊销无法反映真实的净资产吗?

不会。原因是摊销法是将一笔费用分摊到未来每个月,每笔费用均已提前计入账本,账户里也扣除了相应的费用,因此摊销记账不影响总资产、净资产等数据的真实反映。

交易物品二手转卖要怎么摊销呢?

像 Mac 之类的物品,我们会使用好几年,因此可以进行全额摊销,也就是把所有购置款都拿来按月分摊。但是像旧 iPhone 等设备通常会被二手转卖,就会涉及到折旧操作。

此时此刻我支出了 ¥8176 购买 iPhone,并非常明确一年后转卖得到 ¥5700,我们可以以一定的估算比率计算处理这台 iPhone 能够获得的价款,再计算出每月摊销额,最终的差异部分,再记入当月的收入或支出。可由一个公式购置成本-残值=折旧额来表示,残值即为二手转卖款。

折旧摊销原则

哪些交易适合采用折旧摊销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有较长的使用期限

价值释放时间长的交易,适合使用折旧摊销处理,反之如餐饮、交通等交易支出,其价值在几个小时之内释放完毕,无摊销可言。使用超过一个月,价值仍未释放完毕,宜进行摊销处理,如少数派 Power+ 一年期系列付费教程。

2.支出金额较大

衣服、厨房用具等等支出,显然满足较长使用期限原则,但是它们的金额如果非常小,不足以引起收支情况的剧烈波动,那就没有必要进行摊销。一个估计是,如果该笔支出超过月平均支出水平的 10%,宜进行摊销处理。

3.有可观残值,有质保时限

如数码设备有可观残值,即二手转让价,宜进行折旧摊销处理。如冰箱、空调等家电有明确的保修时限,宜进行摊销处理,可以质保期限作为其摊销期,且其使用年限非常长,可以全额摊销,残值为 0。

4.以月度为单位进行摊销

个人记账的报表基本单位为月,因此摊销期也以月度为宜。

以我自身为例,2017 年涉及的折旧摊销交易有:

  1. MacBook Pro,¥14556,3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404.33。
  2. iPhone 7 Plus,¥8176,1 年 50% 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340.67。年年焕新后变为 iPhone X。
  3. AirPods,¥1288,1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107.33。
  4. Kindle,¥800,1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66.67。
  5. 小米扫地机器人,¥1699,1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141.58。
  6. 空调,¥5998,3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166.61。
  7. 床垫,¥1299,1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108.25。
  8. 少数派 Power+ 付费文章,¥346,1 年全额折旧摊销,每月摊销 ¥28.83。

折旧摊销的问题

采用折旧摊销进行记账处理的问题之一是折旧估计,明年卖的东西要在今年就估计其售价,看起来并不容易。然而并非如此,根据上述原则筛选后剩下的需要进行折旧摊销的交易可能不足 10 笔,而有残值的交易还要更少,例如家电、高档化妆品等残值为 0,完全可以全额摊销。数码设备等可采用当前二手市场售价折扣作为折旧率来估计,如 iPhone 以 70% 为宜,参加年年焕新计划则是 50%。

采用折旧摊销进行记账处理的第二个问题是信用卡分期假象。很多人不爱用信用卡是因为信用卡花的是未来的钱,而折旧摊销也有类似的假象。你现在花掉的钱,只有少部分记在现在,大部分都记在了未来,这会让人产生「未来省钱目标沉重」的感觉。实际也并非如此,首先折旧摊销后支出额大幅降低,如 ¥8176 的 iPhone 每月摊销后只有 ¥206.33。另外,在记账处理仍采用收付实现制,即收入支出的所有金额在发生时就已经记录在案。如 ¥8176 的 iPhone 每月摊销 ¥206.33 已提前记入接下来每个月的账单中,相关的净资产一次性已被扣除,不会造成接下来每个月都要还摊销账的假象。

折旧摊销的记账处理

下面介绍折旧摊销的记账处理细节,因支付方式有全款付清和分期付款两种而有所不同。在账本中我们先建立一个名为「摊销中转」的账户,专门来处理摊销额。

全款付清的折旧摊销处理

以全款付清购置 iPhone 为例。

购置时的折旧摊销处理:购置成本 ¥8176 减去残值 ¥5700 得到摊销额 ¥2476。记账处理为:

① 2017 年 6 月 从「交易支出账户」向「摊销中转」账户转账 ¥8176。

②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5 月,提前入账由「摊销中转」支出「应用数码」 ¥206.33。

③ 2017 年 6 月由「摊销中转」向「应收账款」转账 ¥5700。(可以将「应收账款」理解为把钱借给了别人,将来将要收回这笔钱)

2018 年 5 月二手转卖时的折旧摊销处理:

① 2018 年 5 月,由「应收账款」向「交易收入账户」转账 ¥5700。

② 转卖获得的价款与 ¥5700 有差异,记为当月其他合适的收支,比如收入分类「其他收入 > 二手折旧」或支出分类「应用数码」。

延长摊销期的折旧摊销处理:以残值 ¥5700 作为购置成本进行新一轮的折旧摊销。

分期付款的折旧摊销处理

以 12 免息分期付款购置 iPhone 为例。

购置时的折旧摊销处理:购置成本 ¥8176 减去残值 ¥5700 得到摊销额 ¥2476。

记账处理为:

①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5 月,每月实时入账由「信用卡账户」支出「应用数码」 ¥206.33;

② 2017 年 6 月至 2018 年 5 月,每月实时入账由「信用卡账户」向「应收账款」转账 ¥475。

一年后二手转卖时的折旧摊销处理:

① 2018 年 5 月,由「应收账款」向「交易收入账户」转账 ¥5700。

② 转卖获得的价款与 ¥5700 有差异,计为当月其他合适的收支,比如收入分类「其他收入 > 二手折旧」或支出分类「应用数码」。

延长摊销期的折旧摊销处理:以残值 ¥5700 作为购置成本进行新一轮的折旧摊销。

摊销计划发生变化的处理

无法否认我们的摊销计划有时候会发生变化,比如发了奖金冲动消费买了新 iPhone、或者时运不济 Mac 突然报废。对于这种突发性情况,我们先判断这种变化引起的资产增加或减少是否可观,再决定是否修改原有的摊销账单。例如旧 iPhone 还有三个月就结束摊销期时换了新 iPhone,我认为没有必要修改原有的摊销账单,直接按原计划摊销即可。又例如 Mac 还有两年才结束摊销期突然报废,那我们可以把未来两年的摊销额从支出分类「应用数码」改为「意外损失」。

记账工具都支持批量修改交易流水,因此即使真要修改大量交易,不管是交易分类还是金额,甚至批量删除,都非常便捷。

折旧摊销的记账实现

一笔购买 iPhone 的交易要分为十几次记账,如果一一进行显然操作繁琐,事实上目前优秀的记账工具都有十分便捷的手段来实现。

使用随手记

随手记的网页版有周期账功能,用来处理分期交易、折旧摊销等再合适不过。点击「新增周期账」,填入相应的支出分类、账户、金额信息、重复周期等,再点击确定,就能增加一笔周期性重复的交易。

对于提前入账的交易,在周期账中切换至日历视图,选择相应日期中的交易,再点击「入账」即可将该笔交易提前入账。当然对于十二个月摊销,你需要点击 12 次「入账」按钮。

使用 MoneyWiz

使用 MoneyWiz 你可以设定重复性的「预定」支出来提前入账每个月的摊销情况。同样先在应用内设置周期性预定,再点击日历视图下方的「预定」情况中,选择「付款」,就能实现该笔交易的入账。


让 Windows 开始菜单中的 Chrome 应用图标正确显示 | 一日一技

$
0
0

当我们在 Windows 中使用一些网页版应用时,我们可以通过 Chrome 浏览器的「添加到桌面」功能生成一些网页应用。只要勾选「在窗口中打开」,就可以像使用本地应用一样使用网页应用。

这些网页应用在文件夹中可以正常显示,但一旦将它们固定到开始界面上,就会变成 Chrome 的图标,无法正常显示网页 logo。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 Chrome 在 .xml 文件中定义了一个样式,Windows 的开始界面会优先读取这个样式,导致所有的网页应用图标无法在开始菜单中正常显示。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做几步简单的操作。

找到 Chrome 的安装目录

你可以右键 「Chrome 图标 - 打开文件所在位置」来找到 Chrome 的安装目录。

  • Chrome 的默认安装位置是 C:\Users\用户名\AppData\Local\Google\Chrome\Application
  • 较老版本的 Chrome 则安装在 C:\Program Files\Google\Chrome\Application

删除 .xml 文件

Chrome 的目录下有一个名为 chrome.VisualElementsManifest.xml 的文件,这个文件决定了 Chrome 在开始菜单中如何显示图标。

你可以直接删除该文件,不会影响正常显示。当然你也可以给它改个扩展名,将来反悔了还可以改回来。

刷新图标缓存

刷新图标缓存的详细操作方法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图标显示不正常?试试强制刷新 Windows 图标缓存》

不过这里还有个更简单的方法,你可以将 Chrome 应用暂时移动到桌面,再移回来。

  • Chrome 应用的位置是 C:\Users\用户名\AppData\Roaming\Microsoft\Windows\Start Menu\Programs\Chrome 应用

再将它们重新固定到开始界面上,即可正常显示 Chrome 应用的图标。将来固定新的图标也都会正常显示网页 logo。

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在开始菜单中正常显示网页 logo 了。Enjoy it !


成为印象笔记高手,打造知识管理系统

$
0
0

这些年经常不经意地发现「原来那谁也用印象笔记啊」,作为象粉,起初忍不住发个微博或者转发到用户群里。后来发现像拍秒速五厘米的导演新海诚、音乐人高晓松以及大量投资人、律师、医生都是印象笔记的深度用户,每天在印象笔记上花 4、5 个小时的时间,把它作为个人和团队的核心生产力工具。

虽然好多人都开始用印象笔记,但我发现身边有不少小伙伴用得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就记笔记这件事来说,在系统备忘录、Bear、有道笔记、Notion 等工具之间来回徘徊。跟他们交流之后,我逐渐发现:用不好印象笔记,很大程度上并非工具的问题,而是缺乏正确使用工具的意识和方法。

作为印象笔记的官方认证咨询师,从大学到现在已经用了 8 年时间,这些年也通过写文章和在行约见等方式零散地分享自己的使用心得。《用印象笔记打造知识管理系统》这个教程是我这 8 年印象笔记使用经验的一次系统梳理,希望能让那些想要用好印象笔记的小伙伴真正理解这款工具并且成为会做笔记的信息管理高手。

👉 查看《用印象笔记打造知识管理系统》详情

下面我先介绍下教程的主要内容,我将分四大部分和大家分享如何用好印象笔记,构建你的信息秩序。

最容易被小看的输入

信息的输入是构建信息工作流的起点,相比于其他环节,大家对输入认知比较统一:人人觉得自己都可以无师自通。当然,只是单纯地把信息记录到笔记里确实没啥技术含量,然而,这个看起来简单,被很多用户忽略的环节却成了很多人放弃印象笔记的原因之一。

信息输入是「成本敏感」的关键阶段,如果没把输入成本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就失去了被记录的可能,比如在路上冒出个灵感、在播客里听到一条金句、邮箱看到一张精美的海报,觉得应该记下来,然而因为觉得记下来很麻烦(注意,当你觉得很麻烦就够了),干脆记在脑子里或者骗自己「以后再说吧」,但是也许终其一生你再没有机会想起那条稍纵即逝的妙手偶得

如何实现低成本、全方位、全平台的信息捕获,让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都被记录就成了印象笔记使用教程中最优先强调的技巧,这也是后面所有环节的基础和前提。这部分会分别从系统原生的输入技巧和第三方工具的角度去介绍如何做好信息输入这件事。

加工编辑是个技术活

把信息存入印象笔记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就到了笔记的编辑加工环节啦。有不少文章吐槽印象笔记编辑功能弱,其实对于笔记工具来说,它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已经非常足够了。首先它拥有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在一条笔记里可以存储文字、表格、图片、音频、视频、PDF 文档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或文件。


其次它相对克制的编辑功能让笔记的整体格式相对简单,具备良好的兼容性,避免了类似 Word 文档在不同机器或者粘贴到其他地方会遇到的各种格式问题。最后,强大的快捷键支持也让编辑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值得欣喜的是对 Markdown 语法的低配支持(官方叫自动格式),也让码字的体验越来越好。

如何编辑加工才能让每一篇笔记都显得清爽简洁,这就和写字的好坏一样,需要学习临摹优秀的字帖,设计个性化的笔记格式标准。

我们每天那么多从微信、网页保存过来的文章又该如何处理才算「读完」并归档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我们在这部分会分为基础和进阶两部分讲清楚如何做笔记,如何在印象笔记里阅读文章,通过建立各种标准和对链接、表格、高亮、代码块、快捷方式的讲解,让你扎扎实实地系统提升「记笔记」的核心能力。

整理是个大学问

笔记的整理算得上广大笔记用户最头痛的问题了。随着笔记数量的攀升,如何整理几百上千甚至上万篇笔记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有些人干脆随手一丢,不去刻意整理,需要的时候再去搜索。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相比于把信息散落在各种平台,通过印象笔记将信息集中存放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但是还是会有很多遗憾之处。

一来是因为没有形成阅读整理的良好节奏,很多关键信息没能及时掌握进而失去了一些非常好的跃迁机会。另外,一旦打开笔记发现几千篇笔记凌乱无序地推在一起,毫无秩序,偶尔还发现一些文章竟然被重复保存了 4、5 次,感觉肯定不会太好。

最近大家都在讲断舍离,收纳不仅仅是一种收拾房间的方法,更是一种建立个体和身边事物关系的思维方式,物品不仅需要收纳,信息同样也需要整理,为它们建构秩序。

这部分我们主要讲一讲信息整理的基本流程、笔记分类的方法、笔记的命名和排序、标签的使用和整理,聊一聊怎么让印象笔记看起来和实质上都能井然有序。

信息搜索大杀器

不夸张的说,先前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这一步在做准备。如果只是把信息存储加工整理,这件事情本身没太大价值,只有在完成这些基础工作之后,让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调取使用才是使用印象笔记的意义所在。搜索能力的高低决定信息调取效率,理论上讲,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时间不应该多于信息的搜索和使用时间,谨防陷入为了整理而整理的深渊。 

一般情况,一个软件搜索本身的技巧会非常有限,但是一款做了 9 年的笔记工具在搜索上的功夫确实可圈可点,不仅完美满足了用户最基础的搜索需求,还提供了快速切换、文档搜索、图片上文字搜索、高级搜索语法、保存搜索条件等高阶功能。通过开放的 API 接口,还可以通过第三方工具如浏览器、Alfred 等进行一体化搜索。一旦掌握了搜索能力,从几千篇笔记秒瞬间定位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愉快的体验简直让人上瘾。

轻量级的团队协作利器

印象笔记不仅仅是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同时它也提供企业版,很多团队也把它作为团队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值得期待的是,印象笔记会从明年(2019 年)开始,大幅度升级团队版本的功能,我之前有幸听到 Evernote 全球产品 VP 做了简要的介绍,真的非常惊艳,绝对值得期待。

等到明年团队版新功能上线之后,我还会补充如何用印象笔记做团队知识管理的方法,大家敬请期待。

总之,印象笔记作为一款优秀的笔记工具,自身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渗透了很多优秀的知识管理思想,只要我们掌握了关键性技巧,便能解除封印般让印象笔记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力量,让我们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乃至团队协作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 进入栏目 中的主题内容,一步一步成为印象笔记的绝世高手吧。

苹果开通微信公众号,买 iPhone、找售后都可以在微信里搞定

$
0
0

苹果今天「悄然」在微信上线了自己的官方公众号,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方便大家在微信内通过微信支付快速购买 Apple Store 各类产品,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售后问题。

直接在微信里买买买

在微信内购买产品的流程和使用 Apple Store 应用的购买流程基本一致,你可以先在「找服务」中将自己的 Apple ID 和微信绑定,之后就可以在「挑产品」中选择想要购买的产品。

最后在收货地址时,如果你之前在微信中添加过默认地址(我 - 个人信息 - 我的地址),则可以直接导入到订单内,在结账付款时,仅支持微信支付付款。

在处理订单期间服务号也会定期推送订单信息,你也可以「找服务 - 我的账户」中自助查询。

查售后,虚拟客服帮你解答简单问题

除了购买产品,服务号还内置了「虚拟助理」,它可以根据你的提问来查询对应的官方文档。不过也不要指望它太智能,关于预约售后服务之类比较复杂的问题,还是要通过电话来搞定。

此外,服务号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售后服务,例如查询产品保修信息和官方零售店的地址。



像素风永不过时,用这些应用画一幅属于你的像素画

$
0
0

我发现我一直很喜欢复古的东西。那些 8-bit 的画总是激起我的兴趣。甚至连 Clear App 也买了 8-bit 的电子提示音效。「没钱买就自己画!」是我每次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说的话。真的,我因为想买一部翻盖手机就自己画了一部,虽然样子极丑,像面镜子似的,但好像真的起到了「望梅止渴」的作用,暂且忘掉了那种购买欲(因为真的画得太丑了)

我的画

dotpict & 8bit Painter:手机作画专家



在 iPhone 作画同类型 App 中, dotpict 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采用「拖、按」的操作方式——大部分 App 考虑到手机屏幕的限制性,比如大拇指挡住屏幕不能上色、「放大手势」引起连线操作等等,而选择「拖、按」的方法来作画大大提升了手机作画的操作性。

「拖按作画」,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只手在画板上选择需要填充的方块格,另一只手按下「确定」来上色,对于 iPad 作画的人来说十分麻烦,但是在手机上操作却十分适合。

dotpict 与其他同类型 App 的操作不同,右为 8bit

dotpict 与同类型软件 8bit Painter 最大不同的就是, dotpict 看起来更像是「命题作文」,你只能选择众多色彩模板里其中的一组进行创作1 。

而 8bit Painter 一类 App 却有全色盘,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发挥,想用什么颜色都可以调整,或是看到什么图片上的颜色很喜欢却不知道 RGB 、十六位颜色代码,可以添加到分层之后取色,非常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在 dotpict 中留有一个栏目,是专门放置以 twitter 方式投稿的作品,你只需要在 twitter 发布时使用标签 #dotpict 就会被官方账号点赞,如果十分优秀,还会登上他们的官方网站进行展览。

 色彩套餐
优秀作品展览

Pixelable & Pixel art editor:超级顺手的像素画板


在这么多像素专用画板 App 里,我最推崇的就是使用 Pixelable 与 Pixel art editor 在 iPad 上作画。原因有三点:

  1. 操作方式符合作画习惯。直接选择画笔粗细、颜色,在画布上作画。
  2. 分层。此类 App 基本都配备了分层的,如 Pixcel 可以上下分层或叠加,也可以选择「显示」或「隐藏」,不影响单层布画。
  3. 更大的画布。一般 App 中,画布大小分为 16×16 、 32 × 32 、 48 × 48 、 64 × 64 、 96 × 96 、 128 × 128 。而这两个 App 长宽都可以自由设定,小到 5px 大到 256px 都可以设置。
Pixelable
Pixel art editor

Unicorn:一步一步教你的像素填色书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 App 跃跃欲试,但无奈自己无从下手,或者你只是想涂涂画画打发时光,那么可以考虑 Unicorn 这款像素填色书了。

Unicorn 有点像小时候玩的分步填色书,只需要根据提示所对应的数字填充颜色就好。比如以下图「菠萝」为例,数字「1」对应绿色,那么只需要把图上标注数字为「1」的填充为绿色即可。

在最后, APP 还可以把你作画的过程以视频的形式保留下来,发到朋友圈与人分享。

快来加入我们像素党吧!

