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42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在 Windows 里实现 6 个不为人知的文件操作

$
0
0

在 Windows 中处理文件时,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很麻烦或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光是「文件被占用删不掉」这一个情况,相信就有无数的朋友遭遇过。面对这些基础性的问题时,网上给出的方案却总是模棱两可。这里就介绍一些不为人知的文件操作。

类似 macOS 的 Automator 和 LaunchBar,Windows 上也终于出现了一款像样的效率工具:Quicker。本文的每个动作都提供了相应的 Quicker动作来解决。从一键创建文件夹模板到一键解散文件夹,全部实现快速解决。

你可以先在 Quicker 的官网下载安装软件本体后,通过动作链接下载使用。

一键创建模板文件夹

每当我购买一块新 U 盘时,我都会习惯性把一套已经搭建好的文件夹模板直接复制进 U 盘,免去了我为他们一一创建文件夹的麻烦,也能避免 U 盘用了没几天就乱的一塌糊涂的情况出现。顺便把一些 U 盘里常用的小工具一并复制进去。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模板文件夹,把一套可复用的文件夹作为模板,二次使用时可以直接套用。这样的做法还可以用在设计素材模板、文档编辑模板、新建文件分类上。

不过在创建文件夹时往往操作繁复,需要在生成位置和模板文件夹之间来回跳转。而使用模板本身是节约时间的操作,应当使用更方便的方式触发。

我做了一个 Quicker 动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使用方法也很简单,直接在目标文件夹运行这个动作即可。

⏬ 「一键创建模板文件夹」Quicker 动作下载

支持用「列表内容」和「模板文件夹」两种形式来创建模板文件夹。

  1. 根据列表内容创建,不必在本地创建文件夹。

  2. 根据已有文件夹创建,可以复制一份模板到当前文件夹,通用性更高。

这个动作本身可以直接使用,调整不是必须的。但由于每个人对文件夹模板的需求不同,如果需要自行做一些调整,这里也给出修改模板的方法。

如果想修改模板,可以在编辑界面手动修改 default_list_0X变量,将会根据列表自动创建所需要的文件夹。默认提供了 5 种模板,不够还可以手动添加。

如果需要创建大量文件夹,可以在编辑界面手动修改 templates变量为「模板文件夹目录」,下次启动时选择这一项就会自动复制一份模板文件夹。

即使设定的 templates没有文件夹,动作也会自动在该目录中创建一个模板,不必担心运行出错。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Power+ 2.0》,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iMac 终于更新了:外观不变、价格不变,升级最大的是 CPU

$
0
0

继 3 月 18 日夜间突然在官网上线新款 iPad Air 和 iPad mini 后,苹果又在昨天晚上悄悄地更新了 iMac 系列的产品,包括使用了视网膜 4K 显示屏的 21.5 英寸 iMac 和 27 英寸 iMac。本次 iMac 更新在外观上没有任何改动,只是对 CPU、显卡、内存等硬件做了升级。

27 英寸 iMac 在本次升级中的提升最大。升级前三款 iMac 5K 均采用第七代 Intel i5 四核处理器,而新款中有两款升级到第八代 i5 六核处理器,最高标配款则直接升级为第九代 Intel i5 六核处理器。这让新款 iMac 5K 的 CPU 速度和前代相比最高提升了 2.4 倍。

显卡方面,三款 iMac 5K 标配显卡分别升级为 Radeon Pro 570X/575X/580X,显卡核心频率较上一代有微小幅度的提升,在架构等方面完全一致。

新款 27 英寸 iMac 支持选配 Radeon Pro Vega 48 显卡,配备 8GB 高带宽显存,虽配置低于 iMac Pro 的 Vega 56 和 Vega 64,但是高于 15 英寸 MacBook Pro 可选配的 Vega 20。据苹果官网介绍,配备 Radeon Pro Vega 48 的八核 27 英寸 iMac 与上一代配备 Radeon Pro 580 的四核 27 英寸 iMac 相比,ProRender 渲染提速有 40% 的提升。

此次 21.5 英寸 iMac 的外观、显示器和接口与 2 年前推出的上一代没有任何区别,主要的提升也都集中在配置上。首先是 CPU,现在你可以在新款拥有 4K 视网膜屏幕的 21.5 英寸 iMac 上选购第八代英特尔 3.6GHz 四核 i3 或 3.0GHz 六核 i5 处理器。苹果表示新款较上一代在处理性能方面最高提升 60%。当然,如果你需要更高的配置,还可加购至第八代 3.2GHz 六核 i7 处理器。

显卡则由上一代的 AMD Radeon Pro 555 和 Pro 560 升级为 Radeon Pro 555X(2GB 显存) 和 Pro 560X(4GB 显存)。与 27 英寸 iMac 一样,显卡核心频率较上一代有微小提升。此前苹果已经在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 上使用了这两款显卡。

如果你对显卡有更高的需求,新款 21.5 英寸 iMac 与 MacBook Pro 一样支持将显卡升级为 AMD 新一代架构的 Radeon Pro Vega 20(4GB 高带宽显存),得到较上一代最高提升 80% 的图形处理器速度 。

两款 iMac 的内存依旧提供最高 32GB 和 64GB 的选配,但是 DDR4 RAM 从之前的 2400 MHz 提升到了 2666MHz。另外值得注意的是,iMac Pro、Mac 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都已经配备的 T2 芯片都没有来到新款的 iMac 上。据 9to5Mac 推测,原因可能是 T2 芯片依赖于固态硬盘,而新款的 iMac 标配的依旧是融合硬盘(Fusion Drive)。

售价方面,27 英寸 iMac 从 14199 人民币起售,配备3.0GHz 六核第八代 Intel Core i5 处理器、8GB 内存、1TB 融合硬盘和 Radeon Pro 570X 图形处理器,而配备 3.7GHz 六核第九代 Intel Core i5 处理器、2TB 融合硬盘和 Radeon Pro 580X 图形处理器的款式售价高达 18199 人民币。

新款配备视网膜 4K 显示屏的 21.5 英寸 iMac 起售价为 10199 人民币,配有 i3 处理器 ,Radeon Pro 555X,和 1TB 机械硬盘。拥有 i5 处理器、Radeon Pro 560X 和 1TB 融合硬盘的版本售价为 11799 人民币。配备非视网膜显示屏的 21.5 英寸 iMac 将继续发售,售价为 8613 人民币。

除了两款 iMac 的更新,从昨天起中国地区之前针对 Mac 的 AppleCare 升级为  AppleCare+,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增了「最多两次意外损坏保修服务,每次需收取相应的服务费:对于屏幕损坏或机身外壳损坏,收取 RMB 799 的服务费;对于其他损坏,收取 RMB 2299 的服务费」的硬件维修范围。目前购买网页还无法正常跳转,可能正在调整中。

在连着两天发布新品后,又有 消息 称今天晚上苹果会继续发布新款的 iPod Touch,有可能会升级到 A10 Fusion 或者 A11 Bionic 处理器。

苹果 3 月发布会下周才举行,但是这周就陆续放出了这么多新品,估计苹果是想把 3 月发布会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流媒体订阅服务上,发布会上应该不会再有硬件了。有关更多新硬件和 3 月发布会的消息,可以继续关注少数派的报道。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苹果新硬件信息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从「信息流」转型「私聊」,Facebook 为什么想做下一个微信?

$
0
0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猫窝」,少数派经授权转载。


3 月 7 日,Mark Zuckerberg 在 Facebook 上发了个帖子,宣布 Facebook 将从「广场」转型「私聊」1 

3 月 15 日,一周后,有一位枪手,在走进 Christchurch 的一间寺庙之前,打开了 Facebook 的直播功能。

这段直播时长 17 分钟。是次事件,共有 49 人丧生。

录像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包括在许多微信群内。Facebook 说,他们一共删除了 150 万次这个视频2 

Facebook 在 2018 年第四季度的收入,广告为 166.4 亿美元,占总收入 169.1 亿美元的 98%3 

广告收入,主要是 News Feed。

所以,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其实 Facebook 更像头条,而不是腾讯。和头条的「信息流」一样,Facebook 依赖于在 News Feed 中源源不断的内容供给,让用户对它形成信息获取的依赖,再在其中插入广告,将注意力变现。这是媒体的变现模式。

腾讯的主营收入是游戏,微信的收入还占比不高。微信是一个帮助人和人之间沟通的通讯工具,这个价值如何有效变成收入,过去是运营商收话费,在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很成熟的模式。

顺便再说一下,讨论产品还是要讨论具体的场景,而不是概念。比如假如你问我「怎么看最近出来的新社交产品」,「社交」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微信算社交,Facebook 也算社交,但区别真的很大。这是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掉进去的坑。

News Feed 是 2006 年 9 月 6 日发布的。我查了一下,我是在 2006 年 9 月 2 日注册的 Facebook。理论上,用了几天没有 News Feed 的 Facebook。

今天,在社交产品中,类似 News Feed 的功能是如此常见,以至于你很难想象没有它的时候的样子。我想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这样,当你习惯以后,你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它的时候的自己是如何生活的了。

回忆一下,在 News Feed 出现之前,不管是 Facebook 还是当时的校内网,首页都是你的好友头像的罗列,所谓「脸书」嘛。

如果你有暧昧的对象,想看看她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新照片、有没有和其它男生在留言中聊天……你只能反反复复点进去她的个人主页去刷,或者浏览器开一个 tab 放着,没事刷新一下。但如果你比较博爱,同时要关注好几个女生,就必须反反复复这个操作。后来的人人网有一个「访问足迹」的功能,算是一个和 Facebook 相比的创新。

很有乐趣,但也很低效率。

News Feed 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所有好友的动态、更新、都「聚合」到了一个页面,直接推送到你的面前。

刚刚推出的时候,用户对 News Feed 非常不满,我想是因为大家没想到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默默更新了一个无病呻吟的小情绪,竟然会被这么多人看到。Mark 当时辩解说,我们没有改变任何隐私设置4 。从道理上来说,的确没有改变任何的权限,但改变了每条信息的可见度,让每条信息都更容易被人看到了。

效率真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词。习惯了 News Feed 以后,大家也就……习惯了,再也离不开了。

Mark 赢了。毕竟,互联网行业的目标就是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能有什么错呢?

有一段时间,Mark 将 Facebook 比喻做「个性化报纸」5 6 

报纸,newspaper,新闻纸。

今天,在头条为我们普及的语境下,「个性化新闻纸」这个提法显得非常稀疏平常。但按我当时对 Facebook 的理解,「个性化报纸」指的不仅是它来猜测你更喜欢看凶杀案还是明星八卦,而是真的告诉你对你个人重要的事情。比如,对一个人来说,自己的亲密关系、朋友、所在的社区、单位、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远远比传统意义下的「新闻」要更重要。而一份个性化的报纸,也就是将我所需要知道的这些信息给聚合在一起,呈现给我。

这是一个让我觉得还挺兴奋的愿景——但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找资料,似乎没有看到过 Mark 有类似的表述 (如果你知道的话麻烦告诉一下我)。可能是由于我当时过于喜欢这个愿景而擅自加的戏吧。

有一段时间每隔几天打开 Facebook,「头条」都是谁和谁结婚了、谁和谁谈恋爱的、谁换工作了……确实是一份非常个性化而且看了很愉悦的报纸。

我记得 Mark 是在 News Feed 的一次重设计的新闻发布会上讲这个的。那之后没多久,Facebook 还推出了 Facebook Home7 ,HTC 配套推出了 HTC First。那天我正好在硅谷见投资人,在几个会议间隙,坐在一家 VC 的前台翻到 HTC 在报纸上投的一整版广告,激动不已。

后来都凉了。包括 News Feed 的那次改版也算是回滚了。

往后,News Feed 就变得越来越「公共」了。The Information 当时报道8 ,Facebook 上朋友的分享越来越少,在 2014 到 2015 年之间,一年内下降了 21%。

2016 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Trump 赢得大选。不少媒体批评,Google、Facebook 等在其中传播的「不良信息」,客观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不同于国内的许多企业家,媒体的批评还真的能让 CEO 反思……Mark 看起来也是在反思。只是,这一反思,恐怕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2018 年,Facebook 宣布将招聘 2 万人从事内容审核工作。Jeff Jarvis 当时指出,全美国的记者也就不到 3 万人。这个社会宁可选择雇用 2 万人来处理「排泄物」,也就是那些别人生产的「仇恨、偏见、谎言和愚蠢」,而不是将这些资源投放到更直接带来正面影响的新闻业,说明了什么?

国内的头条、快手等等为了显示决心,也宣布过自己审核团队的规模,有兴趣可以查一下。

国内的情况不能多说,关于 Facebook 的审核团队,Wired 在 2014 年就报道过位于菲律宾的外包审核中心的状况9 。近年来这部分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转移回美国本土,The Verge 上个月对凤凰城的外包审核中心做了一个深度报道10 ,读完感觉蛮不好的。说一个场景,The Verge 最后获邀在官方陪同下参观「生产车间」,员工面对记者一致夸奖工作体验——这总让我联想起前几个月外媒在国内的某次由官方安排的采访。

2018 年,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告别乌托邦之年。

身在其中,过去觉得互联网行业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类社会更美好。信息更高效率地传播,毫无疑问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

但回头一看,至少不完全是。

也许是低估了人性的恶,把话语权平等地给到每一个人,这就会变成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也许。毕竟,以前上网的人就是这么多。而现在,全世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台手机了。

更别说,你发现哪怕在互联网行业,性骚扰、权钱交易……一点儿也不比其它行业少。

对于人,还是理解得太肤浅了。

上周五在新西兰发布的恐怖袭击,简直就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病毒营销事件11 。哪怕远在中国,相信都有不少读者看了视频、读了枪手发出的宣言书。

这不就是其目的么。在这种恶意面前,(国外的) 互联网显得如此脆弱。

转型很难。Mark 最新的帖子,假如真正付诸实践,意味着今天的 Facebook 将完全消失。简单地说,Facebook 想变成微信。这不仅是产品的转型,还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型——微信坐拥十亿日活跃用户,收入可能现在离 Facebook 的零头还不到。

对,今天的 Facebook 是头条,它想变成微信。

从善意的角度,不去怀疑 Mark 推动变革的决心。Mark 为了推动这个变化,不惜接受 Chris Cox 因此离职,这可是现在 Facebook 最重要的高管,Mark 的左膀右臂。而且很帅。

据 Recode 转述,Ben Horowitz 在 Facebook 上说:

爱他或恨他,Mark Zuckerberg 对 Facebook 方向的改变,说明两件重要的事情……其一,他有勇气去做对的事情,哪怕面对极其强烈的异议;其二,他对广义上的隐私和端到端加密是如此在意,以至于他愿意为此失去持不同意见的卓越高管。

Recode 说 Mark 点赞了这段话12 

不过近年来 Facebook 高管一个一个因和 Mark 有不同意见而离开,有时候很难说我是应该佩服他的勇气,还是应该为其领导力感到担忧。Recode 认为 Mark 又回到了那个敢在名片上印「我是 CEO,婊子」的时代,的确在 Facebook 早年 Mark 凭直觉做出了许多充满争议然而正确的判断——例如 News Feed 的诞生。

但今天还可以吗?

至于说 Facebook 变成微信,这是让人非常惊讶的说法。第一反应是,「开玩笑吧?」

这不是 Mark 的原话,但 Mark 看起来并不反对。The Information 的创始人 Jessica Lessin 重发了她 2015 年写的《Facebook 可以从微信学习什么》13 ,Mark 甚至在下面公开留言:「要是我四年前听你的建议就好了。」14 

尽管理性上,我应该相信 Mark 拥有最充足的数据来做出「Facebook 应该成为微信」的判断,但我仍然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过去,哪怕是过去一段时间全面否定,仍然是非常危险的。模仿或恐惧驱动的行为,假如并非出自真实自我,很难拥有所需的独特洞察,也很难赢。

这和完全忽略外界批评相比,哪种更好呢?

以 Bloomberg Businessweek 最新一期的封面《道歉机器》则代表了另外一种对 Facebook 转型的态度。Bloomberg 暗示,Facebook 和 Mark 并不真正打算负起责任,而是希望通过转型来逃避责任。的确,假如真的转型到点对点加密通信,Facebook 至少可以逃避对信息审查的责任,因为技术上来说,这些信息就无法被审查了,也就无从管理了。

Christchurch,去年春节在新西兰玩的时候,住过一个晚上。

那天是大年初一,不过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中国人在。除了地震留下来的废墟和危房以外,印象最深的,是河边的小广场上饮酒作乐的人群。

广场,广场是很有魅力的。

呆在新西兰,真有一种世外桃源、夜不闭户之感。这也是凶手选择新西兰的原因。毫无防备。

互联网对于坏的信息,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毫无防备呢?而当你意识到这个危险,是逃避,还是直面?

其实,2017 年年初,Trump 刚刚任职没多久,同样面对质疑,Mark 还写过一个类似的转型宣言15 ,「Facebook 要发展社交架构,给人民以力量,建造为每个人服务的全球社区」。当时,Mark 还说,这种社区应该是 Supportive、Safe、Informed、Civically-engaged 和 Inclusive 的。

两年过去,也许 Mark 真正的判断变成,News Feed 永远无法被修复为一个承载人类善意的产品。

也许,只是他不想再去修复它。

于是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为人类修建「数字化的市民广场」的努力。

但世界上依然会有许多美丽的小广场,并不会消失。


由王俊煜(junyu)参与的《光涧管理课》已上线少数派付费栏目。

光涧管理课,为经验不多的管理者,通过真实案例梳理体系化的管理方法,并提供在实际工作中立即可用的管理工具和技巧。

👉 点此了解课程详情

这款画风清奇的笔记本,帮你用时间线整理人生琐碎:Pendo

$
0
0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通常会把待办事项和日记都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虽然这样并不方便——由于事情多且杂,加上纸本并没有检索功能,当我们想在纸本中查找一项记录时,事情可能会变得极其繁琐。

对于我这种还在上学/年纪轻轻就已经开始健忘的「伪社畜」,记录日程待办和备忘提醒是刚需,但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已然不是信息时代最好的选择了,于是我把希望寄托在了手机 App 上。这类 App 并不少见,在试用了市面上(主要是 iOS 端)主流的清单软件后,我选择了画风清奇且足够良心的一款—— Pendo。

右眼为啥是黄的

Pendo 何许猫也?

