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作为一位摄影爱好者,这是我在 iPad Pro 上处理照片的工作流

$
0
0

最近两年,在双镜头、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加持下,手机照片的质量提升很快,Google Pixel 2 人像模式的画质甚至已经能与 高端单反相媲美(尽管 Pixel 2 仍然只有一颗前置镜头)。就算是一些中低端手机的镜头,也足够应付绝大多数的拍摄需求。许多人家里的单反、无反(或者微单)等数码相机因此长期闲置吃灰,可能一年都用不上两次。大家倾向于使用手机拍照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相机照片难以被导出,这是后续进一步修图和分享的一个不小障碍。

不过相机毕竟还是相机,它能适用的范围更广,而目前的手机摄影,一旦遇到夜间低光、高明暗对比、运动照片拍摄等情况,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把相机用起来,更方便地给相机照片修图并把它们分享出去,大家不妨试试使用 iPad Pro 来处理相机拍摄的照片,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为什么要在 iPad Pro 上处理?

Retina 大屏与 Apple Pencil

如果要问 iPhone 与 iPad 在当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那肯定是屏幕大小。iPad 的大屏决定了它和 iPhone 是不一样的,有些应用更适合在 iPhone 上使用,而有些却能在 iPad 上获得更完美的体验。修图类的应用就是后者的一个典型。手机屏幕的尺寸太小,必须依靠放大操作来查看细节,而把双指拉开的放大操作在这样的小屏上又很不方便。在换到屏幕更大的 iPad 上后,这样的问题便不复存在了。而且 iPad Pro 还可以配合 Apple Pencil 使用,更方便地做到精细的修整。

iPad Pro 与 Apple Pencil
iPad Pro 与 Apple Pencil

强劲配置与丰富应用

由相机拍摄的高像素照片,体积往往会比手机拍摄的大上不少,倘若还是拍了 RAW 格式,那动辄几十兆的文件可能会让前代 iPad 们卡上一会儿。好在 iPad Pro 的强劲硬件可以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提供可靠的支持,而 2017 年新款 iPad Pro 的图像性能更是在 64 位 A10X Fusion 芯片的加持下,提升了 40%。摄影爱好者们再也不必为了能随时处理手头的照片而背着笔记本电脑到处跑了。

新款 iPad Pro 的图像性能比上代提升了 40%
新款 iPad Pro 的图像性能比上代提升了 40%

同时,得益于 Apple 庞大的市场份额,iOS 平台上的图像处理应用数不胜数,其中有不少专门针对 iPad(Pro)做了适配与优化,甚至还有一些应用是专为 iPad(Pro)打造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图像处理应用包括 Affinity Photo、Pixelmator、VSCO、Snapseed、PS Express、泼辣修图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需求自由选择。

高效整理与便捷分享

你可以使用「照片」或者「Google Photos」「百度网盘」等应用,在 iPad 上轻松整理你的所有照片,从而将来自各种设备的照片整合在一起。配合 iOS 丰富的共享菜单,你可以便捷地把处理过的照片分享给他人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

相比一般照片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尽管用 iPad Pro 处理照片有以上的优势,但相比直接处理手机或 iPad Pro 自己拍摄的照片来说,我们可能会遇到素材的导入问题、RAW 格式的处理问题以及大量照片的整理问题。

一:素材的导入问题

数码相机通常使用 SD 卡作为存储介质。之前若要将拍摄的素材导出到 PC 或 Mac,我们通常会将 SD 卡取出,然后使用内置或外置的读卡器读取,或者直接将相机通过 USB 连接到设备后读取。但当我们使用 iPad Pro 作为处理平台时,素材的导入问题成了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障碍。这里提供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如果你的相机支持 WiFi 导出,那事情就简单很多了。你只要去 App Store 下载对应的 App,然后按照相机上的指示进行操作,便可将相机内的照片轻松传至 iPad 相册。不过要看清楚通过 WiFi 导出的照片是否为原图,因为有些品牌或型号的相机为了提高传输效率会导出经过压缩照片。如果你要在后期修图中获得更好的效果,那么拿到原图甚至 RAW 格式文件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的相机不支持 WiFi,或者不支持通过 WiFi 导出原图,那你可以购买 Apple 的官方配件 「Lightning 至 SD 卡相机读卡器」 或者 「Lightning 至 USB 相机转换器」( 「Lightning 至 USB 3 相机转换器)」来传输相机拍摄的原始照片(包括 RAW 格式照片)。前者只供读取 SD 卡使用,而后者可以连接包括 SD 读卡器、相机等在内的各种 USB 设备( @赵赛坡甚至在 《iPad Pro 生产力指南》中提到,他使用这款转换器 将麦克风连接到 iPad Pro 以录制播客节目)。

Lightning 至 USB 3 相机转换器
Lightning 至 USB 3 相机转换器

当然,如果你使用 macOS,还有一个办法是使用「隔空投送」(AirDrop),但你首先需要像往常一样把相机中的照片导入电脑。这种方法虽然有些繁琐,但适用于那些希望在本地硬盘另做一个备份的朋友,我等等会对此做进一步的说明。

二:RAW 格式的处理问题

所有的图像处理应用都支持 JPG 格式的照片,但 iOS 上支持 RAW 格式的应用却十分有限。尽管有的应用看似可以读取 RAW 格式文件,但其实它们大多读取的是内嵌在 RAW 格式文件中的 JPG 照片。由 Google 开发的 Snapseed专为 RAW 格式照片设计了「显影」功能,真正让 RAW 格式在 iPad Pro 上物尽其用。

「显影」两个字非常形象地解释了对 RAW 格式的处理——像洗印「底片」一样,把相机记录下来的原始信息变成照片。由于 RAW 格式文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信息,所以相比 JPG 格式的照片,它们在后期处理中会有更大的调整空间。最基本地来说,这至少意味着稍微欠曝或过曝的问题可以被修复。其实,「显影」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正是将照片的曝光和色彩还原正常。如果借用影视调色的说法,这其实就是「一级调色」或者「色彩校正」(Primary Color Correction)。

如下图所示,当 Snapseed 检测到我们打开的是一张 RAW 格式照片时,便会首先出现一个「显影」界面,而不是像普通照片一样可以直接套滤镜。在这个界面下,我们可以(也应当)对曝光和色彩进行校正。左下角的亮度直方图可以作为画面曝光情况的一个参考,但单单依靠图表或者数据未必能让你得到满意且正常的曝光,我们还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判断,毕竟这些数据只是画面的一个函数,很难全面反映画面的情况,只有在参考数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感觉,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Snapseed 的「显影」界面
Snapseed 的「显影」界面

从直方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张照片的大部分像素都非常暗,还有一部分则特别亮,甚至有过曝的情况,很少有像素处于中间亮度,对比度较高。结合画面本身,我们发现的确如此——阳光无法直射的阴影部分太暗,很难看清细节,而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又太亮了。于是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曝光、高光、阴影和对比度,将画面的整体曝光调整到一个正常的水平。由于宽容度的限制,为了更好的整体效果而产生的少量过曝或欠曝可以被允许。

在 Snapseed 中为 RAW 格式照片校正曝光
在 Snapseed 中为 RAW 格式照片校正曝光

至于色彩的校正,Snapseed 提供了重新调整白平衡的功能。如果你在拍摄时没有正确地设置白平衡,那你现在可以重新指定画面上的某一点为白色(灰色),从而让应用重新平衡色彩。你也可以点选自动白平衡,这通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稍微调整一下画面的饱和度,让色彩更加鲜明(不过之后再做也是一样的)。

在 Snapseed 中为 RAW 格式照片调整白平衡(其实原图白平衡已经是正常的了,这里只是做下演示)
在 Snapseed 中为 RAW 格式照片调整白平衡(其实原图白平衡已经是正常的了,这里只是做下演示)

点击界面右下角的对勾,我们便完成了对 RAW 素材的「显影」,之后便进入了与普通照片一样的修图界面。你可以像往常处理手机图片一样,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你也可以将「显影」后的照片发送到其它称手的修图应用中继续处理。关于这一部分,我并不在行,但你如有需要,可以在本站(少数派)的「手机摄影」专题找到许多相关的文章,做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三:大量照片的整理问题

我在使用单反相机时不懂得节制,每次都会拍几百张照片,毕竟存储卡的容量够大,电池的电量也够多。可每次都几百张照片,三番五次下来就有数千张了,如何整理就成了一个问题。虽然作为一个 Google Photos 的忠实用户,我不该整理照片而把一切交给 Google,但要把所有的单反照片都搬上云端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就算容量够大,我也没有足够快的网速。于是在这种限制下,我形成了自己的照片整理备份工作流。这个工作流是针对某次特定的拍摄活动而言的,如果是平时的随手拍,修图后直接上传到 Google Photos 就好(况且随手拍一般只是用手机)。

Google Photos
Google Photos

这个流程如下:

(0. 我会在每次拍摄前「才」格式化存储卡,以防万一。)

  1. 首先,我会在每次拍摄时都选择最高画质的「RAW + JPG」模式,反正存储卡容量够大。
  2. 拍摄完成后,我会先把所有 RAW 格式照片经由 MacBook 备份到本地的外置硬盘。
  3. 然后我把所有 JPG 格式的照片上传到 Google Photos,并将它们从 MacBook 中删除。由于我是 Google Drive 的 100 GB 付费用户,所以我选择了原画质上传。反正暂时用不满 100 GB,等我用满时估计同样价钱可以用 1TB 了。这些上传到 Google Photos 的照片我不再整理,只当作是一次备份。
  4. 之后,我会在本地硬盘的 RAW 格式照片中精选一些拍得还不错的,把它们「隔空投送」到 iPad Pro 上,用 Snapseed「显影」,并做进一步处理。
  5. 最后,我把这些被我精心处理过的照片导出上传到 Google Photos,并为它们建立相册,成为一个「精选集」。

在相机上设置最高画质的「RAW + JPG」
在相机上设置最高画质的「RAW + JPG」

通过这样的流程,我的所有照片在云端本地各有一份,同时还有一个优化过的精选集以供回顾。

结语

从第一代 iPad Pro 发布,再到 iOS 11 针对 iPad 的优化,「iPad 能否成为生产力工具」就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目前比较中肯的观点是,这要分情况、分行业来看。而从各种官方宣传片中我们就能看出,至少 iPad Pro 对于创意人士来讲是个不错的选择。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摆脱沉重的电脑,用 iPad Pro 随时随地挥洒创意。



如何在「撒币十万」的答题直播中「冲顶」成功?这款「冲顶神器」也许能帮到你

$
0
0

最近,以「冲顶大会」为代表的直播知识竞赛答题频繁出现在朋友圈和各大应用的开屏广告当中,成为继吃鸡、跳一跳之后的又一大热点。

「冲顶大会」这类游戏的玩法源于国外著名直播知识互动平台 HQ Trivia,游戏规则非常简单:玩家在固定时间上线答题,经过 12 道题的洗礼后笑到最后的玩家即可独占或与其他胜出者瓜分奖池内的奖金。

冲顶大会(左)几乎完全复制了 HQ Trivia(右)的规则和玩法

为了助推「冲顶大会」,王思聪更是在其生日当天向奖池内投入十万奖金吸引玩家,直言「我撒币,我乐意」。

「我撒币,我乐意」

由于每道题只有 10 秒作答时间,想在答题时现场敲键盘百度基本不可能,打字来不及,大家就开始考虑其它「捷径」,前不久百度和搜狗就分别在自家搜索 App 内加入「答题助手」功能,通过语音识别的方法利用主持人读题的时间快速识别并调用搜索引擎返回答案。

在最近的更新中,有券助手火速跟进直播知识答题这一热点,推出了「冲顶助理」功能,不过「冲顶助理」不是通过语音识别,而是借助 Android 的系统辅助功能对屏幕上的题目内容进行识别,然后再火速将识别到的题目在悬浮窗中「百度一下」。

冲顶助理所需要的权限

「冲顶助理」在大多数题干清晰、没有文字障碍的题目中都能发挥出不错的效果,借助「百度一下」对中文的良好支持,获取到正确答案的平均时间一般在 5 秒左右,因此网络条件较好的前提下 10 秒作答时间完全足够。

当然,悬浮窗其实是一个套壳的小型浏览器,因此在找题时难免会出现「下载百度 App」的推广 banner,十分碍眼,这个问题不知道更新十分勤快的有券开发者后续能否找到屏蔽的办法。

总体而言,「冲顶助理」的推出让有券助手这款「薅羊毛」应用成为了一款实至名归的「薅羊毛利器」。搜题、查题所用到的 OCR 识别和「百度一下」在 Android 平台上实现起来应该也不算太难,后续加入对「百万英雄答题」等同类平台的支持也不无可能。

尽管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这类在线知识竞赛的公平性始终难以保证(另一著名平台「百万英雄答题」已被大数据破解),但为了游戏的公平性、趣味性以及各位自身的权益,这种工具大家还请酌情使用。毕竟使用「冲顶助理」严格来说也算是「冲顶大会」官方所不鼓励行为。



百度因侵犯隐私被消协起诉,是时候管理一下你的 Android 手机权限了

$
0
0

上周,江苏省消保委正式对百度提起公益诉讼,称后者一直未对旗下手机百度和百度浏览器两款手机应用中「监听电话」「读取短 / 彩信」「读取联系人」等与应用功能无关但涉及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的权限进行整改,无法有效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事一出,再度引发了不少网友对 Android 应用的权限管理和个人隐私信息的讨论。应用超过自身功能范围申请敏感信息权限的行为并不少见,加之近年来部分厂商的态度愈加强硬,作为用户要如何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保护自己的隐私呢?

为什么「电话」权限会成为焦点?

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在自己所拥有的权限范围内各司其职。

Android 应用亦是如此,小到保持屏幕常亮、控制设备震动,大到读取手机状态、短信、通讯录等敏感信息,Android 应用的各种行为原则上来说都需要预先进行相应的权限声明来保证用户的知情权。

这当中,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电话、短 / 彩信和联系人都属于关乎用户隐私信息的危险权限。以「电话」权限为例,Android 官方文档中指出,「电话」类权限包含:

  • 读取手机状态:设备的手机号码、当前移动网络状态(IMEI、MEID、ESN、IMSI 码、信号强度等)以及通话状态(不含通话声音)。
  • 拨打电话:无需用户手动点击通话键打开拨号界面直接拨出电话
  • 应答拨入的电话,然而只有 Android 8.0 以及更新版本才能用
  • 读 / 写通话记录
  • 添加语音邮箱
  • 设置 SIP 网络电话
  • 处理拨出的电话:允许应用获取拨出的电话号码,允许重定向到另一个号码或者中断通话。

Google 从 Android 6.0 开始要求编译时 Target SDK 设置为 23(即 Android 6.0)的应用在使用危险权限前必须通过请求对话框征得用户同意,部分厂商因此索性走上了「不给权限不让用」的极端,散尽原本应由企业恪守的职业操守、将这个要求扔给用户,造成功能与隐私「二选一」的两难局面。

系统咨询是否允许相机权限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没有 Google Play 服务,一些开发厂商为了准确统计自家应用的装机量、活跃度、崩溃日志等信息,不得不引入第三方统计工具包(SDK)或者自制统计服务,这当中又大会申请「读取手机状态(READ_PHONE_STATE)」权限来获取用户设备的 IMEI 码(IMEI 码被作为统计中用户手机的唯一识别码,可以避免重复计算装机量)。

除了「电话」类权限,我们还经常见到应用会申请「信息」和「通讯录」的读取,一些社交通讯软件会读取通讯录借助手机号码来查找已注册的好友,而在登录时又会借助「信息」权限接收验证码短信自动填写,免去了手动输入的麻烦。

这些权限看似都让应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然而,我们很难保证它们真的老老实实使用这些权限,网上曾有恶意软件借助短信权限偷取银行账户的手机验证码盗走资金的新闻,而正规应用背后又有多少涉及重要隐私的操作则不得而知。

因此,除了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还要做到未雨绸缪,控制好 Android 手机上的权限,将隐私泄露的可能性最小化。

如何管好权限?

原生系统(Android 6.0+)的权限管理

系统设置中查看微信的权限列表

原生系统在 Android 6.0 中加入了权限管理,一般能够在系统设置中通过搜索功能找到。

但是原生 Android 的权限管理功能同时面向于开发者和用户,用户拒绝的同时应用也会得知。因此,流氓厂商轻者「死缠烂打」要求用户同意,重者直接在未得到用户授权后拒绝用户使用应用的其他功能。

这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机制在某种意义上形同虚设。

第三方定制系统的「安全中心 / 隐私保护」

开放的 Android 衍生了许多第三方的定制系统,如国内著名的 MIUI、Flyme、EMUI 等厂商定制系统都有 「安全中心」,和系统深度结合提供 「应用权限管理」 功能,可以在不影响应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阻止应用读写隐私数据,有些系统还会为用户自动配置好权限,我们仍需要逐个检查以防万一。

除了厂商定制的系统,还有过去的 CyanogenMod、现在的 Lineage OS 及国内的魔趣团队为各种机型开发的 ROM 也有类似的「隐私保护」功能,无需额外安装任何工具即可对应用权限进行管控,也能在不影响应用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进行权限管理。

不过这类权限管理方式由于 ROM 限制并不具备通用性。

App Ops 类管理应用

如果你的系统中没有类似「安全中心/隐私保护」这样的功能,也可以通过 App Ops 这类应用获取到「允许/拒绝」以外的第三个选择——忽略。

利用 Android 系统内建的一套名为「App Ops」权限管理机制,App Ops 能够和上面提到的第三方定制系统做到类似的权限效果,除此之外,还能够对应用的权限请求进行「忽略」,让应用获取到没有任何信息的权限许可。这样既能正常使用应用,又能保证隐私不被强行掠夺。

另外,App Ops 无需 Root,对不少不方便解锁破解手机的朋友来说是个好消息,我们只需借助第三方应用来设置即可,下面推荐两款不错的应用给大家:

功能最为完善的 「App Ops


这款与系统机制同名的应用出自国人开发者之手,支持搜索、多用户、多种排序方式,还可以按权限来分类,快速地关闭敏感权限。界面交互也做得非常不错,感觉和原生系统设置融为一体。

App Ops 应用 按权限分类

免费开源的「AppOpsX


同样出自国人之手,名字上多了一个「X」,让人认为是更强的版本,而事实上由于系统机制的限制,「AppOpsX」和「App Ops」的控制效果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AppOpsX」是一款完全免费且无广告的开源应用。

AppOpsX 应用

Xposed 模块:XPrivacy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内一些应用已经开始检测系统的 App Ops 状态得知自己是否被阻止,更有甚者以安全风控为由将用户登录的帐号冻结,导致无法再使用。

面对这些可恶的应用,我们自然是不会罢休的,如果你的手机 root 过且安装了 Xposed 框架,不妨试试 XPrivacy 模块:它不仅可以控制各种权限,还可以随意修改返回给应用的数据,真正地做到 “欺骗” 应用。

XPrivacy 模块

使用「轻应用」

应用不给权限不让用,又不想折腾,不妨试试「轻应用」——网页版应用、微信小程序等即点即用的平台。

微博 Lite(网页版)、美团外卖和 ofo 小黄车小程序

过去的潮流是从网页版转向客户端,如今许多大厂又开始积极推动网页、小应用的开发,比如微信推出的小程序、Google 主导的渐进式网页应用(Progressive Web App),相信大家都曾了解过,它们受于平台的限制,无法获取手机状态、短信、联系人等敏感信息,使用起来更加安全放心,而体验也十分流畅。

