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137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除了大厂产品,你还可以试试这 5 款轻量级国产 Android 浏览器

$
0
0

上篇,我整理和测试了六款来自国际大部队的 Android 浏览器,包括大热门的 Chrome、支持丰富扩展的 Firefox、主打隐私安全的 Firefox Focus、颇有历史底蕴的 Opera,以及后来者 Microsoft EdgeYandex

除了国际大厂出品的产品外,国内开发者也在 Android 浏览器品类下发力,在保持简洁设计的基础上,它们希望寻求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功能。这次我挑选了五款 Android 国产浏览器,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有怎样的表现,究竟有哪些亮点功能。

夸克:卡片风格 + 神奇的下载效果

首先登场的是被不少人「吐槽」的 夸克浏览器,网上有朋友抱怨夸克经过近两年(2016 年 10 月发布了第一版)迭代更新,安装包体积是越来越大,甚至有反映说有些网站不能在夸克上打开(其他浏览器却能正常打开)。在我的使用体验中,我还没有碰到这些问题,夸克横空出现为当年浏览器产品界带来了一阵清新的风格。

夸克首屏

在经历近两年年时间的发展后,我认为夸克还是有几个值得赞赏的功能亮点:

简约的卡片风格

在应用主界面,夸克采用精简的布局元素:品牌 Logo、搜索框、精选网站导航以及底栏共四部分构建了简约的首屏效果。除此之外,卡片风格成为了夸克标志性的元素之一,后台标签页管理、菜单弹出样式均采用了卡片堆叠的风格。

卡片风格

轻应用

从去年年中推出的 v2.0 版本开始,夸克加入了轻应用的功能,将一些在垂直领域颇有人气和观点的社区网站重新封装,打包成轻应用。从整体的效果来看,夸克的轻应用在阅读体验上还是有一定的提升效果,这点对资讯类网站尤其明显,内容排版去除了恼人的广告以及其他无关元素,同时在打开速度上也有不错的表现。但是,轻应用仍然缺乏调整文字大小选项、夜间模式下对比度下降导致内容阅读出现「看不清晰」的问题。

轻应用

神奇的下载效果

使用夸克下载网盘资源有着神奇的效果,官方号称支持多线程加速、多任务并行的特性,在采用默认的下载选项时,下载速度大约在 300KB-600KB/S 的区间内。如果要实现提速下载的话,按照下面的图示调整下载线程:

调整下载线程至 64

我们将下载线程调至 64,重新下载百度网盘的文件,速度可以稳定达到 2-5MB/S,这样实现了可能是手机端最简单百度网盘资源高速下载的方法之一。

适度的手势操作

夸克内置的手势操作显得很「克制」,并没有提供复杂的手势组合,仅支持了几个相当常用的操作习惯,比如滑动前进/后退、底部上滑返回首页、长按标签管理按钮打开新标签页。

同时,夸克还有几个省心的实用功能:解决打开某些网页时自动跳转第三方 Apps 的问题;自带的在线播放组件,适配了国内大部分视频网站,视频弹窗间接解决了视频页面的干扰元素;在输入网址时提供了快速补全工具条。

关联阅读:夸克浏览器,轻量但好用的浏览工具 | App+1


Via:几百 KB 的小身板

Via 的出现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浏览器应用可以将体积做得如此小巧,首屏界面竟然可以做得如此纯粹简单,长时间体验过后在这八百多 KB 小身板上发现不少实用功能:

Via 浏览器首屏

还你定制安静浏览器的权利

厌倦了浏览器首屏烦人的新闻内容、露骨的资讯标题,或者一大堆不感兴趣的快速访问导航,那么 Via 还你一个定制安静浏览器的权利。初次打开 Via 浏览器,不禁想起了一句话:这才是一款纯粹浏览器该有的样子,主页仅有顶栏和底栏的工具条、品牌 Logo 和搜索框。

虽然采用极简的主页设计风格,但是 Via 依然拥有丰富的定制选项,包括了在主页添加常用网站,Logo、背景图片、颜色风格、背景不透明度、隐藏搜索框,甚至给用户自定义 CSS 的方式更细致地调整界面效果。

定制选项

丰富的在线插件体系

Via 另一大特色功能是拥有丰富的在线插件体系,打开菜单栏的工具箱,我们看到了十个小工具,其中源码和资源嗅探是我经常使用的功能之一。源码功能是为了偶尔学习一些网页编程的知识(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而资源嗅探解决下载网页中的音乐、视频等资源,比如需要下载 Instagram 的视频,打开目标页面并播放视频后,依次选择 Via 浏览器「工具箱 - 资源嗅探」,将弹出真实的视频地址,接下来使用第三方下载工具保存至本地,或者点击资源地址后在新标签页单独播放视频。

资源嗅探

除此之外,Via 还提供了多个实用在线插件,包括了知乎去网页限制、微信公众号音频下载、B 站视频下载、回到页面顶部/底部,用户只需打开设置选项的插件页面,即可在线安装和管理插件。

多种手势组合

与前面夸克相比,Via 支持更多的手势操作,目前提供了滑动前进/后退、长按标签管理按钮打开新标签页、长按主页按钮弹出网址输入框、长按底栏左右键实现回到网页顶部/底部、长按菜单按钮刷新页面、上滑主页键弹出后台标签页。虽然手势学习的成本略高,但熟练后大大提升了浏览器操作的效率。


X 浏览器:有趣的地址栏命令

X 浏览器 首屏设计风格虽然不及 Via 来得纯粹,除了自带「合作」站点的网址导航外,并没有推送新闻资讯等干扰因素,下面是我在体验过后,找到了这款浏览器有趣的设计和强大的功能。

X 浏览器首屏

有趣的地址栏命令

与 Chrome 类似,X 浏览器支持在地址栏输入 x: 开头的特定代码,直接打开相应的功能:设置、历史记录、书签等,比如输入 x:setting 即可打开浏览器的设置页面。其他命令还包括了 x:asx:customx:gsx:adbx:mex:addonx:info,尝试输入以上的命令,探索更多的便捷操作。

x: 地址栏命令

即时翻译和即时词典

X 浏览器提供了常规的网页全文翻译功能(使用百度翻译),在此基础上还带来了即时翻译和即时词典,其中即时翻译是在长按选择网页的单词时浏览器界面立刻显示翻译结果,即时词典则扩展了地址栏功能,用户输入单词时将看到翻译结果在备选项中。

左:即时翻译,右:即时词典

为每个网站设置不同的浏览策略

X 浏览器支持对每个网站设置单独的浏览策略,比如打开知乎网站后,点击浏览器界面左上角的按钮,选择「网站设置」,可自定义广告拦截规则、切换独立 UA、禁止页面启动外部应用、禁用 JS、禁用 Cookies,将 UA 设置为 ipad 或者桌面后,可以突破知乎查看全部回答时跳转至 Apps 下载页面的问题。同理,运用不同的设置策略,可以突破 bilibili 在手机浏览器六分钟视频时长的限制。

单独的网站设置

内置实用又强大的插件

目前,X 浏览器内置了三款插件:二维码增强版本、微信朋友圈、ADM 下载器,虽然前面两个插件略显普通,但是 ADM 下载器却有着神奇的下载功效。不过吐槽一点的是每个插件下载后需要弹出单独的安装界面,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可能会有所反感。

最后,X 浏览器还拥有其他贴心的功能:嗅探媒体资源、强力广告拦截效果,希望这款浏览器继续保持这简单极致的风格,正如产品开发者所言:不完美但在原则上努力做到极致。

关联阅读:这里没有臃肿和繁杂,Chrome 的好备胎:X 浏览器


神奇浏览器:自主开发的阅读模式

神奇浏览器 属于一个人开发的个性产品,仅约 900KB 的小身板,却同样拥有纯粹简洁的设计风格和网页浏览体验。除了拥有之前几款浏览器内置的广告拦截(神奇浏览器还有一个名为天网的广告拦截进阶功能)、翻译、ADM 下载插件外,神奇浏览器在下面两个方面有更加完善的功能。

神奇浏览器首屏

分类显示嗅探的资源

与前面介绍的 Via 和 X 浏览器类似,神奇浏览器同样具备资源嗅探的功能,不过其提供的选项更加完整。神奇浏览器的资源嗅探支持分类显示图片、媒体、JS 文件、样式文件等大分类,让用户更容易找到希望下载的资源。

阅读模式

神奇阅读器是我在这次体验另中唯一支持阅读模式的 Android 国产浏览器,虽然与稍后读工具相比,其阅读体验上还有不少差距,但已经提供了字体大小、主题背景色更换的选项。在阅读模式下去除了网页干扰元素,相当适合阅读深度长文章。除了提升资讯站点阅读体验外,神奇浏览器的阅读模式还支持自动解析小说下一章 ,对在线小说爱好者会是一大福音。

阅读模式


星尘浏览器:小球设计和临时搜功能

星尘浏览器 是凤凰工作室和世界之窗浏览器的创始人重新创业的作品之一,从浏览器的 Logo 图标依稀看到当年世界之窗的影子。

星尘浏览器首屏

有趣的一级菜单设置页

如果厌倦了浏览器多级菜单的设置项,开关某个功能时需要打开多级路径。星尘浏览器的设置项摒弃了多级菜单,仅仅保留了一级菜单,将全部功能开关项放置在一个页面,方便用户更加直观地了解浏览器究竟提供了哪些功能选项。

快捷的交互操作

星尘浏览器拥有一个标志性的小球设计,用户通过底栏的主页键可快速完成常用操作,小球支持左右滑动切换标签页,向上滑动关闭当前页面。

小球设计

临时搜

星尘浏览器将地址栏放置在界面底部,并且在其右侧加入了「临时搜」的按钮,用户选中搜索词,可以直接实现搜索功能,或者点击临时搜的图标后手动输入搜索的内容,简化了网页二次跳转的操作步骤。

临时搜


结语

在体验了这五款 Android 国产浏览器后,我发现了它们在手势操作、实用插件等功能上发力,这些在 Chrome、Firefox 国际大厂出品的浏览器上均没有提供,深入使用后我认为这些小细节确实大大提升了浏览器的操作效率和网页浏览体验。

所以,我希望将这几款浏览器介绍给正在寻求好用 Android 浏览器的朋友,欢迎你们在留言区写下对这些浏览器点赞、吐槽的内容。

> 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不再错过任何一款好用的 App 📱



使用 OPPO Find X 一周后,我想谈谈这款「真全面屏」手机

$
0
0

18 年的手机市场最有意思的现象逃不出两个形象 & 口碑大变的品牌: vivo 和 OPPO ,本来以为是 「菜鸡互啄」,没想到是「神仙打架」……

Find X 可能是 18 年最被圈内人追捧的智能手机,在手机发展同质化如此严重的时间节点下,摆脱「刘海屏」阴影,创造性地利用「双轨潜望结构」鼓捣出的全隐藏式摄像头,让这款手机真的成为了平庸当道时代下的潮酷异类。

有的异类是为了服务好小众需求,有的异类则天生试图打破条条框框。我认为 OPPO 的这种尝试,真的有点意思。

Find X 是我拥有的第一款 OPPO 手机,这也意味着我并不能以老用户的身份获得优先购买权益。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在 7 月 13 日开售当天抢购的,7 月 15 日就顺利的拿到了新机。据 OPPO 官方发布的首售成绩单来看,京东平台 15 分钟销售额破亿,其实仔细算笔账可以发现以单机价格 4999 元看,15 分钟其实满打满算也就售出 2 万台,可见这台机器的备货,官方还是很谨慎的。

之所以强调这个背景,也是为了让大家接下来看我文章的介绍时能够更加理性。手机很好,但是不是真的适合你,请大家怀着一个「问号」,保持好奇,保持理性地读下去。

外观,颜值是第一生产力

Find X 的外观设计应该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一个是「强辨识度」,一个则是「国际范儿」。前者是物理外观,后者则是机身气质。

93.8% 的惊人屏占比让机身正面的亮屏状态极具视觉冲击,这个比例应该是目前的全球最高,虽然不晓得 OPPO 使用的何种计算方式, 但即使仅用肉眼分辨,你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它与市面上那些「almost」全面屏不一样。

屏幕整体是 6.42 英寸大小 19.5:9 的曲面屏,不过采用的却是 1080p 的 AMOLED 屏幕,由于 AMOLED 屏幕天生的技术特性会导致显示颗粒感相对较重,在加上屏幕尺寸偏大,很自然地就会给用户造成「马赛克屏幕」的印象(目前同样采用 AMOLED 屏幕的三星使用的是 2K 分辨率)。

但是实际体验中,这款屏幕的显示效果非常不错,而且考虑到目前市面上多数非国际品牌的厂商(除魅族)基本都是用的同规格的屏幕,所以 Find X 和你目前手上在用的手机相比并不会有显示差异。重点要提的是,这款曲面屏应该是三星除自家以外,首次对外供应搭载到量产机型上,弧度手感与目前的 S9 系列不相上下,应该算是市面上所有曲面屏中稳稳的第一梯队顶端的存在。

顺便一提,如果你使用过三星的 S9 系列手机你就会深有感触,曲面屏的贴膜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一项挑战,市面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款算得上合格的能够适配 S9 的全贴合钢化膜(细心的你会发现市场在售的所有手机中,只有三星 S9 的手机膜厂商会大肆宣传水凝膜这个品类的优势,其实真实情况是大部分配件厂商都没能力生产体验合格的曲面屏幕钢化膜,只有水凝膜能够铺货)。当然 OPPO 很良心的原厂自带贴膜,省去了不少贴膜的烦恼,即便这块膜仍然是所谓的水凝膜。

再说整机手感,由于特殊的隐藏摄像头结构,机身重量被无奈增加到 186g,作为参考 iPhone X 的重量是 174g,也就是说 Find X 要比 iPhone X 还要重,而后者的重量已经饱受用户诟病了,所以拿到机器的时候要做好心理准备。另外 Find X 的机身厚度高达 9.4mm(最厚厚度) ,在目前主流手机都是 7mm 的现状下确实影响了整机手感,真正接触手掌的机身边缘虽然因为背后的弧度处理并没有那么厚,不过整机握持上就形成了一种中间鼓包的微妙的「肉肉」的感觉,当然各种媒体评测文章中会用「饱满」这个更加褒义的词汇来形容,但是实际情况是真的有些「饱」。

Find X 的背部色彩上同样花了一点心思,不同与目前市面上部分机型采用的单纯颜色渐变,而是采用了与机身外型相融合的四周渐变,在观感上可以看到色彩过渡更加自然,尤其是在光线照射下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观赏能够看到不一样的渐变效果,给人一种光影流动的质感。据说为了达到这个光影效果,背部经过了 7 层颜色的叠加,再覆盖上纹理和镀层才实现,技术难度不低。就观感来看,18 年唯一可以和 Find X 匹敌的可能就只有一加 6 的月牙白了吧。

Find X 拥有波尔多红和冰珀蓝两种渐变配色,就实机的视觉效果来看我个人十分推荐波尔多红。冰珀蓝,蓝的有点太抑郁了,反倒不如红色来的典雅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光影变化上波尔多红更加明显。

说到背部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 OPPO 丧心病狂的极致追求,那就是他们为手机后背也增加了疏油层,再加上本身背部的弧线打磨,使得这款机型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滑的旗舰机。滑到什么程度,滑到诡异的程度,我甚至在微博上传了一小段视频来展示 Find X 的「自动移动」,严重怀疑 Find X 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趋摔属性」,即便是你放在日常的桌面上,只要不是物理上的绝对水平,这手机总会慢慢加速准备自由落体。搞笑的是我有时候把手机水平放在大腿上它也会滑下去(注意我这里并非强调我的皮肤有多么顺滑),所以日常手持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由于第一次使用 OPPO 的手机,我惊讶的发现 Find X 的机身顶部和底部存在一道水平凹槽,似乎这个设计来自于 R 系列机身上广受好评的「月牙弯」,「它的存在能够保证你在竖屏操作手机时支撑小拇指,横屏玩游戏时不会遮挡住扬声器」,然而实际效果实在平平,玩农药的时候扬声器该遮挡还是会遮挡。而且由于 Find X 并没有配备双扬声器系统(目前多数旗舰都有的配置),所以横屏游戏时需要特别注意握持方向。

