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768

在少数派连续撰稿 5 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们资历最老的作者有话说

$
0
0
原本准备非常低调的闪身而过,哪知道主角光环加持,我不得不现身说法,说出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 by 化学心情下

我承认上面那一段是我自己加戏的,但标题说的并没有任何浮夸的成分,因为从 2013 年 9 月参与并加入「少数派」作者团队,作为记录者的我成为依旧还在活跃的老作者之一(我们的好基友 snow 目前为撰稿时间最长的编辑)。

每每进入到年终盘点,我总会觉得我只是一个存在的角色——比起新一代的甚至比我小近一轮的新作者,我总有着后生可畏的实感。数着屈指可数的撰稿数量,勉强维持着撰稿作者的身份,要不是杜老师的提醒,九月份被「开除」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本职工作的原因,我只能遗憾的错过今年知识付费浪潮,以至于在这项原本最具热度的项目中,我几乎完全没有参与,无论是在知乎 live 上的付费课程,还是另外加成的付费栏目,我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静静地看着。以至于养成了一种不盲目跟风和思考的习惯,职业使然让我会以决策者的眼界去审视新的商业模式,而「少数派」是我身边最为鲜活的案例。

我的庆幸在于我可以近距离的证明「知识付费」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近五年的参与和审视似乎让我明白这似乎就是最为完美的路线,即使这个盈利模式最初只会属于一部分人,但至少他具有了完善的造血能力。

好,前言就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我,你在「少数派」撰稿做一名作者有什么意义?我只是说,在这里,你获得的信息永远是最快的,也是行业中最领先的。在我这个阶段,我需要解决的是天花板问题,而不是解决吃饭生存问题。

不断刷新的新的记录

运动员有退役、歌手有隐退、作者有封笔。显然即将成为三十岁「油腻大叔」的我,是考虑过逐步淡出「少数派」撰稿团队的。年龄上,本职工作上的压力,让我无论是从精力上还是时间上都比不上新加入的新作者们,所以刷新记录成为我今年撰稿的主旋律。稿酬似乎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你本职工作上的收入已经比较理想,写作本身就变得极为纯粹了)。所以我在年初的时候整理了我身上的「少数派」光环,并且明目张胆的记录了下来:

  • 撰稿时间第二长的作者(第一是 snow)
  • 第一个自己创立过栏目的撰稿作者(派早报)
  • 参与过多个栏目的前期调研和探索(应用优惠限免等)
  • 曾经单月上首页文章数超过 20 篇(非新闻)
  • 总写作字数即将过百万(截至本篇文章发表前:98.2 万字,不包括后期派早报栏目)
  • 第一个稿酬缴税的作者
  • 唯一一个 Android 、Mac、iOS 以及 Windows 平台都写过技巧的作者
  • 估计要被颁发终身成就奖的作者(这句是我瞎编的)
  • ……

这些名头显然最容易,或者最想让我达到的,就两个:成为第一个全平台作者,也就是说,最大的难点是:我要有一台 Mac;第二个就是撰稿字数超过百万。

确实,从来没用过 Mac ,在我们「苹果派」里面简直不可想象。额,但事情总是有反例的,你看我不买 Mac 不是照样热爱写作么~年轻人,条件都不是问题。

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台 Mac

回过头来,在今年十月初,我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 Mac。

拥有 Mac 完全出乎意料,其实本身自己有一台运行 Windows 的超级本,倒是之前一直打算寻觅一台 Mac Mini,好方便在公司可以轻松的和 UI 设计老师共同使用 Sketch 来解决目前产品设计时交互无法动态呈现的问题。但有些时候机会总会不期而遇,于是乎在今年10月我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 MacBook Pro。

拿到的过程暂且不表,总之朋友已几乎是当时购买价近半价的形式很大方的出让给我,而之前朋友的使用次数也仅仅只有区区每月一两次,拿到手时机身竟然如同全新一般,以至于我不免心中狂喜:今年的 RP 估计这个时候已经败光了。

很显然,朋友最终大方出让给我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怎么用,或者不会用。他的爱人说的更为直接:买的时候就觉得败家,不实用;显然 Mac 的拥有并不代表着生产力和幸福感,只有买了还能用的上,用的好才行。看来在我朋友看来,一台 MacBook Pro 放在我手上才有着物尽其用的实感。

但这或许又有着一丝高估,毕竟作为作为一个 Windows 玩家其实并不太在意使用 macOS——理由其实非常简单,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使用任何一台数码产品都更看重能否作为顺手,而我的 Windows 超极本解决了我绝大部分的工作问题,有办公三件套应付办公室文档、作为产品经理少不了的 Visio 以及 Project,画原型图的 Axure 有 Windows 版本,脑图我用的是最为顺手的 Mindjet MindManager,我似乎找不到一个使用 macOS 的理由,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仅在 macOS 的应用似乎更能解决问题。

产品设计少不了更容易使用的 Sketch,加上 macOS 原生内置的一整套的开发互联网产品所使用的底层组件(例如 macOS 均内置有 Apache 等网页服务器以及一系列工具等) ,都远比在 Windows 上调试要更为方便简单,当然 macOS 有着相当多设计优雅的 App,作为一个产品经理的生产工具当然再合适不过了。

比较让我欣慰的是,或许是在我派耳濡目染的缘故,我的 Mac 使用之旅远比我想象的要轻松许多,我几乎在一天时间内弄明白了软件的安装以及常用的快捷键,再加上我之前购买的应用大多数都是跨平台的应用,因此在初期的使用时并未遇到强烈的不适感和不方便。当然,2018 年我或许会有更多的 Mac 方向的文章出现在我派首页中。

