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少数派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033

不被工具牵着鼻子走,两场知乎 Live 让你建立记账的体系

$
0
0

7 月 31 日和 8 月 7 日,我在知乎上做了 2 场关于 如何用 App 做好个人记账的 Live,分别从方法论实践角度出发,跟大家分享了如何用现代工具,也就是记账 App,做好个人记账。
很多人会觉得记账是一件很繁琐、很复杂的事情,甚至不少尝试过的人最终都放弃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清楚记账的本质和流程,而是处在一种「被记账 App 牵着鼻子走」的状态下。
在第一场 Live 中,我首先梳理了记账的目标、厘清了记账具体流程、建立包含 4 个模块的「记账系统」,并告诉这个系统是如何体现在现代工具——记账 App 中的;

请输入图片标题

在第二场视频 Live 中,我以我眼中最具有代表性的 3 大记账 App : MoneyWiz 、 Money Pro 和随手记为例,通过与现实中密切相关的实例相结合,介绍了 4 个模块在不同 App 中的异同点,让大家彻底明白记账 App 们的操作逻辑,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从此告别「被工具牵着鼻子走」,轻松驾驭任何一个记账 App 。
请输入图片标题

一方面,我从这 2 场 Live 中收获颇丰:用语言去表达与用文字去展现是 2 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另外,大家在 Live 中提出的问题也让我对个人记账的核心关注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另一方面,这些问题很多都存在一定的交集,而这些交集也正是个人记账中的疑难杂症重灾区。

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Live 中的重点内容,以及朋友们在 Live 中提出的最有价值的一些问题。

与 MoneyWiz 记账教程的异同点

可能有些人注意到了,我在举办这 2 场 Live 的过程中同时也在连载 《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MoneyWiz 完全使用指南》,期间也有不少朋友困惑于 2 者之间的异同,我在此再做一次详细说明:

相同点:

无论是 MoneyWiz 的付费教程还是知乎的这 2 场 Live,所遵循的方法论都是同一个框架,也就是我所说的个人记账的「记账系统」。这是一个我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和对 App 的观察总结出的框架,也正是这个框架让我能轻松的上手任何一个记账 App,看懂每一个记账 App 的操作逻辑,这也是为什么我想把这套方法论分享给大家。

不同点:

在这 2 场 Live 中我更加详细地介绍、解读了这套方法论——个人记账中的「记账系统」,并且用更多、并且更深层次的例子强化了方法论的实际运用;同时,我横向对比了 3 大记账 App(Money Pro、随手记和 MoneyWiz)在「记账系统」中的异同点,重在梳理记账 App 中的操作逻辑。

而 MoneyWiz 的教程中我仅在第一期中对「记账系统」做出了必要的总结,目的在于对后四期的内容做出基础性铺垫。在举例方面更加倾向运用贴近于 MoneyWiz 使用方法的例子,重在对 MoneyWiz 这一个 App 的深入解读。

接下来我就更大家一起分享我在这 2 场 Live 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听众朋友在 Live 结束后所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和我的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记账

我习惯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搞清楚为什么

对于个人记账来说,「为什么记账」这个问题一定要在开始进行个人记账前解决。

我开始记账就是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老是跟我妈嚷嚷「钱不够花」。与此同时,我妈还老把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让我知道不是她给我钱给的少,是我自己瞎花

然后我就发现,我的钱零零散散地散落在各种支付工具中,甚至有时候欠别人钱都不知道,自然就不知道我有多少钱;同时我也发现,我总是会莫名其妙地就没钱了,在根本没有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的情况下,却还在月末穷的要死,但同时我并不知道我把钱花到哪去了

然后我就开始记账了。

再然后我时刻清楚:我有多少钱& 我的钱被花到哪去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记账能让我知道我把钱花在了哪些不应该花的地方,也让我知道了我在没有金刚钻的情况下,还瞎买了什么瓷器活。

这些,就是我为什么要记账的原因。

厘清「记账系统」,做好个人记账

记账是为了把我们花钱的这个行为,记录、整理和归档,在记账 App 里面。

而这个过程,就是「记账系统」,一个包含了 4 个模块的框架。

请输入图片标题

1. 「输入」+ 0. 「预算」

记账的第一步是输入,是往 App 里面丢东西,一共有 2 个东西需要往里面丢:

  1. 账户:记录了你的交易从哪里出去;
  2. 类别:决定了你的交易往哪里放进来。

    「账户」记录了你的交易从哪里出去

    请输入图片标题

    决定一个账户该不该放在 App 里的标准就是会不会在短时间内影响你的现金流
    请输入图片标题

    比如对于房产和车产而言,从正面看,它们虽然都属于资产,但是短时间并不会影响你的现金流,在那放几年也不会让你银行账户产生收入,那么自然就不用设置在账户中;但反过来,房贷和车贷就一定要记录在账户中,因为这是每个月都会对你的现金流产生影响的账户。