全隐藏式 3D 摄像头,机械升降模块酷毙了

Find X 最显眼的外型设计,应该就是全球首创的「双轨潜望结构」的隐藏式 3D 摄像头了。

升降式的机械结构,整个手机额头都从屏幕下方的夹层中升起,手机 2500 万像素的前置摄像头以及 1600+2000 万像素的后置双摄全部集成在这个升降结构中,除此以外还有闪光灯、3D 结构光等元器件,正是由此,才能保证整个屏幕和后背没有任何开孔,视觉效果上才有那么完美的一体感。细心看会注意到,屏幕听筒部分有一条开缝,但是这只是一个物理通道,真的听筒同样集成在升降结构中,实际的通话表现,应该比隔壁家 vivo 的 NEX 所谓屏幕发声技术要靠谱一些。

从背部看,这个升降式结构被一块弧形的陶瓷覆盖,非常的精致。但与机身背面整体颜色差异大,视觉上很容易把升降结构和背部玻璃区分开,当然在触感方面则处理的非常好,过渡自然。

当你进入解锁、支付、拍照等需要使用摄像头的场景时,潜望结构便会以升降的方式出现,整个过程大概仅需 0.6 秒,而且解锁识别过程是伴随着升降一起进行的,摄像头升起的时候其实解锁已经完成,之后只是自动收回,所以整体体验甚至比 0.6 秒应该还快。有用户反映摄像头升降的声音比较大,我感觉在两种相对环境中情况不太一样,在正常的公共场合,周边环境比较嘈杂,这个时候使用摄像头只会机主注意到,因为毕竟伴随着一阵轻微的手机马达震动,但是周边的人其实根本不会注意你,我在咖啡馆和撸串店为两个朋友展示过这个手机的升降结构,结果两个人压根就没 get 到升起的摄像头……当然如果你是在安静的会议状态中,手机解锁的声音将被无限放大,毕竟那个嚓嚓的声音太科幻了,想不被吸引都难,所以做好被所有人盯着的准备。

另外这个升降结构非常的「耐用」

  • 30万次以上的耐久测试,每天启动百次以上,至少也能维持8年,换机前应该是坏不了
  • 自动保护机制,检测到手机处于下落状态的时候回自动收回摄像头
  • 外力按压和拔出都能触发相机的收回和升起,无需担心外力压损

还有一个设计细节可能大家并不会注意到,那就是这款手机机身背面并没有现在大家已经习惯的天线「白带」,这是因为 OPPO Find X 将两条天线割断槽设计在升降结构结构的交接处的原因,所以整机的颜值观看为何如此美观,相比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巧思。

系统与 UI ,不足 & 惊喜

Find X 的系统优化似乎在跟进硬件进化的过程中有点掉队了。

首先是屏幕的 DPI 默认限制在 360(DPI 是单位长度的像素数量),可以简单理解这个数值越大,那么同样大小的屏幕显示的内容就越多。由于系统层面限制了 DPI ,所以 Find X 屏幕所显示的图标、文字等内容都「很大」,这样用文字举例来说,即同样大小的屏幕显示的字数很少。那么有什么解决方案吗?暂时可用的方法是:

「设置 - 关于手机 - 点击 5 次版本号开启开发者模式 - 开发者选项 - 最小宽度」,默认是360,修改数值到 410 左右最佳。设置后屏幕顶端会出现一条橘黄色的色带非常影响美观,没关系打开手机中的「手机管家」启动「扫描监测」并点击「一键优化」,橘黄色的色带即消失,然后就可以享受高 DPI 的视觉效果了。

但是用以上方式调整以后,屏幕 APP 图标和名称会有些许错位,不过比大图标还是美观好看很多。另外 OPPO 系统限制安装第三方的启动器,对于部分已有使用习惯的用户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困扰。

下图是调整 DPI 以后两次界面显示内容的对比(左图默认 DPI 360,右图调整 DPI 420)

系统桌面显示虽然已经根据屏幕的圆角进行了优化,但是在部分界面或第三方软件运行时则还是会有部分遮挡,导致顶角的内容显示缺失。

Find X 还有不少软体验的小优化。

  • 比如「智慧识屏」能够在部分应用中提供类似大爆炸的使用体验,不仅是内容复制,还能够直接识别网站、图片图像等。但是由于没有压感屏幕,大面积的拇指按压有时候会和屏幕本身的点击操作冲突。
  • 双侧边上下滑动可以呼出分屏操作,大部分用用下都能够适用,很方便大屏阅读。
  • 另外就是游戏界面状态下还有「弹窗插件」,可以直接在游戏界面打开微信等应用进行内容回复,无需跳转应用,

智能拍摄与样张

其实从手机的前、后置摄像头的像素分配来看(前置2500万像素、光圈 f/2.0;后置1600万像素,f/1.7 + 2000万像素,f/1.7 双摄,支持 OIS 光学防抖),就能够发现「自拍」仍然是 OPPO 一贯主打的卖点。应该是得益于 Find X 的 3D 结构光系统,前置摄像头具备 296 个面部识别点,能够精准的识别五官,并从 800 万种美颜方案中选择最佳匹配方案。由于前置摄像头还支持「3-HDR 2.0技术」,能够提供更多的逆光人像拍摄的背景细节,我样张粗测下,感觉人确实好看了,不过对比下来发现优化算法还不甚稳定,拍摄技术要求有门槛,以下图为例,和三星 S9+ 同样拍摄条件相比,Find X 下显得有点假。

后者双摄的表现素质则超乎我的想象,主要是画面的场景识别和针对性的优化真的是立竿见影。

除了常见的环境场景:室内、植物、人像等,甚至还有拍摄书本网站等文字场景的「文本」模式,会将文字优化显示,极其丰富。这里我们以植物场景下的样张举例,可以看到画面中的色彩表现要比真实的眼睛观感浓艳很多。

而一般的室内场景样张表现也十分不错。

夜景同样也会自动识别场景,并且……应该是加了滤镜?总之和取景画面实时显示的不太一样,不过效果还真的是微妙的好啊……

电池续航

OPPO Find X 在国内共有三个版本出售,分别为 4999 元的标准版(目前仅这款开售)、5999 元的超级快充版、以及 9999 元的兰博基尼定制版。其中标准版和超级快充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充电技术上的差异了。标准被使用的是一款 3700 毫安时的电池并搭载现有的 VOOC 闪充,而超级快充版本则使用的是两块 1700 毫安时的电池,并搭载 Super VOOC 闪充,因为两款电池可同时进行充电所以充电效率提升明显,据说只需要35分钟即可把手机充满,注意这里是 100% 充满而不是平时手机宣传时使用的 ×× 分钟充满 80%,所以可见这个充电体验应该是十分的拔群了。

在耗电测试中,我共测试了两个场景。

  • 王者荣耀使用中,打开「高帧率」「高清显示」「多线程」等若干最佳优化的情况下,两局15分钟的排位赛后,手机电量从 80% 掉到了 69%,基本上 5% 电量可以支持一局王者荣耀。
  • 夜晚息屏待机,充满电的状态下,早上醒来发现手机电量在 96% 左右,表现基本满意。

另外得益于高通骁龙 845 的优异优化表现,整机的发热控制的非常到位,体感温度变化很小。

妥协下缺失的旗舰标配

当下主流旗舰机型的部分标配特性,Find X 在成本、体验、创新之间的平衡重中舍弃掉了不少,其中有:

  • 没有 NFC;
  • 没有双扬声器;
  • 没有无线充电;
  • 用 1080P 的 AMOLED屏幕;
  • 不防水;
  • ……

以 NFC 为例,应用最广、使用最频繁的 NFC 公交卡功能,应该是大家早已习惯的手机标配,没有搭载 NFC 确实会让想要购买这款手机作为主力机的用户产生一些困扰。

结论和购买建议

  1. 同等预算条件下,如果想要购买一款主力机的用户,比较之下我还是优先推荐购买三星的 S9+(跳水状态下,三星 S9+ 目前的市场起售价应该也就 5000 元不到)。前面缺失的旗舰标配后者都有。
  2. 如果你已经拥有一台类似 iPhone X 的顶级旗舰作为主力机,还想入手一款差异性的顶级备用机型,那么 Find X 确实是不错的尝试。
  3. 如果你真的十分看重这块独一无二的全面屏带来的视觉冲击,颜值远比一些特定使用需求更重要的话,那么请大胆的购买 Find X ,这是当前唯一能够在屏幕方面给到你极致体验的旗舰机型。
  4. 如果你购买的时候犹豫了,请参考第 1 点。


迁移到 Windows 后,我如何找回熟悉的 macOS 体验

$
0
0

操作系统的变迁,很多人都会遇到:

  • 学生因为专业软件不适配 macOS,只能使用 Windows;
  • 上班族由于业务需求,必须从使用多年的 macOS 切换到 Windows;
  • ……

最近,我也将自己的全部家当从 macOS 迁移到了 Windows,开始了从一个系统切换到另一个系统的「折腾」。作为曾经的 macOS 用户,我用它完成了很多工作,现在我依然喜欢这个优秀、有设计感的系统。但与此同时,出于对部分专业软件的需求,也为了性能提升和接口兼容,我将服役两年有余的 12 寸 MacBook 淘汰,迁移到了 Windows 平台,开始拥抱 Windows 的生态圈。🐾

我怀念 macOS 的哪些功能

从 macOS 迁移到 Windows 的过程中,必然有体验上的差别,下面这些在 Apple 生态系统中使用 Mac 的体验让我尤其怀念:

  • 桌面美学:macOS 具有设计感的桌面和 Dock
  • macOS 系统原生工具的体验:
    • 空格键「预览(Quicklook)」
    • 「Handoff」、「Airdrop」等与其他苹果设备的无缝联动
    • 方便的原生截图、窗口检测与有质感的背景阴影
  • macOS 上的效率工具:
    • 全局启动器 Alfred(或者原生的 Spotlight)
    • 类似 iPic 的图床工具
    • 各路体验优秀的 Markdown 写作工具
  • 开发环境:得益于 macOS 类 Unix 系统的属性而有的一套可以媲美 Linux 的开发环境(比如 Homebrew与原生的 gitssh

那么在使用 Windows 与 iPhone 的时候,我能不能找回一些如此顺滑的体验呢?我在 Windows 上做了这样的折腾。 🐟

在 Windows 上的折腾

针对前面提到的桌面美学、系统工具、效率工具和开发环境这四个方面,我分别针对性地用了不同的工具来尝试性地还原 macOS 上的体验。


设计桌面

Apple 是一家标榜设计的公司,macOS 的桌面美学确实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赞叹。当然,我在使用 Windows 的这一周以来,发现经过 Fluent Design 重新设计的 Windows 10 也相比之前的老一代 Windows 有着巨大的美学改善。进一步借助下面这些小工具和,我找回了不输 macOS 的美观桌面。

我的桌面

TranslucentTB:开源的任务栏透明工具 

美化桌面的步骤中,必不可少修改任务栏,改掉它不透明的生硬效果。有人会选择修改注册表,这不仅很危险,还只能将任务栏半透明化,而另外一些如 StarDock 的美化软件又很占内存。这个开源的 TranslucentTB 则不然,既小巧、不占内存、还可以将任务栏透明、半透明、模糊、或是直接显示纯色,可以说是功能全面了。显示效果就像上图那样,能够完整的呈现我们的壁纸而不必担心任务栏挡掉一部分。

② Rainmeter:Windows 桌面美化插件

对于深度美化 Windows 桌面的同学来说,Rainmeter 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 Rainmeter 的 官网官方用户社区、和 DeviantArt 设计站点,都有大量设计精美的 Rainmeter 插件,但是我也并不推荐将插件直接堆砌在桌面上,一团糟的样子不仅不美观,还占用了大量的系统资源。我只小小利用了其桌面时钟、日期的显示。

Rainmeter

我目前使用的 Rainmeter 主题在这里可以下载到 → Rainmeter Elegance 2.0

Simple Desktops:壁纸提供站

美化桌面方面,壁纸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一张简单可爱的壁纸可以奠定整个工作的态度。在 Simple Desktops 里我总能找到可爱的壁纸。

Simple Desktop

除此之外,无版权图片社区 Unsplash、免费图片社区 Pixabay、甚至是必应每日壁纸等等都是优秀的壁纸来源。

④ 文件管理和日常清理的习惯

简洁的文件管理、不复杂凌乱的桌面和常清理的使用习惯自然会让你的 Windows 使用体验蒸蒸日上。💗

参考:《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正确管理文件》(少数派付费教程

系统工具

WoX 和 Everything:启动器工具

Wox

WoX 是 Windows 上大名鼎鼎的开源启动器,我派对它有详尽的介绍 → 在这里

WoX 的看家功夫是基于 Everything 的基本文件搜索功能,它能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将你想要的文件进行搜索并展现出来,快如闪电,当然这也包括将你要打开的应用快捷方式搜索出来,因而 WoX 可以充当应用程序的快捷启动器。除此之外,WoX 还可以调用计算器、预览颜色、打开控制面板的某项选项、直接调用搜索引擎搜索内容和直接运行 Shell 命令等等,而这些功能都归功于其强大的 Plugin 插件功能。当然 WoX 也提供了外观主题的定制功能。

WoX 和 Everything 两工具的完美结合,在使用体验上可以媲美 macOS 上的 Spotlight、Alfred 等效率启动器。

② QuickLook :空格键预览工具

QuickLook

macOS 上的「一指禅」—— 空格预览文件内容,绝对是一个经典、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在 Windows 上,QuickLook 可以实现空格预览的功能,并且支持的格式也很丰富,能够预览图片、文本、docx 文档、甚至是各种源码等等一系列文件。macOS 一指禅在 Windows 上也能完美践行了。🦄

空格预览图片、文本和 Markdown

QuickLook 可以直接在 Windows 应用商店免费下载得到。

快贴:云剪贴板工具

快贴是一个免费的跨平台的剪贴板同步工具,能够在多端设备同步剪贴板,并对剪贴板涉密内容进行自动识别、加密传输。

快贴

我在 iOS 和 Windows 端同时下载了快贴,在 iOS 保持后台运行的情况下,我在手机上复制的内容,能够很快的同步到云端,进而在 Windows 端能够粘贴。但是这个过程比 macOS 繁琐的地方在于,我需要通过全局快捷键来手动触发粘贴端的同步,这样的多一步操作虽说影响体验,也肯定不如 macOS 闭源的生态系统好,但是至少我不必用微信、QQ 之流当作我电脑与手机沟通的渠道了。

参考:好用的全平台剪切板工具,我们为你找到了这 3 款

Send Anywhere:文件传输工具

Send Anywhere 将文件上传到一个 p2p 网络上面,并非其服务器上,接受端通过随机六位接收码进行文件接受。这样的传输方式保证了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又能有相当的上传、下载和传输速度。Send Anywhere 可以说是全平台 Airdrop 了。

Send Anywhere

同时 Send Anywhere 有设备记忆功能,在曾经传输过文件的设备上,下一次传输的时候,六位接收码都不必输入。这样的分享文件的特性可以说是跨平台的救命稻草了。我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在 Windows 平台传输结束之后 Send Anywhere 本身有几次会卡死,其他体验都极佳。

参考:免费全平台的文件分享利器:SendAnywhere

效率工具

① smpic:sm.ms 图床上传软件

我的博客图片全部都放到了第三方的图床上面,这让我需要有一个便捷的图片上传途径。

smpic 通过 SM.MS 图床的 API 与大名鼎鼎的 AutoHotKey 脚本实现了这样的图片上传利器,我将快捷键绑定为 Ctrl + Alt + U,这样点击图片按下快捷键直接就可以将图片上传至图床,并同时返回相应的图片引用链接,一气呵成。

smpic 同样,是一款开源、免费的软件,可以在其 Github 页面进行下载。

② Typora: Markdown 编辑器

Typora

Typora 不必多说了,基本上是 Windows 上写 Markdown 的必备利器了。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在 Windows 的 Typora 上面编写完成的。我派对 Typora 也有详尽的介绍:让 Markdown 写作更简单,免费极简编辑器:Typora

③ Snipaste:截图工具

Snipaste

Snipaste 着实是 Windows 上最好的截图工具。但 Snipaste 除了我们常见的截图标注、窗口检测、全局快捷键等等简朴必备技能,还有贴图、取色等等高阶可玩性。目前 Snipaste 在 Windows 商店就可以下载得到,并且就在最近几天 Snipaste 也发布了 Pro 版本,增加了更多的玩法。

Snipaste In Action

Snipaste 的开发者对 Snipaste 很是上心,我派单独采访了这位同学,在这里有更加具体的介绍 –> 幕后丨他做了最强免费「截图」工具 Snipaste 后,还有上万字的话想说

