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rix 是少数派的全新产品,一个纯净、小众的写作平台,我们主张分享真实的产品体验,有实用价值的互联网领域经验、思考。欢迎忠于写作,喜好分享的朋友参与内测。我们会不定期挑选 Matrix 最优质的文章,展示来自用户的最真实的体验和观点。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文章对标题和排版略作修改,原文链接。
犹记得 Apple Watch 刚发布的时候,我是嗤之以鼻的。
售价两三千,主用途也就是看看时间日期和收发各种消息,并且续航只能撑一天,作为一款电子手表,它简直像一个在功能定位上「两头不到岸」的畸形产品:既没有普通手表的防水性和高续航,也看不出哪方面能特别胜任 iPhone 的某些功能。
然而我在去年九月份买了 Apple Watch Series 1,使用了近三个月,让我对它的印象大为改观。
适用性
像 Apple Watch 这类穿戴式智能设备,并非像手机、耳机那样适用于广泛性人群,而是电子产品类里的「非必需品」,只针对特定目标群体所设计。
所以我希望在文章的开头阐述说明一下,我所认为的「非目标群体」。如果你的情况符合我所描述的这一类群体,那我不建议你购买 Apple Watch 这款产品,否则你在使用体验的过程中,会觉得它远远达不到你的期望甚至是一无是处。
低头族
如果你是一位典型的「低头族」,上下班的地铁里、走路的途中、吃饭的期间等场景都把头埋进手机屏幕里,或者隔个三五分钟就忍不住点亮屏幕玩手机,那么 Apple Watch 对你而言,真的仅仅是一块续航糟糕的「Watch」罢了。毕竟一位每天出门都习惯带伞的人,是不需要额外再去关注天气预报里的阴晴气象。
企图尝试深度操作的用户
很多人觉得 Apple Watch 拥有触控屏、类似 home 键功能的表冠以及较为丰富的 App 生态圈,就错觉以为它是一块迷你版便携装的 iPhone ,企图通过它替代 iPhone 完成一系列深度操作,例如资讯阅读和文字编写。
且不说手表屏幕小看字看得眼睛酸,当你抬起手腕超过 15 秒时手臂是会很累的,就和触屏式笔记本电脑让你抬手去点击竖起的屏幕一个道理。所以无论是抬手阅读、打电话或是写讯息,只要时间长了,都是体验很不好的操作。watchOS 3 虽然增加了手写识别,并且识别率不低,不过在丁点大的屏幕上用手指比划笔画,会让你有一种在米粒上雕刻的费劲感,何况还有上文提到的抬腕过久疲惫感。
那么 Apple Watch 到底适合哪些人?它的最佳使用场景是如何的?为什么会设计出这么一款「尴尬」地介于传统手表和手机之间「两头不到岸」的电子产品呢?
想一想,我们的手机只要点亮屏幕便可以看到日期和时间,但还是有许多人习惯戴着手表,为什么?因为手机不一定总是带在身边,而手表总会戴在手腕上。想象一下以下的情景,你是戴着手表还是带着手机在身上。
- 去打羽毛球或乒乓球;
- 在床上午睡;
- 跑步;
- 健身房健身。
而且比起把手机掏出口袋举起来点亮屏幕看时间,只要一抬腕看表盘就能知道时间,显然后者的动作更加简练。因此,在单纯地发挥「查看时间」这个作用上,手表明显在「便携性」上优于手机。
那如果我们不仅仅只满足于在手表上查看时间呢?于是 Apple Watch 应运而生。回想一下,我们每天手机上接收或查询的信息量里,有多少信息是我们解锁屏幕后只操作不到 10 秒就处理完毕的。日历事件安排、播放音乐切换、闹钟、待办事项提示、营销推广性邮件、快递取件通知、蜂窝数据流量提醒、微信群里事不关己的消息、垃圾短信等等等等,我统称这一类信息为「轻度处理信息」,它们也正是 Apple Watch 存在的最大意义。
信息的接收
只要是在 iPhone 通知中心上可以接收到的消息推送(短信、微信、电话、邮件等等), Apple Watch 便通通都能接收到。所有的信息传达给我时,总是先通过 Watch 通知我,接着我抬起手腕查看,如果是「轻度处理信息」,我就直接在 Watch 屏幕上处理完毕。
例如邮件,我快速浏览完后在 Watch 上进行旗标或删除,或者骚扰电话直接挂断,还有微信发的红包直接收取。
