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31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楔子
Timetrack 是一个挺小众的 App,主要帮用户纪录和追踪时间开销。
当然,这件事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自我量化(Quantified Self)。
比尔·盖茨在一封公开信上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提到:
正如比尔·盖茨所说,量化很重要,也很困难,它帮助像柳比歇夫这样极致的自我量化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帮助像 Linkedin 这样坚定的数据驱动型公司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路径显而易见,又艰难无比。
我认为,timetrack 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比尔·盖茨所说的「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够通过工具变得简单可行,让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时间管理范畴的自我量化。
下面我就来介绍这款我在 2017 年打开频率最高、对我影响最大、我心目中绝对的年度最佳应用:timetrack。
1. 强大的基础功能
第一部分先来谈一谈这款工具的基础功能:时间记录。同类的效率工具其实不少,比如 Toggl、Harvest、Dovico、iHour、时间块等等,即便和专业的时间记录产品比较,timetrack 在基础功能上也毫不逊色。
1.1 便捷的时间纪录
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可以先从系统预设的活动开始。
操作的方法非常简单,点击图标启动计时,timetrack 会同时显示两个时间进程,一个是本次活动的时间,一个是目标时间。比如从下面这张图我们能看出来:已经工作了 19 分钟,离本次目标达成还有 1 小时 40 分钟。
活动当中遇到偶尔的打断,可以暂停计时,活动结束之后,点击按钮或直接启动新活动也会停止此次计时。
我在去年入手了 Apple watch,并把 timetrack 放到表盘的一角。这让我不仅能随时了解当下的时间记录情况,还能直接在手表上进行时间记录的操作,简直是其疾如风啊。
1.2 可视化的数据呈现
记录时间的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和复盘,以帮助我们持续改进,所以光记录没有用,还要能查阅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先来看看大神柳比歇夫用纸笔完成的一次时间记录:
基于这样的原始数据,柳比歇夫的每一次总结还需要额外的反复誊抄、计算,而现在,有了 timetrack,你只需要极低的成本便可以实现比大神好得多得多的数据呈现效果。目前 timetrack 提供三种不同的视图呈现方式:
- 列表视图:查阅每一天所有时间记录的明细;
- 日历视图:概览一整天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
- 饼状视图:了解每天、每周和每月的时间分配比例。
到了年底,还可以导出一整年的数据,通过 Nmmber 或者 Excel 等工具进行更深度的数据挖掘。
1.3 提醒记录时间
时间记录是一个主动行为,而且像读书、健身一样,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在决定自我量化以后,我也经历了一段颇为漫长的习惯养成阶段,下面要介绍的就是在这期间给了我不少j帮助的两个功能。
第一是提醒记录时间的功能,timetrack 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提醒你一次「别忘了记录时间」。我最初设定的是每两个小时提醒一次,防止我忙起来忘了计时。timetrack 还支持后台勾选提醒的时间范围,为了不让它在凌晨 3 点钟提醒你记录时间,建议让它和你的作息时间尽可能的保持一致。
除此之外,timetrack 能够基于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提醒,支持调取百度地图的 API,我分享两个自己设置过的提醒:
timetrack 一旦发现我抵达单位马上会提醒我「制定当日计划」,防止我毫无头绪地扎进琐碎的事务中。
回到家, timetrack 会提醒我「做做家务」,主要是到家总是忘了切换计时的活动,当然主要还是勉励自己「回家先收拾收拾屋子啊」。
当然,随着每天的刻意重复,我们终会养成习惯,那一天,也是我们关闭提醒的时候。所有的提醒和推送都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所以,千万不要过于依赖。
2. 低配的快速启动器
Launch Center Pro(以下简称 LCP) 曾经是我重度使用的一个 App,它帮我快速打开各种软件和服务,在使用过一段时间,形成肌肉记忆之后,闭着眼睛也可以打开想要的程序。
把常用的 App 放到 LCP 中,不常用的使用 Spotlight 搜索,这种模式帮我节省了大量打开 App 的时间。