上面介绍的工具中,除了 Typora 和图床上传工具 smpic 以外(smpic 因为免安装,所以不支持开机自启动),剩下的都有幸被我加入开机自启动名单。🎉

开发环境

经过近两年的开发,目前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以下简称 WSL)已经十分完善。我从微软商店下载安装了 Ubuntu 18.04 作为 WSL 的系统,并使用 Ubuntu 下的 aptitude包管理工具链配置了我的开发环境。安装 WSL 的详细步骤在 –> 这里

Ubuntu WSL

在 WSL 中我安装了我的必备开发工具:

  • git代码版本控制
  • ssh远程服务器连接 🔗
  • zshoh-my-zsh Shell 环境

在 Windows 中我通过 Hyper 终端环境进行实战。

Hyper 是一个基于 Election 的终端 Terminal Emulator,是一个插件丰富的、跨平台的终端。我写过一个有关它的详细介绍 HOW TO | 让自己的终端漂亮得不像实力派。在 Windows 下,可以通过 Hyper 调用 WSL 中的 bash.exe,这样就不用面对万恶的小黑框了。😈

我当前的开发环境

这样折腾之后,一套可用的基于命令行的开发环境也处于可用状态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从 Windows 端调用 Linux 内部的指令还是有些问题,比如我在 Visual Studio Code 中试图调用 Linux 环境下的 Python 解释器进行调试就异常麻烦,目前 Visual Studio Code 团队对 C/C++ 和 Node.js 的调试都已经适配完成,至于 Python、Go 等语言,我相信未来的适配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My WSL Setup by lloydstubber

最后的体验

经过这样的折腾,我在 Windows 上面的效率工具和开发环境体验也和 macOS 上的体验已经相差无几,也基本上实现了 iPhone 和 Windows 的无缝联动。

当然,为了习惯去让一个系统无谓地模拟另一个系统的体验是毫无意义的,我找回 macOS 特点的同时也在享受 Windows 的特色功能,比如用 OneDrive 方便地同步我的文件、用手写笔对 PDF 进行标注、在 OneNote 上进行笔记书写,甚至还能用手写笔在 Autodesk SketchBook 中绘画,这些体验都比 macOS 更好。还有一点很重要,Windows 能用上功能完整的 Office 套件。

现在对我而言,Windows 也有不方便的地方,下载软件开发所需要的依赖就比较麻烦,毕竟它不是原生的 Unix,但综合体验上,无论是美学、还是效率,我给我目前的 Windows 打五星。⭐⭐⭐⭐⭐

我的 ThinkPad

>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更多有趣的内容 🎉

派早报:小米手机 8 探索版 7 月 30 日开售,Bilibili 客户端在多个应用商店下架,游戏 Alto's Odyssey 发布 Android 版等

$
0
0

小米手机 8 探索版 7 月 30 日开售

昨天中午,雷军在微博上宣布小米手机 8 探索版将于 7 月 30 日 19:30 在小米商城开售,售价 3699 元。小米 8 探索版在今年 5 月新品发布会上亮相,它是全球第一个发布的使用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和压感屏幕指纹技术手机。手机配置和小米 8 类似,采用了高通 845 处理器,6.21 寸 OLED 「刘海屏」不同的是采用类似透明的背部设计,电池容量为 3000 mAh,只有 8GB 内存 + 128GB 存储可选。

Bilibili 客户端在多个应用商店下架,官方称将加强审核严格整改

昨日(7 月 26 日),有用户称视频网站 Bilibili 客户端从多个应用商店下架。今日,Bilibili 官方发布《关于全面进行内容整改的公告》,确认被相关部门约谈,并接到了处罚和整改要求。Bilibili 表示他们将集中开展内容整改的专项行动,认真落实相关处罚决定,扩编审核人力,发动用户对内容和社区进行自查自清,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用户的正面引导和规范管理,制作和传播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内容。

T2 芯片或导致部分 iMac Pro 和 MacBook Pro 系统崩溃

包括新版的 MacBook Pro 以及此前发售的 iMac Pro,均使用了苹果自己研发的 T2 芯片,但在苹果支持论坛中这两款硬件设备的用户都反应,这两款设备会出现系统崩溃或者自动重启,而最终问题的源头都指向了 T2 以及内置的 Bridge OS 上。虽然苹果已经意识到该问题并着手研究,Bridge OS 多次更新之后,系统重启的频率也有所下降,但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作为临时解决方案,苹果技术支持人员建议用户重装 macOS 并禁用 Filevault 以及 Power Nap。

搭载 Google Assistant 的联想智能显示器正式上市

在今年的 CES 上发布的搭载 Google Assistant 的联想智能显示器现已正式上市,作为新形态交互设备,这款智能显示器可以看作是有屏幕的 Google Home 音响,你可以收听 Google Play 音乐也可以观看 YouTube 视频。通过语音唤醒你可以询问 Google Assistant 最新的资讯、天气情况、控制家中智能家居设备或者获取食谱。8 英寸的机型售价为 199 美元、10 英寸机型售价 249 美元。

《阿尔托的奥德赛》发布 Android 版

今年二月于 iOS 平台发布的《阿尔托的奥德赛》现已可以在 Google Play Store 下载。游戏内容与 iOS 版本完全相同,包含六名人物、禅模式和照片模式。与 iOS 版不同的是,本作在 Play Store 上采取免费下载,内含广告和付费道具的收费模式。

正式版 Chrome 浏览器已经可以使用新版 UI 设计

此前 Chrome 在开发测试版(Dev 版)中对 UI 做了多项调整,采用了更为圆润的标签页,带圆角的搜索栏以及新设计的导航元素,而这些新变化目前可以在 Chrome 稳定版(iOS 和 Windows)中开启:

iOS:

  • 在导航栏中输入:chrome://flags/#top-chrome-md
  • 在「UI Refresh Phase 1」中设置为「enabled」
  • 完全重启 Chrome 浏览器 

Windows PC:

  • 在导航栏中输入:chrome://flags/#top-chrome-md
  • 在「UI Layout for the browser's top chrome」中将 「default」修改成「Refresh」
  • 完全重启 Chrome 浏览器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用好这 7 款 Chrome 拓展,全方位提升你的 Bilibili 看番幸福感

$
0
0

哔哩哔哩(以下简称 B 站)是国内最良心的视频网站之一,受到众多年轻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用户群体的增多,B 站在弹幕质量、推荐算法、播放器样式等方面的积弊也逐渐暴露出来。

而本文将要介绍的 7 款 B 站专属利器,各自都有着一身绝活,只为提升你的「看番」幸福感。

Pakku

弹幕可以说是众多 B 站视频的灵魂,但有时,过于密集的弹幕刷屏也会使人心生厌烦,而 Pakku则可以近乎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上图所示,启用 Pakku 后,它便会将短时间内集中出现的相似弹幕自动合并为一条,并在后方注明出现次数。在不遮挡画面主要内容的同时,达到欣赏优质弹幕的目的。此外,Pakku 还可以在底部按时间轴显示弹幕密度,帮助你快速了解视频高潮部分,做足心理准备。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 Pakku 的设置中,你还可以调整弹幕合并样式、相似度算法等,或者用正则表达式预先过滤弹幕,自由度较高。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在 Chrome Web StoreFirefox Add-Ons免费获取 Pakku,扩展同时在 GitHub开源。

哔哩哔哩助手

哔哩哔哩助手是最早诞生的 B 站辅助扩展之一,时至今日,已经拥有了关注内容更新推送、视频下载、自动签到、直播辅助等数项涵盖全站板块的功能。此外,你还可以利用哔哩哔哩助手反查具体弹幕发送者,方便屏蔽喷子们。

请输入图片标题

请输入图片标题

哔哩哔哩助手在 GitHub开源,你也可以从 项目主页Chrome Web Store免费获取。

哔哩哔哩·猜你喜欢

你可能已经习惯于闲暇时刷一刷 B 站首页的推荐视频,但对于被时代抛弃的网页端,首页却只有推广视频与各分区热门相伴。这不,就有程序员坐不住,开发了 PC 上的个性推荐模块。

请输入图片标题

安装扩展后,在 B 站首页顶端便会出现全新的「猜你喜欢」模块。其内容由你历史观看记录的「相似视频」构成,和手机端一样支持随机切换。如果空空如也的话,只需要再找几个视频观看,扩展就会正常工作了。

哔哩哔哩·猜你喜欢在 GitHub开源,你也可以从 Chrome Web Store免费获取。

哔哩哔哩样式调整

哔哩哔哩样式调整是一款 Stylus 美化脚本,可以将 B 站首页上方的横幅、推广视频、稍后再看等比较碍人的元素悉数隐藏,避免被无关事物分心。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果你已经安装 Stylus,可以直接访问 该网页安装样式。如果你还不知道 Stylus 是什么,欢迎阅读少数派此前的介绍文章:
这款网页美化扩展跟 Stylish 一样好用,但它不会偷看你的浏览历史:Stylus

哔哩哔哩播放器调整

哔哩哔哩播放器调整与样式调整师出同门,但是一款油猴(Tampermonkey)脚本。顾名思义,它可以帮助你自定义 B 站播放器的各项功能,例如配置快捷键、默认播放模式、弹幕显示方式、播放速度、关灯等。

请输入图片标题

如果已安装油猴扩展,你可以在 这里获取哔哩哔哩播放器调整脚本,它也同时在 GitHub开源。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油猴,当然还是阅读我派相关介绍文章:
用 Chrome 的人都需要知道的「神器」扩展:「油猴」使用详解

Bilibili 屏蔽词分享平台

弹幕是 B 站最大的特色之一,但随着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各种低俗或无意义的弹幕污染了整个环境。你的屏蔽列表里或许已经躺了上百条违规字词,但要应对时刻涌现的新梗,仍需要耗费不少精力。如果你有着同样的困扰,不妨试试 Bilibili 屏蔽词分享平台中其它用户分享的屏蔽列表吧。

请输入图片标题

经过一年积累,Bilibili 屏蔽词分享平台上已经拥有了反刷屏、抢前排、防引战等各方面屏蔽词库。只需要选中想要屏蔽的词库,点击「应用」后按提示授权登录 B 站,就可以重新享受清静的看番环境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你可以点击这里访问 Bilibili 屏蔽词分享平台

RSSHub for Bilibili

虽然哔哩哔哩助手已经允许我们订阅关注的 UP 主或番剧更新,但对于有着更高要求的用户来说,RSS 也是必不可少的。由 Bilibili2RSS蜕变而来的 RSSHub,正可以帮助你为投币视频、评论等小众需求生成 RSS 订阅源。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以订阅番剧为例,只需要打开 B 站任意番剧的详情页面,复制上方链接中的数字,在前面加上 https://rsshub.app/bilibili/bangumi/就行了。订阅 UP 主或分区的话,则需要将 bangumi分别改为 userpartion

请输入图片标题

成功获取链接后,你就可以将其添加至自己常用的 RSS 阅读器中了,最终效果如下图所示。

请输入图片标题

RSSHub 在 GitHub开源,你可以在 这里查询它的全部用法。此外,@Minja同学也曾经钻研过这个问题,并编写了一段 macOS 自动化脚本,欢迎继续阅读:

一键生成 Bilibili、知乎专栏以及更多网站源,RSS 还能这么订阅

了解更多实用 Chrome 拓展,请前往专题「无拓展,不 Chrome」。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作为一门职场「必修课」,如何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 PPT

$
0
0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 PowerPoint(以下简称 PPT) 都是经常使用的工具,然而对于很多学生甚至职场人士而言,其实对 PPT 都并不了解。想做好一份 PPT, 不如从这些步骤开始。

比如,你可以先关注一波少数派的专题「你应该知道的 PPT 技巧」

找对素材,让你的 PPT 更亮眼

寻找模板,你应该先去这个微软官方资源站

做好一份 PPT 的第一步应该确认主题和主配色。微软官方提供了模版资源站 OfficePLUS ,不仅提供丰富的免费 Office 模版,还有图片素材可供选择下载。

没有图片,去找这些无版权素材站

支持 CC0 的无版权网站是优秀的素材来源。CC0 全称 Creative Commons Zero,意即「无版权」。任何人均可对标记为 CC0 的作品进行复制、编辑和再发行,甚至可用作商业用途,均无需原作者同意或署名。

  • Pexels 是集大成的素材站,提供大量无版权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并且集成了别的站点的资源,无需注册。
  • Pixabay 提供了数量众多的矢量图、插画、照片等无版权素材,事实上 Pexels 上的很多资源都来自于 Pixabay。
  • Unsplash 是一个完全免费的、无版权的高清图片资源网站,也是许多壁纸 App 如 Cuto、克拉壁纸的图源。
  • Freepik 是一个下载免费矢量素材的网站,同时也包含 icon、PSD和图片等资源。由于矢量素材支持不失真的放大和缩小、还能简单地拆分等特点,下载时不妨优先考虑。
Pexels
延伸阅读

看腻了微软雅黑,试试这些开源字体

此外,一份优秀的 PPT,使用合适的字体也很重要。微软雅黑并不适用于所有主题,而随便搜索下载一个不一定好用的字体,也并不可取。

  • 思源黑体思源宋体不仅有 Adobe 和 Google 的品牌加持,其设计优秀、字符覆盖广泛,还有多种字重可选。
  • Font Library 是知名西文开源字体网站,有多种方式帮你筛选过滤出你喜欢的字体。

延伸阅读: 免费字体获取和使用指南

建立大纲,思路清晰地做 PPT

做好一份 PPT 的前提当然需要一份逻辑清晰的文字稿。思维导图这类帮助思考的工具就会很有用。思维导图工具很多,纸笔勾勒就很不错, 但数字工具修改更方便。比如试试看跨平台、免费下载的 Xmind,其提供了大量的模板、灵活的线条和边框选项、丰富的贴纸和自定义功能。

或者你也可以好好写一份大纲。当然你先拿起纸笔将思路写下来,不过试试看更灵活的数字大纲工具也无妨。比如我安装的 Cloud Outliner 2,支持筛选和调整文字样式,支持 iCloud 和 Evernote 同步和导出为 PDF 等多种格式。

Cloud Outliner 2

延伸阅读

制作 PPT 时,这些要注意

了解演讲场地,预先做好默认设置

做好 PPT ,要根据演讲环境优先调整好幻灯片的大小,PowerPoint 2013 以后的版本默认使用 16:9 的幻灯片比例,但很多学校和国企的投影仪还在使用 4:3 比例的投影幕布,因此做 PPT 之前,应作出相应调整。

展现关键信息,做好内容排版

制作 PPT 进行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展现重要观点或者关键信息,然而往往很多不擅长制作 PPT 的演讲者只会简单拆分 Word,又或者用杂乱无章的排版展现信息,让听者抓不到重点。所以使用好对齐工具,安排好标题、内文和图片的位置,让版面看起来整齐有序就非常重要。此外使用「网格」与「参考线」,来帮助你安排图片、形状和文本框等对象在幻灯片中的具体位置。

熟悉快捷键,提升工作效率

最后,熟悉软件的快捷键能够大幅提高效率。PPT 软件中这四个快捷键最为常用:拥有最为丰富的功能的 Ctrl 键,限制对象的移动与比例的 Shift 键,重复上一步操作的 F4 键,以及操作「快速访问工具栏」的 Alt 键。

延伸阅读

这些小工具,你或许用得到

如果你下载了某些图片素材,例如学校的 logo ,重要但是清晰度很低,那你不妨尝试下无损图片放大工具,例如 Bigjpg ,或者使用 Image Vectorizer, 将图片转换为矢量图。

Bigjpg 微信小程序

又或者你想制作精美的数据图表,试试 Chartistic 这款移动端 App。还包含了各种交互式条形图、线形图以及饼状图等等,支持导出文件嵌入到各类文档中使用。

延伸阅读


> 想查看更多制作 PPT 技巧的文章,欢迎阅读与收藏我们的专题「你应该知道的 PPT 技巧」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福利派丨夹在显示器上的台灯,美观实用的完美照明解决方案:明基 ScreenBar Plus 屏幕挂灯

$
0
0

在之前,我曾经介绍过 明基的 WiT Genie 护眼台灯,它独特的弯月形灯头设计,分区照明还有智能调光,能让有效光照区域更大,光线分布更均匀,并且保证了工作区域的明暗平衡,满足了我们对一个现代LED 台灯的需求。

WiT Genie 台灯

不过 WiT Genie 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之前说到的灯座较大,会导致台灯需要占用一定的桌面空间,另外 WiT Genie 灯臂的最高高度有限,因此在面对大尺寸显示器,或者支持升降旋转显示器的时候,就会遇到灯臂挡住显示器的情况存在。

刚好最近我又新添了一个 32 英寸的大尺寸显示器,因此,我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明基的另一款产品:ScreenBar Plus 屏幕智能壁挂灯。