它的图标是一只手绘风格的猫咪,和其他效率软件直观但稍显严肃的 logo 不同,Pendo 一看就属于妖艳的「小妖精」类型,这让初次见面的人很难将它与「1 万+,真实评价 4.9 星,10 次以上苹果推荐」这些赞誉联系起来。

这是iPad版本的截图 iPhone上评分数据远超 1.99 万

官方对 Pendo 的描述是「一款可以写任何想法和计划的清奇笔记本」,它支持 iOS、Android 和 macOS,网页版目前正在筹备中。虽然全称是 Pendo 笔记,但我不会用它来做传统意义上的笔记:记录课堂笔记我选择OneNote,写日记我选择 Day One —— Pendo 于我的意义在于记录待办事项设置提醒

我和外面那些猫不一样

时间线

Pendo 帮大家经营人生琐碎,串成一条时间的轴线

与常见的清单、笔记应用不同的是,Pendo 会将我们随手记下来的笔记、待办、日程等内容整合到 Timeline (时间线)里,这种模式更符合普通人的线性思维,方便随时查看进度。需要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事情一目了然,自然提高了效率。

此图来自官方

标签

当记录的事件越来越多,可以给每件事情添加的 「彩色标签」就能派上用场了。

Pendo 支持添加自定义标签,组成多种分类,所以当我们想整理或筛选笔记和日程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搜索,快速找到待办事项,十分方便。

而当我们开启日历视图,就可以一眼看出每天有多少各个类型的笔记——工作、学习、娱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是不是这样可以让自己偷懒的时候感到内疚?)

同样这也是一张来自官方的图

语音语义输入

作为一款效率app,首要目的自然是提高效率,但一部分软件记录起事情来甚至比事情本身还要麻烦,这就有些适得其反了。

随手记往往追求速度,Pendo 为提高记录效率,也自带一套流畅的交互方式——左划快速进入记录页就能直接写下我们要记录的内容,右划则可以快速删除任务。

如果我们记录的是日程,Pendo 还可以自动识别语义,比如直接输入「今晚 9 点部门例会」,Pendo 就能够帮我在 iOS 中设置提醒,然后将日程添加到 Timeline 中。如果觉得打字麻烦,我们还可以直接语音输入,体验与 Siri 类似。

此外,为了让输入更快捷,Pendo 在语义识别中还增加了「简码」,例如新建日程,只需新起一行打“日程”或英文 calendar 的首字母「c」即可;同理,在新笔记里打「待办」「db」或「todo」就是待办列表。通过这样的「简码」操作,我们在记录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效率。

不走寻常路

如果说上面介绍的功能,其他软件也可以甚至做的更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说的,才是她真正戳中我的地方。

纯粹、无广告、零内购

和大多商业化的应用不一样,Pendo 另一个特点是处处体现出来的良心和用心。

Pendo 出自一 个 2 人规模的小作坊,背后并没有大量资金的支撑,全靠用户自愿打赏来「打鸡血」:这款应用没有强制收费、没有功能限制、也没有付费服务,彻彻底底的免费!唯一的内购只用来自愿捐赠。开发者希望能通过「真正用心打造的产品」来感动用户,不得不说是业界的一股清流。

而且 Pendo 操作起来十分简单,不像一些 App,新手教程十分冗长,少数派上也不乏类似app的使用攻略,诚然功能强大,但是过高的学习成本也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相比之下,其他软件纵然有其他优点,比如以周、月为单位查看日历、界面更商务等等,但在使用成本上,Pendo 已经拔得头筹。

如果要我在「花更多精力学习和金钱订阅」和「损失部分功能但免费和简单」间选择,我显然会选择后者。毕竟算下来每个月花在各种订阅上的钱并不在少数(Bear 10+iCloud 5+Apple music 5+视频 App 会员),一年算来对于还在上学的我来说其实也是很大一笔开销啦。

光是things 3 iPhone iPad Mac上就需要购买多次

这两款内购价格同样不菲

此外,身为一个不盈利的 App,Pendo 还在不断地更新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Android 平台 Play 应用商店版本久未更新,建议通过开发者 微博 获取)。我上一篇介绍到制图应用 Chartistic,也是免费简约又十分好用,然而它已经八个月没更新了,对于用户建议的处理也十分有限。而 Pendo 不同,这是她第五个大版本,在这次的更新中,文字编辑就支持了 Markdown 写作格式……可以说是诚意十足。

可能的缺点

  1. 专业性和其他软件相比稍欠缺;
  2. 画风太卡通,既是优点也是缺点,logo 看起来不像笔记软件,页面也不够商务;
  3. 安卓版和 iPhone 版使用体验上有差距,可能需要作者再多多调试。

珍贵的是记忆本身

你可以用 Pendo 来写日记、也能用来写 to do list、做提醒,或是单纯地作为灵感记事本写写备忘,它的功能很全面。它没有华丽或别出心裁的 UI 设计,但实用主义、认真的态度和足够良心的免费体验,都让它格外值得推荐。

但无论你最后选择了哪一款 App,最重要的不是 App 本身,而是记忆。

所有操作过的痕迹,无论是个小笔记, 一个开会日程,还是一个超市买水果的待办单子,都会留在 Pendo 里, 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这些不得不做,或是无心之作的小事,或许才是我们人生经历里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小幸福,Pendo 把他们用时间串起来,等你回头来看。

希望你也能喜欢上这只萌喵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Google 发布了一台买不到的游戏「主机」,它会替代 Xbox 和 PlayStation 吗?

$
0
0

从一众游戏媒体猜测谷歌或将在 GDC(游戏开发者大会)上发表「神秘硬件」来看就知道:大家的想象力还是贫乏了。Google 是一家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先的硅谷巨头,过重的硬件不是他们的路线。他们是来颠覆游戏行业的,想扮演的是「Game Changer」,而不是按老规则玩老游戏。

所以如果你还用老眼光看新平台,你会一头雾水:Google 到底发布了啥?Stadia = 一个新手柄+一个云游戏服务?对也不对。

Stadia 是一个云游戏平台,它不需要用户购买专用主机硬件,只需要购买一个专用手柄,就可以享受到高达 4K 60fps HDR 环绕声的游戏体验,也就是向主流游戏主机水平看齐的游戏体验。

去年 Google 通过 Chrome 浏览器测试《刺客信条:奥德赛》和近来的传闻,我们不难看出端倪:Google 终于进军游戏业,以云服务的姿势。下面是我看完直播的一些点评和看法。

计算必将趋于无形,游戏主机终将消失

从 Google 前 CEO 施密特首次提出的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概念以来已经过去十多年。这项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已经退休的著名科技博主、《华尔街日报》前撰稿人莫博士(Walt Mossberg)在他退休的最后一篇博客中,写下的是「环境计算」(Ambient Computing)的愿景:

我预计最终会是这样一个场面:科技无处不在,计算机植入所有的东西,隐没在背景里,甚至完全消失了,我们视而不见,只等人类去激活。你的声音、一个人走进房间、一点血液上的化学变化、一点体温的变化、甚至一点情绪变化,都会激活它们。你的家、办公室、汽车,都布满了传感器和微计算机,但是你根本看不出来,你周围的环境看起来和以前没什么不同。这就是「环境计算」……环境计算将我们彻底包围,智能化管理,高性能计算,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你或许会说:Google 也自己出硬件呀,Pixel 手机、智能音响、可穿戴设备,包括这次 Stadia 手柄。换个视角,在 Google 云计算、环境计算的愿景下,这些其实是传感器不够智能、算力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交互界面。

一个屏幕、一个鼠标、一副耳机、一个音箱、一个手柄,最关键的作用,是识别人类发出的指令,这个指令可能是物理按键,也可能是语音指令,起到的作用是输入,只要能和云端的数据中心做交互就好了。这方面,迭代最快、让大家感知最深的应该就是「流媒体服务」。如今听音乐、看视频的方式,已经和20年前彻底不同。在 Netflix 等视频网站上看片,而不是买碟、租碟,已经成了一种日常。这是云计算最让人可感知的胜利。

Google 在这场 GDC 发布会上,清晰、强烈地传达了这一愿景在游戏行业的举一反三:Data Center is Your Game Console(数据中心就是你的游戏主机)

说起来好笑,Google 这些年的公司使命是「AI First」(人工智能为先);而微软前几年是「云为先」。率先进入游戏产业,且深耕十多年的微软,如今在云游戏服务上,倒是被 Google 抢在了前面。

这就是第一个结论:Google Stadia 这套云游戏服务,从技术方向和人类计算发展的未来回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云计算本该如此。计算的未来也一定是无形的——不论我们多不愿意,多么不舍得放弃我们拥有的各种硬件设备。微软完全了解这件事的内涵,也具备旗鼓相当的技术。只是没想到 Google 成了把时钟调快的那个人。

但这不意味着 Google Stadia 完美无缺——实际上它问题多多

第一个让人意识到可穿戴设备的无穷魅力和潜力的,是 Google Glass —— 第一个失败的可穿戴设备,也同样是 Google Glass。这是创新者的代价——「抢先」和「完美」你只能要一个。

具体到 Google Stadia 采用的是中心化的方式。也就是说,所有的游戏体验完全存储在 7500 个 Google 的云服务器节点上。而这些节点,是由 Google 自己研发的「云游戏服务器」构成的,这些服务器采用了 Google 向 AMD 定制的 GPU, 性能优于市面上主流的两大游戏主机 Xbox One X 和 PS4 Pro。继微软拿浮点运算能力开玩笑,表示 6>4 之后,Google 这次再次表现出了「我数学比你好」的自信:10=6+4

可惜玩家是买不到这台「看不见」的主机的。他们躺在数据中心机房里。Google 倒是在面向游戏开发者,介绍开发平台时,展现了 Stadia 主机的两种形态:刀片服务器(下图中间橙色机型)和传统的「开发机」(下图最右白色主机)

问题随之而来——

首先,这对于「传统玩家」就有了认知上的挑战。

如今绝大多数人熟悉的还是拥有自己的设备。哪怕是手游玩家,也是在「自己的手机」上玩游戏。不论是 iPhone 还是某款「游戏手机」。

而 Stadia 开启的,是「无主机、无设备」时代。玩家只需要一个手柄。(我不确定发布会上是否明确,玩家不需要专用手柄,只要鼠标键盘是否一样可以玩 Stadia)玩家对一个游戏平台的拥有感,大大削弱了。过去的玩家可以晒盘、晒手柄,晒他们的游戏收藏。而未来,一个「资深 Stadia 玩家」能晒什么呢?大概是 YouTube 上的游戏录像?从感性上来说,玩家的「拥有感」被进一步削弱,对 Stadia 平台、品牌的忠诚度,可能会随着设备的无形也变得较为寡淡。

其次,隐私与安全。

玩家所有的数据,不论是游戏本身,还是游戏存档或游戏截图、录像——全部都储存在 Google 的数据中心里。这个问题也是老生常谈,Google 相册应用曾经在 Pixel 手机上推出过「无上限云相册」服务,之后就被舆论攻击:这是对用户隐私的侵犯和窃取。苹果也针锋相对的指出:除非用户主动开启 iCloud 相册,否则 iPhone 所有的相片都只会保存在本地。哪怕是人工智能为用户整理的「相片记忆」也完全是在本地完成的,不存在任何泄漏用户隐私的风险。尽管游戏没有私人照片那么敏感,但玩家是否原意把所有的游戏时光都记录在 Google 和 YouTube 上,这就取决于你有多在乎自己的隐私和数字安全了。

Google 在发布会上还强调了其「一切都在云端」的好处:多人联机更直接、体验更好,而且因为数据都在云端,完全杜绝了「外挂」作弊隐患。稍有计算机安全知识的人应该明白:没有绝对的安全。数据只要在互联网上传输,只要服务器和外网联通,就存在被攻击、截获、黑客破解的可能。唯一要问的,只是犯罪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传统联机方式 vs Stadia 联机方式

第三,是所有「云服务」的死穴:网不好,怎么办

不用说,要在没有本地硬件的情况下,纯靠网络传输实现 4K 60fps HDR 体验, Google Stadia 拼的是网速。所以号称 2019 年即将上线的 Stadia(没有说明具体时间)只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开启服务。世界上其他地方,还要再等等。即便在发布会的演示中,在用手柄控制在平板电脑上运行的 Stadia 版《刺客信条:奥德赛》时,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操作延时。

想真正实现 Stadia 的「不分端的跨屏无缝游戏体验」,网络环境至关重要。如果说家庭、工作环境千兆光纤还能保证,那移动端若没有 5G 的普及,云游戏服务想真正带来玩家可感知的体验革命,还是为时过早。

第四,高度绑定 YouTube:奇怪的入口与发行模式

整个发布会最让我吃惊的,是 Google 竟然没有为 Stadia 设计统一的中心化的商店入口,而不是其他任何。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Stadia 严重依赖 YouTube 作为流量入口和出口。大家当然都会觉得:哇,在 YouTube 上看游戏主播玩的好,点击视频最后的「PLAY NOW」按钮就可以无需下载自己立刻玩非常酷;甚至更酷的,主播在玩的时候,可以立刻排队,和主播联机(上图)。然而,如果玩家主动想找游戏玩两把呢?发布会上,只展示了社交入口。

作为一个「无形的主机」,我惊讶于 Google 准备在流量和营销方式上也走一条此前主机游戏从未走过的路线。Stadia 如果真的没有中心化的商店页面、访问游戏也是「去中心化」的、纯社交化的,这无疑是一个灾难。因为如论如何革命,它还是要遵守一切既有游戏行业的行规,比如内容分级、家长控制、玩家可以随时读取存档,接着去玩。社交入口一时新鲜,然而我们都知道,真正支撑起游戏行业的绝不是看视频通关的「云玩家」。即便给了他们一个「PLAY NOW」的按钮,他们也多半不会深入,只是3分钟热度罢了。

所以对这种社交入口的过度强调,让我担心:Stadia 与其说是 Google 的游戏平台,不如说是「可以玩的 YouTube 游戏频道」。「The internet becomes your store」弄不好就会成为 Stadia 的第一个致命伤。

不,不要挑战玩家的习惯。你要把一切弄简单,而不是消灭一个不方便,又制造十个新麻烦。

第五,游戏内容阵容不明,开发环境不明

毫无疑问,整场发布会直播中掌声最少的部分就是游戏演示环节。Ubisoft 老大虽然到场支持,但并没有上台演示。idSoft 演示了一个 DOOM Eternal(「永恒」这个名字快被暴雪弄脏玩坏了),然而也并没有实际游戏演示。之后几个独立游戏和小品都乏善可陈。

Google 当然也意识到了内容阵容问题,成立了第一方游戏工作室,请来了 Jade 姐姐作为掌门人。然而在微软豪掷重金收购工作室的时代,Google 的第一方游戏工作室的难度显然比前者更大。发布会也没有做任何第一方游戏演示,Jade 更像是登台表态+say hello,不到3分钟就匆匆下台了。

第三方游戏到底有多少会上 Stadia 平台?毕竟从开发角度来说,这就是多出一个新平台,它不是 Android、不是 PC、不是 Xbox、不是 PlayStation,而是一个有全新手柄交互和开发环境的新平台。Google 在发布会上演示的所有前所未有的新特性,都需要开发者一行行代码去实现。Google 的 SDK 有多友好、对开发者的扶植力度、分成有多大,这都是发布会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仰赖 Google Assistant 深度学习的「立刻为我找到视频攻略,教我这段怎么打」其实需要大量投喂学习。否则,这一幕永远只是发布会上的技术演示,而不会变成一种新的日常。

第六,也是最要命的:收费模式和商业前景

如上所述,从发布会与 YouTube 如此紧密捆绑来看,大概率还是在玩家点击游完之后,再开始付费。可能有多种计费模式,如按次数、时常或包月形式。然而在微软大力推行 Xbox Game Pass 服务,仍尚未完全形成主流的时候,这种激进的「Game As A Service」能否让用户接受,还有待观察。

而游戏行业作为一个多变利基市场商业模式,即便取消了硬件,Google 还是要像微软、索尼、任天堂一样,一边讨好内容端的开发者,一边吸引流量端的玩家群体——这个游戏规则,没有丝毫改变。而 YouTube 即便和 Stadia 捆绑再紧,也不可能对现有的 XBOX、PlayStation 等游戏内容有任何的限流和倾斜。

结语:一起见证改变

从商业模式来说,Google 此次发布 Stadia 云游戏平台,的的确确已经成了市场上「御三家」之外的「第四者」,以云游戏的方式,跳入了「游戏主机大战」的历史洪流——尽管,这是一台「无形的主机」。

Google Stadia 作为一种全新的游戏体验,不仅给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方式,也为开发者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手法和流量模式。

从竞争格局上看,微软完全具备云游戏、云计算的技术实力和商业能力,传闻的「xCloud」、无光驱版 Xbox 也好、迈向更广阔平台的 Xbox Live 也好,微软与其说是 Google Stadia 的竞争者,不如说是携手开创云游戏格局、做大蛋糕的硅谷好兄弟。

而索尼和任天堂这两家日系基因的企业,在云游戏的技术实力和商业布局上就要缓慢许多。相对而言,百年任天堂经历过数次技术革命,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个人比较不担心他们对乐趣本源的深刻认知,以及超强的 IP 惯性。索尼对于「互动娱乐」的认知和服务模式,其实从 PlayStation 初代以来就未曾有实质性的改变,云游戏的挑战对于索尼来说,冲击是最大的。

但我不认为业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会发生突变。目前过度仰赖高带宽,和上文所提及的一系列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还需要时间去解决。Google Stadia 发令枪响,但让整个游戏行业格局发生变化、让我们每一个普通玩家感知到这种变化,还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泡沫没有破灭之前不叫泡沫;革命没有人流血没命之前也不能叫革命。

无论 Stadia 本身成败,这都让我们看到了电子游戏的未来,乃至「无形的计算」的未来。我们离「脑后插管」无论如何还是更近了一步。

 

Google Assistant, Press the Start.