另外,你可以关注微博 @-linduck- @Cefca16 @像素画百科 @旺才的像素公园 @Pixpil皮克皮 浏览关于像素的作品、游戏等资讯。


能排版又能运行代码的另类 Markdown 编辑器:Rmarkdown

$
0
0

在少数派,我已经接触过不少的 Markdown 编辑器。Markdown 的核心是将文字与排版分开,只用少量的符号标记几种文本元素,从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文字本身。但究其本质,Markdown 还是 HTML 的简化版,最终排版依赖的格式来自于 css,最适合的输出格式还是 HTML 页面。当进行 PDF 和 Word 等等的文档排版时,由于文档独特的分页结构,必须解决图片和表格等浮动体的问题,尤其是图片不能割成两页。而网页却是连续的,根本无需考虑这个问题。类似这些差异总会让 Markdown 编辑器显得力不从心。

与右侧的HTML 文件相比,左侧的PDF 中图片出现了漂移
与右侧的HTML 文件相比,左侧的PDF 中图片出现了漂移

在文档排版上,另一个选择是 LaTeX,相较于 Markdown,LaTeX 是专门为 PDF 排版而生的,但其复杂程度就要比 Markdown 高得多。有没有什么办法把Markdown 的书写便利性和 LaTeX 丰富的排版能力结合到一起呢?另一方面,在写作中遇到数据处理、图表绘制时,往往需要先将图表独立生成,然后再行插入文档当中。这样,一来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文档结构,二来依然会分散自己的写作精力。机缘巧合,在学习R 语言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这样一种另类的 Markdown 写作方式——Rmarkdown,可以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这篇文章以使用 Rmarkdown 输出 PDF 文档为例,来说一说它的主要用法。

R 是什么?

Markdown 前面的R 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R是一种主要面向数据处理的开源编程语言。相比其他昂贵的数据处理软件,R 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开源而带来的免费性和强大的扩展能力,同时其语言上手难度也不算太高。由此,R 获得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青睐。不过 R 语言本身并非本文重点,即使你对它不甚了解,也并不耽误你使用 Rmarkdown。当然,如果你会使用它,你就更能对 Rmarkdown 得心应手。

RStudio + LaTeX + Pandoc

完整使用 Rmarkdown 需要 Rstudio、LaTeX 和 pandoc 三者的组合。首先来依次介绍一下它们。

RStudio

RStudio 是专门针对 R 开发的一款 IDE。而 Rmarkdown 正是 RStudio 网站开发的一个项目,旨在通过 Markdown 结合 R 来完成文章写作。你可以在安装了 R 的 GUI 主程序之后,在 Rsudio的网站下载自己操作系统相应的安装包进行安装。软件打开后,可以看到三部分窗口,左边是 Console 窗口,用来运行 R 命令。如果你是 Mac 用户,RStudio 还会在 Console 窗口右侧默认打开一个 Terminal 窗口,更方便地运行终端里的命令。右上方窗口用以显示当前环境中的数据,或者可以切换显示运行过的代码历史。右下方的窗口是文件、已安装的包、绘制图形和帮助文档等的显示区域。新建一个脚本之后,会在左上方出现一个新窗口,用来编写 R 语言脚本,这也是用来编写 Rarkdown 文档的部分。

RStudio
RStudio

做为 RStudio 的扩展,使用 Rmarkdown 需要安装其他扩展包。可以在菜单栏「File」下选择新建一个文件,然后在文件格式中选择 R Markdown。这时软件会弹窗提示需要安装的包。点击确认等待安装完成即可。除了这里需要安装的包,针对中文支持,还需要再安装 rticles包。具体方式可以在 Console 窗口运行如下命令:

install.packages("rticles")

安装完它们之后,你已经可以新建一个 Rmarkdown 文档并开始编辑生成一个 HTML 文档了。不过要想输出一个格式规整的 PDF 文档,还需要进一步安装 LaTeX 和 pandoc。

LaTeX 和pandoc

LaTeX 是一种通过宏语言进行文档排版的排版系统。对于 Windows 用户来说,RStudio 推荐安装体积较小的 Miktex,Mac 用户则被推荐安装 MacTex(其实 MikTeX 也有 Mac 版,但为什么没推荐我也不清楚)。LaTeX 还有其他诸如 Tex Live 等版本,本质上是相同的,这里就不对其进行赘述了。大部分的 LaTeX 安装包体积都比较大,因为其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包和文档等等。新手一般都会被推荐安装比较完整的 LaTeX 安装包(而非 basic 包)。不过如果你只是单纯地想使用 Rmarkdown,选择体积较小的 MikTeX 就足够了。在输出 PDF 文档时 MikTeX 会提示需要安装一些更多的包,到时再确认安装即可。

另一个需要安装的是 pandoc,它是一把用于文档转换的瑞士军刀。你几乎可以通过它进行任意格式的文档转换,同时排版结果也不失美观。其实 Rmarkdown 的功能核心就在于将 MarkDown 文档通过 pandoc 转换为 LaTeX 文档,然后利用 LaTeX 排版输出为 PDF,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在输入时可以利用 Markdown 的便利性,在排版时利用 LaTeX 的丰富性。在少数派的这篇如何把思维导图秒变成幻灯?里,也曾经提到过 pandoc 的另一个有趣的用法。你可以在pandoc的网站进行下载安装,如果你的电脑装有 Homebrew 的话,也可以直接运行以下命令:

brew install pandoc

安装完所有需要的工具,接下来就可以开始正式的文档写作了。

更丰富的文档排版能力

到此为止,已经可以在菜单栏中选择新建一个 R Markdown 格式文档了。点击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用以选择文档格式。这里我们在左侧栏中选择 From Template,然后在右侧选择 CTeX Documents,点击确定后即会生成一个 .Rmd文档,文档中会有开发者关于中文 Rmarkdown 的一些介绍。

从模版新建一个R Markdown 文档
从模版新建一个R Markdown 文档

除了熟悉的 Markdown 语法,你会发现在文档的最开始多了一部分用---括起来的段落。这一部分是用来设置文档输出格式的属性的,语法类型为 YAML。实际上这部分的用法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在�参数后加一个冒号,再写上值即可。一些参数可能存在着层级关系,使用缩进表示。最常用的参数包括 title即文档标题、author即作者、date即日期,具体形式如下:

title: "title"author:  - author1 - author2date: "2018/01/14"

涉及中文文档时,最主要的参数设置为:

---documentclass: ctexartoutput:     rticles::ctex---

在使用习惯以后,你可以不必依赖模版,只要在新建文档中规定好它们,就可以顺利地编译出中文文档。这里,documentclass规定了文档的类型,ctexart是 LaTeX 中兼容了中文的文档类。而 output是对输出格式的具体设置,这里的 rticles::ctexrticles包中针对中文优化过后的PDF 输出格式。你可以在下一层级的命令里继续设置 PDF 文档的其他详细参数,新建的模版中已经有三个参数。对于常用的 PDF 文件,Rmarkdown 提供了足够的自定义参数满足需求,包括目录格式、图片格式、表格样式、语法高亮形式、纸张大小、页边距、字体字号甚至链接颜色等等。如果你觉得这些还不够,你也可以直接在 includes参数下加入 LaTeX 命令或文件作为文档的 header,或插在 body之前或之后。如果能力所及,你还可以直接换一个自己的模版……通过详细的参数和丰富的可定制性,文档排版及格式可以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具体的参数,可以参考官方网页

以上所述的所有部分,都只是在 YAML部分完成的,而没有涉及文档主体的 Markdown 部分。这样,当进入 Markdown 写作部分时,我们又可以专心于文字,不必担心将格式和内容搅在一起了。在这里,你可以使用通用的 Markdown 语法,当然也支持插入 MathJax 公式,一切和其他 Markdown 编辑器一样。如果对语法有疑问,在菜单栏的 Help 下点击“Markdown Quick Reference”就能浏览详细语法了。

不过,Markdown 偶尔还是会有一些无法在 PDF 页面上达成的排版精细活儿,这时候,Rmarkdown 还支持直接在文档里插入 LaTeX 命令,使用它完成即时所需的特殊排版需求。可以说在 Markdown 和 LaTeX 二者的融合上,Rmarkdown 给出了一个非常自由而又灵活的解决方案。

在 Rmarkdown 里直接插入 LaTeX 命令
在 Rmarkdown 里直接插入 LaTeX 命令

更直接的代码运行能力

除了比传统的 Markdown 编辑器更加适合 PDF 排版,Rmarkdown 的另一大杀手锏就是它可以在生成文档时直接运行插入的代码块,并将运行结果打印在最终文档中。而且,它不仅支持 R 语言一种方式,你还可以使用 Python、Java Script 等等其他语言生成你想要的结果。在以数据处理为核心的论文写作中,这是一种非常实用而又能大大提升写作效率的方式。其次,文档中的代码可以边写边运行调试,每个代码块的运行结果会直接显示在该代码块的下方。除去文字部分,文档和一个普通的脚本并无差别,而在文章中也能更方便地引用数据结果。

可运行代码块的书写方式与在 Markdown 中插入普通代码块类似,插入块状代码时,在代码块语法开始的``` 之后写上一个大括号,并在括号中写入语言的名称即可。例如,如果需要插入一段 r 代码,可用如下形式:

```{r}1 + 1```

之后,你就可以在输出文档中看到该代码本身,和作为输出结果的“2”。以此类推,在需要绘制图表时,直接插入代码,就可以在文章中显示图表了。

使用代码绘图并打印
使用代码绘图并打印

插入可运行的行内代码,可以直接在第一个` 后输入一个小写的 r ,然后插入代码本身。这在行文中需要引用计算结果时非常便利,例如文档里写入:

1 + 1 = `r 1 + 1`

你会在输出文档中直接得到“1 + 1 = 2”。

当然,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需要把代码放进最后的成文里。Rmarkdown 提供了各种设置代码块属性的命令,用来设置代码块的名称、显示和运行方式、以及结果的输出方式等等。你可以在大括号中的r 后直接输入代码块的标签(这在代码块过多时可以帮助你快速定位),然后打一个逗号,继续输入其他参数,参数与值之间用等号连接,而参数与参数之间仍然用逗号,分隔。比较常用参数的包括 echo设置是否在文档中包含代码块,eval设置代码是否运行,results设置运行结果的输出形式,messagewarning设置是否打印 message 和 warning 信息等等。你会看到每个代码块的右上角有一个用来设置常用属性的图形按钮,你也可以在这里设置属性。以下面的代码为例:

```{r example label, echo = FALSE, warning = FALSE}# coding```

这里的代码即为设置了代码块的名称为 example label,然后使代码块不包括在文档中,同时不输出警告信息。我们可以将上面图片中绘制图形的代码部分隐藏,效果如下:

隐藏生成上述图片的代码
隐藏生成上述图片的代码

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图片输出格式等等的更多细节属性设置,详细的参数可以参见帮助文档。如果你想设置全局的代码块属性,可以在文档开头加入如下代码:

```{r setup}knitr::opts_chunk$set()```

显而易见,该命令就是设置代码块选项的。在括号中填写需要更改的参数即可,语法与在每个代码块中设置属性时相同。到此为止,你已经可以顺利地在文档中插入可运行的代码,并且设置每个代码块的属性了。

使用其他语言

如果你对 R 语言并不熟悉,你也可以通过设置改用其他语言的代码。使用方法也很简单,这里以 Python 为例,只需要在插入代码时将大括号里的 r写为 python即可:

```{python}python code...```

不过,如果你想使用不同于默认调用的 Python 版本,可以在```{Python,后加上命令engine.path = " ",引号中填入想要的 Python 地址即可。如果设置全局的 python 引擎,同样可以依照以上方法在 kintr::opts_chunk$set()中更改 engine.path属性即可。关于 Rmarkdown 支持的语言和更多相关细节,可以参见文档页

输出文档

文档完成后,就可以输出 PDF 文件了。文档生成只需点击脚本窗口上方的 knit按钮即可。

点击knit 输出文档
点击knit 输出文档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 .Rmd文档的文件名不能包括中文,否则 pandoc 会报错。点击按钮后程序会自动运行,一切顺利的话就会在 .Rmd文档同一路径下输出一个 PDF 了。另外,如果之前安装的是 MikTeX 的话,输出文档时会提示你安装所需的包,点击安装即可。

其他文档类型

虽然 LaTeX 拥有丰富的排版能力,不过它还是有一定难度。相比之下,使用 MS word 的人可能更多,在需要与他人合作时,也可能不得不使用 Word。仰赖于 pandoc 强大的转换能力,Rmarkdown 自然也可以输出 Word 文档。在新建 .Rmd文档时,就可以在弹窗中选择新建一个 .docx格式文档。实际上,在 YAML部分的 output:参数下写上 word_document就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同样,也可以在下一层级的属性中规定 word 文档的输出格式。更多的详细属性可以参见官方介绍页

不过相比 LaTeX 输出,Word 文档的可定制性就差很多。但 Rmarkdown 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自定义样式的方式。你可以在 word_document:下规定一个 reference_docx:的属性,在后面填入作为模版的文档。而模版文档需要在 Word 的“样式”中分别设置每部分文体(即正文、一二三级标题等)的详细格式。根据 Rmarkdown 官方的说法,为了保证格式模版好用,最好使用 Rmarkdown 导出的文档作为模版。在实际操作中,Word 总会不出意外地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惊喜,所以可以输出一次文档,更改一次格式作为模版,然后再使用该模版输出新文档,修改后作为下一次的模版……反复几次微调之后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模版了。更详细的介绍还可以参见这个教程

除了 Word 文档之外, HTML 文档的输出能力自然也毋庸置疑。Rmarkdown 支持自定义的 css 用于更改输出样式,同时提供了其他的可定制性。如果对执行代码有需求,也可以尝试用它生成静态 HTML 文件。更多说明可以参见官方文档页

虽然 Rmarkdown 比传统的 Markdown 编辑器拥有了更丰富的排版选择,但它还是会有自己的局限之处。你可能会问,这么麻烦我直接用 LaTeX 不就好了?如果更习惯 LaTeX 又想使用 RStudio 运行代码的能力,你还可以选择新建一个 .Rnw文档,它其实是 Rmarkdown 的 LaTeX 形式,然后直接用 LaTeX 写文档就可以了。

尾巴

这篇文章面对 Rmarkdown 新手,所以有些叙述比较简单,略显琐碎。其实我自己也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到应用水平,对原理了解不多,发现问题的各位欢迎在评论里进行交流。除了上文提及的优点, Rmarkdown 的另一个优点是写好一个文档后,更换一下源头的数据就可以生成一篇完全一样的文章。进行重复研究时,使用行内代码的方式就无需再手动从每个角落里更改计算结果。

Markdown 的写作方式的确方便,但它还是专门针对网页而生的。现实使用中,我们有时又不得不面对文档生成的情况。如 Rmarkdown 的主要开发者谢益辉在这篇 Markdown or LaTeX?中所言,网页是连续的,而文档需要断页。这就带来了很多浮动体的问题,图片不可能拆开放在两页,网页也没有页眉页脚页码这种麻烦。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文档电子化的进展,可断页文档真的还必要吗?如非需要打印,何必要用传统文档格式保存文件呢?大多时候,这件事只是一种削足适履的资源浪费。再说,很多时候,又何苦非要把文档打印出来呢?