设计

其实 ScreenBar Plus 屏幕智能壁挂灯并不是一个全新产品,在 2017 年底明基就已经推出了类似设计的 ScreenBar 一代, 利用屏幕上方的空间固定住灯管,来实现节约桌面空间并且不受屏幕高度和屏幕尺寸限制的照明。

而这次的 ScreenBar Plus 由 ScreenBar 灯体、重力枢轴夹和控制旋钮三部分组成,在夹持方式和整体设计上与之前的版本没有太区别,相对于之前直接在灯管上用按钮调整色温亮度,ScreenBar Plus 则改为独立的控制旋钮来调整。

将长条的灯管装入重力枢轴夹,然后轻轻一挂就可以利用背后的低碳钢配重圆柱成功将整个 ScreenBar Plus 固定在显示器顶部,并且配重圆柱与显示器背面接触的部位都有软性防滑垫,因此在固定也会更加牢固,也不需要担心损伤屏幕。

同时,由于配重块和支架通过一个扭力弹簧连接,因此这一套重力夹具系统可以适应不同厚度的显示器,明基提到的范围是1cm-4cm, 而我实际上将 ScreenBar Plus 挂在只有 0.47cm 厚的 ThinkVision X1 Gen2 上也都没有问题,说明实际上这一套夹具能适用的范围会比 1cm-4cm 更大一些。

除此之外,由于 ScrennBar Plus 的这一套重力夹具在显示器的屏幕一侧也有固定卡子,那么会不会挡住超窄边框显示器的屏幕也是我比较好奇地问题。

因此我也找到了一个超窄边框的显示器,屏幕内边框 6mm + 外边框 2mm, 在桌面显示器里算是很窄的窄边框了,从上图也不难看出 ScreenBar Plus屏幕一侧的固定卡刚好没有入侵屏幕显示区域,不会给屏幕造成一个刘海,因此内外边框 8mm 左右的显示器也差不多就是 ScreenBarPlus 的极限了。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  ScreenBar Plus 新增的控制旋钮,如果你之前看过我们的 WiT Genie 评测,那么应该不难发现其实它们的旋钮都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在旋转时的阻尼也很接近,并且操作逻辑非常简单易懂:

  • 按下旋钮:开 / 关电源
  • 左侧按键:自动调光
  • 右侧按键:切换亮度 / 色温调整
  • 旋转按钮:调整亮度 / 色温

在控制旋钮的顶部,则是一个环境光传感器,表面为雾面处理,因此可以广角度收光,检测到的环境光数据更贴近现实,而且由于控制旋钮可以随意移动,因此也能自行调整位置来检测亮度是否足够。从控制的角度来看,新的控制旋钮相对于之前的版本毫无疑问更加方便顺手,并且也能适用更多复杂的环境。

光源素质测试

除了设计之外,大家更关心的也是明基 ScreenBar Plus 作为一台台灯的本分:光源素质,因此我也在专业的实验室环境测试了 ScreenBar Plus 的亮度和色温表现。

在亮度方面,通过 ScreenBar Plus 的控制旋钮,可以调节 15 档明暗级别,在距离台灯几何中心的垂直投影点 40cm 的点测得的照度结果如上图所示,最高可以达到 1352lx 最低为 388lx,每级之间的间隔较为均匀,不会出现某一级别变化特别大或者特别小的情况。

明基 ScreenBar Plus 的光源来自 2700K 和 6500K 的两种色温灯珠,通过分别调整两者的亮度,就可以实现色温的切换:

ScreenBar Plus支持 8 档不同色温档位,从最低的 2700K 一直到 6500K 都可以覆盖,这也意味着 ScreenBar Plus 从钨丝灯(2700K)一直到下午日光(4300K)到平均正午阳光(5300K)都能覆盖,这样的色温覆盖已经可以满足从白天到夜间的色温变化需求。

另外,光源的光谱特性也是决定其显色性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也测量了明基 ScreenBar 的光谱来给大家作为参考,背后彩色为自动调整模式下 4000K 色温时的光谱,橙 / 蓝色分别为 2700K 和 6500K 时的光谱:

很明显的,在 6500K 时 ScreenBar Plus发出的光谱之中包含更多蓝光,而自动调整模式下 4000K 或是 2700K 的时候蓝光的强度都有相应的降低,因此我也推荐大家尽量避免夜间长时间在4000K 以上的色温中用眼,否则有可能会因为蓝光刺激而影响人体本身的作息时间,或者对身体健康造成其他影响。

在 2700K 色温的时候,显色指数为82, 而在 6500K 的时候显色指数为 87, 虽比不上 95 以上的超高显色指数光源,但对于日常办公阅读和照明来说,并不会成为短板缺陷。

光线分布均匀性

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此前已经在 WiT Genie 的文章中 详细介绍过,所以不再赘述了。

在日常的环境光下,桌面可以被分为主要作业区域和次要作业区域,分别对应长时间读写学习和短时间读写的需求,主要作业区域需要 500lx 以上照度,而次要作业区域需要 300lx 以上照度。

经过测试,明基 ScreenBar Plus 的表现也和其他长条形灯管类似,由于发光区域是长条形而非传统台灯的圆形,所以在面对同样是长方形的桌子时,有效照亮区域会比圆形灯罩的传统台灯大得多。

而与其他长条形台灯不同的是,因为 ScreenBar Plus 具有特殊的非对称光路设计,使得其射出的光源经过导光板被限制在了一定区域内,既不会从屏幕反射到人眼,也不会由高角度直接射入人眼,因此在正常使用角度时越靠近屏幕(也就是灯条垂直投影处)亮度就越低。

因此我们会发现上图实测数据里最亮的区域出现在距离灯条几何中心20cm 左右的位置,因此 ScreenBar Plus满足主要作业区域 500lx 照度要求的区域相当的大,几乎能覆盖超过一个笔记本电脑 + 一本书的区域,算上辅助的次要作业区域(300lx以上)就几乎能照亮大半个桌面。

总结

明基 ScreenBar Plus 作为明基最新的显示器屏幕挂灯系列产品,保留了前一代产品 ScreenBar 的最大优势,并且将台灯控制器独立成了可移动的控制旋钮,在人机交互和光源检测上都有更好的使用体验与效果。

优点

  • 独特的屏幕夹挂设计,不占用桌面空间
  • 特殊的非对称光学设计,有效控制光路,屏幕不反光
  • 可调色温,覆盖 2700K 至 6500K
  • 具有环境光传感器,能够根据当前室内明暗自动调整亮度输出
  • 无频闪

缺点

  • 若是显色性能达到 90 以上就更好了
  • 暂时没想到,非要再说一个只能是贵了

总的来看,对于我来说这几乎是完美的选择,因为我恰好是 ScreenBar Plus 的标准目标用户:桌面具有多个大尺寸显示器,显示器支持旋转升降,并且桌面空间较为紧凑。

因此 ScreenBar Plus 的显示器夹挂设计恰好解决了传统桌面台灯高度调节有限,面对大尺寸显示器或者可旋转升降显示器会挡住屏幕的问题,而特殊的光学设计可以避免传统台灯发散性发光造成的显示器反射光。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台灯,其本身能提供的光源素质也足够高,还能根据环境光自动调整亮度,我愿意把它称为:多显示器 / 紧凑桌面空间的终极照明解决方案。

明基 × 少数派读者专属特惠

本次「福利派」少数派联合明基为大家带来读者专属特惠,即日起 前往有赞商城 购买 WiT ScreenBar Plus 智能阅读屏幕挂灯可享受 ¥250 优惠,原价 ¥1099 现仅需 ¥849。活动持续一周,到 8 月 3 日中午 12 点结束。

4 种方法,一键打开 macOS Mojave 的黑暗模式

$
0
0

对于熬夜党和夜猫子来说,「手机或电脑屏幕能不能再黑一点、暗一点」可能是心中想得最多的事情之一。黑暗环境中,屏幕亮度已经最低却依旧亮瞎双眼,则是时常感受到的痛苦。macOS Mojave 带来了全新的全局暗色模式,毫无疑问是众多新特性中最吸引人的方面之一,也是很多人翘首以盼的功能。想要切换外观模式,「只需」:

  1. 打开「系统偏好设置」。
  2. 选择「通用」面板。
  3. 点击切换至需要的外观模式。

不得不说,有些麻烦,更何况可能要每天切换。不过,我们有了新的选择。

菜单栏中的「猫头鹰」

近日,有开发者编写了一款免费的菜单栏小应用 NightOwl,可以快捷切换外观模式。

官网下载并打开后,菜单栏中就会出现一个有些呆萌的猫头鹰图标。首次打开会出现授权对话框:「NightOwl 想要控制应用程序 System Events」,选择「好」即可。这是由于 macOS Mojave 引入了更加全面、严格的系统权限管理,以后在使用 macOS 系统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如果你想要对此类授权进行管理,打开「系统偏好设置 - 安全性与隐私」的「隐私」面板,选择左侧的「自动化」,就可以看到。

null

点击菜单栏图标,弹出的面板中能够快捷切换「亮色(Light)/暗色(Dark)」模式,比起在系统偏好中切换要方便得多。切换下试试,音效也很有趣。还有一个更加方便的小窍门:右键点击猫头鹰图标就可以切换。而且,还有「日出/日落(Sunrise/Sunset)」自动切换功能。不过这需要开启地理位置服务并授权给应用,在勾选「Sunrise/Sunset」时按照提示进行即可。

应用界面
应用界面

在上图的界面中,点击左下角的齿轮图标,可打开其偏好设置。这里可以选择是否「开机启动(Run on Boot)」、「播放音效(Play Sound)」与「发送统计数据(Send Statistics)」。

偏好设置
偏好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改进应用,NightOwl 使用 Google Analytics 收集一些匿名数据,当然这在国内是行不通的🤣。可在偏好设置中不勾选「Send Statistics」,以禁用数据收集。

如果你很喜欢这款应用,也可以到 官网中给作者打赏一杯咖啡(需 PayPal)以鼓励这些创作者。

遗憾的是,该应用只适用于 macOS 10.14 Mojave 版本及以上的系统。但是,我们还有下面的方法。

异曲同工:核心脚本+自动化工具

这段 AppleScript 代码同样可以实现切换外观模式的功能。该代码则适用于各系统版本,对于 macOS 10.14 版本以下的简略版暗色模式(仅作用于菜单栏与程序坞)也有效。相比上面的应用,更加方便各路高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配置。要注意的是,手动开关黑暗模式时会关闭 Mojave 的动态桌面。

tell application "System Events"    tell appearance preferences        set dark mode to not dark mode    end tellend tell

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下:

  1. 嵌套的 tell application "System Events"tell appearance preferences含义显而易见,就是告诉「System Events」中的「appearance preferences」程序之后的命令。
  2. set dark mode to not dark mode则是要告诉的命令内容——「将暗色模式(dark mode)设置为与原来相反的状态」,也就是开启或关闭暗色模式。

利用系统自带应用设置快捷键

> 下载链接 🔗

通过系统自带的「自动操作(Automator)」应用可以为上述代码设置一个快捷键。

首先,打开「自动操作」,选择新建一个服务,然后如下图所示进行设置。注意需要设置为「没有输入」和「任何应用程序」,这是因为我们是借助这个功能设置快捷键,不需要输入,而且要让快捷键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效。

自动操作
自动操作

然后,打开「系统偏好设置 - 键盘」中的「快捷键」面板,选择左侧的「服务」,找到「通用」分类中的「切换外观模式」,设置为适合自己的快捷键。

设置快捷键
设置快捷键

Alfred Workflow 快捷动作

> 下载链接 🔗

习惯使用 Alfred的读者也可以通过创建 Workflow 来运行这段代码。

Workflow 配置如下图,这里可以设置两种触发方式——关键词、快捷键。

Alfred Workflow
Alfred Workflow

Keyboard Maestro 定时运行

> 下载链接 🔗

使用自动化神器 Keyboard Maestro,除了设置快捷键,也可以设置为定时运行的自动化任务。这里需要使用下面两段代码:

开启暗色模式

tell application "System Events"    tell appearance preferences        set dark mode to true    end tellend tell

关闭暗色模式

tell application "System Events"    tell appearance preferences        set dark mode to false    end tellend tell

与之前相比,这两段代码中 set dark mode to not dark mode变为了 set dark mode to true/false,也就是明确了开启(true)或关闭(false)的状态。

作为示例,我使用了一个「定时触发器」在每天 19:30 运行开启暗色模式的 AppleScript 代码。同样也可以设置一个「关闭暗色模式」的定时任务。

Keyboard Maestro 任务
Keyboard Maestro 任务

小结

写完这篇文章,不禁再次感叹 macOS 系统真好玩。有各路高手及时跟进新版本新特性,创造贴心的小应用。还有各种自动化神器,充分发挥用户的想象力。

如果想要了解关于 AppleScript 代码、自动操作(Automator)、Alfred 与 Keyboard Maestro 应用的更多内容,可以看下面这些少数派文章: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更好用 ⚡️


这款复古像素风游戏,带给你纯粹的格斗体验:Pocket Rumble

$
0
0

我是一个很热衷于「看画风下菜」的玩家 —— 只要画风讨喜,我就会燃起购入的冲动;即使那款游戏的类型,我可能并不擅长。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仅因当年 E3 上的惊鸿一瞥,便深陷其经典动画画风中难以自拔,却又由于「手残」而被游戏难度虐了千万遍的《茶杯头

这篇文章中要提到的 Pocket Rumble 同样属于其中;我并非一个格斗游戏的爱好者,也不擅长格斗;但当我在 2017 年 3 月 1 日的那场 Nintendo Switch 独立游戏直面会上看到它时,就下定了「一定要买来一试」的决心。

当时的我还并不了解 Pocket Rumble 独特的画面风格来源于何处,直到后来查阅了他们的 众筹页面,我才明白,这款游戏中,深藏着开发组对 NeoGeo Pocket Color 游戏的怀念与致敬。

NeoGeo Pocket 是 SNK 旗下的掌机游戏产品线,属于 SNK 对掌机市场的首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尝试。初代 Pocket 采用了黑白屏幕,由于 GameBoy Color 的问世,黑白屏瞬间显得十分落伍;因此他们迅速以彩屏的 NeoGeo Pocket Color(以下简称 NGPC) 取而代之。

既然是 SNK 出品的掌机,其上最流行的,自然就是格斗游戏。NGPC 上诞生了不少评价极高的格斗游戏,例如《拳皇 R-1/R-2》、《月华剑士 ~幕末浪漫特别篇~》、《SNK v.s. 卡普空:千年之战》等作品。不过,受限于掌机机能,这些作品通常都采用了「Q 版二头身」式的人物设计;同时人物也只使用三到四种颜色着色。同时,因为 NGPC 仅设计了一个类似摇杆的八向方向键,外加两个动作按键;所以在操作上,这些格斗游戏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修改。

《拳皇 R-2》的游戏画面  

以现在的眼光看,NGPC 上的格斗游戏可能较为简陋;但凭借着那一个「摇杆」带来的操作优势,以及 SNK 的制作质量加成,在掌机格斗领域 NGPC 可以说是「独步青云」,纵使当时火热的 GameBoy 也难以望其项背。所以,制作组 Cardboard Robot Games 受其启发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画面上,Pocket Rumble 的确成功重现了当年的风格。游戏提供了 8 位可选角色,数量虽然不多,但每一位都有着独特的角色设计以及技能施放效果;这让它们在最多仅使用 4 种颜色进行搭配的基础上,依然能保持足够高的辨识度,当他们在设计精良的背景前打斗时,也显得十分惹眼。

操作则是 Pocket Rumble 从 NGPC 处借鉴而来的又一亮点。它仅仅使用 A 与 B 作为攻击按键,而且每位角色仅有四种特殊技能,而这些技能,通常只需要结合左下/右下摇杆加 A 或 B 键,即可直接放出。可以说,在系统之上,Pocket Rumble 精简了众多传统格斗游戏中的出招手段,这使得操作能更为简单易懂。

但不要弄混一点 —— 操作简单,并不代表游戏本身简单。事实上,Pocket Rumble 给我的感觉并不像一款「新手友好型」游戏。首先,它并没有传统意义的新手引导,但它的确提供了一系列的课程,以供玩家学习基本操作以及技能的释放。

相信我,你会时常需要在教程以及练习模式中多多磨练的。游戏的单人部分拥有「街机」、「CPU 对战」以及「生涯」等模式,均未提供难度选择;而与 CPU 对抗的实际难度......非常高。如果你不好好练习一番,仔细弄清角色的招数,会极其容易被 CPU 对手连串的招式打得满地找牙。

操作的简化,意味着不同角色间可以共享一些相同的操作方法;但其实每一位角色的特殊技能都有所不同,想要在对抗中赢得先机,仔细研究每一位角色的技能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来说,我个人最喜欢的角色是 Quinn,不仅因为它的名字很像某个喜欢摸鱼的主播;还由于它在狼人形态下非常强力,移动速度与攻击强度均会被加强,注意躲闪对手的攻击,一次变身就能打出可观的伤害。

但有必要重复一遍 —— 我并非格斗游戏的爱好者,也不擅长格斗游戏。因此,诚然我可以在练习模式下一遍又一遍地熟悉操作,但本作在单人模式下如此之高的难度等级,仍给我带来了一种几乎想要摔手柄的挫败感。不过,难度虽高,但最终战胜所带来的成就感,也相应的非常之高;这或许也是我至今未放弃这款游戏的原因之一。

除了单人模式,Pocket Rumble 还提供了一套非常出色的在线对战系统,当你自觉能力过硬时,可以考虑在排位模式下来上一波爽快的决斗。作为一款独立游戏,它的匹配速度较为令人满意;而且在匹配到对手时会优先显示对手的 Ping 值,可以借此判断是否适合与其进行对战,避免可能出现的延迟等情况,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计。

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模式,还是它的本机多人。Pocket Rumble 也支持「手柄分你一半」式的本地一机双人对战,而且得益于其简化的操作,纵使一边 Joy-Con 也能较为简易地游玩。

不算复杂的规则,让 Pocket Rumble 能够较为快速地上手,这让它非常适合随时拿出来与朋友对战。这套简易版的操作,与单边 Joy-Con 简直是天生一对;这也是我为何选择购买该游戏 Switch 版的原因 —— 另一个原因,则是它在俄罗斯服 eShop 购买,只需要大约 27 元人民币。比 Steam 版还便宜!

