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771

我去了一趟 Ulysses 的德国总部,拜访了这个「工匠」团队 | 幕后

$
0
0

提到德国城市莱比锡,喜爱古典音乐的人会知道,巴赫在这里的圣多马教堂工作了 27 年;钟情于古籍的人会知道,收藏了 1913 年来全部德语书的德意志国家图书馆,不在首都柏林,而在这里。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德国第一条长途铁路,也拥有着欧洲最大的火车客运站之一: 莱比锡中央车站

而对于热衷于在苹果设备上写作的人来说,莱比锡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macOS & iOS 上有口皆碑的写作应用 Ulysses 开发团队就在这里。

如果你对 Ulysses 还不太熟悉,那么来自苹果官方的两次褒奖,德国区 App Store「Best of 2015」和「2016 Apple Design Award」,足以让你认可它的产品水准。它设计精美,功能完善,给每一个写作者带来了沉浸式的写作体验。

然而,在我眼里,Ulysses 却是一家「反常」的科技公司。

成立 7 年来,团队一直保持着小团队的工作模式,至今也只有 14 名员工,但却能做出业内最好的写作工具之一,此为「反常」之一。

大多数科技公司都愿意往硅谷靠拢,以获得更大的投资机会和曝光率。即使是在德国,也会更愿意前往首都柏林,但 Ulysses 就一直驻扎在古城莱比锡(也是创始人之一 Max 的家乡),没有一丝跟着风口跑的意思,此为「反常」之二。

带着对 Ulysses 产品的热爱和对其团队好奇,我代表少数派,应邀前往了莱比锡。在春寒料峭的周一清晨,和 Ulysses 团队聊了聊关于新功能、订阅制以及中国市场的话题。当然登门拜访的最大的好处,是有机会能一探究竟,Ulysses 是在怎样的环境里诞生的。

从左至右依次是:Ulysses 创始人 Max ,少数派 sainho93,市场营销与沟通负责人 Rebekka,中国市场公关关系负责人邵静雅。

Office Tour

Ulysses 办公室所拥有的温度感,与我脑海中对「公司」、「办公室」所带有的刻板产生了强烈的对撞。

带有 Ulysses 图标的大门

Ulysses 办公室的布局非常简洁明了。在打开颇具格调的后木门后,办公室的整体分布便一览无余:办公室的中央空间是休息厅兼茶水室,由此联通各个工作空间。休息厅无论是家具和灯光,都试图给人营造一种温暖放松的气氛,绝无一丝「大干快干」的压迫感。

休息厅

各个办公室按照职能划分:开发、设计和公共关系……最核心的,当属开发团队所占据的办公室。

开发团队

开发团队成员不分级别,围坐在房间中央的办公桌边。其中创始人 Max 为了健康,果断选择了站立式办公。

从窗户眺望,正好能将公司所在街道的街景一览无余。莱比锡作为千年古城所积淀下的古典气质,渗透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但恰恰又和 Ulysses 产生了奇妙的融合。

将视线收回到房间里,我便立马被慢慢一墙的「功勋章」所吸引。画框中都是 Ulysses 在 App Store 中被推荐时的截图。从 2013 开始,Ulysses 积累下了来自苹果官方和用户两边的上佳口碑。

提起德国公司,我总会联想起它们的「效率」和「严谨」,不自主就以为德国公司的办公室也会是相应的严肃风格。但在 Ulysses 办公室,完全不会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一丝压迫,团队在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中,数年如一日的打磨着自己的产品。

想看视频版的 Ulysses 之旅以及 Office tour,可以观看我拍摄剪辑的 Vlog(如果不介意比较晃的镜头):

专访 Ulysses 团队

尽管是本应最忙碌的周一上午,Ulysses 的创始人 Max、市场营销与沟通负责人 Rebekka 和中国市场公关关系负责人邵静雅还是欣然接受了少数派的采访。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畅谈了关于 Ulysses 的现在与未来。

π:你们一直保持着一个小规模的团队,你们觉得这对你们开发 Ulysses 有哪些优势?