这个最长的系列解谜游戏,刚推出了第 12 部新作:「锈湖:天堂岛」

$
0
0

由 逃离方块(Cube Escape) 系列制作团队推出的第 12 款点触式解谜游戏 锈湖:天堂岛(Rusty Lake:Paradise) 已于 1 月 11 日正式上架,他们当初给整个系列的主要场景取名为锈湖(Rusty Lake),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生造的词语会成为移动游戏圈的一个重磅炸弹。

从去年 6 月公布新作开始,无数玩家翘首以盼,在经历了半年的优化的完善后,终于在 2018 年初正式与玩家见面。这个仿佛是 Cult 剧集般的名字,再一次为玩家带来了关于锈湖的新故事,以及新的谜题。

本作故事发生在 1796 年坐落于锈湖的天堂岛上,玩家将扮演第一视角主人公 Jakob Eilander,因为收到父亲寄来的信件匆匆赶回了故乡。由于母亲的离世,天堂岛开始经历可怕的十种灾难,而玩家要做的,就是找到人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阻止十灾的蔓延。十灾的故事源自「出埃及记」中的埃及十灾,游戏中的关卡与埃及十灾中的血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灾、疹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以及长子之灾相对应。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锈湖系列游戏的背景故事,本以为新作会填上之前的一部分坑,尽管其中还是出现了曾经反复初相过的人身动物、黑影、黑色方块等等形象,但是就游戏故事来看,本作应该是与前作没有太多联系的独立番外。如果你想了解前作系列相互联系的背景故事,可以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本作无论是游戏风格还是谜题都依旧保持着锈湖一直以来的水准 —— 诡异、荒诞、血腥、惊悚以及超现实主义。可进行交互的主要场景不到 10 个,贯穿整个天堂岛,而每一个关卡都在这重复的场景(因十灾而有不同的呈现景象)中进行探索与解谜。

相比场景繁多的上一作长篇 锈湖:起源(Rusty Lake:Roots),这么小的格局虽然有些让人不适应,但是想想这才是最原汁原味的锈湖特色。由于场景局限,在本作中搜寻道具变得异常简单,谜题也更加具象化,不再像之前那么晦涩。

熟悉这个系列的玩家能够轻松找到谜题的解决方法以及道具与场景之间的交互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本作难度不高 —— 听声、拟物、迷你谜题依旧出色,不花点心思还是很容易卡关。

曾经为锈湖:起源做过出色立绘的 Johan Scherft 再次在本作中奉献了两张精美的粉笔画插图,这种类似壁画质感的插图为本作增添了更加神秘的神话色彩。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制作团队在本作中加入了全新的成就系统,玩家在解决天堂岛十灾之谜的同时,可以反复游戏解锁隐藏的诸多成就。

最后,如果你还没有玩过锈湖系列作品,希望你不要错过这个优秀的系列。目前 Rusty Lake 系列一共有 12 部作品,其中 9 部逃离方块系列提供免费下载,另外 3 部锈湖长篇(旅馆、起源以及天堂岛)则需要付费购买。你可以在 App Store (售价 ¥18)、Google Play$ 2.99)以及 Steam(折扣价 ¥15)购买锈湖:天堂岛,官方中文。

  • 你可以在 Rusty Lake 官方网站 玩到 Cube Escape 系列的网页版。


当 iPad Pro 成为我在课堂上的教具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1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为人师表比想象的更辛苦,但还好,教师生涯也不完全如小学生作文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般悲情,我们的课堂已不再是粉笔和戒尺的课堂,我们的教具,是 iPad Pro。

前言

昨天是周五,7:10 分,我进入教室,打开手机计时器,开始给乱哄哄的熊孩子计时交作业。7:20 分,早读开始。我在教室晃了三圈,敦促每一个孩子把课本竖起来早读——保证他们不安分的手不能做别的事情。7:30 分,我将班级交接给前来上早读的英语老师,回到办公室喝口水,冲去食堂吃早饭。7:50 分,我进入教室,准备上第一节课。

我是 2017 年新入职的菜鸟老师,在杭州一所公办初中教初一,带着三个非常不省心的班级,并担任其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这是我的一个寻常的早晨。

2017 年我毕业,就业,大概可算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为人师表比想象的更加辛苦。回头看这半年,发现自己几乎把之前一直觉的矫情的「园丁标配」事件都做了个遍,什么深夜备课批作业,什么送学生上医院,什么给孩子写长信做心理辅导,甚至是,曾经最觉的虚伪的带病坚持上课。

还好,教师生涯也并不完全如小学生作文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般悲情。我们的课堂已经不再是粉笔和戒尺的课堂,我们的教具,是 iPad Pro。

学校虽然在郊区,但好歹作为省城中学,教学理念可谓先进。近年最为提倡的便是同屏教学,甚至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平板使用率有硬性要求。因此,学校斥巨资为每位老师配备了 iPad Pro 。但即使硬件到位,大多数老教师对于这种「高科技」仍然是能不用则不用——的确,激光笔 + 投影仪也可以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求,何必冒着断线扰乱课堂秩序的风险去使用同屏技术呢?

但作为 90 后的新教师,经过三个多月的使用,IPad 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不可替代的最佳教具。

二次备课:百度网盘 + PowerPoint

首先不得不承认,一次备课还是离不开办公桌上那台大大的一体机。但作为新教师,一次备课往往是不够的。在利用电脑做完初步课件后,我会立刻将课件上传到百度网盘并在上课前一天的晚上进行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对于教材和课件的复习过程,这个过程相较于一次备课对于体力和脑力的要求就不那么高了,不需要正襟危坐在办公室电脑前慢慢磨,随时可以打开并熟悉课件是更迫切的需求。这时候拥有最高普及度的云存储应用百度网盘和足够便携又足够大不费眼的 iPad Pro 就成了最佳搭档。

在车里,床上,无聊会议中都可以随时在百度云下载课件,在 PowerPoint 中打开,熟悉并小幅度修改课件。这个习惯不仅使我的二次备课更加方便快捷,事实上也运用到了其它各项需要「复习」的工作中,云存储的习惯避免了许多手贱脑残导致的「前功尽弃」式误删除的错误。

用 iPad 二次备课

课堂讲稿撰写:PowerPoint + Word + iOS 11 分屏

作为新教师,常常被折腾,需要上无数次公开课。「写详案」几乎成为每一位老教师都挂在嘴边的忠告。事实上,最为实用的详案是将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的「讲稿」。它的作用倒不是说在上课的时候背一遍,而是让新老师「心中有底」。

在公开课前一晚,我会最后一次打开 iPad 中的 PowerPoint,然后再打开 Word 将它拖到屏幕右侧,开始一张 PPT 一张 PPT 地写讲稿。我等懒人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定会因为连接蓝牙及充电这两个额外的步骤就把蓝牙键盘扔去吃土的,就咬咬牙一步到位给自己的教具配备了原装键盘。事实证明这个决定英明无比,每当要上公开课加班到深夜,敲着手感一级棒的键盘苦逼的内心好歹有一丝幸福感。况且 iOS 11 的分屏功能使得这个工作也同样不需要在办公室电脑前完成了。在床上加班比在办公室加班感觉可好多了。

课堂教学:AirPlay + PowerPoint + 相册

在 iPad 作为教具的使用过程中,最棒的体验还是在课堂上。学校给教室的每台电脑都装了 AirPlay 软件,只要在电脑上开启软件,并把设备连接上每个教室的专用 Wi-Fi,点一下「屏幕镜像」即可实现同屏。

这意味着,作为丢三落四星人,我在上课之前再也不用焦头烂额得找我的U盘,激光笔,然后发生前者无法识别或者后者突然没电的悲剧。我只需要带上我的 iPad 和课本,在用 PowerPoint 放映时长按即可实现激光笔功能。这使我不必拘泥在讲台上,可以随时走下讲台,发现谁不认真听就一爱拍下去。

在利用 Pro 授课过程中,最优于电脑的体验是,我可以非常便捷得在不同类型教学素材之间切换。举个例子,我想在讲课过程中放一个视频。如果用电脑,我需要事先将视频插入我的课件,而最后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放不出来视频。为保险起见我通常把视频单独与课件存放在一个文件夹里,那么在放视频时,我需要先最小化幻灯片放映窗口,再找视频,等着电脑上的视频播放器打开视频,最后还得调一下声音。运气不好的话,整个过程可以耗上好几分钟,课堂秩序被扰乱,课堂任务也无法完成。

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同屏课堂,状况就会好很多。我只需要事先打开视频,要播放时连按两下爱拍的 Home 键,就可以直接在云盘或任何一个视频应用里直接播放视频(省去转换格式的麻烦)——这虽只是一个小细节,避免的却是课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外。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课堂讨论环节,利用同屏技术可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我们完全可以打开相机功能,下到小组中去,直播某个小组的讨论过程。小组学习成果也可以直接拍照投影到大屏幕上。

这也意味着,我再也不用在我的课本里夹一大堆没有讲过的试卷,只需在做完后用印象笔记扫描宝扫描进我的 iPad,要讲题的时候直接从相册调出来,讲那题放大那题。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在练习过程中把孩子们五花八门的作业错误直接拍照同屏,让他们下次「下手」的时候把脑子带上。

老师的 iPad 还可以用来干什么

  • 数字地球仪:下载 app 即可获得 3D 地球仪,可以 360 度旋转的那种。再也不用拎着硕大一个地球仪进班了。
  • 点图工具:「来,这位同学,请你再平板上指出浙江省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 自习课监视器:自习课怕熊孩子们放飞自我,打开 AirPlay,把 iPad 架在书架上监视全班,让他们一抬头就可以在大屏幕上看到自己鬼鬼祟祟讲话未遂的小脸。
  • 微课录制工具:直接利用 iOS 11 的录屏功能一边放映课件一边操作,微课信手拈来。
  • 计时器:在需要掐时间的课堂环节,直接打开时钟的计时功能,同屏到大屏幕,孩子们就能在倒计时压力下高效完成课堂任务。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DU Meters,在 Windows 任务栏上实时监控你的网络流量丨App+1

$
0
0

我派作者 @芍薬居P 在 介绍自动换壁纸工具 Wallcat 应用的文章 里,大家似乎对某张截图中显示即时网络状态的软件产生了兴趣。今天要推荐的应用就是这款支持在系统任务栏上显示实时网络流量的软件 DU Meter

DU Meter 以多种监控窗口帮助用户实时监控电脑设备的网络流量情况,特色之一就是集成在系统任务栏方便查看网速和流量变化,用户通过内置的流量预警和统计报表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周期的流量数据,做好规划预警工作。

使用 DU Meter,可以实现:

  • 多种流量监控窗口。软件提供了标准、迷你两种模式,还支持在任务栏监控流量情况;
  • 监控 Internet 、局域网和本机应用程序的网络流量;
  • 支持流量计费。根据自定义的网络流量套餐情况,统计阅读网络流量是否超标;
  • 数据统计报表。支持按照日流量、周流量及月流量的统计周期导出多种格式的流量统计报表;
  • 其他实用功能,包括了秒表功能、过滤规则、数据库管理和在线服务。

多种流量监控窗口

安装好 DU Meter 后,软件默认在桌面右下角以半透明的小窗口形式显示计算机实时的网络流量情况,红色、绿色线分别标注上传、下载的数据流量传输情况。除了以上默认状态,DU Meter 还提供了三种流量监视窗口:标准窗口、迷你窗口以及任务栏监控。

  • 标准窗口:用户可以随意调整监控窗口的大小,支持自定义流量监控器窗口内容,按图形、文字或者图形/文字多种组合形式监控流量变化。
  • 迷你窗口:最小化 DU Meter 软件的窗口后,应用会以迷你条的形式显示在系统桌面,仅以文字形式显示互联网和局域网的流量变化。
  • 系统任务栏监控:DU Meter 的另一特色就是支持在系统任务栏显示网络流量变化,同样提供了文字、图形、文字 / 图形组合的显示方式。
从左到右:标准窗口 - 迷你窗口 - 系统任务栏监控

流量警报和计费

如果你的计算机设备使用了移动热点形式上网,需要时刻留意每月使用了多少网络流量,避免出现超标的情况,DU Meter 内置的流量警报和计费功能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需求,通过设置网络流量超过设定的限值时发送警报,并根据用户自定义账单周期的流量套餐计算产生的流量费用。

短期警报 & 长周期警报。DU Meter 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警报模式,其中短期警报可分别对流量总量、统计周期和已发送 / 已接收的规则设置网络流量的阈值。

而长周期警报更多针对用户已经设置了周期账单费用的情况,可分别基于流量限额和流量费用启用警报,比如可以针对在本月入站和出站的流量超过 1TB 的时候,发送 email 通知我;或者当流量费用在当前账单周期内超过 100 元时,显示通知消息。

短期警报 & 长周期警报

流量计费。切换至 DU Meter 选项的「数据传输费用」,设置好统计出站、入站或者所有流量,账单周期,接着就类似手机套餐上网,单独设置账单周期内的免费流量、正常的费率和低费率可用的金额。

数据传输费用

流量数据统计报表

DU Meter 内置了统计和报告的功能,可以让用户手动查看或者自动报告的形式给出每个周期总体的流量数据统计情况,并且配上了人性化的图表。如果用户希望用户可以通过两个方式查看流量数据统计情况。用户可以在导出报告的选项中,选择不同日期范围、报告类型和导出保存的文件格式(RTF、XLS、PDF、HTML、TXT、XML 和 CSV 格式)。

统计和报告

如果是临时查看网络流量总体的统计数据,可以将鼠标滑动到 DU Meter 的系统托盘图标、监视窗口或者系统任务栏的面板,软件会以气泡的形式显示今天和当月的流量数据统计。

其他实用功能

除了以上功能亮点外,DU Meter 还有几个实用功能,包括了秒表功能、过滤规则和数据库管理:

  • 秒表功能:软件内置的秒表功能可以便捷帮助用户统计某个时间段内的网络流量统计情况;
  • 过滤规则:软件提供了以网络适配器过滤和 IP 地址过滤的规则;
  • 数据库管理:DU Meter 提供了备份和恢复数据的功能,方便用户在重装系统时备份通过 DU Meter 监控的历史流量记录;
  • 多设备流量统计:DU Meter 在线服务 方便用户统计已经连接在线服务的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流量报告。

DU Meter 提供了 Windows、Android、Linux 三种平台,同时也有在线的 Dashboard 查询面板的免费服务。官方提供了 30 天全功能试用版,到期后有 21.95 美元 / 人、51.9 美元 / 五人的付费升级方案(查询页面)。数码荔枝在其 官网 也有上架销售 DU Meter,定价为 59 元 / 人、129 元 / 家庭版。

目前,市面除了 DU Meter 外,还有 GlassWireNetworx火绒自带的网络流量模块都会是不错的网络流量监控应用,如果你刚好有网络流量监控的需求,可以试用对比上面这几款应用,同时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使用体验。


身处城市之中,却阻止不了我们通过这些博主「云游」大自然

$
0
0

当社会大部分人从农村走向城市,竟然有那么一撮人从城市走回农村。有的人做直播,告诉你怎么种庄稼,捉鱼儿;有的人做视频,告诉你怎么砌灶炉,做饭;有的人因此把自己住的地方打造成梦幻庄园,请人来观赏,做客。

也许你没有条件像他们那样寄情天地,但至少可以通过这些账号感受一下自然的生活。

野居青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每次煮饭大家都排排坐好「正片开始了」

其实我一直在想为「野居兄弟」写一篇文章,但单讲一组过于单薄,所幸今天终于收集起。在繁杂的平安社会,大部分人们迫不及待想要挤进北上广深的洪流中,而「野居青年」却真如我写得一篇文章那样「将名字还给父母,将肉身还给山河」。他们三人丢掉城市里的工作,拿起工具翻新了山里出租屋的厨房,开了一块空地种菜,凿了一口鱼池取名「碧池」,养了一只猫(中分)养了一条狗(饿犬李葵),捡了一只雏鹰取名「加藤」又放走了(所以喜欢猫狗的朋友也可以关注起来,经常有福利,而且都是公的 #dog脸)。

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为现如今太多营销团队操纵,再加上他们的 Vlog 拍摄角度专业,甚至各种变换视角,让我很难相信山上只有他们三个人。直到他们故意把拿机器的画面保留,我才恍然大悟,真的只是三个以卖画为生的艺术生。

他们以早年教画画的钱拿来租了一家带有院子的宅子,各种翻新改造让人瞠目结舌,接电线烧碗盖厕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大家纷纷留下弹幕「还有什么是你们不会的吗?!」 B站 油管 皆可观看。

灰姑娘童话小屋:别人打碎我的梦,我就再造一个

不化妆的仙度瑞拉
十一月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新闻「女子深山当灰姑娘拍照收费288元 称因失恋来这里」。一时间网络上一片哗然「假的,而且那么丑」「真作,难怪失恋」「觉得这有点假,一个女孩哪有那么大能耐,况且身上只有一万元钱」。

2 年前,王雪卿因为男友家里反对他们交往,独自一人来到小山村,租下一间破旧小屋,独自一人把它打造成了连老外都不远千里来参观的「灰姑娘庄园」。王雪卿 36 岁,可是内心还如 16 岁少女,养鸡养兔,学英语写生。

她说「还得感谢那位男生,当初要不是他的放弃,我也下不了决心到这里来,并专心做我想做的事。」她说「在城市待一百年我也不会快乐」还说,「别人打碎我的梦,我就再造一个」。之前因为年龄学识她被人唾弃,现在又因自己的坚持换来了无数的朋友,帮助她与她交心、学习,真是应了那句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厨男王一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

刀法娴熟的男人

微博上不乏许多美食博主,做饭做菜就如天女散花,明明大油大盐但拍出来却像清心寡欲的佛斋,美则美矣,但看看还行,真要在现实中那么做菜,那可真是做作了,视频再美,但不真,又有何用。

「厨男王一刀」是我比较关注的美食博主,他寄居乡间,所有的食材都亲自从菜地里挖,沾惹上了泥土,阳光,虫鸟,香火气息。看他的视频,我都会想起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那开篇头几分钟,没有旁白讲解,只专心做饭,虽然有后台团队支持,但至少真诚。没有美轮美奂的滤镜,只有实打实的做菜技巧,每每饱餐一顿都要来一瓶益力多,也是非常可爱。

四川金牛 TV :脚踏实地的直播网红

金牛与他的父亲
我犹豫再三,到底要不要把直播平台的「金牛」放到这里来。即便已经预感到评论区可能出现冷嘲热讽的声音,可我依旧决定把这位脚踏实地的直播网红推荐给大家。

金牛本名刘金银,他是他们村里少有的年轻劳动力,其他跟他同龄的青年都去城里打工,而他花了数千元购置了苹果手机与直播设备,在直播平台展示原生态农村生活,割猪草,抓鱼、抓泥鳅。短短数月,粉丝破十万,打赏破八万,一个月的收入所得比他们家一年的净利润还高。原本不理解骂他「神经病」的父母与村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小小一部手机,改变了「金牛」的一生。

之所以推荐「金牛」,是因为我觉得他的内容通俗而不是低俗,没有为了哗众取宠恶意贬低自己,也没有为了效果而去开一些无聊的玩笑。他就是本本分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眠,而为了不被其他的主播比下去,他总比其他播主直播的时间更长,只希望能让大家不要忘记他。