之前有提到,Pocket Rumble 早在去年 3 月 1 日就已出镜,当时 Switch 甚至还没正式上市;但游戏 Switch 版此后历经多次跳票,磕磕绊绊,最后才在今年上架。作为一直在关注这款游戏的人,我很难说这样的等待是完全值得的;但就它的价格与体量而言,Pocket Rumble 确实算得上是一款值得一试的格斗小品 —— 如果你对它的画风感兴趣,那就再好不过了。

游戏名:《Pocket Rumble》
平台Nintendo Switch / PC(Steam)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不再错过任何一款好用的 App 📱

几个简单设置,让 iPhone 更适合老人家使用

$
0
0

智能手机,作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必备工具,现在几乎已经人手一个了。为了方便家中的老人,更好的和他们的老朋友以及老同学联系,相信不少人会选择将自己不用的手机转给老人。

在我实际教老人使用手机过程中,哪怕是以易用性和界面设计协调性著称的 iPhone 而言,不少老人就会表达:「诶,这个好像有点麻烦。」「这个是什么?」「我到这里了应该怎么办?」。

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可以通过 iPhone 内置的「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功能就可以让 iPhone 变得更加易用,同时能够避免老人误操作带来一系列的后续问题。

关联阅读:担心小孩乱购物、访问不良内容?「访问限制」可以帮助你管理小孩的 iPhone

开启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

不同于 iOS 11 的访问限制,在 iOS 12 中这个功能被称为「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比起之前的版本添加了隐私权限开关的额外保护。

这个功能需要前往「设置 - 屏幕时间 - 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开启,首次点击需要输入一个 4 位数密码。之后每次再要修改访问限制相关的选项,都要输入这个 4 位数密码才行。

阻止安装应用 &内购以及删除应用

对于老人来说,无意中的一次误触就可能会导致下载付费应用或是产生付费内购,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知情。或是误触删除了他可能经常使用的应用,导致他们重要的数据丢失。所以最好还是直接禁用「安装应用」、「进行内购」、以及「删除应用」。

关闭部分可能会引起老人误会的应用

iOS 内置的应用,除去部分经常需要使用的,诸如「电话」、「信息」、「天气」……之外,还有类似于「钱包」、「iTunes Store」……之类可能会让老人产生困惑的应用,有些应用能直接通过卸载来隐藏他们,而剩下来的可以前往访问限制进行隐藏,避免老人因为他们的使用产生困惑,或是误触导致其他的问题。

打开共享位置

不同于将老人的手机加入 iCloud 家庭组,然后通过查找我的 iPhone 进行查找其位置的方法。共享位置不仅能在查找我的朋友中看到位置,还能能够让你通过 Siri 进行询问位置,以及在 iMessage 的个人属性页面中看到定位,方便及时的看到老人的位置。

阻止密码更改 & 账户更改

Apple ID 和它的密码,可能是老人日常使用 iPhone 中最复杂的部分了。不过阻止安装应用和进行内购以后,老人几乎就不必要接触这一部分了。唯一担心的就是他们是否会无意中注销 Apple ID 或者无意中修改了密码却不记得了……之类的问题。而通过访问限制能够起到阻止密码和账户更改,避免因为账户密码产生更多的问题。

不让流量超标

老人拥有手机以后,要是不给手机卡开通流量,老人出门在外就缺少了手机这个巨大助手。要是给流量,又怕发生以下的情况:

  • 当 Wi-Fi 信号不佳时,手机提示是否使用蜂窝移动数据继续播放时被老人点击确认;
  • 在没有连接 Wi-Fi 的情况下,老人意外的打开流媒体播放器进行在线播放导致流量提前用完,甚至流量超标导致巨额的花费。

即使你在蜂窝数据中关闭了部分应用的流量权限,但是老人也是有机率会误触选项的。在访问限制限制将「蜂窝移动数据」调整为不允许即可。

用好「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功能,不仅能发挥 iPhone 安全、方便、集成性高的特点,同时更能让家中的老人简单快速上手,避免老人误触导致严重的后果。


用卡牌也能玩「打怪升级」,2 分钟一局的轻量小游戏:Mind Cards

$
0
0

提起卡牌游戏,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是《炉石传说》、《万智牌》这些传统的卡牌游戏。但近些年,诸如《命运之手》、《Slay the Spire(杀戮尖塔)》这样的 Roguelike 与卡牌结合的游戏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今天要介绍的 Mind Cards,便是结合了 Roguelike 的随机性的一个轻量级卡牌游戏。

在初次打开 Mind Cards 时,你会进入一个非常详细的教学关卡,你只需跟着游戏的提示一步步地操作,即可在短时间内熟悉这款游戏的玩法。尽管游戏的教程非常详细,但规则总结起来只有几点:

  • 你拥有生命值与食物储备各 10 点,当你的生命值降为 0 时,便会死亡。
  • 每当你点击一张卡牌时,会消耗掉一点食物储备。若你点击的是食物卡牌,则会按照牌面数字恢复相应的食物储备,若你的食物储备为 0,则在你点击卡牌时消耗你的生命值。
  • 点击怪物卡牌即可消灭它,但怪物也会对你造成牌面数字的伤害。
  • 获胜条件是打完牌库中的所有卡牌,只要场上有空位,你就可以点击右下角的牌库抽取卡牌填入空位。抽取卡牌需要花费 3 颗宝石,如果你的宝石不足 3 颗,则用生命值来代替不足的部分。

作为卡牌游戏,卡牌必然是最核心的要素。在 Mind Cards 中,基础卡牌被分为五类:

  • 红色的治疗卡牌可以恢复你的生命值;
  • 橙色的食物卡牌可以恢复你的食物储备;
  • 黄色的矿物卡牌可以增加你的宝石数目;
  • 蓝色的技能卡牌可以让你使用不同的技能;
  • 紫色的怪物卡牌可以对你造成伤害。
除了这五类基础卡牌,你还会在游戏中见到一些灰色卡牌,而这些灰色卡牌的作用便是让你发呆一个回合。尽管这些灰色卡牌看起来只是用来消耗食物储备的,但如果你通过技能使怪物腐坏,那么这些空过的回合则可以让你在不损失生命值的情况下消耗怪物的血量。因此,如何搭配并使用好卡牌之间的效果,是制胜的关键。如果你不清楚某一张卡牌的作用,你只需要长按它即可看到详细说明。
不同种类的卡牌

在游戏中共有 46 张不同的技能卡牌,除了最初的三张技能卡牌外,你可以通过进行游戏或完成任务来获取金币并解锁剩余的卡牌。不同作用的技能卡牌,价格也各不相同,点击或长按卡牌即可查看技能的详细介绍。当然,即使你解锁了所有技能卡牌,在游戏中你也只能使用其中的随机五张。

作为一款轻量级游戏,你只需一两分钟即可完成 Mind Cards 里的一局游戏,即使你是一个休闲玩家,也可以轻松享受 Roguelike 与卡牌游戏结合所带来的乐趣。不过,随着你不断完成游戏中的任务,你的牌库也会变厚。这时候,你的每一步操作,都可能影响到之后可操作的空间。因此,你也需要谨慎思考,适当地保留一些牌,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你对 Mind Cards 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 免费下载到它。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派早报:Pixel 3 XL、新款 iPhone 谍照相继曝光,传新款 iPad Pro 或取消 3.5mm 耳机接口,华为将在 IFA 发布麒麟 980 芯片等

$
0
0

Pixel 3 XL、新款 iPhone 谍照相继曝光

近日网上先后出现了 Pixel 3 XL 和新款 iPhone 的谍照。Twitter 用户 Ben Geskin分享了几张「iPhone X Plus」和 6.1 英寸 LCD 屏 iPhone 的照片,图中可以看到 LCD 版 iPhone 采用全面屏设计,后置单摄像头,而「iPhone X Plus」的设计则和 iPhone X 相同。来源

图 / @VenyaGeskin1

xda 用户 dr.guru也在昨天分享了几张白色 Pixel 3 XL 工程测试机照片,图中 Pixel 3 XL 设计和此前晚上出现的渲染图一致,正面采用了刘海屏设计搭配双摄像头,背部则使用了玻璃材质搭配单摄像头。来源

图 / xda

传新款 iPad Pro 或取消 3.5mm 耳机接口

据日本网站 Macotakara 的报道称,即将推出的新款 iPad Pro 将采用更窄的屏幕边框,因此机身整体尺寸也有所调整,其中 10.5 英寸机身从原先的 250.6 x 174.1 x 6.1 变为 247.5 x 178.7 x 6 ,而 12.9 英寸机型则从原先的 305.7 x 220.6 x 6.9 缩小至 280 x 215 x 6.4。为了适应新的尺寸,在接口方面有可能会取消 3.5mm 耳机接口。另外,新 iPad Pro 屏幕将采用与 iPhone X 类似的「刘海屏」设计,支持 Face ID,但这项功能仅支持在竖屏模式下使用。来源

华为将在 IFA 召开发布会,发布麒麟 980 芯片

近日,华为官方发布预告,表示将于 8 月 31 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的 IFA 电子展上召开发布会。根据此前华为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的说法,麒麟 980 芯片的研发已经接近尾声,将在 IFA 期间发布。麒麟 980 将采用台积电 7nm 工艺,并整合第二代寒武纪 NPU,CPU 架构采用目前 ARM 最新公版架构 Cortex-A76,并使用华为自主研发架构的 GPU。来源

图 / 华为

谷歌正在研发名为 「Pixel Stand」的无线充电底座

近日,在最新的 Google 8.14 应用中有研究人员从中发现了一段和硬件相关的新代码,这段代码显示了一款名为「Pixel Stand」新硬件,当用户对这款硬件授予信任权限之后,即使手机处于锁定状态,Google 智能助理也可以使用个人信息回答查询,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个性化帮助。而根据此前 Pixel 3 的背部渲染图判断,Pixel Stand 除了是一个手机底座外,也可能支持无线充电功能。来源

魅族将于 8 月 8 日发布新机「魅族 16」

昨天(7 月 29 日),微博上有网友曝光了魅族新品发布会的邀请函。根据邀请函显示,魅族将于 8 月 8 日在北京发布新款旗舰手机「魅族 16」。根据此前工信部信息,魅族此次将发布两款新机,一款为屏幕 6.0 英寸的「魅族 16」另一款为屏幕 6.5 英寸的「魅族 16 Plus」,两者均搭载骁龙 845 处理器,最高支持 8GB 内存,配备屏幕指纹识别技术。

图 / 微博用户 @成精的喵大人

Teambition Day 2018 在上海举办,正式发布企业知识管理产品 Thoughts

昨天(7 月 29 日),Teambition Day 2018 用户大会暨产品发布在上海举行。今年大会主题是「让进步发生」。大会上,Teambition 揭晓了包括 Teambition(企业协作)、Thoughts (企业知识管理)、 Bingo(企业 CRM)在内的全新产品矩阵,其中 Thoughts 已经于 Teambiton Day 当天正式开放使用,Bingo 也将在本季度上线。此外,Teambition 还公布了全新升级的应用中心,推出了包括「目标管理」、「汇报」、「统计」等多款协作产品。

Steam 新版 macOS 客户端更新为 64 位应用

由于下一个版本的 macOS 将会是最后一款支持 32 位应用的 macOS 系统,Steam 近期正式更新了其 macOS 客户端,从原先的 32 位应用更新为 64 位应用。此外,新版客户端还加入了全新的聊天系统。用户可以前往 Steam 官网 下载新版客户端。

(题图:Macotakara)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你接下来最值得去影院看的电影,都在北美这个最大的漫展公布了预告

$
0
0

圣地亚哥国际漫展(San Diego Comic-Con,以下简称 SDCC)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动漫展会。虽然名叫漫展,但是影响早已不限在于漫画行业,如今的 SDCC 动漫、影视、玩具和游戏等等无所不包。好莱坞各大厂商不仅会在该漫展上发布接下来最重要的影视作品,明星们也会出席活动与媒体和粉丝交流。在美漫圈粉丝心目中,地位堪比主机游戏粉丝心中的 E3。如果还不清楚圣地亚哥国际漫展在北美流行文化中拥有的影响力有多大,看看《生活大爆炸》的几位主人公剧里剧外去过多少次 SDCC 就知道了。

SDCC 2018 于北美时间 7 月 22 日落幕,以下是我们觉得本次 SDCC 上不容错过的重要消息。 

巫师世界再临:《神奇动物 :格林德沃之罪》

在两年的等待之后,《神奇动物 : 格林德沃之罪》再次为我们带来那个魔法世界的新消息。本次新 预告 依然充满令粉丝惊喜的细节,比如邓布利多在反映内心渴求的厄里斯魔镜中看到了格林德沃,魔法石的制作者尼可勒梅第一次出镜等等。此外,在 IGN 的采访中,主创表示本作会出现来自中国的神奇生物,而且 JK · 罗琳已经构思好中国的魔法世界。

在漫展上,不仅有约翰尼 · 德普在化身格林德沃发表了电影中的演讲,网瘾少年 · 闪电侠 · 埃兹拉 · 米勒本次似乎 COS 了任天堂人物奇诺比珂( Toadette ),粉嫩妖娆,吸睛无数。此前他还 COS 过 《钢之炼金术师》的主角爱德华。

荷尔蒙爆炸:《海王》

自在《正义联盟》的惊艳登场后,杰森·莫玛主演的《海王》也迎来了自己的单人首秀。SDCC 期间,海王公布了正式海报和首个预告。介绍了包括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亚特兰蒂斯女王、海洋领主奥姆和黑蝠鲼等主要人物,还有酷炫的水下世界。预告中可还以看到海王的制服、武器与《正义联盟》中相比均有变化。

同时主创导演温子仁、主演「海马王」杰森·莫玛、艾梅伯·希尔德、妮可·基德曼等人也出现在了 SDCC 活动现场。主创表示电影三分之二的情节会发生在水下,风格会有一点像《指环王》等魔幻动作电影,以及海王确实能「talk to fish」。本片将于 2018 年 12 月 21 日北美上映。

脑残儿童欢乐多:《雷霆沙赞》

《雷霆沙赞》大概是本次 SDCC 最有趣的惊喜之一。预告片一扫自《超人 :钢铁之躯》以来 DC 电影的黑暗风格,幽默和恶搞要素充斥着整个预告片。

在 SDCC 公布的预告中展示了主角 14 岁孤儿比利获得了魔法力量化身超级英雄,不仅要面对学校和寄养家庭,也要对抗邪恶势力塞迪斯·希瓦纳博士(「马强叔」马克·斯特朗主演),目前尚不知道巨石强森饰演的恶役黑亚当会不会在本部电影中出现。本片预计将于 2019 年 4 月北美上映。