Android 原生党交党费:入手 Pixel

作为我派仅有几个 Android 原生党党徒之一,Android 手机当然也必须是 Google 家的亲儿子/干儿子,自从进入我派,我的Android 手机就从 Galaxy Nexus —> Nexus 4 —> Nexus 6 这种典型的 Nexus 产品线过来,去年11月份 Google 发布了自有品牌 Pixel,手持 Nexus 6 瞬间表示心痒痒。

按理说作为一个相当实用主义当道的人,即使是换 Google 系儿子,也应该节省点选择 Nexus 6p 才是——64 位处理器,理想的运行速度以及网络全频段的支持,但最终抵不过 Nexus 很快将系统结束更新支持(非安全更新)的考虑,于是在 2017 年初花上近 5K 的现大洋,喜滋滋的把 Pixel 抱回家。

不得不说,就这 Pixel 目前国内的保有量,使用 Google 亲儿子的肯定都是真爱——为了移动 4G 必须购买欧洲版,因此手机凭空就高出 500 元人民币,加上代理激活等等——折腾 Pixel 都快成为技术活了。

之后的使用变得极为顺利,虽然我自认为是一个标准的 Android 折腾党,但事实上却非常内敛:我下载应用的渠道只有 Google Play Store(除轻芒阅读),我没有安装过框架也没有换过系统内核—— 或许有人说这就缺少玩 Android 手机的乐趣,但在每天都需要用 Android 手机处理问题的我而言,稳定性实在太过重要,以至于必须考虑折腾风险,毕竟我的 Pixel 一直都处于「生产环境」而非「开发环境」中。

即然是 Pixel 那么少不了那些独特的功能:首当其冲的当然是 Google 智能助理:如果因为够好,你可以将其认定为更为活跃的微软小冰机器人,但就实用性上而言还有着不小的差距,Siri 早已支持东亚语言,三星 bixby 已经可以做到可以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手机操控,显然作为基础平台方的 Google,智能助理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而在系统方面,几乎所有的移动端的操作系统在今年都进入了一种莫名的停滞,放到 Android 显得尤其重要,虽然从原生系统角度看,Android 每一版本的变化都是巨大的,但放在第三方来看,系统的更新已经不再那么重要,甚至那些在 Android 8.x 上才出现的功能,第三方早已在 6.x 就找到了解决方案,或许应用服务将成为下一阶段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新竞争点。

今年,这些应用就是我的生产力

三十岁之前,折腾是在于不断的找到新鲜的 App。而三十岁以后,你的应用等于生产力,你需要找到一整套属于你自己的工作流,你的应用或者服务必须稳定下来,所以这些应用伴随我一路走来:

Microsoft Office(word、Excel 以及 PowerPoint):微软是 苹果平台上最为忠诚的应用开发商,尤其是作为办公室必备的 Office 当然就是生产力,全平台支持,完美的文档兼容性,做项目文档的必备工具。

Microsoft Visio:微软将其作为独立于 Office 2013 / 2016 套件的原因是,Visio 使用者并无套件内的产品多,但对于产品经理而言简直是神器,至少他可以轻松画出流程图和线框图以及业务流程设计图等,而无需考虑如何将其设计的够精美。

Microsoft To-do:微软收购奇妙清单团队后推出的后续产品,延续了奇妙清单的轻量化的任务管理模式,也是我的主力任务管理工具。用来循环一些定时任务,比如睡前阅读、Python 学习等等。唯一觉得不方便的是目前还没有 Mac 版。

Axure:产品经理无法缺少的玩意,通过拖拽以及简单的交互逻辑设计,就可以制作出一款互联网产品的基础产品逻辑,方便 ui 设计和开发人员理解产品走向和逻辑,也是说成的原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ypora:所见即所得的 Markdown 编辑器,非传统的二分屏 markdown 工具,最重要的当然是跨平台,操作和使用无任何迁移成本。

Mindjet Mindmanager:中型的思维导图工具,熟悉快捷键后可以非常快的将自己的思路呈现出来,本身模版也基本够用,唯一缺点是没办法在线分享。后面我改用了 Xmind zen,目前公测版本不收费,最让人满意的是支持 Mindmanager 生成的文件导入,明年考虑直接迁移过来。

石墨文档:几乎是公司管理层的必备工具,文档编撰的同时还可以支持协作,我将其作为简单的项目任务管理工具,比如说本周的开发任务将其作成任务单,然后让参与编辑协作的同事做好一项之后勾选。

幕布:作为整理思路的一种在线工具,我将其作为在线的脑图和任务计划来用,比如说和公司总经理以及其他管理层讨论工作和项目发展时。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工具,但对比起来,今年我使用的那些应用都相对更加专业,也更加紧贴我的工作,这或许也跟我的角色变化有关:我现在做的更像是创造者:利用现有的工具去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甚至是一个新的业态,这种转变其实妙不可言。

来年,刷新新的记录

很显然在这么写下去,我这一年在少数派的总结会没完没了,年初我经历了我一手创立的「派早报」栏目的正式完结,之后的我更像是一个专栏作家:我的写稿量成指数型的下跌,要不是勉强的几篇稿件加持,或许年底就要从作者中被除名了。好在心态转变之后,放在今天来看似乎更容易让我专注:我更加专注本质工作,并从一个简单的运营人的角色转变成了产品人角色,而这些变化当然和「我是少数派作者」密不可分。

来年我不敢说有任何新的宏伟的计划,行业再变或许明天就是即将到来的今天,立下的 flag 随时就会灰飞烟灭然后瞬间打脸,后面谁也无法预料。我只能祈求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稿件出现,不断的刷新新的记录。

你好,2018 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768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