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台只能用来满足 PPT 播放的安卓廉价款平板坏掉以后,我购入了这台 iPad Pro 9.7 inch,并陆续配备了 Apple Pencil 和 Smart Keyboard。我就读的专业是国内某财经高校的跨学科项目本科,主要以经济学和金融学为主,所以目前的需求主要包括笔记、课件管理和阅读、知识结构梳理以及一些文章的写作。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使用,iPad Pro 基本满足了这些需要,但我知道只是目前的这些需求更适合于现在的 iPad 本身。生产力水平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是一个需求和供给匹配的结果,所以我更愿意说是我的需求「满足」,或是匹配了 iPad Pro 目前的能力供给。
一、我所理解的生产力
在讲述我的使用情况之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生产力这个概念本身包括什么内涵。结合我的使用体验,我所能想到的移动设备生产力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或者层次:
- 无法完成某项任务,或只能完成任务中的一些基础部分。譬如我在使用 R Markdown 进行写作时,完全无法在 iPad 上打开 .rmd 格式的文档,也不能跑出 PDF 文档。
- 作为其他生产方式的补充、或成为其他生产方式中的协助性工具,使得生产方式更便捷的功能。譬如 Checked FM 第 38 期中提到的打车软件作为出租车行业的辅助生产力的形式。
- 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但对比其他工具成本更高,或实现方式更为复杂,能够达到的效果不够预期。 例如 iPad 版本的 Office 在同样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的编辑,但要比 Windows 端更加费时费力。
- 能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并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应该是最理想的方式,比如完成 PDF 文档的阅读与标注,或写现在的这一篇文章,我觉得已经 iPad 可以胜任了。
关于 iPad 实现生产力的方式,有另外一点需要说明。iPad 本身是一个起点简单的设备,很多时候需要软件和生产方式的加持,才能达到它应有的生产力水平(比如使用 Workflow 完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工作)。在没有仔细推敲它更多的使用方法,或拒绝学习新的软件操作时候,都不应该轻易下一个「生产力水平不足」的结论。这些应该记入生产成本,而非能力不足。
二、我的需求如何满足了它?
那么依照我的使用需求,iPad Pro 又是如何提供它的生产能力呢?
(一)我的记笔记需求
最初有将 iPad 带上课堂的冲动,是源于少数派的这篇 iPad Pro 学术指南 |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在一番思量后,我选择为 iPad Pro 购买了价值不菲的 Apple Pencil,并开始在电子屏幕上记笔记。
Clik here to view.

在基础功能的满足上,iPad Pro 与它的「竞争者」——纸笔,可以做到不相上下。基于 GoodNotes 的加持,打开放大后的底部写字板,可以毫无障碍地完成笔记工作,并且软件内的写作流畅、字迹基本可以保持写字原状,唯一需要适应的就是玻璃屏幕上的摩擦力更小,最初使用可能感觉打滑。而这之后就可以说没有其他成本。
基础功能之外,iPad Pro 提供了电子化笔记更优越的功能——比如笔记内容搜索、方便的笔记文件分享、以及减轻了书包的重量。可以说,对我而言 iPad Pro 的笔记能力已经可以达到生产力水平的第四点,能够胜任甚至更好地完成我的工作。
另外提一句,我也被问及过为什么不使用键盘直接打笔记。课堂反馈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打字的排版、画图本身不如写字灵活,而笔记大多时候需要一个清晰的结构方便日后阅读整理。这种时候键盘输入就不是一个更好的方式了。
(二)我的课件管理需求
除了课堂笔记之外,我还需要整理并阅读大量的课件、参考书和少量文献等(不过目前接触的文献不多,故没有进行单独的文献管理)。配合 Documents 的文件管理,我把本学期的文件存放在本地,并把往年的文件存放在云端。这样既可以满足日常的文件使用,又能在需要时及时从云端调回往年的课件,捡起记不太清的知识。偶尔需要提交纸质版作业时,我会使用 Scanner Pro 将文件再扫描进来,和课件统一管理,并直接将作业讲解写在文件上,方便日后整理和复习。
Clik here to view.