我只想看大怪兽:《哥斯拉 :怪兽之王》

传奇的怪兽宇宙最新作品《哥斯拉:怪兽之王》一次带来了四只巨大怪兽:哥斯拉、魔斯拉、拉顿和王者基多拉。在该预告中,作为地球防御机制的怪兽们纷纷苏醒,而人类则是怪兽们所要清理的感染源,人类要如何逃避灭绝命运,期待电影能有一个说得通的剧情。

由上至下分别为哥斯拉、魔斯拉、拉顿和王者基多拉

《哥斯拉:怪兽之王》主演阵容强大,有《怪奇物语》中的「小 11」 米莉·波比·布朗,《招魂》主演维拉·法米加、《权力的游戏》泰温公爵查理斯 · 丹斯、渡边谦和章子怡。本片将于 2019 年 5 月 21 日于北美上映。

SDCC 特别海报

十年等待的科幻名作:《阿丽塔:战斗天使》

21 世纪福斯电影则赶在 SDCC 发布了由日漫《铳梦》改编的科幻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第二个预告。本片是制片人詹姆斯 · 卡梅隆自 2009 年《阿凡达》拍摄结束后就开始筹备的项目,因拍摄《阿凡达 2》而把导筒交给了《罪恶之城》导演罗伯特 · 罗德里格兹,本片还邀请了詹妮弗 · 康纳利参演。故事讲述了改造人少女阿丽塔在战斗中成长,解开身世谜团和世界真相。相比于第一个预告,现在女主人公夸张的大眼睛看起来也顺眼多了。本片预计于 2018 年 12 月 21 日上映。

能否再创佳绩:《神奇女侠 1984》

作为 DC 最受欢迎的电影续作,《神奇女侠1984》 备受关注,在本次 SDCC 中,主创人员包括导演派蒂·杰金斯、主演盖尔 · 加朵和克里斯 · 派恩等也都悉数到场。

不过 SDCC 上并没有面向公众的电影预告,仅有会场内放映的一个动作片段,演示了神奇女侠在 80 年代的商场中解救小女孩,对抗持枪恶棍。导演称,前作中看似已经死亡的史蒂夫 · 特吕弗将会在本片中回归。此外,本片中的神奇女侠装束似乎也变得更鲜艳了。本片预计将于 2019 年 11 月在北美上映。

遗憾没有蜘蛛侠:《毒液:致命守护者》

索尼影业则展示了他们的最新漫威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中的数个未完成片段,展示了毒液和主角的沟通,以及与更强大的共生体反派的对战场景。虽然不长,但也显示了毒液的凶猛身姿和主角的黑色幽默。主演汤姆 · 哈迪在漫展上自述接下角色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是毒液粉丝,并隔空喊话《蜘蛛侠:英雄归来》主演汤姆·赫兰德,希望能一起出演蜘蛛宇宙电影。本片将于今年 10 月上映。

发力线上平台: DC Universe 

备受关注的 DC 真人剧集《泰坦》和动画剧集《少年正义联盟:局外人》在 SDCC 期间发布正式预告,将上线 DC 流媒体平台 DC Universe。 该平台包含 DC 的漫画、动画、电影和电视剧,月费 7.99 美元与 Netflix 等竟品同价。此外,华纳还确定 DC 影视宇宙正式名称为 World of DC,取代此前约定俗成的 DCEU。

时代华纳旗下 CW 电视台出品 DC 电视剧的《绿箭侠》第七季、《闪电侠》第五季、《明日传奇》《超女》第四季和《黑闪电》第二季也都放出了新预告,康斯坦丁将常驻《明日传奇》,而全新角色蝙蝠女侠将在联动剧集中登场。

其它你可能会感兴趣的

  •  星球大战正史动画《星球大战:克隆人战争》宣布新一季制作计划,共12集,目前已和《海王》成为转推最多的 SDCC 话题。
  • 《星际迷航 :发现号》公布第二季预告,Spock 将登场。
  • 迷你剧《Star Trek:Short Trek》宣布制作决定,每集 10-15 分钟,将包含苏鲁的背景故事
  • 广受 ST 粉丝好评的星际迷航致敬作《奥维尔号》也在 SDCC 上发布了第二季的预告。
  • 《神秘博士》第十一季公布 预告 ,主演「十三姨」朱迪·惠特克诙谐幽默,还在 SDCC 上走了「时装秀」。
  • 《行尸走肉》第九季将在今年十月上映,男主角「瑞克」安德鲁 · 林肯将会在本季离开,「弩哥」诺曼 · 李德斯或将会成为新的男主角。
  •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 · 马丁的科幻恐怖小说《夜行者》(Nightflyers)由 Syfy 电视台改编,在 SDCC 期间放出了第一个预告。
  • 《乐高大电影 2》放出首个预告 ,前作主角回归 ,这次他们要面对外星人入侵乐高世界。
  • 《不死劫》和《分裂》的续作《玻璃先生》(Glass)发布正式 预告 ,不仅布鲁斯·威利斯、「一美」詹姆斯 · 麦卡沃伊回归,还有塞缪尔·杰克逊作为主角玻璃先生参演。
  • 《天赋异禀》第二季放出正式预告,时间在第一季结束六个月后,北极星怀孕,并加入父亲的地狱火俱乐部。《天赋异禀》第二季将与今年 9 月 25 日回归。
  • 热播日漫《我的英雄学院》作者堀越耕平在 SDCC 上参加签售,本人装束神似笔下角色相泽消太。
  • 动画电影《蜘蛛侠 :新纪元》主创参加 SDCC 活动,发布新的片段,本次故事将集中在新一代蜘蛛侠迈尔斯·莫拉莱斯的起源故事。值得一提的是,为格温( Ghost Spider) 配音的是出演过《完美音调》的海莉·斯坦菲尔德。
  • PS4 游戏《漫威蜘蛛侠》发布游戏新预告,有更多的新镜头和反派露脸。并且还公布了 PS4 Pro 同捆限定机。
  • 会场外,《银河护卫队》系列导演詹姆斯 · 古恩因此前不当言论遭迪士尼开除,第三部电影导演人选尚无消息。

你对 SDCC 上哪些电影和电视剧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中与我们分享。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阅读有趣内容。


不仅能用来海淘购物,还能注册美区 Apple ID:美区 PayPal 使用指南

$
0
0

PayPal 是一家服务全球的第三方支付服务商,它支持全球 190 个市场的 24 种币种。国外的购物网站在支付选项中大都包括 PayPal ,另外像国外 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也都支持使用 PayPal 支付。

为什么你需要一个美区 PayPal

PayPal 服务全球,在不同的国家都设立有独立的账户体系,比如在中国是 贝宝,在美国是美国 PayPal,但不同账户彼此之间不能通用。

事实上,不仅是 PayPal 会这么做。以 Apple ID 为例,中国大陆用户所注册的 Apple ID 就只能购买中国区 App Store 的 App。如果你想要下载某个中国区不存在的 App,那么你就需要新注册一个国区以外的 Apple ID。

如果你按照少数派之前 App Store 注册美区 Apple ID 帐号终极指南 一文所写的步骤来注册,那么到了第八步-「Provide a Payment Method(提供支付方式)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目前美区 App Store 在默认情况下不会出现「none」选项。好在,没有「none」选项,你还可以为美区 Apple ID 添加 PayPal 这种支付方式

不过,美区 Apple ID 必须绑定美区 PayPal。另外,要体验 Google Play、Spotify、Netflix 等等数字消费内容也必须注册一个美区 PayPal。参考我派之前的文章:

由于各账户独立的限制,要想付费购买内容就得绑定和注册地相同的 PayPal 账户。而美国的身份信息(注册地址、电话)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得到,所以注册美区 Paypal 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何注册一个美区 PayPal 账号

(注:本文主要介绍美区 PayPal 的使用,其他区域的账号也可参考。)

使用美区 PayPal 最大的问题就是信用卡,虽然美区 PayPal 可以绑定的国内发卡行的信用卡,但也必须是支持 MasterCard、Visa、American Express 的信用卡。

所以,要想成功地注册美区 PayPal,你首先得拥有一张信用卡。而且信用卡一定要有以下国际信用卡组织的标识:

在中国,如果你的信用卡除了「银联」的标识以外还有上面的国际信用卡组织标识,那么这张信用卡是可以用来绑定 PayPal 的。

关联阅读:给普通大学生的境外支付指南

拥有一张信用卡之后,就可以开始 注册美区 PayPal 了。注册美区 PayPal 填写信息时要注意:

  • 填写准确的美国的地址/账单地址电话Google Voice 可用)
  • 绑定 MasterCard、Visa、American Express 信用卡,之后会自动扣款 1 美元来验证

当你无法使用 PayPal 进行预授权付款(比如绑定美区 Apple ID 出错)时,请不要着急。这说明你暂时被风控了,你可以等几天再来尝试看风控是否被解除,还可以联系客服提供身份验证的信息(护照、身份证)等。

刚刚注册美区 PayPal 很容易就会被风控,要想尽快地解除风控你可以这么做:

  • 不变动注册 PayPal 以来所使用的 IP 地址
  • 在进行预授权付款前先用 PayPal 进行消费(购买美区 App Store 礼品卡、域名或者给开发者捐赠等等)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你无法付款并不是刚注册的 PayPal 账户被风控的原因,而是商家对 PayPal 账户统一限制,这时候你需要联系商家来进行解决。

如果你需要注册的具体步骤和界面翻译,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教程:美区 Apple ID 绑定 Paypal,无需美国信用卡也能买买买

使用 PayPal,你需要注意这些事 

  • 只要 PayPal 付款完成,交易就完成了。PayPal 付款和信用卡扣款之间会存在延迟,但一般这种情况会发生会在 App Store/iTunes 中,网上购物消费则会马上扣款。
  • PayPal 转账存在手续费,而且费率比较高。对新用户的标准费率是,3000 美元及以下,收取 4.4%+0.3 美元。也就是说,当我朋友给我的 PayPal 账户转帐 100 美元,PayPal 会收取 4.7 美元的手续费,实际到账的金额是 95.3 美元。所以,不太推荐使用 PayPal 转账。
  • MasterCard 和 American Express 信用卡用户一定要 调整汇率转换方式。因为 PayPal 会在结算中使用自己的汇率,结算汇率偏高,会给这部分用户造成一定损失。
  • 如果不需要自动循环付款,请到 预核准付款 中取消。不想被冤枉地扣钱,就及时取消。但像 iTunes、Netlfix、Spotify 一类的订阅服务就不必取消,因为取消预核准付款后,一旦发生错误要再绑定 PayPal 会比较麻烦。
  • 当你无法退款时可以发起 PayPal 争议来解决。PayPal 争议必须在 45 天内发起,最好在 ticket 里写明退款理由,不要无故退款给商家造成困扰。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你的数字生活更精彩 🚀

深海探险有多孤独?试试这个「潜水员模拟器」就知道了:Dive Inside

$
0
0

人们总是对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探索类的游戏也因此不断涌现在玩家的视野中。无论是探索人体奥秘的 Homo Machina,还是探索浩瀚宇宙的 无人深空,都吸引着不少热衷于探索未知的玩家。除了浩瀚的宇宙,茫茫深海也是令不少探索者神往的神秘领域。如果你也想亲自探索深海,寻找宝藏,不妨跟着 Dive Inside,来一场奇妙的深海探险。

乘着夜色,你驾驶的潜水器从海上平台被放入水中。你只需拖动屏幕上的虚拟摇杆即可操控潜水器畅游大海。你可以在海中收集到金块,这些金块将用于潜水器的升级,通过升级潜水艇,你可以潜入更深的海底进行探索。如果你的潜水器不幸损坏,你所收集的金块则会掉落在海中,因此你需要不时回到海上平台存储金块或通过升级潜水艇来消耗金块。

潜水器的左上方会有一个不断缩减的圈,它代表着你的潜水器当前所含的氧气。一旦氧气耗尽,你的潜水器则会直线上浮到水面。当然,如果在探索或上浮的过程中碰到岩石或是特殊的鱼类,你的潜水器则会损坏,你必须驾驶新的潜水器寻找并拾取掉落的金块。

游戏大量使用黑、白、灰三色。随着潜水器的不断下降,光线也会逐渐变暗。到了深海,你只能依靠潜水器上的探照灯来提供照明。通过色彩和光线的搭配,游戏营造出一种幽暗压抑的氛围,让玩家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深海探险的孤独。

在游戏的剧情设定中,你所探险的地方叫做 The Night Sea,是太平洋上的一块神秘的海域。在这块海域上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凭空消失,更有数不尽的海难发生。而你的任务则是探索这片海域,你的酬劳则是你在探索过程中所收集到的所有金块。

在探索的过程中,你会在岩石间发现一些宝藏,你只需要用探照灯照亮宝藏即可收集。你也可以在主界面查看宝藏的收集情况,游戏中共有 90 个宝藏分散在不同章节中。若想将它们全部收集,你需要一再细心地观察周围。

随着探索的进行,当前海域的地图会不断被完善。你的所到之处都会被记录下来。在探索完一片海域后,你便可以解锁下一个章节,在另外一片海域进行探险。游戏共有六个章节,你可以通过完成游戏来解锁,也可以通过 30 元的内购一次性解锁所有章节。

如果对 Dive Inside 感兴趣,你可以在 App Store 以 1 元购买到它。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好玩的游戏 📱


用 Windows 自带的虚拟桌面,高效管理多任务窗口

$
0
0

Windows 10 发布后,微软终于在自家的操作系统里面内置了虚拟桌面功能,而这是 macOS 上早已标配的功能。

这个功能确实有很强的需求,在没有虚拟桌面之前,对于主力设备是 Windows 的我来说,经常要频繁切换浏览器、日历软件、任务管理软件、聊天软件和邮件客户端……的窗口。窗口之间的重合交叠让人感到「邋遢」和不爽:

窗口重合交叠的屏幕
窗口重合交叠的屏幕

虽然说「切换窗口任务」只是按按手指的事情,但是思路却很可能被打断。例如,我正要写一封邮件给 Anna,可能会有以下几件事发生:

  1. 当我想查找之前对话记录时,我要从任务栏的编辑/网页/文件管理器……一堆窗口中挑选一个聊天窗口并点击打开。
  2. 看了聊天后,我突然意识到日程还要定一下,才能通知 Anna,于是再到任务栏的一堆窗口里找日历窗口。
  3. 等我找齐了窗口,弄清了事情,还要重新切换回邮件窗口,等等,我本来想和 Anna 说什么来着?

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法是:多买几个显示器。这样,你可以把 Windows 桌面扩展到好几个屏幕上。每个屏幕都平铺几个任务窗口备用,扭扭自己的脖子就能「切换」桌面。

而有了虚拟桌面的功能之后,你也许可以先省下这笔买显示器扩展桌面的预算。

虚拟桌面能干什么?

每个虚拟桌面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Workspace)。

每创建一个虚拟桌面,就像打开了一个新的工作空间。在新的空间中,你能够开启一套完全不同的任务,而不用担心和以前的任务窗口混杂陈列。

虚拟桌面的管理界面
虚拟桌面的管理界面

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三个桌面恰到好处。 我称之为「三桌面流」 ,这三个桌面分别是:

  • 工作桌面:用于放置 开发/创作等编辑器 等软件的窗口
  • 参考桌面:用于放置 GTD / 日历 / 参考笔记 等软件的窗口
  • 通讯桌面:用于放置 微信 / Slack / 邮件 等软件的窗口

这样一来,当我要专注创作时,我根本不用关心,也看不到另两个桌面上的窗口内容。当我需要参考信息时直接切换到「参考桌面」即可,上面已经是前次打开状态的参考窗口,不用再去任务栏找窗口了。 想找人微信商量事也一样,直接切换到「通讯桌面」,已经打开的微信窗口,就在那里等着我。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频繁最大化、最小化、切换窗口带来的「打断感」

「三桌面流」的一个例子
「三桌面流」的一个例子

虚拟桌面怎么用?