悲催的是,因为还有记录时间的习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操作都只能是:打开 LCP,启动 timetrack 开始计时,返回 LCP,打开某个 App。有时候还要再额外开一个倒计时,这个成本高昂的操作实在是太反人性了,导致最后基本处于半放弃的状态。
然而,这一切都在 timetrack 的 1.3.1 版本更新之后发生了变化,在那之后 timetrck 开始支持调用 URL,这个不算多么重大的更新,让记录时间的体验有了跨越式提升。
2.1 用 URL 倍增时间记录效率
我会用 timetrack 帮我记录睡眠时间,也同步在使用 Sleep Cycle 帮我监测睡眠质量,以前我需要在两个工具之间来回切换,现在只需要在 timetrack 里面点击「睡眠」。开始启动时间记录的同时,会自动跳转到 Sleep Cycle 中:
同样的方法,在 timetrack 中点击「日记」会打开 Day One,点击「背单词」会打开 Anki 等等,几乎所有常用的 App 都可以通过 timetrack 来实现快速启动,这个体验非常美好。
虽然我一直主张「用工具,不要 All in one」,不同的工具解决不同的问题,但这样的功能组合实在是堪称完美,让人难以抗拒。
2.2 配合 Workflow,解锁高级玩法
我是一个重度的播客收听者,所以在 timetrack 中预设了「播客」活动。但在国内,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即便用 Overast 这样的泛播客工具,还是无法全方位聚合像得到 App、喜马拉雅、荔枝 FM 等所有平台的优质内容。
我习惯早起洗漱听得到,通勤听喜马拉雅的付费课程,做家务用 Overcast 听「大内密谈」,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简单的 URL 就不够了,为此我专门做了一个辅助的 Workflow,最终实现的效果如下:
这样,每次在 timetrack 点击「播客」,根据不同的时段选择不同的收听内容,不仅把两个步骤合并到了一起,还减少了所有播客的收听入口,让听播客这件事完美融合到每天不同的收听场景中。
2.3 简洁好看也是生产力
单纯以一款启动器来论,timetrack 也有两个不得不提的亮点:
首先是支持活动分组。比如热爱学习的我设置了种类丰富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放在主屏的话,显得,我也太热爱学习了,不符合我低调内敛的性格。于是我把它们统统放到了学习活动的群组中,这也让主屏幕显得更清爽一些。
其次是精美的图标。下面这张图是我的活动主界面,个人觉得我精心挑选的这些图标还挺好看的,搭配不同颜色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特意把娱乐、刷社交 App 设置了是红色)。
然而,为了写这篇文章,我随手看了一眼内置的图标库,发现最新的图标已经不知不觉达到了这个水平:
从单色升级到彩色,不仅有扁平风格还有拟物风格,论颜值真不一定输给专业的快速启动工具。
3. 目标,时间追踪的仪表盘
「目标」在软件的 Dock 栏占据了 1/4 的位置,可谓份量十足。位置往往最能反应开发者对一个功能的重视程度,但是 timetrack 的「目标」可能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项功能。坦白讲,我自己一开始也搞不清楚:有每天、每周、每月的「时间统计」,我们还需要「目标」做什么?
随着我对时间管理,特别是项目管理有了更多的认识,才逐渐意识到「目标」在一款自我量化的工具中的地位有多重要,毫不夸张地说,它就像飞机的仪表盘一样不可或缺。
3.1 给所有的任务装一个进度条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节奏,养成更多的好习惯,以期达成更伟大的成就。这当然有种种不易,但让很多人放弃的,不只有过程的艰辛,很多时候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似乎只是在原地踏步的糟糕感受。
所以,有没有可能,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把它分解到每一天。比如,不再是我要读 50 本书,我要养成写作的习惯,而是我希望可以:
- 每天冥想 10 分钟
- 每天写作 30 分钟
- 每天看书 1 小时
- 每天睡眠 7 小时
- 等等
为了确保这些习惯不只是美好的愿望,不要只是把它们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是直接纳入到自我量化的系统中,在 timetrack 里实时追踪。这样,当我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能看到,这个目标的进度条在一点一点地被填满。
不要小看那种完成每一个目标的,实实在在的前进感,它能给人非常大鼓舞和力量。
除了可视化之外,timetrack 会在任务达成时发出提醒,阅读、写作、冥想,不管做什么,当听到那一声专属的清脆铃声,我便知道「嗯,今天的小目标,又完成了一个」,这种踏踏实实的成就感非常容易上瘾。
3.2 给坏习惯画一条红线
timetrack 不仅可以帮我们实现目标,更能让我们控制坏习惯,它非常人性化地对「目标」设置了两种计时方式:
