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329

专访 Things:两次获得苹果设计大奖的老牌任务管理工具 | 幕后

任务管理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人们热衷谈论方法,也热衷谈论工具,其中有一款不得不提的老牌应用,叫 Things。Things 诞生于 2009 年 1 月 6 日,由一家德国公司开发。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为一款苹果生态的全平台产品,包括 macOS、iPhone、iPad、watchOS 版本。而在今年 5 月份,历经三年开发的全新版本 Things 3 终于上架,在保持了 Cultured Code 团队高设计水准的同时,也保持了不错的易用性,并且在今年的 WWDC 2017 上也荣获苹果设计大奖,少数派当时在现场也对 Cultured Code 团队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关联阅读:《苹果年度设计大奖公布,我们在现场采访了其中 3 款获奖 App》

而在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 Cultured Code 团队的 CEO Werner Jainek,跟他聊了聊 Things 的设计思路、与 GTD 的关系还有未来的计划等话题。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Werner Jainek

关于 Cultured Code 团队和 Things 3

π:请先介绍一下你们的团队。

大家好我们是 Cultured Code,目前有 9 位成员,分别来自世界各地,有德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波兰、还有美国。我们是一个对生产力和设计都非常有激情的团队。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Cultured Code 团队的成员们

π:从 Things 2 升级到 Things 3,你们一共花了 3 年半的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开发这么久呢?开发过程中哪个部分最消耗你们的时间?

Things 3 是一次从头到尾、完完全全的重新设计,包括代码也需要重写很大一部分,所以才消耗了这么多时间。而且当我们在开发 Things 3 的同时,也在不断保持 Things 2 的更新,包括一次 2.5 版本的界面更新、发布了 Apple Watch 应用、在 Mac 平台和 iOS 平台支持了分享菜单、推出了可以推送同步的云服务等等。不过我们的时间更主要还是花在了重建、打磨和改进 Things 3 上。

关联阅读:

π:我看你们应用的迭代速度相对比较慢,或者说很有耐心,有没有担心因此流失用户?另外开发需要资金,你们在这段时间里是怎么平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的?

即使在 Things 3 发布之前,iOS 和 macOS 的每次系统更新我们都会让 Things 2 跟上这些新特性,比如分享菜单和 Apple Watch 应用,这可以确保我们的用户在每次更新系统后,都不会错过这些新功能。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主要依靠应用的持续销售和个人投资来确保资金平衡。

关于 UI 设计

π:Things 3 的界面设计风格跟 iOS 11 很像,是巧合吗?当初为什么决定使用这种设计风格?

我们最初设计的目标是把用户的内容放到最明显的和最重要的位置,让它们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并且减少不必要的装饰。苹果自从发布 iOS 7 以来,也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它在当时也确实影响了我们。所以我们会做出相似的设计也是很正常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Things 3 对比 iOS 11 的备忘录应用

π:Things 3 最令人称赞的就是精美的动效了。请问设计和开发这些动效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花了不少时间!我们先在 Adobe 的 After Effects 软件里模拟出这些动效,然后通过代码来实现它们,并且不断地调试。为了实现一部分比较高级的动效与交互,我们甚至还基于苹果的 CoreAnimation 做了一些动效小工具。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π:你们怎么看待这些动效的价值?会不会为了最好的视觉效果去牺牲部分性能?

我们使用动效是为了直观地传递信息以及让用户的操作逻辑更清晰,它们不仅仅只是「动效」而已。判断动效是否值得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地使用它们,如果你很快感到厌烦,那就是不必要的。在性能方面,我们很幸运处于不怎么需要考虑性能的时代,因为这些计算设备都拥有非常棒的处理能力。

关于功能、任务管理

π: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任务管理应用,从初级到进阶都有,比如 Todoist、OmniFocus、2Do 等等。你怎么定位 Things 3 的?Things 3 的优势是什么?

Things 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易用的、并且也很强大的任务管理工具。它是这些特点的结合体,并且这三个特点让它不同于其它任务管理工具。

π:你们怎么看待 GTD?因为有不少人认为 Things 是严格按照 GTD 进行设计的。

回到我们最初设计 Things 的时候,我们确实是受到了 David Allen 的 GTD 书籍启发。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视角,并且它对我们的思考和功能设计形成了一些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从来没有打算完完全全按照 GTD 的方法设计一套工具。我们想要保证 Things 具有比较高的灵活性,这样才能适应不同人的工作方式。标签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你可以把标签当成 GTD 式的「情景」去使用,比如「家」、「办公室」、「电话」等。你也可以把标签当作重要性使用或者用于标记人物。

π:现在 Things 3 已经登陆了 iPhone、iPad、Mac、和 Apple Watch,从你们的视角来看,你们觉得 Things 在这几个设备之间的定位有什么区别?

在过去,我肯定会回答你说 Mac 才是每天主要用来规划任务的设备,然后 iPhone 是用来查看和勾选完成任务的设备。但是到了 Things 3,iPhone 版和 iPad 版已经几乎拥有 Mac 版的所有功能(除了 Magic Plus 按钮和新列表的编辑工具)。事实上,我们现在的用户群里有很多只在 iPhone 上使用 Things 的人,所以我们认为每个平台的工作能力都在不断增强,能涉及到范围也越来越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Things 3 的 iPad 版和 iPhone 版

关于未来的计划

π:有时候任务管理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事,它还可能需要和其他人共享,比如 iOS 自带的提醒事项应用。你们有考虑过在未来加入团队协作的功能吗?

有考虑过,不过 Things 的目标一直是让你个人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在过去,对于这个目标的专注让我们做出了有创造性的新功能,这是其它应用所没有的。所以一旦我们想要拓宽自己的领域,我们会非常谨慎。

π:iOS 11 为我们带来了很多重要的新特性,你们有打算怎么利用它们吗?

当然有!我们已经在开发将 Siri 整合到 iOS 应用里的功能。而且我们对 iPad 上面的多任务处理功能感到非常兴奋,尤其是 Drag & Drop。我们计划将新功能都准备好,然后跟 iOS 11 一起同步更新。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OS 11 的拖拽功能

π:你们有考虑过开发其它平台的应用或者网页版吗?

我们有评估过这些可能性,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计划。



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本栏目的第 40 篇文章。

👉 阅读其它「幕后」故事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32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