有人说,之所以「金牛」会火,这是城里人的精神农家乐;也有港媒报道,这是中国人的怀旧热潮。但追根揭底,这都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渴望,那种小时候无忧无虑在田野里玩狗尾巴草一样的自由。

Primitive technology:像原始人一样打造家具

31 个视频, 19,779,926 次观看,没有滤镜,没有旁边,甚至没有 BGM ,你觉得这会是怎样一个 Vlog?
《Primitive Technology》展示的是一个人不借助不依靠现代手段,徒手盖起小木屋,打造陶瓷瓦罐,看得人无不心潮澎湃——这是一个可以跟贝爷在深林里永远生活下去的男人。

男主人公也非常神秘,从开始更新到最后更新时间(2017 年 10 月 27 日),我们都只知道他是来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最北端拍摄视频,仅此而已。B站 油管 都可以观看。

野食小哥:一人食从来就不会孤独,还有山川河流与我为伴

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可恨我这样的吃货,推荐的账号也总是美食博主。「野食小哥」为第二届头条金秒奖最佳男主角,也是这两年比较有争议的博主。有人说他「飘了」开始卖牛肉酱了,也有人觉得他有了团队,开始搞营销号了。但想想,人都是要吃饭的,喜欢他就为他买单有何不可?你总不能让牛不吃草又要能挤出奶来吧。而且有了团队,还有专人帮他将视频发至 油管 ,这事儿,真是无可厚非的。
之所以推荐「野食小哥」,一个是因为他的「钓虾」视频吸引了我,另一个是他烹饪食材的手法跟野外求生似的,他不像「厨男王一刀」总是把食材带回家弄,有时候就地扎营,平底锅加便携水壶,得心应手得生火架炉,怎么看怎么像。

李子柒:古色古香,李子柒

做鞋
第一次知道「李子柒」,是因为大家都在传一个女生用古法制造纯天然的口红纸,胭脂膏和眉黛膏。那时候便诧异,这是否又是一个巧手仙女。「李子柒」的视频相比其他男生的乡镇 Vlog 更显精致,拍摄中总带入紫罗兰等花草点缀,而近景、远景、特写的熟练转换也让人怀疑是否为团队操作,看她的视频,总感觉穿越到了古代,可能真的在城市待了太久,处处小心哪里是套路,反而遇到真挚的画面,不知如何是好。


热播剧「黑镜」总是在说科技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会带来关于人性、伦理的探讨。但我们一边惧怕黑色显示屏背后的无底洞,一边又开启设备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有的时候我坐在地铁上抬起头,看到每个人都低着头玩手机,而我不做点什么好像有些格格不入。我看向窗外看向风景,有的时候是夕阳有的时候是万里晴空——其实我知道,总有一天,总有一天,我再也无法摆脱这些黑色的镜面。所以这时候,这些人,才显得弥足珍贵。希望你我最后都可以起身,从这黑色的镜面离开。


《边境之旅》国服来了,本周 5 款值得关注的 App Store 推荐新游 | 新游派

$
0
0

大家好,本周锈湖新作「锈湖:天堂岛」跳票半年后终于上架,回到 18 世纪探寻诡异惊悚的十灾之谜,完成度极高的像素风类恶魔城平台动作游戏「克雷诺」是本周极其惊艳的作品,游戏怪才魔力牛的手游新作「边境之旅」国服由网易代理正式上架,还有可怕的高难度平台跳跃跑酷游戏「几何冲刺」系列新作也正式上架。

锈湖:天堂岛 Rusty Lake Paradise

经典点触式解谜系列游戏「锈湖 Rusty Lake」的第 12 部作品,除了解谜要素外,该系列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荒诞、诡异氛围的营造,而且全系列作品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这部作品格局不大,相较与之前的系列长篇 锈湖:起源 来说无论场景还是谜题的格局都小了很多,场景不多,谜题也稍微简单一些。

尽管如此,这依旧是一部非常有锈湖风格的解谜作品。如果你是该系列的忠实玩家,应该一定会入手,如果你暂未接触过该系列,我建议你先尝试同系列的免费作品 —— 9 款 逃离方块 游戏,再考虑是否入手付费的 3 部中长篇。

你可以在 App Store (售价 ¥18)、Google Play$ 2.99)以及 Steam(折扣价 ¥15)购买锈湖:天堂岛,官方中文。

相关阅读:


克雷诺 Kraino

本周惊艳之作,一款类恶魔城风格的像素平台动作游戏。玩家将扮演一位骷髅亡灵,探索恶魔肆虐的世界,躲避机关,击败敌人。这款游戏的完成度很高,无论是关卡场景、怪物种类、人物动作、机关或者 BOSS 都做得非常精良。

按键分置于左右屏幕,操控稍微有些不方便,加上游戏难度较高,整体体验不算流畅。但是这款游戏本身还有极高的优化空间,如果你喜欢类似的平台动作游戏,建议尝试这款作品。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暂无中文但是不影响游戏体验。


边境之旅 The Trail

由游戏怪才彼得·莫利纽(魔力牛)率领的 22cans 工作室开发的新作,关于魔力牛这位大佬的生平就不过多介绍(刚好机核最近做了一期他的 专题节目,感兴趣的玩家可以听听),你只需要知道他曾经制作过「上帝也疯狂」、「地下城守护者」以及「神鬼寓言」等等佳作就行了,后来他创办了 22cans 游戏工作室开始制作移动游戏,去年的一款口碑佳作「我的文明 Godus」就出自该团队。

新作边境之旅国内由网易代理发行,这是一款很奇妙的游戏,自我定位叫做「徒步生存经营游戏」,这是一种听起来极其新颖但是又不太容易让玩家感兴趣的类型。简单来说就是将步行、生存、经营相结合,这样看来倒是有点符合魔力牛的怪才风格。

游戏非常简单,一根手指就可以操作。玩家扮演一位衣衫褴褛刚来到新大陆的旅客,在向导的指引下开始前行,上下滑动屏幕可以调整行进速度,行进速度会影响体力值消耗。在沿途会有不少的休息点,玩家可以在这里恢复体力并且与其他玩家进行交易,利用沿途捡到的材料制作服装和道具。最有趣的是游戏中的背包,它不像其它几乎所有游戏的背包是分格放置,而是直接散乱的将物品堆积在里面,玩家需要像真的收拾一个背包一样去挪出多余的空间。

总的说来,边境之旅算是一款非常有新意的作品,但是能够提供的持续游戏性还有待考证。不过就目前来看,光是看看沿途美不胜收的风光,就已经值得你去下载体验。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该游戏。


几何冲刺:零度 Geometry Dash SubZero

其实很纠结要不要推荐这款 几何冲刺 Geometry Dash 系列的新作,因为 —— 实在太难了!所以干脆趁这个机会推荐一下这个系列吧。几何冲刺初作(Demo 版)诞生于 2013 年,随后陆续推出了正式版、毁灭、世界以及最新的零度四部作品。

游戏机制就是很单纯的平台跳跃类跑酷游戏,点触屏幕控制几何体的运动,玩家无法控制速度(除非经过了不同的变速门),玩家主要依靠把握节奏与时机来穿越障碍物。游戏难度非常高,玩家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无数次的尝试来通过关卡,随着关卡进行难度也会持续增加,看到可怕的场景与障碍物不禁想起了 I wanna 的虐心体验。

如果你想挑战这样的受虐游戏,可以在 App StoreGoogle Play 下载该系列游戏。建议先从前作开始尝试,新作零度的难度实在不是初心者能够承受的。


空间循环 Space Cycler

可以双人同屏协作的太空隧道射击游戏,两位玩家分别与竖屏两端控制两架宇宙飞行器在太空隧道中穿行,玩家只需要左右滑动横条控制飞船在隧道中进行圆周上的运动,击落前方的敌人。玩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机种、武器与必杀技,在穿越空间隧道的同时收集能量以便施放必杀技。

双人模式下玩家之间可以相互救援,但是也要注意避免相互碰撞。尽管游戏模式比较单调,流程也非常短,但是作为一款适合双人协作的游戏,与朋友、家人或者恋人闲时一起玩一会儿也是不错的选择。你可以在 App Store 购买该游戏,售价 ¥12


本周新游推荐就是这样,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周游戏愉快!


搭建自动化输入系统,2017 年我这样高效获取信息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2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想法的原点

在信息资讯过剩的时代,相信很多人都会面临文章太多读不完,播客、视频太多消化不完的问题,搭建一个高效自动化的信息输入系统是我在 2017 年完成的最有成就感的事,不仅提高了消费信息的效率,还极大缓解了焦虑。它可以实现一个微信公众号更新的文章自动添加到 Instapaper 并发送通知,也可以通过爬虫离线阅读一个博客的所有文章,甚至可以把博客所有内容做成电子书,还可以存放所有想要看的视频。

这个系统源于 Castro 这款软件的启发:

Castro截图
Castro截图

面对一个播客节目,有 4 个优先级选项,分别是

  • Add to Inbox:需要看具体节目决定要不要加入 Playlist
  • Queue Next:自动添加到 Playlist 的列表首位,无条件第一时间收听
  • Queue Last:自动添加到 Playlist 的列表末位,无条件收听,优先级较低
  • Archive:只做存档备份

由此我希望我的系统有如下功能:

  1. 有一个 reading list/playlist 存放着我要读/听/看的内容,这样任何时候你想读点/看点什么的时候,经过挑选的内容已经在列表里等着你了,拿起来就读,而不用先花时间挑选内容,也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刷各种 timeline 上
  2. 对信息源提供 2 种不同优先度的处理:每篇文章必读的信息源的内容自动加入 reading list,选读的信息源根据更新的具体内容手动决定
  3. 当有必读信息源内容更新时,发送通知,最喜欢的节目更新(比如 checked 或者爱否科技)了当然想第一时间知道

接下来介绍下用作 Playlist 和 Inbox 的工具。

自动化工具

Playlist

我用稍后阅读服务 Instapaper 作为 reading list/playlist 的工具,用于存放所有我觉得值得阅读的文章和值得看的视频。这里之所以选 Instapaper 而不是Pocket的原因是因为我比较喜欢 Instapaper 的 UI 以及文件夹的设计,Home 视图相当于 Instapaper 的 inbox,存放着所有等待被归类或者无法被归类的内容,其他文件夹放着对应内容,比如 Video 存放所有视频,作为视频的 Playlist,Longform 放着所有需要半个小时以上阅读时间的长文章。

左图为 Reeder,右图为 Instapaper
左图为 Reeder,右图为 Instapaper

在iOS端,我之前一直使用 Reeder 作为 Instapaper 的客户端,因为 Reeder 阅读界面文字和背景的配色对比度较低,更适合长时间阅读。但是换了 iPhone X 之后,我又换回了 Instapaper 的官方客户端,因为 Reeder 的全面屏优化不够好,在阅读界面的顶端和底端都有一条 bar,无法自动隐藏,给开发者邮件反馈也没有收到回复。

Mac 上的 Reeder
Mac 上的 Reeder

在 Mac 平台,似乎并没有比 Reeder 更好的 Instapaper 客户端。

Inbox

我用 RSS 作为 Inbox 的工具,用于收集所有信息源的更新,快速浏览内容,从中挑选值得阅读/观看的文章/视频,加入 playlist。App 方面我用的是 Reeder。Reeder 算是 RSS 类 App 的标杆,出色的稳定性、丰富的快捷键支持,可以接入多种 RSS 服务以及漂亮的UI都让它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支持 iOS 和 Mac 双平台。

下面介绍下如何针对文章、音频和视频搭建这套系统。核心是通过 RSS 搭建整套系统,对订阅方式不直接的信息源(如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平台)进行处理,以及不能被订阅的信息源(如整个博客)进行额外处理。

文章自动化

RSS 订阅源

大部分的信息源都可以用 RSS 订阅,就连 Twitter 和微博都可以,只不过我觉得 Twitter 和微博的内容用 Tweetbot 和 Cosmos 来阅读体验更好。

订阅了所有信息源之后,对于选读信息源,通过在 Reeder 中快速浏览标题的方式筛选出值得进一步阅读的内容,一键添加到 Instapaper 中(在 Mac 上的 Reeder 中,快捷键 i )。

对于必读信息源,比如 aboveavalon 的文章我每篇必读,通过在 RSS 服务中添加规则来实现自动添加到 Playlist 和发送通知的功能,我使用的是 Inoreader,下面以 Inoreader 为例

Inoreader 的自动化规则
Inoreader 的自动化规则

1. 在Inoreader 中创建一个文件夹,我命名为 Notification,把所有必读的订阅源放入到这个文件夹中

2. 添加如下规则:

  • 把「Notification」中有文章更新作为触发器;
  • 执行:发送至 Instapaper,实现自动添加到 reading list;
  • 执行:发送邮件至个人邮箱,实现即时通知功能;
  •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关键词过滤,过滤掉自己不想要的内容。

至此,实现了对必读自动化添加到 reading list 并通知的功能。

这里吐槽下 Inoreader,之前免费用户是可以添加一条规则的,后来修改成了必须是入门级付费用户才可以添加一条规则,不得不订阅了 Inoreader。

微信公众号

对于微信公众号,转成 RSS 阅即可。只不过提供这种服务的网站命运有点像科学上网,一出名就死,之前的微广场和狗耳朵都已经挂掉了,目前我在用的是今天看啥(这是我的邀请链接,你和我各获得所付费金额的10% 作为奖励),还算稳定快速。

今天看啥
今天看啥

付费内容

2016 年算是知识付费的元年,各种付费内容兴起,对于类似于「得到」一样把内容限死在 App 里阅读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对于邮件发送的会员通讯,只要设定自动转发到 Instapaper 邮箱,即可同时实现自动化添加至 reading list并通知的功能。

博客爬虫下载

博客比起 10 年前已经没落了很多,但是仍有一些非常值得阅读的博客,比如我很喜欢的物理研究者万维钢的博客学而时嘻之(后来意外发现万维钢也是中科大校友,顺便说下他后来到「得到」开的专栏水平并不如之前博客高,与其花钱读专栏,不如把之前的博客读一遍),再比如和菜头的槽边往事。前者有 100 多篇文章,后者有 5000 多篇文章,一篇一篇手动保存到 Instapaper 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我通过 Python 爬虫来实现。可以把所有文章都保存到 Instapaper 里的一个文件夹,也可以把所有文章做成一本电子书,我在这里更推荐电子书,因为电子书阅读起来相对方便一些,也更清楚的知道阅读进度。

每个博客的架构不一样,Python 程序需要根据特定博客进行针对性调整,我以槽边往事为例,大概讲下博客爬虫大体思路

  1. 获取所有文章链接:槽边往事的每篇文章链接最后都是一个数字,通过遍历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验证哪些数字对应的是真正的文章,并把所有有效链接保存到一个文档里
  2. 如果是希望添加到 Instapaper,把所有链接通过 Instapaper API 导入即可
  3. 如果是想要制作电子书,把所有链接做成一个 HTML 的 index 文件,然后需要用到 Calibre 这个电子书管理软件的 recipe 来自动抓取

过程中需要用 BeautifulSoup 或者 pyquery 库做 HTML 分析,也需要对 HTML 语言有略微的了解,具体技术细节可以参考如下两篇文章,如果有人真的很感兴趣我回头也可以专门写文章说明

左图为 Marvin 的 library 界面,右图为阅读界面
左图为 Marvin 的 library 界面,右图为阅读界面

电子书制作好之后就可以愉快地阅读了,这里我选择的 Epub 阅读器是 Marvin,原因在于几乎所有影响阅读的细节都可以在设置中调整,可以完全定制化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喜欢模仿 Reeder 的样子把背景和字体的对比度降低,这样长时间阅读不会觉得刺眼和疲劳。而且阅读界面可以显示当前位置在一篇文章中的进度,也同时显示在整本书中的进度,非常方便消化上千篇文章。把整个博客数千篇文章保存成几本电子书的过程非常有满足感,有种整个博客尽在掌握的感觉。

音频自动化

播客

播客就如在开头举的例子一样,用 Castro 完成整个流程。通过针对不同播客的不同优先级的设定,让喜欢的播客节目在 Queue 中静静的躺着。

访谈节目视频

除了播客之外,可以用听觉带宽来处理掉的还有访谈节目的视频。很多访谈节目动辄几个小时,实在没有时间花几个小时坐在电脑前看完一场访谈。这里就要用到 Nplayer 这款支持在息屏状态下后台播放视频的 App 了。

Nplayer播放列表
Nplayer播放列表

有如下几种处理方式

  1. 如果你是 YouTube Red 会员,直接通过 YouTube 客户端下载视频再背景播放就可以了
  2. 如果不是,把视频下载下来导入 Nplayer 背景播放即可。这里推荐 Nplayer 是因为它可以倍速播放和背景播放,也因为它本来就是一款很优秀的视频播放器,详见 JailbreakHum 的 Best of 系列。
  3. 还可以通过 Nplayer 来下载 YouTube 的视频,离线保存到手机中,再背景播放即可,具体方法是在 Nplayer 的浏览器中播放 YouTube 的视频,然后到播放列表选最近播放,选中并长按出现下载按钮下载
  4. 也可以通过 Simple YouTube MP3 Button这款油猴脚本来把 YouTube 影片以 MP3 音频文件格式下载到本地。

视频自动化

我经常看的视频网站是 Bilibili 和 YouTube,所以只要把 Bilibili 上自己喜欢的 Up 主以及 YouTube 上喜欢的频道通过 RSS 订阅即可实现自动添加到Instapaper和通知的功能,在 Instapaper 中我建了一个 Video 文件夹,用来作为视频的 playlist。

视频Playlist
视频Playlist

订阅 Bilibili 的方法参考 Minja 的 一键生成 Bilibili、知乎专栏以及更多网站源,RSS 还能这么订阅即可。订阅 YouTube 频道的方式也类似,需要把频道 id 添加到https://www.youtube.com/feeds/videos.xml?channel\_id=后面即可。

以 Marques Brownlee 的频道为例,频道主页是: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JycsmduvYEL83R_U4JriQ

那么对应的 RSS 订阅地址是:

https://www.youtube.com/feeds/videos.xml?channel\\\_id=UCBJycsmduvYEL83R_U4JriQ

碎片化消化

现在 Instapaper 中有了一个保存着所有值得阅读文章的 reading list,一个保存着所有值得看的视频的 playlist,更新的优质内容也会被自动添加进去,这么多内容怎么消化掉呢?