派早报:苹果发布新款无线充电 AirPods ,亚马逊上架 Kindle 全新青春版,苹果上架新款 iPhone 智能电池壳等

$
0
0

苹果发布新款 AirPods,支持无线充电

昨晚苹果在官网上线了新款 AirPods,新款采用全新的 H1 芯片并加入了无线充电功能。H1 芯片带来了更快和更稳定的连接速度,支持直接语音唤醒 Siri(Hey Siri),无需双击耳机。AirPods 的无线充电盒支持符合 Qi 标准的充电解决方案,功率为 5W,可为新款 AirPods 提供总共超过 24 小时的聆听时间,和最长 18 个小时的通话时间。

新款 AirPods 标准充电盒版售价 1279 元,无线充电盒版售价 1599 元。单独购买无线充电盒需 679 元。

亚马逊上架 Kindle 全新青春版,售价 658 元

昨晚(3 月 20 日),亚马逊商城上架了 Kindle 全新青春版。根据页面介绍,该款 Kindle 屏幕尺寸为 6 英寸,分辨率为 167 ppi;内置阅读灯,可随意调节亮度,在任何光线下均可享受阅读体验;存储空间则为 4GB,提供黑白两种配色可供选择,售价 ¥658。目前该款产品正在预售中,并将于 4 月 10 日发货。来源

《华尔街日报》确定加入苹果新闻订阅服务

昨日(3 月 20 日),《纽约时报》消息称,《华尔街日报》已计划加入苹果付费新闻服务,并将会在下周一苹果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不过由于在分成问题上存在分歧,其他媒体,包括《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都不打算参与苹果的计划。

报道称,为说服出版商积极加入苹果的付费新闻服务,苹果的高管试图以 Apple News 的预装规模,向出版商宣传称将会有百万级的新用户可以访问他们的内容。不过由于苹果想要收取 50% 的分成收入,引起了许多出版商的不满。来源

苹果推出新款 iPhone 智能充电壳,售价 1099 元

昨晚和新款 AirPods 同步发布的还有新款 iPhone 智能充电壳,智能充电壳支持 Qi 标准无线充电和 Lightning 线充(PD 快充),可为 iPhone 提供最长 37 小时的通话时间。新款包含 iPhone XS/XS Max/XR 的三种型号,售价均为 1099 元。

此外官网还上架了全新的 iPhone 保护壳以及 Apple Watch 表带,其中 iPhone XS 的硅胶手机壳迎来了矢车菊,夕阳和丁香色泽,iPhone XS Max/XS 的皮革套装则多了一个粉色版本,表带方面,运动表带款中还有木瓜色,蔚蓝色,留兰香色和丁香色。Nike Sport Band、Nike Sport Loop 以及现代搭扣版都有着各自的新配色发售。

腾讯「START 云游戏平台」 内测预约开启

继谷歌在 GDC 大会上公布云游戏平台「Stadia」 后,腾讯公司也于昨日开启了自家云游戏平台「START」 的预约内测页面,且仅限广东、上海地区。但页面中显示,其他地区的玩家也可以现在进行报名,日后开放测试时官方将会及时进行通知。

据了解,在近日 GDC 大会上,Unity CEO John Riccitiello 就曾宣布将与腾讯合作,在中国提供云服务支持;而在上个月的 MWC 上,腾讯还曾确认将与英特尔联手,推出云游戏平台。来源

Oculus 推出 Rift 后续更新产品:Oculus Rift S

Oculus 于昨晚正式在 GDC 大会上公布了其 Rift 头显的后续产品:Oculus Rift S,据悉 Oculus Rift S 由联想和 Oculus 合作开发,头显单镜分辨率从 1080×1200 提高到 1280×1440;帧率从 90Hz下降到 80Hz;OLED 切换到Oculus Go 上使用的LCD,并配备升级后的 Oculus Touch 控制器,此外 Oculus Rift S 放弃使用外部传感器进行位置跟踪,而是使用五颗摄像头进行跟踪,使用场景约束更少。售价上定在 399 美元,今年春季晚些时候正式推出。来源

欧盟以广告合约不公平为由,决定对谷歌罚款 14.9 亿欧元

昨日(3 月 20 日),欧盟反垄断机构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广告合约不公平」为由,决定对谷歌 AdSense 广告服务处以 14.9 亿欧元的反垄断罚款。

据了解,此次罚款是谷歌在欧盟面临的第三起反垄断诉讼案。此前两起分别为 2017 年搜索结果因偏袒自家服务 Google Shopping 而被罚款 24.2 亿欧元;另一起则发生于去年 7 月,谷歌因涉嫌 Android 垄断案而被裁定 43.4 亿欧元罚款,创下了全球反垄断罚金的新记录。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支持无线充电的 AirPods 来了,连接速度更快,续航时间更长

$
0
0

在连着两天晚上「在线发布」新款 iPad 和 iMac 之后,昨天苹果又悄悄地在官网更新了新款 AirPods。

新款 AirPods 配备了全新的 Apple H1 耳机芯片,新的芯片带来了更快更稳定的连接速度,最快达到了以往的两倍。除此之外,H1 芯片还提高了 AirPods 在设备之间切换的速度,只需过去一半的时间就能完成切换。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通话时切换到蓝牙设备的过程耗时过长,导致有部分通话内容没有听到的尴尬,而 H1 芯片可以帮助新款 AirPods 获得比以往快 1.5 倍的连接速度。

用过 AirPods 的都知道,激活 Siri 需要通过轻拍 AirPods 耳机的动作来触发,在双手腾不出来的情况下非常不方便。H1 芯片支持用语音激活 Siri,就像 iPhone 一样,只需说出「Hey Siri」就能给 Siri 发送语音指令了。

蓝牙耳机有一个游戏时音画不同步的通病,H1 芯片让新款 AirPods 将游戏时的延迟最多降低 30%,可以让你获得更好的游戏体验。

新款 AirPods 的充电盒加入了许多人期盼已久的无线充电功能。AirPods 的无线充电盒支持符合 Qi 标准的无线充电器,输入功率为 5W,可为新款 AirPods 提供总共超过 24 小时的聆听时间,和最长 18 个小时的通话时间。充电盒正面配有一个 LED 指示灯,用来显示 AirPods 的充电状态。

根据官网提供的信息,新款 AirPods 的无线充电盒可以配合上一代 AirPods 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你正在使用上一代 AirPods,只需单独购买一个无线充电盒,便可为你手上电 AirPods 进行无线充电。当然,如果你更喜欢有线充电,新款 AirPods 也可选配标准充电盒。新款 AirPods 的充电盒还支持个性化激光镌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款 AirPods 需要 iOS 12 和 watchOS 5 的支持,因此 iPhone 5、iPhone 5c 和初代 Apple Watch 及之前的设备无法使用。

价格方面,新款 AirPods 标准充电盒版售价 1279 元,无线充电盒版售价 1599 元。单独购买无线充电盒需 679 元。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苹果新硬件信息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如何防范 3·15 晚会上曝光的人工智能骚扰电话?| 科普

$
0
0

今年的 3·15 晚会相信大家应该都有关注,晚会上曝光了许多关乎我们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其中关于骚扰电话的部分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原来骚扰电话早就已经脱离人工呼叫,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只需要用一个看似神奇的探针盒子,就能轻松获取周围所有用户的电话号码;看似官方的查询渠道,竟会让第三方获取到隐私数据。

但是 3·15 晚会对此探究的并不深入,晚会时长有限,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领域问题的重视。那么:

  • 人工智能已经能够代替人来打骚扰电话了吗?
  • 我们没有主动连接,探针盒子究竟如何能获取到我们的电话号码?
  • 如何防止自己的隐私数据被第三方获取?
  • 面对这些新型的、防不胜防的技术,我们如何去防范?

这篇文章将给大家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并不智能的人工智能骚扰电话

说起「人工智能骚扰电话」大家可能会觉得很高大上,但如果把它其中的技术拆分开来,可能你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淘宝客服的自动回复大家应该体验过,骚扰电话其实就是语音版的「自动回复」。当你接到一个非人工骚扰电话的时候,流程差不多是这样:

非人工骚扰电话流程

这里面唯二的难点就是:

  1. 如何处理方言的语音识别,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2. 如何让声音听起来更像真人,像运营商语音提示那种级别肯定成不了生意。

第一点现在已经有很成熟的解决方案了,比如我们采用的讯飞输入法就支持多达几十种方言的语音识别,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也持有 3·15 曝光的璧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

壁合科技股份图,来源:天眼查

第二点各家公司的解决方法同样非常粗暴,那就是直接真人录音。这样子别说让声音听起来更像真人,其实就是真正的人声。

但是目前来讲这种骚扰电话也仅仅止于自动回复级别的复杂度,只能用关键词识别固定的模式与回答(因为每一家公司的需求都不同,所以只能做关键词识别方便客户添加)。大部分非真人骚扰电话都是起意向甄别的作用,如果你真的表达了对推销内容感兴趣,最后还是会转到人工。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其实对普通用户反倒还是有好处,因为如果你明确表达了自己不感兴趣,人工智能一般会挂断得非常果断。

探针盒子真的是找人利器吗?

无论人工智能拨打骚扰电话多么高效多么智能,如果找不到足够的用户让它去拨打,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时候就轮到探针盒子出场了。

相信大家也看过了它的简单介绍 —— 利用周围搜索到的 MAC 地址拿到 IMEI,然后转换成电话号码。

但具体是怎么拿的,又是怎么转换成电话号码的?大部分人可能就不太懂了,这里就给大家由浅入深地说说探针盒子获取手机号码的原理。

MAC 地址是什么

这里的 MAC 地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可不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它指的是硬件设备的物理地址,相当于物理设备的「身份证」。

MAC 地址的显示形式

无论蓝牙、Wi-Fi 还是有线网络的网卡,在搜索网络中其他设备的时候都会广播自己的 MAC 地址。以 Wi-Fi 连接为例,广播相当于路由器向周围大喊:「我是路由器(路由器也有 MAC 地址),快来连接我吧」,用户手机的无线模块收到之后就会说:「我是( MAC 地址),我可以连接你吗?」如果是之前已经连接过的 Wi-Fi,此处还会有 Wi-Fi 密码,路由器会同意连接请求;如果是首次连接,路由器就会返回说需要输入密码。

这些情况并不是在用户主动点击某个 Wi-Fi 连接的时候才会出现的,而是手机上的无线模块每扫描到一个新的 Wi-Fi 连接就会发生这样的对话,以便手机能够迅速地自动连上与切换无线网络。即使连接之后这种对话也会不断地进行,以保证设备稳定持续地连接。

大部分无线设备间的连接都是这种方式,正常的路由器虽然保存会保存连接过的 MAC 地址,但却不保存扫描到的 MAC 地址。

而探针盒子是一个恶意的移动路由器。它会建立一个热点,不断向周围发射 Wi-Fi 信号,吸引周围的设备来咨询连接,这个时候它就能获得大把大把周围移动设备的 MAC 地址并保存起来。

拿到了 MAC 地址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转换成 IMEI 了,那么 IMEI 码又是什么?为什么探针盒子不直接使用 MAC 地址而用 IMEI 来转换电话号码呢?

IMEI 是什么

IMEI 是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机序列号、串号。既然 MAC 地址是物理设备的「身份证」,那么 IMEI 就是移动设备的「身份证」。

为什么手机等移动设备要单独用一个自己的识别码呢?这就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因为移动设备(主要是手机)出现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功能(2/3/4G 上网、Wi-Fi 、蓝牙之类的),所以创造了 IMEI 来识别不同的移动设备。我们只需要在电话拨号处输入 *#06#,就能看到自己手机的 IMEI 码。

查看 IMEI 码

之所以使用 IMEI 而不是 MAC 地址来转换用户电话号码,是因为一台手机可以有不只一个 MAC 地址,比如移动上网模块有 MAC 地址,Wi-Fi 模块又是另一个 MAC 地址,并且 MAC 地址可以比较容易地修改(很多系统都会自动修改,下文会提到)。

而 IMEI 与设备主板是绑定的,一般情况下无法修改(当然用户也可以对应用伪造,不过比较麻烦),这使得 IMEI 能够更加准确地标识用户身份。但 IMEI 不能远程直接获取到,所以需要多一步从 MAC 地址拿到设备的 IMEI。

「设置 - 关于」里面可以看到不同的 MAC 地址

MAC 地址到手机号码的转换过程

这里所说的「转换」,其实并不是类似数据加解密那种转换,更像是拿着一个数据去「查询」另一个数据。

我们平常使用手机的时候,第一次打开应用都会提醒你应用需要的各种权限,是否允许。其中应用获取 WLAN 连接情况,要的就是 MAC 地址;获取手机状态和身份,要的就是 IMEI 码。

手机身份请求

应用获取我们的 MAC 地址和 IMEI 码,很多时候都是使用统计平台的统计 SDK(代码包)来管理这些信息的。如果统计平台不妥善保管这些数据,随意拿出去倒卖或者被黑客偷走,营销公司拿到手就能通过 MAC 地址查询到相应的 IMEI 了。

那 IMEI 又是如何进一步转换成手机号码这一看似不相关的数据呢?

答案就是实名制。

基本上国内所有的平台注册账号都需要绑定手机号码。如果恰好你注册了请求上面两个数据的应用的账号,而这个应用背后的公司对数据管理不当造成泄露或者干脆就是监守自盗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个人身份信息已经成功地暴露在了无数双不怀好意的眼睛之下。因为现在这个应用已经同时获取到了你的三个重要信息:MAC 地址、IMEI 号、手机号码。

所以你知道探针盒子通过 MAC 地址来转换成手机号码这一神奇操作背后的原理了吧。如果营销公司再用这三个信息去查询不同平台收集到的不同数据,那么拿到这一手机号码机主的姓名、身份信息、收入、人际关系网,甚至最近的位置做了什么活动都是有可能的。

现在整个流程都已经清晰说明,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现在骚扰电话行业的工作流程:

  1. 商家拿着探针盒子到处走,或者放置在人群密集的位置,收集周围的 MAC 地址,并上传到数据库服务器。
  2. 服务器用这些 MAC 地址去匹配之前从各个地方购买收集的 IMEI 数据,再通过 IMEI 数据去匹配到电话号码。
  3. 匹配到的电话号码和其他信息会分配给机器人。
  4. 机器人开始自动拨打骚扰电话,困扰无数人后开始甄别出有意向的客户。
  5. 这些客户信息交给人工客服,人工客服继续骚扰。

小知识:Wi-Fi 定位的原理

有时候我们发现即使没有打开 GPS,也没有打开移动网络,只连接 Wi-Fi 的时候,应用也能获取到相对精准的位置,而且定位速度往往非常快。这就是 Wi-Fi 定位,背后则是上面提到的原理:MAC 地址记录,不过这次记录的不是手机 MAC 地址,而是发送信号设备的 MAC 地址。

手机经常移动,而路由器等发射信号设备位置则通常是长时间固定的,手机系统里面的位置服务商们(比如 Google,百度等)会在 GPS 或者移动网络打开(基站定位)的时候记录手机扫描到的路由器的 MAC 地址。位置服务商们也会从运营商那里通过 IP 确定不同设备的地址。

这些地址会被存储到服务器上,下一次有用户提交定位请求时,如果用户周围恰好有三个已知位置的路由器 MAC 地址,就形成了传统的三点定位,用户的位置就这样不需要 GPS 与移动网络也能确定出来了。那些所谓能够「手机定位」,「手机跟踪」的私家侦探和黑产们大多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上面的情况听起来好像很惊人且无处可躲的样子,那么现实情况真就这么糟糕吗?我们就真的只能坐以待毙了吗?其实不是的。

随机 MAC 地址

这么明显的灰色产业早就已经被苹果和谷歌公司所知悉,并在自家的系统上做出了相应的防御行为:

  • 苹果公司自从 iOS 8 之后,就全面采用随机 MAC 地址来防止扫描 Wi-Fi 过程中 MAC 地址被记录。不过,连接之后用的仍是真实 MAC 地址,所以仍旧可以通过建立钓鱼无密码的 Wi-Fi 热点,来拿到相关数据。另外,自从 iOS 7 之后,手机里面的应用也获取不到手机真实 MAC 地址了(虽然还是有各种奇技淫巧可以拿到……)。
  • 谷歌家的 Android 这边类似,从 Android 6.0 以后加入了扫描时提供随机 MAC 地址的特性。Android 8.0 之后更是在开发者选项里面提供了连接时也随机 MAC 的选项,连接不同的 Wi-Fi 会使用不同的 MAC 地址。

看来只要尽快升级到最新系统就可以避免这些情况了,听起来还挺安全是不是?