账户的名称在各个 App 中都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名称有多么的不一样,它们本质上就只是 2 种:

  1. 资产类账户;
  2. 负债类账户。

比如在 Money Pro 中一共有 4 种账户,分别是支付账户、信用卡账户、资产和负债。支付账户和资产都是「资产类账户」,信用卡账户和负债都是「负债类账户」。

请输入图片标题

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不过「资产」和「负债」这 2 种账户并没有对账这个功能。

「类别」决定了你的交易往哪里放进来,也决定了「预算」该怎么计划

类别预算联系紧密,因为预算实际上就是给类别设置限额

比如说在 Money Pro 里,类别的功能区就被叫成了预算,它的想法是,所有的类别都应该设置预算。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死板的设计,在这种规定下,你只能给某一个单个的子类别设置预算,并且不能给母类别设置,更不要说设置基于具体事件的项目预算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另外,Money Pro 在预算显示的功能区上设计的也非常复杂,它有 3 个显示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信息,看起来并不是非常直观。
请输入图片标题

就比如说中间的主功能区,黄色向下的柱形代表的是 ¥500 的超支,蓝色向上的柱形代表的是 ¥1000 的盈余,中间白色的细线代表的是预计盈余。

2. 「处理」

在将一笔交易录入记账 App 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笔交易的类型

交易类型一共只有 3 种

不同的 App 对交易类型的称呼和设计都不尽相同,但是本质上它们就只是 3 种:

  1. 支出;
  2. 收入;
  3. 转账。

比如,在 Money Pro 中,「转账」就是最简单的 2 个账户之间的转账;「借入债务」和「偿还债务」就是收到钱的账户与负债账户(应付账款)之间的转账;「资产买入」和「资产卖出」,就是支付账户与买入的资产账户(应收账款)之间的转账。

请输入图片标题

用好现代工具中的功能给记账加持

现代记账 App 的优势就是可以用好不同的功能给记录消费交易「加持」,最常见也是最有用的 3 种就是「标签」、「预定」和「对账」。

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就是标签 = 类别。用标签而不用类别会打乱记账过程中的消费配比,无法在最后输出报表的时候看清楚「钱花到哪里去了?」。

在记账 App 中,标签、交易对象、项目都是比类别更低一个层级的功能,目的是筛选消费交易。这种筛选可以让我们归集一系列具有某种特征的消费交易,比如「在淘宝上购物」,淘宝只是一个标签、而非分类。

第二个功能是预定,它可以让我们在当下预先设定好未来的交易。这种预先设定有 2 个好处:

  1. 简化记账流程,例如每月要按时交的房租、iCloud 订阅;
  2. 避免忘记这笔账,例如对于年付会员,由于付款周期较长,容易忘记这笔账,然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又进行了下一期的续费。

Money Pro、随手记和 MoneyWiz 都提供了预定的功能,并且都有 2 种类型的预定

  1. 预定未来的某一笔,通常这种交易会影响当下的净值;
  2. 预定重复性的教育,通常并不会影响当下的净值。

比如说随手记中的「预定某一笔」,可以直接在输入交易的时候将时间设置成未来的日期,那么这笔交易就被默认为已确定,也就会影响净值了。

而另一种就是「模版」,这是一种事先设置好的模版交易、但并未支付,只是时间到了之后随手记可以提醒你打开 App 进行确认,那么这种模版就不会影响当下的净值。

请输入图片标题

3. 「输出」

在输出报表方面,每个 App 中的名称和表现形式都不太一样。但是其本质基本相同。

我认为在输出报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找准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找准对应的报表,而非仅仅是查看名称。

个人记账 App 中的报表除了净值之外都可以被划分为支出报表、收入报表和对比报表

净值是你的资产 - 负债,它代表了你有多少钱,比如在 Money Pro 中它叫「资产净值」。

请输入图片标题

而其余报表基本上都可以被归纳为支出报表、收入报表和对比报表。比如随手记中的 18 种报表中有 7 种支出报表、6 种收入报表、3 种对比报表。
请输入图片标题

复杂场景中的记账难题

记账和很多需要学习和实践的知识一样,有一些很普遍的东西是当下就可以理解、运用的,也有一些特殊的地方需要绕一个弯才能想明白。这里绕弯也就是我们生活中会碰到的复杂场景。

借还款/报销/垫付/AA 制

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借还款,这也是前文中我提到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最直接地运用。