我利用所有的碎片化时间和垃圾时间来阅读 Instapaper 里保存的文章,比如在通勤途中,在排队时,在任何需要等待的那几分钟里,都可以拿出来读完一篇 Instapaper 中的文章,再也不会觉得等待是一种浪费时间或者烦恼,每天都能利用碎片时间读完 5-10 篇文章。

利用可以一心二用的时间来听播客和访谈节目,比如做家务时,洗澡时,做饭时,也习惯了1.5倍速播放,一年下来听完了好几百个小时的播客节目。视频就和很多人一样,配饭食用。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几乎没花什么额外时间来消费内容,而且极大缓解了过多内容带来的焦虑感:我知道所有值得消费的内容都被保存在 Instapaper 的列表中,看完一篇 Archive 一篇,非常安心,有碎片化时间或者一心二用时间了就打开 Instapaper 进行阅读/看视频,再也不用对着 Safari 几十个打开的 Tab 感到焦虑,也极大的利用了垃圾时间和碎片化时间。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信息输入系统,playlist 的存在让人安心缓解焦虑,自动化添加到 playlist 节约了时间和注意力,即时通知可以让我第一时间阅读和收看最喜欢的内容。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以及,比去年更多的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在通知栏批量查看未读微信,还能记录撤回消息:通知增强 for 微信

$
0
0

在 Android 上使用微信,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 朋友发来的消息来不及看就被撤回了;
  • 发来多条消息时,Android 系统通知栏会被「简单粗暴」显示为收到多条消息,仅能看到最后一条消息的内容;
  • 针对不同的消息类型需要使用单独的个性化通知设置。

如果你希望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通知增强 for 微信」这款 Android 应用(下简称「通知增强」)可以帮助你。这款应用可以增强 Android 版微信的通知功能,实现文本消息防撤回、不同消息类型使用个性化的通知提示等功能。

安装之后需要做的事情

安装好「通知增强」之后,你首先需要通过下面步骤打开服务:

  1. 打开应用主界面,会有「服务尚未运行」的提示,点击后会转到「通知使用权」的页面,打开「微信通知增强」的选项,即可启用微信通知增强的服务。
  2. 打开获取通知访问权限后,返回会看到「微信通知增强」应用本身的设置界面。下次如果需要回到这一设置界面的话,需要打开系统「设置」→「应用」,找到「微信通知增强」应用(显示为微信的名称),即可看到进入应用设置的按钮。

完成以上设置后,「通知增强」就已经开始工作了。

记录撤回的消息

记录了被撤回的文本消息

对于朋友撤回的微信消息,我们经常会好奇他究竟撤回了什么内容。「通知增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解决这个需求。目前,它能够记录被撤回的文本消息,但还不支持显示被撤回图片和视频。

通知栏批量查看消息

通知栏展开显示多条未读消息

以前,当你收到多条微信未读消息时,打开 Android 通知栏仅显示未读消息的数量和最后一条消息的简要内容。而现在,有了「通知增强」,你终于可以在通知栏中直接查看多条未读的聊天记录,即使在锁屏状态也支持展开阅读。

通知提示个性化

微信官方的消息提醒可以设置是否开启声音、振动和个性化提示音,还可以对微信朋友和群聊分别设置是否开启消息免打扰,而「通知增强」除了有以上官方的消息提醒选项外,还提供了几项人性化的通知提示功能。

利用文本正则表达式实现通知个性化
  • 统一的消息提示,包括了单独设置是否启用圆形图标、消息的优先级、手机呼吸灯提示、强制浮动通知、仅在当前设备显示(开启后不再推送到 Android Wear 等设备上);
  • 不同内容的消息使用单独的通知设置。对群聊、关注的好友,甚至是消息中出现的关键词,均可以设置特别的通知提醒。

特别值得留意的是,通知个性化这部分有不错的可玩性,比如我们希望为特别关注的好友单独设置微信消息提醒,只需在「通知个性化」→「关注用户」→「昵称正则表达式」的弹出窗口中输入希望特别提醒的好友微信昵称,再设置不一样的提示音,即可为好友消息设置个性化提醒。

结语:替代微信自带提醒的不错选择

「通知增强」作为替代微信自带提醒的选择之一,提供了利用 Android 通知栏直接查看未读的聊天记录、查看已被撤回的文本消息以及单独为不同的微信通知类型设置个性化提示(微信好友、信息内容和群组)的三大功能。

不过,「通知增强」仍存在一些小问题:目前不支持 MIUI 等对通知界面修改过多的系统;微信自家应用内直接阅读消息后,通知栏通知仍然显示(需要打开微信通知增强应用的无障碍服务);需要关闭微信自带的通知声音来避免二次重复提醒。

当然,如果你希望有更强大的微信通知辅助工具,WeXposed(集合了 WeChatUnrecalled) 这类的 Xposed 框架模块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黑科技」功能。不过你正好需要轻便型的微信通知个性化工具,这款微信通知增强应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周 App 派评:上周值得关注的 12 款 App

$
0
0

各位周一好!本周我们为大家挑选了 12 款值得关注的应用,快来看看有哪些你感兴趣的。

iOS 精选(5 款)

Adonis 2.0:新版本在做上个版本的事


Adonis 前几个月才刚上过派评,没想到这么快就更新至 2.0 版。之所以再次提到它,是因为 2.0 大约才算是「切实可用」的一个版本。1.0.2 版中修复过一个添加订阅源闪退的 bug,不过添加和刷新速度,尤其是一些境外源依旧不容乐观。

在新版中,RSS 订阅和刷新速度已经趋于正常。新版还添加了 OPML 批量导入功能,方便你从各类阅读器中批量转移订阅源。不过这个新功能再度「扑街」,尝试了几个常用阅读工具的 OPML,均提示验证失败,还挺让人扫兴的,不知我这是不是运气不好的个例。

另一项重要更新,是整体页面终于支持夜间模式,阅读器样式也增加至 8 种,你可以自行搭配使用。不过 4 款黑灰配色,正文与标题栏和底栏色差略大,相比 Reeder 割裂感有些明显。新版底栏已完全安置在页面底端,操作基本未变,不过新增了一个阅读样式的调整入口。此外,在你读完一片文章之后,可以通过底部按钮快速跳转至下一篇文章。

新版在稳定性上做了许多工作,除了之前提到内容刷新速度外,图片加载、转码能力、离线下载等功能均做了一些改进,基本上是把上个版本各个功能集中查漏补缺了一遍,Adonis 2.0 也总算成为一个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阅读工具了。不过新功能表现依旧堪忧,希望能尽快更新吧。

请输入图片标题

大片:用这个做 VLOG 很省力


最近短视频应用层出不穷,前面 猫饼ö 和 一闪 的热度还未过,又有一款国产 VLOG 应用出炉。相比于它的竞争对手,「大片」的优势大约就是操作简单了,易用程度堪比行将过气的 美拍。你不需要纠结各种滤镜或是画面调节,也不用在剪辑上大下工夫,导入视频,选择特效,VLOG 即刻完成。

大片目前提供了 15 种视频模板,极具动感如「侠」「Thump」,安静温和如「Time Travel」「Rain」,还有充满禅意的「容」,数量说不上多,但是表现的确很精致。

别看模板都是既定的,大片依旧有着很大的自由度。因为 MV 模式只是它其中一项功能,左右滑动快门按钮可以在 MV 模式和高级模式中快速切换,在高级模式中你可以在时间线上精心调校滤镜、色彩、速度、特效、过场等等,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

请输入图片标题

格子笔记:智能笔记从分区开始


以往的笔记应用,大概都是打开一个空白笔记本便开始记录了,格式排版、标签整理都是后话。格子笔记却并不一样,在记笔记前,你便需要在 16 种分区布局中选择一种,再行内容记录。虽说只是简单的「分区」,却有着不逊于思维导图的能力,能帮助你记下逻辑更为清晰的笔记。

以「康奈尔笔记法」为例,上半部分依之前的习惯记录笔记,左下方的线索栏用于记录要点归纳内容,右下方撰写总结。只不过做了简单的三格分区,笔记就从原本的「流水账」瞬间提纲掣领,无论是用来记忆或是复习,都会比原本更为便捷。

最初上手时你可能会有些困惑,在新建笔记页点击「探索」,就会对笔记分区有个大致了解了。这里储存了 26 种笔记分区模板,除了之前说的「康奈尔笔记法」,还有帮助专注利益的「谈判表单」,专注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有利于制定公司战略的「波士顿矩阵」等。你可以根据自身记录需求直接套用模板,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现有模板进行改造。

格子笔记的收费采用订阅制(6 元 / 月),高级版包括同步、无限模板、无限笔记本等功能,如果你觉得分格的确为你带来便捷,可以考虑购买。

请输入图片标题

HabitMinder:再来培养一个好习惯


继 iBetter 和 Fabulous 之后,App Store 的新应用推荐中又出现了一款习惯养成应用 HabitMinder。HabitMinder 没有 iBetter 那样丰富的成就体系,也没有 Fabulous 的任务挑战模式,它放弃了所有「花哨」的设计,就是简简单单地记录和提醒。

世间好习惯万千,HabitMinder 择选了近 50 种常见的好习惯,以身体、思想、健康习惯等分类预设在应用中,你可以快速调用。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定义需要培养的习惯。所有需要培养的习惯都会以清单的形式展现在当日一栏中,并根据习惯不同采取自动记录、倒计时、手工输入等不同的统计方式。你可以在统计一栏中,查看当下的完成情况。

免费版 HabitMinder 最多支持同时养成三个习惯,若要增加养成条目,则需要内购解锁。HabitMinder 同时支持订阅制和买断制两种付费模式,订阅制 7 元/月,买断则为 25 元,相当于不到 4 个月的费用,习惯培养又并非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行为。因而如果你觉得 HabitMinder 用得还算顺手,买断显然更为划算。

请输入图片标题

InstaSaber:愿原力与你同在


《星球大战 8》上映两周拿下 5.17 亿美金票房,直接将稳居首位近一年的《美女与野兽》拉下宝座,星战迷的势力果然不容小觑啊。如果你也是星战系列的粉丝,那必不能错过 InstaSaber 这款应用,只需一张纸,你便可以进入「星战」的世界。

打开应用,根据提示随便找一张纸或是一本书,卷成纸卷并握住,InstaSaber 感受到你的「原力」,点击屏幕,一束激光从纸卷中迸发出来,新的绝地武士就此诞生了。你可以将这个炫(gui)酷(chu)的场景拍下来与朋友分享,愿原力一直与你同在。

请输入图片标题

Android 精选(4 款)

Mapapers:将世界各地的地图做成壁纸


Google 为自家机型推出的周边产品中,Live Cases 保护套格外抢眼。其中,「地点」系列不仅可以将抽象风格的地图印在手机保护套上,还能在装上保护套时借助 NFC 为手机换上相得益彰的壁纸。

比起 Live Cases 保护套,如果你和派小队一样对上图中这种类型的壁纸更感兴趣,就一定不要错过 Mapapers 这款应用了。

Mapapers 几乎没有任何上手门槛,如果你的设备能够正常访问 Google 地图服务,打开 Mapapers 之后直接搜索想要用来制作壁纸的地图区域即可。选定区域后,可以通过屏幕下方区域内在 15 种不同色彩风格之间进行切换,一切就绪后直接点击保存即可生成一张漂亮的抽象风格地图壁纸。

Mapapers 售价 0.99 美元,作为一款上架不久的新应用还是有一些小瑕疵,比如生成的壁纸如果直接应用左下角会留下 Google 地图的水印、但裁剪后图像精度又会受到些许影响。另外,如果日后能够自定义色彩风格体验也许会更好。

Pixel Launcher Mods:为原生注入更多个性

尽管 Android 平台上可供选择的启动器应用有很多,Android 派小队所使用的一直都是 XDA 开发者 paphonb所开发和维护的 定制版 Pixel Launcher——和原版相比,这个版本既保留了纯粹的原生 Pixel 启动器体验,由加入了一些适当的定制功能来摒除原版中不合理的部分(比如可以强制开启搜索栏的彩色「G」logo)。

在这个定制版本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很多人都向 paphonb提出过功能建议,包括图标包支持、自定义图标等等,但都被开发者回绝了,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过多地破坏 Pixel Launcher 的原有体验。

但这并不妨碍其他开发者站出来为这部分用户解决需求,上周,XDA 另一位开发者 Quinny899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款叫做 Pixel Launcher Mods 的应用。

Pixel Launcher Mods 可以实现三大功能:

  1. 应用图标:支持直接应用图标包或单独应用图标,图标来源可以是本地图库。
  2. 改变图标标签:可以让「淘宝」在应用抽屉中的名字变成「剁手宝」。
  3. 自定义微件尺寸:突破应用和启动器限制,随意更改桌面微件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 Pixel Launcher,Pixel Launcher Mods 这款应用理论上来说支持所有基于 Launcher3 源码进行开发的启动器,所以 Google Now Launcher 也同样适用。因此这款免费应用的唯一使用门槛是需要 root

Action Launcher:更优雅的应用启动动画


和 Nova、Lawnchair 一样,Action Launcher 也是我们多次推荐过的优质 Android 启动器之一,和同类应用相比,Action Launcher 不仅比原生更进一步功能随时向 Pixel Launcher 看起,可定制性方面也拥有 Shutter、Quick Theme、Quick Bar 等等独具特色的实用功能。

上周,Action Launcher 更新至 v33 版本,不仅带来了应用抽屉回弹动画和面向付费用户的 2018 Supporter pack,还引入了一项名为 Adaptive Zoom 的全新应用启动动画。这个动画以应用图标的蒙版色彩为背景,在我们点击应用的同时如水波般展开……分分钟让人想起「量子纸(quantum paper)」和 Material Design 曾经的辉煌。

更新 Action Launcher 后即可在应用启动动画设置中找到并开启 Adaptive Zoom,它的效果大致像这样:

Magisk:除了「是 / 否」,现在还能用指纹

凭借简单好上手的 root 操作,强大的 ROM 支持以及数量众多功能各异的模块,Magisk 已经成为了当下不少 Android 玩家们的首选 root 方式。

但获取 root 权限作为一项涉及到系统安全的高危操作其实不可小视。在上周更新的版本中,Magisk 开发者就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 root 授权操作体验——指纹认证。

更新 Magisk 并在设置中打开「Enable Fingerprint Authentication」后,便可将 root 授权申请界面中的「允许」替换为指纹认证。用惯了 SuperSU 和老版本 Magisk 中传统的操作方式,指纹认证授权的确能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也能有效防止误操作带来严重后果。

Product Hunt 精选(3 款)

Listly:转换网页数据为电子表格

Listly 是一款 Chrome 浏览器扩展程序,它可以帮助你快速获取网页数据,并转换为 Excel 表格。举例来说,当你浏览淘宝时,想将「女装」搜索页面上的结果全部保存下来,使用 Listly 就很方便了。

你只需要在当前页面点击 Listly 图标,就会自动跳转到 Listly 的数据解析页面。在这里,原网址上存在的结构化数据,都会被单独列出来。比如,页面上的女装搜索结果,或者是页面上的女装品牌。

此时,选中你想要保存的数据列,点击右上角的 Excel 表格数据下载按钮,就能将其保存至本地了。

当我们想要从网页上获取数据时,一般都会使用到网页「爬虫」。当然,这需要你具备相应的编程知识。Listly 就像是「一键爬虫」,可以解决了平日里的一些简单数据整理需求。如果你经常需要从某一些网页上手动「复制-粘贴」整理数据,一定要 试一试 Listly这款小工具。

DotGrid:快速绘制矢量图标

DotGrid 是一款免费的矢量图标绘制小工具,你可以用它绘制个性头像或者是创意图标。正如其名, DotGrid 是通过坐标点阵的方式来约束绘图规则,类似于栅格。

如下图所示,你可以选择主界面的一些点,然后通过直线、曲线等将它们按照一定顺序连接起来。同时,你可以使用镜像或者填充功能让图标具有一定的规则和对称美感。

绘制完成的图标可以保存到本地,DotGrid 目前支持 SVG, DOT 以及 PNG 格式。

DotGrid 的开发者是一个名叫 Hundredrabbits 的工作室。该工作室开发了很多极富设计元素的小工具,像下图所示的支持 Markdown 语法的写作应用 Left。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到 DotGrid 官网免费下载上面提到的这些小应用,它们均适用于 Windows,macOS 以及 Linux 平台。

Simple Mockups:漂亮的带壳截图素材包

带壳截图类的应用已经见过不少了,比如:LightScreenAppwrap,以及少数派出品的「带壳截图」。而今天介绍的 Simple Mockups 同样也是带壳截图,但它并不是一款应用,而是支持 Photoshop 和 Sketch 的素材包。

Simple Mockups 素材包由 38 组不同的主题构成,每组素材图片的分辨率都高达 6000 x 4000 像素,显然是为了平面设计用途。Simple Mockups 中出现的 Apple 设备并不是真机渲染图,而是类似于模型概念图。令人意外的是,这种简单的模型图非常纯净漂亮。

如果你喜欢 Simple Mockups 的设计风格,可以到 官网购买这套素材包。

本期「一周派评」由 @snow@Android 派小队 和 @huhuhang 联合撰写。

他做了一个双拼练习平台,想让高效的双拼输入法不再小众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3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我是双拼练习平台的开发者,希望借此工具,让双拼不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输入方式

2017 年 7 月,Web 版练习平台上线:双拼练习

Web 版

2017 年 8 月,微信小程序版上线 微信 -> 发现 -> 小程序 -> 搜索:双拼练习

微信小程序

开发初衷

第一次了解双拼是在高中,那是一个需要背语文、政治、历史的年纪。高压的背书默写任务让我动起了歪脑经—— 如何优雅高效地打小抄且不被发现 ?瞄到键盘,突然就有了主意!学个五笔,不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写在桌子上,默写的时候像打字一样「抄书」了嘛!就算老师看到也只有自己懂呀,完全可以说是随便乱写的应付过去。

不得不说,由于拼音输入法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五笔打字了,对于一般人而言,五笔直接写在纸上真就如乱码一般没有意义。话不多说,回家就是一波搜索 五笔 教程。可是看到 毫无规律的字根键位图和复杂的拆字 教程后,便放弃了——这比我直接背书还要难呀!难道真的就没有稍微简单一点的「加密」方法吗?

不死心的我又是一波搜索中文输入法,这才发现除了拼音输入法外,居然还有这么多五花八门的输入法:王码、郑码、仓颉等,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汉字的笔画与字形来输入的,入门难度极大,舍去。注音输入法与拼音输入法类似,但是注音符号完全看不懂呀,也舍去。

双拼 ,嗯?这是什么?点开看看:基于拼音用两个按键对应声母与韵母 ,使得 击键量变少 。嘿呀,有点意思,基于拼音意味着学起来比较快,用两个按键对应声母与韵母有着「加密」的功效,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

用两个按键对应声母与韵母

就是要背一背键位表,嗯……我看了一眼厚厚的教科书,又看了一眼和九九乘法表面积差不多的键位表,默默拿来草稿纸开始抄写码表。抄完了码表,立即把手机上的输入法换成双拼输入模式(那时的手机输入法居然只有触宝支持双拼输入),开始尝试打字。仿佛回到了初学打字的时候:键盘上找键,用食指敲击,然后找下一个键……一句话要打 1 分钟,果然我不是记忆型选手呀!

几个小时后,开始可以尝试不看码表,去想不同韵母组合对应什么键。到了第二天,开始基本上手了。现在回顾来看,花一小段时间专心学与记忆,比如一个下午,然后用 1 周左右天天在日常环境下强制自己使用,即可恢复以往的输入速度 。至于现在嘛,手指早已形成肌肉记忆,脑海里已经不存在从拼音向双拼的转换过程了,输入速度大大提升。

自然码 键位图

好东西是值得分享的,在我多次各种默写满分后,我向小伙伴们传授了我的「秘籍」。显然双拼输入法并不流行,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汉字输入方式。不过 双拼的用两个按键对应声母与韵母理念足够简单,教起来只需靠几个字举例基本就能懂,附上码表,再练上个几天,嘿,好像学会了某种不得了的东西!那段时间我们几个坐隔着远的光明正大的传着写着双拼的小纸条,传的人都很好奇,这写的是什么玩意?我们几个露出一副懂得自然懂的神态,不告诉你!