但现实中这个也很难做到,首先骚扰电话的目标客户本身就不是那种会自己主动寻找最新系统升级的手机用户。比如大爷大妈们手机可能到手后永远都不会升级系统。

另外,Android 这边还存在着国产定制系统把连接时随机 MAC 地址甚至扫描时随机 MAC 地址给阉割了(搞不懂为啥要阉割……)的问题。比如 MIUI 就在 3·15 后把阉割的这个功能给加了回来,华为也在 3·15 之后特地宣传了这个功能作为卖点。

至于手机应用随意获取 MAC 地址和其他权限,不给权限不给用这些点一直是 Android 比较让人诟病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 不 Root 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像是 App Ops 这样的应用来轻松地管理所有应用的权限。它比起系统自带的权限管理更加地详细和直观,还能禁用许多系统权限管理没有的权限。并且 App Ops 与系统的权限控制是独立的,你可以在应用里面同意任何权限,只要在 App Ops 里面禁用了相关权限应用就只能获得空数据。

    详细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我的文章:真正解决你的痛点,那些良心的 Android 独占应用:隐私工具篇

    App Ops 设置
  • Root 后的情况:Root 手机后我们的选择就更加多了,比如我在文章《在 2019 年,Root 是否还有必要? | 观点》中提到 Root 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随意修改系统的配置还有文件。这样我就可以借助应用变量这类工具,来实现给不同应用不同的自定义的系统参数,甚至直接随机伪造全套系统参数出来,每天都换「新手机」,让应用永远无法追踪你。

    应用变量设置

确认连接时使用随机 MAC 地址是否开启

FING(Android 版)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局域网设备查询应用,它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哪些设备连接了当前的无线网络,能查看每一个设备的品牌型号操作系统等。最重要的它还能列出每一个设备的 MAC 地址,通过切换不同的 Wi-Fi 再在 FING 里查看本机的 MAC 地址就可以知道这台手机是否实际开启了连接时随机 MAC 地址。

FING 界面

Windows 电脑也可以在「设置 - 网络与 Internet」里面查看与开启随机 MAC 地址的功能(需要网卡硬件及驱动支持)。

开通高频骚扰信息拦截功能

如果你是中国移动用户,同时身处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河南、福建、天津、重庆、浙江这 11 个省之一,那么可以尝试发送短信 ktfsr到 10086 开通高频骚扰电话拦截业务,这个业务可以云拦截骚扰电话。

开通短信

关注相关公众号「绿盾防护试点」可以设置接到骚扰电话的提醒类型(不提醒、短信提醒、微信提醒)、查看拦截记录、手动添加黑名单等。

亲自动手确认第三方应用安全性

3·15 晚会还通过实际测试「社保掌上通」这款应用揭露了一个互联网行业内比较普遍的规则,那就是用户查询第三方信息要在自己服务器过一遍

无论是我们平时通过第三方应用买火车票、飞机票等各种票,还是通过第三方应用查违章、查社保等各种信息,都需要填写很多身份验证数据。虽然每次填写后,它们都能返回正确的你想要的官方信息,但实际上你填的身份数据却不是直接被用于官方页面查询,如果你像 3·15 晚会那样抓包,会发现部分应用的查询请求地址是应用自己的服务器。

携程用的是 12306 的官方查询通道

我们不能说应用这样处理数据就一定是做一些不可告人的事情,但是这些数据在它们服务器上有没有储存,储存了有没有泄露(或者主动泄露)都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事情。如果这些信息泄露的话,一段时间后就有可能成为我们接听到骚扰电话里面内容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知道应用是否有「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也可以亲自动手抓包你感兴趣的应用。Android 手机上使用 Packet Capture(iOS 上可以使用 Surge 等带有抓包功能的应用)可以实现无 Root 抓取 HTTP 与大部分 HTTPS 数据,还能针对单个应用进行抓包。重点是使用起来非常简单直观,开箱即用。

以查询火车票信息为例,我们可以在点击查询按钮前打开 Packet Capture 开始抓包,然后按下查询按钮查到交税信息后返回 Packet Capture 停止抓包。如果你看不懂抓到的数据完全没问题,我们只需要确认抓到的请求是不是发往官方的网站就可以了:

主要看圈起来的网址是不是官方的网站域名

自己动手确认起来并不困难,也能给自己一个安心。

结语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每时每刻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也要承受着科技带来的新问题。正确的技术也可以用在不正确的方面,人工智能骚扰电话与探针盒子所反映的问题,正是用户和灰产黑产间极大的信息不对称,让自身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待宰的羔羊。

除了期待技术方面的改进,国家方面严加治理,我们普通用户也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主动出击,给自己带来一片清静。


《BaBa is you》神作预定,本周不能错过的 5 款新游戏丨新游派

$
0
0

从本周起,「新游派」将不仅为你推荐 App Store 每周新游戏,我们还会从其他平台新推出的游戏中,筛选质量不俗的佳作,推荐给关注少数派的游戏玩家。

本周,移动平台我们选择了玩法丰富的《跨越星弧》,以及本体人气极高的《节奏地牢:衍生》,Steam 平台请大家务必体验口碑爆炸的《Baba is you》。在主机平台除了《只狼:影逝二度》这个本周马上就要开售的热门大作外,NS 平台上获得超高评价的的《红弦俱乐部》也值得一试。

本周新游推荐

跨越星弧 StarArc

移动平台 / Roguelike、回合制、冒险 / 评分:8.4 / 中文

毫不夸张的说,《跨越星弧》算是近期传统商业化移动游戏中的一股清流。尽管依旧采用了相对传统的「角色养成 - 开图冒险」的模式,但是这款作品整体无论从画面风格还是玩法细节都能看出制作团队在商业化与游戏性的平衡上花足了心思。故事背景设定在可以轻而易举进行星际旅行的科幻未来,美漫画风与电音配乐打造出了《银河护卫队》式的复古科幻风以及独特幽默感。

游戏本身是一款以推图战斗、角色培养、装备驱动为核心的游戏,这种极易疲倦的游戏类型在添加了丰富的剧情文本、大量随机事件、星球(副本)探索度、武器与套装搭配、队伍站位、地形环境要素等等机制后,可玩性极其出彩。当然对于雷霆的游戏来说也依旧有着不可或缺的传统 —— 肝。

然而如果你将它作为一款以故事推进为核心(PVP 目前并不重要)的作品,后续可发展性(如更多的星系、星球,更多的可操控角色以及可持续丰富世界观的剧情)让我非常看好这款游戏。你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1)、TapTap 以及 官方网站 下载该作品。


节奏地牢:衍生 NecroDancer: AMPLIFIED

移动平台 / 节奏、类Rogue、动作 / 评分:8.7 / 中文

曾在 Steam 备受赞誉的《节奏地牢》衍生 DLC《NecroDancer: AMPLIFIED》在本周以完整独立作品的形式登陆移动平台。喜欢游戏的读者对《节奏地牢》应该不会陌生,这款根据音乐节拍探索地牢的游戏以其丰富的可玩性和超硬核的难度被捧上神作。

关于这款作品就不用再细讲,要知道本作在当初作为一款相对低价的 DLC 发售时,全新的角色、音轨、关卡等等为游戏本体续了超长的时间,不少玩家表示即便是作为独立完整作品推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曾经没有接触过《节奏地牢》、对「节奏类」音游不是很擅长,建议慎重考虑,因为随便一个小怪都可能把你虐得死去活来。你可以在 App Store(售价 ¥30)、Steam(售价 ¥28,需拥有《节奏地牢》本体)购买该游戏。


巴巴是你 Baba is You

Steam、NS / 解谜、独立、脑洞 / 评分:9.6 / 英文

这款在 Nordic Game Jam 2017 上大放异彩的解谜小游戏终于在近期推出了完整版,上线一周在 Steam 平台保持着 99% 好评率。这是一款纯粹以「玩」取胜的游戏,与在规则下玩游戏不同,这款游戏中「玩」的是游戏规则。

场景规则由单词组合而成,比如当你推动单词组合将「Baba is you」变成「Flag is you」,则接下来你可操控的角色便会从「Baba」这只小狗变为「Flag」这个旗帜。而场景结构、胜利条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重组变更。

没有标准的通关方式,没有固定的胜利条件,玩家可以大开脑洞变化出独一无二的游戏过程。这款特立独行甚至有点颠覆性的解谜游戏则表示几乎可以预定为本年度最有趣的作品(任性评价)。我非常强烈的想要安利给所有玩家,你可以在 Steam(售价 ¥50)、Nintendo Switch(售价 $15)购买该游戏。

荒原四日 Don't Escape: 4 Days in a Wasteland

Steam / 冒险、点触、末日 / 评分:8.5 / 英文

这款游戏的制作者是 Scriptwelder,此前一直专注于 Flash 游戏的开发,其中比较具有知名度的是《Deep Sleep》以及《Don't Escape》系列(现在你还可以 免费玩到),这款游戏算是他正式转为平台型游戏独立制作人的首部作品。故事发生在末世,玩家需要在这片危险的废土上尽力生存下去,点触式玩法很少与生存游戏进行组合,然而这部成品却出人意料的有趣。

与该系列之前的作品风格类似,全像素画风与细腻的动作表现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个荒凉的世界以及危机四伏的惊悚感。游戏也并非纯线性推进,在你每一次开始新游戏时,每一个章节都会有潜在的变化,这些变化会逐步影响你后续的生存规划。同时时间管理也在这个看似单薄的游戏中提供了代入感与沉浸感极强的游戏性。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在 SteamGOG(售价 ¥48)购买该作品。

红弦俱乐部 The Red Strings Club

NS / 赛博朋克、像素、互动小说 / 评分:9.2 / 中文

鼎鼎大名的《红弦俱乐部》在本周推出了 NS 版本,这是一款(对某些玩家来说)极度致郁的情绪作品,虽然依托像素画风与电子配乐构建了霓虹迷离的科幻世界,也通过互动小说的形式将故事变成了可以点击与交互的游戏。然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是一个需要玩家不断自解,探索人类与情绪本质的故事、一道思辨的哲学题。

关于这款游戏的讨论和评价已经非常多了,自去年年初上线 Steam 一直保持着「极度好评」的优秀评分。我相信不同玩家对于整个游戏的感受和体验都不相同,如果你喜欢赛博朋克,或者是寻求一款有思考与深度的游戏作品,可以试试。你可以在 Nintendo Switch(售价 $14.99)、Steam(售价 ¥50)以及 GOG(售价 ¥50)购买该作。

你可能会感兴趣

锈湖公布系列新作

锈湖(Rusty Lake)系列已经成为了点触式解谜游戏中的经典之作,近日团队公布了即将在夏季发行的最新作品(暂未定名),并且配上了「It’s time to enter the maze! 」这样的 Slogan。

从预告片来看,尽管画面风格从与《锈湖》系列差别很大,然而简笔素色的场景、人物却依旧透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诡异气息。团队表示这将会是一个新的风格和新的故事,但是在预告片结尾突然出现的 Crow 会不会预示着可能在某些剧情上会有联系。本作目前暂时没有更多信息,预计将会在今年夏季正式推出。

Apex 英雄新赛季、新英雄上线

Apex 英雄「第一赛季狂野边境」在昨日正式上线,这也是该游戏推出至今的第一个大版本,包含赛季通行证与一位新英雄。

新英雄「Octane(辛烷)」的技能组合可以提升移动速度,且快速恢复自己生命值,终结技能布置弹跳平台可以上天(泛用性还是不错)。通行证有 950 和 2800 两个价位(游戏币),具体细节可以在 官方网站 查看。  

《只狼 影逝二度》本周开售

3 月 18 日,FromSoftware 公开了一段《只狼 影逝二度》宣传介绍影片,从故事背景、系统设定、战斗策略等几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本作。从预告可以看出,相比《黑暗之魂》,忍义手的加入让整个游戏的灵活性大大增强,玩法十分丰富,拥有了更加巧妙的击杀方式。该作将于 3 月 22 日登陆 PS4/Xbox/PC,支持官方简繁中文。 

游戏演示视频:

中文字幕版来自 小虎SDoIC

《战地5》大逃杀模式公布预告

3 月 15 日,EA 放出了《战地5》大逃杀模式「火线风暴」的官方预告,预告片的质量保持了 EA 一贯的高水准,所展示的内容和玩法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唯一的称得上亮点的地方可能就是这个「火圈」了吧。在该模式中,玩家可以单排、双排或四排,每局比赛最多 64 人,地图中拥有海陆空载具,也有专门对付载具的武器和配件。相比如日中天的《Apex英雄》,不知道「火线风暴」能不能从中分得一份羹,让 EA 来一场「我打我自己」的内部竞争。

该模式将会是免费更新,上线日期未知。 

🔗原视频

《愤怒的小鸟》AR 版开启预约

3 月 19 日,Rovio 宣布《愤怒的小鸟》AR 版《Angry Birds AR: Isle of Pigs》将于 4 月 11 日正式登陆 iOS,你可以在 AR 中感受更加沉浸的鸟猪大战。游戏采用了免费下载的形式,目前预约页面已经上线 美区,国区暂未上线。

🔗原视频

以上就是本周的新游推荐,希望大家游戏愉快!

(本期「新游派」由 @AzazelTicy@一只索狗 联合撰写)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XMind 推出的轻量化脑图工具,时隔两年迎来大版本更新:Lighten 2

$
0
0

我在写第一代 Lighten 的 介绍文章 时对它的定义是「回到脑图最开始的样子」,而上周 Lighten 带来了第二代大版本更新,这款思维导图工具在官网也获得了新的诠释:

全新的 Lighten,从头至尾的设计,从功能到界面再到交互。仍然保持了一个思维导图软件的核心。在美学和功能中寻求平衡,充满乐趣的交互,恰到好处的功能,让用户轻易上手,享受思考的乐趣。

那么,时隔两年的大版本迭代,全新的 Lighten 在脑图功能方面有没有不一样的变化?对比同门的 XMind,它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起来看看这次大版本 Lighten 更新了哪些内容吧。

找回用纸笔画脑图的灵活体验

相比观感上的变化,我认为 Lighten 2 更想强调一种「脑图笔记本」的概念。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功能越复杂的工具在使用的时候越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压迫感,或者说仪式感——比如很少有人用 Word 来记录简单几句话就能写清楚的随记,或者用 Excel 来当计算器。对我自己来说,如果用 XMind 这类工具来画脑图,我会花很长时间去纠结它的线条、颜色和排布等,所以我最喜欢的脑图工具其实是不用先考虑层级和样式、可以自由记录的 Scapple

Lighten 2

Lighten 2 同样支持了类似 Scapple 的记录方式:有了灵感先记录下来,不用考虑节点之间的层级和样式,在发散思维的时候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记录,在组织方面也能让我们更容易厘清思路。

Lighten 2 在记录上更加灵活和自由

如果说之前的 Lighten 是为了区别于同类型脑图工具的负重感,让大家将视角重新放回脑图本身,那么 Lighten 2 则是希望大家习惯于用脑图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去记录自己的想法,在灵感迸发的时候能够随手打开软件进行记录和思维发散,记录结束后也不必纠结于这个文件应该存储于哪个文件夹,本地还是云端,让画脑图这件事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

此外,Lighten 2 还支持了直接通过移动端拍下我们通过纸笔手绘的脑图并存入软件中,对于仍然习惯于纸笔记录、却放不下数字化管理便利性的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

新增手绘风格主题

可能是为了契合自身「轻量化」的标签,Lighten 2 新增了四种手绘风格的主题,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手绘风格下的默认中文字体过于「正经」,和软件的整体风格太过违和。

手绘风格主题

XMind 旗下那么多脑图工具,我该怎么选?

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脑图」这个概念其实已经不用赘述,而同类软件之间的差异也大多是 UI、操作习惯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区别。不过,我想可能有不少人想要了解 XMind 这么多产品线间的区别,对此我做了一个简要的对比表格,如果你还在由于 XMind 旗下这么多款脑图工具该怎么选,希望这份对比表格能帮到你:

XMind 旗下各款脑图工具对比

一些题外话

作为 XMind 8 Pro 的付费用户,我对它们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策略其实并不喜闻乐见。冲动消费如我当年看完官网介绍后没有试用便直接购买了 XMind,却没想到它在 Mac 上卡顿和掉帧问题不断,联系了官方之后我才得知这些问题是因为 XMind 用的旧版代码与新的 macOS 系统和设备愈发不兼容导致,并表示会在之后修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XMind 在上架新版的时候已经知晓了问题,所以在等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看着它先后出了 Lighten 和 XMind: ZEN,甚至在撰写本文时看着 Lighten 2 我的内心还是非常百感交集。

不过,XMind 的卡顿问题在后来的几次更新中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从之前少数派 对 XMind 的采访 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实际上对于几款软件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目标用户,至于这样的产品策略究竟是好是坏,要等待市场来检验。

Lighten 2 采用订阅制,年订阅价格 ¥203 可同时解锁 macOS 和 iOS 版本,软件支持免费试用一周,如果你也喜欢自由、灵活的脑图记录方式,不妨试试 Lighten 2。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无关通知延后推送,这款应用能帮你更好地专注工作:Daywise | App+1

$
0
0

正如 @Clyde 在本周的派评中所言,在网络并不算畅通的时代,通知系统存在的初衷是为了让消息更即时,提高沟通的效率;但当下,过载的通知却已经成为了一种负担,一般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一条花边新闻推送夺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人会选择开启静音或免打扰模式,可是它们往往只能笼统地管理所有软件的通知,在过滤通知的粒度方面有些粗放,有时甚至还会因忘记关闭静音或勿扰,出现错过来电等这样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困惑,新近推出的 Daywise 就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Daywise 是一款能够帮助你管理手机通知的软件,它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将你所需要接受通知的软件(如 Slack、Gmail 等)与相对无关紧要的软件(如淘宝,知乎)合理地按照两种推送规则进行区分和推送。初次启动时,Daywise 就会对我们设备中已经安装的应用进行粗略地扫描和分类,后续我们也可以自行手动编辑规则列表。两种规则意味着两种通知推送方式:

  • Instant:分类在该规则的软件会即时推送通知。
  • Batched:在一个合理的时间点批量接收该时段里所有的通知推送。

其中「Instant」规则无需过多设定,我们只需将应用扔进这个规则下即可应用生效;后者「Batched」则就需要稍微花点功夫为它们设定接受通知的时间—— Daywise 默认时间表给出了一天四次的推送规则,包括早上、中午、下班和睡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作息时间修改不同时间段的具体时间点,尽可能不让这些无关推送在工作时间段内打扰到自己。