我希望每天刷微信微博的时间不超过 1 个小时。所以,我创建了一个「刷社交 App」的小目标,目标的规则是:不超过 1 小时。
人生其实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漫长,如果明明每次做某件事情都会自责懊悔,完全不做又不太现实,那还是给自己拉一条红线,设置一个合理的范围吧,让自己不要过于沉溺其中。
我每次刷微博之前都会点击启动计时,这其实就是在跟自己确定「你是否决定把自己短暂且宝贵的人生耗费在马上要做的这件无聊的事情上?」
如果确定,也不再瞻前顾后,而是:尽!情!刷!因为我知道 timetrack 会在后台不疾不徐地走着秒针,耗费了今天的所有刷微博的时间,它也会无情地提醒我:你今天的余额已不足。
不得不说,这个小 Tip 对我用刷社交 App 来 kill time 起到了不小的遏制作用。
3.3 给单次活动瘦身,给习惯养成减压
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推崇通过场景切换的方式来辅助习惯养成。起床、通勤、吃饭、睡觉前都是典型的场景切换。
举个例子,比如我自己,每次一上地铁,第一件事先打开 Anki 背几个单词,这个习惯断断续续也坚持了快一年的时间,
我最大的心得是:除了在「目标」里设定每天背诵 30 分钟单词之外,最好再设定一个「单次背单词 10 分钟」的平行目标。也就是说虽然背单词的总目标是半小时,但每次上地铁背单词只需要完成 10 分钟就好,只要听到 timetrack 的提醒,就可以去听歌、刷知乎或者做其他的事情啦。30 分钟、一个小时可能让人压力不小,一个只需要 10 分钟的行动就显得轻松愉快多了。
4. 内置的番茄工作法让工作更加专注
从 08 年到现在,我使用过几十款不同的番茄钟,有简洁专注的 BeFocused、有功能全面的番茄土豆、有可以种树的 Forest 等等等等,每一款工具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我在不同的工具之间来来回回地选择,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最终依然是 timetrack 终结了这个动荡的局面。自从 timetrack 内置番茄钟功能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将其他番茄钟 App 都尽数雪藏了。这和前面提到的快速启动 App 的原因一样,因为时间记录和开始一个番茄钟,在逻辑上本就应该合并成一个动作。即便 timetrack 的番茄钟做得中规中矩,但由于其内置在时间记录的工具里,拥有传统的番茄钟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4.1 真 · 减少操作
我们不会做所有的事情都用番茄工作法,所以首先需要在 timetrack 选择会触发番茄钟的活动类别,我自己目前设置了工作、写作、专业学习这三项活动。比如,点击「工作」,系统会提示是否启动番茄钟,可以选择使用番茄也可以选择常规计时。
虽然它没有社交、不能结合 todolist、可视化也做得一般,但我真心愿意用这些作为代价换取操作成本的减少。
4.2 所有活动都可备注
番茄工作法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记录每一个番茄钟的完成情况,这样才能发现真正影响我们专注工作的原因。timetrack 的备注功能可以非常完美地实现这个需求。我们只需要点击番茄钟进入活动详情,在这里我们可以为活动贴标签、写备注,记录每一个活动的完成情况,补充有没有超时、有没有被打断等信息。
4.3 让休息也能有迹可循
使用番茄钟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休息的时间过长,本来 5 分钟的休息,一个不留神,30 分钟就过去了。但这个最容易溜走的时间大多数番茄钟并不会记录。因为 timetrack 的强项就是精准计时,自然支持把番茄钟的休息时间也关联到具体的活动类别。
所以一次休息结束,你马上能看到,这次休息的时间是多久,有没有超时,超了多少,一天当中所有的休息时间也都会忠实地记录下来,这一点是大多数番茄 App 所不能及的。
结语
自我量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看书、写作、健身一样,都需要下定决心,持续坚持。在众多生产力工具当中,timetrack 是最容易被放弃的一个,因为记录时间真的不是那么刚需,做与不做,在短期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即便是经常需要按小时计费的法律服务行业,真正养成计时习惯的律师也是少之又少。
然而,就和其他所有「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一样,虽然它们没有 deadline,虽然它们会占用你不少的时间,虽然它们一般不那么立竿见影。但,相信我,它们真的值得!
柳比歇夫用怀表和纸笔都做到了这一点,更何况我们还有 timetrack 这样优秀工具的帮助呢。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用自我量化的方式更好地认识自己,也欢迎大家通过微博(@Louiscard)或者在行和我交流更多自我量化的有趣实践。
手机想要更好用,还得有方法,下载 少数派、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