除此之外,RStudio 毕竟不是针对文档写作开发的软件,Rmarkdown 的核心还是运行代码。所以如果没有运行代码的需求,常用 Markdown 编辑器的写作体验自然要好更多。其实我常用的写作工具 Mweb 就支持编辑 .Rmd文档。工具的选择最终还是要依赖工作本身,无需本末倒置。多一个选择,是为了在需要时找到一条提高效率的捷径。

用纸盒玩游戏?脑洞大开的任天堂又一次惊艳世界:Nintendo Labo

$
0
0

Nintendo 在北京时间 1 月 18 日早上六点,发布了名为 Nintendo Labo 的新产品。虽然之前大家已经对发布内容有了一些猜测,但当看到 Nintendo Labo 的那一刻,还是会被任天堂的脑洞所折服,就如同第一次看到 Switch 时一样惊艳,再一次颠覆了我们对于「游戏」的认知。

Nintendo Labo

Nintendo Labo 简单来说,是通过硬纸盒来 DIY 各种不同的东西,然后通过 Switch 来赋予纸盒不同的生命。例如,你可以用它制作一台钢琴,一个钓鱼竿,甚至一个机器人。根据任天堂官方的说法,Nintendo Labo 的核心理念共有三个: Make、Play、Discover。让我们来一一为你解释它们:

1. Make

任天堂将纸盒组装的部分称之为 Toy-Con ,你需要自己动手,按照提示,一步一步的完成组装。根据不同的 Toy-Con,组装的时间也会不尽相同,比如钢琴的 Toy-Con 需要 2 小时左右的时间来组装。

Make

2. Play

将组装好的 Toy-Con,插入 Switch ,就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你可以尽情的享受游戏的乐趣,不管是弹奏钢琴,还是操作机器人,都可以带来极为真实的体验。

Play

3. Discover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 Switch 来了解你所组装的 Toy-Con 是如何工作的,例如钢琴是如何发声。任天堂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小朋友们主动发现和创造,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Discover

发售内容

Nintendo Labo 现在公布发售的有两款,分别是 Variety Kit 和 Robot Kit,将在 4 月 20 日发售,Variety Kit 为 6980 日元,Robot Kit 为 7980 日元。

Variety Kit 和 Robot Kit

其中,Variety Kit 包括 5 种不同的 Toy-Con,分别为 RC 汽车,钓鱼竿,房子,摩托车和钢琴,Robot Kit 为机器人的 Toy-Con。你会得到组装这 5 种 Toy-Con 所需要的所有材料和对应的游戏软件。在发布视频当中,也看到了很多并不在这次发售的 Toy-Con,看来之后还会发售越来越多好玩的 Toy-Con。

Variety Kit

除此之外,还将发售一个 Customization Set,你可以通过提供的贴纸来对你的 Toy-Con进行装饰和美化,同样是 4 月 20 日发售,售价为 980 日元。

Customization Set

总结

任天堂再一次突破了我们的想象力,这种亲手组装完成并赋予生命力的玩具,或许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梦想。身为一个生产玩具和纸牌出身的任天堂,这次的 Nintendo Labo 可以说是回归了自己的老本行。作为家庭娱乐和游戏性的代表,任天堂这次将其所擅长的东西做地淋漓尽致。

就像知乎网友 @老夫潘斯基 说的那样:

我已经忘了自己童年想要的玩具是什么了。

但是任天堂还记得。


简单几步设置,让 AutoSleep 更准确监测你的睡眠

$
0
0

前言

睡个好觉是精力充沛的基础。如果有喜欢量化自己生活的朋友,可能会在晚上睡眠的时候,在 iPhone 上使用类似 Sleep Cycle、Sleep Better 等应用,或是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 Sleep++,进行睡眠追踪。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通过打开应用然后按下开始按钮才会追踪,甚至前者在有伴侣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严格的位置摆放,才不会追踪到另一个人的睡眠。

统计睡眠这个需求确实不硬,所以这个并不硬的需求如果实现得还麻烦,就让人毫无坚持的动力。——Hum 

iOS 11 中新增的「就寝」功能确实能够简单替我们追踪,但是它功能很单一。而 AutoSleep 就是这样一个主打自动化跟踪睡眠的应用,它所需的就只是一块 Apple Watch 就好了。对这款应用感兴趣?不妨读一下 Hum 的《AutoSleep,苹果生态下完全自动统计睡眠的尝试》吧。

AutoSleep

由于 iOS 系统的限制,AutoSleep 在使用前有一个较为繁琐的设置流程,虽然有中文翻译,但是部分语句表达并不明确。不少用户由于没认真调试过 AutoSleep,很容易就得出「AutoSleep 不准」的判断。其实只要经过适当的调试,就能通过 AutoSleep 获得一个准确的睡眠监测结果

本文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调试 AutoSleep。(注意:只有第一步设置是必要的,后三步只有遇到个别不准的情况下才进行单独设置。

一、AutoSleep 设置

设置是在首次打开 AutoSleep 时出现的一整套的设置选项,但是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仍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其包括了手表在过去 24 小时数据的收录情况,手表在睡觉时佩戴的情况,睡眠时间,睡前活动时间,通知时间,使用手机作为苏醒情况,目标睡眠时间,这几个基础的信息,这是能够保证准确测量睡眠时间的基础。

1. 手表在过去 24 小时的使用情况

这个数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 AutoSleep 能够以多么精准的方式呈现数据,因此数据自然是越高越好。

我是 Apple Watch Series 3 用户, 每天包括一个多小时的锻炼、整夜佩戴睡觉和正常的白天使用,一天下来平均还有 70% 电量。每天晚上,我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洗澡前把电源接上,洗完收拾完手表自然也就充满了。所以我的手表能传递 88% 的数据给 AutoSleep,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追踪了。当然也可以通过追踪手表充电的时间进行睡眠追踪。

下面是给穿戴手表睡觉用户的有关建议:

  1. 对于使用 3 代手表的用户:由于续航能力出众加上非常快速的充电速度,所以每天基本上抽出 1-2 小时去给手表充电就好了,比如和我一样洗澡之前给手表接上电源,洗完收拾完基本上手表的电源也即将满了。当然也可以晚上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接上电源,当然看着看着会睡着的还是带着看电视看书好了。
  2. 对于其他旧几代的手表:由于续航能力或者充电速度不如新款,所以可以在夜间洗澡洗漱、夜间看书、看电视的时候进行充电,还可以在早上起床后洗漱的间隙等其他的时间适当为手表补充电量。
  3. 可能有的时候早起以后会发现手表莫名其妙的上锁了,然后在应用中会显示那段时间手表在充电(大约 10 分钟的时间)。据我推断,是衣服的布料偶然遮挡了手表的某一个传感器,导致误认为手表离开了手腕,然后等空窗期结束后,心率传感器之类又会重新启用,能够继续收集数据。当然这只是推断。

2. 手表佩戴的情况

分为 2 种,当然可以都选:

  1. 我佩戴着手表睡觉且我希望追踪睡眠质量;
  2. 我不带着手表睡觉且我希望软件通过手表正在充电的情况进行追踪。

由于这 2 种情况使用方法不同,而我一般都是睡觉带手表的,所以我将官网上给的 2 种不同的追踪方式的 正确方法在这里说明一下:

如果你戴着手表睡觉,直接戴着睡就好了,不需要进行额外操作。

如果你不戴手表睡觉,你可以这样做:

  1. 在睡觉之前把你的手表充电;
  2. 睡觉;
  3. 把你的手表戴上/或在醒来时触摸你的 iPhone,然后在 30 分钟内将你的手表戴上。

不带手表是比较容易追踪的,一般充电的时候就会用作计算睡眠的时间。

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带着手表睡和两个选项都开启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这个上面遇到睡眠不准确的问题。

3. 睡眠时间

正如官方说明的一样:「选择您通常上床睡觉之前的时刻。在这个时刻后您的主要睡眠记录将归属于第二天。」

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的睡眠时间都是会从前一天的较晚时刻一直到第二日的早上,但是这一段时间应该是算在前一天的睡眠时间里,还是算在第二天的睡眠时间里呢? 把这一整段睡眠按照零点拆分成 2 段睡眠? 这不能反应睡眠的实际情况,而且深度睡眠和有质量的睡眠也会因为被拆成 2 段而导致一系列错误的问题。

所以我在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如果在夜间有固定活动的,包括但不限于洗澡、看书电视、洗衣等,可以将睡眠时间设为接近于活动结束的时刻。如果没有固定活动的,可以将睡眠时间设定为晚上 8-9 点,一方面远离午觉,不会使其被记录到第二天的睡眠中,另一方面可以记录下因为各种奇怪的原因而导致的早睡。当然你每天都确定在零点后睡觉,可以设置到 11 点以后。

4. 睡前活动时间

穿戴手表睡觉时:

一般人躺在床上以后,心脏跳动速率会下降,这个时候 AutoSleep 就可能认为你在准备进入睡眠状态了。但是有些人可能会喜欢在床上看会书或者看电视,这个时候心率基本上也不会太过高,而且看电视和看电子书的时候手臂不会有太大的晃动,就可能导致被记录为睡眠状态。设置这个状态就是为避免记录这个情况。

我给出的建议就是:别太贴着你睡觉的时间设置静息时间,可以提前半个小时到 1 个小时进行设置,因为可能因为太累导致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或者直接设置为 24 小时监控,在睡眠风格里做进一步的调整。

不穿戴手表睡觉时

比如洗完澡就开始接上电源,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等等情况,由于没法检测到心率数据,所以 AutoSleep 只能通过手表接在电源上进行计算,所以这个静息时间就变得格外的重要。只要在这个时间段内的充电时间都不会被计算在睡眠时间中。

我给出的建议就是:设置尽量贴紧你一般的睡觉时间和你手表的充电时间。

两个选项都开启时

请参照 2. 手表佩戴的情况中正确的佩戴手表和不佩戴手表时睡觉的方法进行检测,且静息时间的设置可以提前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

5. 提醒

「在这个时刻后手机第一次解锁时自动计算睡眠数据并发送通知。」

这个时刻建议设置在你完成当天的所有睡眠以后的某个时间。比如我,只在晚上睡眠且不睡午觉每天早上 9 点非常确定我已经苏醒了,所以我设置在 9 点。而有些人会中午打个盹,那这个时间可以设置在下午 2 点。而有些人采用多项睡眠法,那就可以设置在睡眠时间之前。

6. 使用手机

「一旦你使用或者移动你的 iPhone 时,那么证明你苏醒了。」

另外有说明,如果你的手机是放在枕边的那么最好设置成「不」。我认为是大部分人睡的是特别柔软的床垫,人在侧身的过程中时会导致放在床上的手机也会有一定的震动,所以这个功能开启后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数据丢失。

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能够即时检测你已经苏醒过来的方法。现在基本已经没人在醒过来以后不会看一眼手机,而开启这个功能以后,能够即时的停止上一段时间的睡眠计算。

7. 每日的睡眠需求时间

每日睡眠需求时间是为了计算睡眠时间百分比和睡眠质量百分比的。

虽然现在并没有科学证据能够说明每天睡 7-8 小时是正确的,但是成人的长时间睡眠(10-12小时)睡眠剥夺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想要知道更好的睡眠知识可以观看 BBC One 的 10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Sleep。

以上就是基础设置部分,在进行进一步调整之前,建议先睡上几觉再来做进一步的调整,但是做进一步的调整之前请不要调整某一日的详细睡眠表,也就是在当日/编辑面板中编辑某一日的数据。

二、通过睡眠风格调整

在全新的 AutoSleep 5.0 中的时钟标签页下,多了调整按钮,这是在 AutoSleep 5.0 中引入的全新的一套睡眠唤醒风格预设,帮助 初学用户能够更好的得到数据。

点击调整按钮以后,AutoSleep 会询问你你的睡眠看起来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是正确的则不需要更多的操作,如果看起来是不正确的,则会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就是询问你自动检测睡眠的时间是不是从前一天的夜间时间开始直到今天的静息时间开始(如果有的话),如果看起来正确的话,就进行下一个问题,如果不正确的话,会返回让你重新选择睡眠时间和睡前活动时间,一旦调整完毕,前日的睡眠情况会重新进行调整。

第三步就是询问你关灯的时间(如果你使用的话),关灯是 AutoSleep 中一个可供使用的额外选项,启用这个选项以后 AutoSleep 会认为你准备开始睡觉了,提供了额外的检测-你从入睡开始直到睡眠你用了多久。如果不正确的话,可以重新选择另一个时间作为熄灯时间,并重新进行睡眠计算,最后进入调整睡眠风格的选项。

睡眠风格调整面板包括了 5 套不同睡眠风格,从非常好动到非常安静的,适合于不同睡眠风格的人群,每套使用的时候都能看到即时的图标报告改变情况,方便你选择合适的自己的配置。在这 5 套之上还提供了自定义的微调功能,这个微调功能也能够在 AutoSleep 的微调面板中看到。

设置完上面的这些步骤,你这时你应该能获得正确的睡眠时间了。如果你对睡眠追踪有其他的偏好,比如追踪清醒时间,或者想要详细的了解自己睡眠的情况那就继续往下面看吧。

三、通过微调面板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整

有些人睡眠中有比较多的运动。有些人希望只有在起床时才追踪清醒时间,有些人希望在床上追踪清醒时间。这些设置可以让您灵活地选择最适合您的方法。 所以在睡眠风格上面还有更为精细的微调 Tweak 面板。

点击微调 Tweak 按钮以后,会进入一个和睡眠风格相似的界面,同样的图表设计,不同之处是将睡眠风格转轮变为了指示条和 3 个按钮的组合。

黄色的指示条意味 AutoSleep 睡眠计算敏感度偏向的更多和更少。

中间的确定就是确定选项。

而每个紫色的按钮都用 2 部分构成,离确认按钮更远的是较为大的睡眠计算的改变,离确认按钮更近的是较为细的睡眠质量的改变,每次点击后都能即时看到图标上心率,运动,睡眠时间和深度睡眠等的改变,就和显微镜一样,通过细致的调整总有一种睡眠计算量适合你的睡眠状况。

四、单独调整某一天某一小段的睡眠记录

由于有的静息的时刻的心率和打盹时刻的太过相像,或者 Apple Watch 内建的心率传感器的偶然错误计算了睡眠时较高的心率,导致日常的心率偶然降低到那个心率时,AutoSleep 也会将那段时刻记录为睡眠状态或者没有记录那段时间的睡眠。这时候如果调整睡眠计算敏感度,可能会导致其他统计结果出现错误,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当日/编辑面板进行单独的调整

当期/编辑面板以后看到编辑 Edit 按钮以后点一下,即可进入编辑界面,点击最右侧的圆形即可快速标注为睡眠时间和不是睡眠时间,非常方便。同时手动标注的部分也会在圆形图表上显示出来。

但是需要注意由于存在刷新延迟,数据可能无法被即时读取,所以可以通过在主界面下拉刷新,获取最新的健康数据来获得最新的睡眠分析,然后再进行调整。当你多日都需要经常的手动去调整你的睡眠数据,请还原这几日你所点击的地方,并前往微调或者调整进行重新设置。

写在最后

AutoSleep 作为 iOS 上自动化记录睡眠的应用,由于不会像在医院中通过脑电波等等的大量生物电传感器获取数据,如果不能够很好的了解到你详细的生活情况,自然就容易出错。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 AutoSleep 的用户提供帮助。

13000+ 字、120+ 张配图,这是我过去五年的手机修图经验

$
0
0

本文首发于 知乎专栏,原标题《手机摄影后期地图》,少数派经授权转载,仅对标题、题图和排版略作调整。


文章总字数 13000+ 字,样张案例图示 120+张,文章提及的后期应用 30+ 款,总阅读时间在1小时左右,建议睡前,地铁和马桶上观看。但别忘了先先点赞,收藏和评论(人与人需要信任!)

这是我花了超过半个月的时间整理的在过去五年里我使用手机摄影的后期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最后,也献给在过去五年里一直支持我拍下去的那个人。

写在前面

如果要说在开始手机摄影这五年里,别人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一定是:

「你用的什么应用?」

如果真的要仔细去展开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本质上就和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摄影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去问什么相机有着非常完美的异曲同工之妙。手机摄影与相机摄影虽然同宗同源,但依然包含着截然不同的理念。

如果把摄影分拍摄,后期和输出三个主要部分。那么相机只能完成拍摄的任务,可手机却是一个可以从拍摄,到后期(数字暗房),最后到输出(例如发送朋友圈)的可以走完整个流程的完整设备。

更重要的是,手机由于应用应用丰富,各种高质量且富有创意的应用层出不穷,这极大的扩展了手机摄影后期的乐趣。

甚至可以说,手机摄影的绝大一部分乐趣就来自后期。更重要的是,它大大降低了摄影后期的学习成本。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数字暗房的魅力。不再让图片处理是 PS 高手的游戏。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目前手机摄影的应用应用做一个巡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手机摄影后期,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它是不是有一个「科学」的流畅。

我的目的不是希望你只是找到我提到的每一个应用应用,下载以后让它静静地躺在你的手机里,而是希望你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后期方式,从而去完成你关于手机摄影的表达。

以下是文章的基本梗概和目录:

为什么要手机摄影后期?

摄影的分类

在我们回答一张照片怎么后期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解答「一张照片是否应该后期」这个问题。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质问:

  1. 你这个照片后期过了,没什么意思了。
  2. 你这个照片,这么好看,一定后期了吧?

这两句话的潜台词都是,你的照片一旦后期就「掉价」了,不是纯粹的摄影了。这不是现在有的疑惑,其实自摄影诞生以来,所有的摄影师和观众都对这个问题乐此不疲地讨论着。但摄影一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讨论,那么艺术总归是需要表达的。你所知道的梵高的画,贝多芬的曲都是如此。

如果你只是按下一个快门,就算一种结束,那这张照片只不过是自然的记录,又何来表达之说。当然,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纪录性」的确是照片的重要特点,所以当我们谈到严肃的报道摄影,我们就需要严格要求还原真实,一个像素都不能改变。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表达摄影能否后期是取决于照片的用途。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当然是希望自己的照片成为自己的表达,所以别问能不能后期,而是可以放心大胆地后期。

完整的表达

不知道你是否在拍照过程中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你拍一张照片的时候,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机器同一个时间点拍摄同一样的照片,那这样拍出几乎一样的照片是否还有什么意义?

当然,我们的条件还可以放宽一点,我们经常都会去一些所谓的知名摄影景点拍摄照片,那么我们拍摄的这些「雷同」的照片是否有什么意义?

如果说,你不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是雷同的,或者「肤浅」地说,你希望自己的照片是能够从朋友圈脱颖而出的,让自己的照片有自己的表达,而不仅仅是一个到此一游的风景照,那你又该怎么去做呢?

下面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黑白摄影大师段老师眼里的世界:

相信你一定被上面的作品所深深的震撼,明显看出的是所有的作品都会有着作者独特的表达和审美。最显然易见的后期就是把彩色世界变为黑白世界这个过程。

因此,如著名的风光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所说:「摄影中,前期拍摄就像是谱曲,而后期就是演奏。」

所以,即使是再好的曲子,如果你不去进行演奏,那也终究不能成为伟大的曲子。

那么当我们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开始后期的时候,希望文章接下来的每一个小的指引都能帮你寻找到自己的方向。

摄影后期的分类

很多人拿到一张照片时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你看看,我这张参数怎么调」成为我被问到最多次的问题。而这个时候,我往往都会反问一句:「对于这张照片,你心里是不是有你想要的样子?」

坦率地说,很多人后期的问题,技术上都可以很快弥补,但是审美和认知的差异则需要日积月累。因为这关系到在你拍摄一张照片以后,能否在心中描绘出你希望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手机摄影后期的方向往往是以自己的风格为指引才对,一些知名的摄影师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以独特的摄影后期风格见长。例如我很喜欢的德国摄影师 Matthias Heiderich,他的低饱和度的高明度的摄影作品就有着鲜明的特点。

所以除了学习这些所谓的摄影后期干货,我们更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去看好作品,找到自己的喜欢类型,并用后期去实践,这样慢慢的我们就会做到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表达。

但摄影后期并不只是天马星空的,它还是有着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我会把后期分为两个大的方向,基础后期和进阶的创意后期。

基础后期

在开始各种术语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对比图:

这是一张照片在后期前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发现,后期后的照片更具有观赏性,甚至可以说,没有后期之间的照片是「废片」,而后期之后的照片是一幅好照片。所以你看,后期就是这么的神奇,它甚至可以改变一张照片的「命运」。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再回头来总结,第二张照片到底比第一张照片好在哪里呢?