过了背书的年纪,别人用我的电脑时输入不了汉字,我再向他们推荐双拼时,他们总会报者一副 好难好复杂 的态度,看了几眼码表便放弃,让我换成「正常的输入法」给他们用。少许有些人,有点入门的兴趣,问我怎么练习熟练?我说,把系统输入法换成这个天天用,很快就会了。但是往往过不了几个小时因为耽误正常交流便换回去,报之以 用不惯、麻烦、太难了 的态度也敬而远之了。

我不会强迫别人去做非主观意愿的事,但这确实也困扰着我,明明是个用过的都说好的好东西,可是 太多人却因为没听过、没法学、没法练而不能体会到双拼输入的畅快感 。

iOS 11 自带双拼键盘

2017 年中旬,iOS 11 测试版里自带了双拼输入法(搜狗双拼方案),让我来了兴趣——这是一个好机会,用户进行输入法设置时会看到这个选项,如果真心想学,就会去搜索,然后像我当年一样从码表开始学习。但是鉴于我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东西没法练,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了。

开发历程

历史版本

从无到有的开发,总归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初的第一版花了 2 天左右开发完成,现在看来功能上非常精简,但它非常直观地展示了 双拼输入的精髓——使用两个键分别对应全拼的声母和韵母 

 后续的版本依次添加了汉字的显示、键位图的显示、更多模式切换、记住上次设置、移动设备端界面适配等功能特性,使得工具的功能趋于完整,适用人群也逐步扩大。

直到最新版本遇到了一点小问题:旧版的两个输入框在输入过快时会有切换上的错误。但是限于我的能力,无法优化,只能将输入框变为一个。这是非常无奈的妥协,因为它不像以前一样能够直观地体现双拼与全拼的对应关系了。


如果你也是一名开发者,欢迎加入到工具的功能完善与错误修复的开发中,此项目开源地址:GitHub

给我一个用双拼的理由?

如果你是文字工作者,选择双拼可以让你不用像以前一样高强度的大量击键,再也不用担心「手速跟不上思维」。

如果你是年轻人,热爱尝试新鲜事物的你,双拼可以让你在知识答题需要搜索时快人一步地输完关键字,在给主播的直播弹幕上快速刷屏,在游戏里怪队友不给力都能比队友反驳得更快字更多。

双拼虽然不是某项基础生存必备能力,你不学并不会损失什么,但是它也许是一项你不需要多大努力就可以轻松学会的技能。不妨试一试,看一看学会双拼能给你,和你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

新手快速上手三步骤

1. 理解双拼是什么

如果你现在用的是拼音输入法,那么一定要输入全了一个字的拼音才能打出来。双拼的出现就是为了减少击键量,让不论输入哪个字,只需按两个键即可。

双拼的核心原则,就是基于拼音,用两个按键对应声母与韵母。

如何对应呢?首先,把原来的全拼拆分成声母部分和韵母部分。双拼的第一个键用来输入声母,第二个键用来输入韵母。声母和韵母都可以再细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将各个情况的声母韵母与键盘上的键对应。

双拼减少击键量

第一个键 - 声母

  • 声母可以分为单声母,如 q、w、r、t 等,它们只有一个字符,直接与键盘上的按键相对应。
  • 双声母有3个,分别是 zh、ch、sh ,使用某个单韵母的键与之对应,如自然码 zh - v、ch - i、sh - u 。因为双拼的原则是第一个键为声母,所以用户如果在第一个键上按了韵母,那一定就是需要转换的非单声母了。
  • 还有一些拼音没有声母,比如 爱(ai),由于双拼的原则是一定要用两个键输入一个字,不能把声母位置空出来,所以必须给这种类型的拼音单独考虑。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微软双拼等采用的设一个韵母键做「零声母」键来补声母;第二种是自然码等采用的分情况考虑:1. 如果是单声母,如 啊(a),连输两边韵母(aa)。2. 如果是双声母,如 爱(ai),直接打拼音(ai)。3. 如果是两位以上的韵母,如 昂(ang),用韵母部分的第一个字符键补声母,第二个键按非单韵母转换(ah)。具体可以细看下文的介绍。

第二个键 - 韵母

  • 韵母也有单韵母,如 a、o、e、i 等,与单声母的处理方式一样,直接与键盘上的按键相对应。
  • 剩下的韵母有很多种,但是由于它们不只由一个字符组成,所以都用单声母的键与之对应。某些键还可以与多个韵母对应,如自然码的 w - ia/ua ,为什么可以这么设计呢?因为这些韵母都是互斥的,能与 ia 组合的声母一定不能与 ua 组合,反之亦然。如 话(hua),但是 hia 打不出字;加(jia),但是 jua 打不出字。
「爱双拼」的全拼与双拼
举个例子,「爱双拼」:
  • 爱 ai —— 没有声母,韵母为非单韵母  。自然码采用「分情况考虑」,因为韵母为两位,所以直接打拼音(Ai);微软双拼采用「单独设零声母键」,所以为(Ol)
  • 双 shuang —— 声母为双声母,韵母为非单韵母,均需转换。自然码与微软双拼转换原则相同,均为(Ud)
  • 拼 pin —— 声母为单声母,不用转换,韵母为非单韵母,需转换。自然码与微软双拼转换原则相同,均为(Pn)

2. 选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双拼方案

理解完了双拼的概念,就可以选一套自己喜欢的方案了。关于双拼方案的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先确认你所用的平台、你所用的输入法是否支持该方案 ,不然学会了之后没法输入就尴尬啦!

如果你在选择上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选,下文还有关于几个主流双拼方案的介绍帮助你选择。

3. 练习 & 上手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熟练使用,还得先练一练。工具的选择可以不限于文章开头给出的两个工具。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练习也要分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

  • 如果你对选择的双拼方案完全不熟,可以选择 全部顺序 模式,打开键位图显示。完整地把所有的拼音组合都打一遍,可以把双拼方案的每一个细节全部掌握。遇到不会的,直接在键位图里找,并且尝试记忆。
  • 全部顺序几轮结束后,可以换成 全部随机 模式,并且把键位图显示关掉。遇到不会的,先想一想,实在想不到,再打开键位图看一下。
  • 如果感到已经有些熟练,可以换成 困难随机 模式,或者 无拼音 模式,再练练,直到不需要看键位图,就可以快速地打出正确的双拼。
  • 工具练完了,并不能称之为「掌握」。此时的你虽然可以足够快地答对工具的题目,但是在实际的打字场景里可能还会磕磕碰碰。所以一定要把电脑上的,甚至是手机上的输入法,换成双拼,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练习。
  • 用一段时间的双拼后,打字顺序会由磕磕碰碰到逐渐熟练,足够熟练的话不仅能轻松恢复以前的全拼速度,更能在不久的将来突破以前的全拼速度。

聊一聊双拼方案

第一次接触双拼的小伙伴,一定会被五花八门的双拼方案看晕吧?别急,作为一名老司机,我要开始带你们上路啦!
主流双拼方案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方案呢?首先,双拼的输入概念,即将全拼拆分成声母部分和韵母部分,然后用一套规则去规定各个声韵母与各个键的对应关系,这是每一套方案都遵循的核心原则 。那么,在这个核心概念的约束下,具体的对应关系就见仁见智了,每一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制定一套规则。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双拼方案啦。

双拼核心原则

但是,输入法软件在被用户安装的时候,如果不提供默认的方案,只提供可以让用户自己设计的工具,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所以,如果一个输入法支持双拼输入功能,那么一定会提供几套用的人比较多的方案供不同的用户选择。至于用户自定义方案的功能,自然划归成了小众的需求,其有无只能看输入法软件开发组的心情了。

目前 主流 的输入法基本上会自带这些 双拼方案:自然码,微软双拼,搜狗双拼,小鹤双拼,智能ABC,拼音加加,紫光双拼。其中,搜狗双拼 是 iOS 11 自带的双拼键盘所使用的方案 

不同的双拼方案有不同的风格,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不过,这些主流方案可以这样划分成类:

1. 相似的方案:自然码、微软双拼、搜狗双拼

自然码、微软双拼、搜狗双拼

微软双拼与搜狗双拼相似度高达 95 % ,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双胞胎,不论是方案的具体内容还是零声母的处理方式,两套方案都是大差不差的。自然码方案与这兄弟俩在方案内容上也基本相似 ,但是在零声母的处理上不一样。

2. 零声母单独设计成键的方案:微软双拼、搜狗双拼、智能ABC、紫光双拼

「啊」的两种拼法

微软双拼、搜狗双拼、智能 ABC、紫光双拼都使用了 O 键作为「零声母」,而其他方案使用了韵母部分第一个字母作为双拼的第一个键。

这两种处理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单独设键符合双拼的原则——把没有声母的拼音补上统一的零声母,但是实际打字时连打会略有尴尬,比如输入表示惊讶的「啊啊啊」(oaoaoa),似乎惊讶的心情被打字打断了;后者虽然用不同的键去对应不同的韵母,但是因为是韵母的首字母,记忆起来也没有增加多少难度,实际打字更顺手一些。

3. 使用 ; 键的方案:微软双拼、搜狗双拼、紫光双拼

不同手机输入法软件的不同处理方式

微软双拼、搜狗双拼、紫光双拼方案 有一个很大的,令人不爽的设计,足以单独拉出来示众:韵母 ing 的按键设为 ; 键 !对,没错,是一个符号键。

这样的设计在电脑上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 在移动设备上就能体会到很强烈的不适 

iOS 11 的双拼键盘与其他键盘长得不太一样,因为多了 ; 键。虽然丑了点,但是好歹体验上和电脑上没什么区别。但是第三方输入法为了保持输入法键盘的好看,是不会让 ; 键出现在键盘上的,那么 ; 键对应的 ing 怎么输入呢?有的会被设计成最左边的「分词」键,有的设为 Y 键,有的可能都没有这个键。选用这些方案的用户需要做好用电脑键盘打字和用手机键盘打字体验不一致的准备。


还有很多小众的双拼方案是上文没有提到的,他们基本上都是双拼爱好者或输入法研究者所设计的,如果选用的话,要面对主流输入法软件不自带的问题,所以需谨慎选择。

不得不说

练习工具开发完成后,在少数派发了相关介绍文章,收到了很多用户提出的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想法,非常感谢,工具的完善离不开你们的建议与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或发现了错误或 BUG,请优先通过邮件和我联系:admin@ihint.me 

欢迎各位读者把双拼、双拼练习工具分享给其他人。

开始使用

Web 版:推荐使用 Chrome 访问

微信小程序:可以使用微信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通过点击 微信 -> 发现 -> 小程序 -> 搜索:双拼练习 添加使用。

微信扫一扫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想和小伙伴一起玩 Switch?来试试这 9 款同屏多人游戏

$
0
0

Switch 的便携特性,加上两个 Joy-Con 手柄的模块化设计,使得它非常适合多人游玩。作为一个自红白机起一路玩到大的玩家,非常怀念儿时跟小伙伴盯着屏幕玩《雪人兄弟》的情景。如今的 Switch 又一次带给了我这样的感觉。目前在 Switch 登陆的游戏数量已经不少,支持同屏多人的游戏自然是休闲玩家的首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适合多人同屏一起玩的 Switch 游戏。

(文中的标题链接到 Switch eShop,每个游戏都会有独特的宣传视频,如果犹豫是否购买,不妨点开看看)

🎮 必玩大作

「买了 Switch 怎么能不玩奥德赛呢?」这类大制作有着极高的质量,在独自享受这些单机大作的同时,不如分一个 Joy-Con 给你的朋友,一同享受游戏的乐趣。

超级马里奥:奥德赛

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不仅获得了 IGN、Gamestop、EDGE 满分的荣誉,还有大量媒体的正面评价和硬核玩家的极力推荐,更棒的是任天堂在奥德赛上完美运用了 Switch 的机能,体感、震动、甩动手柄等玩法无不恰到好处。这款游戏几乎是 Switch 玩家的必玩之作。

为什么说奥德赛适合多人游玩呢?因为除了单人通关,你还可以分一个手柄给你的小伙伴进行双人模式,分别控制马里奥和凯皮。在双人模式下可以轻松实现帽子跳、清怪等操作。由于凯皮是帽子兼武器,没有血量这一说法。即使一个人玩的不够好也没有关系,可以让水平较好的一方控制马里奥移动,另一个控制帽子清怪。

如果对方想玩马里奥但不熟悉操作,没关系,老任给我们提供了帮助模式:血量增加至 6 点,悬崖自动抓边,呼吸回血……这些措施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游戏难度,让两人一起感受游戏的乐趣。我和女朋友就在双人模式下玩的很开心。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1-2 人

马里奥赛车 8

马里奥赛车系列作为任天堂赛车游戏的招牌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在马里奥赛车 8 中,不仅增强了游戏画面,增加了大量的赛道、赛车、人物、道具。让整个游戏更加激烈。

除了常规的联机模式,马里奥赛车还支持 4 人同屏竞速。自动加速和自动导航的存在让手残玩家可以轻松上手,道具的存在也削弱了技术玩家的优势,整个游戏过程非常欢乐。适合朋友之间一决胜负。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1-4 人

ARMS

ARMS 是一款 3D 格斗游戏,游戏中的角色有着弹簧一样的双臂作为主要攻击手段。喜欢格斗类游戏的玩家可以很快上手。游戏的场景变化丰富,每个角色有着各自的武器和特点。作为一款格斗游戏,质量实属上乘。不过全程通过体感进行游戏很消耗体力,平时坐久了和同事站起身玩一把 ARMS,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身体好像也不错。ARMS 最多支持 4 人同屏对战,可以进行混战和 2V2 模式。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1-4 人
  • 其他建议:单个 Joy-Con 手柄无法使用体感模式但是仍然可以进行多人游戏,如果 2 个玩家都想玩 体感 对战,就需要 2 对 Joy-Con 手柄。
  • 推荐阅读:一个小时就击中了我的心:ARMS 体验

🕹️ 多人专属游戏

上面这些都属于大 IP 作品,即使只有一个人也会购买游玩。如果你想买一些游戏专门和朋友面对面玩,那么下面这些应该很适合你。

1-2 Switch

1-2 Switch 这款游戏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为 Switch 量身打造的,可以让玩家充分体会到 Switch 的魅力。每次打开游戏时的开场音乐「One, Two, One Two SWITCH !!!」一响,整个屋子气氛都会被调动起来。

1-2 Switch 中提供了 28 个适合多人玩的小游戏,专为休闲娱乐玩家打造。很大一部分游戏会利用 Joy-Con 的震动、体感实现各种游戏玩法,比如体感挤牛奶、感受震动开锁、空手接白刃、牛仔拔枪对决……每个小游戏都轻松愉快,即使在打车过程中都能玩上两把。无论是在家举办聚会,还是带出门跟朋友一起游戏都非常合适。

小游戏本身并不依赖手柄操作,更多的是运用手柄的感应,甚至连屏幕都不用看,加上极低的游戏门槛,即使是从未接触过主机游戏的长辈,初次参与时也能快速进入状态,一同享受游戏的乐趣。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2-20 人
  • 其他建议:该游戏节奏轻快,适合上手即玩,建议购买数字版。

噗哟噗哟俄罗斯方块 S 体验版

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 Switch 上的这款「噗哟噗哟俄罗斯方块 S」则是两者的结合体。游戏中除了经典的俄罗斯方块玩法,还为同屏对战模式增加了一些规则,比如一次消 4 行时会给对手增加 4 行额外的白色方块,使得游戏竞争更加激烈。游戏中还有难度可调、性格不一的电脑角色,玩家可以组队进行挑战。

在体验版中提供了玩家对战模式、人机对战模式、双玩法交替对战模式,均是无限次数游玩,在 eShop 中下载即玩,非常良心。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1-4 人

Overcooked:煮糊了

Overcooked 又被称为友尽厨房、分手厨房,因为在一个小小的厨房中需要多人配合完成拿食材,切菜,煮菜,装盘,送餐,洗碗等操作。目标明确,动作众多,游戏性强。再加上煮糊、做错菜等意外频发,在短时间内可以制造出大量笑点。实在是情侣分手,舍友反目必备良药(大雾)。

当然单人也是可以玩的,需要通过一个手柄来回切换控制两个人物,让原本就紧张的游戏节奏更上升了一个档次,充分考虑两个角色的动作时间差才能玩好。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1-4 人
  • 其他建议:没有实体卡带,需要购买数字版。

Snipperclips 剪纸人

这是一个非常轻松简单的游戏,2 位玩家分别控制一个角色,将两人重叠的部分剪掉来达到游戏目标。在双人模式下需要完成一些合作目标,比如戳破气球、收集蛋,而在 2-4 人模式下则可以进行互相裁剪的「格斗」游戏、冰球游戏。由于游戏的互动性极强,角色的面部表情等小细节也非常丰富,无论坐在你身边的是基友还是女朋友,大家坐在一起玩耍都没有什么违和感,实在是非常适合虐狗,很适合情侣入手。

剪纸人最近一个版本推出了中文版,还推出了一个 DLC,相信不会让你失望的。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2-4 人

🎱 冷门多人小游戏

除了上面这几个,还有一些稍显冷门的小型游戏,它们采用了复古的画风,第一眼不一定讨人喜欢,但在玩家群体中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Shovel Knight:铲子骑士

第一眼看到铲子骑士这款游戏的时候,感觉只是一个复古小游戏,在各种社区都能看到对它的称赞。于是我自己购买上手了这款游戏发现它其实非常耐玩。

它完美再现了 8 位游戏的画面、音乐,向红白机致敬。本身玩法类似洛克人,闯关,获得技能,继续闯关。整体游戏难度偏高,一些关卡的 BOSS 需要刷几遍才能过。游戏中包含着很多独具特色的敌人和关卡设计,隐藏关卡、隐藏宝物、富有技巧性的操作。如果你喜欢这类游戏不妨试玩一下。

在双人模式下两人可以像魂斗罗一样同屏闯关。如果能叫上童年的玩伴一起玩耍就更棒了。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1-2 人

Astro Duel Deluxe

Astro Duel 是一款很不错的飞船小游戏,主要目标是相互厮杀。游戏中提供了不少有意思的武器、掩体,还有玩家被攻击后掉出飞船的设定,让游戏变得更加刺激。动感的音乐配上有趣的游戏设计,足以让你和你的朋友连连惊呼,刺激不断。它的操作难度稍高,控制不当很容易被瞬间绞杀,需要多多熟悉操作才能顺畅玩耍。

  • 推荐指数:★★★☆☆
  • 适合人数:2-4 人

🎳 更多推荐

舞力全开 2018:作为一款尬舞游戏,你需要找到一个愿意跟你一起尬舞的朋友玩耍。

Splatoon 2:喷射战士 2 的联机模式很好玩,可惜并没有同屏模式。

Enter the Gungeon:挺进地牢近期被移植到了 NS 平台上,玩法类似以撒,拥有丰富的武器和优质的地图设计,是手游元气骑士的原型。近期也会增加双人模式。

同屏多人游戏就推荐到这里,赶紧叫上朋友、同事、女朋友一起来玩吧。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 任天堂 Switch eShop


