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199

JailbreakHum:「早上起床只看一条锁屏通知」 | 利器访谈

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是 JailbreakHum ,少数派( sspai.com )特约撰稿人, iTunes 首页推荐科技播客 Checked 主播, Workflow 系列文章作者。代表作另有《URL Schemes 使用详解》《Fantastical 的自然语义》《用 GTD 方法结束稍后读》等。对任务管理从方法到工具有着系统的见解,擅长深入浅出的说明并解决问题。 ​ ​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做了 两场关于任务管理的 Live,获得了不错的评价。最近写少数派的第一套付费教程《用更现代的方法做任务管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桌面,macOS & iPhone

工作中的一天你是怎么样度过的?周末呢?

其实时间轴这种描述方式不太适合我。至今为止我都在做我喜欢的事,所以对于我来说没有上下班这种时间块分割的概念,也没有周末,时间上只能用睡觉和醒着来区分。但是我睡得也相对比较少。

在我最初做越狱指南的时候,越狱消息、插件发布大多都是另一个半球的事件,和我们的作息正好颠倒,这时候想拿不出第一手消息和内容就要熬夜。但当时我也并没有熬夜苦之类的想法,而是兴奋。越狱来了,兴奋;一个好的插件来了,兴奋。插件把玩一下发现没有 Bug,场景可以构思出来,对实际生活确实有帮助能提高效率,就马上出视频写文章。

现在做事也是基本这样。我比较侧重灵感,要等到灵感把内容撑的差不多了,再去根据记下来的 Note 去调整结构编辑文章。这样的话,一篇文章就不会是一个时间段完成的,它是在各种零碎时间记下的灵感的组合,最后再统一编辑。

现在是远程工作,所以一定程度上有了时间块的区分,比如要参加公司的会议或讨论,但是弹性还是非常大。

我对周末也一直没有概念,在日本读大学的时候,我毕业的学分是 160 左右,而正常情况下 120 就能毕业,也就是说我多选了近 40 个学分的课。其中有的课的教授以及内容和上一年不一样,我有兴趣,我就会去听去考试,但这个连学分都没。所以四年下来我几乎是周一到周六几乎都有课(当然我也会睡过、逃课,教的烂了照样不听)。学校之外还要打工,其中有两年是结合奖学金负担了自己在日本的生活费。之外还有越狱指南的文章和视频等事情,可以说没什么个人生活。所以当时和家人、恋人的沟通很少,关系有时候会比较差。可以说我过早体验了工作几年后那种工作家庭失调的感觉。但这些事不经历不会明白,早经历早改也不是坏事。

最近搬家后发现自己家附近有个公园,里面有十几只流浪猫,附近的居民会轮流来这里照顾这些猫的饮食,也为它们做了绝育,所以这些猫不怕人也很温和。我经常会拿着 iPad Pro 来这里阅读写作。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猫图

你在录制 Checked 播客或开讲知乎 Live 时都用到了哪些工具?

先说知乎 Live 好了。知乎 Live 有效时间很短,人们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电子屏幕前也很难,而且 Live 过程中停顿时间过长会导致听众插话调侃影响主讲节奏,所以可以说要分秒必争。我的第二场知乎 Live 的讲稿是 18000 字符,配图 80 多张,还有一些要贴到 Live 里的文字和链接。这些内容要在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内提供出去,算是个挑战。所以当时使用了手里的所有设备:

  • iPhone:用于录制和发送语音
  • iPad Pro:用于展示讲稿和复制/发送文本。执行方法是分屏,左边是知乎 App 界面,右边是讲稿
  • Macbook Pro:负责发图。同样分屏,左屏是 Live 界面,右屏是 Live 配图,配图在 Finder 中的预览图放大到 512 x 512 做到看清细节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Live 现场:可以无视话筒因为知乎后来转档一直失败就没用话筒了