如果用一个词来进行概括,那就是「通透」。而这个「通透」隐藏的含义包括:有着合适的冷暖氛围,悦目的对比度和恰当的饱和度等等。

接下来,我将会首先用一张图来表达,基础后期一般都包含哪些内容,然后再展示常用的后期应用是如何调节它们的:

全局调整

1. 画面的基础矫正

什么是画面的基础矫正?相信大家一定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拍摄照片时景物明明是横平竖直的,但是拍出来却是斜的。这其实是手机镜头畸变的原因,由于手机是一颗广角镜头,广角镜头就有着典型的「桶形畸变」,而这种畸变的存在让我们不能很好地还原一些建筑照片的原貌。

而为了修饰这些畸变,一些透视校正工具就很有必要:

以上都是用来修正镜头的畸变,能够做到画面中真正的横平竖直。与此同时,在这里需要介绍一款非常厉害的畸变纠正应用,也就是 SKRWT。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拍摄建筑的人,那就一定不要错过。


2. 二次构图和裁切

这是一个经常被忽略但是又有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后期步骤。

我们都知道对于摄影而言,构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的框选方式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张力。但是在拍摄时,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不能很好地进行构图,或者很多时候别说构图了,我们很多人连基本的横平竖直都不能很好地做到。

这个时候,二次构图就可以让我们重新选择。二次构图不仅仅能够解决画面内容的重新放置,还能给我们更多的框选方式。例如以下几个应用中提供的画面比例:

在这里,我使用一张图,分别是用不同的构图比例,来尝试解读不同的视觉感受:

方形构图
16:9 构图

可以看到,不同的裁切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在我们开始后期之前别着急所谓的调色,先找到合适的裁切方式,而往往这种裁切方式能够对一张照片起着非常大的改观。尤其是对于摄影来说,这个做减法的艺术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裁切这种方式来完成减法。

完成以上两个步骤才来到了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后期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参数调节。

3. 白平衡

如果你的手机有所谓的可以根据环境调节冷暖这个功能,那你一定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如果你没有听过,那你可以回忆一下,我们的太阳光是否只有一个颜色呢?是不是太阳落山之前就会变为暖黄色,而到了早上就是冷蓝色。

这个冷暖的调节就是白平衡调节的一部分,而另一个部分就是色调,色调看起来就是决定这个照片是红还是绿,二者组合到一起就决定了画面的白平衡。

至于这里的调节原则,在专业的相机摄影里,一般都需要先还原白平衡,也就是真实的找到现场当时的色彩倾向。但是对于手机摄影而言,我认为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期待的氛围即可。

这句话是说,我想要一张照片表达温暖,热烈的氛围我就会让白平衡暖一点。而如果我希望一张照片表达是肃穆,冷峻的感觉,那我就可以让色温冷一些。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画面中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色彩倾向,例如最常用的在阴影部分嵌入冷色调,高光部分嵌入暖色调,从而实现画面的冷暖对比。

4. 正确的曝光

曝光几乎是摄影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理解可以是一张照片的明暗。很多摄影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与曝光有着密切联系。

以我们最熟悉的日式小清新为例,就是使用一种曝光过度的拍摄和后期手法来实现。在这一小节的标题我叫做「正确」的曝光,但是很多时候正确并不一定是适合的。

在了解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要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摄影学习理念——直方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可以把直方图理解为人的基因图谱,每一张照片都会对应着一张直方图。

这个直方图的具体含义是「直方图用图形表示图像的每个亮度级别的像素数量」。通俗地说,就是它的横坐标是亮度的递增,从最暗到最亮,而它的纵坐标就是他的像素数量。

例如下面分别是曝光不足,正确曝光,和曝光过度的一张照片的不同直方图形式。

最右侧高光没有像素
最左最右都有像素
最左缺少像素,最右像素溢出

从以上可以看到,我们通过直方图就可以引导我们调整合适的曝光。

在 Snapseed 和 泼辣修图 中都有直方图的显示:

在有了以上的直方图以后,我们就可以充分理解下面的参数:

  • 曝光:可以全局显著地调节画面明暗,使直方图中的像素数量向左或向右移动。
  • 阴影:调整画面中暗的部分,也就是直方图的左边。
  • 高光:调整画面中亮的部分,也就是直方图的右边。

一般来说,所谓正确曝光的图片,我们的像素都是集中在画面的中间调,并有少量的黑色和白色。例如文章开头森林的示例照片,直方图的对比,明显看到修图前的直方图不够正确。

修图前
修图后

所以我们需要掌握直方图作指引,并通过这几个常规的曝光参数进行调节即可。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还有通过进阶的曲线调整,可限于篇幅,可能会在以后的进阶后期里详细说明,但殊途同归,思路都基本一致。

5. 适当的反差

除了画面的明暗以外,画面中还有反差和层次。有的照片,像素都比较集中(反差大),而有些照片像素比较分散(反差小)。而对比度就是调节反差的重要工具:

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加大一点对比度让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是这样会损失画面中的细节,所以需要我们自己去权衡。

不过,你也会发现,在调整反差过程中,曝光也会变化(调整曝光时,反差也会变化),这二者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调整的时候可以多次互相协调使用。

6. 恰当的饱和度

如果说我们在后期经常遇到的误区,相信饱和度一定是一个。很多人会在后期时过多调整饱和度。的确,更加鲜艳的颜色更加刺激眼球。但是当我们把一张照片,分别使用过度的饱和度和欠饱和度对比的时候,比如以下两张照片:

过度饱和
欠饱和

这个时候你一定会选择欠饱和度的。因为这样的照片更加的耐看,刺激的高饱和反而很容易让人视觉疲劳。

所以,在我们使用以上的饱和度调整工具的时候,一定要针对整个画面氛围进行调整,不要一味的过度追求高饱和度。

7. 暗角和晕影

现在都流行复古风潮,这也是胶片色和胶片味大行其道的原因。在以前,相机镜头会因为在设计或者制造中不能够很好的避免的在画面周围产生晕影,比如下面的效果:

这样的效果虽然很多时候是一种缺陷,但却也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氛围。因为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做减法的过程,可以让观者的视觉都集中在画面的中央。

但是,依然是不要过度使用,不然就会让整个画面失去作为的通透。一般来说在黑白摄影中会有着更加突出的效果。

8. 颗粒

这也是一个胶片时代遗留的产物,在以前由于数码相机都是用胶卷。胶卷很容易产生噪点和颗粒。让整个画面有一种粗糙的质感。这种质感除了能够让你的照片拥有复古的味道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一种「移觉」的效果。

这种粗糙的手感,会有着独特的视觉魅力:

需要说明的是,颗粒这个功能一定要谨慎之用,过度使用很容易造成照片的视觉模糊。

局部调整

我们说完了全局调整,那现在再来说说局部调整。

顾名思义,全局调整是针对画面中的全部部分,只要是你动任何的参数,画面中的每一个相关部分都会被调节。而局部调整则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类工具实现画面的部分控制。

例如当我想调整画面的明暗的时候,我只想调整某一部分的明或者暗,而不是整体的明暗,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局部调整工具。

重要的是,局部调整工具也是决定一个后期应用是不是强大的基础应用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我们一个一个来介绍这些工具。

9. 渐变工具

渐变工具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局部调整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从画面的一侧向画面中的中央产生一个有过渡效果的「选区」,你可以理解为在你的照片上蒙上一层逐渐透明的「布」,而我们可以在这个区域进行我们希望的调整添加。

举一个例子,下面的照片中,我希望画面中天空上半部分的颜色更加梦幻的冷一些。

我知道想要冷一些可以调整白平衡工具,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使用白平衡工具,就会造成画面的整体都变冷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渐变工具。

我们可以让渐变工具从上向下拉动整体覆盖天空,然后在调节参数,这个时候色温调节的效果就会只作用在天空上。而且你也不只可以调节一个参数,其他的都可以,就像正常的全局调整一样。

之所以叫渐变滤镜,是因为为了画面过度自然而渐渐的改变,而不是一刀切的直接改变,例如下面这样:

「一刀切」的直接改变

综上,如果你想要的调整效果是画面的某一个部分向中间,就可以使用渐变滤镜。例如,有些时候画面周围过于明亮,而我们需要突出画面中央的主题,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渐变滤镜。

10. 径向工具

径向滤镜同样是可以让你调节画面中某一个部分的工具。只不过径向滤镜的「选取」更加的自由,「径向」的意思是你可以根据画面你需要调节的地方捏合成不同的圆弧形状。

例如下面这种图例,我希望画面中的更亮一下,所以我只要用径向工具,先捏和一个差不多的大小的形状,放上去,在进行参数调整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配合径向工具的有一些参数,这些参数是让你的选取过度更加自然,因为如果我们使用一刀切的方式选择的话,就会这样像上面渐变滤镜一样不自然。

很明显,画面非常的不自然。因此其中「羽化」这个参数的目的就是让你的画面过度更加的自然。羽化就是让边缘产生一个过度的意思。

径向工具,一般都是使用在画面中的某一个部分需要调整的时候。

11. 画笔工具

学习了以上两种工具以后,你一定会觉得有缺陷。因为如果我希望修改的地方既不是画面的边缘一侧,也不是类似的圆弧形状。而是画面中的不规则的某些部分怎么办。

没关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画笔工具了。

画笔工具之所以叫做画笔工具,是因为当你想要调整画面的某一部分的时候,你可以像使用笔直接在你的画面中绘画选取,例如下面的照片:

可以看到,我可以根据我想要修改的内容绘画出来,然后在进行参数调整。

所以,画笔工具的自由度更高,基本就是想调节哪里就画哪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画笔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过度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适度调节,另一方面需要配合画笔的羽化功能做好过度。

以上的提到的三个工具,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选取的方式各有差异,一般来说可以配合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12. HSL 色彩调整

什么是 HSL?

这里就需要简单的学习一些色彩的小知识:

其实 HSL 是色彩的三个属性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分别是色相,饱和度和亮度。正是这三个不同的属性,造就了自然界中颜色的千万般变化。所以,这三个参数也就成为了我们调节不同颜色的重要手段。

我们以下面这张照片为例,我希望调整一下黄色: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点开相应的黄色,

现在我希望这个颜色可以亮一点,那这个时候我只要调整这个颜色的亮度即可。亮度提升以后,饱和度有点低,那我就可以继续添加一点饱和度。

在举个女孩子们都非常在乎的例子,那就是肤色的调节,比如以下面这张照片为例,我希望姑娘的肤色更白,更亮一些。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取橙色,一般情况下,调整肤色就是调整橙色(划重点!)

我们只要让橙色的饱和度低一点,亮度更高一点。经过几步的调整以后,我们的肤色就已经大有改观,再也不是黄脸婆了。

HSL调整工具的强大就是在于此,它可以调整画面中的任意色彩。让我们的创作更加的随心所欲。

但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颜色是互相掺杂的,比如你调整红色的物体时,如果调整过度你的肤色也会变化。所以调整时一定要注意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是更深层次的内容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上基本上就涵盖了所有的基本后期调整。那在这里,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如果说后期是有法可循的,那在基础后期阶段就是可以按照上述的思路进行后期。这不仅仅能够帮你获得一张还不错的照片,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后边创意后期的一种基础。

在上面我提到的一些应用应用,其中 Snapseed、泼辣修图,和手机 Lightroom 是我觉得最强大的基础后期应用。而 VSCO 虽然有提到,但是没有上榜是因为他在后面有表现更加亮眼的地方。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后期应用或多或少的都会有我上述提到的每一个功能。如果说,你一定要让我推荐一个最强大的,那一定是泼辣修图

这是一款,唯一涵盖了我上述提到的每一个功能的手机后期应用,无论是全面的全局调整功能,还是强大并且有延伸的局部调整,连曲线这样的进阶功能都有。这远不是 Snapseed 可以比的(当然 Snapseed 也有自己的优势)。

而 Lightroom 不推荐是因为他的功能是和 Adobe 创意云绑定的,我就想不通,你哪怕是单卖也可以啊。但是如果你订阅了创意云,你会发现它也是一款强大的后期应用。

我的建议是,类似的基础后期应用你只要有一款即可,并且熟练掌握。

在这里其实还需要提到 RAW 个概念,如果你是初学者,以后可以进阶学到,如果你有一定后期基础,以上几款目前都已经支持了 RAW 格式,甚至很多时候,我都会使用它们修相机的照片,可想而知有多强大。

色彩的改变

如果以上的后期部分都还只是尽可能的还原一张照片的本来面目,还没有做到真正所谓的有自己的表达,那么接下来的部分开始就是几乎每一步都是加入自己的想法。也恰恰是因为如此,接下来的所叙述的每一个部分更仅仅只是一个指引和启发。

我们先从色彩开始。

1. 黑白化

摄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仔细算来也就两百年而已,这和任意一门艺术相比都可以说就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在一开始,由于受制于技术所限,我们只能看到黑白照片。但时至今,色彩照片的获得已经再简单不过。但是人们并没有因为技术的进步而遗忘黑白照片,恰恰相反今天非常多的顶级摄影作品仍然是黑白形式呈现的。

那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黑白照片的魅力在哪里?

当然,这其中隐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点,这就是我的照片是不是需要变为黑白?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明的是黑白照片的独特魅力想要分析起来可能比整个文章都要多。但在这里我只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刚才是不是需要黑白的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方向:这就是简化画面的因素。

一张照片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这种巨大有的时候是心理上关于内容的反馈,但是潜意识中的视觉反馈很多时候却是被忽视的。

例如,你看到照片中有一个红色的衣服,但是其实你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红色的衣服,不需要知道是什么样的衣服。那这个时候红色就是多余的信息量,这个多余的信息量就会干扰对照片主题的表达。

那么基于上述的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对下面这张照片是否需要进行黑白化进行一个判断。

那么黑白化有两个方法实现:

首先说基本方法,通过后期应用的黑白滤镜添加方式。几乎所有的滤镜应用里都会有不同的黑白滤镜。但是多很多时候并不是好事,先说 VSCO 这款应用,里面关于黑白就有多个滤镜可以选择。

但是除了以上这种滤镜应用,还有很多专情的黑白滤镜应用。在这里,我用 BLACK 这款应用做一个介绍,这个应用里内置了非常多的黑白滤镜,整个界面 UI 设计的也非常有感觉,在选择滤镜以后还可以继续通过曲线等方式继续强化氛围。这是一款颇具仪式感的应用,喜欢黑白风格照片的可以尝试。


如果你是一个不喜欢套滤镜,而是自己喜欢全手动的方式进行后期的,那么接下来的黑白化就是非常高级的进阶方式。

在上面基础后期中,我提到过关于 HSL 的知识点。在这里我说我们可以使用 HSL 工具调整颜色。我们都知道颜色之所以黑白,就是因为没有饱和度,当你把一张照片的饱和度变为零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一张黑白的照片。但是对于这样获得黑白照片往往十分平淡,并没有你所期待的黑白大片的质感,这个时候你还会发现能够调节的工具少之又少。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 HSL 工具的方式来获得黑白照片。具体的操作方式是我们可以在HSL调整工具中,把每一个颜色的饱和度关掉。这个时候我门就可以获得一张黑白照片。

与直接在饱和度变为黑白相比,更加关键的是,这个时候我们依然可以调节画面中的其他参数,比如亮度和色相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我们心中所想的样子调整我们的黑白照片。相比直接变为黑白我们有了更多的调整空间,也可以更好的进行局部控制。

以上的两种方法我更推荐直接使用一些黑白滤镜在配合一些基础调节使用,但是如果你是一个喜欢全靠自己的人,那么第二种方法一定能够满足你的创作欲。

2. 黑白和色彩结合

在上面提到的第二种办法中,我说过我们可以通过在HSL工具中去掉每一个颜色的饱和度而获得黑白照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去掉一部分颜色的饱和度,保留一部分颜色的饱和度,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比如,最近非常流行的黑金城市:

这就是通过刚才的方式,去掉了画面中的其他颜色,只保留了和橙色相近的颜色得到的独特效果。

所以想要获得一组独特的黑金城市照片怎么办?就是刚才黑白化的方法一样。更重要的是,你完全可以因此而脑洞大开,什么紫色城市,绿色城市,只要你敢想象的都可以。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效果会有比较独特的视觉感受呢?

那么我们在看下面这样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中,我们只是让这一部分变为红色,是因为我们希望观看照片的人能够看到这一部分。所以,这是一种通过其他黑白衬托色彩突出主题的方式。这种黑白和彩色的结合,也拥有自己的视觉语言。

那么只有通过 HSL 工具的方式来实现这样的效果吗?当然不是,类似于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总结为单色提取的后期应用,其实有非常多的选择,例如 Color Accent 这款应用应用:


就是专门可以让我们提取出画面中某一个部分的颜色。类似的应用还有很多,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3. 色彩的过滤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觉得疑惑,什么叫做色彩的过滤呢?但是如果我换一个说法,「滤镜」。那你一定心想一句:装什么 X。直接叫滤镜就好了啊!……

滤镜,可能是每次当我门提起后期的时候提到最多的一个高频词汇。以至于他是仅次于你用的什么手机拍的之后,最被经常问到的问题:你这个很好看诶,你用的什么滤镜?

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张照片在使用滤镜以后会变好看?这很重要,因为这样关系到我们怎么更好的去使用滤镜。

我先放一张使用滤镜和没有使用滤镜,照片中颜色的对比图:

你会发现,在使用滤镜以后,照片中的颜色数量明显变少。所以,我在本段的一开头就已经说了为什么我们使用滤镜会变好看,就是因为把一些色彩过滤了,这样留下了颜色会更加的统一或者协调。而这种颜色的统一和协调,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照片的色调。

这其实又是一个符合摄影理念的后期方式。因为一张照片想要获得观者的愉悦感就需要主题,更重要的是画面中的所有内容都需要为主题服务,如果不能很好的服务主题的部分,我们就需要减去。

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摄影是一种做减法的艺术。所以滤镜也是,通过让整个颜色趋向于某一种颜色,或者几种颜色,而屏蔽掉其他的杂色从而做到更让人喜欢阅读的目的。

在了解到以上以后,我们来列举一些一个优秀的后期滤镜应用的应用应该有哪些优点:

1. 滤镜丰富且实用。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滤镜看起来数量多,但是其实没什么卵用,比如一个后期APP号称可以有1000个滤镜,可这有什么用呢?谁会修一张照片还用一腔和滤镜挨个尝试呢?

2. 使用后尽可能的保证原画质。虽然说这一条应该是无论对应哪一种后期应用都该具备的,但是对于滤镜类更是如此。很多后期应用导出后的画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3. 有强大的基础调整,且可以调节滤镜强度。其实很多时候单纯的套用滤镜根本不能很好的表达。很多时候,我们仍然需要配合基础调节工具进行调整,从而让画面更加自然和通透。

4. 能进行批量调整。这一条至关重要,什么是批量调整?非常简单,你今天带着姑娘跑到一个场景里辛辛苦苦的拍了一组片,你回来终于找到了自己和姑娘都满意的滤镜,然后在各种参数调节。可这个时候你发现,你只调整了一张,还有 8 张朋友圈没有凑齐,想到刚才的过程还需要重复 8 次,你一定会心生悲凉。

这个时候,如果你的滤镜应用可以复制你刚才的所有操作,并且可以批量复制到其他照片,这不仅仅可以大大提高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这可以让你的照片做到「色调统一」。千万不要小看色调统一,如果你的一组照片能够拥有相同的色彩表达,肤浅层面的说可以获得更多点赞,高级一点说是可以获得统一的主题。

那么,说完了以上四点以后,那些滤镜后期应用可以满足以上的四个全部要求呢?