Windows 10 的虚拟桌面虽好,但启动入口略有些隐蔽。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启动和切换虚拟桌面的方式:

可视化入口

如果想要启动虚拟桌面的话,最直观的入口就是 Windows 任务栏上的「任务视图」按钮。根据我的观察,不同的 Windows10 迭代版本下,这个小按钮会略有不同。

  1. 首先,这个按钮需要在 Windows 任务栏上右键呼出菜单,从中选择「显示“任务视图”按钮」才行。

    打开「任务视图」按钮选项
    打开「任务视图」按钮选项

  2. 然后,任务栏上会出现这样的图标。

    「任务视图」按钮
    「任务视图」按钮

  3. 一旦点击,就会出现「任务视图」,从中就可以切换或创建 「虚拟桌面」了。

    来自微软官方支持站点的演示
    来自微软官方支持站点的演示

快捷键入口

如果,我正在进行打字编辑类的键盘操作,一般我会采用快捷键的方式来切换虚拟桌面。

快捷键可以让我操作更流畅,双手不会因为「切换」这个动作而随便离开键盘,然后再度返回键盘,造成打断。

比起可视化入口的操作,以下 5 个「快捷键」可能会实用许多:

  1. Win 键-Tab:打开「任务视图」,相当于点击「可视化入口」。
  2. Win 键-Ctrl-D:创建新的虚拟桌面。
  3. Win 键-Ctrl-F4:删除当前虚拟桌面。
  4. Win 键-Ctrl-左键:切换到相邻左侧的虚拟桌面。
  5. Win 键-Ctrl-右键:切换到相邻右侧的虚拟桌面。

其中,第 4 和第 5 这两个快捷键尤为实用,几乎相当于传说中的 Boss 键了,如果老板来了,可以让人立刻从「放羊」桌面切换到「工作」桌面。

虚拟桌面的进阶用法

虽然快捷键切换已经是很高效的手段了,不过,我个人实践下来,下面这些用法在一些场景下更加高效。

首先,快捷键之所以快,是因为肌肉记忆代替大脑思考,不需要查找窗口,移动鼠标,再点击。然而,如果我在浏览网页,查看资料之类原本就是基于鼠标的操作时,想要切换虚拟桌面的话,快捷键会让我从鼠标上移开手指,造成打断,心理成本反而上升。

于是我个人总结下来的几个经验是:

1. 定义鼠标「扩展按键」快捷方式

这个方法直接在鼠标上固定虚拟桌面快捷方式。

首先,要有一个可自定义「额外按键」的鼠标,也就是除了「左右键」还有其它按键可以用的那种鼠标。

目前很多鼠标都支持「自定义按键」(尤其是游戏鼠标),所以应该并不是很高的硬件门槛。然后,将「额外按键」绑定在上文中说的几个快捷键上,我绑定了以下三个:

  • Win 键-Ctrl-左键(切换到左侧虚拟桌面)
  • Win 键-Ctrl-右键(切换到右侧虚拟桌面)
  • Win 键-Tab(「任务视图」入口)

我用的是罗技鼠标,鼠标自带的设置应用名为「Logitech Options」。

启动后,选择当前应用的鼠标
启动后,选择当前应用的鼠标

找到相应的扩展按键
找到相应的扩展按键

最后,点击键位,修改按键功能即可。

2. 运用「宏」快捷方式

如果实在没有自定义按键的鼠标,可以考虑使用 AHK(AutoHotkey)脚本。

我以前试过,添加一个 Ctrl-鼠标滚轮进行桌面快速切换的脚本。但我个人并不推荐,因为体验没有上面那种好,需要双手协调操作,但至少不用鼠标脱手。

脚本如下:

~LControl & WheelUp::Send {LWin Down}{Ctrl Down}{Left}{Ctrl Up}{LWin Up}return~LControl & WheelDown::Send {LWin Down}{Ctrl Down}{Right}{Ctrl Up}{LWin Up}return

这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宏」,通过一些预设的触发方式,代替一系列 Windows 系统动作。如果对此有研究的小伙伴,可以考虑融入更多自己顺手的方式触发虚拟桌面的切换。

3. 运用笔记本触摸板切换

虽然,我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外接鼠标键盘,但有时将笔记本携带出门时,并没有鼠标支持。这时候,切换虚拟桌面一样可以用简单的手势操作来实现。

我的触摸板上手势如下:

  • 三指向上:将三根手指放在触摸板上,然后朝外轻扫,开启「任务视图」。
  • 四指扫拂:将四根手指放在触摸板上,然后向右或向左轻扫,切换到右侧或左侧的虚拟桌面。

我在一直没有找到这个设置的画面,我最初是根据 Mac 笔记本的使用经验在 Windows 下偶尔发现的。后来,我在微软官方的文档里发现,Windows 10 虚拟桌面手势,内置就是这样的,支持目前所有带触摸板的主流 Windows 10 笔记本电脑。

微软官方参考文档:适用于 Windows 10 的触摸板手势

写在最后

相信看到这里,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套划分自己虚拟桌面创建工作空间(Workspace)的想法。如果没有想法,可以先试试上文中提到的「三桌面流」(即工作桌面、参考桌面、通讯桌面),也许能打开一些思路。

如果你尝试到了有趣的虚拟桌面用法,也欢迎留言告诉我!

>下载 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实用的技巧 💡

欣赏音乐的同时保持「耳听八方」,用骨传导耳机来解放你的双耳

$
0
0

不把耳机塞进耳朵里,我们还可以听歌吗?这听起来感觉有些不太现实,不过 AfterShokz Trekz Air 就是这样一副耳机,它利用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把耳机塞进耳朵里也照样能听歌。

骨传导技术的原理很容易理解,声音既能通过空气振动传播,也能通过固体振动传播,传统耳机通过耳内鼓膜振动传递声音,而骨传导耳机则让声波通过骨头振动直接传至内耳而不经过鼓膜。

这种「解放双耳」的技术,让 Trekz Air 拥有了传统耳机不具备的优势,这对于那些喜欢在通勤途中、跑步健身时听歌的人来说有不少好处。此前少数派就曾分享过 Trekz Air 的使用体验,今年他们又推出了全新的「丹霞红」配色,我们也借此机会重新体验了一下这款耳机在通勤路上以及运动时的体验,并拍摄了一个视频短片。

「解放双耳」,小巧轻便

Trekz Air 采用后挂式的佩戴方式,左右两个振动扬声器绕过耳朵,紧贴在耳前的颞骨位置,听歌时,音乐通过扬声器振动面部骨骼来传递,播放 / 暂停、切换歌曲、控制音量都通过耳机两侧的功能键来控制。

耳机重量仅有 30g,佩戴时不会感到过重,即使长时间佩戴也不会出现压耳朵的情况。对于喜欢一天到晚塞着耳机的人来说,「解放双耳」的设计也有能有效缓解因长时间使用耳机造成的耳道酸痛,对保持耳道卫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勤运动都适用

「解放双耳」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提高了安全性。

现在大家很喜欢在通勤途中、健身跑步时通过听歌打发时间,但在户外环境中,传统耳机(尤其是耳塞)的隔音效果虽好,但很容易让你过分沉浸于音乐世界中,忘记周围汽车、行人发出的警示。Trekz Air 的骨传导技术就像是开了「双通道」,让你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保持耳听八方,同时兼顾音乐和安全。

这一点对于开车的人来说也很重要,在车上利用耳机接打电话的情况也很常见,Trekz Air 同样可以保证你在接打电话是可以清楚的听到周围汽车的鸣笛警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AfterShokz Trekz Air 的另一使用场景就是运动健身,这也是这副耳机的主打功能,骨传导的优势让 Trekz Air 不仅提高了户外跑步时的安全性,同时也能避免听诊器效应,运动过后也不会出现耳朵内都是汗水的情况。

此外 Trekz Air 的很多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运动场景下的需求,钛合金框架的设计在减轻了机身重量的同时保证了佩戴时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即使在剧烈运动中耳机也不会松动,不会出现锻炼时因不停调整耳机而分神的问题。耳机支持 IP55 等级防水防尘,虽然达不到在游泳时使用的水平,但足以应付日常运动的汗水。长达 6 小时的续航时间也能轻松满足运动要求。

对于使用传统蓝牙耳机的人来说,Trekz Air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听歌方式,虽然在听感上和传统耳机还有差距,但骨传导技术也带来了很多传统耳机不具备的优点,如果你对音质没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又对传统耳机在运动中的一些问题比较在意,Trekz Air 骨传导耳机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前往京东购买 AfterShokz Trekz Air 骨传导耳机

派早报:iOS 12 最新测试版暗示 AirPods 无线充电盒或将发布,macOS Mojave 加入更多壁纸,Bilibili 应用下架整顿至 8 月等

$
0
0

iOS 12、macOS 10.14、watchOS 5 最新开发者预览版发布

今天凌晨苹果发布了 iOS 12 、macOS 10.14 和 watchOS 5 的第五个开发者版本,网友在系统中发现了新的 AirPods 设备识别码(AirPods 1,2)和一组 AirPods 演示动画,动画中的 AirPods 充电盒机身外新增了指示灯可以方便的展示充满电 / 未充电状态。这可能预示着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 AirPods 充电盒将在今年秋季发布。

苹果同时也发布了 macOS 10.14 的第五个开发者版本,除了功能改进之外还新增了多款精美的壁纸,不少还是用在最新广告中出现的壁纸。来源

Facebook 股价大跌后,CEO 扎克伯格遭部分股东起诉

据路透社消息,Facebook 和 CEO 扎克伯格上周五在纽约被部分股东起诉。代理律师事务所 Kaskela Law LLC 表示,股东 James Kacouris 指控扎克伯格和首席财务官 David Wehner 未能及时披露真实信息,故意误导股东,直到财报发布,低于预期的真实经营状况才浮出水面,投资人因此蒙受了损失。

目前扎克伯格是 Facebook 是公司最大的股东,拥有超过 50% 的投票权。 此前,据彭博社报道,Trillium 资产管理向 Facebook 董事会提交了一份提议,要求扎克伯格放弃董事会主席这一职位,并设立独立董事来限制 CEO 的权力。他们表示这项提议已经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支持。

Bilibili 发布公告,应用下架整顿时间将持续到 8 月 25 日

昨天(7 月 30 日),视频网站 Bilibili 发布公告称,App 下架整顿时间将从 7 月 26 日持续至 8 月 25 日,临时下架将不会影响现有用户。本月 26 日,Bilibili 发布《关于全面进行内容整改的公告》,确认被国家有关部门约谈,宣布将重点强网站审核团队的建设,扩编一倍以上审核人力。来源

2018 款的 MacBook Air 或采用 Intel Kaby Lake 处理器

台湾《经济日报》的一篇最新报道称,2018 款的 MacBook Air 或将采用 2017 年发布的 Intel Kaby Lake 处理器。由于产能以及发布时间等原因,最新的 Whiskey Lake 处理器将来不及等到新款 MacBook Air 发布。相比当前 MacBook Air 采用的还是 2015 年发布的第五代酷睿处理器,因此如果报道属实,新款的 MacBook Air 性能将会有明显的提升。来源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每天了解科技圈的新鲜事 📰

> 获取特惠、正版、高品质软件,尽在 少数派数字商城·正版软件 🎉

吸尘器该选有线还是无线?弄清需求才能找到最合适的那一款

$
0
0

吸尘器选购的门道较深,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你可能常在有线与无线,吸力强弱,是否有 HEPA 滤网,集尘袋还是集尘盒等方面纠结和困惑,导致很难做出选择。

本文将总结我在过去三年中用的两台吸尘器,来帮助你判断如何选购一台适合你的吸尘器。我使用的这两台机器分别是「美诺 U1」和「戴森 V10」,它们均是各自品牌的旗舰产品,恰好「美诺 U1」是一台传统有线吸尘器,「戴森 V10」是一台无线吸尘器。你可以通过我对这两台机器的分析,见微知著,了解市面上绝大部分吸尘器的特性。

本文我会简单介绍两台吸尘器的特性,从续航,吸力,有线与无线,集尘袋与集尘盒,更替式和水洗式 HEPA 等方面来聊聊吸尘器哪些特性实用,哪些是噱头,哪些是购买过程中的可能会遇到的「坑」。

本文对比的两台吸尘器

美诺 U1 和 戴森 V10
美诺 U1 和 戴森 V10

本文对比的两台机器处在同一价格段,若你在市面上找过吸尘器,很可能遇到这两台机器的其中之一。

数据对比
数据对比

美诺 Dynamic U1 有线吸尘器

美诺
美诺

美诺这个牌子,1899 年创立于德国,旗下生产多种电器,洗衣机,吸尘器等,以超高品质而闻名。

Miele Dynamic U1 Cats & Dogs
Miele Dynamic U1 Cats & Dogs

本文中这台吸尘器是美诺最新研发的立式吸尘器,隶属于吸力最强的 Powerline 系列。它配有两台电机,机身上的电机负责吸力,机身下的电机负责提供助力。值得一提的是,它还配备了帮你看清灰尘的 LED 照明灯和吸地时的助力,吸地时吸尘器助力会拉着你走,异常轻松。

官网链接:美诺 Miele Dynamic U1

戴森 Cyclone V10 无线吸尘器

戴森
戴森

戴森是 1991 年创建于英国的家电品牌,旗下的吹风机,风扇,吸尘器近几年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Dyson Cyclone v10 Animal
Dyson Cyclone v10 Animal

戴森 V10 采用了专利气旋马达,最大吸力非常够用。它的机身基本无耗材,后续没有额外维护成本,但是受限于电池技术,使用几年后可能不面临续航大幅下降的问题。戴森这款机器的几个快拆设计非常讨喜,整机可以快速被拆解成几个部分,按需组装,收纳空间小。

官网链接:戴森 Dyson Cyclone V10

有线 vs 无线

选购吸尘器,很多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选有线还是无线。这个问题我也曾经纠结过,坦白说,如果你用过无线吸尘器,那种无拘束的感觉会让你就再也不想回到有线了。

使用感受
使用感受

有线与无线吸尘器的实际体验就好像座机和手机一样,手机你可以无拘束地拿着它出现在任何一个角落,而座机每换一个地方就需要注意理线,无论线有多长,总有卡住和绊脚的时候。

虽说无线更自由,但是这两种类型依旧是各有所长,下面我们从续航和吸力两方面来聊聊实际使用。

续航

有线吸尘器不必多说,只要没停电,它就就拥有无限的续航。那么无线吸尘器的续航究竟有没有那么不堪呢?其实这取决于你需要打扫区域的大小和打扫习惯。

打扫区域
打扫区域

以戴森 V10 为例,官方宣称续航是一小时微吸力模式,或 6 分钟强力模式。实话说,微吸力模式是一遍吸不干净的,所以你几乎不用在乎这个所谓「超长」的续航模式。

问题回到强力模式,打扫时你不会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吸尘器,所以这 6 分钟的续航大概可以撑住 10 分钟的实际使用,换算到空间上,差不多刚好可以打扫一个一室一厅户型。如果你家比较大,那中间充一次电几乎是逃不掉的。

电池费用
电池费用

无线吸尘器除了单次使用的续航限制外,还有电池耗损需要考虑。一两年后你的吸尘器电池续航就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时候必须更换电池才能继续使用。这是有线吸尘器不用考虑的问题,比如美诺 U1,官方保修的 10 年内你几乎不必担心任何问题,如果你愿意,这台有线吸尘器甚至可以轻松用上一二十年。

吸力

许多人买吸尘器的第一考虑就是吸力够不够大。

吸力这个话题一般来说和吸尘功率成正比,而吸尘功率一般和你买吸尘器时付出的真金白银成正比。若你希望吸尘器吸一遍就可以搞定,那选购一台大吸力的吸尘器是必然的。

普遍有人认为,无线吸尘器的吸力比不上有线吸尘器,这个认知也许几年前是正确的,但是现在不再是了。从我的实际体验中,美诺 U1 和戴森 V10 均可以在最大吸力模式下一遍过绝大多数场地,包括地毯。虽然隐约觉得美诺 U1 的直接吸力更大一点点,但戴森吸嘴与地面密封更好弥补了这一细微差距,实际效果几乎一样。

简单来说,优秀的无线吸尘器和有线吸尘器在吸力方面不需要担心,它们的能力已经完全可以左右手互博了。

集尘袋 vs 集尘盒

如果你在关注过吸尘器,可能会发现有人经常在问什么是集尘袋,什么是集尘盒,哪个更好?