随后我们就能在首页的「Inbox」中看到距离下一次推送的时间了,当推送通知的时间来临,Daywise 会将这段期间所有的应用通知整合为一条进行推送,点击进入 Daywise 才能进一步浏览详情。

不过 Daywise 也并非设置之后就必须一板一眼地执行,如果你偶尔想给自己一个「小假期」,也可以点击主界面右下角的按钮暂停 Daywise。为了避免你放弃治疗,Daywise 只提供了仅限当天周期内的暂停选项,因此也非常适用于工作日期间的工作场景。

除了软件上的限制,对联系人通知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我们在「Assistant」中的「Add VIPs」页面中即可为重要的联系人标星,被星标的联系人发来的短信或打来的电话也都不会被推迟。

在 Android 9 里的新功能中有一个「数字健康」功能,不过就目前 Android 9 的更新率和数字健康的适配进度来看,很多人还是不能体验到这一功能。Daywise 则通过「Insights」页面来展示我们在「Batched」与「Instant」两种规则下收到的推送通知数量与花费在手机上的总时间,将通知打包并分类推送的方式究竟能不能提高你的工作效率,这个页面的数据应该能给出答案。

你可以在 Play 应用商店下载到这款免费应用。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派早报:Facebook 被曝明文储存数亿用户密码,腾讯公布 2018 年全年财报,美图将于今年关闭智能手机业务等

$
0
0

Facebook 被曝明文储存数亿用户密码

昨日(3 月 21 日),据网络安全记者 Brian Krebs 的一份报告称,Facebook 存储了多达 6 亿个没有加密的用户帐户密码,数量占全球 27 亿用户的 22%。这些账户密码可以作为纯文本,被 2 万多名 Facebook 员工搜索。

Facebook 在一篇 博文中证实了这一消息,并表示「已经修复了这些问题」。同时作为预防措施,Facebook 将通知所有被发现密码以这种方式存储的用户。来源

腾讯公布 2018 年全年财报,全年收入 3126.94 亿元

昨日(3 月 21 日),腾讯发布了 2018 年全年及四季度业绩财报。数据显示,腾讯 2018 全年收入 3126.94 亿元,同比增长 32%,该增长主要是受金融科技服务、社交及视频广告、数字内容订购及销售的推动;全年盈利 774.69 亿元,同比增长 19%。第四季度营收 849 亿元人,同比增长 28%,净利润达 142.3 亿元人民币。

财报中还提到,微信及 WeChat 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增至约 10.98 亿,同比增长 11%;2018 年智能手机游戏收入 778 亿元,同比增长 24%,个人电脑客户端游戏业务全年收入 506 亿元,下降 8%;网络广告业务收入人民币 581 亿元,同比增长 44%;2018 年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80%,其中云收入增长超过 100% 达到人民币 91 亿元。来源

美图将于今年关闭智能手机业务

昨日(3 月 21 日),美图公布了 2018 年全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在 2018 年的总营收为 27.915 亿元,同比减少 37.8 %;公司在 2018 年净亏损 12.545 亿元。

美图方面总结称,营收同比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智能手机业务低迷。财报中提到,美图的智能手机业务以及电商业务亏损分别为 5 亿元人民币以及 2 亿元人民币,美图预计将于 2019 年中旬之前完全关闭这类业务。

此前,美图曾宣布和小米达成技术合作,授权之后的美图手机将由小米负责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而美图公司将提供影像技术与美颜算法的共同支持。来源

传无光驱版 Xbox One S 将于 5 月 7 日发布

昨日(3 月 21 日),据 Windows Central 的报道,微软将于 5 月 7 日推出此前传闻已久的无光驱版 Xbox One S 。Windows Central 表示他们已经取得相关文档,微软将这台主机命名为「Xbox One S All-Digital edition」(Xbox One S 全数字版)。

图 / Windows Central

据报道,微软为这款主机配备了 1TB 硬盘,以及《极限竞速 地平线 3》、《盗贼之海》和《我的世界》的数字版。有传闻称微软将提供一项游戏预装服务,让主机送到玩家手中之前就预先安装好对应的游戏。来源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工具推出 macOS 版

微软今天正式宣布,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工具将推出 macOS 版。Windows Defender 的高级威胁防护(ATP)将重新命名为 Microsoft Defender Advanced Threat Protection(ATP)。微软为 Mac 开发了一个专用的 ATP 客户端,它提供了完整的病毒和威胁防护及执行快速或完整扫描的常规功能。不过目前该服务仅支持企业环境,尚不清楚何时推出针对消费者的版本。来源

图 / The Verge

Google Podcasts 网页版悄然上线

近日有国外网友 发现,通过对 Google Podcasts 的分享链接进行修改,可以直接跳转至正在开发当中的 Google Podcasts 网页版。目前这个网页版提供了与 Android 客户端版本相似的播客剧集清单,点击任意一期节目即可打开播放,播放器支持基础的播放/暂停、快退快进以及变速等等功能,整体交互与网页版 YouTube Music 和 Play Music 类似。来源

雷蛇宣布与腾讯在游戏领域展开合作

昨日(3 月 21 日),据 TechCrunch 消息,雷蛇宣布将与腾讯在游戏领域展开合作,并将涵盖硬件、软件和服务三大方面。据了解,硬件方面,《绝地求生》和《堡垒之夜》等腾讯手机游戏内容将能在雷蛇硬件上以最优化的形式呈现,包括雷蛇手机和其它手机周边游戏配件;而软件方面,腾讯游戏将在雷蛇手机游戏平台及 Razer Cortex 雷游手机游戏启动器上得到最佳发挥。

此外,两家公司还表示,他们可能会「探索手机游戏的其他方面变现的机会」。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新硬件已悉数亮相,今年第一场苹果发布会还剩什么看头 | 前瞻

$
0
0

上月,苹果公布了它本年度第一场发布会的消息:这场发布会将以「好戏开幕」为主题,于 3 月 26 日凌晨 1 点(北京时间)在乔布斯剧院举行。与以往在春季发布会推出一些新硬件的情况不同,外媒都认为这次发布会苹果将会主推全新的订阅服务,包含视频流媒体和新闻杂志等内容。虽然之前大家纷纷猜测春季发布会推出 AirPods 2、AirPower、iPod Touch 等硬件产品,但这也随着这两天苹果接连更新 iPad、iMac、AirPods 等而成为了不可能。

图片来源:苹果中国官网

推荐阅读:

所以,目光的焦点又重新回到了订阅服务上。熟悉苹果的读者对于苹果提供的服务应该不陌生,我们在国内也可以正常使用包括 iCloud、Apple Music、Apple Pay 在内的多种服务。但是,说起苹果要提供视频流媒体的订阅服务,我想很多人都会感到些许意外。那么,苹果为什么要选在这个节点进军流媒体视频领域呢?春季发布会上又会发布什么新产品呢??这一切还是得从 iPhone 说起。

苹果为什么要做流媒体视频

从下图可以看出,iPhone 的销量在 2015 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并进入了瓶颈期。2018 年,苹果在 9 月份发布的 iPhone 旗舰机型上采用了全新的价格策略,希望用更高的单价来抵消 iPhone 销量衰退的影响,从而达到维持利润的目的。但是,消费者们并不买账。从苹果公布的 2019 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来看,iPhone 的利润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 15%。近期,意识到定价问题的苹果也通过渠道优惠和官网 24 期免息等手段变相降价,希望能以此刺激一下新款 iPhone 的销量,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图片来源:statista

回到财报上,在「按产品类别分类的净销售」这一项,我们可以看到服务这一部分的净销售额从 2018 年同期的 91.29 亿 增长到了 108.75 亿,涨幅高达 19%。对于苹果来说,抓住这个契机来减少在营收上对 iPhone 的依赖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图片来源: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苹果通过 Apple Music 在流媒体音乐上尝到甜头后,也势必想从流媒体视频这一块大蛋糕中分到一块。其实苹果想做流媒体视频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早在 2016 年 10 月推出的全新 TV app 中就集成了 iTunes 和其他 app 所提供的各式电视节目和电影。不过,如果用户想收看或者购买第三方视频服务,还是需要跳转到其他的 app 中。所以,在 2018 年彭博社就有 报道称苹果有计划将第三方视频 app 中的订阅服务购买及播放功能全都迁移到自己的 TV app 上。在昨天 Recode 的 报道 中,支持了彭博社的上述说法,即不提供类似于 Netflix 的内容形式,而是直接在 TV app 中提供各家流媒体视频服务的购买选项,不需要跳转到第三方应用。

图片来源:苹果美国官网

虽然苹果已经在流媒体视频领域落后于 Netflix、Hulu 等厂商,但是如果春季发布会真的如预期一样推出自己的流媒体视频订阅服务,还可以赶在迪士尼的流媒体平台公布差不多两到三周之前,比华纳传媒的流媒体平台甚至可以早数个月。所以,这对于苹果来说或许是当前最佳的时机来推出自己的流媒体视频订阅服务,再晚就真的分不到羹了。

春季发布会能看到什么

苹果打算在春季发布会上推出的流媒体视频服务到底会是个怎样的产品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流媒体视频服务由两部分组成:苹果自制的内容和来自第三方流媒体视频服务提供商的内容。

为了制作苹果原创的剧集,苹果在 2017 年推出自己第一个真人秀节目「Planet of the Apps」之后,就雇用了来自索尼影业的两名前高管:Jamie Erlicht 和 Zack Van Amburg,他们直接向苹果的高级副总裁 Eddy Cue 汇报工作。

图片来源:Planet of the Apps 官网

苹果此番进军好莱坞,也与大批的明星、制作人和导演达成了合作协议,比如 Reese Witherspoon、Jennifer Aniston、Brie Larson、Jason Momoa、Octavia Spencer、J.J. Abrams、M. Night Shyamalan 和 Steven Spielberg 等。

根据纽约时报得到的 消息,第一批拍摄完成或者接近完成的剧集包括了以下项目:

  • Untitled Series With Reese Witherspoon and Jennifer Aniston
  • “Amazing Stories,” a Steven Spielberg Reboot
  • “Are You Sleeping?” a Mystery Starring Octavia Spencer
  • “For All Mankind,” a Ronald D. Moore Sci-Fi Series
  • “See,” With the “Aquaman” Star Jason Momoa
  • A New Shyamalan Thriller
  • “Little America,”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Big Sick”
  • A Comedy From the “It’s Always Sunny in Philadelphia” Duo
  • “Central Park,” a Cartoon Musical
  • “Home,” From the Documentary Filmmaker Matt Tyrnauer
  • “Dickinson,” an Emily Dickinson Comedy

但是,Bloomberg 在 3 月 13 日的 报道中称,苹果自制的电视剧和电影尚处于制作中,所以春季发布会上苹果的流媒体视频订阅服务推出后,绝大多数的视频内容将会来自于外部的内容提供商。

HBO、Showtime 和 Starz 等付费视频内容制作方都在考虑苹果是它们的竞争对手、潜在的合作伙伴还是介于两者之间,但需要在本周五之前决定要不要和苹果达成合作,因为美国当地时间下周一苹果会在春季发布会上宣布相关的事宜。

不过不容乐观的是,Netflix 的 CEO Reed Hastings 在近日 宣布: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Netflix 的内容,Netflix 将不会加入苹果的流媒体视频平台。考虑到马上将推出自己的流媒体视频平台的迪士尼和华纳也很有可能拒绝加入,另一家流媒体视频服务商 Hulu 也迟迟没有表态,苹果从外部的内容提供商获取的内容真的能撑得起它的流媒体视频平台吗?答案只能在 3 月 25 日的发布会上揭晓了。

除了流媒体视频还有什么

这次发布会苹果可能还会推出另外两件新品:内置于 Apple News app 的新闻和杂志订阅服务,以及苹果和高盛合作推出的一款信用卡。虽然这两件新品与中国用户铁定无缘,但也不妨来了解一下。

苹果之前在 Apple News app 中已经开始尝试新闻服务,出版方提供内容,苹果提供重排版和分发,因为内容不收费,所以双方不涉及分成的问题。但是,根据纽约时报的 报道,苹果在下周发布后上打算推出的新闻订阅服务中提出的分成比例遭遇了主流出版商们的抵制,高达 50% 的抽成让这些出版商们怀疑自己很难从与苹果的合作中受益。虽然这些传统的新闻出版商们希望通过苹果获得更多的用户,但是远远高于 App Store 开发者(30%)的分成比例以及苹果要求获得出版商们所有内容的做法,让很多主流的新闻出版商都已经萌生了退意。

图片来源:苹果美国官网

除了苹果苛刻的合作条款带来的影响,传统出版商也开始思考通过互联网平台如 Apple News、Facebook、Medium 等分发内容让它们丧失了对自己内容和用户数据的把控,包括阅读体验、信用卡信息、电子邮箱地址等。这些主流新闻出版商更希望读者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网站来阅读新闻,这样一来他们还能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据纽约时报 报道,截至目前只有华尔街日报和苹果达成了合作的意向,将会在下周一的发布会上宣布,而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都选择了退出苹果的新闻订阅服务计划。彭博社在 报道中提到,纽约时报甚至已经开始从 Apple News app 中撤下更多的内容。

而杂志部分类似于苹果一年前收购的 Texture 提供的内容,会与新闻订阅的内容一同内置于 Apple News app 中,虽然与视频的订阅服务分开提供,但是消息人士 透漏苹果可能会对同时购买多种服务的用户提供一定的折扣。

图片来源:Texture 官网

流媒体视频、杂志订阅,还有与高盛合作的信用卡,加上几乎不可能有的新硬件,苹果这次的发布会对中国观众们好像不太「友好」。消费者们缺少了买买买的新动力,苹果在大中华区的销售业绩也还会持续难看下去。至于苹果究竟能否靠流媒体视频和新闻服务成功转型,发布会上是否会有「One More Thing」,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题图来自于苹果官网。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苹果新消息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有趣的长曝光照片,Spectre 帮你一键拍 | App+1

$
0
0

夜幕下的车流,奔腾不止的江水,天空漂浮的云彩……我们要如何用静态的照片展现出它们的动态美呢?不如试试长曝光吧。长曝光,也就是在拍摄照片时降低快门速度,增加曝光时间,从而拍出别具一格的照片。今天推荐的这款与 Halide 师出同门的 Spectre 可以帮你轻松拍摄长曝光照片。

使用 Spectre 拍摄的车流(经后期处理)

不同于 Halide 的复杂繁琐,Spectre 的界面十分简单直观。与绝大部分相机应用一样,点按取景框即可自动对焦,上下滑动调整曝光度。

在拍摄长曝光的过程中,我们常遇到的难题便是如何固定设备。快门上方有一个防抖指示器,只要我们拍摄时能够让指示器中的图标保持在方框内部,借助 Spectre 的算法,哪怕是手持也能拍出清晰好看的长曝光照片。右下角的时间转轮可以让我们更改曝光的时间。

Spectre 界面

受限于手机,我们并不能像专业相机一样,设置一个极长的快门时间来拍摄。事实上,手机上的长曝光都是通过连续拍摄多张低速快门的照片,再通过算法合成实现的。

Spectre 顶部的光轨开关就是用于更改合成算法的。在默认的自动模式下,Spectre 在白天会关闭光轨,让我们拍出丝绸般的水流,或是让照片里的路人消失。到了晚上,Spectre 则会打开光轨,记录灯光的轨迹。

光轨开关对比

Spectre 支持将拍摄的照片保存为 Live Photo。在得到一张长曝光照片的同时,我们也能通过 Live Photo 看到这张照片是如何成型的。

导出为 Live Photo

由于 Spectre 的防抖及合成算法是基于 AI 的,因此对手机配置有一定的要求。官方推荐使用 iPhone 6s 及以上的机型,要达到最好效果则建议使用 iPhone 8 及以上的机型。如果你手中的设备是 iPhone 6,你也可以使用 Spectre,但只能拍摄低分辨率的照片。

Spectre 拍摄样张(经后期处理)

如果你对 Spectre 感兴趣,可以在 App Store 以 18 元购买到它。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有趣的应用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一年 198 元还送京东 Plus,知乎刚推出的「盐选会员」究竟值不值?

$
0
0

3 月 21 日,知乎的「盐选会员」终于结束了预售期,解锁了所有权益,正式上线。

此前一直深耕于「知识付费」领域的知乎,就曾针对旗下不同的内容产品,推出过「Live 无限计划」、「读书会会员」、「超级会员」等数个不同的会员计划。

这次的「盐选会员」,则是在原先「超级会员」权益基础上的再度升级;不仅涵盖了所有知识付费的内容,还将触角伸向了全站的问答社区部分,带来了诸如「关键词屏蔽」、「动态置顶」等新权益。

目前「盐选会员」的年费价为 198 元,且还将额外附送一年的京东 Plus 和爱奇艺 VIP 会员。知乎方面更是称,在购买了会员后,站内「90% 的内容都是免费的」。

究竟是否如此?「盐选会员」真的能够值回票价吗?我第一时间订阅了这一会员服务,以下就是我目前的发现和感受。

「盐选」究竟有什么权益?

正如上文中所述,我们可以将「盐选会员」的权益分为两块:一块是「知识付费」部分,另一块是「社区会员」部分。

先从「知识付费」部分说起,知乎旗下的付费内容不可谓不多,「知乎 Live」、「书店」、「私家课」等类目十分丰富,也算是官方目前推荐的重点所在。那么,在这一块,「盐选会员」又能享受到多少特别权益呢?