目前最好的滤镜应用,没有之一(为了表达的更含蓄一点,我在加一个定语吧,我心里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何更好的使用 VSCO 的应用,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阅读:

当然,如今的滤镜类应用应用可以说在手机摄影后期里面是半壁江山的存在。数量决定质量,除了VSCO以外,还有很多值得使用的滤镜类应用。需要说明的是,今天的滤镜最喜欢模拟的无非就是胶片色。所以很多胶片模拟的滤镜也包含在内。

这里再介绍一些不错的滤镜类应用。



Analog(模拟)系列坦率地说有些贵,相比来说没有 VSCO 性价比高,但是说实话有些滤镜还真是不错,还是值得这个价钱的,一杯奶茶还要 20 块,一个你喜欢的后期应用当然值得。

4. 艺术化

什么是艺术化?摄影和绘画其实在很久以来都被互相比较,二者在很多地方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在绘画上,经常有一些写实的画家,做出来的绘画作品可以像照片一样真实的以假乱真。而在摄影上,无论是构图方式,还是照片的影调和色彩很多都是从绘画借鉴而来。

而这里所谓的照片的艺术化,就是指我们通过数字手段,让我们的照片模拟一些绘画艺术。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风靡一时的 Prisma。


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各类手机应用的人一定不会对这个应用陌生。这是一个来自俄罗斯的应用开放团队。他们使用了一种所谓的神经网络学习功能,分析你照片中的色彩,然后再把你的作品输出为对应的名画上。

一时间,朋友圈纷纷都成为了艺术大师。很多人甚至是直呼,这是一可以把垃圾照片变为抽象派大师名作的应用。以下是我使用这款应用的照片效果:

不得不说,这款应用真的非常有意思,很多颜色模拟,如果你的照片调性差的不是那么多一般都会有着极佳的效果。

但是类似的应用绝不只有这一个,还有很多类似且专精的应用。

比如这个可以把你的照片变为水彩画的:


比如这个可以选择其它绘画形式的:


例如下面的水彩画效果的花朵就是使用上述应用: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产生一个疑问,这样的后期方式还算是照片的后期吗?或者说,这种形式还算是摄影吗?

在我心里,没有任何东西该束缚我的表达欲望,如果摄影能够表达我就摄影,如果摄影不能表达,我也不能因此屈服。所以和别纠结呢?为什么要给我们的表达添加枷锁呢?

所以,大胆使用各种类似的艺术化滤镜吧,只要你喜欢。

5. 元素的去除

很多时候我们拍摄的照片都是不尽人如意的,这种不尽人如一般都是指画面中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不相干因素。尤其是很多时候我们去一些知名的网红景点的时候。你决定想要拍摄一张打卡照。但是却是被无情的湮没在人山人海中,那么是不是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在过去一年中在手机摄影上最炙手可热的一个词汇「人像模式」。在相机上,我们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总喜欢大光圈镜头虚化背景。而手机由于天然受限,不能够很好的虚化,因此厂商们利用算法的方式进行背景虚化来达到目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使用人像模式拍摄就会好看呢?答案仍然是减法,正式这种背景虚化让我们可以让视线聚焦在人物本身身上,而不是画面中其他的杂杂碎碎。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使用模糊去除杂物的方法」。

但很多人以为这种虚化一般需要硬件来实现。虽然很多应用可以后期背景虚化,但是效果都不自然。因此,一个好的双摄手机绝对可以打开创作新大门。


这款应用可以让你的人像模式更加的个性化,比如可以调节模糊程度,甚至是焦外光斑的各种形状,大小,方向等等。以旋焦为例,在以前这种独特的焦外需要一些老镜头才能实现,但现在一个 App 就可以了,不得不说手机摄影给摄影带来的改变真的深远。

当然,元素的去除当然还包含真正意义上的去除。如果你经常使用美图秀秀这款应用,我相信你对其中的祛痘功能一定是再熟悉不过了。自己的脸上任何的小瑕疵,只要点击一下就可以不见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功能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用处呢?

当然有!我们除了祛痘,类似的功能我们还可以去除任何我们想要移除的东西。

例如 TouchRetouch 这款应用就是专门去除画面中你不希望存在的东西。


例如画面中一些没必要的人,显眼的摆设等等,都是可以去除的对象。

本质上这种去除是去掉相应部分,然后根据周围的图案填充进来而获得。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一些规则物体的边缘。

6. 像素的移动和添加

在以上我们所有提到的后期手法中,几乎都是从画面中去除元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向画面中添加元素或者是变动像素的方式来进行后期。

先说一个既有元素的移动又有元素的添加的后期应用——Circular。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应用,我先展示一下使用这款应用后期的一些照片:

在这张照片里,我们看到画面像是一颗颗独特的小星球,在小星球上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元素,例如热气球等等。

其实这种后期形式是有名字的,我们叫做极坐标调整。而更有意思的事,画面中的有一些因素是应用应用内提供的内容,然后我们再后期添加进去获得的。

例如画面中的热气球和小鸟就是。可以看到,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想象力了,想要添加什么,使用什么都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添加的。

这款应用的公司还有另一款兄弟应用 Alien Sky,这款应用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星球。你可以把这些星球放置在你喜欢的任意的照片里,让你的照片拥有更多的科幻意味。


说到科幻,那我在这里还要强烈推荐另一款非常独特的手机软件,这就是 Matter。


这是一款非常具有想象力的应用。它可以允许你在照片中添加各种各样的天马行空的三维形状,重要的是这个形状还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材质,只要你使用得当,就可以获得以下各种各样的天马行空的极富未来感的作品。

最近也有很多应用开始添加各种各样的天气特效,比如在画面中添加下雪的样子等等,例如 colorow 这款应用就是可以添加天气效果。更有意思的是还能添加各种各样光效。


所以说,像素的移动和元素的添加是一种类似 PS 中合成概念的后期方式。在这种后期形式下,唯一能够限制你的,就是你的想象力。

7. 照片的叠加

如果说照片的叠加你不能够想象到是哪一种后期方式的话,那么如果我换做另一种方式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这就是「双重曝光」。这是一种被神化了得技法,很多人觉得双重曝光是一种很复杂难以掌握的后期方法。

的确,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使用双重曝光或者是照片的叠加的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清楚混合模式这个概念。但是要说清楚这个概念绝对不符合这篇入门后期概念的文章。

所以我准备换一个方式,使用两个案例来说这个问题,同时也推荐一个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双重曝光应用,这就是 Union。


Union 这款应用是专门进行双重曝光的后期应用。

案例一,使用 Union 制作创意头像

案例二,使用 union 制作微缩景观

所以你会发现,使用双重曝光有两个关键点,一个就是画面内容的选取,一个就是混合模式的选择。如果你不想了解各种混合模式的原理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先按照自己的设想选取和叠加画面,然后挨个尝试不同的混合模式就可以了。

其实双重曝光的应用是非常多的,而我只所以钟情于 Union 就是因为它的混合模式众多的原因。

在这里可以普及一个小知识,其实我认为 HDR 这种后期方式,其实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照片叠加的后期方式。因为本质上其实 HDR 就是选取不同张照片曝光优秀的部分合成在一起的方式。

8. 文字和排版

在照片上添加一些文字,进行适当的排版让自己的照片更加高级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非常实用的一种后期方式。

文字排版应用其实属于早期在应用商店中非常流行的应用。但是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中文应用商的加入,导致中文排版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软肋。直到黄油相机的出现。


我认为一个好的文字排版应用至少有两个因素:

1. 丰富的字体库。在这一点上黄油相机做的非常的不错,不仅自带多种中文字体,大家还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找到更多的字体。

2. 文字板式和元素丰富。这一点上黄油相机不仅仅会时常更新一些当下流行的文字样式模版,更重要的是社交元素的加入。你可以去浏览别人的文字排版样式,只需要「Ding」一下就可以一键复制别人的排版应用在自己的照片上。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文字排版内容。除此以外,还包含了各类基本元素(线条,框)和手绘元素。

但如果你希望设计一些高级的英文海报,那我这里十分推荐 phonto 这款专门制作海报的应用,不仅仅提供了各种丰富的海报,还有各种英文字体。可以简单快捷的设计各类「高大上」海报。


归根到底,文字和排版很多时候都是更好的表达照片。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办法,可以从另一个思路对照片进行「排版」。比如 VOUN 这款应用:


你看到了下面这张照片通过添加画框的方式,瞬间逼格满满。这款应用还可以让你装逼到底,让你签下自己的名字,可以说是非常的到位了。

9. 绕不开的美颜

美颜是刚需吗?这是一个完全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你问我最高频次的后期在哪?最高频的后期人群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本不是你想的摄影爱好者。而是那些拥有一手 P 图的技术的美颜党们。

坦率地说,虽然我不能理解美图秀秀这种出于「完全让你不是你」的后期手法为什么会让大家乐此不疲。但我们还是需要承认美图秀秀这个应用在后期界的地位。

但如果你是一个同样不喜欢美图秀秀这种毫无细节的,让木头磨成大理石的后期效果,也许你可以试试这款应用,Facetune。



这两款应用虽然都有一定的上手难度,但如果是希望获得纯真的有质感的人像我建议你还是尝试一下。

10. 照片还是视频?

以上都是常规的摄影作品后期,那接下来介绍的则是非常贵的后期方式。只所以说非常规,就是不能用单纯的摄影后期来形容这种方式。视觉后期更适合这种形式。

先说第一种也就是最近风靡的 Plotagraph+。


简单来说,这种后期形式可容易让画面中的内容动起来。让你的照片完成一个从照片到视的进化。这种后期方式原理是不过是让一些相同元素移动产生运动的错觉。所以它的能力就仅仅限于让画面中本来具有「流动」性质的画面内容产生变化。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让画面中的内容动起来还真的远吗?

比如下面的这张照片:

可以看到,这几张完全不同于上面的只是限于流动画面的局限。而是真的可以让你的画面完全的动起来。就像把你的照片解冻一样。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照片「cinemagraph」。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形式的后期并不是真正做到的让照片中的某一个部分动起来。而是恰恰相反,他是让视频中的某一个部分「冻」起来。

我们可以通过 Cinemagraph 这个应用来实现这个效果。

所以你看,仅仅是今天的技术我们就可以实现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后期手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有意思,极具创意的后期应用出现。

说了这么多,是时候简单的在创意后期这一部分做一个总结了。你会发现,在上面提到的每一个部分我都会推荐一些不同的应用,那有没有一个应用就可以实现全部哪怕是大部分的功能呢?

有,这就是新秀 Enlight



这是一个以色列的修图应用公司的的佳作。这是一款几乎包含绝大多数创意后期所需要功能的应用。从文字添加,照片叠加,元素补充,形状排版,等等所有功能。所以说,如果你希望能够一个应用走天下,这就是你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后期前置

说了这么多的后期应用,而之所以叫做后期流程就是因为我们所有做的调整都是在拍摄一张照片之后的。但是,数字化摄影相比于传统的胶片摄影不仅仅能够让我们在后期有了更多的选择,还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利用科学计算的方式让我们把一些后期手段进行「前置」。

这些前置的后期手段有些是因为可以让我们在拍摄时就能够有更好的效果,从而更好的选择。但也有一些应用可以让我们的拍摄过程更加的丰富多彩,让手机拍照的「按一下快门」有了更多有意思的乐趣。

后期前置所带来的理念已经不仅仅是美化照片,他可能带来的是数字影像的未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想要拍摄什么样的画面,你的手机会尽可能的在你的前期进行模拟和美化,这可能就是后期的终极梦想。

系统内置

实时色彩滤镜

我们先来说说手机自带的,目前最流行的后期前置就是实时滤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让你的拍摄界面直接套用滤镜,这样你就可以在拍摄的时候按照滤镜去寻找好看的画面,而不是在拍摄一张照片以后不断的去套滤镜。

我们以 iPhone 为例,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点击画面上的滤镜选择,选择不同的滤镜形式。不得不说,iPhone 内置的滤镜系统一直都是被大家忽略的对象。但其实 iPhone 内置的色彩滤镜十分值得使用,以我自己最喜欢的几个滤镜来说,反差色就是我们认为十分耐看的一个色彩滤镜,尤其是适用在一些静物上的时候往往会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但是后期前置的这种实时滤镜难道仅仅是省去了后期套用滤镜从而提高效率吗?

当然不是!

这里举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大家都细化拍摄有格调的黑白照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拍摄的照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 iPhone 内置的黑白滤镜,像下面一样: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眼里的世界已经全部去掉了色彩,变为了黑白世界,这个时候你再去拍照就可以完全寻找到自己想要的黑白质感的照片。换句话说,这种实时滤镜它不仅仅是可以帮你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让你改变一个视角和思路去观看你所要拍摄对象的一个手段。

这个时候,我知道有一些「花心」的人一定会想:

「那如果我只是现在喜欢这种滤镜,可是如果我觉得事后这种滤镜我不喜欢了,想要换一个滤镜,那你这种方式不是抓瞎了。」

放心,一个好的实时滤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复原。以 iPhone 为例,当你拍摄了一张黑白照片以后,你过几天觉得黑白照片不够好看,想要换一个色彩的?没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在相册里,点击一个复原,照片就会变回你想要的颜色,不仅如此,这个时候你还可以继续去选择其他的滤镜使用。

所以,大胆的使用这种实时滤镜吧,他会给你的摄影带来全新的感受。

影室灯模式

每一年的 iPhone 都会带来一个全新的摄影理念,2017 年双摄的人像模式就引领了手机摄影的全新风潮。那 2018 年 iPhone 则带来了全新的影室灯模式。和人像模式一样,在一开始大家由于学习成本和审美认知的差异,大家对全新的人像模式似乎并不是特别的感冒。

那我们先从理念开始,为什么要有影视灯模式,以及为什么影视灯模式是一种后期前置。其实对于手机摄影而言,一只有一个理念是没有变过的,这就是「用更少的劳动,获得更多的粮食」。我们以 iPhone 的人像模式为例,在以前当我们想要拍摄大光圈的虚化人像时,我们除了需要一个单反相机,还需要一个大光圈的定焦镜头。

我们假设最便宜的入门单反 3000 块,最便宜的大光圈镜头「小痰盂」500 块(但一般大光圈定焦都是 ¥5000 起步)。加起来就已经超过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手机价格了。你可以说现阶段他使用场景不完美,但是很多时候都能很好的实现虚化效果。

所以,对于影视灯模式依然是如此,现阶段的影视灯模式还不成熟,但只要使用得当依然可以获得效果上佳的照片。重要的是,也是一个在拍摄过程中能够实时预览效果的方式。

有几个技巧值得分享:

  1. 被摄主体距离背景越远,模糊效果越明显。
  2. 拍摄非纯色背景,可获得更出色的景深效果。试试将你的被摄主体置于杂乱的背景或色彩丰富的场景前。
  3. 拍摄人像时,试试靠近被摄主体。使用舞台光模式时,试试在略低于被摄主体面部的水平高度拍摄,以获得更佳效果。

应用前置

复古手动相机

后期前置除了我们目前能够像上面一样通过「实时滤镜」这种注重结果的方式,还有一种完全截然相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滤镜使用,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过程中做出不同的操作从而有着不同的「滤镜结果」。这就是复古手动相机。

一提到手动相机,你一定会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专业的拍摄应用,他们可以实现深度的拍摄自定义。但这里所说的手动复古相机的理念截然不同。我们以我最喜欢,也是 iOS 平台上老牌的复古相机应用 Hipstamatic 为例。


打开相机界面,我们既可以看到,与常规的相机不同,整个画面是一个复古相机的后面板。

在这个面板上,我们可以像使用老相机一样,按快门,拨动感光值转盘,甚至你在打开闪光灯的时候,都会有老闪光灯的启动声音。拍摄过程中,你不仅仅完全需要通过这个复古的取景框进行取景,拍摄过程也是完全的沉浸。

更重要的是,这款应用还有着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就是胶卷和相机的组合!比如下面的选择画面:

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他的商店中购买不同种类的相机,甚至是他们的相机零件再进行组合,你还可以在商店中购买各种各样的胶卷。

这个时候,你会的觉的,这不就是一个换皮肤吗?有什么厉害的?恰恰相反,在你选择不同的机器和胶片时,绝对不仅仅是换皮肤,而是应用会真的根据你选择相机和胶卷的特点进行实时模拟。

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了这款应用你就是相当于有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胶卷相机宝库。

虽然,从结果上看,照片就是一种叠加了复古滤镜。但是他更加注重的是你整个过程中的拍摄体验。

过程模拟类相机

上面的 Hipstamatic 是一个老牌的相机模拟应用,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在说一个新秀,Analogue。


这也是一款相机模拟的应用,但是他的理念更加的有趣。如果你是一个对中画幅或者大画幅的黑白摄影拍摄很向往的人,那你一定要尝试一下这款应用。

这款应用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

1. 拍摄部分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相机,例如中画幅或者是大画幅。在选择之后,我们可以进入不同相机的操作界面,我们以大画幅为例: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为什么整个画面是倒着的。这就是大画幅相机的一个特点,也就是说在拍摄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倒像。除此以外,你会通过“转动”的方式调节各种参数,尤其是手动对焦,也是一种模拟。

2. 后期部分

在你拍摄完一张照片以后,你会发现你获得是一张负像,想要获得真正的照片需要在后期暗房里冲洗才可以,如下面的冲洗步骤。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尽可能的还原拍摄流程的应用。虽然本质上,它的效果不过是拍了一张照片加了一个黑白滤镜,但是整个过程中,可以让拍摄者感受到一张照片从无到有的过程,更像是我自己创作的照片而不是相机给我拍的。在参数调节以及在模拟的暗房里你所进行的每一步,其实就是一个后期过程。

很开心,你能够阅读到这里,也恭喜你,已经了解了手机摄影中 90% 的后期方式,剩下的 10% 并不是给现在,而是给未来更多的可能。相信你也注意了,我在这里用了「了解」而不是「掌握」,是因为并不是阅读以上的文章你就会后期了,重要的是,你也并不需要掌握以上的全部后期方式。

就像文章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我们不应该被技术所束缚,而是先打开自己的想象力,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然后再来我这份《手机摄影后期地图》里找到你所需要的方向。

他们用 48 个小时,做出了这些让你停不下来的小游戏

$
0
0

Ludum Dare 是一个面向独立游戏开发者的限时游戏制作竞赛,所有参赛者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围绕主题进行游戏制作。很多知名的独立游戏例如 Mini MetroEvolandBroforcePlease, Don't Touch Anything 等等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就在两周前,第 40 届 LD的评选结束了,本届的命题是「The more you have, the worse it is」,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拥有的越多就会越糟糕」。

本届作品中不乏一些值得一玩的小游戏。在此我精选了其中的 6 部作品介绍给各位。

永恒 Permanence

本届的冠军,氛围得分第一名,48 小时组作品,是一个意识流剧情向的解谜小游戏。游戏方式很有创意,谜题和推箱子相仿,但引入了一个「可视范围」的概念:只有角色面向的可视范围内的机关能够发生变化,而视线外的部分会保持你「记忆中的样子」,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很多时候必须要倒退走路才能通过一些本来无法通过的障碍,也就是「逃避变化」。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Permanence

 

扣题点比较隐晦,故事主人公一直在试图靠喝酒来模糊掉自己的记忆,为了逃避「某件事」。结合上面的玩法,「越多越糟糕」也就不难理解了。

游戏流程不算长,但关卡难度不低,如果你遇到实在琢磨不透的难题可以按「P」键跳过本关。游戏的整体氛围营造十分优秀,推荐体验一下。

绵羊排队 Lamb Lines

有趣程度得分第一名的解谜小游戏。你扮演一只牧羊犬,目标是让指定数目的羊回到围栏内。用方向键控制,靠近羊群就会让羊排队连在你身后。扣题点是源于设计中每只羊都占一格空间,由于羊群就像是贪吃蛇一样排队前进,所以一旦走到死胡通就会游戏失败,也就是羊越多越容易失败了。

 

游戏的关卡设计优秀,整体艺术风格采用了复古的 FC 风格,也是个完成度不错的作品。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Lamb Lines

隆克的贪婪冒险之旅 Lonk's Greedy Adventure

绿帽二头身,大剑盾牌回旋镖,为了营救一个叫苏尔达的公主只身前往魔王所在的小岛......这个叫 Lonk 的角色是哪个 neta 相信我不说大家都懂。不过这个作品并不是纯粹为了 neta 而作,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去营救公主,而是达成 8 个不同的结局。

 

游戏的扣题点在于游戏中你所拿到的道具越多就越难行动,跳得越来越低,直到最后你终于连一格的高度都跳不起来。算是狠狠吐槽了一把各种游戏里的主角的「四次元背包」。

作品的设计很有想法,但是缺点在于角色的移动速度过慢,强行把本来不长的内容篇幅拉得过于漫长了。总的来说其中的幽默感还是值得去体验一下的。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Lonk's Greedy Adventure

资本先生! Mr. Capital!

