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偶然间在私人的社交圈看到 OTOHIBI 的,这个网站非常简洁,除了文字和必要的配图,没有过多杂乱的元素,安静地记录着关于生活中音乐的体验,文字中的真诚、感知和热爱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幸运地,通过好友我接触到了它的创作人,也得以更多地了解这样一个有趣的地方,并把它分享给少数派读者们。
OTOHIBI,每日之声
作为大学好友的 bing 和 elijah 出于对音乐的共同爱好,最先创建了 OTOHIBI 网站并撰写了一些与声音相关的文章,包括对歌手、专辑、Live 的感受与分享等等。至 2016 年初,考虑到时间与写作形式等因素,固定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每月精选」专题:以月为单位分享个人的 5 张最佳专辑。八月份,作为忠实读者的 ame 也加入了作者的行列。
OTOHIBI 现在便由这三位作者共同经营:
- bing,住在日本的设计师,多听日本流行、挖掘经典乐和小语种。bing 还参与了「装了啥」栏目:《在日本工作的设计师杨冰,用这些 App 和工具丰富数字生活》。
- elijah,音乐口味杂食,现居上海,创业中。
- ame,坐标广州的广告人,喜欢新鲜的 Stylish 的音乐。
网站名 OTOHIBI 乃「音響き」「音日々」之意,寄寓着创作者对这个网站的期望:超越单纯音乐的概念,指向更广泛的「声音」范畴。在他们的每月精选中,除了各种流行音乐,DJ、电音、纯音乐方面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写作题材甚至可能包括落语(日本传统曲艺,类似单口相声)等声音艺术与文化。
每月精选:感受声音的氛围
我将 OTOHIBI 的精选让每个人写就是想突出精选的主观意思,要不然就会叫 OTOHIBI 精选而不是 xxx's 精选了。
@bing
每个月的 5 张最佳专辑,一个定量的标准,其实是刚刚好甚至偏多的数字。三位作者通过它分享的不仅是对于专辑的评价与体验,还包括艺术家的发展史、自身的感想、歌词等相关信息,涉及到大量需要查阅的知识以及翻译的部分。对于选择「最佳」或者说「精选」的标准,他们的想法非常一致:其实无所谓标准,仅仅是直观的个人喜好与印象。
我可能听爵士、电音和纯音乐比较多,听流行的比较少。我眼里 OTOHIBI 其实并不是一个用技术或者是科学方面的眼光来审视音乐的,而更在乎的是音乐或者说声音给人带来的情感共鸣吧。所以我这里的话不论编曲如何旋律如何歌词如何,恰如其分的心境和感受是最重要的。有些时候上面提到的部分会成为感受的组成部分,但我也不会说一定说听歌要看歌词听编曲这种,更多的还是感知氛围吧。
@elijah
我听得比较多的是流行、Indies、电音、OST。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归纳出一部分他在音乐界的位置,就是因为他有独到之处,这一点不一定是编曲风格、歌词或者声音。所以不能说某一方面算是我的审美。听森山直太朗,我肯定在乎歌词;听 aimer,我肯定在乎她的声音的表现力;听宇多田ヒカル,我会在乎她写出的心境变化、词、曲和声音都很重要。某位艺术家是否在一个点上有独到之处,可能是比较简单能够概括我所关注的地方的曰之「标准」。
@bing
最近听的歌曲比较集中在韩国 HIPHOP/R&B/SOUL,非要说一个标准的话,就是给耳朵带来的愉悦感?当然一首歌的编曲、旋律、歌词,歌手的音色、表现,都会影响对一首歌的喜爱程度。但整体上的氛围、第一次听到的直观感受对我来说比较重要,首先喜欢上一首歌带来的愉悦感,然后会反反复复去研究他的编曲、歌词这样。
@ame
从兴趣、表达到交流
现阶段主要强调内容质量的 OTOHIBI 没有开放作者申请,主要在三位创作者的社交圈内传播。OTOHIBI 是他们个人兴趣的分享,也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如果有读者认真阅读、接受推荐并去欣赏那些音乐,哪怕有完全相反的感想也会受到欢迎。
如同他们对「最佳」的定义一般,没有客观的、数据化的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每一种声音对于不同的耳朵来说都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基于这种对声音的热情达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最为美好的。
数字时代的音乐爱好者:耳机是另一个器官
数字技术为多线程工作提供可能,除了需要极度专注的场景,其他时间几乎都可以带上耳机享受音乐,因此戏称耳机已经成为我们的器官。作为这样的音乐爱好者,三位作者也推荐了他们日常使用的音乐 App 及硬件。
我在用的应用是 网易云音乐 和 SoundCloud,然后因为我自己是喜欢白噪音的,也在用一款 Mac 和 iOS 上的白噪音应用叫 Noizio。硬件的话其实不挑,自己用的耳机是 Marshall Major II, 夏天太热的时候也就戴着 EarPods 出门也完全 OK 。
@elijah
我也是 网易云音乐 为主,SoundCloud 听一些音乐人。设备是 iPhone 6s 和 EarPods。
@ame
路上用 Sony h.ear in wireless,回家以后基本上就是电脑直接播放了。音乐主要听 Apple Music 和 Spotify,然后从 Mora 上购买的 Hi-res 音乐。
@bing
OTOHIBI 的纯净、真挚以及创作者对音乐的热情,让它显得独特而美好,它是基于个人的分享,也是欢迎表达与交流的平台。在生活的无数个瞬间我感受到过声音带来的触动,每天,多点上瘾的噪音,或许正是这样的意义。
你可以 点此访问 OTOHIBI 网站。
喜欢少数派?欢迎关注我们的微博:@少数派sspai ,微信公众号: sspaime
少数派( http://sspai.com )