在手机上使用日语输入法?你需要知道这些技巧

$
0
0

上次,少数派为日语初学者们介绍了 计算机上日语输入法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小技巧。但是在我们的电子生活中,仅仅知道计算机上的小技巧是不够的,我们也会经常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与别人进行交流,或是记录笔记。进一步了解手机上日语输入法的一些小技巧,就能提升自己使用日语交流的速度,也会间接提升自己生活的效率。

本篇文章中,少数派将为您介绍在手机上的日语输入法基础知识以及技巧。这篇文章将使用 iOS 上默认的日语输入法做例子。在 Android 设备上,只要键盘布局相同,用法也是基本通用的。

日语输入法的两种形式:罗马字和假名

就像中文输入法在手机上有 26 键布局和 9 键布局一样。日语输入法在手机上也存在两种形式:「罗马字」和「假名」,「罗马字」与中文输入法的 26 键布局相似。「假名」与中文输入法的 9 键布局相似。

两种键盘对比

就罗马字布局来说,日语输入法的使用方法跟在计算机上的方法并无两样。输入小平 / 片假名、促音等也是相同的。

由于罗马字布局的使用方法以及技巧与计算机端相通、解决重码问题也比较简单(iOS 以及 macOS 支持分段转码)。所以这篇文章将主要集中于介绍假名输入法的基本知识以及技巧。

手机假名输入法:基本结构以及输入方法

手机假名输入法的结构

假名输入法与中文的 9 键输入法相似,也是根据以前我们使用的翻盖手机、功能手机演变而来。假名输入法主面板由九个主要键组成。九个主要键上显示的假名对应五十音图每行的第一个假名。

长按一个键,你就会发现这个键会向四个方向展开,从而显示更多的假名。从左侧到下侧,则分别显示对应行的第二到第五个假名,以顺时针方向排列。用「あ」行举例:「あ」在这个键的中间位置,「い」、「う」、「え」、「お」则分别对应左、上、右和下的顺时针顺序。

基本结构

手机假名输入法的输入方式

假名输入法的输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滑动输入,这是最快的输入方法。这个方式跟中文 9 键输入法的方式很类似。只要滑动到相应的方向,就能输入一个假名。比如我想输入「こ」这个假名,我只需要向下滑动「か」键。

滑行输入

还有一种方法则是重复按键,我们还是拿「こ」举例子。因为「こ」是「か」行的第五个假名,所以只要按下「か」键五次即可。

重复按键

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就是使用旁边的反向旋转键,使用这个键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选择假名。当我输入「こ」的时候,我只需要按下「か」键,然后按一下反向旋转键即可。

反向旋转键

反向旋转的上面的右箭头键是所谓的「冷却撤销键」,这个键是当时在日本使用直板手机或者翻盖手机的时代保留下来的。由于在当时,我们要靠使用重复按键的方式来输入假名,在快速输入的时候,这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当我们想快速输入「あい」这个词的话,当我们按下「あ」的时候,我们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让这个键离开「等待重复按下」的状态,才能再次连续按下两次「あ」,输入法则会为我们替换成「い」。有了「冷却撤销键」,按下「あ」之后,就不必再等待一段时间,直接按一下冷却撤销键,再连续按下两次「あ」即可。这个按键实际上是为习惯直板手机或者翻盖手机的人士设计的。如果你使用滑动输入,那么你很可能会用不到这个键。

冷却撤销键

对于日语新手来说,使用假名输入法虽然直观,但是快速输入以及习惯仍是问题。如果您希望针对假名输入法提升速度的话,我推荐您多练习敲打以下伊吕波之歌(いろは歌)的歌词。1 伊吕波之歌是日文版本的全字母句,包含了所有的假名。其文也非常有诗意。

色は匂へど散りぬるを我が世誰ぞ常ならん有為の奥山今日越えて浅き夢見じ酔ひもせず

快速输入日期以及时间、格式化数字、符号

日语输入法中不管是假名输入法还是罗马字输入法,都可以快速输入时间和日期。使用方法则是直接输入时间或者日期的数字部分:比如我希望输入:「12 月 31 日」,我则直接输入「1231」,再进行筛选,即可快速完成输入。输入时间也是同理,输入法会自动识别并供你筛选。

快速输入日期

从上面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到,日语输入法还可以帮助你快速输入格式化后的数字:包括汉字数字,以及加好逗号来进行分隔的数字,甚至是罗马数字。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我需要连续输入两个相同的数字,我可能需要使用到「冷却撤销键」,其实不用,输入法会帮你自动识别。

假名输入法同样可以帮助你快速输入一些特殊符号,比如箭头和星号的各种变种。

扩展选词:根据音读或者训读来进行筛选

有时,我们可能要输入一个单字,或者是一些不常见的人名,这时我们可以使用 iOS 上强大的扩展选词功能来帮助我们快速筛选自己想输入的字符。

比如,当我们用罗马字输入法输入「鬼頭明里」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可能并没有办法一下子首先找到「鬼頭」这两个字,不过这时,除了通过标准筛选方法,我们还可以使用读音筛选方法。由于我们输入的是音读,我们只要找到「鬼」的训读开头音节:「おに」中的「お」一栏,即可快速发现「鬼頭」,这两个字。

快速选词

当然,这个例子中,标准选词可能也会比读音选词快一点儿,本例在这里也只是做一个原理的解释。总之,当标准选词不太好用的时候,您可以试试读音选词,或者部首选词均可。


衍生阅读:


[福利] 如何快速设计出令人满意的 PPT?用 iSlide 四步帮你搞定

$
0
0

上班之后,制作汇报 PPT 成了我的一项工作。尽管多年上网经历让我积累了 icon 素材网站、设计网站和微博账号等各种资源,但是我发现每逢做 PPT 我还是会陷入到 如 @HarveyJanson 所述 的困境中:

打开电脑,打开 PowerPoint,在无尽的找素材、找主题、找配色、调格式、调字体、选动画中度过了又一个不眠的晚上。

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 PPT 模板,但是我发现要找到符合公司形象、会务风格的 PPT 模板并不容易。此外,当我真的找到一个合适的 PPT 模板并开始用时,我又碰到了难题:我只能对这个模板做减法,不能做加法。

比如下图的模板中有一个「四点列示」页面,如果我想在其中再加一点,成为「五点列示」就非常困难,我要重新做 / 找形状和图标。这种只能减不能增的特性,让我对 PPT 模板敬而远之。

在 @WATERS 的推荐下我开始使用 iSlide 来制作工作汇报 PPT ,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原先做 PPT 的流程,也就是「找模板、换配色、改样式、加内容」这种可能大部分人都采用的方式。那现在用 iSlide 做工作汇报 PPT 的流程是什么样的?对我个人而言是「定主题、定配色、加素材、加内容」。

你可以看看 @WATERS 在 少数派发表的关于 iSlide 推荐文章 来了解这款插件。我个人对 iSlide 的理解是,如果把做 PPT 比做把一棵大树加工成积木玩具,那么 iSlide 已经为你把木材切成了特定尺寸造型的积木,你只要把它们组装起来就可以了。

推荐阅读《谁都能在简单有趣的操作中完成惊艳的 PPT:iSlide》

本文我以自己的经验,来介绍用 iSlide 这款优秀的插件做一个美观的工作汇报 PPT。

一个工作汇报 PPT 的所有页面,可以归纳为职能页面、文字阐述页面、数据展示页面三类。

职能页面

职能页面是指封面、封尾、章节分割页等页面。做 PPT 先做封面封尾,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封面是最先展示出来的,它所采用的配色决定了整个 PPT 的色彩基调,并影响了设计风格。因此,做工作汇报 PPT 的第一步是「定主题、定配色」。

定主题

我公司官方明确了宣传材料的配色,连 PPT 封面封尾也有模板,因此主题和主配色,不需要我重新设计或选择。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没有这方面的要求,那么,你在 iSlide 「主题库」里选一个符合公司形象和风格的主题,就可以了。大多数 iSlide 主题只会包含封面、封尾、一个章节页和一个内容页,没有其他页面,其他内容都由你自己来添加。

iSlide 所有素材库都支持多种条件的筛选,主题库中,我们可以选择「计划总结」分类、「商务」风格,我认为 #00182950 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当然见仁见智啦)。哦对了,你可以直接在搜索框中输入这个编号查找。

定配色

像 #00182950 主题就有非常明确的配色,这对于不太精通色彩选择的用户,是非常友好的。蓝色和黄色成为了主要色调,除此之外,我们最好先定义整个 PPT 的所有配色。

在「色彩库 > 编辑主题色」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 PPT 的色彩管理。iSlide 为所有素材的颜色都做了标记,添加的素材所使用的颜色,会按照主题色中的「着色 1~6」的顺序依次填充颜色,因此,提前定义好这些配色会省下后续修改颜色的工作量。

如果你不知道该选什么配色,那么直接使用 iSlide 标准色,再选择「应用到全部页面」就可以了。

当 PPT 做完了,领导看过之后对配色不满意,要求你改颜色怎么办?用 iSlide 来实现改色也非常简单。在「一键优化 > 统一色彩」里可以一次性把颜色 A 全部自动改成颜色 B,还可以选择是在当前页面还是全部页面更改。这个统一色彩功能,也是我常会用到的,如果你还是不太明白,可以看看 iSlide 「统一色彩」功能的官方教程

也许你觉得每做一个工作汇报 PPT 都要进行「定主题、定配色」很麻烦,但其实不然,对于工作汇报 PPT,完全可以沿用同一种职能页面,以后只修改文字内容就可以。这样的好处是,观众一看 PPT,就知道这是哪家公司、哪个部门在发言,这是一劳永逸的懒人操作。

文字阐述页面

在工作汇报 PPT 中,文字阐述页面主要包括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存在问题、改进方法、接下来的计划等等。这都是以文字为主的列点说明页面,也容易做得丑做得枯燥。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做 PPT 文字不要放太多」之类的建议,做文字阐述页面也要遵循这一经验。

从制作文字阐述页面开始,就可以贯彻「加素材、改内容」的原则。对每个文字阐述页面,我们要明确有几个点需要列示阐述,然后选择符合数量要求的图文素材,接着把总结报告中的文字提炼出来,添加进素材成为文字内容即可。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下图是我从同事 PPT 中找到的分点列示页面,展示了未来工作的五个要点,我们用 iSlide 来对它进行改进。

首先,对于分点列示内容,iSlide 中的「图示库」里有大量的素材可以使用。我们可以按照分类、数量等条件进行筛选。例如我们以分类「层次结构」「数量」5 作为条件,可以得到大量的图示素材,#00002609 很适合用来展示未来工作要点。

然后我们只把要点文字精简,添加到素材中,最后再改一下字体和字号就可以了。虽然页面可能没有很惊艳,但已经美观许多了。

iSlide 图示库的素材,还可以按「纯文字、包含插图、包含图片」分为三类,上面的图片就属于「包含插图」类别,主要利用大色块填充的形状来抓人眼球。如果你不喜欢这种多彩风格,那么可以使用大气的摄影图片来取代纯色插图。

再来举一个例子。做目录页面,我们以「图文样式」包含图片,「分类」为目录,进行筛选,#00186706 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图文目录素材。

我们先把目录文字加进去,删除不需要的素材。

然后我们来给素材加入图片。选中素材中的图片框,然后打开 iSlide「图片库」,在其中挑选大气的摄影照片,「分类」选择商业 / 金融,#00123455 就适合作为「2017 年主要工作」的展示配图。点击它,iSlide 就会把这张图片插入到图片框中。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为剩余目录项也添加合适的图片,这样,一个采用摄影照片素材的目录页面就做好了,整个流程不超过五分钟。

数据展示页面

在工作汇报 PPT 中,数据展示页面主要包括经营情况分析、资产利润增长情况、销售情况、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等。这些页面的最大特点是以数字说话,突出工作绩效,因此这些页面中出现大量文字的情况比较少,我们可以通过美化数字的表达方式来突出主次。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经营报表数据

我所在的公司是一个集团,我部门负责多家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因此展示经营报表数据是 PPT 中比较重要的一页。比如展示五家子公司半年度营业收入、净利润和目标完成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我的做法是加一个传统的三行式表格来陈列「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用 iSlde 智能图表来展示「目标完成情况」。

首先,我们可以做一个三行表格,并添加内容。

然后在 iSlide「智能图标库」中选择适合的素材来展示「目标完成情况」这个百分比数据,如 #00000493 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这里可以介绍一个在 iSlide 选择素材的小技巧。当我们看到某个素材比较合适,然后还想看看比较类似的素材还有哪些时。我们可以记下当前看中素材的关键词,如「山峰」,然后在搜索框中输入「山峰」来筛选所有同类的素材,其中也许就有比当前素材更符合我们要求的。

我们把 #00000493 加入到幻灯片中,这个图表中「山峰」数量为 6,但是我们的表格数据只有 5 列,因此我们可以把多余的一个「山峰」还有其他素材删除。

接下来添加「目标完成情况」百分比,并按照数值大小调节它们的高低位置。

最后我们可以把「山峰」的高低也根据数值大小来调节,它们其实是形状,调节起来很方便。然后把「山峰」底部文字改成对应的子公司名字,还可以把表格中各个公司数据单元格的底色改为「山峰」的颜色以做呼应。

这样各个子公司的目标完成情况孰高孰低,就一目了然了,颜色的呼应又能将指标数据和百分比对应起来。

iSlide 中还有很多素材,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加入到 PPT 中。例如 #00186107 用来展示两家子公司的经营数据,用「图标库」中的简笔画图标来配合展示子公司分红情况,是不是简约又美观呢?

销售情况

如果公司主营业务是销售某种产品,或者页面要分析用户群体分布,也可以用数据页面来展示。例如下图的用户年龄分析,也是我从同事 PPT 中找到的,采用了非常经典的 100% 饼图样式来展示数据,尽管直观但不甚美观。

怎么用 iSlide 来改进呢?我们可以找一些用尺寸不同来代表数据大小不同的素材,如 #00184542 就是个比较好的样式,它的原始设计和 Android 有关,数据也有 8 分支,为了满足要求,我们可以先去掉 3 个分支,剩下五个。

接下来我们用 iSlide 把所有的 Android 图标一次性换掉,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实现。首先选中所有的 Android 图标,然后用 iSlide 中「图标库」中筛选人类,选择表现人群的图标,点击后 iSlide 就会把所有的 Android 机器人都换成人群,连图标大小尺寸都已经自动改好了,非常高效。

再接下来,我们只要修改百分比数据,再用「图示库」的 #00001077 把年龄段显示就可以了。百分比数据越大,图标也越大,直观也美观。

小结

用 iSlide 可以非常快速地搭建好一个 PPT 所有页面的框架。纯色插图素材简约活泼,摄影图片素材商务大气,超过几千款的素材样式足够我们的日常使用。把它们组合起来,再加入适量文字,一个美观的工作汇报 PPT 就完成了。

iSlide 功能免费,付费版(¥99 / 年)可以解锁更多会员 PPT 模版,如果你有兴趣进一步了解 iSlide ,可以浏览其 官网


独家福利

用 iSlide 做 PPT 就是这么简单。少数派联合 iSlide 为大家带来了读者专属福利,现在购买 iSlide 会员,结账前输入优惠码 sspai,即可获得「买一年送半年」的福利。


怎么用好知识管理软件这个「外部脑」?这是我的优化指南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4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本文参加「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

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我通过少数派了解到了很多人的知识管理流程;他们使用着截然不同的工具,有着各自独特的技巧。但在这些表面看上去千差万别的工作流之下,似乎都潜藏着相似的核心。

下面要提到的内容不算完全创新,大多是对众人知识管理工作流的总结,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

外部脑

过去外部脑常常是出现在魔幻作品中:《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使用一种 冥想盆 的道具来存取大脑中装不下的记忆;漫画《Bloodine》中也有 类似的物品:黑塔法师常常背一个形似书本的「聚变之书」,以此来帮助管理大脑中海量的魔法咒文。

《Bloodine》中的「聚变之书」

将数码软件作为外部脑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就有人在 Mac DevCenter 发表了一篇名为《Outboard Brains for Mac OS X》的文章,描述了作者将一些记录软件用来扩充大脑容量的经验。近年来一些知识管理软件也常常以外部脑作为宣传语:XXX,你的第二大脑。

然而理想很美好,实际用起来往往伴随着如「外部脑中记了很多但是实际脑中没货」、「没法高效地将外部脑中的数据装回大脑」等一系列问题。

下面将会着力优化这个外部脑来解决这些问题。

大脑,笔记和资料库

直接以例子开始,若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下面这部分:

HIIT是“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的缩写,意为“高强度间歇训练”,一般是指进行多次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在每两次高强度运动之间以较低强度的运动或完全休息形成间歇期。简单地说,HIIT就是一种高强度运动与低强度运动间歇交替的训练方式,只要运动中的强度是高低交替的,都可以视作广义上的HIIT。比如你快跑一会儿,慢跑一会儿,或者骑车冲刺与慢行交替,都是HIIT训练。HIIT的特点在于:短时间内运动强度较大,每次都要达到最大或至少接近最大的运动能力。但是,运动时间相对较短,并且可以通过间歇期间的低强度,来避免不适症状的出现。 -《硬派健身》

阅读完上面这段内容后,我们大脑中只需要记住「HIIT」、「短时间高强度」、「间歇低强度」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对 HIIT 有一个够用的了解了。

但这还不够,若之后我们忘记了怎么办?若想要知道更细致的内容(如HIIT的全称)怎么办?这时候就该笔记登场了——将原文中重点内容提取出来记录在笔记上:

HIIT  

例子:骑车冲刺与慢行交替  

特点:通过间歇的低强度来避免高强度引起的不适  

定义:多次短时间高强度、间歇低强度的高低交替运动训练  

全称: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高强度间歇训练  

这样就能在我们忘记的时候,通过阅读笔记快速找回相关的记忆。

但若有时候笔记中的内容仍不够全面,我们需要查阅原文来获得更加完整的知识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名为「资料库」的东西了:它将保存我们学习过内容的完整原文,以在必要时被查阅。

三者关系如下所示:

信息流

但是等等,为什么要用精简了的笔记而不是完整的资料库,来作为大脑遗忘时的阅读材料?如果直接阅读资料库,这样不仅能省掉中间的工具笔记,还能让大脑直接阅读到最完整的内容,岂不是更好?