一个设计颇具创意的动作横版跳跃游戏。游戏目标很简单明了:操纵角色拾取本关所有的金币即可过关。但要注意的是你每拾取一枚金币就会加高你手里的那一摞金币柱,这一摞金币既可能是帮你触及更高位置上的机关的助力,也可能是阻碍你前进的物理意义上的绊脚石。

 

关卡设计有一定解谜成分,篇幅虽然不长但最后小小的结局让整部作品的意义有所升华。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Mr. Capital!

圣诞礼物 Christmas Present

创意得分第一名的作品。你要帮助圣诞老人在圣诞节之前派送所有的圣诞礼物,问题是这些礼物在不同的位面空间上。所以你需要动用圣诞老人的神奇力量——开一个新窗口!操作不同窗口上的圣诞老人收集所有礼物吧。

 

多个窗口进行游戏的想法可以说是非常新颖了,而且随着窗口数量的增加,窗口边框对你的视觉影响越来越严重,游戏也随之越来越难了。

你可以在这里下载 Christmas Present

武士剃须刀 Samurai Shaver

最后介绍一个 72 小时组的冠军作品,有趣程度和音乐的得分都是第一名。游戏方式简单来所就是个题材莫名其妙的节奏音游,在合适的时机敲空格键来用武士高超的剑技给流水线上的人剃毛......总之音乐还是很不错的,听听吧。

什么鬼

至于是什么越多越糟糕......大概指体毛 ?

你可以直接在线试玩 Samurai Shaver

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 Ludum Dare,欢迎阅读一下之前少数派的介绍文章:

给你 48 小时,能做出什么样的游戏?Ludum Dare 限时游戏制作竞赛


拒绝从头再来,重装系统之前这样备份你的油猴脚本

$
0
0

前段时间,家里电脑💻重装系统时,需要解决如何备份 Chrome 扩展神器之一 Tampermonkey 上几十款用户脚本,便于在新系统上同步这些用户脚本,无需再次重复搜索、安装。

所以这篇使用技巧的分享文希望解决的正是,如何实现大量油猴脚本备份和同步的需求,碰到重装电脑或者不同设备之间,快速迁移同步油猴脚本。

油猴网站的收藏功能

对于经常查找油猴脚本的用户来说,GreasyFork 是一个发现优秀脚本的站点,用户注册登录 GF 账号后,可以将喜欢的脚本收藏起来,点开要安装的油猴脚本页面,提示可将脚本添加到收藏或者新的收藏集里,以后只需要打开个人中心,即可看到曾经收藏过的用户脚本。

通过网站在线收藏油猴脚本的方法,方便记录了用户曾经安装过的脚本,并且保证了重装脚本时会是更新的版本。不过这个方法的缺点是需要用户依次打开不同的脚本页面,手动安装。而另一个主打收录国外优秀脚本的网站 OpenUser 未提供在线收藏功能。

油猴扩展内置的备份同步功能

各大平台的油猴扩展如 TampermonkeyGreasemonkeyViolentmonkey,它们本身已经内置了脚本备份和同步功能,这个方法是我比较推荐的,只要设置好油猴扩展的备份同步选项,即可让扩展默默地保存好你使用的脚本。

下面是 Tampermonkey、Violentmonkey 和 Greasemonkey 扩展备份同步功能的具体实现方法:

Tampermonkey

Tampermonkey 是支持最多平台(Chrome、Firefox、Edge、Safari、Opera、Dolphin、UC)的油猴扩展,最新版本 v4.5。打开 Tampermonkey 后台设置的「实用工具」标签页,首先可以选择导出备份的内容,包括了安装的脚本、Tampermonkey 的全局设置参数,剩下的就是导出导入的方案:

云备份。Tampermonkey 支持将数据备份到 Google Drive、Dropbox、OneDrive,完成首次备份后,点击「显示备份」,可查询备份在云存储的数据,如果有的话还将提供导入的选项。

压缩包。支持导出为 ZIP 压缩包,内容包括了油猴扩展本身、脚本数据。

文件。经测试(即使更换了不同的电脑),文件导出功能一直处于加载状态,并能成功,所以我不推荐大家使用这一方法。

URL。支持脚本的在线地址导入 Tampermonkey,实现脚本安装。

除了以上导出、导入油猴脚本的方法外,Tampermonkey 还支持 TESLA 功能自动同步脚本。切换扩展后台设置的标签页后,在「通用」选框的配置模式,选择初学者或者高级模式,将出现 TESLA 功能选项,勾选 启用 TESLA 后,用户安装的脚本就可以随着你的 Google 账号进行同步。

Violentmonkey

Violentmonkey 支持的平台比 Tampermonkey 稍差,除了不支持 Safari、Edge 外,包括 Chrome、Firefox、Opera、QQ、Maxthon 均提供支持,最新版本 v2.8.24。

Violentmonkey 在设置页面提供了两种脚本备份的方法:

导出为 ZIP 文件。数据导出框中默认全选了安装的油猴脚本,用户可自由选择要导出的脚本,并且 Violentmonkey 还支持导出脚本数据,单独保存下来的 ZIP 压缩文件里已经包括了脚本的 js 文件。用户可将 ZIP 文件保存到电脑或者网盘后达到备份的目的。需要重装浏览器的话,将原 ZIP 文件通过扩展数据导入的功能即可完成脚本的恢复。

云存储同步。在同步的选项中,Violentmonkey 支持将脚本同步到 Google Drive、Dropbox、OneDrive 三大云储存服务中,如果勾选了「同步脚本状态」、「授权失效后自动重新授权」,使 Violentmonkey 较长时间保持备份同步的状态。即使用户更换了电脑设备或者重装系统,只需登录曾经授权的存储服务,立刻完成同步的功能。

Greasemonkey

Greasemonkey 目前是 Firefox 浏览器的独占扩展,最新版本 v4.1。比较遗憾的是,Greasemonkey 扩展本身并没有提供备份和同步的功能,暂时还没找到比较简单高效的备份方案,如果读者有较好的方法,欢迎留言指正。

养成良好的备份习惯

数据无价

以上就是油猴脚本数据备份的使用技巧。对于安装了大量脚本的用户来说,养成良好的备份习惯,避免出现重装系统或者更换设备使用油猴扩展时,繁琐地去逐个查找安装,用好油猴扩展本身内置的导出导入功能,会是优先选择的方案。

如果你还在寻找有哪些优秀的油猴脚本,可以前往下面的页面了解更多的内容:



免费字体获取和使用指南

$
0
0

导语

一个不难发现的现象是,最近几年,中文互联网上对字体的关注和认知明显比过去更深了。在各类网页、app 中,我们开始看到了更多样的字体选择;更换字体功能已经成为了国内 Android 手机的标配;一些企业开始注意到字体设计在品牌形象构建中的重要性;许多用户,即便未必了解字体排印的专门知识,也越发积极参与到有关字体的讨论中。的确,字体不仅是任何平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表达个性、传情达意不可或缺的渠道。

但尽管有这些切实的需求,不少人对寻找和获取字体的渠道似乎并不十分了解。在我的观察中,周围很多人在有找字需求时,往往都是用百度检索一下字体名称,然后在五花八门的「字体下载站」上随便找一个链接下载。且不论这通常是违反授权的盗版行为,通过这些渠道获得的字体文件也往往是版本老旧、残缺不全的,在使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而违背了用字体美化设计的初衷。也有不少人因为顾忌高额的授权费和繁杂的协议文本,放弃寻找更合适的字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针对这些需求和问题,本文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免费字体寻找方案。后文中,我将按照授权严格程度的顺序,依次介绍开源字体—免费商用字体—免费非商用字体的寻找渠道,并作出一些基于个人经验和偏好的推荐,顺带穿插一些对字体许可常见问题的说明,希望能对你找到合适的字体有所帮助。

不同严格程度的字体许可证
不同严格程度的字体许可证

免责声明:本文涉及对字体/字库/字库软件等的分发、使用等著作权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其中很多目前在法律上并无明确规定,学理上存在争议,不同国家、甚至相同法域内也存在相互冲突的判例。因此,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应被作为正式的法律意见,作者不对采纳文中建议或观点所可能产生的任何责任或后果承担责任。

开源字体

1. 中文开源字体

在今天说到开源字体,一个绝对不可能绕过的名字就是由 Adobe 和 Google 合作的「思源」系列字体。2014 年,横空出世的思源黑体凭借广泛的字符覆盖、多样的字重选择、现代的设计风格,让人们意识到原来自由和高质是可以兼得的;而去年,思源宋体的发布又填补了中文高质量开源衬线体的空白,给正文的排印增加了一个至少是不会犯错的选择,名噪一时的「biang」字彩蛋也给它带来了不少关注度。

思源黑体和思源宋体
思源黑体和思源宋体

不过,正如谷歌给思源系列起的名字「Noto」(No Tofu,消灭豆腐块)所示,思源字体开发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一个尽可能覆盖汉字圈用字需求、减少无字可用现象的解决方案。因此,尽管在设计上已经非常优秀,但思源系列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例如,不少专业从业人员就指出思源黑体在笔画处理、行高等方面存在瑕疵;而思源宋体所附带的西文是没有斜体的。当然,对于一款开源字体,我们似乎也不应过分苛求。

思源系列之外,虽然也存在一些中文开源字体,但往往在质量或字符集完整性上就较为逊色了。文泉驿系列可能是一个较为可靠的选择,但在设计上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更多的一些选择可以在这个页面找到。

2. 西文开源字体

相比于稀有的中文开源字体,西文开源字体的选择范围就大得多了。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在茫茫网页中找到它们。我所知道的开源字体资源网站包括 Font LibraryGoogle Fonts,里面都收录了数目繁多的开源字体,并且可以按照风格、字符集等进行过滤;结合按受欢迎程度排序的功能,很容易就能找到合适且高质量的字体。此外,The League of Movable Type也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开源字体展示网站。

The League of Movable Type 的部分字体
The League of Movable Type 的部分字体

各个 Linux 发行版也是西文开源字体的重要来源——开源操作系统内建的字体通常也是开源的。其中几个著名的字体家族包括 DejaVuUbuntuLiberation

Liberation 字体家族
Liberation 字体家族

最后,你还可以通过维基百科的「开源 Unicode 字型」词条和 GitHub 的「字体」专题找到更多的西文开源字体。

3. 开源字体的许可证问题

可能在不少人看来,「开源」就是没有限制。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开源字体和开源软件一样,不但受制于各种类型的许可证,而且由于开源许可证的社区属性,关于其用法的争议甚至比权利义务一目了然的商业许可更大,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检索和理解。

例如,上面提到的文泉驿字体采用的就是 GPL 许可证。GPL 最大的特点是:如果你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了受制于 GPL 的软件,那么该作品也必须以 GPL 许可分发。这显然会产生一个大问题:如果我在文档中用了 GPL 字体,这份文件是否也就因此「感染」了 GPL、变成了开源的东西?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其潜在争议是如此之大,以至于 GPL 的推广者自由软件基金会额外推出了一条名为「GPL 字型例外」(GPL font exception)的条款,可以附在 GPL 字体许可的后面,阻断其向使用该字体的文件的传播。

与此不同,思源系列的字体则采用 SIL 许可证分发。这种许可证比 GPL 要开明,不会扩散到使用 SIL 字体的作品上,而只要求对字体作出修改后的作品本身要以相同许可分发。这也是思源字体能够被放心使用的又一大理由。

免费商用字体

1. 方正免费商用字体

作为国内较为知名的字厂,方正字库将其四款字体标为免费商用,包括方正黑体方正书宋方正仿宋方正楷体。需要注意的是,这四款字体都是最基础的中文字体,因此如果你寻找字体的目的是为了个性化,它们可能并不是你的目标。不过,如果你是 Windows 系统的用户,那么这其中的方正书宋体在用于打印时,可能是比系统内建的中易宋体(SimSun)好得多的选择。

方正书宋
方正书宋

2. 站酷字体

如果你希望寻找一些更为个性化的商用字体,可以试一试国内设计网站站酷提供的字体,目前包括三款中文字体和一款西文字体。严格地说,由于是设计师独自设计,站酷字体在细节的打磨上肯定是不及大厂出品的。但这种分享精神仍然值得鼓励,况且在设计中选用时也可根据需求自行作出修饰和调整。

站酷快乐体
站酷快乐体

3. 华康字体(限用于阿里巴巴旗下网站)

如果你在淘宝等阿里旗下的平台开展业务,或许并不知道在字体方面有一项隐形的福利:根据华康向阿里巴巴的授权,在阿里巴巴旗下平台运营的商家可以免费使用华康的 45 款字体。不过,阿里并没有提供这些字体的官方下载地址,而只是说明联系华康索取。

4. 西文免费商用字体

我个人并没有很多接触过西文免费商用字体,因为上面提到的众多开源字体来源几乎已经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但如果有这方面需求,Font Squirrel是一个相当全面的免费字体库,里面列出的字体都是可以商用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Font Squirrel 字体目录
Font Squirrel 字体目录

最后需要提示的是,「商用」一词虽然听来好懂,但各个字厂对其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如果要将这些字体用于个人以外用途,请一定仔细阅读相应的许可协议,并在必要时直接洽询版权方,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争议。

免费非商用字体

1. 方正字体

方正目前对设计师群体免费开放所有 GB 字符集字体的非商用下载,不过其官网上注册页面并没有对「设计师」作进一步的定义和验证,因此似乎只要厚着脸皮说自己在追求设计事业就可以自由下载其提供的资源了🤔。

尽管方正推出的字体多达数百款,但大众辨识度最高的恐怕还要属两款「刻本」字体——清刻本悦宋宋刻本秀楷。由于设计上充满浓浓的古风,这两款字仿佛成了各类「文艺」语境下的默认字体。

悦宋和秀楷
悦宋和秀楷

不过,我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方正的一些正文字体。例如受到过不少关注的方正悠黑系列,具有 13 种不同字重(粗细程度),且风格上相对于方正早年的微软雅黑/兰亭黑等黑体显得没有那么「肥大」,感觉更加匀称舒适。而如果你需要一款用于小字号、紧密排版场合的印刷字体,那么不妨试试经典的博雅宋,它舒展的设计能充分利用狭小的空间,减少眼睛在阅读小字时的负担。

方正悠黑
方正悠黑

2. 汉仪字体

与方正类似,另一家规模较大的字体厂商汉仪也向个人用户免费开放了相当数量字体的下载。其中,我自己较为常用的包括旗黑新人文宋两个家族。前者是中文字体中少有的提供窄体(旗黑 X)和扁体(旗黑 Y)且字重齐全的家族,适用面极宽;后者在传统宋体的基础上将笔画加粗了一些,吸收了一定硬笔书法的特征,在排正文和大字标题时都很赏心悦目。

汉仪旗黑
汉仪旗黑

此外,与汉仪有关的新蒂字体工作室发布了很多有趣且高质的手写字体和书法字体,其授权条款也是我见过最有个性的。

新蒂字体
新蒂字体

3. 文悦字体

与上面提到的方正「刻本」字体类似,文悦产品中曝光度最高的也是主打古意的康熙字典体,不过该厂已经终止销售和分发这款字体,而呼吁使用同风格而字符集更全的古典明朝体取代。只是在我看来,康熙字典体中笔画交接和末梢处有墨水粘连的痕迹,也可谓一种 feature 而非 bug;而笔画工整、泾渭分明的新字体就没有了这种「瑕疵」带来的古拙感,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遗憾。

康熙字典体
康熙字典体

除此之外,文悦的新青年体古体仿宋也是颇具风格的优秀字体。两者在形态上分别属于无衬线和衬线字体,但都取材自民国时期真实存在的字形,能够做出充满年代感的效果;个人摄影后期修图中放上一两个字做点缀也是画龙点睛的。

文悦古体仿宋
文悦古体仿宋

4. 造字工房字体

在我的印象中,造字工房是国内字体厂商中较早开放个人非商用授权免费下载的。造字工房推出的字体数量不多,风格上偏向美术字,主要适合标题字的排印。我在之前两三年为校内活动制作海报时,经常使用它们提供的字体。

推荐尝试的字体包括黄金时代体,宋体骨架带来了一些正式感,而上翘的末笔和扁平的比例又显得俏皮和时尚,经验中排矩阵形态的标题时效果不错;以及映画体,这是一款非常有年代感的瘦长圆体,对「东宝株式会社」这个电影片头有印象的读者看到这款字一定会会心一笑。

黄金时代体和映画体
黄金时代体和映画体

5. 独立设计师字体

除了上述专业字厂的作品,诸如 BehanceDribbble等设计社区里也活跃着大量优秀的独立字体设计师,他们常常会分享一些自己的字体设计作品。只要在这些社区中以 free font/free typeface 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找到很多免费下载的字体。虽然这种途径找到的字体基本都是西文字体,所覆盖的字符集也基本限于拉丁字符和数字,但贵在极具创造力和个性,无论用在海报或幻灯片上都是很好的点缀。

在 Behance 上搜索独立设计师字体
在 Behance 上搜索独立设计师字体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字体的授权情况不一,大多是供个人免费使用,但也有少数慷慨地允许商用,具体请参考作品页面上的描述或下载文件中的 license 文档。

题外话

1. 关于操作系统内建字体

列举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指出我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免费字体来源——操作系统内建字体。的确,就算能找到的字体再多,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还是雅黑、苹方这些自带的字体。特别是以重视设计著称的苹果,其在 macOS 中内置了不少质量很高的西文字体,其中的 Avenir Next、Baskerville、Iowan 等都是我经常使用的、适用面很宽的字体。

但之所以没有在上面的任何一类中提到它们,是因为关于这类系统内建字体的授权问题也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争议,其中被问得最多的大概是:内建字体能用来制作商业文档/logo 吗?能用在网页上/app 里吗?