电子书免费借阅,优惠价购买

电子书相关的订阅服务并不新鲜,Kindle Unlimited 这样的服务已经为众人熟知许久了。不意外的是,「盐选会员」中也包含了「精选电子书」的免费阅读权益。

知乎的「书店」虽然入场比较晚,但其中提供的书目还算颇具规模;而在这些书中,「盐选会员」能享受其中 10000+ 本的免费借阅资格。支持会员免费的书籍,会直接显示「开始阅读」按钮,并且支持下载到本地以离线阅读。

不支持会员免费的书籍,也可以选择以六折的优惠价购买;目前来看,这一优惠应该涵盖了所有书目,我简单查阅了一部分付费榜单中的书籍,基本上都支持免费阅读或 6 折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会员折扣并不能叠加于特价活动的书籍上。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 Bug:在某些特价比会员折扣更低的情况下,购买按钮仍然会显示较高的会员折扣价......

不过购买时是以特价结算的就对了。

在阅读体验上,知乎 App 提供的阅读器功能较为基础,只提供了背景颜色更换、字体大小调节的功能。既不支持边距和行间距调节,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笔记,只可以添加「想法」;不过,添加的「想法」会被直接分享到知乎站内,同时阅读这本书的人也会看到。

此外,知乎中的电子书只能在 App 中阅读,不支持网页版,也自然不能导入至 Kindle 等设备中。

如果你喜欢阅读,对这些限制并不介意,也能够接受功能较少的阅读器,那么这一项权益还是挺值得的;毕竟,其中的一些免费书籍,无论在知乎还是 Kindle 上,都不算特别便宜呢。

畅听专家讲书

「讲书」是个什么玩意儿?最开始我以为是知乎书店里的有声书,不过发现会员权益中似乎并不包含有声书这一项;既没有会员免费内容,购买时也没有折扣优惠。

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讲书」是一个单独的栏目,由「专家」和「行业大咖」解读书中的重点和精华,分享他们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讲书」内容均为音频,时长从十多分钟到半小时不等,比较适合通勤等碎片时间收听。

另外,「讲书」支持后台播放,同时在阅读知乎中的其他内容时,也能够继续播放。知乎的所有音频内容均支持这一特性,下文中就不再赘述了。

事实上,这样的内容形式也早已出现,之前的「得到听书」就是一个例子。从利用碎片时间扩大知识面的角度上说,「专家讲书」确实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我个人认为,听「讲书」并不能完全替代阅读。

「讲书」更多的是帮助你理解书籍,发现一些之前有所遗漏或未曾注意到的知识点和细节,也能起到书籍推荐的作用;但这些内容毕竟是别人嚼烂了再筛出来的,并不是你真正从书中收获的。阅读是一个需要自身参与思考的过程,直接将别人的想法作为自己得到的知识,这样并不可取。

因此,我还是建议将「讲书」和阅读二者进行结合,即使是自己没读过的书,也最好在听过之后找来看一遍。

杂志免费阅读

老实说,看到这条权益时,我才想起来自己有段时间没买杂志了。过去有那么两三本杂志我是逢出必买,但如今内容已经逐渐分流到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看杂志的动力变得越来越低,不知道各位读者是否也是如此?

话说回来,「盐选会员」的杂志权益,入口真的很深;不仅首页上并没有明确标注,也找不到任何和「杂志」相关的栏目。最后我才发现,需要先进入「内容分类」,切换到「读书会」,然后点击右上方搜索旁的筛选按钮,在「类型」处选择「杂志」,才可以看到。

知乎中的杂志内容都经过了重新排版,阅读体验接近微信的公众号,除了图片注释的处理稍有瑕疵,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缺点。

不过目前来看,提供的杂志总数并不算很多,而且大部分的最新一期还停留在 2018 年,甚至是 2017 年;不知道是知乎没有及时跟进,还是因为这些杂志都停刊了 —— 希望不是后者。

总之,有种聊胜于无的感觉,如果能把杂志入口往上提一提就更好了。

知乎 Live 免费参与

Live 应该说是知乎最早发布,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知识付费」项目了。

如果你还不太清楚的话,知乎 Live 是一个实时问答互动平台;「主讲人」将围绕某个特定话题进行分享,方式涵盖了语音/幻灯片/图片/文字等,分享期间其他 Live 听众可以直接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

当然,每场 Live 的互动时长是有限制的;但在结束之后,大部分 Live 也可以进行无限次的回放。

根据官方所述,「盐选会员」可以免费参与「数千场优质 Live」。在仔细观察了一下 Live 页面后,我发现免费 Live 的数量着实不少;基本上每个类目下排在前列的 Live 都是免费的,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尚未开始的 Live.

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派之前和知乎合作的一系列 Live,多数也均在「盐选会员」的免费范畴之内。感兴趣却又未曾参与的话,大可借机一探究竟。

对了,Live 是目前所有「知识付费」项目中,唯一提供了网页版支持的。

私家课免费听

正如其名,「私家课」就是一系列的音频以及视频课程,课程以小节计算,内容比 Live 之类要丰富很多;当然,很多课程的标价也要贵上不少。

盐选会员号称免费课程达 3500+ 场,不过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个数字是和私家课和 Live 放在一起计算的。所以具体有多少课程免费,就不得而知了。

就会员免费的项目来说,其中有些课程的标价还是颇高的,例如截图中的这些课程,原价动辄 99 甚至上百元;以 198 一年的会费而言,好像能学上一门就已经赚了。

不过,视频私家课给我的体验却并不是很好。首先,Android 端的视频播放器,居然连沉浸模式都没做;全屏播放时还会显示状态栏和导航栏,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其次,私家课并不能在电脑网页端播放,只适用于 App 端。就多数课程的内容而言,在大屏幕上学习显然更有效率;尤其对于那些教你如何使用软件的课程,直接在电脑端多窗口对照操作,似乎才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从体验上来说,音频私家课反而更好一些,至少支持后台播放。

就算课程做得再出色,最后却连看起来都麻烦,那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是会员免费,给我的感觉却更像鸡肋:吃起来没味道还有点难咬,丢了又感觉挺可惜。

只能希望知乎团队能进一步优化课程体验了。

评论区发图

接下来的权益,都是和「社区会员」相关的了。

首先就是「评论区发图」,顾名思义,就是你可以在评论区发图片了。

等等,这个功能不是早就有了么?

哦,想起来了,好像只要盐值够高,之前就可以在评论区发图的来着......

只不过,现在如果盐值不够高,课金也能发了。

改名加速

知乎支持修改用户名,但原先有着 180 天修改一次的限制。

在成为「盐选会员」后,这一技能的冷却期缩短了差不多 4 个月,即 60 天内可修改一次用户名。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修改名字依然要通过管理员审核。

关键词屏蔽

这一功能可以说是非常实用了。

自从知乎为首页引入了算法推荐后,虽然能接触到更多感兴趣的问题和专栏内容,但也有不少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会莫名其妙地蹦出来。

之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不停地选择「不感兴趣」,寄希望于知乎的算法能被纠正;现在,直接在屏蔽词列表中添加不关心的内容,就可以自动过滤了。

动态置顶

成为会员后,在回答或文章的菜单中,可以选择「置顶到我的首页」:

这样,这条内容就会在首页动态中置顶。

对于热衷于在知乎创作的用户,置顶问答或文章,应该也能让新关注你的人更了解你。

卡片挂件

同样适用于动态,成为会员后即可为自己的动态卡片设置挂件。

会员表情

评论时,除了之前的刘看山,会员还可以选择一些专属的表情包。

会员标识

你的用户名后会出现一顶闪亮的皇冠徽章,这是光荣而伟大的「盐选会员」的象征:

......要是觉得过于招摇,你也可以在设置中关掉它。

专属客服

「盐选会员」可以联系「VIP 专属客服」,不过还不是很清楚这一客服能带来多大的变化,或许响应速度会更快?

京东 PLUS + 爱奇艺 VIP

目前办理「盐选会员」年卡会赠送京东 PLUS 会员的年卡,尚不清楚这一优惠活动是否将一直持续下去。

这两大会员服务对应的主要权益,应该已经有不少读者了解了。PLUS 会员可以领到专属的优惠券,其中包括每月 100 元的全品类优惠券;运费可抵扣(每月 5 张),购物返 10 倍京豆,同时还有一部分「京东精选」商品提供会员专享价。

简单来说,好好应用 PLUS 会员,买东西还是能省不少的。以我之前买的 24 寸地平线旅行箱为例,会员优惠价为 359 元,再叠加一张 200-10 元的券,最终 349 元到手,几乎和之前的底价相当。

不过,并非所有「精选」商品都是划得来的;临时涨价而后降回原价这种操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还是建议在下手前多多观察一下,最好使用比价工具查询一下价格趋势,盲目下单是省不了一分钱的。

爱奇艺 VIP 则为 PLUS 年费会员赠送,简单来说就是能看的资源更多,观看体验更好。个人感觉,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爱奇艺提供的资源应该算是国内数家视频网站中最出色的;对于喜欢日漫的动漫爱好者来说,爱奇艺的 VIP 新番库质量也很高。

这两项权益中,京东 PLUS 会员原价就要 299 元一年,爱奇艺连续包年价也需要 178。除非你不打算在京东上买东西,也对爱奇艺的视频资源毫无兴趣,否则这两项权益几乎是毫无疑问地值回票价。

「读书会员」是什么?

如果你在 3 月初续费过京东 PLUS,或者已经是老会员之一,你或许会注意到 PLUS 权益中多出了一个「价值 198/年」的「知乎读书会员」。其中 3 月 7 日后购买或续费可以直接享受,而老会员则可以通过抽奖的方式,获得与剩余期限等长的「读书会员」。

所以,这个会员,就是「盐选会员」么?

我一开始是这么以为的,结果兑换后才发现并非如此:这个「知乎读书会员」是另一套单独的会员体系;所享受的权益也和「盐选会员」有所差别。

简单来说,「读书会员」仍然可以享受一部分书籍的免费阅读资格,但比起「盐选」的阵容要少很多;Live 限定为只有 12 场「阅读相关」的可以免费参与,「讲书」则可以免费畅听。

总之,就是一个缩水过的「盐选会员」。

那么,已经是「读书会员」的话,还可以办理「盐选会员」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按照官方说法,「盐选会员」会优先生效,过期后会继续「读书会会员」的会籍资格。

如果想将「读书会员」升级为「盐选会员」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填补一定的差价,即每月 12 元。

如果是会籍只有几个月的老用户,可以考虑花这笔小钱延长「盐选会员」的有效期;但如果超过一年,恐怕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如何办理?

所有知乎用户都可以办理「盐选会员」,不过建议升级 App 至最新版本,升级后原来的「大学」Tab 就会变成「会员」了:

目前「盐选会员」的活动定价为 198 元一年,随附京东 PLUS 和爱奇艺 VIP 会员;季卡 53 元,月卡 19 元。

此外,知乎还推出了一个「好友助力」的活动,生成二维码海报后,如果朋友通过扫码购买了年费会员,那么你的会员资格会再叠加 60 天;以最多六人计算,可延长 360 天。

但需要注意的是,198 元一年的价格,是开启了自动续费后的;关闭自动续费则为 238 元/年。不过,自动续费可以随时手动关闭,办理后再关掉也是完全可行的。

值得订阅吗?

就目前而言,198 元一年的年费,包含京东 PLUS 和爱奇艺的话,似乎怎样都相当超值;至于「盐选」的那些权益,几乎算是送的。

但,如果知乎结束了目前的活动,价格也回升至原先的 328 / 年,那么,「盐选会员」还值得订阅吗?

这就要看你对知乎「知识付费」相关内容的依赖性有多强了。毕竟,「盐选」本身真正值回票价的地方,基本上都在这些内容上;如果你对这一块并不感冒,那么就完完全全没有办理「盐选」的理由。

而在我看来,这正是「盐选」本身最大的问题:产品不够吸引人,体验也不够好。无论是功能阳春的电子书,还是观看体验极差的视频私家课,在这些地方,它的竞品都要做得更为完善;纵使有着吸引人的内容,但如果功能做得实在太差,这一切也都是白搭。

所以,以现在的年费价格和送会员活动,我可以推荐「盐选会员」;但如果没有了这些优惠加持,而且产品体验还是一如既往,那恐怕就很难说了。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本周看什么:《怪奇物语》第三季放出预告,《波西米亚狂想曲》国内上映

$
0
0

本周,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第九部剧情片《好莱坞往事》放出了正式预告,也是他首部以真人事件为背景拍摄的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国内正式上映,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也是一部很棒的了解皇后乐队的圈粉电影。

值得看的 6 个预告片

《好莱坞往事》: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九部剧情片

🔗原视频

3 月 20 日,《好莱坞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放出了首支预告。这是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第九部剧情片,也是他首部以真人事件为背景拍摄的电影。讲述了一位电视剧演员 Rick Dalton(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凭借新作品一夜走红,这令他产生了投身电影圈的想法。与此同时,他的好哥们兼替身演员 Cliff Booth(布拉德·皮特)也在暗中进行同样的筹划,曼森家族凶杀案 将作为全片的背景故事出现。7 月 26 日美国上映。

《玩具总动员 4》:新成员叉叉

🔗原视频

3 月 19 日,《玩具总动员 4》公布全新的电影预告,九年之后,胡迪即将和巴斯光年以及其他玩具朋友们再次踏上全新的冒险!在本部中,出现了全新的成员「Forky」(叉叉),前作中的胡迪、巴斯光年、牧羊女、红心马、蛋头先生、蛋头太太、弹簧狗等等熟悉角色也都将回归,从预告来看,该作讲述了叉叉坚信自己不是玩具,试图努力逃离玩具的世界。 6 月 21 日北美上映。

《怪奇物语》第三季:一个夏天可以改变一切

🔗原视频

3 月 20 日,《怪奇物语》第三季预告片正式公布。根据预告显示,这一季将与「独立日」有着相当大的联系,系列台前幕后原班人马全体回归第三季,浓浓的 80 年代复古氛围,加上呼应暑假与美国国庆的题材,相比前两季来说,显得轻松愉快了很多,但他们也依旧要面对超自然怪物的威胁。将于 7 月 4 日美国独立日上线。

《明日战记》:来自香港的硬核科幻

🔗原视频

3 月 15 日,香港科幻影片《明日战记》放出了正式预告,该片由吴炫辉执导,古天乐、刘青云、刘嘉玲、张家辉等人担当演出,该片的主要特效都是由古天乐自己的公司「天下一ONE COOL」制作,耗资港币 4.5 亿制作,古天乐希望通过影片,证明香港电影的特效已达国际水平。有望 2019 年秋季上映。

《我们的星球》:《地球脉动》创作者的最新力作

🔗原视频

3 月 19 日,Netflix 放出了纪录片《我们的星球》预告。这是来自《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创作者 David Attenborough 的最新作品,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中感受自然之美,探索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所有的生物。

《7SEEDS 幻海奇情》:漫画作品改编


🔗原视频

3 月 22 日,Netflix 联手日本 Gonzo 动画工作室打造全新动画《7SEEDS 幻海奇情》公布了先导预告片,该片讲述了为了避免人类灭绝,一群少男少女被选入「7SEEDS 计划」,将健康的年轻人以冷冻保存的方式至末日后的世界,陨石浩劫后,数十名日本青少年从冬眠中醒来,面对气候、物种与地貌皆剧烈变化的新世界,展开一连串的探索与冒险。将于 2019 年内上线。

值得看的 4 部作品

(下文可能含有剧透内容。)

《波西米亚狂想曲》

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剧情片男主角,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混音和最佳音效剪辑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终于在本周姗姗来迟。作为 2018 年的人们电影之一,本部影片讲述了围绕皇后乐队主唱本弗雷迪·莫库里所展开的只属于皇后乐队的传奇音乐之旅。

作为一个之前就已经看过这部片子的人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最后 20 多分钟的 Live Aid 演唱会的复刻很赞。得知自己罹患艾滋,主场弗雷迪·莫库里复出后的第一场演唱会,每一个音符的输出都像是一句深情的遗憾。

但也是因为这样的复制,我觉得算是中规中矩的纪录片,按照皇后乐队的发展历史拍摄,所以对于了解乐队的人来说其实算是少了点惊喜,不过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我觉得也是一部很棒得了解皇后乐队的圈粉电影——皇后乐队的音乐很厉害就是在于每个成员都可以自己作词作曲,电影同名曲「Bohemian Rhapsody」是主唱写的;广为人传的「We will rock you」是吉他手作曲;Live Aid 演唱会上掀起第一个全场高潮的「Radio Ga Ga」是鼓手的;Michael Jackson 大赞过的一定会成为热门单曲的抖腿神曲「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是贝斯手的作品。所以其实完全真人演出其实挺遗憾的,半记录结合影音资料感觉会更好。

《地久天长》

荣获第 69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的电影《地久天长》在今天上映,一大早就跑到电影院去看完的人表示的确是很好片子。我本来以为三个小时的家庭剧情片可能会多少枯燥,但并没有。两个家庭三十年在时代背景下都沉浮变迁浓缩在三个小时的电影里,以为能地久天长的感情因为一次事件崩塌,然后又再起起落落的生活之后,再一次紧紧牵绊地久天长。

真好。

男主角王景春在电影里的表现的确没话说,不像是在演戏,像是生活的搬运者,很真实。女主咏梅很端庄优雅啊,俩夫妻的对手戏真喜欢,明白了柏林电影节的评语了「两个人就像一对真正的夫妻」。

王源戏份不多所以也接受他的演技,毕竟青春痘在大荧幕上真实的出现很难得,不过流量给演技派当配角这一个点实在是太巧妙了。

另外三个女配角也是留下太深的印象了。李海燕死前的「我们,有钱了、可以,生」;高美玉时代不容我我就自己走,和男女主角几十年后相见那豆大的泪珠;茉莉和耀军分别时从汽车的左边换到右边……全员都好。

停在扫墓那一段我觉得就是更好的结局,但是可能导演仁慈,所以安排了一个圆满的结束。「爸爸,我是星星。」、「星星回来啦」、「星星带女朋友回来啦」,虽然稍显画蛇添足,但是被耀军见到茉莉混血孩子后本来带着希望的表情瞬间失落心酸引起的难受瞬间就变得安慰了起来。

SO LONG、MY SON,但我们总是需要好好告别。

《爱、死亡& 机器人》

短短一周的时间,Netflix 新出的一部动画短片系列火了,这部名为《爱、死亡& 机器人》动画短片合集由 18 部分组成,每部分时长 5-15 分钟。题材涵盖了一个 Nerd 所喜爱和渴望的所有故事类型,赛博朋克、宇宙旅行、反乌托邦、机甲农场、蒸汽朋克……编剧的脑洞无疑让人赞叹。

该片之所以能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主要还是在于这 18 部短篇动画所展示出来的超高制作水准,每一集都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任何创作者因为考虑到大众接受程度而进行收敛的元素,在《爱、死亡& 机器人》中都得到了最夸张的表现,你可以把它称为「性与暴力的美学」。

当然,由于时长原因,每集多少都会存在一些小问题,它更像是一部实验性质的作品,集合了全球各地的顶尖动画制作团队,由大卫·芬奇(《搏击俱乐部》导演)和提姆·米勒(《死侍》导演)的整体调教下,汇集成了一部包括万象的视觉盛宴。

《狂暴凶狮》

2016 年上映的荷兰片放到 2019 年,虽然迟了三年,但是作为一部双休日看一下释放一下压力轻松一下的电影来说还是比较合格的。

算是中规中矩的小众惊悚片吧,说不上哪里特别差但是也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先是发生了一起一家五口人被残杀事件,兽医女主怀疑是一只大型狮子所为,起初警察局长毫不在意,可后来类似的事件却越来越多。

狮子的特效稍微假了一点,但是音效处理得倒很不错,电影也并不血腥,但是偶尔几个情节在音效的处理下还是担心下一秒狮子的突然出现忍不住用手挡脸就留缝瞅瞅。倒数第二个反转还没等感到惊喜就戛然而止稍微遗憾了一点,最后一个开放结局也算反转的话倒是忍不住疑惑了一下——导演是还想再拍第二部吗?