讲的时候需要放图的地方直接从 Mac 拖图到 Live 页面,不看传输速度也不看是否成功,拖过去了就开始念下一句讲稿。因为传输是肯定会成功的,但一句讲稿至少要念十几秒,这对上传一张图片绰绰有余。

知乎提供了 Live 预演,但是它只支持 5 个受邀人。而对于主讲来说,由于微信群的形式和知乎 Live 没什么太大的差别,都是发语音、发文字、发图,所以在初审节目的时候我们用了微信群。

Checked 是我与 文刀漢三 和 清越千千 共同主持的关于科技和效率的播客,曾获 iTunes 首页 Banner 推荐,现在听众群有近 700 个听众。我们录制的工具有:

  • 铁三角 ATR2100-USB:非常适合作为录播客的入门级麦克风,同时支持 USB 和 XLR 两种接口。价格比 Blue Yeti 便宜,并且降噪效果好,几乎不需要担心录制环境的噪音和回声等问题。缺点是讲话时需要离话筒很近,建议不超过 5cm,我几乎是贴着话筒说话的。
  • Call Recorder for Skype (http://www.ecamm.com/mac/callrecorder/):Skype 录音软件。我们播客的录音工具和通话工具是分离的。通话工具是 Skype,录音方案是每个人分别在 Mac 上用话筒录制自己的音轨(软件是 QuickTime Player),最后把几条音轨放到一起剪辑。这样的好处是音质不会受到网络状况的干扰,而且剪辑空间大,可以很方便地去掉一些影响播客效果的声音,比如咳嗽声。但是这种录音方法有个问题,如果其中一个人的录音文件出了问题,比如没录上,可能就要重录。这个软件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它可以同时录制自己的声音和你从 Skype 里听到的声音,导出时可以分成两条音轨,一条自己的,一条是其他所有人的,可以用来补救。
  • Shush:macOS 上的麦克风临时屏蔽软件。远程录制不好的一点是各自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录入一些不该有的对话或声响,影响后期剪辑。Shush 可以一时地屏蔽麦克风对声音的录入,避免这种问题发生。
  • Logic Pro:音频后期处理软件,用于剪辑节目。Logic Pro 用于剪辑播客在很多功能和体验上都比 Garage Band 要好一些,这里说一条比较明显的——Logic Pro 的「剥离无声」功能。它可以把一条音轨静音的部分切掉,这样可以在剪辑的时候按需求安排对话的节奏,多方远程对话容易出现互相等待的停顿,通过剥离无声把静音部分剥离再重新安排音轨听起来会更自然。
  • Music for Makers:这是之前在 ProductHunt 上发现的一个小服务,每周免费推送一首 royalty free 的纯音乐,可以随意使用,包括商业使用。它的音乐非常适合用于播客或视频作品的片头片尾和过渡,我们的片头片尾和过渡都是用的它的音乐;
  • Podcast Chapters:这是一款 Mac App,专门用于为播客添加章节,操作非常简单,支持直接导入 cue 文件。我专门做了个 Workflow 让同伴可以在审播客剪辑情况的时候就把章节划分好,我用软件直接可以导入这组数据到时候微调即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线下播客录制现场(摆拍,笑)

你都是如何与他人进行协作的?

  • Todoist:Checked 和 少数派 的工作以及我个人的事务我都放在 Todoist 来管理,它可以共享列表标签,有针对协作任务的特殊语法。
  • 苹果的备忘录:我们会用备忘录记录播客大纲、以及第一次剪辑后的修改意见。原因首先是这两样内容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排版,其次我们需要协作。Checked 在思考团队协作的时候是不为大家增加不必要的工具,很明显备忘录十分满足这个条件,而且备忘录在多人共通编辑的时候也互不影响,体验非常好。
  • Slack:Slack 是我们用于团队沟通以及用户运营的工具。它真的非常合适,重点是因为它可以设置不同的频道,能够把不同部门的人员和不同兴趣的用户分散开。比如我们现在有 iOS Automation 的频道用于聊 iOS 上的自动化应用,Task Management 的频道用于讨论任务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等等,哪些话题你没兴趣,你可以选择不参加,也可以选择看看就退出频道。Slack 也有健全的评论转发系统,可以很好地知道对话的来龙去脉。
  • Quip:Quip 的共享和单句批注、文档侧边的聊天栏以及它的提示机制非常适合文档协作。

你是如何做任务管理的?你对任务管理有什么看法?