网上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意见不一,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查找相关的协议文本。根据微软在 Windows 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和「字体限制常见问答」(Font Redistribution FAQ)页面的说明,以及苹果在 macOS 许可协议中的表述,两家主要操作系统厂商对其内建字体的使用限制都有如下两条规定:其一,必须在使用随附了字体的操作系统的同时使用随附的字体。换言之,不能把内建字体拷贝到其他机器上使用。其二,具体字体的使用限制,应参考该字体文件内嵌的版权信息。

macOS 许可协议中有关字体的条款
macOS 许可协议中有关字体的条款

然而,仔细考察这些字体中记载的许可证描述,会发现它们大多还是语焉不详,基本上都只是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其「显示和打印」内容。但所谓的「打印」是否包括用内建字体制作 logo、印制商品,则没有明确允许、也没有明确禁止。在我看来,从字体作为一种「软件」的角度看,许可文本的规定并不能排除制作商业文档或设计 logo 的情形,这些行为应当可以看作是协议允许的、广义上的「打印」;但根据现有一些案件中版权方的主张,字体中的单字有可能被作为一种「美术作品」而受到单独保护。如果这种主张成立,将字体商用即使不违反软件许可,也侵犯了字厂对这一个个「美术作品」的著作权。考虑到这种潜在的风险,我建议在进行这类使用之前最好还是单独询问字体厂商。

微软雅黑记载的许可信息
微软雅黑记载的许可信息

至于另一个问题,即内建字体能否用在网页上/app 里,现有意见则比较统一。由于许可证主要禁止将字体「嵌入」到当前系统以外的网页或软件中,只需要弄清楚「嵌入」的概念即可。通俗地说,如果你使用了某种字体的文件在传输时,使得对方无论是否安装了该字体都能显示出相同的效果,那么说明你「嵌入」了这一字体。因此,在网页设计中通过样式表(CSS)的 font-family字段指定特定字体并不构成「嵌入」,因为这只是告知客户端尝试调用其本机安装的该字体来渲染页面;如果用户没有安装任何指定的字体,则只会显示出浏览器和/或操作系统规定的某种回退(fallback)字体。类似地,在 app 中指定系统内建的某个字体、由操作系统在运行时从系统资源库中调用,也不构成「嵌入」。相反,如果你将字体文件拷贝到自己的网页服务器上或 app 的资源文件中,然后在代码中直接调用这些字体文件本身,哪怕是原封不动地用着系统内建的字体,也是违反协议的。

2. 字体的选用

尽管上面对字体免费来源只做了不完全的列举,但也足够我们获得几百种风格各异的字体来使用了。但「仓廪实而知礼节」,当字体的数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应当转而关注如何恰当地使用字体。这并非本文主旨,但我认为有两点基本的原则可以供读者参考:第一,并非字体数量越多、效果越好。同一份文件中过多的字体不仅会让人眼花缭乱,更会破坏文本的层次感,影响理解。不少意见认为,同一设计中的不同字体应控制在三种以内为宜;部分严格的解释认为同一字型的不同字重也应算在这一限制内。

《纽约时报》使用三种主要字体在繁杂信息中保持了层次感
《纽约时报》使用三种主要字体在繁杂信息中保持了层次感

第二,并非字体越有个性、效果越好。一般而言,个性和风格极强的字体只适合用来排印标题或简短的句子,而长篇正文则应使用更为标准的宋体、黑体等。很多人出于偏爱或个性化需求,用清刻本悦宋这样的字体排印长文、或将手机界面字体更换为楷体甚至美术字体,虽属个人自由,但从排版角度看则是不合适的、从实用角度看也是非效率的。

真的好看吗?
真的好看吗?

3. 重视字体授权

文章最后,我仍然想略花笔墨强调重视字体授权的重要性。可能在不少人看来,考虑字体的授权问题是徒增烦恼,没有必要纠结于何可何不可的法律文字游戏;与其辛苦地四处寻找合法下载渠道,不如就用齐全方便的盗版凑合一下。何况,即使违反授权协议使用,字体公司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一追究侵权行为。

然而,字体设计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从立项到推出往往需要数年之久,对于笔画繁复多变、字符数量动辄数万的中文字体来说尤为如此;如果没有合理的收入作为保障,很难维持创作的动力——这正是中文字体很长时间以来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与西文字体有所差距的原因之一。目前中文字体在市场成熟度和许可制度的完善、便捷程度上确实有待提高,但这并不足以成为侵权行为的抗辩理由。尽管听起来未免像是说教,但诚如林肯所言,只有「为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我们才能在今后看到更多更好的中文字体。

7 款漂亮好用的习惯养成 App 帮你新年养成好习惯

$
0
0

说时迟那时快 2018 已经快过去十二分之一了,去年此时定下的愿望实现了吗?想做的事完成……开始了吗?不管了,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本文特意搜集了 7 个漂亮又好用的习惯养成 App,大家能合理运用并持之以恒的话,大概生活从此可以变得更美好吧~

Goalify


Goalify 是一款来自德国的 App,界面非常简洁美观,配色也看着舒服。应用支持多种目标模板,比如运动、健康、学习等;也支持多种自定义方式,比如「每天跑步 5 公里」「每天最多只吸 5 支烟」「不再叫外卖」等均能设置为目标。Goalify 也支持统计、分享目标、邀请朋友一起来「比拼」等功能。

Loop


相比起上面的 Goalify,Loop 则更为简单直接,主要功能就只有列表和统计。但应用胜在设计清爽好看、功能够用、易懂且完全免费无广告,很适合刚入门的用户,也是本文我最喜欢的且在用的。

Fabulous


Fabulous 最近很火,iOS 版还上了 App Store 首页和各种报道。相比起其它类应用只会让用户自己填目标,Fabulous 提供了一个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它并不奢望用户一次过把想做的事都填上,然后马上就能变更(放)好(弃),而是循循善诱。

首次启动应用后,Fabulous 会主动建议用户从一个小习惯开始,比如起床后喝一杯水;待这个任务完成有足够次数了,它才会提醒用户增加下一个习惯,一切顺利的话它才会加入运动、学习等较为复杂的习惯。如果你试过很多同类应用都不得其法,不妨试试 Fabulous?

HabitHub


HabitHub 也有着养眼的界面和易上手的操作界面,自定义程度很高,包括给习惯设置激励语句、执行日期、分类等,强大的图形化统计也能让用户迅速了解习惯的完成频率、统计以及趋势图表等。

在 HabitHub 上每完成一次习惯便会获得一定的分数,我们还可以在应用内给自己设置 Reward,分数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给自己的坚持一点小奖励。现在就开始使用 HabitHub 吧,说不定双十一就可以心安理得剁手了。

Habit Tracker


Habit Tracker 将习惯养成与待办事项二合一,设置比较灵活,可以将任务按标签分组、添加笔记,可以为习惯设置多种频率,也可以设置每天需要达成的次数,有了它也许你就不再需要另外的比如记录喝水的应用了。不过这些其实也不算独创功能,待办事项部分略显简单,总体而言中规中矩吧。

依然要推荐它主要是觉得数据统计功能做的不错,对于哪些任务按时完成,哪些延误一目了然,还能查看什么时间段效率比较高。应用可以免费下载,但是有任务数限制且有广告,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另行购买专业版。

Way of Life


Way of Life 貌似在 iOS 平台比较受欢迎。它的记录形式和别家都不太一样,创建的习惯条目并非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展现,而是把整周的日期都列出来,用户只需点击对应的日期便可完成对任务的记录,一目了然,补录及编辑更方便。

应用内置多种常见习惯,可设置为是增强有益的还是戒掉不好的习惯。应用可免费下载,但免费版最多只能创建 3 个条目。

Habitica


最后一款 Habitica 也许不少读者都听过了,它是最独特的存在,因为它采用了游戏化的方式管理任务。应用中用户将扮演一位勇士,通过创建及完成任务获得生命值、赚取金币升级自身装备、解锁技能等。

除了自身的任务管理,Habitica 还提供了社交系统,允许用户在市场中购买稀有物品,还可以组织队伍一起战斗,挑战更强大的魔王……总之让你的日常任务不再枯燥。应用完全免费,不过用户也可以内购钻石来获取稀有道具。

说到最后,不管工具如何多、如何先进,真正完成任务、提升自己的还是得靠自己。计划做的再漂亮,不执行也是白费心思。所以,2018 加油吧!

你每天都在用的 Emoji,很多都是这位实习生设计的 | 译文

$
0
0

译者注

2018 年是 Apple 初代 Emoji 诞生 10 周年,这一系列风靡全球的小小图标竟然已经十岁了。凭借 iPhone 的全球热销,Emoji 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聊天交流的方式。

作为 Apple 初代 Emoji 的设计师之一,Angela Guzman 分享了她作为 Apple 暑期实习生和她的导师一同绘制这些小小图标的经历。通过她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有爱的 Emoji 符号,每一个都是友谊和创意的结合,还有 Emoji 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少数派也开设了 Emoji 专栏「Emoji 星人聚集地」,在这里你还可以找到更多与 Emoji 有关的有趣应用和网站。

本文转载自 Angela Guzman 在 Medium 发布的文章,原标题 The Making of Apple’s Emoji: How designing these tiny icons changed my life,少数派经授权翻译转载。


这是一个奇妙的故事:设计让两位好友结缘,他们也因此做出了更棒的设计。一个实习生和她的导师设计了 Apple 最初的那些 Emoji 图标,然后他们一起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相互交流的方式。不仅如此,也正是这个项目,让他们成为终身挚友,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紧密协作,造就了这些小图标的成功。

没错,我就是那个实习生,而 Raymond 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三个月的实习期里,我们一同创造了那些最广为人们使用的 Emoji:笑出眼泪😂、大便💩、红心❤️、派对花🎉……以及后面的 460 多个。后来,在成为 Apple Payple 全职员工后,我接着创造了更多 Emoji。

故事要回到 2008 年夏天。当时,我还剩一年就能拿到罗德岛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美术硕士学位。也正是那个夏天,我得到了去 Apple 实习的机会,让我能够加入这个我梦寐以求的团队。这个设计团队当时还负责了 iPhone 的设计,就是那款前一年在旧金山 Macworld Expo 发布的神奇设备。 因此,当我前往库比蒂诺无限循环路 1 号(译者注:苹果总部地址)时,你完全可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急迫,就像一只完全展开翅膀的蝴蝶一样,有些不受控制地,不停煽动翅膀飞向那里。尽管当时我完全不知道我将会接手怎样一个项目,团队的规模有多大,我会坐在哪里,以及是否真的可以骑单车去上班(我特别不擅长骑单车)。

很快,当我抵达并与团队碰面后(真的有人骑车上班),我接到了我的工作项目。当有人问我是否知道 Emoji 是什么时,我还在努力搞懂我刚接到的这个任务。当然,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在当时,几乎绝大多数说英语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 Emoji。随着配备了 Emoji 键盘的 iPhone 在全球走红,一切都改变了。过了一会儿,我明白了这个日语单词的意思,而且明白我的任务是绘制几百个 Emoji。就在我一边望向办公室走廊,还一边念叨「这不是设计练习,而是令人沉醉的绘制设计」时,我遇到了我的导师:Raymond。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 Raymond 和我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我们绘制了一系列脸、地点、旗帜、动物、食物、衣服、符号、节日、运动的 Emoji,还有你其他你所熟知的那些。但在完成这一切之前,我首先要学的是如何设计 Apple 风格的图标。Raymond 教给我两节课:如何保持谦逊以及如何精益求精。

Raymond 设计了一堆挂着笑脸的大便,我设计了红色的心和派对礼宾花。这是从 Emojipedia 获得的 Emoji 图例。

Roymand 几乎教会了我图标设计需要的所有内容。我当时并不了解的是,这位谦逊的导师,其实是全球最棒的图标设计师之一。换句话说,我就坐在最棒的图标设计大师旁边,一直向他请教各种问题,直到我觉得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同时,我们一直分享彼此在南佛罗里达长大的经历,例如我们都曾前往 Pollo Tropical 寻找奇妙的大蕉树。就这样,我完成了第一节课——永远保持一颗谦逊的心。

我设计的第一个 Emoji 是婚戒💍,我选择它是因为它的质感很有挑战性,像金属和宝石刻面一样,对于新手来说是个棘手活。光是那金属戒环就花了我一整天。但很快,我就能一天做两个,接着能做三个,然后是四个。不管我画好一个 Emoji 有多快,我都会不停地检查细节:木质纹理的方向、苹果🍎 和茄子🍆 表面的斑点是怎样的、木槿花🌺 的脉络又是如何、足球⚽️ 表面的皮革是怎么被缝上的,我不断追求这些细节。我非常努力地在每一个像素上追求细节,不断放大缩小来审视它们,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于是,三个月后,我那电脑屏幕上的 Emoji 可谓「星罗密布」。我们也第一次将这些 Emoji 拿到了 Steve Jobs 面前,我和 Roymand 一起度过了从忐忑不安,到最终成功通过审核的经历。随着 Jobs 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我想我完成了第二节课——永远精益求精。

有时候我们最终完成的 Emoji 会变得比预期更搞笑,有些 Emoji 还有一些背后故事。例如,Raymond 在甜筒杯🍦上复用了他设计的笑脸便便螺旋💩。不管你之前是不是知道这个细节,我敢打赌你今后永远都不会忘记它。

译者注:Apple 初代 Emoji 中的一堆大便和冰淇淋�可以完美重叠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我们绘制 Emoji 的顺序。我们把难的 Emoji 留到了最后,所以红裙舞女💃 的设计一直在被推迟,直到我的实习期快结束时才开始绘制。你应该夸一下她的百褶裙,这可是 Raymond 的大作。还有 👗 这个 Emoji ,青绿色的裙子配上棕色的腰带,我在最初的阶段就完成了它。这个 Emoji 颜色和样子的灵感来自于那一年我妹妹在现实中设计的一条裙子。

还有一个背后故事,有一次 Roymand 和我意识到我们上过的高中仅仅相距 30 英里,我们谈到那些过去的经历和合作过程中的趣事,这让我们一直笑个不停,甚至流出了眼泪,对,笑出眼泪😂 就是这样诞生的。虽然从我实习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年,我和 Roymand 还是能很开心地合作,Roymand 一直为我的设计提供最客观真诚的反馈,不断鞭策我前行,我对他也是如此。我认为这便是 Emoji 成功的关键:我们因为设计而建立起的友谊。

当我在 San Francisco 的 Bernal Heights Park 发现这块被岁月侵蚀的石头时,Raymond 和我不得不向神奇的一堆大便致敬。拍摄于 2016 年。

今年是 Apple 初代 Emoji 发布十周年。它们最初于 2008 年 11 月在日本发布,那时我刚刚结束在苹果的实习工作。在那时,我完全没想到在这个在短短几个月内完成的项目,会彻底改变我们交流的方式,并且 Emoji 会在真实世界中随处可见。没错,Emoji 如今真的到处可见:玩具、衣服、贴纸、糖果、音乐短片、书籍、珠宝、地标、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Raymond 和我本人,Angela Guzman,是 Apple 初代 Emoji 的设计师,负责设计了最初 500 多个 Emoji(并且获得了一项美国专利),但是其他 Apple 设计师当然也参与其中。在我结束实习后,他们中的 Ollie Wagner 设计了 12 个初代 Emoji,并在接下来一年又设计了更多。这一 Emoji 集合现在多达几千个,其中一些还有动画效果!

十年前,Raymond 和我共同为迄今为止我最喜爱的一个项目工作,也正是这段经历带领我体会了我人生中的 ikigai 。ikigai 是一个日语单词,它代表着一个人的激情、任务、职业和专业的相互交织;也有人说的它就是你每天醒来的理由。就像 2008 年那时的我一样:每天我都会迫切期待起床,抬着自行车走下三层楼梯,然后面带微笑出发上班。现在来看,这真是一个奇迹!