集尘费用
集尘费用

简单来说,集尘袋是一次性的耗材,容量很大。放在吸尘器中跟个米袋子类似,可以储纳很多灰尘,等它满了扔掉换新的即可。下图中白色的袋子是美诺 U1 的集尘袋,前面橘黄色的是气阀,你可以通过气阀来判断集尘袋满了没有。

美诺 U1 采用集尘袋
美诺 U1 采用集尘袋

集尘盒与其更好相反,是个放置在机器上的盒子,一般容量远小于集尘袋,但是可以反复使用,它满了你只需要倒掉里面的灰尘就可以继续使用。

戴森 V10 采用集尘盒
戴森 V10 采用集尘盒

一般来说,集尘盒清空的时候会或多或少的把灰尘放回到空气中,而集尘袋用完就扔则没有这个问题。但是集尘袋是耗材,你得在家里时刻备上几个以备更换。总的来说没有哪个更好,各有利弊看你喜欢了。

更替式 vs 水洗式 HEPA 滤网

若你家养宠物,或者你真正在意房屋的吸尘,那么选购吸尘器必须考虑是否配置 HEPA 滤网。

更替式 vs 水洗式
更替式 vs 水洗式

用老式吸尘器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吸完地之后满房子乌烟瘴气,使劲打喷嚏。这正是因为吸尘器的工作方式,它做的无非就是把地上的灰尘吸起来放在集尘空间中,集尘设备的粗滤网过滤不掉的东西就全部排放到空气中了。

所以某种程度上,不带 HEPA 滤网的吸尘器几乎就是个扬尘器,特别擅长把地上的灰扬到空中。 HEPA 滤网一般设置在吸尘器的出风口,将所有细小的灰尘拦在滤网中防止排出。有人认为 HEPA 滤网是个只用于吸猫狗过敏原等等的噱头,但实际绝不可或缺。

本文中的这两台吸尘器均配备 HEPA 滤网,只不过这两款滤网本身有些区别。美诺配备的是传统高致密 HEPA 等级 13 的更替式滤网,且滤网中含有碳粉负责吸收排除空气中的异味。这种滤网是有使用寿命的,一般一年更换一次,但是使用过程中无需保养。

美诺滤网仓
美诺滤网仓

戴森配备的式水洗式 HEPA 滤网,需要每个月定时在清水下洗净,晾干后重新使用。这种滤网虽然理论上可以一直洗,但是过滤表现会越洗越差,所以一年左右也需要更换。

戴森滤网
戴森滤网

选购吸尘器时,关于吸尘器 HEPA 滤网到底是更替式还是水洗式其实并无太大差异,用久了总归都要更换。购买中值得你在意的是,选购吸尘器必须配备 HEPA 滤网,至于具体是哪种方式实现的的则是小事。

机身收纳 vs 没有收纳

清洁墙缝等地方难免需要使用不同配件,这时配件是不是方便取用就很重要了。

这两台吸尘器的配件基本一致,下图是戴森 V10 的配件。戴森由于机体过小因此没有机身收纳。

戴森配件
戴森配件

下图是美诺的配件,左边的常用三件套可以收纳在机身上。

美诺配件
美诺配件

可能你会觉得这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体验差距还是很大的。美诺挂载的配件让你在吸尘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取用,而没有机身收纳的戴森则需要在要用的时候找到并换上配件。

美诺配件机身收纳
美诺配件机身收纳

有了机身收纳之后,配件本身就不需要额外找地方存放了,这保证了东西的整洁和易用。这两台机器给我的感受是,美诺的配件就在手边因此会经常用,而戴森的配件因为需要跑回充电座拿,用吸尘器的时候常常懒得拿配件。

戴森充电台收纳
戴森充电台收纳

特殊功能

美诺 U1 相较戴森多了 LED 和空气滤网功能,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功能实际使用中究竟是噱头还是真的实用。

LED 头灯

坦白说,当我购买美诺 U1 时,看到这个功能我觉得是搞笑的,好好的吸尘器配个灯干嘛。没想到用了几次之后,这个头灯变成了我最喜欢的实用功能,以至于对比戴森 V10 的时候经常遗憾没有 LED 灯。那么这个灯究竟哪里实用了呢?

LED 灯
LED 灯

当我们吸地的时候,有的时候反反复复来回吸就是因为不确定到底吸干净了没有。这个头灯就像是个灰尘的显影灯,当吸尘器开机后这个灯就会亮。此时地毯里藏的头发丝一下就显示出来了,照在木地板上每一个灰尘都清晰可见,照在陶瓷地砖上也是同理。用美诺 U1 的时候,正因为这个头灯,每次都可以明确知道吸哪里,让我省去了很多无意义的来回吸尘。

此外,当你尝试吸沙发底下,床底下的时候,这个灯还能起到照明效果,算是个额外惊喜。

净空气滤网

前文提到美诺 U1 中有一个放滤网的槽位,其实这个槽位不止能放 HEPA 滤网,还能放净空气滤网。

净空气滤网
净空气滤网

当你盆子里溅出的猫砂之类的有异味的灰尘时,可以换装这个滤网,它的本质是一个纯竹炭滤网,保证了排出来的空气比吸进去的空气味道更清新。这个滤网我认为实用性一般,主要是因为滤网槽只有一个,使用净空气滤网后就失去了 HEPA。面对这个问题,我一般使用的是美诺的 HEPA + 净空气组合滤网,两者的优势雨露均沾。

要避免的小坑

购买前要考虑刷头选购,购买后则要考虑集尘袋的选购。

卷刷在刷头中所占比例应越大越好

有人在购买吸尘器时会关注刷头大小,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卷刷在刷头中的有效比例。这是因为实际清洁的地方只有卷刷覆盖的区域,卷刷宽度所占吸头比例越小,清洁死区越大。你可能在吸尘器清洁时发现,角落和边界的灰尘永远也吸不干净,正是因为刷头卷刷的左右两侧是清洁盲区。

有效清洁面积
有效清洁面积

以本文的两台吸尘器为例,下图中第一幅是戴森的卷刷,第二幅是美诺的卷刷,可以发现戴森卷刷在刷头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美诺,因此戴森的清洁盲区更小,实际体验也是如此。盲区越多,就意味着你需要做的重复劳动更多,因此选购吸尘器时一定要关注下卷刷的比例是不是足够大。

刷头对比
刷头对比

不要贪便宜买杂牌集尘袋

上文中讲到了 HEPA 滤网的用处,那么是不是吸尘器里只有一个 HEPA 滤网呢?肯定不是!一般 HEPA 吸尘器拥有三个滤网,粗滤,精滤和密滤,这其中只有密滤网是 HEPA 滤网。

下图是这两台机器中滤网的实拍,你会看到每个滤网的样式虽不一样,但服务的功能是一样的,一台吸尘器绝对不可能只上 HEPA 滤网,只上 HEPA 的后果是所有的灰尘全堆在精密的 HEPA滤网上,吸一次滤网就得报废了。粗滤和精滤的机制,共同配合才保护了价格高昂的 HEPA 滤网的使用寿命。

过滤系统
过滤系统

为什么要说这一点呢。是因为第一层粗滤,往往整个过滤系统中的第一道墙,这道墙对于集尘袋吸尘器,正是由集尘袋本身提供的。换句话说,集尘袋本身就是粗滤网。有人可能会贪便宜,选购杂牌子的集尘袋,殊不知这些便宜集尘袋的过滤效果往往很糟,放过过多灰尘导致 HEPA 的寿命大减,得不偿失。

实际使用体验

易用性

美诺 U1 和 戴森 V10 可以代表吸尘器产品中极端的两类。美诺的吸尘器是我们曾熟悉的那种款式,拖一根长长的线,你得推着沉重吸尘器到处走。戴森则是个小巧轻便的外来者,怎么拿都小巧轻便,它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地点。

如果用电子产品来比喻的话,美诺像是 iMac 一体机,大而全且功能强大,但是你不会喜欢把它挪来挪去,戴森像是 iPad,几乎随用随拿,但是随时有可能没电关机。

适用场景

这两台机器擅长的地方我认为是不同的。先从美诺 U1 说起,这台机器可以兼顾大型家庭的方方面面,底下吸嘴汲取了立式吸尘器易用的特性,延伸出的软管让你可以够到犄角旮旯。若你需要清洁的地方较大,身体强壮能拖得动沉重的吸尘器,且喜欢让吸尘器专注于彻底清洁地面,这是一台非常称职的选择。

美诺 U1
美诺 U1

戴森 V10 的拆装,清洁,吸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其优异的表现。若你喜欢追求高科技,享受无线带来的便携,且需要打扫的空间不大,那么它也是非常优秀的选择。

戴森 V10
戴森 V10

写在文后

一台吸尘器,无论便宜与贵,无论什么牌子,可能都脱不开本文中提到的这几个点。续航长短,集尘方式,精密滤网,重量等等。如果你的预算不充裕,可以考虑有线吸尘器,因为低价位段的无线吸尘器吸力普遍不够。如果你的预算充裕,尽量考虑把 HEPA 纳入购买考虑因素之一,这是对一台合格吸尘器的基本需求。

早先我认为,吸尘器必须要续航很久,吸力巨大,配件完备才行。其实不然,一台好的吸尘器只是在你的预算允许范围内,人畜无害,配件够用,且好用的设备。

>下载 少数派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读有趣的内容 🎉

解开文献阅读的密码:《会读才会写》| 读书笔记征文

$
0
0

本文是「少数派读书笔记征文活动」的第 2 篇入围作品,参与本次征文,将有机会赢取 Kindle Oasis 等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引子

社会科学的写作,一直都有相对固定的「范式」。彭玉生在《“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将其划分为:问题、文献、假设、测量、数据、方法、分析、结论。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洋八股”与社会科学规范

对于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应该再熟悉不过了。面对这样泾渭分明的文章结构,需要从何处着手呢?

打表格是多数老师会建议你去做的方式。打表其实是在让你去筛选阅读中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某一类文章都是普遍适用的,而如何选择需要的关键信息的类别,师门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null

《会读才会写》中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路——利用「阅读密码」来做文献阅读的技巧,并且基于这些「密码」,来整理你的文献。作为读书笔记,本文会先介绍这本书的关键内容,再结合自身的使用,谈谈适用于日常阅读如何结合书中的方法。

介绍

《会读才会写》
《会读才会写》

本书中的介绍的核心方法,就是添加「阅读密码」的方式,来标记文献的内容。将书中的「阅读密码」,所谓的阅读密码,其实就是将一些常用的标注简化为缩写的字母。将密码理解为「标签」更符合少数派读者的习惯,也更利于将这种方法扩展,所以下文我用标签来代指书中的阅读密码。

关于文献阅读,书中其实总结了两大类标签,首先是基于文献内容的标签,包括了:

  • WTD:What They Do,他们要做什么
  • SPL:Summary of Previous Literature现有文献综述
  • CPL:Critique of Previous Literature,现有文献批评
  • GAP:Gap,空白
  • RAT:Rationale,理论依据
  • ROF:Results of Findings,研究结果
  • RCL:Results Consistent with Literature,与现有文献观点一致的研究发现
  • RTC:Results to The Contrary,与现有文献观点相反的研究发现
  • WTDD:What They Did,他们做了什么
  • RFW: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s,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其次是读者需要评注的部分的标签:POC (批评点 :Point of Critique)、MOP(明显的遗漏点:Missed Obvious Point)、RPP(待探讨的相关问题 :Relevant Point to Pursue) 、WIL (能否:Will)。书中将这些标签称为阅读策略。

每个标签(密码)对应的更具体含义在下表中给出 [1]:

null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洋八股」的社会科学范式,每个部分所侧重的内容其实各有不同,在实际标注中也没有必要每一句话都要套用一个密码。标注标签的目的对于社会科学的文献研究来说,主要还是为了厘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逻辑,并为后续处理做准备。所以如何打标签,应当着重以目的为导向。书中有表格给出,用以识别文本的功能,表格如下 [2]:

null

现在,知道了这些密码就好像是知道了某张考卷的答案,只知道答案,却不解其缘由,显然是不行。

作者两个维度的分类,其实既满足了文献阅读中划出重点的需求也实现了简单的批注。并且,还一个极大的优势是后期的整理:

null

通过两个维度的整理,即对文章内容有了梳理,也为后续可能会用到的引用文献做了准备。

书中给出的标签,在我实际使用中的感受是十分适用的。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社科类的学生,所以基本上的标签在社科类的文献中都很适用。对于如何学习和习惯这种方法,结合我自己的实际使用,我给出一下几点建议:

  1. 按图索骥:将「阅读密码」打印下来,阅读文献时放在边上做参考。(我是简单粗暴的将书中几页直接撕了下来🌚)
  2. 注意完成后的归档。文献阅读,有时候是打印出来在纸上看,有时是导入到 Goodnotes或者 PDF expert上用 iPad 看。 对于不同的方式,我的做法是,阅读标注完后,都统一归档到印象笔记中,并且打上标签。
  3. 整理中找到问题并改进。整理文献是每一个从事科研行业都需要做的工作,在前期阅读就已经打好标签的前提下,整理起来会更加方便。但是这其中你也会慢慢发现一些问题,记录这些问题及时修改十分重要。比如我,在一开始用的时候,大多数文章都会有比较多的标记,其实这样反而找不到重点。

针对一个问题,每一次密集阅读在整理文献时,反思一下此前的标签体系,做一些修改,这样在后续的使用中就能够更加习惯和自如了。

利用标签整理文章的想法

除了重点介绍的「阅读密码」,其实书中开始就提到另一套标签。以往每年整理学生的论文,为论文打分都是一件让作者感到头疼的事。因为经常会有人不满于自己的成绩,要与作者理论,这极大的消耗了作者的精力。于是,作者开始使用各种标签标记学生的文章,如:

  • AWK:awkward,变扭
  • CITE:citing,不注明引用
  • LMG:Largely Magnified Generalities,满篇胡言乱语东拉西扯企图蒙混过关
  • JOK:Joke,主张稀奇古怪像个笑话
  • TLW:Too Long-winded,句子过于冗长

通过这些标签,作者可以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并为每个错误设置扣分值,加之全文的总体感受打上分数。这样做免除了不必要的麻烦的同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也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文章的问题。

作者文中提到的这件事,其实正是验证了通过为文章内容打标签的方式,能够在某些方面实现意想不到的便利。书中提及的上述两套标签,分别帮助作者优雅的解决了文献阅读与文献批改的种种问题。第一套标签,作者利用两个维度设计了用于整理文章内容和用于标记批注类型的两个类型的标签。第二套标签,作者为不同标签赋予权重,为文章打分提供了依据。

对于有相同或者相近需求的学者们来说,上述内容是可以直接参考的。作者在书中通过大段的文本验证了即便是对于哲学研究,本书所设置的标签也是适用的。所以如果从事科学研究,是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的。书中其实有较多内容像是作者的碎碎念,如果身在学术共同体,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于作者的吐槽也会会心一笑。

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很便捷的融入到自己的阅读体系中。为文章做标记或者高亮(highlight)某一段文字,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的作用是,提醒自己关注这段文字。这就好像任务管理中的优先级一般,是否高亮其实就是「优先」与「一般」的区别。构建自己的标签(密码)体系,利用诸如 Instapaper、Bear、Kindle 等软硬件的标注功能,来为自己阅读流打上标签(密码),实现自己对于阅读摄入的某种需求。

我为自己的日常阅读设计了以下的一些标签,希望能够提供各位参考:

  • eg:案例。这个标签用来标注一些可能会用到的案例、比喻、观点等等。为自己以后撰文提供参考。简单的说,这是在为自己以后「掉书袋」作准备。
  • ctu:can’t understand ,不能理解。用来标注一些可能需要去查资料的情况。
  • ski & tips:skill、tips 标记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两个标签我都用做一个功能,一些更长的文本,可能标记成skill,一些简短的我就作为 tips了。总体来说,自己并没有做特别明显的区分。
  • tl:即timeline,时间线。阅读一些人物传记、说史类的文章时经常用到。例如最近看的《现代艺术150年》,就频繁使用了「tl」标签。
  • 👉 & —>: 按下不表。即这里提到了,但是先不解释。这个在我阅读张五常的《经济解释》时开始使用,非常有助于理解逻辑。文中经常是提了几个论据,其中一个会按下不表。所以用这个标签先标记,后续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其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 !!!:表示强烈赞同某个观点。
  • ???:表示对某个观点强烈的不赞同。(和 「!!!」组成的标签,时常被我回顾 🌚,很有意思。)

在手机、iPad 上的阅读,我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首先是利用 Instapaper 中直接标注法。之后再利用 Workflow 发送到印象笔记,进行归档 [3]。出现的 Instapaper 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都会有一定的标注的必要。其次是第二种情况,来自诸如 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等等地方的文章,我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发送到 Drafts 标注,再定期处理 Drafts 的 inbox ,发送到印象笔记归档。 Drafts 可以通过 Workflow 、Pin 等等工具实现快速、统一的抓取文字片段,并且添加标注。而在 Kindle 上看时,使用简短的标记,能够实现更为便利的标注体验。标注后再利用 Klib 导出到印象笔记归档即可。

null

最后,愿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见原书前言,表1 。
[2]: 见原书第 85 页,表 7.3 。原表还有一列是用来统计页数的,这里将其略去了。
[3]: Workflow 使用的是 Power+ 中的方法。

>在 8 月 13 日前,参与读书笔记征文活动,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Viewing all 1377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