我先说我对任务管理的看法好了,首先是要不要做的问题。

不做任务管理的最大弊端是忘事、忘细节以及脑子里常存一些重要事情搞得自己焦虑,不能集中注意力。

任务管理的目的,是给自己做一个任务系统,让它有一种秘书的效果:你可以很快地把东西记到应该记的位置;告诉你今天该完成的事和它们的轻重缓急;在需要在具体地点和时间提醒你的时候会提醒;提醒的时候还会告诉你合适的细节……

达到这种目的并不简单,用传统的纸笔,或者像 Clear 这样只有列表的基础工具根本无法胜任。但如果选对工具和方法,做到这点就不难了,具体的要求是一个任务管理工具需要灵活地支持过滤。过滤是文件管理、邮件客户端等工具中进阶工具的标志。通过过滤我们可以设定一组条件,把符合条件的任务集合在一起展示出来,比如「我今天在工作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它的条件有三个:在「工作」这个项目里,而且是「给我的」任务,执行日期还要是「今天」,支持过滤的任务管理工具就能在一个界面展示这些符合要求的任务,其它的就不行。

但是不论工具多么好,一个人的任务系统设计得多么好,是否执行还是看个人。任务管理工具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告诉你你该做什么,并且把你要做这件事需要的资料提供给你(如果你提前加好附件和备注的话),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不做。比如它告诉你现在可以健身了,动作要做几组,备注里有图片显示出标准姿势,但是你就是倚在沙发上吃着外卖看着剧它能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认为做好任务管理就能飞黄腾达。只是在这时候,就不要把锅甩给任务管理方法和工具了。

我目前使用的工具是 Todoist,不是因为它全平台,也不是因为它有中文界面和文档,而是因为它的交互最简单直观,过滤语法灵活,还可以通过所谓的「自然语义」在一个输入框把任务的项目、标签、委托人、执行时间、重复状态等信息全部输入进去,以及因为它可以与多种服务(比如 Slack、Trello、IFTTT)结合形成自动化。Todoist 和其它高级任务管理工具最不同的一点是它的云端化,而我认为这种云端化是任务管理工具的未来,因为本地化在自动化和存储、同步上都有限制。

我做任务管理的方法可能在结构上与大多数人一样,通过列表和标签来组织任务。有点不一样的话大概就是我不怎么用列表和标签来查看任务,而是更多地用过滤来查看任务。另外对自动化这一点要求比较多,需要工具和其它服务有很好的关联。

你都有哪些工作/生活习惯?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少数派牛皮本
  • 先把自己设备的通知都有什么摸透,然后设置得符合自己的预期。我现在早上起床后能看到的锁屏通知只有 Timepage 提供的「每日简报」,它会告诉你今天有多少事,以及最近的是什么事。然后我会把未读邮件读了,最后会扫掉 RSS;
  • 尽量地使用手边的设备用自动化完成一些工作,比如我在 macOS 上有一个快捷键,按下去就可以先隐藏所有其它软件的窗口,然后把 Ulysses、Slack、Todoist 这三个软件按照预设的位置排列好;
  • 床边会放纸笔,想到什么摸黑记下来,这是在《巴菲特传》里学的一招。开手机记的话太亮,而且容易看到通知和角标,说不定会有什么事让自己精神了;
  • 在日本的公寓面积不大,我在住的地方分了三个主要活动区域:书桌、电脑桌和床边。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垃圾箱、一盒纸,必须可以做到随手抽纸随手扔垃圾;
  • 虽然家里公寓面积不大,但家里所有能发出亮光的东西我都要能用手机关了。所以买了 Hue,并且通过一些方法让 iOS 设备变成了 macOS 的遥控器可以做到在任何地方让 macOS 进入屏幕睡眠。进入屏幕睡眠的好处是机器本身还在运作还在与网络联通,所以我依然可以用 iOS 控制 macOS,比如让 Spotify 放我喜欢听的播放列表。

你的理想工作环境是怎样的?