在我的实习期结束时,Raymond 送给我的礼物,这是他的真实生活版本的 Emoji。橘子、苹果和茄子是我设计的 Emoji 中的一部分。

在此,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如果你还在追寻自己的 ikigai,我会建议你去寻找一个谦逊的导师,或者努力成为一个谦逊的导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一段属于自己的友谊。因为神奇的事情会在设计产生友谊、友谊反哺设计时诞生。

每设计一个 Emoji,我都会学到一些新东西。每设计一个 Emoji,Raymond 和我的友谊就更深一层。我们成为更好的朋友,我也成为更好的设计师。在我身上,友谊和设计相互促进,帮助我设计好每一个 Emoji,我希望我的这段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家中那台「吃灰」多年的相机,让我在去年又找回了摄影的乐趣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7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这篇文章同时包含了两个主题——「这一年我最满意的硬件」,以及「这一年我生活方式的改变」。2017 年,我逐步组建了一套简易的 M4/3 相机系统,并在它的陪伴下重新发掘了摄影的乐趣和热情。

我不想让文章变成单纯堆积照片的那种 「年终总结」,所以挑选了部分典型样张,结合自己的使用历程与感受来谈。

从一台松下 GF5 说起

故事的开端是一台松下 Lumix GF5 无反相机,2017 年春节期间我在家收拾东西时发现了它。几年前父母买来日常家用,但后来随着手机相机的性能不断提升,它开始沉睡在箱底吃灰。

松下和奥林巴斯是 M4/3 可换镜头相机系统重要的两大厂商。这个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凭面积小于 APS-C 系统的感光元件实现了小型化的同时,尽可能保证性能和画面质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Micro Four Thirds (M4/3) 卡口系统标准于 2008 年由松下和奥林巴斯共同研发推出,用于可换镜头数码相机、摄像机和镜头系统的开发。其感光元件面积约为 35mm 全画幅的四分之一,拥有小型化的机身体积、更短的法兰距等特征。

上中学时我曾随身携带佳能 A640 卡片机,而 GF5 的机身体积实际上和 A640 很接近,但画质和可拓展性则远远胜出。于是我意识到,因单反笨重而很久没有出门拍照的我,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GF5 了。

当初和 GF5 同时购入的是套机镜头 Lumix G 14-42mm 变焦镜头,素质一般且并不小巧,搭配迷你机身可以说是头重脚轻。于是我开始盘算 GF5 搭配饼干镜头会有多便携。

奥林巴斯 17mm f/1.8 人文镜头

经过搜索,我初步确定了目标:松下 20mm f/1.7 II 饼干镜头(昵称 20 神饼)。但因春节期间快递停摆、实体店缺货,最终买了规格类似的奥林巴斯 17mm f/1.8 蛋糕头,也就是上面那张对比图中 GF5 搭配的那颗镜头。虽然比 20 饼略厚,但合体后依然可以放进大衣口袋。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几乎每天出门前都会把 GF5 带在身上。掏出相机的机会大大增加,而等效 34mm 的焦距和快速的对焦也足够拍摄各种内容。以下是一些样片。

官方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那段时间摩拜和小黄车还不流行。我并不喜欢网络上常见的那种到处拍陌生人的所谓「扫街」,但不可否认接近 35mm 的「人文」焦段非常适合街头巷尾的快速抓拍。

刚种下的海棠,以及自己随手煮的快手饭。静物乃至微距可以算是 M4/3 系统的一项优势,因为传感器面积只有全画幅的四分之一,景深不容易过浅,所以不需要经常缩小光圈,可以避免手抖。

亲戚家的孩子系列。爱动的儿童更需要快速的对焦,而松下无反的单次对焦速度可以说是目前常见的数码相机(包括单反和全画幅无反)中的顶尖水平。

但局限也同样存在:受小底限制,用这镜头拍人像,尤其是全身像时,并不容易产生明显的背景虚化。当然虚化不是人像(以及其他各种题材)的全部,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用户来说,很多时候还是有价值的。

人像标头:松徕 DG 25mm f/1.4

这只镜头购于一次出差之前。等效全画幅 50mm 的标准焦距加上 f/1.4 大光圈,适合拍摄细节和人像,面对弱光也有一定应对能力。

以上几张都是那次出差途中的工作照和随手拍。等效 50mm 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中庸和万能——拍人像时的浅景深足够突出主体,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交代背景环境,不够广的情况下退几步通常也足够囊括进来,不会像我曾经在 APS-C 单反上用 50mm 镜头 (等效 75mm)时那样局促单调;面对静物和细节,也可以贴近之后拍摄特写,而不会出现明显的透视形变。

细腻的细节展现能力对各种材质的还原都很出色,而最大光圈下出现的紫边色散,大多只需在 Lightroom 中点一下即可消除。受限于马达,对焦速度比起 17mm 蛋糕稍慢一些,但这也是相对而言,大部分情况下足够快了。

此外,这次行程让我再次体验了便携性的意义。虽然 DG25 比起 17mm 少了几分轻便,但整体仍然很轻便,在跑遍多个省市的过程中基本没有给我增加多少负担。

在日常生活中,轻便也依旧重要。下面这张是在宜家逛街时拍摄的照片,当时相机一直用手绳挂在手腕上,举起来就可以抓拍,也毫不引人注目。

进阶 vlog 机身:松下 GX85

GF5 虽好,但毕竟是五年前的入门型号了,1200 万像素和老旧的 CMOS 导致弱光和高感画质还是差了那么点儿。但真正促使我购买第二台 M4/3 机身——松下 GX85 的,是视频和防抖功能。

大学时我就曾用单反拍过视频,手持时的抖动简直惨不忍睹,后期强行去除的话效果也不理想。GF5 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毫无光学和电子防抖的情况下尝试用 GF5 拍摄食物视频之后,我决定放弃。后来在 Youtube 上看了一些 GX85 拍摄的游记视频,被优秀的五轴防抖效果和 4K 录制功能所吸引,再加上画质和像素的提升,最终决定入手。

在视频方面,我主要是用 Mac 系统自带的 iMovie 剪辑。日常剪些十秒内的短视频发朋友圈,而长途出游时则会制作几分钟长的游记(目前只有一次,后面会讲到)。

 在出租车上随手拍摄,夜间画质可以接受,且车子的大幅颠簸基本都被消除了。

 短途自驾的记录,烤肉部分是重点,晚上发朋友圈报复社会效果最佳。

当然在视频之外,CMOS 的提升和五轴防抖也拓展了静态照片拍摄的环境适应能力。几张样片:

常去的桌游店店主捡来的猫,名叫虾条。房间里灯光较暗,小猫又很好动,所以防抖、大光圈和连拍都是必需的。

我捡来的金鱼,平时养在大桶里,拍照时临时放在了小圆缸里。 同样是使用高速连拍,最后选出姿态最协调的一张。

和家人、朋友吃饭时拍的报复社会图。在餐厅拍照时我一向倾向于用小相机或手机,这样不会显得突兀聒噪。

当然,这部 GX85 同样也有缺点:

  • 比起 GF5 稍大稍重,无法放进口袋
  • 录制视频时自动对焦速度较慢,暗光下有时会拉风箱
  • 视频没有log色彩模式,无法满足专业人士后期需要(对我无大碍)

总体来说,GX85 还是在便携和性能之间找到了相对理想的平衡点。

老蛙 7.5mm f/2.0 超广角镜头

这是我目前购入的最新的一枚镜头。缘起是某日乘坐一辆双层大巴时从上层用手机拍了一张透视较为夸张的照片,自我感觉良好,遂动了添置一枚超广角的念头:

手机拍摄,Snapseed 后期

M4/3 系统的超广角选项不多,且多数体积偏大,或是灯泡头(即前镜片向外凸起),易弄脏或刮花。最终选择了这只来自安徽省的国产镜头:非常轻便(我选择了最轻的无人机版), f/2.0 大光圈,画质够用。镜头采用手动对焦,但因超广角景深较大,不开最大光圈时基本只需把距离标尺放在 0.5m 和无穷远之间即可,即便开了最大光圈,用峰值对焦也可轻松手动合焦。

购入至今时间较短,所以样片不多:

在夜晚的小巷里试着纯手持拍摄夜景。凭借大光圈、超短焦距以及五轴防抖,即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也可以得到清晰的画面。

在六合竹镇的森林公园拍摄的池杉和风电场,据说是全江苏空气质量最好的地方。在不进行大尺寸印刷的情况下,GX85 的这块 CMOS 已经足以应对落日这样大光比的风光场景了。不过后期提亮暗部过多的话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噪点出现,调整空间自然不如更大尺寸的画幅,如果很在意的话可以通过包围曝光和堆栈来解决。

日本旅行

年底我休假一周,在日本度过了圣诞节。这是系统初步成型后的第一次「综合实战」,也是我第一次拍摄制作数分钟长度的视频。

视频依旧是用 iMovie 剪辑。自带防抖的画面看上去比较舒适,如果再将 60 fps 的画面放慢一倍,就进一步降低了抖动的频率,视觉上更加平缓。(国行版需要通过操作解锁 60 fps)

接下来是旅途中的一些照片。

大阪城公园天守阁,以及在顶层看到的彩虹。 有的人觉得等效 50mm 属于中焦,视角太窄不适合拍摄风光,但实际上风景中也是有很多细节值得琢磨的。

一家小饭馆里的鸡蛋牛肉饭,普通的料理同样可以拍出深夜报社的照片。当天正是圣诞节,隔壁桌有一对共进晚餐的日本老年夫妇,轻声细语非常和睦。于是我把快门类型改成了完全静音的电子快门,以免打扰他们。

梅田大厦楼下的圣诞集会摊点,以及在观光层拍摄的城市夜景。由于忘记带八爪鱼迷你脚架,我在楼顶硬是手持二分之一秒拍出了这张照片,最终清晰度也算令人满意。

天王寺JR站附近的人行天桥上看到的夜色。这张照片的成功拍摄有些出乎意料——同样没有脚架,我把机身紧靠在扶手上完成了整整两秒的曝光,最终不仅得到了车灯光轨,也保留了足够多的画面细节。

奈良的鹿。小鹿一直在走动,因此必须在它移动之前完成对焦,所幸 GX85 足够快。

从卫生间走出来发现低角度的阳光照射下的枯树很美,而旁边的路人还有几秒钟就要走到两棵树之间了——抓起挂在肩上的相机、取景、对焦、按下快门,成功抓住了这个瞬间。

东京涩谷一家名叫 Bershka 的服装店,几个楼层的楼梯部分都涂满红色油漆,侧面还有面镜子墙贴上了品牌 hashtag 供自拍上传,可以说是网红打卡店了。在这种低光照低反差的环境下对焦,我有点担心,没想到并没有多少犹豫就完成了对焦。

本次旅途中最意外的一个地点——新宿区须贺神社门前的阶梯,新海诚动画电影《你的名字》结尾时三叶和泷重逢相认的地方。当天我轻信了谷歌地图上的营业信息,本想去参观尼康相机博物馆,却被告知已放假闭馆,于是临时起意找到了这个巡礼圣地。因为是计划外的行程,抵达目的地经过了不少步行。得益于轻量级的背包内容,并未过于疲惫,最终顺利拍下了整个旅途中自己最喜欢的这张照片。

这次日本游充分测试了这个简易但高效的系统在长途旅行中的可靠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今后的旅行,也一起加油吧!

结语

如开头所说,2017 是充满了发现的一年。作为随缘为主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原本逐渐走入了倦怠期,但便携和性能兼具的 M4/3 系统让我重新发现了自己在视觉上的可能性,用不同的视角观察生活和世界。

据我观察,少数派的内容中涉及相机摄影的不算多,但热衷手机摄影人者并不少。手机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既便携又有各种 App 的便利。那么如果你开始觉得手机的功能、焦距和画质无法满足你,也许尝试一下强大又不失轻巧的 M4/3 也不错。比如,用与 GF5 体积相仿画质却更好的松下 GM1 搭配大光圈高画质的 20mm 饼干,这个能放进口袋还能和手机间 WiFi 传输的组合就非常适合上手,价格更只是一台 iPhone 的几分之一。

最后,祝各位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相机拍摄,都能在 2018 年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精彩画面。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用 Windows To Go 把完整系统装进移动硬盘,让你的 Windows 随处可用

$
0
0

作为比较依赖 Apple 生态的学生党,有时候我还是会有窥探一下 Steam 和 Windows 上大牌游戏的心思。然而不常使用 Windows 且暂时没有考虑再购买或组装一台 Windows 设备的我,便尝试了几种可以在 Mac 上跑起 Windows 并可以玩的很流畅的办法。所以在经历了 Boot Camp 和虚拟机之后,我还是更加推荐 Windows To Go 这一个简易快速的方法。

首先什么是 Windows To Go?

你可以在 微软官网介绍页面 看到对 Windows To Go 的介绍,可大致理解为第二启动盘。

这是 Windows 8 开始拥有的一种企业功能,被内置于 Windows 8 企业版即(Windows 8 Enterprise)中。对于满足 Windows 8 硬件要求的电脑,Windows To Go 可使 Windows 8 从 USB储存装置内启动并运行,不必考虑电脑上运行的操作系统。

简单来说,Windows To Go(以下简称 WTG )是一种将 Windows 系统最小化到 USB 驱动器内使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于 磁盘容量不够的 Mac 用户 或者是对于 仅在很小一部分需求上会用到 Windows 的用户 都是非常便捷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驱动器在一台没有 Windows 的电脑上流畅运行起 Windows 系统。

如何拥有 WTG 驱动器?

途径一:购买 WTG 驱动器

市面上有很多销售 WTG 的 U 盘和移动硬盘,储存空间从 60G 到 2T 不等。其中分为 传统机械硬盘 和 固态硬盘 两种,如果实在不想自己亲手制作可以选择购买,建议选择固态硬盘。(购买时一定要注意,谨防被坑骗。)

某 Windows To Go 驱动盘的宣传广告

途径二:动手制作 WTG 盘

你需要拥有一个容量足够自己使用的 U 盘或硬盘,官方要求容量至少为 32GB,并支持 USB 2.0 或 USB 3.0 的驱动器。

我个人建议推荐使用 容量 120G 或更多、USB 3.0 并最好是固态盘。这样可以最大化的不浪费硬盘响应和使用率,并且获得优质的使用体验。

我的 WTG 驱动盘

若使用企业版 WTG 安装向导进行安装,必须使用经过 WTG 认证的 USB 驱动器,使用未经认证的 USB 驱动器将不被支持。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未经验证驱动设备也可以进行安装 。

除了硬盘本身,你还需要准备一台 Windows 8 或更高版本的企业版 Windows 电脑,台式或者笔记本都可以。确保互联网连接,和电脑运行不会轻易崩溃。

如果不想选择使用官方提供的 WTG 安装方法,还可以选择第三方软件来进行快速安装。下面介绍如何使用官方提供的 WTG 安装方法进行制作。

如何制作 WTG 启动盘

  • 以下操作均在 Windows 10 中完成。

下载 Windows 10 企业版镜像

首先,在 Windows 电脑 上下载 Windows 10 企业版的 iso 镜像文件,必须为企业版的原因是官方 WTG 安装工具只能安装企业版。(但是,有网友分享出方法可以去安装其他版本的 Windows 镜像文件,鉴于我个人没有尝试过,所以在此只谈论企业版的安装)

接下来装载 Windows 10 企业版镜像文件 (这一步很重要)如果不装载镜像文件,在搜索文件时 WTG 将不会辨识出镜像文件。

下载并装载镜像

使用官方 WTG 制作工具

在 Windows 电脑上打开开始菜单 → 设置 → 搜索,搜索 「Windows To Go」工具并启动。

找到 Windows To Go 工具

按照步骤流程点击下一步,Windows 会搜索已连接的 USB 驱动器,这里我使用的是一块 120G 的固态硬盘。如果驱动器不是认证的,软件会提示性能可能受到影响,具体选择驱动器还是看使用者自身的决定。

选择驱动器

选择镜像并设置

继续下一步,WTG 将会搜索文件夹寻找 iso 镜像文件,如果搜索不到的话请手动添加 iso 文件所在的搜索位置重新检索。顺便记得检查一下镜像文件的装载工作是否没有完成。

导入 iso 镜像

然后你会看到设置 BitLocker 的步骤,如果不需要的可以选择直接跳过。

设置 BitLocker

最后是格式化 USB 驱动器并且创建 WTG 的工作分区。

格式化并创建工作区

再默默等待一段时间之后会将提示已经安装完毕,可以选择直接重启。

做到这一步,WTG 启动盘就制作完毕了。

在 Mac 端启动 Windows 系统

下载 Mac 的相关驱动

在使用 WTG 之前,我们需要提前下载 Mac 的相关驱动。Windows Support 软件内含 Windows 系统所需的驱动,如果不安装的话将会有一部分 Mac 的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打开 Mac 上的 Boot Camp,点击顶部菜单栏内的 Action 并选择下载 Windows Support 软件。等待下载完成后将其拖入一个 U 盘备用。

启动 WTG

  1. 将 WTG 驱动器连接到 Mac 上。
  2. 按下开机键后在屏幕亮起之前按住键盘上的 Option 键。 (拼手速了,这里和 Boot Camp 切换操作系统步骤一样)
  3. 在启动磁盘页面选择 WTG 启动盘,通常显示为黄色的硬盘「EFI Boot」。

选择 EFI Boot 启动器(图中未显示),图片来源 Apple 官网

安装 Mac 驱动

初次进入 Windows 时,还需要安装 Mac 的驱动。插入我们之前装有 Windows Support 软件的 U 盘。然后正常步骤安装 Boot Camp 驱动。

Reboot and enjoy!

Q&A

Q:我是否需要 WTG?

A:WTG 适合几种人——

  • 想使用两种操作系统但本身硬盘容量不够大的用户。
  • 依赖 Windows 和 macOS 的出差党。
  • 无法随时将两台设备带在身边的用户。
  • 偶尔想通过 Windows 游戏娱乐一下的 macOS 用户。

Q:相比较 Boot Camp 和虚拟机优势何在?

A:WTG 和 Boot Camp 与虚拟机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的不同——

  • WTG 完全不占用设备本身的磁盘容量。
  • WTG 不会因为设备本身抹除重装系统而重新装载。
  • WTG 是一个灵活的 Windows 系统,除了在 macOS 上使用之外,WTG 一样支持其他配置足够的设备运载。
  • 可以拿在手里,随身携带以及快速的启动。

这些都是 WTG 优于 Boot Camp 和虚拟机的重要点。

Q:我没有 Windows 设备,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 WTG 驱动盘吗?

A:有,在 Mac 中先安装虚拟机后制作 WTG 驱动盘,详情可以在 YouTube 查看,或者点击 视频链接 查看。

Q:非企业版 Windows 可否使用 WTG 功能?

A:可以,有网友分享出通过修改注册表方式添加此功能,但是个人没有尝试过。

Q:为什么不直接购买或者装配一台 Windows 电脑来使用?

A:对我个人来说有三个原因。

  1. 我个人不会在国内长呆而且父母也不打游戏,我仅为了打游戏配一台主机放在家里,一年我都不一定能碰到两次,实在浪费。(我还有一个 4K 显示器和两个游戏路由器放在了加拿大,买回来总共碰的次数不过五次)
  2. 学校大部分东西加上我个人使用设备的环境总体还是在 Apple 这里,iCloud AirDrop 这些时不时抽风的服务也是难以割舍。现在对我来说,Windows 作为硬件不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存在,在软件上我个人除了娱乐也不会特别需要 Windows 支持。
  3. 购买装配 Windows 主机是一定的,但是要等到开学搬家后再决定这个事情。

后记

我个人现在使用的是 2017 MacBook Pro With TouchBar 15-inch 512G 加上一块 120G 的 WTG 驱动器。日常使用 macOS 来处理学习上的一些事情,WTG 基本用来在绝地求生里落地成盒。

以前有尝试过在 2015 MacBook Pro 15-inch 上打英雄联盟还有 GTA 等游戏,但是很不幸的是,512G 的容量对于我来说,仅在 macOS 的使用都不是特别的充足,所以如果通过 Boot Camp 或者是虚拟机去分一部分容量给 Windows 使用,就显得尤其尴尬。并且虚拟机这个方式对于游戏的支持实在不忍直视……

在此之前,我有做过 WTG 驱动盘,但是因为使用的是机械硬盘所以加载速度和使用感特别不好。刚好现在家里还有一块闲置的固态硬盘,虽然只有 120G 的容量,但是我平时仅用 Windows 来打游戏娱乐一下,基本也是绰绰有余。如果真打算自己制作一个并且长期使用的话,我个人还是很推荐使用固态硬盘来当驱动器。

另外,其实配置足够的 Mac 是可以打吃鸡的,2017 款顶配的 MacBook Pro 15-inch 特效全开一点也不卡。当然记得买个好耳机,好机械键盘和好的显示器。喜欢的话可以来微博和我一起玩啊大佬们。🌚🌚


Viewing all 137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