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一段时间以来,Evernote 一直以「人类的第二大脑」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它的 Logo 也是一只大象,来源于国外的俗语「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表达了 Evernote 希望帮助你记住一切的野心。
时间久了,如果你关注印象笔记的微博、微信,或是订阅了它的官方博客,你会发现印象笔记几乎无所不能,无论是团队协作、知识管理、习惯养成、时间管理、清单分享,简直样样都能拿下,既能帮您养成早起的习惯,又能帮你记录会议的重点,还能用来分享旅游出行的必备清单……
被神化的印象笔记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几年的使用下来,我们来谈谈印象笔记,对我来说,到底不是什么吧。
最早开始使用印象笔记,大概是在 2010 年,这期间看着国内的用户越来越多,网上有各类的技巧分享,官方也越来越注意面向用户的使用场景教育,甚至国内还出版了好几本讲如何使用印象笔记的实体书。曾经有那么一度,似乎真的觉得印象笔记无所不能,直到自己真的尝试后,才发现多多少少,还是被神化了。至少我试过用印象笔记来做这些事,一点也不美好。
印象笔记作项目管理?那时候印象笔记倡导生活和工作上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对应一个笔记,在这个笔记里,你可以记录项目的进展,收集项目的各类文件,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印象笔记里为每一个项目建了一个笔记,老老实实地把所有相关的文件都放在里面,除了笔记外,还有一堆 Word、PowerPoint、Excel、PDF 文档。
免费版本针对单个笔记的最大容量有 25M 的限制,再加上官方鼓励大家把文档都直接丢进去,印象笔记高级版可以支持文档内容搜索,于是还为此开通了一年的高级版本。可是现实是残酷的,项目越来越多,各类零散的文档也越来越多,到最后整个印象笔记的内容体积达到了 4-5 G,在各个平台间的同步是一种痛苦,平时使用的速度和稳定性也直线下降,再加上移动端对附件文档的支持并不友好,整个体验糟透了。
最最关键的是,那些归集成笔记的项目资料,99% 都没有像官方宣传的那样,会被反复用到或回顾,基本上保存到印象笔记后再也没有看过,导致最后它成为了一个网盘一样的存在。
后来官方也不鼓励大家这样使用印象笔记了,那些日子里辛苦整理好的项目笔记,也都被我一一删除。
印象笔记作时间管理?不要惊讶,我真的见过有人拿印象笔记作为 GTD 工具来使用。我一度也为这个做法着迷,当时一心想着如果能尽可能地减少合并不同的工具是一件很「效率」的事情,而刚好,印象笔记那时也很应景地推出了笔记提醒功能,是的,你可以为笔记绑定一个提醒时间。
不要怀疑,我真的这么尝试了。结果不到两个礼拜,我再也没办法坚持下去。虽然初衷是美好的:每一个 To-do,都是一个笔记,不需要在不同的工具间分别查找任务对应的资料,现在它们就是一体的了。只是真正使用时,当你发现新建一个任务是需要新建一个笔记,这个过程一点也不优雅,再加上印象笔记的提醒功能之简陋,以及优先级的缺失,整个笔记最后一片混乱,反而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了。
于是两周后,又重新回到了 奇妙清单 + 印象笔记的组合。
印象笔记作知识管理?印象笔记作为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应该是最主流的一个用途了。许多人以笔记本 + 标签体系,号称印象笔记可以打造一个完善的个人知识体系。
从工具这个角度上来说,标签的管理最后无比混乱。事后我一度反思,标签这种体系实际上更适合一个无中心的社区内,不同个体之间创造的内容相互关联,最后方便所有用户的查找和发现。但对于个人来说,标签体系最后要不陷入失控的混乱,要不僵化成和笔记本一样的不灵活。
另一方面,印象笔记本身的结构「笔记夹 - 笔记本 - 笔记」也并不是适合知识管理最好的结构,这点来说,OneNote 反而更适合。再加上印象笔记惨绝人寰的排版和编辑能力,有时候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梳理好层级和逻辑,这一点也并不友好。
而从使用上来说,哪怕最初设想得再美好,最后你会发现 PKM 停留在了收集的阶段,而真正的整理和归纳,实际上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很少有人可以真的做到。于是到了最后,往往变成了 PIM(Personal Infomation Management),用处大减。
还有一件事,很多人一开始会野心勃勃地想,我要用印象笔记来作为我的知识管理工具,于是从各处摘抄保存各类的知识,最后发现无法系统化、结构化。根据我的经验来看,一个人能掌握、精通的领域是有限的,能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如果你希望用印象笔记来帮助你管理你的 IT、金融、体育、健康、建筑、设计等各方面的知识体系,最后一定是失败的,而且不是工具的失败,是大多数人,你能管理的知识领域,两三个是上限了。
印象笔记作团队协作?事实上,这个也是印象笔记近一两年主推的卖点,将印象笔记打造成工作的中心站点,在这里可以和同事分享资料、演示笔记、沟通交流,印象笔记甚至还推出了基于笔记的群聊功能。
因为我周围没有同事用它来作团队协作,或者说,在我们已经有 Trello、Slack 的情况下,很难想像用印象笔记来群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尤其是移动端,印象笔记的启动时间,大家懂的……
印象笔记到底是什么?说了这么多,如果印象笔记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印象笔记到底是什么?
当然,印象笔记也有很多优点,这篇文章只是分享了这几年来我使用印象笔记的一些心得和反思,你当然可以用它来做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甚至时间管理,这本身都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印象笔记真的是最胜任这个事情的吗?
在我看来,印象笔记最强大的功能和难以超越的优势,是它的搜集。也许以前我会说搜集和捕捉,然而随着印象笔记的日益臃肿,它已经不适合用作刹那间灵感的记录和捕捉了,至少你使用原生客户端的话。但它跨平台的特性,与众多第三方服务的集成,以及强大如 Clip To Evernote 这样的搜集工具,印象笔记仍然是最棒的搜集工具。
所以,我现在是如何使用印象笔记的呢?它其实已经成为了我的中转站。在几乎任何一款主流的互联网服务中,分享到印象笔记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个选项。无论我在用 Pocket 看新闻,还是在用 QQ 浏览器上网,或是用 Scanbot 扫描好一份文件……印象笔记都成为了所有这些服务的统一中转站。再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把所有的记录和文档分散在各个角落,也不用在发现某个值得收藏的内容时,来回在 App 间切换,一切只需要分享到印象笔记,待留之后处理。
所以,得益于印象笔记的生态圈能力之广泛,现在已经形成了「内容源输入 -> 印象笔记 -> 分发至归集地」的模式,每隔一段时间,我才会着手打开印象笔记,把所有收集进来的内容分门别类,如果是知识点,则挑选出最重要的部份高亮;如果是扫描图片,则另存为保存好;如果是思维片断,则试图转化到 MindNode 中……一切皆有来处,一切皆有归属,印象笔记只是这一切的中转站而已。
所以,我为什么还需要一个集成了群聊、OCR、提醒、标签等等功能的印象笔记?
于是,我转投了 Alternote。
文章来源 少数派 ,原作者 子不语Rex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可获取应用下载链接:观点:其实印象笔记并没有那么全能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