其实作为周末派遣一部就很可以了,如果再排第二部,那还是有待观望了。

该文由 潘誉晗 和 一只索狗 共同撰写完成。

题图来自于《怪奇物语》官方宣传图。

免费好用的全平台 Markdown 编辑器,你可以自己「做」一个

$
0
0

Markdown 这门简洁的标记语言,让我们写文章有了更方便的途径。macOS 上面好用又好看的 Markdown 编辑器百花齐放,但在 Windows 上,好用的 Markdown 编辑器真是少之又少。

在 2015 年,微软开源了 Visual Studio Code 这一轻量级的代码编辑器,从此 VS Code 便突飞猛进,在编程开发领域占下一席之地。事实证明,VS Code 除了方便写代码,还能干更多的事情。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如何利用 VS Code,在全平台上打造一个完全免费的编写 Markdown 的极佳环境。

下载安装

我们可以直接从 Visual Studio Code 的官网 上下载 VS Code 的安装包,在 Windows 或 macOS 上面直接安装即可。

Visual Studio Code

如果你在 macOS 上使用 Homebrew 包管理器,也可以使用下面的命令直接安装 VS Code:

brew cask install visual-studio-code

接下来 Windows 和 macOS 的操作方法一致,下面我以 Windows 为例进行介绍。

开箱即用

利用 VS Code 编写 Markdown 的最大方便之处就是它能做到「开箱即用」。你可以直接打开 VS Code,快捷键 Ctrl + N 创建一个以 .md 为文件扩展名的 Markdown 文件,就可以开始书写 Markdown 了。

利用 VS Code 撰写 Markdown 文档的最佳实践是指定一个文件夹作为你的 Markdown 工作区,之后将你的 Markdown 文件全部放在这个文件夹下,然后用 VS Code 直接打开这个文件夹即可。

VS Code Markdown 编辑模式

上图是一个典型的 VS Code Markdown 编辑器编辑模式的样子,其中整个编辑器分为三栏:

  • 侧边栏
  • 编辑区域
  • 预览区域

其中侧边栏上半部分显示的是当前工作区文件夹下的文件,包括 Markdown 文件和素材。下半部分可以展开「Outline」视图,即大纲,可以根据当前正在编辑的 Markdown 文件显示其各级标题的大纲目录。

编辑模式

预览 Markdown 文档

VS Code 强大之处在于其各种内置功能,统一操作这些功能的面板叫做「Command Palette」,即「命令面板」。我们可以直接通过快捷键 Ctrl + Shift + P 调出命令面板,输入关键词,找到相应的命令并回车来执行。预览 Markdown 文件的命令叫做「Markdown: Open Preview to the Side」,即「在旁边打开 Markdown 预览」,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方式直接调出侧边的 Markdown 预览面板。

打开 Markdown 预览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每个 Markdown 文件右上角的按钮直接打开侧边预览,或者通过快捷键 Ctrl + K V来调出。

按钮调出 Markdown 预览

值得一提的是,VS Code 的 Markdown 预览默认渲染的是当前你正在编辑的文档,不过如果你希望将某个文档的预览渲染锁定不动,可以通过「Markdown: Toggle Preview Locking」调出一个锁定某个文档的预览界面。

默认情况下,VS Code 的 Markdown 源文件和预览界面是同步的,即你无论是在编辑界面还是预览界面滚动,另一个界面都会同步你当前浏览的位置。

Markdown 编辑区和预览区同步滚动

高效插件

VS Code 一个强大的地方在于它丰富的插件系统。VS Code 本身在 Visual Studio Marketplace 上面就有成千上万的开源免费的插件,和 Markdown 相关的插件也数不胜数。安装一个 VS Code 的插件非常简单:通常情况下,我们直接点击下图中插件系统的图标,搜索相关插件的名称,点击安装即可。

VS Code 插件系统

这里我仅推荐我日常使用的两个插件,因为这两个插件就足以覆盖我们日常使用的绝大多数功能。

Markdown All in One

就如其名字所言:Markdown 大一统插件。这个插件直接集成了大部分我们撰写 Markdown 时所需要的功能,是 Markdown 类插件中下载榜榜首。我们可以在 Visual Studio Marketplace | Markdown All in One 处下载安装这个插件,或者直接在侧边栏插件系统中搜索 Markdown All in One 来安装。

Markdown All in One

Markdown All in One 这个插件有着非常强大的 Markdown 文档辅助编写功能,下面我来一一介绍。

快捷键

快捷键操作
Ctrl + B加粗
Ctrl + I斜体
Alt + S删除线
Alt + C勾选/取消勾选任务清单项目
Ctrl + M开启 LaTeX 数学公式编写

Markdown All in One 内置有上表所示的快捷键,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快捷键将文字赋予格式、或进行某种操作,非常方便。

自动生成并更新目录

生成目录

Markdown All in One 插件可以自动根据你正在编辑的文档,生成相应的目录。我们利用快捷键 Ctrl + Shift + P 调出「命令面板」,输入「目录」,即可直接调用命令「Markdown: 创建目录」。之后如果你更新了文章内容,也可以直接通过命令「Markdown:更新目录」更新。

自动格式化表格

格式化表格

利用命令「Format Document」,Markdown All in One 可以直接帮我们将 Markdown 源文件中的表格进行格式化,使之更加易读。

图片等本地素材自动补全路径

自动补全本地素材路径

Markdown All in One 可以直接帮助我们补全本地图片的路径,这个功能非常方便,因此我也推荐将 Markdown 文档所需的图片素材保存在一个和源文件同一个路径的文件夹下,比如这一的安排方式就比较合理:

.├── 1 文章一│ ├── image/│ └── Post1.md├── 2 文章二│ ├── image/│ └── Post2.md└── 3 文章三├── image/└── Post3.md...

LaTeX 数学公式支持

LaTeX 数学公式

Markdown All in One 直接提供了基于 LaTeX 的数学公式渲染,支持行内数学公式,以及整段的数学公式。

Markdown Preview Mermaid Support

前面的插件虽然几乎覆盖了我们日常编写 Markdown 几乎全部需求,但是它并没有支持 Mermaid 渲染引擎。由于我偶尔会使用 Markdown 绘制流程图、时序图或甘特图,因此我也会使用 Mermaid 渲染引擎来辅助我的绘制。这里 Markdown Preview Mermaid Support 这个插件就让 VS Code 的 Markdown 预览能够正确渲染 Mermaid 图,非常方便。

Markdown Preview Mermaid Support

我们可以直接从 Visual Studio Marketplace | Markdown Preview Mermaid Support 这里下载这个插件,也可以从插件系统栏处搜索安装。

进阶操作

VS Code 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其无穷无尽的自定义功能。可能你觉得默认的 Markdown 预览风格并不符合你的口味,那么你可以直接在 VS Code 的设置中(快捷键 Ctrl + , 打开)自定义 Markdown 渲染使用的 CSS 样式文件:

{"markdown.styles": ["Style.css" ]}

其中的 Style.css 就是更换默认 Markdown 渲染使用样式的 CSS 文件,这里需要填写你所使用文件的绝对路径。

小结

VS Code 强大的插件系统,以及开源的方便性,让我们可以从几乎任何角度、利用各种手段去自定义我们的 Markdown 编写环境(比如自定义 VS Code 的 CSS 修改样式、自定义编译自动化将 Markdown 编译为 HTML、PDF 等)。更多进阶的操作功能,请直接参考微软官方的开发文档:Markdown and Visual Studio Code

最后说一句,如果你是少数派 Matrix 作者,又恰巧想用 VS Code 作为 Markdown 编辑器为 Matrix 撰写文章,可以来试试我为 VS Code 写的插件:vscode-sspai-markdown-helper,不仅能够帮你管理 Markdown 文档,还能让你的 Markdown 预览样式直接匹配少数派官网格式。👍

利用 VS Code 在几乎任何平台上面编写 Markdown 文档的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免费开源的 VS Code 让 Windows 上也能有一个简单又漂亮的 Markdown 编写环境。相信经过配置,你的 Markdown 编写环境也一定有所提升。干杯 🍻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工作更有效率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总是在重复「从入门到放弃 Python」?这里有为你「量身定做」的学习方法

$
0
0

随着数据科学概念的普及,Python 这门并不算新的语言火得一塌糊涂。因为写了几篇用 Python 做数据分析的 文章,经常有读者和学生在留言区问我,想学习 Python,该如何入手?我经常需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提出对应的建议。这样针对性虽强,但效率不高。这个问题,我还是写出来,让更多的人一同看到吧。

有几位出版社的编辑,给我发私信,鼓励我赶紧写一本 Python 教材出来。我暂时还没有写 Python 基础教程的计划。因为在我看来,现有的学习资源已经足够好了。

但是,有这么多现成的资源和路径,为什么许多人依然在为学 Python 犯愁呢?因为学习有个效率问题。Python 语法清晰明快,简单易学,这是 Python 如此普及的重要原因。但是,选择合适的 Python 学习方式,需要跟你自身的特性相结合。

人群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不是你是否计算机相关专业,也不是你是否已经工作,而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你的自律能力

你可能觉得我说的话没有信息含量。自律能力强,学得更好,地球人谁不知道?可是,自律不够强的人,难道就注定什么也不能学了?当然不是。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的特点,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不信你听听刘宝瑞先生的相声《日遭三险》,就明白了。自律能力也是这样。只要你能清楚认识自己,就能以更高效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下面我们分类探讨一下,不同自律能力的人,该如何学 Python,才能更高效。我为大家准备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路径,相信你能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

路径 I:适合自律能力最差的人

咱们先从自律能力最差的人说起。

这样的同学,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偶然受到了刺激,发奋要学习 Python,以便投入数据科学的事业中。他会立即跑到图书馆或者书店抱回来一本《X 天从入门到精通 Python》的书开始啃。结果 X 天还没到,就顺利跑完了从入门到放弃的全过程。

你没能坚持下来,自己肯定是有责任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高估自己的自律能力。这样的同学,我推荐你到 Coursera 平台上,按部就班学习一门非常好的 MOOC——Programming for Everybody�

推荐这门课,是因为课程质量真是太好了。首先是教材好。这本教材的来源是有故事的。先是 Allen B. Downey 写了一本开放书籍 Think Python: How to Think like a Computer Scientist

这本书在Amazon上的评价是这样的:

Charles Severance 觉得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想把它作为教材。于是征得作者同意,大篇幅借鉴了这本书的内容架构,编写了一本 Python for Informatics

Charles 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同时开放推出了 iBooks 格式,里面就包含了自己的授课视频,供学生直接观看学习。

后来,Charles 用这本书扩展,做成了一门 MOOC。2015年上线不久,硅谷资深工程师就都争相学习。

Charles 深谙课程迭代的技艺。他不断添加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将一门课发展成一个专项课程(Signature Track),并且将教材升级为 Python for Everybody: Exploring Data In Python 3

在目前全球 MOOC 口碑榜上,Charles 的这门课一直名列前茅。

这个专项课程深入浅出讲解 Python 本来就很简单的语法,而且还用数据科学的一些基础工作任务,带动你去使用 Python 语言写简单项目。这种扎实的训练过程可以增强你的信心,激发兴趣。

对于自律程度低的同学来说,下面这个特性更重要:一切工作都有时限

Coursera 上的课程,每周的任务很明确。练习题正确率如果不能达到 80%,就不能过关。到了截止日期,如果你不能完成全部练习和课程项目,就拿不到证书。

老师在前面引领你,助教在旁边督促你,平台用时间表提醒你,论坛上的同学们在用同侪压力推挤你……想偷懒?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难。

路径 II:适合自律能力中等偏上的人

如果你的自律能力中等偏上,那么你可以选择的面就宽了。

这里我给你推荐另一个MOOC平台,叫做 Datacamp

我第一次接触 Datacamp,是在 2015 年初。那时我在 Coursera 上选修杜克大学的统计学课程「Statistical Inference」,配套的练习就在 Datacamp 上。

当时这个平台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代码的运行都采用了云环境。学习者不需要在本机安装任何环境,一个支持 HTML5 标准的浏览器就能带给你完整的学习体验。

对初学者来说,这种入门方式太好了。要知道,许多人的学习热情,就是被环境配置和依赖软件包安装的坑埋掉的。

两年之后,Datacamp 已经迭代得更为强大。你可以打开首页的 Data Scientist with Python 这个学习路径,查看其中已经提供的 20 门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从 Python 基础,到数据处理,直至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方面面。

所有的课程设计,都是短小精悍的。一般不超过 4 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这样你学起来毫不费力,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获得反馈(练习题自动评分)和成就感(证书)。

这个平台的课程,进度完全由学习者自己掌控。所以我把它归纳为适合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学习者。它既可以给你即时的回馈,让你时刻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进度,不会迷失方向,又能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Datacamp 的课程,一般都是第一部分免费开放。后面部分购买后才能解锁学习。如果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毅力有信心,可以购买一个完整时间段(例如一年)的课程。在此期间,所有平台上的课程,你都可以学习,并且可以在通过后获取证书。这样的购买方案本身已经有优惠,而且每年都会有特定时段的大幅打折促销,非常划算。建议放到购物车里面多关注。

这是我在 Datacamp 拿到的深度学习框架 Keras 课程证书,确实只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学完,成就感还是蛮强的。

路径 III:适合自律能力强的人

前面提到的课程费用不菲。Coursera 上每门课平均价格在 49 美元左右。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群体,Coursera 可以提供助学金。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如实填写申请表,来获得资助。

对于自律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你的选择可以变得非常简单直接——可以用最受推崇的教材,自己看书学习。

最受推崇的教材,其实是没有的。正如西谚有云: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哪件东西大家都说好。但口碑非常好的教材是存在的,例如这本起了个怪名字的《笨办法学Python》(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千万不要被名称迷惑,望文生义觉得这是一本糟糕的 Python 入门教程。恰恰相反,这本书的设计,非常适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我们学东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如果一味追求新知,那么之前学的东西会很快遗忘。如果总是原地打转,会带来枯燥和无聊的感觉。还记得高三做的那一年卷子吧?

好的教科书,应该在每一个章节给学习者提供新的知识和内容,提出足够的挑战。但是挑战性不能高到让学习者产生挫败感而放弃。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后续内容中把前面所学知识改换面目不断螺旋上升式重复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所学,让学习者感受到基础知识的作用,增强学习的愉悦感。

这么说有些抽象,实际上有一本英语教材非常符合上述认知规律,就是我在课堂上和文章里反复推荐过的这一套教材:

《笨办法学Python》也是一本这样的书。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书打开,同时打开一个好用的代码编辑器,开始按书中要求敲代码、运行代码、改代码……

下图是我当初学习时,照着这本书敲的代码。

书中对 Python 基础内容训练的完备性,至今无出其右者。顺便说一句,这本书有中文版哦。所以如果你英语不好,完全不用担心。

嘱咐一句,英语真该好好学。拓宽的不仅是你的眼界,也增加了你可能获得的机会。考虑到仔细阅读这部分的读者都是自律性很强的人,我就不用多说了。

挑战

三条基本的 Python 入门路径讲完了。通过对自己自律能力的清晰理解,相信你可以找到一种适合自己逐渐学习和掌握 Python 的方式。

但是完成了读书和听课,是不是就完事大吉了?当然不是。

许多人在这里犯了错误。他们以为拿到了证书,或学完了教材,就算是真正掌握 Python。然后把这门语言丢弃在一旁,去刷美剧和小说了。相信我,你会遗忘的。如果你对于长期不接触的东西从不遗忘……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大部分人的记忆模式,都是这个样子的:

若不加以干涉,不出一个星期,你就能把学到的新知识几乎忘光。如果你不希望自己辛苦学来的 Python 知识被如此轻易浪费掉,怎么办?