有时候躺床上休息时,有电话打进来,我也不必去摸放在床头的手机,而是直接用 Watch 接听,不过,Watch 的声音外放比较适合室内,如果在户外一般听不清楚。
只有相对应的「深度处理信息」,我这时才需要另外掏出手机进行操作,例如家人或女朋友的信息,或者工作上要答复的邮件。因此在信息的接收方面,Watch 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信息中转站」,替我过滤掉那些不值得费事掏出手机进行处理的「轻度处理信息」,当我掏出手机时,只需要处理剩余的「重度处理信息」。
另外,信息接收的稳定性方面,Watch 是通过手腕的振动触感来进行消息提醒,只要不摘下Watch ,可以保证你不会错过任何的消息提醒。哪怕你没有第一时间抬手查看 Watch 的振动通知,隔一段时间后再查看表盘,表盘上端也会有一个红点提醒你有未读消息,你可以直接下拉通知栏查看,也可以在屏幕上通过 3D Touch 一键清除所有消息通知。
信息的查询
上文有提到过,我们对 Apple Watch 有需求,源于我们不满足在表盘上只看到日期时间这个信息。那除了被动性地接收 iPhone 上的所有消息推送,我们可以主动地在 Watch 上查看哪些信息呢?
作为一块手表,我们抬手查看时,浏览最频繁的首先是它的表盘内容。watchOS 提供了多种不同功能的表盘,而我在日常使用种主要设置了三套表盘(相簿、模块、计时码表),只要手指在屏幕上左右扫动,就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切换到不同的表盘。
其中用处最大的莫过于「模块」表盘,它可以在表盘不同方位(屏幕四个角落、中间、底部居中)设置不同的功能栏。
除了日期和时间、电量这种基本信息以外,我在中间处设置的是「日历」功能栏,它可以显示最近一次日历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名称、日期时间和地点。如果点击进去,还能通过列表小形式查看所有的日历事件。
右下角设置的是 GTD 工具「Omnifocus」,通过数字形式显示我当天需要完成的事务数量,如果点击进去还可以查看具体的事务是什么。
通过上述这两项功能,我只需要抬起手表,就能快速查询和确认今天全日的行程安排和待办任务。
左下角麦克风图标的则是「Just press record」,只要点击一下便能立刻通过 Watch 进行录音。录音完成后几乎是同步传输到了 iPhone ,一打开手机 App 便能查看到刚才的录音。优点是启动快捷操作简便同步快,录音效果清晰,但弊端是录音过程中你不能在 Watch 上进行其它操作,否则录音会被强行中断。
除了安置在表盘上的 App 可以快速启动外,另外的 App 启动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应用菜单栏(点击表冠)和 DOCK(点击侧边按钮)。应用菜单栏在不另外缩放的情况下,环绕着中心处时钟图标,是有 16 个 App 图标可以让你轻松地用手指点击启动,我一般将使用度最频繁的 App 安置在这些位置上。
坦白说,往往凑不够 16 个,因为我在 Watch 上会主动使用的 App 可以说少之又少。以下是除了表盘上快速启动外,我会主动在菜单栏上点击查询信息的几个 App 。
- Moovit:可以根据你所在位置列出最近的公交车站,并显示每班车的预计到达时间。
- 天气:显示你关注的那几个城市的天气及温度。
- PhoneBattery:显示 iPhone 电量。
- 淘宝:查询待收货商品的物流详情。
信息的输出
我之前提过,Watch 的小屏幕以及抬腕疲倦感导致我们不能通过它来进行信息的深度操作,然而「信息的输出」往往意味着深度操作,因此比起在信息接收和查询方面的出色表现, Apple Watch 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其实是比较微弱的,不然的话我们还要 iPhone 来做什么。
尽管如此,我还是通过这几个月的使用,发现 Apple Watch 在「信息的输出」方面,有几项轻度操作是非常好用的。
快捷回复