在阅读这一点上 iPad Pro 仍然能够满足我的需求,Apple Pencil 可以方便地标注重点和疑问。相比 PC,iPad 的阅读没有被键盘支开的隔离感,使我可以更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质量。我日常使用 PDF Expert 进行 PDF 的阅读,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它的写字体验远不如 GoodNotes 那么高,字迹生硬、笔画不分粗细没有层次感。不过好在标注中需要记录的字比较少。另外关于阅读的缺点是,iPad Pro 还是有点重,举起或是单手持握都有些吃力。
Clik here to view.

阅读上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些版本的电子书只有扫描版,没有文字版,或者 PDF 缺少大纲组织,而国内教材这样的情况更多。这就会造成标注和搜索上的不便。当文件中有大量的题注需要翻到章末再翻回来时,会造成极大的不便。但仔细想想,这本身又好像并不是 iPad 的问题,只是希望有更多的文件能够在格式上给予更完整。另外需要反复翻阅题主的文件,一般都需要仔细理解,我也会尽量选择纸质书。在这种情况下,纸质版更能像是生产力水平中的第四种,最重要的是知识,没有必要固执于形式。
(三)知识结构整理和复习
专门把这一点需求写出来,因为正在进行期末考试,正是需要期末复习的时候。不像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选择把成百页的课件打印出来,我还是选择直接在 iPad Pro 上进行复习。
对我自己而言,知识结构对于记忆来说极为重要,一团乱麻的知识不容易想起,也不容易建立联系,考试时也难以及时调出。所以我选择了使用 MindNode 将知识框架梳理成脑图,然后进行结构化记忆。
Clik here to view.