其实道理很简单:阅读笔记比资料库更快。试想一下,临考前你要快速复习,是看厚厚的课本呢,还是自己总结的笔记呢?也就是说,笔记的精简准确是为了能够更快地将知识从笔记装回大脑中。

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给三者进行总结:

  • 大脑:存储着最常用、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直接被我们用来进行思考加工
  • 笔记:记载着学习理解后的、可能会忘记的、将来会用到的大脑中的信息,是大脑的备份,必要时通过复习快速换入大脑。
  • 资料库:保存着完整的信息,作为笔记的补充

也就是说:

  • 信息的完整性:大脑 < 笔记 < 资料库
  • 大脑访问信息的速度:大脑 > 笔记 > 资料库

笔记的常用软件是 OneNote,Evernote,WorkFlowy,三者的比较见 我在知乎的回答;资料库的常用软件是Pocket,Evernote,DEVONthink,其中 DEVONthink 不太常见,相关介绍见 另一个我在知乎的回答

相关过程如下:

三者关系
  • 1:将阅读的信息整理简化成笔记
  • 2:大脑理解记忆笔记
  • 3:大脑遗忘了曾经学过的知识,到笔记中寻找
  • 4:笔记中内容不全,到资料库中查找全文

大多数时候,1、2 发生在学习过程中,3、4 发生在实践过程中;也就是说,1、2 常常发生在 3、4 之前,3、4 出问题也常常是 1、2 没做好导致的。例如:

  • 笔记记了很多但是脑中没货:由 2 导致
  • 复习笔记的时候常常发现内容不全需要回看原文,或者内容太多把握不到重点:发生在 3,由 1 导致
  • 看笔记的需要回看原文的时候,但却找不到原文:发生在 4,由 1 导致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优化上面的四个步骤。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优化方法。

优化方法

  • 笔记和资料库中:设置合理的目录和标签

目录给出了整个路径,而标签只是给出了终点。文件和目录是「一对一」,文件和标签则是「一对多」。除了「不同目录下可以有同名的目录而所有标签都不能同名」之外,标签的用法基本上是可以涵盖目录的,正如上面的「一对多」中的「多」也可以是「一」一样。

设置一套合理的目录和标签是个近乎哲学的问题,甚至有一门 目录学 就是进行这方面专业研究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很难有一套简单又普适的理论来作参考,每个人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随机调整。

分享下我个人的经验:理工知识用目录足够,因为这类知识专业性较强,通常只能用于一个领域,如这篇《more is different》可以很明确地放在「_自然科学_物理_凝聚态_」目录下;人文知识常常需要贴标签,因为这类知识通用性较强,一篇文章很可能包含多个主题,如这篇《见证者:诗篇四十六的秘密》就需要贴上「游戏」、「圣经」、「音乐」等标签。

  • 笔记中:使用链接

有的资料库软件中的每一条资料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链接,如 Evernote、DEVONthink;这个链接不会随着资料的修改移动而改变。可以通过访问这条链接直接跳转到对应的资料。

  • 笔记中:精简准确内容

上面已经提到过了,为了能够更快地将笔记中的内容装回大脑,笔记应该尽可能精简准确

  • 资料库中:勾画重点
勾画重点后的资料库

阅读起来是不是更快一些了?

  • 阅读资料库时:理清文章结构

备考过GRE的读者可能阅读过《GRE阅读制胜法 ———多层结构法》这本书。书中将GRE文章的整体结构分成了并列、因果、机制、对比和让步五种类型,同时同一个段落内还有「otherwise」、「for instance」等反映句子间逻辑结构的关键词;根据这些,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有时候即使读不懂某句的意思也能根据这些关键词推测出大致的含义。

直接看例子更容易理解,下面这段翻译自《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三十一页第二段

①“自愿行为”并非毫无根源地出现,而是被学习得到的,有时候甚至为此要付出巨大的努力。②的确,自愿行为能够被结果改变而不仅仅是判断行为本身是定义行为的重要部分。③例如,在研究动物行为中,这正是动物志愿行为的主要辨识方法。④取决于是否最终能获得香蕉,一个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能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尝试获取这个香蕉;这种行为的可改变性也正是这些不能说话的动物的自愿行动的最明显特征。⑤在人类和其它动物中,那些对惩罚不敏感的行为可能会被看做是非自愿且不受主观意愿控制的行为。

使用上面的阅读方法分析如下:

  • ① 提出「自愿行为是学习得到的」这个观点
  • ② 是对 ① 中观点的重述,「的确」是关键词
  • ③ 提出了在动物研究中的例子,目的是支持 ① 中的观点,「例如」是关键词
  • ④⑤ 都是对这个例子的深入解释

概括起来:①② 是观点,③④⑤ 是支持这个观点的例子。

这种方法绝不仅仅适用于 GRE 的文章,对于大多数逻辑严谨的学术型文章都是适用的,因为 GRE 中的文章本来就是从学术型文章浓缩改编过来的,而且文章的逻辑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笔记软件⊊笔记

如上面所说,「笔记是大脑的备份,必要时通过复习快速换入大脑中」,任何能满足这个要求的都可以是笔记,只是大多数时候笔记软件是这些零散知识最方便的聚合记录方式,但有时候可能会有比笔记软件更方便的东西来记录那些知识。所以,笔记不仅仅是你所使用的笔记软件;同理,资料库也不仅仅是你所使用的资料库软件。举个例子,记单词时,某些软件根据你的回答而得到的生词表就足够方便你复习查阅了,而没有必要自己再一个一个转存到 OneNote 或 Evernote;同理,词典软件也足够方便,而没有必要在特意整理一个包含单词详细意思的资料库。在这个例子中,笔记是生词表,资料库是词典。

甚至可以推广:若笔记中包含的指向原网页的链接足够可靠,且对应的资料也没有勾画重点的必要,那么资料库软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整个互联网就是资料库。

和计算机的对应关系

相信懂一点计算机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上面「大脑 - 笔记 - 资料库」的结构和计算机的「CPU - 内存 - 外存」结构非常类似:

CPU具有逻辑控制能力,且对自身存储的数据存取速度最快;但是CPU的容量非常小,所以有些数据只能存储在内存中,当CPU需要用到这些数据的时候再去内存中取出;但内存的容量常常也不够大,无法将所有可能会用到的数据都装下,这时候就需要去虽然存取速度更慢但是容量更大的硬盘中取数据。为什么CPU直接访问的是内存而不是容量更大的硬盘呢?因为内存的存取速度比硬盘更快。

也就是说,对应关系为:大脑=CPU,笔记=内存,资料库=硬盘

大脑和计算机很相似

但与其说是借鉴了计算机的设计,不如说是借鉴了「通过在消费速度远远大于生产速度的两层中间加上一层具有一定容量且输出速度较快的层来提高效率」的思想,因为这种思想并非计算机独创。

你看学校门口卖凉面的大妈,常常都会事先准备好很多碗已经放了大蒜味精等常规调料的凉面,客流量大的时候只需根据顾客口味往里加辣椒加醋,十秒钟就完成一碗;但若遇到的是少数口味挑剔不吃大蒜味精的顾客,就只能花更多的时间从头开始配调料。

结尾

读者完全不必担心我们在学习中如此严重地依赖死板的计算机会导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衰退。因为思考的过程全都是在大脑内完成,只是在换入知识的时候才需要用到计算机。所以大脑的创新和推理能力完全不会受限制,我们只是利用了计算机独有的大容量来扩充我们大脑而已。

我觉得这已经是现实了。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手机……我也有,现在只不过是把手机放进大脑里的问题。不管是在衣兜里还是大脑里,反正你离了它就活不了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人类必须去适应科技……它也许只是在你的衣兜里,但那实际上已经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了。

在 2014 年参加 TIFF 访谈时,押井守被问到「《攻壳机动队》是否会成为现实」的问题时,他如此回答。

《攻壳机动队:无罪》海报

参考链接

参考文献

  • [1] 斌卡.硬派健身[M]. 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
  • [2] 陈虎平. GRE阅读制胜法[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2.
  • [3] Dm Wegner.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M]. MA:MIT Press,2002. 31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书摘工具 Klib 更新:支持从多看导入读书笔记、在笔记中插入图片

$
0
0

时间真快,距离 Klib上次发布已经快半年了。这段时间忙着 iPasteiText等其他产品,倒是把 Klib 给耽搁了,抱歉抱歉。

不过,好饭不怕晚

这不,新版 Klib 来啦😀

Klib 学了新本领:从「多看」导入笔记

这位说:咦,之前 Klib 不就可以从多看导入了吗?别急,此「多看」非彼「多看」

之前,Klib 支持从「刷了多看系统的 Kindle」中导入笔记,这一方式有诸多限制,比如新款的 Kindle 已经不支持刷多看系统了。

而今,Klib 直接从「多看服务器」导入笔记,就打破了之前 Kindle 设备的限制。比如,你在多看手机客户端上阅读时所作的标注,现在也可以使用 Klib 导入。

null

导入过程非常简单,无需连接手机或其他任何设备,只需在 Klib 中选择菜单 文件 > 从多看导入…即可。首次导入时,需要使用多看(也即小米)账户进行授权。

将笔记导入 Klib 后,便可以轻松地以 Markdown 格式复制笔记,以网页形式预览,或者导出至印象笔记。自己辛辛苦苦做的读书笔记,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着,却无法导出、更无法使用了。

Klib 想秀秀技:在笔记中插入图片

此版中,Klib 还创造性地 支持显示 Markdown 格式的图片

null

其实,这不止是秀技,也是挺有用的。

使用场景:比如,在使用 Kindle 阅读时,如果想对图片、表格等复杂格式的内容做笔记时,不妨使用 Kindle 截图、或手机拍照,然后使用 iPic等工具将图片上传至图床,然后插入笔记中。这样,再也不用担心做笔记时,无法引用图表的尴尬了

确实,目前这套操作流程有些复杂。不过,技术上可以做到这样:在 Kindle 上截图,然后做标注,Klib 自动上传图片并插入对应的标注中。这一功能发布后,如果需要的朋友比较多,我会考虑这样改进的。

咦,说了半天,你还没用过 Klib 的阅读器模式?赶快在 Klib 中按下 ⌘R快捷键试试。如果只是像列表一样一条条列出笔记,未免乏味。Klib 的阅读器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帮你专注地回顾笔记。

Klib 不忘苦练内功

在用新本领秀技后,Klib 这位同学不骄不躁,依然潜心苦练内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改进。

优化导出至印象笔记时的排版

之前,在导出至印象笔记时,使用的是 Markdown 格式。为了增加阅读体验,这次调整为和阅读器类似的格式。使用印象笔记手机端回顾笔记,效果更佳。

null

顺便说一句,在 Klib 阅读器中插入的图片,也可以在印象笔记中显示哦。

加快从 Kindle 导入标注的速度

阅读笔记是只增不减的。随时时间的推移,阅读笔记肯定会越来越多,导入速度就变得很重要的。这次 Klib 不仅优化了首次导入速度,更大大加速了后续的增量导入。试试吧,你会有明显的感觉。

优化标注排重算法

目前的 Kindle 系统,选中文本即为标注。虽说大大增加了标注的便携性,但也很容易因为 标注误操作 > 取消标注 > 重新标注这一流程,产生一些重复标注。

此版的 Klib 在之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排重算法,几乎不会出现重复标注。如果你依然神奇地遇到排重不干净的情况,欢迎告诉我,我会据此进一步优化算法。

支持通过搜索来筛选书

之前,一些用户希望对书增加多种排序方式,如按作者、标签等。其实,这些大部分是可以通过搜索来完成的:只展示满足搜索条件的书。本次更新已支持此功能。

下载

从 Mac App Store 下载 Klib

默认可管理 10 本书,升级 Klib 高级版即可管理无限书籍;高级版限时 7 折:¥68

这里主要介绍了 Klib 新版的变化。如需了解更多,可以参考 Klib 详细介绍

如果你觉得 Klib 还不错,还请帮忙 在 App Store 评论

有任何想说的,都欢迎在这里留言讨论,5 枚高级版兑换码等着你哦,周五中午抽。

2017 我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始了新的规划 | 2017 年度征文

$
0
0

「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15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为了方便阅读,先划重点,把这一年发现的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技巧和感悟写在开头。

技巧和来源:

  • 囚徒健身 @保罗·威德
  • 52/17 的改进版番茄钟计时 @Hum
  • 更加一气呵成的写作方法 @Hum
  • 微信「一周朋友圈精选」@Waters (不知道为啥,新年给取消了?)
  • 记账,重新整理收支分类,大件开支分月摊销 @李大超人Leo
  • 读书笔记的记录方法 @万维钢
  • 优化版预算及愿望清单 @也谈钱(呸呸,真不要脸 🤪)

感悟:

  • 如果你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 所谓投资其实就是认知变现。
  • 笨方法如果有效,那么就不笨。
  • 「初学者心态」,投资手段存在即合理,以包容心态学习了解。
  •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感受孤独。

2017 年过去了,很不情愿的奔三了。好在过去的这一年是我从小至今变化最大的一年,发生了很多转折,也是时间过得最慢、最充实的一年。如果说之前的 20 多年都是连续的线性变化,那么,这一年终于迎来了一次跳跃。也是因为种种巧合和幸运叠加在一起,各种小事的积累反而推动了一整年乃至人生方向的变化。

从 2016 年末开始认真投资以后,建立了定期总结的意识,平时发生的大事和感悟都会记录在一个专门的总结清单中,所以这次汇总比较长,观点和感悟可能也比较碎片。我会尽可能的把比较系统的思考放在前面部分,后面再放碎碎念 😝。

我的「五年计划」复盘

第一次复盘比预期要早,在接近 2017 年末的时候,才顺利完成了前期的五年计划,规划并开始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提前退休提上了日程。原本的计划是,从 2018 年正式开始新计划,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最后的几个月还是收获了很多惊喜,计划的进度被向前推进了一大截。从中收获的最大感悟,也是我写作至今一直的感慨:

如果你不说出来,没人知道,交流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我没有开始写作,没有把我的五年计划写出来,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庆幸自己的运气,也特别感激他们对我的理解。而且,在把计划从制定到最终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的过程中,心境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写的越详细、思考越多,对于计划的执行的完成的帮助也就越大。

这次复盘依然按照当初五年计划的三个维度来总结——收益率、本金和时间。

1. 提高收益率:

  • 输入,阅读学习
  • 输出,写作整理

2. 积累本金:

  • 节流,优化开支、控制消费
  • 开源,扩展收入、增加本金

3. 更多时间:

  • 身体健康
  • 心理健康
  • 提高效率

当年的五年计划拆解
当年的五年计划拆解

为了更好地量化,我引入了完成度评估

完成情况分数
超额完成> 90
标准完成90
一般,但事出有因60~90
未能完成< 60
根本没做0

五年计划的相关文章:

1. 提升投资收益率

所谓投资其实就是认知变现。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不是「体力变现」也不是「脑力变现」,而是「认知变现」。换句话说,努力固然重要,这是基础,但是努力不能决定成败。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更能提升认知的地方,比如读书,而不是看股价。(抱歉,这句话的第一来源找不到了……如果谁知道麻烦告诉我,我注上出处)

越是学习,越是更多发现自己的不足。今年的投资收益虽然超过预期,如果是以往我可能会得意洋洋,觉得是自己的功劳。但是,现在却只能无奈的承认,是我过去一年的运气太好了,市场行情几乎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新的一年估计很难会有这种机会了,希望不要受到前一年的乐观影响。

信息输入,阅读学习

完成度:90

原本给自己的计划是每个月读四本书,后来执行的时候发现,这个目标有点问题。有的书特别长,有的书又很短,按照书的本数来计算会导致,好书、厚书不能好好看慢慢看,内容较少的书可能还分配了不少的时间。所以把计划修改为每个月读书超过 60 万字,在计量上就均衡的多了。

在读书这件事上,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万维钢老师的读书笔记记录方法。每本书连续读两遍,第一遍读完之后,立刻读第二遍,并同时记录读书笔记。另外,读书笔记应该做到,看着笔记能够回忆起书中的几乎全部要点。

虽然我读书数量不少,但是以前在读书笔记的整理上还相当欠缺,几乎没记过笔记。现在,记录笔记主要给了我两个好处:

  • 每本书强制读两遍,更好的吸收要点;
  • 复盘更加容易,一本书反复读很难,因为很花时间,但是笔记反复读却很容易。

注:从最初发布推荐书单 以来,又陆续发现了几本好书,更新了一下书单。

信息输出,写作整理

完成度:95

「不说出来没人知道」是我写作开始以来,最深刻的感悟。如果一个想法只是自己想,自己用,升华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需要漫长的试错和修正。但是,写作分享却可以极大的加速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思考。

这也是我过去一年最大的转变之一,实在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在这一年的年末,还有幸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份付费教程,对于一个刚刚开始写作没满半年的新手来说,这足以让我开心很久了。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的审稿 @Hum,用知遇之恩来说一点也不为过。如果没有 Hum 的帮助,我可能还在自己的小角落自娱自乐中……

在写作的过程中,即使是写老内容,也可以收获很多新感悟。写作的时候会系统的思考自己的想法,大家的留言回复又可以重新倒逼我再次论证自己的观点。引用芒格的一句话「当我能够驳斥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才真的懂了」,虽然我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但是和他人的交流却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个目标。

除了这一点,写作还能给自己一个标签。以前参加聚会的时候,自我介绍总是很苍白,我只能说我是学生,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或者说,我是股民,然后人家回了一句,赚了赔了?然后又没有然后了。就算是以后上班了,也只是加了一句「在哪上班?」,仅此而已。

但是,奇妙的是,每当我说自己是理财内容博主,写投资相关的文章,话题总是能够被不断的扩展。在我看来,是因为作者附带了一种「分享和输出」的标签,别人确信在你这里是可以获得信息的,交流也因此才能展开。

简而言之,写作真的帮助很大,有内容在心中的朋友们快快行动起来,用稿子轰炸编辑老师们吧。

关于写作方式和 Ulysses

最近这几个月和 Hum 不断的对稿,让我极大的改进了自己的写作方法,学到了超多技巧。写作应用从最初的 Typora,换到 MWeb,再到后来投入了 Ulysses 的怀抱。(讽刺的是,其实我订阅了 Setapp,一直都可以使用 Ulysses,但是我最初试用了两次,居然觉得不好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我也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写作方式——写第一遍底稿时,除了码字写作,什么也不干。

这时,我不会再纠结链接和插图的问题,一切靠脑补,然后做上标记「【这里放 XX 插图,要提现 XX】」等等。甚至我根本不会跳出 Ulysses,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思路的连贯性,思路是不应该被打断的。而相比之下,其他工作,比如插入图片和链接,都是碎片化的工作,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并不需要在第一遍写作时处理,只要后期插入就可以了。

而 Ulysses 的图片和链接插入,虽然很不 Markdown(这也是我最初不用的原因),但是不得不说处理起来真的很方便,看着很舒服。即使是读 Markdown 的源码,也能像读排版以后的文章一样舒服。

2. 增加本金积累

节流,控制消费

完成度:91

过去一年的预算很好的坚持下来了,并且很幸运的和领导在财务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共识,从「一人抠」变成了「俩都抠」。

有身边的朋友向我取经,如何能让另一半也变得省钱,我的经验是「从自己做起,先把自己做好」。我们不能控制其他人,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控制自己,耳濡目染的影响他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渐渐发现一些有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可能非常小,非常不起眼,但是却有效。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你没把自己做好,就无从发现这些方法」。

起初我是完全没有想到制定预算能够带来这么大的改变,也只是给自己做了规划而已。但是渐渐地,领导也开始更加关心预算并和我一起执行。我把当时的思路汇总进了这篇文章巧用预算和愿望清单构建「打怪升级,爆装备」的消费体系

另外,在记账问题上,从 @李大超人Leo 的教程中学到很多。老实说,在读教程以前我是不够虚心的,因为自己已经记账接近五年了,对于会计和财务问题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是由于投资自学,多少也懂了一点,当初读教程的态度更多是为了精益求精。但是,读完教程以后,不得不说,很多技巧从根本上提升了我的记账体系。

  • 重新规划收支的分类。以前我一直是直接套用软件自带的分类,确实隐约觉得不方便,但是却没有考虑过自己重新分类的问题。后来,我重新按照预算的分类方式对开支进行了划分,以后分析的过程变得简单清楚了不少;
  • 大件开支记录折旧。大笔开销很容易对当期的预算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买一台电脑或者手机,会导致未来的几个月相关预算一直都是负数,就失去了预算的意义。而记录折旧可以把一笔大型开支分批摊销到未来的使用期限中,比如一部手机可能至少要用两年,就可以选择用 24个月(或者更少一点也可以)来逐步计算开支。这个方法在公司财务报表中常见,但是我却从来没有把两者关联起来。