Max:我认为小团队的优势,在于成员之间非常熟悉,彼此了解,省去非常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团队的结构非常扁平,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例如 Rebekka 负责市场营销,程序员负责编程。当我们需要互相沟通时,可以非常快的找到负责的人。团队内部没有绝对的上下级关系,可以为了一个同一个目标互相平等的交流,但又能明确自己的使命。

Rebekka:正如 Max 所说,我们团队的结构非常扁平。当我有疑问的时候,非常轻松就能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解答。不需要像大公司一样有非常多的会议。

π:Ulysses 的设计一直以来广受好评。可以谈谈你们认为设计一个写作工具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Max:我希望每个使用 Ulysses 的用户,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愉悦。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能真正感到自己富有生产力。用户能清楚的明白,自己能完成多少任务,能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不是将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整理数据、调整文本格式上。用户也不用担心同步等问题,能随时随地的写作,能一直集中于写作本身。

Rebekka:用户可以通过 Ulysses 完成很多任务,导出文本、排版格式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用户能在 Ulysses 里集中于写作。

π:Ulysses 的中文适配一直都做得很及时,这一点在国外开发者当中还蛮少见的,对于中国市场你们是怎么看的?

Max:在中国市场我们的用户越来越多,2016 年中国市场超过了德国,成为我们用户量第二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很早就认真地讨论过中文适配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用户不会太愿意在英文版的 Ulysses 上工作,会让使用 Ulysses 变得棘手,所以我们都一直及时的做中文适配。

Rebekka:实际上这对我们还是一点挑战,我们完全不认识中文,也没办阅读中文。但是我们认为要为每个市场的用户考虑,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

π:Ulysses 去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订阅制,你们还为此单独写了一篇文章,其中你们也谈到转为订阅制之后的优势。例如「订阅制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用上 Ulysses」,和「订阅制后一次大版本更新可以分拆成多个小更新,减轻开发压力」。目前来看,订阅制实现了你们期望的目标了吗?

团队内部讨论订阅制时的画板还保留着

Max:现在来看还是太早,没法给出肯定的结论,起码要(开始订阅制)一年后才能评估它的效果。但是它带来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我们能更容易接近用户,也能根据市场调整策略。例如中国市场的订阅价格,其实只是德国市场的 80%。至于开发上的压力,其实一直都有。我们必须不断开发新功能,以留住用户,但现在不用将所有新功能攒到一起再发布。

订阅制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我卖了十五年软件,但是现在也没法给出结论,说订阅制是好还是坏。所以我们现在也需要时间,去看看订阅制到底有哪些优缺点。我想到了秋天的时候,应该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Rebekka:Mac 版我们一直有试用版,但是 iOS 没有。所以订阅制的另一个优势是,用户可以轻松的将应用下载下来去尝试。

用来显示用户量等信息的显示屏

π:你刚才提到,转为订阅制之后,可以在新版本中为 Ulysses 不断增添功能。可以透露一下目前正在开发的一些新功能吗?

Max:我们的需求列表一直很长,完成了一个新功能,就会有两个新需求被记进去。现在我们正在优化写作目标机制,希望用户可以设定目标,设定截止日,用户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进度是快还是慢,是否需要加快写作的进度。我们还会优化 Code Block,优化查看和管理关键词的方式,更大的计划还有文档协作,为电影、学术等专业领域写作体验优化等等。当然这些大的计划都需要更多的时间,目前只是计划阶段。

π:可以详细聊下关于文档协作的功能吗?我相信有很多用户急需这个功能。

Max:目前这个功能还没有排上开发日程,但是我们对此也有了一些构思。我们希望借助 Ulysses 本身的文档结构(注:Max 这里指的是 Ulysses 中文章可以被分为多个片段,导出时再合成一篇文章),实现近乎无缝的协作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 Ulysses 能完成审稿等一系列流,让用户在 Ulysses 里就完成一切工作。 

后记

此次探访 Ulysses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自己喜欢的事易,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难。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Ulysses 无疑会面对所有该有的竞争、市场风险甚至来自用户的压力。但 Max 坚持开发了 Ulysses 逾十二年,能让他坚持下来的,我想只有是对这份事业由衷地喜爱。

Ulysses 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站在「风口」起飞,甚至都不愿意追着风口跑。在古城莱比锡的办公室里,犹如传统工匠般的工作模式。最后呈现给世人的,是又一款「Made in Germany」的佳作。

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本栏目的第 42 篇文章。

👉 阅读其它「幕后」故事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771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