在借还款中,借入和借出的钱并不能被视作收入和支出,只能看作是一笔资金的暂时性转移,所以最正确的做法是支付账户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账户之间的转账

同样的道理其实也可以用在报销之中,比如我在少数派写评测如果涉及到 App 的报销,我首先要自己垫付这笔款项,然后次月随稿酬一并发放。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从本质上讲,就是我借钱给少数派先购买这一个 App,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钱从支付宝账户转账至「应收账款」,待次月再将其转回。
请输入图片标题

淘宝中的运费险

自从淘宝推出了运费险的功能之后,我会倾向于在购买不确定的物品时选择购买运费险,虽然金额不大,但是我、淘宝店铺、快递小哥和淘宝平台这 4 方的交易一来一回也涉及好几笔账。

所以我在 Live 中举了一个买 T恤、买运费险,退回 T恤、支付快递,收到退货款,收到运费赔付的例子来说明这笔复杂账的最佳记账方法。

请输入图片标题

用信用卡分期买 iPhone 7 Plus

现在分期付款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消费形式,但是主打「0 利息购机」的 iPhone 7 Plus 不仅在你购买的当下需要记录、并且占用额度,还在每月还款的时候需要支付 2 笔交易:购机本金和给银行的手续费。

是的,虽然是「0 利息」,但实际上这个羊毛并不好蓐:利息被转换成了手续费。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购机的时候算清楚本金和利息,然后设置好预定:每月重复 2 笔本金和手续费的交易,然后按时还款就行了。

请输入图片标题

问答环节

在 2 场 Live 结束之后,在问答环节也有不少朋友提出来的问题很值得分享:
@董小姐:女票不爱记账,我有的时候会帮她记,但会多好几个账户,挖财有个功能是记成员收入,她资金流入在我这里记就会很麻烦。这其实是个人记账记家庭账了吧?

@李大超人Leo:个人记账只能是记个人账,如果要记家庭账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家庭看成个人,以整个家庭的角度去记家庭账。

@Tommy Sun:其他分类一般都指什么?如果某一天你需要记账的内容我们当初并没有为之设置分类,或者说没有他的分类,是不是需要新建一个。

@李大超人Leo:其他就是那种你琢磨一下就知道在很长时间内就只会发生 1、2 笔的交易,就放在其他里。

@罗建邦:我有个问题 基金类别的东西 价值是浮动的 如何能准确记录呢?

@李大超人Leo:对于基金这种账户,我是建议你在真正实现损益的时候再记支出或者收入。这就是我一开始讲到的跟现金流有关的交易才记

@木子:标签和项目相对于分类有什么优势?我个人感觉没必要记。感觉记标签太乱。

@李大超人Leo:标签的话是看个人的需求,它只是说给交易加上特征。我个人不是每笔都加标签的,比如说我想知道我在咖啡上花了多少,所以有一个咖啡的标签,因为本身有一个饮料的类别了。

@letty:请问预定可以举个例子吗 是分期付款吗

@李大超人Leo:分期付款可以用预定做。最常用的就是房租,然后我自己还有一些 iCloud、Apple Music 之类的订阅。

@yuan li:请问每天记账用多长时间,高效记账的关键在哪里,记账中断如何快速补救

@李大超人Leo:对我来说关键就是发生的当下立刻记,所以我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除非是像超市买很多东西的这种,留下来小票回来记。

@英里:Leo 是如何设置 MW 里面的选项的呢,比如标签、交易对象、分类、描述、备注、交易时间、图片,都打开着吗?都打开的话会影响效率乃至积极性吧

@李大超人Leo:当然不是啦,MoneyWiz 可以设置交易布局,常用的我会放在「基础」中,不常用的,比如时间、标签、图片、备注我会放在「扩展」里。

总结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 2 场 Live 的内容以及问答环节的总结。
再一次感谢参加了 Live 的所有朋友,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们对于个人记账方面的感想与建议。
同时也欢迎你在评论区说出你心中的最好用的记账 App 和原因,以及你想看到哪个记账 App 的测评。毕竟……做完 Live、写完付费教程之后,我想继续重操旧业写记账 App 了。🌚


点击下方链接参与文中提到到两场知乎 Live:

请输入图片标题

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MoneyWiz 完全使用指南

这是一个教你使用 MoneyWiz 来做好个人记账的教程,你可以通过记录每一笔消费交易、输出反映消费行为的报表、规划科学的预算,把每一块钱花在能真正给你带来幸福感的地方,不再莫名其妙地就成为了「月光族」。

请输入图片标题

👉立即购买阅读该教程:从零开始做好个人记账:MoneyWiz 完全使用指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4033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