但我的实际使用情况却不如想象中高效,一个原因是 iOS 10 下的 iPad Pro 的分屏只能分两屏,左边打开课件,右边打开 MindNode 时,如果在需要截图、剪裁再插入 MindNode 中,就需要跳转进相册。在 PC 上这肯定不是问题,多程序分屏和部分截图可以轻而易举地简化步骤。但是我的 Windows PC 上并没有 MindNode 可用,我也没有寻找其他的软件替代,因为它实在很重。相信 PC 上可以更高效地完成这部分工作,iPad 虽然可以做到但更像是生产力水平中的第三类。另外,iOS 11 下的截屏即时处理和 Drap & Drop 功能相信也可以提高这部分的效率。
另外一个问题是,iPad Pro 好像没有切换左右屏窗口的快捷键?每次需要切换操控的时候都需要动手戳一下,实在是显得多余。
我也尝试过 MarginNote 进行阅读和脑图整理,但是发现它的任何笔迹都会成为脑图中的一个卡片,反而限制了标注自由行动。同时,边阅读边整理脑图会打断我的阅读过程,妨碍理解,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单独进行阅读和脑图的制作。大概是我对它的操作方式不太适应,日后可能还会继续尝试。
(四)写作
当日常使用 iPad Pro 的时间增多,对于虚拟键盘输入的不便性也就慢慢显示出来。不过这种不便利的感受反倒也是一种有趣的心理现象——锚定效应。如果 iPad 没有键盘支持,或许这种不便利性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反倒实体键盘推出,尤其是苹果官方了配件,马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预期,成为一个「锚」,虚拟键盘的输入性能一下就被比下去了。总之,在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后,我选择购入了 Smart Keyboard。
截止目前,我已经使用 iPad Pro 加持 MWeb 完成了三篇 3000+ 字的文章写作、一份 16000+ 的文件整理和其他一些小文章的写作,包括一些课程上的需要和之前的一些社团文章。尽管有很多关于 Smart Keyboard 的负面评价,不过作为没用过更高级键盘的我,它在满足我的需求性方面已经足够做到让我满意,同时对比自己 PC 让人嫌弃的重量,iPad Pro 的便携性可以让我更自由地完成写作任务。美中不足就是,它没有键盘背光,成为了夜猫子夜晚写作的一大障碍。
除以上提到的需求之外,其他的比如日历管理、GTD、番茄钟等等,就不再多言。不过很有趣的一个需求满足是,前几日一次上下午的考试记反了科目,依赖于 iCloud 同步,我在去考场的路上通过 iPhone 完成了最后一部分的复习,生态圈当然也是生产力强有力的一部分!(所以我的 PC 越来越被排斥在工作流外了。)
三、那些 iPad 还不能提供的需求
以上是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以及 iPad Pro 对他们的满足方式。但 iPad Pro 自然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部分,除了大家普遍提及的专业场景下的需求,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无法完成 R 的编程和 R markdown 的撰写,这时候只能求于 PC 的能力(可是 PC 却无故出现过 TeX Live 不可用和 IDE 不显示字符的情况)。不过自己对于编程知识只是略懂一二,不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方式。
还有就是阉割版的 Office 在进行文件排版时实在能力缺乏,大段的文字选取以现在的方式,需要先长按、点击气泡进行选择、拖拽再选择命令,稍有不慎就可能需要重来,效率远比过鼠标。Markdown 编辑器是很好的写作工具,但不是很好的已完成文段排版工具。对于他人发来需要整合排版的工作,iPad 相比 PC 的工作成本之高足以让人放弃使用它。
另外一点,限于分屏只有两屏的 iPad,当需要左边开参考资料、右边开一份作业题的时候,就没有空间再使用 GoodNotes 等软件写作业了。另一种方式是开一个 GoodNotes,然后不停切换两个文件。不论如何都没有再使用纸笔便利。不必因为有了 Apple Pencil 就一定要用 Apple Pencil,这在行为经济学中也有一个有趣的名字——沉没成本效应。
四、总结:生产力不是替代品,生产力需要「供需平衡」
再次感谢 Checked 中的启发,iPad Pro 是否能成为生产力工具,并不是取决于它能否替代纸笔等其他工具。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任何工具有它各自的特点,从而带来了它各自的利弊。电子化的笔记减轻了纸质书的重量,同样就放弃了纸质书的翻页能力。问题不在于它对比另一个有缺陷就不能作为生产力,而是它通过另一种方式完成了任务。二者有交集、也有补集。只看到交集之外的部分难免可能一叶障目。
Clik here to view.

另外,iPad Pro 需要替代其他产品吗?如果 iPad Pro 完全和纸笔无异,那我大概会选择纸笔,毕竟价格低太多了。但我们需要的是它不光要完全替代纸笔,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到 PC 能做到的事,可是后者的特点在影响前者,使得每一种需求都达不到它被希望的样子。iPad Pro 有它自己的优缺点,不是对它悲观的缘起,不过是它的特点之一。不同特点的产品满足不同的工作,仿佛并无不可。此外,差异化正是产品需求和价格加成的来源之一,同质化并不是好的经营方式,Mac 和 iPad Pro 的争论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相信随着未来的发展,iPad Pro 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生产力化,但它可能不只是成为「生产力」,而是「生产力之一」。
少数派的这篇 iPad Only 与范式转换丨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中,@JailbreakHum 详细陈述了范式转换的概念。诚然 iPad Pro 本身的能力极限形成了它能否作为生产力设备的必然性,但在新的设备面前,我们的需求满足方式,是否满足了 iPad Pro 的生产方式,也是设备和用户彼此契合程度有多高的影响因素之一。这个程度越高,也就提高了 iPad Pro 成为生产力设备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也是我的需求「满足」了 iPad Pro 的能力,所以才可能更好地利用它提高自己的生活效率。
以上文章写于备考间隙,写作仓促,定有疏漏,感谢各位指正🙏。
编注
本文为 Matrix社区举办的 iPad 能胜任你的工作/学习吗?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