实践

你应该实践。

实践 Python 技能,未必一定要找个世界 500 强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996」工作 N 年才能完成。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

我真正觉得自己初步掌握了 Python,就是在完成了我的第一个 Github 项目之后。

项目非常简单,就是用 Python 作为胶水语言,把一系列工具连接在一起。可以把 Markdown 撰写的内容随心所欲一键变化成各种格式。

格式包括而不限于:

  • PDF/LaTeX;
  • Word;
  • Bitcron 文稿;
  • MarkEditor 文稿;
  • MWeb 文稿;
  • Bear 文稿;
  • TextBundle(可以导入 MindNode, Ulysses 等);
  • Reveal.js 幻灯;
  • 发布版本 Markdown(图片一键至七牛图床);
  • 本地版本 Markdown(简书等远程 Markdown 同步图片至本地);
  • Day One 日记。

其中部分功能我正陆续发布在 Github 公开项目中,地址在 这里。相应地,我也 撰文做了介绍。

这个小项目,我从 2014 年开始做。实话实说,现在回头看当时的代码,简直惨不忍睹。但是如果你逐渐对自己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你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各种有趣的问题,然后思考能否用 Python 编程来解决它。的代码有了这种感觉,证明你在进步。

不要指望自己一出手就能写出完美的代码,要把「迭代」两个字时刻装在心里。这样你才能容忍自己的笨拙,不断提高。正如古人说的那句: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

我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了中文编码、隐私信息存储、文件名空格处理、绝对与相对路径、发布流程划分、功能解耦合、Web 图片地址附带参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回顾用 Git 版本控制工具记载下来的日志,以及版本对比功能,你可以清楚看到自己是在何时利用什么方法解决了这些问题。然后别忘了,给自己工具箱里的新增小技能打个勾。

一个个小问题逐渐被你攻克的时候,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所学技能的价值,并且点滴积累自信。

讨论

你学会 Python 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可否把你的学习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对本文推荐的资源和路径,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者更好的建议?欢迎留言,记录下你的思考,我们一起交流讨论。

(题图来自于 Unsplash,图中使用编程语言和本文无关)

拿下 Steam 99% 好评,一款脑洞大开的 「推箱子」神作:Baba Is You

$
0
0

看到 Baba Is You 的第一眼,我立马回想起了自己儿时在小霸王、文曲星、小灵通上玩推箱子的情形。在游戏的匮乏年代,推箱子连同俄罗斯方块、贪吃蛇、吃豆人一道,构成了那段已去久远的游戏记忆。当然,我们现在还能瞧见这些经典游戏的「变种」,它们多半移植着过去的玩法,利用时间打上一抹情怀的光晕。然而,Baba Is You 不同,我曾料想这一像素风游戏是乏善可陈的「新瓶装旧酒」,但打开品来,确是一番醇厚在心头。

推箱子(来自维基百科)

接连斩获 2018 年 IGF(独立游戏节)四个提名,并最终将最佳设计奖和最佳学生作品收入囊中的 Baba Is You,近年饱受业界嘉奖;自 3 月 14 日发售以来,亦收获玩家超高口碑(在 Steam 平台上近 500 条评测,99% 的特别好评)。作为一款设计精巧的益智游戏,Baba Is You 总让你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后,体验到豁然开朗的畅然快意。

IGF 奖项傍身的 Baba Is You

不止是简单的推箱子

Baba Is You 的上手非常简单,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键,操纵元素移动。场景中的多条句段,是游戏中的既定规则,游戏名「BABA IS YOU」即为一例;它同「FLAG IS WIN」、「WALL IS STOP」、「ROCK IS PUSH」一起,组成场景中的「语法」。玩家想要过关,就得带上镣铐跳舞,按照给定的语法进行操作。浅易的英文单词,即使没有中文的界面,也不会产生太多困扰;游戏还特意用 8 个教学关卡,引导你掌握交互逻辑。

既定的「语法」规则

游戏的惊艳之处在于,句段中的字块犹如箱子,通过推动可以进行重新组合,来改变场景实现解谜。打破「WALL IS STOP」,元素可以穿墙而过;组成「WALL IS YOU」,你甚至可以成为墙。除了被隔开的、被固定在墙角的字块,其他部分均可拿来利用。开放式的规则,召唤你的想象力,鼓励玩家大开脑洞。体验就像是在作答「将冰变成水」的脑筋急转弯,最快的做法是去掉两点。

「WALL IS YOU」

随着关卡的深入,游戏不断引入新的词汇和机制。AND、HAS、NOT 等规则,给 Baba Is You 带来新鲜感和多元的解决方案,当然,也带来复杂性和不小的解谜难度。有 200 多个谜题供玩家探索,丰富的游戏内容散布于大地图的不同区域中。你大可不必通关所有关卡,积累必要的蒲公英,便能激活下一张地图。简约而可爱的像素画风,简单又耐听的自制音乐,保证你耐心地享有硬核又有趣味的解密流程,卡关了,也不至于过度沮丧。

丰富的游戏内容

一种挑战规则的快感

1981 年,日本人今林宏行首创「仓库番」,也就是所谓的推箱子游戏。熟知的玩法,要求玩家在特定的地形中,将箱子推到指定位置,因而,强调的是狭小空间中的放置策略。而 Baba Is You 却有创见地将「空间问题」与「语言问题」组合到了一起,它的乐趣在于挑战规则。

「LAVA IS PUSH」

是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被强加各种规则,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游戏世界里。某种程度上,这些大大小小的规则,已经内化到我们的经验和逻辑里:天是蓝的,草是绿的,钥匙是可以开门的,熔岩是要死人的……但在 Baba Is You,我们可以推走熔岩。游戏满足了我们改写规则的幻想,过去的条条框框,现在被敲碎,熔铸成我们手中的利器,起初令人绝望的谜题,也摇身变为玩家的快乐源泉。

《头号玩家》中的彩蛋挑战
在看似不可能的关卡中,偶然发现恰当的规则,是一种莫大的乐趣。就像在《头号玩家》里,被金刚阻挠的竞速挑战,一旦抓住詹姆斯·哈利迪话语中「go backwards」的玄妙,尝试在赛道上倒行,韦德·沃兹迅速就拿到了关键的钥匙。当然,打开场景的句段不会是显而易见的,需要玩家在可行的、不可行的想法中学习规律,在烧脑中蓦然迎来顿悟时刻。「CONGRADUATIONS!」、「AREA COMPLETE!」随着谜题的破解跳出屏幕,带来无可比拟的成就感。

「AREA COMPLETE!」

对语言与存在的哲思

作为一款独立游戏,Baba Is You 基本出自芬兰开发者 Arvi Teikari 一人之手。2017 年 4 月,Arvi Teikari 在哥本哈根参加北欧 Game Jam 时,碰出关于 Baba Is You 最初的创意。当时 Game Jam 上的「Not There」主题,让他想到了逻辑运算符;还得益于曾经玩过的 Stephen's Sausage RollSnakebird 等益智游戏的启发:

我最终得到「Ice Is Not Melt」这句话,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冰块没有在熔岩池中融化的画面。

1 
Arvi Teikari(@ESAdelog)

Arvi Teikari 尝试性地创造了这一理念的原型,并非常喜欢它,特别是当他看到旁人对 Baba Is You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时,他决心将这一游戏做下来。如果说游戏的本质在于释放玩家欲望的话,那么,在重新编码 Baba Is You 的语法中,玩家的创造欲和破坏欲被不断强化——游戏里,浅层的快感来自规则,深层的快感来自语言,一种对语言符号的「嬉戏」。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是人「存在的家」。我们在语言中思考问题,与人沟通,同样也被禁锢在自己语言构造的世界内:大脑无法深度加工那些无法被言说的事物。索绪尔就指出了语言系统的结构性质:所指(概念)与能指(语音)的连结是任意的,也是约定俗成的,如同游戏一开始,「推箱子的小白兔」与「Baba」的关联,这些对应关系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入口。

解构主义

但德里达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就像一个无限展开的「蜘网」,而非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的稳定结构。「蜘网」上的各个网结相互联结、牵制、影响,不断变动游移、循环交换。能指与所指是游离的,Baba 可以是 Rock,也可以是 Shirt。Baba Is You 的游戏性,就体现在一种解构主义的旨趣,它欢迎你打破固有的认识框架和既定的思维模式,即使结果看起来是荒诞的。

存在主义

变化着的谜题,反复激发着一种存在主义的思考:「我可被赋予何种属性」,「我能够变成为什么」、「我需要到哪里去」……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幸而,游戏并非人生,稍有不慎选错了,还有后悔药吃——Baba Is You 设置了轻松撤回的选项,允许玩家更从容地琢磨眼前这些充满活力的关卡,并最终配对出正确的「咒语」。

结语

奇妙而有新意的玩法,Baba Is You 让人看到了经典游戏样式难得的可能性。不同于要求玩家依循特定规则的传统游戏,Baba Is You 让规则成为谜题的一部分,这着实是一个先锋性的、令人惊艳的想法,最终实现的效果带有一种设计简洁、逻辑自恰的美感,不禁让人想到了 Jonathan Blow 的经典之作 Braid,如果你喜欢益智类的、解密类的游戏,Baba Is You 显然不容错过。

让人头方、头大、头秃(来自 @ForestHead)

Baba Is You 已上架 Switch eShopSteam 等平台(支持 Win、Mac、Linux,人民币 50 元),你现在就可以入手它。整个游戏的体验时长,取决于你对规则本身的领悟,它常令人头秃,又常让人拍案叫绝。相信我,创造性的快乐,会让你在游玩中常发感叹:我可真是一个小机灵鬼儿!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无需第三方应用就能管好流氓应用,这可能是 Android Q 最重要的新功能 | 具透

$
0
0

如果仅从新功能和新样式的角度去看 Android Q 的第一个 Beta 版本,很多人应该都会得出「Android Q 算不上是个大版本更新」这个结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说 Android Oreo 的最大更新点是 通知系统、Android Pie 的最大更新点是 Home 键手势,那么将 Android Q 与此前的 Android 版本区分开来的最大改动,应该就是隐私了。

权限收紧,全面封堵流氓行为

在 Android 操作系统中,隐私和权限是密切挂钩的。

正因为如此,Google 自 Android 6.0 Marshmallow 开始就引入了运行时权限(runtime permissions)特性,允许用户在应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授予特定权限。例如当应用第一次运行并尝试获取位联系人权限时,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弹窗。

运行时权限申请弹窗

引入运行时权限的本意是让应用的权限申请流程更加清晰透明,给予用户更多的主动权。但长久以来这个授权机制在实施效果上却并不理想:一方面,一般用户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获得权限管理这件事情上的主动权,很多应用开发商由此摸索出了不给权限便拒绝正常工作这种流氓思路;另一方面,对那些面向低版本 Android 系统开发的老旧应用来说,它们则可以完全规避掉这个机制。

对权限管理机制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显然成为了 Google 要解决的一大问题。Android Q 针对权限管理机制做出了如下更新:

首先,正如很多人都注意到的那样,位置权限的授予方式在 Android Q Beta 1 版本中变得更加灵活。除了允许和拒绝,Android Q 还为位置权限加入了额外的「仅在使用该应用期间允许」选项,对于那些不需要在后台获取位置信息的应用而言,这种权限授予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应用后台期间的电量消耗,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

位置权限可以仅在使用应用期间授予

其次,即便是上面提到的那些面向低版本 Android 系统开发、属于运行时权限机制「管辖」范围以外的老旧应用,它们的权限请求也无法像以往那样在安装后便被设置为「默认允许」了。在 Android Q 上安装这样一款「老应用」后,系统会在该应用初次运行时直接以全屏界面提示应用将要获取的权限并提供手动开关,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酌情授予。

通过降低 SDK 版本来绕过权限申请的做法不再可行

再次,一个名为「隐私权」的设置项在 Android Q 中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一级设置项。这个设置项目下不仅整合了应用权限管理、锁屏通知展示方式、Google 自动填充服务和 Google 位置信息记录等常见隐私设定,还首次在 Android 系统层面向用户提供了「广告 ID 和个性化」开关,允许用户选择停用广告个性化功能。

隐私权与广告 ID 设置

最后,大量不规范的应用行为将在 Android Q 中得到限制:

弹出窗口将被完全封杀,Google 不再允许应用直接从后台启动一个 activity 窗口来对用户当前的窗口和任务进行干扰,在 Beta 1 的实际体验中,Magisk 的 root 权限授予窗口和 1Password 的密码自动填写窗口在系统数次提示后都再也不会弹出。

后台弹出窗口将被封禁提示

后台应用无法读取剪贴板内容,在 Android Q 中,未经签名认证的第三方应用将无法后台读取系统的剪贴板内容,换句话说,未来除了系统内置的 GBoard 输入法,第三方剪贴板管理应用几乎都将面临「失业」——事实上,我们此前推荐过的 Cliper 就已经在 Android Q 第一个 Beta 版本放出的同时宣布将于今年 5 月关闭剪贴板内容同步服务。

Clipper 的声明 | 图:AndroidPolice

悬浮窗权限也将定时自动撤销,很多 Android 应用都可以借助悬浮窗特性来实现一些便利功能(如 FooView、Share 等),但这个特性同时也为恶意应用盗取用户隐私提供绝密手段。为此,Android Q 也会在应用进程被杀、应用重启或设备重启后自动撤销先前用户授予的悬浮窗权限。如果你像我一样使用 Share 刷微博,就会发现几乎每次启动 Share 后点开微博视频都需要重新授予 Share 悬浮窗权限。

Share 的视频悬浮窗权限也会被定期重重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MEI、MEID 等不可重置的设备标识信息在 Android Q 中也不再通过电话权限向第三方应用开放,同时,连接 Wi-Fi 后的 MAC 地址也将自动随机化处理

Android 9 中需要手动开启的 MAC 地址随机化选项

沙箱来袭,还你一个整洁的存储空间

大多数应用都需要在我们的手机里储存信息,而这种储存行为本应是有序的:Android 系统一直以来都提供了 /data sdcard/Android/data两个目录来进行应用数据文件存放,无论应用开发商选择将应用数据放在何处,都不至于让你的内部存储空间像上图所示那样混乱不堪。

这种不按照规范随意存储信息在公共目录甚至内部存储空间根目录的行为不仅影响美观、降低文件管理效率,无形中也为「全家桶」应用之间的「协作」提供了便利。举个例子,我们在 A 应用中因为需要上传用户头像而授予了它内部存储空间的读写权限,但 A 应用在获得授权后,还悄悄将它收集到的设备隐私信息(如 IMEI)明文储存在了内部存储空间根目录。

这样一来,其他应用即便被拒绝授予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也能通过内部存储空间中的这个文件实现隐私信息的「共享」

混乱的内部存储空间

Google 在此前的 Android 版本中一直在探索存储功能的改进方向,包括引入对 SD 卡的访问限制和限定目录访问权限控制等,但内部存储空间「脏、乱、差」的现象一直都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善,对用户而言隐私风险也依然存在。

而这次在 Android Q 中,Google 引入了一个更加强力的新机制来应对上述问题——应用域和媒体域存储(App-scoped and media-scoped storage)。

尽管这个新机制有着非常长的名字,但它的原理其实和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沙箱」概念类似:既然无法避免应用向公共目录随意读写文件,那不如索性将它们各自放进一个与世隔绝的沙箱里,既能对应用间数据和用户隐私数据进行有效隔离,又能保证内部存储空间干净整洁。

首份 Android Q Beta 1 兼容性测试报告节选

「沙箱」机制无疑会对当下大部分存储行为不端的国产应用造成不小的冲击,更直白地说,这其中大部分应用在 Android Q 下不仅无法在内部存储空间内随意创建文件,如果不跟进适配新的存储行为机制,它们甚至连相册文件都无法正常读取

关联阅读:兼容率达78%!首份Android Q版本兼容性评测报告出炉

不过目前 Android Q Beta 1 中的应用数据「沙箱化」默认为关闭状态,如果你想手动测试效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打开:

  1. 手机端开启 USB 调试并连接电脑
  2. 电脑端打开命令行窗口或终端,执行 adb shell sm set-isolated-storage on

随后手机会重启,重启后在命令行或终端中执行 adb shell getprop sys.isolated_storage_snapshot,若返回 true 则为开启成功。

ADB 开启「沙箱」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应用兼容性问题,「沙箱化」机制仅适于用于面向 Android Q 开发的应用或开启「沙箱」后重新安装的应用。如果开启「沙箱」前应用已经使用过内部存储空间(比如保留数据 OTA 至 Android Q Beta 1),则需要卸载该应用重新安装才能使「沙箱」机制机制生效。

开启前后内部存储空间的效果对比可参考下图:

赏心悦目不是吗

最后,虽然这个新机制对那些一直以来都按照开发规范设计的应用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但大部分应用、包括文件管理器应用在开启了「沙箱」机制后都将遇到问题,至于如何应对这些新机制带来的问题,在尊重用户隐私数据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内部存储空间,不妨参考 @烧饼不久前分享在 Matrix 社区的文章。

关联阅读:Android Q 存储行为大变化,对用户和应用的影响都有哪些

Google 更强硬,但我们还需要更多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未来在 Android Q 的测试版或正式版本中,当下荼毒国内安卓生态的诸多「毒瘤」应用和「毒瘤」行为都将得到限制,与此同时,我们此前多次推荐过的诸如存储重定向这样的应用也将因此面临「失业」。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这类 hack 向、有一定折腾成本和兼容性风险的应用逐渐失去作用是件好事,而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那些在 Android Q 推出后依然不会「失业」的应用就会发现,即便 Google 如此强硬,我们仍有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亟待解决,即不给权限不让用的问题

换句话说,除了文中所提到的改进,Android 还需要更强力的流氓应用对策(比如允许用户像 AppOps 那样给个空权限)。关于这一点,希望我们能在 Android Q 接下来的测试版本中看到更多。

关联阅读:

参考链接: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 ,第一时间掌握 Android 新动态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sspai官方店铺 🛒


Viewing all 1428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