现在的工作环境就很理想,做的是喜欢做的事,环境是自己精心搭建的,就是公寓不让养猫…

你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灵感主要来自两个地方:一,尽力打造自己满意的生活环境;二,和别人讨论。

阅读书籍和别人的文章大多数时候是沉淀,很难迸发想要创作的灵感,但是它是优秀灵感的土壤,如果沉淀不够,会错过很多能获取灵感的点,就算想到一些东西也只能说是劣质灵感。

但总之,我认为的灵感是自己创作的那个方向产生的东西。在我创作的那个狭小的领域里,实践是最容易产生灵感的时候。比如说我想拿手机控制电脑,它产生的原因就是有一天我看剧睡着了,然后被吵醒了而且电脑很刺眼,这时候我们根本不愿意再到电脑前去操作它,所以如果能用手机,而且是能够不看屏幕地让它睡眠,就完美了。在最终实现这个需求之后,它就可以变成一篇文章。

和人(包括自己)讨论也非常容易产生灵感,因为随着讨论的深入,会进入一连串的问「为什么」的阶段。比如为什么说起任务管理要提 GTD,为什么我觉得 GTD 无法胜任现代这种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的任务管理,为什么某某工具大家都不怎么会用却评价很高……而且在和别人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要照顾到对方的接受能力,在这个时候表述会被自然地纠正。

产生琐碎灵感的时候比较多的是在通勤路上走路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这时候脑子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漫游状态,这时候可以随意地捕捉一些想法关联到自己潜意识里一直在思考的事上。听播客的话相对更容易产生一些琐碎灵感,原因主要还是我们这时是在精神上和别人讨论。

推荐一些你在用的生活利器给大家。

  • 便携式扫描仪:用于扫描文档、小票等,用这种东西比手机省心,不用看,放进去过就行了,看着电视剧就把一星期的东西扫进去了。用手机 App 的话对光线背景有要求,还要有角度,得瞄准,有时候还要手动切角…我用的是 Doxie Go Wi-Fi,它能通过自己产生的 Wi-Fi 把文件同步到其它设备上: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Doxie Go Wi-Fi

  • 分类组合垃圾箱:前面说我要家里每个地方都要有垃圾箱,这其实是我逛无印良品发现这个组合垃圾箱后产生的想法。它组合起来外观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柜子,可以做抽拉垃圾箱用。每个子垃圾箱可以脱离母体,所以可以放到各个角落。它最舒服的时候是搬家,所有垃圾桶能规规矩矩地合在一起,如果平常用的时候保持干净,里面还能放很多杂物。现在官网找不到了……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分类组合垃圾箱
  • 手动碎纸机:用来碎一些带有个人姓名住址以及其它隐私的纸,我在用的也是无印良品的,这个淘宝好像挺多的;
  • 隔热遮光窗帘:质感和普通窗帘完全不一样,窗帘这种东西还是非常影响一个屋子的整体视觉效果的。我用的也是无印良品……
  • 鸭绒被:我在东京四季只用这一种被子,保暖非常好而且非常轻薄。我在用的还是无印良品的……
  • Macbook 支架:我用这个的主要目的是防水,第一台 Macbook 就是因为水杯倒在上面了然后报废了。我用的是 Belkin 家的,因为上下可以拆卸,搬家的时候方便;
  • 长尾夹子 & 回形针:这两样东西的用处非常多,大家搜搜就知道了,搜视频应该直观一些。

写了才发现家里用的这么多都是 MUJI 的……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派友早上好呀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199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