开源,积累本金

完成度:75

由于还在上学,收入只有一点点实习工资,甚至不能完全覆盖开支。而且,根据自己的计划,投资收入是不能计入净收入的。所以,在这个方面还是多少有点欠缺,如果 2018 年能够顺利毕业开始工作,情况能够改善不少。

不过,事情还是有一点转机和惊喜,所以完成度没有出现难看的「小于 60」。再次印证了「你不说,没人知道」这个信条,在我分享了自己的五年计划以后,非常惊喜的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支持,超级感动。

经过考虑后,我选择在家人中进行小范围的融资,金额虽然不高,却刚好可以覆盖计划所需的本金积累。因为相互信任,也不用担心市场大幅波动时,来自投资人的赎回压力。我付出的代价则是未来分红的承诺,然后每年年末披露一次投资业绩。其实,也算是双赢的合作,家人有投资需求,有本金但是却没有很好地投资途径;而我有自己的投资方法和体系,却唯独欠缺本金。

其实我自己的例子也能回答「没钱可理怎么办」这个问题。因为理财的本质在于「收益率」,即使你本金很少,提升收益率却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收益率和本金几乎无关。而当你的收益率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水平以后,本金自然会找上门来。可以是自己收入增加积蓄变多,也可以是帮助他人进行打理。总而言之,收益率提升可以解决本金的问题,而本金却不能带来收益率的提高,「没钱可理」其实是个伪命题。

3. 时间篇

时间尺度可能需要稍微解释一下,我说的时间主要追求两个方向:

  • 更长的存在,即身心健康;
  • 更高效的工作,提高效率、利用时间;

核心的目标倒是统一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身体健康

完成度:100

这是整个总结中,我唯一敢毫不心虚地给自己满分的部分。可以说,健身计划整个是远远超出预期的,只因为非常幸运地读到了《囚徒健身》这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健身之路,简单而言,四个重点:

  • 省钱
  • 省时间
  • 有效
  • 均衡

开始实践的短短两个多月,就让我无比痛心,痛心过去一年半在健身房的开支,原来还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而且不要钱

囚徒健身最大的亮点在于使用自身体重锻炼,不用额外负重。而且所有的动作都是很「天然」的,也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器械(比如俯卧撑、深蹲)。我也只是买了一根引体向上杆,仅此而已。

以前健身可谓是兴师动众,从开始换衣服出门到锻炼完成回到家里,至少都要 90 分钟,为了坚持每周三次健身,真的是车马劳顿。有的时候一想到当天要健身,整个人都觉得不太好了。最纠结的是,好像没看到什么效果……

而现在在家里就可以锻炼,甚至可以把锻炼穿插在工作的休息时间中,相当的高效。现在,我会期待当天的锻炼时间(出于适应性的考虑,遵循书里的建议,从最初级开始,每天最多只能练一个项目)。由此,我总结出了一个观点:

低级但是容易坚持执行的方法,长期看来效果远远好于高级但是不利坚持的方法。因为,几乎所有的效果背后,都来源于「坚持」。
「笨方法」如果有效,那么就不笨。

也许健身房练得更快、更有针对性(虽然在我身上并没有),但是出于易于坚持的原则,我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囚徒健身」。更何况我这两个月的改变,要远远超过过去一年多在健身房锻炼的效果。

其实从翻开这本书,我就觉得「这本书靠谱」。因为回想起以前,我身材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初中时短短几个月,从「排骨队」(脱了上衣之后,满眼都是肋骨),变成了游泳时被人说「你原来挺壮啊」(当然,不是真的壮,只是相对于外表给人的印象),只是因为那几个月坚持做俯卧撑,仅此而已。后来上了高中,学习渐渐忙碌,这段经历也就淡忘了。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所有回忆遍历历在目。

从那以后,我就坚定的停掉了健身房会员,每个月省下了 20 欧元。健身计划也从每周三天提升到了每周五天(实际执行是每天锻炼),而每周在健身上所花费的时间,算下来还不及以前的一半。

2018 年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变成「囚徒」

另外,除了健身,还有体检。强烈建议大家定期做体检,我在体检时确实查到了一些以前自己没有注意和忽视的问题,大家一定不要忽视身体检查啦。

心理健康

完成度:50

好吧,第一个没有完成的项目,有一段时间冥想停掉了半个多月。那段时间,不仅仅是冥想,其他工作等事情效率也是出奇的低,极度不想干活。

后来想到了塔勒布的观点,当你想要拖延的时候,很可能是时机不符合、或者某些条件没有准备好。干脆放任自己一次,那段时间基本什么都没干,冥想和听力练习都停了,想干嘛就干嘛。所以……很顺利的拿到了「不及格」的评分 😅。

效率提升

过去一年在效率方面最大的收获是读到了 @Hum 在 Power+ 专栏中关于「休息」的文章,对于其中 52/17 的分配方式简直不要太认同。工作 52 分钟,休息 17 分钟,是番茄钟的优化方案,也是统计给出的最优配比,实践下来真的很有效。

以往番茄钟 25/5 的配比太不科学,每次提醒都觉得,刚刚开始进入状态就要休息了。而 52 分钟则刚好是向疲劳过度的阶段,真的刚刚好。

然后,提醒休息的软件,我也从之前的 Time Out,换成了现在的 Just Focus 。相比之下,Just Focus 的功能更加简单、纯粹,更加可控(在状态栏能快速开始或者停止)。

2017 年的其他感悟和教训

从开始专心投资后,养成了顺手记录年度总结的习惯,统统记录在「2017 年度总结」文档中,年末再统一汇总。因为是一年中断断续续的记录,所以观点有点碎片化,比较跳跃。

投资手段存在即合理,以包容心态学习了解。

投资有很多流派,看基本面的,看信息的,看技术分析的。每个方法能够存在这么多年就必然有其道理。以前我是对于技术分析完全不屑一顾的,因为从开始就被各个大佬和名人灌输「价值投资」的意义,和「技术分析」的无用。所以,我在一开始是完全没有花时间思考这个问题的。

直到后来在一份书单中读到了很多当时「没有以为是技术分析」的经典老书,给自己打开了新的视角。诚然,也许未来某一年,回头看今天的言论,还觉得幼稚可笑,也步入了不看技术分析的行列。但是,谁不是从幼稚可笑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呢?

如果对于一个存在已久的观点,仅仅是因为觉得不对、大家说不好,就不去了解不去研究,那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进步。就算一个观点真的是错误的,也应该亲自验证一下,才能确定的说,「这个方法不适合我」。

实践测试打卡制度;Apr. 23 已经放弃,很多时候投资机会会集中出现,打卡制度会导致错过。作为代替使用“静态盘策略”控制冲动交易。

巴菲特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大意就是弄一个记分卡,只做确定性的几次投资,次数满了就不再投了。我也确实进行了实践,后来放弃了,不是因为这个方法不好,而是因为自己的境界真的还不够。

就我现在的层次而言,「准确的判断」这个前提并不适用。用芒格的话来说,「我如果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不去那里就行了」。对我而言,盲目套用巴菲特的集中投资,一定会死的很难看。我也只能安慰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是进步啦。

学车早期不认真,没有初学者心态,现在着急也没用。

今年在德国换了当地的驾照,吃了很大的亏。因为自己已经有了中国驾驶证,所以在准备和练习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初学者的虚心态度。对于教练的很多指导,虽然我意识上是接受的,但是其实潜意识里很不屑一顾。所以,导致我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

虽然,在后来及时发现了问题,纠正了自己的心态,但是已经浪费了十几个学时。血淋淋的代价,用 1000 欧元买来了这个教训。

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很少,感悟的东西却很多。

在德国留学的这几年,平心而论,我真正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远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仅仅是比在国内多一点而已。但是,如果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会更加积极迫切的选择出国,不是为学到什么,而是为这里生活而得到的感悟。

相信大部分留学在外的朋友都有一份共同的感觉——孤独。而如今我才发现,原来出国留学的这份孤独,恰恰是整个留学生涯最为珍贵的部分。只有在这份孤独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而不容易陷入身边无尽的浮躁。

如果没有国外生活的这份经历,我现在应该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而不会考虑或者很少考虑「财务自由」这些更加长远的目标。努力行动很重要,但是,请不要忘记思考。

对于用户体验的重新认识。

蔚来汽车李斌在混沌大学的一堂课让我对于用户体验有了新的理解。从根本上解决我的疑惑,「问什么腾讯这么 Low 又这么牛」。不过限于个人能力,还表达不好,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这堂课的视频看一下。

积极鼓励和恶意中伤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只要是写作分享,都会或多或少的面临恶意中伤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比较难以接受,心里总是不爽,「你可以有反对意见,大家相互交流没问题,可是为什么要以这样负面、甚至是毫无道理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后来我渐渐的想明白了,其实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相比于那些中伤他人的人,我实际上是幸运的。因为,看待他人的视角,实际上就是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相比于被中伤时的一时难受,中伤他人的人反而是一直活在这样的关系和难受之中,也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

所以,再次面对中伤的时候,我的心态也渐渐的发生了变化,从「不爽」向「理解」而转变。

总结

2017 总算是没有那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了,2018 的最大愿望——让我活的更加明白、更加清楚。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在 Windows 10 上「找回」透明的任务栏 | 一日一技

$
0
0

Windows 10 的任务栏非常简约,扁平的半透明阴影,但配上默认的桌面背景时,这一点透明度实在不易发现,实际上很多人都会以为任务栏是黑色不透明的。而这时 Windows 7 的 Aero(毛玻璃特效)透明任务栏就让人颇为怀念了,作为一个不听话的用户,今天就来教教 Windows 10 什么是真正的透明!😂

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

在注册表中添加一个名为 UseOLEDTaskbarTransparency 的值后,即可大大增加任务栏的透明度,看这个名字应当是为保护 OLED 屏设计的一个的特性,那我们虽然不是 OLED 屏,但也可以拿来体验一下透明任务栏的漂亮的效果。

你可以直接下载 使用 OLED 任务栏透明度.reg取消使用 OLED 任务栏透明度.reg 双击使用(你可能需要点一下开始菜单以刷新任务栏),这是导出的对应注册表的值所得到的文件,双击即可将其添加到你的注册表。

如果不信任的话,可以右键 > 编辑,就可以看到里面的内容。你也可以尝试自己一步一步进行操作:

  1. 用 Cortana 搜索 regedit,点按第一个搜索结果。
  2. 展开左侧列表,找到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Advanced
  3. 右键左侧列表找到的 Advanced,新建 > DWORD (32 位),命名为 UseOLEDTaskbarTransparency,双击 UseOLEDTaskbarTransparency 以修改数值数据为 1。
  4. 再次双击修改为 0 即可恢复以前的任务栏样式,也可以直接右键删除。
下面是前后对比:

不使用 OLED 任务栏透明度
使用 OLED 任务栏透明度后

透明任务栏几乎不会遮挡窗口内容,在下面这种情况任务栏的透明效果尤为显著。

拖移一个窗口经过透明任务栏

注:图中的动态壁纸是 Wallpaper Engine,Steam 售价 ¥18

少数派有一篇文章介绍过:自带动态效果的宅男壁纸神器:Wallpaper Engine

当你要临时分享文件时,这些免费免注册的工具可以帮上忙

$
0
0

如果需要跟好友分享文件,你会有哪些方案:

  • 社交工具传输文件,微信、QQ、Telegram;
  • 网盘存储服务,Dropbox、Box、OneDrive、Google Drive 或者是神奇的国内网盘服务商;
  • Others,包括传统的电邮附件、技术派的自建云盘存储等等。

以上文件分享的方案都有一定的局限前提,比如社交平台分享文件首先需要添加好友;网盘分享会遇到大文件占用「昂贵」的空间。如果你只是临时性将文件分享给朋友,而不希望专门注册账号,更喜欢匿名分享文件的方式,那么下面这几款文件分享工具值得使用体验。

Firefox Send

Firefox Send 是火狐浏览器基金会 Mozilla 推出的一项 Web 实验项目,由于上传分享的文件会在 24 小时后自动删除,使其具备了类似阅后即焚的特性。

Firefox Send 网站主界面注明了服务特性:

  • 通过安全、私密且受加密的链接发送文件,链接到期后文件将从网上彻底抹除;
  • 为了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建议用户上传的文件大小不超过 1GB(经过测试支持上传超过 1GB 大小的文件)。

Firefox Send 支持拖拽文件上传操作,在上传的过程中,网站会以百分比和圆圈图形的界面友好地显示已上传的进度。Firefox Send 无需注册登录账号,只要浏览器不是太落伍的话即可完成上传和下载工作。当用户上传完文件后,将自动转到文件分享页面,通过Firefox Send专门的分享链接即可与好友快速便捷分享文件。 用户还能在分享页面中启用密码保护下载和设置文件的下载次数,更好地保证了文件的安全私密性。

目前,Firefox Send 已经在 Github 上正式开源,感兴趣的用户甚至可以自行搭建存储服务。

扩展阅读:只能用 1 次的网盘,火狐出品的文件阅后即焚服务:Firefox Send

SendAnywhere

SendAnywhere 虽然也支持无需下载任何客户端即可完成上传、分享和下载的工作,但其依然在跨平台上有着更出色的表现,支持 Windows、macOS、Linux 三大桌面端,iOS、 Android、Windows Phone 三大移动平台(WP 还算吗?),以及 Chrome、Outlook、Gmail、Wordpress、Slack 等工具平台,官方还提供了 API 开发接口。

在不下载任何客户端的情况下,SendAnywhere 有下面几点抢眼的表现:

Web 网站主界面。主界面给出了清晰的上传区域和支持最大 4GB 大小的单个文件,SendAnywhere 还支持一次性上传多个文件,最多可传输 100GB 大小的文件。

三种分享方式。支持「6 位数字密钥」+「二维码分享」+「超链接分享」,虽然我未登录 SendAnywhere 的账号,但依然不影响使用,文件上传完之后,将自动生成二维码和专属超链接,好友只需要打开超链接或者直接扫描二维码即可转到文件下载页面。SendAnywhere 还提供了电子邮件发送的方式,类似使用 Email 附件上传的形式。

安全性。如果用户注册 SendAnywhere 账号服务,可以查看、删除曾经分享过的文件。另外针对不同的分享方式,SendAnywhere 会设置一定的分享时间,6 位数字密钥和二维码的分享方式都会保存 10 分钟,如果在 10 分钟之内还未被任何设备接收,则本次分享作废,需要重新分享。超链接分享方式则会保存 48 小时,而且在这 48 小时内可多次下载分享的文件。

扩展阅读:免费全平台的文件分享利器:SendAnywhere

Fileio

Fileio 无需注册账号、支持上传单个最大 5GB 大小的文件,官方提供了 API 开发接口,方便开发者使用它家的匿名分享服务。File.io 还拥有自家的付费分享方案,免费账号支持最多每天 100 次上传 + 最大 5GB 上传文件大小,还有每月 249、999 美元的高级付费方案。

Fileio 两大特色功能,一是浏览器打开文件分享链接后,自动开始下载,无需等待用户点击下载按钮;二是文件分享的按钮是一次性的,好友完成下载了这个文件后,链接将会自动失效。

Reepio

Reepio 号称采用了 peer-to-peer 传输技术,网站本身并不会存储文件,分享的文件只会在主动上传和接收文件的设备之间传输。另外,Reepio 使用了 DTLS 的 SSL 加密,避免受到中间人攻击。

Reepio 除了提供友好的上传提示外,还有在分享页面中设置密码访问和统计下载次数的功能。如果用户传输分享的是影片视频,Reepio 还会提供在线 Stream 在线播放功能。

OnionShare

OnionShare 文件分享的方式颇有极客风格,为了实现安全可靠的匿名文件分享目的,OnionShare 的原理是通过启动一个 Web 服务器,使其作为 Tor 服务进行访问,并且生成一个随机 URL 地址,其他用户只需使用 Tor 浏览器连接到前面生成的 URL 地址便可下载你的共享文件。

目前,OnionShare 支持 Windows、macOS、Ubuntu、Fedora 和其他 Linux 发行版本,安装和打开 OnionShare 主程序后,拖放你要分享的文件和文件夹,将生成 .onion 的分享网址,软件提供了是否启动「自动关闭」的功能,如果关闭的话,可让多个用户下载这一分享文件。最后安全性地将生成的 URL 链接发送给好友,他们使用 Tor 浏览器即可下载文件。

WeTransfer

WeTransfer 提供了免费和付费的分享方案,免费方案支持上传最大 2GB 的文件,服务器保存的时间是 7 天(过期后会自动删除文件),付费方案有每月 12 美元或者每年 120 美元,提供了最大分享 20GB 的文件,存储时间为 4 个星期,还可以查看曾经分享的文件、设置密码访问。

WeTransfer 除了文件分享功能外,网站背景大图随机变化也是吸引人的地方之一。WeTransfer 提供了提供了 email 和 link 两种分享方式,如果使用 link 方式,会在上传完要分享的文件后,生成专门的分享链接,发给好友即可完成分享下载。

Gett

Gett 一大特色在于上传完文件后,支持快速分享到 Twitter、Facebook、Google Plus 社交平台,即时统计功能还可以帮助分享者究竟有多少人下载了分享的文件资源。未注册使用 Gett 服务,分享的文件链接会保存 30 天时间,注册免费账号后可保存三个月,官方还有 1.99 美元和 3.99 美元的两种付费方案。

Volafile

Volafile 使用了建立房间 + 文件共享的组合方式,用户通过网站主界面的「Create Room」建立一个专属的文件分享房间,会有类似 https://volafile.org/r/frvuyeac 的 URL 地址。

用户建立的房间页面采用了两列的布局,左侧会是聊天区域,右侧支持拖放完成文件的上传和分享,Volafile 还能够按照文件的类型和搜索框方便用户查找分享的文件。

Dropfileto

Dropfileto 支持上传最大 1GB 大小的文件,可一次性上传最多 5 个文件数量,文件会被保存 24 小时,官方宣称无速度、无下载次数的限制。Dropfile.to 的特色功能之一是打开文件分享链接后,如果文件是图片格式,可直接预览图片。用户除了获得分享链接外,还有访问密钥,在链接地址后添加 +,类似 https://dropfile.to/Pyj0dOg+,再输入生成的访问密钥,实现主动删除的文件管理功能。

结语

市面上还有很多类似这类的文件分享工具,比如 MyAirBridgeSendGBBitSendFileTeaGofileioV2URLSendspaceTinyuploadUploadFilesio,这类工具大多强调了文件分享的匿名性、安全,通过生成专属分享链接、二维码和数字密钥,甚至使用 P2P 或者 Tor 技术实现更安全可靠的文件传输,SendAnywhere、Sendspace 还提供了跨平台的工具,满足了不同平台设备分享文件的需求。

现在,网上还有更安全的文件传输方案:PGP + RAR 中文加密 + 分卷压缩 + 多途径分块传输,但是对于大众用户来说,这类的解决方案有一定的上手难度,反而市面上的网盘存储服务更适合这类需求。

以上推荐的文件分享工具解决了匿名安全传输分享文件,如果你正在找一款可以解决临时传输文件给好友的工具,希望这份工具合辑满足你的需求。

Viewing all 1377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