有时候收到一些短信或微信,其实你只需要回复「ok」、「知道了」或「没错」这样的语句就可以完成对话,因此这时候掏出手机专门输入这些文字是很没必要的。我都会设置好一些常用的快捷回复用语,直接在 Watch 上进行回复。
如果有一些短语刚好不在我列表里,但其实是很简短的语句,我也可以通过手写识别「涂文字」来输入文字。PS:手写建议用手指甲而不是手指在屏幕上划动。
支付
双击侧边按钮,可以在 Watch 上呼出 Apple Pay 界面,然后把手腕靠近读卡器便可以完成支付。另外,也可以通过显示支付宝付款码的方式进行付钱。
不过我基本不使用 Watch 的支付功能,主要是因为我有记账的习惯。所以用手表支付完我再掏出手机记账,还不如直接掏出手机一次性完成支付和记账动作比较简练。至于为什么不用 Watch 进行记账,虽然记账工具 MoneyPro 有推出 Watch 版本,不过个人认为在 Watch 上进行记账这个动作,已经属于深度操作,在小屏幕上进行非常费劲。
Siri 的运用
在我使用 Apple Watch 之前,我一直觉得 Siri 就是个鸡肋功能,一方面是不够智能,另一方面我还是很不习惯对着机器讲话。而且我都掏出 iPhone 来了,有时候就想干脆直接进行操作而不是要对 Siri 说一堆。而 Watch 上的 Siri 则恰好能完成那种「在表盘小屏幕上操作不方便但掏出 iPhone 又太大材小用」的操作。
例如泡杯面,我就直接抬起手腕对 Watch 说「计时3分钟」,然后等待 Watch 提醒我。
如果想打个盹,就说一句「设置 14:00 的闹钟」,到时间 Watch 就会把我震醒。
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某个事项要到某个时间点才能开始进行,例如我得下班后才能去代收点拿快递,于是直接通过 Siri 来建立提醒事项:「提醒我今天下午 18:30 去拿快递。」
我的 Omnifocus 可以设置成同步提醒事项,所以通过 Siri 建立的提醒事项也会体现在我表盘上的 Omnifocus 功能栏上。另外只要完成某事项,我也可以在 Watch 上的 Omnifocus 直接标注「已完成」。
正在播放
Dock在屏幕里只能显示一个 App ,其余的 App 通过左右滑动查看,展示效率远远不如应用菜单栏,所以 DOCK 我只用来放置「正在播放」,这样可以最快捷地切换到播放菜单。而「正在播放」是我在 Watch 上非常喜欢和经常使用的功能。
过去使用线控耳机的时候,尽管可以通过线控来进行播放/暂停、音量调整、音乐切换的动作,但有一个动作是必须掏出手机才能完成,那就是当我听到喜欢的音乐,想将它添加到「我喜欢的音乐」列表里时,而「正在播放」里则可以完成这个动作。
另外,我也非常喜欢「正在播放」可以通过转动表冠来调整音量,这种非常连贯的体验比点击「+/-」键好太多太多。
最后
很多时候,我们会担心错过什么消息通知,或者需要进行什么简单操作,于是忍不住解锁手机屏幕。本来只是想看看微信上有什么未读消息,结果在朋友圈上刷了半天。本来只是查查购买商品的物流进度,最终逛着淘宝又下了几单。
手机屏幕真的犹如一块「黑镜」,一旦点亮流光溢彩的屏幕,有时候确实很难再脱离出来。我们经常抱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自己的个人时间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很多时候这些碎片时间往往是由手机造成。
而自从戴上 Apple Watch 后,它给我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摆脱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沉迷。我不需要再焦虑是不是有什么手机消息被我错过耽误了,也不需要因为一些琐碎的事项而专门打开手机屏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凑出如此多的时间,可以沉下心来专注地做许多「黑镜世界」以外的事。
而这一切,都多亏于 Apple Watch 。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